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市场规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准农业市场规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准农业市场规模

篇(1)

其中,城市应急(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社会安全、资源环境管理、智能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公共卫生是近期公共管理领域的重点市场;工业控制、智能建筑、现代精准设施农业、智能物流与食品溯源应用、智能电网是近期行业应用领域的重点细分市场;个人(大众)应用领域近期的重点细分市场主要包括智能社区、家庭应用等。

传感器在科学技术领域、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对传感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需求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现代技术突飞猛进则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物联网应用已从政府政策扶持进入市场导入期:物联网应用已在全球各地试点;随着技术和标准的成熟,以及硬件成本的降低,以点带面的应用局面将出现。

目前传感器以闭环(在企业或行业内部)应用为主,可在高成长的应用市场中挖掘项目。

篇(2)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领导及企业代表等分别在大会上发言,对未来经济形势、信息消费趋势、大数据创新应用及信息技术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并公布了2013年的相关数据报告,为国内外IT企业制定发展策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2013年,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其中IT产业和IT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中国软件产品达1903亿元,其中应用软件占76.4%,保持市场的主体地位;而在IT服务领域,2013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与2012年相比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信息消费助力产业创新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达到1.93万亿元,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占据主要份额。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一轮扩大内需的重要引燃点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着力点,也可以说,信息消费市场成为了引领创新的原动力。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翀在讲到“信息助力消费”时提到,信息在对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产品创新主要是指,随着信息消费基础网络的完善,涌现了很多基于信息消费的新产品。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如电子商务、网购团购,也属广义信息消费。在电子商务中,价值链分布产生了变化,价值集中在了IT和互联网领域,而非最前端的生产制造领域。

商业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服务化、传统服务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等几个方面:过去尖端的技术离人们较远,但现在很多前沿技术,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互联网的传感技术、生物技术等,都开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另外,产业间的跨界融合逐渐增多,如互联网金融的热度已让大家感受到融合的力量;再有产品内部,如手机和相关应用内容的融合。因此信息消费由于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所以对刺激消费、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据挖掘带来深远价值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数据量的提升及其背后价值的体现。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的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量级,而IT技术不断演进使得数据再价值化成为可能,IT技术和各种行业、应用结合,就产生了预想不到的倍增效果,并逐步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用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郑雨林做了《技术重塑管理,数据驱动的企业》的演讲,他提到,“互联网公司是数据驱动企业的先锋。这个数据应该有三个特征:实时、精细和智能。数据驱动的企业,虽然是由互联网公司率先引领的,但这场产业革命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它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楠认为,“新一轮的行业变化,与其说它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不如说来自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的改变”。

SAP中国区副总裁张志琦感慨道:“这几年‘价值’这个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都在谈论,系统怎么能够带来真正的价值?或是怎样有效地挖掘已有数据能为企业提供价值?”由于精准营销的背后都是大数据在支撑,SAP现在要把客户的习惯和行为进行更精准地分析并为客户提供服务。他认为,只有前期对数据做出规划,在价值被发现时才能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中最大的赢家。

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认为,过去数据虽然存在,但当时的技术阻碍了把信息转化成需求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在考虑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让生活发生变化,他提到了富士通在农业领域和医疗领域所进行的挖掘数据价值的尝试。

数据表明,2013年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增长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16年预计将达260亿元。目前,大数据主要应用在互联网和电信领域,此外,在交通、政府、医疗领域也开始普及,各地政府开始部署大数据战略,已建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也为大数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大数据规模应用启动,其业务价值和商业价值正迅速被市场发掘,政府产业规划陆续出台,未来3年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发展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CTO王柏华的演讲题目是《云计算助力智慧城市、大数据服务社会治理》,他介绍了浪潮集团在大数据支持下的政府云、智慧城市等项目上所进行的探索。他举例到,大数据和社会治理的警务监督,对不同时间地点但手法相似、流窜作案无其他线索的案件进行大数据搜索,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范围,再进行具体摸排,让办案更加高效准确。

篇(3)

我们认为车用、无人机、AR/VR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成为未来5年的新增需求增长点,并预测车用摄像头的市场规模可由2016年5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1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8.6%;保守估计车用激光雷达可由2016年6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33%;无人机用摄像头可由2016年12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5.4%。由于激光雷达成本过高,目前各种成像技术多以摄像头运用为主,但未来随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其在各个领域对摄像头的替代作用也将凸显。

MEMS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重点关注固态激光雷达

具有微米量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初步估算MEMS(微机处理系统)智能传感器将会从2015年的11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00亿美元。摄像头技术应用比较成熟,3D成像、虹膜识别、手势识别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激光雷达成本高昂,尚未实现商业量产,未来,为降低成本而取消其机械旋转结构的集成方式将会成为未来技术的突破口,应当重点关注能够实现固态激光雷达扫描的MEMS微振镜技术和光相控阵列技术。

溢价收购+高额融资,资本市场热衷激光雷达和无人驾驶

Mobile eye2014年在美上市,IPO当日募资8.9亿美元,后被英特尔收购,溢价达34.4%,以色列Luminar种子轮融资达3600万美元,以色列Oryx A轮融资1700万美元,美国Quanergy B轮融资9亿美元,中国禾赛科技A轮融资1.1亿元,无人驾驶和激光雷达,备受资本市场的追捧。

投资逻辑,未来市场可关注

硅基材料仍然是市场主流的智能图像传感器材料,但Luminar激光雷达所用的InGaAs材料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或未来实现大规模应用,或对硅基材料有一定的替代性。

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集成化将会成为未来传感器模组的发展趋势,实现专业化的核心在于算法与功能的匹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集成,可使之功能互补,扬长避短。目前先进的算法被国外垄断,集成模式将会成为未来3-5年内中国智能图像传感器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

手机、PC行业的发展已相当成熟,AR、VR是市场热点。随各国对汽车ADAS系统的重视与推广,车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是行业的新增长点。另外,无人机、车联网、智慧城市,也将会是行业未来的风口。

最后,从算法来看,嵌入式技术有更强的针对性,在解决本地问题具备优越性。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将成为业内主流算法,而大数据结合端对端的高速传输将会推进深度学习算法的实际应用。

我们认为车用、无人机、AR/VR用智能图像传感器将会成为未来5年的新增需求点,预计2020年摄像头市场规模达223亿美元,2016-2020年均复合增速为37%;2025年车用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可达80亿美元,2016-2025年均复合增速33%,且随激光雷达成本不断降低,其对摄像头的替代作用也将凸显。

一、智能图像传感器简介

国家标准将传感器定义为: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为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传感器包括两部分:敏感元件和转换器。IEEE协会从最小化传感器结构的角度,将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简化其应用于网络环境的集成的传感器称为智能传感器。其本质特征为集感知、信息处理与通信于一体,具有自诊断、自校正、自补偿等功能。

目前智能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领域。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健康医疗、智能穿戴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智能图像传感器是能够捕捉和分析视觉信息,代替人眼做各种测量和判断的设备,由图像传感器和视觉软件组成,前者用于捕捉图像,后者用于分析“看到”的内容。典型的图像传感器可以分为: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和运动控制三个部分。它综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技术,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

根据感光器件的不同,图像传感器可以分为CCD和CMOS两种。两者都执行相同的步骤:光电转换——电荷累积——输出——转换——放大。

CCD成像仪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滤色器和像素阵列,微透镜将光线漏光到每个像素的光敏部分上,当光子通过滤色器阵列时,像素传感器开始捕获通过的光的强度,然后对光信号进行组合,统一输送到外部线路进行A/D处理。与CCD相比,CMOS是具有像素传感器阵列的集成电路,其每个像素传感器都有自己的光感传感器、信号放大器和像素选择开关。

智能传感器的实现结构主要有三种:非集成化实现、混合形式、集成化实现。按照智能化的程度,分别对应:初级、中级和高级形式。MEMS传感器是指采用微机械加工和半导体工艺制造而成的新型传感器。与传统的机械传感器相比,MEMS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适于批量化生产、易于集成和实现智能化等特点。从集成化的角度来说,MEMS传感器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

目前最常见的智能图像传感器组件便是摄像头,已普遍应用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目前手机、平板电脑市场趋于饱和,未来无人驾驶、车联网、AR、VR、无人机等新兴智能领域将会成为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新增需求点。在这些领域的主流传感器组件分别是: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其中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准度、天气适应性和夜视功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将会成为未来高端成像设备的主流。

激光雷达的成像原理可简单概括为:激光雷达的发射模块发射出一束具有一定功率的激光束或者是光脉冲,然后经散射镜将光线散射出去,打到待探测目标面上;反射回来的信号由激光雷达的接收模块接收,经过内部的信号处理,结合强度像和距离像的融合,经显示设备输出待测目标的三维图像。

与相机图像不同,激光雷达可通过测量光线的飞行时间,测量物体距离。除此之外,相机的数据源单一,不可靠,虽具有完全360°的覆盖范围,但很容易被迎面而来的光线、黄昏或阴影中看不到东西所遮挡,无法区分远处的重要场景。以车用传感器为例,分别对比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三者之间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二、智能图像传感器主要应用领域及市场空间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CMOS图像传感器工艺和设计技术的进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近年来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90%,取代CCD成为主流。2016年CMOS的市场规模为103亿美元,三大巨头索尼(Sony)、三星(Samsung)和豪威(Omnivision)分别占比全球市场份额35%、19%和8%,合计占比62%,市场格局相对比较集中。

