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19: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当前我国存在的金融风险因素较多,此类风险也是金融部门与监管机构特别重视的部分。所以,许多金融部门大力研发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注重金融风险的测量。其中,VaR方法属于一类切实有效的测量技术。因此,对VaR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就变得非常重要。
一、VaR方法的概念
VaR方法也成为风险价值模型,是最近些年出现并发展应用的一类量化金融风险测量方法。它的含义是:在市场正常的波动情况下,某金融资产或者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其具备的优势为:首先,其能够将多种金融技术、金融资产组合和各部门的金融风险量化成数字,并进行对比分析。管理人员就可以基于该数值评估当前的金融风险程度;其次,以该指标数值为基础,管理人员无法以自身对金融风险不了解为借口推卸责任。监管机构同样能够借助该指标数值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保证市场的稳定[1]。
二、VaR模型的算法
1.历史模拟算法
该方法是一类简洁的与非理论算法,其对潜在金融因素的标准散布不进行假设。是通过对曾经一段时间金融资产组合风险收益频率分布进行计算,以得到曾经一段时间的均收益和既定置信水平下最小收益,进而计算出VaR值。
2.蒙特卡洛模拟算法
该计算方法主要根据历史数据或者既定散布假设情况下的参数特性,通过随机形式模拟出许多资产组合值,并在这些之中选出VaR值。起能够更有效的对非线性和非正态进行处理。这种算法是对金融工具价格进行多次模拟的随机过程,每次均能够获得期末余额的可能数值,若实行较多次的模拟,则组合价值的模拟散布就会收敛在真实范围内,提升估算的精确性。
3.方差-协方差算法
这种计算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是对金融资产报酬方差-协方差矩阵实行估算。
并借助样本估算出平均值和方差,在设定的概率中,能够得到对应VaR值。标准差计算能够利用等权重算法和指数权重算法,其中,等权重算法是计算无条件波动的,而指数权重算法是计算有条件波动的。
三、VaR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VaR在我国市场风险监管中的运用研究
当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应用VaR技术作为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借助VaR技术实行金融风险测量与管控,能够使全部交易人员或者交易企业均可以明确看到其正在实行交易的风险等级,且能够为全部交易人员或者交易企业设定VaR最大限定额度,进而避免严重投机行为现象的发生。若应用更加严格的VaR金融风险管理,某些交易的严重亏损或许就能够切实规避。强化金融风险管理对金融行业甚至总体社会经济均具备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可以全方位、动态化的明确与把握金融风险改变的根本状况,为金融风险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精确的数据,以确保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推动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且保证企业运营目标的快速达成。
2.VaR在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同样大量运用了VaR技术,且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由于首个金融风险测量信息方法的出现,更多的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应用,在金融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应用VaR技术对风险实行量化将是主流的发展趋势。比如,麦肯锡公司和穆迪KMV公司。切实有效的应用VaR方法一方面自身可以获得很好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可靠的参照。。
随着VaR方法获得金融行业的认可,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也开始运用该方法。为对VaR模型实行切实的优化,保证该方法一方面可以体现金融风险值,另一方面可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测量。相关科研人员强化了科研力度,以多个角度对VaR方法进行分析,且以此为前提进行了对应的功能拓展。科研人员十几年前就提出L-VaR模型,借助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和金融交易等方面的研究,将金融影响制度添加到VaR中。我国学者将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相结合,制定了能够对金融流动性风险进行调节的VaR方法,进而对我国股票价格流动性风险进行测量和管理。由于对VaR方法的深入研发,将来该方法必定在流动性风险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运用[2]。
4.VaR在金融监管上的运用研究
应用内部VaR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需附和巴塞尔委员会[3]中规定的最低指标,就是最少要对置信度99%持有期10天的H VaR值进行计算(银行自身能够决定应用更严格的指标)。VaR方法是内部管理的主要方法,金融风险数值采取绝对值方式,表述请假清楚明白,远比资本金准备率应用百分比的方式要方便快捷。运用VaR方法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银行内和银行外的金融监管均有利。各个银行机构可以基于自身资本金或者其可以承担的金融风险水平,采取定量模式分配到分支部门的金融风险额,基于VaR方法能够实时明确金融市场的风险数值。如果金融风险数值高出了限定额度,借助资产重整的方式,将金融风险数值降低到合理的范畴以内。如果上级主管机构或者监管机构发现存在金融风险,也能够向银行提出,要求银行有效的对资产组合进行调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金融部门应用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技术,可以使风险管理人员更精确高效的消除各类金融风险,并对复杂金融风险实行准确的计算与分配,对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有利。所以,我国金融部门与金融管理机构需把VaR技术等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应用到风险管理工作中,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风险管理;金融;商业银行
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体系随着资本的扩张而不断扩张,主要集中体现在系列金融产品的衍生和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功能的不断拓展。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存在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承担管理客户风险的责任同时,还要实现风险管理中的收益目标,商业银行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经营风险的企业。美国金融危机表明,商业银行随时有可能会面临风险经营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资本账面亏损,因此建构健全有效经营和管理金融风险的机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银行金融风险经营和管理理论研究
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商业银行是一种以经营货币为主要业务的特殊企业,并且随着市场货币需求的扩大,商业银行实现货币融通管理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因此现代商业银行为了确保金融管理的稳定和安全逐渐形成了以涉及所有市场主体的管理风险为主要职能的运作机制。某种意义上商业银行业已成为经营风险的盈利组织。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实质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品的失败的结果。最早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的银行高管Breuer先生认为商业银行由于市场货币大规模的扩张其职能已经从单纯的资金融通管理演变为金融风险管理职能。而金融风险管理的最优目标是实现金融风险在全市场范围内实现合理的配置、转移和分散。
1.信用风险管理论
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一般有专家分析法、评级法和信用评分法等,其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组织使用定性管理方法来控制货币借贷的风险。但是囿于定性方法夹杂着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其管理考虑的因素不是很全面。另外,专家分析所参考的财务报表也不能及时更新。为了弥补定性方法的缺陷,上世纪80年代信用分析度量的方法开始流行采用概率统计法,如采用多个变量(5变量或者7变量)建构的Z值模型多元判别法,引入现金预测变量的F分数模式、Logistic违约事件概率分布法等。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在金融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引进了数学工具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建构了多种现代风险管理模型,其风险管理效率显著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以数据库分析为显著特征,例如美国KMV公司创立的信用监测模型,主要原理是建构庞大完整的企业信用数据库以进行高效的企业信用预判。虽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效率很高,然而由于其对数据库的完整性的要求高,因此适用范围较窄。
2.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论
市场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限额管理法、VAR法和事后检验和压力检验法等,其中VAR 法由于其核心原理是建构金融产品收益的优化组合模型,方法相对简单而高效,在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中较为常用。然而VAR法在市场风险管理中也有缺乏次可加性而导致风险度量不一致的缺点,并且其所谓的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性的金融产品资产优化组合,并不能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的风险程度。VAR模型同样也运用于对金融操作的度量风险管理。由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货币委员会办公室的CAMELS标准无法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因此不得不再次借用VAR模型进行度量操作风险。VAR模型主要原理仍然是通过求出最优临界值的方法来评估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后来发展为一般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极值理论。我国度量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极值理论模型和内部衡量法等方法,由于我国的金融是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管理,因此建构管理操作风险的模型可与高效管理操作风险相互结合。
3.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行性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中的货币来源和货币运用的管理。流动性管理模型是借用数学的函数工具,建立货币融通流动变量的目标函数,通过函数寻求银行在货币流通管理中的最大化利润,而资金变量流通函数模型的盈利数据也是银行管理层进行流动性管理决策的主要依据。一般商业银行在进行货币流动性管理时会通过存贷合同来确立和客户之间的货币管理关系,借此以适度分配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金融风险。西方现代流动性风险管理认为流通性的风险管理是实现货币最优流动性以最大程度盈利,而不是尽可能创造流动性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模式,国有性商业银行拥有政府的强大财政实力作客观担保,因此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风险管理的冲击
中国改革开放标志着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建立。随着市场机制的全球作用,资本与货币的扩张也带动了金融的全球扩张,扩张的货币也直接制造了系列国际债务危机、金融风暴和危机等国际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一般可以划分为银行业务危机、货币危机、国际外债危机和机制性金融危机等。美国经济在21世纪初由于经济的衰退而开动印钞机,通过制造系列繁杂的金融衍生品和信用消费模式,制造了持续十年之久的货币通货膨胀,直接体现为美国的二级房贷市场的泡沫,泡沫的破灭直接迫使美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濒临崩溃,并最终导致金融流通性危机、信用危机和市场危机的爆发,严重拖累了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
