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个目标”,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条主线”,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一个中心”,就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全面提升”是指:
一是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时期,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根据供需情况,年度产量可以有增减,但必须巩固和提升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是把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模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多下功夫,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突破一批世界领先、能够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共性关键技术和现代装备,力争到2020年,完成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F424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信息化浪潮不断高涨,正在演变为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分析信息化发展指数入手,研究如何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而提高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 丽水信息化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丽水、衢州两市属信息化发展指数第三类地区,即信息化发展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低于0.740,平均达到0.725,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4.1%和第一类地区的74.5%。
1.1 全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智慧政务”试点项目,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年活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为0.731,比2011年提高0.045(见表1),其中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五项分类指数分别达到0.663、0.914、0.702、0.866和0.493,比2011年分别提高0.022、0.029、0.074、0.007和0.098。
表1 丽水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与分类指数比较
基础设施指数 产业技术指数 应用消费指数 知识支撑指数 发展效果指数 总指数
2011年 0.641 0.885 0.628 0.859 0.395 0.686
2012年 0.663 0.914 0.702 0.866 0.493 0.731
1.2 全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1)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支撑作用增强。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及技术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达0.885,在五个分类指数中最高;(2)信息发展效果良好,应用消费日趋广泛。随着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3)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三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已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663;(4)民生项目加快建设,群众体验渠道增多。近年来,丽水各家通信运营商紧紧围绕丽水市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了网络的宽带化、光纤化和智能化,形成覆盖全市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的立体型、智慧型通信网络。
2 当前信息化指数显示的问题
2.1 全市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Ⅱ)从高到底的顺序依次为:莲都区、青田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云和县、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测度结果显示,我市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各地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2.2 信息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从信息化综合评价看,目前还存在部分县(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过低,县(市、区)之间差距过大,部分县(市、区)信息化水平排名比上年有所下降等问题。2012年,9个县(市、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62。
2.3 信息化“短板”值得重视
通过对2012年信息化五个分类指数进行县(市、区)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从五个分类指数来看,发展效果指数差距最大。2012年最低发展效果指数仅相当于该分类指数最高值的39.8%,其次为应用消费指数,最低应用消费指数相当于最高值的74.2%.
2.4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弱
从统计路径分析,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统计原始资料来自电信、移动、联通等主要信息化运营商。各县(市、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所属的信息化队伍普遍偏弱,部分县尚未完善组织机构的建立,缺乏更加可靠和全面、综合的统计分析队伍。
2.5 信息化统计范畴未全覆盖
近年来,丽水网络和电子产品、移动互联网终端逐渐成为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生活用品的技术与信息含量越来越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终端。互联网普及率、数字有线电视普及率、手机普及率、宽带普及率、家用电脑普及率、“市民公交卡”覆盖率等指标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生活工具数字化的实现程度。
3 提高丽水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对策和建议
3.1 以“全省指数”为标杆,提高各类信息化指数
浙江省的信息化发展指数计算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再采用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个分类指数;最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计算出总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DI为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
n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
m表示信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
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且 。
Pij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Wij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且 。
我省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引导各地不仅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信息化应用和效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统计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短板”问题;
3.2 以“智慧政务”为抓手,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加快“智慧政务”试点建设,着力完善和优化政务云平台建设,做好“智慧政务”推广和应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向公众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推动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智慧型,提高政府工作的精准度、敏捷度。加快“云”迁移力度,全面推进项目建设。2003-2007年是丽水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峰期,按照信息化建设系统应用周期测算,今后几年内,各部门大量的信息化设备将需要更新换代。为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要加快“云”迁移的力度,实现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项目数量有明显增加。强化“政务云”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理念,重点支持涉及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公共服务等公共领域的“政务云”优先发展。推出智慧丽水微信、科技项目申报、教育资源共享等一批“智慧政务”体验项目,依托“智慧微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让广大市民真切感受到“智慧政务”服务的优越性;
3.3 以“无线城市”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部署新一代宽带网络,全面开通市区182个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站点。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4G的推广应用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大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3.4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社会普及水平分别从电信、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选择代表性指标。“两化融合”基础上的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新型工业化,更多的体现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加快推动我市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3.5 以“农业信息”为抓手,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根据农业发展的地方特色,建立地方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渠道,让地方的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形成互动的局面。让农民在信息化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收获急需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经信委,2013年浙江省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
[2]张瑜.信息化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CSSCI来源期刊),2011(08).
