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篇(1)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口译课程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也相应地日益受到重视。日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其应充分了解口译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认真分析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地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拟从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特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作了粗浅的探讨。

二、日语口译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口译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究竟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生的因素,又有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因素,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简单分析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相比本科生,高职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因为文化素质不高而出现自卑心理,以至于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极态度,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口译课程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紧跟课堂节奏,否则将事倍功半。

2.教师方面。由于高职日语专业开设时间短,日语教师尤其是口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本科毕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少口译教师跟上精读课一样,喜欢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忽视口译课上应有的课堂训练和教学实践。一些老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充分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仍一味地依赖教材或讲义,以致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年轻教师则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教学,或者沿用自己大学老师的陈年教学方法,这样无疑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市面上的日语口译教材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供本科院校使用的,面向高职院校的教材寥寥无几。这些口译教材,或者理论性内容的比例太大,或者仅仅是对话或短文的中日文互译,多数没有涉及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并且教材基本局限于文本形式,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片或音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日语口译教学的需要。

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口译课程开课人数超过三四十人,这样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无法控制课堂活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院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提供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程,或者将其设为选修课,甚至干脆没有口译课程,等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三、日语口译教学的特点

日语口译,就是译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种信息在日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转换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日语口译就是实现日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工具。日语口译的这种交流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归纳起来,日语口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的实战性。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基于笔译的理论而提出的。由于口译具有即席性和实战性的特点,因此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按照笔译的标准,既要做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按照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去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类似的口译标准,即“准、顺、快”。“准”与“信”相对应,它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灵魂所在。但是“准”只是译文与原文在信息方面尽量做到等值,在语法和风格方面无法完全对等,显然跟笔译的“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译员还要顾及“顺”,即译文要顺畅、流利,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人明了,才能达到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口译的第三个标准是“快”,即快速反应、即席翻译,因为口译的现场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过程不能过长,要求译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要迅速果断,这样才能使双方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口译的现场实战性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语言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离不开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但似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听、说、读、写的目的是“译”,也就是说“译”是融合前面几项内容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听或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经过脑袋的加工和处理,最后才能以说或写的输出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所以日语口译是一项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它要求译员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处理能力。其中的“视”指的是译员要注意观察口译现场的情况,读懂当事双方的表情和举止,及时应对突况;“听”就是考查译员的会意能力,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双方提供的信息;“说”是指在译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经短暂思考后说出必要的内容;“读”要求译员把记下的要点准确读出来;“写”则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因此,口译是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灵活应变、快速记录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

3.个体的操作性。口译的现场实战性决定了口译必须讲究一定的速度,跟上当事人讲话的节拍,以保证商谈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日语口译人员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捷的反应、果断的态度等。为避免措手不及,译员在事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关键内容、准备专业词语等。译员平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掌握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未雨绸缪。除了心理素质外,译员的个人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承担的口译任务中,译员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当事双方的一些观点看法或商业秘密,日语口译人员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另外,日语口译人员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基本礼仪常识,做到衣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得当。

4.跨文化交际性。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密切,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两国之间的语汇特征、思维意识及生活习俗等仍然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无疑成了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绊脚石。在日语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因两国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麻烦和误解,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与困惑。为此,译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认真分析和研究两国间的各种文化差异,在口译中力求准确、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失误。

四、日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提供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从大量实践和操练中提高口译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互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动式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激发求知欲,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运用在口译课堂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做同声传译的练习。比如可以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互动,先由一名学生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日语文字材料,另一名学生充当翻译进行即席翻译,每读完一句或者一小段,就立即由第二名学生译成汉语,然后由第三名学生还原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坚持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口译的基本素质,为将来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式教学法。口译教师可以开动脑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口译现场,让学生置学于活泼生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由教师事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发挥和创作。比如设定一个中日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会谈场面,先由教师将谈判的主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的两组分别扮演中日谈判的双方代表,第三组则扮演译员。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在真实、直观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实践证明,用这种情景交际的方法进行口译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体验式教学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以一些日本企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日语口译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学。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或者跟班见习,也可以分组或分批地去观摩口译现场,让他们真实感受口译活动的现场氛围,实地了解口译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校内的口译模拟实训室开展类似的模拟训练。另外,口译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各种场面的日语口译录像资料,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边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口译技巧、译语得失、现场应对策略等,这样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4.开放式教学法。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开辟第二口译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训练机会,多渠道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强化其口译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有限,这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口译教学非常不利。引入开放式的柔性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训练。网络资源层出不穷,而且更新及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海量的口译训练材料,还能随时与在线的其他口译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口译水平。

总之,我们在日语口译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方向、现有条件等,分别运用或穿插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期强化口译课程教学效果。

五、结语

日语口译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它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口译技巧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研究并实践与口译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日语口译译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7):77-80.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06(1):42-4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7,31.

