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2: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低碳经济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1988成立以来,在其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4次评估报告中先后指出:近百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3℃-0.6℃;当前出现的全球变暖不太可能全部是自然界内部造成的,如果不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限制,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 3.5℃;从1861年开始,地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变暖,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 0.6℃。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是最热的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目前地球上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比过去一万年中任何一段时间都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 6.5 万年中任何时间都高,比工业化革命前高 35%。温室效应使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过去100年(1906-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74℃;过去50年中,平均气温是过去500年和1300年中的最高值。对于过去50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90%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并由此初步得出:人类活动引起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与温暖气候相关的疾病蔓延以及极端气候等灾难性影响,其变化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基于IPCC报告中的结论,为避免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1992年5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稳定在一定浓度水平上。在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召开的《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 为各缔约方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化减排和限排指标。在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上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协议没有在所有缔约方中达成一致,但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长期目标、资金和行动透明度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改变目前高碳经济模式。由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本文试图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什么、涉及哪些问题和如何评判等方面对低碳经济进行介绍、分析,为理解低碳经济提供帮助。
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更低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的情况下获得更多产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尽管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的主旨是降低碳排放量和保障其能源安全,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显然并没有仅局限于这一目标。
国内学者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鲍健强等指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金涌等(2008)认为全球性化石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刘传江(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冯之浚(2009)等指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为了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其基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段红霞(2010)认为低碳经济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
在上述阐释基础上,本文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在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其不同之处在于狭义的概念集中于“碳”本身,广义的概念则考虑的是经济发展中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狭义低碳经济要实现的目标是短期目标,广义的则是长远目标。某种程度上,狭义的低碳经济是广义低碳经济中最迫切实现的部分目标。
低碳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狭义的概念看: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从能源使用入手,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应对地球继续变暖现象,从而避免人类遭受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这就要求各国致力于如何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高碳能源,扩大低碳能源的使用,促进产品的低碳生产开发和消费、控制全球的碳排放量。从广义的低碳经济来看,其要求是利用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减低资源的消耗,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限制、缩减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同时促进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型,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第二,低碳经济是经济制度变革的方向。需要在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应该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减少燃烧的副产物向大气中排放”。这涉及到建立各种能耗要求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如对于汽车排放进行限制的“欧3、欧4”标准)、有利于低碳经济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如国内对符合低排放标准的减免消费税规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如英国的能源白皮书)和国家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和政策(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其关键是制度创新。
第三,低碳经济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面对地球环境的恶化,在更深层面上,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不仅要从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基本权利角度资源利用问题,还要将个人自身世界观、价值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调适,为低碳经济建立意识形态上的基础。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自觉、理性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行为和关系,这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一种前瞻性和预警性的要求。不同的国家和个人间资源利用的权力问题,不仅是如何处理全球范围内的负外部性问题,触及到民主、公平与正义等人类最根本的诉求,包括对民主的重新认识和包括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正义问题以及不同国家和人之间的公平生存与发展权。如果世界观、价值观不能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就不能建立起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在制度和技术上有所创新,新的制度和技术在实际运行中的成本也会大幅升高,难以获得理想的绩效。
