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产业发展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产业发展措施

篇(1)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篇(2)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20*/20*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20*/20*榨季,实际砍蔗面积6.776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324万亩,实现农业产量23.97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87万吨,农业产值达4551.7万元,较上一榨季增1519万元。工业入榨量为20.54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36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14.72%和13.2%,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2.7万吨,生产酒精0.155万吨,工业产值12*3.5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16625.2万元,较上一榨季增6492.3万元。(2)茶叶生产情况20*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9.6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535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978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6.3191万亩,毛茶产量2016.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2115.1万元,比上年增720.6万元,增51.6%。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9.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2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4369万亩(含0.7886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8.2%;老茶园5.5682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61.8%。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1)良种种推广情况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3.71万亩,占计划的55.37%;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0.4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2.5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0.2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0.15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0.4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0.4万亩。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32*万亩,小区域经济1.145万亩,其中:香红辣0.34万亩,香红蒜0.1万亩,黑葵花0.25万亩,土烟0.1万亩,草果0.15万亩,香芋0.12万亩,芝麻、苏子等0.*5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2.176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1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2次,食品安全宣传2次,整顿农资市场10个,检查农资门市13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15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1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1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99.2%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

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四、下一步工作计划要取得我县20*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5.8”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要围绕“5.8”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35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篇(3)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是解决现有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重要途径。以农业科技成果为起点,进行成果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明显的特征是成果找市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农业科技成果的流通过程,以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使知识形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物质财富;广义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包括技术的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研究)及其在农业(产业)中扩散渗透的企业化、商品化过程。

从产业化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几个基本特征。作为产业化对象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先进性和成熟性,能够向外扩张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运行过程看,具有市场导向和一体化运行的特点。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主要动力。一体化运行是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开发一成果运用试验成果规模化生产和营销的有机过程。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的效果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促进农业增长的功能显著。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市场整合,在农业科技进步在推动力和科技成果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对先进、成熟、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和进行市场营销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加速农业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完善产业化配套条件,有组织、有目的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扩大生产规模,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达到规范的物化和商品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本质是将不同的产业化主体通过科技成果相互连接,科技成果在各主体间通过技术转化以及市场调控进行流通,实现其商品化并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成果的商品化和技术市场交易。也就是说,农业科技成果只有在市场经济调控下首先实现了商品化,才能通过技术市场流向生产领域或技术消费领域的过程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意义也就是通过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同时,在市场交换中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由其自身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下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链的不连续性,各部门条块分割,各司其职,对各自利益达到的满意度尚且不说,就以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速度而言也不可能说快就快。再者,推广和经营部门因利益驱动,舍近求远乐意推广或经销省外,国外的产品、种子、技术等。推广机构本身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一般是围绕单项的技术服务。

开展大型综合困难较多,推广部门视野窄,办法少,服务难以及时到位,造成农业科技推广的整体服务功能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主要以自身效益为准则,很少考虑到某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后给其他部门带来的外部效果,表现为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风险小,已商品化程度高,盈利高,周期短的技术等会主动积极去推广。而对难度较大,成果推广初期,风险较大,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技术就不会很主动去推广或加以拒绝。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不少中小企业遇到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经营陷入困境。调查中发现,融资难是目前困扰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瓶颈性难题。由于受到资金的制约,一些已开工的项目,不能如期竣工;竣工投产的项目因流动资金不足不能生产,影响了项目效益。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成为制约产业化的障碍。

农业科研偏重产中研究,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十分薄弱,尤其产后科技力量不足导致了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技术成果不多。而产中阶段成果在转化中的社会效益显著,成果本身的效益大多难以实现。再就是从生产和市场角度来看,转让技术的成熟度存在的不到位现象,并没有引起转让方普遍和足够的重视,容易形成对所持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应用性、商品性估价过高,提出超出成果本身价值的转让价格与费用,无形中增大了投资风险,投资者对成果缺乏信心,难以接受使受方望而却步,也是成果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