篇(2)

【摘 要】古典舞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古典舞已经出现在了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古典舞讲究舞姿的柔和优美,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释,这也对舞者的表演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表演特质的培养。 【关键词】古典舞;教学;表演特质;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46-01一、古典舞的特点古典舞是以民间流传的传统舞蹈为基础,由舞蹈工作者们逐步创新、加工而来。中国早期的戏曲舞蹈是古典舞的雏形,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它要求舞姿必须具有弹性,达到刚柔并济、抑扬顿挫的表现效果。舞者的腿部和腰部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优雅地完成旋转、翻身等动作。中国古典舞是音乐、美术、武术的融合艺术,它要求舞者能够将身形与韵律相结合,从而展现古典舞的艺术之韵。二、关于古典舞表演特质(一)古典舞表演特质的定义。简单来说,古典舞表演特质就是指舞者对古典舞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对古典舞相关知识的掌握越多,也就越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二)古典舞表演特质的基本内容。对古典舞蹈者来说,必须具备的特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洞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感受力以及艺术创造力。一个好的古典舞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很快地掌握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并且能够通过观察优秀舞者的表演,对比自身的不足,做到及时改进;其次,想象力对于舞者来说也十分重要。舞者需要通过想象进入角色和情境,通过舞姿描述故事、表达情感。合理而又生动的想象使舞者能更好地传达出舞蹈的深蕴。同样,思维力和感受力也是舞者更好诠释舞蹈的重要能力,舞者通过良好的思维力和感受力去理解作品,深入作品中的角色,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形象传神地思考和体会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幻境,才能更好地演绎出舞蹈作品的精髓。最后,艺术创造力是舞者升华自我的重要体现。舞者也是演员,他们需要通过自我表现力的发挥,对舞蹈里的人物、故事、情感进行艺术再造,才能赋予角色全新的、更加真实的艺术魅力,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更能打动人心,与观众产生共鸣。三、古典舞教学中表演特质培养的策略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古典舞教学多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重表演而轻学习阶段,不利于学生表演特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古典舞学者表演特质的提升。(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学生提高表演特质的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舞者就无法做出规范的动作,无法正确传达舞蹈的含义,无法完成吸引观众的优美表演。基本功是所有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严格对待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矫正学生每一个不正确的舞蹈动作。第二,对学生表演特质的培养越早开始越好。对于古典舞专业的学生来说,越早培养他们的表演特质,就越能训练他们表演的灵活性、生动性。学生在早期接触舞蹈时,就以具备艺术性和智能性的理论进行指导,才能使表演特质早早地在其心中扎根,才能使其将运用表演特质来理解舞蹈、舞蹈,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演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具体来说还是要从古典舞表演特质的五个内容入手,尤其是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这三个方面,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提升他们感受、思考舞蹈角色以及场景的能力。教师还要通过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想象,支持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验证明,有理想、能坚持,够自信的人总是更容易取得成功。(二)重视古典文化的讲解。古典舞蹈多包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是不同时代民俗风情、乡土人情的艺术综合。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古典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传统故事、文化风情。学生只有了解了古典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作品深层次的艺术表达。(三)加强教学形式创新改革。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在教室授课的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馆、文化馆、舞蹈剧院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艺术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舞蹈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增加他们的舞台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舞蹈和观众,从而能够在以后的表演中更注重舞蹈形体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最后,在情感表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表达感情的能力,训练他们通过眼神、神态、动作等肢体,来传达作品里角色的感情和演员自我的理解。四、结束语古典舞蹈的表演需要舞者关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诉求,而这两点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表演特质。因此,高校在培养古典舞学生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表演特质的教育。参考文献:[1]张蕊.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29

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转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虽然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危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整体下滑现象。

笔者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普遍呈现出个性张扬、价值观多元、个体本位突出、崇尚自我、依赖网络、道德观念缺乏、媒介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化、金钱至上、追求外貌等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比如,前不久网络中曝光了某“90后”女大学生欲借两百万尽孝的新闻: 一名女大学想要不劳而获通过“卖掉”自己的后半生来获得两百万。

