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40-03

由于农村就业能力较弱,极大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对于有效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县从实际出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有效增加了农民劳务收入。

一、伊宁县基本概况

伊宁县位于伊犁河谷中部,属于温带半荒漠气候,冬春温暖湿润,夏秋干燥较热,昼夜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9.3摄氏度,年降水量200mm,全年日照时数2 800~3 000小时左右;无霜期160~175天。县境东西距最长116公里,南北距最宽95公里,总面积6 152.55平方公里。

伊宁县县乡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国道218线和省道220线横穿辖区全境,“精伊霍”铁路也贯穿全境。有利于产业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伊宁县农村就业现状和特点

(一)伊宁县农村就业现状

伊宁县是全疆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11年,县辖总人口41.7万人,少数民族占85%。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8.41万人,创收4.4亿元,其中长期转移3.07万人(6个月以上),带动全县农村人口33.2万人均创收1 325.8元,人均增收356.8元。农村总户数7.1万户,人口约33.2万人,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8.5万人。由于地处偏远,人多地少,信息闭塞,大量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牧民增收致富任务艰巨。

(二)伊宁县农村就业特点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七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伊宁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8.1万人、8.3万人和8.41万人。从总量来看,变化不大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据统计,伊宁县每年有6 000名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1%左右。截至2011年,全年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有组织转移3.54万人。

三是从年龄结构看,2011年,转移劳动力中年龄在27~37岁、38~48岁两个阶段的人员比例均在30%左右,说明伊宁县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青壮年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于其他劳动力,他们能够从事体力劳动,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可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外部环境,因此成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如下页表1所示)。

四是从文化程度看,2011年,转移劳动力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约占50%,转移劳动力学历较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目前农村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二是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转移劳动力由于其文化程度较高,大部分都已进入城镇工作,因此,转移的劳动中这部分人较少(如表2所示)。

三、伊宁县农村就业转移经验及做法

(一)抓好组织领导、政策落实、资金配套三大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一方面伊宁县组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算经济账、收入账,让群众认识到外出打工是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以村为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播放宣传片、播出用工信息、以播放在外出务工场景专题片等形式,对村干部、农村党员、“三老”人员、宗教人士、农牧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克服畏难情绪,解决“不敢出去”的问题。

加大投入,加强资金保障。伊宁县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2005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经费、转移就业专项资金、劳动力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经费等1 206万元。

(二)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促进劳动力转移

一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培训中心、各类职业中学、技校、远程培训等培训力量,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培训,全面推进农民工由“体能型”转变为“技能型”。

二是大力推行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3+2”学习培训模式,促使新增劳动力有外出务工的一技之长,积极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每年至少为伊宁县培训并转移就业800名较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三是坚持培训质量与就业效果挂钩,创新管理模式。劳动力培训过程采取开放式模式,一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都可在伊宁县开办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伊宁县的培训力量,持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资待遇高于无证人员,有力促进了劳动者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持证上岗的意识,形成了培训过程、职业鉴定、实现就业相互挂钩的良性监督、管理机制,以培训促就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待遇的社会效应得到良好发挥,这种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已在全州乃至疆内得到广泛推广。

(三)围绕县域重点发展,实现就地就近转移

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按照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思路,把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作为推动伊宁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40多家大集团、大企业入驻伊宁县,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伊宁县内自治区、自治州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12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家,自治州级龙头企业5家。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近几年来,伊宁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粮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基地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大力组织发动农牧民积极参与县内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11年县政府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批准经过培训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农牧民可以组成施工队、挂靠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创业,进一步提高了就业机率。

(四)加大中介组织的培养

加强劳务经纪人队伍和中介组织建设。鼓励农村能人、外出务工和经商人员从事劳务输出中介工作,大张旗鼓地对劳务经纪人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全县劳务经纪人由2004年的70人发展到目前的1 323人,成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一支重要力量;扶持组建10家劳务派遣公司,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通过经纪人带动和劳务派遣公司劳务输出量占到转移总量的60%以上,在岗位开发,劳务派遣、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伊宁县是全疆的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问题相对突出,通过积极发展经济,以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基础,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形成“创业培训与技能培训,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转移模式,使伊宁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县市借鉴。

