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重点转变发展方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环境。”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明年重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是把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过于依赖第二产业,过于依赖物资消耗。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凸显出来,在保增长的短期目标基本实现后,转变发展方式势必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信号二:
双政策不变背后有深意
在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好,另一方面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所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大的变化,但应做些微调,巩固经济回升势头,避免出现新的问题,重点支持结构调整。
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信号三:
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近来房地产市场量价同步飙升,明年房地产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居民消费仍然不足,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是我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也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
信号四:
放宽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推动城镇化
城镇化在下一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将扮演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汪同三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冯飞认为,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信号五:
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改革,增添发展动力
经济企稳回升后,经济增长的动力亟待由政府投资向市场驱动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推进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2、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3、有利于完善国沿海沿边经济布局,使东中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2.艺术设计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
在一些美术设计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们认识到许多学生没能够真正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其设计的作品包含太多理想化与艺术化成分,缺乏实践性。由艺术设计产生的作品最终会因其经济性而成为商品,而对商品进行审美的主体是消费者,而不是艺术设计者。同时,商品审美的客体是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在设计课程上,其艺术设计作业呈现形式只是效果图或者模型,设计草图或者各种实际解决方案比较少见,设计变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概念。从评价基准角度来说,产品设计可以对各个设计要素进行最适合的调整,而不是对效果图或者模型制作优劣进行比较。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靠艺术美的造型来实现。提出了最新优秀产品设计审查基准,即为审美性、安全性、独创性、功能与操作性、品格、品质、妥当的价格以及同使用环境协调等。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与教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而教师和学生对实际开发程序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会用美的造型设计来取代其他设计要素。而艺术应该与技术相统一,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且还能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实用性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实现艺术设计的自身发展。
艺术设计的本质目的在于人,而不是商品。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努力为人类创造理想的生活条件。另外,艺术设计必须遵循客观法则以及自然规律。艺术设计不能缺乏科学性,而且应该先考虑其科学性,再对其艺术性进行考虑,否则会使得设计落空。艺术可以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是设计其必须为经济提供服务。然而设计与艺术之间并不等同,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尤其是艺术设计学,应该给予经济原理的应用指导作用足够的重视。艺术设计可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艺术含量与审美附加值提高,创造更理想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较为重视材料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更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用性,为了配合市场经济,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上做出了很多的改革。以高职艺术类《装饰材料性能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例,将工作情境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了解到掌握,依据工作内容组织教学,摒弃传统单一记背的方法,合理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每个学习情境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些装饰材料。以在各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典型性应用来设计依据业务谈判、设计、施工等工作任务中装饰材料应用的情况,侧重选购材料、鉴别材料、应用材料、概算成本等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任务项目及相应的考核及评价标准。这种方法就完全反映了以市场需求和发展为基础,摒弃了普通艺术设计学校曾经单纯的模式,使得艺术设计融入到市场中。
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将知识经济的社会特点把握好,让艺术设计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同时,运用艺术手段与科学手段实现生活文化中精神空间的拓展,从而完成艺术设计的时代使命。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l、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临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严峻挑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以使我国由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逐步变成具有人力资料优势的强国。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人力资本存量,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
我国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外延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资金、物质、劳力的投入来实现数量、规模、速度、产值的增长。这种资源依托型的增长方式,在短期内可以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极低的情况下,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由自然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转为人力资源依托型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地发挥其巨大的潜力,用丰富的人力资本优势转换替代物质资本和资源资本优势,更有效地吸收,组合各种生产力要素,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当前,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合理的因素。
1、人力资源量大质低,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是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但在人力资源存量与人力资本总量之间却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知识的不断更新,劳动者知识的折旧大大加快,由此将会出现“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削弱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此看来,中国人力资源量与质的矛盾已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这一矛盾若得不到解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2、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我国人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和地区间配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二、三产业中,大量人力资源滞留在第一产业。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关键时期,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低附加值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逐渐缩小,而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这一结构转换的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开发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正是由于这种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的短缺,抑制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影响了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另外,我国人力资源的地区结构也不合理,人口和产值分布不均,不利于我国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人力资本投资强度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而形成的,这种支出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迁移的费用支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支付的利息和技术推广费用,其中教育和科技支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份。人力资本的关键性投资在于教育。根据国际惯例,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是基础教育,应优先保证对初等教育的投入。但是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投入一直不足,长期维持在30%以下的水平,而高等教育投资比重过大,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限制了教育规模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涌现。