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2: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本科生科研经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马来西亚在21世纪初就开始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对本科生的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革,务必让学生在本科期间有更丰富的全球化经历。2010年,马来西亚正式把全球化能力发展纳入《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主要培养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尤其是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
一、全球化的发展背景
(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依赖的程度不断增加,区域概念已逐渐模糊。正因为世界各国的资本、知识、技术、人才等快速流动,把世界互联成一个“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 国与国之间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全球化正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公民责任感、理解、包容等成为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条件。全球化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政府、企业更加重视和需要全球化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的全球化使命
面对政府和企业对全球化人才的渴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对培养全球化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已洞悉全球化的重要性,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突出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其中美国大学计划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1];日本更直接了当地把培养目标设为“为了可以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培养具有全球化认知、素养和交往能力的学生”。[2]
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注重培养具有全球化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出台的《2015-2025马来西亚教育大蓝图》(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5-2025)中明确指出,“要培养能了解不同的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人共同工作、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计划在2020年招收20万留学生,成为国外学生留学首要选择的国家。这些文件出台说明马来西亚政府已洞悉全球化的重要性。
在2010年,在马来西亚留学的学生有86923人,其中24218人在公立大学,62705在私立大学[4]。在2014年,有135502名留学生在马来西亚公立和私立大学学习,其中60506人在公立大学,74996人在私立大学[5],几年间,留学生总人数增加了55.6%。从留学生人数可以看出,虽然公立大学的人数增长比私立大学多,但是总人数远远少于私立大学。那么,就当前的发展而言,公立和私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的成效究竟如何?公立与私立大学相比,大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意识是否存在差距?高等院校提供的学习经历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否有影响?马来西亚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规划?这些问题亟待从研究的角度审慎地加以回应和解答。
二、研究的框架和问题
本研究设计两个概念,即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许多学者对全球化能力提出不同的定义。帕克(J.H.Park)认为,全球化能力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全球化认知,如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国际化管理和战略思维等;二是全球化情感,如对异质文化的认同、对不同种族的相处态度等[6]。T.J.申(T.J.Seong)把全球化能力界定为国际化态度和超越本土思维局限的、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能力。托马斯(D.C.Thomas)等把全球化能力定义为一种知R和技术的交互系统[7]。综合专家学者对全球化能力的理解,大致包含了两个共性维度,即认知、理解能力和行动、交往能力。本文将从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这两个维度展开研究。
对于全球化经历的界定源自阿斯丁(A.W.Astin)的“大学生就读经历理论”,阿斯丁认为大学为学生创造丰富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获得影响,逐渐获得各种能力的增值(Value-added)。能力的增值受到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能力的获得取决于过程性变量的质量状况[8]。也就是说,学生的能力获得是受学习经历影响的,其中包括课程修习的经历、师生交往的经历、同伴合作的经历、研究的经历等多方面。而学习经历可以分为学术性经历和非学术性经历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与课堂活动有关的经历,后者是指与课外交往活动有关的经历[9]。根据上述的观点,我们把全球化经历划分为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全球化学术经历包括参加全球化方面的课程学习、学术讨论与讲座、会议等;全球化交往经历则包括与外国学生就课程学习进行交流、与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参加全球化主题表演、参加全球化课题研究等。
最后,根据已有研究概念框架和马来西亚的国情,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一,在全球化能力方面,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在全球化经历方面,马来西亚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相比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全球化经历与全球化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什么样的经历会更显著地影响全球化能力的发展?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之间在这种影响关系模型上是否存在差异?如何解释产生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研究以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和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马来亚大学是马来西亚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研究型大学,文理学科综合发展。根据2014年QS大学排名,马来亚大学的世界排名为第146[10],全亚洲排名第29[11]。近年来,马来亚大学提出了“成为国际知名大学,在科研、创新、教学方面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马来亚大学所提出的发展方针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所提倡的“把马来西亚高等学府建设成为国外学生的首选,让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目标一致[12]。莫纳什大学是马来西亚私立大学与国外合作办学中成就最高的一所大学。莫纳什大学在1998年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设立分校,从原本的60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今3.5万名学生,其中留学生来自70个国家,可说是学生最多样化的一所私立大学。莫纳什大学是马来西亚少数的研究型私立大学,其研究项目多与国外大学、国际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莫纳什大学一直提倡全球化办学理念,并将“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让他们足以改变世界”作为自身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凭借其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莫纳什大学成为马来西亚排名最高的私立大学。[13]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调查法, 研究对象为大学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通过样本的筛选和整理,共获得417份有效问卷。在马来亚大学的调查中,低年级学生占35.7%,高年级占64.3%;男生占58.9%,女生占41.1%;人文学科的学生占15.5%,社会学科占22.4%,自然科学占27.5%,工程技术占23.4%,医学及农林学科占11.2%。莫纳什大学的调查中,低年级学生占41.5%,高年级占58.5%;男生占55.4%,女生占44.6%;人文学科占17.8%,社会学科占25.9%,自然科学占26.5%,工程技术占23.8%,医学及农林学科占6%。综合来看,两校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均大致符合各校自身的性别分布、学科分布,适宜进行后续的科学统计分析。
(二)调查题项及维度构成
本文采用SERU(Student Engagement in Research University)调查工具中“全球化技能与认知”的模块展开研究。该模块中包含了两个部分,即“全球化经历”和“全球化能力”。详细的题项构成见表1。
根据上述内容所述的全球化能力的两个维度构成,我们进一步对“全球化能力”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参见表2)。
结果表明,两校样本的KMO系数①和Bartlett’s球面系数②等都通过了适应性检验,说明了两校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表2进一步展示了“全球化能力“的六个题项在因子斜交旋转后所产生的因子结构矩阵。
表2的因子矩阵中把“全球化能力”分成了两个维度:因子一为“全球化交往能力”(包含a3、a4、a5、a6题项),因子二为“全球化理解能力”(包含a1、a2题项)。这两个因子可以累积解释的方差分别达到了64.329%和74.876%。
四、研究结论
(一)全球化能力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根据因子分析结果,从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这两个方面进行两校之间的全球化能力之比较。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莫纳什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都比马来亚大学本科生高,两校存在显著差异。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达到3.50的中间值,这说明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整体上偏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从表4可见,在全球化交往能力方面,莫纳什大学本科生在低年级显著强于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但是,到了高年级两所学校没有呈现显著差异。我们根据文献和访谈对原因进行了分析,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交往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得以提升是因为大学为高年级学生创造更多全球化的交往气氛,如国外大学交换项目、与国外教授合作研究项目等,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国际交往的机会。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来亚大学本科生的全球化理解能力和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均值都比莫纳什大学低,主要因为马来亚大学是传统的本土大学,大学的师资与教学内容都以本土为主,其开放性明显不如后来蓬勃发展的私立大学。上个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教育部鼓励私立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办课程并接受国外大学的质量考核,因此,私立大学无论师资和课程内容都与国际紧密相连、接轨。
