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

[6]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 [EB/OL]. .

[15]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EB/OL]. http://kremlin.ru/news/17539.

[16]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В.В. Путина на пленар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III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Арктика C территория диалога[EB/OL]. http://rgo.ru/2013/09/vladimir-putin-my-namereny-sushhestvenno-rasshirit-set-osobo-oxranyaemyx-prirodnyx-territorij-arkticheskoj-zony/.

[17] 赵隆.北极治理范式研究[M]. 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210.

[18] UN.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EB/OL]. http:///depts/los/convention

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TOC.htm.

[19]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СССР.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по трассам Север 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

http://forum.katera.ru/index.php?app=core&module=attach§ion=attach&attach_id=106243.

[20] [英]罗伯特・詹宁斯,亚瑟・瓦茨. 奥本海国际法[M]. 王铁崖,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47.

[21] 刘惠荣. 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42-145.

[22]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в акватории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http://nsra.ru/files/fileslist/20130725190332ru-ПРАВИЛА%20ПЛАВАНИЯ. pdf.

[23] Novatek. 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 made on Yamal LNG project[EB/OL]. http://novatek.ru/en/press/releases/index.php?id_4=812.

[24]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EB/OL]. http:///NSR.

[25] 张侠. 北极航线的海运经济潜力评估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J]. 中国软科学,2009(2):35.

[26] Aril Moe, The Northern Sea Route: smooth sailing ahead[J]. strategic analysis, 2014,38(6):34.

篇(2)

[3]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J].城市问题,2009(3).

篇(3)

【关键词】

社区管理;老年;社区参与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城市社区离退休老人在智力、情绪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参与的特点是:被动性、静态性、个体性、稳定性,参与的活动类型则以康体、消遣型为主,提高、发展型的休闲比较低。导致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因退休而来的角色转变、社会地位改变与收入减少和生活中的意外刺激打击等。针对以上变化,有效调节老人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退而不休、老有所为;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加强沟通、鼓励运动,使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计划,充盈退休时光。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改革与创新上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无管理保障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准绳,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在内的社会主体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制度是反应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它同时是制约社区治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一套较完善的社区治理制度是治理社区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社区管理实践中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法律制度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亟待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社区自治能力低下,公民参与意识不高

社区治理的发展本质和根本要求是社区对社区自身的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我国现阶段社区自治能力低下,是制约社区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因素。从当前社区自治的现状上看,首先,城市社区居民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其次,部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没有实际权力,仅是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座谈会,并不能起到重大事件的影响作用。

(三)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团体,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责任心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然而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社区管理模式政治色彩浓重等因素使得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变成了形式化选举,许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与考察,或是由行政职能部门直接分流出来,或是社会上招收的人员,当选的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服务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意志,更不能切实维护居民的权利。这大大阻碍了社区建设前进的步伐,弱化了社区建设“自愿、自治、民主、合作”的原则。

三、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机构建设,拓宽社区参与方式

当前,我国社区参与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将社区居民的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对于居民需求认识程度不足外,原因还可能是社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漏洞,如举办的活动没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或是居民参与方式过窄,不够多元化。

(二)落实规章制度,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每个居民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落实规章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即社区建设首先要制定适应社区现状的相应政策。教育上,我们主张“因材施教”,同理,社区治理上我们也应主张“因区制规”。在有规章制度的支持下,其次需要做的是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宣传,大力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监督他人。

(三)提高人员素养,打造高素质团队

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者。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态度极大的影响社区居民的体验。作为一个服务型团体,社区需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工作方式、恰当的处事技巧都是一个高素质团队应具备的品质。

作者:赵睿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卜万红.中国城市社区参与的新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23-27.

[2]丁志宏.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特点分析及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0(9):89-92.

[3]孙利芳,林梅.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0(7):223-223.

[4]姜振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38-43.

[5]陈思.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61-62.