而且在这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中还存在严重的闲置浪费现象,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不合理流动,导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再加上农业中滞存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企业中富余职工越来越多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隐性失业现象,以及行政机构人浮于事等等,我国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无法估量。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关键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现状的深入分析,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研究对策,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人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就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彻底转变观念,真正懂得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一种共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需先行,重点加强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在加强政府投资的同时,应广泛开辟企业、民间、国外投资等多种资金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应改善投资结构,主要投向成人教育、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向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2、实施“教育立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
县委书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言提纲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创业振兴”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好”与“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源要素的制约、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转型发展时期矛盾多压力大等,但是作为国贫县,既要讲快,更要讲好。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加重视社会保障,更加重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三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互促互进,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资源要素、经济财力等是硬实力,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是软实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动力活力。
“十三五”规划的完成给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带来了更多契机,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将得到更多的重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等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障关乎民生,是追求公平正义、谋求共同发展的体现,是人民生活的可靠保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其覆盖率,不仅能够给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提供可靠保障,更能为“十三五”各项政策提议的实现带来强大动力。
二、发展机遇
首先,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筹层次和水,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给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带来了更高要求。此项建议的提出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有着直接稳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今后几年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毫无疑问提高。
其次,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它既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3]“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此目标提出带动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家财力的增强。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情况下,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才能够得到充分满足,获得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有了人民的需求,社会保障才能够得到发展,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更提供发展动力。
最后,行政体制改革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更进一步的简政放权给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带来更大的自由。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拥有更多的自主力,受政府限制减少,获得更多自由发展机会。
三、主要发展方向
第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如此,大数据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将产生巨大影响,将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重要推动力。社会保障事业涉及庞大的信息资源,对于信息处理能力要求高,把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将成为不争之事实。统筹布局建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通过大数据信息进行公共数据互联,依法将受保人群的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及时了解跟踪公民信息,做好从资金征缴到待遇计发各环节工作。目前由于我国人口流动性大,数据规模小等问题导致及时的信息互通,资源浪费等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升级与创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必将指日可待。更简便、更安全、更广泛将是日后社会保障事业的特征。
第二,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时期,“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如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钱念孙提出“退职还乡”,他认为,“退职还乡”积极意义明显,能够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绝大多数离退休干部以及知识分子告老而不还乡原因在于国家的政策制度,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活舒适便捷程度远远高于农村,所以不还乡也在意料之中了。为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我们可以鼓励告老还乡,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进行鼓励,例如,对于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如何方便划转和高质量对接。新乡贤文化的提出将会极大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同时增大农村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农村向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以及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粘性下降,使得我国人口总体呈现出高流动性特征,对社保资金征缴和社保福利供给带来困难。[2]对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新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升级创新,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适应这样的流动性,保证迁移的农村人口得到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另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让更多的城市人才返回农村,为“十三五”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强大后盾。
当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理清改革的总体思路,搞好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制度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从实践来看,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充满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反之,哪个领域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好,这个领域的发展就会是一潭死水,缺乏竞争力。因此,市场导向的改革应当继续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方向。同时,在市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领域,要发挥好政府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要求政府的作用更大一些,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外开放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一种改革的压力。在制定新的改革方案时,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世界各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包括正面和反面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深化改革要抓住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要把制度创新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把经过实践证明的成熟的改革措施规范化法制化,运用法律手段来强化和推进改革。要坚持用实践来检验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检验各项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对我国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快速增长期还能保持多久的问题密切关注,纷纷进行预测。美国学者鲁比尼,号称“末日博士”,就预言“中国经济到2013年就要硬着陆,快速增长期到此就结束了”。国内有的人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快速增长很难再保持下去。
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因为,直到目前,我们还有许多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只要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再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完全没有问题。如果速度掉下来了,那是我们的体制和政策出了问题,没能把经济增长的活力释放出来。关键是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分析当前的经济现状,我认为,应当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从加快五个方面的改革入手,发掘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释放消费需求潜力。
