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课堂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效课堂概念

篇(1)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严谨、逻辑性要求很强的科目。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反复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却难于消化吸收,思维没有得到提升,能力也没有得到加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参与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使课堂教学效率非常低。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真正落实新课改,结合各地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备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理解教材,还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会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高效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多名老师多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很多东西。在进行新方法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本教材即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也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精心备课。

二、促进预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法宝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只做到精心备课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把学生也带动起来,这要求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导学案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预习过程中,针对学生预习的内容,第一,自己能看得懂、能理解的,要独立解决;第二,理解有困难的、有疑惑的知识点,自己做上标记,以备课堂上讨论;最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迸出来的灵感,产生的新方法,也记下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每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对于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学习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使优秀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落后生有弥补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生为本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根基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实现不了真正参与,还是称不上高效课堂。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为学生作出肯定的评价,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差异,通过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等,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兴趣引入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是比较深奥的知识,容易使得学生疲劳,所以如果在课堂上,提出极具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猜想:有五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3个不同的邮箱,问可以有多少不同的投递方法?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等待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公布最终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将10个不同的信封,放入3个邮箱。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增加了学习的效率。

五、引用多媒体技术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新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立高效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数学的难度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其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形象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的时候,对学生的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空间几何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总之,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要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

篇(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近十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无法消除,这就使得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学生、家长都难免产生种种急功近利的认识和行为。例如,不愿在概念教学上多花时间,而是以“直接告知定义,提出几项注意”的方式进行;对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运用也是以“题海战术”来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概念内涵难于理解,概念外延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缺乏扎实的生物学根基,后续学习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因此,要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高效、长效教学,就必须从核心概念教学做起。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种类

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北师大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例如,光合作用就是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高度精准地对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代谢过程进行了概括。通过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探究和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创新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物学核心概念非常丰富,从宏观上可分为构成型、组成型、过程型以及结果型4类。构成型概念用来概括生物体的构成层次特点及构成单位的特征。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组成型概念是构成型概念的具体化描述,即从生物体的位置、结构、功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细化描述。过程型概念则偏重于对生物体的整体生理过程的表述,包括起始与结果这两个状态。结果型的概念主要强调某一过程或诱因所产生的结果。生物学的4类概念划分是相对的,很多概念常交错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现状的分析

1.传统概念教学的长处

虽然传统教学有种种弊端,但其对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视值得借鉴。传统教学常常紧扣文本,从三个方面对生物基本概念进行讲解与分析:分析生物概念的内涵,即对生物概念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强调生物概念的外延,即突出生物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联系相关概念,区别相近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并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

2.现代概念教学的不足

虽然现代教学有种种长处,但其对概念教学的忽视值得反思。很多教师仅强调生物概念的知识本位,而忽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具体体现在:重结果,轻过程。在引入概念时,没能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概念,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没有对概念的实质进行彻底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感悟。重解题,轻概念。题海战术成为学习生物概念的捷径,很多教师不愿意在核心概念教学上多化时间,认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很自然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重眼前,轻长远。师生、家长都达成共识,高考是最大的眼前利益,所以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生物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时间只占20%,80%的时间都花在习题训练上。

三、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1.注重概念的情境导入,为高效课堂营造氛围

生物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注重设计相关概念的导入情境,为后续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通过概念导入时,不能只给出定义,让学生自己去背诵、记忆,而是要精心设计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生物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深刻的认识。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导入概念教学。高中生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储备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事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可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来设计概念导入情。例如,在学习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时,学生基本都知道,但又都难以表述,并将其与糖类划等号。这时教师可先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定义,接着让学生列出他们在化学中所学的各种物质以及相应的俗称,然后进行连线,在此基础上,将碳水化合物与糖类写出,并画上等号,此时学生就会明白碳水化合物仅是一种俗称。在这一过程中调动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生物与化学的联系,还能对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利用生物实验来引入概念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较熟悉,这就可让学生通过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实验结果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及其高效性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酶的概念,落实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学实验的理念,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要突破这一难点,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来实现。这就要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充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例如,对于“种群”这个概念,就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例可以是: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而反例可以是: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还可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建构正确的“种群”概念: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应能与后续学习的“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相区分。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个明确的认识。例如,上述“种群”的概念,如果只是举“一个池塘中所有青鱼,一片稻田中所有黑斑蛙”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误认为种群就是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因此,还要再加上“一片森林中两群狼、世界上所有的人、太平洋里所有小黄鱼也是种群”等例子,以帮助学生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同时,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还要加强比较,通过比较既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鉴别,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辩证思维的学习态度。正例间的比较能让学生归纳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而正、反例间的比较则能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例如,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各有各的独特特征,但同为生态系统,它们又有共同的特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3.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让高效课堂结出硕果