[3]张新红,于凤霞,刘厉兵.信息化城市发展水平测评[J].电子政务,2012(Z1).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一
(一)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为转型出雏型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疫情防控重点环节和能力建设。
健全疫情防控和风险化解机制。
加强经济调节和政策储备。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快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推动基础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
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三)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推动外贸增量提质。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释放蹚新路动力活力。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太原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实施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
启动实施城市更新九大工程。
加快推进大县城建设。
(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山西。
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八)持续用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增收。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健康山西建设。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九)深化“三零”创建和依法治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山西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旗帜鲜明讲政治。
建设法治政府。
打造“六最”升级版。
推进廉政建设。
狠抓工作落实。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二
(一)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1.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加快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
(二)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
1.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2.全力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
3.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
4.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着力实施高效能治理。
1.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3.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
4.注重提升智能化水平。
5.注重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2.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
3.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等改革。
(五)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1.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2.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绿色幸福感。
3.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切实把法治建设推向纵深。
切实把能力建设抓紧抓实。
切实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
2021工作措施报告小标题素材汇总三
(一)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
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二)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
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
(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以数字化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四)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
开展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
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五)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深化交通综合治理;
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巩固拓展扶贫支援成果。
(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八)持续改善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不断提升教育发展质量;
积极做好就业增收和社会保障工作。
(九)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首都和谐稳定。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平安北京建设。
(十)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政治引领;
严格依法行政;
作者:涂峄昊 毛力元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
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体验更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生活,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式的成长。
对农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多人更愿意沿用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不相信农业科技能带给他们更高的产量和收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农民比较淳朴,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思想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这就需要做好舆论向导工作,把务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多数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可以逐存逐镇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如村委广播、宣传手册等做好宣传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到各家各户的目的、意义、预期成果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和认识新的农业科技,进而主动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面对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实践性较差、身体健康欠佳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和老人,工作实施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树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来引导,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口口相传效果要明显好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苦口婆心的教导。树立科技推广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以促进农业科技为所有农民接受,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提高现实生产力。
首先,树立农业科技典型需要选择典型示范户。典型示范户应选择文化水平较高(如受过初高中教育)、思想进步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农户作为对象。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新知识担心要冒风险,即使广大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但往往接受速度不快,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对新技术从认知到接受运用需要较长的时间。选择好科技典型示范户并示范和引导其他农户,可以使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降低很多,因而选好典型示范户至关重要。其次,实现典型示范的有效引导。对即将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应首先将新技术信息送达到典型示范户,农业物资补贴到位,在典型示范户中进行示范。在示范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示范程序,示范过程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新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推广记录,便于总结。第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推广人员切实指导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做好与农民的沟通,理解农民的困难考察客观条件。农业科技人员还要不断学习,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实施指导,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水平。第四,对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可否认,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能给广大农民对所推广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效果,这是使示范典型从认知新技术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科技示范的最重要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结束后,还要就示范户对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跟踪,确保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要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搞好农业发展做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大量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实施将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二、如何转变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经济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农业和工业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时,农业和工业都要抓,并且要让农业和工业平均发展。