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原因是美国作为一个庞大的资本集团不断通过过度的信贷消费模式和超低利率的刺激政策进行货币扩张。美国中央金融机构的超低利率刺激了市场的流动性货币泛滥,直接造成了信贷金融产品的市值远高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导致严重的供需失衡的局面,实体经济的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承担信贷经济的金融产品市场。美国幕后金融机构—华尔街资本集团继续通过金融杠杆化来实现货币的通胀,美元的购买力贬低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本货币博弈中,历史再次重演,在世界拥有金融霸权的华尔街资本集团再次用美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搅乱了金融秩序,无情地搜刮美国普通人民的实际财富和其他国家的劳动财富。另外,在当代为金融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的会计信息,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会计准则,在无形之中误导了金融管理层和普通投资者;同时,当前金融风险度量法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失败导致的连环金融亏损效应。
三、金融危机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启示
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相应的金融监管,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良性的金融管理机制。商业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不应脱离市场进行过度包装,否则会导致预期值与市场价值相互脱离,并最终导致风险扩散给所有市场主体。完备的金融监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措施。
1.商业银行要坚持稳定安全的金融发展战略
商业银行为了追逐金融风险管理带来的利润会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然而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有合理的风险管理标准,否则会导致金融风险失控。
2.商业银行要全面提升风险的度量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包括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层风险,要对各种风险借助完备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和量化评估模型实行动态评估、监控和管理、防范和预测。
3.商业银行要进行优化管理
当前世界上各种商业银行的资产状况好坏不一,资产状况良好的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兼并运行困难的商业银行,稳定金融体系。
4.商业银行要优化综合化经营规避风险
银行金融发展史表面,一个拥有综合化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相对于单一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都要更有优势。同时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风险时,对于能提高非利息收入的表外业务应该更加谨慎。
5.商业银行应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高效的风险管理
在当今资本全球化和金融风险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国际间的风险监管合作,制定统一标准的国际风险管理规范。制定完备的资本风险监管体系和会计准则,调整顺周期的资本风险监管制度,改变商业银行顺周期提高杠杆率而反之则降低杠杆率导致的风险扩大效应,会计准则应建立健全以公允价值为市值计算为核心的会计准则,弥补市价会计的虚假性带来的投资误导。构成银行金融体系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三大领域都实现了有机动态的金融风险系统监测和评估,才能保障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管理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詹士伟,詹士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10(16) .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综述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及来源
对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基本分享,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存亡发展,所以全球政府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内部现金的储存量不能够满足客户兑现或者偿还债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风险出现;从广义上来说,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银行现金不足导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本质上还是因为银行自身现金储备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信誉下降,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亏损。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转化。第一,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债务人在资产上不能够对合同义务履行,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于信用的经营是商业银行经验的本质,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就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第二,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资产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一旦利率变化过快就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变大。第三,由于操作不当以及自身系统造成损失,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很大可能会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银行金融业务风险,要提前预防财务恶化带来的金融危机,并且需要进一步落实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流动性风险治理体系;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督体系构建;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序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形式上基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形成了董事会、流动性风险委员会以及监事会为主体的治理机构。各个商业银行通常由自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并且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商I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动态性监督治理程序和机制;第二,在考核激励当中无论是对于管理层还是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系没有建立健全;第三,对于分支机构的考核没有明确纳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而忽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突发资本紧缺的情况导致流动性风险,上级银行部门就很难及时跟进处理,增大银行整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且国内银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们国内银行业发展当中还没有真正利用起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的落后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用来进行短期融资的金融工具就非常的单一,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竞争来降低短期融资的成本,与此同时单一的融资工具也无法全面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依托,就无法实现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于信息来源、信息传递以及信息有效性几个方面。在信息来源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各种文件会议或者是内部决策层提供的会议报告等,信息传递方面没有具体的程序机制约束,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而且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并且会在传递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在信息有效性方面,因为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破碎化、零散化,而且传递渠道比较单一化,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得不到保障,所以最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无法保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较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具有比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的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减少风险发生的能动性。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商业银行处理流动性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对策
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常态化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再严格的外部监督管理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只有从内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体系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的出现。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一般都是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持有银行股份,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就是的他们的利益和外部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的激励机制非常有效。当然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也有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不变的核心就是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能够控制自身道德风险和自利行为,杜绝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的控制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贯彻落实好流动性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监督管理,需要定期对流动性风险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管理,从而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操作。
