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2: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平移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判断、举例等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并会直观地区分这两种现象。
2.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学具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1.让学生模仿刷牙的动作。
2.让学生模仿电风扇叶片转动。
3.让学生做扭腰运动。
二、激趣导入,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同学们,刚才的课前运动中我们模仿了刷牙的动作,模仿了电风扇叶片转动,做了扭腰的动作。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我们人和动物不都是像游戏中这样经常运动着吗?只不过,运动的形式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
那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像,录像中的一些物体呀,也都在运动呢,想看看吗?
在放录像之前,李老师有一个要求,在一会儿放录像的时候,你们要用眼睛仔细地观察,屏幕上的物体都是怎么运动的,边看,还可以边用手势模仿这些物体运动的样子,好吗?那就开始吧!
学生边观察边用手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想想你们自己所做的动作,现在你们根据这些物体运动时样子的不同来给它们分分类吧?你打算分几类?怎么分?
学生先跟同组的小伙伴们交流,再回答。
生:分两类。
师: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贴图片。
为什么把它们分成一类呢?生回答。
师:看来推拉窗、电梯、滑滑梯,它们都是平平的、直直的移动。可以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还可以斜着运动。
师:看来这些现象都有整个物体朝一个方向,平平的、直直的运动。同学们,请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生:平移。
师在第一类的图片上面写“平移”。
(1)出示陀螺:师问,它在转动的时候哪个部分和地面接触?
生:尖尖的头。
师:在数学上把这个尖尖的头看成一个点。看来陀螺是绕着这个点旋转地。
(2)出示风车:问,风车哪在转?生:叶片在转。
师:它的叶片是绕着哪旋转呢?一颗钉子。
看来还可以绕着一个轴转动。
师:像大风车转动的叶片,陀螺的转动,转椅的转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现象,同学们也给起一个名字吧?
生继续给第二种运动现象起名字。师板书“旋转”
(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三、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1.除了老师出示的这些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
车 摩天轮 高空揽月 子弹
师:看来在我们生活中“平移和旋转”无处不在,我们对它们有了一些认识了。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了,看你们能区分吗?敢接受挑战吗?请你边看边用手表示出来。
2.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那是因为“平移和旋转”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老师想把咱们学校的多功能厅也进行一个平移,你们说可以吗?
学生惊讶地说:不可能
四、探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出示课件: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平移它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师: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动手验证:发给每人一张格子图,让学生在图形上找出一个喜欢的点,再在右图上找出刚才这个点平移后的位置在哪?把它点出来,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有几格?
师小结:先找出对应点,再数格子。
1.练一练:
教材第19页(1)(2)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分别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出示三角形平移的三幅图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汇报说一说)
师:这幅小蜡烛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你是怎么看的?这幅小鱼图呢?
[出示填一填小蜡烛(向右平移4格)、小鱼(向左平移5格)]
2.画一画:
(1)画出三角形向平移6格后的图形。
(2)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师:刚才孩子们又能移,又会数,如果请你们在纸上把平移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会吗?
师:比如说我想请你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把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4格之后的图形画出来,你们能吗?
生:能。
师:别急着动笔;善于思考的孩子总会先观察、思考看有没有一个又快又好的方法,那就请你们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看一看怎样画图才能使平移后的图形既正确又美观?
生:先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把它平移,再找到其余各个点,把它们平移到相应的格子,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此处引导学生讨论:点是不是可以随便取,怎样选择点更为合理?使学生发现画图时,发现、选择关键点即图形的顶点等非常重要。这是画出正确、美观图形的关键。)
(学生动手画图。)
五、欣赏感悟
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孩子们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的是(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像什么样的运动方式是旋转呢?
(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关键词:向量平移问题;平移公式;平移本质;函数平移
向量平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之一. 利用向量平移公式可有效地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问题及函数的平移问题. 它涉及的三个量――平移前的坐标、平移后的坐标及平移向量可以通过平移公式联系起来. 而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平移公式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粤教版教材在处理此问题时体现了入口大,坡度高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根植于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把握平移的本质,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为:(1)理解向量平移的概念. (2)理解向量平移的实质,弄清向量平移方向与图象平移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 (3)理解平移公式中各个坐标的意义. (4)进一步领悟特殊与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为:(1)向量平移的实质. (2)平移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为:运用向量平移的实质及平移公式求向量平移中的坐标、函数解析式等.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入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看看能否用图示方法求出点的坐标及向量.