社会学家胡光伟就此事指出:“她如果凭自己的能力挣了3000元钱给她父母,都是孝顺。但是这种想要靠别人来帮忙尽孝道的方法,她父母知道后,心里也会难以接受的。”

育人先育德,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多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是在走形式、搞过场,并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教育方法没有紧跟时展进行必要的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教育内容更是苍白无力,与现实社会情况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整。所以某些教学内容很难得到学生认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反感情绪。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体感受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变化的把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就很难走入社会迎接挑战;在工作中遇到些许困难便会一蹶不振,甚至走上偏激道路。

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障教育有效性,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解决当代学生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展开教育,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篇(4)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但是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现代化的高校要积极对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提升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较低

高校音乐教师素质较低是造成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只进行主观意识教学;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从而造成高校音乐教学枯燥无味;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2、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该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教学目为依据进行设置,以最合理、科学的设置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但是在现在的高校当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选修来课设置的,这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都较短,而且还存在人数的限制。这种不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3、音乐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音乐理论教学和音乐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还是较多的运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音乐创作的背景,对音乐创作的技巧进行理论教学;对音乐表演的相关技能进行讲解。所以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学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使得学生只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自主学习,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实践能力较弱。

二、高校音乐教学弊端的诊治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常见弊端,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

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作为现代的高校音乐教学,要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一,高校要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二,要加强交流学习。高校教师教学素质较低的院校要加强与教师教学素质较高的高校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质;第三,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的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2、进行科学的音乐课程设置

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制定合适的音乐课程设置,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科学的高校音乐课程体系。同时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更为合理的音乐课程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要求。只有建立了更为合理的、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为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3、丰富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新型的高校音乐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方法。丰富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以前传统教学方法中灌输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加强运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

高校音乐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合理设置音乐课程等方面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提升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婷.提升高校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性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1,(08).

[2]魏丹娇,刘玉金.论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大舞台,2010.(06).

篇(5)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is present ordinary university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s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objective factor which emphatically the influence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method optimizes, creatively has discussed the subjective factor which the influence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method optimizes, and proposed this class teaching method optimizes principle.

key word: University military; Military theory; Optimized principle; Teaching method

前言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国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以及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重新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何在此基础上真正把军事理论课教学搞好、搞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学内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确保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军事理论课“怎样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研究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对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响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方法起着引导教学、调节教学过程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教师所教授内容的作用,然而,选择、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主要客观因素制约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军事课主要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事理论是有关军队和战争的概念、范畴、原理、原则等的理论体系。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每一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只要有助于教学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考虑应用。

2.教学对象。军事理论课在普通高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开设,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状况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适应他们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思想水平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强化国防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内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国防思想、国防历史、国防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就决定了讲授法不能丢,其他的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而定。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考虑教学中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以下这些主观因素:

1.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面对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图谋,面对国内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严峻考验,面对市场经济的直接冲击,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明的政治纪律、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需要特别说明,大学生国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防教育还是政治课程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2.先进的科技素质。在信息化时代,面对世界军事的迅速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科技素质,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我们要应付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不懂得一些高技术知识,怎么能够应付得了。显然,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要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技素质,才能正确阐述国防斗争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揭示现代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地改变甚至变革”。历史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作战手段、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巨大变化,军事技术对军事理论的影响日益直接和深刻。军事理论的变化发展,又对军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军事技术向适应新的战略需要的方向发展。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系统学习军事科技知识。同时,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网络等先进平台开展国防教育。

3.博厚的军事素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军事素质。军事素质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师最重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讲,就是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具有扎实的军事思想知识、现代战争知识和军事战略知识。提高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素质,有助于增强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系统、全面、扎实、正规的军事知识学习,使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师形成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为特征的创新性思维。

4.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也就是个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气质、性格、能力、品质等。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军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很大差异,而健全和谐的人格是军事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就拿性格而言,具有内向性格的军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愿意运用讲授、讨论等偏重于阐释、思辨的教学方法;性格外向的军事教师可能更注重情景、参与、辩论等能够活跃气氛的教学方法。军事教师应该主动动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完善人格的同时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原则

