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茶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在的茶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在的茶文化

篇(1)

一、茶产品包装现状

茶叶有着千年饮用历史,在文化产业日益重要的今天,茶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青睐。目前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良莠不齐,有些高档的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设计形态,而有些产品的包装设计却颇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在设计上如何表现中国茶文化的问题上,虽然很多该方面的设计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注重表现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确没能形成一种明确的认识。

目前,市场上用于茶叶包装的材料种类繁多,包括金属罐、衬袋盒装、复合薄膜袋、纸袋、竹(木)盒等等[1]。各种包装材料的选择除了有利于茶类产品的保存外,也为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条件。

金属罐包装是用镀锡薄钢板制成,在设计上,金属罐包装的设计更加具有质感,外表更能显示出美观高贵的气质。复合薄膜袋包装的材料多样,有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等。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它有良好的印刷性,适合销售包装设计。用薄滤纸为材料的袋包装,通常称为袋泡茶,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处于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竹(木)盒多用作礼品包装。这种容器通常造工精细,表面印有美轮美奂的图案,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茶类产品的包装形式目前比较单一,多以柱形,方形或袋装形式。包装形式的设计对于产品包装来说是比较重要的,独特的包装不仅能够更好的传达产品信息而且能够更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从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确定现代茶包装设计的定位

茶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又是一部绚丽多彩的民俗史[2]。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茶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既包括了道家文化的养生之道,又有佛教的禅文化,还包括了品茶、煮茶、茶道、茶具等各种方面。茶文化是人们对养身的追求也是对茶品质的赞赏。

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会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关键不在于茶叶的本身,而在于茶文化的内涵上。从茶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其“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最为重要,它是一种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发。茶文化由于有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礼、茶德、茶道、茶艺等等,这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有着鲜明的5个特点,这也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是“清”。茶别名清友、清人树等等,味道是清味悠长的,“清”在中国文化中是特别受到推崇的。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却能让人在繁杂的尘世中获得片刻清闲,所以它深受文人墨客的赞赏,并常以绘画、诗词、歌赋等形式来表达品茶的情趣,使茶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二是“淡”,一个人最难逃的是繁华,最难放弃的是名利,而世俗的牵绊与功利的心往往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中国古代的名人像陶渊明就是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淡泊名利,翩然隐居归山田,得到了后世的称赞与推崇,而茶的淡符合了这种淡泊的心志,为人们所喜爱。三是“静”。寂寞对习惯热闹的人很可怕,但对会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往往是甘于寂寞,享受寂寞。现在浮躁风很历害,心理不健康的人較多,喜欢喧哗的人不是会饮茶的人,饮茶要静静地品,“忘却自我”。“静”,是人生的“静”,把人生“品”清楚了,容易生“静”。四是“虚”。按道家、墨家学说,人要“虚”,虚怀如谷,而不是从热衷推销自我到浮夸、形式主义。五是“和”。茶功至和,茶是一种平和的饮料,它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以和为魂,符合茶来自大自然生命不息的固有特征。品茶要同人品、环境、器具相和谐,方能显出神韵。以和为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大同世界”、“五行和谐”、“中庸”、“和为贵”等自然观、社会观、文化观。茶道中体现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既清心、淡雅,又励志、向上,正是来自这种中国特有的哲理。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给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无论是色彩、图形还是文字,这种丰富的内容利于我们对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确定一个主体,也就是明确其设计定位。作为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不仅要充分反映产品的信息,还要充分考虑整个产品的文化因素以及环保因素。通过对茶类包装的设计研究,结合茶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实现两者的融会结合,更好地体现产品的文化韵味,提高产品竞争力。

从古至今,关于茶的诗句,关于茶的故事也是很多的。很多茶的来历也是充满了故事性的。例如洞庭碧螺春与康熙的故事,“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关于茶的诗句更是多,李白、杜甫、苏轼、刘禹锡、皮日休、李商隐、白居易、王维等著名的诗人都曾做过关于茶的诗。茶圣陆羽的《茶经》;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的卢仝,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也称《七碗茶诗》,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茶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有丰富的设计空间。茶类包装设计应该借鉴茶文化内涵,体现文化性和民族气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给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各种茶叶都有原产地,因此地域文化差異是重要因素。西湖龙井产于杭州,普洱茶产于云南,铁观音产于福建,碧螺春产于洞庭。于是,对西湖龙井茶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充分根据杭州西湖的文化背景,显示龙井茶的文化内涵。

茶叶分品类,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芬芳,这其中蕴含茶叶的文化品质。如将铁观音的厚重的包装风格运用于西湖龙井之上,那肯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包装作为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传递商品本身的产品特点与文化品质。中国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其中国画与书法是茶类包装中最常使用的元素。国画写意,它意境高远深邃的境界,与茶文化的境界最相吻合。书法会形,具有很强的形象美。在茶叶包装中,使用国画和书法的图形与元素,效果甚佳。除此之外,印章雕刻等传统技艺也具有非常出色的文化表达效果。

三、中国茶文化在茶类包装中的体现

(1)通过色彩表现中国茶文化

茶叶包装要富有文化气息,体现中国茶文化,首先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远看色彩近看花”,色彩在视觉艺术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它是美感中最普及的形式,极易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与变化。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产生不同的主观感情和客观感情,如绿色象征希望与生命;蓝色展示沉静与清爽;红色则体现沉着与稳健等等。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设计表达要素。不同国家、民族甚至每个人对颜色都有不同的感受,如中国人偏爱红色,西方则认为红色代表冲动、血腥。对于茶包装设计的色彩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茶叶产品来进行设计。绿茶清新;红茶醇厚;花茶清香,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品质。在茶叶包装色彩中,绿色最为常用。在茶文化中,绿色代表着自然,代表了一种道家的返璞归真与养身之道。棕色就是一种厚重、严肃、华丽的颜色,给人以稳重感。