(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到B点,求B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点B(4,-2),求A点的坐标. 本题中的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或向右平移a1(a1>0)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a2(a2>0)个单位到点B(4,-2),求a1,a2的值. 本题中的平移能否表示为向量a=?
点评 设计一个好问题,建立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中发现规律及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向量的平移公式及平移向量的实质
1.问题导学 拓展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及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2 用图示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虽然直观、好理解,题中的数也都是整数,容易看出来,但它们的坐标关系能否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其本质?另外,由以上三个例子,你能发现平移向量a的实质吗?
点评 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体验数学,并通过设计的一串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2. 探究与发现 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问题3 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x′,y′),求B点的坐标.
解析 将问题1一般化,让学生探究三个坐标的关系. 向量平移公式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即+a=. 平移向量a的实质:可以把平移看做是分两步完成的,先向左或向右平移横坐标,再向上或向下平移纵坐标. a1>0表示将点向右平移a1个单位长度,a1<0表示将点向左平移a1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上平移a2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下平移a2个单位长度.
[⇩]求解点的向量平移问题的方法
1. 知识运用与巩固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识,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注意题目的类型.
问题4 用什么方法求下列各题的坐标?
(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
,2按向量a=(2,-1)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5)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1,-2)平移到点B(-4,3),则点A的坐标是 .
(6)将点A(-3,-4)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5,4),则a= .
点评 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运用平移向量的实质及平移公式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预设
生:(4)题是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点的坐标,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或平移公式解决.
(5)题是已知平移后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点的坐标,可用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6)题是已知平移前后点的坐标求平移向量,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师:由以上解法可知,解决这类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使用平移公式,但必须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及向量坐标.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
1. 问题拓展 变式探求新知,深化对向量平移实质的认识,巩固平移公式及其应用.
问题5 函数图象是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点集合而成的. 在(4)(5)(6)题中,把A点变换为函数,平移向量不变,又如何解决?它们又是什么类型题?例如:
(7)把y=cosx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8)把y=f(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后得到函数y=ex-2+3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9)若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函数y=f(x+2)-3的图象,则a=.
点评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实质是点的坐标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实质不变,平移公式同样适用.
2.师生互动预设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说结果(以下相同).
生:(7)题是类型1,也就是给出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函数的解析式. 可用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和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进行求解.
3. 探究与发现 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6 对于(7)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a2=f(x-a1),也就是把原来的函数y=f(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1,可以将其表示为[y=f(x) y-a2=f(x-a1)][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8)(9)两题.
生:(8)题为类型2,也就是给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平移的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则可得所求函数. 即把y=ex-2+3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y=f(x)=ex-1+5.
方法4(逆向思考向量的平移公式):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设A(x,y)是函数y=ex-2+3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平移后函数图象上的对应点为B(x′,y′),由平移公式得x′=x-1,
y′=y+2, 即x=x′+1,
y=y′-2 . 代入y=ex-2+3得y-2=e(x+1)-2+3,即y=ex-1+5. 故y=f(x)=ex-1+5.
问题7 对于(8)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g(x),求原函数y=f(x)的解析式. 则y=f(x)就是y+a2=g(x+a1). 也就是把函数y=g(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2即得结果,即[y+a2=g(x+a1) y=f(x)][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也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 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9)题.
生:(9)题为类型3,也就是已知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求平移向量. 解决的方法如下.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即上面的方法3及方法4).
问题8 能不能把(9)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 把已知的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f(x+h)+k,h,k∈R且为常数,求平移向量a=?则y=f(x+h)+k就是y′-k=f(x′+h),与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y=f(x)比较可得y=y′-k,
x=x′+h, 即x′=x-h,
y′=y+k与平移公式比较得a1=-h,
a2=k.平移向量a=(-h,k).
即[y=f(x) y′-k=f(x′+h)][平移向量a=(a1,a2)],则y=y′-k,
x=x′+h .这就是平移关系式,也即
a1=-h,
a2=k .
师:完全正确!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特殊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再尝试将其推广到一般性,从中发现规律.
点评 问题(6)、问题(7)、问题(8)引导学生多联系、多联想、多反思、多类比,在变式教学中学会归纳类型、总结规律,把握问题的实质.
