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05: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概念性规划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言
概念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上、结构上提出概要性谋划的方案,能够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它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它又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它的力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通常不需要精准运算、精确分析,反而主要通过联想、组合、意志、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同时将设计者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升到专业设计领域,再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控制。
我国90年代概念设计才渐渐兴起,现在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我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把概念性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另一种是概念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概念规划。
二、概念性规划原则与城市规划设计
概念设计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度片面强调某一原则会脱离实际。在具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条件来综合考虑、重点把握、统筹规划。更不能为了原则让设计思路受限,应该平衡原则之间的关系,把每一个原则都充分发挥出来。
1、前瞻性原则
跟总体规划相比它更注重城市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所以它通常从城市规划的长远计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对象。它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潜力,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设计纲要和设计框架,对未来有一定的描述和整体认识。
2、整体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是规划设计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不会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把设计的主导方向和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至一个综合纲要。它提供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
3、包容性原则
以系统论为知道,包含了规划大纲阶段的很多工作内容,对与用地相关的问题做通盘研究,继而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设计意向。
4、主导性原则
概念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主导型原则。它能够把整个设计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探析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它注重的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所以能够对规划做全局性把握,进而对空间、经济、环境等规划作出指导。
5、可操作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开发现状、开发技术、经济情况、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对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做预估,使方案更加简便。
三、概念性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具有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规划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对规划主题哟整体性和指导性意识。具有宏观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具体事项的束缚,从而产生思想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概念清晰、定性争取,在规划过程中能够提出让人们比较直观接受的理念。
2、能够抓住重点,从繁杂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主要矛盾
开发概念是概念性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概念设计常常能够抓住开发条件和开发能力的重点。比如黑龙江伊春某景区是以现代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而森林山地是景区的主要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借鉴森林山地旅游区开发案例打造经典特色。同时平衡景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依山建城、依山建景,最大限度降低规划对环境的破坏,对地势的改造。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是概念规划的特点,规划方案既要表达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又要迎合现在城建要求,最终采取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办法。
3、避免微观规划上的精细,用模糊辩证预估整体效果
模糊规划即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定,只需设定个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给出各个设计目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型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概念性规划很充分地展示了决策者的想法。
4、有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组织协调
概念规划强调轻重缓急,具有全局性思维,在交通系统规划、建筑空间布局、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工程管线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能设计全面、科学布局。
而且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来进行规划,所以在组织分工时常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速度快、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应用广泛
因为较少受到具体实施条件的束缚,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所以概念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多变。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规划的各个环节中。
6、规划具有特殊性、唯一性
概念设计通常不会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它是通过抓住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比如台湾的平潭就是运用的概念性规划。因为平潭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色彩,所以传统的规划建设不太适应,必须创立新的模式来突出海峡幸福宜居岛的特色。平潭是两岸之间产业、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地,不仅使打造台湾特,还建立了良好的生态洗系统,配备了完善的工业、物流配套设施。平潭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说明了概念规划的特殊性、唯一性。
7、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是澳门未来十年的发展策划,这份长远计划书充分说明了概念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方案策略或者具体措施根据具体发展形势做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
总结
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目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在城市的整体开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明确。它的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的规划思想及设计原则是下一阶段规划设计的依据及出发点。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单独靠技术性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缺乏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视角。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也一样,在符合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符合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的规律与要求。概念规划对未来的建设意图和建设策略有预期和引导作用上,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注重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宏观方法。
