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8 17:05: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整个世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都直接冲击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更加凸显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需要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与高等教育目标相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1.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显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远离现实,空对空,缺乏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简单粗糙,不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经常使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机制。

(2)全球化、信息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发多元发展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的态势。在接受新的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也随之传播。如何避免不良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侵袭,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观,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对人的理解存在误解

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猛烈抨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制度,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依据行为主义的条件作用和强化原理建立起来的,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重人的培养。无论儿童教育或大学教育,主要关心的是效率,目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向大量的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在一个工业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二是只追求背诵记忆,不重视创造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说,我们现在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一些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了教育的内容和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2)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性关怀

首先,我国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往往重视社会发展价值,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塑造,表现出工具性的倾向;其次,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忽视人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把人看成是可以按照某种意愿任意造就的,在教育形式上整齐划一,虽然满足了尽可能多的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却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再次,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人性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造成了求知欲望极强的青年学生在情绪上的低落,严重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培养出的都是缺乏创造力的、按照别人要求发展的人才。

(3)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脱节

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改革趋向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突出,社会问题也暴露得愈来愈多,并且直接触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如下岗、失业、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某些干部的腐败、分配的不公、假冒伪劣盛行等,使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制度产生了怀疑。针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没有给大学生做好有效的分析解释工作,使学生难以正确对待和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改革信心不足及至怀疑导致观念及行为上的迷惘,最明显的是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迷失与缺乏,使当今的大学生心理上感到空虚及疲惫,这种内心深处的失落感,最后导致的是心理上的逆反。

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改变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才能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如何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育人观,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承认自我的存在或者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人生经验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色彩比较浓厚。他们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主动寻找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自觉地充实自己,注重实干,讲究效益,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特别重视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课余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外语、电脑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为了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观念明显减弱,功利性比较浓。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增多,如工资待遇、社会地位、横向纵向的比较、今后的发展前景等等,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

2.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的明显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萨金特在《社会心理学综合的解释》一书中,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帕森斯则直截了当地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学会如何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这些社团的组成可以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甚至增加自己的生活阅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的增多,学生们的世界不再只有同学和校园了,社团的活动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开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寻求更多的机会,不断去丰富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这些,站在学生立场,更多地去关心他们。

3.大学生社会性需要趋于多样化

有关研究表现,由大学生列举的社会性需要多达830多种。其中按强度排列,前几位的需要是:求知需要、友情需要、建树需要、自尊自主的需要、权利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这表明,大学生的主导性需要与其成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任务密切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无论在内容还是在价值层次上,都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只有对大学生的社会性需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使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得到及时的阻止和疏导,才能够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得到优化。大学生新的时代特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必须加强大学生个体的研究,增强大学生的个体适应性,培育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坚持“以人为本”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在学习动力和不同的需求,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手段、内容、目标等诸方面固定不变。这种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突出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在全面提升人才的素质,满足不同层次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上,则显得格格不入。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1.强调知识灌输和政治教育,忽视能力培养和道德要求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单向知识灌输为主,以学生的被动接受程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强调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全盘、机械、被动接受。同时,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是以社会为本位,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统治的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把对人的教育仅仅当作完成任务的手段,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政治合格”、“政治过关”。不仅收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引起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对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多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一元化格局转向多元化格局,从集中转向民主开明,这都使人的主体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有关人的个性、人的权利、人的素质的价值被重新确立。人们广泛意识到:维护和发展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创造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才是终极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本位,必须“以人为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一个根本的调整,即取向于人,确立个体发展要素的本体地位。具体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进步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方式方法创新,从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共性要求,忽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和个性发展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宏观化的影响,我们总是在一个层次、一个标准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强调为集体无私奉献、自我牺牲,要求所有学生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片面强调目标的统一性,强调目标的高、大、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模式固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依附于集体的生存方式,极大地抑制了人的个性展现,严重束缚人的个性发展。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已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一方面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保证人的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保证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也就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包括学生的兴趣、才能、性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内容。这样的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联系的,也就是人们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进行执着的追求,把个人的个性发展、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运用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堵塞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道路,限制和禁锢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在正确的导向下,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大力倡导表现学生创造个性的独立自主精神、怀疑批判精神、求实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

要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围绕学生、真正有益于学生、为学生所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2)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经过时间和社会双重考验而传承下来的,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使其全面发展,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品质。

