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就业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就业管理

篇(1)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相一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必然受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表现在,经济及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带来了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平衡的根本动因。

高等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规模的扩张性,高层次人才市场容纳的有限性。供需不平衡关系之一

鉴于我国劳动力供给过剩较为严重的现实,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得不被作为储备和调控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手段来考虑。社会期待高等教育具有这样的功能,这在其它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多见的。问题在于,我国在今后经济发展需要或者能够吸收多少高学历劳动者。有专家认为,第三产业是吸纳高学历就业的主要产业领域,因此,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例,是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之中,专家们认为,我国第三产业每年新增加的白领职工就业岗位估计在25万-35万人。如果假设近些年产业结构和职工年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并保持现有发展速度,高等教育确实有一定新增就业岗位作为现实需要,但是很难超过100万人。事实是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层次人才市场就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市场是高层次人才市场,这一市场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非跳跃性决定了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性。近几年,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近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规模持续增加,增大了社会就业的压力,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减员增效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精简,传统的就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吸纳能力降低。二是新的就业渠道,由于一些政策和措施不配套,短期内还难以吸收大量高校毕业生。三是现阶段经济发展所决定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市场的有限性和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四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单一性造成了地区性就业结构失衡。

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说爱你太难。供需不平衡关系之二

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但就近几年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工作,是造成就业结构不平衡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有三个原因:一是家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家长,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数在国企、国营事业单位工作。从就业价值观上讲,认为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效益好)是“铁饭碗”,而非公有制单位或企业是“泥饭碗”。二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发展历史不长,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还不规范,在劳动用工管理上,还普遍存在着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职工的养老、医疗、就业保险制度的执行人为因素很大等问题。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融资、管理等的要求仍存在歧视性的政策限制,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与国企、国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不平等待遇的问题。四是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前障系数很难预料,大多数毕业生对此也是望而生畏,不愿意“铤而走险”。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个政策性问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地区情况,及时推出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心态到非公有制企业去建功立业。

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供需不平衡关系之三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意向中,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城市的等级。“最起码留在省会城市,最好是铁饭碗的接受单位”。客观上造成了就业结构不平衡而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这种趋向,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发达省区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是各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达,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就业机构健全,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就业难题。供需关系不平衡之四

与上述就业的地域趋势相反的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和人才奇缺的西部地区工作。为此,国家出台了毕业生到不发达地区就业的不少优惠政策。近几年,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感召下,亦有大量毕业生选择了去西部就业。但对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观察。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体现的是优化性原则,是经济原则,政策的调控作用的力度还是十分有限的。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还应考虑出台一些实质性的长远的优惠政策,或许更为有效。

二、新的就业观与政策,不断拓宽的就业渠道

自主创业——想说爱你不容易,新就业观之一

自主创业,是一个就业的新话题。实行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有一定背景的经济来源与经济实力,还需要对创业行业的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以及创业的经验等。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市场是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加之市场竞争的风险性、残酷性、不合纯专业性等特点,自主创业还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话题。但从长远来看,高校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学校给予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的问题。

人才租赁式就业,新就业观之二

人才租赁是一种新型的用人方式,租赁中心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分别签定人才租赁协议、人才派遣合同,以规范三方面在租赁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在租赁期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不发生人事隶属关系。

篇(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良问题,只是注重知识的讲述,没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专业需要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的找寻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一九七九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蓬勃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涨,目前我国已经有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良问题,学生的培养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符

旅游行业是我国新生的行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使得我国的旅游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旅游行业所需求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与岗位需求相不符,人才市场对于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直接关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济市场中一些旅游企业向高校反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毕业生走入旅游管理岗位之后,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岗位管理工作。追溯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具备众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较差。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熟练的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一些高校旅游专业而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最终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差异性很大,与社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不符,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对于高校的剩余也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以上内容都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及时解决的严重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满足经济市场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加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掌握众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的创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增强[1]。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专业教育方面