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为例,绿色调是大部分绿茶包装都会用到的主色调,它可以表现茶叶的本身属性,正好表现西湖龙井茶“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绿色也可以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与传统茶文化中的“和”不谋而合,都代表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2)通过图形表现中国茶文化

包装设计离不开图形设计,设计师借助设计因素所组合的视觉图形,应当以图形的隐意能否表达出消费者对商品理想价值的要求来确定图形的“字意”形式[3]。也就是说,以图形辅助文案,刺激消费者内心矛盾,进而刺激消费。贡牌西湖龙井茶就采用了名家绘画作为图片背景,包装设计中的图片是唐寅的《事若图》,将《事若图》融于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突出茶叶包装的传统意味,提升茶叶包装的文化内涵,使得茶叶这种蕴含传统文化的事物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契合了中国“贡茶”的这一主题,可以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

此外,现代图形也能很好地展现茶文化。现代图形范围很广,可以通过摄影和一些抽象概括的现代图形来实现。摄影图形可以直观、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真实地反映商品的结构、造型、材料和品质,也可以通过对商品在使用中的情景做真实再现,突出商品的特征和形象。[4]在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摄影这种手段来再现茶文化,包括制茶过程、茶具、茶俗、以及西湖龙井茶本身的“四绝”特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3)通过文字表现中国茶文化

在包装设计中,文字或文案承担传达商品信息的重任。文字重形,文案重内容。优秀的文字设计吸引消费者的视觉,优秀的文案创作吸引消费者的思想。汉字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无论其形或意都有丰富内涵。书法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由于中华文化的传延性,人们对书法文字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茶文化与书法的结合更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不提传统国内各大类茶,国际品牌茶叶立顿红茶,在新推出的茶包系列中,其中一款为中国风味茶,为了充分展现立顿的国际性形象,却又不致使立顿与中国茶有格格不入的感受,特以“茗闲情”作为副品牌名,且以毛笔书写其品名,东方情调,得到了中国内人士的赞赏[5]。

书法字体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非随便搬过来即可使用,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及加工设计[6]。商品名称是包装上的重要文字,是商品信息的直接表达,消费者能在中国商品中迅速地识别该品牌的产品就是依靠商品名称。所以商品名称应当被突出,应极力适应消费者挑选商品的需求,一方面要清晰易识别,另一方面则要新颖独特、有魅力,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龙坞西湖龙井茶的礼盒包装中,在包装盒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龙坞”两个字,采用的是繁体汉字书写,特别是“龙”字运用中国书法,与“坞”字在书写形式上以及大小上形成对比,突出这个主字“龙”字的形象特点,显得生动活泼。关于这个主字“龙”的写法上也颇有讲究,在“龙”字上着重体现了书法的墨法特点,大写“龙”字的左下一撇以及右下部分采用了书法墨法的渴笔,这种带飞白的线条,点画之间显得苍茫而老辣,使整幅作品变得非常精神,显得雄强有力。“龙”字就是整个包装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参考文献: 

[1]杨静.食品礼盒包装设计[J].文艺研究,2013(12). 

[2]湖州茶文化(二)_荻溪竹隐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aac2180100z511.ht 

[3]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万彤. 现代包装视觉设计的新语言[J]. 包装工程2013(6). 

篇(2)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47-01

一、茶在德昂人家中的重要性

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也是他们独有的风俗习惯。如作为探望久别的新友和求婚时的见面礼;请客时用作“请帖”;有过失需请对方谅解时,也是先送点茶叶;甚至发生纠纷不能自己解决,需请头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一小条草烟交给头人,然后再申诉理由。由德昂族用茶的种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历史文化、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禁忌信仰、婚俗语姻约等等乡土民俗,亦可以说,德昂族与茶有关的种种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居住在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更为有趣的是,茶叶还代表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不论为什么事都离不开茶叶。

二、德昂族茶文化在其风俗习惯中的体现

(一)择偶茶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都享有择偶的自由。双方经过相互了解和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决定确立关系或缔结婚约时,男女都要告诉自己的父母,而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这种“告诉”不是以言语表述,是以茶代替。即小伙子乘父母熟睡之机,将事先备好的约三市两重的“择偶茶”置于母亲嚼槟榔用的筒帕里,待母亲发现筒帕里的茶叶,便知道该为儿子提亲了,随即便与丈夫商量,并委托同氏族和异氏族的亲戚各一人,作为为儿子提亲的媒人。姑娘也照此方式进行。

(二)提亲茶

媒人前往姑娘家提亲,不必带其他礼物,只需在筒帕里装上一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到女方家后,亦不必以言语表达,只需将包成三角形的茶叶放在供盘上,双手托盘举过头顶,敬到主人面前,主人就明白媒人的来意。经过媒人连续三晚的“说谋”,主人看到男方确有诚意,即欣然收下茶叶,表示同意女儿的婚事;不收,即表示拒绝。

(三)定亲茶

男方父母知道女方父母应允女儿的婚事之后,仍需请媒人再次带上两包一市斤重的茶叶和猪肉等,选一吉日的早晨,前往女方家宴请其父母及寨中的长老等。席前,先由媒人将茶敬给女方的父母,然后由男方的叔叔、伯父、姐姐向女方父母及舅舅各分赠茶叶一包,以示认亲。紧接着再由他们陪同小伙子以茶认亲。最后才由双方亲戚议定定婚礼物及婚期。

(四)迎客茶

到德昂族村寨去,行进在竹楼相衬的寨中小道上,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房前屋后的茶树,这时,无论客人进入谁家,都会受到热情接待。客人光临,德昂人不是递酒,而是敬茶。古往今来德昂族都保持着“说一句话,喝一盅茶”的习俗。茶水,是主人事先准备好的,一般均用大土茶罐炖在火塘边,随喝随倒。

