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7:02: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教育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输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引导着交通运输发展的主流,它与常规其他交通方式链接是否紧密往往直接关系到乘客出行的质量和时间。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二者的紧密衔接以方便乘客出行,有效地在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建立一条快速通道以缩短乘客在交通上所消耗的时间,缓解交通压力。因此,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方式一体化,对于解决交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一体化的形成机理
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的交通中起着骨干作用,但是为了解决乘客换乘等诸多问题,就需要常规的公交线路与其密切的契合,即能满足其高效的优势、充分合理的布局,又要保证旅客出行的快捷性、方便性与安全性。通过二者的统一合理的布局与设计使乘客方便地换乘,使各种交通方式相辅相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尽量减少竞争,使得城市的运输效率达到最大。
二、常见现行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组合方式
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之间的一体化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面,乘客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具有随意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本身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最大共赢。
依据调查可知,以下的几种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之间换乘衔接方式是我国普通居民生活中最常见的方式。
换乘次数 可能的组合方式
一次换乘 常规交通―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常规交通
二次换乘 常规交通―轨道交通―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常规交通
常规交通―轨道交通―常规交通
轨道交通―常规交通―常规交通
轨道交通―常规交通―轨道交通
多次换乘 ……
表1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组合方式
三、公交网线的规划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整合地铁沿线周边各类交通施,规划调整站点周边换乘设施、对交通设施用地进行控制,来保证不同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的换乘互相协调,构建换乘方便、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换乘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一般建在城市的主要客流走廊上。地面常规公交运量小,机动灵活。为使两者更紧密衔接,保证城市交通结构更合理,地面常规公交应多考虑网状覆盖范围,为区内出行提供便捷条件。因此,在地面常规公交路线布局时可进行如下规划。
(1)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取消重合或平行段长的地面常规公交线路,将其改设在城市轨道交通线服务半径以外的地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为公交一体化创造条件,同时真正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2)在城市某些繁华地区,客流集中,单靠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承担所有的客运任务。这时,局部客流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附近的公交路线应保留部分,以使地面公共交通起到辅助分流的作用。
(3)调整或更改地面常规公共交通的线路,使其站点尽量做到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交会,以便乘客换乘。这种调整或更改主要在与城市轨道交通线垂直的公交线路上进行,同时公共汽车站点应尽量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出入口靠近。
四、客运一体化换乘布局的优化
由于乘客在出行时一般要经过两次及其以上次数的换乘,故而对于乘客来说希望减少站距从而减少离站时间。显然,站间距离过小会使轨道频繁停车而增加乘客的在车时间;站间距离过大虽然会提高旅行速度,但是会增加出行者到车站的距离与离站到目的地的距离,从而增加离站时间。
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作为优化函数,计算轨道交通及常规交通的合理站间距:
我校建校历史悠久,体育特色鲜明,教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体育基础牢固,学校对体育课设置课时充足,体育设施、器材齐全,有较好的体育工作条件。
本学期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对体育工作充分重视,由学校陈校长主管具体的体育工作,相信在他的督促、协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体育教师日常工作实施目标管理,三名体育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力争使他们安于工作、勤于工作,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德育、智育、美育的基础,在开展具体的体育工作方面,本学年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体育教研组,组织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交流教学经验,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使体育教学步入正轨,在授课时突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对所学课程及时测试,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课间舞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课间舞的管理,由王开敏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舞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百分竞赛,定期公布成绩。在本学期力争使我校课间操、舞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即:进出场一个样;队伍、队形一个样;做操质量一个样;教师学生一个样。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制定、执行锻炼计划,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班主任要把班级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学校将定期对各班锻炼情况进行评比,及时总结,形成制度。
(3)、体育竞赛
未来三年,我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体育工作思路。
2011—2011年度目标
一、能力培养及常规工作:
1、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
2、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上课,提高40分钟效益。多听课、评课、做好教学反思。
3、认真学习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认真抓好学生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的活动量。
2011---2012年度目标
二、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1、教学中要有机结合,体现学校各种活动的特色。
2、认真进行每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做好记录,认真研究学习。
3、通过教学贯穿德育工作,使德育能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2012---2013年度目标
三、学校运动队及各项评比: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263-03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细细品味发现:重视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大特点,因为知识的交汇处既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能更好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2011年江西省各地模拟试题及全国各省高考题,对其中的线性规划题作一简单归纳。
1、线性规划与解析几何交汇
例1:(江西省南昌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已知x,y满足不等式组 ,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2 C. 3 D.
