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交媒体的特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4012408
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际传播是关系到我国软实力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着力推进的战略和政策路径。随着近年来以Twitter、YouTube等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崛起和纵深推进,国际传播的格局和特征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和转型,Web2.0式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具有着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和作用。美欧等国所致力的“推特外交”(Twitter Diplomacy)或“YouTube外交”、西亚北非等地的“社交媒体革命”和“茉莉花革命”、国家之间的社交媒体舆论战、《江南style》和《The Fox》等全球性的文化事件及传播,诸多新的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现象都可见到社交媒体的深刻烙印。全球社交媒体的传播给国家文化战略带来重要冲击,也给中国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的对外文化传播、E外交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Twitter、YouTube、Tumblr、Google+、Flickr、Reddit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抽样对象,以其具有高点击量或受众评论、反馈量的“热帖”为样本,研究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构成和呈现特征,并提出对策建议。选取的这些社交媒体在全球都具有居于前列的影响力,并且各自具有特点。Twitter是微博类社交媒体,YouTube是视频类,Tumblr是轻博客类,Google+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综合性社交网络,Flickr是图片性的网络社交媒体,Reddit则是新闻类的自媒体。根据GlobalWebIndex基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万网民的全球社交网络市场调查报告,就社交平台的渗透率而言,YouTube、Google+、Twitter分别居于第2、3、4位,Tumblr位居第10位,Reddit居于第12位;WeAreSocial的《2015数字、社交和移动报告》显示,在不包括即时通讯和聊天工具的社交网络平台中,Google+排第3,Twitter排第5,Tumblr排第6。在2014年8月1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位列全球第3位,Twitter居第7位,Tumblr居第39位,Reddit居第50位,Flickr居第102位;而在2015年2月21日的Alexa全球网站排名数据中,YouTube、Twitter、Reddit、Tumblr、Flickr依次分别居于第3、8、26、31、127位。总体来看,本研究所选取的媒体都是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站,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也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
抽样过程是在上述每种社交媒体的首页以“china”和“culture”为复合关键词搜索帖子,并加以软件辅助的自动采集。所有抽样获得的内容,不包括其中的视频、图像、音频等多媒体内容,只限于文字文本部分。Twitter的首页搜索结果,按最相关顺序排序,得到2014年7月4日至2015年1月11日的推文共计6 699条,按照转推数+收藏数的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得到转推数和收藏数复合指标居于前400的帖子;YouTube在2015年1月28日被检索,得到的首页检索结果,依据视频被点击观看的次数进行排序,去除重复内容和广告内容后得到643条,根据研究需要取前400条,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达到90多万次,最少的达到1 018次;Tumblr的抽样方法是每天晚上11点在首页检索最新更新的帖子并抽取20条,自2014年8月6日至2015年2月5日,为期半年,过滤删除其中的重复帖子后得到1 560条,按照note的人数排序,选出其中最热的前400条帖子;Google+是在首页检索出按时间顺序更新的帖子,得到2011年6月30日到2015年2月5日的内容,删除重复选项后得到4 671条帖子,依据为此帖子点加的人数、评论条数、分享人次三个指标进行等权处理和标准化后,再按传播热度排序,选取居于前400的帖子;Flickr在2015年1月23日进行最热门照片内容的首页检索,得到最热门的帖子3 827条,过滤掉照片说明文字为空的帖子之后,选取观看次数为前400的帖子;Reddit是在2015年1月21日进行首页检索,由系统返回最热门的帖子852条,依据帖子本身的point指标和评论条数做等权、标准化处理,过滤出居于前400的热门帖子。
本研究的抽样所得帖子样本根据分析软件的需要,进行文本预处理,包括把英文的大写字母一律转为小写、中文的繁体字一律转化为简体字,以便于分词和词频统计、内容挖掘等。研究中采取ROST ContentMining软件进行分词处理,用ROST NewsAnalysis Tools进行中英文的词频统计和词语挖掘,用NetDraw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用SPSS进行对应分析。其中,在用ROST ContentMining和ROST NewsAnalysis Tools分析时,针对所得的样本内容,构建了中英文词库并设定了中英文过滤词。
二、热点内容的高频词分析
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高频词体现着传播的重点构成内容。通过对每种媒体400条帖文的抓取和整理,结合ROST NewsAnalysis Tools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6种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各自前50的高频词(见表1,其中加粗体的词是在不同的媒体中重复出现的词)。由于本研究中全部帖文抓取的关键词是china和culture,因此在词频表中,china、chinese、中国和culture、cultural、文化都具有高频词,且缺乏不同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应在所列的词频序列中予以剔除。此外,对一些无明显意义且在不同媒体中都共同出现的高频词予以剔除,包括by,in等介词,i,you,they,we等人称代词,please,because,must,then,while等连词和虚词,以及一些无意义的字符如rt,html等,而主要留下名词、形容词、动词等。每种媒体的词频表中去掉自身的网站名称,如Twitter的词频分析中把Twitter关键词去掉,YouTube的词频统计结果中则去掉YouTube,以此类推。在YouTube的词频分析中,电视台、频道等词经查主要用于标注媒体来源,而和中国的文化内容无关,因此予以剔除。在具体分析的文本对象中,Twitter词频分析的对象是推文正文,没有标题;YouTube词频分析的对象包含标题和正文;Tumblr的词频分析中包含标题、正文和标签词;Google+分析的为帖子正文;Flickr为标题和正文;Reddit为标题和正文。通过上述处理,能够更好地考察在国际社交媒体热帖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
从高频词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社交媒体中重复出现也即出现次数大于1次的词(表1中为加粗字体标出的部分),在300个词中占到了153词次,比例达到51%。这些共同的高频词或侧重于历史文化传承,如history,ancient;或关注艺术文化和语言文化,如art,language;或侧重地域和地理文化,例如city,shanghai;或关注社会生活文化,如festival,family,food,life;或涉及国际间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关系,如world,japan,korea,western。
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感知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Twitter中的文化内容与政治性的关联相对较大,tibet,tibetan,peaceful,propaganda,institutes等词的词频居于前列。YouTube的内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较大,traditional、中国历史、诗人、music、性文化等词汇具有比较强的历史文化传承特征。Tumblr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如dynasty,history,tea和现当代文化如mao,movement等。Google+的热点内容涉及艺术、历史、工艺、语言等多方面,language,history,art,city,pearl,bonsai等都是其关心的高频词。Flickr作为一种图像社交媒体,比其他社交媒体更多地聚焦在景观、城市、风土等方面,temple,buildings,roof,hill,macau,shanghai等词显著地居于前列。Reddit的词中与其他媒体重复出现的词较多,自身也有的高频词较少,其热点内容特征主要反映在时政、国际等方面,japan,ameirica,asian,western,government,war等所占比重较大。
三、热点内容的共现词分析
单个词频如果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媒体的内容特征的话,那么,二元的共现词则可以更进一步呈现出主要的关注对象和文本内容。在上述分词的基础上,剔除过滤词后,并将china,culture等搜索的主题词包含进来,则得到上述6种媒体的共现词频,按出现的频次高低依次取前50组,详见表2所示。
从表2所示的高频共现词来看,Twitter中关于tibet,freetibet等地域政治类的话题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而peaceful,beautiful等修饰词也占有较大比例,beautiful,freetibet,peaceful甚至kill都具有较多的共线性,其政治色彩也相对浓厚。在YouTube中,历史与传统文化占到多数部分,ancinet culture,art chinese,culture traditional等众多共现词组都体现了这一点,对中国文化呈现的正面和积极色彩也较浓,比如culture grat,chinese great这样的共现词组都是高频词组。通过高频共现词的分析可以看出,Tumblr的热点内容中同样也侧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呈现,china history,chinese dynasty,art people等诸多共现词都是这方面内容的反映;Tumblr对中国文化的关切还被置于邻国乃至亚洲范围内更大的国际文化关系背景下,因此asian china,asian culture,cultural korea,cultural exchange等具有比其他社交媒体更为显著的呈现。同时,culture red,chinese red,art red等与red相关的共现词在50组中占到了6组,这与中国现当代的红色文化以及文化有关。Google+对艺术文化涉及较多,art culture,art chinese,art use,art people等与art相关的高频共现词组在50个中出现了11次。从共现词组来看,Flickr的热点帖文其内容对象侧重于地点和地方文化空间,ama temple和妈祖文化是其中突出的重点热词,city,place这样与地点有关的词出现频次也较多。Reddit的热点帖文与纯粹的艺术、文化内容关联度较弱,而与国际关系、国家或政治行为相关的词较多,例如japan japanese,american go等。
四、热点内容的语义网分析
在前文所进行的高频词和共现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NetDraw软件对ROST得出的共现词VNA文件进行语义网络构建分析,进一步呈现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效果特征。
从图1的Twitter语义网可以看出,围绕china和culture的中心节点,是tibet,freetibet,peaceful,stop,kill,western等构成的子节点群落,体现了在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和接受格局。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从图2 YouTube语义网络可以看到,围绕china、chinese、culture、文化、中国这几个核心词汇,是中国历史、art、ancient、history、great等次核心节点,以及music,festival等出现频次较多的词,这与高频共现词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通过对应分析图7可以看到,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热词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Google+、Reddit、Tumblr的特征较为接近,主要关涉到american,japanese等国家以及people,history,language等诸多方面,覆盖多数热词范围。Flickr在剩下的其他三种社交媒体中,与上述Google+、Reddit、Tumblr这三种社交媒体差别最为显著,其比较特殊的传播热词包括temple,ma,hall,place,city等词,对空间、地点的文化内容的侧重得到充分凸显。Twitter也与Google+、Reddit、Tumblr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与china,culture的高度关联,以及与ancient,western等的关联。YouTube与Google+、Reddit、Tumblr的差别没有Flcikr和Twitter那么显著,但是YouTube对于food的传播热度是其他社交媒体难以比拟的,也较多地涉及中国、western等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六、结 语
