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篇(1)

一、概述

生活质量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大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应用这些系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需求应运而生。如何利用已有的数据,确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种社会的、经济的和心理的因素对人们、对生活的总的评价的影响。

二、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分类技术。本文应用决策树方法,从国民经济数据中提取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规则。决策树的算法:首先,通过从训练集中选择实例的一个自己来创建决策树;然后,算法使用这些自己构建一个决策树;剩下的训练及实例用于检验所见决策树的准确度。目前大多数的决策树学习算法是ID3算法的变体,本文应用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生成算法如下:(1)计算每一属性的信息增益。(2)以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集合的检验属性。(3)用检验属性生成节点并标记。(4)对于检验属性的每个值生成分叉。

重复以上整个过程,用每个分支节点关联的训练样例选取在该点被测试的最佳属性,如此自上而下地构造决策树。生成的决策树的每个内部节点代表对一个属性的测试,分支代表测试的每个结果,树的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类别。其中,信息增益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是n维有穷向量,其中,是有穷离散符号集;E中的元素e=()叫作例子。假设向量空间E中的正例集PE和反例集NE的大小分别为p和n,ID3算法基于下列2个假设:

(1)在向量空间E上的一棵正确决策树对任意例子的分类概率与E中正比例的概率一致。

(2)一棵决策树能对一个例子做出正确类别判断所需的期望信息比特为

该算法选择使Gain(A)最大的属性A作为分枝属性,这种方法使生成的决策树平均深度较小,从而有较快的分类速度,但这个标准易偏向于取值较多的属性,为此,本文采用信息增益率的选择方法。增益率定义为:

其中,IV(A)=E(A)是关于属性A的取值的信息度量。利用增益率选取特征能真正实现先选取信息量大的属性作为判定属性,得出的结果比信息增益更令人满意。

本文采用的规则提取方法是:(1)从根节点到每个叶节点分别为一条规则。(2)沿每一路径中检验属性的合取作为规则的前提部分,而每一路径的叶节点为规则的结论部分。

三、模型的建立

由于居民生活统计数据的大量、多维、动态、不完整、不确定等特性,就居民生活质量而言,在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内部所特有的规律难度较大。取某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城镇数据覆盖范围较小,只涉及到整个国家居民的部分内容,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其数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针对此类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发现的隐含规则具备较高的可信度。

本文针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其数据特点,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探究居民生活主观满意度过程中,建立基于决策树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

模型以江苏省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数据库为操作对象,通过数据预处理、模型建立及验证和结果分析等,归纳总结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中,数据预处理是指收集现有原型数据,然后进行熟悉数据的各种活动;预测模型是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决策树算法构建适用于居民生活质量的分析与决策模型;最后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说明。

(一)数据预处理

本文以江苏省居民城镇调查的数据为例,利用决策树技术挖掘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因素。数据记录主要来源统计网站。经过数据清理和数据交换,从调查的城镇的320个居民家庭的5000多条符合条件的数据中随机选取2/3的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的测试属性包括年龄(T)、性别(S)、收入代表的经济情况(SRSP)和周围环境因素(HJYS)。对收入水平和环境因素设置2个阈值,离散化为高、低2个等级,再经过重点选样得到训练集。表1为居民调查的部分训练集。

(二)模型建立

建模是数据挖掘的核心环节,是利用已知的数据和知识建立一种数据分析模型。本文根据上文提出的决策树生成算法,运用决策树模型对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行分类。

训练集中决策属性为居民满意度的共有53个记录,其中,42个为主观满意;11个为主观不满意,如表2所示。本文满意于不满意的定义原则是:经过实地调研,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回答为非常及比较满意归类为满意,回答为一般或不满意的归类为不满意。

为了清楚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收入情况)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属性创建分枝,该属性有“高”和“低”2个值,各产生一个分支,并将训练样例排列在适当的分支之下,重复上述过程,在各个分支处再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除去已选作节点的属性),如此递归,直到这棵树能完美分类训练样例,或所有的属性都已被使用,最终结果如下。

(三)模型结论

分析图的结果可以得到结论:收入情况在人民生活满意度判别方面起着中要做用。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信息熵构造决策树的数据挖掘算法,针对江苏省城镇居民调查的抽样数据样本进行了算法实现和分析,建立了基于满意度比例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根据该模型生成规则集,进而发现满意度与主要因素间潜在的规则性知识,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今后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2个方面展开:

(1)数据库中其他指标的转换和纳入决策树将进一步影响服务能力挖掘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还有待完善。

(2)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差别较大,如何设计实现通用的模型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2)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以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1]通过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2]目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探索便民服务的活用和创新,以期更好地展现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3]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4]但是,由于社区便民服务存在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5]政府管办不分离或者政府对社区投入缺乏、[6]社区建设不完善[7]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理清社区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探索政府与市场在社区和社区便民服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社区基层服务参考。

便民服务与居家养老息息相关。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承担了很多的工作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1991)》中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居委会还承担了宣传国家政策、组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调纠纷、维护治安、了解基层居民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居委会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人手紧缺、事务繁琐杂乱、项目实施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便民利民社区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深入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受北京市西三旗街道的委托,课题组设计了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内容。在本文中,将会重点分析居委会常见便民服务设置情况、开展情况、居民知晓度、使用频率、使用满意度和便民服务宣传途径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样本分布与研究内容

关于便民服务需求与现状部分的数据收集方法,课题组在进行一系列二手文献研究之后,采用PPS抽样调查抽取了街道200余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和不合格样本之后,共获得196份有效样本。

关于研究主题的“便民服务”,经过与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的沟通,依据该社区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调查问卷中便民服务的内容主要涉及:

1.便民设施。包括邮局、商店/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学校、公共卫生间、餐馆/饭店/酒店、运动/健身场地、居民活动室、老年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站、银行/储蓄所。

2.便民组织。包括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组织、义工组织。

3.便民生活。包括服务热线、聊天解闷、法律援助、纠纷调解、便民理发、婚姻介绍、幼儿园和儿童托管、育儿知识培训、公益讲座、治安巡逻、就业帮助、家电修理服务、食品配送服务、上门护理、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老年饭桌或送餐、日托站或托老所。

二、便民服务现状与需求

(一)便民服务供给基础

便民服务包含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服务。综合来讲,居民的便民服务需要集中在对社区便民设施、(居民或居委会提供的)便民组织和便民生活三个方面。由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不同,街道和社区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服务内容多、服务事项杂、服务能力弱、服务评价低”的尴尬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众多的便民服务市场化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多样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出现促进了便民服务的发展,减轻了社区和居委会的工作负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居民权益屡受侵害的情况,迫切需要居委会的监督和管理。我们必须看到,社区便民服务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市场差异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之间并非不能并存,这也是目前西三旗街道努力探索推进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园的切入点。

(二)便民服务供给现状

便民服务中心和以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方式的开通,体现了西三旗街道在管理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西三旗街道作为拥有8万户籍人口、3.9万暂住人口、管理30个社区的服务机构,在便民利民服务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尝试。尤其是提出的“社会创新园”概念,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竞争将便民服务内容更细致化和高效化。西三旗街道开设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该信息网主要面向居民提供便民生活的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可谓涵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本次问卷调查首先了解了西三旗街道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知晓、使用和满意度等需求状况:

1.便民设施的设置情况

便民设施是社区便民服务的硬件设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智慧城市、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日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而以购物、就医、求学、健身、文化和金融服务为主的便民设施,就是保障“15分钟生活圈”概念得以推广和应用的重要举措。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在西三旗街道被抽取调研的四个社区中,便民设施的覆盖率较高,居民对于该社区便民设施的15分钟可达性回答较为一致。西三旗街道的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需要(见图1)。除了老年大学之外,认为15分钟到达所需便民设施的居民比率都超过50%,尤其以对商店/超市/便利店、学校、餐馆/饭店/酒店和银行/储蓄所的15分钟可达性认可度最高。

2.便民组织的设置情况

便民组织是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体现,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本次调研重点了解了居民对老年人协会、老年人维权小组、志愿服务组织、文化体育娱乐组织、儿童活动、义工组织等便民组织的认识。在回答“本社区有下列组织吗?”的问题中(见图2),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该地区没有“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组织”,而认为本社区没有“志愿服务组织”的比例最低,也就是说,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同本社区存在志愿服务组织的便民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受到居民的认可度最高,但是社区也需要建立起维护老年居民自身权益的“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维权小组”等自我服务类型的组织。

3.便民生活

便民生活服务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问卷调查之外,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课题组深入了解了便民生活服务的设置情况。通过访谈,课题组发现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常见的便民服务都可以通过拨打96156或者登陆西三旗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进行预约使用。但是问卷调查却显示,居民对关乎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民生活服务的知晓率并不高。在回答“当地有便民服务吗?”这个问题时,认为“当地有”的前三位便民服务是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分别占94.4%、76.5%和75.5%;除此之外,认为就业帮助、法律援助、便民理发和幼儿园儿童托管等便民生活服务“当地有”的概率均超过50%。而居民认为上门看病、上门护理日托站或托老所的概率最低(见图3)。可见在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三)需求――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需求

为了了解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状况,课题组使用了问卷中的便民服务的使用状况、需要程度和满意度来进行观察,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1.便民设施

