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规划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刚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及时进行角色转化,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是他们马上需要去做的。帮助大一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可能的提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1角色转换慢,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及管理模式
对于刚经历高考来到大学的新生们,从被父母照顾老师督促的高中生转化成一切都要靠自己来完成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很多人是很难适应的。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无法适应,对大学学习失去信心。在大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甚至是课后作业都不是老师强制要求去做的事情。没有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很多大一新生觉得大学学习很轻松,他们一下子从紧张的高考备战状态中放松下来,在学习上很容易失去方向。
1.2没有职业目标,大学生活学习缺少动力
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高考。当进入大学,很多学生突然失去了目标,即使一些学生希望通过大学学习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他们也认为这应该是毕业前才要去考虑的事情。大学生缺少学习目标,让他们茫然没有动力,这也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3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重视的是学校的选择,而忽视专业上的选择,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根据家长建议填报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较少。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专业发展前景、就业领域、专业对口岗位的能力需求等都不清楚,甚至很多学生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专业适合发展的领域有哪些。大学生对于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导致对未来发展茫然不知。
2新生入学教育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2.1传统入学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要
目前,各高校对于大一新生都会进行入学教学,但大部分教育仅限于安全教育、校史教育、校纪校规等基础信息及规定的普及和教育,这些教育基本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形式单一且时间较短。新生教育中缺少有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树立职业目标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这些对于大一新生角色的转化并有效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增加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帮助大一新生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学生需要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认为求职、就业离他们很遥远,因此大一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的太早。可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能等同于找工作,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各种规划,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是很重要的。
2.3学生需要了解所学专业、认识自我,尽早树立职业目标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知道与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求职能力,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而对于新生入学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他们知道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对于他们的大学学习及毕业求职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让他们一进校就开始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主动自觉地学习自我认识的方法,积极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内容,明白尽早树立职业目标的重要性。
3增强新生入学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3.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杜绝教育内容形式化
学校从根本上要重视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杜绝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化。很多学校对于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都限制在半个月内,甚至更短,有关内容只能进行一次讲座,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延长职业生涯规化入学教育的时间,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让大一新生一入校就知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2增强教育内容的个体性、专业性
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上是大班讲座式的授课模式,这导致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个性化指导不够。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讲授内容,增加专业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度。除此之外,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一入学就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帮助他们一入校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初步了解,为将来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2]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比较.教育与职业[J].2012(26):145-146.
[3]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09-211.
[4]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于引导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将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融入社会、发挥潜能、创新发展为目标,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项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开拓进取,以期能够达到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高职生乐观从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设定,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面对就业压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够乐观积极的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论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育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却以重视基础课程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以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为目标,忽视了教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化设置,造成了大量的教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生只知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发展还不完备,研究还不完善,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简单的就业心理辅导和求职技巧的培训,而在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努力虽然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的现状。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工作仍然侧重理论教育,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仍然很少。另外在时间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大三时才开设职业生涯的实践课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方向的确定,导致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自身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到了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单薄
