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听课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学课听课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学课听课笔记

篇(1)

基于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的教学理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兴起。这种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语言的使用来进行语言的习得,而不是传统的单纯以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CBI教学理念在发达国家教学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应和社会效果。基于CBI理论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利于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教学工作者培养符合新时期、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高校人才。

一、CBI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素

基本原理:CBI理念在于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被认为是将外语同内容结合起来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CBI理念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他们使用目标语而不是母语来学习学科知识,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探索知识,结果使目标语的使用能力也得到了高效的提升。其优点在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没有被分割开来,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保持了较强的动机和较高的兴趣。

核心三要素:

1.以学科知识作为教学核心。课程安排要以学科知识的内容作为组织依据。学生的交际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在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过程中获得的,单纯的对语言形式或语言技能的教学不能与学科知识教学分离开来。

2.语言材料的采用具有现实意义。课程学习材料应采用目标语本族人所用的材料,教学过程应注重理解和传递实际有意义的信息。学生应利用学科知识与目标语言获取新的信息,在另一语境中,用真实的目标语言完成现实的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3.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需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及情感需要进行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在具有实际意义的、有挑战性的认知氛围中极大的加强和提高,并与他们的个人兴趣和职业需要相吻合。

二、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特点

1.复合型培养。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其目的性、专业性和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使其教学安排既要重视语言知识,更要重视沟通技能和专业内容,几方面缺一不可。为解决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商务”双方面知识都缺乏的问题,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只能是复合型的,即:既要重视语言的听说能力,又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内容;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培养。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利用视觉、听觉等多媒体语言学习系统,使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生活工作实际的影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商务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1.主题模式。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英语原创的各类主题和话题,所选主题和话题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围绕主题和话题,结合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多媒体培养的特点,开展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在学习商务学科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该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容来传授语言技能,因此它偏向于语言主导型教学。

2.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商务专业课程。该模式意在以英语作为学习商务知识的工具,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商务知识,并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而习得英语语言能力。该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和学习语言知识的比重同等重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在课程模式下,教师不但需要熟悉商务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可理解性讲授,借助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丰富的影音资料,是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该模式属于内容和语言平衡型教学。

3.专题模式。专题模式的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和商务学科领域。该模式以商务学科内容作为根本主导,其有效性更多的取决于学生对商务学科内容的掌握。该模式强调学生学习商务学科知识更为重要,更加符合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的商务技能的熟练度,语言的熟练度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次要。该模式属于内容主导型教学。

四、结语

在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商务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对于高校培养复合型及岗位导向型外语人才是大有裨益的。如何将商务学科内容教学与英语语言技能习得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培养“商英结合”人才是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的关键。但基于CBI理论的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在实践中仍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篇(2)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农村科学课堂教学悄然改变,但是在新教学模式下,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后进生,尤其在农村中学,这样的后进生更为普遍。经调查调查发现,一大原因是升入中学后知识难度加大、自身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对路等造成学习滞后现象凸显,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游离于课堂之外,造成学习上的再次落后。

从课堂细节抓起,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迫在眉睫。“笔勤免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格言警句从思维的不同角度道出了勤记笔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1981)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组的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组的,学习成绩最差。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笔记和使用笔记,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一、以预习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扫除知识的障碍,改变被动听讲的局面,为上课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然而现实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坐等老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些学生虽然预习了,但是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预习过后书本上空空,脑袋也空空,没有留下任何预习过的“痕迹”。

预习笔记是在教师上课前,记录学生自己在提前阅读新教材时感知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或体会;记录自己发现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这种预习笔记只需要简单地记录,做好标记。在做标记的时候只要写些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就可以,比如“?”表示看不懂不理解的知识,“!”表示重点知识。例如:七年级上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比热》预习笔记:!?(表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热量;?(疑问点)热量和温度区分;!(重点)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这样一个简单的预习笔记,学生上课前一分钟再看下,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原来懂的地方可以加深印象,不懂的地方释疑解惑,一堂课下来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清清楚楚,容易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果课前教师简单查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就可以大致掌握本班学生的疑问点,及时调整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以课堂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以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或者只是盲目地跟在老师后面,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成了一个不动脑筋的、机械的记录员。总之,学生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习惯于从老师那被动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记课堂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课堂上的主要精力应用在听、看、想等方面,记笔记只处在听讲和思考的从属位置上,所以不要光顾记而不去思,一定要养成手脑并用,边听、边记、边思的良好习惯,否则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课堂笔记究竟记什么,多记还是少记?这是学生常提出的问题。其实,好的笔记并不需要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全记下,而是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去记。记笔记要简洁、快速、规范。教师讲课速度比记录速度快,因此笔记可以简单甚至可以用符号代替文字。比如由于作图较费时间,记录时可先作简图,课后补充完整;讲例题时,只记录最重要的解题关键点,用“”表示因为,用“”表示所以,用“”表示推出或者物质间彼此的转化联系。最后课堂学习笔记要有合理的布局,章与章、节与节甚至行与行之间要有适当的空隙,也可以在当页笔记的右边留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空白,以便课后补充、整理、修改。