低碳经济的研究难点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作为人类主动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追求财富与效率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人从自然规定性中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行,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却再次面临着来自自然的严峻困境与挑战。地球存在几十亿年以来,其气候环境也经历了漫长复杂的演变,但真正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甚至消失的是其上的物种而不是地球。今天的低碳经济出现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人类。如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遇到来自自然的威胁,低碳经济也不会面对如此迫切的需求。低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面对自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一种解答,其理论体系也应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自然相协调的目标,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目标,低碳经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现有自然资源能够在当代和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跨代选择。
如何处理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和自然的关系无疑贯穿于低碳经济的始终,对低碳经济选择和评判的基础也是生存发展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但目前对于生存与发展问题还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可量化的理论体系。首先,对于生存和发展根本的价值判断就存在不同看法。其次,对于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存问题主要考察内容自然资源承载力问题仍不成熟,作为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探讨。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承载力作为一种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度量工具,在长期的争论中,已经对唤醒人类环境意识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计算,资源承载力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的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以及能够准确描述人与环境或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定量化方法较为缺乏。时至今日,这些基本理论的不完善意味着关于低碳经济有大量的基础工作亟待深入,其发展面临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结论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影响低碳经济的因素不仅局限于经济一个范畴,在涉及到政治、外交、哲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的同时,还依赖于物理、地理、工程等诸多自然科学的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同时其自身的演进也有待于跨学科研究的融合与碰撞。但目前人类生存的环境仅限于地球,就此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在面对任重道远的现实的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但无论怎样,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建云,王国庆,刘九夫,贺瑞敏.气候变化权威报告―IPCC[J].中国水利,2008(2)
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简介[J].中国水利,2008(2)
3.解振华.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两大重要成果[J].创新科技,2010(1)
4.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 Feb,2003[EB/OL]. Http://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5.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7.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9.金涌,王,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0.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1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12.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
1 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
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靖港,位于望城县西北的湘江西岸,古沩水与湘江的汇合处,南距长沙市城区25km。在“南船北马”的中国古代交通时代,靖港即为古湘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长沙城最大的外港。而这些都为古镇当时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的优越交通条件。再加上其以湘江为轴带的经济腹地十分广阔富饶因此当时也得到“小汉口”的美誉,近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古镇旅游的重视程度和开发力度的不断增强,靖港古镇及其特色古镇群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前景广阔。2008年9月更是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在低碳经济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坐拥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靖港古镇也正在经历着一个朝着低碳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首次提出于2003年英国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低碳旅游得益于其独有的行业优势一直走在低碳发展转型的前沿,是一种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
二、国内外古镇低碳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及其成功经验
古镇的低碳化旅游发展虽然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探索阶段,但从国内外古镇的一些积极的转型尝试中依然能总结出一些不错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1.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政府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即政府在低碳旅游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主导作用,政府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并动员多方部门,利用多方资源,来实现低碳旅游更快、更好发展。如今,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低碳环保问题,如美国政府相继颁布《清洁空气法》、《低碳经济法案》等来为低碳旅游提供立法保障,英国政府公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将二氧化碳的减排指标落实到各个领域等,而我国许多旅游景区在进行低碳旅游发展时,政府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具体的成功案例有:
周庄
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总体规划下,当地政府一直坚持古镇保护与开发并举。在古镇保护委员会的主导下,周庄实现了“三线入地”,即将电线、电话线和电视天线埋到地下,并使污水处理工程基本运行;政府相关部门还控制外来车辆、景区私家车、公务车及出租车进入景区,大量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电瓶车、人力车、手摇船等交通工具,并设计规划了徒步游、自行车游等低碳出行路线,开发了水上特色体验游等一批低碳旅游产品;相关部门还回绝了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一批高耗能、高效益项目的落户要求,从而维护了周庄低碳旅游的发展。
2. 旅游者和居民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在此发展模式中,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核心,旅游者和居民有着强烈的低碳环保理念,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会选择能产生更少二氧化碳的旅行方式,当地居民自觉减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并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的发展建设中来,从而直接地推动了旅游地的低碳旅游的发展,如在意大利,“低碳生活”已深入人心,当地居民非常注重节电、节气等,具体案例有:
意大利丽晖谷
丽晖谷不大,当地居民也只有4900人,但是它自有一番韵味。作为宏伟的阿尔卑斯山下的一个小镇,它不仅是滑雪、滑冰等冬季运动的最佳场所,还有着极富盛名的自然人文风光。当地在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低碳旅游者本身,通过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和鼓励游客和居民自觉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的方式,并采取在居民社区中推行碳汇机制,有效减轻景区运营过程中碳排放的压力。