当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大多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兼职老师的现象,另外我国职业规划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往往把简单的就业指导教育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教育。这些都说明了我国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将课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阶段性教育,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不单单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也不单纯的是以书本式的灌输为主,而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要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学习,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树立正确的目标。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社会实践课程就要提到日程上,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学习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社会岗位,增加自己的社会职业技能学习。最后在求职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等课程。
(三)设置完善的教学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设置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完备的教育课程学习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当前我们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指导水平。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熟记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还要具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最后要具有善于运筹帷幢,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时代和全社会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交换、信息流通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现代化工业、交通业、农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国防事业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和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在计算机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规范字形的重要性。汉字在数量、字形、字音、笔画、笔顺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证和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将在世界的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乱用词语,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言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教师自身汉语水平有待加强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
虽然当前教育机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化为行动,认真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3月颁发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应组织教师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比赛,督促教师写好汉字。
(3)增强师生规范意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传闻,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每说错一个字就要扣一百块钱。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规定没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凭什么罚钱?现在细思,却觉得这样的规定也有它的道理。没错,主持人是人,但他们的工作是主持,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并杜绝盗版教材,注重校园用字规范,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4)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教学
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字教学,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美观。
(5)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形形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我们应对它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可以说是 “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符合年轻人求异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所以对于青少年热衷于创造和模仿网络用语,我们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这样只会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任其发展,任其泛滥,因为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和禁止,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问题较多,成因复杂,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认识到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对尺度体验的缺失,尺度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课堂,有明确目的性的实践教学很缺失,教师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任务书,学生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尺度体验报告。对空间尺度的认知缺失使同学们在以后的课程设计中完全没有体量感以及对空间较为准确的三维立体成像,造成设计空间不可用的严重问题。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对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就增加了对小空间尺度体验的实践教学内容。
1 空间体验项目分类
在体验教学之前先给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书目,其中包括《建筑的涵义》、《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以及《人体工程学图解》等书籍,初步建立建筑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了解并熟悉人体活动的基本尺度和常用家具的基本尺寸,领悟人体尺度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首先将学生分组(4-5个学生为宜),任课教师首先要将需要体验的空间项目作分类,由于学生正处于一年级的基础阶段,最好是对身边的小空间类型进行尺度体验。需要的工具:钢卷尺、速写本、照相机、各类绘图工具。
1.1“一卡、一步和一肩”的概念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有对现场较小尺寸数据的直观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那么首先就是利用自己身体的比例来进行最快速的认知。“一卡”是利用自身手掌展开食指与大拇指之间形成的距离来进行较小尺寸的丈量,对于这个数据是每位同学自身独有的数据读数,这个可以来模糊测定随身环境空间中的较小尺寸;“一步”则是每位同学双腿迈出一步的舒适尺寸,这个也是自身独有的数据基本量,在没有测量工具或者只需对环境有一个大概认识的情况下,可以围绕需要模糊定位的面积走一圈,就大概可以得出这个面积所需要了解的尺寸;“一肩”是大致测量一下自身肩膀的宽度,这个对于下面要进行的通道空间具体宽度的设定是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
1.2对通道空间的体验实践
通道空间是学生身边能够体验的一类典型的小尺度空间类型,可以将通道空间尺度进行一定的划分,分为单股人流(550-700 单位毫米)、两股人流、三股及以上人流等几种不同体验距离。进行并行、相对而行等具体的体验方式并以照片配以相应的文字(图1.2.1)或编制选项(图1.2.2)等方式整理成报告。
图1.2.1
图1.2.2
1.3 对“坐”的尺度的体验
“坐”的尺度也是同学们平常接触得较多也较为容易体验的形式,对今后的课程设计影响深远。将尺度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体验:100—300;300—600;600—900(单位毫米,可有一定的上下浮动,图1.3 ) 。在体验教学后期引入《建筑设计资料集-人体·空间篇》,使同学们对建筑设计资料集中论述的各种尺度有自身的体会。
图1.3
1.4 小面积空间尺度体验
让学生在学校找到大致符合三个面积等级的空间或者自己想办法创建三个不同面积的空间进行体验,面积等级包括10㎡;50㎡;100㎡(可有一定的上下浮动),这一体验有助于对于今后单体建筑设计平面空间尺度的把握。(图1.4) 进而认识到影响具体空间质量效果的制约要素点,包括:空间比例、空间尺度、空间边界、空间中道路以及时间动态因素等。
图1.4
1.5常用家具的基本尺寸调研
现今的学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隐患点那就是习惯于“闭门造车”,在网络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你需要的任何数据都可以从网络平台上 获得而无需实地考察和详细的数据测量,这样的方式使得同学们缺乏对日常家具的舒适性数据的直观认识,出现不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
在调研场所的选择上可以定在规模较大的家具卖场,这样不但可以对多样的家具尺寸进行测量和整理,还能够对室内设计的流行趋势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资料将对今后的设计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实地测绘之前任课教师应该补充一些关于室内装修设计的基础知识,将设计风格分类,比如中式风格和欧式风格自身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不同做法特点,这样学生才会在测绘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位,这样有利于最后报告的整理和归类。
2 大尺度空间体验展望
