水电行业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电行业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电行业发展

篇(1)

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大型水利水电企业的特殊性,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发展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成为了目前我国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而融资发展作为一种较好的发展方式成为了目前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广泛选用的方式,对这种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融资发展的意义

对于经济周期而言,是一种经济运行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紧缩与经济拓张交替更迭往复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同时也是国民总产出和总收入的一种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波动变化。自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复苏时期,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增长的策略,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这样的时期内,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以及社会环境下的有利条件,并且使用不同的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就显得十分重要,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于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不仅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保证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发展也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对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融资发展进行分析,对我国各类型投资企业的发展也十分有帮助。

二、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融资发展的战略分析

企业和资本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对应关系,因此如果让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加深,那么企业的经济活力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就会越加足够。自从我国在2009年开始出现了复苏迹象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就积极的利用经济复苏期间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地和资本市场进行对接,并且这些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充分的应用债券,股票等各类型的投资工具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十分有利的地位。通过对这些企业在经济复苏期所采取的各项融资发展的战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具体的融资发展过程中这些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积极利用有利的政策因素和政策性贷款

很多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投资企业充分的利用了在经济复苏时期我国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帮助下,很多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能够得到较多的在建项目,并且也能够使用这些政策加大与银行的联系,从而拥有充分的资金来进行项目的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就能够拥有比以往更加丰富的贷款,同时也能够建设好更多的项目,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帮助。

(二)积极利用短融以及债券等工具进行发展资金的筹集

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并且控制资产负债率,能够让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发展进度得到较快的提升。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都有以往的粗放型向精细化转换,并且适当的控制公司银行进行直接贷款的规模,加大融资的力度。在这样的方法下,通过使用短融,中期票据,私募债等手段,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募集到较多的资金,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并且也能够降低财务成本,这对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发展十分有效,较多的水利水电投资企业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三)积极准备探索建立电力产业投资的资金

由于我国国内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我国极高的居民储蓄,在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我国市场拥有着十分巨大的投资潜力。因此在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到这一发展潜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筹备建立电力产业所需的资金。在这样的战略下,不仅能够让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更加重要的事电力产业对于我国的工业,国防,农业,人民生活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得到发展,同时也能够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三、我国大型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发展战略的评价

(一)水电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难以快速积累资金

对于水利水电企业而言,资金的需求量往往十分巨大,并且投资回报的周期也比较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水利水电项目的运行成本比较低,但是水利水电投资企业发电收益分配后的留存相对与投资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水利水电投资企业的项目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也需要重视对于移民的安置和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虽然内源融资具有成本低,自主使用,风险小等有利的条件,但是水利水电项目的以上特点消弱了这一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水利水电投资企业而言,外源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的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外源融资的使用,同时也要注意到尽量避免内源融资,尽可能地让企业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

(二)水利水电项目具有公益性和政策性融资可行性

篇(2)

一、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1.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出发,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等方面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

2.评价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大小,运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值。目标值及权重值见表1。加权平均的具体公式如下:

Si=(p/m),q当指标为正指标时;Si=(m/p),q当指标为逆指标时;其中Si是每个指标得分,p为指标实际值,m为评价标准值,q为权数。约束条件是0≤p/m(或m/p)≤1,总得分公式:S=∑Si。

我们采用吉林省2005年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同时计算了同期东北地区的黑、辽两省以及全国平均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表2)。

表2东北三省与全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综合指数比较

数据来源:《2006吉林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辽宁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不仅比同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59.38)和辽宁省(59.96)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90)。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信息化程度、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利用大多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中下水平,发展水平不高。

二、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经济实力不强

2005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36140.9亿元,仅列全国的第1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350元,位于全国的第13位。政府运营成本的本省自给率仅 70.7%。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均处全国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低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粗放;同时,也导致财政资金的积累少,影响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信息化发展滞后

吉林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2003年,信息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57%,距离新型工业化目标值的8%还有很大的距离。

3.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吉林省经济发展走的基本上是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工业化的路子,即依靠利用低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粗放经营维持经济增长。由统计数据看,工业污染排放等指标远远超过了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值。虽然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早已经提出,但投入还远远不足,环境恶化较为严重。