4. 反馈练习
(1)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到点(1,-2),则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后的点是()
A. (-3,4) B. (-1,2)
C. (4,-3) D. (2,-1)
(2)把y=x2+4x+5的图象按向量a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y=x2的图象,则a为()
A. (2,1) B. (-2,1)
C. (-2,-1) D. (2,-1)
(3)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与圆x2+y2=5相切,则c的值为()
A. 8或-2 B. 6或-4
C. 4或-6 D. 2或-8
(4)点P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v=(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v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 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 s后点P的坐标为()
A. (-2,4) B. (-30,25)
C. (10,-5) D. (5,-10)
(5)把函数的图象按向量a=-
,3平移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则原函数的解析式是()
A. y=sin2x+
+3
B. y=sin2x-
-3
C. y=sin2x+
-3
D. y=sin2x-
+3
5. 课堂小结
(1)向量平移公式.
(2)求点的向量平移问题: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
(3)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三种类型的解题方法以及规律.
(4)基本思想方法:①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5)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学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发现规律.
本节课的主线:点的平移平移向量向量平移公式点的坐标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按向量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设置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整合,并适当引申. 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智力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学会思考,掌握解题规律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所以,教师应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类题. 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做出了这道题,还要做到层次分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教学生“学会思考”及怎样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学会思考和掌握解题规律同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会思考不同于概念复习,属于默会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不仅要过程,更要讲原理. 多让学生感到自然,并感到没有强加于他们,尽可能(不是全部)使学生觉得,老师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 要“鱼”“渔”都给学生,重视思想方法的复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没有把解题的各种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是要将求向量平移的坐标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解决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 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使学生遇到求向量平移问题时,学会思考问题,知道如何下手,而不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地操作.
怎样实施解题教学?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 解题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 教师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个话题,通过开放一题达到复习一片的目的. 在设计本课时,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 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2.实践教学与各项学科的作用。平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是以多项学科为基础的,实践中需要结合各项学科的内涵,实现平面艺术设计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图文编排的教学实践时,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体会图文编排设计中的逻辑、主次以及群组变化等内容,结合图文编排的实践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着重讲解,提取其他学科的精华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能力。
3.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互换应用。平面艺术设计中实践与理论的互换应用主要是指通过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通过近几年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来看,部分学生的思维和视角非常独特,但是其动手能力比较低,而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其思维欠缺独特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可采取团队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将学生创意以最大化的方式表现。例如包装设计,此部分平面艺术设计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表现包装设计的秩序性,更要体现包装设计的与众不同,教师可将比较系统的设计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综上所述,提高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教学实践能力,需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力度,在保障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2)给李钢补了几个?(3)给陈杰补了几个?(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读写;培养学 生学数学的兴趣及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
一、新知学习准备(略)
二、新知学习
1.提出目标。首先我们学习分数的意义,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预习,你们能学到什么呢?
概括本节知识学习目标:①知道分数的产生;②理解分数的意义;③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含义和分数的 读写。
2.分数的产生。
(1)计算的需要。看分苹果的电脑画面:①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 (2÷2=1 )小结:这个计算结果能用整数表示;②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又分得几个? 怎样列算式?1÷2=(1/2),这样的计算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小结:这样的计算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需用分数表示。
(2 )测量的需要:看用米尺度量黑板长度的电脑画面:这是一把米尺,它是怎样量黑板的,量得的结果 怎样?〔3 米多一些(对着米尺某一刻度)不足4米,即不是整米数〕
小结:从上面两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分数是由于计算和测量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而产生的。
3.分数的意义。
(1)理解平均分
①观察理解。请同学们看电脑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块饼)把这块饼怎样呢?(平均分成2份)每份 是它的几分之几呢?(1/2 )(板书:2份,1份,1/2)你们怎样知道它是平均分的呢?(因为它分得的两份 完全叠合,即每一份一样多)
②操作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练习,看看我们是不是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 形纸,把它平均分成4份, 有几种折法?(学生折后,与电脑演示的三种折法(如图1)比较, 并用红、绿反 馈牌示意反对或赞同)对其它的折法师生分析,评判。
附图{图}
③识别理解。再看电脑屏幕上这两个图,图2的每一份能用1/ 3表示吗?