虽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巩固记忆和迁移运用仍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绿叶比作“工厂”,叶片的表皮细胞相当于“围墙”,其上的气孔比作“大门”,保卫细胞比作“门卫”,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作“车间”,其内的酶相当于“工人”,太阳能相当于“动力”,二氧化碳和水相当于“原料”,葡萄糖和氧气相当于“产品”。此类例子很多,只要教师认真构思,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运用,学生就能有效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这对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维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打造高效生物课堂,必须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樊庆义.核心概念教学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之一[J].山东教育,

篇(3)

1.比较法。通过比较概问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类比法。通过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之问的类比,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

3.归纳法。有些数学概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的本质属性。

4.数形结合法。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设计动态图形,利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概念的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而、从现象到本质。

6.适当运用变式。在教学中运用图形变式、语言变式、符号变式等手段变更对象非本质因素,对抓住本质因素,进行准确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念引入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感性认识。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旧知识引入。许多概念建市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巧妙地过渡到新知识,既自然,又能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4.通过实验引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5.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三、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1.从模糊过渡到精确,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抓关键词,剖析概念内涵。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需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分析,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将其内涵层层剖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必要且足够地展现,从而获得概念的真实含义。

2.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掌握概念。通过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辨析概念。在数学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促使学生灵活透彻地理解概念。

3.应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如归纳、类比、数形结合、转换等,按一定标准对概念分类。通过对概念进行分类,如交叉关系、属种关系、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并列关系等,帮助学生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发生概念间的混淆和混乱。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学是与一定的社会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概念,进行意义建构,形成恰当的“心理表征”。

5.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所有对象的集合。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1)精辟讲解,加强教学的科学性。(2)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3)运用比较,区别易混淆概念。

四、概念的运用要合理

1.重视概念的“双向性”。概念是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的真命题。因此在选题时,教师可适当选择“双向性”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像个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比如,在讲解地球上的经纬网这个知识点时,传统的教学,教师总是拿一个地球仪在黑板上演示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各自有什么变化规律,最后得出“横经竖纬”的结论。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解的累,学生学习的痛苦,学习的效果也不好!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得出这个结论,那么效果将是事半功倍。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其中呢?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先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先不告诉学生鸡蛋的用途,让学生对这节课首先由一个期待。课堂上,首先创设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如果你在森林、沙漠或者海上任何一个地方迷路了,怎么办?”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对每一种做法都必须给以鼓励并适时的引出经纬网的概念,告诉学生当没有任何参照物时我们可以用经纬线在确定自己在地里上的位置。那么如何看经纬线,如何确定你的经纬度呢?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经纬线,让学生将其绘制到鸡蛋上,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的问题同时也能自己得出书本上的结论,教师只需最后请学生来总结并讲解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即可。这样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也解决了教师讲的累学生学不会的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学习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二、改进备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理念要求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备好课,安排好课堂过程。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在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下教师要备好课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备课时,不求多而求精,不求快而求活,不求静而求动。最后,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三、课堂教学科学化-----出粗取精

1.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很重要

老师上课时要调节好情绪,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学生听不清,长期下来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老师的讲课成了催眠曲,自然课堂效率低下,成绩便很难提高。相反那些上课铿锵有力,富有激情的老师,成绩普遍好,原因就在于情绪感染人。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这是这一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巧妙设计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需要熟练应用多媒体