三、吉林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1.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环保型经济,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相适应。吉林要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效益。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快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推进信息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信息服务的快捷化、社会化,积极拓展硬件开发和制造、软件设计和应用、网络建设和推广三大领域,加快发展光电子、计算机及软件、通信网络、数字音视频等产业,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3.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目前,机械、冶金、轻纺、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吉林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部分传统产业的技术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新技术装备的设计生产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吉林要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加速吉林的工业化进程。

4.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聚集形成了制造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医药、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并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吉林省应立足于现有支柱、优势产业基础,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国内市场为主,围绕做大做强加工制造业,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基地和光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五大新型产业基地,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造具有吉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5.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促进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制定优惠政策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农民依托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民的收入,转移农村人口,扩大就业。

6.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

工业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还通过其聚集效应使工业生产率大大提高。提高长春、吉林两个特大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此为基础,加快形成中部聚集区。尽快扩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加速产业聚集和人口集聚,增强辐射功能,构建承上启下、带动周边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3)

引言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能源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近几年,随着电力行业的大势发展,电力通信系统作为电力行业的通信网络,也随之形成,进而逐步迈向成熟的阶段,还有企业施工水平也在日益增长着。所以对于保证未来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来说,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电力通信企业的施工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通信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1电力通信信息的组成

电力通信系统简言之就是在电力系统中能及时、准确地进行的信息传送和交换。信源就是消息信号,在电力系统一般比较重要的有调度电话和管理电话的信息;传真信息;远程数据信息;运行状态图像信息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传送想知道的信息数据。信道就是传输信息的通道。信宿就是接收信号的最终地方。

1.2电力通信信息的应用

电力通信对电力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一种模式。针对于不同的计算应用系统能够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系统,主要是在智能电网方面的应用。所谓智能电网就是一种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结合先进的电力设备形成电网结构。电力通信不仅是专供智能网络的通信平台,还支持了智能网络建设、生产、经营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实现实时在线管理通信监控;②实行网络规划、资费管理;③客户网络服务等作用。也可以说电力通信在建设智能电网起着基础性支撑的作用,电力通信实现不了,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智能电网,也就阻碍了电力事业的发展脚步,对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的损失。目前,电力线通信PLC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这项技术可充分利用电力设备带来电力通信的大力发展,是一种宽带对接技术,它提供了更全面更直接的对接方式,更方便使用,融合语音、数据、视频、电力四大功能。而在智能电网的系统结构中要实现信息传输需要与最终用户端的结构部分进行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①就是利用电力线通信PLC技术作为电力通信接入网来实现智能电网与用户端的连接;②部署设置。针对于电力通信专用网络或者是有线数据通信网络;③租借应用。针对电信运营商的3G移动通信网络或无线数据高速链路。

2、电力系统通信信息企业施工水平的发展

2.1发展历程

电力通信信息施工企业是由于电力通信信息行业的技术不断成熟和对技术人员需求逐步扩大的前提下而存在的。电力通信信息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建设电力系统通信信息网络化,为各个计算机系统提供网络服务平台,同时进行通信网络信息的开发和维护的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力的出现引起了了第二次工业化,从此电力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通信信息这种新型技术在科技发展的进步下也慢慢地渗入了电力系统,而此时的电力系统通讯信息施工企业也开始出现,到现在的普遍存在,技术也开始逐渐稳定。它的存在对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自动化控制及现代化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2.2发展现状

在这20年的时间里,电力企业在发展,电力系统通信信息施工企业也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从无到有,技术上也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上也较之前更加的规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电力行业的发展壮大基础上,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企业施工管理水平也不仅仅是满足于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更需要有超越基本水平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虽然现如今的很多企业施工水平已满足电力系统通讯信息的基本需求,但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企业施工水平技术高低各不同。对于已经实现电网数字化的区域要求的企业施工水平的标准更高、更严格。所以在我国其他区域甚至全国性,还是有电力系统通信信息这方面的技术性人才的短缺现象的出现。