三、以整理笔记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记忆和整理归纳的学习习惯。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课中的听课笔记不可能记得很完整,课后有必要进行整理,并且应“趁热打铁”,安排在课后复习中进行。整理、补充课堂学习笔记能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及时和有效地强化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理时,对重要的、易出差错的、有疑难的地方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以便以后引起注意。如果平时把笔记整理好,阶段复习打开笔记本,花点时间翻翻笔记本,中心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地方一目了然,大大省去考前突击查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总结所花的时间,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记课堂学习笔记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重要载体。通过课前预习笔记,课中听课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变“要我听”为“我要听”,同时教师及时指导和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并以此指导备课和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笔者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没有专门的科学教室、实验室等,科学课基本由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兼任,科学课很少进行系统教学,学生也不重视科学课。开学第一周的五年级(3)班的科学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黑板上提示的问题,用5分钟时间自学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因为是循环教材,有的是两位学生共同看一本书,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在讲话,有的在看课外书籍,有的在做其他科的作业,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玩玩具。认真自学本节课内容的学生只有10名,占21.7%(全班46名学生)。通过对四、五、六年级8个班的科学课堂学习调查,情况大致相同。接下来学生的表现更让人深思: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1本科学课记录本,记录每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家庭作业。一周后检查,每班准备好记录本的只有1/3,回家做了家庭作业的(通过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四年级76人,只有2人完成,占2.6%;五年级124人,只有3人完成,占2.4%;六年级145人,只有1人完成,占0.7%。

二、运用激励教育的实验过程

(一)第一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激励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被激励者的情感发生影响,从而达到使其焕发内在精神力量的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初次接触,需要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近况,给予关怀,使他们从内心出发,主动要求积极向上。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学生纷纷主动分发教材(教材属重复使用,课前由科代表分发,课后收起来送到另一个班级),争着帮教师拿上课用的实验器材。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已经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科学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领他们去探索和研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做新异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在《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课的教学时,分组实验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降雨实验:降雨的多少和强弱应该相同,但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器材上想办法:用相同的喷壶,装的水一样多,喷壶的孔数一样多,孔的大小相同。通过分组实验竞赛的方式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① 我们的家园经得住暴雨的袭击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和地形是否受到了影响?② 用接水器接住流出的水,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什么?③ 什么地方考虑不周?④ 如何改进?

其次,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激发科学兴趣。例如四年级上册《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将上次实验的食盐水放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这是食盐水,提问:“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学生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教师让他们静下来细心观察接下来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后,教师留给他们思考题:查找资料,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得到盐的。激发学生去探究,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

几周后,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上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逐渐树立了自信,上课时特别调皮的学生也主动回答问题了。教师通过对一些调皮学生的随访和课堂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他们还是记不住当天所学的知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所学知识,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可见他们没有掌握学习的策略。

(二)第二阶段:科学课学法指导

巴班斯基说:“教会学生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科学启蒙教育,在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应充满对科学的探究,学会探究新知是教学的重点。在继续精心设计教学、营造和谐氛围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预习提纲,使他们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应该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听课中就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准备的预习材料和拓展作业进行展示并给予鼓励,让他们更有兴趣学习科学。

2.指导学生认真听课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调动眼、耳、口、手、脑等 一切感官,根据教师的启发和结合自己预习时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做好笔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课外拓展作业

种植凤仙花的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观察、记录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饲养春蚕的教学,给每位学生发几条小蚕饲养,注意观察、记录蚕生长的过程。在这两章的教学中,学生在亲历种植和养殖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凤仙花生病了怎么办、蚕蜕皮蜕到一半不蜕了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解答。

又经过四周的训练,从学生的听课情况和作业(科学记录本上的课堂作业和课后拓展作业)情况来看,都有了明显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得到了纠正,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第三阶段:强化良好的习惯