篇(4)

作者简介:李明珠,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村改居”的内涵

“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具体指的是:撤销以往的农村组织,更改为城市居民社区委员会,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对“村改居”展开管理。从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属于对社会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划定进程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从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属于城市人;但从实际利益角度而言,他们与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实保障“村改居”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村改居”人员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高品质、高水平的生活,最终实现“村改居“追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标。

二、新型社区基本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农民转变为居民,农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经济的“四个转变”。虽然“村改居”在形式将村委会的牌子换成居委会,在角色上宣布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变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层小区,但在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改居”社区的数量及其集聚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庞大,并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与治理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水平。通过对“村转居”社区调研发现,其“亦村亦城”的特点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发现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为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社区治理对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新型社区治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这种新型的管理组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其成员由失去土地后的农民组成。“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村改居”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机构行政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居民委员会的定位实际上有偏差,居委会在内部设置和职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对口模式,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之内,并没有体现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而居委会无论履行何种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级结构的组织特征,使居委会俨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有的政府部门,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区,社区居委会便成了一根针,万事都要从这个根针的“针眼”穿过,于是居委会常常忙于上级督办的任务,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间不断减少。

第二,人员安排的行政化。在实际工作中,现在社区居委会主要人员存在着“民选”和“街聘”的双重身份现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使年龄结构年轻化,增强了居委会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应聘人员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就业求职心态的影响,存在对社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等问题,因而得不到社区成员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对下派和招聘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替代原有居民认同度高的工作人员,有被强加的感觉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致使“街聘” 在选举中落选;此外,“街聘”的社区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和保障与其他非聘人员之间的反差较大,也导致这些居委会干部的思想波动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组织职能的行政化。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机关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把社区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集中在社区居委会头上。长此以往,居委会也从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组织属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组织的一员,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内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目前社区居委会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和考核,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有关职能部门。这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取决于政府及各部门的认同,而不是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认可,这样就偏离了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然属性和本质要求,与居委会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社区问题、服务居民群众,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务居民,也不能很好地与居民沟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区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不适应社区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着机关化倾向,习惯于8小时坐班制,积极主动服务的少,在无形中拉大了社区同居民群众的距离。时间一长,这样的社区居委会也就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2.居住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意识和热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建设,居民的流动性加大,人们渐渐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新的居住模式从客观上限制了社区居民之间能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同时,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很难象原来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环境那样维持较长时间的联系,社区内邻里间的情感淡漠,影响了居民之间的交往,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热情。尽管“村改居”后,设置了社会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但村民并未完全摆脱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赖。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却未将意识付诸于行动。 3.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农民,该群体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对规章制度缺乏正确的了解,参与自治组织管理活动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区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来人口,导致社区事务缺乏关注度。自发性的群体组织大多由具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组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其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单位制”的体制环境影响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的后续影响制约着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由于各种利益和资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属的单位中,个人的利益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单位来实现,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赖上基本没有“社区”的概念,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导致普遍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居民的利益关系逐渐由单位转入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但居民的单位情结不会立即消逝,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改居”社区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从当前“村改居”社区管理状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规划。相关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社区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区的政治色彩,强化社会的服务功能

从街道社区当前的管理模式来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原则,即:社区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按照街道办事处安排的任务行事,这不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此,应该按照“政社分开”原则,重新定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环境。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在于:通过行使管理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同时重新构建社区与基层政府之的关系。政府应转变自身对社区的指导方式,从政策、财务等方面支持社区工作,而不应该过度地干涉社区事务。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不仅要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服务管理职能,切实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好社区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体系

篇(5)

一、街道重点调研课题

1、街道发展资金平衡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建设发展资金流量大、平衡难的现状,围绕街道长远发展建设资金平衡要求,分析街道资金平衡现状,提出街道短期以及长远发展资金平衡的途径和对策。

2、在太湖新城快速推进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稳心留根工作。

要点提示:围绕太湖新城建设,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等方面,提出思路与措施,提升稳心留根的实效性。

3、街道功能业的布点、策划与争取。

要点提示:根据太湖新城规划要求,统筹考虑街道范围内功能业的布点,提出项目策划争取的途径及建议。

4、提高街道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效益的研究。

要点提示:在总结街道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制约街道集体资产运行效益的各类因素,以“规范、完善、有序”为要求,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入手,研究提出加强管理、提升效益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

5、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内涵的思考。

要点提示:以全力打造与新城核心区相吻合的建筑精品为目标,从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品质、建筑的内涵、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研究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水平的策略。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路与对策。

要点提示: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标,以及思路举措,切实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7、社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要点提示:按照现代化城市新型社区的要求,研究街道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创新上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措施。

