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建设生态为载体,按照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全面推广环境友好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群众生命健康,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农村环境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重点抓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安全、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态示范区创建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等工作。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结合我实际,按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居住布局、生活水平、环境状况等,制定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依靠新农村建设项目,推动清洁生产和农村环境保护。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推广引用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主要目标

1.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整治工作,对饮用水源地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建立水源保护区企业名录,有计划地逐步关闭和搬迁保护区内有污染的企业。

2.加强农村地区工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源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活动,从源头上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3.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设,年内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北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

4.提高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率,确保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5%。

5.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工作,确保年完成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申报工作,完成4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0个省级生态行政村的创建申报工作,建设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6.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工作。

7.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建设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生态饲养模式和农村“四位一体”工程,逐步减少农村地区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8.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要达到全年GDP的0.6%以上,保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健康有序开展。

四、实施步骤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实施阶段(年月日前):根据《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见附件1)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将具体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各责任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实施。

(二)申请考核阶段(年月日—年月日):各责任单位在完成目标任务后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验收。

(三)总结表彰阶段(年月底前):总结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负责人进行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政府成立以分管副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和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见附件2)。

篇(2)

随着城市工业迅速崛起,经济飞快发展,城市开始关注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并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农村,使得原本环境保护设施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2农村农田环境问题

由于农田保护措施未做到位,很多农田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近堤坝的地方,此种灾害更为严重。此外,农田土壤被化肥农药等污染也早已为人所普遍见惯,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生产农作物少用化肥农药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有的地方甚至往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这不仅破坏对农田的保护措施,更加不利于未来农村,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不利于农民长期生活条件的改善。

1.3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由村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垃圾问题如生活废弃物、污水等也在污染者农村的环境。以前一些人体排泄物以及动物排泄物被经常用于农田施肥,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单纯此类的营养肥已经不能满足较大的市场需求,很少有农民会选择继续使用粪便等施肥。这些本可以成为资源的营养肥也随之变成废物。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对于这些“废物”的处理也没得到解决,由此产生了随意乱排乱放,造成村庄河流、小溪和村庄环境的污染。这些没有及时得到处理的生活垃圾在炎热的夏季还会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活,对于人们生活质量也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

1.4当前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

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国家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35-02

王柏林村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境内,村北有一界洪新河流经淝河,最终汇入淮河。村子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在650亩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大豆以及玉米。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总人口约500余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行政村。下面就以王柏林村的环境为例,来展现当下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创GDP增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渡,此期间允许发展一些轻小型工业。由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过快创收,这一时期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以损坏生态系统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创造财富、促进GDP增长的同时,工业的高耗能高排放,导致河水水质变差,被污染的土地成不毛之地,由此,给该地的水土资源系统和人们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另外,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各种生活垃圾,无处安放,于是村中沟渠,便成了村民选择处理生活垃圾的“集中营”。处在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中,农民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导致农药化肥使用量上升,越来越多的农药包装物无法处置,只能随手丢弃,造成对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二、产生污染原因

2013年暑假,通过对此地的实地调查发现,王柏林村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炼制黑机油汽油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胡乱排放,无人管治;二是村民的生活垃圾乱扔乱倒,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污染面积很大;三是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而带来的污染。

1.炼制黑机油等的乡村轻小工业污染。炼制黑油的作坊是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污染来源。王柏林村北的界洪新河大桥周围,相隔不到3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三四家无证经营炼制黑机油、汽油的作坊,在炼制过程中使用的是简易蒸馏设备,使用大量煤炭、废旧衣物和轮胎等作燃料来加热,产生很多浓烟气体和颗粒物;同时,在蒸馏过程中伴随挥发出刺鼻气体,排出浓黑色有毒污水,直接流入旁边的农田和界洪新河中,污染极其严重;另外,村民因呼吸过多这种有毒气体,患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的人员增加,造成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困扰。