单一的教学手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板书时间,以直观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点,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4.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流畅。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分析清楚学生学习知识困难的原因,抓好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看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运用有效衔接将其有机的串联起来已达到在教学过程中的连贯和高效。

篇(5)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其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重视解题技巧教学,轻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象,或缺乏对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不断探索教学策略,实现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一、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概念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致力于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概念学习的兴趣,引导其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概念学习的高效性。

例如:在向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然后提出问题:杰米鼠向西逃窜20米,假如汤姆猫追向北或西北方向,那么能追上杰米鼠吗?如果追不上,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表示疑惑、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再顺势引入“向量”这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最终知道向量的本质特征等。

这样的引入方式比较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高中数学教材具备比较标准的数学语言,某些数学概念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素材,将其有效地引入课堂,进而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以“汽车加油”为主题,让学生观察一下加油站的加油过程,显示器上的数字保持7.4元/升不变,而旁边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跳动,其原因如何?两个小窗格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三者关系怎样?这样,顺势引入函数的概念,假设所加的油量为x升,所付金额设为y元,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即可表示为:y=7.40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就是x的函数)。

这样,函数这一比较难讲解的抽象概念,就以生活化的感性材料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同时知道了两个小窗格分别代表油量和金额。因为油量一直在变,所以金额也随之改变。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形成概念

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抽象,从而获得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进而在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其抽象概括与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曲线方程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提问,启发学生对直线方程定义的回想,然后自主进行对抛物线与正弦曲线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获得曲线和方程的特征,从而将直线方程的概念迁移于曲线方程。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四、概念教学可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等网络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新概念的解释与内涵,有效拓展、活跃思维,明确知识要点,增强数学意识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上的动画演示跟踪点的轨迹,演示“圆锥曲线”,这样的轨迹图形更清楚、真实、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灵活性,实现师生共同控制的模拟演示,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解决几何问题。

五、数学练习中不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同时促使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向量坐标”概念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也会提出多种解法,如两点间距离、直线方程等,也有学生利用所学的向量坐标概念进行解题。

这样,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会实现对向量坐标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有利于概念的巩固。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依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

篇(6)

课堂引入相当于一座大桥的引桥部分,在课堂构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就数学教学而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所以以旧知引新知的导课方法便成为数学课中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在复习平方根的概念基础上引入的;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是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的;等等.概念的引入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略到精细,从现象到本质.

二、运用对比法,澄清概念

1.相近对比法澄清概念

初中数学中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知识特别多,使用对比法教学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探求、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在概念教学中,若用相近对比的方法,就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最集中、最精细的形式显示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澄清对数学概念的模糊认识,辨析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这些规律的来源,以达到切实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对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许多学生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可以用对比法比较它们的表示方法,比较它们的端点个数,比较它们是否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2.正反对比法理解概念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若能举些错误概念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比较,则能让学生从反面的例子中得到启发便能牢固的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方程的概念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地掌握方程的概念.如,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1)5+x=10;(2)2+x;(3)9+5=14.通过正反比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是方程,(2)(3)不是方程.

三、运用类比法,深化概念

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性,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由已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如果适时地运用类比,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而得到;分式的概念可以由分数的概念类比而得到;等等.

另外,利用类比法对于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1)运用类比法教学,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2)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使知识条理化.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络,这里有数学知识的横向式拓宽,也有递进式的深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就寓于其中了.(3)通过类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篇(7)

生物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科不可替代的方法,它为了检验某种生命科学的假设或理论的需求,而创造一个特定环境进行探索与实验正是通过这项实践活动的不断发现,人们对生物学才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随着现代技术和实验手段的迅速发展,实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形象具体化,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他们操作探索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了让课改理念得到更好实施,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构建高效的生物实验教学课堂进行探究。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配备不足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实验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经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大多数学校设有独立的生物实验室,但实验室面积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同时,在实验仪器设备方面存在不齐全、现有仪器过于陈旧的问题,如显微镜的数量不充足,计量仪器不够精准,这些都将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而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学校经费不充裕以及对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