2.3发展趋势

在我国与国际接轨,走进国际化,踏上创新科技的新旅程后,未来我国电力企业将实现全面化地向智能电网方向发展趋势,为紧跟脚步,需要储备大量的电力系统通信信息方面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设施。电力系统通信信息具有网络复杂性、波动稳定性、通信实时性、覆w广泛性、技术可靠和灵活性等特点。正是这么多电力系统通信信息的特点诞生了数字化、高效能的智能电网。对于电力系统通信信息的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以下几点要求:①技术方面,取代了传统的技术,转向数字通讯、信息互联的新型技术领域使之更加全面化、专业化,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实现与电力系统并驾齐驱的发展;②人员素质方面,做事态度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更加精良化,素质高,责任心强,鼓励开展人员技术培训课程,积极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技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实施奖励体制,调动员工积极性;③企业管理方面,更加严格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模式,扩展服务范围,加强各单位之间合作化地研发技术,提升企业整体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保障企业不断健康壮大。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如果要不断的向前发展必须依靠的是在专业企业施工人员的努力下使得电力通信系统逐步完善化、现代化、稳定化、安全化,对推进国家电网智能化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也对促进国家电力经济化、安全化、稳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需要提高电力系统通信信息的施工水平而迈出这一小步才能为实现电力行业向前迈进的一大。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小水电的开发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小水电总装机容量为全球第一。然而,自2012年开始,我国水电投资连续3年同比下降,2015年已不足2012年同期的一半,有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主要是受小水电上网电价低、上网难等行业持续发展机制长期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关于申报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中央财政小水电投资的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不低于6%(低于6%由项目法人补足),如现有行业发展政策环境、机制未能得到较大力度的纠偏与改进,上述投资收益要求预计会有一定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会对扶贫工程的长期持续推进构成考验。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 小水电要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提升规模效应及创新商业模式,助推中央扶贫战略。

顶层制度设计

从减排效果看,小水电是减碳效果最明显的清洁能源。水电减排PM2.5 的效益是风电、太阳能电的1.5倍以上,2014年小水电减排量高出风电50%以上。再从经济指标看:水电投资成本最低,水电电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与维护成本、及退役成本等在内)为0.15元/kw,光伏是0.34元/kw,风电是0.55元/kw;从能源投资回报率看,水电也是最高。

全球发达经济体都高度重视小水电的发展,将小水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对应鼓励政策。欧盟在1989年就认识到发展小型水电的重要性,目前小水电已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2013年美国出台《水电监管效率法案》和《垦务局小水电发展和农村就业法案》,开始简化和加快小水电开发监管审批程序,促进和推动小水电的发展。《2013世界小水电发展报告》统计,北欧南欧西欧20个国家、日本、加拿大等都有明确的小水电上网电价补贴、小水电联入电网和电量收购保证等鼓励政策。

在中国,小水电行业位次却是最低,长期存在上网电价低、上网难问题。从电价上看,我国小水电主要区域的平均上网电价区间为0.2-0.3元/kw,太阳能为0.8-1元/kw,风电为0.5-0.6元/kw,生物质发电0.75元/kw。实际上,过去多年小水电的低电价,已是电网最大隐性收入来源之一,某种程度上是风能、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补贴者。虽然《可再生能源法》也提出将由国务院另行制定针对小水电的办法,但1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没看到有效的配套办法。

上述基本面直接影响小水电行业投资收益率,目前小水电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ROA)2~4%,净资产收益率(ROE)2~5%,投资收益率仅为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1/3~1/2,只有行业内那些具有一定规模、财务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项目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才能达到6-8%。

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上,参照国际惯例,在战略层面尽快给予小水电同等待遇,这是小水电助推脱贫的最重要举措。政府要像重视风电、太阳能发电一样真正重视小水电,完善小水电的电价政策、上网收购政策,保证小水电上网、优先收购小水电,以期达到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小水电大集团