(五)敬客茶

德昂族遇上亲戚或挚友来访,则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敬茶。这茶是由主人临时采摘来的。鲜茶采来以后,即将锅盖置于火塘的三角架上,将茶倒入锅盖内,然后三番五次的烘烤、揉搓,直到发出香味。稍凉片刻,又用手抓一小撮,放进小土茶罐里,继续烘烤到茶叶发黄,即用滚烫的开水冲入罐里。待水泡全消,又再烘烤,尔后再倒给客人喝,直到喝完。主人只能喝第二道貌岸然茶,以示以诚相待,友情长存。

(六)送客茶

客人告辞,德昂人仍喝茶相送。如送一般客人,便将自家备饮的茶抓一把置于大土罐里,稍烘片刻,待喷出香味,即冲开水并继续将水烧开,然后按人头每人倒一碗,边碰碗边喝茶边说道别的话。如果送的是贵客,则要喝竹筒茶。竹筒也是现砍的嫩竹。竹筒砍好后,即取精心制作和保存的春茶放入竹筒里,倒上清凉的井水,便在火炭上烘烤,待烤到竹皮发黄,飘出醇香的茶味,才将茶水倒在碗里,让友谊像茶水一样永远飘香,像竹子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七)回心茶

在德昂族社会里,某一个人做错了事,经众人教育帮助,本人表示悔改,愿重新做人,就要邀请长辈们到其家中喝回心茶,以表示回心转意。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送贵客的“送客茶”相同。

(八)和睦茶

德昂族中,夫妻或朋友因某件事发生争执,并导致感情上的伤害,经父老乡亲们的调解,两人言归于好时,要邀请长辈及亲朋好友到家中喝“和睦茶”,以表示永远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制茶与喝茶的方式,与喝“回心茶”相同。

(九)叫魂茶

至今德昂族仍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人一旦生病卧床,特别是小孩稍有病痛,除了服药,还要为他们叫“魂”。德昂族认为,病人自己或小孩其父母在路上行走时,其“魂”被死者的“鬼”骗走了,所以才染上了病,导致“魂不附体,四肢无力”。因此,光给他们服药还不行,必须把“魂”叫回来。叫魂的地点,一般在人们经常歇息的地方或村寨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叫“魂”时,由长老或父母带上篾盒熟饭,盒内一头装一个鸡蛋,一头装一小撮茶叶。到了指定地点以后,他们边诵咒语边转动饭盒,转了7圈以后,即起身回家。途中,不能回头张望,也不能跟人搭腔,径直回家里。到家以后,又拿着饭盒在火塘上转三圈,意即先将死者的“鬼”与病者的“魂”分开,不能在一起共存。转了三圈以后,即打开饭盒,让病人吃鸡蛋、饭。末了,又取也饭盒里的茶叶,放在土碗里,用开水泡茶后端给病人喝,意即让其魂安居乐业,像茶树一样安安稳稳,健康成长,不要四处游荡。

(十)认干爹茶

德昂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认“干爹”的习俗。一般是在少年儿童或婴儿有病时进行。认“干爹”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为婴儿取了乳名后,婴儿常昼夜啼哭,长者便认为是取名不适,需要认一个“干爹”,并为其另取乳名;另一个是少年儿童久病不愈,长者便认为需要认一个体格健壮的成年人为其“干爹”,以驱逐病魔的缠绕。认“干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两根木头或四节竹子,在山间小道上搭一座“桥”,“桥”搭好后,将用芭蕉叶包好的茶叶置放于“桥”的两端,主人则躲在路边的草丛或树丛中观察,哪位男子先过“桥”,主人便出来向其磕头。来人受礼后,自然心领神会,随即拾起地上的两包茶叶,径直回家备礼。礼物为一包茶叶、一对手镯或一套衣服。认“干爹”仪式于第二天上午进行。太阳则升起,主人便带上一包茶为儿女登门请“干爹”,“干爹”收礼后,又带上自备的礼品前去抚慰病人,高诵“祝寿词”之后,即为其取名,并将手镯套在其手腕上或将衣服穿在其身上。同时,又用开水冲茶,边吹边喂给病人喝,以示保其平安、长命百岁。仪式过后,主人又将一包茶叶敬给来客,表示正式确认其为儿女的“干爹”。认“干爹”的另一种方式是,病人在家治病期间,谁先到家里串门就认其为“干爹”。其间,都是以茶作为礼物。先是主人磕头敬赠茶叶,来客接茶后即明其意,回家后包好自制的茶,备上手镯或衣物,于第二天上午来到病人家。认“干爹”的仪式与前者相同。

三、结语

德昂族对茶叶的依赖和喜爱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联系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茶已经渗透到了德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俗、社交、宗教还是建筑都能够体现出茶的重要性。在研究德昂族历史文化方面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篇(3)

茶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正所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然而,相对于俗谚里排名其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已经生发出了其他深层次的意义与内涵,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日常用品之一了。下面我们就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所提及的相关茶事入手,具体来看一下“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与“俗”两个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一、茶之为礼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茶”对于“礼”的表达。“茶”在礼的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两点,即表示“敬”与用以“赠”。

(一)有关于敬

既然茶最广为人知也最为普遍的作用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那么,就如同中国人见面往往相互问候一句“吃了吗?”一样,有客登门,主人往往首先是“奉茶”——在这里客人渴或不渴已经不重要,关键在于“奉茶”本身已经表明了主人对来客的招待,表明了主人的礼数。而与客人的会面又往往是以“端茶”的形式结束,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茶在这里已经成了代表“礼”的文化符号,而“奉茶迎客”与“端茶送客”则体现了茶的实用价值与礼俗象征形式的完美统一。

