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采集与整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篇(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布罗哈的和哈默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一般竞争力是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源具有战略价值,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和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能为企业取得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并为企业独自拥有,还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因而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服务)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利用它向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知识、技术上不断创新。通过形成新的核心能力,产生新的核心技术,再创造出新的核心产品,这才能使核心竞争力得以延续,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采购外包的阐释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Quinn的研究表明,企业应该持续地在具有核心能力的业务上进行投资,而将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进行外包。外包非核心活动可使企业更加提高管理注意力,加大对绩效显著工作的资源的分配,而对相对劣势的工作交给外部组织承担。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将精力和资源集中于不断发展的、可控的、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上。把次优的采购活动交给更为专业的采购公司,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第三方采购的高效率主要来源于其专业化的技能可以使企业在取得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获得更多的灵活性。采购外包结束了自给自足的采购组织模式,同时把非核心采购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别人也可以在核心采购业务上增强竞争优势。

三、采购外包决策过程分析

采购外包更多地被公司看作是战略上的调整,成本的节约则被看作是次要的原因。企业在实施采购外包业务模式时,必须权衡考虑。

首先,要看采购外包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全局性、谋略性特点,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应当从属于、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采购外包若偏离了企业发展战略,就会打乱企业的长远部署,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奉行国际化战略的公司,在进行全球扩张时,都纷纷选择将采购外包给更熟悉本地资源的第三方公司。企业则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专注于研发、生产,提高整体效率,更快速地进入本地市场。

其次,要看采购外包是否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把采购业务外包,以利于企业更好地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采购外包并非把采购业务全部外包给更专业的第三方采购公司,彻底地把企业的采购职能、企业的采购部门从企业中删除。科学的外包是将企业中缺少战略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充分利用社会的公共采购能力。企业自行处理专业采购、涉及核心竞争力的采购,以及企业已经建立采购优势的业务,并在公司留有骨干的采购人员与外包采购商进行协调。

最后,要分析采购外包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并不是所有的采购项目都适合外包。企业要对外包所耗成本与自行采购所耗成本,做详细的对比分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采购外包的决策要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认真分析采购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企业能否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比自营采购更高价值的资源,由此决定企业是否应选择采购外包。

四、采购外包风险分析

1、企业机密外泄。正如IBM前任首席采购官里克特所言,生产采购包含着许多提前设计工作,而你并不希望设计秘密公开给第三方,因为他们可能与其他公司分享这一信息,而一旦采购外包将发包方的采购利益和经验告诉其他公司,这无疑会损害企业的竞争优势。

2、易失去采购的控制权。长期和缺乏机动的合同容易削弱企业对采购的控制力,且决策的可逆性下降。有可能造成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失控。

3、难于监控。如果是处于不同的环境和规章下,对采购服务商所进行采购活动的监控实施的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据专门从事外包合同审计的ZndEdison公司的调研发现,大多数采购服务供应商向发包企业通知价格上涨只需两天,而通知价格降低则需要22天。因此,如果企业不跟踪市场动态和对服务公司进行定期审计,报价中很可能会隐藏一些额外的成本,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4、转置管理成本上升。转置成本是企业由自营转向外包时将会增加的管理成本。当采购外包服务与风险成本高于由企业自行采购时,企业将放弃业务外包,促使企业重新构建自身的采购流程系统。这一反一复,无疑增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5、对职工的工作情绪造成冲击。采购外包往往会裁减职工。随着更多采购业务的外包,企业采购人员会担心失去工作。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只是时间问题的话,就可能使他们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导致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业绩水平下降。

篇(2)

1 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理论分析 。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如果研发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投资,则企业就会自动的倾向于这项投资,反之则不会。研发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使得投资主体无法完全获得由自身研发投资带来的所有收益,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相当完备的经济环境中,也会由于专利保护的时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识溢出导致投资的私人回报率低于从整体来看的社会回报率,这意味着私人的研发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1998)认为,保守的估计社会最优的研发投资会是实际投资的2~4倍。所以,无论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来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是各国政府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说,政府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提高或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也就是通过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财政补贴或税收激励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弥补企业没有完全得到的收益。这些措施在资本市场更加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会更加有效,因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的加入,企业不能通过外部融资来分担风险,大企业可以转向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进行研发活动,中小企业则会因为缺乏风险资本的加入而无力承担高风险的研发投资;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道德风险更加严重,使得企业为研发融资的成本更高,从而减小了对研发的投资。当政府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参与社会的研发活动时,则会大大改善这种研发不足的现象,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最后是供给方面,政府可以发挥财政力量,通过增大对教育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增大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支出从而为社会供给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显然,在相同的研发强度下,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会提高社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产出,从而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