从区域市场的分布来看,根据Globle image sensor的预测,2012-2018年全球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为4.35%,到2018年,市场规模可达106.6亿美元,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国。2012年北美、亚洲和欧洲和其他区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5%、34%、22%和9%,而到了2018年四大区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7%、40%、18%和15%。

从下游应用领域分布来看,当前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占比下游应用70%左右。随着嵌入式数字成像技术迅速扩展,未来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CMOS的比例将会逐渐降低,汽车系统将成为CMOS图像传感器增长最快的应用,到2020年汽车行业传感器市场规模可增长至22亿美元,约占市场总额152亿美元的14%。2015年-2020年,汽车用CMOS全球销售额复合年增长率可达55%。

在汽车行业之外,未来2015-2020年间,安全监控领域可保持36%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9.12亿美元;医疗/科学应用领域可保持34%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8.67亿美元;玩具/电子游戏可保持32%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2.74亿美元;工业系统可保持18%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8.97亿美元。

从应用形式来看,CMOS传感器的主要应用为摄像头模组(CCD),2014年全球CCD市场规模为201亿美元,其中封装、AF(自动对焦系统)& OIS(图像稳定系统)供应商规模合计占比市场份额的72%,分别为72亿美元和72.5亿美元。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计,2020年CCD全球市场规模可增长至510亿美元,6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6.8%,其中封装领域市场规模达2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20%;AF & OIS市场规模达15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13%。

目前手机、电脑用摄像头是摄像头模组下游应用的最广泛领域之一,未来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推进,融合了图像传感器的车载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作为ADAS的解决方案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增长,除了车感摄像头之外,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以及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领域都将是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新的市场增长点。

1. 汽车领域的发展状况

相比手机摄像头,汽车摄像头的进入壁垒更高,单价也是手机摄像头的八倍左右(车载摄像头价格在32美元(约合人民币197元)左右,夜视用车感摄像头更是高达上千美元。2016年ADAS的市场规模为105亿美元,根据Strategy Analysis预测,到2020年ADAS市场规模可达3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可达24%。

随着ADAS市场的爆发,车用摄像头迎来了增长的风口,作为ADAS全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主流的ADAS解决方案中,一辆车至少安装7个摄像头,按照安装的位置,分别分为:前视、后视、侧视以及车内监控四大部分。目前来看欧美国家的ADAS的市场渗透率较高,在8%左右,而中国的渗透率较低,为3%左右。且欧美各国近期都纷纷出台强制安装ADAS系统的政策,未来ADAS系统的渗透率将会逐步提高,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新车ADAS系统的渗透率可达20%。

2005年-2015年,全球汽车产量由6593.4万辆增长至8967.8万辆,年均复合增速3%,预计未来仍以该速度增长,至2020年全球汽车产量可达1.04亿辆,由此预估车用摄像头的市场规模到2020年可达214.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8.6%。

ADAS系统是无人驾驶的基础,未来随着ADAS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车也将会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相比车感摄像头,激光雷达可以探测到更远的距离,对恶劣天气的适应性更强,因而成为无人车视觉系统的首选。根据激光雷达的激光发射器的数量不同,目前Velodyne Lidar无人车系统用激光雷达售价在7999美元-8.5万美元,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成本可进一步降低,对车感摄像头的替代效应也将凸显。

根据BI Intelligence预测,未来自动驾驶车辆(包括L1-L5)将会由2016年的50万辆增长至2025年的2200万辆,其中不包括能够实现L5的全自动驾驶车辆,达到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车辆预计2025年之后将会出现。由于激光雷达的价格较贵,假设只有高自动驾驶车才会安装,目前高端车占比市场总量的4%左右,保守估计2017年到2025年车用激光雷达的市场规模可以由10.5亿美元增长至8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33%左右。

2. 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状况

无人机和机器人有着极其广泛的细分市场,包括消费者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招待机器人,远程呈现等,预计无人机和机器人业每年将新增至少10种应用,带来约10亿美元的收入。目前无人机和机器人传感器的市场规模为3.51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可增长至7.0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可达12.4%。

具体到智能图像传感器在无人机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是以相机模组的方式,搭载在无人机上,作航拍或者地图测绘等需要成像的领域,2014年无人机出货量为45万台,市场规模约7亿美元,高盛预测,未来到2020年,无人机出货量可达780万台,市场规模可达33亿美元,出货量年均复合增速达60%。随着无人机市场的爆发,无人机用摄像头也将会迎来新增长,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用摄像头市场规模可达1亿美元,2013-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达35.4%。目前激光雷达成本较高,多用于测绘用无人机上,未来随着激光雷达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激光雷达在无人机市场的应用也将会越来越多。

3. 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AR和VR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市场包括了音频、图像、存储器和处理器,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近期而言,推动AR/VR发展的九大动力主要是:游戏、现场活动、电影娱乐、保健、不动产、零售、工业以及军事,其初始驱动力来源于个人消费。高盛预计2025年,AR/VR软件收入的60%将来源于个人,40%源自于企业和公共部门,而推动AR/VR的应用的三大动力主要是:用户体现、技术突破和内容的拓展。

相关机构预测2016年-2025年,AR/VR的市场规模可从40亿美元增长至8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可达40%,其中硬件规模可由20亿美元增长至420亿美元。在未来市场增长一般的情况下,AR/VR设备的出货量可由2016年的120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730万台,年均复合增速为57%。而在未来市场增长较好的情况下,AR/VR设备的出货量由2016年的840万台增长至2020年的7000万台,年均复合增速可达68%。

由市场和出货量我们可以估算出2016-2020年AR/VR设备的平均售价为2380美元/台,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价格将会进一步降低。保守估算AR/VR领域用摄像头市场规模由2016年84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0%。

具有微米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预计2021年,MEMS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可达200亿美元,2016-2021年均复合增速为9%。摄像头技术应用比较成熟,激光雷达尚未实现商业量产,未来可重点关注能够降低成本的固态激光雷达的实现方式。

三、智能图像传感器的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MEMS是智能传感器的未来

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集成化、人工智能材料的应用、微机械加工技术、三维集成电路、图像处理及DSP(数字信号处理)、数据融合理论(嵌入式数字成像技术),有两种设计结构,分别是:数字传感器信号处理(DSSP)和数字控制的模拟信号处理(DCASP),一般采用DSSP模式,通常至少包括两个传感器:被测量传感器(如图像传感器)和补偿传感器,传感信号经由多路调制器送到A/D转换器,然后在送到微处理器进行信号补偿和校正,测量的稳定性只能由A/D转换器的稳定性决定。

具有微米量级特征的MEMS传感器可以完成某些传统机械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因此,MEMS传感器正逐步取代传统机械传感器的主导地位,在消费电子产品、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化工及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MEMS传感器的门类品种繁多,目前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是MEMS器件应用最广泛的器件,MEMS的市场总额为54.25亿美元,其中压力传感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合计占比约45%,随着各国对ADAS系统的重视,以及无人驾驶的爆发,未来汽车电子市场的增长将会成为驱动MEMS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未来MEMS(微机处理系统)智能传感器将会从2015年的115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2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在相同时期,出货量的同比增长率达13%。

智能图像传感器涉及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主要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包含了处理器、存储器和控制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各种驱动和算法。

目前较为先进的应用主要有:激光雷达、3D成像和传感技术、虹膜识别。

激光雷达的成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部件:激光发射器——散射片——接收器——处理器——输出显示,其中关键部件在于激光发射光系统和接收光系统。

发射光系统中的激光器的输出波长因工作物质的不同而不同,根据工作物质(气体、光纤、半导体、自由电子、液体激光器)、激励能源(光泵、电激励、化学式)以及输出的波长(红外激光器、紫外激光器和可见激光器)可以对激光器进行不同的分类,目前主流激光器主要有:固体Nd:YAG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

用于激光雷达系统的激光器的关键技术指标在于光波可探测的距离,对于激光雷达来说,激光器发出的光波越长,可探测的距离就越长,而光波长度不仅取决于光波本身的特性还取决于激光器的功率,一般而言,功率越高光波可探测的距离越长。

激光雷达接收器的作用在于将目标反射或者散射的激光回波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主要由:接收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和探测器偏压控制电路构成。就接收器使用的材料而言,主要是IV族中的Si、Ge和III-V族的GaAs、InP等材料,但硅材料以其晶体完整性、大尺寸、优良的热学性能等以及硅微电子技术的成熟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与目前的集成电路。但具最新消息,在Luminar公司即将推出的1000台性能优越的激光雷达(40阵列、探测距离可达200米),所用激光接收器为InGaAs接收器。相比硅基的激光接收器,InGaAs接收器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但成本更高,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将会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除了有可以接收直线光的接收器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接受光信号的形式,即是Oryx独家开发的“相干光雷达系统”。不像激光雷达那样通过光电传感器来侦测光线粒子,该系统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以波的形式使用纳米天线来感知反射回来的信号(光)。

