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施工技术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致关重要,如不认真设计、施工,将会留下安全隐患,以至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严重时将导致建筑物倒塌和人生伤亡事故。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机具设备、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1.地基基础概念
房屋建筑的建造或使用过程中,其建筑负荷全都由地层来承担。承担建筑物负荷的那部分地层被称之为地基,向地基传递负荷的下部结构被称为基础。基础的型式可以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种型式,深埋是指利用特殊施工工艺进行地基的深埋,主要是以桩基施工为基础的地基施工。桩基施工主要应用于浅层土层不好的建筑工程或高层建筑的施工。浅埋是指埋置深度较浅,施工中只采用挖槽和排水等施工工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地基基础工程。
2.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2.1 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差异性大,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同时,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的国家,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提出了大量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2.2 多发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的巨额浪费十分惊人。
2.3 潜在性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原因所在。
2.4 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它所带来的损失,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勘察设计,还是施工质量问题,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和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导致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2.5 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与作用密切相关的:1)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2)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3.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
(1)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
(2)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
(3)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
(4)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4.确保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有效性措施
4.1常用加强地基处理技术
1)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是通过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搅拌所形成的高粘度桩(简称CFG桩),利用在基础和桩顶之间加设有些许厚度的褥垫层来保证桩、同承载荷重,从而使得桩、桩间土和褥垫层共同形成复合地基。桩端持力层适合采用承载力较高的土层。
2)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夯实水泥土桩是通过人工或机械成孔,采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的土质材料,与水泥按一定的比例掺和,在孔外充分拌和均匀而形成的水泥土上,分多层向孔内回填还需强力夯实,从而形成均匀的水泥土桩。
4.2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结构型式和工地的土质条件,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在适用与经济的前提下,要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设计人员应慎重对待工程勘查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严格计算基础的实际土压力,若对勘查报告的建议值有怀疑,可以再做载荷试验验证。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工程时,应复核设计地基承载力的合理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4.3加强工程勘察质量,提高工程勘察的准确性。
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要预防地基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必须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做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的使用要求,合理确定工程勘察任务和目的。勘察工作为建筑物的设计提供举足轻重的参考资料,因此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弄虚作假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此外,在勘察时要重视对钻孔深度的选择。由于钻孔深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如果不符合设计上对压缩厚度的需要,或者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的钻孔深度。如果由于勘察数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之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
建筑房屋地基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和期限,也关系到建筑房屋的安全,影响建筑工程的成本,因而必须根据施工地区地质特点,使用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加强地基质量。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94-02
国际收支数据的透明化与数据保密并不矛盾,可以将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明细划分,保护保密部分,公布非保密部分。对于各外汇指定银行来讲,他们采集国际收支数据,在国际收支申报中担任重要环节,应该享有较高的数据透明度,为此,我们在大连市各银行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分析目前银行应用国际收支数据的现状,提出了数据应用的设想框架。
一、国际收支数据在各银行应用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选取大连市22家外汇指定银行60家分支机构包括分行、支行、储蓄所、分理处,其中,国有中资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4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3家。被调查人员169人,包括支行行长49名,部门经理19名,国际收支业务主管17名,一线国际收支业务人员68名,其他岗位人员16名。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并有针对性地选取4家银行进行了重点走访和座谈。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各银行应用国际收支数据的状况如下:
1.银行人员应用数据知识不足影响数据应用。银行人员有效应用国际收支数据的知识储备不足。在银行人员掌握国际收支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业务程度的调查中,66名银行管理者中,62人选择“一般了解”,1人选择“只了解一点”,3人选择“十分了解”。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报告内容了解程度的调查中,61人选择“一般了解”,只有1人选择“十分了解”,68名国际收支业务人员中,50人选择“一般了解”,18人选择“十分了解”,被调查者中有4人完全不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报告的内容。可见,多数银行人员还停留于对国际收支业务的一般了解和操作,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的人较少,影响了国际收支数据的有效应用。调查银行人员不利用已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的原因,26%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在哪找,16%不知道数据怎么用,23%不知道已公布,25%不能完全解读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收支报告的内容,不关心的只有4人。
2.银行获取数据途径有限。目前外汇局向银行公布的数据不多,从2003年起,外汇总局每月向各银行总行发送《结售汇及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月报》,由总行传递到各分支行, 但在调查中发现,各银行的基层分支行应用这些数据并不充分,170名被调查者中,利用总局公布的《结售汇及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月报》有49人,占29%,不利用有121人,占71%,主要原因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得到数据。在调查中,仅28%的分支银行可以通过总行取得数据,70%以上通过总局网站查看数据,这些数据基本是全国范围的总体数据,不适合本单位的具体应用。