课题组首先了解居民对于“15分钟生活圈”等便民设施的可达性,进而进一步了解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但是,考虑到便民设施存在硬性便民设施,如农贸市场、超市和银行等,也存在一些软性的便民设施,如绿化、公共卫生和文化娱乐,而这些软性便民设施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存在,并不在“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中,因此,在考虑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需求满意度的时候,课题组将便民设施的概念进行了扩展。通过多重响应分析,居民对于社区便民设施的满意程度表现为:居民对社区便民设施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有交通状况、治安环境和便民购物,其中交通状况和便民购物属于硬性便民设施;而排在居民满意度较低的后三位的分别是公共卫生、环境绿化和健身活动场所,其中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属于软性便民设施。也就是说,目前的西三旗街道较好地落实了“15分钟生活圈”概念,在便民设施的配备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对于硬性便民设施的需求,但是也需要在软性便民设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设施的需求。

另外,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对于便民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并无显著性差异,反而性别和健康状况在对于便民设施满意度的评价方面有着差别。女性的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健康状况较好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

2.便民组织

被抽取的西三旗街道的四个社区中,志愿服务组织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在同意所在社区有相关便民组织的居民中(见图4),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义工组织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9.89%和61.77%,但儿童活动组织、老年人维权小组、老年人协会即使有,居民“从不参加”的比率也非常高,超过4成。除众所周知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西三旗街道便民组织的参与率和认可度都较低。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虑到“志愿服务组织”的高参与度,可能的原因是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知晓率低直接降低其参加便民组织的需求;二是现有的便民组织的相关活动或者设置情况,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需求。因此,西三旗街道应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便民组织的资源,扩大社区基层便民组织的影响力,以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组织的知晓率和参加程度都比较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也与社区便民组织的设置和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有样本反映,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会通过社区内部自发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得到解决,而这种来源于非家庭成员式的非正式支持力量其实就是社区便民组织的雏形。虽然现有的数据并没有表现出居民对于便民组织的较高需求,但是社区便民组织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只要社区和街道进行适当的组织、引导和扶持,社区便民组织定会得到发展和壮大。

3.便民生活

从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需求方面来看(见图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治安巡逻、家电维修服务和便民理发,有这三项需求的居民也均超过了5成,分别为59.7%、53.6%和53.1%,有婚姻介绍需求的居民比例最低,只有2成的居民选择了此项,这与我们的被访者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对于婚姻介绍的便民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20~35岁的适婚年龄阶段。居民回答“使用过”的前三位便民生活服务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便民理发,这与表示“需要该项便民服务”的比例较为一致,可见,对于本次调研的居民群体来说,对治安巡逻、公益讲座、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便民理发、家电维修服务和食品配送服务均属于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服务类型,因此,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为居民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的监督,以切实保证居民享受该项服务时的权利不受侵害。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社区和居委会需要发挥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提前把好“服务质量”这道门槛。

居民对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前三位为治安巡逻、公益讲座和纠纷调解,满意度分别为71.4%、49.0%和36.7%。综合图5的数据来看,社区居民使用情况较好、需要程度较高的便民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也较高,如居民对于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中的治安巡逻的使用情况、需要程度和满意程度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课题组认为,在加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的框架指引下,可以以“治安巡逻”的组织和使用的成功经验作为案例进行推广复制,以加强对其他便民生活服务的运作,也就是说,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便民生活服务“榜样的力量”。

(四)路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途径

社区的便民服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社区、智慧社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居民的参与决定了便民活动开展的效果,也就决定了文明、智慧、和谐社区建设效果。通过本次调研的“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社区服务的?”发现,传统的“社区宣传栏”、“邻里告知”和“社区宣讲活动”依然是被调研社区的居民了解便民服务的主要宣传渠道,分别占30.7%、23.4%和23.1%,而通过“社区网站”知晓社区便民服务信息的比例最低,只有4.9%。这其中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使用社区便民服务的群体主要是老年人,他们尚未熟练使用网络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相对于老年人,中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市场化的差异服务,而对便民服务的依赖性较低,因此,已经熟悉使用网络的他们反而会较少关注社区服务的供给。但是,随着未来熟悉计算机和“科技依赖症”一代进入老年,“社区网站”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途径,也将是市场化运作企业的一个必争宣传入口。

可见,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目前西三旗街道迫切需要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扩大居委会和社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文明、和谐、友善的街道环境。

(五)反馈――居民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的反馈

为了了解居民对于街道和社区对于便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在问卷设计中设置了“您认为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和“您认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这两个问题来获取居民对于便民服务的反馈。从多重响应的数据结果来看,居民认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是目前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个案选择比例接近60%,其次是认为社区便民服务“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新意,不够多样”,个案选择比例也接近六成。因此,在可以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措施方面,“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形式”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了居民认为最主要的措施。

在居民的认识当中,在基础的便民服务中加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继续扩展社区的组织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是发展便民服务的紧要任务。居民希望通过扩展便民服务的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形式和引入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其享受便民服务的积极性和效率。而目前西三旗街道的社会创新园就是试图通过引进市场化运作方式来提升便民服务,这与居民的期望不谋而合。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研,我们了解了西三旗街道便民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现状、居民了解服务的路径和对便民服务的期待,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已有的便民服务的问题。以西三旗街道作为一个“样板”,研究认为,目前可以从以下途径对社区便民服务进行改进和提升:

首先,街道和社区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社区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强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需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区及周边各类资源,促进基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便民服务。

其次,社区便民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大多数居民享受“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但是也需要加强对于“公共卫生”和“环境绿化”等软性便民设施的投入建设;志愿者服务组织等便民组织发展较好,其他便民组织的发展并不成规模,需要加强对便民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在便民生活的众多服务内容方面,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服务设置方面还比较薄弱,建议街道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强化。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扩展便民服务的宣传路径,提高不同年龄、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别和不同健康状况享受便民服务的效率,平衡社区便民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再次,街道或者社区居委会作为第三方要引进便民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做好便民服务的价格公示,做好服务监督。考虑到社会创新园的建立(引入市场化运作)会为西三旗街道的便民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产业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而“社会建设文化先行”,我们建议西三旗街道可以摸索将现有的产业-政府-居民之间的互动发展为产业-学术-研究-政府-居民的互动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便民服务的规划、发展、提升和推广的过程中来,争取将产学研民的社区便民服务创新互动模式建设成具有示范性效果的特色便民服务创新火车头。

参考文献: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142-144.

马飞炜,卢福营,李莉.便民服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100-103.

吴燕民.中国城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5:12-19.

吴秋君.城市老年社区服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23-42.

篇(3)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67-06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杭州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保护和重修历史街区,尤其是运河沿岸,政府投入巨资改造滨水历史街区,使之成为运河沿岸休闲产业发展的文化符号。杭州休闲产业取得了很多成就,并于2010年11月获得了“最美休闲城市”称号,然而,休闲产业的打造并非一日之功,休闲氛围的培育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以小河直街为例,应将休闲产业发展和原住民的休闲生活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对居民休闲满意度的个案研究,旨在探讨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居民休闲满意度,更好地营造社区的休闲氛围,促进杭州休闲旅游发展。

目前,已有学者做了前期的相关研究。首先是对相关概念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惠娣认为休闲是在具体环境中构造出来的,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休闲不等同于休息,有恢复体能的功能,其本质在于思想的纯洁与宁静。李九全、张中华对于社区休闲的定义是,社区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运用社区的景观及环境设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放松身心、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充实,从事具有娱乐性、健康性、自发性而不是竞技性、营利性目的的社区活动总称。关于休闲满意度的定义,伯德和瑞赫博(Beard&Ragheb)认为是个体在参与或选择休闲活动时所形成、引发、获得的一种正向感受结果,是个体对一般休闲经验或情境感觉到满足的程度。

除了进行概念探讨外,还有很多关于休闲满意度与其他因素关系的探讨,主要有两类视角。一类视角是探讨休闲满意度对居民生活满意度、休闲参与度等方面的影响。如基恩(Guinn)指出休闲满意是生活满意的重要相关变量,休闲参与积极性与高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瑞赫博认为,休闲满意对休闲参与的影响力要明显高于休闲态度、收入、年龄、就业模式、婚姻时长等变量。受教育年限和性别对休闲参与程度有特别影响力。休闲满意是影响休闲态度的唯一变量。瑞赫博和格里菲(Ragheb&Griffith)指出休闲满意对生活满意起着重大影响。休闲参与越多,休闲满意度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休闲满意度的六大变量与生活满意度全部正相关。《休闲与生活满意度》的第一章提出,休闲能够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且是预测社会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类视角是关于休闲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探讨。如瑞赫博发现,休闲参与越多,休闲满意越高。影响休闲满意度的因素,按强弱分别为兴趣爱好、文化背景、体育行为、社交行为、大众媒体行为。弗兰肯和瑞吉(Francken&Raaij)认为,低收入群体更多属于低满意度群体,中产阶层也有很低的休闲满意度,而高社会地位的人群有着最高的休闲满意度。本文将在调研中部分验证这些理论,并提出新的休闲满意度的影响变量。