在大力发展工业,兴建工厂时,也要注重农业的发展,在不破坏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型工业,以达到农业和工业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那么具体该如何转变我国乡镇的经济发展方式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结构。现在的人们的品味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营养,又要美观,还必须是绿色食品。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就是吃着放心,无毒无害,营养丰富。这对现在乡镇的农业发展是一个机遇。生产这种农产品虽然需要投资,但是一旦发展起来效益也是非常可观。所以乡镇政府应该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来调整农业结构,在农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使质优价廉,营养丰富,打造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这样既能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又能建设乡镇特设农业产业链。
(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经济想要得到发展,光靠农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乡镇的土地贫瘠,农业的效益极低,农业不论如何带动都得不到切实的发展。这时,就需要乡镇政府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结合乡镇自身优势,比如矿产或水力资源,建造工厂,吸引企业来投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会比农业发展方式更加迅速。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思想。我们不得不钦佩古人的智慧,社会和科技远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古代,就能想到这么浅显易懂而又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
苏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农业起步早、进程快,整体经济实力强,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现代农业的优势。
(一)城乡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江苏其他地区。2012年苏南五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万元,是苏中的1.5倍,苏北的2.4倍,江阴、昆山、张家港等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超过韩国和台湾地区。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160元,是江苏平均水平(12202元)的1.4倍,是全国平均水平(7917元)的2.2倍。苏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0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城乡社区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是全国综合交通最发达地区之一。基本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的“七通”(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城镇化率已超过70%。
(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快于江苏其他地区。2012年,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文中以下数据以此排序)粮食亩产分别达到479.4、472.9、491.7、486.3、473.1公斤,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五市平均比重为14.9%,比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种源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端农业不断涌现。2011年,苏南五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60.5%、62.5%、62.9%、63.5%、60.1%,苏州、常州、无锡位列全省前三;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77%、84%、77%、83%、75%,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2013年全省30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有13个在苏南,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苏南。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实践明显早于江苏其他地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苏锡常等地就着手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试验区的探索实践。目前,五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943万亩,占全省规模经营面积总数的20.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6%。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苏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达到12235个,占全省总数20.7%,入社农户数375万户,占全省22.7%,出资额378.5亿元,占全省26.5%。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较早,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群。2012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191亿元,占全省的30.9%,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9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分别达81.2%、78.9%、78.7%、79.2%、76.2%,居于全省领先水平。
苏南地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具有较好基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苏南农业具有三大阶段性特征,即“一多一小”、“一高一低”、“一轻一重”。三大阶段性特征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区域特点,尊重规律、扬长避短、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苏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多一小”:农业自然资源种类多、环境容量小。苏南地处江南丘陵地区,拥有丘陵山地、圩区、平原、水面等多种资源,种类丰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资源日趋减少,环境承载能力逐渐下降。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苏南五市人均耕地分别仅为0.56、0.38、0.62、0.39、0.87亩。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生态承载力趋弱,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一多一小”的特征决定必须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增加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一低”:农产品消费水平高、自给率低。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消费水平和层次也都较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都比较高。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外来人口增加,苏南农产品自给率水平不断下降。苏州市口粮自给水平在1/3左右,猪肉自给水平不足1/4。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价格波动较大,保供给、稳物价的压力日趋加大。“一高一低”的特征造成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必须通过市场调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保供水平。
“一轻一重”:农业占比轻、生态地位重。苏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农业占GDP比重轻,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虽然比例不高,但农业承载着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支持工业市场的功能,而且农业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更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可以说,农业就是生态,林业就是环境,水稻就是湿地。“一轻一重”的特征要求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支撑作用。
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