国外小水电发展主体主要是以国有水利或者电力主管部门旗下公司为主。德国近90%的小水电是由负责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类型的机构(E-works of universal coverage)等开发和持有,美国小水电主要是农村电气化管理总局、美国垦务局等。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是以国有电力公司为主,大集团开发有助于推行“电站群”、“流域群”等不同形式的分布式能源管理模式,进行统一发展规划、电力调度、技术创新与改进等。

我国的小水电开发主体主要是民企,浙江区域超过70%、湖南近80%,广东也超过50%的小水电为民企投资。全国4.7万多座电站由上万家电力公司开发建设,仅云南省就有近千家,而国有五大电力公司的小水电投资在其整体投资布局可基本忽略不计。由于私营投资主体众多,整个行业呈现小而散、从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的发展格局。每个企业普遍只管理2-3家电站,最大的民企小水电装机容量也仅为120多万千瓦(20多个电站组成)。分散的产业结构必定伴生各自为战的产业格局,难以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获得话语权。同时,行业低集中度导致行业发展合力、协同资源的长期缺失,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益。

小水电要摈弃过往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要主动进行产业联盟、协同。可重点探讨不同电站托管联盟模式,即在某个区域内,众多小水电站将电站运营管理集中托管给区域规模较大、运营经验较丰富的企业,形成小水电大集团。小水电大集团模式可直接提高售电环节话语权,实现区域内电力互通有无与电力调度的协同,提高上网电量;可实现维修、保养的规模效应,减低运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可适当降低融资瓶颈,缓解民企资金压力。

创新商业模式

篇(5)

在进行水电开发时,设计人员首先就要树立环保理念,积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少生态破坏。当前世界各国在进行水电开发中都在不断遵照科学的设计方案,从而保护水电站周围的生态环境。但是同样在水电站的建设中也有许多的不成功案例,设计人员要从中吸取失败的经验,找到适合当地环境发展的设计方案。比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水电站中,在水电站建设之前,该地区洪水泛滥,对下游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而田纳西水电站建设后,不仅周围的生态环境大大的改善,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而且成为美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所以加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其环境生态价值。在进行水电工程建设时,也应该要保护生态环境,施工人员应该处处从环境角度出发,减少施工队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施工建设时,对开挖破坏的植被要进行重新栽植。而在施工验收时,验收人员也应该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相应的考核,确保周围环境质量。在建设施工时还需要留出相应的生态环境空间,减少施工队生态带来的破坏力度。统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高水单行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大环境质量保护。

1.2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水电项目开发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工程建设时,国家应该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施工质量,更能够确保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质量。在许多的水电站建设中,由于设计人员对周围环境考察不足,在建设后会影响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给当地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加强水电法律问责制度,能够更好的保证水电行业发展,提升我国水电与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几率。同时在进行水电建设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施工建设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一些特殊的森林公园、地址公园以及文物古迹等采取保护措施,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1.3适度开发

在进行水电开发时,设计人员应该要把握流域水电开发强度,必须要考虑流域生态保护的作用。如果水电开发不好,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系统造成损害,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河流内部的生态系统,影响到生物都养性。除此之外,在进行开发时,还需要考虑好流域开发尺度,在水电开发中要尽量减少对天然河道的占用,并且还要充分考虑周围动物的活动状况,设计出相应的设施,从而达到保护动物以及周围生态多样性的目的。在许多的水电站建设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河内的生物,尤其是大型水生物,他们一般不容易通过水电站进行洄游,可能会对他们的数量以及种群繁殖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在三峡水电站建设后,长江内许多洄游的鱼类都不能够洄游产卵,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存。所以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相关单位还应该要为其建设相应的生态保护区,为这些鱼类提供生存的环境。

1.4统筹考虑

水电站的建设需要设计人员站在全局高度来进行设计,统筹考虑,从而提升水电站的整体质量水平。在建设时需要对水电站的环境影响进行相应的评估,找到其不利影响,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减少水电站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干支流以及上下游之间生态的关联性。不仅要做好当地环境保护工作,还需要充分考虑整个流域的生态状况。保护流域内的环境多样性,可以减少水电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力。