3.企业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此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在低碳旅游发展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发展模式中,企业会具有更环保的经营理念,在对景区的开发利用中,会更注重对景区的保护,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引进先进的低碳设施,提供低碳性、环保型旅游产品,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等。将企业的利益与古镇的低碳发展紧密相连。
凤凰古城
凤凰县在刚开始发展旅游业是政府主导的,然而,凤凰县当时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文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且,在官办经营中,也没有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于是,凤凰县政府将8个景点经营权转让给黄龙洞公司50年,黄龙洞公司入驻凤凰县之后本着“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投资大量资金,采取了修复城墙、消防、防雷防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并且,黄龙洞公司对古城的卫生工作实现了公司化管理,设置和古城风格相称的垃圾桶,在山地上种植树木,增加绿化带,这种种做法,既提升了古城的环境,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居民的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古城低碳旅游业的发展。
4.技术驱动型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低碳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科学技术,要实现古镇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托于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比如说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量的交通工具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使低碳旅游的发展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具体来讲:
滕头村
滕头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其依托科学技术,积极构建低碳系统。道路上采用的是‘风光能’环保路灯,地上地下没有架铺一根电线,均靠风力发电和太阳能蓄电池来提供能源;污水处理采用的是先进的人工生态绿地污水处理系统,它利用模块中基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态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并且实现了节能、节水、节地的目的。
三、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1.自然环境方面
(1)低碳旅游有利于古镇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我国旅游展业规模的扩大,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逐渐显现。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有效地形成古镇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防止出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现象。低碳旅游还可以从衣、食、住、行、娱、游、购等行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入手,倡导清洁生产、节约消费,使古镇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在消费行为上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使古镇景区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靖港古镇的整体风貌虽然并未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是粗放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确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当前来古镇旅游的游客人数较多时,同时却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小的压力,严重威胁着原本脆弱的靖港古镇景区生态。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从而减少传统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生态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2)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的微观表现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全球变暖更是引起了诸多关注。而根据研究发现,目前旅游业要对世界范围内二氧化碳排放承担 4%-6%的,其中 32%来自公路交通;40%来自航空交通;21%来自旅店。而我国传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大。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减少二氧化碳在旅游行业的产生与排放,实现低碳化的旅游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现在也有不少古镇型的旅游业配合国家的战略,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旅游营销等各个领域积极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使之旅游产业发展达到“低碳化”。靖港古镇旅游业发展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趋势,作为古镇型旅游景点之一,与其他古镇型旅游景点一同承担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中的一部分“低碳责任”,这对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文经济方面
(1)能够充分发挥古镇的人文资源优势
靖港古镇低碳旅游景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现古镇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厚重的民俗文化而且可以让景区居民,旅游者亲身体会到低碳生活,从而使低碳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为建造低碳社区、低碳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低碳城市的创建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却又是个庞大的工程,且放眼全世界尚无成功的案例。不过创建古镇低碳旅游景区可操作性强,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世界各地已有成功的先例。由此打造古镇低碳旅游景区来为创建低碳城市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2)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古镇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低碳旅游是古镇旅游转型最佳的切入点和契机。将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消耗、低排放”融入到古镇发展中,使古镇旅游产业功能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复合的社会功能而转变,促进旅游经济从简单的经济效应向多元化的综合效益转型升级,也促使其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靖港古镇的旅游文化产业暂处于较为低端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商铺以家庭作坊型经营为主。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使这种生产模式得到转变,开创出更多的商机,为当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古镇的可持续性发展
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从旅游资源的开采方面,否定了竭泽而渔的做法,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使其发展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合理的地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既满足了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完美地体系了古镇低碳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给靖港古镇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到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是非常紧急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符合当今发展的诸多趋势
(1)我国各类产业都在积极地进行转型升级,旅游业也是其中之一。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各种产业都在进行的尝试。而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产业积极地顺应了这样的趋势。