1.有利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社会考验而继承下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有许多精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现实意义。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切爱国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利用这些内容积极向上且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J可,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道德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思想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经过历史的洗礼,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儒家宣扬的忠孝、礼义廉耻等社会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性和精神。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3.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面临国际文化的竞争以及他国思想不断渗透的局面。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如对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及戏剧毫无了解。面对这样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确立民族文化的优势,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局势下坚守民族文化,并做民族文化的推动者,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竞争力。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文化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学习英语、看好莱坞大片、使用计算机等,使学生从小就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对西方文化充满向往,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了解。由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数,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宣扬,使民族文化的底蕴没有被重视和挖掘,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1.通过民族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保证现代教育的完整性,就要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两者中,缺失任何一个项目,现代教育都无从谈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高校现代教育主要强调对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应确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先进思想,开设民族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或者相关选修课程。如今,课堂教学依然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积极渗透优秀文化内容,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更自然、更贴切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也能够更广泛、更充分地接受民族文化;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鼓励他们在课下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推荐优秀文化产品

文艺作品是民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著,抑或是《史记》《兰亭集序》《世外桃源》等,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围绕民族文化开展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为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充分丰富并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篇(3)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篇(4)

(一)管理人员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办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意识的提高,然而由于高校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轻视,相关工作的开展大都是走过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应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停滞不前。办公室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存在缺陷

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难以推行的一个原因就是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乏味,缺乏新意与有效补充。往往是诸如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如何为广大师生服务、怎样提高自己的办公室工作效率和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等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当今时事政治、经济格局和高校教育工作现状的联系展开却不够紧密,难以做到与时俱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主要是开会和讲座,模式很单一,没有开发新载体,灵活调动受教育群体的积极性,所以往往吸引力有限,效果也不佳。

二、办公室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切实增强认知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办公室具体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进行对促进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办公室工作人员对于服务精神的了解逐步加深,对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深入了解了,工作人员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思想觉悟会得到实质上的提升。

(二)提升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员工经过充足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这有助于他们专业技术学习,沟通能力的增强,使工作人员的思想压力减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提高组织协作能力

增强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缓解当前办公室员工之间的竞争关系和促进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办公室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

只有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做好高校办公室千头万绪的工作,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良好开展。因为高校工作体制的变化和完善,新形势下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实际上是关于人的管理工作,只有在思想层面上管理好办公室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高校在新阶段下发展所遇到的新问题,才能让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心情更加舒畅,思想负担得到缓解,才能促进高校教育工作朝着更综合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增加办公室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的内容

高校教育工作在现阶段呈现出复杂和高新尖的特点,对电脑操作等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很难降低,所以管理人员在开展关于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要不断革新,跟上时代需求。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团结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应该把如何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协作能力添加到教育的内容里面去。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应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也应注意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新知识和与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促进办公室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更加多元

篇(5)

一、对生命教育的认识

“生命教育”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事故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何冷静处理、规避风险、救人自救、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

具体来看,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造智慧的个体。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为了全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以及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我们组织了调查。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认识,提升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和谐发展。

本次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银川大学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情感单一

对于“如何看待生命”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同学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其中,研究生对物质的追求超过本科和大专生,对精神向往的同时也更加追逐物质的满足。同时,大专生更追求精神上的超越,本科生对于生命的属性认同则高于研究生和专科生。

2.大学生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感小

由幸福心理学可以得知,一个人幸福的感情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幸福而快乐的时候,有的人表示一定可以做到无论何时都会热爱并珍惜生命;当大学生觉得生命是暗淡且痛苦的时候,有近半数的人表示会依情况来决定是否善待生命,更有一部分的人表示做不到,也许当他们受挫或者失败时,便会选择不再珍惜生命。这部分同学也将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重点。

3.大学生生命意义和价值多元化倾向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

三、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环境中就业压力大和竞争力增强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大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加强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群体已经从几年前普遍称呼的80后发展到目前的90后了,他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尤其是承受挫折的意识较差,大学生时期是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经历种种的内心矛盾和迷惘,另外来自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不能及时地得到缓解和释放,进而形成抑郁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大学的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

生命教育本应是家庭教育、学前教育,高中前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的生命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向人生更高追求迈步的阶段。然而,事实是,生命教育在大学前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这就使得生命教育在高校变得日益紧迫与重要。新形势下,高校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况,大学成为了生命教育的最后堡垒。安全问题替代了生命教育。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教育已成为大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成了最重要的一环。这对高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份的责任。

四、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高校要创造很好的人文环境来加强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但是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为过分的“以社会为本位”来强调其社会功能,最终忽视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影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质量以及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

2.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落实生命教育内容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

3.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

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他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高校除了应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隐性课程的存在,其中校园文化就是隐性课程的最好载体。