在全球社交媒体场域和“公共空间”中,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获得,具有其特定的内容特征。总体而言,多数社交媒体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或显著的受众反馈的热点内容,与以下因素呈现出较普遍的关联和共性特征:一是热点传播内容的传统性,也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元素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关系,在此比较视野下,现当代文化元素的呈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日常性,这些热帖中关注的多是与百姓、人民生活相关的元素,例如饮食、地方、建筑、节庆等;三是热点传播内容的政治性,多数热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国际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关联,例如在西方视野乃至萨义德式的“后殖民”文化霸权下对于中国文化的审视甚或“重构”,例如对于中国内部文化问题,如、的关注聚焦,例如在国际关系、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报道和呈现。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不同的社交媒体在其热点传播内容中也呈现出各自的一些倾向与侧重:Twitter的呈现具有较强的时政和国际敏感性,与文化等关联较多,也与西方的文化审视、中外之间的文化关系具有较强关联,这是我国在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需要重视的方面;YouTube的热点内容传播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出现较多,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Tumblr的呈现与中国的现当代文化要素具有较其他几种媒体更为紧密的关联,例如mao,red culture等;Google+的热点内容中,艺术文化具有与其他媒体相比更显著的中心性,政治化、历史化内容则相对较低;Flickr的突出特征是其空间化和地理化的文化呈现,这与它的图像传播的手段是具有内在约束性和吻合性的;Reddit的热帖中纯粹的文化、艺术内容偏于弱化,而更突出文化内容的时政性和国家政治内涵。
根据国际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针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和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出如下加强全球社交媒体中的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重点内容,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文化传播作为体现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与特质的主要部分,尤其要注意避免从国内主观导向出发而推出一些自认为很有中国特色、但实际缺乏传播热度和认同效果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受众接受效果的实证基础上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加以去粗取精的提炼和推广,打造富于力度、适于社交媒体传播的精品内容。二是加强日常传播,注重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生活化和民众化视角,以日常文化形成对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有力平衡,例如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生活元素、百姓的娱玩器用行的平民化审视和融入,强化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受众中的接受与传播。三是对一些不利的“社交舆论”倾向及时发现、反馈,建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机制,例如对于当前国际社交媒体中在文化、pm2.5和px项目等环保文化上的问题,加强对典型负面舆论的澄清以及正面话语的主动传播,建立良好的国际社交舆论生态。四是注重城市和地方文化的呈现和推广,city以及shanghai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词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有着较为共同的高热度传播,这一方面要求地方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活、文化魅力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得到更丰富立体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也要求从主体机制上加强国际社交媒体的城市化和地方化推进,可以鼓励和探索上海、北京、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设立“文化北京”、“上海印象”等官方主导下的国际社交媒体账户,与国内文化管理部门、媒体机构、文化机构形成综合联动,加强社交媒体中的互动化传播及其与其他外宣和媒介渠道的整合营销传播。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Image in the Content of
Global Social Media:Based on the Content Mining of Web Text
XU Xiang
短信的式微,让我们重视营销媒体缺乏整合能力所带来的弊端,并认真审视单一营销方式的生存能力。来自市场分析公司Ovum去年年底的研究报告发现:基于IP的社交信息服务的推广和使用,2010年全球移动运营商的短信营收减少了87亿美元;而去年全球移动运营商的短信营收陡降了139亿美元,占据整个信息服务营收的9%。显然,移动运营商已经面临着短信服务营收急剧下降的局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是两大原因导致了短信的式微:一方面,载体变化带来传统语音短信逐渐被取代,诸如BlackberryMessenger和WhatsApp类似的数据短信或Wi-Fi短信相继问世,由于其更经济实惠,所以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而取替了传统短信的使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短信往往强迫收信人进行阅读,其媒体特点具有明显的“不对称”,这与社交媒体所倡导的新沟通价值观完全相左,无法进行整合重新出发。
2009年1月2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通过脸谱(Facebook)社交网络直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这是社交媒体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社交电视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观看电视节目。
“近3年来,全球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从事与社交电视相关的业务,包括平台建设、运营、数据分析、广告、技术提供等。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20多家初创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预计在5年内会形成超过12亿美元的收入规模。” ①
国外的社交电视应用正如火如荼地稳步发展着,国内社交电视也开始初现端倪。国内社交电视应用主要有: “新浪看点”、“火花电视剧”、“微看电视”、“卫士通”、 “蜗牛电视”、“电视粉”、“TV-time”、“电视E族”、“Tazai-电视互动”、“Dopool”手机电视等。
社交电视的定义和传播特性
(一)社交电视的定义
何谓社交电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所谓社交电视(Social TV),就是将社交媒体(例如Twitter和Facebook等)同电视进行无缝地结合,让电视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终端。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社交电视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持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并包含能够研究电视相关的社交行为、装置及网络。社交电视系统在电视内容的基础上,直接透过屏幕或其他额外装置,可整合语音传播、文字聊天、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电视推荐、收视率调查或视讯聚会等服务。
根据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发展现状和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在电视和社交两个元素中,社交电视的核心是电视,即以社交工具挖掘和提高电视的媒介价值,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其次,社交电视应从电视的娱乐效应出发,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效果,可以为这一定义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
根据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热媒介”和“冷媒介”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②
电视节目提供的信息的特点是零碎、模糊、空间大,这些特性使受众可以形成潜在或者实在的互动的话题增多。微博等社交媒体附加的碎片化信息更需要观众填补信息,形成互动,从而使受众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就媒介分类而言,电视和社交媒体同属“冷媒介”范畴,这为社交媒体和电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就提供的服务功能而言,“娱乐性”则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共同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间还有超强的互补性。由于新兴媒体的发展,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受限于技术手段,人往往是适应和改造技术;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人需要以规则设计制造需要的媒体。简而言之,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媒体。这就需要电视媒体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媒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三大问题,并正在“不自觉”地介入。伦敦奥运会即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多数人不可能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这时社交电视往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社交网络不仅是公众了解奥运信息的手段,更是公众评论奥运事件的平台。西方媒体质疑中国泳将叶诗文优异表现、亚洲羽毛球运动员“让球事件”、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醉酒等话题,都会有大量的民众通过社交网络来传播、讨论。
伦敦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发言人呼吁,现场观众比赛期间不要发送非紧急短信和Twitter消息,因为这类消息的发送导致通信网络不堪重负,影响电视转播。这一方面是“社交奥运”对通信网络质量提出考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社交电视的机遇?