参考文献:

[1] 蒋翠.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2)

一、大理州农产品加工的现状

近年来,大理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总量高速增长,围绕特色食品加工,形成了一批规模不同、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覆盖全州、多样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群,农产品已成为该州主要出口产品。

(一)大宗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带活了种植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漾濞彝族自治县利用核桃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出琥珀核桃、核桃饮料、"核桃花王"酒等产品。洱源县则大做"梅子文章",近几年来发展了12户梅子加工企业,共有600多户个体工商户从事梅胚加工,年加工梅胚达400多万公斤,并已建成年产3000吨青梅酒生产线。全州已有大蒜加工、贮藏企业20余户。宾川县与台商合资开办的4个小葱加工厂和6个下属分厂,带动当地农民种植小葱4万多亩,产量达6万多吨,农民从中获得了3000多万元收入。全州野生食品加工企业现有12户,已经开发出有一定规模的18个系列产品,年销售额达2851万元,利润总额72万元。宾川县引进年产魔芋干片2500吨和精粉加工600吨的生产线,种植山嵛菜810亩,目前已经有400亩产生经济效益,收入达320万元。弥渡四方公司建成大理州首条山嵛菜加工生产线,生产能力为年产500吨青芥辣。巍山、云龙新增一户从事菜子油精加工的企业,解决了该州不能大规模加工菜子油的难题。

(二)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壮大,规模企业快速增长。

全州经认定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共9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4户,省级达27户,州级达65户;今年上半年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4户,年产值超亿元的达17户,千万元以上的有50户。中型以上企业达51户,同比增12.2%,利税总额23.3亿元,同比增18.57%。中型以上企业从业人数3.6万人,同比增28.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同比增2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弥渡两个腌菜厂产值接近1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蔬菜加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种植基地扩张潜力巨大,特别是统一方便面集团与弥渡老土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后,市场需求巨增,不仅带动了弥渡农业农村发展,还辐射到周边地区。通过企业和政府的有效运作,仅弥渡县蔬菜加工产值就有可望达到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跑者,不论是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或者是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他们是联结千家万户的纽带,在现行土地所有制下,只有龙头企业才能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也只有龙头企业才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真正市场主体。

(三)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就业量大。加工、种养殖、运输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祥云县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的农户和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将流转来的土地作为"生产第一车间",按照绿色食品的发展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实行规范化种植,采用了多种农业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促进了全县农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付种地成本、不担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稳定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且能到公司基地从事生产劳动,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从务工中获取劳务收入,并实现了"四有一无"(农民有土地流转金、部分农民到企业打工有工资收入、企业无偿提供吃住农民有生活保障、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农民有权享受、农民无须承担任何自然和市场风险)。流转入土地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集中连片,稳步推进,快速发展。

(四)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的县域工业经济突破口。

全州有53户企业107个产品通过无公害、有机及绿色产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127.2万亩,出口基地备案22.98万亩,祥云县、洱源县、弥渡县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富民强县主业。宾川县针对县情,结合地区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把生物资源开发作为骨干产业进行培植,重点发展小葱、水果等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州核桃、梅果、野生菌、大蒜、乳业、茶叶、蚕桑、蔬菜加工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和规模效应突显,竞争力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全州已有2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列入省级重点企业,有4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3户省级龙头企业,49户州级龙头企业。全州有2户企业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称号,大理州被农业部认命为全国乳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祥云县刘厂镇被农业部任命为全国野生菌加工示范基地,祥云县被农业部任命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大理州146个"十二五"工业发展项目中,生物资源加工项目有35个,而且大部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五)龙头企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

