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

篇(1)

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1.1养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育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以后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养成教育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可见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首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这种习惯的养成无疑成了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吃住行生活得不到妥善合理的管理,那么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无论从育人目标还是教育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1.2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学生的需要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便成了父母以及长辈的命根子。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更注重孩子健康顺利的成长,然而农村部分孩子的父母忙于农活无暇管理孩子,部分孩子的父母注重个人娱乐生活,忽视了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空间;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不能正确引领孩子的成长方向;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更为可怕的是家长把孩子的一切劳动包下来。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现在的寄宿制管理体系。名人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为了家长的希望、为了社会的需要,为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3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因为德育是育德的,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即善心和善行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利用规范来限制不合理要求,把合理的需要引向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履行到的规范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2养成教育的具体实践

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令上级领导、学生家长最满意的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

2.1抓常规训练

每学期开学初我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认真带领学生学习理解《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制定的《十个道德好习惯》并对大家提出要求和希望。同时为了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我为班级制定了细则,并以儿歌的形式要求学生时刻牢记。如下:

(1)品德行为的培养:爱国、爱家、爱学校,爱党、敬师、爱同学,勤学好问学科需,成才不忘育才人,报效国家是目标。

(2)礼貌行为的培养:文明语言话心田,举止适当情谊深,待人借物懂礼节,爱护公物意志坚。

(3)自理行为的培养:课前文具准备好,上课铃响要坐好,值日清洁要彻底,弄脏双手要清洗,指甲长了要修理,衣裤脏了勤换洗。刷牙洗脚后上床,整理床铺将顺序。

(4)就餐的行为培养:进入食堂要肃静,等待分饭不争抢。吃饭夹菜不说笑,饭菜掉落要拾起,吃多吃少没关系,剩菜扔饭是可惜,吃完排队涮饭盘,即文明来又守纪。

这些行为的养成起初落实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做错了、忘记了,我就提醒他们,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我不会因为哪个同学做不对、做不好就给予训斥批评,更多时候是给与真诚的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去做。

2.2以情激趣、乐做乐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段话:“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花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的表现出来。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在全面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班级各项制度的同时,尊重学生内在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大胆放手、放权、平等的对待每一张稚气的笑脸,让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干。让每一位学生自由挥动稚嫩的双臂,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快乐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篇(2)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

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

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

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篇(4)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搞好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脱离了学生的教学,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也就肯定没有了教学生存的场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重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1.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接触的社会也是纷繁复杂的,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而政治课主要从事德育教育,教师与学生相互碰撞的时候更多,上好政治课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作为政治课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政治课教学搞好!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要想这些枯燥的“说教”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尽量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把思想政治课变得让学生想听、爱听,你的教学才有“市场”。

3.转换师生地位,密切师生感情。适应素质教育,教师再不能用“家长”式的作风进行教学,这就要密切师生之间的感情,这一点对政治课教师尤为重要。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从事思想工作,就必须让学生从感情上接受你、认可你。你除了在课堂上“能说会道”外,在课下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师生感情融洽了,才能使成功的教学有了基础。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努力去实践,新课改才能有效地实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树立以下新观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爱护人、相信人与培养人。新课改的核心思想:一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而不是一味追求选拔适合学校条件的学生,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想。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尽量为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要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衡量教育质量不仅要看智育,而且要看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衡量。扭转以分数量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其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接受终身教育打基础,如果只用分数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达不到使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得以最优发展的目的。

3.树立新的教学观,正确认识教学过程。教师的认识过程是从备课开始的。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任务,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形成教学方案。上课时,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的知识,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再通过练习或实验消化所学知识,这就是从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前面已讲,教师要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那么我们如何把这种全新的观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呢?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篇(5)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修身”、“仁爱”、“自省”、“慎独”等内容,更是被传承至今,进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程教材,成为培养当今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

但是,当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不足,又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熏染,从而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思想的认同度并不高,即使在课堂学习的时候,也只是将这些当做一项课业负担来对待,虽然去学习,但并未将这些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之中,去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在现阶段开展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的优秀内涵。全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考虑职业教育学生的自身特点,不难发现,学生不认同儒学思想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个人基础素质薄弱,无法理解经典内涵;认为传统观念陈旧,不屑于继承发扬;认为传统思想束缚个性,与西方价值观比较起来没有竞争力等。要改变学生的这些观念,就要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言传身教的引导,因此我按照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爱养之,宽严相济

启蒙教育应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所谓“爱养”,就是以慈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学生,用说理的方法教育 、感化学生。