以下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中,社交电视也有着广大的受众或潜在受众。
英国的被访者中:72%的观众在看电视时使用Twitter,56%使用Facebook,34%使用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s);62%的被访者同时使用三者。③
美国的被访者中:70%的平板电脑用户和6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使用手中的移动设备。④
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中:87%的用户会同时使用互联网和电视;77%的用户相信社交媒体会增强品牌吸引力。⑤
问题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建设构架的革新,社会化网络力量的兴起,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以微博、微信、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具备了之前互联网所不具备的明显特征,分享、贡献、协调、参与等。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的网络社交活动最为活跃。很多大学生睡觉前最后一件事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微信。网络社交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习惯。
一、新型社交媒体及其特性
1.1新型社交媒体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类社交媒体的用户激增。根据百度百科,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而作为社交媒体的最大用户群,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都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1.2新型社交媒体的特性
新型社交媒体的普及及发展正是由于其便捷性、原创性和交互性三个特性。通过移动终端,用户随时实地可以信息,并随时更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评论、沟通、互动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畅通。
二、新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影响
《2014中国大学生媒介与消费调研报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地显示,微博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分别为71.1%和82.3%。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1、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新型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使当代大学生活更加分富多彩。音频、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得大学生的通讯沟通手段更加多元化。通过对生活学习的记录,对朋友圈内其他人以及各种公众账号的关注,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也大大满足了大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社交媒体,还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也大大丰富了大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拓展社交圈,提高沟通能力。由于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得大学生的交友圈不再限定于一个教室或一个校园。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便利的接触校外世界,随时随地与人沟通,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友机会。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减轻了交友双方的心理负担,消除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沟通时的心理隔阂,这也为平时好友较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交友圈的社交平台。
3、自主学习,获取丰富网络资源。TED、可汗学院、世界级名校公开课等一批公开课正是依托于社交媒体为全世界爱学习的网友提供的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这些公开课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社会、金融等领域的精彩课程。这些课程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2消极影响
虽然便利的社交媒体应为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社交媒体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1、过度沉迷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对微博微信的应用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查看手机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一种习惯。这不仅逐渐占据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时间,甚至开始占据他们的学习时间。在课堂上听见微博更新的声音,对老师来说也屡见不鲜。过去侃侃而谈的同学聚会,也演变成大家各自把玩手机。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一旦社交媒体取代了正常的沟通交流,正常的人际交往也将消失。
2、信息过度暴露,大学生安全利益存隐患。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判断能力差,很容易采信一些不实信息。随着社交媒体的极速发展,个人隐私保护措施却为得到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泄露严重,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通过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
3、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意识形态易受影响。新社交媒体使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信息成为现实。但是在这些的内容中,有益的内容可以让受众得到启发,但是也有一些不良信息掺杂其中。大学生心智体尚未完全成熟,意识薄弱,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容易受到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行为习惯的引导策略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现实吸引力。同时结合校园发展,把大学生们的的智慧和热情合理的引导到现实中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消耗大学生过剩的精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大学生的上网时间。
2、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现在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可或正在使用社交媒体,学校可以通过指定专门的教师,利用社交媒体融入到学生中。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老师也可以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常见的网络诈骗可以独立辨识;对于虚假信息能够仔细分辨;对于流言谣言能够理性的认识。最终实现不受或少受网络犯罪侵害。
总之,对于新型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学校应积极应对,把社交媒体看成一种手段,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正确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学会利用网络平台获取有用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对许多人而言,Facebook,Twitter,Yo-
uTube等社交媒体及SNS社交网络,正成为他们踏进互联网世界的新入口。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消费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互动沟通的方式因社交媒体而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社交媒体相互分享时事新闻,与他们身处地球另一端的亲朋好友保持沟通联络。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SNS(社交网站)、微博、论坛等。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化媒体与社交网络的结合体。
纵观传播学发展史,从最初的拉斯维尔的5W理论到后来施拉姆提出大众传播模式,再到赖利夫妇的系统论,传播模式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再到社会系统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多样化,广泛性。信息必然会借助媒介进行传播,媒介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Web 2.0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带来的是一场变革,影响的是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社交媒体的诞生更是为“地球村”这一概念佐证,瞬间让整个世界缩小。
一、社交媒体在传播模式上的全新突破
从传播学最初的5W模来看:使用社交媒体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地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传播者为主导,受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web2.0时代的到来,技术上的创新,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同时反馈也更加及时。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理论上说,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仍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但其传播者、受众、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传播媒介的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而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媒介的本身,媒介产生直接的后果是在实践中会形成新的标准和新的人类生活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是不受媒介内容所决定的。
2、传播信息的改变
社交型媒体由于内容简短,不用经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就可以直接将所见所闻以简短的信息及时制作出来。同时,信息可以通过网页、客户端、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实时。所以,社交型媒体从信息生产到所用时间非常短,甚至可以说是即时播报。对受众来说,对即时信息的需要超过了对信息深度挖掘的需求,更注重新闻的连续性报道和滚动性报道,强调信息的更新速度。社交媒体的信息系统(如微博)由于容量有限,可以让信息者更注重信息的选择加工,让受众更容易在这短短的140字当中找到重要的信息,提要式的新闻越来越精炼,同时更加强调新闻价值。社交媒体信息言简意赅的特性,使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一读,从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3、传播方式的改变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型媒体的出现,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网络用户习惯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这种使用习惯的培育与形成,反过来也会对信息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促成从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节点互动模式的转变。这种理念也必将对今后的新闻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例如当前“短讯式新闻”和“交流式新闻”的产生表明了受众正在适应并创造了新的新闻生产和方式。