[作者简介]万四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旭,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政教部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政教部主任,教授,湖南长沙41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5-0195-03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针对职业生涯所作的设计。包括对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和教育计划以及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就有可能在事业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人的职业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主要是通过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发展来体现和实现的,而职业的发展终究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的要求,个人的职业发展必须具有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趋势相适应的素质,否则一切规划都只能是空想和臆测。同时,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纯粹地通过适应社会来实现,不能只将社会作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而且还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奉献精神,具有高远的社会目标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出符合我国社会性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必须对国外主要从个人角度、从外延角度界定职业生涯规划转到从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角度、从内涵的角度即从内在素质要求的角度来界定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必须从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深度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素质应当而且必须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并且应当确立其关键性的核心和灵魂作用,从而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方向、途径等的有效阐述和准确定位。为此,在借鉴、总结各种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来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进行个人分析,认识和估计自己的性格特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智慧和情绪,找出优势和不足,获取社会发展和各种岗位的信息,通过深入、理性、科学的分析,制定符合大学生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行动计划。这种对自身全面认知的过程,实质就是对自身了解和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全面系统认知、分析和判断,认清自身值得发挥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不足,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进行认真、系统考量,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机遇,抓住切入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达到启发、鼓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大学生经常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有全面的认知功能,因此,对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动机、需要、目标和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来说,就像一条有了罗盘的船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找到登上成功之岸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人发展的蓝图和前进的目标,能帮助大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自己有优势和需要提高的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激励功能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给他们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这种规划既有近期目标,又有长远蓝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它是个人努力的依据和方向;二是,它同时对人有着巨大的鞭策力量。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制定和实现规划就像一场比赛,当他们做好规划,接着为一个个目标付诸努力并取得成功时,他们就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和引导他们不断朝自己设定的更长远目标前进。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利于把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发展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上来,也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懒惰思想,纠正他们的思想认识偏差,形成一种积极上进、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四)凝聚功能
教育主客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团结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团结和谐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理解和信任。继而形成团结进取的强大凝聚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师生互相沟通和协商,教育者可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思想的纠偏工作,学生也可以在民主的气氛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过程增进了教育主客体间关系融洽和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者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类信息,给他们创造成才的机会,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帮助和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从而使师生在思想、感情上易于达成一致,创造出一个坦诚相待的氛围和透明畅通的信息“春天”,使每一位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关爱,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把学生的思想凝聚到发展上来,从而发挥强大的凝聚功能。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是长期的、动态的、多层面的。拥有一份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职业,是生活幸福、个人充分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了解社会竞争态势、社会需求导向等。职业生涯设计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它以共性教育为前提,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主观目标与社会客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高度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职业生涯探索期向确立期的过渡。把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统包统分”到 “双向选择”,再到现今的“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人数有突破新高,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面临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倡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此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将其由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两项并驾齐驱的工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浪潮。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探索的不成熟决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的愿望增强,对未来职业具有了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教育变革的迟缓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环境认识不到位,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目标实现途径较为理想化,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在思想认识上有显著的提高,但依旧呈现 “知易行难”的特点,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犹豫彷徨,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各种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不知晓,甚至根本没有了解,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涯职业规划的困惑。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课程,近年来在大学专业报考时出现扎堆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甚少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目标性的跟随进入大城市、大企业,这使他们的职业道路更加不明确,对未来失去方向感。这就使得规范化的集中性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课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前景以及未来本专业从事的范围,也可在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或技能上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帮助其完成现阶段对于自己职业的探索。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职业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基础,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能,实现学生良好的自我定位。