第二,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当中,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的信息可以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加自由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包含规范的报告制度,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以及报告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第三,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者群体,无论是各种金融手段还是金融工具都需要人来贯彻落实,因此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当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的认识,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保持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经营主体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争取在全过程当中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环境层面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环境。对于充满危机和风险的金融行业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程序体系是保障金融活动的最好方式。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有助于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一直都非常重视,在2014年初,确立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项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在同年3月份开始贯彻落实,这是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金融环境。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丰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市场包含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还可以从资金运用方面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货币市场稳定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击流动性风险的水平,在短期内会稳定商业银行资金压力,满足短期融资和日常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平台可以扩大企业的股票发行规模,并且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增加适合居民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注重金融新,金融创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调整自身资产机构,增强资产流动性。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稳定金融秩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体系有助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防范我国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央银行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许要满足市场化的具体需求,无论是国际金融环境还是国内金融环境现在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当中,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通过政府和金融行业一起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构建稳定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风险管理 Z-Score模型 资产
一、引言
前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这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命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形成机理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金融风险分类及特征分析
根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将其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等。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具有潜在性,企业资金越是困难,越是希望从银行贷款。信用风险还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测性。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等。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
4.操作风险
以上三种风险都具有不可预测性,大多是由于外部原因。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计算机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商业银行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绝对不能忽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综述
2008年1月,法国兴业银行因为期货交易员杰罗姆·凯维埃尔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他错误地估计市场将出现上涨,最终在最近一轮全球股市大动荡中“血本无归”,形成了49亿欧元的巨额亏空,直接导致了发行银行的倒闭,给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敲响了警钟。
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去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同比2008年多增4.69万亿。大量信贷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1年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33亿元,比上一季度末增加686.9亿元,不良贷款率1.1%。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已经刻不容缓。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及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金融业对风险的认识深化而不断发展,主要经历了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阶段。
1.资产风险管理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在银行业发展初期,银行只进行基本的存贷业务。银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因此极其重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这种资产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加强资产分散化、抵押、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措施来减少、防范资产业务损失的发生,确立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度。这种管理强调的是资产业务,强调资产的流动性,限制了银行的高盈利资产的运用,减少银行的盈利。
2.负债风险管理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银行为应付客户提款不必保留较多的流动性储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完全可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要,同时银行在争取到优质客户时可以不局限于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资产。
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随着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导致汇率变动不断增加。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认为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者负债风险管理都是不合适的,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利率自由化使得银行家必须同时关注资产和负债。利率自由化使得利率的上升或下降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有些差别,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剧,对银行股价也有较大的影响。利率成为调节货币市场和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之间的矛盾,洗去了前两种理论的精华。使得银行经营更加科学。
4.资本管理
资本管理阶段也成为全面风险管理阶段。随着银行业竞争逐渐加剧,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增多,所以银行面临的管理风险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法国兴业银行的倒闭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说明风险是由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共同造成的。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标志着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除此之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新巴塞尔协议对旧巴塞尔协议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充分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监管力度太大,由监管当局设立标准,难以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过于的监管制度还有限制金融衍生品的产生,限制了金融业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
商业银行需要盈利,就要衡量外部市场、衡量负债对象的财务情况,更需要用模型精确的测量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还债能力。在此,我主要介绍Z-score模型来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测量公司的还债能力,并采用国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股票交易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型
Z-score模型4是一个多变量财务公式,运用计算比较简单,它是用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以衡量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并对公司在2年内破产的可能性进行诊断与预测。Z—Score模型判别函数为:
Z = 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
其中X1= Working Capital / Total Assets,反应了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总营运资本的流动性。如果公司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状况,就表明公司的运营资本减少。X2= Retained Earning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也是公司的剩余支付能力。留存收益越多,表明公司支付股利的剩余能力越强。X3=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 Total Assets,反映了公司的收 益率大小。X3避免了期末大量购进资产时使X3降低,不能客观反映一年中资产的获利能力,衡量上市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X4= Market Value of Equity / Book Value of Total Liabilities,测定公司的财务结构,反应公司财务的稳定性。X5= Sales/ Total Assets,即总资产周转率,X5越高,表明公司运用其资产运营的效率越高。该模型是通过5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公司财务失败或者破产的可能性。若企业的Z值高于2.675,则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若 企业的Z值低于2.675,则公司财务状况较差,可能面临破产危机。
四、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与应用
从上面的Z-score模型可以看出,获取上市公司的数据都比较容易,直接从公司的每年的income statement和balance sheet和公司股市的数据就可以客观的找出。所以,这个模型很好的分析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度(主要是指偿债能力)。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过热,很多人都贷款买房。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国家对房地产调控过大,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
总之,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多元化的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我们需要从每一种金融风险着手,防范于未然,这样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化的减小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胡磊.Z-Score模型在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探索.2008.08.