分析与简解:
欲求最小值的式子可化为 ,即表示区域内动点(x,y)与定点(-1,1)的距离的平方,故画出线性约束条件下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上图,易知问题可转化为求点(-1,1)到直线y=x的距离的平方,易算得2,故选B。
归纳:线性规划能很好地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故它与解析几何交汇很自然,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即完成由数到形的转化,然后根据式子的几何意义,直观观察求得相关结论。
(1)(江西省吉安市2011年高三期末联考卷)若点P在区域 内,则点P到直线 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
(2)(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联考)设 ,若实数x,y满足条件 ,则 的最大值是_______。
(3)(江西省2011届高三九校联考)设x,y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 ) D.
2.线性规划与函数,方程交汇
例2:(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1年高三联考)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 ,且f(6)=2,f/(x)为f(x)的导函数,f/(x)的图象如上图所示,若正数a,b满足f(2a+b)
A. B.
C. D.
分析与简解:
由导函数图象知, ,f(x)递增,故由f 可知: ,作出可行域ABO内部,如上图所示,易知 表示区域内点(a,b)与定点P(2,-3)连线的斜率,易求得 ,故选A。
例3:(江西省新余一中2011届高三六模)已知函数 的一个零点为x=1,另外两个零点可分别作为一个椭圆和一个双曲线的离心率,则 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与简解:
依题意函数的三个零点即方程 的三根,且 ,故方程可等价为 有两不等根,一根在(0,1)上,另一根在(1,+∞)上,即 ,作出可行域,易求得直线a+b+1=0与2a+b+3=0的交点A为(-2,1),故可求得 ,故 的范围应为 .
3.线性规划与概率交汇
例4:(江西赣州市2011年高三摸底考试)在平面xOy内,向图形 内投点,则点落在由不等式组 所确定的平面区域的概率为________.
分析与简解:
记事件A为点落在由不等组确定的区域内,作出该区域,如上图所示,易求得其面积为 ,另外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面积应为圆 的面积,应求得为4π,故 .
归纳:涉及到几何概型中的面积比常用到平面区域面积。又如
(1)(江西省九江市2011届高三七校联考)已知点P(x,y)在约束条件 所围成的平面区域上,则点P(x,y)满足不等式 的概率是________.
(2)(江西省吉安市2011届高三一模)已知函数 ,实数a,b满足 ,则函数 在[1,2]上为减函数的概率是( )
A B C D
4.线性规划与向量交汇
例5:(2011福建理科)已知O是坐标原点,点A(—1,1),若点M(x,y)为平面区域上的一个动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1,0] B.[0,1]
C.[0,2] D.[-1,2]
分析与简解:
准确做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上图所示阴影区域:
由 表示 在 方向上的投影与 的模的积,观察易得点M分别在点B,D处使 取得最小值0,最大值2,故选C.
在2011年高考及各地模拟卷中,向量与线性规划交汇的题还有:
(1)(2011广东理)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上的区域D,由不等式组 给定,若M(x,y)为D上的动点,点A的坐标为 ,则 的最大值为( )
A.3 B.4 C. D.