所谓宽严相济,包含两层意思:

1.宽其辞色、严其课程。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但在学习上则要从严要求,丝毫放松不得,不能有一点马虎。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前多是教师严重的差生,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新树立他们的自信,营造宽和的氛围;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的课业,培养严谨的学风。

2.家教素宽者则严,家教素严者则宽。对家教素宽的学生应严格要求,不过由于他们一向松懈惯了,骤然从严管教,则‘懦弱之子必病,顽劣之子必逋’。所以,在刚入学时,不能操之过急,须缓缓约束,耐心开导,反复劝说,当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以后,再加以批评,帮助其改正缺点。至于那些家教素严的孩子,则可‘稍济以宽’,‘使其恋恋塾中’,如此教育效果必将 大大增强。

二、量资量力,循序渐进

学生资质有高下之分,故教学内容和方法须因人而宜,‘浅人浅解、深人深解’。不能不分高下深浅, 一概而论。只有‘斟酌变通’,使之‘与资相合’,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资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骄傲。对于这样的学生,即使进步较快,也不宜过多表扬,相反倒应常常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以免其骄傲自满。所谓‘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

资质稍差的学生往往容易丧失信心,对他们如果批评责罚过多,便会令其自暴自弃,‘而安于下流,无上进之 机’。因此,对这样的学生应以表扬为主,即使他们只取得了点滴进步,‘亦不妨极言嘉许’,以鼓舞 其‘踊跃向往之心’。所谓‘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

同时推荐一些书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对其先读什么,次读什么,再读什么,进行明确的安排。如果‘不循次序’,‘ 不分层次’,虽然‘欲其速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务求精熟,力戒贪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为内容多了,就不可能详细讲说,学生也就难以理解,理解不了 就容易遗忘。这样学习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指导他们学习传统儒学文化时要做到少而精,抓住要点,反得讲解,才能使学生‘章章句句,无一字不明白’。所谓‘多则惑,少则得。’故‘讲书切不可贪多’。如果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老师讲授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就 会提高,通过举一反三,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过的内容,也能渐渐有所理解。这样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四、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任何一个老师都应当时 时、事事、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作为老师,言行举止均要‘随时检点’,从严要求。例如要学生习勤,那么老 师必须‘以身先之’。如果学生都已到校,而老师尚未起床,‘则虽令不从’。

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教书应当专一。首先自己对教学内容应当认真钻研,确有心得,然后要时时讲 解给学生听,不要间断,更不可懒惰。‘故师道尤以专为主’。

同时,‘设教又当尽心’。督课要勤,要求应严,讲解须诱彻,要尽心尽力,‘悉心开导。’如果喜欢聪明的学生而不加督责,讨厌顽劣的学生而不加鼓励。不认真教学,马马虎虎;不勤课学徒,‘悠悠忽忽’。这样的教师,只能是误人子弟。

作为教师还应当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若自己有不懂之处,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老师有讲错的地方,学生指出,就应诚恳地接受,切‘勿固执己非’。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广大德育工作参与者要明确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呆板生硬、成人化倾向、缺乏实效和吸引力等情况,创新思维,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学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中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2011年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新的课改理念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再是一味地培养“考试机器”,而是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和培养.本人从事初中数学一线教学二十余载,对平常应如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深有感触.

这也是厦门中考数学试卷的一个压轴题,这个压轴题主要是考察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待定系数法;应用意识;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是一个传统的考题,也是很好的题目,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数学演绎推理证明的思维模式这个层面,平常只要有按老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去训练的同学都还是可以拿到分数的,当时全市的得分率是53.5%.

从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新课标》提倡的“教”与“学”的“创新意识”的前瞻性,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选拔到好的苗子和能否真正为祖国培养有用的后备人才.老师教学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教”不创新,学生“学”就跟着不创新,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寻找应试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猜想,争取一题多解,善于发现新问题,培养发散思维,摆脱思维的局限性,比如我在教学中碰到这样的案例.

案例三在讲解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配套问题”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由于他家里是做饲养场的,他的解答比较怪异: 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40-15=25只脚;再吹一声哨,又抬起一只脚,25-15=10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站着,10只脚全是兔子的,所以兔子有5只,那么鸡有10只.

碰到这样解答的学生作为教师的你应该怎样去评判答案的对与否呢?很值得你去深思,我想至少不能一概的予以否定,而是要看到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否则我们可能不经意间扼杀了一个天才学生的诞生.