篇(6)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046-020引言

化石能源的消耗引起了温室气体排放,破坏生态平衡,阻碍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前提出到2020年末碳强度(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末下降40%-45%,而电力工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和最大的碳排放部门,其发展直接关系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直接产生碳排放的火力发电(燃煤发电、燃油发电和燃气发电)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定了战略目标和方案,而发电行业在能源转换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部门之一。因此,研究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路径以及政策措施,对于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电力体制改革后我国发电行业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的发展路径,考虑我国能源禀赋特点等情况提出促进电力工业绿色、经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1电力工业发展路径研究

紧随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电力工业迅速扩张,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受“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制约,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1.1 电源结构分析2002年起,国家逐步推行电力体制改革,以厂网分开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电力市场运行。五大发电集团的组建使得中央发电投资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增强。关注电源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1.1.1 就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而言,火电居高波动,核电有所下降。2002-200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稳步提升,从356.57百万千瓦增加到874.10百万千瓦,年均增长率13.67%。从装机容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火电装机容量一直占主体,比例均在74%以上;水电由于建设周期长、环境限制强,在2003-2006年有所下降;而核电在2003年达到最大的0.0158之后处于下降状态。2003-2006年,火电装机容量比例有一个明显提升,从0.7403提高到0.7757,这是因2003、2004年的严重缺电使得国家大力建设火电厂以短时间解决供电不足。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实施了“上大压小”政策,关停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比例在2007-2009年有明显下降。2006年之后电荒缓解,现在又有苗头,预计还会攀升。另外,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4%到2009年的2.02%,可见我国一直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向节能减排的目标不断迈进。

1.1.2 就发电量的比例而言,火电主导,水电受气候影响巨大。

2002-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也有大幅提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电能需求的迅速增长。从2002年的16540亿千瓦时到2009年的37146.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12.25%。从发电量看我国电源结构,如图2所示。

1.1.3 我国的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火电的主导地位,研究期间火力发电量一直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变化趋势与图1基本相同,只是受全国大范围旱灾影响,2003和2007年的水电达到研究期间的最低值,分别为0.1485和0.147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电达到了相应的最高值,分别为0.8272和0.8298。除了火电、水电、核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比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0.17%增加到2009年的1.24%。近几年,国家已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火电下降和水电上升现象表明我国电源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针取得了初步成效。

1.2 火电行业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竞价上网”机制将竞争引入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为降低成本,在寻求新技术改造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减少发电过程中的浪费,因而火电行业成为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2002-2009年,我国30个省市区(由于数据获取原因,港澳台、未包括在内)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我国火电行业的标准煤耗和厂用电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燃料消耗和厂用电量仍持续上升,这也体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大幅上升。同时,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火电行业的碳排放量虽然有增加,但增长幅度呈现震荡中下降趋势,2008、2009年保持了较低水平,分别为4.92%和5.96%。

火电企业力求以尽可能少的燃料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发电量,同时需要在发电过程中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环境影响的压力下,火电企业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能力,合理调节发电量和碳排放量同时增长的矛盾。由此可见,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实现火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同时考虑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从各省市区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评价火电行业效率,提出优化电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政策建议,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结论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电力工业的绿色和谐发展在带动经济稳步增长、保障各行业有序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促进发电行业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电源结构和火电行业发展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2.1 电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可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障。在“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的方针指引下,各省市区需考虑自身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电力工业的和谐发展。

2.2 火电主导地位牢不可破,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是电力工业评价的必经之路。

占总发电量80%以上的火电行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居主导地位。考虑燃料消耗、厂用电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评价火电行业效率,能够得到更客观公正的结果,为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指明道路。

综上所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优化电源结构、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评价发电效率完善电力市场运行体系,是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

注释:

①发电和供电煤耗均采用将燃煤、燃油和燃气折算成标准煤后的数据计,单位分别为g/kWh和gce/kWh.

②燃料消耗是火力发电的直接物料投入,是标准煤耗与发电量的乘积,单位:亿吨.

③厂用电量是通过发电量和厂用电率计算得到,表明火力发电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单位:亿千瓦时.