姚副厅长:教育是“民生”问题之一。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世纪末,自治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到“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艰苦历程,“两基”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两基”达标后,义务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条件创设”转入“标准化建设”,从满足基本办学条件转向均衡发展,从强制性教育转向免费教育;每个孩子都有书可念,都有学可上,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在2012年前全部实现了“两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鄂尔多斯市已经实现了免费的十五年国民教育。这在2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有这些都是在短短的20年当中发生的重大变化。
记者:办学条件改善了,上学花钱少了,学生上大学更容易了,照理说“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缩小,但人们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非议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好像教育还没有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作为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您对基础教育的这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是怎样看的?
姚副厅长:基础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社会、家长的关注,人们对基础教育诟病之声十分强烈,这说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难,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难上加难。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越来越突出,社会转型、家庭结构、青年自主择业,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竞争上,因而产生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恶性竞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行为反映在整个教育的各个阶段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基础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与家长“望子成龙”观念的碰撞,也造成了学校与学校、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良竞争,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心理状况欠佳等问题,导致了学校办学行为的不规范,甚至时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发生。因此,社会、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诟病是有来由的,有道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把规范办学行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记者:社会、家长的诟病似乎主要集中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对教育弊端的指责、批评上,如入学难、学生课业负担重(重到了小学生拉着拉杆箱一样的书包上学)、身心发展不良、孩子们厌学,道德感、责任感、创新能力下降等等。其实“优质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优质教育”?不少家长甚至领导认为“升学率高”就是优质教育。可见社会对它的理解与我们教育部门对它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姚副厅长:长期以来,我们内蒙古地区的基础教育面广、线长、量大,办学条件处于薄弱状态,尽管实现了“两基”达标,但仍处在低水平的状态,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地域位置、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文化积淀,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这样的学校数量少,分布也不均衡,很难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在办学条件上、师资水平上、校长配置上加大改革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时要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学校采取结对帮扶、内部交流等办法,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家长提供多角度选择学校的机会。
至于基础教育的弊端,是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教育行政部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学校教育过程的不规范深感纠结和担忧,对切实加强教育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
在教育载体上,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普通高中必修课、选修课和学校课程都是指令性的,现在很多学校连开齐开足课程都做不到,何谈实施素质教育?不重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至少是功利化的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漠视乃至默认。
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外,最基础的还应该是行为、礼仪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全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养成教育,一直到现在,效果仍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德育的政策上赋予中小学生成人化的、政治化的教育太多,基础性的、可以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抓得少。