(二)全球化经历的差异比较
表5的数据显示两校学生在“全球化学术经历”和“全球化交往经历”方面都呈现显著差异。在“全球化学术经历”方面,b1、b3和b4都存在20%的差距,莫纳什大学本科生在全球化学术经历上比马来亚大学更加丰富。这与大学设立、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有关,莫纳什大学在设立之初要求所有的授课教师来自其母校,以确保其教W质量[14]。现在莫纳什大学聘请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教师,以便在教学上与国际接轨。在授课期间,莫纳什大学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教授来开设讲座,让教师和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莫纳什大学无论在课程、师资和校园氛围上都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具全球化的学术经历。相反,马来亚大学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接触更多本土的课程和保守的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能力是一道障碍。
在c1、c2、c3、c4的全球化交往经历的题项上,有过全球化交往经历的莫纳什大学学生比马来亚大学学生高出20%以上。通过访谈发现,莫纳什大学有大量的留学生,学生时常在课堂上与留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了解留学生的想法和文化差异。除此之外,莫纳什大学设立“留学生俱乐部”(International Students Club),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有更多机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莫纳什大学管理层相信通过课下的交流更能培养学生的全球化交往能力。此外,莫纳什大学为学生提供许多国际交换项目、国际交流项目。根据莫纳什大学的国际学生事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s)提供的信息,直至2014年,莫纳什大学平均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10个国际交换项目、20个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几乎每一名就读莫纳什大学的学生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参加1~2个国际交换或交流项目。
(三)全球化能力与全球化经历的关系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可见,莫纳什大学本科生无论在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方面都比马来亚大学本科生优异,但是,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否可以通过加强本科生的全球化经历来提升他们的全球化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回归分析。
为了更准确测量全球化能力和全球化经历之间的关系,我们把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以及生源地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便更清晰、更纯粹地找出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为了确保以上数据可以进行回归分析,我们进行了散点图、自变量之间的独立性、残差ei的正态分布性、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上述的数据都能满足回归分析所要求的条件,说明可以进行后续的线性回归分析。表6的四个回归模型中,回归模型I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理解能力的影响,回归模型II展示的是各个因素对全球化交往能力的影响。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们控制了各种背景变量之后,影响两校本科生的全球化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各种全球化的交往经历,特别是与外国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进行交流、和外国学生通过社会活动进行交流、与一所或多所的外国大学的学生进行各种课堂与课外的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球化能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大学生活非常向往,而且他们又是一批朝气蓬勃、兴趣多样的青年群体,他们更愿意去交流、交际、体验。因此,交往活动更符合这些青年群体的个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五、论与建议
(一)国家层面:将“全球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马来西亚政府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全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Dr. Mahathir)在1991年提出《2020宏愿》(Wawasan 2020),为达成此宏愿,马来西亚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拥有科技知识和全球化素养的人才。马来西亚政府更把培养全球化人才作为马来西亚第六发展计划(Sixth Malaysia Plan)的一个重要事项,要求高校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当时所推行的政策是鼓励建立更多私立大学,而私立大学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全球化人才。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MOHE)在2007年提出“国家高等教育策略发展”(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7),主要保证高校培养具有全球化能力的人才。[15]
(二)大学层面:通过课程改革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
针对马来西亚政府和高等教育部提出培养全球化人才的战略,为何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上逊于私立大学?马来西亚公立大学的全球化发展之路该如何构划?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举措。第一,确保本科生都有海外交换或交流的经历,因为通过海外交流促使学生对全球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是马来西亚私立大学投入力度最大的举措。第二,大力引进国外教授来大学担任教职。莫纳什大学外籍教师的比例超过了全校在职教师总数的5%以上。第三,全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莫纳什大学以全英文授课,马来亚大学英语授课的比例只达到60%,一些人文社会学科依然使用其他语言授课。第四,塑造全球化的氛围。目前,莫纳什大学拥有“留学生事务处(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s),主要负责处理留学生的居住、学费、交通、医疗等问题,也负责举办一些联谊活动,如春节大团拜、中秋晚会等,让本科生和留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进而营造一种文化、习俗相融合的全球化氛围。
(三)学生层面:积极投入各种全球化活动
莫纳什大学本科生非常积极投入全球化活动,包括学术性活动,如课堂讨论、讲座会、国际会议等。学术性的活动只是培养学生全球化能力的一部分,非学术性的活动则是另一部分。美国学者约翰・塔戈(John Tagg)在《学习范式的大学》(The Learning Paradigm College)中指出:“大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不仅仅指课堂活动,还包括课外活动,更是指所有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互交织而成的学生经验之网”[16]。这说明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经历的一部分,只有两部分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全球化能力的发展产生最大影响。就此,我们建议马来西亚公立大学在全球化发展之路上更重视学生的课堂与课外活动。在课堂上应多让本科生和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把各自的想法写下,多参与讲座和会议,多与拥有全球化背景的教师交流。在课外活动方面,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大学生社团、大学生俱乐部、文化艺术活动等。莫纳什大学的“国际学生委员会”(International Student Council)主要为学生和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只有让学生亲身介入,深刻领悟全球化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素养。
注释:
①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值在0和1之间,KMO值越接近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KMO值越接近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
②Bartkett’s球面系数用于检验相关阵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是否为单位阵,即检验各个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由SPSS检验结果显示Sig.
参考文献:
[1]张德启.塑造世界公民: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林肯计划[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61-65.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
[3]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5-2015[EB/OL].http://hea.uitm.edu.my/v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6&Itemid=242, 2016-01-21.
[4]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alaysia 2010[EB/OL].http:///Services/Project-Atlas/Malaysia/International-Students-In-Malaysia, 2016-01-21.
[5]Malaysia has One of the Highest Propor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thesundaily.my/news/1314991, 2016-01-21.
[6]J.H.Park,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Measurement Index-focused on Competency Category[J]. Humanity Research,1997,19(1):177-207.
[7]D.C.Thomas,E.Elron & G.Stahl et. Al,Cultural Intelligence: Domain and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2008,8(2):123-143.
[8]吕林海,郑钟昊,龚放.中韩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化能力和经历的比较研究――基于南京大学与首尔大学的问卷调查[J].大学教育科学,2013(6):99-109.
[9]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90-100.
[10]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EB/OL].http:///node/4152/ranking-detail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3, 2016-01-27.
[11]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2015[EB/OL].http:///university-rankings/asian-university-rankings/2015#sorting=rank+region=+country=113+faculty=+stars=false+search=, 2016-01-27.
[12]University of Malaya: Our Vision & Mission. [EB/OL].https://um.edu.my/about-um/vision-mission.,2016-01-22.