1、促进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九点管理、旅游管理,以及旅游规划等众多岗位。现阶段,人才市场对旅游规划、旅游线路设计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很高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主。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做好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国画,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后面对就业岗位盲从、不知所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加强与经济市场中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符合。高校可以聘请外界权威的教育人员在本校开设讲座,或者邀请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入到教学中去,为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讲解在岗位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问题,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关教育人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基准,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其中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旅游管理研究能力等众多方面。课程设计不能偏离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竞争现场、岗位工作模拟教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环境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还可以将相关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旅游管理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活动引入高校旅游管理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日后的就业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旅旅游实践专项活动,教师与学生一同走出校园步入到社会环境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以往高校教学中对于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程度,对其常常财务忽略的态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走入了教育思想误区。就业指导可以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帮助学生理清就业思路,避免学生在日后求职之路走得太过于艰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以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将学生就业指导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相联系,构建合理化、科学的高校旅游管理就业培训体系,应用海报、校园报纸、广播、讲座等众多形式,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宣传我国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掌握求知技能,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2]。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应用丰富的课余时间帮助自身累积社会经验,与日后的工作岗位近距离接触,弥补校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扩展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认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明确,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短浅的看重近期的利益,而是需要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就业标准,借用我国众多就业平台的优势,将自身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获得企业的认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想在毕业后快速的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确定就业方向,树立就业理想,并且为其奋斗,提升就业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91-01

一、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统计局的2010年的国家统计年鉴,招生人数从2001年的16.5万人到2009年的51.1万人,增长率达到了200%以上。2011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151.2万,比2010年的140万增长了11.2万人,创历史新高;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每年的研究生毕业生也在迅速地增长,从2001年的6.8万人到2010年的42万人;数据的增长也蕴含着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近10年来的研究生的就业率从2008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研究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就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有研究生个人求职意愿和社会现实矛盾的影响,也有着高校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实际矛盾的影响。研究生的求职意愿越来越趋向于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民企几乎无人问津,造成就业扎堆的现象。其中原因,与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分不开的。

二、高校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开展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一)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只注重专业培养,忽视能力培养。连年的扩招,给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造成高校培养工作不能以实际能学以致用的专业为培养核心,完成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很多高校存在一定的学科搭配设置不合理、设置不规范的现象,缺乏对研究生的自身能力的正确引导和就业指导方向的规划。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间,也不注重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也与高校的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关。

(二)研究生思政队伍不完善,造成就业工作缺乏细致化的指导。高校思政队伍是高校管理中的一线工作人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中,很多高校缺乏配备必需的辅导员或者专门的思政工作人员,他们的辅导员大都由研究生秘书或者高年级的同学兼任。专职辅导员的配备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虽然研究生经过了本科四年的洗礼,具有了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但是研究生的思想组成也因地域的不同或者专业的不同而各有特点。由研究生秘书兼任辅导员,不能彻底深入地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更谈不上细致的指导和规划,也为毕业就业困难埋下了伏笔。

(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缺失,造成就业心理的混乱。本科生在人数规模上与研究生相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大都为本科生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尽管研究生在本科阶段也同样接受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学历的提高,对职业规划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期望能重新规划职业的发展。大多数的高校还存在认为研究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不需要的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的错误认识。同时,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也缺乏层次性,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针对研究生特点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四、对高校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深入推行研究生教学改革,建构应用型培养体系。与科研服务相比,高校应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对应用型课程的设置。把本专业的课程特点与社会需求接轨,建立起为社会培养具备能力、素质、专业素养等多种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好专业培养工作的同时,也要足够重视专业外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心理素质,增强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还有,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公文或者报告的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高校的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架构完善培养体系。注重并完善导师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在专业培养的同时,也要起到为学生就业工作做好引路人的作用。

(二)建立稳定的研究生思政队伍,加强研究生的各方面指导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政队伍的要求更要趋向成熟和稳定,建立起专门的研究生思政辅导员队伍,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在研究生入校之初就进行就业指导准备工作。研究生的社团工作也是锻炼研究生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锻炼舞台,研究生的思政队伍,更应把锻炼研究生的实际组织操作能力作为课外活动主要目的。切实有效地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提供社会工作实习给学生,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三)建立具有研究生特色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的建立,应主要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活动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应以培养研究生对就业政策法规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以及更新就业观念为主要内容,从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就要进行专门的就业政策和程序的指导。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为核心,建立起针对研究生的的服务保障体系。让研究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得到就业服务体系的保障。就业指导活动体系应以多多举行校园模拟招聘会和邀请企事业单位进行座谈为主,能从根本上增强研究生的就业信心,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就业指导思想,做好就业指导和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也要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作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管理好学生不仅可以使学校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学校的满意度增加。而一个学校的就业率则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率,通过就业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对就业的盲目。