参考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规划立市理念,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依据《省全线整治规划》,按照“四个结合”,即防洪防汛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相结合,河道治理与堤路建设相结合,专项规划与城市既有规划相结合的要求,高水平、高效率编制规划,为实施段环境景观综合治理,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亮丽风景线,实现“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提供先进的理念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依据。
二、规划编制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体现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先进性原则:规划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应突出时代特征,代表国际一流的园林绿地规划理念和方向。
3、可操作性原则:紧密结合沿线发展现状,满足未来开发建设需要,利于规划的组织实施。
4、发展性原则:与主城区产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规划和兴平市、武功县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为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经济性原则:规划的各类设施应体现经济性,为今后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规划范围
西起上游武功与宝鸡交界处,东至下游包茂高速与西安交界处,防洪指导线以外,南北各控制200—500米,东西总长约75公里。
四、领导机构
1、专家顾问组:负责指导规划编制中政策性、宏观性问题,为规划竞赛、评审、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协调保障组:负责协调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单位衔接问题,保障规划竞赛、评审后勤工作,落实规划编制费用。
3、技术服务组:协助设计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提供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实施情况,组织规划竞赛及规划评审会议。
五、规划编制形式
本次规划编制以邀请招标形式,委托国内具有国家甲级规划设计资质及丰富的河湖景观改造设计经验的单位进行概念性规划编制。
六、方案评选
本次方案评选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分别给予奖励,并对所有作品予以购买。
七、规划编制安排
本次规划编制分前期准备与考察、概念性规划编制与方案竞选、详细规划编制与评审、施工图设计等四个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与考察阶段。
(1)做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前期资料收集,邀请设计单位。拟邀请6家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
(2)考察学习。主要任务是与设计单位一起,前往长沙、武汉、湖州、杭州、福州、洛阳等国内河道综合治理较好的城市考察学习。
同时,规划范围内千分之一基础地形图测绘工作也于该阶段展开,并于年4月20日前结束。
第二阶段:概念性规划编制与方案竞选阶段。
(1)进行方案编制。主要工作是设计单位现场踏勘,资料整理,规划编制。
(2)进行方案评标。主要任务是邀请专家,对7家设计单位编制的概念性规划进行评选,并向社会公布评选结果。同时确定详细规划编制单位。
(3)进行方案修改。主要任务是中标单位根据评标会专家意见并结合其他方案优点,对概念性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详细规划编制与评审阶段。
(1)进行详细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设计单位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详细设计。
(2)进行详细规划评审。邀请规划、水利、景观、经济等方面专家对详细规划进行评审。
(3)进行详细规划修改。主要任务是设计单位根据评审会专家意见对详细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确定设计单位,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八、资金安排
规划编制涉及概念性方案竞选、详细规划编制、施工图设计、现场考察、方案竞选、规划评审,以及规划范围内千分之一基础地形图测绘等相关费用,根据有关标准和工程量计算,列入今年城建资金计划统筹安排。
九、几点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54-01
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是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学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转变,不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活跃了许多。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如何改进,更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观念转变之前,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仍是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具体的解题方法,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并不能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希望以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为载体,帮助学生在以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意识到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才是中学化学学习的第一目标。[1]
一、概念理论的提出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艾里克森(H.Lynn Erickson)提出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他的论著《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Teaching Beyond the Facts)是在美国传统的教学行为只停留在主题和事实的层面,无助于学生概念性理解力形成的背景下提出的。虽然它主要针对整合的、跨学科的课程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也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化、历史等综合领域,但这种课程的特征“与学习者的生活、文化背景相联系,并与课堂外的现实世界相融合”“它能激励学生自觉地把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有助于知识的转化”等,这些正是我们在新课改观念下,以建构主义为本的教学设计时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指导思想“把关键性的内容当做工具去理解核心概念、原理和复杂行为”,正是本文设计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的关键所在。
二、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
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概念性理解、完成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保留个性地深化对所学化学概念的理解,力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能自主感受到迷惑概念的存在,并提出质疑,试图分析,从而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概念理解体系。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更要学会如何从纷繁复杂、抽象的学习中概括出核心内容,也就是能用来帮助理解更多新知识的东西。学案设计应突出强调在授课过程中将要涉及到的重要观念或概念,有关具体知识性问题则应强调学生的理解感受。
三、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设计
(一)内容选择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较多,每课时都包含许多孤立而散乱的事实或技能。学案设计时,本着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所学内容的原则,注重理解的学案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认知体系的关键性概念。
(二)形式设计
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应追求开放的设计形式。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地联系已有概念、修正和发展原有概念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已有概念不同,形成新概念的建构过程就不同。因此学案设计不应太死板。