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并向集团化和产业园区集聚方向发展。全州农业龙头企业达128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62户,州级62户;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7户,千万元以上的有60户;全州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6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8.5亿元。大理州加快品牌农业建设,品牌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全州已有65家企业、233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基地面积达454万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75.38万亩,创中国名牌2个、云南名牌10个、云南省著名商标23个、云南名牌农产品19个。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价值不断提升。2户企业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称号。2户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4户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现代农业效益显现,其中仅是祥云县龙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番茄、香葱等特色蔬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品产量质量大幅提升,大棚番茄平均亩产达12吨,香葱平均亩产达8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2013年,全州配发配齐了12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大理市、宾川县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进入资质能力建设工作。祥云、弥渡、南涧3县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巍山、洱源、永平、剑川、鹤庆5县质检站正启动项目建设。州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漾濞、云龙2县质检站建设项目通过省发改委、省农业厅可研批复。深入推进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知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2013年检测农产品4.9万个,占计划的205.8%,合格率97.86%。

二、大理州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粗加工以上);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4:1,我国仅为1.1:1。

(二)加工技术装备差距还比较大

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水平80%还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21世纪初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滞后,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

(五)部分领域的贮藏加工尚处于空白水平

这些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央关于支持"三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三、大理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领农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丰富农产品内容,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内需;有利于拓展农产品产业链,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民分享到加工环节利益。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要坚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从"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要坚持科技创新,整合科技资源,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产业带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优势,帮助一个村或几个村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二是村企联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优势,采取股份合作或村企合一的形式,建立"以企兴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新机制。三是投资推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本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科技驱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变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五是服务拉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信息优势,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站,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带领农民开拓市场、增收致富。六是外向牵动。要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优势,利用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三)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有利于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产品加工,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环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加快培训新型农民,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各类人才。

(四)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农产品加工发展质量

增长方式粗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由此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和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集约利用资源和土地;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从国际市场看,进口农产品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贸易摩擦增多,出口难度增加;外资进入和并购我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势头加快。从国内市场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大宗农产品和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逐步减缓,但对加工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四、小结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困难,农产品只要走出科学贮藏、精深加工一体化的发展路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做强、做大、做优农产品加工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农产品加工,专业户2013年第二期

[2] 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农业工程学报2013

[3] 刘自强,高科技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食品科技2012

[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础科学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

[5] 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前景,2013

篇(3)

[2] 毛雁红.国外职业教育概述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 保山师专学报,2006,25(6):51.

篇(4)

“中国水都”——丹江口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设粤西经济强市

浅析社会保障税的性质

地区产业转型失败的原因及建议

积极探索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作用

打造最具投资活力的中国科技城

建设和谐宜居的中等城市

第三部分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初探

第四部分现代服务型城管转型问题研究

第五部分城市排行榜及部分城市数据

第六部分全国及七大区域图

第七部分城市文化产业专题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绍兴:寻找着力点,增强推动力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徐州市文化发展现状

营口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岳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概要

坡头区新农村建设特点突出

积极探索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评价体系编制及调整说明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些思考

浅谈信息化会计系统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浅析新会计准则影响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

纳税筹划与财务风险控制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重视虚拟经济发展迎接资本市场开放的新挑战

浅谈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论实质课税原则及其在中国的确立和适用

浅析知识经济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冲击与创新

供电企业基建财务管理

仙界展翠迎来宾——访湖南省张家界市市长胡伯俊

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及主要措施

成都:发掘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博旅游产业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专题一:中国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研究

专题二:城市群基本概念界定及发展经验梳理

第三节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以创新思路推进麻阳经济跨越发展

做大猕猴桃产业——陕西省眉县县长张乃卫访谈

洛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篇(5)

[6] 王寒,陈通.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 赵东艳.地理标志保护方式及在我国畜禽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禽业导刊,2007(8)

[8] 王笑冰.地理标志的经济分析[J].知识产权,2005(5)

[9] 申秋红.中国家禽产业的经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0] 中华地理标志网http:///index.asp

[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http:///was/search

[12]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http:///

篇(6)

[2]魏延安.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EB/OL]. ,2016-11-15.