此外,本文根据现实情况,有选择性地采用伯德和瑞赫博制订的“休闲满意度量表”,以分析居民休闲满意度的动机因素。此量表是目前休闲满意度研究者最常使用的量表,全表按因素分析法分为6个层面59个子问题,分别为:教育层面(educationalcomponent),指心智的刺激及自我了解与成长;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 component),指自由选择与体验;社交层面(social component),指与人共享与发展友谊;放松层面(relaxation component),指压力与紧张的松弛与解除;生理层面(physiological component),指身体健康的获得与保持;美学层面(aestheticcomponent),指美的欣赏、观感与提升。

2 研究对象介绍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小河、余杭塘河和京杭大运河三河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15万平方米,包括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商贸旅游区3个区域。调研范围是重点保护区,包括小河直街和小河东河下,由管委会管辖,但小河直街属于小河社区,小河东河下属于拱宸桥社区。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完成后,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原住民共回迁了113户。笔者随机走访了其中55户原住民,共77人,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的个人基本情况、休闲活动、休闲意愿、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走访了社区所在的管委会和居委会,考察了社区周边的休闲场所。

笔者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进行过两次随机调研,分别是2010年1月和2010年11月,两次走访得到了类似的人口特征数据。首先,居民多为中老年人,且居住时间长。被调查的77位居民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居民共有45位,占58.44%,24岁以下的居民占12.99%。这些原住民在当地的居住时间达20年以上的占79.22%。其次,文化程度偏低,工作简单,收入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0.13%,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69%。目前无工作者较多,离退休、下岗及家庭主妇占46.75%。工人和服务人员占27.27%。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75%。

3 小河直街社区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分析

3.1居民休闲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社区居民对目前休闲生活感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56.36%;觉得一般的,占30.91%;认为比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12.73%。究其原因,有如下影响因素:

(1)分割的行政区划导致居民休闲满意度下降

调研显示:小河直街居民对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小河东河下的居民。小河直街居民对休闲生活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的,占6.45%;认为一般的,占22.58%;感到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70.97%。但小河东河下的居民,表示很不满意的,占17.39%;认为一般的,占43.48%;感到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只有39.13%。其原因与分割的行政区划有关。小河东河下属于拱宸桥社区,小河社区的活动并不通知他们,这使他们有较为强烈的被抛弃感,从而产生不满意情绪。

(2)休闲活动参与度高的居民有较高的休闲满意度

调研显示:住在小河直街主街上的居民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居民。住在主街上的居民对休闲生活感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90%,远高于普遍的满意度水平70.97%。这可能与他们对社区活动的信息捕捉更为灵敏、参与度更高有关。一般社区活动如果是小范围参加,多以电话通知,如果是大范围,多在小河直街上以公告栏的形式告知,所以,主街上的居民更容易获得这些信息。参与较多的居民,对小河直街社区会有更强的认同感,也会有更高的满意度。这也验证了瑞赫博和格里菲的观点,即休闲参与越多,休闲满意度越高。

(3)收入对居民休闲满意度有部分的正面影响

首先,低收入并不一定带来低休闲满意度,但是高收入可能带来高休闲满意度。弗兰肯和瑞吉认为,低收入群体更多属于低满意度群体,中产阶层也有很低的休闲满意度,而高社会地位的人群有着最高的休闲满意度。此次调研部分证实了该论点,略有分歧。本研究以月收入1000元和2000元为界,划分居民收入区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多为待业者,没有收入或靠低保生活。该区间没有休闲满意度很高的居民,休闲满意度较高的居民在该群体中的比例为58.33%。这些居民较低的收入使他们的休闲生活相对单调,这导致他们没有很高的休闲满意度。但由于生活仍然较有保障,休闲满意度总体上偏高。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的居民,休闲满意度比例为51.72%。这个收入区间的居民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职工人,一部分是退休工人。大部分居民的退休工资为每月1800元左右,没有达到2000元。这两类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存在差异,下文有详细分析。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居民,休闲满意度比例为61.54%。总的来说,收入对休闲满意度的影响是正面的。

其次,低收入者也可以有较高的休闲满意度,这取决于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如果将小河直街居民的收入放在杭州市社会大背景下考虑,由于大量退休职工及低学历劳动力的存在,当地居民的收入普遍不高,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75.00%,但低收入者也可以有较高的休闲满意度,这取决于收入与支出的平衡。小河直街居民总体收入偏低,但休闲满意度相对较高,其重要原因是:居民的休闲支出在其收入承受范围内,因而,休闲消费金额对休闲满意度影响不大。以数据为证:每月休闲消费在50元以下的居民中,休闲满意度较高或很高的居民在该群体中的比例为56.25%;每月休闲消费在50~100元之间的居民中,休闲满意度比例为53.33%;每月休闲消费在100~300元之间的居民中,休闲满意度比例为60%;每月休闲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居民中,休闲满意度比例为57.14%。可见,居民的休闲支出水平不同,却有类似且偏高的休闲满意度。有如下几点原因:

原因一,居民偏好相对简单舒缓的休闲活动。由于居民多为中老年人,所以,他们日常休闲以在家看电视为主(占67.53%),或者在家喝茶打牌(占68.83%),或者串门聊天(占33.77%),这些活动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

原因二,居民大多有节俭的习惯,倾向于不需要花费或者少花费的休闲活动。问卷显示,居民每月的休闲消费普遍较低。每月休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居民占51.95%,其中还有6.49%的居民每月的休闲消费为零。每月休闲消费在100~300元之间的居民占20.78%,超过500元的仅占9.09%。居民较常去的休闲消费场所为街道、商场、超市或夜市,占32.89%,尤其是去菜市场,这是相对廉价的日用购物场所。近在咫尺的商贸旅游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休闲消费群体,而当地居民的反应普遍一致,即基本不去茶馆和咖啡馆、接待客人时去餐饮场所。据调研,餐饮场所中最受欢迎的是新腾飞,人均消费约40元(据大众点评网,2011年1月),其次是河上轩,人均消费31元(据杭州口碑网,2011年1月),但总体上居民的消费频率不高。居民消费频率较高的是两家面馆:长爱面馆和老桥头面馆。这两家面馆都遵循价廉物美原则。长爱面馆早餐提供3元/份的面条,其他时间面条价位在5~22元间。老桥头面馆消费最低5元,最贵12元。

原因三,居民的生活环境优美,不需要任何花费就可以享受别人需要付费的休闲生活。居民在家里或家门口喝茶可以享受到同样优美的环境,这也是居民不愿意去商贸区茶馆喝茶的重要原因。当然,他们也希望居委会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便宜的喝茶、打牌、下棋、搓麻将的公共社交场所。政府提供的大量免费的公共休闲场所也减少了他们的休闲消费支出。调研显示,有40.79%的居民会去公园、广场绿地等,这些场所在杭州都是免费的。

(4)居民的职业会影响休闲满意度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原住民中,比例最大的两个群体是工人和离退休职工。对两个群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受到职业的影响。

工人的休闲满意度相对较低。休闲满意度较高或很高的居民在该群体中的比例仅为41.67%,比总体的比例水平少29.30%。这可能与这部分居民生活压力大、休闲时间少有关。这些居民处于中青年阶段,家庭负担重,但收入低(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居民占该群体的91.67%)。在这部分居民中,没有人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很多,只有16.67%的居民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较多,远低于总体的比例水平41.56%。66.67%的居民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一般。

离退休居民的休闲满意度相对较高。自认为休闲满意度较高或很高的居民占所在群体的79.95%,略高于整体水平。休闲满意度较高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居民有退休工资,大多接近每月2000元,生活比较有保障,生活压力较小,休闲时间充裕。他们中认为自己休闲时间较多或很多的占73.3%。

职业影响居民休闲满意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职业状态会带来不同的休闲时间分配以及不同的生活压力。充裕的休闲时间有助于提升休闲满意度。适度的生活压力可以带来相对舒适的生活状态,以及相对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休闲满意度。

(5)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受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基恩认为休闲满意是生活满意的重要相关变量,相应地,生活满意也是休闲满意的重要变量。调研显示,居民对自身生活状况比较满意的,休闲满意度较高;对自身生活不满的,休闲满意度较低。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根据访谈的内容,低生活满意度可能带来低休闲满意度的原因包括:①生活压力大,休闲时间少;②收入低,无力承担休闲消费支出,休闲活动单调;③家庭生活不和谐,影响到休闲的心情;④家里有病人,生活支出高,缺乏足够的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反之,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可能带来较高的休闲满意度的原因包括:①空闲时间多,生活轻松悠闲;②有足够的收入保障,可以有较为丰富的休闲生活;③拥有良好的生活心态;④稳定和谐的家庭生活;⑤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的疾病。

休闲本身构成生活的一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休闲满意度。在政府的大量投入下,小河直街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非常大的改善,由杭州城北的贫民窟转变为杭州重要的历史街区。因而,很多居民对于目前的生活感到比较满意,这使他们对休闲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也有部分居民提出,如果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设施,如装上管道煤气,他们的休闲生活满意度会更高。可见,解决原住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问题,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反之,则可能会随时引发矛盾,带来不和谐因素。

以上分析可见,居民生活的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休闲满意度,而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交织,或互相叠加,或互相抵消,最终影响到每位居民对休闲满意度的定性判断。