3.银行对国际收支数据的需求明确。从需求内容来看,各银行侧重需要能够推动其业务发展的数据,内容明确。在调查中,按银行需求的强烈程度排序为:贸易数据21%、外汇形势分析18%、非贸易数据17%、业务量排行榜16%、资本项目数据15%、个人收支数据12%等。银行需要国际收支数据的主要用途依次为:一是了解业务量,占41%;二是了解客户群,占30%;三是了解潜在客户,占26%。需求的数据分类方式按顺序为:分银行、分行业、分企业、分地区。需求的数据地区范围依次为:全市、全省、全国、特定经济地区。在访谈中,70%以上的银行希望得到外汇局国际收支知识和数据应用方面的指导。
二、扩大国际收支数据在银行中的应用必要并且可行
首先,扩大国际收支数据应用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发达国家标准靠近。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源于发达国家,但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数据应用还远远不足。目前我国很少有对外公布的应用数据,数据实行严格保密,一些对银行以及其他申报主体非常有用的数据也束之高阁,浪费了信息资源。国际收支数据应用是在健全申报制度、提高数据质量的基础上,使数据真正地发挥作用,是国际收支发展的方向。2002年我国加入国际数据公布一般标准“GDDS”,目前正准备加入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2005年公布国际投资头寸表。2003年起,总局对分局、各部门、银行公布了《结售汇及跨境资金流动统计数据月报》,数据公布范围正在逐步扩大。
其次,银行对国际收支数据需求强烈。在170名被调查者中,158人明确表示需要国际收支数据,占被调查人数的93%,只有14人表示不需要,占7%。希望外汇局提供数据的频率依次为:每月54%,每季17%,每年15%。在已查看国际收支数据的被调查者中,查看数据频率“每年一次”、“每季一次”、“每月一次”三个选项中,选择至少每月查看一次国际收支数据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8%。在对4家中资银行人员的访谈中,银行人员也希望能够得到切实可用的国际收支数据。统计数据透明不仅是银行需要的,对优化统计数据质量、提高银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必需的。
第三,国际收支数据应用已具备良好的基础。一是申报数据准确性不断提高,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运行后,由于收付款人、币种、金额等基础信息由银行会计系统直接导入申报系统,数据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二是国际收支基础数据编码采用国际编码和国家标准,规范性强。三是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设计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新版进一步增强了功能,为数据共享和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
第四,国际收支数据应用是国际收支数据的价值体现。银行是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于微观主体的传导者和纽带,又是金融统计和监管的前沿,地位十分重要。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来自银行,需要向银行公布信息,提高申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是国际收支申报的价值体现方式,是国际收支申报的发展方向。银行从外汇局得到应用数据,还可以通过其内部期刊、建立信息咨询窗口等方式向系统内各网点公布。发行内部数据期刊是指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数据报表、综合数据分析、经济金融动态等,使银行了解掌握数据的变动和经济发展趋势。建立信息咨询窗口指银行结合本行数据,通过再整合、分析国际收支数据,通过数据重组和再提取,对需要帮助的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统计数据向银行公开有助于银行分析其市场份额,创新业务品种,调整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为发展初期的银行提供市场总量、份额分析,为发展中期的银行提供竞争优势情况分析,为成熟期的银行提供新业务品种趋势分析等。
三、国际收支数据应用的前提
1.开拓全新途径,保证申报数据全面准确。为保证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应用,首先要确保申报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如实现国际收支与银行会计单证合一和系统对接,自动分离申报数据,提高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完善核查和数据核对机制,加强现场检查以验收数据的真实性。
2.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信息标准与国际接轨。为实现国际收支数据电子化分离和数据应用,需要尽快推进数据和代码的标准化进程,各部门统计数据的口径应采用国际标准,统一整合,规范一致,明确数据的关联和对应关系,使各类数据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数据集合体,实现通过标准代码、标准规范下数据的电子化分离、电子化校对、电子化应用。
3.健全法规,建立申报数据应用的管理制度。国际收支数据应用需要建立在法规明确、责权清晰、信息透明有保障的基础上,信息透明并不意味着数据的随意应用,需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因此要加强数据应用的制度建设,数据应用的范围、时间、程序、频率,以及违规的处罚需要法规的保障,保证数据应用健康有序,合理、合规、合法。
四、国际收支数据应用的框架
总体思路为:建立国际收支数据应用子系统,实现数据应用的分级评定,权限管理,技术保障,自动完成,一次采集,综合利用。国际收支数据应用重点为:一是数据应用的全面性。国际收支基本涵盖了外汇局所有数据,包含贸易、服务、资本项下数据,保证了数据可以全方位应用。二是数据应用的层次性。从数据应用的范围看,国际收支的逐笔申报数据表现了申报人的具体信息,需要对外保密,国际收支方向性的总体数据对社会公众影响较大,需要考虑公布的时间,从数据应用的主体看,银行部门包括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并可能通过银行到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应该对数据进行分层次提取、开发,保证不同应用主体的需求。三是数据应用的动态性。国际收支应用数据实现动态调整,实时更新,保证银行可以得到最新的应用信息,保证数据应用的监测和分析效果。
1.建立应用子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收集了逐笔申报的跨境资金数据,可以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收支数据应用子系统,定期(如每周一次)将申报子系统数据导入应用子系统,用于数据多层次应用,既可以保证申报子系统中数据的独立性,不会因为数据的应用影响申报工作的进行,又方便应用子系统独立开发应用功能、增加应用程序、专业于应用服务,与各银行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2.数据分层公布。根据数据的可公布程度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具有最高的透明度,为透明度Ⅰ类数据,可向各银行(除外资银行)开放,以各类总量数据为主,如收支总量、顺差量、各行业数据总量、按企业属性划分的数据总量、按贸易类型划分的数据总量、各银行数据总量等。
第二层具有中等透明度,为透明度Ⅱ类数据,向特定的主体开放。内容包括各银行本行系统的逐笔数据、按业务量排名的企业名单、按业务性质划分的银行业务量排名等。
第三层具有最低的透明度,为透明度Ⅲ类数据,只有特殊情况下,经授权可以取得的数据。如个人跨境收支的明细数据、部分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明细数据等,主要为个人的逐笔申报信息保密或维护经济安全的需要。
具体的数据内容与其透明度的关系如表1。
3.银行分级管理。依据银行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等级越高,享受的透明数据越多。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分为非现场核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场核查数据的准确性,以数据差错率计算,差错率越低,数据准确性越高,计算公式为:
非现场核查数据的差错率=错误数据的笔数(金额)/全部数据的笔数(金额)
现场核查数据的差错率=错误数据的笔数(金额)/全部数据的笔数(金额)
数据差错率=非现场核查数据的差错率×50%+现场核查数据的差错率×50%
平均差错率=全市各银行错误数据总笔数(金额)/全市各银行数据总笔数(总金额)
A级银行数据差错率在0至1%之间,享受透明度Ⅰ、Ⅱ和部分透明度Ⅲ类数据,查阅国际收支统计应用子系统中全部开放数据。
B级银行数据差错率在1%至平均差错率之间,但必项小于2%,可享受透明度Ⅰ、Ⅱ类数据,若平均差错率大于2%,只有差错率在2%以内的银行可享受二级透明度,其余银行不享受。对比银行数据差错率与平均差错率确定银行的级别,具有动态性,随着整体申报数据准确性的提高,数据应用的门槛也提高,有利于促进银行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C级银行数据差错率高于平均差错率,但小于3%,可享受透明度Ⅰ类数据。
D级银行数据差错率高于3%,不享受可应用数据。
4.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应用。
(1)提取不同透明度的数据。国际收支应用子系统通过过滤器过滤申报子系统中的数据,隐藏保密信息,将数据整合成为可供应用的透明度Ⅰ、Ⅱ、Ⅲ类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区域,根据要求的保密期限关闭或开放数据区域,供查询应用。
(2)银行级别的确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子系统的考核模块时实地记录非现场核查的差错,现场核查模块记录现场核查差错,应用子系统根据申报子系统的记录结果,利用公式计算各银行的数据差错率,比对平均差错率,确定A、B、C、D四个银行级别,无需人工计算。
(3)按级别查询数据的管理。外汇局根据银行评级结果,分配银行A、B、C、D四个级别的应用密码、赋予查询权限,各银行使用本行的级别密码登录数据应用子系统查询数据。
参考文献:
1.余波.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效率分析与制度取向[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1(04)
2.李豫.中国外汇市场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s especially in mountainous area, soil erosion is very serious. Through the survey of the projects that has been built and in building,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and puts forewar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projects; soil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V7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承德市位于东经115°54′~119°15′,北纬40°11′~42°40′,处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地近京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皇岛、唐山两个沿海城市以及张家口市相邻,是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重要水源地。全市辖八县三区、205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9512.98km2,总人口369.38万。所在区域属于冀北山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
冶金矿山行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也是第一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总电量的50%以上。近年来,随着冶金矿山(黑色金属采选和冶压业)的不断发展,承德市用电负荷不断增加。为满足用电负荷需求,输变电工程不断建设。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承德市新建输变电工程46个,其中500kV输变电工程1个,220 kV输变电工程21个,110 kV输变电工程24个。笔者通过对这些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调查,分析其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调查
1.1变电站水土流失状况
变电站主体工程在建设期对地貌的破坏主要是场地平整、建筑物基础开挖、修建进站道路等。在建设期未采取措施情况下,变电站由于基础开挖、土方临时堆放(堆高一般1~2m)以及场地平整开挖形成的边坡,在受到雨水溅击和坡面汇水冲刷的情况下,会产生面蚀和细沟侵蚀;进站道路作为运输通道,在施工过程中其表层会不断遭到机械破坏,又由于其下渗能力极低,暴雨时很容易产生面蚀、细沟侵蚀。运行期主体工程在施工完成以后,不再受到人为扰动,场地进行平整绿化,水土流失逐渐减轻。总的来说,变电站的水土流失相对集中,建设期水土流失相对较重,运行期水土流失逐渐减轻,水土流失防治相对容易。
1.2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状况
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技术规程》(GB/T 22490-2008)中将输电线路划分为线型建设项目,实际上输电线路是由在固定线路上呈点状分布的铁塔组成,属于呈线型分布的多个水土流失点。单个铁塔水土流失量不大,但是数量众多,总体水土流失量大。输电线路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山地段的铁塔,平地段铁塔基础开挖土方临时存放,及时回填,剩余土方一般在塔基范围内平铺,建设期和运行期坪地段铁塔水土流失都比较轻。山地段铁塔所占比例一般在90%以上,由于承德地区地貌属于冀北山地,山高坡陡,山地段铁塔在建设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而且由于铁塔数量多,建设地点分散,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很大。山地段输电线路水土流失主要部位是基础开挖产生的弃渣区域。2005年之前的输变电工程铁塔基础施工,基本采用全断面开挖,一般一个220kV塔基开挖弃渣在400m3以上,近几年,电力设计部门设计思路逐渐转变,要求采用全方位高低腿的施工方式,和全断面开挖相比,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工艺铁塔占地面积和弃渣量较同类项目大大减少。通过调查,铁塔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设计与全断面开挖相比,土石方量是其31%,占地面积是其53.4%,全方位长短腿设计各方面数据要远远优于全断面开挖。
据调查,山地段塔基开挖弃渣堆高一般在2m以上,坡度大于30度,堆积边坡细沟侵蚀明显,在建设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开挖弃渣顺坡下泄,占压坡面植被,遇暴雨易发生细沟侵蚀,甚至发生滑坡等重力侵蚀。另外由于清理施工场地、建设期的施工活动扰动了表土结构,加剧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运行期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情况,输电线路开挖弃渣虽然逐渐稳定,但是细沟侵蚀仍然很严重,经过几年侵蚀,细沟逐渐扩大、相连,发展成为长度超过十米,深0.5m以上的侵蚀沟(见照片1),通过量测坡面侵蚀沟容积计算,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在12000 t/km2.a以上,在坡度较陡的坡面,弃渣发生滑坡,下游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植被被弃渣占压(见照片2)。
照片1 输电线路弃渣侵蚀沟
照片2弃渣发生滑坡占压坡面植被
2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按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输变电工程不同区域、不同工程部位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和预防保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2.1变电站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变电站围墙外有汇水时修建截水沟,排除坡面汇水,开挖边坡修建浆砌石挡墙防护(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不纳入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站内道路设有雨水篦子,雨水在地面汇集后,经雨水篦子进入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与站外截水沟相连,排除站内雨水;施工完毕后,厂内土地进行平整硬化,场地硬化材料建议使用透水材料,雨水能够入渗补充地下水。变电站建设前将表层熟土在空地内集中存放,做为后期绿化覆土,施工完毕后站内部分空地覆熟土后种草,美化绿化环境,要求绿化土地设计高程低于硬化路面10cm(下凹式绿地)。临时堆土、建筑材料及表土存放区周围采取草袋装土砌筑挡墙临时防护。
2.2输电线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山地段铁塔在建设前,根据实地条件尽可能将基础占地范围表层熟土收集,在旁边临时存放,用于后期绿化覆土。在临近公路视野区和坡度大于40度坡面的塔基,采用浆砌石挡墙防护,防治弃渣顺坡泄流。坡度相对较小部位的塔基,在塔基下侧用开挖出来的弃渣装袋砌筑挡墙拦挡。施工结束后将临时堆放的表土均匀铺撒在弃渣区表面,植被恢复采用撒播草籽。塔基区域立地条件差,基本为土石混杂,土石缺乏N、P,碎石过多,持水性极差,栽植灌木成活率低。调查发现,采用撒播草籽恢复植被效果比较好,经过2~3年,植被盖度基本在60%以上。
送电线路浆砌石挡墙、植被恢复
教师、图书馆、实验室是“高校的三大支柱”。要想把大学办好,就必须设法加牢加固这些支柱。提到实验室建设,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筹集更多经费、添置更新设备,却往往忽略了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问题。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实验室建设的主体和最活跃力量,也是影响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与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系统考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与现存问题,对于制定及完善相关制度,合理高效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该群体职业良性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工作满意度为切入点,对天津市6所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展开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内容
本研究旨在了解和分析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并在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建议。工作满意度是个人对其所从事工作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不同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导致相应的行为和绩效。自20世纪中期开始,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然而,考察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成果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以中小学教师为对象,关注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寥寥无几,专门针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更是几近空白。事实上,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为特殊。通常,他们的岗位设置被归入教学辅助系列,但除了技术服务外,他们又必须兼任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重职责。了解实验技术人员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有助于唤起高校管理部门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是调整相关制度安排、出台激励措施的必要前提。