4、传播效果的改变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微观上,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受众的反馈及时。社区群体的崛起,使这一个群体内部的粘性增强,在群体内部,一条信息传播速度会异常迅速。同时,社交媒体的人际交往更倾向于形成“弱链接”的人际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的强势”假设。他认为,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宏观上,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②
现如今,移动媒体的植入,让受众在接触社交媒体方面变得更加便捷,这又从无形中加大了社交媒体受众的粘性,使信息的传播更快速。如下图所示:
二、社交媒体对受众的表层影响――受众的媒介依附
1、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媒介依附症
对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对它愈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
社交网络不仅改变着全球的互联网市场,还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有数据表示,在中国,每天有45%以上的人有阅读BLOG的习惯,而33%的人群则坚持更新自己的blog。6年以来,中国网民的上网时间增加了一倍,不管是网络基础的应用,还是在获取信息这一功能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数据表明:“从各类媒体的消费者平均接触时间来看,除互联网外,其余媒体的周接触时间均在缓慢下降,其中电视的平均接触时间下降最厉害。例如,报纸的周接触时间由5.9小时下降到4.8小时;广播由10小时下降到8.4小时;电视从25.3小时跌至22.8小时;而消费者在网络上花的时间从10.2小时增长到16.4小时。”③
2、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
(1)信息方式加剧了受众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社交媒体基于群体和圈子的信息范围,再加上信息不受时空制约,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以“短消息”的形式来记录和,社交媒介更多地成为了社交工具平台上的信息工具,信息是为社交服务。显然,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会加剧受众对社交媒介的依赖。
(2)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迎合了受众的媒介期待。社交媒体的优势显著:首先,社交媒体融合了所有媒介的传播优势,不仅可进行文字、图像、声音等传播,还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储存、交互沟通、发送信息。其次,传播形态由点对点或点对面转变为面对面,同时再反馈回受众本身。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没有明确的身份定位。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媒体,任何人都可以便捷地向受方传送信息。再次,容易形成二次或多次传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3)社交媒体适应了现代受众的心理。“在原子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生活和文化图景显得支离破碎,社会关系网络不足使得孤独感成为一种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孤立的个体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困惑和归属感的缺失。”④因此,受众会把内心复杂交错的恐惧感转化成对媒介的依赖,把媒介当作一个精神放松的舞台来缓解内心的压力。社交媒体的各种传播优势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他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获得信息,获得与人交流、社交的机会,获得娱乐消遣,获得话语权,提高了大众参与的主动性。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技术筑成的虚拟的堡垒,自由倘佯、释放烦忧。多方位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渗透到他们心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可寻求慰藉的精神家园,从而依赖并推崇。
三、社交媒体的深度影响――受众碎片化生存
随着Web2.0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了社交的平台,社交媒体是根据受众现实的关系来构建的信息传播模式,它的诞生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改变,信息获取具有便捷性,媒体结合新的技术平台,再加之社交网络的关联性,助推了受众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媒介依赖程度。
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以及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加深造成了社交媒体对受众最本质的影响――生存空间的碎片化。比如说,知晓或描述一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了,而是获取其中一个有趣的点,一个片段。在知识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只获取受众自己觉得对其有用的部分。
很多人在不断描述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岂止是读书,足球这样的消遣也变得“碎片化”了,很少有人能耐心地看完90分钟的比赛。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多个层面。未来应该加强对社交媒介对受众影响的实证研究,关注社交媒体新的应用和新的技术平台对受众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②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唐山居人,《传媒“碎片季”》[N].《中国经营报》,2010.1.30
1.自媒体式信息推送
移动社交网络中自媒体类型推送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明星、微博大V、草根明星推广,借助他们庞大的粉丝团和影响力带动消费群体的关注、流量和购买,发挥明星效应。例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产品“爱碧丽”,由于林志颖经常在自己的认证微博上宣传、推荐,短时间内被数以万计的粉丝转发,产品人气迅速飙升,一些粉丝甚至不惜重金大量购买。
另外,自媒体类型的公众账号也成为广告营销的重要形式。基于用户兴趣自主订阅、企业公众账号每日推送,用户从多样、繁杂的信息中自主独立地获得自身需要的资讯和商品信息。此外,用户利用个人账号在朋友圈中进行广告营销也逐渐兴起。
2.“病毒式”广告营销
“病毒式”广告采取给予目标群体优惠奖励等方式,将精心设计的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在其多维化社交中自发地、有选择性地分享和扩散广告信息,以更加低廉的成本达到广告营销的目的,实现双向受益。如企业的“集赞活动”就属于典型的“病毒式”营销。
3.展示类广告
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应以信息和图片为主要展现形式,Banner等展示类广告十分普遍,可投放在移动社交网络移动端的页面。如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登录的图片展示广告,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点击相应文字或者图片链接,将对用户的干扰降到最低。
4.签名档式硬广告
签名档是移动社交网络的一大特色,用户可随时在签名栏更新自己的签名。许多商家和个人利用这个免费的广告位打入强制的广告。这种硬性广告通过用户联系人、好友、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查找用户进行广告投放,即使没有达成最终交易,也是挖掘潜在客户的不错途径。
移动社交网络广告营销荆棘在途
1.安全问题为第一隐忧
移动社交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众多IM(即时通信工具)包含了地理位置信息共享和GPS定位功能,通过“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即可获取周围陌生人的手机、QQ号码、微信号码等相关个人信息。这些功能在给社交、娱乐、商业推广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也泄露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威胁社交网络安全,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2.移动设备屏幕窄小,制约用户体验
图片和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社交广告营销形式的核心,不过不少企业弄巧成拙,直接将移动社交网络应用变为社交网站电脑版的缩小版,反而制约了目标用户的体验。如何在窄小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屏幕上投放适合移动社交网络传播的广告,已经成为广告营销开发中的当务之急。
3.单向信息传播,忽视用户反馈
许多企业利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广告营销时,一味地向目标群体进行单向信息传播,忽略了用户反馈信息的环节,限制了用户的体验和沟通需求。
4.广告信息泛滥,效果有限
诸多广告充斥着移动社交网络,如果朋友圈中的好友都在刷屏推销化妆品、服装等各类产品,广告和营销信息就会妨碍移动社交生活。最重要的是,目标群体无法从众多的信息中将某一个商家的信息独立出来,企业的广告将被埋没于信息垃圾中。
寻找改善路径,提升广告营销效果
1.注重产品特性与移动网络社交形式的融合
移动网络的社交形式诸如游戏、LBS、微博等多种多样,不同的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其特点、价值实现方式,选择合适的载体,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广告营销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尤其对于一些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来说,图文类的展示类广告容易被埋没在海量信息当中,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行为。
腾讯联合上海通用汽车推出移动社交游戏《天天飞车》,进行娱乐游戏和产品、品牌推广,不失为商品特性与广告营销载体的融合典范。上海通用汽车将旗下的别克英朗XT、凯迪拉克ATS、雪佛兰科迈罗等经典车型融入游戏中,进行产品和品牌植入,这几款车型的真实性能与游戏中的车型性能相匹配,游戏玩家既能在低广告干扰游戏中真实体验驾驶乐趣,还能借助用户原有的社交账号和人际网络,跨社交网络平台分享游戏的相关内容,邀请好友进行游戏竞赛、在线进行语音和文字交流等。
2.把握消费者需求,注重实时互动与服务
应把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打造成一个直接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的渠道,而非一个粗暴的营销通道。企业须弱化硬广告类信息,利用文字、图片、语音、短视频、游戏等方式,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和沟通,并根据行业特色、消费者的特性和需求进行时间定向、地理定向、兴趣定向或行为定向,精准投放,让消费者感受到趣味性和贴心服务,从而提高广告转化率。