《红楼梦》中可以表现奉茶作为待客之礼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甄士隐在中秋佳节邀请贾雨村,是以饮酒赏月之风流雅事为目的的。但二人至甄家并没有直接入席,而是先“茶”,等“毕”方入席,“茶”之作为待客之礼,由此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元春归省的有关描写是“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元春虽然是贾家的女儿,但她“才选凤藻宫”、“被加封为贤德妃”之后,在等级制度极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的社会身份就大大提高了,已经涂上了皇家的色彩,在这里,贾家并不是在迎接一个出嫁了的女儿,而是在欢迎一位皇室人员的“大驾光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茶”之作为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进入神圣的庙堂之中,表示对皇室的虔诚与敬意。

的确,“茶”还可以作为臣僚进贡于君王的贡品,因此,有“贡五侯宅,奉帝王家”之说。关于进贡,据现有资料来看,茶叶作为贡品起源于周代,“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之作为贡品的悠久历史。

(二)有关于赠

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中国古代也是极为平常之事。如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就记载曰:“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人。”白居易在其诗《萧员外寄蜀新茶》中即有“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的句子,这些都表明了茶可以作为礼物送人。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关于这个方面的描述:

香菱嘻嘻的笑道:“我来寻我们的姑娘的,找她总找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呢,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罢,回家去坐着。”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的新茶来。

二、茶之为俗

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在“礼”上,还表现在“俗”上。下面我们就从“婚”与“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茶”与“俗”的联系。

(一)有关于婚

《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凤姐送茶、黛玉道谢,之后紧接着写到宝玉说自己尝了所送之茶后认为不好,黛玉说吃着却好。

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是什么让一向伶牙俐齿、有着一张“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的巧嘴、“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的林黛玉哑口无言了呢?在这里就涉及到了“茶之为俗”的一方面,即自宋以来,即有用茶作定婚礼的风俗,那么,为什么要将“茶”与“婚”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故男女双方约为婚姻时,“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嫁报定。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绢金裙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在这里,男方给女方下聘,即是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定婚也因之被称为“吃茶”、“纳茶”等。

(二)有关于祭

茶之于习俗,不唯有“婚”,亦有“祭”,即茶还可以作为祭祀之清供。这种“以茶为祭”之礼俗,在《红楼梦》中亦多有记载。如:

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

当下和尚工课已完,奠过晚茶,……

关于以茶为祭,齐武帝萧赜在其永明十一年(493)所颁的遗诏上写道:“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齐文帝也曾下诏规定太庙四时祭品的具体种类:“永明九年(491)年,诏太庙四时祭,宣皇帝荐面饼鸭臛,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高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荐茗山炙鱼。皆生平所嗜也。”在唐人传奇小说《博异志·郑洁》中也曾经写到妻子死后以茶酒祭奠之事。

(三)有关于节

关于茶的习俗,除了上述两方面,《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吃年茶”。如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道:“偏这日一早,袭人的母亲又亲来回过贾母,接袭人家去吃年茶……”“至于跟宝玉的小厮们……因此偷空也有去会赌的,也有往亲友家去吃年茶的,……”在这里,“吃年茶”是指过年期间亲戚好友间的相互宴请,这种习俗一直到今天还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之于礼俗的重要作用。当然,茶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茶文化的描写,也同样不止于此。但这就不在这篇文章的范围之内了。

[参考文献]

[1]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篇(4)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厂商如何准确迎合不同区域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偏好,将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本身就是从过去追求产品的数量均衡,转变为了追求产品的结构均衡上来了。在国际视野下来看待工业设计活动,该活动将直接影响到产品对域外消费者的感官冲击力,然后通过使用价值的逐步显现来都达到他们对产品效用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准确把握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应成为厂商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的原则导向,而遵循这一原则的工业设计思维则将贯穿于该项活动始终。那么如何来准确把握国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呢。事实上,在这里只能从整体视角下来进行偏好把握。从而,借助茶文化在不同群体中的演绎,则能为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提供启示。

1当前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

具体而言,当前工业设计的内在要求可归纳如下:

1.1与目标市场实现深度融合

在国际视角下来考察目标市场,其可以粗略划分为欧美市场、南美市场、大洋洲市场、非洲市场、东亚和西亚市场等。实现与目标市场的深入融合,则首先要求该产品能给予当地消费者良好的使用体验,并在人机结合上符合他们的行为偏好,也与他们的自然生理特征相适应。从中不难发现,仅仅从价格策略上来拓展域外市场,并无法取得最终的效果。弥补价格策略的短板,则需要从产品使用价值的外在表现上来进行优化。

1.2与竞争产品形成外在差异

以智能机全球市场为例,目前我国手机生厂商逐步成为了全球智能机的主要供货商。而且,在新市场开发领域都广泛聚焦于非洲地区。考察他们的竞争策略也发现诸多不足,国内手机厂商在突出各自手机的娱乐化应用比较优势的同时,并未能从物理层面来建立起产品差异性。进而,这就使得国外消费者难以“记住”特定的智能手机厂商。然而,黑莓手机厂商在这一方面却值得称赞。因此,在工业设计思维中还需要建立起产品外观差异性的意识。

1.3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元素

随着全球消费结构的不断设计,工业设计在适应这一趋势上也需要发挥功能性作用,而这里的功能性作用便可以界定为: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内涵元素属于内隐性要件,消费者并无法直接获取产品的该类信息。但工业设计在包装设计环节,则能够起到烘托产品文化内涵的作用。因此,这也就构成了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之一。

2要求驱动下茶文化的作用体现

在工业设计思维的内在要求驱动下,茶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间接反映目标消费者的行为偏好