4.通过生命叙事,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生命叙事是指叙事主体表述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故事。生命叙事不是一种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再现”,而是借助所发生的事情,来理解生命,理解自己、他人或社会。[4]生命叙事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在思索中获得情绪体验,并通过情绪体验内化为生命价值观。

5.高校的教育评价机制应重视大学生的生命个体感受

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就是应试教育,以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直以来我们也在进行教育改革,针对应试教育,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6.提高教师个体素养,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师资培育是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与重要保证。教育者自身的生命理念,往往是实践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在起步时期,只有在大学生中间开展生命教育,使他们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形成一个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正确认识,才能减少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育人的教育,而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目前几乎是个空白。它的必要性和有效方式显现的十分重要,要高度重和明确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不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为防范校园自杀,台湾各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N/OL]. 广州日报,2004-02-23

[3]刘兵勇.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3

[4]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2(12):24~25

篇(6)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已形成稳定的模式。然而随着中国迈入全球化、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历史进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和新时期中国社会呈现的新特征,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公民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公民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和社会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在内容上,也忽视了公共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学生只从理论上被动地接受国家各种政治制度、方针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热情。 最后,思想政治课像其他任何课程一样,只是成为一个分数,所不同的是比其他课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记忆背诵。所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的评价是枯燥无味,由此对政治生活产生冷漠感与距离感, 甚至是排斥感。

笔者通过问卷方式对本院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名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并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交谈,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缺乏公共意识,他们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将来能赚多少钱,能谋取什么职位,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工作中能得到多大好处,而不能把个人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结合起来;一部分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希望尽早离开祖国,留学移民海外;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缺乏坚定的信念。

因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公民和公民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是一种对公民的法律定义,它规定了成为中国公民的法定要求。关于公民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概括,但有三点是确定的:第一,公民是指社会人、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一个成员身份而存在的。第二,公民表达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并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公民不仅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曾这样定义:公民是一个进能治国,退能守法的人。一个好公民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 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对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说,我们缺乏的正是作为社会-政治人身份意义上的公民教育。然而,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什么是公民,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必须通过公民教育的过程, 才能够逐步产生对公民角色的认同,并进而产生做“好公民”的追求。这正是强调公民教育的原因所在。

三、高校公民教育教什么

1.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是“具有某国国籍,因而根据该国法律享有公民权利和承担公民义务的个人”,所以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多数公民来说,国籍是自然获得的,但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必须经过学习。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国家制度、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人们对于公民权利有哪些,如何行使和维护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是什么,如何履行公民义务很难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教育是现代公民正常生活的必需。

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澄清和重视的。第一,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有明确内容的,但为什么有这些权利和义务,却基本没有涉及,而这正是学生漠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原因所在。权利是受保护的利益,是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的资格。义务是一种负担,是必须做某事或者必须不做某事的要求。学生只有知道了公民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一定不能做什么,才有自觉把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公民主体意识;第二,公民权利与义务并重的教育。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群体的责任和义务,把某种统一的责任要求传递给学生,甚至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义务论”取向的思政教育,更加倾向于责任对于权利的优先性,带来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个人的权利和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伸张,然而当个人权利被忽视,其必然结果恰恰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从当下中国高校的教育现实来看,大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淡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衰落已成为严峻的问题。所以,在公民教育中,必须在公民义务教育之外同时重视公民权利教育。

2.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和引导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忠诚于祖国的公民,因而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爱国主义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公民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仍有根本的区别,公民的爱国更加强调公民对于国家权力的监督。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入,导致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引起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分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只注重物质利益,对政治冷漠、政治认同度、政治参与积极性较低等现象。“也有的大学生对政治现实不满,试图走体制外的路线来发泄不满, 以非理性的政治冲动来扰乱正常的政治秩序,给个人和国家的政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于国家制度政策的自觉认同。

3.公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公民品格和公共精神的培育。公民教育能否卓有成效取决于公民是否积极参与政治过程。迈克尔沃尔泽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所以,在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中,公民的概念不仅仅是对“人”作为国家成员的主体存在的肯定,更要对“人”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强调。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学校的管理等来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

好的公民其核心美德还应该包括责任的品格、妥协的品格、包容的品格。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改革才有出路,发展才能自强,迫切需要培育大学生深化改革的责任与担当,做一个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对自然负责的中国公民。妥协的品格意味着观点对立的双方随时准备节制个人或集团的特殊利益而将共同利益置于首位,并甘愿为共同利益做出妥协。当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实现在于是否具有包容性的世界公民。为此,公民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包容品格的培养。