2.生物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很多生物教师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根据实验教学需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而在实验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素材、药品、调整仪器等,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学负担,直接使得教师在教学任务重和时间紧的情形下,忽视对实验课的教学,直接改为理论课的讲授。学校和部分教师仍把生物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学生对实验活动的态度和认识不足

从已有数据了解到,约有58%的学生对实验课持有无关紧要的态度,尚未意识到实验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完全进行“填鸭式”学习,虽然喜欢实验活动,但仅限于按照现成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创新能力不高。再加之实验过程的“重结果、轻过程”,纵然生物实验教学得到实施,效率也是极低的,教学没有成效,或成效甚微,所有教学改革的目标都将成空。

二、创建生物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性建议

1.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完善实验教学的条件

校方应积极争取教育经费,保证实验的有效持续,确保实验教学仪器、药品等得到及时的补充,教师与实验室管理员也要维护好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让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只有在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教师们才能更加积极踊跃地开展实验教学,更多地将创新教学方法呈现在课堂上,进而转变多数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意义不大的认识。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有意识授予的一切,同时也将接受教师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某些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生物理论课与实验课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促进,教师要把实验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并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对教师来说,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就要认真备好课,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在进行每一节实验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明确实验的目的,把握实验中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及整个实验操作的流程规范,根据即将授课的内容,准备所需要的相关材料、调整仪器设备等,确保实验的有序进行。只有各项工作充分准备,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一课,实验准备的材料有:蚕豆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浓度为70%的酒精。实验的内容是观察叶片的结构,不是如何制作切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控制制作切片的操作时间,或者尽量在课前制作好切片。在生物实验教学前,教师应当实际操作一次整个流程,对于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纰漏,要了然于心,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状况时,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纵观生物的发展历程,从“血液循环学说”到“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都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才得到的,可见要想获得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实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相关研究中发现,体验式学习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生物实验就是w验式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生物实验教学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下,帮助学生进行新知构建,这个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就像“脚手架”一样,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起来后,教师的参与就慢慢减少,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最后将撤去“脚手架”。

课本中多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理论,如死水一般,毫无生气。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知识呈现出来,比如运用多媒体Flash三维动画演示微生物的世界,让学生全情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实验教学的环境不仅仅拘泥于教室,可以组织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比如,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微生物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引导提问“食用的蘑菇是植物么?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在生物实验的课堂上,鼓励与支持有自主探索需求的学生,选择有浓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自由、多彩、高效的课堂。

三、总结

文章阐述了新课改下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研究,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涉及的阻碍因素有很多,文章不可能将其一一列出,并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由于知识储备及研究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失错漏,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实践将该课题的研究进行完善,寻求初中生物实验更多的高效教学法,也期待和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法

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我们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题海战术早已不适合新课改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尽快融入化学课改浪潮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致力于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育家罗杰斯也说:“教师的态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师生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关心热爱学生

教师的自身形象与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

用,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加强个人修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始终用满腔的热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因为这样学生才愿意听自己的课,才愿意与老师交流,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幽默的教师,因为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使平淡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时,在解释铝作为一种活泼金属元素,它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却具有两性时,我这样说:“铝因为上面是非金属元素,下面又是金属元素,它的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呢又是非金属元素,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这样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新课改也呼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科学性、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措施:

1.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因为这种形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形式,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以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基础》的“烷烃的命名”、《实验化学》的“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等教学内容时,我给学生事先定好学习目标,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学目标。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形式僵硬、呆板,不能很好地展现高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现象,而且课堂容量小、课堂效率低下。而多媒体的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那些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同时,我们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有较大的危险性,或者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形象地把实验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示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汽车尾气中怎么会产生氮氧化物,从而污染大气、形成酸雨的?我让学生看了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实验视频,清楚地了解了整个过程,既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顽固地停留于传统的测验和考试上,忽略了教育功能与激励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展学生的其他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

做法:

1.评价内容全面性

化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化特点,目前我们普遍认同布卢姆教学目标,该目标一般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注重认知目标的评价,考试考什么知识我们教师就教什么知识,把难以量化的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排除在外,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脱节,这其实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背离的,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例如,在学习《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这些目标在讲课过程中一一落实:(1)教学内容:了解煤的成分,知道煤的用途。(2)教学技能:通过讨论、交流以及合作学习,解决本课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保护化学资源的意识。