例如,生活类信息服务更依赖地理位置的定位,LBS工具则为用户更简单地索取所需信息、企业更精准地定点投放服务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企业可轻松地由用户位置、场景判断出目标用户的属性,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真实行为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应该给目标用户什么样的创意推送广告,推送什么内容的广告。这一方式远远超越了传统互联网追求的广泛的信息覆盖功能。
3.整合营销,打动目标群体
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会因为信息的获取效率以及信任度等问题,产生社交疲劳而放弃使用某些移动社交网络。由此,使用单一社交网络媒体和形式,无法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以移动社交网络为导向,进行跨媒体、跨平台、跨形式的无缝整合营销,既能避免人群覆盖不足,又能优化消费者的全方位体验。
统一冰红茶就曾携手腾讯,整合使用表情营销和其他传播方式,将网民喜欢的内容如一系列QQ表情、以其代言人孙燕姿形象设计的QQ皮肤和相应的聊天界面、QQ宠物频道提供的“统一冰红茶”虚拟食品、供用户训练宠物的以“统一冰红茶”命名的虚拟场景等,与品牌信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借助广泛的广告接触面和好感度,适时与线下营销紧密配合,如在产品宣传中出现流行的IM表情广告形象,实现良好的销售效果。
4.加强安全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对移动社交平台的监管迫在眉睫,建立移动社交商务准入机制,如建立准入登记制度、黑名单制度、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等,相关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在线支付功能要切实保障目标群体的资金安全。建立移动社交平台供应商和企业评价制度,对于侵犯个人隐私、牺牲目标群体利益为代价的平台供应商和实体企业给予惩罚,甚至要求其退出。净化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环境,是广告营销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当然,手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创新和突破,对于成功开发移动社交网络广告的路径、增强营销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0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61-07
〔Abstract〕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life.In this situation,the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ampus life is gradually applied among the students.Th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took Pock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e paper consulted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social media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used the KANO model,summarizes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each function of Pocket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of college students,analyzed the function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everything kind of quality attributes,and finally made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campus social network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social media;functional requirements;KANO model;pocket university
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现有社交媒体较好的实现了高校师生在社交、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但未能有效满足高校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围绕校园生活开发的各类社会化媒体应用平台不断出现,也逐渐在学生中得到应用,如MOOC、各高校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掌上图书馆、超级课程表、Timeet等。这些平台是社会化媒体在校园的拓展,围绕校园学习、生活功能开展,充分整合校园生活中的线上与线下资源,构成了Web20环境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高校校园社交媒体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1],借助社交媒体的特性与元素实现校园内社交、知识分享、交流与协作、校园活动管理等。
从使用现状看,校园社交媒体在高校学生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较之微信、微博还相差甚远,有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多是取决于社交媒体的功能是否与其需求匹配[2],同时,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使用对象具有同质性,其需求较之广泛社交媒体的用户具有更高相似性。因而本文认为,提高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率的前提是需要其系统功能与功能质量均满足用户需求或能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看,为了改进设计,提高使用率,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状况。本文以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平台)为例,引入KANO模型来研究分析用户的功能需求,明确用户对高校社交媒体平台的潜在期望和满意度,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设计者、管理者了解用户的功能需求及各功能需求的重要度,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平台设计与改进,来提高用户的使用率及其满意度,同时也可为高校的校园新媒体推广提供新思路。
1 研究综述
11 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研究现状
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正逐步得到应用,有研究围绕学习教育以及某一具体校园服务方面开展,如学习型的开放社交平台的研究[3];校园服务则多是图书馆服务或社交媒体在校园的拓展性探讨[4-5]。但无论是现有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还是学者理论研究角度,整合校园学习生活的社交平台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此外,更多研究是从系统开发、平台设计视角开展的,如有学者从基于电子校务平台数据的关系挖掘、具有校园特色的应用组件设计、支持社交和协作的关系模型设计、隐私保护这四个方面考虑来设计高校校园社交网络[6],也有研究者针对其中的具体技术实现进行探讨。在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设计方面,较多研究者忽略了用户需求的重要性,虽然当前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已意识到“用户为中心”,从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机等角度开展了一定的研究[7-8],对于揭示用户的功能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研究鲜见从学生的功能需求角度开展的研究。
12 KANO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KANO模型是用来描述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根据产品客观表现与客户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将产品质量特性分为必备质量、期望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5类[9]。质量类别的划分主要通过KANO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KANO评价表[9]进行判别。
KANO模型已被众多学者广泛应用到网站设计、电子商务、模型拓展、产品(服务)质量研究、用户体验等方面。Tontini[10]尝试把KANO模型、质量功能配置相结合,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从而改进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学者基于KANO模型在二维问卷设计、重要度评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1-13],改进服务质量要素分类、顾客需求评判方法,以减少结论的主观性;KANO模型还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产品的质量维度,以了解消费者对产品各个属性的需求情况,并以此指导产品设计改进与新产品开发[14-15]。在用户体验方面,朱庆华等[16]从用户感知体验的角度对LBS各质量要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与本文相关的网站设计方面的研究,Kuo[17]对网络社区服务进行质量维度及其要素的分类,了解用户需求,Zhang等[18]研究了用户对不同网站的质量要素的评价及需求差异,用于指导网站设计。
文献分析发现,KANO模型可用来研究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度、用户对产品各属性的需求情况以及识别和区分用户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而本文需要从高校学生的角度对校园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需求进行识别,同时,有学者借助KANO模型分析网站用户需求,指导网站设计,为本文研究方法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本文可借鉴KANO模型开展需求分析,评判功能重要性与质量,指导平台功能优化,进而提高用户满意度。
2 基于KANO模型的功能需求分类
21 研究对象
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ocket University(简称PU平台,又叫口袋校园),是由江苏省致力开发、推广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是一个集信息交互、校园社交、生活服务、校园活动开展、学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交媒体平台。该平台于2013年5月份开始分批逐步在江苏省高校推广,目前已推广至全省所有高校。在该平台上,江苏省各高校学生采用实名制以所在高校学号注册,注册后可在个人主页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会获得所在高校的各类学习、校园活动、生活方面的信息资讯,可与本校同学开展交流,在平台上可完成对该高校所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的、签到、管理等活动,整体来看,PU平台具备了高校校园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目前,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平台以工具型社交媒体为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校园服务,如图书馆、学习、课程管理等,但功能综合性、与校园环境的融合是其发展趋势,PU平台无论是从功能特性,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范围等角度看,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PU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以研究用户的功能需求。