(二)调查工具
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量表虽然众多,但目前尚没有普适性的测量模型。因此,本研究在参考相关理论和现有的工作满意度问卷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实验室的工作特点,编制了由个人基本信息和26个题项构成的《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涉及工作回报、同事关系、工作评价、晋升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成就六个维度。问卷采用李科特四点记分,由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某一陈述进行判断,在“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四个选项中勾选。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问卷中六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559%;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309,6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6。上述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
(三)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6所高校的在岗实验人员(含实验教师、专职实验技术/工程人员、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工人)为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答卷353份,其中有效答卷329份,回收率为88.25%,有效率为93.2%。为避免作答偏差,本研究采取极端方差分析法对329份答卷进行检验,剔除了8份不符合极端方差检验标准的答卷,最后剩余的321份答卷构成统计分析的正式样本。其中,男性159人,女性162人;30岁以下84人,31~40岁76人,41~50岁78人,50岁以上83人;初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164人,高级职称99人;一般岗位244人,负责人77人;博士42人,硕士104人,本科98人,其他学历77人;“985”高校83人,“211”高校80人,地方普通高校158人。
(四)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1.5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样本的工作满意度总分和六个分量表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然后,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推断统计方法,分别探讨根据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校类型、实验室类型等变量分组后的实验人员在工作满意度及各维度上存在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调查结果
1.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室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各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统计数据表明,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总分的平均值为70.22,高于理论中值(65),工作满意度总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数占样本总数的71.7%。这说明大部分实验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持满意态度。在工作满意度的6个构成维度中,有5个维度的平均值高于理论中值(2.5)。其中,同事关系的平均值最高(3.16),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约占93.5%;工作环境、工作成就、工作评价的平均值也比较高,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占70%~90%;晋升机会的平均值为2.56,与理论中值相当接近,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约占58.9%;只有“工作回报”的平均值(2.26)低于理论中值,得分高于理论中值的实验人员仅占34.3%。
2.培训进修、收入分配和晋升机会是实验人员感到不满意的主要问题所在。考察具体题项可以发现,“经常有培训进修机会”是实验人员满意度最低的一个项目,不满意的人数约占72.3%;“工作经费较为充裕”“对我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学校针对实验人员的津贴分配制度合理”也是满意度较低的项目,不满意的人数超过了60%;此外,在“我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相当”“实验人员的职务职称聘任制度公平合理”“在实验室有正常的职务职称晋升机会”3个项目上,不满意的人数也超过了40%。
(二)不同性别、年龄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结果
1.不同性别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工作回报维度上男性实验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女性(P
2.40岁及以下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实验人员(P
(三)不同学历、职称、职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比较结果
1.不同学历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
2.不同职称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工作回报维度上初级职称实验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中级、高级职称实验人员(P
3.实验室负责人的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一般实验人员(P〈0.01),这种差异在除工作环境之外的其他五个维度上都有所表现。考察各维度的具体题项可以发现,不同职务实验人员在11个题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工作回报维度上的“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福利待遇的实际措施公平合理”“与学校其他群体相比,我的报酬令我满意”“培训进修制度完善”,同事关系维度上的“我和同事之间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工作评价维度上的“在实验室工作很有意义”和“我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创造性”,晋升机会维度上的“实验人员能够凭能力获得晋升”和“实验人员的职务职称聘任制度公平合理”,工作成就维度上的“在实验室工作能带给我成就感”和“同事乐于和我交流工作信息”。在上述11个题项上,实验室负责人的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一般实验人员。
三、结论与建议
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整体水平较高,大部分实验人员相信自己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且能够发挥自身才能,对于当前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和领导能力感到满意,认为实验室工作有创造性,能够带给自己成就感。这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已得到实质性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凸显出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要求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一)重视实验人员的职业发展问题,建立系统、稳定的实验人员培训进修制度
在此次调查中,近3/4的实验人员对于培训进修感到不满,这一事实既反映出相关制度的缺失,也反映出实验人员普遍希望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传统上,人们通常认为实验人员所从事的只是一些简单重复性工作,如设备日常养护、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安全管理等。这种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的现实相脱节。当今时代,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室随之而承载起越来越多的任务,并日益走向开放;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快速向高等教育领域渗透,促使高校实验室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技术与设备;高校实验人员的学历层次提升很快,绝大部分实验人员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发展需要。这些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实验技术人员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此作出回应,通过适当的制度为实验人员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持续学习、广泛交流中开阔视野,提升认识,从而深度参与到实验教学、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来。