分析解题时学生会产生几个误区,1.审题不清,本题要考察的知识点、数学方法和思想不是很明朗,导致解题方向不明,2.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时,总是认为一次函数只需找两个点,二次函数要找三个点,受传统的思维定式约束,导致探索两组的“交集点”受到障碍,3.忽视第一步的启发引导作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领会“交集点”的界定,通过草图上不断尝试点的坐标带入,对第一步实例的观察――实例中点的坐标特点进而观察带字母的点的坐标特点,大胆猜想――在初中阶段接触的函数不是一次函数就是反比例函数或二次函数,进而验证、归纳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在草稿纸上不断画草图,即数形结合的方法,为开放性题,可多解,分组方法较多,老师分析时应引导学生避开这几个思维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列举下面两种.

从以上两种解法说明,通过认真观察,只要紧紧抓住点的坐标的内在特点规律――比如点F0,12n,G2,2+12n暗示着一种线性发展趋势所以归为一组,而不是生搬硬套使用待定系数法,就可以快速有效而又合理找到“组合”,从而求出“交集点”.

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初步给学生总结一些创新解题的方法步骤,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即:第一步,仔细观察;第二步,大胆猜想;第三步,尝试特殊值法或图形法;第四步归纳寻找共同点进行“数学建模”;第五步,归纳总结规律性问题;第六步,加以验证,即从特殊到一般再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过程.当然这些步骤要放到实际应用中不断锤炼和完善.

本题以新定义“偶系二次方程”为背景材料,提供5个符合定义的实例,需要学生具备较“跳跃”的思维,大胆创新探索,通过尝试、观察、实验发现根的绝对值与系数规律,或发现系数之间的规律.解法上,寻找b、c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还有运算、推理、抽象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更重要的考察了学生有没有具备创新意识,即能否运用合情推理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应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

教育家杜威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他断定,一切学习都来自个体的直接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学习”.杜威还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2013厦门中考试卷的压轴题不正是杜威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的缩影吗?很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启迪我们,如何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精髓,只有“教”创新了,学生的“学”才会跟着得到创新,才能真正从中选拔到具备初步科学方法论和创新意识潜质的优秀苗子进入优质高中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姜文闵译.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简・杜威.单中惠编译,杜威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术、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政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政部门备案。

独立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政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军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赃、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烈士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对主要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对开展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成绩突出的校外教育机构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关心、支持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贡献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8)

1.责任感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责任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

2.责任感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涉及到了关于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的文明习惯,遵纪守法……。”在德育内容要求上,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中学德育大纲》都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3.责任感培养是造就人才的必然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二十一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的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心。某大学团委调研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普遍关注“责任感”,对责任感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超过了80%。同样一项调查也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将它列在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和自信心之前。某企业一位人事主管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自觉地努力工作,为他本身,也为本单位而工作。没有责任感,怎么会把工作做好呢?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早日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人才竞争和接受国际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责任感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保证和落脚点

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就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在学科教学中均得到渗透和调控,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之一――对自我的责任感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才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自主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充分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科学对待结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同时,学科教育过程还是一个学习、互补与协作提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基本的素质,学会分享,发展团队精神,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1.培养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要善于引导学生讲真话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并非时时刻刻都是阳光明媚。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加之中学阶段特殊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多思多疑,对于自己往往过于自信甚至自傲,好夸夸其谈,对他人忽视以至轻蔑,却又“独善其身”,这些都是不负责的态度。因此,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要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创设健康、平等和融洽的氛围,可以通过写周记等形式,引导他们不以个人好恶,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客观评价任何人和事,正确引导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学生真正做到了肯讲真话,养成了讲真话的习惯,那么可以这样说,他的责任感已经在确立起来了。

2.创设自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要给予学生锻炼的舞台

具有责任感才可能成为群体的核心力量。责任感是一种粘合力,是维系一个团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鼓励学生承担任务,充当一些有意义的、必要的角色。例如,担当某个职位的班干部或小组干部,主持某些班级、团队类活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如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实验演示等),担任某个内容的组织者、演示者或总结者等,这样就能明确学生各自的责任,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分,体会“承担责任”的甜酸苦辣。教师要善于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如班级活动、文艺演出,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从而感到自己对集体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到:社会是分工协作的整体,无论是在班级或是社会中,都要既鼓励个人的创造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又要强调集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班级的荣誉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

3.鼓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要教育学生履行诺言

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的,责任体现了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敢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言而有信,自己答应了别人,许下的诺言就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愿意,也必须这样去做。对于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应该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后果甚至惩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往往不敢承担责任,承认错误,因此教师要在了解了学生为什么要推卸责任不承认错误的想法后,要做好耐心细致强有力的说服教育工作,用恰当事例感化学生,使他们懂得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具体表现。