[2]吕晓蔚.巴塞尔协议的修订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05.
[3]Santomero. A. “Modeling the Banking Firm: A Survey,”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November.1984.
[4]Altman.E. “Valuation, Loss Reserves and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Bank Lo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Bank Lending, August.1993.8-25.
[5]王高伟.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国经贸.2010(03).
[6]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商界.2009(02).
[7]牟霖子.浅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和对策.经营管理.2010(06).
当前,小额贷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运营和操作层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何控制和降低金融风险,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叙述了小额贷款的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
一、小额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是很多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机构不健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完善、信贷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等造成的。
首先,信贷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管理机构至少应包含贷款调查部门、贷款审查审批部门和贷款审计部门。贷款调查部门负责对贷款进行调查和评估,同时做好与客户关系的维护与贷后管理。贷款审查审批部门负责对业务部门和调查部门提交的贷款进行审查。贷款审计部门则负责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审计与监督,并向领导反馈审计结果。但当前一些贷款公司在管理机构上设置不合理或不健全,人员配置也不完善,导致贷款流程不完善,造成一定的风险。
其次,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导致贷款管理混乱,贷款风险高。
再次,信贷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一方面,存在信贷从业人员道德素质差,有索要回扣、收受贿赂等现象。另一方面,一部分信贷评估人员缺乏专业水平,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学习不够,分析、评估能力差,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贷款风险。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
抵御风险能力与公司资金流动性水平直接相关。由于制度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当发生金融风险时无法扩大资金来弥补资金空缺,容易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在小额贷款发展的历程中,常常遇到借款人资不抵债、或躲避债务的现象。一方面,这是由于小、微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不善或为了贷款而对资产实力进行造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额贷款公司对贷款人的债务信息掌握不全面,不能及时根据贷款人的债务偿还能力或资产实力调整贷款发放。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可能导致的金融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比如,小额贷款公司在当前的法律环境及金融环境下,随时面临可能被改制转型的风险,或者小额贷款公司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发展萎缩则贷款难以安全回笼的风险就会提升。
二、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做好客户风险分析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制定合理、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抗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工作。主要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包含贷款业务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办法、贷款调查评估办法、贷后管理制度、违规处罚制度等。
同时,要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认真分析借款人的诚信情况、经营能力及经营情况、资本情况、抵押质押财产价值与性能等,确定是否有按期偿还的能力,确保贷款安全回笼。
(二)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小额贷款公司信息不对称性,确保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全面监测市场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行业各项活动、客户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公司自身流动性水平及运营情况,并对信息指标、参数加以量化分析,从而促进风险控制方案的制订。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需要设置专门的金融风险信息采集数据库,通过对信息流加以分析、整合、匹配和分类,对新的政策、法规等加以有效收集。同时,加强对资产流动性、风险备付金比率、短期贷款比率等的分析,促进资金回笼,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有效对风险进行预控。
(三)找准市场定位
小额贷款公司要抓住“小”这一特性,遵循“小额、分散、安全”原则,为各类小微和个体业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不能贪大求全,盲目扩张、滥发贷款,从而增加金融风险。此外,小额贷款公司可积极设立基层营业网点,支持多种经营,使公司的投资多样化、分散化,减少各种贷款的关联性,从而优化贷款结构,分散风险点。
(四)严格程序,健全制约机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
2012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全面开放,2015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后利率市场化阶段”,等待“央行取消窗口指导隐形管制阶段”。这一过程充满风险。这里的风险既有阶段性风险又有恒久性风险,在本文中重点研究恒久性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下的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头寸管理、日常流动性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一是利率市场化下,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度增加。当存贷款利率全部放开时,各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有竞争力的利率价格,引起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迅速发生变化,增加商业银行头寸管理难度。二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的波动会引起客户行为的变化,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增加流动性管理难度。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各商业银行创新资产负债表产品结构和计息方式,冲击客户选择。当商业银行创新不足或跟进节奏放慢,就很容易引起客户资金大幅外流,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为了争抢市场不断地上调负债利率价格,为保持收益的连续性,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定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是在驱逐低风险低收益项目,借款人为了支付高成本的贷款利息,会追逐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加上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对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若缺乏相应的内控措施,必然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产生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利率市场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尤其明显。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规避工具的不完善。由于导致利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变动趋势难以充分明确,一些具体的量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利率风险的分析难度较大,因而很多商业银行都未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一些商业银行忽视了其对利率的重要影响,再加上目前金融市场并不算十分发达,影响了其创新的积极性,也导致商业银行引入风险规避工具的积极性较低,应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率波动愈渐频繁,且幅度逐渐增大。仅2015年,我国利率变动频次就多达5次。这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增添了众多的不确定性,银行利率风险大大增加。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结构风险和盈利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主要以利息收入为主,且净利差管理粗放。结构性风险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盈利性风险体现在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使得商业银行净利差逐渐收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