其原理是:用激光束照亮前方,用第二套光学仪器,将入射光导引到大量的微型整流纳米天线中。由于系统不需要机械镜面或一系列通道来引导激光、捕捉环境,只需要发出激光束来照亮前方,所以可大大降低成本。另外,系统所使用长波红外光被水吸收的比率很低,也很少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所以不会在大雾或强光直射环境下失效。

激光雷达按有无机械旋转部件分类,包括机械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根据线束数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单线束激光雷达与多线束激光雷达。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从机械走向固态,从单线束走向多线束。

目前激光雷达迟迟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在于组装和调试成本高,为了实现激光在水平视角的360°扫描,需要为激光雷达安装机械旋转装置,而降低激光雷达成本的根本手段便是取消机械旋转结构。方法一是:利用MEMS微振镜来控制激光的方向,把所有的机械部件集成到单个芯片,目前荷兰Innoluce公司正在着手这一技术的研发,预计2018年量产,成本不超过100美元。方法二是:完全取消机械结构,采用相控阵列的原理实现固态激光雷达。光相控阵列的原理是:采用多个光源组成阵列,通过控制各光源发射的速度和时间差,灵活合成角度,且精密可控的主光束,目前Quanergy公司的S3产品用的就是这一原理,成本可降低至250美元/台。

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微型化、低成本、高性能将会成为必然趋势,固态激光雷达也将会成为最终的激光雷达形式。全球现有的激光雷达的主要生产厂家,如下表所示:

3D成像能够识别视野内空间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信息,从而使得计算机得到空间的3D数据并能够复原完整的三维世界并实现各种智能的三维定位。目前在高端市场如:医疗和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呈现出加速趋势,预计2018年在移动和计算领域将会有大量3D成像和传感产品面市,如:iPhone 8将采用前置3D摄像头、Kinect游戏配件和Leap motion手势控制器,3D成像技术将是解决人机交互的突破口。

目前主流的3D成像技术有三种:

(1)结构光(Structure Light)。具有特别结构的光投射特定的光信息到物体表面后,由摄像头采集。根据物体造成的光信号的变化来计算物体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进而复原整个三维空间,代表公司如: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Light Coding方案。Light Coding发射940nm波长的近红外激光,透过diffuser(光栅、扩散片)将激光均匀分布投射在测量空间中,再透过红外线摄影机记录下空间中每个参考面上的每个散斑,形成基准标定。标定时取的参考面越密,则测量越精确。获取原始数据后,IR传感器捕捉经过被测物体畸变(调制)后的激光散斑pattern。通过芯片计算,可以得到已知pattern与接收pattern在空间(x, y, z)上的偏移量,求解出被测物体的深度信息。

(2)TOF(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通过专有传感器,捕捉近红外光从发射到接收的飞行时间,判断物体距离。TOF的硬件实现方式和结构光类似,区别只是在于算法上,结构光采用编码过的光pattern进行投射,而TOF直接计算光往返各像素点的相位差。

(3)双目测距(Stereo System)。原理类似人的双眼,在自然光下通过两个摄像头抓取图像,通过三角形原理来计算并获得深度信息,目前的双摄像头就是双目测距的典型应用。

从技术角度来说,3D成像并不是近年才新出现的。自2009年微软基于3D成像的游戏体感交互设备Kinect已经有8年时间,而Google的Project Tango也提出了4年。3D成像已经过了技术基础期,即将进入长达5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

虹膜识别是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通过采集虹膜图像,提取和比对虹膜纹理特征点之间的差别来识别身份,相比于传统的指纹、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稳定性和高度的防伪性等优势。对比其他生物测定技术只能读取13-60个特征点,虹膜测定技术可以读取266个特征点,准确率高达99.29%。虹膜识别技术的过程一般来说包含如下四个步骤:虹膜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

虹膜识别系统自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大量应用于安防、监控、特种行业身份识别等领域,但由于其硬件的笨重和算法的低灵敏度,并没有突破消费级电子市场。直到2015年5月,日本手机厂商富士通了全球首款限量产虹膜识别智能手机Arrows NXF-04G,才被人们认知。但相比目前的指纹识别,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以下三大挑战:虹膜算法,基于互联网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及虹膜支付的生态建设。

同时,虹膜识别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以下几点主要难题:图像难采集、睫毛和眼皮的遮掩、瞳孔弹性形变、头或眼球的转动带来虹膜旋转误差、戴眼镜的反光影响、不同摄像头设备带来图像质量的差异等。

3.融合智能传感器的ADAS解决方案(以Mobile eye为例)

ADAS即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Mobileye ADAS在功能方面覆盖了安全增强、便利提高两个方面功能,详情如下表所示:

Mobile eye的ADAS系统主要有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传感器识别(Sensing)、高精地图定位(Mapping)和驾驶策略系统(Driving Policy)

(1)传感器识别包括车辆搭载的所有传感器设备: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所有这些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都将作为原始数据被传输到高性能电脑当中并加以分析,为车辆建立环境模型(environmental model)。

Mobileye的图像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EyeQ芯片技术的基础,研发单眼摄像头。EyeQ芯片是Mobileye的核心技术,具备异构可编程性,用来支持包括机器视觉、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任何以及深度神经网络的部署。从EyeQ5开始,Mobileye将会正式支持全自动驾驶标准的操作系统以及全套开源SDK用于开发者进行算法开发。Mobileye下一步布局三目摄像头识别以及传感器融合,完成360°全车周图像传感识别的覆盖。

(2)高精地图定位:用于帮助车辆在整个路径规划中精确定位,提供无人驾驶系统安全冗余,高精度地图的车辆定位精确度达到了10cm,远高于GPS的定位精确度。Mobileye推出道路体验管理系统(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 REM)——一个端到端地图和定位引擎。这个引擎包含三个主体:数据采集主体、地图整合服务器(云端服务器整合众包数据)、地图使用主体(无人驾驶车辆)。

篇(4)

走进农机化时代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一场大雨刚过,河南鹤壁市一块1.5万亩连片的麦田便开始了抢收。麦地里,3台两人多高、7米多宽,外形如同“大黄蜂”的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忙碌收割,它们后面紧跟着秸秆打捆机、播种机。这些如同变形金刚的农业机械在麦田里走过一遍,连收获带播种就轻松地完成了。

这块麦田的三夏生产小组组长车同付介绍,这3台“大黄蜂”平均每台每天可以收割600亩小麦,极大地提高了麦收效率。

据悉,三夏期间,河南省组织410万台农业机械投入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左右,拖拉机和运输机械290万台,播种及其他机械100万台,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率达92%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人工割种,到小型农机的出现,再到如今大型农业机械驰骋田野,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非凡历程。

特别是近5年来,河南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亮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种肥”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资方面,特别是化肥、农药等都在科技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一系列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不断更新,加快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如今,肥料已经完成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历史使命,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增产、环境友好”的新需求下,传统肥料通过升级改造,富有更多功能的“特种肥”正在引领肥料步入新时代,如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的《中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2月14日,中国特种肥料企业登记共11545个产品,登记企业数量达4120家。已登记的特种肥料中水溶性肥料的品种数量和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79%和72%。报告预计,未来5年,中国特种肥料将以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水溶肥和缓释肥的增长率分别为16%和9%。

可以看出,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全球共同使命下,水溶性肥料无疑是供给侧改革中竞争力较强的一类肥料。专家们一致认为,具有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代谢、提高作物自身抗逆性的功能性水溶肥凭借其独特效果,必将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在加大用和普及力度。据悉,河南省共制定小麦施肥配方549个,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2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3.24%。

近年来,河南加大示范展示力度,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做出亮点,树好标杆,让农民群众学有典型、干有榜样,全面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实现节本增效。

生物农药迎来众多利好

生物农药因其独特优势一直备受推崇。

谈及当前生物农药发展现状,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介绍说,生物农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取得了一些喜人成绩。当前,生物农药产品由短效向缓释高效性发展,剂型从不稳定向稳定、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已有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绿僵菌、氨基寡糖等多个生物农药产品获得广泛应用。

“整体来说,生物农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认知度不断提升,生产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不断涌现,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物农药基础弱、底子薄,所以前景虽好,困难不少,潜力很大,任务艰巨。”刘永泉建议,生物农药发展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和努力。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陈友权指出,目前生物农药推广与应用迎来众多利好消息。首先是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农药作为最绿色投入品之一,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施过程中,生物农药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集成作用;第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出台,对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各地对生物农药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创新驱动现代种业

芒种时节,河南浚县30万亩连片麦田里,成熟的麦穗随风舞动,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高产”曾是这里的金字招牌。在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

浚县古称黎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粮仓,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位于浚县的中鹤现代农业示范园的5万亩耕地,以前主要种植普通高产小麦,随着近几年普通小麦卖难问题的出现,这块麦田也随之调整了种植结构,开始种植郑麦366等优质小麦品种。

河南省农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已在8个试点县共建立成方连片的强筋、弱筋小麦基地230万亩。2017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600多万亩。在前段时间举行的产销对接会上,8个试点县的优质小麦未收先售,被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提前抢购一空。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农作物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2.5万个品种,随着品种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品种选育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综合处处长杨海生介绍,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开放创新中,实现了由种子到种业的跨越,也正在加快推动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的新跨越。