正因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军事教师运用教学方法也就应当灵活多样,不应当整齐划一,“教学有法,法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就是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科学认识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势,发挥教师自身的长处,弥补不足,把教学方法的特点与教师自身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的过程。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应该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军事理论知识体系和大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系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一个以某几个方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fw789.com。

2.坚持时效性原则。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普通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只有36学时(而有的高校甚至36学时还不能保证),这对庞大的军事理论体系来说,时间是非常少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一定效果,难度很大,时效性往往成为制约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的重要因素,好的方法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作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技术性难点,这要求我们军事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探讨如何把高效率和高效果结合起来。

3.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教学内容仍是制约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法优化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任务、教学内容的要求,科学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这门公共课班容量大的特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将自学、讨论、观看影音材料、探究式、实地参观、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比如,将一些理论性不太强、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避免教学浪费;对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介绍,我们把讲解与影音材料相结合,这样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对当代热点问题,则采取讨论与探究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探究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一些学生参观军营和一些实用的武器,借此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是否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仍是衡量教学方法优化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media.people.com.cn/GB/40628/3278733.html.

[2]马永富,廖达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28-01

教学质量是高校根据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水平的体现,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这就集中反映了教学质量的综合性特点。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是有其自身规律的,要揭示其规律,更好的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就必须保留和借鉴其历史材料。这就为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以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高校教改档案建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2001年9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以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时代分水岭。因此,加强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改革效果,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高校教改档案是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可小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历史性资料。高校教改档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珍贵资料,一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凭证,二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如实记载。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各学科人才培养的情况,保存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得与失,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借鉴材料,以调整教学改革的思路,深刻认识教学改革的本质,从而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保证教学改革能够取得实效。

第二,借鉴教学改革成果,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前进。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在推进教学改革中,可以利用已有的教学改革成果,从中总结教学改革的得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前行。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广泛继承和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教改成果。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需要有基础的,是要继承和积累的,而这些有一部分是教师自己可以做的,但有一些是需要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对于后者,教师必须通过档案文献资料以充分掌握前人的成就,了解当前教学发展的新动态、新水平,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减少弯路。多少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经验无不证明了这一事实。

第三,实现教改档案资源共享,体现教改档案价值。

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需要。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档案资料共享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一环,更是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档案馆应该以多种形式快速、准确、完整地档案信息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提供及时的服务,满足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益,实现教改档案的巨大价值,更好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二、高校教改档案建设的特点

高校教学改革档案的建设,是真实的记录高校教学改革历程的,真实性就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档案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就要真实记载高校教学改革的发生、发展、成果取得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建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涉及面广,有教师的教学工作,学校的教育理念,科研开发和利用等,其系统性、复杂性、全面性特别突出,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教学改革的突出内容就是与传统的不同,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建设还体现在创造性上。改革就是全新而不是对旧的改良。高校教学改革应该是创造性的,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就应该不断探索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在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建设中,收集整理教学改革档案时,就要认真挑选出那些具备创造性的材料,以为促进教学改革工作报务。

三、高校教改档案建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坚持“三纳入”“四同步”的原则。

把档案建设纳入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管理范畴和教师岗位职责;把档案工作与教改项目的申请、立项,检查验收,成果的鉴定、申报同步进行。如前所述,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因此,为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确保教学改革档案的建设质量,馆员必须注意教学改革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做好“三纳入”“四同步”的相关工作,必须注意高校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档案建设的衔接,以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真实的材料。

第二要做好高校教学改革档案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教学改革档案建设的目标,一是要在科学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作为教学改革构想的论证性材料。二是要全面收集、科学编纂教学改革信息,为教学改革提供全面科学的服务,进而推进教学改革的科学实施。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

篇(7)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学术泰斗、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一直以来都在密切关注着大学的教与学,不断探索和实践着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探讨和总结他的教学方法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事情,本文将概括潘先生对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论述,分析先生对于教学方法主要特点的看法与观点,并结合潘先生对高效教学方法的亲身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及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之内容

教学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具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潘先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而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另外,潘先生在后来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这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二.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观之特点

(一)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布鲁纳说:“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交往过程。潘先生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一方面,高校教学方法指的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桥梁,在这样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把自身的或者说是既成的知识以一种最合理的和最优秀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换句话说,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他们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多地他们自身想要的东西,由此看出,这是一种学生提升自己的过程。因此潘先生认为教学方法实质上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的相互联系的方法,教法和学法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了学法的教法,就不成其为教学方法。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已经受过了普通教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创造性思维活动正处于活跃的时期。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要能够利于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发展水平来相应调整教学方法,以促其更快发展和进步。