四、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丰富流动性管理手段,提高利率市场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敏感度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全面布防提升管控能力。一是完善原有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监测频率和监测维度,建立监测与改善联动机制;二是加强静态和动态现金流管理,结合新资本管理协议要求,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同业学习,保持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对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行业新兴产品和业务信息要及时掌握,确保及时调整市场化竞争思路,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避免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避免因为定价管理能力欠缺引发的信用风险。一是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建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建立起利率定价模型,做好内部资金流通及其定价管理工作,对每笔业务计算资金成本收益及净利息收入,按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来衡量利润贡献,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为绩效评价提供明细的资金成本数据,以此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总行决定全行的利率定价,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结合全行资产负债实际情况,制定和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银行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各分支机构的利率浮动权限。如此,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映射政策导向,促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以此降低全行总体筹资成本,将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嫁。
(三)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
面对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意识,通过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工具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降低筹资成本,积极开发新融资渠道。同时,建立利率决定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指标等,实现对利率指标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根据利率走势的预测数据,建立相应的防范对策和管理流程,将利率风险限制在风险管理目标之内。
(四)丰富资产负债结构,改善传统盈利模式
二、住房公积金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住房公积金风?U管理是人民迫切需求
企业住房公积金是国有企业、城镇具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中的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备金。[1]企业对在职员工按照职工个人工资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逐月缴纳,归个人所有,存入个人公积金账户的用于购买、建设、大修住房的资金,在职工离职退休时,本息余额可以一次性结清,退还给本人。[2]由此可以看出,住房公积金与员工自身利益紧密相连,如果住房公积金出现金融风险,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员工的资金额。
(二)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要求
住房公积金是企业为职工在职期间缴纳的,它相当于是企业付给职工的工资,在员工离职退休时需要还给员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管理关系着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关系着企业的诚信。若住房公积金面临风险,必然会使企业遭受财力和人力的损失,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有效管理住房公积金金融风险也是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是和谐社会需要
住房公积金建立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解决人们住房资金困难,从而改良人们生活环境及住房条件,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住房体系。住房公积金的贷款方向是为中、低收入家庭购房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特困无房户职工家庭提供廉租住房补充资金,因此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管理好住房公积金尤为重要。[3]
三、住房公积金金融风险形成原因
住房公积金在实际运营过程面临着很多风险,金融风险对其影响最为严重。通过对住房公积金面临风险的分析,可以发现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有不同的风险,本文研究的住房公积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价格变化从而影响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广义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化使得组织可能遭受收益或损失,广义市场风险充分考虑了市场价格可能带来潜在收益或损失,狭义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变化给组织带来可能遭受的损失,仅仅考虑的是市场风险的损失性。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住房公积金的风险受利率风险影响最大,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资金市场的价格就会变化,从而影响住房价格,进而给住房公积金管理带来风险。住房公积金收到市场价格风险,房地产价格受供求关系、经济形势影响出现大幅度下跌,将导致贷款抵押物贬值,造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4]此外,由于在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主要依靠国家的调控,并且我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必然会对住房公积金行业带来风险。
(二)信用风险
住房公积金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将住房公积金贷出后,借款人由于自身资金能力和信用问题,从而给住房公积金资金造成损失。住房公积金的信用风险是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常见风险。
信用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来源于借款人,另一方面来源于贷款机构,借款人由于信用度低并且贷款机构制度不健全,进而给贷款机构带来损失。在贷款机构制度约束力不强的情况下,借款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对自身获利和成本未知情况下,同时在市场利率影响下,借款人还款额可能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多,但是由于借款人本身还款能力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就会无力支付从而违约,从而使得贷款机构蒙受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住房公积金的流动性是满足职工住房需求的一种能力,住房公积金流动性风险是指资金不足从而不能满足职工在购置住房时提取的需求和合规贷款需求的风险。[5]住房公积金流动性风险表现在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提取、贷款发放等环节存在漏洞或缺陷。一旦住房公积金存在流动性风险,必然将会引起职工的不满。
目前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实行地区管理机制,各个地区有各自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本地的住房公积金运作,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况且各地区的资金量也是有限的,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住房公积金也有很大差异,地区化管理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大。
(四)操作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有可能导致财务公司损失的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财务公司在其与市场金融机构的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市场风险,若无法应对市场风险,则会对财务公司的经营带来威胁,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生存及发展。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经济不断深入,出现了以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指导的集团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管理、成本及风险等因素的需要,建立了独立的财务公司,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而这些金融风险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分布面广
由于集团企业财务公司所要涉及的相关业务范围较广,除企业需要的信贷业务外,还需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证券投资、保险及融资等金融服务,如:上市公司集团财务公司需要为集团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经销融资、客户贷款、租赁、保险等各项服务业务,多元化分布使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分布较广。
(二)风险集中度高
当前,财务公司金融风险具有集中度较高的特点,财务公司以办理贷款为主要业务,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限制,另外业务集中于集团内部,使公司风险资产分布集中,加大了企业整体风险的集中度。
(三)受政策性、行业性影响较大
由于财务公司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风险具有政策性特点,金融政策对于财务公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财务公司也受到集团所属行业影响,当出现行业危机时,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也会加大。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类型
(一)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类型
集团财务公司是特殊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有:对成员单位的结算业务及贷款业务、同业业务及投资业务等业务,它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种金融风险,若无法适当的应对风险,则会对集团整体产生影响,甚至会引发整个集团内部系统性风险,随着全球经济变化,集团财务公司不断对其进行金融创新,这样更是加大了财务公司的金融风险的多重性及复杂性,其主要类型包括:
1、流动性风险,集团财务公司资产负债错配不合理,或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一旦出现成员单位集中支付或贷款,出现资金供给的缺口就会引起流动性风险。