[3]魏延安.关于电商扶贫概念与内涵的再探讨[EB/OL].,2016-08-02.

[4]王发合.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陕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2016.12.

[5]李岚.陕西农村电子商务稳步快速发展,全省电商卖家已超过18万户[EB/OL].,2016-12-01.

[6]崔春华.农村电商已成陕西省全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EB/OL].http:///content/2016-11/23/content_14274056.htm,2016-11-23.

[7]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农村电商发展调查:物流仓储滞后[EB/OL].http:///20150408/130369.shtml,2015-04-08.

[8]张祚本.发挥电商优势 实施精准扶贫――陕西省武功县农村电商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6,03:62-65.

[9]汪向东.四问电商扶贫[J].甘肃农业,2015,13:18-20.

[10]喻林.县域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5,03:24+28.

[11]牛丽丽.电子商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J].辽宁经济,2015,03:45-50.

[12]陈海宇.县域电商发展的突破口[J].决策,2015,09:89.

[13]牛禄青.县域电商:意义、动向与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6,03:44-50.

[14]杨世龙.我国县域电商“大生态系统”运作机理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60-69.

[15]黄红玉.县域电商发展模式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6,21:272.

篇(7)

(一)自然资源条件。

1、地理位置。

XX镇位于XX县北部,南邻XX乡、XX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锋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XX,距县城41公里,XX河从东向西经XX坝子注入罗布河。

2、气候条件。

XX镇海拔在480至1800米之间,为中低山地形,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区域光照强,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1457.2毫米,相对温度68%,日照时间1032小时。

3、土地资源条件。

全镇国土面积163.9平方公里,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占耕地面积的50%,25°以上坡耕地13500亩),林地面积13.29亩(其中竹林5300亩,经济林4285亩人均有林,人均有林3.3亩,森林覆盖率达50.8%,荒草山6200亩,土地利用率达92.5%。

(二)社会经济条件。

1、人力条件。

2008年末全镇总户数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农村劳动力15380人,其中女性6256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1955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12756人,非农业技术培训5982人,劳务输出5145人。

2、生产情况。

2008年全年实现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全镇有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苎麻、蚕桑、甜苦竹、香兰菜、经济林果等。

2008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115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8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374亩,总产量136万公斤。

2008年全镇生猪存栏14562头,出栏14241头,大牲畜存栏4159头,出栏502头,家禽存栏75916只,出栏70008只。

3、经济收入。

2008年全镇完成工农生产总值6347万元。农民人均有粮415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

4、社会事业条件。

(1)科技服务情况。

全镇农业综合服务、畜牧、林业、水利部门24人下乡服务225天次/人,农民群众接受科技服务16800人次。

(2)教育情况。

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10所,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共有在职教师19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76人,在校学生4956人,其中女生231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7%,完学率为96.5%。

(3)文化通讯情况。

全镇建成接收14套节目的有线电视用户361户,农村建成接收广播电视节目825套,电视覆盖率达98%。全镇固定电话用户520户,移动电话用户1200户,通讯覆盖率达63%。

(4)卫生事业。

全镇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服务所7个,共有医务人员35人,医疗设施较为完善。

(三)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致使全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治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较为缓慢,严重制约着全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现状。

1、基本农田现状。

全镇51109亩耕地中,高稳产农田仅有4200亩,25°以上坡耕地就有13500亩,农业产出率低。

2、水利设施现状。

缺乏骨干水利工程,大部分农田望天吃饭,天干受旱,下雨成灾,部分地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基础薄弱。

3、镇村道路现状。

全镇现有乡村公路84公里,村组公路58公里,受益村民小组135个,尚未通公路村民小组9个。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地质灾害等原因,大部分道路晴通雨阻,无法保证畅通。