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成为成果产业化的严重阻碍的中国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是脱节的,机构也是分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科技方针虽已确立,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并不协调,科技与经济目前仍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科技成果进入产业阶段后,小规模发展还可以,但对重大高水平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障碍很多,而这些障碍又常处于各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还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行政干预较多、管理脱节,常常难于排除,这种体制上的老一套部门设置,不利于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林业经济指的是借助林地生态环境,以林地资源作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以及林荫空间,在森林中开展林业、农业以及牧业等多种活动的复合式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助于农业、林业以及畜牧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林业技术的意义

1、宏观方面

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林业技术是必要的保障。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转基因植物,使得种植资源不断优化,在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经营效率,加快了林业建设的步伐,使林业技术又上一新台阶。特别是贵州思南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所以,在选择种植资源时,就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树种,从而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提供积极的帮助,也能够满足不同地貌的特殊需求。

2、微观方面

发展林业技术能够提高林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贵州思南地区的林业融资和林业保险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正逐渐地从传统林业过渡到现代林业,由粗放林业发展为精准林业,产业结构也逐渐从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都需要林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在林业建设中,改革林权也需要技术的支撑,林权改革有助于活跃林业产业,推动市场化的发展,林业技术则是重要的保障。

3、加快林业的现代化建设

在林业技术中,林业技术装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提高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的现代化建设。由于贵州思南地区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林业技术装备的要求也就比较高,这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能够提升林业产业的生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林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4、衡量林业建设现代化发展程度的标志

与传统林业的粗放型模式不同,现代林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基本前提下,其具有较高程度的生产力水平。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对林业功能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扩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林业技术装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当前林业规划管理现状

1、林权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公有制林权模式,即林业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只有管理权,国家对林业资源有着绝对的领导和使用权。在这种模式之下,国家在有些方面就无法对林业形成全面的管理,存在着规划上或是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一些管理制度不遵从,对一些政策不作为。此外,这种单一的林权结构还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流失。

2、产量及品质不高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但是林业资源的分布较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数量就显得比较低。再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区域种植过于单一化,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共享。林业资源的产量及品质都是会对林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资源发展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及控制保护工作应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对国民生态环境改善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采育失调

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指林业在采伐之后可以通过其再生能力在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获得相当量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所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林业的采伐量也越来越大,自然的恢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因而需要借助一种人工的培育方式,即人工造林。从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在人工造林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人工造林的面积与采伐的面积缺口较大,同时人工林由于缺乏管理,存活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林业保护监管力度不够

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有效的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征用林地的现象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制止及补救,但是一部分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还不够,对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占用林业用地的监督审查力度不够深入,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对林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及合理布局

加强各种林业作物栽培过程中的规划以及布局,对于各种林业产物的产量以及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种植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搭配其他作物进行种植和栽培,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常用的模式有林下间种、林下套种等,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点是要抓好林业种植环节,林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要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做好林业种植的短期规划以及长期规划,最终促进林业种植以及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

2、加强对林业的监管和保护

林业监管和保护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林业面对着盗砍盗伐、火灾虫害等方面的危险,因而要加强对林业的监管与保护,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林业的巡查,林业部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巡查,查看是否出现盗砍盗伐现象的发生,一经发现,严厉查处;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监督,弥补林业部门人力不足的劣势。二是加大林业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对于盗砍盗伐和林区纵火的现象,严加处罚,特别是林区纵火,可视与刑事犯罪,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三是建立林业火警预防系统,在一些中大型林区建立预防系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林业资源的损失。

3、强化林业产业的管理

我国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林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林下种植成为很多地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尽量克服一些缺陷,比如管理比较落后、投入不足、生产比较盲目等,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产业管理,对林业产业的规划、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聚集,并且加强更多专业人才在林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用的发挥,引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先进技术,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林业专业技能的专家,在田间进行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授,比如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合理施肥灌溉、抚育措施等一切先进技术。帮助农民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对各种种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提高种植效率,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合理选取种植时间