要把苏南农业现代化置于全国农业发展大局中,置于与日本、韩国等农业自然条件类似的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中,置于城乡统筹背景中综合考虑,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建设,更加注重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的视野,瞄准更高的目标,谋划苏南农业现代化定位。总体来讲,要紧紧围绕率先目标,充分发挥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坚持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着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农村生态化、从业人员职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把苏南地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示范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样板区,发挥对全省、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全国全省一样,苏南农村改革历经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工业、放开农产品购销、取消农业税等阶段,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为当时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创造了许多全国经验。当前,苏南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农村改革也进入攻坚期。下一步,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切实解决人地矛盾,尽快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再创苏南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综合考虑苏南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现有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苏南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规模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等要争取达到或接近农业中等先进国家水平。培育一批有强大实力和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探索一批符合地区发展特色的适度规模形式,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建设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初步建成符合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领先优势、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苏南农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苏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机械化、科技化、专业化水平,今后应该主攻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以及社会化服务和从业人员职业化,整体提升现代农业运行质态和效益。
(一)以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打造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提高职业化率。谁来种地的问题在苏南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市县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要把实现农业职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大范围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转变。鼓励大学生村官、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强化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农业推广机构、科研院校、中介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升经营主体素质和水平。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规范职业农民的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工作,发放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建立职业农民数据库。
(二)以规模经营为重点,构建苏南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怎样种地的问题在苏南也比较早地呈现出来,有的地方已摸索了一些模式。具体来讲,根据人均耕地资源状况,苏南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对苏南地区农民大量转移并稳定就业创业的地方,重点发展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普遍存在兼业化和纯农户的地方,重点发展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苏南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并驾齐驱、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以生产环节的适度规模和服务环节多样化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三)以生态循环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种地也要转方式。苏南地区要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量质并重和生态循环,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源治理,对污染严重的耕地、水,进行集中修复后再生产。要研究制定农业生态补偿办法,加快发展种养结合等多模式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环保、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农村生产生活美好环境,推动形成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促互进新局面。
(四)以集约生产为重点,全面提高苏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科技贡献率。怎样把地种得更好,苏南有优势。针对苏南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特点,坚持以设施、技术、资本的投入替代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增加农业设施,高效利用土地,走资源占用少、利用效率高的发展路子。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农作物特色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高端农产品,持续强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储备体系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苏南高端农业产业链和精品农业产业集群。
(五)以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强化农业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满意率。实现轻松种地,是农民的期盼。苏南地区社会化服务中,集体的自我服务能力较强,要充分发挥集体实力强的优势,把以村集体为主体的内部自我服务和政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力量,把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为主体的市场化民营服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加以规范引导。实现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服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新型的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需求。
构建苏南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机制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苏南地区要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针对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构建有利于保障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实现农民各项权益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工农协调发展。
(一)构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机制,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和留乡农民职业化。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就苏南全区域来看,“人”的城镇化落后于“地”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业的发展问题。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苏南地区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时,本地农民市民化人数有400多万,要致力于解决这些人的市民化问题,通过户籍、社保、就业等一揽子改革,尽快让符合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市民。另一方面是留乡农民职业化。苏南城镇化率达到80%的水平时,仍有农业劳动力80多万。这部分人将是苏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要下大力气培育这些职业农民,保证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让他们通过农业也能获得社会平均收入,农业产业能够接近社会平均利润,形成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二)构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新机制,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总体看,苏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但对照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这就需要苏南地区发挥经济基础好、财政实力强的优势,率先探索构建财政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加、农民主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新机制,重点加强粮食规模经营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生态修复和地力恢复、仓储、烘干等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新机制,着力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化水平。苏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土地、劳动力市场相对较为完善,但是农业生产要素流动性不强、人地不匹配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一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集中,促进人地匹配,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率。同时研究政策限制工商资本大面积进入大田生产环节,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工商资本与农民争地争利,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二要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化交易。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交易品种,规范交易管理,引导各种要素和权益在公开市场上转让,通过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流转机制,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手中的资产。
