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18: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健康教育事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要不断强化健康教育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水平。20__年要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学习班,同时市健康教育宣传中心将邀请有关专家举办我市的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学习班。各地也要加强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培训,使培训率达到90%以上。
二、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全面带动我市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20__年要积极争取健康教育项目,推动我市健康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安泽国际救援协会合作,加大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深入到红山区、松山区社区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三、国家卫生城市中的健康教育工作。市三区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健康教育标准,深入开展城镇居民、中小学生、工矿企业等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使各项指标分别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检查标准。机场、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要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换内容;大型公共场所所设立的电子屏幕,要有卫生保健知识。要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各级各类公共场所要禁止吸烟,做到有专人管理及监督,要积极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
四、农村牧区健康教育。要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要根据卫生部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品、入户指导等形式,强化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教育,使普及率达到40%以上,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宁城县、喀喇沁旗、元宝山区要继续抓好“行动”工作,并按照《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__—20__年)》评价指标的通知精神,全面做好20__年的评价工作。要根据上级的安排,积极做好亿万农民健康知识竞赛的组织及选拔工作。
五、城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要根据《城镇社区居民楼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指导》,努力抓好城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各地以居民楼院为单位(不少于400户),针对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开展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使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5%和60%以上;要积极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保健机构)医务人员的作用,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始终贯彻到预防保健、临床服务、上门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
一、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主要特点
第一,大学生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些大学生偶尔在情绪或者行为上表现有些异常,容易被人们视为大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很难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只有在大学生出现特别反常的行为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般很难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或者过度气愤、喜悦等情感,引绪失常,造成心理疾病的爆发。有个别大学生会因为长期的情绪失落而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走向极端的现象出现。第二,大学生体质疾病表现不明显。大学生发生体质疾病的概率很大,除了运动中的磕碰等损伤之外,大多都没有明显的表征,大学生本人不容易及时发现,一般在参加军训活动、激烈的运动项目时容易发病。此时,大学生的体力和耐力等消耗比较多,容易造成大学生病情恶化或者突发状况导致的疾病加重。第三,大学生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长期累积导致的短期快速发病。从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现状来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负面情绪等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长此以往,多种不良因素叠加起来将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异常以及身体健康的威胁,引发身心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自我调节,缓解精神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来自于学业的,二是来自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有一部分大学生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调剂专业提供通道,为学生减少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不善表达,人际关系不好,虚荣心过强,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诱发身心疾病。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改善性格,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充分重视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释放内心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少身心疾病的产生。2.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措施,保证学生作息规律。同时,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尤其是减少在周末和节假日夜晚的活动量,避免狂睡或狂欢的情况,摒弃上网通宵和考试期间通宵学习的不良习惯,按时休息和起床,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3.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安排膳食。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增强食欲,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辅助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提高抗疲劳能力;还能增强活力和情趣,使自己的内心愉悦。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健康饮食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人们进一步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追求身体健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素质、遗传以及病理是现阶段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些大学生习惯于不吃早饭、经常熬夜,存在一些吸烟、酗酒的不良现象,对体育健康锻炼没有明确的计划。一部分人在体态上开始趋向于肥胖,身体的机能、耐力有所下降。一些学生有挑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身体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了身体的综合健康素质。由于学业繁忙,加上自身惰性等原因,学生的体育锻炼明显不足。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重点关注,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1.提高对大学生健康体育文化的重视。我国的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对健康体育文化不够重视。这需要大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规律的运动时间实现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的体育内涵。2.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健身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科目和运动量,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将终身受用,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组合形式,遇到生理变化或者疲劳之后应该及时调整运动内容。另外要注重运动项目的组合,有主要项目,也有次要项目,根据身体的变化来调整。第二,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运动应该做到劳逸结合,肌肉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增强必须需要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果。