(2)当今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达到与环境的和谐,进而做到可持续性,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政府也是非常注重产业的可持续性,也曾多次颁布相关的政策文件。靖港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积极地响应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
2.靖港古镇在低碳旅游的开发上具有诸多优势
(1)靖港古镇历史悠久,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而且还有诸多保存较好的人文资源景观,至今仍保存着“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街镇格局,它们与古民居、古作坊、古商铺、古码头、古驿站、古桥、古井等共同构成了靖港古韵悠悠的古镇风貌.若将其人文景观作为低碳旅游转型的重点方向,则不仅会降低其相对开发成本,对低碳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提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我国正积极地研究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靖港古镇临近湖南省省会长沙市,隶属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区。若靖港古镇大力发展“低碳旅游”,这样即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干政府部分在政策上的倾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3)国内外已经有诸多古镇型景区成功地将“低碳旅游”付诸实践,靖港古镇可以借鉴并吸取其“低碳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更快更好地发展“低碳旅游”。
五、基于低碳经济角度对靖港古镇发展和转型提出建议
1.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把握的问题
(1)树立低碳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古镇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促进,在积极营造低碳发展的氛围时候需要有针对性的扩展到政府部门,景区管理者,游客,当地居民这四大低碳旅游核心利益主体当中。古镇旅游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低碳理念下各方低碳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推进古镇旅游低碳化的根本动力,靖港古镇的低碳旅游业发展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倡导低碳行为,鼓励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的核心任务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因此古镇旅游在低碳化的进程中要始终把握其核心任务,并紧紧抓住旅游生产低碳和旅游消费低碳两个发展基本点,最大程度的推进“食,住,行,娱,游,购”等旅游核心环节的低碳化改革,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尽可能的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量,加速人们的行为转变。同时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利用资本的力量大力发展低碳环保技术,淘汰古镇的落后产能,促进古镇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发展低碳旅游业需要注意的重点
(1)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合理做好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布局,有效避免无序化的旅游发展对靖港未来经济产业所造成的冲击,最终实现古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局面。
(2)制定政策措施吸纳其他古镇低碳发展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适当的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理论;形成一套以景区内部旅游主体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驱动机制和以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循环促进的,多元的,完整的古镇低碳化旅游发展动力系统。
(3)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具有一定投资实力,并且对于靖港的低碳旅游发展契合度较高的旅游企业落户。针对某些低碳旅游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地方政府应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优势,联合有关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低碳融资方面的探索,如在相关企业低碳旅游项目贷款方面给与适当倾斜,鼓励旅游开发企业发行以未来景区低碳旅游收入为担保的“绿色债券”等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4)把握特色产业,发展和鼓励例如油纸伞,布鞋生产加工等具有靖港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及地方形象定位的关键因素。从实地调研及走访的方式我们发现,镇上一些建筑、小吃和民间手工艺品与其他古镇大同小异,而本身的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在同类竞争色表现不明显.事实上相对于那些旅游特色不鲜明,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一些具有靖港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显然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5)完善接待设施,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由于地方特色不明显,且当地接待设施不完善,游客在靖港古镇停留的时间较短,大多数的游客行程为一日游。在靖港,街道狭长,但路边没有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等设备,也没有休闲性的交通设备如脚踏车或电瓶车等;其次,靖港旅游产品仍是观光类的初级旅游产品,缺乏体验式和互动型的活动类产品。而游客在这里不应该只能看到“静态的”靖港,对古镇古人的风俗只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没有“参与”其中乐趣,因此开发多层次的低碳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6)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提升景区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碳旅游作为一个近些年才被广泛提起的领域,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必定会出现相当数量的人才需求,靖港景区的低碳化转型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六、小结
尽管靖港古镇在进行低碳化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在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的今天,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汲取国内外古镇发展低碳旅游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真正适合靖港的发展转型之路,才是实现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罗维.湖南望城靖港古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9-13
[2] 覃业银.都市特色古镇休闲旅游开发研究――以长沙靖港古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2):33-36
[3] 马勇,刘军. 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 106-110
[4]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 生态经济,2009 (11): 100-102
[5]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17-21
[6] 杨军辉,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11 (6): 112-115
[7] 石培华,吴普. 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 地理学报,2011(2).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理解
(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出版的《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显示,以2005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CO2排放量达到了13亿吨,而整个旅游部门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上就占到了5%-14%,由此可见,仅仅控制人为因素产生的碳排放量就能对实现低碳旅游产生不容小觑的贡献。作为全球战略性支柱产业,低碳旅游同样是旅游业响应《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提倡的运用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华丽转型。
