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2: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在线课堂的优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学生兴趣;活动;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探讨有效的课堂,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到思维的快乐,学生慢慢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但我们发现,随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的提高,教师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好的趋势和现象。但同时我也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小组之间讨论热烈,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课堂热热闹闹,但课后学生老师都失望:学生觉得自己好象什么都没学到,老师也认为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教学目标。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一、充分考虑学情,制订教学目标
我们许多老师都喜欢参考甚至照搬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而一些老师则是努力结合自身的个体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进行内化整理,然后再以课件多媒体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但往往忽视了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有些老师一个学案或课件用几个班甚至好几届的学生就是这一做法的典型体现。考虑学情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这样才能对所学内容有所取舍,才能让所教内容真正有价值;如《法不可违》一课,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针对这一内容,一些学生喜欢问的是“某一行为是否违法”;而另外一部分的学生则会问“某一行为违什么法?一般违法还是犯罪?”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就该对这两部分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针对第一层次的学会,我们应该努力让其学会区分不同的违法,而针对后一种学生我们则可以让其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或者区别。再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扬长避短。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针对这样不同的特点,教学目标应该也有所差别。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心理特点,准备教学素材
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带进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1.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效率,增加有限时间内的学习内容
老师可以结合PPT的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点,然后通过手的划动模拟在黑板上的讲解制作成一个视频,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或在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把授课的环节在课外完成,课内的时间就完全可以拿来讨论学生们感兴趣的历史事迹或者崇拜的历史人物,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比如说课上可以就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政治远见和性格特征结合史实展开一场辩论。老师也同样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2.翻转课堂便于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成长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体发育的时期,当然也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游戏的方式,上课之前进行学前预习,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条件允许可以准备角色扮演,让历史情境在课堂上重现。这种形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充分锻炼每一个人的能力。中学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门课程,再加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更能自主的掌控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自主决断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在参与游戏活动时,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历史教学结合之后,完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翻转课堂不仅重视知识的掌握,也兼顾了能力的培养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结合了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法,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形式刚好解决了二者的缺陷,并将其完美结合。在学习中学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个性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课前预习阶段,历史老师为学生准备的知识点视频一定要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中学阶段已经不再是小学,他们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他们有能力将新知识进行同化,也有那个能力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然后在课堂上通过交流讨论又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而老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总之,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是在学习中促进能力的提升,在能力提升的同时又促进了高效的学习。
4.翻转课堂有利于保持班级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均衡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上课时老师兼顾不了所有的学生,课堂效率高的学生学的东西多,而学生课堂效率低的学生自然学到的知识就相对较少。老师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只能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来决定上课的进度,这也就难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够,然后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就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差,到最后只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学习中学历史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提前观看视频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将要学习的重点提前掌握,一遍不懂还可以再学一遍。而且这些视频还可以保存,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看。在一次历史课结束之前,还应当适当地对学生加以练习,下发自主学习单,以此检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以便学生能及时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便倒是可以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自然而然,每位学生都将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二、中学历史教学穿插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要想直接把从国外引进来的新模式直接运用到本土教育当中还是有些难度的,毕竟我们自身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在不断地摸索尝试,具体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大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上至《学记》、孔子,下到新课程改革,形式上在不断地尝试新奇,但是换汤不换药内容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大的改变。
(1)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老师是课堂中的主体,所以通常还是遵循老师上课讲授,然后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进行课堂学习。学生从小到大在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这种学习习惯,总是去被动地接受,而不是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这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
(2)当今在教学中担任主要教学的历史老师大多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他们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产物,一种模式影响了自己几十年,没有接受过更多新思想的洗礼,所以他们也正在用影响他们的模式在影响着下一代人,要想一时间改变这一代老师的结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决定了我国教育模式的相对稳定性。