2.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污染。第二大污染源来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所致。村中建设没有具体的规划,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点低,几乎都是露天排放;另外,随着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农业税的减免以及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增长,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生活用品使用量大增,因此产生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处理,村中沟渠就成了村民扔弃生活垃圾的“垃圾站”,不仅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减退生活质量,对农村环境直接产生了威胁。

3.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而带来的污染。第三大污染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药所造成的农药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该村共有600余亩田地,现在村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很大,从播种之前施用的除草剂,到播种时施用于除地下害虫的药剂,再到庄稼长出后,按时按量施用的杀红蜘蛛、蚜虫、青虫、棉铃虫、田菜蛾等,含氯氰菊酯、磷酸二氢钾等成分的农药。以小麦季度施用袋装药物为例,该村以650亩地计算,正常情况下总施用量为12000袋农药,直接产生包污染包装袋为12000个,如若遇到旱涝灾害天气,会比通常情况下要施用的计量增大近一倍。这些药剂包装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农民自知对土地和水体不好,也苦于无法解决。这些使用后的农药包装,内有农药残留,随着雨水冲刷浸泡,会侵入土壤,经作物吸收,对作物果实和土壤造成二次伤害,对地下水系统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废弃的农药包装物约32亿多件,包装废弃物重量超过10万吨,而包装中的残留农药量占总重量的2%~5%,直接对土壤、水体、大气造成立体式污染,破坏大气和水土生态,造成恶性循环。这只是一个500余人的小村庄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也可窥见中国当今农村环境的一般状况。中国像这样的行政村总数有70多万个,可以预测,倘若都存在这样的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就流于形式。针对于这些问题,我根据当前政策和法律对于环境方面的保护措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出于对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的坚实回应,从科学和政策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治理建议。

三、农村环境治理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信息机制。由于农村环境普查仍缺乏经验,方式上也较多采用抽样调查,造成缺乏检测数据和统计资料成为农村环保最薄弱的环节。建议如普查人口数据一样,逐步深化改革对农村环境的检测方法与统计方式,做翔实的调查,以便为具体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另外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在政策安排、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很薄弱。建议国家在这方面政策上对农村环境保护有所倾斜,机构设置上给予完善,并在资金投入预算上加大支持力度。

2.要对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教育,同时,需要基层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自觉使用环保产品和遵守相关环境法律,依法对周边的一些小型工业生产进行管理。

3.对非法经营的“五小”等轻小工业予以取缔。或者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在要求其暂停营业整顿,完善排污设备系统,不直接把废弃物排放到河流和土地里,废气废水要经过专业设备处理后方可排出,达到相关环境标准后相关部门才准许获得经营许可证件,并对周围的村民造成的物质和人身伤害予以赔偿。另外,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财力支持,对污染过的农田和水体系统给予治理。

4.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增加垃圾回收的垃圾桶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垃圾集中扔放池,并安排专门的垃圾清洁人员和垃圾清理车,便于这些生活垃圾的集中回收处理。

5.农业生产的污染治理措施。第一,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倡导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农药,促进种植技术的改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防止农药包装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二,按《循环经济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农业等主管部门,应推进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药的先进种植技术,优先发展生态农业;第三,要从源头上来管束,由国家明令规定,生产农药应使用可直接分解的材料作为包装袋,生产高效、低残留的农药,或者从植物中提炼而成的农药,从源头上治理;第四,把包装袋集中高温燃烧处理,并配备专业净化回收设备。

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全国、全省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工作为载体,以“百千工程”、“康居工程”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注重特色、创新亮点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天台县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要求,争创省级生态县1个,争创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6个以上。继续做好已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复查工作,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复查合格率达到100%。继续抓好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完成整治村建设413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农办、市农业局)