好的公民还应具有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 这种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 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在公民教育的内容中所蕴含的权利义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对国家制度政策的认同教育以及蕴含的妥协品格、包容品格、民主和平等精神等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说明二者的目的同一性,同时公民教育又突破了当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困境,为实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篇(7)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1.盲目攀比,择业观念偏差。随着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没有摆脱“天之骄子”的光环,在择业时盲目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条件好”的稳定工作,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不能客观审视自我,表现出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心态,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思想觉悟,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以致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双重矛盾,这既不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诚信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自主性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大约有30%的人会在他们的简历中‘注水’,44%的求职者在他们的简历中撒谎,41%的人在教育背景上虚夸,还有23%的人伪造他们的材料和有关文件。”具体表现为:①应聘材料弄虚作假,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美化”个人简历,甚至包括修改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虚报学生干部职务等;②面试过程中表现不诚实,捏造个人社会实践经历,虚夸个人工作能力;③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不够严谨,随意性较大,不能认真履行协议条款。这样不仅打乱了用人单位的人事工作安排,而且给大学毕业生群体造成信任危机,同时也给学校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就业焦虑,心理问题凸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健全,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现行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既给广大毕业生自主择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常常表现出意志力薄弱,抗挫能力差等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恐惧心理、保守心理等。

4.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用人单位也不断提高用人门槛,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而且不少学生存在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综合素质却略显薄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中拈轻怕重、推卸责任、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较少等,因此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不吻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存在脱节现象,未能做到密切交织。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各行其道。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想信念教育,而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筛选、就业技能提升等,实用性更强,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衔接不够紧密,不能有效解决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动力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就业制度改革。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化,行为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冲击,而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第一课堂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与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变化不符。

2.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国内就业指导工作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理论研究更是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教材、课时较少、多为选修课且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在内容方面就业指导成分多,侧重于就业政策及求职技巧培训,涉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少,缺乏对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心灵触动和观念引导,另外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跟踪服务不够,使得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并不明显。

3.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特点多样化,比如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状况各异,导致他们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精细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求职期望及心理状态,做到有的放矢,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方案,而不能搞一刀切。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影响大学生思想渠道的方式更加科技化、信息化、多样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是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学生关注不够点击率较低、易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等,新的时代背景给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4.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待健全。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在校生数量不匹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配置比例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专职就业工作辅导员更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的跟踪就业指导,因此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难以做到精细化,未能落到实处;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有待提升。当前从事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数工作年限较短,专业结构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不足,又缺乏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成效不明显。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形成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响应国家就业政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态势,了解并响应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自我,顺利实现就业。

2.椭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面对求职过程遇到的挫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尤其是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导致学生降低求职自信,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排解就业心理问题,缓解求职压力,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服务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帮助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现职业理想。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发展稳定的大局。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加大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特点、学生个性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持续跟踪并不断反馈调整,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明晰职业方向,逐步建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技能,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从而循序渐进实现个人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林英.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J].理论研究,2012(2).

[2]刘建荣,钟运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

[3]陈丽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继先生于1997年在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就中国人如何保持文化认同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以后,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让大学生保持应有的文化判断能力,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正确选择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精华变成世界性的东西,植入我国文化之中,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着走进大学校园的今天,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方面丰富了以学校氛围和传统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发展自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利。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比集体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导致了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责任心不强,道德感削弱,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等消极思想。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1】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向我国传播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相悖的文化。大学生由于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传播霸权思想的有利土壤。再加上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大学生容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造成理想信念认同危机。

2 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文化认同

大学生从西方文化中所获得的价值观,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观产生的差异与碰撞,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明确的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文化选择。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片面的以经济发展状况衡量文化的优劣,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文化认同危机。

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书中说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认识自身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2]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异文化平等对话,确保我国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不被“西化”,必须用文化自觉意识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前,再被“洋枪”、“洋炮”吓得腿软,而应该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呼吁世界各国建立符合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认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同时,面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充分的尊重,从西方文化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学习借鉴应用于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将民族文化“西化”,而是将西方文化中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优秀文化“中国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担任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3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 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封闭状态,使各种先进文化优秀思想不断地在大学校园中涌现,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极端的消极思想。要想使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需要净化校园的文化空气。营造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同时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多做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客观认识的封建糟粕和积极向上的应该世代传承的优秀精华。避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认可。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走向生活,真正融入大学文化氛围之中。

(三)客观认识西方文化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是真正了解。多数只是通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时,民族文化要发展,要通过文化转型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节奏,也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新鲜血液。因此,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学习和客观的认识,实现与异文化和而不同。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