(三)功能作用
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在课前的作用是,除了应让学生对将要在课堂上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所了解外,最关键、最应该体现的是把学生引上概念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预习。学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对概念理解过程的实时记录,而在课后的作用则是对概念理解的反馈与修正。
(四)教师的作用
形成概念性理解、完成意义建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学案设计上主要表现为:搭建概念支架,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元认知策略,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提炼,最终从大量、繁杂的具体知识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自主回到概念体系的扩展和新建中去。
四、如何使用促进学生概念性理解的学案
1.处理好“学习活动”与“练习”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导学案。对每个导学案要认真研究,必须进行二次备课,一是将导学案最优化;二是将教学思路、方法与学案中的具体环节有机结合。
2.在使用过程中,一要遵循导学案的环节进行教学,二要灵活使用这些环节,尤其我们化学课,更需要生活与学案环节的有机结合。
总之,对于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科学地使用学案,并使之对我们的教学最有效,是值得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只学习其理论或照搬其模式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安德森等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修订,提出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维修订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知识维度包含四个类目十一个亚类,① 事实性知识: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② 概念性知识:分类或类目的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③ 程序性知识: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④ 元认知知识:策略性知识,包括情境性的和条件性的知识在内的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的知识。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包括六个认知类目十九个认知过程亚类,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① 记忆,包括再认、回忆;② 理解,包括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③ 运用,包括执行、实施,执行是把某程序运用到熟悉的任务;④ 分析,包括区分、组织、归属;⑤ 评价,包括核查、评判;⑥ 创造,包括创新、计划、建构。
2.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的意义和作用
安德森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的修订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即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安德森等认为“分类学的修订版将会帮助教师在课程潜在的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去理解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评估、最终改善教学质量;此外,分类框架提供一种普遍的思考方式和词汇,促进教师之间和教师、教师培训人员、课程协调者、评估专家、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交流”。[1]分类表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目标。分类表为分析教科书和教学活动提供了操作性的工具,依据其分类,可以分析教科书、教学活动中涉及的知识类型与认知过程,从而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明晰化,为教与学、教学决策和评价等提供便利。教师、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需要学什么(是需要关注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还是需要评价、创造),教师可以更好地有针对地选择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把教学、学生、评估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对目标的理解、教与学、评估和一致性问题大有裨益。
教科书改革与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教科书重要组成部分的练习系统其作用不容小觑。运用安德森认知能力分类学,从知识类型和认知维度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研讨与练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目标分类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期为语文教科书建设和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六册共35篇外国作品。研究工具:安德森的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
2.研究方法和内容
“泰勒提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按照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称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被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一个目标称述包括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动词一般描述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一般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这里用‘认知过程’替代‘行为’,用‘知识’替代‘内容’。”[2] 本文运用安德森目标分类学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具体做法是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行为动词划分为一个认知活动点,依据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层级十九个亚类对题目的认识活动点的类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参照知识类型对练习题的知识类型进行归类,进而描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课后练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类目状况,参照《 语文课程标准 》和统计结果进行反思讨论与运用探索,以期为语文教科书建设、教学以及评估提供参考。
三、研究概况
1.知识维度的概况与分析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共有35篇,依据知识维度,练习中的题目可以细分为220个子问题,统计如下,详见表1。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外国作品的练习题中,四种知识类型的比例不均,概念性知识比例最高,为39.09%,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分别为24.09%、21.36%,事实性知识比例最低,为15.45%,详见图1。每种知识类型在各册教科书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详见图2),程序性知识变化最小,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元认知知识呈递减趋势变化。
2.认知过程维度的概况与分析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共有35篇,依据认知过程维度,练习中的题目可以细分为229个子问题,统计如下,详见表2。
安德森等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标是促进保持和迁移。认知过程类目中,记忆与保持密切相关,其余五个类目与迁移联系紧密。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旨在促进保持的记忆类题目占7.42%;与迁移联系密切的认知过程类目中,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五个认知类目的题目各占总题数的比例分别是38.43%、10.04%、24.02%、8.30%、11.79%,详见图3。其中,理解类题目比例最大,分析类题目次之,运用类和创造类题目比例差别不大,记忆类题目比例最小。练习中六个认知过程类目在各册教科书中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在各册教科书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详见图4。
四、结果分析与运用
1.结果与分析