附图{图}
图3的每一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
④结语:平均分就是分得的每一份都一样多。
(2)正确认识单位“1”。
①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
(Ⅰ)用电脑显示一张正方形纸。接着演示并提问:A.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 4份)B.表示这样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板书:4份,1份,1/4;3份,3/4)
(Ⅱ)用电脑显示一条线段,表示一个计量单位。接着演示并提问:A.把这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几份?( 5份)B.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呢?4份呢?(1份是它的1/5,4份是它的4/5)
小结:一块饼,1张正方形纸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物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都可以看作一个单位, 叫做单位“1”, 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单位“1 ”除了表示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②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Ⅰ)电脑显示4个苹果图。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是将4个苹果组成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多少个苹果?每份的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1份,1/4)3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 之几?(板书:3份,3/4)
小结:将4个苹果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作单位“1”。
(Ⅱ)电脑显示6只熊猫图。 接着演示并提问“这里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呢?(6只熊猫)把6只熊猫平均 分成了几份?(3 份)每份是多少只熊猫?(2只)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3份,1 份,1/3)2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板书:2份,2/3)如果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 之几呢?如果把6 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呢?每份又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小结:把6只熊猫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
(Ⅲ)让学生联系实际举由多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的例子。
总结: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可以表示由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3)归纳分数的意义。
①讨论概括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同学们,我们举了这么多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数叫分数,请同学 们想一想这些例子有哪些共同点呢?请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②尝试归纳:请小组代表回答,什么叫分数。
③与课本对照:打开课本85页,看看课本是怎样概括的,请一位同学回答。老师边板贴(把单位“1”平均 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边用强调的语气重复这句话。
④找出并解释分数意义中的关键词: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请同学们找一找?(“单位1”、“平均分 ”、 “这样的”)“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和三年级学习的“其中的”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后,结合分数直观图归纳:“这样的”和“其中的”在份数的表示上前者是没有限制的,后者是 有限制的。
4.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含义。
(1)自学:请同学们看书本85页最后一段。
经过一个时代的蜕变,新信息时代全球化的趋向以不同的形式渗入人类文化和经济之中。像可口可乐、松下电器等成功的企业是在CIS设计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成功结合的典范。
1.CIS系统构建的同中国企业文化各个层面的密切关系
CIS设计是企业对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藉此改造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制度和结构,并通过企业的视觉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告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与认同的目的。
企业理念系统简称MI,它主要指的是企业精神范畴的存在形式,如经营哲学、经营宗旨、经营信念、经营理想和价值观,这是企业识别系统(CIS)的核心和起点,更是企业的灵魂。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企业理念系统(MI)又相当于企业深层的精神文化。CI的设计首先应是对构成企业灵魂的企业理念、价值观念的塑造,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品味和档次。
企业行为系统,简称BI,是将MI的本质物化在企业的行为方式上,通过企业的各项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方式、教育训练、公益文化、公共关系、营销活动等体现出来,从而获得企业员工和广大消费者的识别与认同,是企业运行的全部规程策略。
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简称VI,是企业在MI、BI的基础上,所设计的向外界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也是CI的具体化、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如企业的标识、名称、广告语、口号、商标、图案等等。以此塑造企业的形象,体现企业的个性,形成企业独特的风格,并通过企业形象的传播活动与途径,最终在广大公众的心目中树立起来。表层的企业文化正是表现于产品的文化价值:包括产品的造型特点、商标特色、包装设计、品牌理念以及价格定位、服务水准等;另一方面,企业的各种物质设施,包括企业名称、标志、象征物、环境氛围等,也都体现这种表层的文化价值。上述这些问题都是视觉识别(VI)系统设计和应用突出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其中也有活动识别(BI)系统表现的问题。