2、政策性风险,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出现的风险,例如,央行对线上同业拆出利率的窗口指导价格,将会导致财务公司收益的刚性下降。
3、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最为普遍的风险,受各因素的影响,财务公司信用风险出现了集中度高但总体风险偏低的特点。但也有极少部分财务公司因不良贷款问题而无法继续正常经营或退出市场。
4、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及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波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表现为:收入减少成本增加、资产贬值、汇兑损益等风险,从我国集团财务公司主要业务来看,主要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引起的损失风险,如:利率、汇率、证券投资等风险,而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利率及证券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化,而对集团企业财务公司产生的影响,表现为:财务公司资产收益减少、财务公司各种负债成本增加等,而这些市场利率风险必然会给财务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利率风险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差额风险、存贷利率幅动不一致产生的差异风险、利率变动引起的提前偿付,存款人提前提取存款而产生的选择权风险。在利率化市场前财务公司主要受政策风险的影响,但是利率市场化后集团财务公司主要面对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各客户之间存在同质性,使财务企业的资金来源及使用存在限制,市场营销对于财务企业需求的激励很难,随着市场利率不断变化,财务公司所面临的金融产品所涉及的利率调整空间有限,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很难将风险转移或者规避,因此,财务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较高。
2)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也是许多财务公司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主要有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及折算风险敞口,当财务企业面对汇率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会改变企业部分业务收入与支出(注:单指汇率变动引起的改变,不包括数据变化引起的改变),此时企业的交易风险敞口产生;另外,由于汇变的变动会引起财务公司进行投资的数量多少,此时财务企业产生经济风险敞口产生;而财务公司面临的折算问题会使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内容产生风险敞口;在这三种风险敞口中,交易风险敞口最受企业关注,当企业收入与支出不匹配时,交易风险敞口出现,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易风险敞口风险事件,如:雷克航空公司破产。
3)投资风险是财务公司在资本市场进行股票、金融衍生品投资过程,由于资本市场变动,股票价格及衍生工具价格的不规则波动,给财务公司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产生的可能,如:股票投资风险、期权投资风险及期货投资风险等。
市场风险受市场因素影响,如:资本市场价格变化,一般财务公司会参与投资业务,如:购买国家债券、投资股票、基金及股权投资等,然而这些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较高,并且财务公司的投资次产要高于银行金融机构,股票、基金等资本市场的业务风险也要远远大于债券风险,因此,对于集团财务公司来说,其面临的资本市场投资风险也成为最为主要的市场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识别与测量
1、金融风险识别。对财务公司金融风险识别是对经营中的风险类别进行识别,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目的在于了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现状,确定风险管理重点,判断财务公司风险本质,避免多种风险交织出现损失,可以对风险有效评价。财务公司风险识别的方法有财务报表分析法及风险因子分析法。
2、金融风险测量。识别了金融风险后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测量,做为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测量决定了风险管理有效性,金融风险测量包括:账面价值及市场价值记账法,两种测量方法存在本质区别,随着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发展,介入性使财务公司交易流动性增加,账面价值记账法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价值计账法被引入,其测量过程从具体资产负债向价值测量转变,有效测量金融市场风险。
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市场投资风险的产生
(一)集团财务公司处于非市场化投资环境
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其除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集团管控方式及环境等一系列非市场环境的影响;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市场化金融机构,它主要服务于集团公司内部成员单位,同业业务及投资业务作为财务公司对外的主要业务,也会受到集团各种管理模式的影响,而不同的集团则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为了实现更高的业绩目标,便会对其财务公司进行高利润指标设定,财务公司对内的业务不能满足利润指标,便会增加同业业务及投资业务比重,此时,集团财务公司市场投资风险产生,同时,财务公司的对内服务成员单位的职能被削弱。
(二)集团财务公司投资水平专业度不足
当前,许多集团财务公司缺少专业的市场投资技能人员,许多集团财务公司不能建立有效的投资研究、风控体系,企业的投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产生集团财务公司专业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财务公司不是专业的投资平台,而依然是以服务内部成员单位为主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缺少灵活的薪酬制度,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投资人员,人才成为集团财务公司专业度不足的一大诱因;另外,许多国有集团财务公司对于投资风险厌恶,简单的投资业务对于专业人员投资水平的提高十分不利。财务公司为了减少市场投资风险,除对股票、基金进行投资外,对于新增投资业务普遍以信托产品、券商基金资管计划及银行理财为主,依靠信托公司、基金券商及银行为主要力量进行投资业务的开展,而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投资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十分不利,减弱了业务人员对市场投资风险的敏感度。
(三)集团财务公司利润导向影响
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企业的内部融资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集团更好地进行资金融通,做好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集团财务公司应该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作用,它并不是一个利润中心,而当前许多集团企业对集团财务公司皆进行利润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对于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选择十分不利,集团财务公司并不能选择与其投资水平相适应的策略:
首先,集团财务公司会受到利润考核的影响,迫使集团财务公司去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业务,不断对外扩张风险业务规模,去完成集团的考核指标,而年年不断上涨的考核指标,则进一步加大高风险投资业务比重,这一过程使其陷入了一个高风险投资不断上升的恶性循环中。利率市场化发展,做为集团财务公司主利润来源的存贷利差模式被改变,而集团给予的利润导向机制使集团财务公司选择更加激进的风险投资策略;
其次,集团财务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而受集团考核目标因素的影响,集团财务公司不愿意主动交割二级市场的浮动收益,通常对产生的收益逐年坚持分期分摊,以免被集团设定更高的考核目标,如:牛市中许多集团财务公司参与到新股的增发及设定,得到了不菲的收益,而受制于考核会产生更高的目标,企业没有及时对于这部分收益予以交割,股市崩盘后浮动收益变成泡沫,集团财务公司二级市场没有适时交割收益,产生的浮亏会对其经营全盘否定,因此其更不愿意确认损失,集团财务公司没能及时止损,处于长期低迷的资本市场,使集团财务公司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亏损,此时集团财务公司由浮盈转为实亏。
五、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独立风险管理部门职责
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全面立体的风险管理,需要从整体出发,将财务公司金融风险融入风险管理体系中去,让金融风险管理成为日常风险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针对性的做好整体风险防控设计,建立完善齐全的风险防控框架,为财务企业风险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现代化治理结构为指导,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作用,可以顺序递进设立三道监控防线,一,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岗位职责制度,二,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程序,三,内控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严格执行授权授信控制管理,制定适当的职责分离制度。在集团财务公司中,风控部门应独立于其他任何的部门,通过法务、合同、审计、风险控制等风控管理,提高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拓展业务范围,广纳专业人才,提升抗风险能力
集团财务公司应该依托集团,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综合集团上下游产业链,发挥财务公司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拓展企业业务范围,提升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集团财务公司应该积极对外寻求合作,例如,对商业银行进行股权投资,学习其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与产品设计,深入了解金融市场产品特点及隐藏风险点,再综合自身特点,选择与企业自身经营相适应的发展产品。最后,财务公司应该改善其薪酬体系,在社会上广纳金融人才,吸收专业的风控人员以及投资人员,建立与集团公司及财务公司文化及体系相符的专属投资团队及风控体系。
(三)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