2015年,全国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单产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24公斤、17公斤、33公斤;“Y两优900”超级稻新品种百亩连片亩产1026.7公斤,提前实现超级稻四期目标;攻克了花生、玉米宽幅间作高效种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

据悉,早在前两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达78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分种类来看,杂交玉米种子、杂交水稻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占比40.4%和29.9%,是种子行业主战场。

智慧农业助推转型发展

过去,一提到农民往往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如今,不少农民玩上了“黑科技”,甚至用卫星种田。

在鹤壁市淇滨区,1万亩的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种粮大户唐全合又一次创造了新纪录。他的妙招就是用大数据来种田,利用“星陆双基”的农业气象科技系统,唐全合每天足不出户就能不间断地接收到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决定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这种“黑科技”就是智慧农业的体现。

传统农业全凭农民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农业生产,而凭感觉与经验做事,很难做到精准化和利益最大化。物联网的核心是“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下,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化。对需要进行监控的物体或过程,可以通过一些设备进行有利信息的采集和获取,例如光、温度、水分、PH值等。有了实时精准信息,在对农作物进行精准化调控和养料补给等措施时,不仅便利,还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智慧农业的智慧,在于充分利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并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智慧农业的大力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科技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

有人说,农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要做到“顶天立地”,就要着眼长远,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也要立足当下,坚持需求导向,避免科技经济“两张皮”。

正是瞄准这一目标,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河南而言,截至“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面对诙力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基础上,科学种田和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为未来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不断打开新空间。”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

农业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广泛问题之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技术也在不停地发展。近年来,国家研究了大批量的农业机械进入农业生产,大批量的现代科技进入农业,农业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5)

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的一种特殊的信贷形式。由于贫困人口处在信贷市场的边缘地位,普通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形式难以实现贫困人口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小额信贷应运而生。小额信贷直接面向贫困户,具有信贷额度小、期限短、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等特点。发挥小额贷款积极作用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持续的信贷支持,实现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1.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小额信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比例和规模有较大增长,贷款满足率有明显的提高。1.2.1精准扶贫的提出有助于小额信贷目标群精确到户从201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是一种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考核来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机制。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与实施使得扶贫瞄准的对象细化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助于解决小额信贷目标群体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提高创造条件。1.2.2精准扶贫的提出为小额信贷瞄准精度提高提供政策支持2014年12月,我国出台了《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要求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发展丰富扶贫小额信贷的产品和形式,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要求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可获得性。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小额信贷在瞄准对象、瞄准方式、制度和规则、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小额信贷瞄准的精度和效果的提升。

2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贫困户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资本原始积累少,缺少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小额信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换取发展生产的资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虽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为小额信贷的目标瞄准精度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小额信贷目标瞄准精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2.1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小额信贷覆盖率低,瞄准度不高

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瞄准错误率高,小额信贷的受益者往往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或者贫困户中有资金需求的人,而是非贫困户,真正有需求的贫困农户反而被排斥在小额信贷的扶助范围之外。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和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发展生产的愿望比较强烈,经济基础较好相对容易贷到款,而其余几种类型贫困户则难以享受到小额信贷的福利。可以说,对最贫困人口来说,小额信贷是无效的。以恩施州鹤峰县邬阳乡为例,在对邬阳乡关于小额信贷申请与发放情况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此次调研抽取邬阳乡2个2017年计划出列村和2个非贫困村共计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见图1)。在抽查的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只有两户申请并成功获得小额信贷资金;有3户曾经申请过但由于各种申请条件不符合而没有申请成功;有5户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付之行动(觉得申请不上、过程麻烦等);有13户没有申请小额信贷的意愿;还有7户根本不知道小额贷款政策及其相关内容。除去没有贷款意愿和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的20户贫困户,剩下的10户贫困户只有2户成功申请到了小额信贷,即还有8户有贷款意愿却不能成功申请贷款,比例高达75%。另外,有7户不知道小额信贷政策,但这些贫困户也可能是信贷资金的潜在需求者,只是还不知道政策而已。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后,小额信贷在目标瞄准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2.1.2忽视非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借贷需求

非贫困地区也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但小额信贷的资金集中投向贫困县、贫困村,重点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以及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生产,忽略了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需求。在整村推进过程中,非贫困村的信贷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2.1.3信贷资金投向与贫困户需求偏离

一方面,出于对现金流、回报率、经营风险等因素的考量,小额信贷主要用于扶持规模化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他行业申请贷款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贫困户可以贷到资金,贷款额度也不一定能满足其实际需求。

2.2小额信贷瞄准精度不高的原因

2.2.1贫困户识别过程存在问题,识别不精准

在识别机制上,精准扶贫要求贫困户的识别根据国家贫困线标准确定,识别对象能够精准到户。但是在识别过程中,一些地区的一些基层干部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调查不严谨、走过场,或利用权力虚报贫困户,不能识别真正的贫困户。另外,基层干部很难完全清楚了解农户的家庭情况,存在农户为申请贫困户而虚报少报家庭收入、财产的情况。在确定目标群体这一基础工作中出现问题,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自然不高。

2.2.2贫困户借贷意愿低,有效需求不足

贫困户信贷需求越少,瞄准精度越低。一直以来,我国金融扶贫的主要措施是资金扶贫,贫困户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脱贫的主动性不高,贷款意愿低,很多贫困户即使满足申请小额信贷的条件也不愿意申请。甚至有些人觉得如果家庭情况改善,不是贫困户之后就不能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因此不愿意申请小额信贷。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贫困户宁愿找亲朋好友借钱也不愿意贷款。

2.2.3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把部分贫困户排斥在外

小额信贷的申请门槛越高,贫困户越难借到款。有借贷需求的贫困户并不都符合申请条件,贫困户有资金需求与不符合贷款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很难跨越的鸿沟。小额信贷出于资金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应的门槛,如需要一定的财产抵押,这就把许多贫困户拒之门外,而富裕农户则具有很大的优势。

2.2.4小额信贷机构数量不够,覆盖率低

小额信贷的瞄准精度与小额信贷机构的数量密切相关。一方面,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越多、信贷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充分竞争,信贷机构才会在不同的需求主体中开展业务,提高对贫困户的覆盖力度;另一方面,小额信贷机构越多,覆盖面越广,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信贷需求。贫困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提供小额信贷的主体数量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户成功申请小额信贷的几率和贷款额度。

3在精准扶贫框架下提高小额信贷瞄准精度的建议

扶贫开发的第一步首先要精准识别出贫困户,扶贫贴息信贷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因资金短缺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通过对他们进行持续的信图1邬阳乡小额信贷实施情况申请成功申请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有申请意愿过但没有申请成功没有申请意愿不知道该政策精准扶贫视角下小额信贷瞄准精度问题研究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3.1政府多部门协调,精准识别贫困户

精准识别需要多部门、多人员协调。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从机制上保障识别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实施中,驻村工作队、帮扶联系单位、村两委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精准识别,逐村逐户进行走访调查,互相监督,防止等不正当行为发生,真正做到“扶真贫”。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到贫困识别过程中去,贫困户的确定要经过村民小组和村民大会同意,发挥民主的作用。

3.2金融机构与政府精准对接,信息共享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扶贫主体,首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贫贴息贷款的目标群体应该为有一定发展能力,受资金短缺影响所形成的贫困人口。金融机构与政府各级部门进行精准对接,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建立的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档案资料,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共享信息,降低识别成本。金融机构自己也要入村入户,掌握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方案,防止“一刀切”,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3.3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扩大金融市场规模

加快推进小额信贷瞄准主体多元化,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促进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农行、邮储行、农信社是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三大主力,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扎根农村,提高资金就地使用率,提高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到贫困地区县一级设立分支机构,网点积极向贫困地区延伸,拓展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另外,各类型银行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手段,既要考虑小额信贷一些既定的政策,还可以对信贷额度、期限等进行适当调整,完善贫困户对产业资金的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

3.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贫困户传统观念

加大小额信贷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贫困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贫困户宣传小额信贷的好处,是带有扶贫性质的非盈利的政策,是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搭建的信贷资金平台,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

3.5加强动态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的同时,政府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管,防止小额信贷资金流向非贫困户。由于贫困户人数多、分布散,通过建立贫困户家庭情况和信用电子档案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扶贫效率。电子档案还包括信贷资金的借入使用、扶贫成果等情况,及时更新,实现动态管理和监测,对于不良贷款及时处理,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收率。

作者:李晓鹏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玉梅,徐玮,程恩江,等.精准扶贫与目标群小额信贷: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个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6(9)

篇(6)

世界服务机器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一、服务机器人前列国家:美日韩德法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已涉足服务型机器人开发。在日本、北美和欧洲,迄今已有7种类型计40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进入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日前美国正在致力于将为军队伤病员开发的机器人假肢和小型无人侦察直升机等技术转为民用,欧盟最近启动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研发用于医疗、护理、家务、农业和运输等领域的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发展处于前列的国家中,西方国家以美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亚洲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

美国是机器人的发源地,美国的机器人技术在国际上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全面、先进,适应性十分强,在军用、医疗、家用服务机器人产业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占服务机器人市场约60%的份额。