适当的运动后应该感到身心愉悦,食欲和睡眠都会很好,轻度疲劳是比较合适的,切不可过度疲劳。第三,做到持之以恒。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大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要有三天锻炼。意志薄弱是中途放弃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结伴锻炼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有利于长期的进行体育锻炼。3.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处于健康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的感染,自觉以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来要求自己。例如,在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体能拓展运动,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竞走活动、马拉松比赛等,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素质。4.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成人们体能运动时间的减少,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学校要促进大学生改变熬夜、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结束语
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学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疾病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健康意识、终身健康意识,使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学业良好、身体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武晶.大学生门诊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5
[2]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1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计划生育在我国实施以来,关于其有效性的研究变一直持续进行,而近年来通过实践得出的健康教育环节对于计划生育尤为重要的观点得到各界广泛认同,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意义重大。
1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目的在于优化我国人口资源配置,而该政策自出台以来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但与国外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在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方面的成效不如预期,原因在于我国民众的观念影响、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影响。
1.1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上,其教育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绝大部分知识,如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同时,健康教育也向民众通过实践方式传达计划生育的政策具体内容及细节,强化民众对于计划生育的认知水平。
计划生育在国外的开展时间要早于我国,在实践手段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比如,其与计划生育有关的配套社区服务非常到位,令百姓可以方便获取计划生育的宣传教学内容。而针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开展现状看,其虽然实施时间并不晚,但由于国民意识及落实手段的影响,令其落实效果并不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比较迟缓。
1.2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性 对比国内外计划生意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国外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环节力度较强。针对健康教育对于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已有多方研究结论,在对众多研究观点进行整合后笔者发现,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①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而言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其教育内容涵盖面广、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被民众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咨询解答、消除民众误解的主要渠道。对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将对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体系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民众自我保健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合实际效果看,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于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自我保护知识储备的增加,这无形中降低了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据统计,对孕妇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使产妇增强妇科相关知识,缓解此前孕妇生理过程总会出现的恶露问题。
2计划生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
结合我国健康教育的实践情况可以总结其中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①我国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三类,首先是孕期夫妻为,他们关于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细节的了解欲望较强,其次是学校阶段的学生群体,帮助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再次是患病群体,其对健康及护理知识的了解需求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得以满足。②实践方式多数以社区咨询服务、免费检查为方式,亲近民生,好评度较高。我国对于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选择上,充分考虑了知识教育对象的心理及习惯因素,将活动地点深入社区、学校等直接接触宣传对象的区域,可以方便民众对于知识的获取。③实践原则以专家意见、培训活动、交流座谈等形式为主,以专家的权威言论缓解民众对于教育内容的疑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少民众对于计划生育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会受到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这也成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借助专家效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规中矩,可以做到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关注不同侧重点,因地制宜。换言之,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教育活动具备一定灵活性,可以满足大部分民众对于宣传知识的或许诉求。
3计划生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效果讨论
3.1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过程及感想 笔者以社区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实践对象,以亲身经历对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想做如下阐述:
笔者所参加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实践培训活动。此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群体少走弯路、顺利渡过青春期。在实践培训现场,授课教师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辅助,向学生传达必要的生理常识。从观众的反应看,学生们对于所播放内容的好奇心较高,对于老师的传授内容的集中度较强。可见,依托多元化手段的宣传活动的成效较好。此次健康教育实践培训的内容围绕青少年学生群体处于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性意识的觉醒的描述,重点强调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们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们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由专业教师传授给学生们科学、有效的开导方法。可见,此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们的正确引导实现了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的效果反馈看,此次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获得了参与学生及学校教师的肯定与好评,民众对于活动所传达的专业、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表示十分满意,并且认为活动包含的内容通俗易懂,是青春期学生群体可以理解的。这样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恰恰填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空白,结合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学生们及学校教师均希望此类培训实践活动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解决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3.2基于实践感想对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发展产生的若干思考 基于笔者所参加的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以及所了解的相关实证经验,针对我国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影响活动效果的若干原则分析如下:①计划生育的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对健康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借助实践活动针对性的议题宣传的机会更多的向参与者传递更多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整合资源也需要对于医疗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搭配与调整,将现有人力物力进行优化配置,提升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在宣传方面的有效性。②需要结合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结果不断强化活动方法及措施。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储备量,避免健康教育活动工作流于形式。
可见,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选择的、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的,这一点也是消除民众质疑与误会的有力证据。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民众而言,具有针对新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益处颇多,正因如此,民众对于这类健康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处于较高水平。这一优势也是需要在今后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持续传承下去的。
4结论
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其以全民参为原则,带动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落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迎合民众持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62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新生儿出生人数均在千万人以上,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任务重,劳动强度大。笔者所在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每年分娩的人数均在2500例以上。2010年全年笔者所在科分娩产妇人数高达2800例。与如此庞大的住院分娩人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临床工作人员配置比例严重偏低。笔者所在科2010年医护人员只有22人,其中,护士17人,医生5人,医患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妇对健康教育的需求。2011年5月开始,笔者所在科采用了集中式播放健康教育录像加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1500例产科患者健康教育的后果,结果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提高,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建立:由护士长负责,成立产科健康教育路径小组,由主管医生、病区的高级责任护士组成,设计产科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产科患者健康教育路径表见图1;(2)资料的准备:由护士长负责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自然分娩的过程,分娩时如何用力,如何减轻疼痛,剖宫产术的术前术后护理,喂奶姿势挤奶手法,新生儿的抚触及日常护理,力求具体、通俗易懂。
1.2方法每天下午,由护理组长带1名下级护士组织住院孕产妇和家属参加健康教育。特别强调患者家属和照顾者的参与,因为产后新生儿的护理主要是家属和照顾者完成,看完健康教育录像,再留时间给患者自由提问,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
教育时间 教育内容
入院当天 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自然分娩的重要性,做好心理护理
分娩或手术当天 自然分娩的相关知识、术前术后护理及减轻疼痛的方法、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奶姿势及如何观察新生儿
分娩或术后第1天 饮食、活动指导,教会产妇及家属护理新生儿
分娩或术后第3天 教会产妇挤奶手法
出院前1天 做好出院指导
图1产科患者的健康教育路径
1.3健康教育评价指标(1)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包括分娩的相关知识、新生儿的护理、喂奶姿势挤奶手法以及出院指导的掌握;(2)护理质量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护理质量满意度=(很满意+满意)/全体采访者×100%。
2结果
通过对1500例患者和家属的问卷调查,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达90.5%,护理服务满意度达97.0%,护士工作量减少,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提高,保证了健康教育质量。
3讨论
3.1集体健康教育形式规范健康教育是传播知识的过程,是患者和家属获得分娩相关知识、学会护理新生儿的途径。集体健康教育形式郑重其事,使患者和家属感到被重视、被尊重,也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受教育的心理状态下,得到系统的围产期知识。患者及家属看录像时认真,集中精神,同时参与问询,互相交流,提高了护理满意度。患者之间、患者家属之间的相互提醒,更有利于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这种集体健康教育模式满足了孕产妇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
3.2集体健康教育内容统一采用的录像是事先制定的系统、全面、规范的内容,不遗漏项目。并由高年资护士和护理组长组织,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组织能力,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录像系统地讲解了围产期知识,产妇在分娩时如何用力如何减轻疼痛,产后如何哺乳及如何护理新生儿,护士现场示范操作,指导产妇和患者,纠正她们的不良行为。
3.3由于各种原因未接受定期孕妇学校培训的产妇,对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很容易导致喂养次数的减少,引起新生儿体重下降。通过集中式教育,使产妇认识到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从而使产妇获得人生的第一枚金牌[1]。
3.4集体健康教育减少护士工作量,使工作效率提高有研究报道[2],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之一是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实践。护士因为临床工作的繁忙,往往不能腾出完整的时间,不是匆忙完成健康教育就是一边操作一边健康教育,其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所在科平均每天住院人数有40例,分别床边作健康教育至少每位患者需10 min,合计400 min,而集体健康教育一次只需60 min,节约了很多时间,避免了因时间仓促、护士水平不一、健康教育内容随意性强、教育不到位的现象,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3.5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路径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保证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孕产妇在院的各个环节,促进了与孕产妇的沟通与互动,满足了孕产妇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密切护患关系,增加了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健康教育路径也使健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护士可以根据健康教育路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3.6有利于护士的培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了培训,从患者及家属的问询,护理组长的讲解中,下级护士跟随上级护士在集体健康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学习机会、经验和知识[3]。不同的患者对产后的康复有不同的疑问,护理组长也有一定的压力,集体健康教育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集体健康教育的护士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有不明白的地方促使她们主动地去请教他人或查阅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表达能力。
3.7集体健康教育不足之处只能讲解共性内容,患者和家属接受能力不同,需个体补充教育,再次床边指导完成。
参考文献
[1] 贺爱珍.医院开展产妇自我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常识培训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8,9(18):2434-2435.