3.2居民休闲满意度及其动机因素分析

对社区居民休闲满意度评价的衡量,主要借鉴伯德和瑞赫博制订的“休闲满意度量表”进行分析,按满意度高低依次为:居民平均的放松满意度为4.40;美感满意度为3.69;社会满意度为3.51;教育满意度为3.42;身体满意度为3.37;心理满意度为3.27。当地居民的总体满意度为3.61,属于中等偏上程度,其中“放松满意度”层面的平均数远高于其他层面的平均数。具体的居民休闲满意度平均数、标准差及平均数排序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带来社区居民休闲满意度最主要的5个因素依次是:心情愉悦、放松自己、维持身心健康、休闲场所环境清新干净、和别人接触互动。从居民休闲满意度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居民对前4个因素有较大共识。以上结果与居民的特征有很大关联,尤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居民的休闲满意度多来自“放松”的需求,也比较看重“维持身心健康”。他们并不倾向于“挑战体能”这样相对剧烈的休闲活动,也不愿意在休闲活动中使用技巧与能力。居民多是中老年人,且是相对缺乏学习能力的简单劳动者,所以,他们的休闲也倾向于从简单、轻松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居民在休闲活动中,对于“更了解自己”的动机处于中等状态。原因在于,他们中多为中老年人,认为对自己已经比较了解,不是特别热衷于从休闲中了解自己。居民对于“了解别人”,总体上也不热衷,45.83%的居民对于了解别人没有太大兴趣,但内部存在一些差异。相应地,居民比较喜欢“和别人接触互动”,占69.44%,但是内部分歧相对较大。综合来看,50%的居民既希望和别人接触互动,又希望在接触中了解别人;19.44%的居民想和别人接触互动,但不愿意更了解别人,而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26.39%的居民相对封闭,更喜欢独处,也不想了解别人。原住民的这个特征可以为社区组织活动提供一些思路指导。

总体上,基于休闲满意度量表分析得出的居民休闲满意度与居民的主观评价比较吻合。

4 关于提升居民社区休闲满意度的建议

4.1为居民提供更多群体休闲的机会

居民的社区休闲满意度较高,且多倾向于群体休闲。群体休闲是相对于个体休闲而言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进行的休闲活动,并在休闲过程中产生行为、感情的互动,并获得身体上、心理上的满足。调研显示,希望多人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占46.75%;希望两人一起休闲的,占12.99%,一般指的是与老伴;持无所谓态度的,占24.68%;希望一个人进行休闲的占15.58%。走访得知,虽然有少部分居民表现出较为封闭的倾向,但是大部分居民喜欢热闹,喜欢社区活动。不少居民表示,只要社区通知的活动,他们都很愿意参加。也有部分居民表现出被社区遗忘的不满甚至愤怒。可见,大多数居民希望有较多的群体休闲机会。

4.2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

根据对小河直街社区周边的考察,小河直街的公共空间极少。露天的公共空间拓展余地较小,室内的公共空间尚未有效利用。据管委会介绍,目前小河直街上还有很多公建房,其中酱园、3号暂借管委会使用。酱园里面展示着一些旧式的生产工具,用于公共活动,如唱越剧等。酱园一年中大约有1/3的时间开放。鉴于其他公建房不能挪作公用,酱园是最有可能被有效利用的公共空间。作为小河直街不多的历史遗迹,酱园用于单位办公场所并不合适;仅仅用于文化展示,无法充分物尽其用;被动地为一些活动提供场所,也非长远之计。所以,建议将酱园长期开放,为小河直街社区的居民提供一个长期的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其他周边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具体活动由管委会来操作。①作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如越剧角活动、其他文艺汇演活动等;②作为社区居民定期的活动场所,如定期举办邻居感情联络会等;③为各种节庆活动提供筹备场所;④成为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中心。总之,充分利用酱园这一平台,不仅把它作为历史遗迹展示,更要让它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居民沟通的媒介。

4.3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

目前小河直街的公共休闲设施极少。为了维持小河直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朴风貌,社区没有设置休闲运动设施。但77.92%的居民希望能够增加休闲设施,特别是健身方面的设施。考虑到普通的运动器械可能会影响小河直街社区的历史风貌,可以分散设置在相对偏僻的位置。由于居民多倾向于静态休闲方式,可以在运河沿岸增设一些公共休憩设施,如木椅等,供居民散步时休息。也可以在运河码头附近设置一些简便的不影响视觉效果的娱乐设施,如秋千椅等。

4.4较大范围较多次数地组织免费社区活动

篇(4)

关键词:

普新区;社会保障;社保认知度;社保满意度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人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指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表明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理念,也将为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保障。

一、研究意义及调查设计

1.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金普新区发展的意义金普新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南部,总面积约2,299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于2014年6月设立,是中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三省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肩负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和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使命,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也是辽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新区内人口密集度高且来源复杂,要求新区不仅要满足其物质方面的发展需要,还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是考核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难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问题在新区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这一问题关系着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次调研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展开的,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了解金州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并根据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金普新区社保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调查设计及样本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研究的形式。问卷围绕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几个方面。考虑到满意度和认知度可从侧面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问卷特别设计了有关居民社保满意度和认知度的相关问题并加以研究。本次调查以金普新区23个街道的居民为主要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各街道的人口数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00份,剔除漏选、多选和数据输入错误的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为1770份。在获得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SPSS等软件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二、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1)居民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较低。由表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目前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现状并不乐观。调研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居民的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等方面总体上仍较低,在调查样本中仍有30.9%的居民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或对此持不清楚的态度,还有43.3%的当地居民在按月领到养老金方面存在困难。政府有必要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有力的社会保障。(2)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图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社保现状和群众的心理预期仍有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对社会保障工作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居民仅占6%,而对其持不满意或不知道态度的则高达60%,可见目前金普新区居民对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仍较低,政府有必要加大社保投入力度,以提高居民对政府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满意度。(3)老年群体社保认知度及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就与老年人群关系较为密切的养老金制度来讲,在被调查的金普新区的老年居民中,对目前政府设置的养老金制度以及养老金发放标准非常满意的仅占6.2%,对其不满意和不知道的则占59.8%。这说明金普新区的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保工作的满意度和认知程度均处于较低的程度。老年人作为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保体系对其保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老年人本应是社保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无论是认知程度,参保程度亦或是保障水平都应呈现出较高的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金普新区针对老年人的社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仍不尽如人意。政府有必要针对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健全更能使老年人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

2.问题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知,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保政策的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社保制度的完善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其次,社保政策的执行梗阻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保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三、对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建议

1.社会保障提供主体多元化针对社保政策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社保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应推进在政府主导之下,社保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保管理主体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调动企业、商会等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应有的补充作用,提高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政府应鼓励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为新区的社会保障提供福利事业发展资金,并且监督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保缴费义务。新区投资密集,各种类型的商会比如,外籍员工商会、其他省市的地区商会非常多,这些商会组织及其活动可帮助外籍或外地员工处理在新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更好地融入新区生活。应鼓励其发挥在协调成员和新区关系方面的服务功能,并使其成为新区社会保障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来看,金普新区的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满意度较低。为此,政府应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基本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更高水平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1)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低保对象能进能出、应保尽保。推进廉租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杠杆作用,在遵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客观准则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层次和总体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随财力增长的财政性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3.关注老年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探索实施养老新模式深入推进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城镇失业者、残疾人员、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老年人基础医疗保障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并实施社会养老的新模式,比如,设立“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并将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与之相结合。“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是依托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需要时,通过拨打电话至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在充分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之后,提供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改进。

4.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制定金普新区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修订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金管理,建立三项保险制度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促进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待遇给付机制,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减轻困难家庭、患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对那些确实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者、孤儿等,在费用上实行一定比例的减收或免收。

5.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社保体系的服务水平有待加强。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拓展客户终端、手机用户端等开放式服务方式。制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规定,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退休人员社保服务水平。创新和完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方式,逐步扩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联网范围,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益。建立金普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市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建设范围,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社会救助全面信息化管理。利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社会救助和服务跨部门合作平台和社会救助服务系统。定期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专职人员接受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并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具体要求、服务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四维体系”视角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篇(5)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317-02

0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一项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宏观、微观技术手段,对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作用规律,来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群健康的关系,进一步延长人群寿命[1],提高生命质量的学科。为探讨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用效果。本文调查2001年-2005年和2006年-2010年两个阶段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地区5个大型社区,所有社区在2001年前均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2001年—2010年间所调查社区内,家庭食物中毒发生案件和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2]的掌握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相关资料。

1.2 方法 将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分成两个阶段,将尚未引入预防医学人才和概念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2001年-2005年设为第一阶段,将引入预防医学人才和概念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2006年—2010年设为第二阶段,对两个阶段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情况进行比较。

1.2.1 环境卫生 提高社区群众对于环境卫生影响健康的意识,了解吸烟、油烟、装潢材料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1.2.2 食品卫生 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对农药残留、有毒物质、食物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程度,定期对社区居民通报食品中毒信息。

1.2.3 劳动卫生 针对居民的职业进行劳动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并加强劳动污染对居民生活环境影响的监测。

1.2.4 心理卫生 了解居民的心理、精神状态,对于存在心理不良问题的居民进行积极心理引导,树立居民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有助于帮助居民处理家庭、社会、邻里之间的关系,避免疾病的发生。

1.2.5 流行病学研究 定期观察流行病发生、发展情况,在流行病高发季节提前进行预防,避免出现大流行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做正态检验,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以P