采用目标分类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题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分析发现,四种知识类型的数量变化大、比例分布不均,四类知识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事实性知识。四种知识类型在六册教科书中的数量、变化趋势不一,程序性知识变化最小,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认知过程维度上,旨在促进保持的记忆类题目占7.42%,与迁移联系密切的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五大认知类目的题目各占总题数的比例分别是38.43%、10.04%、24.02%、8.30%、11.79%,理解类题目比例最大,记忆类题目比例最小。如果说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代表“什么”类知识关注“结果”,那么程序性知识则关注“如何”类知识看重“过程”,涉及到怎么做的知识。[3] 关注“结果”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共占练数的54.54%,关注“过程”的程序性知识仅为24.09%,外国作品中的习题注重结果性练习,过程性练习较少。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理解、分析”认知能力,“记忆、评价”认知类练习数量偏少。
各知识、认知类目的练习分布不均,这种不均势必影响习题的设计和学生相应的能力发展。三维教育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不明显,如关于如何做关注“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比例最低,仅占总数的24.09%;在认知过程维度中,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能力的练习仅占9%,评价类目下评判注重判断、评价,侧重结论的分析判断,核查偏重操作,教科书中此类练习比例也较低。从外国作品练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类目来看,更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题目偏少,致使“过程与方法”训练缺位。
2.运用举例
安德森目标分类把教学、学习和评估等问题联系起来,参照教育目标分类对语文教科书中练习的知识和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据此理解、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评价。
以九年级下册《 变色龙 》一文的练习为例,分析如下。
(1)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事实性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解—说明,理解—推断)
(2)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概念性知识—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和概念的知识;理解—说明,理解—推断)
(3)根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程序性知识—决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创造—建构)
以上练习的目标可称述为:目标1理解事实性知识、目标2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3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4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5创造程序性知识。运用二维目标矩阵可以如表3所示。
参照表3,可以明晰学习、教学、评估的目标,师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教师可以理清、准确把握和设计教学目标,准确作出教学决策,有针对性地选择分析方法策略,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实现教与学、评估一体化。
五、讨论与建议
安德森等修订的目标分类,旨在为教、学和评估提供框架。语文教科书练习的设计、教学、评估可以适当参照认知过程维度发展规律以及知识类型。
建议一,练习编写中尽量涵盖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的各个维度,均衡不同认知类目和知识类型的练习。可以考虑适当增加事实性知识类的练习题,保持练习中四大知识类型的均衡。适当增加记忆和评价认知类的练习题,认知过程亚类目中应增加“再认、分类、核查、计划、区分”类练习,各个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类目的练习题在各册教科书应该有所变化。
建议二,教学目标和课标的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决策以及评价也可以参照分类学来实践。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把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共同的语言,指导教师作出课程决策。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对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进行分析,可以明确练习中涉及的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教师据此安排教学、选择教学策略和组织评价。如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外国作品的练习中概念性知识比重大,教师安排活动时可以考虑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概念性知识,具体到知识的关注。不同类型的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运用二维矩阵教育目标分类表对教科书中的练习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规划、有效地促进学生达标的教学策略,并选择合适的评价的方式。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1.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及作用控规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的土地使用分配和安排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为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控规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章第4节第四十二条)。即:它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最直接的依据,也是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对总体(或分区)规划加以深化,以定位、定量等方式将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功能意图等宏观的内容转译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的微观控制要求;另一方面对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平面造型、道路基础设施布局、环境小品布置等做出指引。
1.3城市设计的内涵及特点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各种设施在空间和功能上达到协调一致,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原理。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注重城市形态环境塑造,具有弹性化、艺术化等特点。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2.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的困境
2.1.1难以满足土地混合使用的弹性发展需求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土地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生了诸如生活综合体———既具备居住功能,也兼具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用途,控规仅仅以增加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2.1.2控规欠缺对城市形态环境的塑造随着城市的发展,新技术和价值观变化迅速,而控规仅以引导性规定控制城市形态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
2.1.3管理实施程序不完善,成果可操作性弱控规成果的实施性、操作性不够强,面对现实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快速不得不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2.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强调数据平衡、偏重于二维平面的控规需要与具有立体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城市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2]。一方面,城市设计能够将控规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成可视、可触、可感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对控规的有益补充。
3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3.1南海公园概况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之滨,占地面积2000hm2,其中水域面积580hm2,湿生草地面积1000余公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科普宣传于一体,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包头市东河区的“内湖”,在包头市具有重要的休闲和对外宣传作用。