教育技术的灵活使用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热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中来,这是在课堂上有效实施规范化教育的一个良好基础。对于很多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学生通常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参与热情也不够。这个时候教师便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辅助功效,要透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让理论性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起来,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运动项目的运动过程,并且对于一些典型的规则结合图像来进行有效讲解。这首先能够极大地化解理论知识教学留给学生的枯燥乏味的印象,这也能够让这些知识立刻生动活泼起来。这才是规范化教学的高效的展开模式,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理解与吸收。例如,在教师在讲述篮球课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给学生们播放体育篮球视频,边播放比赛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篮球知识,如,篮球的起源和发展等。更深入些,也可以给学生们讲解比赛当中的篮球战术,如,如何运球、如何投篮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欢快的环境当中学习,既形象又很生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自然大大提升。在小学体育规范化教学中,教学工具的灵活使用必不可少,这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这也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更高。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体育教学进入高年级后,学生们学到的内容会一点点加深,不少体育项目中涉及的专业技术会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对于这类知识进行讲授时,教育技术的辅助非常重要。这不仅会让这些教学难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在教育技术的辅助效用下,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的感受也会更为直观,自身的学习效率会极大地得到提升。教师要善于灵活的发挥教学技术的各种辅助效果,并且要结合知识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这不仅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也会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更加牢固。通过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室向学生讲解一些运动项目中的专业技术,全方位地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如,在讲解前空翻、后空翻、仰卧起坐等技术要点时,就可以图文并茂,教师还可以灵活的利用视频来讲述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错误做法,这样在日后的练习当中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也会让学生对于教学重点有更好的理解与吸收。
三、有效实施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也是规范化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健康教育在展开时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得当,这很容易带给学生说教的感觉,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也不透彻。因此,教师要转换自身的教学观念,要灵活的展开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这个过程中教育技术同样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有效的辅助工具让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并且可以透过一些例证的讲述来带给学生更直观的引导与启发。这些都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健康教育的内容更深入的得以渗透,这才是真正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日常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较为实际、贴近生活的体育小问题,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找寻相应的答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而且还能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进行查询,这一过程就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发挥教育技术的辅助效果,并且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也会有效地展开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规范化教学中应当发挥的积极效果,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与收获。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特点
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1971年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后来开通环城线,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1990年北京地铁客运量已经占了城市总交通量的10%。1984年天津地铁正式建成,投运了7.4公里。在80年代,上海规划了7条线路组成的地铁网络,90年代初期开通一号线,截至2014年,上海共有15条线路投入运营。
改革开放以来,轨道建设逐渐成为当前建设的重点。据统计,国内共有43个城市已将地铁投入运营。到2013年底,包括新开通地铁的郑州、无锡累计有23个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还有11个城市正在筹划中。
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我国轨道建设逐渐趋向多元化,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要求注重交通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完善轨道交通发展的各项技术和经济政策,引导轨道建设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调互动不够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同城市发展最为密切的交通方式,能够引导和支持城市发展,优化布局结构,其规划属于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
有运输量大、不可逆和修建期长等特征,其规划理念和方法与传统道路系统规划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现有的大部分规划成果往往偏重于其交通属性,而对其与城市其他要素的关系考虑不够,还没有准确把握其与城市整体发展的互动作用原理,造成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不协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出现偏离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城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对城轨交通规划的理论方法体系认识不够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内容广泛,不仅仅局限于线网规划,完整的规划体系应包含从交通策略的制定和评价,到网络规划、枢纽布局、制式选择,再到实施层面的土地规划控制等整个过程。除要考虑自身系统的线路、枢纽、车辆间的协调外,还需考虑同城市其他系统间的和谐发展。
(三)客流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营客流量误差偏大