8、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的方法与途径。

要点提示:随着太湖新城快速推进,街道也将处于加快发展的最后机遇期,突出以项目为抓手,对如何促进街道、社区集体财力稳定增长提出思路和对策。

9、打造街道社会事业亮点品牌。

要点提示:围绕为辖区居民提供给高质量、高水准的配套服务,重点研究如何抓好社会事业的发展,分析现状,提出打造社会事业品牌亮点项目的思路与途径。

10、在转型转轨条件下的干部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要点提示:在分析街道现有干部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围绕转型转轨的新要求,按照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目标,提出街道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1、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要点提示:针对当前工作对干部队伍提出更高要求的实际,治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慵懒散慢等作风,明确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的要求,研究推进落实的思路、举措。

12、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

要点提示:结合街道实际,重点从题材挖掘,宣传报道,建立机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街道内外宣传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

13、街道维稳工作机制研究。

要点提示:针对街道目前维稳现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按照“一般问题不出社区,突出问题街道解决”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加强矛盾预防、化解、稳控工作,建立维稳工作新机制。

二、社区发展特色课题

各社区要着眼明年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特色,调研本单位明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亮点、可供操作,调研题目自定。

三、相关要求

1、调研课题要紧密结合街道实际,突出明年工作重点,体现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各调研课题的分工领导要高度重视,对调研课题认真研究和部署,抓好调研中的把关、协调、组稿等工作。

篇(6)

一、临盘社区供暖失水现状及危害

1.临盘社区供暖失水状况

表1 2011年11月~2012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供暖系统失水主要为管道漏水与用户系统失水,也就是故障或缺陷失水和人为失水。如管网维修放水及室内暖气维修放水(即部分居民因装修等原因自己更换暖气片在正常供暖时泄露,需放空 整栋楼系统内的水方可正常维修)属于故障失水,用户私自放水属人为失水。

2.供暖失水造成的危害

暖网失水造成的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由原水成本、加热水的燃煤损失和耗电损失、水处理成本和人工维修成本等组成。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系统失调、系统补水造成的供暖温度降低对收费工作的影响、加速水泵等设备老化及对单位形象的影响的间接损失。

二、临盘供热系统失水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供热系统完全封闭,供热系统压力处于稳定工作状态,但是由于管网中管道和附件的热水泄露或热水体积在发生变化,造成供热系统工作压力下降,所以需要向系统内补水,也就是系统失水。要加强失水治理,标本兼治,就要从对供热系统稳定的影响要素入手,用系统枚举方法找出产生失水的原因:

1.教育、宣传不够;

2.巡视不到位;

3.缺少系统分析,培训不够;

4.失水位置隐蔽复杂;

5.检查、处罚措施不够;

6.部分时段供暖质量差,用户私自防水。

三、治理供暖系统失水的对策

1.加强人员教育与人员管理

1.1对各级人员进行失水危害和治理失水重要性的专题教育;

1.2确定失水控制指标,制定发现失水奖励和责任失水的处罚规定;

2.优化运行管理和操作方法,保证管网查漏和防范效果,使管网处于完好和可控状态

2.1提高管网水质管理要求,完善水质管理规定,及时检测循环水质,除保持合理的PH值8.5-9.5;

2.2形成换热站暖网用户的链式管理体系,提高供暖生产的管理水平。

2.3在管网检修和检查基础上,加强原始数据和情况积累,总结经验,分析现状,确定供热检查与抢修预案;

2.4把查漏时间放在非运行期集中进行,打歼灭战,采取满水查找等方法,集合改造尽量采取明铺设管道方法;

3.加大计量和统计控制力度

3.1安装流量计,精细管理。对各回路加装流量计,根据每条回路的流量计数据,确认重点巡查区域。失水量每天统计一次,改为每小时统计一次,进一步精细管理挖潜增效,争取更大的节水空间。通过统计数据发现,由于各支路所供热用户的性质不同,发生失水量高峰的时段也不同。如纯粹的居民用户,发生失水的时段一般在晚18:00一22:00及早6:00—8:00;而所供热用户中有餐饮、服务单位失水一般在午、晚就餐的时间。据此,除每天两次的常规巡检外,由队干部带头在失水量高峰时段加密巡视。此外,还发现日失水量与室外温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当室外温度升高时,日补水总量亦相应的减少。因此,以临盘社区为例,在运行季中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9方,后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7方,立即组织突发巡线;