[13]Monash University: About Us[EB/OL].http://monash.edu.my/about/who/pvc-message/, 2016-01-22.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指导,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其目的在于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促进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吸引广大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选拔、推荐优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创造条件[1]。
该竞赛侧重考查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应既有理论性,又有工程实用性,从而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信息安全理论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该竞赛已经举办了3届,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决赛于2008年10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行,第二届决赛于2009年8月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第三届决赛于2010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从目前3届的参赛情况来看,3所部队院校的表现格外突出[2]。
武汉大学从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开始组队参加比赛。为有效提升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参赛成绩,武汉大学自2008年底成立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总教练,全程参与了2009、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各项组织管理和参赛工作。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我校获得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位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以总成绩第一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09、2010年竞赛中,由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的队伍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
1参赛环节剖析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该比赛分初赛阶段和决赛阶段。通常每年 4 月份由各高校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比赛,6月底提交作品的初赛文档,每个作品由组委会组织多位网评专家评审,最终择优挑选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进入决赛,8月初公布决赛队伍名单,8月中旬进行决赛和颁奖。
根据该竞赛的参赛特点,我们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分为如下7个环节:
1) 选题征集与修订。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偏重于考察作品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因此参赛选题是参赛队伍能否获得好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如何策划最好的选题是每一个参赛学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2) 组队。每个参赛队由1名指导教师及最多4名参赛学生组成,每组设置一名学生为组长。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拔参赛学生和队伍。
3) 学生选拔及参赛前期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可能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在选拔队伍成员时,必须以确保选题能够被最终成功完成为依据。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应当具备较强的管理与协调组织能力,每个参赛队应当至少有1名编程能力较强的同学,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总结归纳及文档能力,作品表现能力及演讲水平等。根据最近几届的获奖情况来看,建议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主来组建队伍。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且急需专业引导,有效的指导和完整的参赛经历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在报名之前,各个竞赛小组还可以不断地调整竞赛选题以使其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4) 报名。竞赛报名工作通常开始于每年4月初,截止于4月20日左右。各小组必须填写报名表提交到组委会,并需填写500字左右的参赛作品介绍,内容包括作品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等。
在报名表提交之前,各参赛小组必须对参赛选题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否则最终实现的作品与最初的选题计划不符,影响参赛成绩。
5) 初赛。组委会公布参赛队伍名单的时间通常是5月初。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为每年6月30日。在初赛阶段,各参赛队积极设计参赛作品,在初赛文档提交之前,应当基本完成作品的设计和测试工作。
初赛文档是衡量一个参赛队伍前期作品完善程度和质量的核心依据。其竞赛作品报告模板包括了摘要、作品介绍、实现方案、性能测试、创新性和总结等几个部分。组委会并没有对竞赛作品报告的篇幅进行限制。从近几年的竞赛作品报告情况来看,篇幅最少的作品竞赛报告不到10页,篇幅最多的作品竞赛报告多达180页。通过参赛实践,我们认为30~40页的篇幅是比较合适的。
近几年,各大高校也普遍出现过一些作品实现进度较好的队伍最终无法进入决赛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选题本身不被专家充分认可之外,学生文档撰写能力较差、没能有效展现出自身作品优势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6) 决赛准备。在最近两届比赛中,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是当年6月30日,决赛名单公布时间是当年8月初,决赛时间为当年8月中旬。决赛准备时间有一个半月左右。
在决赛准备阶段,各参赛队应不断完善参赛作品,并针对决赛答辩要求做好各项参赛准备。充足的准备时间是任何一支队伍获得最好成绩必不可少的保障。一支队伍的最终决赛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正式开始之前的近一个半月的黄金时间。
7) 决赛。每届竞赛的决赛地点和环境都不一样,组委会将安排时间供各竞赛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各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时需要确定如下几个问题:
(1) 播放PPT,确保实际投影效果符合预期要求。如果需要用到自带的额外投影设备,需要寻找合适的投影地点。
(2) 确定演示地点的相关设施齐全,确保演示效果。
(3) 检查演示过程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决赛期间,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
在信息安全竞赛的决赛中,每支队伍抽签进行现场答辩,答辩时间为30分钟,其中包括3个环节:8分钟内容陈述、15分钟作品演示以及7分钟专家提问。
(1) 内容陈述。
“8分钟的内容陈述”(PPT讲解)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及作品展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PPT讲解中,学生应就作品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实现、实际测试效果、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在内容陈述上,本竞赛要求参赛者语言表达简洁、流利、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概念清楚,表述论点正确,论据详实,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
用8分钟时间展现半年多的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3个:最佳的演讲者、美观实用的PPT以及完善的内容陈述方案。三者缺一不可。
(2) 作品演示。
“15分钟的作品演示”应重点突出。对于作品演示环节来说,演示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前8分钟内容陈述的主要作用是告诉专家“我们做的工作及其特色、意义”,这15分钟的作品演示则是向专家证实“我们确实做了我们所说的那些工作,且其确实具备很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作品演示环节,本竞赛要求参赛者准备充分,实验方法科学,测试结果完成预定的功能指标,作品难易适度,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参赛者能简练清楚地阐述作品的核心内容、水平和特色。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流畅默契的演示配合、完善的作品演示方案及充足的演示环境准备。
(3) 专家提问。
在“7分钟专家提问”阶段,专家将针对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以了解参赛者对该作品的具体实现细节或思路,最重要的是要确认参赛者确实是独立完成了相关工作,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和掌握。
在该环节,要求参赛者回答问题准确、有深度、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晰,表现出对作品报告内容掌握透彻,同时要求参赛者技术用语准确。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自信谦虚的态度及积极冷静的思考。
2经验教训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成立于2008年底,教练组设置总教练1名,各个参赛队的指导教师为教练组成员。教练组全权负责信息安全竞赛的所有竞赛准备及参赛工作。
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1:部分参赛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部分同学在报名之后,不再积极参加竞赛小组活动。
问题2: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初赛文档提交时间(6月30日)和学生期末考试时间冲突,以至于很多小组最后的初赛文档写得非常仓促,甚至有小组未能提交初赛文档。
问题3: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名单公布之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竞赛小组没有继续完善竞赛作品,而是在等待竞赛结果,从而浪费了最宝贵的一个月竞赛准备时间。另外,学生的参赛作品展现能力普遍不强。
问题4:部分参赛老师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引导和实际指导有待加强。
在2010年进行竞赛准备时,针对各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
针对问题1,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 建立学生个人奖惩评定机制。教练组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竞赛结束后,教练组及指导教师根据竞赛小组各个成员在竞赛期间的表现对每个成员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级别包括A、B、C 3个等级。获得A等的同学在进行保研或评优时,可以按照相关政策根据所获竞赛成绩全额享受奖励。B等的同学降级享受奖励。被评为C等的同学不予奖励,同时今后不得参加信息安全竞赛。
2) 建立淘汰机制。每个选题在组建竞赛小组时,进行差额选拔。今年绝大部分竞赛小组在最初组队时,报名人数都多于组委会规定的每小组人数上限4人,甚至部分小组报名人数接近20人。这样,每个参赛的学生都存在竞争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之后,表现良好且能够继续坚持的学生可以保留下来。我校今年竞赛队伍的组队时间是2009年11月,而组委会的报名时间是2010年4月,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愿意参加竞赛的同学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竞赛小组的各项工作。甚至部分小组在这段时间内就可以基本完成竞赛作品的主要工作,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继续完善作品。在报名开始之前,教练组在3月份进行了一次阶段检查,用以检查各小组进度,及时发现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小组成员及选题方向。对于进度较差的竞赛小组,直接予以淘汰,取消报名参赛资格。
3) 加强日常考核机制。教练组为竞赛申请安排了日常集训场所,并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另外,进行了2次中期考核,1次文档预审,3次决赛预答辩,每次中期考核和预答辩均邀请教练组老师和相关专家参加。竞赛小组每月提交进度报告。
