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计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验室设计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验室设计趋势

篇(1)

医学检测设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疾病,做好疾病诊断,加强疾病观察,为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检验设备也出现了翻天覆地变化,例如自动生化分析仪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代表。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其自动化程度更高,例如,项目目录条码化,结果格式化,开机关机以及日常保养都可以做到智能化,分析项目范围更广阔。

一、检验仪器特点

由于许多检测仪器都将光、电、机三者融为一体,使用部件种类也相对繁多,尤其是随着更多设备出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各种自动控制项目也在显著加强,这就使得许多检测仪器结构进一步复杂。一般来说,检测仪器拥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涉及技术领域更加宽泛。对于许多临床仪器来说,他们涉及知识领域非常多,例如光学、电子学、计算机信息学、生物学、放射学等等不同领域,检测仪器是多种学科进行结合产物。

第二,结构更加复杂。随着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许多医学检测仪器已经实现了光、机、电、算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还出现了智能化发展模式。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各个器件功能逐步完善,更多新技术会被广泛运用,这就使得检测仪器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

第三,技术更加先进。医学检测仪器始终处于医学最前沿,新兴材料和新型器件会被不断应用,新型检测方法也会在医学检测仪器中被广泛使用。

第四,精度更高。检测仪器常常是对人体某一组织或者结构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这就使得检测仪器精度要求非常高。

第五,对于使用环境要求较高。随着检测仪器出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趋势,高精度和高分辨率也成了某些关键器材特殊品质,这就使得检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对外界环境要求非常苛刻,达到近乎完美状态。

二、医学检验设备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对于医学检测分析仪器来说,其包含多种多样关键技术,我們以临床检测分析仪器为例,主要包含有自动控制技术、流体设计控制技术、软件控制和识别技术等等。

第一,自动控制技术。对于检测仪器来说,自动控制常常包含有各种运动部件控制,同时也对于液体精确配置控制做到系统化。例如,样本进样器、系统液体精确定量部分等等。对于国外领先国家来说,他们在追求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实质一步,例如在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时,国外单机已经朝着3400每小时检测目标开始发展。

第二,流体设计和控制技术。由于该项技术起步非常晚,因此基础研发实力和相关研发人员经验都不足,加上与之相关工业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各个国家在这方面发展水平并不高。目前主要是通过相关仿真软件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但是对于材料运用和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摸索。

第三,软件控制和识别技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医学检测仪器软件出现了多线程实时控制和调节相关控制流程算法,图像可以自动识别相关技术。在国际上,由于网络普及非常高,相关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例如,已经有一学院创作出了多核CPU,并将相关信息技术运用于尿沉渣产品多线程控制上。

三、国外检验分析仪器技术发展分析

在医学检验仪器上,许多国外企业都掌握了相当多核心技术,对新产品研发也投入了相当大力量。

第一,样品要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检验微量化可以减少对于检测样本需求量,这就使得检测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在国际上,先进仪器样本量已经降到了1.2μL,最小反应液体面积也达到了120μL。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这一数据会变得更加理想,这主要取决于精密机械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得到最新突破。

第二,检测速度。目前,世界上最快细胞检测分析仪器每小时可以处理大概150个左右样本。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国外已经出现了全自动化分析高端设备,分析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小时3000余项。

第三,仪器设计。在国外,我们在进行设计时除了需要结合人机工程学相关知识之外,仪器设计还需要满足实验室操作方便性要求,因此国外越来越多技术产品结合了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提供了功能非常强大样品采集和数据生成甚至可以远程对于故障进行诊断,发送相关检测报告以便可以支持远程诊断,全球化实验室也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第四,检测系统。对于检测系统得出检测结果来说,它应当具有溯源性,可以保证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病人结果具有一定可比性。截至目前,许多国外公司已经由单纯仪器向检测系统进行发展,以便可以更好为病人服务。

第五,产品模块化。在传统自动生化分析仪基础之上,国外许多厂家都掌握了更加先进控制技术。根据模块化结构设计出了全自动分析。这种全自动分析仪具有高度灵活性,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可以随时随地增加或者减少任意部件。整个操作流程主要由中央计算机智能多线程进行控制,实现了高速和高效测定。国外已经出现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组合仪器配以相关标准进行医学检测,为实验室自动化以及医院检测自动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研发需求分析

当前,医学检测仪器正朝着集大型机处理能力和小型机应变能力于一身发展方向进行发展。更小、功能更多、价格更低、更新换代更快、家庭型、床边型的方向已经成为了医学检测仪器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在不久将来,随着各种芯片技术不断普及,医学检测仪器会出现高敏感度、高稳定性强、抗倒性和自动化程度更高等一系列特点[1]。近些年来,医学检测仪器及其相关配套产品都取得了非常大突破,许多先进技术和模式都被人们所发现,这极大促进了医学仪器行业进步与发展。由于医学检测涉及到知识非常多,例如临床医学、精密机械等等不同技术领域,这就使得这些领域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研究成果。当然,医学检测仪器也是一门高档次产品,特别是那些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又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明的医学检查仪器正在迅速地向中低档产品进行转移,这就使得医学仪器性价比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个性化将会是医学仪器发展需求。

第一,即时检测。各种各样临床小型检测仪器使得原本繁杂过程变得更加简便,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一趋势,这是医学检测仪器发展一个方向。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小型和价格低廉是未来发展方向,例如,血气分析仪等等。这些仪器操作都非常简单,存在着微创或者无创特点。

第二,自动化。至21世纪以来,医学仪器一直朝着自动化方向迅速发展,各种各样检测项目由以前人工操作变成了半人工操作甚至可以由仪器全自动进行操作。各种自动化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仪等等已被广泛运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第三,模块化发展设计。对于医学检测仪器来说,其更侧重于某项项目检验,可以根据任务确定安装使用以便使得资金更加适合于需求。各种各样模块都构成工作单元还组成了全自动系统,在设计上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个高质量多功能检测系统。

篇(2)