林业造林的种植时间,一般应选择在春季为好。近些年来由于各个林业区域的树木生物学特征不一样及造林工作进行的较为顺畅,造林时间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时,由于气温不高,植被地上区域都处于休眠模式,种植时不会散失过多的水分。对于冬季严寒区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时间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造林时间应选择在阴雨季节,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较大降雨量都不适应林业种植。

结束语

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林业资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种成熟可靠的林业造林方法,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效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林业产业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

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6%,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水平。随着“全民健身”的传播开来,农村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体育健身是一种娱乐消费。这种看法的出现证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大趋势下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身俱乐部、居民园林健身实施的陈设等等都代表着体育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在农村的传播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就业和产业扶持项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表1是调查了某农村进入健身俱乐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设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数,通过健身的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1.2中国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GDP增长的重要表现。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但是相较城市体育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的。虽然体育产业在农村传播开来,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和现状的重要体现,所以相对来说农村体育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经济在农村所有产业当中是占据这种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也为农村经济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从申奥成功以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体育产业也在农村落户,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轻人为了承担经济负担远离农村到城市谋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是选择到周边周住地的免费健身场地去健身,极少数的人去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3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农村其他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针对于很多农村越来越老龄化,城镇政府应不断的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到本村落户创业。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城市务工人员是因为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外出务工,如果在自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他们可以回村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3.2政府出资大力支持和宣传农村体育产业政府应出资搭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平台,兴建免费健身场地。鼓励广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讲健身的益处。宣讲有关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支持,对健身俱乐部的建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建设适合和满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争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娱乐提供场所。政府可以多进行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的传扬,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篇(7)

1.1强化带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升级晋位。通过组织申报、委托审计、严格筛选、动态管理的机制,进一步提高了龙头企业的整体规模和档次;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了金翼蛋品、迪康药业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达到21个;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全县拥有国家和省名牌产品5个。

1.2强化促动,加快生产基地建设 打绿色牌,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县优质玉米基地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东辽县被国家命名为商品粮基地县、生态县;打精品牌,建设规模化牧业基地。突出抓好肉牛、生猪、肉鸡、蛋鸡、肉羊等畜禽基地建设,提高了规模化养殖水平,全县肉牛发展到24万头、生猪32万头、禽类1800万只、肉羊11万只,全县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139个,东辽县被省列为牧业大县;打特色牌,建设标准化特产基地。突出打造柞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县柞蚕放养量达到1200把,是我省柞蚕产品重点出口县。

1.3强化联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在落实扶持资金、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全县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协调企业和农民签订农业订单,完善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出资金、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工,开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2012年已流转土地10万亩。

2.打造优势产业,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2.1搞好产业规划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了五个产业经济带:东部以绿色有机稻米、肉羊等为主的产业经济带;南部以柞蚕、无公害蔬菜、生猪为主的产业经济带;西部以肉鸡、蛋鸡、优质杂粮为主的产业经济带,北部以优质玉米、肉牛为主的产业经济带;中部以生猪、食用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

2.2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特产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了稻米、玉米、生猪、肉牛、肉鸡、蛋鸡、肉羊、中药材、柞蚕、食用菌、蔬菜等11个适宜东辽县发展的优势产业,着力积聚东辽农业后发优势。

2.3推动龙头企业做强 重点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起点高、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8户,市级龙头企业16户,金翼蛋品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

3.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1强化政策扶持 制定了《东辽县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出台了《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发展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和相关奖补政策。几年来,县财政拿出3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和奖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篇(8)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篇(9)