在计划体制下,银行的资金是按国家确定的计划分配的,单一银行体制下,银行一度成为财政部门的会计和出纳,此时是以单纯的资金计划管理为核心的,无需考虑收益;改革开放后,多家产权较为明晰、具有真正企业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国有独资银行也开始了商业化进程,对商业银行的探索使银行业更加注重吸收资金的成本和资金运用的收益性。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促使银行在进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财务计划的实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风险的日益显现,银行业普遍推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核心就是风险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对资金营运计划的分析从最早的单纯对信贷资金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展到以盈利为出发点对信贷资金计划和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最终发展的方向是以盈利为出发点、以风险分析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分析,真正体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目标。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是风险收益分析,这是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由收益管理向风险管理方向演变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以风险收益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风险管理,这是由于:
1.风险收益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收益观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
2.是稳健经营的要求。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内涵。
3.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前几年我国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管理,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风险管理。
4.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重要的一步就是财务分析的重点由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的转变。这是由于财务分析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发现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银行历史和现实经营状况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衡量和评价,为制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因而是财务管理发挥为经营决策服务的具体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首先要从财务分析开始。
商业银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直接表现为追求银行价值最优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使银行管理者必须在极其不确定的状况下实现银行价值最优化目标,因此,需要对收益和风险进行平衡分析和选择,这就是风险收益财务分析。
国内银行业在借鉴西方银行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时,都考虑了风险控制指标,但由于缺乏对银行风险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此实现真正的风险管理。开展风险管理,必须首先针对风险控制指标,实施风险分析,只有对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价,才能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见,风险分析是认清风险、量化风险、反馈风险信息和实施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财务分析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向风险分析转变。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几类风险及与收益的关系:
银行风险是指一切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不确定性及因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四大类风险:
1.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所决定的风险。例如,我国银行法的出台和监管政策变化已经促使银行业相应的作出变革。央行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策略。
2.管理风险。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因素决定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业中违规经营、大案要案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3.交付风险。由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由于电子化手段滞后或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4.金融风险。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如,流动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资本风险。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收益与所面临的某些风险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一般来看,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环境风险的增加并不能促使银行收益的上升,相反却构成银行收益增长的限制因素。而金融风险与银行收益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当金融风险增加时,银行收益也随之增长,并对收益实现和未来收益预期有一定影响。交付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而为提高银行收益能力,管理风险应严格加以控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中风险分析内容
银行财务分析中的风险分析,侧重对风险收益的分析,即对风险和收益的交替关系进行分析,以获得在承担较低风险的情况下的较高的收益。对风险和收益交替关系的分析实际就是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特征,为与传统财务分析相区别、突出风险分析,我们暂且称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为“风险财务分析”。在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下,风险财务分析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风险财务分析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收益导向,为信贷计划和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风险是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面对的风险,是风险财务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不同阶段,风险财务分析侧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平稳、利率管制严格的时期,人们可能会更关心信贷风险;而在利率频繁波动、利率市场化时期,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利率风险;而流动风险、资本风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各种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度,这综合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为便于操作,建议在目前开展风险财务分析时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和利率分析入手:
1、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对应结构和自身结构)、资产质量,分析资产风险度和资本杠杆来分析流动风险、信贷风险、资本风险。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是银行的生命线,银行的流动性也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的需求的保证。而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流动性风险管理首要解决的矛盾,银行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银行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风险财务分析首先应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的内容是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相互关系的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仅是流动性也是收益性的决定因素,最佳资产负债结构应是在流动性和收益性求得最佳平衡的结构。
资产风险分析的一个侧重点是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资产质量的好坏是信贷风险的直接体现。信贷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因此,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至今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西方国家许多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流动性危机,但其实质是资产中存在巨额呆坏账所致。资产中的有问题贷款不仅会导致流动性危机,而且因占用信贷资产规模,在资产负债比例限制下,直接导致了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
资产风险分析中另一个重要分析是对资产风险度的衡量。巴塞尔协议建立于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银行资本充足的标准是以银行资产风险为基础的,对银行资本风险的管理取决于风险资产确定。在全球经济频繁波动的今天,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各国银行界的首要关心的问题。与资本充足度紧密相关的是资本的杠杆作用,由于银行是高负债企业,有着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资本杠杆度,因此,银行资本收益率高于一般企业。但杠杆作用对银行风险和收益交替效应的放大作用,决定了这种高杠杆度不是无节制的,过高杠杆度会引起高财务风险,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最终危及到安全性和收益性。适度的资本杠杆与银行价值最优化的平衡是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财务分析中对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与计划、信贷部门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更侧重于寻求银行资产价值最优化即在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能为资金计划管理提供风险盈利的可靠依据。