针对问题2,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在“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中规定,不经教练组许可不提交初赛文档的队伍,所有成员最终评定等级为C。
2) 增加初赛文档预审环节。教练组要求所有小组必须在组委会初赛文档提交截止日之前10天左右提交初赛文档给教练组,教练组则请有网评经验的相关老师对各组初赛文档进行预审,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修改意见。这样,各小组在获得教练组返回的初赛文档修改意见后,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地完善初赛文档。经历了教练组预审的文档在修改后内容组织更合理,测试方案更有效,创新性和实用性更强,同时大量消除了各类格式错误。
针对问题3,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教练组要求所有竞赛小组暑期必须在校参加竞赛集训,每组每周应提交周报。
2) 加强集训期间的考核,在7月底进行一次阶段检查,在该次阶段检查中,要求每组按照最终决赛答辩要求的流程进行决赛预答辩。
3) 决赛名单公布之后,进入决赛的队伍继续参加集训,做最后的决赛准备。在这期间,继续按照正式决赛答辩要求进行了两次决赛预答辩,同时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作为答辩评委,进一步为各组提出宝贵建议。
针对问题4,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制定“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明确了教练组指导教师职责,提高了教师的参赛积极性。
2) 教练组内部加强沟通与交流,在学生阶段考核表中设置“与指导老师交互度”项,给予指导老师适度的压力,促进其参赛积极性。
3) 提高参赛选题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关联度,学生竞赛活动的有效展开也能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提供基础,甚至直接带来促进。
目前,我们起草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形成了竞赛规范表格:
1)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
2)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暂行)”。
3) 形成了一系列竞赛文件表格,规范了选题策划、学生选拔、阶段检查、暑期集训、决赛预答辩及学生综合评定等环节。
经过2010年的参赛实践,总体上来看,我们建立的这套管理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教练组经过两年的参赛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目前依然需要继续改善的问题(如选题策划、参赛队伍质量管理等),这将是教练组后续应当不断努力完善的。
3信息安全竞赛对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及启示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对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参赛范围较大,对学生影响广。在组队之初,全院共有1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经过选拔淘汰,最终有69名同学获得了参赛资格。参赛学生主要来自大二、大三,同时也包括少量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另外,从全国各高校参赛情况来看,参赛队伍的学生通常分布于多个学院和专业,比较集中的有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
2) 信息安全竞赛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都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而该竞赛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很大的专业引导作用,促使他们深入理解专业方向的背景、意义和实用价值,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
3) 信息安全竞赛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安全竞赛对学生编程水平、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文档写作能力、作品展现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竞赛的有效组织和实施,能大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4) 该竞赛为学院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经验。通过参赛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优秀参赛作品的质量要高于学校和学院的各类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即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这种竞赛激励机制和流程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带来较大的目标压力,有利于作品质量的保障和提升。目前,我们已经将信安竞赛机制融入到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之中。
在今后,我们将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契机,加强学院和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和考核质量,进一步合理规划和利用学院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全院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及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章程[EB/OL]. [2010-03-01]. /file/2.doc.
[2]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等.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3] 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作品集[EB/OL]. [2009-03-01]. /file/2009.pdf.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pet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PENG Guo-jun, ZHANG Huan-guo, DU Rui-ying, WANG Li-na, HE Yan-xiang
[中图分类号] O6-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22-02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1]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照着老师所讲述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不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2]而通过参加化学实验竞赛,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设计并实施实验,完成了从查阅文献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和实验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卓越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是以理工科见长的卓越联盟9所“985”高校为加强理科化学教育而设立的一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大赛分为“新实验设计赛”和“实验技能赛”两个赛项。其中新实验设计竞赛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强化化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2014年10月,我们小组带着作品“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和分析”参加了首届“卓越杯”大学生化学新实验设计竞赛的综合组项目,并有幸获得了二等奖好成绩。
一、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为药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四大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设计的参赛项目是“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和分析”,其中提取溶剂的选择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等方面均需要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在实验前期的准备阶段,参赛学生通过翻阅文献和相关书籍,再一次地回顾了在大学本科低年级已经学过的基础化学知识。除了巩固基础知识,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应用仪器分析两大重要的色谱分析方法――“薄层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原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理解了它们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而反复多次的仪器操作又能够促进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
我们组的参赛作品属于综合实验方向,所谓“综合”是指取消二级学科专业界限,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建立的全新的内容交叉、技术综合型实验项目,要将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在一个实验中。[3]实验项目的创新点之一就是以中药材金银花作为实验样本,对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绿原酸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融合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内容,初步涉及中药的提取、分离、分析知识,学生因此提前接触了药物分析、中药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药学专业知识,了解了药物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控制途径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对本科高年级药学专业科目的学习。
二、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在化学实验竞赛中,我们在化学实验技能、化学计算、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仪器使用和数据采集及其分析处理、实验报告、图谱解析等多个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4]虽然平时的实验课程对此也有一定的训练作用,但实验设计竞赛的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更强,需要我们全程控制实验,此外还能够获得专家和老师专业的指导,对实验过程顺利进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
在确定实验课题之后、正式开展实验工作之前,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必要的预实验,从而制订出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5]在文献检索方面,学生通过查阅中国药典、中药提取分析方向的资料以及大量有关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实验研究,以药典的检测方法为主,辅以在预实验中已验证行之有效的实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出了提取分析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初步方案。
因为以往化学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有固定的方案和实验步骤,使学生无法从实验参考书籍上找到对应的实验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了学生懒于设计实验这类问题的发生,使学生主动思考。在不断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