详见《关于下达市2012年度生态创建工作计划的通知》(台生态办〔2012〕4号)、《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院桥、金清、平桥、横溪、白塔、健跳等6座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强化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稳定达标排放。2012年,计划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431个,其中,椒江26个村、黄岩48个村、路桥25个村、临海60个村、温岭50个村、玉环27个村、天台65个村、仙居70个村、三门60个村。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黄岩、温岭两地确保完成国家中央资金补助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年度任务。(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以及“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相关工作计划。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深入实施“清洁家园、和谐乡村”建设,坚持以城带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按照“三有”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定,巩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成果,做到无成堆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建立清扫保洁队伍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快城市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建成临海垃圾焚烧发电和玉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交付使用,全面解决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生活垃圾出路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农办、市建设规划局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和评估工作,制定实施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计划,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完善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制度,完成临海牛头山水库、温岭湖漫水库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藻类监测预警,确保各级合格规范化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完成重点饮用水源地重要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提高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水平和能力。继续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28.3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

详见《关于印发<2012年度市深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及水利、卫生等部门关于百万农民饮用水项目相关的工作计划等。

(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畜禽养殖准入管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强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执法检查,促进畜禽养殖污染物减排。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加快生态养殖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完成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141家,建设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示范点9个,新建生态养殖场11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关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六)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面积和使用强度。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95万亩(次),确保有机商品肥推广使用量比上一年提高5%,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80万亩(次)。切实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30个、绿色食品认证数12个。(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农业部门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年度计划及相关文件等。

(七)农村土壤污染防治。部署实施清洁土壤行动,全面开展土壤重点污染场地排查,确定土壤污染隐患重点区域,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制度,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加强农村重点区域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深化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及时调整用途,严格防范农产品安全隐患。进一步抓好路桥、温岭两地拆解业土壤污染整治和修复工作,继续推进试点地块土壤污染修复,力争2012年达到农用地标准。(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八)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引、截、治、疏、保、管”六字方针,深入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河沟治理计划190公里。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工作,建立上下游联动实施河面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成果,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保洁目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河道办、市建设规划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出台的清水河道建设和水环境整治有关计划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九)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农村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防污染向农村转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农村发展低消耗、轻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实现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村工业污染环境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和环境隐患排查处置,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依法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确保农村地区环境安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发改委)

详见《2012年度各县、市、区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和市环保局出台的农村工业污染整治有关方案及相关文件等。

三、工作措施

篇(5)

 

1 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农民参与现状

 

1.1 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积极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法学家萨克斯提出了环境公共财产理论。萨克斯认为,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应摒弃过去认为的环境要素为自有财产或无主财产的传统观念,将其纳入到所有权客体范围之内,以法律形式予以保护。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在甘肃农村,65%的村民都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应该由政府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不是属于哪一个农民单个所有。在这一思想下,当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时,很少有农民群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家园环境以免遭破坏。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毫无节制地占有、使用和支配自然资源,必然导致环境恶化,引发资源枯竭。

 

1.2 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流于形式

 

1968年美国学者加勒特·哈丁,首先提出“公有地悲剧”理论模型。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每个人也都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若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公地悲剧由此产生。当政府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时,或者政府放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对环境进行破坏时,很多农民不但意识不到自己所拥有的环境权,更加意识不到自己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地位,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环境心态。同时,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看,许多农民往往只注重与自己有着紧密联系的环境利益,对于公共环境部分却采取“放任不管”的心态,即使农民感觉到政府及企业的经济行为触及到自己的环境利益时,考虑到个人成本与集体福利,他们也很少采用积极的措施去寻求保护。因此,公地悲剧的产生在于每个人都知道自然资源会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环境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

 

1.3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这是对环境权的最早定义。环境权以环境为媒介,包括环境使用权、环境保护相邻权和环境人格权。它不仅仅在于维护人类生存,更在于实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显示,在甘肃农村,75%左右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环保知识、政策和法规的学习,环保意识十分淡薄,对环境危害认识不清。甚至一些村干部也认为,要提高农村的经济收益,污染或破坏自然环境是避免不了的。由于农民对自身拥有的环境权利无知、文化水平不高及法制观念的不足,当环境破坏事件发生时,许多农民要么迷茫,要么冲动行事,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拖延”,使得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愿望更加难以实现。

 