客流预测的可信度是困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一大难题,人们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偏见也大都源于客流预测结果与实际客流偏差较大的现实。我国早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采用客流转移法,现在普遍采用“四阶段法”,但每个城市对于“四阶段法”的理解不同,按照该方法建立的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模型都有一定的不同。
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方法
(一)制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 1、按照线路的服务功能等级不同分为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
按照运量的大小分为重型大运量的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系统;按照封闭形式分为混合交通、半封闭、全封闭线路;为满足不同等级的交通服务,车站分为大型枢纽站、一般换乘车站和一般车站;根据客流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车辆类型,目前我国规范规定:有a、b、c三种车型。 2、依据城市的出行特征来确定线网的结构形式
经过科学的客流预测,分区域测算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走廊,是从市区-市郊的放射形出行、还是穿越市中心的穿越形出行;是优先考虑线路走向,还是先锚固住车站的站位;多种设计思路组合运用可构造出不同的线网结构形式。但无论以哪种思路为出发点来设计的结构形式都需要用客流预测来验证其适用性,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后,再进行测试,直到其合理为止。 3、对线网中线路和车站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并选取最优方案。 4、对于大型公交枢纽,我们应当根据枢纽站周边的环境条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此区域的土地规划、预留发展和客流预测进行深入的研究,合理确定枢纽站的规模。并且优化其易达性,方便乘客进入车站或与其他交通模式的换乘(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步行),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吸引客流。
(二)强化与城市一体化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在支撑城市用地布局和引导城市拓展方面与道路交通存在很大差异。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有一种
内在强烈的互动关系,在有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下,会形成一种明显区别于无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布局和形态,最终形成“轨道交通城市”和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轨道-公交社区”。
(三)建立以城轨交通为骨干的综合交通体系
随着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骨干地位的确立,基于传统道路规划思想的综合交通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应不断革新,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重视重大交通枢纽和换乘枢纽的规划选址,以枢纽为媒介,串联各种交通系统,实现综合交通的一体化衔接;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站到站”的出行模式,在高效的同时也缺乏灵活性,应深化出行链方式模型,保证同其他方式的换乘空间和效率,实现整个出行链的效率最优。
香港地铁被称为国内最具人性化的地铁,最大的特点就是换乘方便,乘客换乘地铁只需到对面站台乘车即可。香港地铁建设速度虽然不快,但是每条线路在施工之前都经过严密的评估,空间很大,很多地铁直接通往商场,给乘客带来很多便利。为了将地铁的便捷性发挥到极致,很多街区和地铁是连在一起的,将综合规划和设计能力结合起来,此设计理念令人感叹。
针对当前地铁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求在建设中注重借鉴国外地铁建设和港铁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地铁发展路线,在建设地铁的同时,对物业的开发、管理、以及租金等各种因素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力求提升地铁建设的整体水平。
(四)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的互动
应挖掘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用地的深层规律,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态对城市用地的影响、线路及车站周边的用地开发模式及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交通功能的实现,也应注重其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建筑和节点的考虑,强化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规划控制及综合开发利用。
港铁模式,世界上最赚钱的地铁公司,港铁由于很大一块收益来源于上盖物业和周边土地经营与开发,物业开发、建设成本。港铁在近30年来取得巨大的进步,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可盈利的城市交通轨道。香港地铁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地铁和房地产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寻求适合城市特征的客流预测方法
客流预测的本质是把握城市的出行特征,每个城市的出行特征各不相同,这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出行模式,在一定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城市的出行特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寻求适合我国城市特征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就是要寻求我国不同城市内在的出行特征;把握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成长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强化对出行链方式及个体出行特征的预测分析;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建立不同城市的交通数据库;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建立预测模型并开发预测软件系统。
结语
综上,轨道交通建设中,首先要做好线网规划工作,这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于轨道交通的全局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详细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充分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做好轨道交通的设计和发展。