日本是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使用大国,一直以来将机器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在发展技术和资金方面一直给予着大力支持。有报告指出日本在2006-2010年5年间为了攻克关键的服务机器人技术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研发服务机器人。近年来,巨大的老年护理市场需求促使企业竞相研发小型家用机器人。2013财年,日本政府拨款23.9亿日元,帮助24家企业开发和推广护理机器人。日本还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翻番,扩大至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32亿元),主要增量将集中在服务机器人。护理和医用机器人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2万亿日元,是现在的20倍。

韩国将服务机器人技术列为未来国家发展的10大“发动机”产业,把服务机器人作为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给予了重点扶持。

德国向来以严谨认真称世,其服务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公认的领先地位:其开发的机器人保姆Care-O-Bot3遍布全身的传感器、立体彩色照相机、激光扫描仪和三维立体摄像头,让它既能识别生活用品也能避免误伤主人;它还具有声控或手势控制有自我学习能力,还能听懂语音命令和看懂手势命令。

法国不仅在机器人拥有量上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在机器人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国政府一开始就比较重视机器人技术,大力支持服务机器人研究计划,并且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特别是把重点放在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研究上。

二、市场规模:增速快,空间广阔

1.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销量:增速快

根据IFR2013年世界服务机器人统计报告,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为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环比增长2%,销售额为34.2亿美元。

专业服务机器人:1998年至今,专业服务机器人累计销量已超过12.6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2012年总销量为16067台,比2011年的15776台增长了2%,而2012年销售额为34.2亿美元,环比略降1%。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为6200台,约占总销量40%;场地机器人销量为5300台,占销量比例33%;医用机器人销量1308台,环比上升20%,占总销量8%;物流用途机器人1376台,环比上升11%,占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量比例9%,销售额为1.96亿美元。在专业服务机器人中,医用和物流用途机器人是增长潜力最大的两类专业服务机器人。

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2012年销量约为300万台,环比上升20%,总销售额为12亿美元。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约196万台,销售额6.97亿美元,环比上升53%;娱乐机器人销量约为110万台,环比上升29%,销售额为524万美元;残障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59台,环比上升2%。其中家用服务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大致占97%的市场份额,残障辅助机器人市场份额很小,目前覆盖十分率低,但潜力大,因为当前许多国家正在运作此类项目和计划以推广残障辅助机器人的技术和使用率。根据中科院的研究分析,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与人合作、以手机作为处理核心以及可以接通云服务的机器人,目前四大研究热点是教育娱乐、公共安全、信息服务以及智能家居。

2.未来预估服务机器人市场:500亿美元级别

IFR报告预期,从2013年到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中国是这一增长趋势的领跑者,年均增长率达15%。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201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83.9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到207.3亿美元,计2012-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17.4%,到2017年达到461.8亿美元。对于专业服务机器,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有94800台专业服务机器人会得到安装使用,销售额达171亿美元。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约达28000台;场地机器人中的挤奶机器人销量估计为24500台。两者占总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55%。

对于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万个人/家用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0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残障辅助机器人估计为6400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虽然残障辅助机器起步还是很慢,但可预测未来20年会有高速增长。

三、中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起步慢机会大

智能服务机器人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之一,国家不断提高对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度,中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并于2012年制定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支持行业发展。

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市场从2005年前后才开始初具规模但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绝对差距还比较大,但相对起工业机器人而言则差距较小。因为服务一般都要结合特定市场进行开发,本土企业更容易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进行开发占据良好的市场定位,从而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国的服务机器人公司也属于新兴产业,大部分成立的时候还比较短,因而中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机遇和可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的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有吸尘器机器人、教育、娱乐、保安机器人、智能轮椅机器人、智能穿戴机器人、智能玩具机器人,同时还有一批为服务机器人提供核心控制器、传感器和驱动器功能部件的企业。

四、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及中国领先科研机构

国际服务机器人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列举如下:美国iRobot公司、R emotec公司、德国宇航中心、德国机器人技术商业集团、德国KUKARoboterGmbh公司等等。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科研机构列举如下:湖北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南开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和哈工大机器人实验室等等;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先企业列举如下:广州中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尤尼克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盟立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及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等。

医用机器人――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

一、行业概述:医疗行业的新兴增长点

从传统的开刀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人类历经了近3个世纪。18世纪80年代,维也纳外科医生Billroth首次打开病人腹腔,完成了首例外科手术。这种传统的开刀手术被称为第一代外科手术并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标志的微创手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许多领域取代了传统开刀手术,称为第二代外科手术。进入21世纪,手术机器人得到开发并迅速投入临床应用,被认为是外科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预示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

医用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服务机器人,它能独自编制操作计划,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动作程序,然后把动作变为操作机构的运动。随着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得医疗不管在质还是量都得满足更高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医护人力相对缺乏,医用机器人作为新兴医护手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医用机器人用途广泛,医疗卫生智能化

医用机器人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目前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根据IFR的分类,医用机器人归属于专业服务机器人,其自身可以分为四个类别,诊断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及其它。医用机器人用途主要为用于伤病员的手术、救援、转运和康复,是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尤其是外科手术机器人,医生透过它所提供的灵巧操控、精准定位以及术前规划,可以使得病患手术伤口减小、术后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等,达到精准性和微创性两大优点。

2.医用机器人市场: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

目前,全世界已有33个国家、800多家医院成功开展了60多万例机器人手术,手术种类涵盖泌尿外科、妇产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学科。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2013年的机器人统计报告,2012年全球医用机器人销量为1308台,同比增长20%,占全部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的8%,市场规模约为60亿美元。其中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销量为1053台,环比上升6%,总销售额达14.95亿,占医用机器人销售额的44%。医用机器人是单位价值最高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每台医用机器人(包括附件和零部件)售价可达150万美元。

虽然当前医用机器人普及率还很低,并且安装的大部分是发达国家,但摩根的近期的一个调查研究中问及外科医生们未来他们会在自己在手术中多高频率的使用医用机器人,数据表明美国的外科医生们认为未来3-5年里医用机器人在手术中的使用率会迅速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约占50%,医用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IFR预测在未来的4年里,医疗机器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

二、中国医用机器人的发展:技术有所突破,挑战与机遇并存

1.总体水平:整体水平低,普及率低

医用机器人在中国现在还处于整体水平技术低下发展缓慢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缺乏研究医用机器人的人才和技术。中国目前还没有成型的规模化医用机器人产品,中国机器人网上列出的医疗机器人除了上海硅莱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牙科治疗机之外都是小型机器人部件,而便携式牙科治疗机的功能简单,价格低下。

但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的医用机器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013年11月,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的验收。这一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意味着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垄断的打破,中国将加快实现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机器的开发。2014年3月由妙手机器人科技集团和天津大学合作研发的“S妙手”机器人首次用于临床为3位患者进行了胃穿孔修补术和阑尾切除术。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和企业也正在把医用机器人研究开发作为重点课题项目进行合作,其中,胃镜诊断治疗辅助机器人系统研制就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由博实股份主导,为解决胃肠道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及时止血难题,以提升中国先进医疗装备的创新及产业化。

目前中国医用机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截止直觉外科公司2014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报告,中国只安装了25台达芬奇机器人,而台湾、韩国及日本则已经安装了20、44以及178台达芬奇机器人。而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公布的人口数据,大陆人口分别是台湾、韩国及日本的58倍、27倍和10倍。虽然中国目前医用机器人使用率和普及率低下,但这也反映出中国医用机器人的市场潜力巨大。许多企业比如博实、新松机器人都在公司的产品规划中加入了医疗机器人开发的战略布局,而国际企业也针对中国市场扩大产能。比如2013年安川在中国常州新建工厂进行了产能扩张并计划推出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康复机器人。

2.中国医用机器人有其刚性驱动因素,市场规模可达亿级

医用机器人会是中国医疗工具和手段的前沿发展方向,驱动其发展的因素有:对各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巨大高端技术需求、老龄化对老残辅助和护理的社会压力以及高素养医护人员的缺乏导致的供需矛盾。

医用机器人与传统人工技术相比有许多技术优势,具有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的特点,可以更精确地诊断症状,科学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并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使患者恢复的速度加快。医用机器人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时候必定替代一部分传统的人工技术。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2年的数据显示,未来5年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将达到1.49亿人,占总人口的11%,占世界老龄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极大;另外,中国的残疾人总数巨大,2013年已经与德国总人口数相当,对残障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需求总量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医生和护士人数相对于人口基数十分缺乏,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千人的护士仅为世界人均量的0.46,占日本的0.4,占美国的0.15;中国每千人的医生人数仅为日本的0.79,仅为德国的一半。因而医护人员的不足引起的供需矛盾使得医用机器人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动力。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促进下,中国未来的医用机器人发展市场巨大,根据IFR预测,2013至2016年的4年里医疗机器人会以每年19%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估计会增长到119亿美元。而中国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高速增长部分,按目前中国市场占外科直觉公司的销售比例估计,2016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会达到0.9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3.国内重点医用机器人公司/研究机构:医疗技术商业化有待提高