2.CI强大的冲击力在企业文化中体现
2.1塑造企业个性化使之被社会公众认知
企业亦然,大凡一流企业导入的CI首要特征就是个性化。但个性化如何表现呢?就是不论企业风格、管理制度、经营策略,还是企业名称、品牌、标识、广告、招牌、口号等,都有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全球第一大品牌可口可乐,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在MI、BI、VI的设计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麦当劳是世界上最大的饮食企业。它的企业识别有三大特点:第一,其企业文化中深层的精神文化即企业理念很明确:Q、S、C、V,四个字母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快捷微笑的服务,优雅清洁的环境和物有所值。第二,企业行动和企业理念具有的一贯性。麦当劳公司有一套准则来保证员工行为规范:营业训练手册、品质导向手册、管理人员训练,即小到洗手消毒有程序,大到管理有手册,以保证QSCV的贯彻。第三,表层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产品的文化价值。在国内,还有太阳神集团,1988年该公司开始导入CI。它的标志图形部分是人托起的太阳,象征生命与力量;文字部分是中英文“太阳神”几个字;让人一见就知道这是太阳神标志;再加上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为太阳神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取得了消费者和整个市场的认同功效,其产值呈跳跃性的增长,利润由1988年的520万增至1993年的10亿元。因此太阳神成为中国导入CI的成功典范,在企业界和设计界一时传为佳话。由上可见,CI设计中体现的独特的企业文化能让消费者从庞杂的背景信息中识别出来,形成牢固的记忆。
2.2让消费者产生价值认同感
CIS系统识别包含的应用面实在是非常广泛,CI识别要从简单的标志识别的开始,逐渐对产品进行理念化、价值化过渡。因此,在设计MI、BI、VI识别系统时,越是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就越能为社会广大公众所接受,越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表现可以从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地位价值、崇拜价值体现出来。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在它们的CIS系统战略中都合理的、诚信的运用了远景的“价值定位”,这种企业文化在顾客心里产生共鸣使他们认同产品的价值。同时,消费者通过个性的需求不同,形成社会需求的多元化。
2.3树立企业感觉形象形成品牌崇拜价值
完整意义上的CI设计应包括有形形象设计和无形形象(既感觉形象)。有形形象设计主要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而无形形象设计则主要从非视觉方面,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设计企业独特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环境气氛。形象的价值是无法估价的,形象的作用应发生在比天空还要宽广的心灵,而行销的战场正是心灵的山岳。当顾客用一个牌子代替一种产品,当你听到的是“来杯嘉士伯”而非“来杯啤酒”时,你就知道心灵的山岳已固若金汤,而抢占山岳的赢家又是什么?是品牌。
3.在企业CI中体现本土文化
3.1在导入CIS设计过程中,将企业理念系统作为主体,走出“表象化”CI的误区企业的形象塑造
对于当代的企业经营来说,甚至对于整个当代社会的运转来说,如果把CI比作一棵树,那么MI就是根,BI是茎和叶,而VI则是花。MI是源泉,BI是途径,而VI是表现。VI这朵花要开得美丽,还要有BI这个叶扶持,茎提供运送养分,而茎运送的养分则来自于MI这个根。也就是说,要由内及外的灌注企业文化,其根本在MI的设计上。
麦当劳专卖店开遍全世界,视觉和行为的规范统一与个性化,其实质由是Q(品质)、S(服务)、C(清洁)、V(价值)理念文化内核所决定。同时,它标志设计为金黄色双拱门,象征着欢乐和美味,象征着麦当劳的“QSCV"像磁石一般不断的把顾客吸进这座欢乐友好之门。此外,公司还制订了一套系统的行为规程来表现它。
3.2在VI设计部分充分注意企业文化的承接与发展
VI的设计包括了产品的造型特点、商标特色、包装设计、品牌理念以及价格定位、服务水准等;以及企业的各种物质设施:企业名称、标志、象征物、环境氛围等,必须能充分体现这种表层的文化价值同时注意到企业蕴涵的文化。
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进行的广告招贴、图书封面、标志等设计。由于受二维空间的限制,平面设计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有独特的“创意”才能吸引人的目光,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与灵魂。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已经是必开的专业,但是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当学会了一个软件又一个软件之后,软件操作得也很熟练,但做出来的作品却不能让人满意,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学生作品缺乏创意
针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所开的课程,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比赛,比如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我爱我的专业、新年贺卡挂历、创意海报制作比赛等。从比赛最终的结果来看,尽管学生也能根据要求做出作品,但往往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作品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品思想不明确,立意不深刻
每次的创作比赛,我们都会给学生一个主题和一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围绕主题,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创作。但是纵观这几年学生的作品,真正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并不多。有的学生的作品甚至没有思想,就是一种随意的图片罗列。
2.构图不合理,甚至没有构图
一副好的作品需要有其主要表现的主题,且在整个画面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这样才能让人的眼睛先入为主,对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在做之前根本没有构思,只是随意的摆放图片,感觉放到哪里舒服就放哪里,这就是没有构图。