2 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农民参与障碍

 

2.1 环境知情权缺乏保障

 

环境知情权又称环境信息权,是民众依法享有获取、知悉环境信息的一种权利。它是社会成员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及时、有效地获得真实的生态环境信息的前提下,社会公众才有可能及时参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以避免事后不能有效地防止生态环境损害行为窘境的发生。

 

我国立法对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没有专门的规定,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也只是在第31条规定,发生环境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之后,污染者负有信息通报义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规定了政府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方法,对保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主要适用于城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却未予以规定。

 

同时,环境信息关乎人类的生存,在环境保护实践中认识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一种共享资源。除非侵犯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特定主体利益,原则上有公布义务的主体应及时公布环境信息,使公众知晓生存的环境状况。然而,我国在此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把应该归入公开范围的信息却归入了保密范围,导致环境知情权流于形式,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

 

2.2 环境参与权立法滞后

 

从我国现行的宪法来看,虽然有环境权的相关规定,但多为隐含性的规定,只能通过法条推测出环境权。由于宪法未明确规定环境权,使环境权仍然停留在应然权利的层面,当农民的环境权受到侵害时,难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以此同时,宪法中对环境权的规定多表现为国家的管理职能,并没有把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规定。

 

与国外的环境立法相比,我国的环境立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我国关于公民参与环保的立法多是零散的、模糊的。现有的关于公众参与环保的规定并没有集中起来做专门的统一的规定,而是多散落在环境基本法和单行法中,难以形成合力。这些法令很少将公众参与环保作为公民一项权利进行规定,这就导致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由于农民没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即便农民参与环保的机制健全,也无法顺利的参与环境保护。其次,对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中不乏公众参与环保的相关规定,但大多都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环保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应该有建设项目所在地居民的意见”,但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方式获取当地居民的意见没有明确说明。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往往因为方式、途径等不适当,导致农民难以参与环境评价。最后,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范围较窄。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确规定,只有“直接涉及公众环境利益”或者“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 才能参与评价,这就直接缩小了公民参与环保的范围。在农村环境保护实践中,有些建设项目对农民环境利益的侵害是间接的,有些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虽不严重,但这些都会对环境和农民的环境利益造成损害,将这些排除在农民参与评价之外,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2.3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完善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而产生的一项司法救济措施,是保障公民环境参与权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固体和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都没有关于环境权及其相关权利的专门性规定,这一立法空白直接导致了环境公益诉讼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当环境受到污染或环境公共利益遭到损害时,农民无法以环境权进行维权行动。同时,当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时,只能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因此,当农村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时,农民却没有资格为此提起诉讼。即便法院受理了农民的诉讼,如何分担维权成本又制约了农民个体生态维权。同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还存在刚性不足问题。尽管《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含有一些公众参与权利遭受侵害的救济办法,就其性质而言,它属于部门规章,不能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这就导致了农民参与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时无法成为司法救济的对象。

 

此外,检测和鉴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损害往往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普通农民通常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更难以承受高额的取证费用。这就使举证难的问题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凸显,也降低环境公益诉讼实效性。

 

3 甘肃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农村参与路径提升

 

美国经济学家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在《集体行动如何可能?》一文中提出,在公共物品困境中,所有人都可以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获得利益—比如防治污染。但是,大家都发现单独提供太昂贵了,并且都希望由别人来提供公共物品而自己能够坐享其成。如果每个人都采取这种均衡策略,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公共物品或者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将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参与提供公共物品,那么所有人都将从中受益。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看,无论是“利维坦”式政府控制,还是“私有制”的市场机制,都无法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仍然需要构建多元合作模式的环境治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供给,以满足社会治理的制度需求。

 

3.1 建立健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3.1.1 强化公民环境参与权的立法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在立法上完善环境公民参与制度,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国家都将公民环境权确立为法定权利。不仅节约了环境管理成本,也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宪法中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我国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为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权益提供法理依据。

 