(二)加强实验人员专业化建设,促进薪酬晋升制度公平公正
薪酬与晋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任何职业人都对此极为关注。在此次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实验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当,学校的聘任与晋升制度不合理、不公平。造成实验人员薪酬和晋升满意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与其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相比,高校教师(包括实验人员)薪酬水平的确不高。多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都表明教师普遍对于薪酬待遇感到不满。第二,与专职教师薪酬进行比较后的落差。实验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同学历、职级的专职教师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专职教师可以通过讲座、课题、超课时、咨询服务等多种途径获得额外报酬,而全天坐班、工作内容繁杂的实验人员则很难获得这些额外报酬,自然容易导致满意度降低。第三,论资排辈、非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对此,管理者一方面应努力提高教师薪酬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实验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厘清其专业职责和权限,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与竞争能力。只有确立起实验人员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才能有效地促进薪酬和晋升制度日趋公平、合理。
(三)创设良性工作氛围,帮助中年实验人员突破职业高原的困扰
职业高原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朗斯(Ference)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味着个体处于“职业生涯中再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的一个阶段。职业高原标志着个体职业发展进入一种稳定期,本身是健康的,但长期滞留则会出现很多负面问题,如不求上进、对工作缺乏激情、工作效率低、工作满意度低、离职率上升等。职业高原可能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任何时期,但40岁以上员工发生的概率往往特别高。此次调查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40岁以上实验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40岁以下群体。结合另外两项调查结果,中高级职称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初级职称群体,普通实验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室负责人群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那些步入中年且已经晋升职称,但未能得到职务晋升的实验人员已经受到职业高原的困扰。当代社会,组织日益倾向于扁平化发展,个体得到晋升的机会越来越少,达到职业高原的员工必将相应增多。如何使这些处于职业高原但有价值的实验人员保持对工作的兴趣,成为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不致变成“朽木”,是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使实验人员的工作丰富化,提供独立主持项目的机会,开展职业咨询和健康研讨会等方式都有助于营造良性的工作氛围,激发资深员工的创造力,帮助他们顺利克服职业高原。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及人才流动市场的日渐活跃,石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的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人才自身因素,也有国有石油企业管理观念、模式等方面不相适应的因素。我们应该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才竞争的赛场上,我们的国有石油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
一、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现状
虽然企业人员有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必要的,但当前人员流动也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较高。我处从2001年至2008年招聘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8人,流出38人,占引进的19.2%,且呈高发态势。二是石油主专业技术人员流失较多。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具有中、初级职称的石油工程、油田应用化学、机械(电气)自动化等石油院校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有专长,有管理经验,大部分是所在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向具有中、高级职称和管理人员扩展的趋势。从近三年外流人才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有一定现场实践经验而且也有国内外项目合作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身上,近三年总共流失的21人中,有5年及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约占62.0 %,有对外合作经验的约占60.0%。有人曾戏说:石油企业就像是一个大的“培训基地”,很多外资、民营石油企业里的高级技术人才,都是从国有石油企业里挖去或跳槽过去的。长此以往,企业的凝聚力和整体工作氛围也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二、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流失的对策
人才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应更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和经营,努力寻找稳定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系统科学地开发和培养人才,合理地设计岗位,让他们在工作中有施展拳脚的机会、有展现自己的舞台,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1、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薪酬机制
薪资尽管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是防止员工流失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尽快健全人才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参照的薪金标准。要用国有石油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吸引人,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稳定的制度环境、宏伟的发展蓝图、良好的工作空间更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着力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机制培养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真情留住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逐步拉开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从事高技术含量和一般性技术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以工作能力和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报酬多少的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更好的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进而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可探索建立钻井工程师、定向井工程师、钻井液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分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使岗位业绩与薪酬挂钩,提高能力水平高、责任心强、贡献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还应该帮助员工合理度量其投入和收益,让员工不仅看到物质回报,而且看到企业为其提供的发展空间、工作氛围、提升机会以及地位、荣誉等精神回报。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为促进人才发展,可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制度建设上进行积极尝试。一是实行基层轮岗锻炼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员工到不同岗位进行锻练,采取老带新、师带徒、导师制的方式,使他们尽快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积累专业工作经验,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个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积极促进人才流动,量才适用。尽可能给大家创造选择岗位的机会。有计划地对优秀员工进行 域内、域外、海外项目的轮岗培训。通过轮岗,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丰富工作经历。三是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贯穿全过程,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训以本岗位专业知识培训为主,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为辅。培训采取脱产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形成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员工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技术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的发展动态,拓宽视野。