22 功能的获取与分类
为了能够对PU平台的功能进行较全面的识别与分类,首先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获取用户对功能使用的认知及需求。笔者邀请了20名PU平台用户开展访谈,访谈围绕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动机、功能认知及建议四方面进行,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使用频率较低,有部分学生因班级工作或学生会活动管理有较高使用率;从使用功能看,活动签到是使用比例最高的功能,访谈中有7人表示对其余功能不了解且从未使用;建议增加的功能均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或学习类功能。根据访谈结果及笔者对PU平台功能调研,最终梳理出PU平台所包含的25项功能以及访谈结果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具体功能见表5、表7功能释义所示)。
从现有校园APP的设计应用与研究结论看,功能设定主要可以归纳为校园资讯、信息查询、生活服务、本地交友4类[19]。结合文献[19-22],笔者从用户实际接触和使用的角度来对功能进行识别,将上文梳理出的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与新增的7项功能归类为社交、活动管理、搜索、生活服务、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平台维护、信息资源共享8个方面。(归类结果见表5、表7)
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31 问卷的设计
本文依据PU平台实际调研与访谈结果设计问卷,问卷包括3个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功能重要性感知、功能KANO问卷。用户基本信息主要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学历、职位、学校等)以及PU平台的基本使用情况;功能重要性感知是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25项功能的重要性判断,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很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功能KANO问卷是对PU平台现有及建议增加的功能的提问,在PU平台“具备”和“不具备”的两种假设情形下,由用户对此进行评价,每个功能都有5个选项供选择,分别是“不喜欢”、“可以接受”、“无所谓”、“理所当然”、“喜欢”。
232 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为江苏省高校中使用PU平台的学生,问卷在“问卷星”网站发放,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已使用PU平台的高校学生发送问卷链接邀请其填写。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342份,人工删除无效问卷83份,剩余259份问卷被纳入数据分析的范围内,有效样本率为7573%,其基本信息以及行为特征如表1所示。
根据对样本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在性别、地区、教育程度、专业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从样本行为特征来看,样本每周使用频率涉及各个层次,使用原因及使用功能多样,因此,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符合统计分析的需求。3 数据分析
3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的32个测量项目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得到如表2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度与效度,本研究每个变量的各问项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内部一致性,因此问卷数据满足分析要求。
32 功能的需求归类
由于在访谈中获得了用户建议增加的功能,需要对该功能是否需要及需求的程度进行区分,因此借助KANO二维质量要素归类方法,从具备或不具备某项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需求识别,本文采用Matzler和Hinterhuber的改进的KANO质量要素归类方法[23]进行质量要素归类,质量要素归类对照表如表3所示。
首先,在问卷结果统计的基础上,按照二维质量要素归类表对建议增加的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特性进行归类;其次,统计每个质量要素在不同质量属性归类里的隶属度,其中隶属度=Zi/样本数(Zi代表第i个功能的每个质量属性[A、I、O、M、R、M]的数量),占比例最高的质量属性即判定为该要素的最终二维质量属性的类别。结果如表4所示。
考虑到用户对PU平台现有的不同功能的使用以及重要性认知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采用相关学者[14,24]对Kano问卷答案数值化及加权处理的方法,从重要性和正反向问题两方面对功能进行需求分类。针对任何一个功能,所有用户对反向问题和正向问题的平均值表示为公式(1)、(2):
从上可以看出,PU平台本身所具有的25项功能中大多数为无差异质量(18项),少量为必备质量(6项),只有1项为一维质量。另外,在本文建议增加的7项功能中有2项为无差异质量,5项为魅力质量。在本文中,无差异质量是指质量中不好也不坏的方面,它们不会影响用户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必备质量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特性,是顾客认为必须具备或理所当然的功能;一维质量是指顾客的满意度与此需求的实现程度成正比;魅力质量是指充分时,能够引起顾客满意,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25]。数据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于目前PU平台的大多数功能持无所谓态度,需求程度不强。
33 结果讨论
331 结果分析
针对上文分析所得的结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讨论。
(1)从用户的行为特征来看,PU平台的使用率极低,只有15%的用户每周会使用4次以上,193%的学生每周使用1~3次。可能是由于高校在推广PU平台时侧重于活动管理的使用,大多学生因学校要求而被动使用PU平台,从侧面也可看出PU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处于浅层次使用阶段,使用习惯和用户黏性并未形成,具有巨大的开拓潜力和空间。从使用功能及其行为来看,使用比例较高的3个功能是活动签到、看通知与查询课程培训,分别为456%、174%与69%,比例较高的3个行为是应学校要求的活动签到、主动参加活动以及娱乐,分别为452%、58%与5%,两者中活动签到的比例十分相近,约样本的一半,而其余功能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活动签到这个功能的使用较广,应用较为成熟,而其他功能由于各种限制,例如因现有多种社交平台的存在等,未形成自身特色,因而用户使用率低。以上行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上文对PU平台功能质量归类的结果。
(2)KANO的功能归类结果表明,用户认为PU平台的大部分功能都是无差异的质量,即用户对于这类功能的需求属于可有可无。具体分析被判别为无差异需求的几项功能,发现这些功能主要涉及如下几类: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对于社交功能不再被用户迫切需要的原因可能是像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交的主流平台,并且以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校内网”早已被中国高校学生所使用,而PU平台推广时间短,使用群体有限,因而对平台的社交功能需求较小。关于活动管理功能,或许因为是样本中大三、大四、研究生的比例占了559%,而他们由于毕业、考研等原因,对于活动功能使用需求不大。本文认为,生活服务功能(网购、地图导航、旅游服务等)不被重视的原因与社交功能类似,生活中各类服务平台与实体的存在,尤其是生活服务类O2O的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方式较之PU平台的功能更为完善与人性化,使得该功能归为无差异质量。此外,搜索功能之所以被忽视,可能是其搜索功能不能如百度、谷歌等专业搜索引擎提供多途径检索,同时又不具备社会化搜索的特性,只能通过匹配查找简单搜索活动、部落,进而导致PU平台中的活动管理这一重要功能的作用无法发挥;同时,结合用户使用行为数据发现,只有58%的用户会主动找活动参加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该平台搜索功能的限制可能也降低了用户需求。在建议增设的功能中,与教务处系统对接以及与QQ绑定被归为无差异质量,这两项是目前较多社交媒体平台具有的功能,因此也不具备优势而使用户对其需求持无所谓态度。
(3)平台维护、人机交互、修改账号信息以及评论、转发、点赞这些功能是用户需求认知中的必备功能,即认为是PU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若没有这些功能,会降低PU平台用户的满意度。本文认为,前3个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U平台的易用性与有用性的特性,TAM模型认为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了用户的行为意图,而行为意向决定了用户是否会实际使用[26],即是说这些功能决定了用户是否会使用PU平台,因此这些功能成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功能;而评论、转发、点赞功能是目前各类社交平台用户之间互动的基本元素,因此也被PU用户诉诸为必备功能。
(4)根据活动的报名与签到情况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这一功能是一维质量,是用户期望获得满足的需求,若这个需求不被满足将会引起用户的失望。在访谈及PU平台调研时发现,因为该功能是直接与活动挂钩的,有用户参加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是通过签到增加学分,从而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或是防止德育分不够;此外诚信度还能展现自我的品质,用户认为能获得成就感及社会认同感。因此,本文认为,如该功能的功效减弱,一方面会降低用户满意度;另一方面,PU平台的使用比例也会减少。
此外,建议增加的功能中被判定为魅力质量的功能共有5个,主要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类功能,如充值饭卡、圈网费等;另一类功能是与学习相关的一些功能,如信息资源的共享。可能是生活服务类功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充值饭卡与圈网费时,无论人工服务或自助圈存机服务,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而若可以在PU平台上操作完成,可以节省用户许多精力与时间。被归为魅力质量的学习功能,表明了校园中对于学习讯息、资源共享,以及非正式学习形式及资源的需求,如获取非正式的学习讯息、加入一些兴趣交流小组获得相关资源共享、协作等。因此,这部分需求如被及时满足将帮助PU平台提供竞争优势。
332 建议
综上,根据PU平台功能需求的KANO模型,主要围绕归类为必备质量、一维质量与魅力质量的功能项的优化与维护,同时兼顾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具体开展时,应根据KANO的功能需求归类,在平台优化时遵循必备质量>一维质量>魅力质量>无差异质量的基本顺序对产品功能进行再设计,同时需要围绕学生需求对具体功能项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
各项功能基于用户需求被归类为不同质量维度,表达了目前高校学生对相应功能需求的程度,必备质量功能必须存留并进一步优化,对于归为一维质量的功能项,需要提高其使用满意度,同时应考虑增加、完善魅力质量功能以提高PU平台的吸引力。对于被归为无差异质量的功能,可根据校园社交媒体的用途进行删减,同时也可考虑对这些无差异质量功能进行改进。对于无差异质量社交功能,不能仅仅照搬现有社交平台上的功能,应该基于校园这个特性开发出方便学生使用的社交功能,如学生可以在PU平台上寻找或联系到学校的其他校友等;对于无差异质量搜索功能,可以加强其搜索功能,比如提供多途径的活动、通知、用户查询功能,也可将搜索功能与信息推送功能以及个性定制功能相结合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无差异质量中的活动管理功能,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如参加活动可以抽奖获得流量、礼品等礼物,促使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增加用户黏性;对于无差异质量生活服务功能,可以从日常生活开展,增加校园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如校园圈存等,通过功能改进实现有效的使用行为激励,使这些功能逐渐转变为用户需求中的必备质量或一维质量或魅力质量等功能项,提高用户满意度。总之,进一步开发、完善与优化这些功能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对于PU平台的满意度与使用诉求。