(3)学生的自主意识仍然很欠缺,不足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节奏。我们国家的教育长期都是实行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了接受老师的安排。如果不是书面作业的话大多都只是走形式,并没有严格落实。如果让他们突然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方式,恐怕他们一时间难以把控好这个度。
2.历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限掌握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性因素
通过不完全调查统计,我国的历史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优秀教师的比例相对偏低。现在的历史老师大多数都是文科生出身,他们没有经历过比较系统的信息化技术的学习,对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的不多,所以让他们每次上课之前独自制作出学习视频比较困难,尤其是课程较多的话,时间也安排不过来,这的确严重影响到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教学语言是一种专门语言,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与目的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幽默是教学语言中的一种艺术技巧,是一种含蓄又充满智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旺盛的精力,能增添教学整体的幽默感和趣味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疲劳,和谐师生关系,发生“共振”效应:不仅学生乐于听课,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
幽默因素与教学语言的结合需要凭借一定的条件,具有自身的存在形式,产生的效能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让幽默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愉悦、新奇、谐趣的正能量,使英语教学散发其独特魅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与完善自我,才能轻松应对各种教学问题。
一、用幽默启发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前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是精彩课程的前提条件。一个新奇的教学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教师可引用妙语警句、双关语、趣味英语等知识形式引入课前教学,从而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在轻松简单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并加深理解记忆。例如,有一次将要学习“War and Peace”这一单元,进入教室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单词“Peace War Found”,同学们就开始犯嘀咕,观察这三个单词并思考它们的意思。上课之后,我要求全班同学大声读出这三个单词,通过大声朗读有的同学发现了其中的幽默点,原来它们的发音听起来就像是“屁是我放的”。然后我就说,“哦,我说空气怎么这么不新鲜呢!”这时候大家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与我想表达的意思。欢笑过后我告诉大家这三个单词的意思并进行详细的解释,接着就引出今天要学习的题目。课堂的气氛也因这一小小的幽默引入变得轻松活跃,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从而较容易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对接下来的学习投入热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用幽默活化教学,强化记忆理解
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融入幽默的元素,可以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浅而易懂,方便学生识记理解。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中最难也最枯燥的部分,如果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融入幽默元素,学生就会在幽默中增长知识,轻松愉快地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有一次上课,将要学习反义疑问句,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才能让把语法知识讲的通俗易懂,上课后,我用汉语跟学生们打招呼,“今天的天气真好啊,不是么?”学生们齐声回答:“是的!今天天气很好。”我把我的问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型,学生们齐声回答:“反问句!”然后我又问学生,我为什么要反问,反问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故意,有的说吸引注意,有的说搭讪。这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其实我是为了引发我们之间的对话,并渴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回答。这就引出反义疑问句的概念:反义疑问句也叫附加疑问句,它由陈述句加简短附加问句构成,用以要求对方证实所述之事。通过用日常对话将其幽默化,寓幽默于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教学重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学生记忆,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
三、用幽默推进教学,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善用语言幽默,不仅可以博得学生一笑,让课堂气氛达到,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将这些细加幽默元素运用到课堂上,讲知识的灌输升级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课堂上,难免会有学生跑神的情况出现,这时,如果教师选择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醒,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下午上课学生容易犯困,有一次,一个学生刚眯起眼睛想睡,我走到他身边突然大声喊到:“Oh,my dear! Dear,it’s too dear!”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同学们回答这句话中“dear”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对这位打瞌睡的同学说,你是我们大家的“亲爱的”,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明白了我的用意,立马重新投入到学习中来。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提醒听课不专心的学生,既使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从这句小小的英语幽默中学到了知识,拓宽了学习视野。正如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迈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被人接受。”
教学语言幽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用来调节课堂气氛、帮助理解、拉近师生关系,它并不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更不能替代英语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幽默还必须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实际,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避开语言文化禁忌。还应联系教材,富于启发性,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锻炼课堂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英语语言教学,真正做到寓幽默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45-02
在我们大张旗鼓实践“数学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的理念下,在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中透露出浮华,一些假课、虚课、做秀课时有出现,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应竭力避免的。那么怎样避免这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在此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组织有效的课前活动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是有效课堂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前预备铃一响,学生应该迅速回到课堂上并做好准备工作,但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对课间情有独钟,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甚至有些同学还沉浸在其中,乐不思蜀。结果,课堂就难免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因此,开展一些有价值的课前活动成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策略。课前活动的内容首先要与教学内容有关。
其次,课前活动的内容应能够焕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如:数学小魔术《神奇的67、167、267》学生随意想出一个两位数,去乘三个数老师就可以猜出那个两位数。这个魔术利用的是特殊数的约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课前活动也可能与教学内容无关,主要是用于刺激学生感官,调动情绪,为思维热身的“脑体操”活动。如可以参见《马小跳数学》、李毓佩的数学科普读物、杨红樱的儿童读物、《趣味数学》,或者平时积累的一些学生做题时出现的笑话等,用各种数学谜语、数学魔术、数学小笑话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环境中开始学习;还可以定时、定量的做几道心算、速算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还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