事实上,政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出发的各种财税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影响企业创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经济的开放程度、市场结构、企业的规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而这些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分析财税激励政策的有效性需具体考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本文分析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各种财税激励政策的选择。

2 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的通用性关键技术,较强的渗透性吸引了世界各国对其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创新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着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进入到了目前的迅速发展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从3.1万亿元增长到了7.1万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4.8%。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以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用研发投入与工业增长值之间的比例来衡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而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保证,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

再次,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的基地,但我国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在很多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产权,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上,研发能力甚为薄弱。这导致了我国仍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或通过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设置更多的技术壁垒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或通过在我国国内大量申请专利来占领我国市场,加大了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阻止了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综上,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信息产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真正把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3 提高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选择

3.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支持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直以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自然地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虽然在实施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下,技术创新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且个别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上没有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技术消化吸收的效率比较低,在大多数核心技术上还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外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的过程来看,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还是实施技术追赶的韩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对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的行政干预和统筹安排。所以,必须要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从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转贴于

3.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财政投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995—2008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筹集的平均比例为4.4%,企业筹集的平均比例为85%,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约为10.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8%和8.2%。这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科技活动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身筹集,由政府筹集的数量相当有限,而在我国信息产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资不畅的情况下,增加政府财政的直接投入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3 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与政府通过直接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相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将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从理论上说,政府加大直接的研发投入可能会和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互补,也就是起到促进私人研发投资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整体研发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但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政策上,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技术引进等各种科技活动支出制定相应的税收抵扣额,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税制,提高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对各种技术创新的性质进行区分,特别对应用性广的信息技术给予较大的支持,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3.4 通过财税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创造条件

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数行业均属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同时由于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导致了其研发的更大风险性,所以,通过金融市场为信息产业研发融资的难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过财政提供贷款贴息的鼓励政策,也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研发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和推动风险投资资金的形成,从而促进民间资本对研发投资的支持。

3.5 加大对信息产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保证,也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LEiponen(2005)研究认为,在控制研发强度的条件下,技术性劳动力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并且Colombo和Grilli(2005)的研究发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政府对高素质专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目前专业性人力资本缺乏以及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政府必须从供给角度加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快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各类创新人才队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

[2]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3]高培勇.进一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6).

[4]丛明,朱乃肖.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0(1).

[5]代明,牛昕,戴毅.创新导向型财政政策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0(3):89-92.

篇(3)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异同分析

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收集、分类、汇总、分析和报告各种经济信息,借以进行预测和决策,制定计划,控制业务,并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保证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总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存货管理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与作业成本法。

2.两者教学内容异同点分析

(1)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属性,都是为满足企业的管理层要求服务。两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导致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教学内容上的交叉:

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相同。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

第二,两者数据来源相同。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 决策与控制;

第三,两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计划、 决策、 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相同的内容和方法,加之两者同属边缘学科,其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使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职能均不断扩张,研究内容相互覆盖。以上种种使得学科内容无可避免地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2)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学科的本质不同。管理会计是一门为管理而服务的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它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价值管理,并从管理中处理好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它主要负责管理企业的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

二、两者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现象分析

由于上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所存在的异同,造成高职院校财务专业安排这两门课程教学时困难丛丛。大多数学校为保证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和课时安排上,两者互不干涉,这势必造成同一专业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出现大量重复的现象,宝贵的课时浪费在相同的内容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如果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课前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现象将更为明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学科异同点造成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重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需要量预测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全面预算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财务预算与控制内容。

(2) 投资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3)存货管理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存货管理决策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内容。

(4)财务预算内容重复。分别属于管理会计课程中投资决策分析内容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管理内容。