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但是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有了进步后,要监督和强化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养成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习惯,达到不用他人监督,就能自主地进行学习。这项工作单靠学校教师来做,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靠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1.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小学科学课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中,科学课的地位偏低,没有专职教师,兼任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实验,很多时候还会被语文、数学、外语课占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成绩,家长指导或检查的作业也是这几门学科,无意识中向学生传递科学课不重要的信息,所以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认真的程度也不够,结果不仅限制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影响了科学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学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形成共识,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状况,做到有目的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思考身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动手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领悟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自然环境及其所蕴含的科学概念,进而培养其科学探究的精神。

2.注重评价激励

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各小组成员课堂表现的情况(如课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与人合作、讲究卫生、独特见解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得好的小组由教师在黑板右侧“小组竞赛”栏加“”,课后记录在案。

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过程评价又要关注结果评价,例如在《 运动与摩擦力 》一课的教学中,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量(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时,注重评价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评价他们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把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懂得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才会有科学的结果,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与爱好,为将来持续学习打好基础。

三、实施激励教育的效果

在研究中,问卷调查表借鉴了金延清的《 小学潜能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研究 》中的“潜能生”成因调查表中的教师卷,制作了“学生科学课学习情况调查表(教师卷)”(详见表1),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一学期前后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四年级22人,五年级45人,六年级33人。两次调查的内容一致,调查问卷由任课教师填写。

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性实验,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激励教育后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优于实施激励前的学习状态。如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及资料的收集做得较好的由1%上升到25%;课堂上,准备了记录本认真记录的增加到65%;认真倾听的增加到27%,能与人合作较好的增加到41%,动手操作较强的增加到32%,比较讲究卫生的增加到76%,课堂记录记得认真的增加到60%,拓展作业完成得较好的增加到30%。

篇(4)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我县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加以简单的分析。

一、教学现状

尽管科学在当今社会影响巨大,可是,在我县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学仍然没有被安排到恰当的位置。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客观方面

1.教材容量大

以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为例,共分4个单元,每个单元由7个章节组成,共28个章节。我县大部分学校科学课每周只安排一课时,按正常进度,要完成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难度,就是每周安排两节次,也只能勉强完成教学内容。

2.教学时限长

科学课涵盖的拓展内容多,需要很长的教学时限。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中,教材倡议学生种植一株绿色开花植物,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教材中用来做例子的是“凤仙花”,而凤仙花从种植到最终结出成熟的种子大概需要四个多月。要做到这些,不仅要有很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很高的科学素养,还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挑战。

(二)主观方面

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

我县目前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并且多为留守儿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看,对生活的关注很多,对学习的关注却太少;加上如今的小学生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导致对科学课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的40分钟里,课后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长期处于“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2.教学方式单一

一直以来,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学生从上学之日起就围绕着教师、教材、考试转,听课、记笔记、背诵、做练习是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完全违背了科学的含义和价值。“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会使科学知识变得枯燥无味,错过了学习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的机会。

3.对小学科学课存在偏见

在不少家长心目中,小学科学课是可有可无的副课,他们没兴趣,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科学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甚至阻止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孩子的积极性被打消,兴趣被抑制,学习科学的热情也大打折扣。一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对小学科学课不够重视,随意挤占科学课的现象经常发生。此外,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许多学校和教师担心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明令禁止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进行课外采集、观察自然等校外实践活动,课外活动被淡化或取消,使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自然、接触真实,小学生天真的个性被抑制。

二、应对策略

针对庄浪县小学科学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归纳出了以下一些应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教学时限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及空间的跨度大,很多物质变化、生物生长等过程学生无法亲身观察和体验,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庄浪县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电子白板教室,并且接通了宽带,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多费费心,多花花力气,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视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播放,可以极大地缩短教学时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一株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仅靠教师讲解或者图片展示,学生很难得到直观的体验,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将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一一呈现,这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很有帮助。

(二)开展校本研究,改变教学方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不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可供教师借鉴的教学方法很多。而小学科学课教学因为缺乏必要的研究和系统的指导,导致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单一化、程式化。可是,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让担任科学课的教师大规模外出学习、培训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校本培训应该成为科学课教师主要的培训方式,学校应该认真组建科学教研组,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教研组开展正常教研,立足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共同讨论和带头人引导为主要方式。集中从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新课程培训两方面入手,争取把兼职科学课教师培养成为专职科学课教师,或者把专职的科学教师从非专业型向专业型培养,以解决科学课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篇(5)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6、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篇(6)

但就算有很好的基础,而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不行的,所以为此我为各位家长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您的孩子更好地学习。我的学习方法是这样的:

一、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更了解老师次日的授课内容,提高听课效率。在课前对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上对陌生知识的理解就会更轻松,提高听课质量。而课后复习可以使当天老师教授的知识在大脑中记得更牢,跟深刻,就不会在考试时忘记太多。而且课后复习,掌握今天的知识,还有利于跟好地理解老师以后讲授的内容,就不会造成听了今天的课,忘了昨天的知识的尴尬场景。家长们应该多多监督自己的孩子的这些课前与课后工作。

二、上课认真听讲,勤做笔记。

无论课前预习多么认真仔细,但上课听讲还是最关键的。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可以为自己课后的复习省下更多的精力去做其他事。课上不仅要认真听讲,还要认真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确实,“手写一遍胜于脑记十遍”。家长应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一下自己孩子在课堂上做的笔记,以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做课堂笔记可以更好地记住老师课上讲的重点知识,而且在复习时也是一目了然,易记易背。养成这个好习惯需要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

三、劳逸结合我们的大脑是易疲劳的,过度地用脑不会学地更好,反而大脑会昏昏沉沉,什么也记不进去,所以家长不能在孩子学不进去的时候强迫他们学习,因为学习中的适当休息也很重要。学习一段时间后,出去散散步,做做运动,休息一下大脑后,回来继续学习,这时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所以,学习也不能过分的利用大脑,劳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篇(7)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会在根据每节课堂上的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5、做到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课堂表现不好的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一味地批评,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才能有进步。

6、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开展科学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指导学生进行的科学活动如下:1、指导学生在学校、家庭及社会进行“家庭和学校节能减排调查”和“一次性物品使用情况调查”活动,使学生对科普知识有了些了解,更加深了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了解,也懂得了平时如何在自己的身边做好一些节能、节水、节电的方法。

2、让学生制作科普手抄报,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3、开展读科普书籍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达到从课外书籍上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的目的。

4、成立科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展示自己的科技才华,活动的目的不仅对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在活动中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我积极地去外校听科学交流课,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老师请假,也能够服从学校安排,认真代课,批改作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篇(8)

Abstract: By the visit to some American schools,the observation on science classroom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we find sone big differences in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between two the countries, that is the differences of ideas and system of science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scienc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c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ts usage. 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opularix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cience education ; China and the US;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A

一、科学教育观念及其体制上的差异

近几年,虽然科学教育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流行起来,但由于长期实行分科教学,人们的意识里缺少整体的科学教育的观念。有些人认为,只有现在小学和初中设立的综合科学课才算是科学教育,这种认识在我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美国从19世纪开始,科学就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以来,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大都采用综合科学课程,高中虽分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但也有一些主题是跨学科的,因此人们的意识里都具有科学教育的观念。进步教育运动时期,美国初中和高中一年级普遍开设“普通科学”(general science)课,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现象及其原理。该门课程尤其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目的是使中学生受到基本的科学教育。[1]为推进普通科学的教学,美国早在1916年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教育学术期刊《普通科学教育》(现更名为《科学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现代化时期,当时流行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倡导分科教学,反对综合科学教育,但分科的科学课程仍然保留了一些跨学科的性质。例如,生物学统合了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物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物理与化学;生命科学则在更高的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钟摆再次偏向综合科学课程,一些高中在9年级或10年级开设综合科学(integrated science),至今亦然。综合科学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体现了科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无论是物质科学(理、化等)还是生命科学,都要强调科学素质、科学探究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从幼儿园到高中13年义务教育期间,科学教育的内容标准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不同学科,是把科学教育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

美国中小学每个学校建立一个科学组(science department)。尽管美国高中的科学教学一般也是分科的,但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学科的教师都在同一个科学组里,其教研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也都在一起进行。2006年3月20—2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2061计划”举办的“使用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工作坊(workshop)。在除我之外的45名学员中,有3名大学科学教育副教授,17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其余的人或者是科学课程开发人员和教科书作者,或者是学区的科学教育协调人员,或者是科学测验(考试)的编制人员。这些来自各州、身份各异的科学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进行为期3天的研讨《科学素养导航图》(2001年出版)的专业发展活动。这里,既没有不同学科的分野,也不存在大学科学教育教授与中小学科学教师的分别,大家在研讨中从彼此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同样,在大学教育学院里,从培养学前与小学教师(这个阶段美国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专业)到培养中学各阶段的科学教师,全部由课程与教学系(或教师教育系)负责。如我所访问的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其课程与教学系既培养学前和小学的教师,也培养中学科学教师。不仅如此,科学教师的在职教育和专业发展同样由大学教育学院承担。美国许多州的教育法规定,在职教师每5年必须在大学教育学院修满6个学分的课程(即两门3个学分的课程),以保证他们的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高起点和一体化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保障。