通过定期对员工职业规划进行评估,适时地调控,及时地建议,有目的地培养,为员工成才铺路搭桥,调动员工学习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好地工作,顺利地成才。
3、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1.东丰县蔬菜生产现状和施肥水平
东丰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全县幅员面积2521.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村,总人口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6万人。耕地面积178万亩,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155万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最高产量达7.8亿公斤,商品粮贡献率达到83%。
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东丰县的蔬菜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在2008年3月份的调查,全县共有蔬菜面积8203公顷,其中保护地1076.2公顷,露地7126.8公顷,在2010年3月份的调查,全县共有蔬菜面积20208公顷,其中保护地2976.2公顷,露地17231.8公顷,特别是在县城的周边乡镇,日光温室、小土温室、大棚、小拱棚栽植蔬菜、香瓜、西瓜等都小有规模。但这些蔬菜瓜果的产量一直不稳定,总是忽高忽低,通过我们科技人员的调查,主要是在技术施肥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的施肥方法,沿用磷酸二铵做底肥
仅以东丰县东丰镇蔬菜生产为例:东丰镇现有3个蔬菜村,17个生产小组,全镇保护地蔬菜面积大约有1350公顷,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占全县的蔬菜面积68%左右。那么他们在施肥方法上还有一些保守的现象存在,通过调查具体表现在:磷酸二铵+尿素做底肥的有1/3;采用二铵+钾肥或使用其它复合肥的占2/3。东丰县东丰镇土地承包是在1983年,那时的土地很瘠薄,土壤N、P、K基本养分全不足。而农民承包到手以后,随着美国磷酸二铵的引进使用,也使蔬菜的产量大幅度成倍的增长。那么现在相隔已有20多年了,还在利用仅用磷酸二铵做底肥使用,难怪有的菜农说土地没劲,就加量加倍的施入。而蔬菜科学的配比是,果菜类(黄瓜、柿子、茄子、青椒等)N、P、K的需要量是3:1:4比较合理;而磷酸二铵仅含N、P它的比为1:3,根本无K肥和微量元素等,所以这样的施肥方法就造成了磷肥的过剩,其他肥料的缺乏而减产的现象。
1.2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了“肥害”现象
蔬菜生产当中果菜类一般施肥的原则是“少吃多餐”,一次性过量的施入或表现为秧苗徒长、纤细、落花落果,或表现为浓度过大而不伸长。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农户,在早春日光温室里栽植的黄瓜,正直生长期而秧的生长点却缩回去了,叶片黑绿、增厚、个别叶片起泡、瓜条不长等现象。经我们科技人员实地调查分析,证明了盲目大量施入了过多的肥料,再加上早春温度低,造成了植株体内肥的浓度过大,吸收不了而导致了叶片增厚,植株不长等肥害现象。
1.3施肥方法不尽合理,肥料损失大
在蔬菜生产当中,菜农一般都是采用尿素做追肥,每次根瓜、腰瓜、盛瓜期都要追施一些,但往往菜农采用的方法不尽合理。表现在尿素用手直接扔在地面上,然后顺着大棚一头大量灌水,一方面随着棚温升高,部分肥料蒸发损失一些,另一方面灌水随水冲失掉一些,植株吸收的少。正确的方法是离植株3指远,挖小坑把尿素埋在里面,第二天浇水,这样可减少肥料的损失,使植株缓慢吸收。
1.4施肥选择上不合理,造成了土壤严重酸化
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肥料,如上述的几种不科学的施肥方法,造成了有机成份缺乏,土壤板结植株不长,病害严重等现象。据我们总站化验室测土调查,现在东丰镇大部分的老菜田PH在6以下居多,甚至严重的达到PH在4.5-4.2,导致了种植的蔬菜生长受到抑制,特别是黄瓜根系木栓化,引起枯萎病大量发生,而蔬菜品质也不好。同时也使微量元素钙、硼等严重缺乏,导致了番茄脐腐病的大量发生。
综上所述存在的施肥问题,要想达到节本增效,减少残留污染,其有效途径就是走平衡施肥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势在必行之路。
2.实施无公害蔬菜配方施肥的途径
2.1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
蔬菜作物的配方施肥必须是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蔬菜田如果单纯施用化肥要比单纯施用有机肥菜体中的硝酸盐残留量要高1-4倍。这是因为生物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浓度,更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肥也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质,改善了产品质量。有机肥应采用充分发酵畜禽类以及沤制的绿肥,生物菌肥效果等很好。
2.2合理使用氮肥,减少硝酸盐含量积累
氮素肥料是蔬菜生产使用较大的而且整个生长期间都必须的肥料。但必须合理使用,超量使用氮肥,会引起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剧增,容易引发病虫害。长期大叶型的叶菜类,如大白菜、结球甘蓝、芥菜等,每667平方米每茬施用纯氮量不得超过15公斤,短期小型绿叶菜类,如小白菜、香菜、菠菜、生菜等,每667平方米每茬用纯氮量不得超过10公斤。
高肥力土壤不施化学氮肥。土壤中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氮量高。因此,对于土壤乌黑,有机质丰富的菜田,应种植易积累硝酸盐的短期绿叶菜类,不用施化学氮肥。对于一般肥力土壤,有机氮肥与无机化学氮肥用量比较不能少于一半。
2.3氮、磷、钾配合,推行平衡施肥技术
在蔬菜栽培上,单纯施氮比氮、磷、钾配合施肥,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高2-5倍。氮、磷、钾配合,可使菠菜体内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2.9-37.7%,所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对容易积累硝酸盐的蔬菜品种,要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同时,应根据土壤和蔬菜种类,缺什么,补什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平衡施肥。
3.实施无公害蔬菜配方施肥的主要措施
3.1提高思想认识,要有长远打算
要充分认识土壤肥力下降的严重性和恢复提高地力的近切性。要转变重视化肥轻视农肥的思想。随着蔬菜瓜果作物面积的扩大,保持地力难,恢复提高地力更难。因此,培肥地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要树立年年增施有机配方施肥的思想。
3.2积极宣传引导,普及施肥知识
合理施肥,是培植无公害蔬菜的前提。它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20%以上,而且市场需求旺盛。所以要加大无公害蔬菜重要性的宣传,采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手段,包括广播讲座、短期培训、典型事例的介绍等多种形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绿色无公害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日程。
3.3从根源上抓起,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
吉林省东丰县至2009年已被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了18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要切实抓好这些基地的发展,把配方施肥技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选择抗病品种等方面的知识,传授到广大农民手中。抓好示范县基地的建设,发挥科技指导员的作用,促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再上新台阶。
3.4大力开展试点,发挥以点带面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试测,于2009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调查工具论证会上论证通过,正式施测工作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的五十个样本区县展开。此次的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以上负责单位组织了专门的人力物力,深入到50个样本区县、300所中小学校,组织实施调查,确保问卷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
从返回的问卷来看,问卷有效填答率高,对于问卷中的开放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真做出了回答,问卷整体填答效果较好。可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区县教研员都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积极参与。目前问卷已进入整理分析阶段。