实验操作能力是化学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之一,而目前存在一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现状,因操作失误而产生的实验事故也时有发生。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和学校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与重视不够是在校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6]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生自己必须端正态度,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努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在我们整个实验阶段,也发现了一些操作问题。例如定容过程中胶头滴管需要垂直伸入并贴紧容量瓶颈而不是悬垂滴定,在移液过程中取液要控制在液面以下1cm处。这些虽然都是简单的实验步骤,但学生出现了细节上的错误。而在实验竞赛中,团队在一起进行实验,错误就会显现出来,学生因此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除了纠正基本操作问题,学生还学会了薄层板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这本来是在本科高年级才会接触到的实验操作,因为参加实验竞赛的缘故,学生提前接触并自学掌握,比同年级其他同学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三)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实验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突发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得学会分析。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实验老师会帮忙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不懂得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摸索和验证。实验竞赛虽然也有老师指导,但细节上的问题还是需要自己去处理。我们组在做薄层层析法定性识别绿原酸的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按照文献上的条件操作,但薄层板上没有斑点的问题,在查阅资料之后,经历了换用展开剂和提高标准液、提取液浓度的不断尝试,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薄层层析。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也相当重要,在获取化学实验数据之后,处理实验数据是实验的必要环节,快速而准确的数据处理对获得有益的实验结论非常重要。而在这其中,计算机发挥着特别的作用,Origin是化学实验数据处理以及科学绘图软件的较好选择。[7]绿原酸标准曲线的拟合,高效液相色谱图的重现,标准系列绿原酸溶液高效液相三维图像的绘制,无一不需要Origin的辅助。不同于以往的简单计算,复杂样本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往往庞大而繁杂,只有借助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加上实验竞赛的要求比一般实验高,我们利用Origin进行难度更大的计算处理,使得学生的数据处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化学实验竞赛促进本科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在很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只会一味地按照课本上或老师给定的方案进行实验,不善于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深究,这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因素之一。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训练才能养成。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个实验之前,学生做实验往往思路不清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仅是按照既定方案操作,也不会进行反思。但当学生自主操作整个实验时,各种问题就会迎面而来,总体的实验步骤顺序,条件改变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问题以往不需要学生考虑,是老师的问题。现在学生改变了这种侥幸心理,自己反复探索实验条件,才得到了最终实验方案,整个实验流程条理清晰,体现了从药材―提取―TCL鉴定―HPLC定量分析的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通过设计整个实验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总的说来,通过这次参加首届“卓越杯”大学生化学新实验设计竞赛,我们收获颇丰。化学实验竞赛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实验以及科研的兴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有效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实验和科研。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求实,思维的缜密有序,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还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 注 释 ]
[1] 崔学桂,张树永,李建平,等.培养学生创新、综合思维能力是大学化学实验课的中心任务[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3(2):120-124.
[2] 张丽,公维民,刘丽波,等.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45.
[3] 崔学桂,张树永,贝逸翎,等.综合化学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20-21.
[4] 许丽丽,衷明华.浅谈指导化学实验竞赛的一些体会[J].广东化工,2014(16):209,22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校友、家长、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在这神圣而庄严的时刻,十分荣幸,能代表2013届本科毕业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毕业感言。
毕业在即,我不禁想起初入燕园时自己的模样。那是2009年9月5日,我拿着报道材料,徘徊在校门外,一路询问,才找到外院楼前。面对未来的1400天,我和每一位新生一样,兴奋之余,却又带着一些不安和忐忑。而如今,早已成为大四学姐的我,吃着西瓜唱着歌,从容地操作着毕业生离校系统,仿佛那个几经问路、希望学长帮帮忙的学妹从来不曾存在过。
再回首,四年岁月,北大见证了我们从大一新生到燕园主人的点滴改变,我们共同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也同时收获了成长与幸福,胸中长存黄河皓月,眼底读尽未名流波。当我们对北大的了解愈多,她带给我们的感动也就愈发深刻。
这份感动,首先来源于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在北大,我们包容差异,我们绽放才华,在北大,条条大路通罗马,真理不只是镌刻在书中的史诗佳话。但北大精神的意义却又不止于此,个性之光的背后是共同的信念和担当。建校以来百十五年,五四以降九十四载,中国大概没有哪所学校,能像北大一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北大人,敢于融入每一次时代潮流中,做中流砥柱,浪遏飞舟。
这份感动,也来源于为我们传道解惑的恩师们。还记得,周其仁老师回顾中国经济30年的滔滔不绝;还记得,朱青生老师带我们走进艺术殿堂时的妙语连珠;还记得,阎步克老师讲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时,眼中闪耀的睿智和深邃;还记得,赵克常老师演绎着地震原理时,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风采和幽默。虽然老师们专攻各异,但他们“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的风骨,都令我们深深动容。也许,我们一辈子也无法达到恩师所期望的高度,但是我们承诺,必将珍藏燕园沉静读书的时光,做永远的学生。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85-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高校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范围扩招,高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开始出现逐年下滑的现象。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存在无法快速上手工作、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问题。从当前高校毕业设计工作情况来看,以下若干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思想上不重视。很多高校更多的是为了面子工程,注重招生和就业率,注重各种面子上的活动和改革,而对于学生在学校最后一年的毕业设计却不太重视,无论在制度的制定上还是在工作的执行上都存在草草了事的情况,久而久之,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弱化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经历。
(2)选题重复,没有新意。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很少出现较新的题目,大部分都是同往年雷同;尤其是一些实力较差的本科院校,由于任课老师的实践经验少,在选题方面无法给予更好的建议,从而导致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同小异,没有新意。
(3)内容抄袭严重。鉴于毕业设计题目的重复选取和丰富的现代网络资源,再加上平时学生很少获得写论文的相关练习,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撰写上,大量参考甚至抄袭网上现有的论文资料,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有的学生为了规避数据,甚至对抄袭的论文重复部分进行逐句修改,严重的网上抄袭行为已经背离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4)时间冲突,无法集中精力完成。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这个时候往往是就业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备考阶段,时间的冲突迫使学生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来应付毕业设计,质量自然不会很高。
所以,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针对学院自身的定位,改革毕业设计的工作,包括题目的选取、内容的改善、形式的多样、评价制度的更新等,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已成为破解高校发展瓶颈,实现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方法。
2 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的结合与实施
随着高校办学思维的开放,逐渐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创新竞赛[4-5],有相关企业主办的,也有官方主办的。这些竞赛活动的出现极大弥补高校实践教育的短板,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愈发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目前,电子信息类的竞赛很多,尤其是国家相关部门主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飞思卡尔邀请赛、物联网创新竞赛、大学生外包服务创新竞赛等,多样的竞赛环境和平台为高校老师和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平台。
于是出现了这种局面,一方面是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学科竞赛快速发展,而学科竞赛在内容、设计与完成方面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毕业设计的缺陷。因此,我们考虑将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结合[6-8],从而保障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下面以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开展学科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过程,详细阐述具体措施。
1)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前移。
为了最大程度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竞赛项目来完成最终的毕业设计,就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和选拔工作,鼓励对创新竞赛有意愿的同学参加相关专业开办的创新团队或第二课堂。在创新团队中,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形成小组,每组分别指定一名指导老师和2~3名高年级队员,由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初步指导和训练,长期的学习规划和具体的难点则由指导老师进行辅导,由此可以形成不同年级之间的训练梯队,既有助于促进训练,也有助于团队合作。
创新竞赛需要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因此,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还需要根据竞赛的需要,安排和讲解一些其他科目和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来学习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实践基础训练(比如焊接训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一致,很难经常安排统一授课;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成年,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通过相关的学习和一些基础实践项目的训练,可以实现学生从单纯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式转变,为创新竞赛的准备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提供充实的课题材料。