4.培养对是非的规则意识,要帮助学生确立界限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某些规则、权威的怀疑、蔑视直至挑战,因此,他们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更多的反叛心理,不听教师的劝阻,做一些违反规章和法纪的事情。排除心理因素,我认

为,学生欠缺的是对规则的界限概念的理解。一位学生随父母从新加坡旅游归来后感叹当地环境的优美整洁。我也曾经举这个例子给学生听,而后告诉他们:新加坡对破坏环境者,例如随地吐痰者将处以数百元的重罚,甚至还要罚他参加公益劳动,学生一下子就懂得了什么是规则和界限。我还举过一个例子:曾任外经部副部长的龙永图在瑞士的一个公园散步时,曾应一位母亲要求去男厕所看看他的儿子,因为这个七岁左右的男孩很长时间都没出来,而且厕所里一直在叮叮咚咚地发出声响。原来,是那个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男孩急坏了,一定要把水冲出来。因为他知道,上完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无法向后面的人交代。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规则和界限意识,是建立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更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除了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以外,还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奖惩:当学生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时,一定的奖励不仅可以使其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喜悦,而且可以体会到尊重规则和界限的重要;而对于那些适当的、有原则的“处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违反规则和越过界限的危害,树立起明确清醒的责任态度,今后以理智来纠正情感的偏差。

三、学生责任感培养应注意的方面

1.要使学生具有责任感,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责任感意识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身体力行,关注事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教师的高度职业道德感和敬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都会影响感染学生。

2.要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9)

班集体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良好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集体不会自发形成,而要在班级建设者的精心组织和培养下才逐步建立起来。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针对中专学生的特点我总结了管理班级的几种方法。

1 形成良好的班风,抓常规建设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它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言论、行动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和表现。班风发端于舆论的形成,一个班级的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会形成这个班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班风的特点在于自觉性和持久性。全班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同学自觉的坚持某种良好行为,就会在某个方面形成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班主任长期培养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集体观念抓舆论

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同学的性格,培养同学的意志,能够培养同学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同学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良好的集体舆论,既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也是班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大造舆论,来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在班集体中端正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具有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能不负责任;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本领,掌握各种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二、明确目标抓导向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风建设的一大支柱及导向。目标一旦确定,要牢牢把握,把它变成全班同学的自觉行为、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班风建设的内容就会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开学初就应该向学生提出明确目标,班级要在学习和学校各项活动中争第一,最终目标是获得文明班级、优秀班级称号,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个班级里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第三、坚持“三化”抓常规

即坚持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抓好班级常规工作。抓好常规既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班风建设最有效的一个途径。我们知道,班风往往带来的是班级成员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规章制度是带有强制性的。但任何自觉行为都是在强制执行的基础上经过努力逐步发展而来。常规是班风的直接表现。因此,在班风建设中,必须依靠常规工作的“三化”,通过校规、校纪、班规、班约,使班风的形成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从而中快班风建设的步伐。

第四、优化学风抓核心

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所以班风建设必须围绕学风进行。班风建设的成败,首先是体现在学风上,一种勤奋向上、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正是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动机和动力的具体体现。因此,班风建设。必须以树立良好学风核心,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第五,发挥班级特长,班级特长是本班区别其他班的专长,班级专长给同学带来的集体荣誉感最强,使同学们有较强的自豪感,这样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2 树立优质学风 抓日常规范

第一、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便是氛围的营造

那要怎么样才能营造一个令人满意所氛围呢?首先利用舆论的力量,管理者应该在班上极力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也许是最好的出路。而一旦学习的目标定下来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其次要抓、狠抓考勤工作。中职生自制力比较差,有一部分学生通宵上网、玩电脑游戏耽误了自己的学习时间,于是逃课就成了必然。面对这样的情况,管理者考勤一定要严,如果不严格要求这些学生,带来的结果肯定是灾难性的。不仅这些同学认为可以我行我素,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其他同学一起玩。这时教师应利用煽动性语言在班上宣传,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只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不怕班级的成绩上不去,就不怕期末考试了。

第二、建立劳动意识,优化校园环境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很高,都是望子成龙,这就造成了家长只关系学生的学习,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却往往忽视了。尤其是学生的自立能力、劳动能力方面的教育。有些同学在家里从来不干活,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学校学生就逃避劳动,不愿意干活。管理者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学习的重要保证,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强独立的人,懒惰和依赖别人的人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依靠自己,不仅要学习好,各个方面都要好。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班级每天安排值日生,每个学生都有劳动的机会,如果劳动态度认真教师给予表扬;劳动态度不认真的要批评,还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班级有些外地的学生住在寝室里,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尤其是在生活方面,班主任要多去寝室检查,以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第三、多与家长联系,实行双向管理