三、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处理这个问题的总体原则是:既要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状况予以解决,又要同时兼顾各学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质。使学生清楚认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是两门独立的学科,两者类而不同。并使各知识点按实务的要求衔接起来,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1.不应以取消管理会计课程为解决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复现象。一些管理层主张直接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以解决教学内容的冲突,认为这样简单有效,还节省了课时。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这是基于管理会计在管理科学中日益重要的考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会计工作由经济过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经济过程控制和预测、决策转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交叉内容进行整合。

作为一门学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伸,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重复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只是在教学中应将其内容与其他学科明确划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两门学科的不同侧重点入手。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构建教材体系。而管理会计课程,则应以其职能( 规划和控制) 为主线,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建议如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投资管理、资本成本、杠杆原理、财务预算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内容放在财务管理课程讲解;而将经营预算内容、存货经济批量决策、经营决策分析放在管理会计讲解。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如再继续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两门专业课程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分别安排教师进行授课,只会令课程内容重复、冲突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相关专业应对此两门课程的教师安排授课前的集体备课,教师们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教学安排许可,此两门课程应尽量安排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及顺序,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韵琴. 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改革[J] . 财会月刊,2008,(3): 94-95.

[2] 栗 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J ]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65.

[3] 宫景玉,鞠红兵.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关系的探讨[ J ] .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3):198-199.

篇(4)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篇(5)

一、引言

财政管理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导性工作。相对于传统模式的预算法,新预算法的内容不仅得到了有效的补充,还增加了公共财政改革方面的内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正确了解新预算法的各种要求和规定,严格按照标准,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升财政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促进财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

二、基于新预算方法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S着我国新预算法的不断实施和推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拓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工作的范围,使单位的控制制度得到了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而且要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对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执行以及调整,同时还要做好各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其次,新预算法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年度预算的相关平衡机制,保证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从而提升单位内部的预算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后,新预算法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新预算法可以有效防止“两张皮”问题的发生,使得单位财务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得以优化,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三、基于新预算方法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在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方面不够严密、预算的分类科目不合理、预算控制力度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严重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整体预算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不严密、科目分类也存在较大问题,导致每年的财务预算都较为混乱,内外预算难以实现统一,实际预算往往都高于实际使用,使得资金大量外流,使用效率极其低下,进而严重影响了该事业单位的发展质量。

2.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预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内容。但是,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甚至是非常的薄弱,很多的内部控制工作都无法实施到位,只是单纯的依赖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进行相关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这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工作的准确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3.财务核算工作不是很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预算编制是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预算执行和预算控制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将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职责,没有为其提供充足的编制时间,使得预算编制无法有效的包含行政事业单位方方面面的收支情况。此外,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预算编制手段,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编制方法,常常将以往的年度预算基数作为基础依据,对其进行单纯的加减,并没有充分的运用零基础预算手段,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编制水平和效率低下。

四、基于新预算方法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更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

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学习和实施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有效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新预算法中的规章制度进行积极有效的落实。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尤其是关于新预算法方面的变化内容,加强工作人员对新预算法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发现新预算法和传统预算法之间的不同,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效完成。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将新预算法和各项财务改革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满足国家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各项要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机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随着预算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以及人们法治观念的增强,预算绩效管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同时,它也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收支矛盾的实际需求,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坚持“绩效”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将绩效的规范化管理作为基础,相关预算项目为重要载体,努力实现最终的绩效目标,建立符合新预算法要求的绩效管理机制。其中应该重点加强涉及企业资金、民生资金、农业资金、政府采购资金等大额度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的评价工作,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

3.提升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工作的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中,首先应该对财务管理进行合理规划,设立单独的财政预算部门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保证相关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其次,应该提升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在实际的编制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编制活动,通过财政部门的检查和审核以及人大审批之后最终形成预算。同时,在预算编制中,要注重财政预算内容的完整性,特别是要防止“小金库”、账外账等现象的出现。最后,应该强化预算的控制和执行,对财政支出项目和基本支出进行严格划分,有效控制预算支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支出能够落实到位,有效控制单位预算执行中的各种偏差现象。

4.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为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质量和水平,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以及财会信息质量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应该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要充分贯彻和落实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支付制度,强化预算编制执行、经费审批、资金收支等方面的权限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5.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水平

会计核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在具体的财务核算工作中,应该注重地原始凭证的管理和审核工作,保证各项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次,在资金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对大额度资金进行收付管理,遵循单位内部的资金管理规定,防止各种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对财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特别是要加强公款私存、管理不到位、坐收坐支现金等问题的管控,保证财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确保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

五、结论

总而言之,财政管理工作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推广,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新财政管理观念,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玲. 新预算法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6:65+64.