大幅度地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2010年,我国投资率达到历史上最高的48.6%,最终消费率降到47.4%,投资率第一次超过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则下降到33.8%的历史最低点。这就意味着在全年新创造的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中,有近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用于广大居民消费的仅占1/3。这种主要靠高投入来支撑的高增长,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而且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注定是不可持续的。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为前提,必须对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紧紧抓住了发展模式转型的要害。去年,我们在结构性减税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需加大力度。如将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到20000元,就使900多万个经营者的税负平均下降40%,而月税收仅减少9亿元。若能进一步将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对鼓励创业、培植财源将发挥巨大作用。要继续实行政府向企业减税、企业向职工让利的政策,发挥税收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实行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过渡的条件已经成熟,应着手研究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改革方案。要扩大财政支出中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着力扩大公共服务消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购买力。如果能在“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每年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且将使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释放资本潜力。
我国资本存量已有较大规模,银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70多万亿元,金融资产达119万亿元。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结构中缺少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造成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金周转率低,一些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大量社会资金又找不到投资出路。据调查,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25%,一些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的规定,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配套推进建立地方性监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实行利率市场化四项改革。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上市企业分红、信息透明等制度,增强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努力扩大保险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功能。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使用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支撑。合理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半年进口所需。应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将多余的外汇储备转变为物质资源储备。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尽快从结汇管理为主向用汇管理为主转变,调动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贷款的积极性,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一是争取拿到更多的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以打破经济长远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二是扩大国际并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三是开展加工贸易,以资本输出创造出口需求;四是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带动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和劳务出口。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规模。一旦金融改革激发出资本的巨大潜力,足以支持较快的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强化激励机制,释放技术创新潜力。
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通过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仍然有一定的潜力。重要的是通过鼓励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在技术研发投入和申请国际专利方面很不平衡。2011年,中兴公司申请国际专利2800项,跃居世界企业第一位,华为以1800项国际专利名列世界第三。这两家公司申请的国际专利占全国申请国际专利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十二五”时期各省都能培养出一两家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专利申请大户,我国的创新能力就能产生一个飞跃。当前重点是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大学也应当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2009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是中国的6倍,2011年已经下降到我国的3倍。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5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有可能接近或赶上美国。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将能释放出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释放劳动力潜力。
我国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对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有些人匆忙得出结论,劳动力供给已出现由富余到紧缺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已到了“刘易斯拐点”。我认为,这个判断没有看到农业劳动力仍具有的巨大潜力。现在全国仍有2.8亿农业劳动力,有18亿亩耕地,一个劳动力仅能种6.4亩地。而美国一个劳动力平均种几千亩地,欧洲一个劳动力平均种几百亩地,中国的农民比欧美的农民更能吃苦耐劳,农业装备制造能力也能达到欧美的水平,关键在于我国土地资源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加快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并把他们的家属吸引到城市居住。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6.7%,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10.1%,就是说,每3.6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一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价值。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既有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力,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农业已转移出两亿多劳动力。未来20年如能再转移出两亿,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有可能接近二、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将趋于均等化。也只有使种地的收入超过打工的收入,才能把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是一个历史标志性的变化,但距离成熟城市化7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未来20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70%左右,我国才算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实践证明,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每年新增1000万城市人口,将提出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对其他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形成强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成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释放这一潜力,必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改革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戴三法在《中国劳动》2015年第10期中撰文,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解决就业、增加国民收入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概念特征和发展现状,认为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应用教育手段满足人们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追求。我国职业教育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才。关于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研究,作者认为更多的学者是从职业教育在就业及人才保障方面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综合论述。