课前活动的内容还有很多,太多的关于数学的奥妙可能在课前活动中为孩子们展示,带他们探索。别小看这短短的几分钟,这一个个美丽的前奏将使你、我成为更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能使孩子们对“数学”刮目相看。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情境创设”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是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发现情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脱的现象。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一个片断:课前,老师让学生采摘了一些树叶,课堂上要求学生将树叶分成两堆,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生1:我分成一边3片,一边4片。生2:我分成的两堆每堆都是3片。师:谁能说说他们两同学分得有什么不一样?生3:生1同学分的两堆不一样多,生2分得两堆是一样多的。师:每堆一样多,这叫做平均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把这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吗?学生沿着树叶的叶脉剪开平均分。师:这分得的半片可用什么数来表示?随即出示分数。教者抛开课本,从生活中寻找原型,想到树叶中间有一条叶脉,便于学生平均分,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出的半片树叶不能用整数来表示,顺理成章引出分数二分之一。素材的简单便捷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少,但不免让人产生疑惑,生活中真有这样的情境,要把一片树叶来平均分成两片吗?这样创设情境给人感觉是为分而分,不符合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情境创设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越贴切,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某种情绪来参加学习的,积极的如喜欢、愉快、满意,消极的如紧张、烦躁。如果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将会对学习起到推进作用;相反如果是消极的,将会起到反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实在的内动力,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也就是“乐学之下无负担”。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对数学科目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上课思维敏捷,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他的数学课后作业基本上都在当天完成,真正做到当天任务当天完成。因此,我经常在班上表扬他,越表扬,他对数学越感兴趣,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他的数学考试几乎每次都是满分。
二、明确教学任务,突出重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及要化解的难点。只有透彻了解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的放矢地进行数学教学。教学目标是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概括性表述,是学习者通过某课程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或变化的结果。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整堂的数学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兴奋起来,将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我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和教师变换角色,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习题课上,我经常在写出题目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到黑板上讲解,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能达到许多普通讲解法难以达到的效果。首先,这种方法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而在解题步骤的书写上更加有条理;其次,通过学生的讲解能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法。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第一个同学思路烦琐,其他同学再讲解出更加简便的方法,二者一对照,孰优孰劣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最后,集中了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学生讲的思路方法,又要注意听的同学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学生随时有被请到黑板上讲解题目的可能,从而做到人人精力集中,人人认真听讲。
四、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也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犯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当然,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会接受老师的高期望;过于自信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创新、总结归纳、反思,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课堂外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给予评价,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与学生关系融洽,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创新,这对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非常必要,也是促使学生坚持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这是顶层设计的新型师生观。以人教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的“Do you like bananas?”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掌握大量有关食物的单词、学会运用一些对话来表达喜好和能够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等这些任务。这些目标可能在我们教师的头脑中看起来非常容易,而且如果在一课时内完成这些目标在某些重点校也可能做到,但是对于一些农村中学和农村学生来说,一课时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对学情有充分的把握。七年级下册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及用法,了解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运用一些对话进行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描述等等,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按照他们的视角去设计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其实也就这么两个目标:
1.能够掌握现在进行时态的构成,即:主语+be动词+动词的现在分词;
2.了解动词现在分词形式的变化规则,并能造句。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既能被学生轻松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于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坚持学好英语的持续动机,符合《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对于情感态度的要求。
二、突破单词关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以其图文并茂、贴近生活而深受专家、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但是该教材的一大难点就是词汇量大,整套教材达到2000多词。面对这么大量的单词,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甚至个别学生就失败在了词汇量这道关口之前。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当堂学会每课时的单词呢?笔者认为,每节课学习多少单词全取决于本单元的总词汇量。以八上“What’s the matter?”单元为例,本单元单词量较大,如果在一课时之内完成这些词汇教学,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每课时只学习10个左右的单词,采用音形义三者结合的方法,利用情景教学,让所学词汇在上下文里变得“活”起来。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构词法
如后缀法,其次,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同义或反义关系,积累更多的相关联性词汇。最后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注重词汇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三、课堂英语的使用率由浅入深、由少到多
一直以来,英语课堂上课堂用语的使用率都是提高学生口语和听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城市中学生相比较,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果学生刚入初中时,教师的全英式授课可能会弄得学生头晕脑胀,不知所云。但凡事无绝对,笔者在刚刚接手初一新生时,学生们连“Let’s learn some new words .和Now practice in pairs .”这样的课堂用语都听不懂,仅仅能明白“Class begins !”之类的课堂用语,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学生的暂时听不懂而放弃使用英语来教学,更不能沦为全汉式授课。
1.借助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用语。教师如果想说:Come to the front and stand in a row .可以借助手势把学生们招呼到前面,再用手势划出一排的姿势。教师如果想表达: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write down the new words .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自己示范性的拿出一张纸,然后做出在纸上写字的手势,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