3.色彩搭配不合理
作品中要是背景色、主色调、辅色调、点睛色。什么样的色彩搭配什么颜色突出什么气氛。什么时候用调和色,什么时候用对比色。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考虑过,在创作时只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去搭配,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4.作品没有技术含量,缺乏艺术感
许多同学的作品只是把图片堆上去,有些稍作处理,有些甚至根本不处理,没有层次感,更谈不上艺术感。
二、学生的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是从艺术形象中飘逸出来的设计者所巧妙寄托的内在寓意,这种寓意要与众不同,要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深省,要意境悠远,给人无限的遐想。而学生作品之所以缺乏创意,与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及创新思想培养有很大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意灵感。
1.培养绘画功底
有人曾做过调查,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项技能就是“应用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所以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掌握基本的素描、色彩构成知识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培养学生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掌握一定的色彩拾搭配知识。
2.从其他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别能力
这些课程包括摄影、影视欣赏版画、水彩、油画、书法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学会分析、鉴赏作品,在不断潜移默化中把这些美的元素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专业课的学习
对于平面专业学生photoshop、coreldraw、IIIustrator是必开的课程。另外还要熟悉Pagemaker、Freehand等软件。这些软件可以使学生对每一门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4.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借鉴而创新。在平面设计中有一句话很实用,即先抄后超。初次接触平面设计,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例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达到熟练使用设计软件的目的。但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地将已做好的效果用电脑再次制作出来,而是对每一步操作都要体会这一步的意思和所使用的工具,更在要这个过程中细细品味作品的创意。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借鉴优秀作品的独到之处。例如PS中的蒙版,当给图层添加蒙版之后,要达到下层的半透明状态,是用灰色填充,还是用画笔涂抹,画笔涂抹时要用什么样的流量,还有笔尖的硬度调整对整个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2. 认识“清”字
(1)转盘出示偏旁“三点水”,指名读名称。
(2)师生一起书空。
(3)转动“三点水”,组成“清”字:“青”加了“三点水”,读什么?
3. 出示带拼音字卡:清(领读,男生读,女生读)
4. 引导观察,思考:这个“清”字,加了“三点水”,跟什么有关?(相机指名学生组词)
5. 小结:中国的汉字真的很有意思,由一个基本字加上了一个新的偏旁,就又组成了一个新字,它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6. 巩固朗读:先翻出词卡清 清洁(开火车读)
【评析】教学一开始,直奔主题,由基本字“青”引出偏旁“三点水”,认读“清”,懂得“清”和“水”有关,进而引导学生组词、扩词,认读“清洁”这个词语。这样的教学展开,直接切中主题,内容清晰而紧凑。
二、 自主发现,学习“请”“情”
1. 认识“请”字
(1)打开课文,自读《识字8》第一行。(课件映示)
(2)交流发现,引导关注字形变化:偏旁有什么变化?(引出“言字旁”,转盘出示)
(3) 出示带拼音字卡请(领读,齐读)
(4) 引导思考:加了“言字旁”,跟什么有关?(相机指名学生组词)
(5) 小结:瞧,用上“请”字,小朋友的语言变得多有礼貌,给别人送去了一份温暖和幸福呢!
2. 认识“情”字
(1)自主发现其他字的变化,交流。(引出新偏旁“竖心旁”)认读名称。(田字格上板书:竖心旁)
(2)课件映示,引导观察:“青”加上了“竖心旁”,读什么?
(3)出示带拼音字卡情(指名读,齐读)
(4)猜猜字义:“竖心旁”是“心”字的变形。(课件演示)想一想,这个“竖心旁”的“情”跟什么有关?(心)
4.齐读词语“心情”。
5.指名组词。(随机指导词语,事情的轻声)
三、 领悟规律,自主识字
1. 中国的汉字真的很有意思,换了个偏旁,它的读音有时就变了,意思也不一样了。
2. 认识剩下的三个偏旁(转盘出现“日字旁”“目字旁”“虫字旁”)
3. 学习新偏旁“目字旁”观察比较与“日字旁”的不同。
4. 课件映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
5.认读加上三个偏旁的字词。(各种形式朗读,相机指导眼睛的轻声)
【评析】依据汉字规律科学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是本课识字的生发点。六个生字的教学清晰地表现出了“从扶到放”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自我领悟。同时,还借助生活情境来学习生字词,扩词,理解词语,如在引导“请”这个词语的组词时,做到了自然地贴近学生生活,在丰富词语积累的同时,理解了词义,也感受到汉字的美好内涵。
五、 激趣巩固,识写结合
1. 看图找字,激趣辨析。瞧,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映示)今天学的这些字都已经调皮地跑到这幅画里去了。找一找,它们藏在哪儿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猜测,并引导说一句完整的话)
2. 齐读课文,巩固字词。
3. 体验转盘,总结规律。
【评析】整个教学,把关注字形,强化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作为主线贯穿,无论是生字识记,还是猜字巩固,体验转盘,都力求凸显这个重点。课堂上做到目标集中,板块清晰,凸显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训练能力,舒展个性,闪现智慧。
4. 指导书写,巩固字。
(1)课件映示“情”“睛”“晴”,引导观察字的结构。
(2)先学“情”。观察“竖心旁”两个点的不同写法。(师范写“竖心旁”,生书空)
(3)师范写右边“青”部。(提醒向右避让,左窄右宽)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描红、仿影并临写)