4 结 语
本文以江苏省高校校园服务平台――PU平台为例,以KANO模型为基础,借助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功能需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以PU平台为例的高校校园社交媒体虽然提供了多样化的功能,涵盖了活动管理、社交、生活服务、导航、学生信息管理、人机交互及平台维护等方面,但可能多数功能与高校校园的特性或真实环境的紧密性结合不够,仅是照搬了现有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导致高校学生对大部分功能的需求感不强。其中,用户对于社交、活动管理、生活服务以及搜索功能这类社交媒体常见的功能需求感不强,属于无差异质量;对于主要体现为有用性和易用性特征的功能存在着基本需求,属于必备质量;而对于与校园生活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与学习类的功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属于魅力质量;最后,提供学生的实践学分、活动积分与诚信度的功能属于一维质量。
研究结论对于把握用户需求并进行功能设计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认为,在有资金和技术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关注必备质量;然后完善一维质量;同时也可为高校校园社交媒体开发前文所提的新功能(魅力质量),同时思考无差异质量功能的改进渠道,设计合适的用户辅助方法帮助用户发现和使用相关的功能,设计激励机制促进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以期最有效地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或降低用户的不满意程度,进而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与使用,真正发挥校园社交媒体的校园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周国健,刘璐,邵攸悠.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实现设计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51.
[2]齐宁,王雅静,袁海萍.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54.
[3]Chao JT,Parker KR,Fontana A.Developing an interactive social media 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Issues in Information Scienc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8(1):323-334.
[4]Nicholasa D,Watkinsona A,Rowlandsa I,et al.Social media,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5):373-375.
[5]Elaine T,Matthew A.Designing social media into university learning:technology of collaboration or collaboration for technology?[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2011,48(3):151-163.
[6]杜,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7]Cheung C MK.,Chiu PY,Lee MKO..Online social networks:Why do students use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27(4):1337-1343.
[8]Sánchez RA,Cortijo V,Javedc U.Students perceptions of Facebook for academic purposes[J].Computers & Education,2014,70(1):138-149.
[9]KANO N,Seraku N,Takahashi F,et al.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1984,41(2):39-48.
[10]Tontini G.Integrating the Kano Model and QFD for Designing New Products[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7,18(5):599-612.
[11]Meng Q,Zhou N,Tian J,et al.Analysis of Logistics Service Attribut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Kano Model:A Case Study of Express Delivering Industries in China[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1):42-51.
[12]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13]Lee YC,Huang SY,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14]Xu Q,Jiao RJ Yang X,et al.An Analytical KANO Model for Customer Need Analysis[J].Design Studies,2009,30(1):87-110.
[15]唐中君,龙玉玲.基于KANO模型的个性化需求获取方法研究[J].软科学,2012,26(2):127-131.
[16]朱庆华,孙霄凌,曹银美.用户感知视角下的移动位置服务质量要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4,(5):175-182.
[17]Kuo Y F.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to Web-community Service Quality[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04,15(7):925-939.
[18]Zhang P,Dran GM.User Expectations and Rankings of Quality Factors in Different Web Site Dom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2,6(2):9-33.
[19]孙净宇,李澈,张震,等.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中国传媒科技,2014,(6):84-85.
[20]王星.社交媒体平台的属性及其功用[J].中国信息安全,2014,(7):88-89.
[21]宫文飞,丁满,蒋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交互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6,35(5):41-43.
[22]张海洋.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4):155.
[23]Matzler K,Hinterhuber HH.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Technovation,1998,18(1):25-38.
社交媒体 构建高效学习平台
如今,年轻的学习者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身处于互联网时代,学习内容会很容易被分享、点赞,从而引起广泛关注。2016年,Facebook全球用户每天平均在线时长约为50分钟,年轻用户的在线时间则更长。2017年将有大量“Z一代”年轻劳动力加入企业,因此,使用社交媒体的特性来促进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7-2-1”模型的指导,学与发展专家在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整合可分享学习内容与构建分享平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今的学习者多数不愿意透露其真实的学习需求,可通过非正式或非官方渠道整合学习内容;第二,建立开放、包容的企业学习文化,鼓励内部分享;第三,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度参与,并全力支持平台建设。
穿戴式科技 完善移动学习
穿戴式科技的使用正处于上升趋势,诸如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之类的设备,能够让使用者在没有手机时访问互联网和相关媒体内容。事实上,对于学习与发展专家而言,“穿戴式科技学习”就是移动学习的延伸。
在很多企业中,学习与发展专家已经开始尝试运营移动学习项目。在他们将传统学习内容应用于移动端时,面临最常见的问题是,因模块过于复杂或内容过于庞大,导致学习者无法在手机上访问学习内容。对此,通常的解决方法是,为不同设备设计不同的e-Learning课程。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有效利用现有学习资源和平台的角度来思考,也是巨大的挑战。
2017年,将会有更多人讨论穿戴式科技及其在学习与发展中的应用。成功的第一步,即生产大量的微学习资源。
微学习 优化混合式体验
如今,职场人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都在不断加快,这使得学习者无法参加时间较长的学习课程。2017年,微学习成为针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微学习材料打破了传统学习材料冗长的特性,更适用于移动学习和社会传播。利用微学习技术,设计出简短、有效和交互式的学习内容,减少了学习者的阅读负担,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当今,如果可以将微学习与移动学习、穿戴式科技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优化的混合式学习,这将几乎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诉求,给他们提供完美的学习体验。
视频学习 走进直播时代
很多人将视频技术视作一项创新技术,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视频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学习方式。如今,视频学习的变化体现为学习者与视觉媒体关系的转变。思科在2016年出版的白皮书《2015-2020,思科视觉网络指数的预测和方法》中提到,视觉媒体消耗的网络流量占互联网总流量的80%,每秒有将近一百万分钟的视频在互联网上被分享。较以往而言,人们每天观看的视频量也有了大幅提升。
视频学习在2017年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学习视频在众多视频中脱颖而出,令人难忘。通常,成功的学习视频会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包含明确的信息来展示特定的要点;第二,利用创新的演讲技巧;第三,适应其他新兴的学习趋势,比如将视频学习与社交媒体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视频直播,能实现讲师与学习者的实时反馈和互动,去除传统网络研讨会的正式感,也能便于学习者分享学习视频,从而促进视频的传播效果及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搭配
激发最佳学习效果
现如今,企业员工学习时,最广泛使用的方式是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是指,不同学习交付方式的混合使用。这样的混合能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也能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方式轻松进入学习。在进行学习交付方式的混合时,根据“7-2-1”理论来安排构成比例,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经常使用电子银行的消费者,大多不是忙于工作就是沉迷网络社交,却很少有时间和朋友约会。“1天见一次同事,7天见一次老板,30天见一次房东,你却多久没见过TA?光大银行阳光令牌‘阳光约会吧’活动火热进行中一和TA约个会吧,让冬日充满阳光,更有机会去香港约会!”广告正中下怀,吸引了大量人人网用户发起约会。