基于上述理论,作者指出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贡献:1.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普通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促进作用:职业教育成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举措。3.职业教育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发展职业教育,促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劳动者收入,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社会,给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4.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可以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5.职业教育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职业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6.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的安宁稳定:职业教育强调就业教育,有效地减少了人员的盲目流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最后,作者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1.营造 “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2.统筹规划院校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3.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和标准体系。4.加大现代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作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国家应该在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统筹规划及体制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前提是实事求是,目的是不断实现有效的创新和突破。当今敖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自然资源持续减少、春旱时间持续增长的自然旗情和交通等基础条件差、资金人才短缺等诸多不利因素,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又面临着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要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期待。在认真总结敖汉治旗执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依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主动应对,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发展措施和执政方针。一是要使施政能力建设的思路更加务实。要增强水资源承载发展经济能力的战略观念,合理开发利用地上地下水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利用现代农业建设手段,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设施种植、地膜等避灾种植业建设步伐,确保人均水浇地或避灾种植面积达到2亩以上。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植什么”的发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依据自然旗情,积极发展适应性种植,选育耐高温抗干旱等抗逆品种种植,打造再造资源,为养而种,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加速转变。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拓展农畜产品发展空间,培养自主产品消费群体,使农村食品加工业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的生力军。要树立自然资源大开发的理念,积极寻找与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主体合作,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要认识到资源是政策洼地地区的资源,是能人的资源,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资源流入或输出人员利用外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要使保持增产增效的主题更加突出。执政能力的提高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上,具体通过各个产业或项目增产增效展示出来,发展每个产业或项目,即不能做秀,也不能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持续获得增产增效。三是要使发展产业聚集要素的主线更加明确。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资本流入发展主导产业、资源性产业和再造特色产业的办法,变为主要靠要素流入发展生产的办法,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冶金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引要素流入积极发展能源、制造业等潜力产业。四是要使现代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更加普及。敖汉水稻、玉米、生猪、羊、牛、鸡、草等主要农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但90%的生产农户都游离在市场中,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方法产工销各方的权力和义务,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制定政策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由横向联合向“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纵向协作的链接模式发展。要推动工业园区向产业园区转变,发展配套产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五是要使以人为本的利益分配机制更加灵活。要在体制机制及改善优化发展环境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利用体制机制和优良环境聚集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发展自己。并依靠科技进步和大力招商,突破资源和市场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双重制约,使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只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就始终把握了治旗执政的根基。
二、推进改革开放,形成推动发展强大动力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随着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差别加大,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敖汉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还有许多机制体制制度不完善、不成熟,这些不完善不成熟的体制机制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完善和成熟,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加以推进,通过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加以发展,激发和释放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以人为本,深化激发和释放活力的制度创新工作。制度创新的核心和主旨是建立按劳分配并兼顾效率优先的激励机制,激励必须充分体现决策、政务、用人等公务活动公开。要深化政治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党的工作以“定舵”为核心、人大以“民主”为核心、政府以“效率”为核心、监察以“公平”(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要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开放旗内资源、要素等市场,完善管理和投资体制,加速资源要素利用向效率高、效益高方向流转;要完善分配制度,建立旗乡财政适度分成制,给予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打造强乡、强镇,以乡镇带村,缩小城乡差别,推进旗乡协调发展;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完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城乡居民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制度,使全体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地户籍管理,构筑支撑小城镇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流转。
继续扩大开放范围和水平。敖汉人口多,经济欠发达与资金、资源、人才不足和技术落后是敖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矛盾,利用旗外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敖汉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今后一个时期,敖汉旗要在引进资本弥补旗内建设资金不足,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引进人才充分利用旗内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经济上狠下功夫。要广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冶金、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资金、人才转移,发展敖汉新型工业经济,拓展和扩大就业水平,依托产业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人才借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敖汉非资源的制造业经济,把非资源经济打造成敖汉持续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三、落实科学发展,引导经济高效持续提升
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科学发展有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增加产品产量等诸多好处,能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并进发展。敖汉自然资源有限,经济基础落后,又处于追赶发达地区的关健时期,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改变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滥耗资源的观念,扭转追求数量硬指标而忽视人全面进步等软指标的观念,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科学发展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灵魂和指针,成为干部指导经济工作的前提。其次,要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根据旗情,着力发展冶金建材、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花炮四大主导产业;打造沿河的稻谷、玉米、蔬菜产业带,打造宝国吐-老虎山冶金化工产业带,打造京通铁路农畜产品加工带,打造新惠-四家子线花炮产业带;围绕草、牛、羊、鸡、林、药材等适宜气候变化且能打造的高效品种,建设种养加产业体系,围绕矿产资源,建设资源深加工产业体系,有意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造业产业体系;发展冶金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食品工业和机电产品制造业等产业园,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持续化。第三,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发展,强力推进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带动全旗人民生活、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坚持奋发有为,建设敖汉人民期待的小康社会
二要在强化政策对接上下功夫。各级各部门要仔细研读、深入研究上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抓好对接。要根据省、文件的要求,尽快制定我市贯彻落实《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以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立足我市实际,抓紧梳理出台一系列扶持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要在发挥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各工业区(村)要坚持科学发展,完善区位功能,强化产业导向,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发展效益,致力打造特色园区品牌。各镇街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基础,认真谋划今后五年及中长期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共同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