3.2南海公园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南海公园不仅是在包头市有着重要的知名度,而且在国内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几年在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指导原则下,景区建设有序不紊的开展,景观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与景区差异明显,周边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编制科学合理的、能用于指导该区域的规划,避免传统的控规编制侧重于指标的控制,对区域的建设空间结构、建筑形态、景观色彩体现较弱,不利于后期规划实施管理中控制和落实等问题,在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编制中采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1)优先编制概念性城市设计。先期以包头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不触碰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天际线、环境塑造等方面。2)在概念性城市设计基础上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包头市总体规划,结合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区域的用地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进行量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道路进行优化,配设工程管线。3)进行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细化,完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的控制,明确核心区的建筑风格、色彩和界面控制。
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时,有不少生物教师反映中学生物教学内容多,探究活动多,而每个模块的课时却很少,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解决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的建议。
一、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事实是生成概念的基础。生物学事实和概念都是生物学的知识构成部分,科学概念的形成必须有丰富事实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列举一些必要的生物学事实,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抽象概括而生成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这一章教学中,教师列举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一核心概念。
二、规划好教学计划
中学课程一般采用模块式设计,一个模块反映一个或一组学科主题或核心概念。有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整体教学计划。首先,要研读课标要求,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教育价值。其次,要通读教科书,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在进行模块整体教学设计时,要认真通读本模块教科书,熟悉教科书的编写思路。再次,合理分配教学时数。此时要求教师考虑哪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哪些是必须讲解的,需要开展怎样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制作、搜集资料等学生活动,每一项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过程和方法的要点是什么,哪些活动要课内外结合,是否需要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果需要,何时进行。最后,要制定好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详细,具体,可检测,使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策略为手段。
三、设计好学生学习的活动
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备课阶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流程,准备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科学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进而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课后收集信息,评价教学效果,做好教学反思,并给学生答疑。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和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独立学习或分小组来学习。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学”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自己来寻找可靠的证据,如观察、实验、模拟实验、调查等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另一类是根据证据,运用逻辑和数学方法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果,由实验结果推理得出结论,一个实验的结论推广应用在其他的情境中等。
2.难以进行真实的区域规划实践规划实践是城乡规划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所有空间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由于区域规划研究的对象“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素繁多而且复杂,编制规划通常要一年甚至数年时间。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教学时数,学校的教学实践经费又极为有限,学生实地实习时间也有限,所以“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课程实习,多数都只能在校内“假题真做”,进行专题性或概念性的实践教学。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从“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更应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规划理论课基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更加直观明了。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国外的案例,如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大伦敦规划、巴黎城市地区规划、莫斯科城市地区规划等。国内的案例可选择多种类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案例,如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西部的规划案例,如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成渝经济特区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教师通过介绍案例,可以拓宽学生区域视野,加深学生对区域差异的认识。通过典型、真实案例分析,学生能对地区情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加深对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理解,并对现实问题产生兴趣。案例剖析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桥梁,既可以深化扩展教学内容,又可以弥补教科书中的不足。
2.案例讨论区域规划的案例讨论适合规划理论部分,可以和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内容,结合各地区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预先阅读材料,充分准备。可用案例如大珠三角规划、广州市战略规划、三旧改造、厦深高铁对区域经济作用、某市创意产业园区评价等,选择其中之一,组织课堂讨论。案例讨论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案例讨论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言,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争辩能力。案例讨论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在讨论前要精心筛选案例、提出主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防止跑题。教师还应总结点评,理清有关的概念,阐述争论中有关的理论和知识,把握好案例讨论最后一个环节。
3.案例模拟实践“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限于本科生的教学时数与经济能力,基本上是采用“真题假做”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真题假做”是案例模拟化的教学方法,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本地的市、县或镇,作为区域分析和规划的具体对象。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规划需要的相关资料。区域规划的“真题假做”要求学生多画图,从区位图开始,到现状图、空间结构图,最后画出总体规划图,用图说话,让学生经历整个规划流程。限于现状认识及资料的有限性,学生的规划方案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概念性的表现。通过实践,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