(四)构建农村金融发展新机制,着力缓解农民贷款难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权能,激活了土地资本属性,为农业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苏南地区要积极争取开展试点,率先探索农村土地、农民股份、农民住房抵押担保权能和权益的落实措施和具体办法,解决农民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问题,缓解农民贷款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开发针对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借鉴日韩等国合作金融发展经验,引导规范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依靠草根金融和合作金融解决资本瓶颈。苏南农业保险发展中,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构建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农民需求,扩大保险险种和覆盖率,在成本险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价格指数保险等多种保险形式,并不断地把保险保障范围由农业拓展到“三农”大保险。
(五)构建农民财产权利实现新机制,着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苏南地区通过“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农民财产权利。三中全会赋予了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来了新空间。苏南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全省来看,数量是比较多的,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富和资本。要继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把村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也要确权确股确利,确保农民各项土地权益。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各项土地权益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用市场化机制实现好农民的各项财产权利。
提升苏南现代农业五大特色品牌效应
苏南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但各市之间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不尽相同,要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苏南农业现代化五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发展品牌。通过省市县联动方式,由县(市、区)根据地方农业优势,选准发展方向,省、市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强化工作支持和政策扶持,合力构筑苏南现代农业发展整体特色优势。
(一)提升苏州规模农业品牌。2012年底,苏州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2%,所辖的纳入省级现代化指标监测的县均位于全省前列,其中昆山、张家港两市比重超过90%(全省仅两县)。下一步,应发挥现有规模经营的基础优势,重点打造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品牌,突出加快发展以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民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提升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龙头的农业适度规模,引导和鼓励土地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突出规范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能力。
(二)提升无锡智慧农业品牌。以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代表的物联网发展研究和产业化促进单位(机构)坐落在无锡,为无锡市发展智慧农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自2010年无锡市开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来,物联网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覆盖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园艺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智能监控、自动化控制方面建立了优势。要打造出无锡智慧农业品牌,重点是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技术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与装备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探索物联网与现代农业应用的新结合点,提高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中运用水平,加快形成高效低碳生态农业产业链,推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程确定的信息化服务覆盖率目标。
(三)提升常州种源农业品牌。水稻育种是常州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位于常州的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先后有30多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武运粳21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武运粳7号”和“武运粳24号”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武运粳23号”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水稻品种在省内外推广种植面积近3亿亩,增产稻谷60多亿公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打造常州种源农业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应继续以水稻育种为重点,以实施开发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和利用优势资源,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有利的市场化技术、智力和条件,扶持壮大水稻育种产业;同时,大力推进“成果”产业化开发,重点扶持水稻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加快构建以种源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提升镇江高效农业品牌。丘陵山区多是镇江市的一大农业特色资源,也是优势资源。镇江市丘陵山区总面积265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98%,其中丘陵山区耕地总面积125.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3%,两项比重均位于全省前列。加之近年来镇江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了一定基础,为打造镇江高效农业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让高效农业成为镇江品牌,走“高端、精品、特色”路线是关键,重点是发挥资源、区位、市场、人文的综合优势,围绕“花卉苗木、高档绿茶、应时鲜果、绿色蔬菜、设施园艺”五大产业抓提升,突破耕地制约,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拓展功能,实现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五)提升南京休闲农业品牌。近年来,南京市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发展都市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省级农家美食村10个、休闲农庄78个;“南京农业嘉年华”品牌被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评为“都市农业最佳创意和推广杰出城市奖”;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年总收入达19亿元。要实现休闲农业更高水平发展,打造出南京休闲农业品牌,应立足拓展农业“五项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重点提升休闲农业发展项目的国内外知名度,让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成为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针对苏南农业发展的一些紧迫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快,土地需求大,虽然实施了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但是占多补少、占优补劣时有发生,且一些花大力气创建的高标准农田也被占用。苏南地区应在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尽快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要落地到户、上图入库,设立统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落实好保护主体和责任,切实保护好耕地这个农业生产的命根子。
二是尽快制定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苏南地区要从长远发展的需求出发,制定统筹城乡的高标准规划,推动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环境保护等有机衔接。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加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要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加强农耕文化、建筑特色、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大拆大建,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参与到规划中来。