2.可以借助优生带动全面。如果教师的指令语只是少数人理解了,那么就让理解的人来做示范,去带动其他还未理解的学生。如教师说:Now please find a partner to work in pairs.可以找已经明白的学生去完成这个指令,其它学生也就会顺其自然地理解教师意图了。
3.在必要时借助母语的帮助。如果一些课堂用语的难度超出了所有学生的理解水平,而有无法利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来演示的话,就要说母语来化解。比如:In this class,let’s talk about your future intentions .此时,学生很难理解future intentions的意思,教师就要用汉语“未来的打算”,来解决此理解障碍,以免影响本课的其它程序的进行。
一、为什么要进行主线设计
主线是什么?“主线”是“主要线索”的简称,是指占主导地位或统领事物发展的线索。教学主线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的一条明晰的学习线索。这条线索能使教学内容间产生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认知方式,清晰地构建网络知识体系。翻开人教社新版的PEP教材,我们会发现A,B部分中的词句虽有一些关联,但还是相对独立的。词与词,句与句,词与句的联系不紧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词与句发生关联,构建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
二、如何进行主线设计
通过对新版PEP教材的研究,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我发现主线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主线。在学生心中,有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把这些人物引入课堂,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喜欢的人物与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相互产生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学。比如,在PEP五年级上册Unit14 What can you do? 这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我引入了最近学生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大白”。在电影里,要成为超能陆战队的一员,需要具备强大的能力。刚好可以和这个单元的主题What can you do? 结合起来。在A部分中,学生不断地用句型What can you do? 句型向大白提问,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出了Let’s learn中的单词教学。在B部分中,学生通过对大白超能力的想象,向大白提出问题Can you …? 引出核心句型的教学。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大白为主线,将新词和新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晰,富有情趣,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
2.以场景为主线。一堂课中,往往有好几个新词和新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往往将这些词和句子重组,将相关联的词和句分为一组,分别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呈现,使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比如PEP六年级上册Unit1B Let’s talk一课中,学生要掌握问路的句型How can we get there? 以及描述路线的四个词组和句型Turn left/right/go straight at the …。教师首先引出这节课的大场景:Wu Yifan和Robin打算周六出去玩。他们游玩的顺序是science museum―bookstore―post office―cinema.通过这四个地点引出四个小场景。在这四个问路的小场景中引出核心句型和词组的教学。整堂课由四个问路的小场景连接而成。思路清晰,情景真实,让学生很好地感受了语用环境,学用相融,操练扎实。
3.以故事为主线。小学生很喜欢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故事,融合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线,把教学内容穿插在其中。比如PEP六年级上册Unit6 A Let’s learn一课中,学生要掌握描述情绪的五个单词:angry,afraid,sad,worried,happy。这堂课中教师可以以“象宝宝找妈妈”的故事为主线来设计课堂。故事中,调皮的小象宝宝和他的妈妈走散了,由此引出了象宝宝和象妈妈不同的情绪变化。象宝宝从刚开始的afraid到后面的sad。象妈妈从angry到worried。在最后小黄人的帮助下,象宝宝终于找到了妈妈,大家都变得很happy。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象宝宝找妈妈这条主线,将所有的新词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巧妙过度。学生看完故事,也学会了新词,还培养了爱心。
4.以话题为主线。新版PEP教材的一大变化是突出了话题的功能。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这些话题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内容。每个单元的词与句型都与话题相关。这就为以话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提供了方便。比如PEP六年级下册Unit4 Then and Now这个单元的话题性很突出,从A部分到B部分说的都是一个话题:Change变化。A部分说的是学校的变化。B部分说的是人物的变化。这个单元放在六年级下是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对于六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校的变化,自己的变化,周围同学的变化最有发言权。所以这个单元很适合围绕“Change”这个主题来设计教学主线。拿B部分的Let’s talk来举例。我首先通过Let’s sing直接引出了这堂课的核心句型Before,… Now,….。接下来通过PPT让学生说一说这六年来老师的变化。再由老师过度到学生,通过照片的对比找找同学以及自己的变化。最后回到课本,说出Mike的变化对学生来说就是件很简单的事了。因为这个话题离学生很近,所以学生发言很踊跃,课堂氛围也很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主线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设计和挖掘,才能让教学主线更贴近学生,更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主线设计,活用课堂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主线设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切实推动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
参考文献:
一、把握好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课堂中巧妙运用一些方法与技巧,向45分钟要质量,转变了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等手段,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最大程度的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效率“飞”了.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来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表现,运用新课改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能够引导学生更投入学习中。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假若就拿着书照读一遍就完事了,学生哪有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其次,可以借助教学图片和课件的精心设计来丰富课堂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多做一些直观生动的图片或课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老子的这句名言来形容今日的新课程理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获取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初中课程增加了许多,学习的知识面更广,要想较快又好地掌握每堂课的学习内容,只能自己先作好预习,在听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老师讲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努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用问题来传授知识,授课中,设立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和老师的提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课堂更活跃,将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改革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讲练结合式教学,是一个不再新的提法,也存在很大可行性,但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原因可能主要是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讲练结合式教学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练习过程中容易冲淡教学体系,使整个教学显得支离破碎。
如何克服此问题呢?我想,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习又只是讲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课题的知识结构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安排。