班级规则教育的异化现象激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忽视,为此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批判。比如,研究者指出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制定、出发点、执行等体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以控制为中心、以说教与强化为中心的特点,导致了幼儿消极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的知识权威[1].有研究者分析了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班级常规积极的意义而忽视了对班级常规的深刻反思[2].有研究者以文化的视角切入,认为幼儿教师作为化代表,对于幼儿文化的定位与解读出现了偏离,从而导致教师文化压制了幼儿文化[3].有研究者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幼儿违规现象背后的情感体验与动机,并呼吁幼儿园、教师应走入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幼儿一起构建更有生命力的规则教育[4].有研究者通过观察法搜集到了班级规则,分析发现幼儿教师提出的规则主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教师主要用表扬和批评反馈幼儿执行规则的情况[5].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审视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但大多为理论思辨。而本研究将运用质性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班级规则实施过程为切入点,深入幼儿园实践现场以考察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过程的实然状态,发现其问题,从而为改变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异化现象,提升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了详细与全面地把握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的实然状况,本研究采取了目的性抽样方法,以期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对象为某市某一级示范园的一个中班。该园是该市一级示范园,是该市教育实验基地园与窗口园,在全市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该中班由35个幼儿、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构成。班级幼儿年龄在4.2岁-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2.主班教师为学前教育本科毕业学历,已工作九年,工作能力突出,是园里公认的教学能手;配班教师为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已工作七年;保育员为高中学历,有十二年的保育经验。
(二)研究工具
幼儿园班级每一条规则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动态演变的过程,都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根据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导入执行修复,这构成了本研究中观察的基本维度。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借鉴有关幼儿规避行为、违规行为、规范事件等已有研究,并结合前期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关于规则教育的访谈,经过反复地推敲、辨析,最终制订出了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的观察记录表。现有的框架包括四个基本部分以及更加细化的若干类别,如表1.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参与式观察,共持续70天。每天观察时间为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即7:50-17:30.观察间隙,对该班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其目的是了解在具体的活动背景中教师制订、执行规则的出发点等,以期为总体把握教师的规则教育观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对所有数据,采用SPP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导入方式
图1统计的结果表明: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规则的导入以显性的命令要求与违规行为为主,分别占48%、26%.相比之下,榜样行为导入占19%,渗透式教育则更少涉及,仅占7%.可以看出,前两种方式更具有强制的约束力,而榜样行为与渗透式教育则略显温和。对教师来说,导入方式越具有强制约束力,给到幼儿的震慑越大,所能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越明显与即时。一些相对温和的方式比如渗透式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多次耐心地说理与解释,费力且费时,且效果不显着,自然成为教师最后的选择。
(二)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执行方式
班级规则教育中规则的执行方式的频次分布如图2.可以看出,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预警性提醒是最主要的执行方式,占23%.所谓预警性提醒是指在幼儿违规迹象时教师所采取的诸如口头提醒、动作指示等预警措施,其目的是将幼儿的违规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在预警性提醒中,教师对规则机械式地复读机式的强调就能让幼儿表现出对于规则表面的遵从,这样的方式省力、省时且具有较好的效果,自然成为班级规则执行中最常用的方法。另外,我们看到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隐射、代言人、假问题、贴标签、反复练习等方式均有涉及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是21%、20%、15%、11%、10%.其原因在于:规则的执行是规则实施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花费时间的环节。如果教师在此环节中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方式,该方式的威慑力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这迫使教师在班级规则执行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境,尽可能利用多种方式,以便让幼儿对不同执行方式长时间保持一种心里敬畏而从行为上表现出对规则的遵从。最后,综合规则的执行过程,我们看到各方式均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行为控制与纠正方式,体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性。
(三)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方式
从图3可以看出,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中最常用的方式是直接暴露,所占比例为19%.直接暴露是指在幼儿违规后,教师直接针对该幼儿以言语的形式将其违规行为完全暴露于班级之中。对于幼儿而言,这种方式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与被注视性,即幼儿被直接暴露同时又不断地被注视(教师一直注视着幼儿,直到幼儿的行为有所改变)。对幼儿具有极强的震慑力,能够迫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对教师来说,这种方式省时且有效果,同时由于它不会激起教师太多负面情绪,看上去这种方式似乎没有参杂太多的教师威慑力而显得较为温和,因此直接暴露成为班级规则修复中最惯用的方式。除了直接暴露,在班级规则修复中使用频次从高到低分别是警告、训斥、隔离、匿名批评,分别占16%、15%、12.5%、12.5%;其次是剥夺、故意忽视、说理、收回标签、沉默,比例最少的是合作解决。可以看出,警告、训斥、隔离等在规则修复中这些教师较高频次使用的方式多具有负向性质,对于诸如说理、合作解决等这类具有正向性质的方式,教师较少使用。显然那些负向性质的方式由于附带着教师强大的威慑力往往能带来及时的效应,而正向性质的方式由于其费力且不能取得及时的效应,自然成为教师最后的选择。