计算机学院在2013年通过多次研究,最K确定在大三学生中试行该方案,提前一年准备毕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鼓励动员未参加过竞赛的同学积极参加当年的相关竞赛,并指配有经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开始对参赛获奖的同学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进行审核。在随后的三年里,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有序提前到二年级和三年级,为该方案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毕业设计选题与竞赛项目相融合。
团队成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后,可以与高年级队员合作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和创新竞赛,在竞赛中锻炼、在锻炼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既可以快速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机会体验竞赛过程带来的磨炼与激励。新队员经过初次参赛,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后,就可以组队准备后续的比赛,同时对之前的参赛项目进行全面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创新,这就对参赛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参赛越来越多,项目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涉及的知识也就越来越多。
到毕业设计选题前夕,参赛队员就可以依据以往的参赛项目,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并结合专业方向,拟定出有实战背景的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充分发挥学科创新竞赛的优势,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改变了以往选题重复、缺乏新意的状况,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从大三开始,学院开始接受参赛获奖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申请,并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答辩,以验证学生提交方案的可行性,通过答辩的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更高的水平完成毕业设计。
3)做好管理和监管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
有了好的方案,更要有好的管理和监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尴尬场面,使效果大打折扣。为保证创新竞赛能有效地结合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制定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包括方案的宣传、竞赛的动员、队员的培训及人员的安排、竞赛的组织和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的申请及评估等,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采取自愿申请、择优选派的方式,选择若干有责任心、态度积极、有实践创新能力的老师担任创新团队的指导工作,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科研环境。
集训和实验室执行严格的考勤签到制度和退出机制,并将其作为后续选拔和评优的依据,无论学生和老师,若经常严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则对其进行劝退。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采取阶段检查汇报的方式,及时检查、听取学生队员和指导老师的进展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学院领导组织研讨会进行研究解决,为方案的实施铲除拦路虎。
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的阐述、答辩及作品的演示,做到严格客^的评审,并给出相应的成绩。
为保证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从负责该工作的院领导到相关指导老师,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考核打分,并对学生的汇报和指导进行记录。
4)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创新竞赛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应减少,并且很多情况下竞赛主办方都在外地,外出参赛又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如果因此而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成绩,那就显得有些不尽人意。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考核方面对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放宽。比如,对参加竞赛并且获奖的同学,可以免修一门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并给予500~1000元的奖金以资鼓励;对于参加竞赛而未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量化加分,这样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对鼓励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如果参赛项目与所学专业一致,则在完成竞赛以后,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经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后,方可以此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和相关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对于竞赛指导老师而言,需要在课余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参赛队伍进行指导,因此可以对指导老师给予相应的课时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奖的老师给予额外的奖金,在老师评职、评优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加分。以此来最大程度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5)重视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竞赛本身的特点,参加创新竞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成绩优异的同学才有机会参赛,这就导致剩下的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体验竞赛全过程,也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比赛,只有较少同学获益,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悖,也会打击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不只允许参赛的学生可以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没有参赛但是项目做得比较优秀的同学,也可以允许他们申请替代毕业设计课题。同时,充分利用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使学生意识到该方案的积极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扩大创新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作用面。
学院非常重视由竞赛项目获得的优秀毕业设计的示范作用,每年毕业之际,都会选取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并在系楼门口的宣传栏里张贴海报,同时在学院网站上进行详细报道,并制作相应的视频纪录片放在微信公众号供师生欣赏,从多角度扩大该方案的优秀成果在学生中的影响。
3 改革方案的积极作用
1)改变毕业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把创新竞赛项目融入到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来,在工作方法上来说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流程,更加注重毕业设计的质量,并且采用了灵活的方式,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更加具备目的性。同时,将毕业设计的工作前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训练和自学,也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参赛获奖有学分和物质奖励,还能以参赛项目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对学生来说,既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又获得了奖励,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因此,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2013年方案实施至今,学生从犹豫观望到热情参与,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通过对近4届毕业生的实施,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引入毕业设计,我们发现,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都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都能很好地完成设计。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过程中,他们非常出色地对作品进行了演示和讲解,圆满地回答了老师们的提问,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可以看出,参赛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比其他同学要高出很多。事实说明,通过学科竞赛活动与毕业设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毕业设计时间紧、选题重复、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情况,显著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这4年的实验,我们发现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再是简单重复往届的题目和设计,而是在题目选取和内容完成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创新、难度上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3)该方案近4年的实施情况。
该方案自2013年实施以来,已经有4届毕业生中的部分同学通过参赛项目的方式来替代毕业设计。随着方案的实施,报名参加比赛实训的学生、被选拔参赛的学生、申请替代毕业设计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学生中实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吸引着更多学生的参与。表1显示的是近4年的人数变化,可以看到每年申请毕业设计的学生中,除了被选拔参赛的学生,也有部分参加实训但未参赛的学生。学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证明了我们实施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 结 语
以创新竞赛为先导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把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扩展至学生平时的学科竞赛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整个学院实施这项良策起到了积极的试点作用。目前,此方案只在计算机学院中试行,虽然效果很好,但受益面还有待进一步推广。如何将这一工作在整个学校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如何将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更为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雷刚, 崔晓微, 张丹. 以竞促教、竞教结合的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J]. 计算机教育, 2014(9): 105-108.
[2] 刘超英, 成红英, 张宪光. 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工程教育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 58(增刊2): 89-91.
[3] 张云洲, 吴成东, 楚好, 等. 依托科技竞赛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2): 19-21.
[4] 曲广强, 关晓辉, 王建元, 等.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与创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16): 204-206.
[5] 皮德常, 吴庆光.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3): 44-45.
[6] 摆玉龙, 严春满, 马永杰, 等. 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 2015(3): 23-27.