色彩研究的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流行是一种社会心理,它是某个时期人们对某几种元素产生共同美感的心理反映。所谓流行色,就是一段时期内人们共同爱好和带有倾向性的色彩,可以说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流行色是色彩在当下与未来的趋势和走向,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颜色,它的特点是流行快而周期短。由于流行色研究的时效性很强,使得流行色研究无法为新形成的色彩流行体系寻找到严格的理论解释和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设计学界轻视流行色研究也就在所难免了,甚至不会将流行色研究纳入学术视野。学术界对流行和时尚的偏见,往往将严肃的“流行色”和设计潮流研究隔离在学术之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我们心怀尊敬的文化学者心里。因此,设计潮流研究作为最能解决当下应用问题的学术常常被理论界的权威们拒之门外。譬如: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在《大师与传统》一书中就说:“流行与时尚,应该与学术大师无缘。”我理解这句话是相对于王国维、陈寅恪和傅斯年这些实至名归的学术大师而言的。但从中可以看出如刘梦溪这般的文化学者是看不起应用性学术研究的。我以为,流行色研究虽不能说会产生诸如陈寅恪这样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当然也不可能支撑起民族文化的精神脊梁。但是,流行色与时尚学作为关注现行人类生活品质的实用研究科学,应该得到学术界的尊敬与肯定。

三十年多前,当我刚刚接触流行色的时侯,就曾经聆听过我国流行色研究前辈蔡作义先生讲课。虽然,那时中国流行色研究体系处在初创时期,信息来源也仅仅是国际上少数几个纺织品博览会。丝绸和轻工行业的国家进出口公司,每年派出专业人员赴国外收集资料,形成流行色报告。但是,流行色这个概念,足以使我们相信来自西方的流行色彩是权威性的,现在想来当时多少有些盲从。从流行色理论研究的历史层面说,我们不应该忘记流行色研究最早是从纺织品流行色开始的,而且发端于上海,进而影响全国。我们要真诚地感谢《流行色》杂志的老主编周峰先生,是他主编的那本印刷质量不佳的《流行色》杂志给我们带来了最初的流行色学理分析。在色彩学研究领域,我们还不能忘记尹定邦、黄国松、魏国村、王蕴强等人的努力。虽然,近年来色彩研究由于大量海归专业人员加入,色彩研究无论从方法论,还是研究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科学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迄今为止,黄国松等先生的色彩学著作,就成熟度和体系性而言,仍然是优秀的教科书。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时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刹那间了解时尚最前沿的流行信息,巴黎、纽约、东京、上海街头的时尚女性,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同。虽然民族色彩的运用,由于民俗活动等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习惯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欧美流行设计主导下的色彩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审美认同。人们追赶时尚,随时尚潮流变化而追求新的流行。因此,国内的流行色研究,已经不再是三十多年前去“法兰克福”等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转几圈,回来写个报告到各地宣讲那么简单。研究方法更趋科学与合理,同国际色彩组织的联系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宋建明等一批从国外归来的色彩专家和年轻一代学者,洞察到国内色彩研究的缺失,将在国外学习到的色彩观念和色彩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并同设计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推动中国流行色研究及应用设计的进步。

流行色研究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不仅可以从人类文化史和艺术流变史的角度,还有可以从人类行为动机的角度,更可以从人类文化心理和设计伦理的角度,对流行色趋势展开研究。同时,一种建立在技术实验室和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现代色彩研究,则以更为科学的方法而受到人们的亲睐。

2

流行色研究需要构建起合理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所限,所谓“流行色”研究往往从视觉表象入手比较多,许多研究报告和常以设计师个人的感性认识,参照一下欧美色彩流行趋势的图式,再寻找几本时尚报刊杂志,生搬硬套地所谓流行信息。有的则将自己企业产品简单组合一下说这是流行,有的则套上一个流行趋势名头而了事。

流行色是易变的。关于其科学性的一面,有许多专家著文评说。但是,凭我几十年来对流行色的关注,流行色似乎不外乎这三种机构和模式:一种是独立性的色彩科学研究机构和团体,他们往往从色彩流变史的角度,结合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从当前社会发展、文化事件中分析流行因素,并根据人的心理反映,缜密地规划未来的色彩流行;第二种是以某些企业集团为利益群体,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委托某些色彩机构和社团组织,对未来色彩流行作出预测,并使这些企业在以后的商业活动中能够先声夺人,最终为企业的商业成功而服务;第三种是某企业为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商业推广中把握话语权和销售主动权,借助于某些设计名师和演艺明星以流行的名义推广自己品牌的色彩规划,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两种流行作为商业营销和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无可非议。但我把它们称之为“流行阴谋”和“时尚阴谋”,因为这样的行为不具有科学性。也许他们宣称流行紫色的时候,仓库里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紫色染料。他们主要把握的是一种趋众心理,用金钱和名人的强势宣传,编织一些美丽的梦幻故事,进而影响人的消费需求,其中怀揣的是“不可告人”的商业“阴谋”。关于这一话题,我和王新元多年前已有共识,并在不同的场合畅谈过感想,因此所谓“流行色”,它的语义有时是复杂的和含混的。

流行色趋势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关键源自于这一研究最初建立的框架。其中,流行色研究应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模块、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或许,三十年前由于经济、文化、设计、科研经费及社会整体影响力与认知力所限,研究体系极不完善。而今天

一批具有实战经验、学术训练和学术视野的色彩组织和专家已经搭建起研究平台,已经显现出以往不具备的学术优势,并排除一些机构的伪学术性,突出这项研究的公益性,增强了流行色研究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权威性。

关于色彩研究的公益性与实用性问题。有专家认为由于以往流行色趋势缺乏权威性,企业不认可,流行色无用论和乐观论始终存在。对此,学者、商家和设计师表现出不同态度。中国流行色协会作为行业先导,应该起到引领作用,它的服务宗旨决定了研究行为的公益性。色彩研究话语权的获得,并不靠等待而获得,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话语权。或许现在不成熟,但坚持十年必有结果。色彩学者往往立足于色彩研究的战略性思考,设计师和商家更多考虑的是实用战术问题。但我认为应该殊途同归。有鉴于此,设计师的唯市场论与学者的文化自觉论应该寻找到平衡点。中国流行色趋势的话语权问题实则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问题。同时,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法国时尚风潮与美国商业流行之间的争斗,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优雅与高贵本质的认同反映了民族心理积淀。快餐文化使美国的商业流行充满着“暴发户”意识,而讲究高贵血统的人们又总是从心底里蔑视“暴发户”。色彩的修养就蕴含在其中了。

3

流行色研究需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和融合性问题。流行色趋势研究的话语权,不能理解为对抗,而应该是融合。色彩作为设计形式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色趋势研究实质上是设计话语权研究。工业革命以后,欧美文化占领了世界主流文化的前沿,时尚流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现实。然而,应该看到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非主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正成为一种设计现实,或许这种现象还不完备,有的甚至很残酷。譬如:局部战争促使区域文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生态灾难成为困扰全球的致命性问题。但是,应该看到一种可持续的全新的属于全世界的世界性设计文化正在形成中,而世界性设计文化中包涵了多民族的流行元素和人文理想。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和八十年代韩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时尚流行的线路。本世纪新兴工业国家的孟买、上海等地创意产业正成为新经济的引擎,影响着人们的设计观念。因此,强调民族性色彩设计不代表丧失世界性,而世界性设计流行中必然渗透着地域性的民族审美意识。这已经可以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乃至服装设计等国际性大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色彩研究者应该拥有宽阔的胸怀和包容性,化对抗的弱势心理为融合的强势与自信心理,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一定不同。