美国科学教育在教学体制和科学教师培养上这种制度安排,是与其科学教育观念一致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教育开始从整体上考虑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统一性问题。无论是小学和初中(或中间学校)的综合课程还是高中的分科课程,虽然内容有别,但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即都注重科学素质、科学探究、科学本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与技术及社会的关系。

二、科学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里听课,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国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概括地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总体特征是强调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与我国科学课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形成了巨大差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式,教师注重备教材和面向全班讲解,强调按部就班地学习和通过做习题反复训练;学生则主要是听教师讲解,注重个人领悟和记忆,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但短期内传统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美国无论在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课堂上,还是在中学科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我所参观和听课的学校中,只有一所教会学校的科学教学方式显得比较传统,即基本上仍是教师讲授、学生静听,其他学校普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06年2、3月间,笔者每星期到麦迪逊市林肯小学听半天科学课。这是一所规模比较大的3—5年级小学,有20个教学班。担任所有科学课教学的专任教师是年轻的、具有科学教育硕士学位的克莱尔·瑟坤(Clare Sequin)女士。在她的科学课堂上,学生4人一组,围着一个长方形实验桌而坐。上课时大部分时间用在动手做的探究、实验活动上。比如,2006年2月1日上午听的两节科学课,第一节是4年级学生科学课,有20名学生。学习的课题是关于力学方面的内容。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小天平,一边放着两小片圆形磁铁(一块在塑料盒子里,另一块放在盒子底下面),另一边放一些圆形空心铁垫圈。当学生不断往一边盒子里加圆形空心铁垫圈时,另一边的两块小磁铁分开了。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里记录每次实验操作的结果。最后教师把每组的结果写在白板上。下课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作业单,上面有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这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等待下节课继续。第二节课是5年级科学课。学习的内容是混合液、溶解、饱和等概念性知识。上课开始,教师把这些概念及其定义写在白板上,并向学生解释这些概念的含义。然后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工具盒,里面有注射器、漏斗、瓶子、支架、食盐等。接着要求学生先把实验的步骤写在笔记本里,她让学生用注射器把水(一定量)装进瓶子里,然后要求学生把食盐一小勺一小勺地通过漏斗放进瓶子里,盖上盖子使劲摇晃,让其溶解,直到饱和为止。最后要求学生计算出盐水的重量。方法是把溶液倒进一个杯子里,把同样量的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放在天平上,天平因盐水重不平衡而倾斜。然后要求学生把塑料块(每个1克重)放进水杯子里,直到平衡。学生每个人都要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和结果,结合一开始教给学生的那些概念,深化对它们的理解。这两节课给我总的感觉是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活动比较多,时间比较充分。小组成员之间一边活动、一边交流是很自然的学习形式,似乎也没有特别的分工。小组合作—探究以后,教师注重组织课堂讨论,讨论中教师重视引出学生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习科学时合作—建构的特征。另外比较突出的一点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课堂听课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实验的结果。由此可见,这节课上观察、提问、交流、推理等科学过程技能使用得比较多,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关于力的概念也在形成和发展中。

2005年12月21日(星期三)上午,我和另外两位中国访问学者到麦迪逊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West High School)听了两节科学课。一节是开设一个学期的跨年级的生物技术课(biotechnology),有20多名11年级和12年级的学生选修;另一节是9年级的必修课生物Ⅰ。在生物技术课堂上,授课教师贝翠·巴纳德(Betsy Barnard)女士首先进行简要的陈述,提出任务与要求,并给每个学生三页的实验操作指南,然后就让学生自由组合分4人一组进行实验。实验的任务是找出实验的样本DNA来自哪种动物。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学生先提出假设,进行探索,记录实验数据,最后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为学生提供需要的材料和仪器,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进行个别指导和答疑。整个一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大约不到10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堂课也可以说是基于项目的探究学习,因为学生始终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进行开放式探索。