4、人畜饮水现状。

全镇除集镇有骨干人畜饮水工程外,其余大部分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人畜饮水困难。目前现全镇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3471户16000人。

5、农村能源现状。

经过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镇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但通电质量较差,安全隐患大;沼气池的推广普及率不到2%。

(二)产业发展现状。

1、粮畜基础产业发展现状。

篇(8)

文成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温州市西部,飞云江中上游,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6′~120°15′,北纬27°34′~27°59′,其中林业用地面积9.16万hm2,占71.2%,是浙江省典型的山区县,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地势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沟谷纵横,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垂直高度相差悬殊;县域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24%,林木蓄积量达230万m3以上。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1 885 mm,无霜期285 d,年日照时数1 842 h,年蒸发量967 mm,年平均气温为18 ℃。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在浙江植被分区中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土壤深厚,其成土母岩为红色壤类红松土,山地资源丰富,适合油茶植物生长。

2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文成县委、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十分重视,将油茶产业列入该县九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大了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各地农民种植油茶的热情高涨,油茶产业迅速崛起。为了提高油茶的产量,文成县自2009年开始实施油茶提升项目,油茶林面积、产量和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进一步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2010年又将2个油茶精品园建设列入到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工程进行扶持。为了加快油茶优良新品种培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油茶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实现油茶高产高效,带动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近年来,文成县已从外地引进优良油茶苗逾50万株,新发展油茶良种示范基地逾333.33 hm2,其中良种推广面积166.67 hm2,技术推广面积166.67 hm2,建立油茶优良品种采穗圃3.53 hm2,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3.33 hm2,分布在大峃、黄坦、南田、百丈漈、玉壶等镇,成立了多家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3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文成县油茶产业的指导思想: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油茶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约化经营的原则。二是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是带动山区农民兴林增收致富、促进文成县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油茶产业以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油茶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进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油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油茶产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相对集中,新造与改造相结合;坚持产业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注重油茶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实施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鼓励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依托企业带动高产油茶林建设,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竞争力。

4 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4.1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

应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在深度开发利用茶果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提高附加值,充分开发利用茶果原料,取得高额利润的回报,把油茶的系列产品推进更广阔的市场,才能不断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发展油茶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开展对茶壳、茶枯、茶油等的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4-5]。

4.2加快油茶基地建设,提高补助标准

文成县委、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对油茶基地建设的补助标准作出规定,经林业局验收合格新造油茶基地连片6.67 hm2以上补助3 000元/hm2,其中整地已通过县造地项目得到补助的,补助1 500元/hm2;低产油茶林改造连片6.67 hm2以上补助2 250元/hm2。

4.3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步伐

林业、科技部门要加大油茶新品种的预植更新力度,加大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对林相较好,但产量不高的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建议大力开发建设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文成县委、县府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兴油创新机制,提高产业化水平。每年安排10万元经费,逐步建立良种采穗圃和良种繁育中心,用于名优品种引进、良种选育、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等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科技含量。

4.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油茶名优品牌

油茶产业作为文成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绿色保健食品的追求,市场对油茶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实施创建油茶名优品牌战略,开发一批质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油茶品牌产品[6-7],对于加快文成县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成县府、县委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和培油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育和油茶示范基地,重点扶持油茶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

5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建设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湖南林业,2008(10):1-4.

[2] 周席华,徐永杰.湖北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北林业科技,2008(6):50-51.

[3] 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4] 余钟仁.上饶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83-384.