上文在论述产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融合问题时指出,需要关注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因为,从他们的行为偏好中能够洞察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意识,进而为产品的工业设计提供思路。以英美茶文化为例,英国人在饮茶偏好上充分显示出了严谨和程序性的国民性,其饮茶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次,而且每次饮茶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美国人在饮茶时则显露出了快餐文化的特色,主要以冰红茶为饮品。由此,在产品的外观和人机结合方面,便需要满足各自不同的行为偏好。

2.2有效反映目标消费者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中,将直接关乎产品差异性的开发问题。以欧美与东亚地区的消费者为例进行讨论,欧美消费者在对待手机产品时更加重视手机的实用性,而东亚消费者则较为重视手机的娱乐性。从而,就使得手机设计理念沿着不同的路径分叉了。那么在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中,欧洲各国主要以咖啡作为饮品,这种饮品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饮用需要,进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东亚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例,饮茶需具备茶具、茶叶、茶室,进而具有较强的仪式感。

2.3合理提品文化内涵表现形式

本文已经提到,通过合理设计产品的包装将能烘托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国际市场的拓展为着眼点,建立差异化的包装策略也能有效形成产品差异度,进而为在国际市场树立品牌提供支撑。为此,作为茶文化古国和大国的中国,其厂商便可以借助茶画、茶花等文化元素,来赋予产品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

3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机制

在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上,则需要发挥工业设计师的主体性思维能力。为此,二者的联系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立:

3.1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工业设计师在增强自身的业务修养上,需要从理清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入手。“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从两个环节来理解:第一,茶文化所涵盖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它们各自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茶文化中如饮茶、茶道在不同国家、地域所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在充实工业设计思维上,需要着重理清第二个环节所带来的信息资源。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多次进行了阐述,那么工业设计师就需要从中总结经验。

3.2分析茶文化反映的行为特质

不同国家、民族的消费者在对待同一使用价值产品的行为特质上,也表现出了差异性。如,原诺基亚手机厂商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上就反映出了芬兰人的国民性和行为特质,原西门子手机厂商同样在产品上赋予了德国人的审美和行为特质。那么作为中国厂商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师也需要通过分析目标市场国家的茶文化,从中来提炼出当地消费者的行为特质。进而,从优化产品的使用价值着手,来最大化的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

3.3在工业设计中给予思维启发

尽管本文主题是以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但它也只是作为引子来说明,工业设计师需要关注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从中来深刻把握目标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进而为工业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因此,这里所要强调的便是,在工业设计中给予设计人员以思维启发。

4机制分析下对茶文化的运用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机制分析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茶文化进行运用:

4.1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

工业设计活动需要在多学科的知识下来实施,其中关注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和对人文元素的偏好,应高于所谓的“工业美学”。为此,工业设计师需要通过去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进而来把握目标消费者的国民性和消费偏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国际贸易量逐步提升,这也就意味着,重点理解沿线国家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将有助于工业设计师为该区域消费者进行产品设计。

4.2多渠道来搜集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

在对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引起重视之后,紧接着就涉及到对茶文化信息的搜集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建立起多渠道的茶文化信息搜集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分别从线下和线上来搜集茶文化信息。对于产品设计的重点国家和区域,工业设计师可以前往该地区亲身体现当地的茶文化,以及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人文环境。从中,来深刻把握当地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在线上则主要依托互联网资源,对非重点地区的茶文化信息进行搜集。

4.3从茶文化中解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茶文化在工业设计思维中的体现和作用,主要通过“小中见大”来实现。因此,工业设计师应能够通过解析茶文化信息,来把握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里的消费心理与价格策略无关,主要涉及到消费者的文化偏好、心理体验等要件。对此,应着力解析当地消费者的饮茶特点,通过解析饮茶的方式和时空维度,来把握消费者的生活特质与心性。如,美式饮茶方式就反映出美国人随意的生活特质,英式饮茶方式则反映出英国人严谨的生活方式。

4.4在工业设计中赋予设计思维以启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本文借助茶文化与工业设计思维之间的联系,实则给出了抛砖引玉的想法。因此,工业设计师在拓展自身的设计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设计思维上,不能仅仅拘泥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本身,还需要从目标消费者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传统中,去切实把握当地社会意识对特定产品的理解方式,以及社会文化传统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融会贯通中设计出经典的产品。另外,针对现代工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的现象,业界应提出现代工业设计中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传承和创新的思考。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设计理念和语言有机结合,才能提升我国产品的综合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可持续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生产体系日益成型,但相当部分产品仍然缺少一种辨识度,也与中华数千年优秀传统脱节。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高技术、高信息化的产品中找到它的位置是许多本土设计师的困惑。可见,设计师要从内涵出发,从思想出发,提升文化修养和设计修养,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产品。

5小结

本文认为,准确把握国内外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应成为厂商在进行工业设计时的原则导向,而遵循这一原则的工业设计思维则将贯穿于该项活动始终。为此,这里需要重视茶文化在工业设计思维中的体现及运用。具体的运用途径包括:理解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传统、多渠道来搜集目标市场茶文化信息、从茶文化中解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工业设计中赋予设计思维以启示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汪睿.工业设计中的视觉文化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36):258-259.

[2]方科峰.工业建筑设计的“人文化”思考[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28):34-35.