1.4 观察项目调研方法 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相关知识问答卷,调查该地区居民对有关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问答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的调研,由调研小组设计满意度评价调查表,让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工作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越满意。

2 结果

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加强预防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预防医学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举办讲座,在社区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定期更换板报等形式对居民进行教育,提高居民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大力消除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提高居民的生活、学习质量,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工作网络建设,提高社区对流行性疾病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各种因素对居民身体健康的伤害。本文研究发现:第一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67.32±12.23)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76.43±3.67)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78.87±3.54)分;第二阶段,该地区居民相关知识掌握为(89.32±16.21)分,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为(28.78±1.78)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为(92.34±7.76)分,可见第二阶段的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年家庭食物中毒发生例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篇(6)

调查同时也透露出,家庭用户网络应用水平依旧不高,尽管大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已经和互联网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宽带市场,还缺乏“杀手级”应用。调查显示:居民上网目的首先是浏览新闻,占38.4%;其次是聊天,占22.9%;游戏和下载电影和软件分别占17.4%和16%;网上购物和外汇股票买卖分别占4.8%和3.6%。专家提醒:只有“杀手级”应用的全面出台,才会促进宽带用户数量的实质性提高,推动宽带市场的全面繁荣。

篇(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的总量、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间和道路结构也随之改变。2009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18.7%,总量达到3.6万平方公里[ 宋桐庆/朱喜钢.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现代城市研究[J].2011.2]。在城市迅速膨胀扩张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下,有一些潜在的不安定要素正在慢慢滋长,这些不安定要素就是随城市扩张,那些原本不属于城市的地带渐渐被纳入城区,那里的居民、空间在短时间内还不能适应城市中的节奏及生活,在迷茫的转型期渐渐被城市遗忘,成为城市中的“失落地带”。

一、城市失落地带的产生及发展原因分析

城市失落地带,是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未充分利用且日渐衰落废弃的地带。它们是随城市急剧扩张,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的城市村庄、城乡结合地带,是建造卫星城所形成的城市夹缝,是那些迁出城市的工厂旧址,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以及因城市快速发展所造成的被人遗忘的空间夹缝等边缘地带。这些地区是各种要素功能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在这些地域内,人员结构复杂,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流动人口集中,这些地带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市灯光下,虽处于城市中,却没有得到城市化的发展,其广为人知的“握手楼”、“一线天”等社区景观,就是这种问题的典型表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其所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及缺乏管理等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从城市发展扩张过程分析,导致城市失落地带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是人们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生活活动距离延长,卫星城的建立就造成卫星城与城市的夹缝地带;第二,城市更新时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在城市划分区域的结合地带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无人管理现象,城乡结合地带等,如因城市急剧扩张所造成的城市村庄,虽被划分为相应的街区管辖,但实际仍由原村集体组织管理,这种管理真空也造成都市村庄也成为城市中的失落地带等;第三,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比如现代都市广泛存在的工业遗址等[ [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M].2005]。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失落地带以及使已经形成的 失落地带活力再生,这需要政府、民众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由于笔者阅历及知识有限,因此研究范围仅限于这些失落地带活力再生蓝图的建筑与规划因素,通过研究,为该种类型的城市地域重建或改建提供一些建议。

二、针对课题的调研及成果分析

针对城市失落地带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些实地调研及资料搜集,包括上海的多处工业遗址,嘉定区的城乡结合处,杭州西湖区城中村,以及河南省郑州市的现有及改建后的多处城中村,在调研过程中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通过对城市失落地带的调研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该类型地域虽然以社区的形式存在,但是其仍然有很多表面和内在的问题,如居民构成复杂、用地性质与功能混乱、社区建设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乃至影响城市发展的瓶颈,因此对它们的剖析更有利于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的创新研究,这些问题阐述如下。

1、用地性质与功能混乱

这种类型的地域内,由于缺少政府管理,多由居民自发的无政府行为建设,居民在最大利益化的驱使下,其所建房屋多为方形以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因此“一线天”、“接吻楼”、“握手楼”现象比比皆是。且空间多已被现代城市包围,周边地区各项设施比较完善,因此容易形成相互交织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类型,造成了用地功能混乱。

2、社区建设不完善

大多数失落地带虽然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并以社区的形式存在,但是社区建设并不完善,形成了其城市失落地带的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房屋为自建的低层或中层房屋,居民主要依靠出租宅基地房屋作为商铺、住宅、商铺和住宅混合三种形式来获取收益,这说明社区对商业建筑、住宅建筑都有很大的需求[ 陈丽丽.上海城中村的现状_问题及改造途径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0]。大多数失落地带内建筑密度高,间距狭小,公共空间被占用,道路狭窄弯曲,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且无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其他基础设施简陋,公共配套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除进行实地调研外,对失落地带的问卷调查可系统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状况,了解居民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为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提供实践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失落地带改造的主观评价

居民的对失落地带基本印象的调查显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人们的总体印象基本都是环境卫生差、治安差、人口乱、居住条件差。此外,居民对其改造看法的调查显示,居民对改造存在强烈的主观意愿,只是迫于政策或政府原因以及自身能力而一直没有进展。

2、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状况

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更准确地验证居民生活环境状况,本文在调查问卷中主要针对在活力创新研究中所涉及的居住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现具体阐述如下:

在住房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居民对目前的住房状况评价基本是不满意的。该种类型的地带人口混杂,违章搭建现象严重,致使居住空间十分狭小,而且地块内的住房多由村民自主建造,他们缺乏专业的建筑知识,只是出于空间最大化的利益驱使,建筑多为方形并缺少变化,致使居民对住房质量也多不满。

社区满意度方面,居民普遍感觉该种类型区域内购物比较便利、邻里和谐,这主要是由于区内也有很多小个体商业及菜市场,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感觉到不满意的是针对环境卫生、治安条件、房屋建筑密度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区内人口构成复杂,社区管理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齐全等原因造成。

根据实地考察及现状调研,得出结论,当今城市失落地带的居民,不仅需要舒适良好的居住环境,此外,还对医疗卫生、交通环境、文化建筑、娱乐休闲场所有一定的需求,并且希望住所距工作场所较近,只有将这些刚性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一个有活力的、重新焕发生机的场所。

三、城市失落地带的活力再生设计的原理

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失落地带以及使已经形成的地带活力再生并往前发展,这需要政府、民众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设计背后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应该编制设计总图,使其成为空间脉络和用以界定外部空间的建设蓝图,而不是简单地设计这些建筑。

在对以往政府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改建项目的研究中发现,政府对此类地域的自助型居住区的改造方式主要有两种:①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提升社区居住环境,使其合法化并逐渐纳入城市正规房地产市场;②进行推倒重建式改造,为低收入居民建设新住所[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J].2009.6]。由于后者严重干预了市场运作,不仅造成政府资源浪费,且效率较低,因此,笔者在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及成果改建项目的研究中,总结出对城市失落地带改造设计的五种原理,可对城市失落地带的改造提供建议,不仅可大量节省政府资源,不至于使其空间连续性及文脉丢失,也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原居民的认同,可使改造顺利进行。

对失落地带的空间规划设计连续有序的活动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在城市失落地带人口密集的情况下,居民对各项服务设施及公共设施的需求非常旺盛,但由于失落地带中的无政府状态及居民自发组织的情况下,这种需求演变为杂乱无章的商铺及混乱无序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改造中,我们应当针对每块失落地带进行调研,针对具体的居民需求规划这些空间,使其在满足空间有序的情况下尽力做到为民所需,就不会被原居民的排斥并可有效持续的发展下去。

恢复失落地带的边界与城市空间边界的连续性

我国许多城市失落地带的改造为开发商主导,方式为全部推到重建为居住区,虽然这样可快速使原本杂乱的空间界面迅速融入城市界面中,但会使原本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因为强硬的粗暴的改造方式而流离失所,被无情的推到现在都市,重建的小区也会只有物质失去灵魂。

若要避免这种社区精神消失,改造的关键在于通过活力空间的连接,使改造后的失落地带与城市产生整体的连通性,而不是粗暴的将原本属于失落地带的空间塞进城市中。一个设计成功的边界空间应该与当地社区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城市边界综合体”,通过多种设计方法的整合,提高或者恢复空间的连续性[ [日]Tianxin zhang & Andre Sorensen著,黄剑译.提高城市边缘地区自然开敞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论.国外城市规划[J].2002.4]。在失落地带空间边界处理上,采取区域界限,使改造后的地域在空间界面上与城市统一,使原分散无序的住户情况得到规整,并配备完善的商业设施和公用设施,强化居民归属感。

对失落地带空间进行合理整合与分割

对失落地带空间进行合理整合与分割,可使该地带的经济活力得到再生与发展,利用城市道路对原本杂乱无章的失落地带内部空间进行合理有序的分割,并根据使用功能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行围合设计,从大块空间到有序的小块空间的转换有利于规范空间秩序,合理汇集及疏散人流。

在空间分配中,应当以整块大空间中套小空间的方式,使各项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平均分散于各个小空间中,仅大型文化配套进行集中配置。通过改建后的活力地带汇集并有序的输出人流,这样使其空间内人流流动更加平均,有效改善失落地带中的杂乱现象