2.利率风险分析。利率风险是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而,西方银行业曾一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当然,目前来看这种观念未免失之偏颇。而过去,我国银行业并不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因是我国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也较少应用利率政策,在严格利率管制下,存在稳定的高利差,只要扩张规模,即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率政策成为调节经济常用手段。而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由于过去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在最近几次利率调整中,银行业普遍缺乏应变、调整能力。可见,利率风险分析是目前财务风险分析中的重点。
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的: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一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因此,对利率风险的分析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分析利率波动下所产生的利率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产结构简单、利润来源单一,利差收入占利润的绝对比重,利率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就尤为重要了。
传统的利率风险分析是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差额风险的分析(缺口分析),用于衡量银行利差收入对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这种分析首先要对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对称性进行深入分析,这对目前银行业来讲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行的会计账务体系和统计报表在设计的当初,并没有考虑这种需求。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到资产负债利率期限匹配结构,就无法确定一段时期的差额风险,更谈不上对利率走势预测和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的调整。因此,开展利率风险分析,首先要对目前的会计账务和统计体系进行改革,以客户管理代替账户管理,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的会计、统计档案。利率风险分析还包括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因收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利率变动幅度差异而引起的基差风险和客户对利率期限重新选择的选择权风险。
另外,开展外汇业务的银行除了面临前述几类风险还会面临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汇率的波动。汇率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央行的干预对汇率的波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化。这取决于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监管制度。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潮流下,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面的风险财务分析还应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收益分析。
四、对风险财务分析的几点考虑:
1.与信贷资金计划分析的协调关系: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各家银行相应的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风险财务分析应以风险收益为基本观念,参考信贷、资金管理计划分析结论,侧重于对风险与收益的交替关系的分析,反过来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风险收益的依据。
2.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借助手工进行风险财务分析已经不大现实了,银行业务数据的繁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以利率风险分析为例,要准确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期限结构及变动规律,必须利用计算机详细记录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构建大型的数据库(甚至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采集、索引、分析。对于一个大型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上万的客户,业务记录随时间推移更是成倍增长,不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算法而依靠手工来完成分析工作,恐怕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3.分析方法要不断创新:
财务分析从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转变,对动态分析提出迫切需要。目前财务分析常用方法是财务比率分析,是与收益分析阶段相适应的静态分析法,不能满足对风险动态分析与预测要求,应向现金流量分析过渡。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也基本是静态分析法,无法满足对风险预警的要求,也要向动态分析方法过渡。如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分析没有考虑到外部利率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西方银行业提出持续期动态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的另一发展方向是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开发先进算法,进行量化分析,对客户进行细分化,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4.要不断地关注国外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建立完善中国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国外银行界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广泛开展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风险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例如,1997年初巴塞尔委员会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银行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1997年下半年又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从银行监管的角度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我国银行业应该大胆借鉴外国成熟的研究成果,加快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工作的进程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一、金融危机成因
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因素[1]。
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3]。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2]。
(二)资产流动性分析
1.贷款比重分析: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不断下降[7]。
2.贷款质量分析:不良贷款率过高。
3.现金资产比率分析:现金资产与存款的比例不断下降。
从以上对资产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逐步多元化,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这无疑会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过高的不良贷款比率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大大折扣,再加上现金资产比例的不断下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依然严峻。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理念不强并逐级弱化。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6]。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2]。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5]。
五、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4]。①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7]。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④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③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
六、总结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改变目前资金来源过分依赖存款的单一局面,从而避免发生“挤兑”危机;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断补充资本金,增强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在资金运用方面,要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在保证资产收益的同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努力优化信贷结构,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提高资产的质量。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广,刘义成。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 博士后征文,2009,240(2):25-29。
[2]张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07)。
[3]江文玉。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2009,(9):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