④碳排放量采用能源平衡表中数据,基于IPCC报告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计算得到,单位:亿吨.

参考文献:

[1]徐锭明.我国能源工业现状与能源政策[J].中国电力,2004,37(9):1-4.

[2]林伯强.低碳经济下的电力发展思路[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1):11-14.

篇(7)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水利水电企业而言,将业务过于集中在一个领域,显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该行业出现大的波动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说,从经营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水利水电企业应进行多元化的经营,避免水电行业发展不景气带来的收入波动。与此同时,水利水电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水电领域已经积累了很大的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将这些技术、设备优势进行适度扩散有利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因此,从企业本身发展角度来看,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的举措。

对于水利水电企业而言,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1.实施相关多元化策略。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必须要建立在自身核心业务的基础之上,避免贸然进入不相关的行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对于各行业不熟悉,且在要进入的行业没有自身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很容易就会受阻。鉴于此,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一定应做好对即将进入行业的充分分析,只进入那些能够利用自身的技术设备优势形成竞争优势的行业,举例而言,水利水电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水电方面的专业优势进入水电设备的安装、维护、试验等领域,这样能够将其在水电行业积累的优势充分发挥。反之如果进入一个其难以建立竞争优势的行业,那么企业多元化战略折戟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2.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是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的路径之一,多元化战略意味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多样性,鉴于每一种业务都有自身的特点与经营特征,因此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一般都实施矩阵式的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有着很多的优点,这些优点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具有匹配性,矩阵式的组织克服了直线职能制的缺点,矩阵成员为了一个业务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弹性的组织,这一组织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既有的人力资源来开展相关业务。鉴于此,水利水电企业应对以往的僵化的、与多元化战略不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为多元化战略的推进完善组织层面的保障。3.采用渐进路径模式。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应采用渐进的路径模式,企业多元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贸然的多元化战略很容易导致失败,所以说,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一定要在做好相关行业评估的基础之上渐渐推进。在渐进的推进中应对要进入行业的规模、竞争程度、投资收益、市场反应等指标进行重新的检验,这种渐进式的检验,将有助于企业进行业务的调整。举例而言,如果突然之间切入一个新的行业,并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旦遭遇到竞争对手的激烈报复或者别的市场状况,企业的大笔投资很可能就无法收回。所以这种情况下,采用渐进的模式逐步的试探要进入行业的市场反应,根据相应的市场反应来调整下一步的策略,不至于因为冒进产生更大的损失。4.进行人才的储备。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负责推进,没有人才,企业就很难在即将要进入的行业形成竞争优势。因此,水利水电企业应提前进行人才的储备,从而为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积累人才。

在人才的储备方面,水利水电企业应根据相关业务准确的进行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预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通过人才的需求分析,来为多元化战略夯实人才基础。水利水电企业在人才储备来源方面应以内部培养为主,一方面是对既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一方面是业务策略的保密。当然一定条件下,也必须要借助外部招聘来进行人才的积累。随着我国水电开发步入低速增长阶段,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多元化战略的推进对于水利水电企业而言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来加以推进。在多元化战略实施推进中应从组织、人力资源、推进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战略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可供遵循,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应在借鉴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小心推进,从而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本文作者:王丽工作单位:四川武都电站有限公司

篇(8)

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发展提供能源供给和动力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电力需求市场的扩大又进一步拉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而电力工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又反过来为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改革开放以来,电力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实现良性互动

回顾过去3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加速增长造成全社会用电需求也呈加速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全国GDP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增速,且呈加速态势。全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加速增长。并且自2000年以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大于GDP增速。

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不断的给电力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我国在大力提高一次能源产品生产能力的同时,将能源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电力工业上。过去30年是我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的30年。1978年,我国发电量仅2566亿千瓦时。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2001年,我国的发电量已达到1481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9%;其中80年代及以前,年均增长7.8%,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达到8.1%。