学生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不仅沟通信息还有情感的交流。孩子进步了,家长也很高兴。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只要班上搞什么活动,家长总是全力支持。双向管理学生主要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主要内容是根据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对家长提出必要的要求:为孩子在家里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做好榜样。并与家长交流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介绍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的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积极开展活动,鼓励学生参与

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技能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无疑会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死读书本的人。但是有时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表现的不积极,甚至有些学生觉得与自己无关,态度漠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通过一些事例去激发学生,让他们觉得参加的各项活动对自己身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结束语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严、细、恒”,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挥他的特长,改正他的不足。使培养出来的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67-02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卢梭的所谓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培养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简而言之,指“顺于自然”,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人的天性,人的活动应该服从人的天性。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顺应自然。卢梭将教育的来源归结为三个方面,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这三种教育中,人的教育我们可以真正加以控制,事物的教育部分由我们决定,而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所以,我们应当使另外两种教育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也就是要以自然教育为目标,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成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如果不顺应自然,以成人的偏见任意干涉儿童的发展,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破坏自然的法则,最终会毁坏儿童,甚至使它们遭到扭曲。所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我们遵循自然的法则,让儿童顺应自然的发展。

2.教育遵从天性。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遵循儿童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其年龄特征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在0~2岁的婴儿期,主要进行体能教育;2~12岁的儿童期,感觉教育为主;12~15岁的少年期,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15岁以后的成年期主要进行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消极教育主要是针对从出生到12岁的儿童,指不应该向不满12岁的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该通过各种感官的锻炼,为理性的发展做准备。他认为,“在万物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表现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在教育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人的天性的基础之上,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明确地说,“我想把他培养成一个自然人,但不能因此就一定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一定要把他赶到森林中去”。显然,他要培养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2.强调实用的法则。首先,反对用书本知识束缚儿童的头脑,并且不主张学生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卢梭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脑,教育要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行以求知。其次,反对死记书本和空洞的说教。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对爱弥儿提出“这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并加以引导,通过让爱弥儿亲身体会在森林中迷路,而且又饿又累,让他知道,观察位置的重要性。卢梭认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3.按年龄划分教育内容。卢梭从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和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规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他提出要根据每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定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第一阶段是0~2岁的婴儿期,教育应以身体的养护为主;第二阶段是2~12岁的儿童期,教育应以感官训练为主,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第三阶段是12~15岁的少年期,这个阶段孩子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应以知识学习为主,但是要选择有用、儿童能够理解的知识;第四阶段是15~20岁的青年期,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卢梭提出的这一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三、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1.教育目的应以有益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卢梭在描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时,提出自然人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种人,不仅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而且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说,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是手和脑、身和心的互相协调与促进。我国目前虽然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考试主义仍然大行其道。教育改革正是要消除教育中的这些弊端,将儿童从刻板僵硬的教育中解放出来,将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根本宗旨,使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做到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2.教育过程要倡导儿童主动学习和探究。卢梭的教学论是以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精神、观察能力为目的的。他认为一开始要对儿童的好奇心适当地引导,使之成为寻求知识的动力。另外,他认为不要教儿童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通过观察去发现,培养独立的探索精神。而我国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符号式的知识的积累,而没有领会到知识的实质,导致儿童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依然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限制了儿童的发展。我们要借鉴卢梭对爱弥儿的教学方法,如爱弥儿通过观察日升日落学习天文;通过在森林中辨别方位学习地理;通过在生活中运用磁铁学习物理等,以这种教育理念改变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使儿童接触与他们相关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观察思考,主动的学习和探究知识。

3.教育内容应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卢梭提出教育内容应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侧重点不同。根据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儿童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某一方面的能力在某一特定阶段最易于获得,如果错过,则不再会出现。教育要抓住儿童的年龄,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我国当前的儿童教育往往忽视了儿童的发展阶段而一味求深,把适于成人的教育强加于儿童,用成人的方法教育儿童,这种超前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教育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违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甚至给儿童带来伤害。所以,教育的实施必须循序渐进,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充分展现儿童自然的天性,每一个阶段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促使儿童充分、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波.试析卢梭的教育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1983,(3).

[2]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刘婷.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7).

上一篇: 预防地震安全知识 下一篇: 财务档案归档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