四、讨论
上述结果与分析表明班级规则实施各过程中高频次出现的方式多具有负向性质,这些负向性质的方式体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震慑力,能带来即时的效应。结合访谈,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过程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追求高效管理,忽略幼儿的发展价值
从班级规则实施过程来看,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简单粗暴且具有即时效应的方式来控制幼儿的一言一行。这些方式无不宣扬着教师对于高效管理狂热的执着。观察中我们发现时常一个20分钟的集体活动里,教师随意地警告、恐吓、惩罚违规幼儿的时间有时能占据整个活动时间的三分之一。似乎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必须让位于班级的良好秩序.访谈中当被问及规则的价值时,教师均将方便教师管理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例如,两位教师谈到:只要让孩子们知道规矩了,懂规矩了,有时我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孩子们就知道咋回事了,用不着我们费力气费口舌。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爷爷奶奶惯养得太厉害了,孩子在家里很难学到规矩,只有上了幼儿园我们做老师地帮家长压一压,孩子才懂得什么是规矩,做一个守规矩的乖孩子。可以看到,虽然幼儿还未正式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但教师已经先入为主,为幼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懂规矩。于是一旦幼儿进入其视线范围,教师便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方式对付那些调皮的不知规矩的孩子,教他们如何懂规则、守规则。而一句压一压很是形象地再现了这一过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乖孩子,这更是宣扬着教师的管理有多么高效。
不可否认,对于一个团体来说,规则是其良好秩序与有效行动的保证。从这个层面来说,规则首先表现出的是其管理价值。但幼儿园这一团体存在着鲜明的特殊性---不仅是管理性组织,更是教育性组织[6].这意味着幼儿园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育人这一目的。而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首当其冲的也应该是其育人这一目的。换句话说,班级规则并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多是作为教育目的的存在。正如吴洪伟所言:纪律实践是一种独特的事物,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价值,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它既不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不能等同于管理,而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7].当班级规则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存在时,对其管理价值过多地强调,只能给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披上一层追求高效的外衣,其结果必定是另一弱势群体---幼儿自身发展价值的忽略与缺失。
(二)强调绝对权威,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
从规则的导入到规则的修复,一些以压制、约束为目的的方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些方式彰显着教师的绝对权威。比如,教师在执行户外活动前必须上厕所这一规则时,即使某些孩子在户外活动时因为忍小便而面红耳赤,甚至趴在地上了,也必须等到老师下达解便的统一命令。访谈中,教师一致认为规矩一旦定下来,就绝不能打破,否则老师的威信立马就没了.因为将威信高高地置于幼儿的主体地位之上或者置于幼儿自在自由状态的对立面,班级每一条规则在实施过程中无论其存在的情境,也无论其具体内容,但凡是教师所要求的,幼儿必须绝对地服从,毫无任何弹性,同时绝不容许一丝挑战。由于教师权威的无限膨胀,规则系统控制权绝对地偏向了教师。这种失调的权利参与与分配直接导致幼儿对于班级规则的遵从更多的是为了避免受惩罚而表现出的机械地服从。
显然,幼儿对于规则的遵守应该更多的来自于个体内心主动的觉醒,儿童必须自己感觉到,在某一规范中,究竟什么是他应该自觉遵守的东西。[8].要达到内心的觉醒,必定要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并调动其主动性、自觉性。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正如涂尔干所言:他是伟大的、超越他的道德实在的一件工具,而且他与这种实在的交流比儿童更直接,正是通过他的中介作用,儿童才能与道德实在沟通。[8].由于教师身上所承载的知识优势,社会赋予其一种权威。然而教师的权威并不与幼儿的主体地位相悖离,而是幼儿与道德之间对话的桥梁。但如果过多强调权威,权威亦演变成威权。太多的威权必然导致幼儿主体地位的被忽略,甚至被抹杀。
五、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幼儿园规则实施过程中显性明确要求和违规行为导入是班级规则实施中主要的导入方式;预警性提醒是规则执行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式;班级规则的修复中,直接暴露使用频次最高,合作解决最少使用。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园规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追求高效管理,忽略幼儿的发展价值;强调绝对权威,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平衡规则的管理价值与其对幼儿发展价值的关系,摒弃高效管理的规则教育观,赋予班级规则教育更多育人的价值。同时放弃其在师幼互动中的绝对控制权,在班级规则实施的各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自省、自觉,让幼儿成为自我规则积极的建构者,以此彰显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陈群。幼儿园班级活动规则下儿童精神的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7(4):19-23.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侯海凤。自在世界与规范世界---关于幼儿园班级生活中儿童文化建构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教育现象学的视角[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陈世联。对幼儿园班级规则的记录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40-44.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10.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10.9-2010.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