我一直强调设计文化问题不能理解为一种对抗。色彩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追寻西方的研究体系。但是,台湾交通大学的黎汉林教授则独辟蹊径,以中国传统《易经》为思想出发点,用和谐理论建构起了独特的色彩理论框架,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色立球,并设计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色彩理论研究模型,颇具应用价值。他来我办公室介绍了他独特的研究成果,给了我很大启发。

以国内流行色研究的现状而言,如何把握南北地域性审美趣味的心理差异,以跨学科跨地区的大视野,整合研究资源,也是流行色研究需要关注的。要不然,有些所谓的流行色研究成果往往南辕北辙。中国流行色趋势的研究既要把握几个大都市的时尚脉搏,又要注意南北的地域性审美差异。流行倾向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区综合实力、文化辐射的张力。以北京和上海为例,人的生活品质要求、色彩趣味倾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很难以一种要求来衡量。一方面是时尚流行的同一现象,另一方面又有互不包容。而且这种变化反映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小之处。

流行色研究是一个系统的研究,系统是否完备直接关系到话语权问题。一碗面条之所以美味,是多种要素的组合。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山曾经在接受东方卫视采访时就强调设计样式与色彩是一个整体,并称“建筑色彩设计”的提法是雕虫小技。设计色彩作为学院式的训练无可非议,但专门搞一个色彩设计的门类确实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然而在当今不重视色彩的情况下,却又有存在的合理性。至少我不反对这样的实践尝试。再譬如:服装款式和色彩互为关系才能构成一个整体,如果将色彩和款式分离开来设计将是滑稽可笑的。色彩研究还包括流行趋势中的其它因素。因此,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合理的民意采集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4

色彩研究不仅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文化学意义上的流行色具有模糊性,如何化感性为理性,建构严谨的数理模型是流行色趋势研究科学性的关键之处。

篇(3)

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在城市发展总体政策框架指导下,综合组织城市各种功能,关注城市历史空间的设计,以城市形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局部地区所进行的阶段性的整合设计[1,2]。城市设计的重要对象就是城市局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建设是城市设计的原动力,也是城市历史空间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契机,这就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历史街区的原因[3,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现代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城市历史街区周边地区大多实行高密度开发,造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直接冲突或者不同尺度、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物生硬的出现在道路两侧的现象。鉴于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发展的断层现象,本论文选定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及其环境协调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成都市整体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现代和历史的和谐共生,使城市相关建设“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文殊坊历史街区分析

1.1区位分析

文殊坊与宽窄巷子、大慈寺一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坊位于市中轴线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_文殊院(5.73公顷),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这里交通便利,向南与成都市区中心天府广场、向北与火车北站都非常近(见图1)。

1.2 功能性质定位

作为成都市政府规划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之一、六大旅游休闲商业区之一,是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倾力打造的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城市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上尚之选,海内外游人宾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5,6]。

1.3 文殊坊街区肌理分析

1.3.1 改造前肌理分析

道路是决定城市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改造前图底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文殊坊道路格局呈“井”字型道路网布局。在城市主要道路人民中路、文武路、草市街和大安西路的围合内,街巷把片区划分成几块大小不等的地块。这种路网格局方便地处理了新城区与旧城区道路的衔接关系,有利于保护文殊坊的完整格局,为保护这个片区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街巷中院落与街巷相互依存,其紧密的关系使街巷与院落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丰富紧凑的肌理效果,当这种城市肌理作为城市特色街巷空间时,街巷肌理也是体现街巷空间特征的标识之一[7,8,9]。

1.3.2 改造后肌理分析

从改造后的文殊坊街区图底关系(见图3)可以看出,整个街区肌理呈现出较为匀质的状态,院落建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街区用地上,整体呈现"面"的特征,而不是传统街道所体现出来的肌理那样,由街道对建筑进行组织,建筑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整个街区呈现出强烈的线性状态[7]。

2 文殊坊历史街区环境协调区分析

2.1 环境协调区划定

“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的“文殊院片区保护区划示意图”将文殊坊历史街区划分为文殊院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景观协调区三个功能分区[10]。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协调区是在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划定的以保护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而本文研究的环境协调区纯粹为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同时通过具体的实地踏勘,认为“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所起的作用均是一种协调过渡,而该地块周边也并没有需要保护的大面积的自然地形地貌环境,故本文将“成都市文殊院文物保护片区改造城市设计”中的建设控制区与景观协调区合二为一,并统称为环境协调区而作为研究对象(见图4、图5)。

2.2 环境协调区概况

文殊坊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作为成都中央休闲旅游区,与传统城市商务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形成东至北大街、草市街,西至人民中路,南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北至大安西路规模的协调区,总规划用地面积33.25公顷。目前环境协调区内基本上呈现出典型的城市现代街区空间。在北大街、大安西路、府河两岸上除了本历史街区的开口外,其它地区沿街建筑均为大尺度的现代建筑风格(见图6),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店铺与北大街路上现代化的建筑界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7)。同时在人民中路周围新建的城市现代空间建筑物大多为多层,在建筑高度及形式上对比明显。

篇(4)

1 洗衣粉的种类及其成分

1.1洗衣粉的种类

从组成进行分类,洗衣粉可分为从单一活性物到多种活性物的复配;从单一高泡型发展到低泡型,同时,在洗衣粉中可加入各种辅料形成加酶粉、浓缩粉、消毒杀菌粉、彩漂粉以及柔软抗静电粉等。

根据轻工部《合成洗衣粉》标准规定,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为普通型,二类为低泡型,三类为浓缩型。普通型即高泡型,普通洗衣粉(A型)颗粒大而疏松,溶解性好,泡沫较为丰富,但去污力相对较弱,不易漂洗,一般适合于手洗;低泡型含聚醚和肥皂成分,效率高而泡沫少,易于漂洗,为洗衣机专用;浓缩型在水中加入少量的这种洗衣粉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洗涤效果,但其价格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浓缩洗衣粉(B型)颗粒小,密度大,泡沫较少,但去污力至少是普通洗衣粉的两倍,易于清洗,节约水,一般适于机洗。有的消费者错误地认为洗衣粉泡沫越多越好,实际上泡沫的多少和去污力没有直接联系。另外洗衣粉还可以分为漂白型、加酶型和增艳型。漂白型含有硼酸钠或过磷酸钠,具有漂白作用;加酶型含有生物催化剂,可分解衣服上的汗、奶、血迹等;增艳型含有荧光增白剂,白色衣物可增白,彩色衣物可增艳。根据洗衣粉的含磷量又可分为无磷和含磷洗衣粉。