一、在专业学习上进行引导

在专业学习上的引导工作并不是要求辅导员对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来辅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要求辅导员通过对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科背景,来引导学生们找到队专业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可以与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沟通这样好了解一些学科专业的发展背景,同时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座谈之后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它发展前景,学生好明确专业培养规格与发展方向,进而结合自己个人的奋斗目标来设计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2)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机会,不同班级之间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来促进各班之间的关系。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比如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在大学期间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该做的事、该过的级、在某些科目的学习上应该怎么做。

(3)做些必要的总结,在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和专业教师沟通以及积极开展活动的时候要注重总结、研究专业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尽量的争取教学研究立项与大学生科技立项,这样鼓励了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

二、在学生的心理上进行引导

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中,对于心理的辅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然而做好心理的辅导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辅导关系又是其关键,从实际工作出发的同时结合一般心理咨询关系建立的特点,通过对探索辅导员心理辅导中关系建立的独特性以及从师生关系影响对心理辅导目标的建立,辅导前应注意的事项及辅导过程影响的要素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使得这些工作对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的进行提供更有效指导与建议。

(1)如果辅导员觉得学生的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一次专门性的心理辅导,或者有些学生主动向辅导员老师寻求心理辅导时,必须在对其辅导的过程中保证能够有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在辅导中不受他人干扰。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要做到这点并不那么容易,有太多的繁杂琐碎、不可预期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此情况下,辅导员老师最好要先跟来访学生预约好时间、地点,在进行心理咨询前应先与学生交代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好让学生再心理上有准备,不过这样的情况最好尽量避免,以防让学生觉得打扰到老师的正常工作而产生愧疚感。

(2)如果来访的学生咨询问题比较紧急,或者辅导员在学生来咨询的时候无法抽出时间来进行心理辅导,这时辅导员须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来说明理由,在说明理由时需尊重学生,而且不可过于直率,同时向其推荐本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介绍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长处,以防止出现对来访的学生产生伤害或负面影响。

(3)辅导员老师在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前应与学生协商本次辅导过程的时间以及心理辅导的目标。告诉学生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希望双方能够努力积极的配合解决。通过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也可以贯穿到日常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不过此时应再次声明保密原则与保密原则的范围。

作为辅导员或者其他的学生管理者对于学生进行以上两方面的引导是最重要的,当然有时候也有其他方面的引导本文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接下来主要介绍下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引导。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每年都在增长,又由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广大毕业生走好择业的第一步。在此,笔者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日益成为社会普通的劳动者,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既是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式的需要,也对同学们自身发展好处。希望大家对目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认识,合理准确地自我定位,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强化普通劳动者的意识,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待就业,做好积极的准备,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扎根基层,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基层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是高校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基层条件可能很艰苦,但艰苦的条件既能磨练人,又能造就人,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的丰富经历和阅历,必将增长自身的才干和能力。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闪闪发光。在此,希望广大毕业生同学树立报效祖国、志在四方的理想抱负,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

摆好自己的就业态度,我相信每位同学都将找到工作。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对于把学生从进校的那天开始引导经过四年的时间学生们会将拥有个充实和难以忘怀的大学时光。辅导员是伴随学生们四年时光的重要学生工作管理者,因此本文主要是介绍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24—03

1、大学生未能就业的原因

有各种原因影响当前许多大学生未能就业。概括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就业机会缺乏,这是主要的社会大局问题。第二是用人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改进用人制度,强化能者优先、发展优先的原则,使有各单位都具有为了发展而使用能者的动力,排除非能力因素的干扰。第三,用人单位与应聘者各自的各种具体原因,其中包括大学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原因。社会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现实价值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看法,还会影响人们在高考中的选择,无论是太热门或冷门的大学和专业,供需矛盾会更激烈,所以,大学生就业困难,也使每所高校承受巨大的忧患意识与压力,都在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来推动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发展。

2、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导向

“铁打营盘流水的兵”,随着90后时代的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悄悄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化已充实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知识、权利、义务、信仰、价值、道德、伦理等观念会在大学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平、繁荣的时代使许多大学生忘记了忧患、而片面追求物资上的占有与享受,学生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区域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已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与校内管理的主要制约。为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除了解教育对象特点,认清就业形势艰难之外,还应及时修订就业指导计划与方案,将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就业指导措施落实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新生阶段的就业指导

(1)重视每年的入学教育。在之前,学院开会研究拿出方案,通过入学教育,使新生对本专业及就业前景有具体了解,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2)重视军训。电力类专业是需要体力和脑力结合的,健康的体魄很重要,现在不少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态浮躁又怕吃苦,缺乏责任感,缺少实干精神,能在军训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对他们今后是有利而无一弊的。