[2]张海燕. 基于新预算法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6,14:40+42.

篇(6)

【作者简介】 罗克文,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黄馨馨,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张余慧,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律与管理;李香,广东工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8-0026-02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定义及内涵

“核心竞争力”最早见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它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一种“优势资源”,它是对大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运作,深植于大学各种资源中,以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中运作大学资源所形成,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这种能力以大学基础设施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愿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许多著名大学都注重发展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并且依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 就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 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二、大学生存环境与大学竞争

1. 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服务被纳入“服务贸易协定”条款,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必须正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之间的无形竞争。一方面,国外高校凭借其学术声誉和办学优势、吸引和抢占了中国的大量生源,国内高等教育市场受到挤压,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国外教育资源涌进来,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兴起且规模越来越大,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面对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

2.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逻辑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规模扩张,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增加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也得以实现。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国家按照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也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

三、本科人才培养与大学核心竞争力

世界上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是靠本科人才培养扬名于世。牛津、剑桥大学成立之初形成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皆服务于本科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以其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让广大学子神往。因此,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探究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大学核心竞争力,对如何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具有时代意义。

1. 本科教育质量维系着大学主要的办学经费 在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下,本科生培养是大学经济的主要来源,企业也将资助经费主要投向本科生奖助学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因此,优质的本科教学可以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即使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学的支柱,重视本科教育,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 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本科人才培养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教育传递着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为国家培养了未来的管理者与建设者。青年一代通过本科教育开始接触高深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与深造打下基础。

3.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在高等教育层次分化、中心上移后,本科人才培养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声誉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本科教育得不到重视,很难为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生源。没有高质量的生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难以实现,科学研究缺乏生力军,师资培养缺乏后备力量,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也难以跟上。

四、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1. 重视大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承

深厚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一所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大学制度等, 共同构成其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对核心竞争力起着发展导向的作用, 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其历史、传统、特色、校风、校训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培育和运用的源动力。大学文化的形成是学校特色与长期发展相融合的积淀,一所大学的文化就是一所大学发展史的沉淀,也是不可复制的因素,让特色文化与校园其它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对具有特色的泛文化圈,使其具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被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2. 坚持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化不是同质化,一方面要保留本土化民族化特色,按照国际惯例向全球开放教师市场, 融入到国际教育环境中去;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发展自身,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起高起点的教育平台。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创建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行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吸收、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与个性。

3. 加强优质资源整合、切实实施“质量工程”

大学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必须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高校将从分散配置战略资源转向集中配置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应尽可能地将稀缺的资源和优势集中到有限的战略关键点上。全面提高基于本科人才的大学核心竞争力需推进教育改革,进行资源整合。教育部“质量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提高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质量工程本身代表着品牌教师、品牌课程、品牌团队、品牌基地等,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总体竞争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因此质量工程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将直接转化为一个学校的品牌核心竞争力。

篇(7)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

(1)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指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对手。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信息技术的,把它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

(1)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沁园春・长沙》

构想: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主要通过投影片、书本和录音机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做法:制作《沁园春・长沙》课件时,选用与相关的资源,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方法进行全面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教学流程见下图:

(2)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圆幂定理》

构想: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抽象的知识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掌握。

做法: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Flash将这四个命题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即同一线段上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的积是一个定值,于是可以将这四个命题统一归纳成一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

导入 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讲授 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 观察和思考

学生

练习 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 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交流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 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

反馈

总结 归纳总结 自我测试、小结,达到知识综合提高

(3)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招贴设计》

构想: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利用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

教学流程如下:

程序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学习 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

学生练习 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 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交流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 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

反馈总结 归纳总结 自我测试、自我小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2、通过上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整合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1)层次性原则

(2)主动性原则

(3)个性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8)

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角度来看,口述历史资源的收集已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新模式。在数据库商控制垄断大量信息资源的今天,各级各类图书馆,尤其是以保存和传承文明的公共图书馆,更应该积极地开展特色资源建设。保存和传承湖湘文化和历史,是图书馆的职责所在,也是图书馆丰富馆藏的需要。后期整理是口述历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口述历史资源后期整理时,工作者应树立一些价值追求观,不以既定的结论剪裁史实,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鲜活的史实客观地反映和刷新历史,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与盲点,再现历史事件以及具体人物的细节和活动,视平民百姓的历史命运与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以同等的重视,全面真实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脸谱化。