1.2 洗衣粉的成分

洗衣粉是粉状(或颗粒状)洗涤剂,是生活中合成洗涤剂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洗涤剂是用表面活性剂与助剂配成粘稠的料浆,然后用喷雾干燥方法和附聚成型方法制造的一种混合物。洗衣粉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起主要作用的是表面活性剂,如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共聚物等。各种化学物质相互促进,相互弥补,使洗涤去污效果更为理想。洗衣粉通用的助剂可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物两大类。洗衣粉主要化学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洗衣粉所用助洗剂种类繁多,有重金属螯合剂、抗污垢再沉淀剂、抗吸潮结团剂、酶制剂、增白剂、漂白剂、增溶剂等等。加酶洗衣粉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酶制剂。常用的酶制剂有以下三种:

(1)碱性蛋白酶。它能有效地除去汗、血、奶等蛋白质类污垢,它适宜的pH=8-12,温度为30-60℃;

(2)淀粉酶,亦称糖化酶。对除去淀粉及糖类污渍效果最好,它适宜的pH=6-9.5,温度为20-70℃;

(3)脂肪酶。清除油脂类污垢效果明显。

2 洗衣粉的去污原理

洗衣粉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助剂组成。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显著降低溶剂表面张力(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或液-液界面张力),改变体系表面状态从而产生湿润和反湿润、乳化和破乳、分散和凝聚、起泡和消泡以及增溶等一系列作用的化学药品。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祛除衣物上的污渍。洗涤助剂的作用是结合钙镁离子,阻止污垢再沉积,同时有助于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去污能力。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油的非极性基团-亲油基和亲水的极性基团-亲水基组成,亲油基可以和衣物上的污物结合(污物一般分为油溶性、水溶性和不溶性等),亲水基带着结合了污物的亲油基与水结合进入水里,这样衣物上的污物就容易去掉。所以说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最好是在水中放入洗衣粉和衣物后,浸泡十几分钟,让洗衣粉中的两种化学基团充分溶解以后再洗,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污物洗掉。

表面活性剂按亲水基分类,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 市售洗衣粉去污力实验设计方案

3.1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减少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尽量使用无磷洗衣粉,从而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了解洗衣粉对不同面料上的不同污渍的洗涤情况,学会如何鉴别其质量,提高洗涤效果;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2实验原理

合成洗衣粉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亲油基和阴离子基团作为亲水基两部分组成,主要有烷基磺酸钠[化学式为CnH2n+1SO3Na, n约为14~18]、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式为CnH2n+1

SO3Na,n=10~14]和脂肪醇硫酸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会离解成离子,但同样具有亲油基和亲水基,按照亲水基的结构不同可分为聚乙二醇型(R-O(CH2CH2O)nH)和多元醇型(R-COOCH2C(CH2OH)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油污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和增溶能力,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合使用时,即使加入量很少,也能大大增强体系的去污能力。

3.3实验用品

全棉白布,涤棉白布,涤纶白布(也可以是各种颜色较浅的布条),各种品牌洗衣粉(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带),碳素墨水,橙子,番茄,酱油和食用油;大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台秤,滴管,计时器,酒精灯。

3.4实验步骤

3.4.1污渍液的配置

(1)把酱油和食用油按照1:1的质量比混合即为油污渍液;

(2)分别将鲜橙和番茄切碎、捣烂,过滤,即为鲜橙汁、番茄汁。

3.4.2布上污渍的制作

(1)取全棉(或涤棉或涤纶)面料的白布,裁剪成数块大小相当的布条;

(2)分别在这些布条相隔2处滴加2滴配好的橙汁、番茄汁、酱油、食用油、混合油和碳素墨水六种污渍,晾干,并形成橙渍、番茄渍、酱油渍、食用油渍、混合油污渍和墨水渍。

3.4.3洗涤过程

(1)分别称取3g各种品牌的洗衣粉于容积为200mL的各个烧杯中;

(2)向各烧杯内分别加入150mL的自来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洗衣粉完全溶解;

(3)放入有污渍的布条,浸泡10min。每隔1 min用玻璃棒搅拌一次,每次搅拌时间约20s,直到规定时间结束;

(4)取出布条,用自来水清洗两次后晾干,对比观察去污效果;

(5)用同样的方法,实验洗衣粉对污渍滴加时间的长短、水温高低、洗涤时间长短和洗衣粉用量多少的污渍洗涤效果有何影响,然后进行比较,获得结论。

3.5 实验现象与记录

3.5.1 洗衣粉去污力的评价标准

洗衣粉去污力是指一定浓度的洗衣粉对碳黑油污布、蛋白污布和皮脂污布的去污能力。

去污力效果,可以设为五个等级,分别为1、2、3、4和5。1为去污力最差的,5为去污力最好的,3为中等,2、4的去污力分别介于1与3、3与5之间。将各种品牌洗衣粉对六种污渍的去污力效果分值(去污值)累加起来,分值最高的也就是去污力最好的。对于每一品牌洗衣粉去污力效果(去污效能)的观察,最好是三人以上评判,取其平均值。用这种方法,我们测定的是洗衣粉对各种污渍的综合去污能力。如果我们单一来看各种品牌洗衣粉对不同污渍的去污值,就可以比较出不同品牌洗衣粉对于同一污渍的去污力效果。

3.5.2不同品牌洗衣粉对不同布料上的污渍洗涤效果实验

条件:污渍放置时间为2h,洗涤时间为20min,其他条件同实验步骤配置。洗涤结果填入表1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3.5.3 同一品牌洗衣粉对不同放置时间的污渍洗涤效果的实验

条件:污渍放置的时间分别为12h、24h和48h,洗涤时间为20min,其他条件同实验步骤。洗涤结果填入表2中。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3.5.4水温不同,同一品牌洗衣粉对不同布料上的污渍洗涤效果的实验

条件:污渍放置的时间为2h,水温分别为20℃、40℃和60℃,洗涤时间为20min,其他条件同实验步骤。将20℃、40℃、60℃三项条件填入表2的12h、24h、48h三个相应空格中,洗涤结果填入表3中。(表略)

3.5.5 洗涤时间不同,同一品牌洗衣粉对不同布料上的污渍洗涤效果实验

条件:污渍放置的时间为2h,洗涤时间分别为20min、30min和40min,其他条件同实验步骤。将洗涤时间20、30和40min分别替换填入表2的12、24、48h三空格中,洗涤结果填入表4中。(表略)

3.5.6 同一品牌、不同用量的洗衣粉对不同布料上的污渍洗涤效果实验

条件:污渍放置的时间为2h,洗涤时间为20min,洗衣粉的取量分别为1g、2g、3g和4g,其他条件同实验步骤。将1、2、3、4克分别替代填入表2的12、24、48h等空格中,洗涤结果填入表5中。(表略)

3.省略.省略/question/1406091415938.html

[2]张昭,彭少方,刘栋昌.无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

[3]徐宝财,郑福平编.日用化学品与原材料分析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85.