篇(5)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篇(6)

一、前言

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进行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尽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境,这也就对译者的文化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于所翻译语言的文化了解不深入就无法真正的了解这门语言,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割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跨越文化的鸿沟,准确的表达出原作的含义。在中英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历史、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翻译中的实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为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基本原则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现:

(一)中西方地理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在地里环境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地理差异导致语言上地理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我国处于北半球,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受海洋和陆地气压的影响,在我国春天的季风从东面或东南面来,而秋天的季风则是从西面或西南面来。因此,在我国文化中经常用东风比喻春天、温暖,而用西方比喻寒冷、秋季、萧飒。如李白的《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是将东风与春天、温暖联系在一起。而刘禹锡《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则很好地体现了西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境。但是,西方由于处于南半球,气候与我国不同,在西方国家,西风带来春天,而东风则带来寒冷。因此在翻译中若是简单的将古诗中的“东风”、“西风”进行直译就会为西方人带来困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这一点。如上文中的诗句,如果直接将东风翻译为“east wind”则无法体现出原文的含义,不如将其译为“spring breeze”或“vernal wind”较好。而且,由于我国是大陆性气候,而西方国家是海洋性气候,因此在对山、水等词语的地理文化含义方面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在中文中挥金如土一词经常在英文中被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其中“water”与“土”这两词的应用就反应出地理文化差异在语言翻译中的不同。

(二)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在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方面,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经过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后形成了独有的儒家文化和家天下思想。而且我国古代饱经战乱和朝代更迭,对于民族和历史有独特的身后认同感。而西方历史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并不相同,封建政权在西方统治时间和统治程度都远不及我国,因此,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翻译中有所体现。在我国“千金一笑”、“烽火连天”、黔驴技穷”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如果简单翻译的话很难让西方人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西方一些短语如“Greek gift”若直接翻译成“希腊人的礼物”恐怕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但是若联系这个短语的历史背景,即希腊人利用特洛伊木马攻破了敌人的城池,则能够帮助理解这个短语。在历史背景差异下,很多中国历史成语或短语是无法直接翻译出来的,很多词语都是通过拼音和英文相结合进行翻译,这就需要对这些词语进行专门的解释以方便英文读者理解。

(三)中西方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在社会风俗方面也由很大差异。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对于宗亲伦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我国语言上也有很深地体现,而西方对于宗亲的区分较我国相比则比较简单。如“aunt”一词在西方可以代指姑姑、姨母、舅母、婶娘、伯母等多种中国宗亲伦理关系,而相对应的“uncle”一词也可以代指我国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这种词语的翻译中,译者要充分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地将这些词语与我国的宗亲关系相对应进行翻译。而我国的“吃”文化也与西方有较大不同,如“吃瘪”、“吃亏”、“吃醋”、“吃鸭蛋”等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要考虑词语背后的含义,通常都是将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如“吃醋”就可以翻译成“be jealous”(嫉妒),这样翻译能够保持原有词语的基本含义,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中西方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也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相结合的独特,而英美等国人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因此宗教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中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阿弥陀佛”则可以翻译为“god bless you”或“god bless my soul”等形式。在我国“龙”是一种民族图腾,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而西方则认为“龙”是邪恶的化身,代表奸邪和恐怖,因此在对“龙”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注意中西方这种不同理解下带来的语言差异。这些都是在翻译中的体现。

(五)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偏概况、使用和综合的,经常从整体和集体进行考虑,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偏向个体或独立,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应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词语使用的不同。如汉语中常赋予一个词多种含义和用法,如“说”,可以组成“说话”、“说三道四”、“说清”、“说情”等不同词语,而这些词语中“说”的含义都是在用话表达意思这个基本含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英文中“说”可以分为“speak”、“tell”、“say”等多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有不同的使用情景,这中语言表达就较为准确。此外,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还体现在对名字、地址等翻译上面。

三、结语

对于译者来说,理想的翻译是“信达雅”。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深入了解,在保留原文的含义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翻译。而译作的本土化即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原作,也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交流。译者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结合本文化实际,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有语言的习语能够最佳诠释其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习语的翻译又是最有难度的,因此在翻译中应该注意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以利于我们对不同背景下习语的理解及认识。

一、直译法

在英汉翻译中,这种方法更多用于习语在修辞、语法、言语以及语意上相同的情况下。其要表达的意思易于被读者推出来。例如:

1.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牙齿的,可是不过几年,就彻底失败了。

习语 “armed to the teeth”形象生动, 二战结束之后这个习语就用直译法翻译成了“武装到牙齿”,如果翻译成全副武装,语气色彩就会差一些了。

2. But I hated Sakamoto, and I had a feeling he would surely 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 但是我恨坂本,并预感到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见祖先。

如果我们把“lead us both to our ancestors”直接翻译成“...他肯定会领着咱们去死”,虽然也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是却少了原文的幽默诙谐意味,读来让人兴趣索然。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法就是没经过再现原文句子成分及修辞而表达原文的意思及意旨的方法,它仅仅适用于不能或都没有必要用直译法,并且在汉语中也找不到恰当的同意习语。例如:

1. Do no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不必担心太早。

如果直接译成“到了桥边才过桥”就有些模糊。因此应该采用意译法。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如果逐字翻译为“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了吗?”这样理解起来就有难度,大家会不知所云。

有些时候意译法确实能够更好地表达原文内涵,但同时原文化及修辞的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意译法一般很少用。例如:我们不能把“a chilly day in spring”译为“早春二月,乍寒还暖”,同样不能把“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译为“使君有妇,罗敷有夫”,而是分别译为“初春一个寒冷的日子”及“有夫之妇,有妇之夫”。

三、增加法

1.意译注释。这些方法主要是用来翻译一些人名和地名。例如:American was too strong to be opposed head-on; to do that was to tilt at the windmills那时,美国太强太大难以与其正面抗衡,那样做无异于堂吉诃德挥长茅,驱羸驴,向风车冲击。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里的一个著名人物,因此这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并且整体上显得生动,准确。

2.增加解释词。为了避免过多的注释而造成冗长,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词语,以使语言完整。但是这些添加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一定的规则的,例如:The staff member folded like an accordion.这个工作人员就像合拢起来的手风琴似的—不吭声了。再如: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黄鼠狼给鸡拜年