搞好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载体。拜泉县结合县情,立足实际,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2008年在兴农镇进展村进行先行试点,在6屯组建了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县铺开。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以土地为资本,采取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分配、统一销售 “七统一”运作方式,整合土地、资金、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吸纳农户44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1 709亩。一个生产周期全屯实现土地收入95万元、非农收入127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3 700元,为非入社农户收入的3倍。2009年已发展到5个自然屯,入社农户达到214户,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增加到4 131.5亩。巨龙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的成功事例,得到了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同时也成为引领全县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面旗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其经验与做法。并组织乡村干部、种田大户深入合作社考察学习,通过算账对比,现身说法,教育干部,鼓舞农民,切实增强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使合作社在保证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扩大规模,2009年县级重点扶持了18个合作社,全部实现了整屯推进,全县31个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实现劳动力分工分业9 394人,其中从事种植业1 980人,外埠从事务工、经商、贩运、客运等6 176人,就地进行粮食收购、开办粉房、畜禽养殖、创办苗圃等二、三产业1 238人。

二、加大投入,破解发展难题

篇(10)

作为我国重要基础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至观重要。但是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保护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国家足够的投入予以保护和支持。现阶段,各地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财政支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财政支农支出不够稳定,区域差异较大等。因此,迫切要求深入分析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的实际效果。

一、财政支农支出概念分析

财政支农支出也就是国家在“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设置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为了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及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实现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类别的不同,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分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扶贫开发、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改革、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在国家的财政支农形式上,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国家扶持项目建设的形式,支持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直接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直接予以资金支持。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是保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对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财政支农支出在弥补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农业产业发展相比于其他产业,容易受到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影响。首先,农业产业发展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土壤、水利等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其次,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市场风险问题,不仅产业周期较长,而且面临着资金周转缓慢、利润收益不高的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财政政策作为主导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农业产业发展落后,将会制约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国家决定推动发展现代农业的出发点。然而推动发展现代农业,仅仅依靠农业的自身积累已经难以实现,需要增加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农资金的支出,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不够稳定

虽然目前很多地方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断增长,但是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却非常缓慢,特别是很多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支农支出的规模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有的地方在支农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时存在着支农资金重复投入或者是挤占挪用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支农资金实际规模缩小。

(二)财政支农支出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

受到不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影响,在财政支农支出方面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地方由于主要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但是因为财政收入以农业为主,工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落后,财政收入水平不高,造成了自身财力有限,更是难以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增加相应的投入,不利于地区农业产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业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当前国内发展形势下已经到了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势,有必要进一步稳定增加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农业产业的稳定经营发展。这就要求个地方应该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财力水平以及财政支出能力,进行相应的规划,构建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地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在地方财政总支出的占比,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监管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性,为了确保财政支农支出资金得到规范合理的使用,必须针对财政支农支出资金建立科学的资金监管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并促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针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特别是将有关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建立专门的账户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分配,并减少中间不必要的资金管理环节,通过这种管理方式,避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出现分散投资或者是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其次,应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管理,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程序进行审批拨付,严格落实专项资金专项管理制度,确保规定的资金投入到规定的项目中。第三,应该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有关的项目立项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及时总结分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促改进提高,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多元化的财政支农资金融资机制

为了解决有的地方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小的问题,应该注重通过各类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首先,应该注重进一步改进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优势,鼓励农业银行、农信、地方农业商业银行等,加大有关农业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特别是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程序,扩大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供给。其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制定各种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不断降低农业投资成本,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产业投资氛围,以确保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

(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是不是合理,直接关系到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产出效率情况,在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的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增加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事业费用支出,减少支农资金中的行政管理费用比重。其次,在财政支农资金中,还应该注重在农业基本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增加相应的比例,通过提高各种农业生产性投入,来最大程度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三,应该注重不断地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各种农业补贴直接支出,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面,还应该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增加投入,特别是增加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投入,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财政支农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优化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并不断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以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兴文,邢斯达.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5

[2]薛小颖.关于合肥市财政支农工作的思考[J].当代农村经济,2015

上一篇: 小学数学汇总分析 下一篇: 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