与此同时,我国的电源结构在过去30年里也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以各时期累计的新增机组容量计算,1978年~1989年,火电新增机组容量占全部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为77.6%,而1990年~2001年,这一比重已降低到71.1%。与此同时,清洁能源──水电、核电、风能发电等的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得到了提高。电源结构的优化对我国因能源消费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解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电力需求继续高增长的经济渊源

我国长期以来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而且重工业产值在逐年增加。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始终维持在高位,其中重化工业特征显著,其在我国GDP占比和第二产业占比均表现为持续增加态势。2007年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4%。从重点能耗行业的固定投资增度来看,2007年除电力行业固定投资较2006年有所降低外,其余高耗能行业固定投资较2006年均有所抬升。这是2007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维持1.31的主要原因。随着宏观调控力度不断的加大,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得到遏制,但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过渡,笔者认为在今后几年,我国高耗能行业在经济中仍处于重要的地位,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仍将高于1。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6年城镇化率达43.9%,比2000年提高7.68个百分点。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城镇化水平44.9%。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百户耐用家电拥有量与更新换代速度也在逐年上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重化工和城镇化将构成我国电力在新时期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重要动力渊源,在二者的助推下我国将迎来电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三、经济发展新思路指引下,电力投资出现新亮点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狠抓节能减排工作,明确了“十一五”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电力行业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2007年积极推动实施上大压小、差别电价、节能调度、发电权交易等多种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粗略估算,2007年电力行业仅通过提高能效(包括降低线损率和供电煤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加强需求侧管理三项措施,即相当于节约一次能源6492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03万吨(约占2006年电力二氧化硫排放的7.65%,全国二氧化硫排放的3.99%),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亿吨。

水电是重要的清洁型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也比较低,还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根据”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开发政策,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1.4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到202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亿千瓦,其中大中型水电2.25亿千瓦,小水电7500万千瓦。

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核电和风电将是我国今后电源建设的重点,但由于两者在我国发电装机中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即便是根据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核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别到40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届时,核电和风电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也不到5%。所以,核电和风电在今后我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的投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

四、结束语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把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电力供需相对宽松、良好的环境,看成是电力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电力工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电力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employ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70-03

0 引言

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六年保持了相对稳定学生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1999-2009年为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远大于供给,基于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水利水电工程相关专业,培养出大批该专业学生导致该专业大学生过剩。自2009年大中型水电项目筹建和在建项目缩减,中水各工程局也逐渐将市场由原来的水电建设为主转向工民建和其他市政基础建设,华能集团、金沙江中游公司等业主单位、各大设计院、科研所招聘水利水电工程毕业生也逐年减小[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托水电施工和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于2010-2015年连续6年对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就业去向、职业取向、期望薪资等方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招生规模、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思路。

1 样本研究

在2010-2015年,课题组选取昆明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简称昆工水电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6年共调查本科生845名。样本情况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去向

①工作落实率。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昆工水电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近6年的就业状况分为4类:1)已经签约;2)升学、出境;3)自主创业;4)未就业。

2010-2015年,昆工水电本科毕业生签约率呈整体下降趋势,尤其是近4年下降明显,而未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表2)。这说明水电行业整体处于下坡趋势对水电本科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直接的影响。自主创业一直未实现“零突破”,体现出水电本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

②已签约毕业生去向。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排序为西部、东、中、北部地区,留在云贵川等西部地区工作认识毕业生的首选。纵向分析发现,到西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97.66%下降到2015届的80.00%,而到中、东、北部地区就业毕业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别由2010届的0.78%、1.56%、0.00%上升到2015届的4.14%、11.03%、4.83%,其中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增幅最大,6年间增长了11.03%;在2015届到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稍微有点下降,但近6年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3)。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近6年,已经签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排序依次为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就业仍是学生的首选,但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10届的70.31%下降到2015届的47.10%;相应的到省会以下中小城市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25.00%上升到2015届的43.15%,增长了18.15%,增幅较大;到乡镇、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且变化不大,尤其是到农村就业的毕业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表4)。

第三、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事业单位是水电毕业本科生就业的主渠道(表5)。尽管在排序上稍有变化,到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到私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另外到事业单位、升学就业的比例波动较大。