3.翻译转移。根据意思流畅的需要,原词汇可以由具有相同内涵的不同词所代替,在汉语和英语中它们一些相对稳定的生动表达应该在翻译中被保留,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具有相应意思的形象比喻去代替原文,例如: (1)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2)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总之,文化语境的存在给习语翻译确实带来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会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译者不仅要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还要把握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译者在处理习语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灵活地采用具体翻译策略,使得译入语读者明白原语习语在语域中的内涵,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从而真实传达原语信息,达到翻译文化转换的目的,实现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9

[3]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篇(8)

刮痧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中医治疗手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对人体的某些穴位进行刮擦,以改善人体局部循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病治病的目的。刮痧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方法、思想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同。西医诊断病情时,只针对当前病症治疗,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中使用药物的目的是杀死细菌或病毒,西医使用仪器作为治疗和检查的主要工具,仪器的性能决定了一切,如果仪器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医生对该种疾病也无能无力,也就是说,如果疾病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当前医疗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病人只能等待死亡。[1]中医则与西医完全不同。中医注重对人体的整体观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某一处显现的病症有可能是其他器官或部位产生病变的一种前兆或预示,因而在治疗时应当使用一种完整的、系统的观点,不能像西医那样只针对局部用药;中医使用的草药都是自然生长的;中医治疗的思想不是为了征服或杀死侵入的病毒,而是使用阴阳调和和平衡的方法,运用养气、调气和理气的理念来维持生命进化的平衡。中医关注的不只是人的物质,而且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是人体和精神的沟通的中介。此外,西医注重生理学、解剖学和病理学的研究,注重以科学的手段和理论来证实病因和机理。而中医采用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是一种经验性的、口耳相传、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治疗方法,因而,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理论是行不通的。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美国医学教科书上没有关于刮痧的记载,而且美国词语中也没有与中国医学中“丹田”“七经八脉”等相对应的词语,因而当许大同不得不使用汉语来表达这些词语时,所有在场的美国人都一头雾水,该情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观。

(二)友情观

影片中,许大同的老板上法庭的最初目的是为他做辩护,但当他看到丹尼斯背上的血痕时,改变了原先的想法,不仅没有替他辩护,而且还将许大同曾动手打孩子的事向法庭做了陈述。这使得许大同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因而一从法庭出来,他就气愤地对老板说他要辞职。在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友情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看来,朋友就是谈得来、玩得来的伙伴,是建立在自然发生和相互吸引的基础上的一种个人情感,但这种情感与社会或工作义务没有任何联系,即他们所理解的朋友其实就是一种美国式的友谊,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依存关系。这种朋友关系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常说朋友多了好办事,帮助朋友就要两肋插刀,要讲义气、朋友交往的时间越长承担的义务就越多,即中国人倾向于将权益和友情联系在一起,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会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给予照顾。[2]影片中,许大同的朋友不仅没有为他做辩护,甚至还指证他打孩子,这直接导致了两人友情的破裂。

(三)亲情观

中国人的亲情观西方人永远都看不明白。在中国人看来,为家庭、为家人付出是一种义务,而父亲爱儿子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当影片中法官要许大同为爱儿子找出证据时,许大同觉得简直是荒谬之极。在西方人看来,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亲情,但维系这种关系的最主要的还是法理和契约,因而他们注重法制,无论是谁都不能因为感情而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不仅是在社会中,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在中国,讲究尊卑有别、讲求“五伦”,父母对孩子既拥有绝对的管教权,包括打骂,也拥有关心、爱护的义务。当孩子生病情况危急时,父母甚至会亲自救治。中国人的这些行为在西方人看来是虐待儿童。西方人注重人权和法制,认为父母与孩子应当是平等的,父母虽然有权利和义务使孩子摆脱病痛,但他们认为如果父母没有医生执照而对孩子妄加医治就是对孩子生命权的不尊重,是犯罪。另外,中国人永远以一颗不计回报的心来报答和孝敬父母,这种思想观念同样让西方人猜不透。作为一个儿子,许大同由于没能在父亲身边好好尽孝而时时感到内疚,因而,他总是不断努力地工作,想在自己功成名就时将父亲接到自己身边好好地陪伴父亲、孝敬父亲,让父亲过一个幸福、安详的晚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父亲来到美国后,尽管在生活上、思想上都不适应,但看到儿子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他也由衷地替儿子感到高兴。当许大同搀扶父亲上楼梯时,他的行为不仅使他的美国老板深受感动,就连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也深深为之感动。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孝敬思维。

(四)处事观

西方人在处事上喜欢以法律和事实为基础,面对现实就事论事,如影片中为孩子刮痧不仅没有成为医治孩子的证据,反而成为虐待孩子的事实。而中国人在处事上,人情显得更加重要。在中国人看来,刮痧不是虐待孩子而是长辈对孩子的关爱。影片中,许大同接到警察局的电话,将儿子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去接父亲的情节,在中国人看来是完全符合民族心理的,但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在触犯法律,西方人只重法律、无视情感的行为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许大同深感不解。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探析

(一)思维方式不同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是一种从大到小、先整体后部分的抽象思维,即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在西方人看来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因而是先有部分后有整体,他们坚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具体思维方式。

(二)生活态度不同

在生活态度上,中国人不仅喜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还偏重精神感受;而西方人则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因而他们注重实用、简单。中国人喜欢没事的时候到亲戚朋友家串门,邀请别人来家做客或自己去探访别人都无须约定时间或征得对方的同意。西方人不仅没有串门的习惯,而且在他们看来没有得到别人的应允随便上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此外,他们还认为如果无事打电话也是对私人时间的占有和打扰,都是不礼貌和不受人欢迎的行为。