三是尽快实施农业生态补偿。苏南地区可以参照苏州“四个百万亩”做法,尽快出台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具体办法,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产粮大县和油料、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落实公益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耕地修复措施,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1前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于国内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个不争的事实。就此,随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这种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竞争力弱问题更为突出,大大制约着国内农业发展走向世界的脚步。为促进国内农业的高水平发展,非常有必要加快国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良好的农业信息资源交流,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最优配置,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桥梁作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发展产物,现如今的时代,信息技术与任何产业的结合,都将很好地助推本行业的倍增发展。同样,与农业产业结合,同样会起到意想不到增速效果。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发展,都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虽然农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是,同样管理、技术、经营等综合素质水平也不高。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带动传统农业的飞速发展,将实现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2.2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经过的大量农业市场调查中,对本地市场中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不少农户不能适时地进行掌控和了解。农业信息上的闭塞,往往导致农业种植的盲目性,待本农产品上市收获时,往往不再有那么大的市场潜力,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同样会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对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在此,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中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只有充分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使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快捷准确的流通,使农民真正掌握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作一种产业来规划发展
由此,综上所述,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是带速传统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另一方面我们洞悉到农业信息化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更是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
3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3.1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完善,同样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某种程度上来讲,信息化指标的高低,同样反映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完善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则重点由如下几部分构成:1)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2)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3)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4)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3.2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保障地方粮食购销安全运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产业,对实现这样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信息预警系统决不是简单的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信息进行的深加工、分析和预测。如同天气预报,原始的水文、气象资料信息对最终消费者没有多大意义,但经过对这些原始资料加资料加工分析产生的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却更有价值,这其间通过信息加工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使信息在深加工过程中得以升值。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也同样如此,在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中不单要研究国内农业信息,还要研究国外信息,不仅要从粮食品种、质量、产量、面积、价格等方面进行研究,还要从气象、灾害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以保证粮食运行体制的安全。
4结论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则体现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能更好地带速传统农业倍增发展。二则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非常有必要将农业信息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科技含量更高、利润更高的产业之一。借助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首先应该完善健全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其次利用农业信息化系统保障粮食购销的安全稳定,应该全面了解市场粮食购销情况,预警粮食购销的潜在市场买家,避免种植农产品没有销路。
参考文献
[1]林宝洁,谷永丽,魏晓军.呼伦贝尔市农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14-116.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86-02
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全县辖9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共有572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总面积1 270 km2,耕地面积为9.27万hm2,总人口为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地处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季风半湿润气候,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平均2 094.9 h,无霜期历年平均223 d,全年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785.1 mm,热能、光能、水分等气候条件比较丰富。县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沙颖河、汾河、清水河等顺势流过,很适合农业灌溉。优越的地理、地质、气候条件使全县以种植为主的大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情况
近年来,郸城县立足实际,扎实推进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 hm2以上,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5万t以上。截至2015年,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12年连增,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郸城县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夯实农业基础的主攻方向,多措并举,深挖潜力,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1.1 落实良种良法。以实施良种补贴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主推了适期足墒播N、配方施肥、化除化控、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
1.1.2 充分发挥农技服务组织作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建设,组织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1.1.3 强化科技支撑。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为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1.4 全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计划2012―2020年全县建成高标准粮田6.67万hm2。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放,全力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粮田 3.67万hm2,其中连片成方2万hm2。在已建成的高标准粮区域内,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发展新景象,切实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实现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市)领导对郸城县高标准粮田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1-2]。
1.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郸城县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式,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使土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4]。
1.3 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情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 31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7家、省级7家、市级36家。同时,家庭农场发展到224家。二是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现代农业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4万hm2。
1.4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郸城县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重点县级龙头企业40家,龙头企业涉及饲料加工、面粉加工、板材加工、棉纱纺织、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行业。按照“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农户逾12万户,吸纳就业人员近1万人,现已形成7.2万hm2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4万hm2优质玉米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产业集群培育取得很大进展。
1.5 智慧农业发展情况
郸城县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为载体,特邀北京布瑞克农业咨询公司、安徽朗坤集团和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近2 700 m2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服务中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整合土地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指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开展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向专家咨询,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中心的建立是郸城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为郸城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6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