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5月18~27日,课题组也组织力量在、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按照分省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样本省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区县、一所样本学校,由课题组对该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县教研员、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关于访谈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参与访谈的区县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海市闸北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参与访谈的学校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小学、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市中山路小学。访谈资料将作为课题调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还就“四不做”问题(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9年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会做”、“无人做”、“不愿做”、“不真做”现象)专访了部分专家、教研员、校长和心理教师,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西南大学陈旭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思刚研究员、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重庆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勾庄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瑛等。请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来畅谈“四不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部分采访内容将陆续在本刊刊登。
记者/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中图分类号:TU45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4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21
1 工程概况
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为雅砻江中、下游的“龙头”水库,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进厂交通洞为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重要组成部分,与4#隧道公路平交(桩号:K6+400.00),喇叭口形式布置形式。本标段工程进厂交通洞全长130.0m,断面结构尺寸为29.37×8.60~12.94×8.60(渐变段),马蹄形结构。布置具体详见图1所示:
2 地质条件
进厂交通洞上覆岩体厚度大,最大厚度约578m。出露地层岩性为T3lh2(3)、T3lh2(4)、T3lh2(5)层粉砂质板岩与绢云母板岩。岩体微风化~新鲜,无卸荷,薄层状~互层状结构,隧洞围岩以Ⅲ2类为主,洞室围岩局部稳定性差。交通洞主要Ⅲ级结构面为f13、f14、f27、f28、f29、f17等顺层展布的断层,断层走向与洞向大角度相交,有利于围岩整体稳定;围岩局部稳定主要受Ⅳ、Ⅴ级结构面不利组合影响。另外,交通洞埋深大,岩体地应力高,基岩裂隙水局部具承压性,施工中应重视对高地应力、地下水及有害气体的预防和处理。
3 总体施工方案确定
对于面临高地应力条下地下洞室开挖存在安全风险,针对本工程特点,采取“先预防后开挖,及时加强支护”的技术措施:先施工应力释放孔,避免应力集中而出现岩爆现象,然后结合进厂交通洞的特点分别采用“先中导洞,然后分区开挖成型”。
4 施工技术应用及处理流程
高地应力条件下洞室开挖施工技术应用及处理流程详见表1:
5 施工方法
5.1 预防措施
提前安排专业地质工程师地质预报。在极易发生岩爆洞及拱腰部位,爆破开挖钻孔前采用YT-28手风钻施工10~20个应力释放孔,深度6m、直径42mm。应力释放孔为空孔,施工完成后对孔内注水,避免应力集中而出现岩爆现象。
5.2 爆破施工
结合进厂交通特点,该隧洞属于渐变洞段,采取“先中导洞,然后分区爆破开挖成型”的方式施工,以减小爆破对高地应力岩体的影响。其分区及施工顺序详见图2所示:
5.2.1 爆破孔布置。
周边孔:孔距以10~15d(d为孔径,为42mm)控制,最小抵抗线与孔距之比控制在1.0~1.3之间。
掏槽孔:布置于中导洞(Ⅰ区)的断面中部。
崩落孔:按等间距布置,最小抵抗线与孔距之比控制在1.0~1.2之间。
5.2.2 爆破参数。利用戈斯帕扬公式计算得出Ⅲ类围岩爆破单位岩体消耗0.965kg的2#乳化炸药。(JC)0+000.00~(JC)0+030.00洞段分区开挖断面面积均大于20m2,故采用译波尔建议公式计算炮孔数量:
式中:、为由岩体可爆程度确定的系数,本工程隧洞围岩属中等可爆,取=30.9,=1.00,根据公路隧洞断面面积计算得炮孔总数。
对于掏槽孔采用Φ32mm药卷,装药系数取0.7~0.85;崩落孔采用Φ32mm药卷,装药系数取0.5~0.8;为保证光爆效果,周边孔采用Φ25mm药卷,并采用间隔装药结构。
5.2.3 爆破网络连接。爆破网络:采用塑料导爆管串联和并联形成爆破网络,以毫秒延发雷管实现微差爆破。
炮孔堵塞长度一般在0.7~1.0抵抗线之间,堵塞材料选用黄泥和砂子的均匀混合料或岩屑混合物。
5.3 危险源处理
爆破施工完成后,立即将施工机械设备撤离至安全区域内,采用高压冷水喷洒以降低岩石的脆性从而减弱岩爆强度,同时对发生岩爆的区域加强机械设备及人工配合钢钎排险,待安全隐患清除后,进入下一道支护作业。
5.4 支护施工
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交叉洞室开挖成型尽可少岩层暴露的时间,减少岩爆的发生。开挖爆破完成后及时对出现岩爆的区域加强支护,支护结构形式见图3所示:
开挖完成待岩爆处于稳定期后开展系统锚杆和挂网支护作业,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锚喷作业。支护结构形式:系统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局部围岩裂隙发育部位锚杆方向根据现场围岩裂隙的产状调整,使之与不利裂隙面大角度相交,一般系统锚杆方向与开挖作业面垂直,必要时增设型钢拱架。系统支护参数及结构布置见图4所示:
6 安全监测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81-0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医学的发展,呈现操作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技术风险性日益增加的趋势l1]。本调查旨在了解宣城地区部分医院静脉输液工具使用及维护现状,发现问题,进一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对宣城地区9所医院38个临床科室进行调查。填表人纳入标准:①填表人担任医院护理部工作、临床科室护士长或对科室静脉治疗非常了解的护士②填表人的回答能代表本科室输液状况的实际情况③该科室静脉输液治疗量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采用安徽省护理学会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表包括4部分:①医院的基本情况。②静脉穿刺工具使用情况。③静脉输液相关穿刺、维护与并发症④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
1.2.2 调查方法于2013年7月16日8时至7月17日8时对宣城地区9所医院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为97.56%。
1.2.3 资料处理与分析 所有资料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输液人数及输液工具的选择
当日调查患者总数1333人,接受输液治疗患者1055例。使用静脉输液工具方面钢针459例,静脉留置针520例,PICC44例,CVC有9例,prot3例。
2.2 静脉留置针使用及维护 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静脉炎(45.73)和导管堵塞(40.81%),根据王建荣[2]等指南意见,静脉留置针使用及维护方法与指南一致的百分率见表1。
2.3 PICC的使用及维护
改良塞丁格技术和超声引导进行置管,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3] 。PICC最长可留置一年,治疗间歇期7d维护一次[4]。本次调查中医院开展门诊维护占33.33%。使用PICC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阻塞和静脉炎。导管穿刺和维护人员接受过培训为91.14%,提供培训的机构依次为医院护理部、科室、厂家、护理学会。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注给药方式高达70%[5]。本次调查中静脉输液患者占住院患者79.1%,钢针占43.51%。其原因为护士对输液工具知识未掌握。护士未主动向病人提供输液途径方面的指导。同时,目前缺乏强制性的输液标准来指导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没有严格的质控体系来规范护士行为。PICC调查显示仅有10.53%科室开展穿刺,33.33%医院开展维护。临床取得PICC穿刺技术资质的人员有限,置管后长期有效维护受到限制。间接影响护士输液工具的合理选择。
因此,卫生行政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将部分输液工具如PICC纳入医保范围。医院完善静脉治疗的质量控制及相关制度,加强输液安全质量控制,正确维护,减轻病人痛苦,保证静脉治疗的安全落实。
参考文献:
[1]郭俊艳,张黎明,魏畅等.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人管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485―488.