在9年级的生物Ⅰ课上,我们发现20多名学生分4人一组围桌而坐。年轻的授课教师克里斯·黑格(Chris Hager)首先检查了前一次上课(星期一)留的作业,其内容是关于细胞及其环境的一项练习,一共17题,印在一张作业纸上,要求学生把右边每一个描述与左边的术语一一对应起来。在检查作业时,学生的回答时有出错,但教师并不批评或直接纠正,而是解释错在哪里,然后从学生中引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使用投影仪讲解了动、植物细胞不同的特点和结构。这是一个大约5分钟的简短讲授。我们注意到,教师在讲解时很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不仅在听,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主动提问。显然,这是为下面的实验做准备。紧接着,学生离开座位到教室的另一端进行观察实验。学生4人一组围着放着显微镜的实验台,从教师提供的放在清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与在盐水中浸泡的植物细胞标本中提取样本,观察它们的颜色、排列和结构有何不同。课后教师克里斯·黑格告诉我们,生物学Ⅰ每星期有一次实验,实验时间占这门课教学总课时的40%。这堂课实验结束后,我们发现教师给每个学生布置了课后的探究作业,作业的要求打印在两张作业单上,上面的标题是“咸味的马铃薯”。探究的任务是“找出浸泡在两种不同的溶液里的马铃薯片对其质量和硬度的影响”。这个两页纸的作业单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非常具体,如要求写出问题的情境、需要的材料、对探究的规划、进行探究的步骤、交流的结果以及评价的规则等等。可以看出,这项探究任务留给学生创造性探究的空间很大,比如,在学生对探究进行规划时,要求他们“给它(实验)一个标题,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一个可以检验的假设,并与问题(如果──,那么──)相关联。给出理由,解释为什么认为你的假设是真的。”总之,这是一项要求严谨而又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科学探究活动,而不是我印象中的那种刻板的、例行公事式的、按步骤完成任务的课后练习。

与其他学科不同,科学学习尤其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因为科学探究不是学生一个人独自就能有效进行的活动,而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一项实验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和材料,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必然的选择。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教学理论学者(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明尼苏达大学的罗杰·约翰生教授等等)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经过40多年的努力,合作学习成为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式学习(constructivist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概念图(concept map)、学习环(learning circle)、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真实学习(authentic learning)、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等教学策略成为当今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上的主要的探究式教与学的方法。

在美国科学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如今已经成为美国公立学校普遍的科学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学习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在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小组成员之间克服不良竞争的心理,彼此尊重、友好;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观点,耐心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动手做实验、做科学,并在动手做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注重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深度理解;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建构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原有观念向公认的科学概念转化;重视课堂评价或学习性评价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理解的作用;等等。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代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在基础科学教育中的体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学习本身,亦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在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远远适应不了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求,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成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在培养新科学教师过程中,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念、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等还在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教师教育实践,合作、探究、反思、建构的科学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与制度化;另一方面,在职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限于少数骨干教师,多数科学教师仍然受传统的授受式教学观念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缺乏主动改革科学教学方式的制度环境、经验和能力。由于我国缺少科学教育专家和研究人员,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也很少像美国科学教师那样得到必要的专业支持。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及科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应当重视科学教育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科学教育研究、开发与教学人才。

三、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上的差异

我国学校(也包括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以应试为目的的练习资料:试题汇编,教研员及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编写的课外辅导材料,与课程标准和教材配套的同步练习,等等。相反,美国学校首先是为科学教师提供大量的科学教学参考书籍(包括科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书籍、科学教科书的教师用书、科学课堂探究的实用手册等)和可用于课堂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和资料,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仪器和设备、科学探究的材料、科学普及的图书,等等。例如,在威斯特高中克里斯·黑格老师9年级生物 Ⅰ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课外自己进行探究的活页指导材料。在林肯小学,我们看到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有供学生实验使用的仪器和材料。克莱尔·瑟坤老师告诉我,这些器材是由学校提供需求单报给学区,由学区统一购置免费提供给每所学校的。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的图书馆的书架上,关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比比皆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美国社会和学校提供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方面,中美两国学校存在的差异也十分突出。笔者在北京几个名牌中学网站上搜索过,几乎找不到关于科学课程与教学的网络资源,而我国成千上万的县级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连校园网都没有建立起来。而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著名的威斯特高中网站(madison.k12.wi.us/west/science/index.htm)上,有包括科学在内的各学科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网络资源为师生服务。如该校科学组的网上资源有:麦迪逊南部地区物理教学资源共享网页,上面有该地区物理教师1990年以来专业发展会议的简报,许多物理学的网络链接,物理教学活动的通知,等等。在科学组的生物学网页上,有关于生物教师的详细资料,有给学生提供的非常详细的网络链接,以及其他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在科学组生物技术学科的网页上,有该门课程的概述、实验记录的要求、期末考试的不同选择形式、科学论文报告表、研究项目和作业要求、生物技术的专门术语、上课演示时常用的动画、提供给学生的生物技术的大量网络链接、教师情况介绍、实验规则等10项内容。此外,科学组网页上还有对各门科学课程的详细介绍,以及所有科学教师的简介等信息。