讲练结合式教学由于容量大,紧抓教学中心,这有利于高效益实现目标。是我教学中一直摸索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学方式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这恰恰也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的,我也将继续把讲练结合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加行之有效的贯穿在我以后的教学之中。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力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课堂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指导学法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学习的低谷。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学法指导不仅要完成已有的学习方法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钻研、思考,提炼出适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课堂的有效性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充分体现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和灵活性。教师多数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角色。认为学习英语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导致了学生单词背得很熟而英语仍不进步的困惑。而新课程目标的教学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作出最重要的改变是“走出演讲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学生以“学”为重心,把以“study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study the methods of learning”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我是“I”而不仅仅是“me”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授之以渔”已成为师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其兴趣
以前在某本杂志上看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me”也是“I”,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I”的主体意识,帮助“I”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而兴趣则是推动孩子学习的不可低估的内在力量,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自发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学习持久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和必须条件。
三、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乐趣
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不是我教你学。而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通过这些交际活动,才可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也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彻底领悟新课标的精神,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尽可能地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并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以便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有效训练。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和交际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四、 平等看待各个层次学生,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由于各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习惯、学习的基础和心理素质等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有一定的差异。有人说: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调者。作为一个外语老师,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这一点需要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既然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调味师,那首先要求教师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出现发音、拼读等错误,当学生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行”、“浪费时间”,不要怪他们“不听话”。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高中英语教学中,课程教学方法的组织开展的优劣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组织好学生,加快学生进入听课状态,对英语知识进行讲解,提出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在课堂中开展导入教学方法,同时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即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辅助式教学模式;(2)坚持课堂导入过中趣味性原则,即无论是导入方式还是导入途径,避免死板硬套,应富有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3)坚持课堂导入过中创新性原则,即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注重导入内容的新颖性,防止过于单调、刻板,努力追求形式生动别致,内容雅而不俗;(4)坚持课堂导入过中针对性原则,即强调课堂导入内容不应脱离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开展;此外,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还应坚持内容具有衔接性、方式具有节奏性以及过程具有时间性原则,并且在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母语的使用。
开展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2],即强化性的学习动力状态、拓展性的学习思维状态、成功性的学习习性状态和进取性的思维活跃状态。可见,课堂导入利用丰富多彩的导入信息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英语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形成。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既有宏观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整合功能,又有调整英语学习状态的功能。教师通过对英语课程内容中各部分进行有机划分,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统一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形成,最终实现学生最佳学习收获。
二、高中英语课堂组织导入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高中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素质和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可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开展高中英语课堂导入,具体有[3]: 开展愉快教育方法,即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激励方式促进学生保持快乐的学习状态。愉快教育思想核心是建立愉快与学习、发展相统一的关系,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愉快,在愉快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保持愉快,在愉快中坚持学习。开展愉快教育方法,一方面要求教师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欲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组建各种形式的激趣策略群,以自我激励策略组和轻松气氛策略组为典型代表。激趣策略群主要作用就是发挥和谐情感和培养高尚志趣,促进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英语。其中,自我激励策略组主要通过言语鞭策和体验成功两种方式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而轻松气氛策略组则通过排除焦虑和笑语相伴两种方式消除学生学习紧张情绪和带着快乐情感享受英语学习过程。 在导入教学中合理运用暗示教学法,即通过创造学生与英语课堂环境的共振系统,开发和利用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潜能和超意识功能。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导入中的运用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包括愉快和舒适原则、暗示性互相作用原则、意识和无意识紧密结合原则。其中,愉快和舒适原则指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减少学生学习环境中所带来的各种外部压力,保持学生心理状态处于轻松、愉快和精力集中之中;暗示性互相作用原则指的是保持教师与学生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要加强师生间交流沟通,又要建立起师生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意识和无意识紧密结合原则指的是针对英语课堂教学中部分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内容,教学应建立起相应的情景,促进学生与情景的融合,以助于学生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对抽象概念或内容的理解。
三、高中英语课堂导入实施注意事项分析
课堂导入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高中英课堂教学中单调、死板、沉闷的课堂氛围,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可有效的提升学生英语素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