创造失落地带中的文脉延续

从调研中我们得知,虽然失落地带内相关文化设施还欠缺完善,但居民对文化设施依然有强烈的需求,除此之外,失落地带居民对该地区的空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对其活力改造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满足其对基础设施的满足,更应该保持其文脉的延续,并通过文脉延续来保持居民对其空间内的强烈认同,要保证其对空间的认同感,同时也要保证居民亲缘关系的连续性,否则改造易得到排斥。

在创造空间文脉延续的方法上,我们可以在失落地带的整块空间内,设计延续老的空间文化的文化建筑或附属设施,使居民保持对改造后失落地带的归属感,并通过活动支持形成场所文脉,使文脉保持活力。此外,也要创造积极空间,用积极空间串联失落地带与城市的联系。这样可提高社区凝聚力,并有效推动该地带的活力再生与发展。

现在与未来的衔接

在改造中,应留出一定得可发展空间,使居民有更多的机会用各自的特色给环境留下印记,使它能被每个人作为亲切的场所来使用,用这种方式,空间形式和使用者相互理解和适应,在一个相互的过程中彼此强化,使失落地带活力再生。

四、结论

本文在学习、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综合与提炼,从城市设计以及街区改造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城市 失落地带创新型活力再生的空间构成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解决如何将这种区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中的问题,激活它们潜在的活力要素,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中失落地带的现有问题,并且可以为原有街区带来活力,增强居住其中居民的归属感,消除城市不安因素,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宋桐庆、朱喜钢.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现代城市研究[J].2011.2

[加]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M].2005

陈丽丽.上海城中村的现状_问题及改造途径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2010

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人文地理[J].2009.6

篇(8)

利益主体理论最初源于19世纪,当时盛行一种协作或合作的观念,而后利益主体理论被利用到了企业领域。而在当前旅游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各地为了发展旅游业,往往采用出让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做法吸引投资者,导致旅游项目的治理结构复杂化,部分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旅游业发展利益“非本地化”倾向,从而导致当地居民不满意旅游业发展的收益,进而旅游业的支持度不够,最终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内,由于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所引起的景区管理方与居民之间的冲突层出不穷,如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不少景区出现部分村民为争取门票利益而拦阻游客的现象。

本文试图运用利益主体理论, 在项目调研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式,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二大古村落为例,研究在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的过程中,两地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提高“利益本地化”程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对旅游利益本地化问题关注是继20世70年代至80年代几个热门的研究主题―“社区旅游”、“旅游协作(合作)”等出现后产生的。如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飞地旅游”(enclave tourism)现象,认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之间,存在旅游发展的不公平现象,发达国家主导了发展中国家的旅游投资、消费和收益,旅游发展并没有给当地居民和社区带来应有的收益。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分类; 旅游规划、管理与营销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旅游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社区旅游及其协作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于旅游利益本地化的研究相对落后,直到2000年,张广瑞将世界旅游组织通过的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翻译并引至国内, 国内学者高元衡、朱华、李凡等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乡村旅游地及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分类问题。一部分学者研究了古村落利益分配体系,如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但还没有构建出居民参与度、受益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而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

三、古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一)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及其特殊性

要研究区域旅游“利益本地化”问题,必须明确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从利益的受益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型的主体、集体型的主体。从类别划分,则有更多的类型(图2)。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是由旅游地经营企业、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以及游客构成。而古村落旅游目的地与一般的旅游目的地有所区别,其旅游资源即为当地居民和村落的整体环境,并且在古村落开发成旅游地之前,村落是居民生活的地方,大多数属于居民的私有财产。如西递,旅游吸引物不仅是古民居,更包含西递村民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西递特有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因此在古村落型旅游地的开发中,居民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其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着旅游地的发展。

(二)西递宏村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从经营管理模式角度,西递、宏村具有不同的模式。西递属于本地资产,本地公司经营(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模式;宏村属于本地资产、外来公司经营(北京中坤集团)的模式。基于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程度、收益程度和方式,都会有一定的不同。对于研究旅游发展“利益本地化”问题,可以进行很好的比较,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调研分析

(一)研究方法

旅游地居民参与度、受益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于2014年7月15日、7月21日在宏村、西递发放问卷150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35份、124份,回收率分别为90.0%、82.6% ,此后,我们再次走访了西递、宏村各10户居民,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坤集团,进行了大量详实可靠的调查。

(二)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内容,故研究结果也分为这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由本地旅游管理公司(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西递,其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要高于由外来旅游管理公司(北京中坤集团)经营的宏村

1、参与度

从表1中数据可以发现,宏村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以及参与方式比较集中,主要为1―2人,通过出售旅游商品参与当地旅游;西递则分布比较分散,在旅游公司工作的居民比例高于宏村。宏村居民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集中在1―2人,占总村户的85.3%,西递家庭参与旅游相关活动人数相对分散些,其中4人及以上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宏村,占20%;对于居民的参与方式,出售旅游商品是二地的主要参与方式,有94.4%宏村居民依靠出售旅游商品参与,超出西递20%,西递中有占总村户的20%居民在旅游公司工作,这比例明显高于宏村。

在对二地居民的访谈中发现,宏村景区管理公司(北京中坤集团)每年很少甚至没有征求过居民的意见,文件公告也是管理公司决定后再分发到居民家中,居民参与景区决策的比率低。而在西递,居民表示虽然黟县徽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没有让每个居民参与决策,但居民会选出代表来表达居民的意见,这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话语权。

2、受益度

从表2中可以发现,因旅游景区发展,西递居民受益程度整体高于宏村,宏村居民旅游收益占家庭总收入百分比主要集中在50%以下,占55.6%,而在旅游收益占总收益50%至80%的区间内,西递居民明显高于宏村,占26.7%;关于收益来源方面,虽二地收益来源都大部分来源于自主经营,二者相差不大,但西递在企业分红方面占15.3%,高出宏村近5个百分点;宏村居民获取分红次数总体低于西递,其中占61.1%的宏村居民从未参与利益分红,而西递居民中有占53.3%曾经参与利益分红。

3、满意度

从表3中数据分析,西递居民对于当地旅游发展满意度高于宏村,二地居民大都同意旅游发展给当地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水平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宏村有约13%的居民表示不同意增加了就业机会,西递这一比率仅为9.67%;旅游发展吸引大量外来投资,致使商业竞争加剧,宏村商业竞争加剧程度高于西递,82.2%的宏村受访者表示加剧了商业竞争,不同意竞争加剧仅占总村户的14.8%,而西递约占47.1%村户同意商业竞争加剧,32.8%的村民不同意竞争加剧,这一结果也与访谈的结果相吻合,西递居民表示在西递景区经营大都是当地的居民。

4、参与度、受益度与满意度影响机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参与度、受益度、满意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居民参与度的提高,会相应的提高其受益度,使居民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受益度的提升也会激发居民参与旅游的热情与信心,从而居民在区域旅游业中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反之亦成立。参与度、受益度高,将会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从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五、对策

(一)鼓励和提高居民参与度,提高利润分成比例

著名旅游社会影响分析专家Murphy指出,公众参与旅游业至少体现在决策过程和旅游开发受益两方面。古村落的发展也是依托当地旅游资源,故旅游经营公司应设立平台,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公司在上缴税后,应将一部分利润分给当地的居民。

(二)重用当地旅游人才,给当地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居民通过出售旅游商品参与旅游,参与方式略显单一,当地旅游经营公司在选拔员工时,应优先考虑当地居民,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公司和景区工作所占比例,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成立一个地方旅游协作机构,起到监督、协调作用

旅游利益主体涉及多个方面,建议在古村落旅游地设立一个地方旅游协作机构,负责组织各利益主体参加会议,就居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共同进行探讨,保障居民的话语权。

篇(9)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幸福指数调查

(1)调查目的。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但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农业、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功能并存,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原来的一些农村正在向城镇转型。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成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原住居民。这些城乡结合部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当地人的生活现状如何,对生活持着怎样的态度,我们不得而知。为了了解城乡结合地区原住居民的生活现状和生活幸福满意度,我们团队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多次在杭州郊区附近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最后以九堡村和萧山瓜沥镇航民村作为典型对象进行调查分析。(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调查方法。我们首先调查了位于杭州城乡结合部、土地征用已经基本完成的九堡村,杭州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四季青刚刚迁至九堡,杭州市政府计划用几年时间将九堡打造成躺在绿阴怀抱中的现代新都市主义社区。不过,对目前的九堡来说,经济发展的蓝图还只是一张图纸,房产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九堡外我们也重点考察了萧山的航民村——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代表。在前往航民村实地调研以前,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航民村积极发展村级经济,依托集体经济实力,全村村民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户户住上花园式楼房或别墅,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的目标。此次共准备了300份调查问卷,九堡村和航民村各发放150份问卷,以每家每户走访的形式,完成了这些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城乡结合部的男女老少,涉及到从事各行各业的原住居民。按年龄标准分,九堡村中年龄在18~35岁有62人,36~59岁有66人,60岁以上有22人。航民村中年龄在18~35岁有68人,36~59岁有70人,60岁以上有12人。按性别分,在九堡村中受访者中男性75人,女性75人。航民村受访男性为80人,女性70人。按户籍标准分,九堡村受访者中农村户口137人,城镇户口13人。航民村受访者中农村户口124人,城镇户口26人。(3)问卷设计与统计方法。调查小组参考了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调查报告,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设计出调查问卷。问卷共13个小问题,主要为封闭式问题,同时设计了小部分开放式问题。后期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并拟定了一个访谈提纲,对两村原住居民进行个别访谈。