3.1.2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以公益性为特征,旨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新型环境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公众维护其自身环境权益实现的最终途径。它不仅可以弥补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行政管理漏洞,还保障了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和公民诉讼权的实现。与传统的诉讼制度不同,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益性和私益性特征,在法律体系中应保证其独立地位。

 

3.2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为农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行政保障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完善包括政务公开在内的多项公开制度,加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农民环境参与权的实现程度。为此,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要拓宽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除了行政机关及其相关部门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追逐高额的经济利润往往会损害生态环境,因此,应建立工业企业强制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其次,明确环境信息公开内容。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其他环境信息一律公开。对于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应交由相关部门或机构认定,不能有涉事部门或企业自行认定。最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责任制度。建立环境责任追究制,对不依法公开信息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责任的制度。同时,还将生态效益、资源消耗等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并加大在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从而倒逼行政机关积极主动的履行环境信息公开的义务。

 

3.3 建立农村环保自治组织

 

公共委托理论认为,环境作为公共财产,为了实现对它的合理使用和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应当以信托人的身份,将其委托给国家管理。作为受托人的国家,应该秉承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对环境进行妥善治理。为了对国家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实现国家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对称,社会大众必须参与环境治理,以规范和监督国家行为。从现实来看,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农民群体离散性很大,当面对地方政府、大小企业的逐利行为时,农民群体很难有能力与之博弈。因此,农民需要集合力量建立形式多样的合法组织,表达自己的环境诉求,合理、有效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维权,建立与政府、企业沟通对话的渠道,加强对政府、企业逐利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为此,农村环保自治组织便应运而生。

 

农村环保自治组织能够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 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保护,改变农村生活方式的落后、农民素质的低下、人性的冷漠化、对公共空间意识的丧失的状况,建立起个人环境伦理,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公德。同时,农村环保自治组织可以综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投入环保治理,将本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农民共同构建于环保建设整体网络,并处于该网络的密切监督之下。农村环保自治组织让农民以合法的途径参与环境保护,既有利于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明确他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

 

3.4 培育农民生态环保意识

 

农民环境意识的培养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要使农民积极地、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必须加大力度培育农民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是将系统、科学的环境知识予以大众化的过程,是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认识水平、自觉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为此,农村的环境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篇(6)

下面,我就今年的环保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成绩,科学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环保工作,总体来讲,成绩突出、成效显著,有五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自2005年以来,我区坚持把创模复查迎检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狠抓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园林绿化、工业污染治理等五大工程建设,26项创模考核指标,除4项上交全市统一达标外,我区承担的22项考核指标已有18项指标达标,不达标的4项指标也已取得重要进展。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先后启动实施了区镇村生态示范三级联创活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9年底顺利通过国家预验收,阳平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周原镇被命名为市级生态镇,先后建成5个市级生态村。三是超额完成了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在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关停淘汰了一大批造纸、冶炼、水泥、石灰窑等落后产能,全区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了污染工程治理,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总量,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的预期目标,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我区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农村环保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我们超前谋划、大胆探索,通过部门联动、以奖促治等措施,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联片推进计划,抓成了周原镇杜赵村、阳平镇龙家湾村、虢镇双碌碡村、新街镇官村等示范典型,促进了全区农村环境面貌的显著改善。五是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围绕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了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环保世纪行等系列专项执法活动,依法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5起,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全区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了316天,创历史新高。另外,在渭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安全监管等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及全区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区环保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首先,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已进入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一方面,过去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取得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另一方面,我区作为特大城市建设的核心区和主要承载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增污染不断增多,环境污染问题开始集中显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作为后发展地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其次,从发展方式来看,环保力度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明确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强调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戴市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市要把建设“生态”作为“十二五”期间“六个”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区委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把“生态环境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前列”作为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些都充分说明,从国家到地方都已把环境保护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观念,始终把环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好落实。第三,从职责要求来看,问题还很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保护好一方碧水蓝天,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近年来,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环境质量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比如,渭河污染浓度居高不下,出境断面时有超标;随着污染减排项目的增加,减排工程实施难度增大,完成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关停取缔企业受利益驱动,反复死灰复燃,个别企业污染治理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转;农村环保问题突出,秸秆肆意焚烧、养殖业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脏乱差面貌没有根本扭转;违法排污、噪声扰民、媒体曝光、领导批示、群众投诉等问题接连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群众权益仍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对此,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对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创新措施、抓好落实,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的台阶,为加快“六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全新的绿色生态屏障。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环保工作对于实现未来五年规划目标至关重要,全区环保工作要紧紧围绕生态环保模范区建设目标,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巩固提升创模成果。按照环保模范城市有关管理规定,国家将对我市持续改进情况进行复查考核。认真做好创模复查迎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高线达标,是今年环保工作的头等大事。各镇、各部门要对照新的考核要求,发扬创模精神,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创模复查在我区顺利通过。一要狠抓低线和未达标指标建设。按照国家新调整的验收标准,我区还有4项指标不达标,达标的18项考核指标,有相当一部分为低水平达标,在个别指标和部分考核细项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此,各镇、各部门要专题分析研究,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不讲条件和困难,务必在10月底前整改到位,确保全面稳定达标。二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要坚持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污泥处置、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城市中水利用、集中供热等相关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要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加快城市绿化工作,实施河道生态治理,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使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三要精心打造创模示范点。在确保各项复查指标稳定达标的基础上,要抓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能够展示我区创模成果的示范工程、亮点工程,各创模示范点培育包抓责任单位,要严格对照培育标准要求,精心做好我区确定的25个创模示范点的培育工作,确保我区创模复检高线达标。