3.2加强部分暖气不热等原因住户回访工作,减少住户私自放水;

3.3加强失水工作的对比分析状况,使用数据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况,及时上报;

4.坚决打击用户放水现象,进行广泛宣传和稽查

4.1结合测温、维修服务检查用户供热设施,制定用户设施检查制度,填写用户设施检查记录;

4.2对居民加强放水危害性和相关处罚政策的宣传;

4.3供暖前期,两次对主管网的各处和入户的过滤器进行集中清理,以消除过滤网堵塞对暖气不热的影响;同时,对部分不热区域也落实针对性处理。如:进行单线拆冲试验以解决支线进出水闸门的堵塞情况;

4.4供暖前期,即进行暖网冷态循环,并对各住宅楼进行三次集中排气。根据居民供暖回访调查情况开始集中解决暖气不热的会战,解决部分楼房因暖气片堵塞严重导致的多年不热的难点问题;

4.5供暖管网中加入臭味剂进行防盗水。

四、供暖系统失水治理效果

表2 2012年11月~2013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1.经济效益

供暖初、中、后期的失水量比实施前共降低了5345方,直接减少损失约11.67万元。

2.社会效益

篇(7)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篇(8)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01-02

近年来,我国滥用人数增长迅速,滥用呈现加剧态势。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其中2014年新发现吸毒人员48万名。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吸毒人员显性与隐性比例,实际吸毒人数超过1 400万。全国涉毒县市区增至3 048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9成以上,其中吸毒人员百人以下县市区754个、百人以上千人以下县市区1 545个、千人以上县市区749个。2015年,全国共查处有吸毒行为人员106.2万人次,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53.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0%和14.6%。同时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件多发趋势明@。滥用不仅威胁人类健康,同时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社会风险。目前我国滥用问题的治理还远远不够,因此,不断加强和深入滥用问题的治理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我国滥用问题的研究热点进行概要式梳理。

一、对以往研究热点的综述

国内学者对滥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社会学视角对滥用问题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则是最近十余年才开始的。目前,我国学者对滥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人员群体特征的调查研究

国内学者对滥用人员群体特征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对青少年吸毒人群和女性吸毒人群等的调查研究。唐斌通过分析青少年吸毒群体特征时发现,亚文化的传递是青少年吸毒群体的主要特征,同时他调查研究了亚文化如何是在群体中得以习得与传承及群体成员的相互认同[1]。随着女性滥用者的增加,学者们对女性吸毒群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刘晖等从女性社会学视角出发研究了女性滥用的特征,并认为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吸毒更有“被动吸食”和带有男性吸毒助“性”的受害者特点[2]。万志红通过云南青少年吸毒群体的调查发现,边疆地区青少年吸毒群体存在与内地滥用者不同的特征,其中包括年龄更加低龄化、受教育程度更低、民族多样化等特点[3]。随着新型滥用加剧,一些学者研究了新型滥用人员的群体特征。沈康荣首次对我国吸食新型的滥用者的群体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滥用人群凸显“三多”――男性众多,低学历人员多,无业人员多;滥用种类相同――主要是冰毒、和;滥用人数增长迅速[4]。

(二)滥用人员染毒成因及复吸归因的调查研究

段伟、祝小慧从社会心理动机理论研究青少年的染毒原因,认为青少年不良的个体心理如不加以正当引导,则可能会成为导致青少年染毒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5]。廖龙辉在对青少年吸毒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青少年滥用行为的成因进行了“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6]。夏国美在调查的基础上从更深的文化和制度层次分析了青少年吸毒问题背后的原因[7]。莫关耀等通过云南滥用严重的八个州市的调查和访问,分析了云南省新型滥用的朋辈群体因素,指出交友不慎成为35岁以下青少年滥用新型的主要外因[8]。杨玲等通过对吸毒者回归社会后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复吸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之后普遍缺乏亲密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不利的社会处境、社会支持的缺乏、归属感的缺乏等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原因[9]。

(三)滥用的社会危害的调查研究

国内研究者对滥用社会危害的研究主要从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层面展开论述。秦和平的《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其对策》一书是目前国内系统地认识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禁毒对策的专门著作,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系统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毒害,并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了积极的建议[10]。夏国美、杨秀石等人所著的《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一书,对新时期出现的新型滥用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新型吸食者与传统吸食者的人口学特征、滥用特征以及风险的对比研究后,发现新型存在传播快、心理成瘾性高、治理难度大等社会危害性[11]。