同时,口述历史资源后期整理工作应遵循坚持实事求是、存真求实的原则,不妄加主观意愿,应全面真实地反映特定的主题;把握规律性、更具针对性,努力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

2.关于口述历史资源后期整理(口述历史资源种类及特点描述)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应妥善保存并加强后期整理。首先,对采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料妥善保存,包括口述史料的音频、视频、图片和被受访人的相关资料等;其次,需要与其他文献信息一样进行专业的整理,在遵循和保持口述史料内容原貌的基础上,对口述历史资料按资源类型进行后期整理编制。

2.1受访人素材整理

受访人素材是指与受访人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一般包括:受访人自己所写的文字,别人写的关于受访人文字,受访人家族的相关资料、与受访人相关的有关资料等。整理这类资料首先应通过补充、核实、润色等后期工作,使素材进一步的完善和丰满。

其次按照采访的时间顺序,以每位口述者的姓名编号,将采集的素材独立建档归类。资料档案中包括录音文件、视频文件、照片文件、口述人简历、其它史料文件等。

资料档案的保管。所有采集到的原始素材以三种形式保存,即:所有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上传图书馆服务器保存;所有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用硬盘保存备份;所有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刻碟存档。

2.2口述录音素材整理

录音转换成文字资料。录音转换成文字资料是为了便于使用者更便捷地利用,也便于成书配合利用。但原始录音还必须认真保存,它对于深层次的研究,更具立体,更具现场感。

2.3口述视频整理

采访视频拍摄结束后,将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处理。口述历史的视频资料可以分为粗编和细编两种。粗编是将录像原始素材冠以片头和片尾,尽量保持视频录像中内容原貌。基本原生态地打包保存,最后将整理后的视频打包刻录光盘,归类存档。上传到数据数据库,或图书馆网站;而细编,也称之为深加工,则根据口述史料逻辑关系,以及相关史料要求,将录像原始素材,按已撰写的脚本编辑,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视频专题片,再将深加工整理后的视频打包刻录光盘,归类存档。上传到数据数据库,或图书馆网站;

2.4口述历史采集信息的整理出版

篇(9)

一、充分认识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意义

各市、县档案收集就指接受和征集档案,档案收集工作就是按照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方法,把分散在各机关、部门、个人手中和散失在社会上的档案,集中到机关档案室进行科学管理的一项业务环节。

档案的收集与管理,重心环节与体现,聚焦在收集关,把不严、做不好,会使产的利用价值打折扣。可见,档案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档案管理的流程从收集、鉴定、整理、审核、归档、验收,归后到利用,其中收集是根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石,档案资料收集质量的好与坏、数量的多与少都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二、档案资料收集存在的问题

1.一人兼多职,档案管理员不专职

为了减少资金的开支,又想工作全面到位,很多的单位实行一人多职,缺乏专职的档案人员,于是就出现了档案人员兼职其他工作或者说其他工作人员兼职档案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负责文件的收发,文字的综合、信息的宣传以外,还要对档案文件的管理工作负责,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去,出现了范围不明确、收集工作不及时、材料不充沛等问题

2.档案管理员工作能力有限,不利于电子档案的收集与管理

当前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年纪较大,对电脑的应用不熟练,不善于使用电子档案,对收集与管理存在一些滞后管理。一些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不重视、不细心,导致的资料散失、不完整、错乱等现象。就使很多的单位文书档案存在很大的漏洞。

3.档案的收集没有统一要求,自成一体

由于事业单位没有对档案的收集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也没有给出固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从数量到形式上都发生了变迁,原有的制度中的条款没有增删,已经不再适合现代档案的工作了,因此,自成一体,百花齐放是现代档案资料存在的现状。

三、加强档案收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关注信息来源、做好甄别工作

征集流散在各机关、各部门、个人与国外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档案和相关资料,是档案部门收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分为非强制性的和强制性的两种。一般采取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复制、交换、捐赠、有偿转让等方式,将档案集中到档案部门。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挑细选,不能将有价值的信息删除掉,也不能将杂乱信息干扰正常的档案信息判断与管理。