同时,职业规划课程应是伴随着实践工作中展开的,能够使学生自己真切感受到职业和人的匹配度,大致描绘出自己职业发展的蓝图,在感觉不适合自身发展时,可以迅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终完成真正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每一个既定的小目标,积蓄能量,每一次质变都带来量变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设定新的更高的个人目标高度,渐行渐高,不断发掘和最大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正确且相对固定地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和鞭策学生在自己的规划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期间,会大量汲取知识,广泛地进行实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好的职业规划就像一盏指明灯一样,引领学生起航,迈向更远大、更宽阔的未来。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学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伊始,为使他们不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生活,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通过学习完成目标,怎样继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会使得他们的人生都充满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中,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自主学习。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族教育 规划
一、少数民族教育规划文本述评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该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而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①在此我们用其狭义的概念即民族教育即为少数民族教育。
(一)“十五”少数民族教育规划
21世纪初制定的“十五”教育规划,提出“增强对西部等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强调争取实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西部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下大气力推进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进程。”“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此时期,教育发展着眼于解决教育更好适应、促进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为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主,教育重在基础教育普及、提高高中入学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这些较为基础性方面。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还不够完善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表现出注重基础教育建设、义务教育普及这些基础方面。
(二)“十一五” 少数民族教育规划
“十一五”教育规划中有关民族教育的内容,提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办好普通高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班,实施好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汉语课教师的普通话培训。”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也应当与其保持一致。“十一五”提出培养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等技术人才,骨干人才;高校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不仅培养民族地区发展所需的高级国家人才,也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 少数民族教育规划
“十二五”教育规划中少数民族教育已成一个独立部分。强调(1)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2)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政策上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这为民族地区解决突出问题,减少了内部阻碍;开展团结教育,缓解了外部阻力;将民族教育发展切实摆到了重要位置。同时纲要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政府要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规划是较为全面的,这种全面性是在综观我国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于我国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现状分析而形成的。
二、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规划理论分析
(一)少数民族教育规划的内容趋向
从“十五”对民族地区教育财政的支持和“普九”的强调,到“十一五”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再到今天“十二五”对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整个规划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投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转变;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处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态势。少数民族经济落后是公认的阻碍其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规划中均明确强调对民族地区要予以财政支持,在“十二五”中更是提出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综观三个五年规划,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已从单一财政经济资助转向综合性资源投入。我们知道,公共教育资源不仅包括有形的教育经费,更涵盖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等无形资源。公共资源倾斜的提出表明,少数民族教育已融入国家优化配置资源的战略性考量。对少数民族教育已从单向关注有形资源投入,转向兼顾无形资源投入;从单一注重物质形态资助转向兼顾意识形态保护。
(二)少数民族教育规划的理念取向
追求平等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政策是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平等权利的体现。“十五”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强调,“十一五”对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的要求,“十二五” 对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提出,可以看到为了解决由于少数民族教育水平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已从纯粹教育现实本身提升到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培养的层面,这体现了我国在教育发展中对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一系列规划也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从单纯物质支持到政策倾斜的转向,以教育为基本手段实现少数民族的发展,为其提供机会均等、过程相等、结果平等的优质教育。
(三)少数民族教育规划的多元文化主义观
多元文化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多民族的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结果,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应承认不同文化的平等价值,并给予所有社会文化群体平等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地位;所有人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机会等,禁止任何以种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肤色、宗教和其他因素为理由的歧视。②少数民族教育规划体现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观,其价值取向注重文化的保持与发展,致力于反映民族教育的多样性和平等性。我国政府通过对教育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和教育课程的改革等方面,增加各民族间文化传统的理解,以教育为重要手段实现所有民族平等,通过教育实现民族平等享有资源、共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正如“十二五”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通过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来实现不同文化平等价值、平等地位、多元化平等发展。
三、结语
综观我国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教育规划,从指导思想到战略目标一脉相承,是自上而下的主动的政策运作机制。整体表现为,国家承担起保护少数民族的责任,体现出一种集体性利益,优化公共利益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从政策层面加强了民族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使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并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总之,国家通过各项政策法规,形成有价值的社会共识,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动力与途径。其现实意义则在于,让我们认识少数民族意愿和诉求的表达和体现的重要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的沟通,使制定者和主体民族形成对少数民族的敬重与平等对待,从而使得少数民族能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回应,以合法的方式自觉地要求主张自己的权利,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双边或多边的民族间关系,加强民族凝聚力。与此同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教育规划,有力地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
注释
①王维.试析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178.