(二)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大学首先代表着知识的汇集地、学术研究的中心,在这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无限知识的未知领域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尤其是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是教师的有效指导,同时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整个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潘先生认为高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而这样一个过程的完整实施,是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的。因为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的兴趣和不断探索地精神,因此,潘先生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大学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指的是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提供给学生进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学生在自我训练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对于学生地位不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正确地认识学生在教学中重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与中小学相比,很大的不同点是教学对象的不同,潘先生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从事艰巨的抽象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选择好教学方法。他强烈反对灌输式教学,重视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和多样性。在《高等教育讲座》中,潘先生不仅对我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进行了规范,他认为传统的讲授法很有必要,但是同时这种讲授不是单方向的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还重点介绍了发现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自学指导法等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不能是为了便于教学的操作。这对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

三、潘懋元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当今社会作为应对社会挑战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发显得重要和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前人的先进的经验,他们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当然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高校教学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三结合”式教学方法

《论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开启学生学习思维方法和意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潘先生一边继承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同时,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根据教育学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取向,培养出既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同时又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校教师与研究者,一直是潘先生重要的研究旨趣。在潘先生的主持下,厦门大学高教所发挥集体的智慧,从实践中总结出“学习――研究――教学”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导师在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引导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成效地完成课程任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在学习阶段,导师会根据教学大纲,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自己讲解本门课程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同时提出本专题中有争议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指定参考书目;在研究阶段,由每一位学生选择2-4个专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可以和导师、同学交换意见,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教学提纲或讲稿;在教学阶段,学生就所分配的专题讲课,每个专题1-2小时,再由其他同学对报告的内容、观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补充或质疑,开展课堂讨论,最后导师总结,对观点进行把关和进行方法论的指导。该教学方法曾1996年12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项奖励。该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精心的组织与安排,让学生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并深入研究一两个课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学术沙龙之探索

潘先生的教学方法探索一直都没间断,虽然先生年事已高,尽管很忙,但是他仍然认为学生在学习和独立研究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与他进行联系,每星期六晚上,只要潘先生在家,其家庭学术沙龙准时“开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持续20多载。而且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他的家庭沙龙也一载更比一载兴旺。沙龙是漫谈式的,像是聊天。沙龙上,往往是潘先生首先提起一个话题,接下来学生们对此话题进行展开,大家充分讨论。话题很宽泛,既有学术上的探讨,又有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上的热门话题。整个过程中,个人的精彩阐述与大家的谈笑风生,相映成趣。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见解充分展开,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看似漫无边际,实则有中心主题。当然,皆在先生掌握之中。潘先生之所以能掌控全局,如同备课一样,他事先进行了准备。在讨论期间,潘先生耐心地听学生们讲述他们的观点、看法。当学生讨论偏题,他会及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问题讨论未果,潘先生会以简练易懂的话语为学生指点迷津。潘先生也多次说,他从热情奔放、思维敏捷的莘莘学子身上获得了活力,更了解了自己学生在学习研究方面的情况,也到了一些宝贵的信息,从而更有利于他的学术观点的不断创新。先生的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多个方面都显示了中外教学方法的精华并且扬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许多弊端,而形成了一家之特色,比如说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折射出了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根本: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质疑问难,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的书院那种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乐教、学生善学的味道。

篇(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项目批准号:JGJX2015D34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6-02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是近些年倍受关注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在适应国际化教育过程中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模式现呈多样化发展,近几年形成三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种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一种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我国民办教育相对于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发展过程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政策支持,在中国形成多元化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然而无论那种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都将成为其生命线,如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进行招生与录取,但其学生高考分数要低于国家一本与二本的录取分数。这个分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说明我们学苗相对较差,但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学苗没有发展的潜力,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只能说明在高中以前的状况,并不能预测以后的发展,为什么在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分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如高考中发挥失常、严重偏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那么当其进入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将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其特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通过环境的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理论教学方法

民办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人才,但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于教学教法的区别,虽然进入高等学校都要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面对不同的学苗,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研究民办高校理论教育方法。

首先,理论教学是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但在课堂中谁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参与。今天在民办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

其次,理论教学过程要引入科技设备作为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要引入辅助教学设备来完善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枯燥理论的生动性;课下通过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答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慕课”进行自主学习;两者相互辅助,形成对教师理论讲解的有力支撑。