为尽快探索出一条既能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富民强县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过调研分析,聘请有关专家充分征求意见和反复论证,在县域境内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面积1 333.33 hm2;其中,高标准农田1 066 hm2,主要生产优质小麦和玉米;其余266.67 hm2为核心示范区,包括设施蔬菜栽培区、水果生产区、绿化苗圃区、现代畜牧养殖基地和观光休闲区。目前,已入驻企业共9家,总投资13.6亿元。园区建设以打造粮食核心区为基础,通过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现在的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备。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县乡农技推广网络“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从而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县内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地方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且初加工多,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产品缺乏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竞争力不强。四是社会化服务水平差。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且服务组织人员文化素质低,服务水平差,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五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低。广大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且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
3 对策
3.1 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从近2年郸城县实际情况来看,高标准粮田建设有效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提升农业发展后劲、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按照建设规划,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打捆集中投放,逐年稳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改善“重建轻管”现象,最大限度地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有偿管护中来,探索出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建设高标准粮田的路子。
3.2 稳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既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经营,很难实现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r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等,更不易推广普及农业生产“六统一”标准。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是正确引导。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力度,真正使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意义,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农民支持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机制。以往的土地流转大多是农户间自发协商进行承包和互换,很容易产生问题和纠纷。加强乡村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促使土地依法、规范流转。三是加快土地确权步伐,保护农民土地承包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要以农户自愿为前提,以双方协商为基础,规范流转行为,达到“双赢”效果。
3.3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经营土地的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思想僵化,科学种田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近几年来郸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的发展壮大,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主和种粮大户户主逐步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并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从而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进一步加大政策帮扶力度,给予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3.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路,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充分发挥农技服务组织作用,真正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实现科技与农户的“零距离”接触。三是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加强与大中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切实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步伐,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5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突破“小农经济”禁锢,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上项目、壮龙头、扶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加工增值,实现财政创收、农民增收。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加大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的联系,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3.6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要紧跟时展步伐,把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通过搭建“互联网+农业”平台,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领域,实现远程指导、信息服务、智能作业、网上交易等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同时,通过农业大数据库,分析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种植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效益高的农产品,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贫困乡村、贫困群众增收的农业产业体系,建立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支撑,以就业为抓手,以政策引导为支撑点,进一步调整农业收入分配格局,完善鼓励扶持政策,从而不断拓展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实现提高城乡居民经济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刘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7597-759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而智能化农业机械很好地满足了这些理念,符合时展的需求。它不但可以改善条件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生产能力。智能化农机是现有最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同时更是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竞争的热点,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机智能化,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1智能化技术在农机设备中的意义
农机可达到耕种播收以及植被保护的现代化农业标准,而智能化技术可使其很大程度上实现智慧数字化农业的发展。
1.1农机智能化技术的解析
智能化农机装备是指装有CPU和各种信息化通信系统的农业机械,在动态环境下,可通过电子信息传送、逻辑运算等达到做出对应动作,实现农业生产和智能化管理。现在,农机设备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正在逐步完成,很大意义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1]。智能化农业机械代表着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改善人工生产条件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减少人工劳动,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直至达到农耕效率化、作业标准化、劳动舒适化的特点。
1.2农机智能化技术的优点
由于农机装备可实现智能化控制,所以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耕作、收割、害虫防治等人工劳动力可实现的工作,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工作,比如环境信息采集分析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工作,可根据情况改变判断基准和动作顺序,完成不同要求。跟以往传统农耕不同,智能化系统可对农机进行系统调整和控制,代替了以往人工操作,降低人工劳作强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由于智能化系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配合着农机工作,随时反馈工作状态,可根据不同工作环境进行自身系统的调整,使农机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工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随着农机智能化的普及,很多传统耕种的人只需控制机器进行工作,甚至人们可以坐在办公室,通过信息化设备监控工作情况。大幅度的保证了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人员疲劳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农耕效率。