随着医用机器人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从2005年开始中国有一批重点高校科研医院单位及研究所在研究医用机器人系统并取得了一些小成就,比如哈工大的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已经成功被专家验收,天津大学的妙手机器人在今年3月份开始临床使用;同时,随着医用机器人商业化市场化的可能性愈发明晰,已经有部分企业正在生产或者打算进军医用机器人细分行业,其中就包括机器人领先企业的博实股份和新松机器人。

家庭智能机器人――智能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一、行业概述:物联网时代的家用智能机器人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的头十年物联网已经开始和互联网一样引人注目。物联网这个名词最初由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即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将会引起现有产业的大洗牌,而智能机器人正是在新一轮发展中极具前景的产业,未来一定是机器人的时代,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就是物联网时代家庭的核心终端。

家庭智能机器人是指为人类服务的智能机器人,主要从事家庭服务,包括维护、保养、修理、运输、清洗、监护等工作,家庭智能机器人被定位为智能物联网时代中家庭物联网的核心信息中枢,具有人性化交互、运动化控制和组件化成长的特性。按照应用范围和用途的不同,家庭智能机器人分为电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搬运机器人、不动机器人、移动助理机器人和类人机器人。

二、市场规模: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

家用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美国研究公司(ABIResearch)的统计,2012年全球消费的智能家庭机器人产品总额已经达到16亿美元。IFR预测2013-2016年估计会有2200万台智能家庭机器人得到销售。其中家用机器人销量估计为155万台,销售额达56亿美元;娱乐机器人为350万台;教育类机器人300万台。随着相互学习与共享知识云机器人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将在2020年之前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即将由IT进入RT时代(Roboticstechnology)。

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开发和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2010年家庭智能机器人产量为4万台,约占全世界50%;韩国也在积极开发家用机器人,2010年个人服务用机器人产值为1717亿韩元,韩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让每个韩国家庭都拥有一个能做家务的机器人。而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尚未形成,缺乏大型支柱企业,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仅占全球机器人市场的4.5%。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家用智能机器人的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主要靠进口,国产性能较差。

三、家庭清洁机器人:最成熟的智能家庭机器人

家庭清洁机器人是指能够进行家庭家务自动智能清洁的机器人,是集机械学、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机器人。吸尘机器人是智能移动机器人实用化发展的先行者,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德国凯驰2006年生产的Rc3000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自行完成所有家庭地面清洁工作的清洁机器人,其内置有光电传感器和芯片控制,包含四种清洁程序,当遇到障碍时,会随机改变一个角度然后继续直走,直到遇到新的障碍物,会自动回到充电站完成充电和垃圾处理的任务,同时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的信息来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家庭清洁机器人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分类,一种是扫地机器人,一种是拖地机器人(包括干洗和湿洗)。智能扫地器是一种配备了微电脑系统的吸尘器,是靠吸力打扫卫生的,能够按照人们的设置自动智能地清洁房间的某一特定部分或全部并完成自动充电,适合几乎所有的地面,包括地板、地砖、地毯及部分地毯;拖地机器人则在使用中会用到水,一般靠喷水后再吸水来清洁家庭清洁机器人市场发展:历史短,发展迅速。家庭清洁机器人21世纪的新产品,但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历史里却有着迅猛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涉足并开发出家庭清洁机器人,其中前沿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日本、瑞典及韩国等。

智能吸尘机器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经济水平和技术的提高,扫地机器人将会替代更多的传统型扫地设备,2013年数据统计,在家庭扫地市场上,北美市场为22亿美元,机器人占18%;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EMEA)市场达25亿美元,机器人占20%;环太平洋与日本(APAC)市场为22亿美元,其中机器人占16%。

扫地机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增长势头强劲。13年家庭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大于12亿美元,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1.8%。扫地机器人对传统扫地设备的替代率不断提高,13年占扫地设备市场18.1%。

四、中国清洁机器人发展:渗透率低下

1.总体水平:渗透率低,生产规模小

从美国iRobot公司2002年成功研发吸尘机器人Roomba开启家用服务机器人时代开始,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扫地机器人逐步进入中国。但扫地机器人在中国渗透率低下,有部分企业已经涉足扫地机器人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但生产规模小,市场潜力还未得到开发。

由于城市化水平还不足够高、国内收入差距巨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家庭清洁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普通吸尘器设备或者人工清洁方式,扫地机器人渗透率十分低下。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已经近10亿,但是沿海城市的产品渗透率刚达到5%,内地城市为0.4%,而美国家庭已经达到16%。相对比其他家用电器,洗衣机的渗透率已经几乎达到100%。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低下的另外原因是扫地机器人价格相对而言比较昂贵,农村家庭和许多城市家庭还消费不起,但可估计,随着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会慢慢提高。

2.中国家用机器人驱动因素:人力成本提高及收入上升

篇(7)

一、本地市场效应的提出

一个更大的本地市场对区位于其中的厂商是不是个有利条件?对于非对称的市场规模对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克鲁格曼等给出了两个相似的结论。首先,Krugman(1980)证明了即使两国有相同的偏好、技术和禀赋,规模收益递增会导致两国贸易,对某种产品拥有更多消费者的国家将是此种产业的贸易剩余者。其次,Helpman and Krugman(H-K, 1985)进一步发展了此模型,证明了在规模报酬递增产业,更大国家的厂商份额要超过其消费者比例。

本地市场效应(HME,Home Market Effect)是对规模收益递增产品有相对大需求的区域会有更大比例的产出,换句话说,在厂商水平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业,两个区域中的相对大区域将是净出口者(Head and Mayer,2003)。相比之下,在不变规模收益的比较优势框架下,需求大的市场往往是此种产品的进口国,因此HME可以将以递增规模收益为特征的经济地理和以不变规模收益为特征的比较优势两种范式区分开来(D-W,2003)。

二、理论与实证研究简述

本地市场效应是新经济地理(NEG)的重要理论基石(Head et al ,2002),但假说本身是否是对现实世界的有力抽象需要不断进行检验和完善。很多研究试图放松K氏模型的严格假定,以获取本地市场效应存在性和稳定性的结论。修改主要集中在贸易成本、农业部门、贸易空间单元数量、市场结构和企业战略行为假设等。

1.农业部门与HME。Zeng and Kikuchi(2004,2009)为分析农业部门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农业部门和HME的关系,对农业部门的设定进行修改,发现即使两国的农产品存在交通成本,HME仍然存在,但会削弱HME的大小,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Davis(1998)和Yu(2005)的结论实际上依赖于两国之间农业部门无贸易的假定。

2.贸易(交通)成本与HME。Medin(2001)在基准模型引入固定贸易成本,使得厂商的出口策略同生产策略分离开来。出口市场的规模会影响规模收益递增部门的出口厂商的比例,小国拥有比大国更大的出口厂商的比例。当CRS-PC产品的贸易成本还不具有完全阻止性的时候,HME是否会存在? Crozet and Trionfetti(2005)对此做了相对详细的分析,发现存在非线性HME,即HME对处于规模两级的国家要比中等规模的国家表现更强烈。

3.多国情形与HME。BLOT(2004)建立多国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并尝试提出分别基于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动态本地市场效应和静态本地市场效应。Suedekum(2005)将世界分成本国和两个外界的国家,建立三国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更精准地分析多国情形下支出同产出间的关系。

1.跨国公司与HME。由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在国外建厂开辟新的市场而避开交通成本,这实际上会破坏国家间HME产生的动力。Behrens and Picard(2007)扩展O-T-T(2002)和Ottaviano and Thisse(2002,2004)模型,厂商进行两阶段博弈,得到跨国公司存在时HME出现的条件:

(1)国家规模相差不大;(2)建立分工厂的固定成本很低;(3)交通成本很高,即水平跨国公司的存在会导致HME的消失。(4)市场结构与HME。针对不同市场结构,Head、Mayer and Ries(2002)考虑IRS(递增收益规模)厂商的两阶段博弈,首先选择生产区位(国家),然后选择价格或者产出。结果显示,Krugman(1980)和H-K(1985)模型中产生本地市场效应的几个假设条件并非必不可少。

在实证方面,D-W(1996,1999,2003a)结果支持收益递增在决定国家生产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D-W(1999)对40个日本区域的研究,也发现存在本地市场效应。D-W(1996)同D-W(1999)相比较,后者能够显示出较强的HME,原因在两方面:一是一国之内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性强;二是一国之内的区域贸易壁垒要小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这些因素都使得HME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日本数据应用了不同的数据加总水平,D-W(1999)很难同D-W(2003)的结果相比较。

此外,以国家为样本,张帆、潘佐红(2006),利用中国1997年31个省(市、区)19个产业的生产、需求和资源禀赋资料,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中国地区间生产和贸易的类型上起着显著的作用,19个产业中至少有7个存在显著的HME。Domeque and Sanz(2005)以西班牙为例,样本涉及从1965到1996的17个自治区,9个部门,并采用同理论研究一致的生产和需求的百分比数据,而非绝对量数据,结果支持HME假说的存在。Bourtchouladze(2007)采用欧盟1979至1999年24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发现HME的部门表现与之前的研究(BLOT,2005)相似,且有很大重叠。

大多数的经验研究支持在产业细分的水平上存在HME,越是接近理论要求的产品层面的加总水平,HME越容易显现,同时HME的结构变化显示不同需求规模也是决定HME大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HME在决定产业区位、空间组织和贸易上起到关键作用,可以成为区别比较优势和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这两种范式的有力标准。

三、政策启示

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有:第一,出台刺激消费的有力政策,调整消费结构,培育和壮大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为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点的产业开拓市场;第二,促进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将竞争力由主要依靠多而低廉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向既要保持合理的比较优势,更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推动的创新型经济;第三,做好科学的空间规划,尤其是城市群、城市带的规划,形成有效的大规模市场体系,同时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减少交通成本和商务成本,畅通商品和要素流动,为形成市场和产出之间互相加强的循环累积机制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P. Krugman,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950-959

[2]Helpman E. and P. 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MA: MIT Press, 1985

[3]Davis D.R ,The Home Market,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1998,Review 88,1264-76

[4]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 ,43,379-407.