②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3.
参考文献
[1]滕志妍,李东材: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3).
[2]张善鑫:试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时代转向.民族教育研究,2010(2).
1.1英语教育多层次展开,但各层次衔接不够
我国自1979年教育部提出小学外语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重点小学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小学逐步开设[2]以来,英语基础教育逐步展开。2001年起,我国在小学三年级推进了英语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3]。英语基础教育普及至小学,其它层次的英语教育,初中、高中、大学、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以及高职英语教育等都已展开。尽管有此发展,但问题仍比较突出———各层次的英语课程没有很好的衔接,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有脱节。
1.2英语教育理念“重知识,轻能力”
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育还是以书本教材为中心,把英语作为“知识”学习,强调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强调语法教学,教师以教材为主,按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学生也只有通过“教材考试”获取“知识”。这样的英语教育,完全忽视了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的技能训练,学生也只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听不懂、不会说,难以与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3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单一
现阶段的英语教育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单一课堂讲授,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被动接受,课堂上鲜有互动,这样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4教育资源缺乏
学生通过教材、书籍、报纸、刊物等传统资源获取知识,没有充分利用科技、电脑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用到很少,校园网络化教学也未开展,英语学习软件等也没有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育资源不够新颖和丰富。
2英语教育改革探讨
针对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改革可能性:
2.1认识英语教育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规划的连贯性、全盘性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各层次都有展开,但各有各的教学思想、测试系统,各自发展,互相很少切磋。虽然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英语课,但教材衔接性很差,很多在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在大学阶段还在不断重复,而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又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未对英语教育做过长远或短期的规划。鉴于此,胡壮麟提出,我们需要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协调和统筹各层次的外语教育,为政府提供咨询,进行规划。[4]除此之外,我们在制定英语教育规划时还需要研究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比海外各学校外语教育的各方面,借鉴他们的长处,使我国英语教育规划更具合理性,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服务[5]。英语教育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证英语教育规划的连贯性、系统性以及全盘性,这样我们在英语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才不会走弯路,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以至付出多,回报少。
2.2突破传统英语教育模式,以培养技能为主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把重点放在字、词、句、语法上,侧重语言知识,其结果是“哑巴”英语。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英语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实践活动课。所以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技能训练上,让英语学习通过语言积累和技能培养成为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这种基于语言知识的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远不及那种“灌注式”教学来得容易。它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宏观调控,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既要上得充实、紧凑,又要积极有趣。这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挑战。以培养技能为主的英语教学势必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实践英语的能力。
2.3改变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主体对象
传统的英语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的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被动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为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与自己融为一体。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听,而且还在积极的思考。这样,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得到良好的促进。
2.4教学方式灵活,创造语言环境
摘要: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其优势与重要性在于不断弥补学科知识和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作用。专业选修课较必修课更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特征使这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设计;选修课;教学改革
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鉴于这个目的,当下各个高校都增设了不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这种状况在处于向学分制过度阶段的高校中尤为普遍,选修课的功能与意义也尤为重要。专业选修课由于与专业实践结合密切,在数量及效能上明显胜于公共选修课。就设计专业的文化创意特性而言,学生不仅要成为应用型人才,更要成为通晓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这里的文化有其自在的体系,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学习,并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艺术水准。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专业选修课帮助本身文化基础较弱的设计专业学生完善如此庞杂的知识体系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理工高校设计专业而言意义更大,难度也更大。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在选课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方面:课程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通识教育体现在学生收获上的严重不足;只关心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却忽略学生精神的满足和向往;发展定位目标的模糊、缺乏合理的梯度设计等。学生方面:学习的志趣和意义感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特点和基础等;所选内容随意、杂乱,平均分配学分(如所选科目或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不一致;有的学生选课只考虑眼前兴趣,没有专业与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基础学科的重要性。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相互影响的环节:一是互动机制的问题,二是课程目标与内容本身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忽视对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学生学习的研究,故需要以此为出发点,重点考察学生的选课情况,将调查结果运用到第二个环节中去,使第二个环节能更科学地发挥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问题体现为对学生学习与教育评估方面的研究:《创意产业背景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实践》(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等,相关论文如《契约机制与学案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5期)《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NESS对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10期)等。