1、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基本技能的培养
国外的专家针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种知识类型在会计课程中都存在,如会计六大要素是事实性知识;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是概念性知识;如何进行企业账务处理是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知道何时应用特定的知识,了解自我的认知,会计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果应用于企业实务,就是元认知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理论知识在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中的确很重要,没有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高等院校培养不出高级人才;但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型院校也培养不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简单易懂的事实性知识以及概念性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先前知识及已有的认知结构,对于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会计理论知识就显得复杂而不易理解。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既被动又难以激发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理性思维缺乏,而更多的是感性思维,要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知识,单靠教师的讲授,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
3、教师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往往认为通过清晰地、体系完整地讲授,学生就应该能理解并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学生却认为该课程的学习,既抽象难懂,没有与企业实务很好对接,又不知该如何提升会计专业能力,主要依靠识记来学习与应对考试。形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缺少对学生的研究,缺少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课程进行研究。
二、知行合一的理念下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双轨教学的基本思路
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知是行的理论储备,行是知的实践转化。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课程改革是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育人理念的实现方式。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不被学生认可的局面,需要教师建立知行合一的会计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知识教学与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轨教学,与现有的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增加单项实训内容是有差别的。目前基础会计中的单项实训往往是做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手段,一是不被重视,二是随意性较大,三是没有纳入该课程的考核体系。双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并列的,同等重要,而且需要纳入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要较好地实施这种双轨教学,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重新设计与规划。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细化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做出调整,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将其细化到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增加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案例应用,增加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调研等等。
2、以实务为引导调整教学内容
现有基础会计的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完整,但并不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企业现有实务也存在差异。如账务处理流程这部分内容,其实只需要介绍两种手工处理流程,即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与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流程即可,其它的流程在企业实务中基本不用,完全可以去掉;同时可以增加计算机会计处理流程的内容,以适应实务的发展。又如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这一章,完全可以所见即所用,将原始单据引入,使对经济业务的描述不再脱离企业实际。
3、知行合一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实践教学要求
教学不仅仅就是课堂教学,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与实验室。会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些,并不是说只有到企业去进行实务操作才是实践。课堂的学习可以展现实践教学的思想,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每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这也是实践教学的体现;手工会计模拟软件的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的应用;假期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运作、会计业务的流程、会计部门的岗位及分工等等,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向课堂外拓展。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教学要做整体规划,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所上课的学期。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要求
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会计课程的成绩考核,引导师生重视实践教学。做为大学本科生,学完基础会计后就应该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对会计的基本能力要求,但由于现有的课程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考虑进去,课程的考核以识记与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学生平日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不重视。结合实践教学设计,课程成绩可以由多部分构成,除传统的书面考试外,增加调研报告的评分,增加实务操作的评分,增加案例应用的评分。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体现知与行的融合,需要遵循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基础会计课程内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增加凭证、账簿、账务处理流程的单项实训。要让实践教学更有效果,教师必须开拓思路,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的实务性、发挥软件等教学资源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如下环节实践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该企业调研分为两种,基础会计课程前的企业调研与基础会计课程后的企业调研。财会专业的学生,大学一年级首先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后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在基础会计开课前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进行企业调研,结合管理学所学的知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调研企业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的类型、组织结构、主要经营业务、部门设置等;二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基本情况,如财务部门具体有哪些岗位及分工,是否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询问企业的做账流程,翻阅下企业的凭证、账簿等获取感性认识。这份调研报告在开学时上交,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而课程后的企业调研,是指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结束后的那个假期,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进行调研,主要调研企业具体的会计业务流程,了解每个环节具体的操作,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等,增加学生对会计与会计职业的认识,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进一步融合。上交的调研报告,作为后续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成绩组成部分。两种调研目的不一样,前一个调研是为学习基础会计获取感性认识,后一个调研是对已学知识的检验与巩固。