[5]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59(1),1-23.

[6]Head .K , T.Mayer and J. Ries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ome market effects[J].Economica,2002,69,371-390.

[7]Picard P. M. and Zeng D.Z.,Agricultur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75-106

[8]Behrens K, Lamorgese A Ottaviano G.I.P. Tabuchi T. Testing 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ry World: A Theory-Based Approach"[J].CEPR Discussion Paper 2004,No.4468.

篇(8)

中图分类号:S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3

植保无人机由于轻巧便捷、运输方便、操控灵活,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农作物产区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一般有飞行平台、主要由GPS进行飞行控制、且具备喷洒机构,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农林作物喷洒作业,可以喷洒农药化肥、种子、营养粉剂等。此外,植保无人机还用于森林维护、植物生长、病虫害监控等工作。在建设与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型农业,加速手动药械和小型机动药械的更新换代,促进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机动施药装备的技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无人机的功能定位

1.1 植保无人机在植物生长监控方面的应用

植保无人机航拍技术是运用航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装备为支撑点的现代化农业技术系统集成,具有工作效率高,技术能力强,灵活机动性好,适应性广泛等优点。无人机的平台能通过搭载不同的指令与任务系统,对大农业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农作物生长态势、病虫害的监测、农作物、森林树种等的授粉,满足现代化农业植物专业化防治对高效、精准的植物喷药技术与装备的迫切需求,同时,也适于消灭暴发性病虫害,达到农业植保“统防统治”目的,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重大科技选择,也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1.2 植保无人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目前,现代化农业技术转型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从原先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步向区域化集中化的种植作业集成转变,发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化装备和技术人员队伍,如各地出现的“机防队”和“施药专业户”等。但施药专业户的施药设备多为人力携带的背负喷雾机具,单台施药设备一天防治面积在0.067~1.33hm2(视操作人员、地块和作物种类而定),机具品种单一、工作效率低,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病虫草害防治快速防治的需求,与现代农业的需求不符。而植保无人机采用通过遥控或GPS飞控,地面智能操控,实现大面积人工无法完成的喷洒作业。同时,通过地面遥控器定位系统对无人机的控制,其旋翼产生的向下气流有助于增加雾流对作物的穿透性,防治效果好,同时远距离操控施药大大提高了农药喷洒的安全性。植保无人机正在取代人工,解决目前存在的劳动力紧缺、人工作业不完善的问题。

2 植保无人机的技术要求

2.1 机型选择

目前国内外植保无人机分多旋翼和单旋翼2种;单旋翼无人机旋翼大,飞行稳定,抗风条件好,风场稳定,雾化效果好,下旋风力大,穿透力强,农药可以打到农作物的根茎部位。多旋翼无人机,飞行稳定,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便宜,能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功能更多。

2.2 载重量选择

作为功能性植保无人机,一般要求最大载重量在15~20kg左右;

2.3 续航能力及工作量

动力上一般分为电池、汽油2种,以锂电池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8m/s,续航时间在35min,连续喷洒时间能达到15min左右,每小时最多可喷洒6.67hm2左右。以汽油作为主要动力,飞行速度在3~6m/s,最长续航时间能够达到150min,喷洒宽度4~6m。

3 植保无人机的市场需求

3.1 国外现状

虽然与中国农业耕地状况相似,但是日本推进无人机喷洒农药工作比我国早近20a,据专业人士预测,2016年,日本大概有5000多架植保无人飞机在农田上空高密度作业,其中有70%的稻田采用无人机飞防来完成防治的,50%的农田植保防治是借助植保无人机来进行作业的。

种植业的规模化对农业技术的高效率的要求、农业自动化对植保无人机的需求,将会极大地推动农业种植规模化和自动化的进程。随着规模化种植的加快,统防统治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无人机的高效率和规模化操作为生产企业和种植业大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只要有利润,有前景,这个行业才能延续、推进和发展,直至做大、做强。

3.2 国内现状

据统计,在欧美,每个农民可以养活95个人,而在我们中国,一个农民却只能养活17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差距在哪里?目前,在中国,高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的局面并未得以大面积运行起来,因此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目前还难以估计。但是我国农田大田作物约1.07亿hm2,如果按照平均每667m2施药2~3次计算,共需3.2亿hm2次施药作业,由此推算,如果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播种的防治工作全面铺开、全国推广,中国的植保无人机市场将可以达到较高的占有率。

4 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目前无人机市场需求较大

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市面上缺少成熟可靠的植保无人机。由于业内专业化细分程度不高,技术水平提升能力也有限,有不少厂商一味追求业务涵盖范围,销售业绩等,但却忽视了自身研发水平的提升,专业化道路的拓展。生产厂商应根据行业用途,细分无人机市场,主攻1~2种,加大技术创新力量,加强技术公关,将主打产品做强、做大。

4.2 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对买家来说,不乏好奇尝鲜者,因此盲目购买者众多。而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技术运用于农业的创新产品,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近。但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的用户普遍存在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专用植物保护知识不足,光凭个人直觉盲目勾兑农药试剂,易出现药物残留过高(低)、防治病虫效果差等问题。如何将现代创新技术运用于现代农业,是农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是想真正用于农林植保,买家应实地考察现场,多一些模拟测试,从技术层面多一些了解,而后入手。

4.3 在培训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篇(9)

中图分类号: U29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147-3 

1 RFID电子封锁概述 

RFID一次性电子封锁产品是一次性安保产品,具有成本低、体积小、存储信息容量大、全方向读写、识别距离长及存贮时间长等特点,并具有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优势,与互联网、通讯技术有面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是继PC、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之后的第四次的信息技术革命,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1]。主要应用于海运集装箱一次性封锁、航运包裹、石油天燃气化工管道节点管理、银行钱袋与票据袋管理、快递邮政包裹、电力电表、水厂水表封锁管理、采矿下井工人管理、物流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公共信息服务行业、防伪防盗等领域。 

在物流行业,主要应用在于部分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技术中,特别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快递行业中的自动分拣系统,大量的包裹通过自动分拣系统传输带,通过读写设备可自动分出包裹的去向,然后包裹自动从流道中分拣出来,电子封锁在包裹袋中,可在任一方向被读写设备识别。传统条形码打印、条形码识别技术由于信息存贮量有限,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采用RFID电子封锁,以此来不断降低RFID成本。 

RFID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AIDC)主要解决货物与信息之间的匹配关系,在各类实物在存贮、运输过程中,随时可以掌握物流的整个过程,使物流链变得透明化、信息安全化。目前,RFID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AIDC领域最热门的技术,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乃至几十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RFID最早发明于1948年,并首先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RFID标签和阅读器发送和接受无线射频信号,来分辨敌我双方飞机。到了7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Los Alamos科学实验室,将RFID技术转为民用,并应用在物品跟踪管理上[2]。从90年代开始,RFID正逐步应用在邮包跟踪、机场行李及乘客跟踪、仓储管理、存货控制、健康护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3]。随着RFID硬件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RFID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其应用领域将更为广泛。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相结合,以产品电子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为核心在互联网之上构造“物联网”,可以在全球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对物品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各环节物品移动监控和动态管理[4]。为了使RFID在全球进行推广应用,国际上已成立了一个标准化组织EPC global[5],提出了基于RFID的应用体系架构,制定全球统一标准来保证供应链各个环节信息的自动识别。各大软件厂商也在其产品中提供了支持RFID的服务及解决方案,如Sun EPC网络[6]、SAP-自动识别基础设施[7]、Oracle传感服务器[8]、IBM Websphere服务器[9]、Sybase RFID解决方案[10]、微软的RFID中间件[11]等。 

当前,国家众多企业中,信息化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阻碍RFID电子封锁的应用。RFID电子封锁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其主要功能是快速、精准地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后,须经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处理,才能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总成本的作用。即,RFID电子封锁的应用,需要相应的企业信息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使RFID电子封锁系统与该企业的erp、CRM等信息集成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产业供应链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也阻碍了RFID电子封锁的实际应用。与西方国家的企业相比,由于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弱势地位,况且我国大多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在竞争,而非合作。价格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就造成众多制造业利润率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整个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往往博弈大于合作。然而,RFID技术只有在整个供应链上协调实施,才能完全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分享,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RFID电子封锁的另一个主要好处,是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如沃尔玛RFID每年为可为其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成本。 