(四)滥用的防治措施及禁毒政策实证研究

这类研究有的从总体上探索吸毒行为的防治对策,而有的注重研究地方特色的防治策略。冯丽平经调查分析认为,戒毒人员复吸问题和后续生存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她对如何降低复吸率,如何营造一个“洁净”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社区戒毒管理模式来巩固戒毒成效等进行了研究[12]。钱宁借鉴了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调查访问了昆明在戒毒帮教、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中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从社会工作层面研究社区戒毒方法――即“金碧模式”[13]。韩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吸毒人群进行调查,提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体的社区戒毒综合模式,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构建了吸毒人群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此有效干预和治疗海洛因人群的成瘾问题[14]。陈曦、何咏梅研究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禁毒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探索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色的禁毒教育的一些对策[15]。钟莹、梁国勋研究了如何运用个案管理方法在社区戒毒人员中开展工作,如何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禁毒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6]。刘爱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昆明强制戒毒所经验,提出了包括脱毒治疗、教育管理等九个第一的“昆明戒毒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戒毒工作的特色之路[17]。

二、研究现状评析及展望

近十余年来我国滥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与访问,分析了滥用者的群体特征、吸食原因、滥用危害,提出了一些对吸毒人员的社会干预政策。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国内学者多采用“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成因分析影响分析应对策略与结论”这一研究路径,研究模式较为局限。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等方面还存在欠缺。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问题研究都以定量调查研究为主,滥用问题调查多采用简单问卷数据调查,在问卷的设计科学性与时效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吸毒人员的吸毒史、生命史进行深入持续性的参与观察、访问及行动研究等的质性研究还比较欠缺。三是我国学者的滥用问题研究缺乏对滥用问题进行社会学学理的探讨,应加强从社学学理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文化层面分析解决滥用问题的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对滥用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找到滥用行为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而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四是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国内关于滥用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吸毒人群现状、成因、滥用影响、防治干预措施等方面,例如吸毒人群的家庭研究、新型相关领域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滥用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滥用问题不断演化与变异。滥用问题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进一步减少问题的社会代价,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根据国内外毒情的变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利用社会学的学科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滥用问题的专题实证研究,同时不断深化拓展滥用问题的研究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逐渐深化符合地方特色且有可操作性的滥用问题治理的社会政策研究,逐步构建我国的滥用的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斌.浅析青少年吸毒的群体性特征及防治[J].禁毒研究,2005(1).

[2]刘晖,刘霞.女性吸毒特质诱因的社会学述评――以新型为解释视角[J].学术界,2011(6).

[3]万志红.云南青少年吸毒现状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1).

[4]沈康荣.新型使用者的群体特征[J].社会观察,2007(6).

[5]段伟,祝小慧.当前青少年吸毒危险因素及治理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杂志,2008(17).

[6]廖龙辉.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01(4).

[7]夏国美.社会学视野下的禁毒研究[J].社会科学,2003(10).

[8]莫关耀,杜敏菊.云南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的朋辈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4(6).

[9]韩丹.国外吸毒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述评――以美国相关研究成果为例[J].唯实・社会纵横,2010(3).

[10]秦和平.西南民族地区的危害及其对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11]夏国美,杨石秀,等.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12]冯丽平.对吸毒人员后续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1).

[13]钱宁.社区戒毒的控制与支持网络――昆明市创建无毒社区活动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

[14]韩丹.吸毒与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吸毒人群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篇(9)

[2] HulmePE, Py?ekP, NentwigW, etal. WillThreatofBiologicalInvasionsUnitetheEuropeanUnion?[J]. Science, 2009, 324(5923):40-41.

[3] 肖媛媛,中国因外来物种入侵年损失1200亿,治理投入难估[EB/OL]:.http:///gn/2012/09-12/4176351.shtml, 2012-9-12.

[4]王茂锋,广东省以成为全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省份[EB/OL]:.http:///ShowInfo.aspx?Id=13639,2010-11-30.

[5] 郎荐辕.广东原生态警报:外来动植物种大入侵[EB/OL],http:///html,2009-8-3.