(3)重视就业观念的建立与疏导。由于大学生刚进大学,即使经历了入学教育,有的人还是比较茫然,这就需要班主任(辅导员)通过开班会、主题班会、个别谈心,教师通过课堂,给学生不停地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强调就业的严峻性,从而使学生明白,在大学学习的重要性,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都要树立相应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不要一味等着依赖家人给他日后安排工作,懂得学会承担责任与感恩。

(4)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宣传、动员学生认真对待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对他们加以指导,特别是刚接触社会的大一学生更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2.2 大学学习与活动过程中的就业指导

(1)重视考证教育。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各个方面都要重视就业教育。现今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很受欢迎,所以,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加强考证教育,我院重要的几个证书有专业技能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图员等级证书,进网电工作业证等,结合就业的需求,教育并指导学生如何去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拿下各级证书,从而也调动了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诚信教育,促进一日常规的管理。诚信是每个人的为人之本,更是当代大学生的为人之本。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诚信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积极遵守一日常规。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进人与用人方面也越来越重视“诚信”。可以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诚信,不仅要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言以蔽之,诚信学习,诚信就业,诚信工作,诚信为人。

篇(6)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在目前酒店行业人才需求激增的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可谓良好。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就业率较低,即使有些学生毕业时选择了酒店业,不久也会流失出去。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双方未能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顺利衔接,以致出现酒店急需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能或不愿到酒店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说,一方面要了解酒店人才需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获得酒店方的青睐;另一方面,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酒店就业意愿,分析学生选择酒店就业的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酒店就业率。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职业道德。目前大多数酒店经理们承认职业道德不是通过学校就能完全培养的,但如果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锤炼有很大帮助。这里的职业道德既包括了通行的道德情操水准、纪律观念等,也包括学生在就业单位的持续工作时间和持续工作态度,相对较长的工作时间(半年以上)和一贯良好的工作态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提。

2、丰富的专业知识。酒店行业涉及的知识深度相对较浅,但非常广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上至国家政策、行业情况,下至地方民俗、各地特色,需要学生在学校里就完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笔者认为要做好酒店的工作,关键是要成为一个“杂家”。

3一定的实践技能。实践技能对于酒店基层员工来说极为重要,但酒店管理者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认为技能可以通过实际工作迅速得到锻炼。当然,如果学生进入企业时在技能上能有突出的表现,将会更快地得到管理者的关注。

二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学生职业定位不准、跳槽频繁。

笔者曾对长沙市区酒店的调查。发现许多酒店高层管理人员都提到了毕业生的职业工作态度问题。主要体现是学生的自我定位较高,对基层工作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存在一定的偏见。毕业生在从事基层工作时,在短期内尚能适应,时间稍长(超过六个月)如果得不到晋升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跳槽现象。

2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性差。

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接受应试性教育,习惯接受知识,不善于学习能力,在酒店工作每天面对大量不同类型的客人,需要从业者能够自己动脑筋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学生不会处理待客关系,只知道一味埋怨顾客刁蛮、多变,不懂得待客服务中的艺术性, 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态,影响了酒店的形象。为了建立自己企业文化,提高待客服务的质量,每个酒店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需要每个员工自觉遵守,而过惯了高校生活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相对自由,习惯无拘无束,走到岗位上受不了约束,不能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工作,结果处处碰壁

3. 教材应用中教师的主导性不够

目前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还是非常缺双师型教师,所以当师生在酒店实训中进行的时候,教师除了将酒店成文和高职高专教材结合而成的教案作为参考进行宣读,几乎对学生进行的实操没有更多的主导和帮助,只能根据酒店的专业人士针对具体的岗位进行实操和练习,因此教材的教学是被动的,片段的。

4学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松散, 缺乏有效管理

笔者在多家酒店了解实习生实习过程当中, 不乏听到有实习生这样抱怨: “学院安排我们实习就是把我们送到酒店当廉价劳动力, 工作中有什么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确实, 很多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到酒店实习后, 很多管理工作就由酒店负责, 实习指导老师只是定期巡视一下, 对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难题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很难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而酒店方的管理只是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加以管理,涉及不到更深层次的教育, 并且由于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管理方法常常是简单粗暴式, 这反而会引起学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

5协调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对相应接收单位、学校和学生的相应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说明与规定,对接收实习生的酒店来说也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因此,常常出现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以及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评估结果也缺乏改进措施等现象,这使得实习生权益与实习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合格的学生送入社会,用人市场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未来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便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所以高职教育应从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挑战中寻找专业发展的方向。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发展方向:

1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塑造酒店就业观

篇(7)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学科门类日益繁杂,大学生就业情况多种多样,无形中,使各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使学生档案做为学生寻求工作的有力信息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档案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高中时代转过来的学籍材料,另一部分是大学期间的学籍材料,包括大学期间学生成绩、学位授予通知书;社会活动表现情况,包括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经历;党团材料,包括入党、团发展过程中政治表现等思想状况的记录信息;奖惩情况,包括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及违纪旷课等处分材料;体检表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承载着学生学业生涯的点滴,更是将来毕业就业的宝贵信息资源。所以,做为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做到材料齐全,更应注重信息的原姓性和真实性。

1.高校学生档案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基本上是先由各学院分散管理,在毕业生即将毕业之前,再由各学院统一归到档案部门统一管理和传递。由于工作环节有限,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流动性大,忽视定期培训等原因,造成了学生档案收集不全、整理零乱,在多次交接过程中出现材料丢失、重复归档的现象,给学生日后的工作带来麻烦。

另外,学生档案没有统一标准,材料规格不统一,也是当前学生档案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统一化的档案管理标准,使得学院对于学生档案的收集没有依据,造成各个学院的学生档案材料各具特色,标准不一。有的学院能把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真实详细地记录和整理,但有个别学院仅仅是提供学籍档案,个人鉴定公式化、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特征,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在校的全部情况,在材料的提供上,与用人单位期望相差甚远。档案材料规格各异,使用纸张的材质规格各不相同,也是造成档案材料杂乱的原因,影响档案材料的使用效果和美观。

第三、学生本人对于档案意识淡泊,甚至认为档案无关紧要。有的学生入学就不上交高中档案,有些学生学习期间出国、工作等忽略自己档案材料的填充,造成档案材料存档不全,更有的同学在填写自己的信息时不认真对待,字迹潦草,填写不准确,给将来就业、晋级带来麻烦和损失。

2.毕业生档案为用人单位选拨人才提供参考和依据

学生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生学习期间的全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政治表现,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最初印象,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另外,学生档案也是工作以后做为定岗、定级、晋级、调动的凭证,是一个人学业生涯的“记录本”。

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完整性,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强内部管理,保障毕业生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

首先,要规范档案归档内容标准,制定档案归档制度,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学生档案归档系统,使各学院收集学生档案有章可偱。统一档案纸张及格式标准,让档案看起来更美观更规范。加强各学院档案管理员业务培训,确保学生档案的真实完整。

2.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学校相关部门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毕业生档案作为学生踏上社会的敲门砖,关乎学生就业及今后发展,学校要在新生入学前通过宣传栏、学前教育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档案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认真对待自己的档案材料,做到填写认真、字迹工整、真实完整,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配合档案的建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到电子、纸质双轨制

建立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档案的时效性、便捷性。由于高校历年来毕业生档案都是以纸质为主,纸质档案虽然是“唯一真实的原始性凭证”,但对于高校与日俱增的生源来说,整理填充过程繁杂,查询起来更是无从下手。只有建立学生电子档案系统,使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作用,为档案的整理、查询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最便捷、最精准、最全面的毕业生档案信息。要选择一套软件兼容性好,能够与其它学生信息软件共享的管理软件,这样可以通过数据转换达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软件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将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存贮和利用,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双轨并存,信息资源高效共享,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搭建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

4.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目前,学生档案的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专业性不强。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兼职档案员队伍是做好毕业生档案工作的基础。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服务于就业的意识,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次要提高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管理能力,认真把握毕业生档案收集、整理、移交、派遣的各个环节,并及时完成电子文档与纸质材料的统一,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毕业生档案的各环节工作。

篇(8)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36.78万人,达到历史最高峰。随着河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更新,河北省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两年的择业期内,高校和劳动人事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的跟踪管理,只能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留存的联系方式或就业期间学生的主动诉求来进行,既不利于高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准确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和相关资料,不利于高校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进行课程改革;同时,又不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对隐性就业毕业生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支持。两个因素的叠加,使隐性就业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自身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隐性就业毕业生向显性回归,建立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构建的原则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信息,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提升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在构建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时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分工协作原则。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沟通合作,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择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调查研究,切实了解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生存状况,尊重当事人隐私,为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时效性原则。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出台,但其中的一些帮扶规定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同时,各级各类单位的招聘信息也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管理既要持之以恒,又要及时、有效、公开地各种政策和帮扶信息。例如,调查显示,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中,校园招聘会占51.8%[1]。