此外,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是一项由院校自身发起、从院校实际出发、由院校自主参加、以改进教育教学为目标的大学学习状态调查,其调查工具是在引进美国当前深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基础上经过文化适应、认知访谈、信度和效度检测汉化而成的,目的在于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过程和成果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最终促使我国高校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和评价指标体系。“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是近年来在美国影响力迅速提升的年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5年,英国开展全国大学生调查活动(NSS)以调整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澳大利亚也进行了大学生课程体验问卷(CEQ)和研究生学习体验反馈(PREQ)。
第二个问题的研究针对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展开。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西方教育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课程观,主要有:以注重相互依存和维持生态为主体的课程观;以平等、民主思想为主体的课程观;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等。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唐纳德肯尼迪的“整体主义”教育责任观,认为完整性是课程传递的效力和效率的关键;英国哲学家波南尼从知识符号化角度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大学自身研究如:美国大学开展理工创业教育研究,如麻省理工大学以学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始终坚持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基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开放性、生成性、生态性特征,高校普遍展开教改研究。例如:《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程设置、整合创新等课程结构方面2007年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浙江省教育规划2007年度课题)《艺术设计专业体系的建设与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工科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项目)《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个性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研究》《工科院校背景下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类专业为基础》(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项目)《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创意型动画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8年课题)《浙江省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开设的理论性研究》《艺术设计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与整合研究》(浙江省教育规划2009年课题)等;论文例如《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课程改革:愿景与可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等。另外,针对课程观、知识观展开的研究主要有:《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观的重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度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浙江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7年重点研究课题)《20世纪我国课程本质观的传承与变革》(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大学人文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均为200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论文如《基于后现代主义视域重构高等教育课程观》(《中国高教研究》09年5期)等。上述研究结果对本论题有借鉴价值,但相关实践验证方面的材料较少,目前NSSE-CHINA这项调查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涉及的院校较少,由于并非专门针对选修课展开研究,也尚未付诸选修课的改革实践,故将借鉴其科学结论与规律,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付诸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具有可向社会推广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艺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同时缺少对选修课教育本身的教学规律的研究和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寻,从而影响了选修课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我院选修课程任课教师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并达成关于选修课教学的一致意见;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学院艺术院系自身特点形成教学特色,在教学方式等环节上深入研究,结合实践摸索规律,修订讲义。具体来讲,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材及讲义内容先进、体系创新,因材施教。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内形形的同类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和风格。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艺术设计,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设计的人文精神;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能充分运用启发、互动、案例、讨论等方式的教学形式和创新实验性培养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观摩和艺术实践,针对各专业学生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改造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以鲜活的艺术设计作品实例作引子,将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学生在研究实例的过程中逐一掌握实例中融入的知识点。教师将科研课题引入到教学中,精心设计课程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
总的来讲,创新之处在于坚持科学主义课程观,即以符合人需要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学科为主干构成课程系统,以问题为中心,尽量用丰富的资源来探讨,以此为方法贯穿艺术设计选修课教育的始终,贯穿课程的建构及教学方法的始终。与此同时,注重各校和艺术院系的自身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此探索理工高校艺术选修课教育的规律。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上――体系新颖,观点明晰,内容设置注意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的实际出发,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熔于一炉,坚持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对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唐纳德肯尼迪著,阎凤桥译.《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波南尼著,许泽民译.《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胡森著.《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拉塞尔著,陈世怀译,《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7.马克第尼亚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文化与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