2.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及时收集,做好信息“保鲜”,发挥时效性

将传统纸介质档案转录为电子档案,既要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完整、有效性,又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存储调阅优势,将档案做到保管再利用,发挥档案时效、资源性。

对于二次文献档案,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收录工作的效用,减少由于手工采集操作的误差大、采集时间长的缺点,为了缩断信息加工的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从而适应现代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工作的现状,使档案的采集工作也面临着变化,必须有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3.收集信息、合理归档

为了各项管理工作完整、准确、可靠、齐全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体现出档案采集工作的重要。加强管理,有序分类。将档案按类别、年限、级次有序分类整理、归档、保管,这自然涉及到如何采集、用什么方式采集的一些细节性问题。

目前各市、县的档案部门已由纸介质档案逐步向电子档案时代过渡,在双重档案交集是收集资料的关键点,传统模式上重要资料必须用纸介质档案保存,且分私密等级、保管年限不等,由这些传统习惯保管方式转变到目前纸介质与电子采集形式二者兼容,采集量会增大,所面临工作量较大。

3.1常规性档案,按期限采集、整理、归档;

3.2特殊资料的收集与保管,将采取不定期采集、整理、归档;

3.3临时性重点资料档案,有针对性的采集与整理,充分发挥重要资料的时效性。

档案的采集需要通过纸质与电子化采集相结合的方式,使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有价值性充分发挥出来。

4.做好收集信息的交接及保管工作

定期将事业单位的案送交档案管理部门收集、保管,保持原有全宗的完整性及相关全宗的联系性,进行纸介质立卷,电子档案做好储备。电子档案整理、保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要保持存储介质的防磁、防潮。

4.2整理、录入电脑的安全性,做好用机的杀毒工作;

4.3防止档案的病毒侵害,资料防篡改、毁损;

4.4防止电子档案的信息外泄,做好保密工作。

5.做好档案信息收集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感的培养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24

Analysis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llection 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rchives

ZHANG Yuxia

(Binzhou Polytechnic,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ent acquisition, incorporated with the file system is perfect or not properl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Therefore,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on its origin and strive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inking, clear job responsibilities, and earnestly do a good job the daily work of file system and incorporated acquisition work, en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o make positive return. This paper points out how to correct the deficiency in the practical work, strengthen the archives col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work of the projec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project archives collection; strengthen the archives incorporated

所谓科研档案的具体含义与工作内容,便是在日常工作当中通过对有关科学研究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资料、最终结果以及多种方式进行内容的收集、采集、撰写等工作,通过规范的记录形式,存档保存,对最后科研项目成功与否以及经验信息的积累。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基础和开始,它不仅来源于科研活动,通而且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有着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努力完善档案建制采集编写工作,这有助于我国各类科研行业的全面发展脚步。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进展情况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以旧有的模式进行相关日常工作,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对其研发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目前在科研内容上收编采集的不足

1.1 所采集信息不达标造成整理效率低

在日常工作当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对于档案建制存在掌握较弱的情况,档案从采集、整理、归类、存档等一系列环节当中,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标准,导致许多档案在存档后,难以梳理与整合化管理,导致有关信息在存放多年后,工作人员在有所需要的时侯,还要重新对其翻阅整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与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伴随着我国各领域科研项目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进度都在先进化、国际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使得许多内容的存档操作手法已经被淘汰,无法跟进时代脚步进行跟进,也造成了有关内容整理效率低下等客观事实。

1.2 相关人员工作能力较弱,思想过时

部分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一系列工作的过程当中,因个人的工作能力较弱,导致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划分时,存在疏漏与错误。导致在档案需进行调整与查阅时,无法第一时间使用和查找,严重影响了各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同时,因其思想层面较为落后,思想认识过时,在工作当中无法做到创新性的工作进展与调整,导致此类问题的恶性循环,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1.3 有关人员无法适应工作转型

目前,我国在各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加与进步,随之而来的则是有关档案采集与收编进程逐渐从全面型转变为独有型态势,既有关档案存档的有关内容,划分不同工作人员进行单独管理,以配合目前我国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有部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无法适应其工作转型,在系统化的工作进程中,缺少相应的处理办法,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对各项科研情况的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处理,从而降低了整体项目信息档案的采集与提取工作。