2.2 职业取向

①择业时考虑因素。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在选择个人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个人是否适合该职业”,“薪酬收入”,“个人今后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各因素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考虑“薪酬收入”和“行业发展前景”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考虑“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表6)。

②理想工作单位。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择业时理想工作单位进行调查,6届毕业生理想工作单位排序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排序在近6年内是比较稳定的。6届毕业生对比,选择“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比例是逐年增加的;选择“科研机构”的毕业生比例较为稳定(表7)。

③自主创业的意愿。通过对水电专业毕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原因进行调查,2010-2015届毕业生有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原因,感觉“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工作时间自由”和“偶像崇拜心理”排前三位,其中“偶像崇拜”占有很高的比例,而且呈上升趋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创业比例逐年增长(表8)。

2.3 求职指导与信息

①就业指导。根据问卷调查,从就业指导内容上看,“就业面试技巧指导”一直是毕业生最需要的,但所占比例在逐年下降,由2010届的46.09%下降到2015届的23.97%;而“行业形势发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15届比2010届分别高出11.86%、10.49%(表9)。

②就业信息。“学校、学院就业部门”、“老师推荐”和“招聘会、双选会”是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6年的排序比较稳定。近6年通过以上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毕业生占到70.00%以上,最高的一年2010届有82.82%的毕业生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获得就业信息(表10)。

2.4 期望薪资

期望薪资是指求职者在应聘时预设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当单位给出的工资水平低于期望薪资时,一般求职者会拒绝接受这个职位[4,5,6]。分析6年来调查问卷,本科生择业时要求的期望薪资呈上升趋势,2015届较2010届高471.19元。不同性别、不同就业地区、不同就业地点的毕业生最低期望月薪存在差异。男生期望薪资高于女生;就业到东部地区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就业到省会城市、直辖市等大城市毕业生期望薪资高于省会以下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当期望薪资达不到个人要求时,愿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期望薪资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门本科生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表11)

3 结论

第一、水电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但下滑趋势明显。高校应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走出行业局限、面向相关新兴行业就业。

第二、毕业生眼界不宽,扎堆严重。学生就业仍偏向于中、东部地区,省会城市以及国企,传统水电行业,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薄弱。高校因引导学生分层次、分类就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做实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到基层就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力扶持,鼓励和帮助毕业生自主创业。

第三、毕业生对个人待遇过于看重,个人职业取向太过功利,超前意识不够。对于高校,要合理引导,告诫学生要结合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来理性看待薪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第四、有70.00%以上的水电本科毕业生需要学校、学院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单位引导作用还应继续强化,形式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云南鲁地拉水电站投资219亿,闸门突然被冲走损失6亿[N].云南新闻网,2014(3).

[2]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昆明理工大学就业中心,2015(12).

[3]麦可思《2015大学生年度就业工作》[R].麦克思研究中心,2015(11).

篇(10)

2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有效手段

2.1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想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设计工作的管理。做好设计的前期工作是做出优秀设计的重要前提。相关企业和施工单位要从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并结合当地的地质、水文、资源等因素,做出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要保证工程本身的实用性、可靠性,还要顾及工程项目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满足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

2.2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无论是什么样的工程建设,人都是项目建设中的主力,人的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本身的质量。所以说,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设计人员的责任感,是提升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施工单位必须招收优秀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防止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最后,要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设计技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这不仅能在从业人员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还能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

2.3完善质量监控要想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质量符合要求,除了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和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质量监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完善质量监控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只有设计者将责任二字牢牢记在心间,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工程图纸。其次,要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和监控体系。企业和有关单位应该积极开展质量勘测设计工作,对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等现象的发生。在项目核实的最后,还要对整体质量进行把关,在一切都属实合理的情况下,才能签字盖章。

2.4建立招标活动通过建立招投标制度,可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某个单位发生行业垄断现象,还能促进优秀设计方案的出现。另外,行业竞争能够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主动精心设计。而且,各种设计方案的涌现增大了选择空间,对工程的质量控制非常有益。

上一篇: 企业经营控制权 下一篇: 经济发展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