参考文献

【1】【5】,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篇(9)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1 高校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大面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比较少的学校作为选修课开展。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传统的教育方法也不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W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对固定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更多地是去记忆,而不是了解其内在的涵义,这就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原则相违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讲授希望学生掌握的,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学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的应该是引导和解释的作用,而学习和提问是学生的任务。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改变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

1.2 缺乏学术带头人

改革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高校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去了解整个思想政治的发展史,以及现在的一些国际局势等。[1]改革开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学术带头人。虽然有前人遗留下来的相关内容可以供我们学习,但是想要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就需要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它的重要性不低于专业课。这些书本记录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缺乏学术带头人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缺乏学术带头人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些相关领域的人物更多的是去解读和学习前人的智慧,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相关理念。思想政治的内容比较深奥、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加上现在研究相关学术的人员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学术带头人的缺乏不利于整个学术的进展,也不利于一些相关知识的学习。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

改革开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了重视,现在所有的高校都有相应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大学生增加对政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C合素质。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目标的达成就离不开一些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相关领导对一些考试成绩等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实践课程却不看重,这就使得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实践课程开展起来难度比较大,一些高校甚至取消开展实践课程,只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是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将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思想政治课程更多地是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政治知识基础,让他们在实际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但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了考核学生综合水平的一个必选课程,课程考核只是对学生背诵知识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一些知识联系实践的考核,这种考核与当初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不相符合。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2.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它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没有区别,都是需要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进行背诵,然后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学没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看重,那么相关课程的学习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学校和老师对这方面知识不看重,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之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平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高校学生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及时地提出,还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讲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2.2 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专业的教学队伍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首先从教师本身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要有自己的风格,在上课的过程中多结合一些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时事的了解,对一些新的政策要主动去学习。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审核。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需要教师对现在的一些时事政治去分析。对一些已在职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学习相关的经验,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相关人员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学校还应该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规划,注重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定期地组织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学习,只有好的规划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将其贯彻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2.3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方和受教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是高校市政政治教育进行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其载体进行创新途径探讨十分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时代性、承载性、导向性等特点,我们在探讨其载体创新途径中应该注重结合高校和社会实际情况,寻求全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创新途径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一、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性

1.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其当前的实际需求,以往单调的课堂教学载体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现代化电子通信设备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愈发重要。加上庞大的互联网资源完全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这些资源中有优秀也有比较低俗的信息,教师或是学生自己不经过严格的信息筛选,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导致不良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顺应信息化时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影响。2.顺应当前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步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特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们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实的同时越加注重对自身精神文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全面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进行载体上的创新才能顺应科技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在不脱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高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积极创设,以促进师生之间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对提升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3.顺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飞速发展的社会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在高校开展的管理制度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改革探索之中不断有新鲜事物和新鲜元素出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载体难以完全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求。这些新鲜事物和元素的出现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开发新载体。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法要求其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式进行改变,对其载体进行创新十分有必要,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日常管理、学业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途径的具体探讨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建设。高校日常管理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载体,贯穿于高校学生整体的大学生活之中,包括高校学生的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教学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载体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意义。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我们在进行高校日常管理载体优化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处于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热情,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载体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管理的职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统一;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管理模式为现代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反省之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将日常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学生进入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课程载体对实现高校学生这一目的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业课程载体对高校学生的传道解惑功能,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课程载体的创新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充分说明:首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充分发掘专业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资源属性,形成系统、完整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次,适当增加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辩论会、演讲赛等形式的活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觉悟的提升。最后,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价值的提高。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载体的创新建设。良好文化氛围载体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通过对校园文化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学校实现文化氛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双重作用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载体的作用。高校通过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隐性的文化教育载体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顺应时展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实际需求,重新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不断提升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创新追求。进行文化氛围载体创新建设时,学校需要坚持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增强图书馆、展览馆等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对高校文化和高校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实现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使高校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适当学会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起到了直接的组织作用。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建设应该符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在高校原有的实践活动经验基础上,对当前或是未来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与科研调查、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者、参观红色文化圣地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自我提升。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载体的创新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应用最能体现当下高校特点的传播媒介,以此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及时性的明显特征。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相关的网络使用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其次,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增加。最后,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的隐秘性,在校园范围内搭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社区,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都能及时了解认识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的工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其他教学活动的坚实保障。我们以高校全面发展大局为出发点,顺应时展需求,以便高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更好地实现高校作用于学生、社会的有利价值。

参考文献:

[1]封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

上一篇: 欧姆定律的适用范围 下一篇: 问题与对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