2 解决目前不足之处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工作负责人的思想认识

为切实加强有关档案建制工作的诸多细节,要求相应负责人,在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自身思想认识,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管理模式,运用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科研信息采集、划分、整理、存档等工作过程当中,提出“负责人一抓到底”的工作思路与理念,要求负责人在相关工作中,能够全面管理好手中应处理的内容,明确自身责任,加强与各级层领导思想沟通的情况。

2.2 档案建制有法可依

在有关工作的开展过程里,应当建立起一套“外圆内方”的处理管理办法,既在工作当中,在针对不同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做到“外圆”,根据不同情况,创新改变旧有的思想认识与实际操作手法,灵活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所针对领域进行信息的有力采集与了解,同时还要做到“内方”,既无论对于何种信息的门类与存档工作,都要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进行正确操作,保证各类信息的收编进程能够快速有效进行。

2.3 步步为营,革新超前管理模式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国一般采用的信息采集与收编模式,是在有关科研项目得出研究成果后,再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存档。这种方式在目前的实际工作里,已无法适应其行业快速发展的进展势头。因其科研项目,一般情况下研究周期较长,以年为记的项目更是不在少数,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最终的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在过程当中极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采集不完整、存档不规整、内容不完善等情况的发生,使得有关项目的知识成果和有关数据遭到遗失和浪费,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当努力改变管理模式,提出两个完善点。

第一点:应设立有关工作小组,在各领域有关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里,实时进行跟进,对项目任一环节的信息采集,做到全面细致的信息管理,步步为营,确保项目从开展、进行到获得成果之中的每一阶段性的小成果、新经验都能完整收编,纳入档案,进行规范管理。

第二点:应健全现有管理模式,努力革新,采用“超前”的工作方式进行内容的收集与整理。既“前端采集,后端管理”的模式方法,同步进行工作中的各环节配合,对已采集信息,及时整理、编写、存档。保证在科研项目的进程中,紧跟脚步,每一步新产生的有用数据资料信息,都能够做到快速处理,快速存档,不积压,不滞后。

2.4 加强有关人员自身工作素质的建设

从根本上说,只在管理体系上做文章,无法从根源处解决我国在此领域的进步与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有关工作人员的自身工作能力与素质能力。新时期新格局下,有关处理档案建制工作的负责人,要熟悉并精通我国在相关领域内的法规体系,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有关工作。应当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将现代化发展当中的互联网领域操作,纳入工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2.5 保证已存档信息的高质量

在有关科研内容的存档工作中,拥有多种方式,目前较为常用的方式为电子文件类采集与存档,以及书面文字类文件采集与存档。在以上两种方式的信息处理与存档工作中,要求有关工作者应当细致检查应存档内容在文字正确率、段落划分、字迹清晰、装订成册等内容里是否达到行业标准与要求。这类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有关法律法规来执行。

2.6 提高并加强电子类文档的使用率与操作方式

目前,我国各领域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相关科研项目与成果的采集与存档内容日渐繁多,相比于传统式的文字型记录与装订存档,电子信息化的信息记录方式更为高效快捷,同时各领域的研发过程里,许多信息的基础模式便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加以生成与保存。因此,有关工作者加强电子版文档的收编能力与使用率,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还要加强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对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套完善计算机等电子化产品,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性,对所要存档的项目内容,利用图片、音频、文字、编码等多种形态进行有效保存,再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做到信息多样化的采集与存档。

其次,要加强有关部门的网络平台搭建以及数据库建设,通过搭建良好的网络平台,紧密结合各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所与科研小组,利用互联网数据传输快且较为稳定的优势,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与准确度,再通过自身良好的数据建设,对不同传输信息进行划分与整合,最后存入数据库,安全保存。

3 结束语

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是项系统工作,能否有效加强对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采集与存档工作,是保证我国各领域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各档案收编工作的有关负责人,应积极加强自身认识,提高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意识,只有完整地收集有关项目的档案资料,才能为档案的整理必归档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项目顺利完成验收和鉴定,最终实现成果和效益最大化,努力为我国存档收编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莫碧泉.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及其相关问题浅析高校科研档案归档及其相关问题浅析[J].兰台世界,2014(2).

上一篇: 股权投资的方式 下一篇: 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