我所访问的其他中小学,如詹姆斯·麦迪逊高中、詹姆斯·赖特中间学校和林肯小学等,都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科学的网络链接。而麦迪逊都市学区的网站上(mmsd.org)提供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更是丰富多采。无论是学校校园网还是学区网站,它们提供的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究,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政府与教育界推动科学教育改革,民间机构与科学教育界的密切合作也为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大量丰富有用的资源。例如,爱林伯格基金会(Annenberg Foundation)与史密桑宁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许多著名大学的科学教育教授以及中小学科学教师合作,10多年来制作和发行了34套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录像带(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录像带),并在其网站(learner.org)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免费播放。例如,有关于建构—探究式教学案例的录像,有关于学习性评价案例的录像,也有关于K—12年级(即幼儿园到高中)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录像。这些科学教育的录像无论对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还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教学水平,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中美两国学校科学教育在课程教学资源上的差异,既有两国科学教育人员观念上的不同,也存在科学教育人员数量和素质上的差异。在课程与教学观上,我国科学教育界仍然受教师教学即是“教书”(教科学教材)、学生上学即是“读书”(读科学教材)的传统观念影响。因此,科学教学实际上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从学校、社会到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从科学教育人员(科学教育研究者、教研员、教师、教材编辑、辅导材料编写人员等)的数量与素质来看,我国近百年来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事科学教育的人员除理、化、生各科教师外,鲜有辅助课程开发和提供科学教学器材研制的人员,尤其缺少进行科学教育研究的人才。而在美国,仅获得科学教育博士学位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科学教师教育者(science teacher educator)就有数千人,近年来参与科学课程与教学网络资源开发的公司不计其数。

此外,中美两国科学课程与教学资源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两国学校科学教育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因此,各种考试题汇编和辅导资料,以及各种课外强化班应运而生,并盲目地受到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相反,在美国中小学,一般看不到这样严峻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学生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要优越得多。

四、科学教科书及其使用上的差异

我国中小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教科书,科学教学实际上主要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读教材。而在美国课堂上,公立学校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教科书并非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上科学课时,教师和学生也很少使用教科书。当然,教科书每个班级教室里都有,是学校的公共财产,每届学生循环使用,既节省了资源,提高了使用效率,又节约了经费。在科学课堂上,教科书只是师生的参考书籍之一,或者说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并不依赖某一本教材,他们可能参考几种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资料。过去,美国小学教师上科学课时教科书也曾经是教师使用的唯一的信息源。但这种状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从9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根据1998年《科学与儿童》期刊第5期的一项调查显示,28%被调查的小学教师报告说,他们使用教科书只作为参考资料;33%的教师说他们很少使用或从来不用教科书;只有28%的教师说他们在使用一种教科书。 [2]笔者在几所中小学的观察也发现:课堂上使用的书面资料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活动资料、网络上下载的资料、音像资料等等。由于美国科学教育为教学服务的非教学机构和人员很多,他们为师生提供了大量可用于课堂教学的科学器材和多种媒体资料。以小学和中间学校使用的FOSS科学教材为例,这是由一系列配套的教师指导书与供学生阅读的科学故事、DVD录像、实验器材和材料(即工具箱)、FOSS网站等组成的系列科学课程,远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单一的科学教科书。

中美科学教育课程上的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学观念的差异。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比我国至少早15年,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念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就科学课程而言,不仅有科学教科书、国家和各州乃至各学区自己的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学资料和材料、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显性课程,更有科学文化、教师的科学态度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等隐性课程。因此,科学课程对于美国科学教师来说是丰富的、复杂的概念,科学课程的开发是每个科学教师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看,科学课程又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的因素的总和。这其中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但传统的课程观排除在外的一种课程资源,即教师同行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当教师在一起探讨教学问题或进行专业发展活动时,他们得到的信息是“活”的科学课程资源;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他们之间交流的信息、表现出来的或正确或错误的观念等等,对师生来说也都是不可忽视的、“活”的科学课程资源。因此,美国科学课程的概念很宽泛,除了教科书以外,它既包括科学教育改革文献(如《科学素养的基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等)、科学课程项目及其资源、各州和各学区自己制订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包括学校和教师自己设计的科学课程计划等等。所以,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自己根据国家、州、学区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和指南设计和实施自己的科学课程,可见美国科学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权力和责任。