[7] 王冠凌, 周二林.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融合模式研究[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 27(5): 136-137.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20-01
21世纪的今天是人才的时代,过去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外语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近些年,高校的扩招政策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走进大学校园,但大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毕业时就业的压力逐渐加大,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情况更加严峻。由于各大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而且又逐年扩招,使得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与此同时,随着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社会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英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海外留学者的不断归来,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其次,专业知识面狭窄,使之与市场需求脱节。外语已经不只是作为单一的专业而学习,而是作为一种工具而被应用。正由于这种功能的转变,使得外语专业大学生缺少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与其他职业融合起来,并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二、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方法:1.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2.创新人才目标的设定;3.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或策略。
(一)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老师是学生的启明灯,只有拥有一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以下也将分为三步分析此问题:
1.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策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更多的教师走进国外,了解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新的思想,并及时研究讨论,为更好做出教学改革方针做出贡献。
2.鼓励教师开设新课,并提供便利条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所学课程一成不变,不利于学生发展,所以开设新课程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引进新的知识,拓宽眼界,提升技能,这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3.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学的年轻教师应多参与一些课题研究,让他们在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才能,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提升自己,更好地与其他老师进行知识与经验的交流。
(二)英语专业设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难看出,随着英语专业人才的常年累积、其他专业英语水平的极大提高和国内外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逐年增强,仅凭英语专业的知识已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此基础下,为增强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
通过对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大学可以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调整,可将原有课程和新的课程进行综合管理。第一,基础知识: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语言学教程、词汇学概论、美国文学选读英美概况。第二,应用知识:跨文化交际、商务函电、商务写作、口语训练等。只有通过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的英语专业学生。第三,增设中外思想文化课程,可以涵盖各种西方思想概念,这样可与传统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第四,将部分传统知识课程改造为专题研究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着变化。只有探索出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心中的创业动力,才能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2(2).
>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业”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对创业本质的理解还是有着一致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努力、承担风险、最终创造价值,并会给创业者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等。
创业心理主要研究在创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创业者这一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行为规律。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创业者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
目前,自主创业已经成为美术专业本科生就业的有效且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美术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创业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其独特的个性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联。美术专业本科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有这些特点,造成了美术专业本科生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自主创业之路。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美术专业本科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美术专业本科生对文化课学习较为轻视。但在专业学习上,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自主性。由于美术专业对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此外,美术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但他们也显得比较自由散漫,喜欢彰显个性,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创业有哪些影响呢?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师范类大学,那么,该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心理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为一所师范类百年名校,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哪些不同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三所艺术类院校为例,考查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特点, 通过比较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通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为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 问卷调研部分
1.问卷的发放
发放时间:2013年3月―2013年7月
发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
发放数量:200份,每份两张,实收有效问卷200张
发放对象: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美术专业本科生
具体说明:问卷分三大部分,分别为基本信息部分、对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认知部分、创业心理测试部分,每份40题,其中每个学校各占50份;男生127人,女生73人;大一学年14人,大二学年32人,大三学年58人,大四学年80人,刚毕业为16人。最后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数据结果与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总体特点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包括北师大在内的所有被调研创业心理调查问卷各个维度及平均分上的得分当中,相对比较低分别有人际关系、职业探索和自我认知。其中自我认知的得分最低,平均分为2.25;自我提升的得分最高,平均分为3.06。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我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了,缺乏一定的对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总体上来看,各维度和平均分的得分都不是很高,这表明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师范类综合大学和非师范类艺术学院进行划分,对北京师范大学与其他三个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数据进行t检验并进行了比较。可以得出,北京师范大学与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在不同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创业的自信心”与“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都很大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类院校。这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要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限制,正视自己的优劣势,化劣势为优势,增强自主创业的自信心,锻炼自己敢于面对创业失败和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创业心理素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更倾向于从事美术教育创业方向,这也是和其他艺术类院校一大不同。其中有大一部分都报考过教师资格证,这说明他们对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是感兴趣并充满自信与把握的,这也与北师大这所充满教育气息的师范类综合大学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他们中有80%的同学都修过《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甚至有美术和教育学双学位 ,这些都使其很从容地选择美术教育这条路。而他们又具有和其他美术专业本科生一样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接受过多的约束与管制,注重追求个人价值的性格特点,不愿意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模式,从而选择进行自我挑战的美术教育自主创业之路。(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投资创建少儿美术培训中心等)再加上北师大教育体制中一直贯穿给每位同学“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精神,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们都很希望通过创业为国家的美术教育尽一份力。这个结论将成为今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参考。
再次,数据表明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方面的创业训练与实践锻炼方面和其他艺术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相比比较缺乏。有效地创业实践与锻炼对很少涉及美术创业的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帮助在校生们了解美术创业的特点与要领,发现自己在创业心理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他们以后在进行美术创业时更得心应手。
美术创业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业,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在创业时面临的心理困惑更为特殊,具有很多特殊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大多数美术专业本科生认为学校缺乏对其美术创业心理的辅导与培养。学校应努力为美术专业同学提供诸如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与互动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鼓励美术专业本科生理性且大胆地创业。
二、结论分析与相应措施
1.结论分析
(1)美术专业本科生对美术类创业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明确,缺乏一定的对美术类创业的探索,应多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总体来说,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2)就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来说,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非艺术类师范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美术专业本科生80%以上倾向于选择美术教育方向(如建立艺考美术培训基地)的创业途径,愿意通过创业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相对与其他专业艺术类院校的美术专业本科生,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对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创业信心不足甚至有自卑和焦虑心理,沟通与交流能力较为缺乏,在面对创业失败与挑战时不够从容,缺乏美术创业实践;希望学校可以提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平台美术创业讲座、提供创业锻炼基地等活动与实践项目。
2.相应措施
针对北师大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的特点,拟制定了一套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专属的美术创业心理咨询互动系统。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具有以下四点意义:
(1)本文是国内首次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数据与理论的文献。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完善了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结构体系和理论框架。有效揭示了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创业心理教育规律,有助于充实艺术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的实证研究资料,丰富了我国美术专业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内涵。
(2)加强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就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师范类高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推动北师大等师范类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改进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理论性教育与咨询系统起到指导性作用。