关键词:
大学生;常见疾病;预防;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常见疾病的主要特点
第一,大学生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些大学生偶尔在情绪或者行为上表现有些异常,容易被人们视为大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很难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只有在大学生出现特别反常的行为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一般很难发现。一些大学生在受到强烈的刺激或者过度气愤、喜悦等情感,引绪失常,造成心理疾病的爆发。有个别大学生会因为长期的情绪失落而造成心理抑郁甚至走向极端的现象出现。第二,大学生体质疾病表现不明显。大学生发生体质疾病的概率很大,除了运动中的磕碰等损伤之外,大多都没有明显的表征,大学生本人不容易及时发现,一般在参加军训活动、激烈的运动项目时容易发病。此时,大学生的体力和耐力等消耗比较多,容易造成大学生病情恶化或者突发状况导致的疾病加重。第三,大学生常见疾病大部分是由于长期累积导致的短期快速发病。从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现状来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负面情绪等没有及时得到纠正,长此以往,多种不良因素叠加起来将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反应异常以及身体健康的威胁,引发身心疾病。心理疾病造成的身体健康受损的情况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1.加强自我调节,缓解精神压力。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来自于学业的,二是来自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有一部分大学生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或擅长的,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为学生调剂专业提供通道,为学生减少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不善表达,人际关系不好,虚荣心过强,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诱发身心疾病。这需要大学生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改善性格,减少精神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充分重视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释放内心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减少身心疾病的产生。2.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措施,保证学生作息规律。同时,大学生应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尤其是减少在周末和节假日夜晚的活动量,避免狂睡或狂欢的情况,摒弃上网通宵和考试期间通宵学习的不良习惯,按时休息和起床,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3.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安排膳食。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增强食欲,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辅助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提高抗疲劳能力;还能增强活力和情趣,使自己的内心愉悦。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机会。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业,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团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健康饮食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
三、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以来,人们进一步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追求身体健康。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其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素质、遗传以及病理是现阶段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几个主要因素。一些大学生习惯于不吃早饭、经常熬夜,存在一些吸烟、酗酒的不良现象,对体育健康锻炼没有明确的计划。一部分人在体态上开始趋向于肥胖,身体的机能、耐力有所下降。一些学生有挑食等不良习惯,导致身体缺乏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影响了身体的综合健康素质。由于学业繁忙,加上自身惰性等原因,学生的体育锻炼明显不足。因此,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校的重点关注,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开展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1.提高对大学生健康体育文化的重视。我国的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人们对健康体育文化不够重视。这需要大学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文化,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规律的运动时间实现身心健康,丰富学校的体育内涵。2.培养大学生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健身计划的制定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科目和运动量,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和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大,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将终身受用,培养科学的锻炼习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体素质的大学生应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组合形式,遇到生理变化或者疲劳之后应该及时调整运动内容。另外要注重运动项目的组合,有主要项目,也有次要项目,根据身体的变化来调整。第二,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运动应该做到劳逸结合,肌肉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增强必须需要时间,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和效果。适当的运动后应该感到身心愉悦,食欲和睡眠都会很好,轻度疲劳是比较合适的,切不可过度疲劳。第三,做到持之以恒。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坚持的时间。一般来说,大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要有三天锻炼。意志薄弱是中途放弃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结伴锻炼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的作用,有利于长期的进行体育锻炼。3.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共同为大学生营造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处于健康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的感染,自觉以健康的心态和体魄来要求自己。例如,在校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体素质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体能拓展运动,可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活动,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竞走活动、马拉松比赛等,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素质。4.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造成人们体能运动时间的减少,生活方式更加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健康。因此,学校要促进大学生改变熬夜、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结束语
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学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学校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疾病的特点,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健康意识、终身健康意识,使学生增加体育锻炼,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运动,以此为社会培养更多学业良好、身体素质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武晶.大学生门诊常见疾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3.05
[2]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1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确定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课题探究。
(4)分析整理材料。
(5)进行交流展示。
(6)提交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例如:走进偃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学生中了解厌学情绪的原因;访谈法,咨询年级领导和课任教师。
二、研究成果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调查活动终于接近尾声,各组组长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并以手抄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餐厅管理”小组报告摘要: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而且每天的脑力劳动非常大,所以一日三餐显得尤为重要。但据我们调查,对学校餐厅满意的学生只有11%,而且学生反映学校饭菜品种很单调,不能令学生满意,而且买饭太慢,效率不高,有的餐厅服务人员态度不好……。我们向餐厅负责人反映后,餐厅负责人向学生表示歉意!而且,对于学生们的建议全部采纳,并表示要努力提高饭菜质量,增加饭菜种类,改善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至于餐厅买饭效率太低,原因在于学生,学生们没有养成排队习惯!餐厅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意见:希望同学们能排队买饭,不乱倒饭菜,珍惜劳动成果。最后,他答应让我们进入餐厅实地察看,以满足学生对餐厅卫生的关心。经过考察,学校餐厅很干净、很卫生。
“厌学情绪的研究”小组报告摘要:
首先,设计了问卷,并分发到各个班级,回收整理。整理结果发现客观现实不容乐观,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坐不住、不想学、学不会”的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树立学习自信心。如果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就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接纳老师,其次帮助学生提高求知欲。
(3)加强学生的心理铺导。因为中学生处于一个生理飞速发展时期,叛逆意识、独立意识等都比较强。所以,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读好书活动的设计”小组报告摘要:
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许多优异成果。我们精心设计教师访谈活动。我们从老师的口述中得到了许多读书心得,并且老师给我们讲解读书、看书的意义以及方法,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如:《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等等。成果会上,还展示了我们组所制作的精美课件。从开始研习到成果汇报,虽然花费了我们大量心血。但当我们看到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越来越高涨时,我们又感到高兴和自豪。
“感恩社会”小组报告摘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如今这种美德已被社会现实抹去,所以我们想呼吁人们:感恩别人,感恩社会。
因为我们小组仅有六名成员,所以,力量略显单薄。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从自身做起,通过我们去感染更多的人。计划制定好后,开始行动,我们发现网上有很多资料都值得借鉴。我们把这些资料下载下来,制作成视频课件,再加上背景音乐,在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便到各班巡回播放,我们还曾走进北校区9班。当演讲结束后,许多同学都掉下了眼泪。
三、活动感悟
陈稳号:通过这次研习活动,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换来了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为我们走向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郜泽新:我作为组长,感到荣幸。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通过这个活动让我成大了不少,我感到青春是如此美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书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赵成阳:爱像阳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有了爱,我们才有了温暖的怀抱,才有了社会的关爱,才有了别人的援助。让我们也用爱去温暖别人,感激别人。
四、教师点评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只有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有极大的热情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下去。本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课题的选择、制定研究计划到方案的实施都是学生主动完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从调查中发现新问题并拓展了研究的深度,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原则。也说明我们班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协作、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广东海洋大学也紧紧围绕“三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一再发文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此我校高度重视,1998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公共必修课,并开展了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实效。为切实加强该项工作,我校又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先保证。2004年9月,学校专门发文强调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所组成的专职队伍;二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和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的医生及文法学院社科系的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三是由大学生心理协会会员为主、学生骨干和心理信息员等组成的学生协作队伍。2007年2月,学校发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领导机构。经过积极筹备和相关业务培训,2007年4月,我校农学院、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正式挂牌,二级学院学生心理辅导站试点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并已于2008年在学校各学院全面铺开。2007年12月选拔和培训了一批学生心理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人员等三级网络工作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不断选派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如组织人员参加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或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思想政治骨干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2008年7月还组织了30多位辅导员参加了华夏心理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培训班学习。
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我校坚持在每年8月对全体辅导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当年新聘任的专职学工人员,举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班。在每年4月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或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咨询技能,学校先后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来我校授课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还经常不定期地召开专、兼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问题,共同提高大家处理疑难问题和复杂个案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常规工作
1,每年4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从2004年开始,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具体内容包括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专题讲座、相关人员培训、心理电影赏析、户外心理测试及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征文、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共开设心理讲座20多场,有15000多人次的学生参与,印发宣传资料1 0000多份;培训学生心理辅导骨干1 800多人次。
2,每年1 O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建档工作。从2005级新生开始,我校每年均对当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相关档案,目前共有10500多名新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2007年4月对1172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并建立了相关电子档案。新生心理普查每年l O月举行一次,全校性普查每两年举行一次。
3,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心理咨询相关记录。仿照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部的详细记录病人病历的做法,2007年1月开始启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记录本、心理咨询预约登记本、心理咨询记录本和心理咨询登记本。坚持个体心理咨询值班制度,2006年开始聘请相关院系心理学任课教师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同时特别注重做好心理问题特殊学生的介入和转化工作,加强相关院系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跟踪和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
4,教学科研工作。从1998年起由校医院的医生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必修课程。从2002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任选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选修学生均表示收获很大,反应良好。2007年,我们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设,初步形成网络教学平台。2007年成功申报一项校级教改课题。每年均有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本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2008年成功申报一项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特色工作
一、积极健康的教育情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竞争的激烈,生活的紧张,教师在生活、工作,各个层面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挫折导致一部分教师心理失衡,产生不良教育情感,从而影响了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教育教学问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在现实生活中,压力与挫折对任何人几乎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面对压力与挫折,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选择。一个心理健康良好,情感积极向上的人,不是没有任何挫折与失败的人,而是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最后走向成功的人。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正确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特征和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在取得工作成就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形成积极健康的教育情感,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而积极健康的情感取向往往是优秀性格的外在表现,故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取向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具有核心的意义。一个人的情感态度怎样,是他心理健康与否的最主要标志。人的情感态度不仅会影响到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是界定个人发展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无论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还是从事业成功的角度来考虑,教师都应该关注自身的情感,了解情感在职业及生活中的作用,并掌握有关情感的自我调适,保健的方法。从这方面来说,情感决定命运,决定事业的成败。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要把握自己的情感,若要谋求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光明的职业前途,首先要具备积极健康的教育情感。
二、积极健康的教育情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实践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