篇(9)

[2] 李振吉:中医药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美国佛州中医学院关于中医的介绍[EB/OL]..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21-01

1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全市现有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涵盖苗木花卉和经济林果种植业、木材加工业、林下种养殖业等;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3万户,带动生产基地5 740 hm2,户均增收4 000元以上。漯河市龙头企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日趋凸显。

1.2 发展特点

1.2.1 产业集聚发展凸显。以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漯河市装饰材料公司、临颍森发为代表的加工企业,覆盖杜曲、瓦店、北舞渡、太尉、青年乡等乡镇,加快建设临颍县杜曲镇,舞阳县北舞渡、太尉镇,召陵区青年乡三大木业加工园区,推进了漯河木业加工产业化集群发展。以龙头企业亿康工贸有限公司等果品生产企业为引领,依托邓襄镇、召陵镇晚秋黄梨,龙城镇优质鲜桃,商桥镇黄桃等果品生产基地,推进了全市经济林果种苗、种植、果品加工、果汁饮品生产业发展。以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胡桥园林绿化公司、伊人黑玫瑰公司等为龙头,以荣鑫园林、万春园林、开源集团、舞阳振乾、锦地绿园、漯河市花冠林木种苗场等20余家花木公司为骨干,带动了全市种苗花卉产业化集群建设。以国伟农林牧开发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舞阳县文峰乡、保和乡、城关镇香菇生产基地,九街乡鸡腿菇生产基地,太尉镇双孢菇、草菇生产基地,马村、孟寨平菇、木耳、食用灵芝等生产基地建设。

1.2.2 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如亿康工贸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生产林果类罐头、蔬菜类罐头及其速冻产品,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的经营模式,先后在郾城区李集镇、龙城镇建立了自有果蔬基地253.33 hm2,食用菌大棚100余个,在源汇区大刘镇、龙城镇、舞钢市武功镇、舞阳县章化乡等地发展或合作黄梨、黄桃基地逾133.33 hm2,年消化黄桃5 000 t,梨3 000 t,山楂、猕猴桃、油桃、杏、樱桃、苹果等杂果1 000 t,消化流转土地面积386.67 hm2,带动1 200户农民参与,创造就业机会800余个(工厂+基地)。

1.2.3 市场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企业开展创新,培育知名品牌,拓展销售市场销路。经过多年努力,工艺品公司成为国内目前生产同类工艺品企业中的大型企业之一,“天赐一木”艺术品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佳作品奖,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漯河市亿康工贸有限公司的“哈哈康”牌南北水果系列、户外旅游营养套餐系列、蔬菜食用菌系列、喜宴甜汤系列等四大类180余个品种规格,都通过了ISO9001、QS、HACCP、欧盟IFS、CIQ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欧美。

2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偏小

漯河市木业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而分散,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经营方式落后,创新能力有限,加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制约着该市林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2.2 经营水平低

漯河市龙头企业自身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抵御风险能力、资本运营水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较低,其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管理方式仍未完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1-2]。

2.3 融资渠道不畅

目前,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量大,贷款难[3]。由于融资渠道不畅,难度大,资金瓶颈制约企业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竞争能力的增强。

3 漯河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带动作用。选准成长性较好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以促其发展,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产业集群的支撑能力。

3.1 规划引导,打造名优品牌

因地制宜加快调整林产品的产品结构与区域布局,规划培育特色明显、产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健全服务功能,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4]。在现有“恰西亚”“沙澧特”“金利园”“雪中雪”“绿康”等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劳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

3.2 突破制约瓶颈,创新融资模式

协调金融部门、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整合信贷资金扶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建立个人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的扶持机制。引导部分规模企业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5]。引导产业内部企业加强协作,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3.3 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根据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围绕森林旅游、木业加工、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花木交易市场、林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进行项目招商,加快推动漯河市林业经济发展。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共同发展

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行“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6-7]。

3.5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

不仅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扶持力度,还要从产、供、销、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各方面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程云行,汪樟春.论林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建设[J].林业经济问题,1999(3):11-15.

[2] 谢永水,刘炜,姜智慧,等.培育林业龙头企业 推进林业产业化[J].今日科技,2006(2):16-17.

[3] 于新匣.德州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4] 师军杰,王薇,李楠,等.漯河市木业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4.

上一篇: 金融审计培训 下一篇: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