[4]宋启煌主编.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28.

篇(5)

关键词:导视系统;色彩设计;地域特色

“导视系统”来自英文sign,它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导视系统设计即signdesign中的sign是指在整体层面上的一种识别符号,它注重人的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会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而且会形成设计对象的整体性可识别意向。

中村吉朗在《造型》一书中提到:人们刚看到物体时,对色彩的注意力占80%,而对形体的注意力仅占20%,这种状态约持续20s;2min后,色彩占60%,形体占40%;5min后,形体和色彩各占50%。这说明景观色彩往往能先声夺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是形成系统性和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具有营造氛围、创造意境的功能,直接反映出某一空间环境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时代气息。作为一种富含表情和情感的语言,色彩无疑是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机能

色彩在导视系统中是极具表现力的重要元素之一。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灵魂是直接、醒目,导视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来决定的。因为色彩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影响人的情绪波动,能与周围的环境色彩形成互补关系,还可以强化色彩对比,使导视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使人关注并接受相关信息。色彩也可以在一系列的导视中产生一定的视觉秩序,即第一信息、第二信息,这便是由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的一种可利用的因果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的调和;多种色彩为表达一个效果而互相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秩序:统一、和谐或调和。也可以把色彩的调和作用运用在导视系统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或导视系统自身的色彩构成上,通过色彩调和将导视系统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融为一体,使同类色或近似色体现出统一的色调,形成一种素雅的美感。

二、旅游景区导视系统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

1.规范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应由统一的规范色构成,使各标识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视觉效果,便于为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美国佛罗里达州迪斯尼乐园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规范性原则的成功范例。其造型是由米老鼠肖像和几何形体结合而成,上半部由米老鼠的头部和两只大耳朵组成,下半部是一个方形结构,其上标有地点信息,色彩是由红紫两色构成。统一的造型、规范的色彩导识,高高地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和园内路旁,闪动的色彩和迪斯尼肖像在树丛的衬托下形成一种既有很强导向功能又饶有趣味的景观导识标志,游客进入某一区域之前,此导识标志就开始反复出现。在这里,无论是哪国人,凭着规范的色彩和造型,都能识别导识标志上的“语言”,准确无误地找到他们的目的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在园内愉快地游玩。

2.与自然环境协调

人类的色彩美感来源于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对人类来说,自然的原生色总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永远不能离开大自然这个背景,设计中要力求保持和突出自然色,特别是树木、草地、大海及岩石的自然色。

为瑞典某地的旅游指示牌,画面精美。让人惊奇的是:随着指示牌中摇柄的起落,其中心的风景画也让观者享受到用望远镜移动景色一样的奇妙感觉,与背景的静态图片形成巧妙的动静结合,导视颜色与自然色也达到了和谐统一。在我国云南石林景区内,很多路标指示都用红色油漆在路边的石头上直接标出,虽然很醒目,但与自然色不协调,破坏了景区原有的岩溶风貌。

3.共通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须为广大游客普遍接受,要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即导视系统的色彩要具有普遍适用性。受众的差异性导致其对色彩感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这种差异性之中寻求一种最大化的共性认识。一般来说,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使用要具有弹性,不宜过于极端或过于强调个性化倾向。

如德国某旅游景区的指示牌设计(见图2),牌示中的白色、绿色单纯而明快;红、绿色的运用充分考虑到信息的高度通达性及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产生了优美恬静的视觉效果。此指示牌设计的表现手法使游客在感受到原野清新空气的同时,也体会到现代设计的魅力。

4.可识别性

旅游景区导视系统的色彩在考虑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个性,形成专有色彩,使色彩先于图形、文字等要素而直接传达出内容。个性化的专有色彩,有助于形成色彩的可识别性,促成视觉记忆,使标识易读、易记。

色彩通常具有非常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物理色还是光产生的视觉效果,都能加强或减弱导视系统发挥其识别作用的功能。所以,色彩配置的合理性及其对主题的有效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图3是莱茵兰—法耳茨州城堡、宫殿的旅游指示牌,该设计运用了对比手法,古典风格的建筑与现代指示牌设计结合在一起,视觉反差强烈,红色的、斑驳的建筑立面形成了肌理上的对比,可识别性高,极富视觉穿透力。

三、景区导视系统色彩的地域特色

篇(6)

2项目概况

金凤梧桐华苑小区地块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延安西路7号,京杭大运河北岸,基地西起规划道路、东面和南起面临规划中的运北西路、北侧有道路连接延安西路。地势总体较为平坦,临近淮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便利,是淮安市区中综合设施配套较好的地区之一。小区幽静恬适,相对独立的环境,内部宽大绿地的美景,造型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先进完善的配套设施,形成一个集居住、休闲为一体的住区环境。项目总用地面积7.28hm2,地上总建筑面积16.73万m2,地下建筑面积3.52万m2,容积率达2.29,地形较不规则;因此,设计中以高层住宅建筑居多。

3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3.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理想的家园”,实现小区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将居民生活真正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为小区提供高品质的居民交往空间。

3.2贯彻“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小区以建设生态宜居型居住空间环境为目标,满足住宅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宜居性,着力提高住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3.3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传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淮安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深厚,境内有着丰厚的民居建筑文化遗迹;加上本次项目地块位于古运河沿岸,设计中自然将小区定位为现代中式风格,以传承地域民居建筑文化。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

4总体环境规划设计

4.1总平面规划

4.1.1住区建筑布局

考虑到淮安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借鉴传统民居院落的布局形式,将住宅都南北向布置,以便能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及日照条件,不仅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也符合地区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住区总平面规划主要依据地形展开,采取分片布局的形式。由于基地北侧是多层住宅,东侧虽没有建筑,根据《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也需要沿地界向西退一定距离,建筑高度越高退的越多;而小区要求高容积率,同时考虑小区开发梯次问题,设计时将东、北两侧布置多层住宅,其余区域为高层住宅。西侧沿规划道路布置四栋高层,平行布置,底层设二层商业用房,以解决小区相关配套设施用房。