[6] 李霈韵.广东惠州水浮莲成灾 两江变成“大草原图片来源于中新网新闻[EB/OL]:http:///tp/hd2011/2015/04-10/503519.shtml,2015-4-10.

[7] Bax, N., Williamson, A., Aguero, M., Gonzalez, E. andGeeves, W..Marineinvasivealienspecies: athreattoglobalbiodiversity[J].Marinepolicy,2003,27(4):313-323.

[8] Daab, M.T.andFlint, C.G..PublicreactiontoinvasiveplantspeciesinadisturbedColoradolandscape[J].InvasivePlantScienceandManagement, 2010,3(4):390-401.

[9] 柏成.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保护,2002,(8):21-23.

[10]陈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生物多样性,2001,9(4):466-471.

[11]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2,10(1):119-125.

[12]吴金泉.发达国家应战外来入侵生物的成功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40-1055.

[13]黄泽文,练惠通,田丽粉,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3):35-39.

[14]黄泽文,练惠通,王禾军等.广东地区重要农林入侵植物的防治与利用[J].农业科学与技术: 英文版,2014,15(5):846-849.

[15]练惠通,黄泽文,张波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695-6698.

[16]练惠通,黄泽文,朱文忠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水葫芦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古今农业,2014(1):17-25.

[17]张波,黄泽文,练惠通等.广东重要农林有害外来生物飞机草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7):114-118.

[18]张波,赖韦文,王美兰等.广东农林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历史考察[J].福建林业科技,2015,42(3):147-152.

[19]王艳玲.农林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的问题建构与社会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4.

[20]张波,王日芳,赖韦文等.环境社会学视角下广东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危害分析--兼谈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与管理[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2):34-38+65.

[21]王超,李慎磊,陆永跃.基于认知程度评估的红火蚁管理策略与方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0):232-236.

[22]Andreu, J., Vila, M. andHulme, P.E..AnassessmentofstakeholderperceptionsandmanagementofnoxiousalienplantsinSpai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43(6):1244-1255.

[23]Bardsley, D. andEdwards-Jones, G..Stakeholders' perceptionsoftheimpactsofinvasiveexoticplantspeciesintheMediterraneanregion[J].GeoJournal,2006,65(3):199-210.

[24]Colton, T.F. andAlpert, P..Lackofpublicawarenessofbiologicalinvasionsbyplants[J].NaturalAreasJournal,1998,18(3):262-266.

[25]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Socialperceptionsoftheimpactsandbenefitsofinvasivealienspecies: 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J].BiologicalConservation,141(12):2969-2983.

[26]IkedaT, AbeG. PUBLICAWARENESSOFINVASIVEALIENRACCOONS (ProcyonIotor) INJAPAN[C]// AbstractsofManagingBiologicalInvasionsunderGlobalChange――InternationalCongressonBiologicalInvasions. 2009.

[27]Vanderhoeven, S., Piqueray, J., Halford, M., Nulens, G., Vincke, J. andMahy, G..PerceptionandunderstandingofinvasivealienspeciesissuesbynatureconservationandhorticultureprofessionalsinBelgium[J].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11,47(3):425-442.

[28]Eiswerth, M.E., Yen, S.T. andvanKooten, G.C..Factorsdeterminingawarenessandknowledgeofaquaticinvasivespecies[J].Ecologicaleconomics, 2003,70(9):1672-1679.

[29]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Nunes, P.A.,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Analyzingthesocialfactorsthatinfluencewillingnesstopayforinvasivealienspeciesmanagementundertwodifferentstrategies: eradicationandpreventio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48(3):418-435.

[30]王禾军,黄泽文,李桂友,等.广东惠州主要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防治史研究――以博罗县为中心[J]. 古今农业,2015(2):9-21.

[31]PN050.广东惠州十年鏖战红火蚁近千亩农田因蚁撂荒[EB/OL]:.http:///a/20141117/42488759_0.shtml,2014-11-17.

[32]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

[33]田万慧,陈润羊.甘肃省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年龄, 性别, 文化水平群体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33-39.

[34]郝明月.垃圾分类中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探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环保意识的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2):5-10.

[35]刘丽梅,吕君.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60-165.

[36]唐学玉,李世平.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研究――以江苏省321户无公害韭菜种植户为例[J].生态经济,2012(4):104-106+117.

[37]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47-52.