篇(9)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译:思考与笔记》中曾经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的层面上讲,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而重视个人的感受和心领神会。西方则不然。他们主张“人物分立”,更重视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英汉语言形态的不同。英语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种连词、介词等连接,句式复杂;而汉语组词造句,完全通过语义逻辑或者语序,间接地显示出来。例如:China was not, is not, and will never be a superpower.(中国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超级大国。)

She was puzzled that little George didn't want to be get what other children at his age want to get toys and snack.(其他与小乔治同岁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可是小乔治却不想得到这些东西,她对此很是不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如明代蓝茂的诗句“东风破早梅……春从天上来。”马致远在《天净沙》中写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如英国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中有这样的描述:“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And April's in the westwind.”(西风送暖,万鸟争鸣……春天就在西风中到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的含义并不相同。另外,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吉样”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还有“龙袍”、“龙床”等词。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但是翻译成英语应说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并没有出现dragon这个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引起不同的联想。如在阿拉伯文化里,骆驼是大多数人的重要交通工具,骆驼是耐力的象征;英语中把bat看成是邪恶的象征,因为它外形古怪丑陋,居住在阴暗的角落,而且还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提起来就令人恐俱。因此,英语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等。然而,汉语中“蝙蝠”形象与英语中完全不同:“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为一个吉祥物,经常出现在民间的许多图上。红蝠的“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更是象征着大吉大利。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同一颜色的词在东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大的差异。如在英语社会中,白色被看作圣洁的颜色,用于婚礼仪式;红色象征危险,用于火等等场合。而在汉语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丧葬仪式;红色象证幸福,用于喜庆场合。再如汉语中,黄表示“”等含义,故有黄色书刊(书刊)。而在英语中,“yellow”并没有“”的含义,表示“”意思时常用obscene, filthy, vulgar等词.

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询。)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想要但要不到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这些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口语交际中文化差异更为明显。在中国,较为熟悉的人见面相互打招呼“吃了吗?”、“上哪儿去?”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就如同英语中的“Hello "或“Hi”一样,很正常普通,没什么不妥之处,但若译成汉化式英语“Have you eaten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就有可能引起误解:你要请我吃饭吗?你想了解我的私事?也很可能会对第二句给予反感的回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种差异可能与中国人旧时所居高墙大院而外国人大都是单门独户所居而产生的不同文化习俗有关。又如,告别语如用上“Walk carefully(走好)或Walk slowly(慢走)”也会显得十分别扭,很可能使外国人感到迷惑不解,合适的说法应是“Take care. /Good bye. /So long. /See you later.”等等。对英国人来说,以谈论天气或就近就事论事打开话匣子较为妥当。如:“It's extremely cold today, isn't it?”,如在车站等车,可以说“Excuse me. Does this bus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等较为自然和妥当。此外,在口语交际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禁忌语的文化差异。西方人不愿意被问及关于年龄、婚否、收人、亲友关系、、政治立场以及病情等属于隐私之列的问题。除上述之外,口语交际的语用场合很多,比如:称呼语、感谢语、道歉语、祝贺语、恭维语、请求语、允许语、请客语、电话语…等等,在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不一而足。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8”在汉语中是现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人们发财致富的心理;而英语中“eight”则没有这种意义。在英文中数字5(five )和13(thirteen)也有不同的含义,星期五加13历来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日子,这是从神话、圣经故事、风俗习惯产生的一些不好的联想而来的。

由此可见,翻译既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采取直译、意译、注释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译文的准确、生动,且符合汉语表述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谈[A].翻译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季绍斌.论习语翻译及其译语中的文化缺失现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 (3): 99-1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焦志明,支宁.习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6, (2): 58-59.

[6]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杨建华.新理念英汉互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8]杨耀.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90-92.

[9]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0]周红辉.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的失误及解决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94-9.

篇(10)

很多在中国人眼中发音标准,用词也相对比较准确的同学,在国际性口语考试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美国命题口语考试)或IELTS口语(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英国命题口语考试)中成绩不如人意,原因一是表达汉语逻辑;二是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导致无话可说。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对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识到,对于外语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为了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的渗透,我在教学中运用资源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课堂有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提供英语学习环境,从教室的布置,到师生日常的用语都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说到英语。例如,我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个35人的班级的教学中,在教室里摆放英语杂志,英语报纸,英语海报和其他有关英语的视听材料,当学生进入课堂以后,全部使用英语思维和英语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不太适应,看不懂英语材料,有的学生羞于表达,有的学生有表达障碍,交流起来很困难。活动进行一个月以后,学生们开始喜欢看报纸看杂志欣赏英文歌曲,大部分学生已经敢于开口说英语,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在口语词句积累过程中,必须多了解西方文化。方法有两种:一是重正常表达而非习语、俚语。笔者接触过的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时用的都是最平实的英文,很少习语(idiom,即习惯用语,其真正含义往往不同于其组成单词,比如广播中常用wrap up,字面意思是“包裹”,来表示“结束”),更少俚语(slang,既非正式习语,因地区、职业不同会产生不同含义,比如街头语言中的“bro”就是我们常说的“哥们”);二是多听多读多背,各种语言刺激是口语词汇和句型的弹药库:泛听是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办法,比如从美国系列情景喜剧《老友记》()中,我们学会用“bonne”来准确表达“保姆”,还知道“我的脚麻了”可以很生动的表达成“My foot sleeps.”。而精读一本口语书,系统输理口语词句是口语提高的快行线。很多同学讲英语热情很高,但从不愿耐心雕琢语言细节,结果口语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反复演习错误,而口语教程中的场景学习法能让遣词造句准确而地道:

三、在展开话题讨论时,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所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用有意义的语言,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 Winston Brembeck 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数字校园信息化 下一篇: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