中国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念主要限于学科和教科书上,习惯于教科学教科书。现在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科学教师的课程意识已开始形成,开发课程资源的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

篇(9)

曾有一首“著名”的《笔记咏叹调》:“上课抄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笔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不论是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课堂,还是现今信息量丰富的多媒体课堂,都存在着学生听课和记笔记之间的矛盾。而笔记不应该扮演这样一个尴尬的角色,它应该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工具,它应该打开学生的科学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意,总结精彩的观点。特别是初中科学课堂,因为科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牵涉知识面广,拓展的内容多。现在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科普有余、图片丰富,但结论性语言很少,甚至有些关键文字都没有出现,并不适合大多数初中学生课后复习。Wiki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每节课后教师都可以把各种教学资源,如一些最基本的结论性语言、课件、图片素材等放到Wiki上去,然后让学生参加进来,每个人不仅可以浏览,还可以添加并允许其他人修改、整理、完善和补充资源。这样,Wiki站点就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线上“笔记本”。学生既节省出大量的精力专心听课,又能体验到集体创作笔记心得的快乐,在简明扼要地掌握课本精髓的前提下,去探究更加高深的问题。

研究课题小组平台

科学学科广博的知识特点加上Wiki的共同创作特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组建科学兴趣小组或者课题研究小组,尝试协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科学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改为由学生以Wiki为平台主导课堂,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Wiki这个舞台上充分施展,每一个活跃的思维在这里碰撞、共享、交流、修改、补充、完善、协作,这一切多么令人心动… …

本学期《保护土壤》这节课,我尝试着把Wiki平台和小组合作学习、生本教学结合在一起,学生课前分组自学某一部分内容,并把搜索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加工制作成教学内容上传到Wiki平台,学生之间可共享别人的学习成果。然后由小组长归纳整理该组的素材,课堂上每个组长向全班学生展示讲解本组的学习成果,并提问其他组同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受学生欢迎,也很具有挑战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良好的互动氛围一直延续到课后。

师生交流平台

初中科学学科知识内容包罗万象,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个科学教师要想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仅靠课堂上自己的表演是不够的,教师要尽可能和学生多沟通,沟通的方法渠道虽多样,但Wiki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利用Wiki,可以搭建起网上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完成信息(如课程表、课程内容)的、科学小组研究课题的建设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等。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评语等写入Wiki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由于Wiki具有历史恢复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在权限上不加控制,尽可能让学生不受限制地参与进来,达到真正平等的师生互动状态。同时,学生的作业、读书笔记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放入Wiki中,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可以在Wiki上直接评阅、更正、帮助和附上评语。教师还可以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评价和改进。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其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和教师进行交流,以增强师生感情,促进密切合作和共同进步。

篇(10)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 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小学自然科学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20xx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2015的到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有收获,有进步,但更值得反思。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必须要改进,过去自然课上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必须要抛弃。我本人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

本着科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的基本方法;把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这个学期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

3.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于一体,它能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枯燥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我将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自然教师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扎实开展科技教育,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宗旨,注 重校内和校际交流,教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我校设立了科学室,专门设立墙报作为科学宣传等,侨乐 学生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结合流动展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布置好科技知识、科技作品、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积极 营造良好的物化环境。

二、认真辅导好科技兴趣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科学课堂中,我校教师坚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学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找到更多的有趣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资料,通过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鼓 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动手,开展科学小实验,多数学生对于奇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也慢慢喜欢上动手做实验。本学期我校各年级学生分别参加了广州市科学小论 文、科学观鸟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等比赛。

三、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我校以及个人的科学教学水平,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区和市的公开课示范课,广泛的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校会与兄弟学 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与老师们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无限的火花,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 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学期科组活动,科普展

本学期,我校出版了两期科普展:三年级学生以手抄报形式记录下自己拓印的树皮标本,对手抄报加以美化修饰,选出优秀者展出,出版了一期主题为树皮用处 多的科普展。三、四、五年级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过采集、清洁、压制、制作的的等程序,制作出创意十足的植物标本作品。

同时我校开展的科普小制作包括树皮标本拓印、植物标本制作、制作小纸车、制作牛顿盘等各种活动。

五、加强教师业务学习,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了教学中的种种难关,完成了教学任务。

1、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教研论文写作漫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论文撰写时更加具备针对性,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本学期林悦云老师撰写教学案例《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获区教学优秀案例三等奖。

上一篇: 工程管理的对象 下一篇: 垃圾分类宣传文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