二、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生活状况

(1)居民家庭经济压力情况。对于目前的经济压力,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认为有点压力的占大多数,也有一部分人没有考虑过,认为压力很大的人比重非常小。从中可以看出,两村原住居民大多数人存在或多或少的些许压力,但很少有人感到家庭经济压力很大。可以说明城乡结合部原住居民的家庭经济压力普遍较小。(2)居民空余时间娱乐休闲情况。在回答“平时空余时间如何度过”这一问题,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别有约占84%和82%的人选择玩电脑,看电视等或者下棋,跳舞,健身等文娱活动,占到绝大多数。两村仍有约16%和18%的人选择打麻将,打牌等度过空闲时间。说明城乡结合部原住居民娱乐休闲方式多样,以文明休闲娱乐方式居多,但仍存在少数打牌打麻将等赌博活动的娱乐休闲方式。(3)居民人际关系状况。在与周边邻居关系方面,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绝大多数人认为相处很融洽,都还过得去。极少有人选择邻里之间基本不交流,两村受访者中没有人认为相处不和睦的。从中可以看出,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之间邻里关系都比较和睦,人际关系也很和谐。(4)周边生活生态环境状况。在对周边生活生态环境这一项调查中,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别有约92%的人认为周边环境整洁干净,适宜居住或者还可以,比较适宜居住,占到绝大多数,只有分别约占8%的人认为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来说,九堡村和航民村这两个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都适宜当地原住居民居住,环境污染小,过度开发现象较少。(5)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别有约占61%和71%的人认为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占到大多数。认为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两村分别约占21%和27%。认为完全不可以的九堡村约占18%,航民村仅占2%。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能较好地满足原住居民一部分需求,但离完全满足还存在一点差距。(6)居民社保体系情况。对于目前的社保体系,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别有约29%和33%的人认为能满足,约占39%和53%的人认为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有缺陷,仍有少部分人认为基本不可以和没有任何作用。可见,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认为现行的社保体系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但仍有一些缺陷。城乡结合部现行的社保体系能基本满足居民的要求,但仍需要采取一定改进措施。(7)周边治安情况。与城市化之前相比,对于目前的治安情况,九堡村和航民村分别有54%和84%的人的人认为有所好转,占大多数,仅有少数人认为治安情况恶化。所以与城市化之前相比,城乡结合部的治安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尽管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但城乡结合部原住居民普遍感觉当地治安情况好,居民生活有安全感。(8)生活状态总体评价情况。最后,对生活状态总体评价时,九堡村和航民村受访者中分别有约95%和100%的人认为满意,比较满意或者认为一般还可以的,只有九堡村少数人对目前生活不满意,航民村没有人认为不满意。整体来说,九堡村和航民村原住居民对生活的幸福满意度较高,普遍感到目前的生活比较幸福。

三、结论分析

航民村受访的原住居民中,对生活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1%,九堡村约为42%。航民村生活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都要高于九堡村,同时没有受访者对目前生活感到不满意的。反之,九堡村仍然有5%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表示不满意,对生活状态感觉一般的占绝大多数。那么,为什么同为城乡结合部的两村原住居民对生活满意度有不同的答案呢?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决定了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1)受教育程度。航民村原住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于九堡村。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也了解了学历这一背景信息,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航民村高中及以上人数为101人,同时本科及以上人数有42人,而九堡村高中及以上人数为60人,本科及以上仅为11人,九堡村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及以下。这也反映出航民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九堡村,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因为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从而影响居民幸福指数。所以一般认为学历较高,幸福指数越高。(2)收入与职业。航民村的整体收入与就业情况优于九堡村。航民村情况如下:

九堡村情况如下:

两村原住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差异并不明显,打工的占据大多数。但是仔细询问之后,在九堡村的其他一栏主要指自由职业者,这些群体工作不固定,面临失业的风险很大。而航民村受访者所指的其他是村集体企业工作,而且受访人群中企事业单位工作较多。总体来说,航民村为该村原住居民提供的就业环境要优于九堡村,收入高而且也很稳定。(3)经济压力。航民村原住居民中认为毫无压力和没考虑过压力问题的人多于九堡村,且认为压力很大的人也少于九堡村。总体来说,航民村经济发展迅速,依托村级集体经济,该村原住居民生活水平高,普遍没有沉重的生存压力。航民村原住居民的经济压力普遍小于九堡村。(4)土地征用情况。航民村受访原住居民中留有少量耕地的为17人,而九堡村留有耕地自己种植的仍有68人。此外航民村土地全被征用的有89人,九堡村为34人。从实地走访直观来看,航民村的土地征用程度也远高于九堡村,全村几乎见不到居民用于单独耕种的土地。相反,九堡村还是能见到当地居民自己耕种的土地。所以,总体来看,航民村的土地征用程度要高于九堡村,且大部分土地征用工作已完成。航民村土地征用后,土地集中由农业工人用现代化机械统一生产,生产低价出售给村民。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取代了低效率低产出的单干模式。(5)居住条件。航民村住房条件优于九堡村,人均居住面积普遍大于九堡村。

根据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我们可以知道航民村原住居民主要以自建别墅和村集体统一建造别墅为主(300平方米左右),可以说家家户户住别墅,高档程度令人羡慕,而九堡村多为村集体建房。且航民村居住在商品房和租房的情况也比九堡村少。从住房情况来看,航民村的住房条件自然比九堡村高档。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九堡村人均20~40平方米居多,而航民村集中在40平方米以上。航民村人均居住面积普遍大于九堡村。(6)子女教育。在周边学校质量这一问题上,航民村有93%的人认为比之前好转,没有人认为恶化。而九堡村只有67%的人认为有所好转,仍有32%认为没有区别,也有人认为恶化的。总体来看,航民村原住居民对周边学校质量的肯定明显超过九堡村,周边学校质量得到居民认同。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居民能够切实感受到的问题,能够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高低。(7)生活环境。航民村周边生活环境整体优于九堡村。对周边生活生态环境的评价中,虽然航民村和九堡村同时有约8%的人认为周边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但是航民村有约37%的人还是认为整洁干净,评价较好。九堡村有17%的人认为整洁干净,其余大部分约75%的人集中在“还可以”这一评价上面。但是根据实地走访的结果来看,我们也是倾向于认为航民村的周边环境优于九堡村。周边生活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幸福指数。(8)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航民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九堡村完善。航民村原住居民中有27%的人认为完全可以,九堡村为21%。认为可以满足一部分需求的航民村占71%,九堡占61%。但是在“完全不可以”这个选项中,九堡村占18%,航民村仅为2%。总体来说,航民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九堡村更为完善。(9)社保体系。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航民村受访的原住居民中有33%认为能满足需求,53%认为基本可以,同时九堡村有29%认为能满足,39%认为基本可以。但是在选择基本不可以和没有任何作用是,九堡村分别为13%和4%,航民村仅为1%和0。说明航民村原住居民对现行的社保体系较为满意,而九堡村仍有不容乐观的地方。(10)治安状况。对比城市化前后,对于治安情况航民村被受访者中有84%的人认为好转,占绝大多数。九堡村有54%的人认为好转。而认为恶化的航民村仅为1%,九堡村占到5%。航民村治安情况好转较九堡村明显。在采访中九堡村原住居民也对治安情况表现出了一些的担忧。总体来说,航民村治安情况好转明显,九堡村仍有待加强。

四、几点建议

(1)城乡结合部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社会经济。经济收入因素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研究表明,收入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航民村的领导班子敢于带领全体村民一起发展集体经济,最终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而九堡村很多农民只是依靠出租房屋来赚钱,其他很多富裕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并没有致力于发展当地的经济产业。(2)城乡结合部可以集中剩余闲散的耕地资源、剩余的劳动力和资金来发展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化工业或者农业,缓解就业压力,为原住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九堡地区分散的耕地往往都是农民自己耕种自己收获的,只能实现自给自足,基本没有什么收益。同时很多闲散的劳动力资源也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如果能够像航民村那样,九堡村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同时将闲散的出租屋集中起来,利用四季青这一服装批发商场的优势,发展规模化的饮食业和酒店宾馆之类的服务业,则必将会有不同的景象。(3)城乡结合部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是直接影响城乡结合部居民幸福指数的最主要社会因素。航民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软硬件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从提供住宿服务的星级航民宾馆,到提供生活用品的航民商场,再到提供精神享受的航民影院,城市所独有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些都让居民在生活之余有了良好的休闲场所,也为开展文明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周边学校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能够实现就近上学,切实解决当地人的子女教育问题。(4)城乡结合部必须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安排,建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与外来人口和谐共处也是影响城乡结合部原住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在九堡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大多向当地人租借房屋经营小本生意,但是管理很不规范,违章建筑繁多,有些地方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在对待外来人口的问题上,必须与户籍管理制度相挂钩。规范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同时对于剩余的外来人口劳动力资源也可以考虑重新整合,将他们集中起来,考虑给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或者进行技能培训,以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5)城乡结合部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不幸福感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压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分工合作,致力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众基本需求。在九堡地区,我们发现存在这样几种人群,一种是原来的房屋被拆迁之后搬进小区的,这部分人生活还算舒适,有相应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另一种是当地的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他们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因为舍不得交钱而没有办理。对于他们来说看病自然就觉得贵了,老了也觉得没有依靠。针对这几种不同的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享受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很多人因为原先土地被征用拿到了征用款,但是苦于没有土地再兴建房屋,只能居住在人均面积极小的老房子里或租房生活。这些人的安居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重视。(6)城乡结合部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因素。按照以往的统计数据,一般认为学历越高幸福指数越高,尽管近年来也有些变动,文化水平高低仍然会影响收入、工作、健康等。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航民村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九堡村,文化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航民村在重视教育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村里不仅支持孩子上完小学到高中,免除小学到高中的学费,同时还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航民村原住居民重视教育的观念,也促使当地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7)政府应提高对城乡结合部居民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同时当地居民也要更大程度地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政府应致力于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强的和谐城市,城乡结合部本来就出在城市外扩的边缘,往往会被政府部门忽视,治安问题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也应该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协同当地领导班子自我管理,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才有基础用来更好地发展工农业,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突破城乡结合部,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的城乡结合地区来说,如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将是未来引导城乡结合部地区更好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罗新阳.解读幸福指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篇(10)