4.1.2入口与规划结构

住区西侧是规划道路,南接运北西路,北连延安西路,是理想的小区主入口方位;基地东北角是旧金凤集团厂区主要道路,向北也可以连接延安西路,适合作为次入口兼作前期施工通行之用。小区整体由近似椭圆形的环道与其下方半方形道路组成主要路网,连接主、次出入口;另有两条交叉的生态绿带穿行其中,共同组成空间骨架;小区内部空间布置灵活,建筑摆放符合传统民居特征,形成静谧的总体空间格局。

4.2景观环境设计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住区环境设计尤为重要,人们不仅要在其中居住、生活,还要学习、娱乐、享受自然环境及满足人际交往等需求;传统民居封闭的院落式,一家一个小天地的建筑环境形式在现代就不太合适了。本项目设计中,笔者努力营造一种比较静谧的、适宜交往的、半开半合的中式环境空间,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中,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布局形式。集中布置是在中间椭圆形环道的中心区设置小区中心绿化广场,在地块左下角区域设计一个组团中心广场,用一条斜向弧形步道联系这两个中心广场;北侧一条横向的生态绿带穿过中心绿化广场,不仅将中心绿地向四周扩散,也将城市绿化引入小区,丰富了小区绿化空间层次。此外,将两个绿化中心周围的高层住宅底层作架空设计,既解决了底层住宅的日照问题,又可作为邻里交往的场所,还可以加强夏季导风效果,在炎热的夏季为小区居民引入凉风,借鉴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设计,节约小区能耗。分散环境布局就是利用住宅之间的小片空地,做成类似江南私家园林那样的小环境,再用块石或卵石砌筑小路与中心绿化相连通,使小区形成分散的、半封闭的小环境和半开敞的中心大环境相结合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空间。

4.3道路与停车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总体情况设计小区内部道路,用椭圆形和半方形组成小区环形路网结构,路面宽7m,椭圆和方形道路重合部分在日常管理时作步道使用,紧急情况下可打开供车辆通行,这样最大程度的实现小区内部的人车分流,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与内部环境的完整性,有助于形成安静、优美的内部景观环境。为确保小区环境品质,除东侧多层住宅区及沿中心环道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位,绝大部分停车都在地下解决,地下室停车库面积达3.5万m2,地面沿环道设置了4个汽车库出入口,高层区居民可以通过单元垂直交通直接到达地下车库,方便了居民出行。

5建筑设计

5.1户型设计

根据项目总体定位及淮安居民传统居住习惯,设计力求为住户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具体做法是:

5.1.1在保持户型方正实用的基础上,力争户内通透明亮,主要卧室多设置在南向,以争取获得较多的日照。

5.1.2根据人们的家庭生活习惯,积极引入南向客厅的观念,使住户家庭白天活动空间能充满阳光。

5.1.3考虑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和个性需要,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使户内空间可以灵活隔断,可塑性更强;同时设置大阳台,东西山墙户型设大的观景台,引入美丽的运河水岸风光。

5.2建筑造型设计

本项目以中式设计风格为主基调,根据地方传统民居,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新材料,创造有时代感的“新”而“中”的建筑,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淮安传统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风格既有北方民居的庄重、典雅,也有江南徽式民居的精巧、秀美;建筑多外砌青砖,内衬木结构框架,正立面为木雕花门窗,青砖铺地。本次方案设计中积极吸取传统民居的一些做法,整体以白色外墙为背景色,搭配灰色面砖山墙等,细部简化、抽象的雕花处理,现代简洁流畅的线条,使住宅造型不仅具有传统民居的古朴、典雅,而且颇具现代感。具体设计手法如下:1)所有建筑以白墙为基调,在建筑下部、山墙局部内凹砌筑灰色面砖,多层仿传统民居做坡屋顶,深灰百叶,使建筑整体呈现白墙、灰瓦的传统民居风韵。2)高层住宅出于视角、比例与尺度问题,取消传统民居坡屋顶的做法,将女儿墙和阳台框架提升上去作为屋顶部分的延伸,墙上开竖条形、小方形洞口,以减少建筑顶部的沉重感,再在女儿墙上加深灰色压顶,加强高层住宅的传统中式韵味。3)细部方面在阳台栏板上做个凹灰条,高层顶部几层阳台做连通的玻璃窗,用深色铝合金仿传统窗花装饰,上部做突出的抽象简化方块体等与传统民居元素相呼应,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总体而言,设计出来的建筑新中式的风格非常明显,特别是高层住宅,虽然没用坡屋顶,但是整体效果上看中式味道很足,也可说是对高层现代中式造型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篇(7)

一、前言

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因此,节能、低碳、环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性的能源紧张也使得节能、低碳、环保的科技型产品应运而生。而 所讨论的喷雾降温技术恰恰填补了 当今社会对节能降温的需求。以其经济、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等特点,迅速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地得到了使用,它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最节能,最低碳,最环保的设施和技术。

喷雾降温的发展,最早缘于国外,此项应用成熟于美国、西班牙、日本世博会后,现在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室外降温方法。尽管喷雾降温技术在国外早已是一项成熟的应用,而国内喷雾降温技术的应用则相对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尝试,但是慢慢的也积累了较好的应用经验,所以喷雾降温技术真正广为 国人所知,还是得益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园会以及其它的区域的大规模的应用,让人们享受到了低碳、环保、舒适的降温服务,效果非常明显,发展前景也因此非常广阔。这使得喷雾降温技术一夜间变得家喻户晓,知名度大增,在 国内渐渐流行起来。

二、喷雾降温设施的优势

喷雾降温系统散发到空气中的水微粒,在气化的过程中要吸收大量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是防暑降温的有效手段。在盛夏,当城市气温达到35℃以上时,即使打着伞,戴着太阳镜,来自太阳的直射和来自地面的反射,依然让人感觉酷暑难当。而在喷雾降温系统的作用下,空气温度可降至25℃,在极端环境下可降温14℃,达到人体的最佳温度,所以即使置身炎热室外,依然感到舒畅。1

相比较于 所熟知的传统降温技术,喷雾降温技术则有更多的优势。具有增湿、降温、防尘、造景等调节治理,美化环境的功能。不言而喻,它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节能、环保,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此外,还具有加湿、驱蚊、消毒、除异味、防静电、保健、人造景观等多项功能。