(二)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创新”、“节能”、“环保”、“全面”的元素并依赖于旅游生产和旅游消费的低碳化来得以体现并实现。
1.旅游生产低碳化
从旅游生产者的角度考虑,低碳旅游是指强调运用低碳技术建设“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构“低碳旅游社区”、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旅游消费低碳化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低碳旅游是通过倡导个人通过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减少一次性产品的消费,住有环保标志的酒店,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方式等“低碳消费方式”使旅游者参加新颖的低碳旅游活动来表达对其赖以生存环境的友好与保护。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低碳旅游是响应低碳经济而产生的新理念,也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大力推行低碳旅游也是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保护旅游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经途径。
(一)低碳旅游是响应低碳经济的一次产业升级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低碳”便开始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球226个国家和地区开始正式选择低碳经济模式。向来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也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超标碳排放”的旅游经济行为,使得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模式陷入不能止步不前的环节。
(二)低碳旅游是减少传统旅游享受模式给旅游环境带来的危害的长远措施
传统的观念把除日常开支后还有盈余进行旅游活动当成一种奢侈消费,那些有能力进行旅游活动的“达官贵人”、暴发户等有钱人士往往为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以下榻豪华酒店、乘坐豪华轿车、品尝“山珍海味”等当作消遣来彰显其经济富有和社会地位甚至是权力。
然而如此高碳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加速了名胜古迹自然风化和磨损的速度,也使旅游地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的威胁。敦煌石窟内雕塑、壁画的加速变质;旅游区内随处可见的一次性餐具、矿泉水瓶等;因追求品尝“野味”、“野炊”使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遭受劫难都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具体表现。显而易见:低碳旅游对实现旅游环境共享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为了让下一代人也能看到旅游环境的本真模样,每一代人都应具有强烈低碳旅游意识来参与低碳旅游活动。
(三)低碳旅游是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最佳选择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变化是每个人都能亲身感受到的,在权衡短暂的利益与长远的生存时,大家都会倾向于选择在体验旅游环境的同时又能以微薄之举做力所能力能及的事情来保护旅游环境的这种一举两得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有意识的保护环境会使旅游者产生自豪感,未来旅游者偏好也将会由低碳旅游主导。
(四)发展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必经途径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旅游思想因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兴起而被引入旅游业。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需要通过各种旅游食宿,旅游交通、旅游观光、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各要素的低碳化发展来实现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模式的改变,即以低碳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必经路径。
三、低碳旅游的实施路径
低碳旅游的实施路径主要靠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三方的通力合作来开发。政府在整个低碳旅游机制的构建工作中始终处于宏观调控的地位;旅游企业则是低碳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宣传者;旅游者是低碳旅游中的核心角色,政府的低碳旅游措施和旅游企业的低碳旅游产品是否有效都依赖于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一)政府加大低碳旅游的扶持制度
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低碳旅游就是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政府应完善积对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而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的激励政策:加大对不采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征收环境保护和设施设备维护费的惩罚力度;推进对于高碳排放的旅游企业征收碳税、污染税的“碳税制度”的实施;开发并组织义工旅行来鼓励旅游者自愿加入植树造林的“碳补偿”活动。
(二)加大低碳旅游的教育宣传力度
1.对旅游者的教育宣传
对于旅游者的教育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寓教于学,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就应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和低碳旅游方式介绍及注意事项,在景区内,随处都可见而且摆放人性化的垃圾桶不仅使游客们感到了方便,同时可以唤起游客的低碳意识;景区内提醒游客们保护环境的各类具有新意的标语也使游客对低碳旅游的实施起到了提示作用。
2.对低碳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教育宣传
低碳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学位要求以保证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从事低碳旅游的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接待班子都必须具有丰富的低碳旅游相关知识、经验,而且能对游客进行宣传讲解。定期的教育宣传可以防止低人员素质抵消旅游资源的优势,最终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3.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宣传
对领导干部的低碳教育,首先要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低碳旅游意识、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培训。
(三)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
旅游者是最重要的旅游参与者之一,其旅游意愿、消费偏好、旅游行为等对低碳旅游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作为旅游企业而言,更应该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利用广告、营销推广、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与途径宣传低碳旅游产品,对广大消费者进行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并注重低碳旅游者的培养。
(四)树立低碳旅游的“品牌效应”
就像人们提到运动品牌就会想到阿迪耐克一样,在人们提及低碳旅游时就能立刻联想到这些打造出来的具有标志性的低碳旅游企业并产生进行低碳旅游活动的需求。
1.建立具有标志性的低碳旅游景区
具有标志性的旅游景区建设不仅可以发挥低碳品牌的乘数效应,还能扩大旅游需求,改善旅游市场。旅游景区可在门票上设计提示语句,对宣传栏、游览景区缩略图以及路线、标语等进行趣味设计,吸引游客注意的同时又具备警示作用。如此低碳旅游景区的开发不仅扩大了低碳旅游的需求,而且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2.建立具有标志性的低碳酒店
低碳酒店的建立需要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使用低碳化和高效率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挖掘低碳环保特色并塑造低碳酒店品牌。例如通过利用高效率水泵和节能灯具、对于连续居住的游客建议不要每天更换传单被套等方式以节约酒店水电的使用而间接的减少大量的碳排放量。
(五)向旅游者推行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企业应加大各类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组织低碳旅游的公益广告和宣传片在广场、地铁站、公交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地方播放,用具体简单的低碳旅游方式来引导民众了解低碳旅游,例如积极倡导徒步旅游、自行车旅游;努力推行在景区内提供电动车、公共交通等以减少大量私家车带来的超标碳排放,青岛崂山风景区是实施此低碳旅游方式的典型代表。推行低碳旅游方式的同时还应注意强调招徕游客的同时承担的低碳环保责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周荣华,郭凌.低碳旅游:实现生态旅游的一种有效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2,28(6).