随着旅游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渐增,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显露,特别是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旅游地社区衰败和社会冲突以及当地居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使得有必要深入探究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心理、利益相关者、文化商品化和社会关系等角度展开,其中心理角度的研究偏重于对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等心理特点进行考察(张文,2003;Gursoy,D & Rutherford,G.2004;江民锦,2008;谢婷,2010;梁旺兵等,2012),少量研究关注旅游地居民对生活的总体评价,如:满意度(卢松等,2009)、幸福感(景秀艳,2012)。国内新近有研究注意到居民心理与利益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关系(李益斌,2011;彭建等,2012)。但总的来看,对旅游地居民贫困心理的研究还不多见。这局限了对中国旅游开发进程中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认识。

本研究所选个案是海南省的代表性旅游地,1998年前后进行开发建设,迄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了学术规范的需要,个案的实名被隐去。根据研究问题和调研点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选择了访谈法为主要资料搜集方法,所获得的资料与其他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相互比较和印证,以保证资料的客观有效性。景区开发所涉及的村落由于依傍红山且属于红山地区(“红山”为化名),本文称之为“红山村”,同时把旅游开发公司称为“红山公司”。本研究致力于通过个案分析探究旅游地开发进程中当地村落居民的贫困心理及其社会成因。

实地调研发现,随着旅游地开发过程的不断推进,村民中存在的贫困问题逐渐超越了物质层面,渗透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心理层面,使得贫困问题更具深刻性。当地居民的贫困心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改变贫困境况的无力感和无奈感

相当多的当地村民在1998年景区开发建设之后纷纷失去了土地,他们的生活因为得不到有效的资源支持而日益陷入贫困。他们为了争取权益和维持生计,与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进行着长时间的矛盾冲突,村民曾多次组织集体行动来争取自己的权益,由于他们在信息、知识、权力和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弱势,他们的争取和反抗基本上都是以失败或者收效甚微而告终。于是,“没有办法”、“闹了也没有用”和一些骂人的脏话成为了村民口中比较常见的言语表达。这些话语折射出他们在贫困境况中的心理状态。

权益争取的失败经验不断累积,使村民们心中逐渐有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奈感,他们感觉到一种靠自己的力量所无法突破的瓶颈,面对几乎各方面资源都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他们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希望,这种无望感使他们很多时候选择了放弃或忍受。他们尽管认为生活在很多方面很困难,但是却看不到太多的希望与可能,他们在心里面已经逐渐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屈服,村民口中颇为类同的代表性话语可以印证这一点:“生活很痛苦啊,没有办法”;“闹什么呢,闹来闹去,也是闹到政府那里,政府说要解决,后来也没有解决。你又能拿他怎么办呢”;“我们一个小村庄能够跟公司和政府去闹吗”;“我们去给红山公司提意见了,但是提了也没有用啊。这个小村庄他们领导才懒得管。你生活怎么样谁管你呢”。

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村民的心理在经历长时间的失败后果强化之后,对改变贫困境况已经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无力感和无奈感,他们逐渐“认命”了现在的无奈和艰难。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他们改善生活的实际行动,同时也影响到他们所能体会到的生活幸福感。任由其发展,将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改善带来极大阻碍。

(二)由贫困引发的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敌对与仇视

尽管村民很多时候不想或不愿再进行抗争,但是他们心中的不满却难以压制,随着在一系列事件上的挫折以及生活的窘迫,他们对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逐渐产生了敌对和仇视的心理。他们把自己生活贫困的相当一部分责任和原因归于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公司。

景区建设的富丽堂皇和自己现实生活的诸种不如意之间的鲜明对照更加强化了村民内心的敌对和仇视,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更加的难以克制。特别是他们看到景区在自己原来的土地上建设得越来越好,挣钱越来越多,而自己的生活因为失去土地过得越来越拮据,且不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时,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的敏感和脆弱,也更容易引发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不满与敌对:“红山公司一年挣那么多钱,一年分一点给我们就够了,但是一点都没有给……(骂人的脏话)……不仅不给,反而给你要,要你的土地”;“景区建设得很好,但是不管多好,对我们也没有用。现在谁管你,谁赚钱多谁好过,政府好过,也不管你好不好过。我们村民要吃饭,钱都不给我们。我们给这么多地给他们,他们一点钱都不给我们。我们去闹,他们就说去办(给村民办理生活补贴及落实土地补偿款),我们不闹,他们就不去办了,你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我们村民压力很大!”村民中敌对和仇视心理的集聚势必会外显于实际的行动,带来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增加。《海南日报》2004年11月26日所报道的旅游开发公司保安与红山村民流血冲突事件便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村民们与旅游开发公司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由生活贫困所促发的村民们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敌对与仇视不仅表现为他们的言语和直接抗争行为,同时也存在着变相的表达。景区周边屡禁不止的“宰客”现象就是一例。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认为非常不合理的“宰客”事件在当地村民看来却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他们甚至觉得他们就应该做这些事情,他们并不觉得是“宰客”。听对此比较熟悉的村民讲:“一般旅游车辆撞到村里的鸡要赔两三百块钱,撞到狗一般都是一千块和一千五,撞到羊一般赔一两千块钱。……我们要的价格不算高。”更详细地了解发现,村民们针对“宰客”的心理相当程度上与他们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不满与敌对紧密相连。如果游客损伤了他们的财物之后能够主动表示友好,他们也会宽宏大量,表现出友善,并不会狠心勒索,但是如果你撞了狗或鸡而逃的话,他们就会要价很高,从而成为媒体上所讲的“宰客”。这种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现象也许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内心对旅游开发公司的不满、敌对和仇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内心的善良和朴素。他们在游客逃走后的“勒索”和“不讲理”也许说明了他们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负面情感被激发出来而迁怒到游客身上,以此来宣泄自己对贫困处境的心理不平衡,而游客的“不讲理”和“事后逃离行为”使他们因此有了勒索游客的最直接理由。

(三)贫困心理逐渐渗入当地居民生活的其他方面

长时间的贫困和改变生活现状的乏力使得相当多的村民安于现状,不想去改变,他们消极地适应现实:“我们没有工作了,也不想关心什么。我们现在能够干活就去干活,不能干就在家闲待着。”贫困心理因此逐渐渗透入当地居民生活的诸多其他方面,引起了他们社会生活的整体变化。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精力和时间等方面的安排都因此而受到影响。

实地调研发现,他们生活中的赌博和买彩票现象颇为盛行。不仅男性村民参与,很多村妇也加入其中。尽管他们收入很有限,但他们很多人赌的金额还不小,且对赌博挣钱还心存期待,希望能够“碰碰运气,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尽管很多时候赌钱是不能够赢的,但是他们仍然热衷于此,除了赌博可以帮忙打发他们的空闲时间之外,也许一个重要原因是,赌博给了他们赢的可能与希望。就买彩票而言,购买的金额不大,1块钱可以买一注,红山村的一个小店负责出票。中大奖的机会是很低的。作为访谈对象的一个中年男人在景区做保安好些年了,他经常购买彩票,但几乎没有中奖。对比村民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他们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赌博和购买彩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它们可以满足村民的某些心理需要。很多村民失去了土地,在改变生活境况方面又充满无助和无奈,这种无助和无奈逐渐淹没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彩票和赌博尽管是高风险活动,但是毕竟可以带来收益,且这种收益某种程度上是自己可以加以影响的,比如只要自己坚持买彩票和打牌,好的运气总会光临自己的。因此,他们通过彩票和赌博不仅可以消磨时光并偶尔获得现实收益来补贴日常开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看到了希望和机会,尽管这种希望是虚幻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是自欺欺人的。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和自我安抚。

村民们这种消极适应现状的方式正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贫困心理已经渗透入居民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有序规划和务实行动,他们不能沿着清晰而有效的道路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一些诸如赌博和买彩票之类的偶然性事件上。这种状况的持续恶化势必严重损害村民们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制约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的适应能力,也会加剧他们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以及对旅游开发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不满与敌对,进而会影响到整个旅游地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上一篇: 护理安全健康教育 下一篇: 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