[38]Beck U. World at risk[M]. Polity, 2009.

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微藻能够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适应环境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

国庆前夕,大成食品集团、万科集团、华大基因及凯达环保宣布合作,这4家在各自领域内堪称翘楚的公司,联手跨界进入环保产业。4家公司共同成立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倍生态”),试图通过微藻技术为畜牧业提供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雾霾、PM2.5、碳排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类污染热词几乎妇孺皆知。然而,畜牧业污染也不容小觑。一项来自养殖业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现有7亿头猪、1500万头牛,一年的粪污就有31亿吨。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些排放物中相当大一部分未经处理。

大成食品集团董事局主席韩家寰表示,与因“冒烟”而备受瞩目的钢铁业、煤炭业相比,畜牧业污染可谓悄然无声,但实际上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最大污染行业。他呼吁,“畜牧业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让了,不能再抱有一丝侥幸了”。

畜牧业已成生态环境高危杀手

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68万吨、106万吨和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学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仅从这一指标对比来看,畜牧业化学需氧量是农业总污染的95.78%,是工业污染的2倍。

而来自卓创资讯的一组研究报告显示,畜牧业占与人类有关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畜牧业产生的粪便。

“畜牧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源污染、点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气污染等几大方面。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理,不仅会制约畜牧业发展,还将加剧环境污染。”9月29日,在绿倍生态成立仪式上,韩家寰如是说。

众所周知,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无法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土地与养殖场结合的大农场粪污还田模式,加剧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场对粪便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畜禽养殖业未经处理的废水中氮磷含量很高,这种废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会造成对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渐死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如果废水渗入地下水中,会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当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时,便会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难以恢复。

一直关注环保的万科集团董事长、阿拉善生态协会原会长王石也注意到这一危急现状。与近几年鲜有亮相地产活动不同,王石全程参与了绿倍生态成立活动,他表示,治理畜牧业污染刻不容缓,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面对。他称自己虽是外行,但愿意为此站台。

四强联手研发微藻废水处理系统

“畜牧业不仅涉及三农,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畜牧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共同来推动,即一方面需要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经济手段,动员市场的力量共同治理,在达到抑制畜牧业污染目的的同时,还能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称。

大成食品集团是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食品企业,韩家寰告诉记者,“我们日常在尽力减少污染的同时,也在关注整个行业的现状,我们认为,既然畜禽养殖的消费量越来越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业,那从业者唯有主动做出改变。”

该怎么改变呢?韩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伙伴,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突破。最终,大成食品集团联合华大基因、凯达环保、万科集团,成立绿倍生态,将关注点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试图通过微藻技术解决畜牧业污染的问题。其中,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凯达环保拥有15年农牧业废水治理稳定达标经验,已建成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座废水处理工程;万科则在环保社区生态方面有着卓越的实力。

据介绍,微藻至今已伴着地球走了30多亿年,能够直接让氨氮转化为蛋白,实现有机生物的逆转化;有阳光时以自养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在黑暗时则以异养模式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生长。

“了解到这一特性后,绿倍生态通过独有的微藻技术、强大的基因研发落地能力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协助养殖、食品等相关企业设计及运营微藻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污水处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时还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有效去除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有机物质。”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徐迅表示。

根据绿倍生态的布局,未来将通过微藻处理系统,借助食物链的循环利用系统,以沼气、有机肥和微藻系统为纽带的生态链,将畜牧养殖生态、人类社区生态以及食品加工生态联系在一起,从而做到资源再循环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目的。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生态养殖,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而无论是比较领先的微藻技术,还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机肥等技术创新手段,都在朝这一方向发展,是市场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费用

比所有传统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业的现状是,很多畜牧业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有专家告诉记者,“不断压低甚至忽高忽低的产品价格和一再上涨的节能减排成本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令企业处境艰难。”

记者了解到,尽管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养殖、种植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但在农村以及很多养殖场最后应用不了,因为很多养猪户、种植户觉得成本太高。那么,这种状况下,微藻技术创新怎样才能落地,获得更大的市场呢?

对此,凯达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勋表示,用绿倍生态的微藻处理系统治理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运行费用比所有传统的方式都要低,无论大型养殖场还是小型养殖场都有望达标。

上一篇: 电力工程事故案例 下一篇: 中医基本理论基础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