一、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
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范畴之内。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从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到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提出组合城市的定义,以及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提出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Megalopolis。戈特曼把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用原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Megalopolis来命名,用以说明这一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形成主轴长600公里,人口3000万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在戈特曼对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运用两个指标来界定Megalopolis,即,较大的总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万人;第二,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密度应更高。此外,戈特曼还指出了城市群应具有高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高效率网络流通体系的鲜明特征。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会不断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他同时指出“城市核”是比较明显的,“城市带”则在外形上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中,基本上是继承了国外对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对“大都市圈”、“经济带”的研究。国内学者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大都市圈理论的,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对城市群的概念提出得比较早。他认为,将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与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相比较,都可以称之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简称MIR)。他认为MIR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此外,我国学者周起业、刘再兴等人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大都市圈是“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高汝熹教授则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他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此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1993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国家计委宏观院出版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把大都市圈定义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另外,曾坤先生把城市协作区定义为“以一个特大城市或一组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为核心并联结周围地域所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区”,城市经济协作区“更讲求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沈立人先生也认为“大都市圈是以大都市为核心,超越原来边界而延伸到邻近地区,不断强化相互的经济,最后形成有机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大区域,又称大都市地区或大都市连绵区。”除此之外,代合治(1998)、薛东前(2000)、周玲强(2000)、姚士谋(2001)也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的定义和特征,相对而言,姚士谋给出的定义则比较完整,考虑到了城市群的经济职能、地区空间概念和自然要素等,即,城市带(或称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经济研究的发展,出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逐渐出现了对“城市经济带”如“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环城经济带”“交通经济带”等相关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就“经济带”的确切概念而言,学界尚未给出确切的含义,至今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亦未达到广泛的共识。
二、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及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城市经济带”概念的理解应该涵盖在城市群的理论范畴之内。我国学者在国际认可的城市群理论基础上,对于“大都市圈”、“城市经济协作区”和“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群”的内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的非行政区划性、交通空间网络特点、经济社会联系,以及城市核的辐射集聚特点。其次,在以上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中,高汝熹教授对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与曾坤先生对“城市经济协作区”的表述则比较接近于“经济带”的概念。特别要指出的,笔者认为,姚士谋(2001)对于“城市群”概念的理解中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他认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在该经济带内,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各城市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开放的城市群网络体系”。此外,南京理工大学的朱英明博士(2004)对“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界定进一步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传递出“城市经济带”的涵义,即“城市群经济空间”是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空间。此外,张文尝、金凤君等(2002)还侧重从交通网络的角度给出了交通经济带的定义,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系统;在沿线各区段之间和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生产协作。
笔者认为,作为地区竞争的两种经济发展表现形式,城市经济带与都市圈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城市经济带”的内涵更强调某交通运输干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带的发展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交通轴两侧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狭长带状经济区域。如,我国的京津塘经济带、哈大齐经济带等。而都市圈则更强调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由此形成发展程度和特点不同的内、中、外都市经济圈层,如,英国的“伦敦都市圈”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大都市圈。可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经济带的一般内涵:“城市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网络空间连绵分布,以一个或两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其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彼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经济区域。具体来说,“城市经济带”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其发生、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其主要的动力源是作为城市经济带内核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其景观表现是城市和产业所构成的城市组群和产业集群;其本质联系是城市经济带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城市经济带作为一种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经济带中的城市是以节点或非节点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聚集体,产业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