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RFID电子封锁的应用将由点到面,延伸至各个领域。而RFID电子封锁D的实施成本,必然伴随RFID的推广而逐渐降低。在具体应用层面,也将会从托盘或整箱的货物跟踪逐渐扩展到单品货物跟踪的水平。从产业供应链的角度看,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鼓励众多企业多多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而RFID将会在整个产业升级中发挥用武之处。 

RFID电子封锁主要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内置天线和射频天线间实现通信。从原理与结构分析,整个电子封锁中的两大主要元件是“芯片与内置天线”,国外对RFID电子封锁的研究也集中在这两大项上面。 

通过对SoC片上系统的不断研发与实际应用领域的飞速扩张,RFID电子封锁的研发将朝着体积更小、储存信息容量更大、读写速度更快、穿透性强非可视识别、对高速移动目标识别能力强、可同时多目标识别、能够嵌入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BD2(北斗2号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格洛纳斯卫星定位系统)芯片进行定位与实时跟踪,应用领域多样化的新兴高科技产业群发展。到2011年RFID电子封锁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100亿美元,国内占比8.5% ,并且2011年到2015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7.83%以上。 3 应用或产业化前景 

RFID一次性电子封锁技术,依据单元技术与系统集成并重、产业投入与市场培育并重、企业运作与政府推动并重、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并重、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并重的原则,以实现RFID一次性电子封锁产业自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RFID技术融入到电子封锁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应用空间。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试运规定与技术政策,加大了对RFID电子封锁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实际应用领域也从“天津港基于RFID的集装箱陆运作业流程改造项目”、“上海港中美集装箱电子封锁国际航线应用项目”拓展到“五粮液酒防伪电子封锁项目”、“沃尔玛将全部货物上的条形码标签改为RFID封锁”多元化领域。 

2011年RFID电子封锁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100亿美元,国内占比8.5% ,并且2011到2015年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7.83%以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RFID电子封锁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FID一次性封锁产品的种类将越来越丰富,电子封锁、读写器、系统集成软件、后台服务等都将取得新的进展。 

4 技术路线及方案 

本项目将采用吸收与创新并用、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前人和自己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天线技术、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积累,并将结合现代物流、仓储等特定的领域和应用背景来研发低成本RFID电子封锁,提高成果的实用价值。 

RFID电子封锁是由RFID芯片和天线组成,利用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实现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电子封锁中存储一个唯一编码,其地址空间远远高于条码所能提供的空间,因此可以实现单品级的物品编码。当RFID电子封锁进入读写器的作用区域,就可以根据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原理在天线两端产生感应电势差,并在芯片通路中形成微弱电流,如果这个电流强度超过一个阈值,就将激活RFID电子封锁芯片电路工作,从而对标签芯片中的存储器进行读/写操作。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RFID电子封锁是研究将RFID芯片、天线与附着的封锁介质三者之间的匹配技术,以及电子封锁加工过程中的一致性技术。主要为仓储与物流配送管理,通过条码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可追溯系统。在物流作业中,电子封锁记录货品信息。条码系统能清晰的获取物品的各类信息,包括当前位置、名称、储运情况等等,为用户查询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 

5 电子封锁应用后的作用及意义 

在电子封锁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保持RFID天线最优化设计,完善电子标签嵌入式的封装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市场需求;建设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链形成,提升电子封锁产品在国际中市场竞争能力。 

方便信息的更新,满足客户需求,电子标签则可重复修改、删除、新增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 

电子封锁的运用成为各企业维护知识产权及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重要防范措施重要手段。由于RFID存储的是数据信息,可设置密码保护,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避免在物流环节中流入的大量假货而损害知名品牌。 

在快递行业自动分拣系统中运用RFID电子封锁技术,实现对包裹的跟踪与定位监管,加强通关监管水平,提高通关效率。 

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电子封锁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有源RFID技术、GMS通信技术的GPRS/SMS业务、GIS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在货物状态发生变化时实时将状态变化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传输到货主或管理人员的机器上去,电子封锁甚至能够在损害行为发生时提供即时求救信号。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程度和透明度,将使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带动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产品的高端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一方面,可催生新的行业发展,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减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规模。 

参 考 文 献 

[1] 李战怀,聂艳明,陈群,等.RFID数据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8(8):50-58. 

[2] Finkenzeller K. RFID Handbook: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in Contactless Smart Cards and Identific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2003. 

[3] Harrop P. RFID in the Postal Service. MoreRFID, 2005. 

[4] Ye J, Wang Z,Pan X. Research on production procedure real-time supervisory control technique in rfid-based circumstance.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8, 7(1): 81-84. 

篇(10)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对原有经济系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价值链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催生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信息技术为主要驱动力、以互联网络为活动平台的网络经济新形态。

一、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一)网络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5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8.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达68.6%,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增速是美国、日本、英国的3.3倍以上。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全面发展,涌现出一批10亿美元规模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处于群体突破的爆发期

2015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15.9亿元,增速达38%,今后几年还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6年,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元人民币,正以每年近40%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由17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7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8%。

(三)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5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19.5%,预计到2020年,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0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电子商务市场。

(四)基于信息网络的分享经济迅速崛起

2016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6.95亿人,占网民总人数比重的95.1%。2015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两万亿元,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已在短期内催生了一大批巨无霸式互联网企业。滴滴、UU跑腿、猪八戒网、货车帮、途家网、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品牌应运而生,企业规模已超越或正在接近传统领域经营数十年的竞争者。

(五)互联网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远程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相关举措

(一)建立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围绕大数据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等创新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和激发制造业+互联网的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试验区建设要突出创新引领、注重特色、厚植优势,着力推进大数据制度创新,注重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数据资源整合、大数据创新应用、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数据创新发展关键环节和突出难点的若干条政策措施;《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网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二)培育发展网络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为抓手,强化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创新产业培育模式,统筹空间规划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确定了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规划布局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载体,目前,华为、新华三、浪潮、猪八戒网等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加快洛阳洛龙大数据产业园建设,中国移动中移在线、奇虎360、西交大中原大数据研究院等12家企业相继入驻。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推动地市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吸引大数据平台型企业和创新型团队入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建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共同推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平台建设。组建多元化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建设。依托省内高校、骨干企业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郑大一附院互联网医疗救治技术及应用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安交大在河南省设立了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创新中心,浪潮、新华三等行业龙头企业大数据研发机构落地河南省。二是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在“互联网+制造”方面,鼓励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等双创平台,建设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培育5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智能车间。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1560家益农信息社、撮合农产品、农资线上交易额3.2亿元,3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推出全国第一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上下互通、全警联动的省级“互联网+警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289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理,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公安综合服务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洛阳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营造10分钟智慧养老服务圈,入网注册老人用户82万,签约服务商家500余家,每年提供各类服务超过300万次,得到了民政部的充分肯定。

(三)不断壮大电子商务规模

2016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0%。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打通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流程和传统通关流程,实现了货物的“秒申报、秒通关”,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探索多式联运通关机制,开行郑州到青岛、连云港、上海等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扩大郑州—海港班列—日韩地区等海铁联运业务规模,推动空空转运和空陆、铁海联运加快发展。2016年,河南跨境电子商务累计进出境商品8500万单,货值67亿元,在全国试点城市中保持领先。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5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91个、村级服务点3710个,形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锐之旗、河南中钢网、郑州悉知等3家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入选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

(四)提升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能力

建成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成4G基站14.6万个,居全国第6位,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1104G,居全国第5位,通信网络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全光网河南,市、县城区和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覆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省固定宽带50M以上接入。

三、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网络经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的任务仍比较繁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网络经济发展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网络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变化、新要求不适应,思路不够清晰,工作无法下手,依然用传统思维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二)政策和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法律滞后、空白点多,现有法规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相关标准规范缺乏,制约数据共享开放。

(三)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河南省尚未建立网络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对全省网络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分析和预警。

(四)协同推进机制还未形成

网络经济跨界融合,迫切需要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形成联动配合、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

四、推动河南网络经济强省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完善网络经济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研究出台政府采购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管理办法,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促进网络经济加快发展。加快建立网络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地方立法,围绕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个人隐私保护等重点内容研究开展地方立法探索。

(二)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推进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加快建设,打造试验区的核心区。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动大数据企业、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汇聚,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依托高校、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吸引国家级大数据创新平台落户河南省。推动全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平台、多式联运综合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实现重点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率先突破。

(三)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

加快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三年行动,实施中信重工智慧制造、信大捷安移动智能终端公共安全平台等示范项目,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依托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加快推进精准农业应用示范。推动郑州、洛阳、济源等加快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物联网示范城市和示范园区。

(四)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

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推动政策红利覆盖全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布局建设一批物流节点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型企业,建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

(五)夯实网络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制定河南省落实国家网络提速降费、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的实施办法,推动流量资费水平进一步下降,大幅降低大数据相关行业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加快提升高速光纤网络、4G网络覆盖质量,建设覆盖全省的窄带物联网,积极争取5G网络试商用,推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热点公共区域免费WLAN全覆盖。

【参考文献】

[1]黄宗捷.网络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张小葶,倪云虎.网络经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 石油化工基本知识 下一篇: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