(4)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本科生创业心理研究是广大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本科生了解创业心理的现实需求,对促进其实现人生价值意义重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1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与推进,高校生源数量、质量、教学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在专业方向、课程安排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严峻性日益彰显。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在正面教育的基础上,改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预先警示,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让学籍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一、建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学生学习现状。大学生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体的自主性,但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模式,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跟不上学习进程,导致学业成绩一落千丈;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没有规划,对专业及专业教学体系、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了解,加之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学习不够投入。学分制下对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同学之间的学业进程不尽一致,选课、考试、成绩、学籍等信息需要学生自行在学分制平台获取,在此模式下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就极有可能不能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从而导致延长学制甚至是退学这种严重的后果。
2.学籍问题情况。以我校本科生为例,目前,我校学籍处理分三个档次: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对于学期取得学分少于12学分者,给予学业警告(毕业学期除外);累计二次被学业警告,给予退学警告;累计三次被学业警告者,给予退学处理。
下表为近5年我校本科生学籍处理情况。(以下数据均来自教学文件)
(1)从上表可以明显的看到,有各类学籍问题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为例,2013年、2014年受到学业警告的学生数分别为2010年的1.6倍、1.75倍,为2011年的1.4倍、1.55倍,这样的增长势头势必严重影响到我校的教学质量及学习风气。
(2)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数有一个明显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及时邀请受到退学处理的学生家长到校,和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于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有强烈学习意愿的学生,允许其试读,家长参与监督。实践证明,在这一环节由于有家长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及退学政策的关注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和促进作用。
学生的学籍出现问题,已经属于学业中很严重的情况。通过预警机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指导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建立健全学籍管理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二、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的内涵
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从学生是预警的主体出发,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及时预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籍管理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新生入学预警。入学预警是学籍预警工作的重要基础,新生刚一入学,对大学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甚了解,此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违纪处分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与宣讲,组织专业有影响力的教授进行专业发展前景的报告,使得学生尽快了解学校的各项制度,明确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尽早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
2.课堂考勤预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相比要自由和开放许多,这时由于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逃课、缺课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建立考勤预警机制,可以对学生能否按时上课进行监督和警示。具体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统计,当该课程的出勤率达不到要求时,对学生提出口头警告,如警告无效,任课教师可在课堂上公示学生名字,取消学生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且不得参加补考。考勤预警机制的实施,使教师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
3.学生选课预警。学分制的推行更加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可以构建适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课程体系,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但部分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要求不很明确,选课时避重就轻,出现选课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选课预警机制明确要求导师对学生选课进行充分的指导,提高选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期末成绩预警。每学期末,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本学期的成绩进行统计、归纳,将不及格课程达到一定数量或所修学分达不到12分的学生,及时通知辅导员及学生本人,并告知其学校的学籍处理政策。对学生成绩进行预警后,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利用假期查漏补缺,为下学期开学前补考做好准备。
5.学业学籍预警。教学管理人员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上学期所修学分进行统计、审核,根据学校学籍处理规定进行学业警告、退学警告、退学处理三种类型的学籍处理。对于受到警告的学生,除了下达《学业警告通知书》、《退学警告通知书》、《退学处理通知书》外,还要和学生进行预警谈话,帮助制订阶段学习计划,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辅导。
2012年开始,我校实行了试读制度。退学处理的学生在收到退学处理通知书5个工作日内可提出书面申请,进行陈述和申辩,如该生仍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家长要积极配合督促,经本人申请,学院与学生及家长签订《学籍处理(退学)学生试读承诺书》。实践表明,家长参与监督后,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警示效果较为显著。
6.毕业预审预警。大四第一学期初,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班学生所修学分进行预审,统计出学生尚未修够的学分及科目并及时预警,督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学业顺利完成,尽量避免降级等延长学制的情况发生。
总之,学籍管理预警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导师、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学校三方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体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这是学籍管理工作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银树.高校主动性学籍管理工作浅析[J].管理工程师,2011,(3):27-29.
就业力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概括为受教育者获取及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就业竞争力,具体涵盖求职能力、基本职业能力、职业适应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四个层次的内容。从经济学视角,学生就业力直接反映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从个人发展的视角,就业力反映受教育者获取就业机会、社会认可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从社会学角度看,就业力代表高校及其专业的社会认知度,是衡量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分类培养目标及内涵
人才分类培养以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受教育主体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是大众化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理性选择。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实现一种需求对应一个培养方案,有必要对受教育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归纳梳理和整合,对分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就业力提升路径
(一)做好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四大模块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和完善。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进一步强调人才的经济学基础和经济学逻辑培养,专业选修课中加入考研辅导类的课程,为学生顺利接受研究生教育提供条件。适度加大实践学时的比重,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创新实践班,组织开设利于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训练有关的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选修课程。加强配套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特别是案例类和实训类辅助教材的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凸显专业体色。组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推进教材的撰写、申报和出版工作。
(二)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应用为主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特征,打造校企结合、课内外结合、考试考证结合的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实现“学中做与做中学”,保证学生“技能水平过硬、就业优势明显、持续发展有力”。强化软件实训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配套实验室建设,完善情境模拟仿真教学和手动式模拟教学环节。修订和完善实训教学授课计划,抓好实训课程配套教材建设,使授课内容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塑造并举,做好单证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立足现状,提升层次,优化结构,为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首先,科研团队建设。以纵、横向课题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骨干的作用,做好科研团队建设,在课题申报和完成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加强校内外学术研讨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其次,创业导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加强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研究,以校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挑战杯等项目为依托,锻炼教师队伍,提升创业指导水平。以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第三,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两个重要支撑,一是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大赛和课件大赛为依托,二是以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行的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体系下,项目管理包括实施目标设计、过程管理(包括立项、过程控制、结题)和实效评估等环节,项目实施评估情况反馈到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工作中。
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管理制度化即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将项目管理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项目管理制度化必然伴随着项目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项目管理秩序。制度化是工作长期、持续开展的保障,而规范化是确保制度顺利落实的有效途径[3]。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都需与项目管理运行的具体环节相结合,有必要对本科生项目管理运行体系进行细致的内部分析(如图2所示)。
项目实施目标的设计需依托学校培养目标和学院工作实际来展开,例如我校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在学校层面上,项目实施目标是通过项目化管理提升本科生课外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对于教学院部而言,要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工作,也要根据学院的学科、学生等实际将项目实施目标进行细化[4]。例如,信控学院本科生专业以电学为主,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之前,难以独立从本专业的角度提出创新点。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创新性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信控学院实施本科生自主创新与专利培育项目的目标为: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的团队进行创新课题研究,以三、四年级为主的团队进行专利培育作品的研究,根据学生群体成长情况,适时调整项目实施目标。
图2 本科生科研计划项目管理运行体系内部分析
项目立项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关键,直接影响后续管理工作。参与学生需要方向性、系统性的指导才能成为有效的项目参与对象,项目立项前的培育(包括课题培育、团队培育)和选题方向的约束、规范工作成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关注的重点。
项目立项后,加强过程管理是实现项目实施目标的必要条件。其中,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也是制度化管理的主要对象。单纯依靠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主管能动性,难以挖掘项目研究的最大潜力,规范化的阶段检查和研究进度交流管理成为必然选择。
在项目结题管理中,一方面要参照立项时的成果预测来考察,另一方面要紧扣项目实施目标内涵的外在延伸,使成果转化不局限于某一课题成果的转化,同时将学生能力的转化作为成果转化的一种必要形式。
项目实效评估是对上一周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项目实施对象发展现状的评估,评估结果对于下一阶段项目实施目标的优化乃至整个制度体系和规范化管理体系的优化具有最直接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