(三)构建的内容

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机制主要由汇集机制、全程跟踪机制、分析机制、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五部分构成。其中汇集机制指建立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在校期间,高校全面采集毕业生的有效身份信息,并按照已签订就业协议书、隐性就业、出国留学、读研读博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全程跟踪机制主要指教育、人事部门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时刻关注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态,真实了解他们的求职感受,及时助力信息;分析机制是指全程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从中探究就业形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及时权威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沟通机制主要指高校在加强与学生沟通的同时,更要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从而全面掌握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动向,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其合理就业;保障机制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制定和积极执法,保证隐性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有效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源头上缺乏创新机制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对隐性就业毕业生的跟踪管理仍然沿袭旧的体制和方法,除按要求向政府主管部门上报毕业数据外,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率统计、就业能力培养等工作上鲜有创新,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存在着心理承受力差;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等弱点。

(二)过程中难以实现对接

隐性就业毕业生在校期间由高校进行管理,在其择业期间,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职责范围内为其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在学生领取毕业证书,上报完毕业数据后,即使学生的学籍档案和户籍材料仍然留在学校,其后续服务也大多停留在保管的层面。而政府主管部门对这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详细的材料,有了好的政策和信息,也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衔接上的不畅,使隐性就业毕业生容易成为信息上的孤岛,难以获得有效的帮扶。

(三)合法权利容易受到伤害

由于隐性就业毕业生大多在新兴行业和小微企业工作,而且就业岗位不稳定,带有普遍的临时性和季节性[2]。用人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大多数不会给隐性就业者缴纳社会保险,强制加班、克扣工资、人身伤害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劳动纠纷,隐性就业毕业生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难以维护。

三、加强高校隐性就业毕业生跟踪管理的建议

(一)打造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打造基于网络、全省统一的毕业生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数据导入平台后,隐性就业毕业生通过实名注册,在平台的学校界面既可以查询自身的学籍信息、档案管理情况和最新校园招聘信息,又可以提交个人信息变更申请。在平台的政府界面则可以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及时求职意向,网上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而用人单位则可在平台上选聘人才,高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能实时统计和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二)建立以高校、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的协作组织

篇(9)

(一)招生与就业的沉重压力

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年扩大招生的数量与规模,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高校自身的招生就业网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学生与家长为了能够对高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频繁的登陆高校网络,极大的增加了网络数据运行的压力,数据访问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高校招生就业网络的瘫痪。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了获取更好的职业,为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毕业生将简历投递到学校网站上,与相关的招聘企业进行互动,从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非毕业生为了锻炼自身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将自己的简历传到招生就业网络之上,学生的上传、企业的下载都加大了网络的运行压力,造成服务器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招生就业网络安全性的降低,增加了网络运行的风险。

(二)网络建设投入相对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各大院校在网络硬件构成上投入了较多的自检,不断进行网络硬件的优化与升级,从硬件设施方面提升网络运行的安全性能,但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引进方面存在不足,一般情况下,各大院校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由学校教师担任,但是由于教师的精力有效,其注意力更多的是放在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一精力投入到招生就业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之中,因而使得高校在进行招生就业工作中难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而在院系的网络管理之中,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其并不能够胜任网络安全工作,不能对网络之中出现的安全落地及时发现,进行修复。

(三)校园网络宽松的网络环境

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其网络有着自身的特点,为了满足广大学生与老师对于高校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高校网络并不能像政府或者企业的网站一样对于网络Web访问以及网站点击的频率进行限制,也不能通过对防火墙的设置达到紧致外部链接的进入的方式来降低网络受攻击的风险,高校招生毕业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并不能再去这种方式来限制访问。这种宽松的访问环境,使得高校的网络生态极为脆弱,极易受到何可的攻击,造成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以及网络的瘫痪。

二、提升高校招生就业网络安全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增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招生就业网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在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期间,网络访问的数量十分巨大,针对这一特性,网络的主管部门就需要采取措施,在招生季与就业季增加服务器的数量,以此来满足新生与毕业生对于招生就业网络的使用需求。为了保证网络服务器的正常运作,就需要对服务器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保养维护,特别是高校的招生工作一般是在夏季进行,高温多雨的季节极易引发服务器的瘫痪,从而对网络的安全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篇(10)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上一篇: 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下一篇: 金融审计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