事实上,喷雾降温设施在环保节能方面,具有着多重优势:

1、绿色:人造雾降温方法采用以水为原料的纯物理方式,净化处理,雾效纯净,不产生任何排放;

2、环保:在降温过程中并不产生其它有害物质,不对环境二次污染;

3、节能:超节能,能耗低(大型设备满载只有4KW,每喷头耗水量为0.1kg/min),降温效果迅速;

4、健康:喷雾降温方便迅速、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并能增加该区域的湿度。

喷雾降温技术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让每克水使得每立方米空气温度降低4度-8度,在恶劣环境下也可降低12度左右。对于室外的空气,喷雾降温的效率是很高的,但是相反,由于喷雾降温的效果受空气湿度的影响较大,相对湿度越高效果越差。因此喷雾降温对于室内的效果是较差的,特别是对于通风较差的室内采用喷雾降温的效果更是有限。

三、现代生活环境下喷雾降温设施的应用

现代生活中的城市功能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公共设施层出不穷,为了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的需要,设施的设计也在逐步进行改进。作为现代科技与服务精神融合,体现出对于更舒适生活的追求的喷雾降温设施,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场所与领域,对于喷雾降温设施的使用情况分类大致如下:

1、按适用对象分类

喷雾降温设施的适用对象是多元化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足以说明喷雾降温设施发展、普及的重要性。

1)人类:事实上,喷雾降温设施最终是为人类而服务的,应用的种类也是非常多的——空调行业、康体保健、汽车行业等等各种行业喷雾降温设施都是为人类而使用的。

2)家畜:这类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养殖行业里,尤其是大型养殖饲养方面。起到降温、保湿、消毒的巨大作用。

3)建筑: 都知道实验室、计算机房、酒吧以及各种大型工厂和公共建筑都是需要降温设施的。实现他们各自的功能。

4)植物:主要是体现在景观喷雾上,不仅能给植物降温保湿,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模仿烟雾景观。

5)食品:这种使用也是最常见的,食物喷雾主要是能够实现保鲜的功能,保持食物的口感、颜色,防止事物的脱水、枯萎。

2、按使用领域分类

喷雾降温可运用于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多种领域。

农业上主要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

工业上主要分为:塑料行业、空调行业、食品行业、汽车行业、印刷行业、电子和纺织等多种行业;

商业主要分为:用于酒店业、医院、学校等各种场合。

3、按使用场所分类

喷雾降温设施的使用是多样化的,自然它的使用场所也就很多。例如:广场降温、厂房降温、屋顶花园降温、花园降温、庭院降温、工厂降温、加油站降温、体育场馆降温、室外大型活动降温、露天看台降温、矿井矿山降温、饲养棚降温等多种场所。这些场所各有所用,是想了较好的降温和保湿等功能。

4、按使用方式分类

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喷雾降温设施的使用方式也大大改善和发展,从大型使用到独立使用,从固定式使用到移动式使用,无一不说明了喷雾降温设施的使用方式多样化。

1)单独适用(高压喷雾和低压喷雾)——针对个人或是小型的使用;

2)与其它设施相结合(有遮阳喷雾和无遮阳喷雾)——针对大型场合和喷雾设施的综合使用;

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86-01

一、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一)安全

安全是人生存在的首要条件,设有安全性尤其重要,在社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有:①社区内部的交通道路应尽量避免人车争道,尽量能够人车分流;②户外公共设施尽量设置在社区步行距离内,并做好步行系统的安全设计;③各种设施应尽量满足对应的服务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提高安全性等级。④有公共空间中,通过调控空间领域性和开放性程度,可以在心理哈桑有效预防罪恶发生,加强可防卫性。

(二)舒适

社区的舒适性是指社区公共服务系统使用上、环境视觉上的感觉。从老年人的角度,要求舒适性的方面讲,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使用方便、精神优美祥和为原则。

(三)便捷

便捷性是每个社区规划当中重要考虑到的问题。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体能也在下降。在合理的距离设计住宅空间,提高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创作便利的环境,以促进老年人独立生活。

(四)健康

社区健康性包括环境绿化的健康和居民的心理健康。环境健康型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卫生等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延长自理自立年龄是积极养老最必要的措施。安静而富有生机的环境,足够的日照,适合各种活动锻炼的设施和场地是非常重要的。

二、适老化社区的交通规划

在适老化社区的交通规划上,应注重人车分流,减少不必要的车辆在社区中穿行,以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步行安全。在本方案设计中,参考C.A.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以城市干道包围社区,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在社区东面、北面、南面分别设置地下层入口,将原本地面的交通道路引至地下一层,同时在地下层设置超大停车场,满足社区停车需要。地面交通则以绿道为主,营造温馨、绿色的社区环境。社区内部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步行时间10分钟以内的距离。减少车辆在社区中穿行,有效保障到居民的安全。同时,合理的社区尺度能够促进居民交往,形成和谐的社区环境。

三、适老化社区的功能配置

(一)社区中心的功能配置

在满足基本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住区应当增设一些专业化服务设施或专业化设施。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应根据需要建设一个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接送、餐饮、健康检查、协助洗澡、帮助进行机能训练、组织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可以承担上门护理、日托服务、短期入住的需求。这种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能满足近景老年各种服务的要求,以确保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小规模的建筑形式,能够给人带来家庭式的护理氛围,老年人既可以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社区中,而且还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避免与社会隔离,也方便亲人看望与照顾。

(二)社区住宅的户型设计

适老化社区强调的是居民的年龄结构、各级阶层的交错组合,对比老年社区,其居民组合更加丰富。由年轻单身居民、核心家庭、二代或三代居家庭和空巢老人组成,在社区住宅户型中,依照不同家庭的需求设计出丰富多元的户型。

在本方案规划中,住宅类型主要分为护理型老年公寓、看护型老年公寓、自理型老年公寓、两代居(两代人同在一个单元里,但通过花园分割,又相互独立)、普通单元和青年单身公寓。

老年公寓的设计中,主要减少了墙体的间隔,将屋内门洞开放,使整个房间的动线形成一个回路,以便老年人或残疾人的轮椅通行,减少了夜行的危险性。护理型和看护型的老年公寓在功能上减少了厨房、洗衣房的空间,由社区中心提供膳食和洗护服务。

四、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的社区模式生活状态的调查,立足国内,以社区老年人为中心的城市开展规划和设计,得出社区应该多元化发展的结论。