三、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与产业带的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笔者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理论的演进对“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给出了界定,鉴于“城市经济带”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础之上的,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产业带等常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辨析,以进一步明确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7-02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在招生、教学、就业各个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产生兴趣,国内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本文将CDIO教育理念应用于《静态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一、CDIO教学理念
CDIO的教学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著名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的跨国研究组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后,提出的一套国际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模式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二、基于CDIO理念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思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尤其是专科层次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不明确专科特色,参照本科院校授课方式,强调个人能力培养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培养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易产生“厌学”心理;同时没有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差。《静态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①以CDIO和PBL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计算机相关企业面临着一样尴尬的境地,“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静态网页设计》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CDIO教学理念,学生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对教师所提出的网站类型进行前期策划,搭建网站结构,设计主页,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构建网站,最后进行测试和。②将学习过程融入到工作环境。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企业真正合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效仿软件公司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体会职场。将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名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小组内的协调。在整个网站建设过程中教师提出网站类型和建站要求,具体实施细则都由组长进行组织全组同学策划方案。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讲解辅导。作品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答辩的内容包括网站的构思、设计,网站的创新点以及网站的运行方法等,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需要重新进行网站的制作。整个网站的制作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③将被动的“坐下学”转变为“做中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坐在教室,由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理论,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差。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功能性网站为核心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将所有的知识点融入网站建设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挖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④将注重“理论”转变为“工学”结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向导,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尤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结束后,推出两周集中实训。学生毕业前,在相关专业的企业公司进行一学期的集中实习,进一步对毕业生能力进行加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项目(案例)的引导,团队合作的情境下,使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2.教学实施。近几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课程组经过调研讨论,将《静态网页设计》归纳为以下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前期策划、制作网页效果图、制作网页主页细节、制作子页面、网页最终和后期维护,根据工作任务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课程,逐步进行改革。①课堂教学。通过充分的研究市场对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静态网页设计课程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在《静态网页设计》课程中加入了最新的DIV+CSS技术。在课程结构上,做到理论教学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完课本内容后,同时要完成一个网站的设计,真正起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原则,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我们选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网页设计软件Fireworks、Flash、Dreamweaver等作为教学重点。Fireworks软件作为学生设计网页版面的基本软件,通过本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对网站主页的布局、整体性和艺术性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制作出界面美观、功能全面的网页版面;通过Flas软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网页动画及广告等的制作方法;有了版面设计及各种动画素材,要制作一个完美的网站还需要学生进一步掌握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Dreamweaver是目前最为成熟和功能最为强大的一款网页编辑软件。通过学习Dreamweaver,让学生制作独具个性、技术全面的网页。②实验教学。由于CDIO的教育理念是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严格将网页的制作过程与产品的开发生命周期相结合:第一“构思”对应网站的前期策划,该环节教师分配各小组不同类型的网站,要求每组学生进行主题的选择和策划,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第二“设计”对应绘制网页效果图,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设计出主页和二级页面的效果图,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即培养学生宏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现”对应编排网页基础结构及主页,在此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网页,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运作”对应网页最终和后期维护。经过四个环节的试验训练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在《静态网页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CDIO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核心案例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方式学习。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柳,等.面向CDIO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4(14):24-26.