2智能化技术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
传统农业工作中,农机装备是可以实现耕种播收以及植被保护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如今,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计算机智能系统,使农机设备可实现智能化耕种播收以及植被保护。
2.1新能源技术应用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成为农机发展过程中的必要趋势,而且农机的设计与利用新能源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对新能源的应用也会有所改善。目前来讲,农机装备主要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力能等新能源。新能源为现代农机设备提供主动力以及害虫防治、灌溉农田、种植播收、养殖家畜等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及收获的效率,减少了农业污染。例如:建设光电温室大棚,采用新能源技术,能给蔬菜、花草、家畜等种植养殖类产物提供电能和热能;利用太阳能诱虫灯等农机设备,可有效的解决农药残留、害虫危害农田、农业废弃物增加等严重问题;利用风力发电和电光水泵系统,进行更细微的浇灌等工作[3]。
2.2自动控制技术应用
农机装备应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来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机械化实现了用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用智能化机械代替手工劳动力。现如今,自动化控制系统已普遍应用在各个国家农机设备当中,并且更加趋于智能化及信息化。例如:在农机设备中安装电子监控和控制系统,同时在农机驾驶舱安装智能显示屏,可对收获农作进行实施监控。众多发达国家在农机系统中安装农作物检测与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可使农耕温度、光照强度等指标符合生长要求。其系统利用传感器测量实时温度、光照、土壤等环境数据,再进行分析处理反馈至调节装置,实现自动化农耕调节。
2.3CAD技术应用
在三维的设计系统下,通过设计软件可对实际设计进行优化,对农机设备装配的变型进行理论设计。智能CAD在农机装备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模块化变形设计,明确模块位置以及装配步骤来进行预先设计,这样可对实际使用范围进行明确化处理。由于早先计算机的配置性能不高,使用成本低廉,所以在传统农机装备设计上存在很多不足。然而智能CAD系统可进行参数化三维设计,实现了易修改、易理解的设计初衷,从而达到了农机设备工程化设计目标。在农机设备设计中,设计师利用智能CAD系统,可直观的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清晰地呈献给客户,在设计的精确率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高。例如底盘的设计,可利用CAD技术通过三维模拟进行基础设计及设计变形。可根据零件的位置,建立坐标系,根据坐标点进行装配。提高了农机设备的整体稳定性和操纵性,在细微的数据下进行设计,可达到更加准确的效果。
3智能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实施标准,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根据我国智能化农机的研发制造情况,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对提高农机操作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1积极发展农机智能化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然而目前国内农耕人员仍存在对“智能化”理解存在偏差,更注重眼前的利益,对农机智能化发展存在质疑。然而农业的每一次发展都对农机设备产生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农机装备的更新也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处于合作共赢的关系。为此,更加需要强化农机智能化的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高人们对智能化发展的认知,使农耕人员及企业认识到这是一条必然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总而言之,积极完善农机智能化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技术向更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前进,是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的历史使命[4]。
3.2加强现有技术成果和推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
一、农业历史发展过程
(一)古代传统农业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耕作方式有了转变,铁锹、爬犁这种工具开始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角,这些“先进”的农业工具催生了农业的第一次革命,使“原始农业”走向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道路,土地产量相比原来有了“质”的飞跃,在漫长的3000年时间内,农业经济发展缓步前行。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二)近代工业化农业
科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和第二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于20世纪初期),以机械化和电动化为主要标志,不仅促进工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这一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近100年历史。受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农业的发展策略是逐步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农业工业化的积极方面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但负面影响是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造成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
(三)现代生态化农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改善传统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生态化,就是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生态自然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从技术特征来看,常规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技术特点一般包括化学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等。当今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还要注重上述技术特点外,要更加关注到现代技术的新特征:生物化、信息化、安全化、环保化、循环化、标准化等特点。
二、农业发展辩证过程
(一)基本发展过程的辩证启示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范围的农业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即传统农业是简单的农业化,对原始社会的农业进行了扬弃,使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代表的农业从原始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方式,即第一产业――农业。而近代农业,则是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升级,其积极方面是使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不但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还能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和工业原料。但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而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农耕理念进行了扬弃,提出了“向自然进军”理性的狂妄,并尽情地享受着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一次次。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的每次征服,都将得到自然对人类加倍的惩罚。于是近代工业化农业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建立在生物、信息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现代农业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以生态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现代扬弃。
(二)再农业化对农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跃升
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对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并实现农业本质的跃升。生态农业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特点:(1)综合性。即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即针对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即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即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生态农业在借鉴传统农业优秀思想理念有:(1)天人合一理念;(2)精耕细作思想;(3)有机农业思想;(4)农业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近代农业的科学思想和工业化手段。但现代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和近代农业只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粮食产量高和质量好相统一;(2)种植业与林、牧业协调发展,共同发达;(3)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4)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与劳动者的直接参与相结合。
总之,以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农业发展历程,则从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即“农业化――去农业化(工业化)――再农业化”过程。其中,工业化阶段是去农业化,即对传统农业的异化,而再农业化,则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扬弃,同时也对工业化(去农业化)进行了扬弃,即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积极理念和近代农业的正确思想,真正意义地实现天地人现代生态理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