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教师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其实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新课改评价方式倡导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弥补修正。

篇(9)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教学方法,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删减。抓住教学中最精华的内容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迁移理论中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他们善于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能够抓住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中主要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对其中的“易水诀别”内容,教师只通过三个问题就解决了问题:①太子与宾客为何“皆白衣冠以送之”?②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③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诀别场面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巧,既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还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开展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强调让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满堂灌”,而现在一般要求学生先预习,发现预习中的问题,然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理解为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这样就会对诗歌主题产生片面的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式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后果除了使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欠缺外,还限制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结合白居易生活年代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教学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计划进行的,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预先设置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可以灵活的授课,脱离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时,就把这些课文通过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横向比较这几篇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对这几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通过认真的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也进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原来每个作家的理想与人生机遇各不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品意境的高远不一样。同样的时代背景,有的痛苦、迷茫;而有的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与坚强。而有的投身于大革命之中,在内心深处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与豪情。

篇(10)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课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探究学习,关注学生身心需要和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有效课堂。这一理念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提出了好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因为,好语文教师,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引导者,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者,每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有效课堂调控的高手。所以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好语文教师和修炼有效课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呼唤好语文教师

1.关于好语文教师的认识

当前,好语文教师已经成为业内每个教师追求的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语文老师,无论社会上还是教师群体的认识都是参差不齐,观点各异。在很多家长眼里,只要课堂上能关注自己的孩子,课后也能关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语文老师;社会群体认为,博学多才、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才是好老师;即使在语文教师群体中,好语文教师也没有规范的标准,一般认为书读得多、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和成绩好,都算好语文教师。

2.好语文教师标准内涵界定

其实教师道德标准和教师行为规范化的要求,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是:好语文教师的“好”至少要从德、能、技三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我们经常提到的高尚品德、德高望重都是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是教师教育理想的基本出发点。高远的教育理想是好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准。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提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更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根本需求。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远大的理想就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品德修养,用自身品德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有雄厚的专业底蕴。雄厚的专业底蕴包含知识渊博、业务精湛、魅力高超,它是好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好语文教师的专业底蕴的总体要求是广博、厚实且与时俱进。对语文教师来说,专业底蕴主要是博闻强识、具有独立教学设计能力等。

三是课堂教学手段高超,魅力四射。这是语文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调控能力。语文教师的魅力还表现在智慧超常的课堂教育能力。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智慧型的。著名教授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敏锐感受,具备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魅力。

二、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我们知道,高效课堂的有效性来源于课堂教育载体的和谐交流。每一节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们流程设计精心,结构严谨,研读深浅适度;学生展示时落落大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形式多样。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手段和资源载体,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1.以学带教,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现自身素养。譬如:在展示所学生字时,在展示完毕后,还要领着大家多读几遍,让每个学生学得扎实;对“易错笔画”这一项,应把易错笔画逐一讲解,引起大家的注意,便于大家掌握生字。

2.形式质朴,凸显语文教学魅力

小组展示形式的多样性,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华丽,容易喧宾夺主。语文课堂,不管以哪种形式表现,总应不离其根本――听说读写。

3.教师的点评,突出点拨与引导

对小组展示的评价,教师不应该只起到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还应体现如下几点:一是对应强调的重要知识点,小组汇报时强调不够明显的,教师要再加以强调;二是对汇报时能够凸显小组学习方法的地方,加以提炼,形成一种经验模式,加以介绍与推广;三是理解不够到位,或有必要再深入地地方,教师应有意点拨;四是应对重要内容,简单提问一下听的同学,检查是否理解,检查汇报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则。成为“好语文教师”是每一名在岗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语文教师只要心存高远的语文教学理想,下大气力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底蕴,课堂教学中尽量追求属于自己的智慧,那么“好语文教师”就如春雨后春笋成长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土壤,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兴生长!

上一篇: 无风险资产的特征 下一篇: 健康教育的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