(5)再学“睛”“晴”字。观察“目”“日”变成偏旁的不同写法。(瘦长)
(6)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描红、仿影并临写)
(7)交流、点评。
【评析】在写字环节中,以一带三,重点指导一个字,利用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主练习,避免了逐字讲解、繁琐分析,留给学生更多静心书写的时间,从而有效落实新课标中写字教学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但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因此,作为初授课,创建情景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建立前滚翻的动作概念是关键,运用小魔术“小猴找尾巴”、 物体滚动小实验、简单易懂的儿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及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初步学会前滚翻动作要领。
(二)体能与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协调素质,身体各机能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团身紧、滚动圆滑。经头后、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
教学难点:低头含胸、后脑勺先着垫。
四、教学过程
一活跃情绪阶段(约6分钟)
整队、集合、师生问好后,导入。1′
情境一:游戏“穿过大森林” 5′
导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森林吗?喜欢森林中的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到森林中去体验一下小动物的生活吧!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路纵队(慢跑)跑步穿过大森林(用体操垫围成的圆环形森林)和做各种小动物模仿操练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环节设计圆环形队形,是让每位学生与老师都能近距离的(互相)观察到对方,也为主教材的学习和游戏(后面的练习和游戏)的场地布置奠定了基础。这样做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热身的目地。】
二掌握技能阶段(约30分钟)
第一层次:导入练习4′
1小魔术“小猴找尾巴”(学生分别在垫子下低头找“尾巴”,然后安在身后,)。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好奇是知识的萌芽” ,好奇激发起兴趣,所以才引起了探究反射,思维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我在导入环节设置一些悬念,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游戏“小猴找尾巴”,为学习前滚翻做铺垫,让学生体会低头含胸的教学难点。】
2情景创设:“小猴怎么翻跟斗?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前滚翻。引导学生将小猴尾巴夹在膝盖下进行练习。本情景创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去体会动作,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层次:学练完整动作20′(七个环节)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模仿了小猴的滚翻动作,你们想一想,方的物体滚得快还是圆的物体滚得快?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试一试怎样才能顺利地滚翻过去呢?
【此环节老师通过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同时拿出软式排球和垫子进行滚动实验,让大多数学生能体验到圆的物体与方的物体滚动的区别,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概念,为做好前滚翻做好准备。】
2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提出要求和保护帮助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对前滚翻动作技术有了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提出一些技术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
3引导学生将小猴尾巴夹在下巴下进行练习和通过简单易懂的儿歌(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翻像圆球)来练习。
【此环节利用猴子尾巴夹在下巴下,配合儿歌来练习动作,既增加学习趣味性又让学生充分掌握前滚翻的动作难点。让学生更好掌握团身滚动的动作要领。】
4学生自由练习,创造出更新颖的动作。
【分组练一练,看哪一组的动作最优美,最有特色?分组练习的时候,两个人一组进行,相互保护与帮助,老师进行巡视。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教师巡视指导。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对不正确的动作进行指导纠正,如身体倾斜、头顶触垫等。
6推优示范。
让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才能、水平和个性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表现欲。
【整个环节都是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第三层次:情景游戏“猴子搬西瓜”6′
教师创设情境:猴子搬西瓜,(用小垫子设置森林中的各种障碍,学生用前滚翻搬运软式排球。)
【为拓展学生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器材,提高学生掌握前滚翻动作与其他技术动作相结合的能力。游戏最能满足低年级学生好玩、竞争的心理需求。通过游戏“小猴搬西瓜”的练习,既巩固了前滚翻动作要领,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恢复身心阶段(约4分钟)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声中,做小游戏“抓尾巴”,让孩子们坐在垫子上,模仿划船动作进行全身心的放松。
【此环节既达到了恢复身心的目的,又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预计运动负荷
1、预计9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本课所学的动作。
2、预计本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中等,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20次/分左右,练习密度为50%左右。
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