肖沛景(1995.08-),女,江苏无锡人,本科,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
摘 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也作出了积极努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展开论述。首先,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几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引导树立低碳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制度以及政策。
关键词:我国;低碳经济;低碳理念;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
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人类必须要探寻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至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受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何谓低碳经济呢?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2010)在《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陈诗一(2012)在《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中指出:“低碳经济为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既考虑发展又考虑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综合上述概念界定,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影响下,所实施的一种低污染、低能耗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策略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在各方面始终积极作出不断的努力。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树立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树立低碳理念,低碳理念的树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条件。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无法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的对低碳理念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低碳知识,最终树立低碳理念。唯有人民群众普遍树立低碳理念之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建立低碳理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诸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电、节气,要积极的购买低碳产品等。各地在建筑设计方面也应该积极提倡进行节能建设,通过安装节能控制装备等方式实施建筑节能等。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所以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不适于发展低碳经济。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让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持续下去,必须要尽快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可以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出路。笔者认为,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必须要积极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应大力发展那些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在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当中,应积极鼓励人们投资低碳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应积极引入节能和污染处理设备,尽可能的降低传统工作生产方式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拥有一个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要尽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含量的提高有效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均得以有效的证明。在未来,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有效的运用于生产当中,以科技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完善制度以及政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以及政策。例如,尽快与世界接轨,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碳排放制度。对于那些超出碳排放标准的企业必须要予以严厉的处罚,而对于那些严格控制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企业,国家在税收政策方面也需要予以一定的照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实施免税或减税政策。通过相关制度及政策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之路在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在很多方面继续作出努力,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更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1.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2.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8)
人类在数千年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经济显著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终于意识到人们在人士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却对整个世界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新世纪以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全球范围内对此以一种惊人的一致态度,使其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低碳经济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尽管有一些尝试,但是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低碳经济概述及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提出,当年,英国的首相布莱尔在白皮书中称英国到21世纪中叶将成为低碳经济国家。联想到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伦敦被称之为“雾都”,这一概念又英国首先提出也不例外了。书中称,低碳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研究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巨大财富之间的平衡,但是却没有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英国的低碳经济理论是片面的、有缺陷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磨灭这个概念本身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并不是凭空创造的概念,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之一。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我国当前处于指导性政策理论的地位,但是其实这种理论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诞生了。人们在彼时就已经开始思考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次,循环经济学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类似,但是二者还是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比循环经济的范围要更广,循环经济特别强调物质的流动性。循环经济指的是力图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循环式的流通。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所在
首先,低碳经济能够极大缓解当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有人可能认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恰恰相反,其完全可以放置到经济学的范畴内进行考量。例如,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就可以极大限制国与国之间的碳贸易,从而使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其次,低碳经济符合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仅仅为当代人的生存环境考虑,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经济发展。高碳经济在当前就已经显现出弊端了,持续下去将会进一步压缩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在很多的领域改变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结构。举例来说,传统的经济使人们在消费时注重物质性的享受,这种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地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低碳经济是人们开始转向精神领域的享受,极大地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我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彻彻底底地将低碳经济落实到国家强制力的层面上,以实际行动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相关的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行使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国家财政专门设项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和行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再次,在社会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后,拘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在短时间内,高碳经济的发展总体趋势暂时无法改变,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现状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低碳经济的任务还比较重。
四、结语
其实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一经提出,我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重要任务。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得以构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也已经在落实,但是比较起发达国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低碳经济还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去做,未来我们应当做的是不断充实相关理论,并且切实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和可行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