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形成多种授课模式,不再单一的理论讲授,要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点前,形成课前让学生对知识点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到知识点的难点和混淆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讲。

四、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有力的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教师要以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每一个理论的知识点与实际项目有机结合,知道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对项目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查找,通过自主设计与教师样例的设计过程进行对比,查找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及优点,加强了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自主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查找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通过项目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单一现象,形成对同一个问题的多样化设计。

五、总结

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基石,要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对人才培养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教学教法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迅速,可见市场对其需求性,民办高等院校要想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要根据自身学苗特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这将对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1期。

[2]吴文涛.“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教法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13年1期。

篇(9)

下面我们对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1 任务驱动法的定义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具体任务为基础,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巧妙的把教学内容设计在各种任务中,要全程把握整个教学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任务。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2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3 任务驱动法在高校教学中的优点

任务驱动方法是符合高等学校培养方案和培养政策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有着诸多优点。例如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的能够“学以致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够针对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能够自主的完成任务,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等等。

4 任务驱动法在高校教学中的缺点

任务驱动方法在高等学校中实施也有其相应的缺点。例如如果这种教学方法管理不严,会出现某些学生上课不认真,甚至上课打游戏,最终导致什么都没学,反倒不如普通“填鸭式”教学方法吸收掌握的多;如果这种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密切注意学生的操作,会出现发现不了学生操作的亮点,不能对学生进行实时点拨,只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结果,一味的让学生反复寻找一些简单任务的答案等等现象。

5 任务驱动法在高校教学中的难点

任务驱动方法在高等学校中实施还有其固有的难点。目前普遍存在于高校的任务驱动方法有以下两个难点:

篇(10)

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都已开展网球选修课程,但受到传统“三基型”教学模式的影响,各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手段和形式上仍比较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高校的网球教学资源还有限,大多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由于高校资金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够,基础设施和网球器材不完备,教学方法略显单一。第二,网球课程设置太少,教学班级的人数众多,可实践的网球场地少,满足不了众多学生的需求。第三,学习内容设置有限,多以实践课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网球知识建构,不利于大学生网球兴趣的启发和知道,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第四,课程设置上过于普遍化,忽视了学生的先天生理条件、生活环境、运动基础以及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得大学网球学员当中存在“吃不消”和“吃不饱”这两种极端现象。第五,在高校网球成绩的评定上面缺乏客观公正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过分依赖网球教师的主观评价以及单纯的技术分来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这种终结性评价体系忽略了个体的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网球课程“软、硬件”条件都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球兴趣爱好以及网球知识技能的追求,造成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缓慢。

二、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改革要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个性化。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要改变学生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根据网球学员每个个体差异制定真的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对网球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网球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教学器材和教学媒体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网球教师不必再依赖传统的讲解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来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媒介,将先进的试听教学引入当前的网球教学课程当中,从而提高网球学习的教学质量。第三,在教学方法上还应当具备开放性的特点。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不能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当在创新当中充分体现网球运动开放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对网球知识进行更新,提升网球教学的理论高度。在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之上,对网球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逐步让现代网球教学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网球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网球教学质量。

三、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改革创新与优化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网球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很多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结合网球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高效网球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与优化。

3.1墙壁法和快易网球教学法想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我国部分高校网球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而进行的,墙壁法就是在学员人数众多的时候,场地满足不了需求,这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就借助墙壁来辅助学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动作技能。而快易网球教学法主要是针对我国网球起步较晚的现状而推出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使网球简单易学,强调了网球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能让初学者更快地适应网球节奏,获得基本的网球技能。

3.2录像反馈法和表象训练法相结合。通过摄录设备对学生的网球动作进行录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直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技战术来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动作表象,再通过反复的想象,形成自己的技战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能提高学习网球的兴趣,同时还能将运动技能进行巩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3.3异步教学法和小群体教学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根据网球班级学生的网球技能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充分考虑到各水平学员的个体差异,分内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高校网球教学。异步教学法让水平原本较高的学生能够获得提高,同时让一些网球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指导和鼓励,从而网球的兴趣不减。同时这样的分组也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同一水平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形成一种互帮互助互动竞争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网球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分组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变化,及时对小组进行微调,这样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上一篇: 智能化社会治理 下一篇: 实验室设计趋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