[2]王建荣,呼滨.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Abstract】Objectiv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contras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r hand operation in stomatology in Wuhu public and private hospitalsObjectiv.Methods Random sampling to select Anhui Wuhu oral outpatient medical staff,application of self-made questionnaire for four hand operation of cognition,behavior and attitude survey.Results Public health care on the average standard of four hand operation cognition scores difference is 5.99±0.163,5.81±0.447 for private health care,t=2.078,P=0.046;on the four hand operation support(96%)is higher than the rate of private public(94%),P
【Key words】Four hands operation;Application status;Survey
四手操作指在口腔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取舒适的座位,患者取放松的仰卧位,医护人员的双手(即四手)同时在口腔治疗中完成各种操作,平稳而迅速地传递所用器械及材料[1]。有研究表明,四手操作能够减轻医、护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感染,提高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6]。为此,本文对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四手操作技术的开展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芜湖市区各级口腔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四手操作技术应用的现况调查,其中公立医疗机构6所,私立医疗机构15所,医生69人,护士113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
1.2 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后[1,5]设计调查问卷,预调查评估问卷信度和效度。问卷内容涉及人口学问题及对四手操作技术的知、行、意的调查,包括认知情况、接受程度和开展情况。对问卷调查员统一培训后发放问卷,医护人员当场作答,答题后立即回收,去除无效问卷。
1.3 统计分析
应用Dpidata3.1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逻辑核对无误后,运用 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做χ2检验,计量资料做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共182人,其中医生69人,护士113人。专科57人,本科111人,硕、博士14人。结果见表1。
2.2 四手操作的认知情况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技术的认知情况:公立医护(5.99±0.163)高于私立医护(5.81±0.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46)。结果见表2。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的支持率:公立医护(94.0%)低于私立医护(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612,P
2.3 四手操作的开展现状
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的实际使用率:公立医护(23.8%)低于私立医护(3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0,P=0.003)。结果见表4。
表4 公私立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四手操作的实际使用率
2.4 四手操作不易开展的原因调查
公立t护认为影响原因前三者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136人);四手操作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122人);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121人)。
私立医护认为影响原因前三者依次为: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31人);四手操作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18人);护士(助手)缺乏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17人)。结果见表5。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芜湖市口腔专科医生和护士对四手操作技术认知度和对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开展四手操作支持率都较高,这说明四手操作技术优点口腔专科医生和护士的一致认可。一方面,他们通过阅读和学习四手操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知四手操作的优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四手操作的技术的优点。但是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四手操作的使用情况私立医院(32.3%)高于公立医院(23.8%),χ2=11.380,p=0.003,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公立医院接到病人数量较多而护士人员不足,无法更好地执行四手操作;宋莉辉[7]的调查也显示,护士人员缺乏是导致四手操作不宜开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参与调查的私立医院医护人员有限(31人)。同时四手操作的支持率方面私立医院(96.%)也略高于公立医院(94.0%),这可能是因为私立医院四手操作执行率高于公立医院,在四手操作的执行过程中体会到四手操作的优点,从而更加支持四手操作的推广使用。四手操作不易开展的原因方面,公立医院主要认为医务人员数量不足(90.1%),但私立医院只有(35.5%),这可能是由于相对公立医院而言私立医院接待病人有限,医务人员足够。由此也可以看出,公立医院仍然承担绝大多数的医疗工作,相对而言,私立医院的发展应该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在医学院校不重视口腔专业方向护生培养方面,私立医院(100%)高于公立医院(80.1)李群英等人也认为:四手操作技术要求口腔专科护士除了具备一般的护理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口腔专业知识和对口腔医疗器械设备的熟悉[8]。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如口腔专科基础知识培训、专科器材的识别和使用、人文关怀教育等[9]。
综上所述,芜湖市公私立医院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对四手操作技术认知度和对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开展四手操作支持率都较高,但公立医院应该提高四手操作的实际执行率,这主要与缺乏系统的四手操作专业培训和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有关。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四手操作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化的四手操作的培训。尽管四手操作的应用与推广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实现四手操作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做好营造良好氛围、转变工作思路,制订相关对策、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并严格落实到位,使四手操作护理模式能够良好、有序、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红飞,徐俊丽.某市口腔专科四手操作技术的应用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2,35:3739-3741.
[2]Maunder K.Four handed wisdom[J].Br Dent J,2011,210(2):52.
[3]黄慧萍,赵英莉,贾霄石.口腔科门诊护士工作压力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34-936.
[4]George RJ.Improving productivity in the dental practice:astarting point[J].N Z Dent J,1996,92(409):73-75.
[5]钟昌萍,张芸,刘锐.国内口腔诊疗中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11:1405-1408.
[6]王欣琛,王利俊.口腔诊疗中四手操作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25):2609-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