2、课堂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无缝连接。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对企业基本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编制会计分录。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务的脱离,一是用文字表述经济业务代替了企业实务中的原始单据,二是脱离了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在后面再学习会计凭证时,学生很难将这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笔者做了两个尝试,一是引入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单据,将原始单据做到课件中,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企业实务;二是将会计分录直接做到记账凭证上,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会计分录的技能训练,也要求直接填制在记账凭证上。这种理论教学与实务操作的紧密结合,起到了两个效果,一是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增加,二是接近实际的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利用实践教学软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基础会计中的凭证与账簿环节,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课程内设置相应的单项实训项目,通过配套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纸质载体上演练凭证、账簿与报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如各种教学模拟软件的应用。基础会计可以充分利用手工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克服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的弊端,克服单项纸质实训不方便的弊端。笔者现用的一套基础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既有凭证、账簿知识点的展示,又有实际操作的演练,能评分与纠错,还有考试系统。学生通过软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软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Landscap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New Methods
GUO Yiyan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3)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bing of garden technical expertise teaching ideas, clear necessity to establish gardening curriculum system. Project teaching curriculum takes garden ar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ntegrated mapping and landscape engineering as four main courses,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of convergence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working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asting endowing several stage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laboration,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of the gardening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landscap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project teaching
1 园林专业教学目标与思路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是培养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型园林人才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和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理论知识、实践训练以与真实项目的有机结合,在项目训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园林系列课程项目教学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层层推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
2 课程体系的建立
本次教学改革项目中的课程体系是指将以园林艺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综合制图以及园林工程为主的四门关系密切的课程,共同纳入到统一的项目体系中,通过缜密的安排,完成同一项目的各阶段内容,并提交相应的成果的课程系统。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阶段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动手、动脑能力兼备的应用性人才。
园林艺术课程目的是建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通过观赏、评析典型的园林作品,参观现有的公园案例,培养学生的审美及鉴赏能力,为后期的项目展开奠定美学基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通过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活动,形成学生的基本设计框架和体系,并在课程当中贯穿项目内容,完成概念性设计的工作阶段的内容。通过本阶段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创新意识以及整体规划设计的理念。园林综合制图实训通过手绘、各种软件的综合运用,体现出学生在课程当中的自主性,并重新梳理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综合性理解。园林工程是完成项目的施工图设计阶段,也是思维从发散到收敛的阶段,是项目的深化、完成项目的最后成果的阶段。
这样的课程体系的设计使课内与课外结合,思考与运用结合,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课程设计、评图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学习与项目目标结合,从浅入深。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每一阶段成果,同时又都能看到项目的最终结果,始终清醒地向前行进,有利于对设计的整体把握和充分理解。
3 教学项目内容的确定
学习中项目的选取要具有特点,并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大型公园的建设,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平面布局、竖向空间的考虑以及细节的思考等,但是耗时较多,容易在过程中丧失信心。小游园虽然面积小、内容少,但是变化丰富,需要考虑和分析的过程和目标是一样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我们选取小游园作为项目主题。
4 教学项目的实施
4.1 项目进行的三个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教学项目开始前一周,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仔细和搜集与场地相关的所有信息和资料,探索基址的特征和有利、不利条件等,总结出基址当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阶段:找出基址调查中的问题,并分组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后期的设计思路。对于不确定或现期没有解决办法的问题,在进一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阶段: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设计,逐步完成各阶段的设计工作。此阶段学生仍然分组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每个阶段学生完成的成果都需要进行展示、汇报和交流,教师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4.2 教学组织安排