光大银行通过植入阳光令牌帮助消费者完成网上约会,使之成为增进彼此情感的桥梁,将银行产品变得人性化。用户接受约会邀请后,需要通过网站上虚拟的阳光令牌获得密码,并通过输入密码查看邀请内容、留言等。这一环节与现实中借助阳光令牌登录电子银行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不仅让产品获得了充分曝光,还让用户在线上互动中形成了对阳光令牌的切实使用体验。此外,活动还设置了抽奖环节鼓励用户邀请更多好友加入活动,最终发起的约会超过60万人次。
1.1.1博客博客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高校图书馆建立的博客可以按照学科专业或者文献资料类型分类提供相关的简介、评论等,并且博客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还可以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博客这一特点,创建“学科博客”服务平台,一方面,图书馆能快速、高效地相关信息,向读者展示图书馆的最新动态,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在提高读者获取所需信息和文献资源的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读者查阅信息资源的水平和档次;另一方面,也为不同知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有利于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渗透。
1.1.2微博微博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微博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表达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
1.1.3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智能终端即时通讯服务应用,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改善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微信公众平台使得个人或者企业可以自主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图文消息等内容。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的各类信息、活动,读者则可以通过订阅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自己关心的各类信息,从而使得图书馆与读者间接信息交流实现无缝衔接,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1.2社交媒体营销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社交媒体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和资讯,形成营销、公共关系处理和客户关系服务维护及开拓。与传统营销方式比较,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的突出特点表现为:(1)社交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读者群,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对用户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判断用户的专业及研究方向,近期关注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向其推荐馆藏资源,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社交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社交媒体的互动特性,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新闻能够及时得到读者的反馈,同时,读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也可以得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反馈,这种良性互动,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3)社交媒体的大数据特点可以帮助图书馆低成本地进行市场调查和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图书馆每一条信息或新闻,都有可能得到用户的反馈意见,这本身就为图书馆进行市场调查和收集用户反馈意见提供了便利,同时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对读者的发言,了解大家对哪些资源有兴趣,可以加大相关资源的采购和开发。(4)社交媒体让图书馆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读者关系管理维护体系。图书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多数都是图书馆的读者,社交媒体平台也就必然成为图书馆进行读者关系管理的平台体系,而且这个平台体系一旦建立,并使双方都体会到其便利性后,双方都会自觉地维护这一平台的价值,这也使得图书馆能够更方便地建立起自身的管理体系。
2社交媒体营销提高图书馆的投资回报率
社会公共媒体可以提高图书馆的形象,改善读者使用的体验。如果图书馆能够适当地管理它的公共媒体,它从中所获得的结果将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预期。使用公共媒体的积极效果首先表现为改善图书馆的形象。通常人们都认为,图书馆除了提供一些日常使用的服务之外,并没有为读者提供其他额外的支持,而且馆员们的工作通常都不为人所知,不具有多少社会价值。作为一个非盈利的社会公共机构,缺乏大众的认同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将导致最终缺乏各种资源[3]。社会公共媒体对于改善图书馆形象的潜力是极高的。通过这一网络形式,图书馆可以它们的活动和服务,某些服务之所以没有价值,是因为了解服务内容的人很少。同时社会公共媒体也可以让图书馆的形象在读者面前焕然一新。使用公共媒体的积极效果第二点表现在,如果用市场营销的术语表述,在产品改进方面。通过销售某种特定的形象,改善了读者的预期,提供的产品必须配合该形象,协调一致是必须的,这又相应地要求高效率[4]。第三通过社会公共媒体进行危机管理。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博、SNS等社交媒体工具来追踪用户评价,监测舆论情况,从而及时、快速了解读者心理及需求,以便图书馆对读者的抱怨和疑问迅速地做出反应,集中解答和解释,改进图书馆服务,维护图书馆形象。
2.1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计划的制定与目标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设计一套良好的面向社交媒体的营销计划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需要对高校图书馆应用社交媒体进行规划,这将会使得整个执行过程更有效率,更规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制定可实现的目标。脱离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的空洞的目标只会导致计划最终失败,白白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2)选择可以达成这些目标的适当的工具。在选择适当的工具时,要综合考虑可利用的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其次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只有各项资源在计划中都能够找到各自适当的定位,计划才有可能得到顺利执行和完成。(3)确定实施社会公共媒体系统的责任人,以及该项工作完成的时间。通常这意味着为了保证计划能够得到长久执行,需要对高校图书馆进行流程再造,要求对各部门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解、重构。(4)制定内容。上述事项确定后,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制定社交媒体的内容。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制定社交媒体的内容。(5)与评论员管理在线交流和对话系统。显然,这对于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6)不断评估,重构战略。高校图书馆的社交媒体营销战略应当具有灵活性,同时也必须适应各种变化的新技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的实行,将为高校图书馆带来显著的变化,首先,图书馆的工作外延将进一步扩大,社交媒体的建立,将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再局限于已有的办公场地;其次,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促进与读者的交流;第三,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通知到读者,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活动安排,提高读者的到访率;第四,通过社交媒体,使得图书馆主动走入到读者中,对于改善图书馆的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和改善读者体验,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结果,都将会推动图书馆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2.2社交媒体营销对高校图书馆收入的间接评估高校图书馆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工作的开展,可以掌握哪些活动影响了它们的用户,甚至在社交媒体推广的服务中,哪些影响了它们的决定。虽然高校图书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社交媒体营销对于高校图书馆收入的影响难以量化衡量,但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评估使用社交媒体营销后,下列项目的变化,来间接衡量其对于图书馆收入的影响:(1)之前用户的使用情况可以与当前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不但能够定性掌握导入社交媒体后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改善的情况,同时可以更细致的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在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购与咨询服务。(2)同一用户在社交媒体介入前后的行为变化分析。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跟踪分析,从而掌握社交媒体介入前后读者行为的变化,为图书馆今后按客户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与科研辅助服务提供基础信息。(3)通过与社交媒体沟通后,图书馆新的服务、活动成功与否可以被评估。传统方式下,图书馆要通过调查问卷才能掌握读者对于图书馆各类活动与服务的评价,既费时,又费力。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读者就能够直接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读者对于图书馆各类服务、活动的评价。(4)社交媒体介入前后,用户对图书馆品牌形象认识的变化。通过这种前后不同情景下的对比,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交媒体对于提高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更详细的统计数据可以包括两种情景下读者参与图书馆活动的次数,图书借阅量的变化,读者与馆员互动交流情况等等,通过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对图书馆的非显性收入进行间接评估[5]。
2.3社交媒体营销对高校图书馆成本费用的影响与收入相比,对于节约成本方面的分析则相对简单。针对导入社交媒体后对高校图书馆成本费用的影响分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包括社交媒体推广在内的不同方法下处理相应事件的成本开支。主要是分析员工开支的节约,并且可以转换成为更好、更高质量的客户服务。(2)对比通过建立网站广告和社交媒体推广两种方式的成本。(3)当通过社交媒体发放调查问卷时,可以对比图书馆自己通过纸质或电话调查方式的成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