(1)社区人口年龄结构多样,住宅分为青年公寓、普通住房、两代居住房、老年公寓和全日制养老院,保证社区具有多层次的居民结构。

(2)社区服务多样并分散于社区各街道间,将服务核打散,融入社区,伴随社区的扩大而扩展。

(3)社区中心配备多种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功能。如干净的超市提供了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老年大学提供了丰富老年人休闲活动的方式;社区饭堂提供安全、便捷、健康的就餐环境等。

(4)适老化社区最强调一点是安全,因而本文提出在一个合适的社区范围内,建设地下交通。让主干道包围社区或从社区内部地下交通路网中穿行,减少机动车在社区中穿越,保障社区内的行人安全。地面道路则可全面建成绿道,美化社区环境。

篇(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尤其体现在对房屋建筑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方面。室内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活动空间范围,也是人们生活的主体。如今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室内装饰装修早已不再是单纯地以实用型物质的方式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集艺术观赏价值与实用性价值相结合的具有生命气息的艺术品。室内的装修设计主要是根据房屋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还有房屋的使用价值,通过建筑美学的设计原理以及物质技术手段来对房屋建筑进行创造,且创造出来的建筑室内环境不但要环境优雅、功能齐全,还必须满足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一般的房屋建筑和环境都需要进行装饰与装修,许多人错误地将装饰装修设计当做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性质的工作,抑或是一种为房屋建筑进行添枝加叶的修葺性的工作。其实不然,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工作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和极其深刻的内涵,装饰装修是艺术和技术、科技和文化集中统一的体现。若是将房屋的建筑的楼板、柱子以及墙体形象地比做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个框架或是骨骼,那么,室内的装饰装修也就是填充这个框架和骨骼的皮肤和血肉。正是有了这些活生生的皮肤和血肉,才使得房屋、建筑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以及情感感召力。

1. 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要求

2.1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主要宗旨为人们创造一个优质的室内空间环境,将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各种功能的需求摆在首要位置上,致力于处理好室内的空间比例、空间尺寸、空间关系,以及解决采光照明、室内通风,还有家具的配置等总体表现效果。

2.2要满足精神功能的需求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不但要考虑其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而且还要注重其精神、品质等方面功能的需求。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精神核心就是要做到影响人们的意志和情感,甚至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也起到影响作用。因而,设计者在对室内进行装饰装修的时候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去感染人们的意志和情感,使室内环境的装饰装修设计满足人们对精神功能的需求。

2.4要满足现代的需求

现代化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是空间创新与造型创新相互结合的,这就需要将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相互结合、相互融通。要求室内装饰装修的设计者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建筑造型结构体系的特征、要点。要使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现代化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需求,就一定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当中。

2.3要符合美学的要求

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是一门具有生命的艺术工作,且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和极其深刻的内涵,装饰装修是艺术和技术、科技和文化集中统一的整体体现,而并不是胡拼乱凑地将各个部分简单地相加起来。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要符合个性美、和谐美、自然美这几个方面的美学的要求。

2. 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不断地创造美好的世界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创造着一个家庭居住环境。每一个家庭居住环境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居住环境已经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绿色环保化

现代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当坚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以确保室内环境的绿色装修。如今,室内空气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关注的问题。曾经有相关的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目前由于室内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目相当骇人听闻,而且室内空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绿色装修的原则,以绿色环保的设计作为我们追求健康、环保生活的方向。

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时候,选择装饰材料必须要符合安全、健康的原则选择那些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但是,由于当前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装饰业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品种丰富、数量繁多的不合格装饰材料涌进了装饰市场,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了这些合格的装饰材料便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每个室内设计师都要严肃地肩负其责任选用产品认证合格的装饰材料进行装饰装修设计,并且相关部门也要对室内装修现场的装饰材料进行有效地监督检查,加强室内环境质量的管理。

3.2科技创新化

当前,我国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存在一个很严重的抄袭现象,众多的设计作品没有进行创新,缺乏亮点。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将室内环境的功能融入到设计意图当中,不论是在整体效果还是细节处理上都要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室内装饰装修设计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设计语言来表示其内涵的,就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以篇好的文学作品一样,室内设计也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室内装饰装修的创新和艺术特点不是刻意地表现出来的,而是在不经意之间自然显现、流露的。那些过分、刻意地强调文化内容与内涵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作品,往往是把所有的内容集于一室地表现出来,反而让人觉的繁复堆砌,甚至让人感到窒息;另一些没有文化内涵的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作品又会让人觉得空洞苍白、呆板、没有品位。因而,设计师在熟练掌握并灵活使用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规律之后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品位,才会有新颖、独特、高雅、不落俗套的创新佳品诞生。

3.3 价值观念人性化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不再局限于满足物质生活的享受,人们的思想由物质化的价值观念已经转变成为人性化的价值观念,开始非常注重生活化境的提高和改善。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和支配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不断变化,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核心就是满足人们的价值观念需求。因而,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满足人们对室内化境在精神上面的享受,其次才考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作为室内装饰装修的设计师一定要熟练掌握并灵活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创造出满足人们对物质的使用以及对精神的需求的室内生活、办公环境。

3. 总结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经济、文化、信息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提高物质生活与精神的同时,也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开始趋向于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为设计核心,并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总而言之,价值观念人性化、科技创新化、绿色环保化等特征都是我国现代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

【参考文献】

[1] 叶志华.试述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设计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09) .

篇(10)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新320国道以南,高桦线以西,该工程为5层商业楼,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地形西向东逐渐变低,高差约4米左右。

4、沉降计算及构造措施

因采用两种不同形式的基础,不同形式的基础间存在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应计算不均匀沉降大小,沉降差须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得基础沉降量在12.5-27.0mm之间,相连基础最大沉降差8.7mm,平均沉降量为18.6mm;桩基础和独立基础连接处不均匀沉降差为6.5mm,两种基础平均沉降差为13.8mm,最大沉降差8.7mm。由上述计算可知两种基础形式沉降总量、沉降差绝对值均较小,能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允许值。

因独立基础与桩基础施工工艺不同,为解决施工期间沉降差问题,在④~⑤轴,⑧~⑨轴间设置沉降后浇带,沉降后浇带须主体结顶(必须墙体砌筑完工)后浇筑。

因不同形式基础的基底(桩底)标高差大,考虑其稳定问题,在交接跨加大地梁截面及配筋来解决其稳定性。

5、结语

本工程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持力层起伏大,给基础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采用独立基础加桩基础的基础设计方案,经专家认证一致认为设计安全、合理。目前本工程的已全部封顶,经沉降观测,变形很小,沉降稳定,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基础工程造价在整个工程中比重较大,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保证建筑结构安全、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11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下一篇: 煤矿安全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