学生分组进行工作,一般每组3~5人,教师或全组成员指定组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阶段任务。这样的模式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自学和创新的能力,又能够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意识。在工作当中,同学之间进行必要的讨论、研究和沟通,教师进行现场的指导和分析。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是针对概念性方案设计阶段,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踏勘—构思—汇报(老师)—评价—修改—提交成果这样的教学步骤,对设计方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作业成果,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园林综合制图训练针对的是扩初设计阶段,通过绘图技法的综合运用(手绘及多种软件的综合应用)—汇报(甲方)—评价—修改—提交成果,加深概念性设计的图纸深度,完成文本—彩色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立面图—展板制作等,形成完整的成果体系;
园林工程课程属于施工图阶段,通过CAD的熟练运用精确绘图-评价-修改-提交成果这样的步骤,理解施工设计的理论知识,并完成部分施工图纸的制作(施工总平面、施工放线图、施工定位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局部施工详图等),因为教学实践有限,仅限于常用的几张图纸的绘制工作,算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吧。
4.3 项目教学成果的展示
成果制作完成后,由组内指定人员进行汇报,说明本组的设计思想和目标等,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本组同学现场解答,最后教师对其成果进行总结并当场打分。分数构成根据不同学生的工作成果以及汇报和解答问题的情况来定。
4.4 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
每门课程的考核体系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分数构成,但同时又与其他体系课程相互联系,例如构思、创意、底图等等。考核方式改变传统以闭卷的理论考试为主的形式,而是采用综合的考核方式,通过项目的各个阶段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合理设置各个部分的分值比例,考核分为理论、实践两大部分,其中实践过程考核又分为:实践过程考核占20%,设计成果的展示、汇报、提交等占50%,基本理论考核占30%。充分体现园林课程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特点,真实体现学生的实习和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通过市气象局,获得全市气候情况、气象灾害分布及特点,掌握气候规划现状。
通过市水务局获得水灾害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
对省内类似景区的服务项目、配套设施、餐饮住宿、消费水平等信息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我国旅游规划伴随旅游业发展走过了30多年历程,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可落地性方面,根源则主要在于规划研究编制和评审的体制机制层面,深层原因是认识和定位不准确,都急需变革调整。当前,围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需要,各层级、各重要领域旅游规划正在修编过程中,在此,笔者总结自己对旅游规划问题的思考,以供交流、讨论、参考和批评。
如果说,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研究编制旅游规划本身就基本能够实现规划工作目标,而规划成果往往是次要的——通过组织编制规划表示对旅游业的重视,同时尽可能摸清资源家底和听听专家、专业机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至于规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能够落地当然好,不能落地也无关紧要,因为大家的认识和意见都不成熟、不明确,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摸索、调整、修正,那么,进入本世纪以后,旅游规划的主要功能目标就必须通过规划实施来实现,此时规划意见和建议的科学合理性即必要性、可行性、指导性、可落地和可操作及其效果、效率、效益就是最重要的,相应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的实质性调整就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对规划主体的认识
通常认为,规划是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研究编制的,即接受委托专业机构是规划主体。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城市为发展旅游需要研究编制规划,先由旅游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报经政府批准后,制定工作方案并申请经费,发展改革部门批准规划立项,财政部门批准并下达经费预算,旅游部门组织招投标或者通过询价确定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并与之签订协议或者下达委托书,其后的规划调查、研究、编写文本、咨询论证、评审等专业性工作,都由受托专业机构负责,旅游局等支持配合。由此,大家就认为规划编制主体是受托专业机构及其组建的规划编制项目组。
实际上,规划——包括旅游规划——编制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只不过是具体执行的技术机构。首先,研究编制规划的决定是由当地政府做出的,包括为什么研究编制规划和规划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及方案计划和任务分工都是由其决定和批准的,更不必说规划经费和其他支持保障条件也由其提供。其次,更为重要的,规划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也是由其主导和认可的,规划研究编制专业机构只是按照规划标准和规范将这些意见和建议用文字、表格、图形等表达出来,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可能是研究编制规划的专家和机构提出的,但也必须是当地政府认可和需要的。简言之,专业机构及其具体工作专家承担的是技术性任务,就是将各方面的意见、意图收集起来,然后用规范、科学的方式汇总分析并表达出来。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但都必须是被当地政府认可和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此外,规划咨询、论证、评审等技术性工作,不管是由受托专业机构来组织,还是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组织,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对象主体也是政府。最后,规划文本批准、和规划意见、建议采纳应用无疑也是政府的事。
总之,各级各层政府在规划工作方面,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是规划研究编制、批准和贯彻实施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而规划研究编制专业机构和专家承担的不过是具体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任务,只相当于建筑师、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上的角色。当地政府一定不能立了项、给了钱就置身事外“当甩手掌柜”,那样是不可能编制出能够实施并有效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旅游规划的。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划分及其主要任务
旅游规划一般分为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实施性规划,在景区和目的地还有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相关的还有规划编制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论证报告以及规划实施的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和具体建筑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及施工图。规划的名称不同、性质不同,其目标、任务也就会不同,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用一个规划解决旅游发展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就此,笔者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一)概念性规划。主要任务和功能目标是研究确定国家、地区、城市、目的地、景区的旅游主题概念,工作内容是根据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资源条件确定规划对象能够和需要做什么,至于具体怎么做、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等等都只一般性提及,不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简单说,概念性规划只解决主题概念是什么、怎样立得住的问题,大致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同,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就既有主题、既定项目集中解决是否可行问题,概念性规划首先是要回答主题和项目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