(二)坚决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今年的减排形势,有三个特点:一是指标增多、难度加大,考核项目由原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2项增加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4项;二是领域拓宽、空间有限,减排的领域增多了,但大项目、大工程越来越少,潜力空间非常有限;三是管理规范、数字算账,核查统计逐步自动化,考核要求越来越严格。实现今年的减排目标,重点要做到三个到位。一要责任到位。区减排办要强化落实污染减排责任,及时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镇、企业,对应到每一个项目上。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定期通报减排进展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未按期完成减排项目的,由区考核办牵头进行督办,确保任务落到实处。二要措施到位。加快水泥、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空间。要强化污染工程治理,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污企业,依法实施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责令新建、改建治污工程,减少污染排放存量;要加快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达标排放。三要考核到位。要严格污染减排目标责任管理,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部门、镇,年终目标考核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对没有按期落实减排措施的企业,停止办理有关环保手续;对减排任务完成较好的部门、镇和企业,在资金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强势推进污染减排,确保年度减排任务完成。

(三)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今年的生态建设工作,重点要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上下功夫。一要抓好三级联创。在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预验收的基础上,瞄准国家级生态区更高目标,在全区深入开展生态区、生态镇、生态村三级联创活动,周原镇要建成省级生态镇,虢镇、新街镇、县功镇要建成市级生态镇,全区建成10个市级生态村,通过联创,自下而上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打好坚实基础。二是实施集中连片整治。依托现有农村环保成果,抢抓机遇,在全区开展集中连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脏、乱、差整治,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抓成一批示范典型,推动全区农村环保工作由点及面、全面推进。三是积极参与最美乡村评选。最美乡村评选活动是增强群众最美生活家园意识,撬动社会资源投入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促共赢的重要平台。去年我区对首届最美乡村评选活动重视不够、组织宣传不够,全市评选的10个最美乡村我区只有1个,且排名靠后。今年,我们要珍惜和利用好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参与最美乡村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全区农村建设成果,提升我区农村生态保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切实做好渭河污染治理。渭河沿线有关镇、区级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精神,持续推进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我区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区住建局要做好污水收集工作,确保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网,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要进一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区水利局要做好排污口整治规范工作。区环保分局要加强对沿渭企业的排污治理,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力争所有入渭排放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建立渭河出境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机制,对沿渭超标排污造成我区渭河出境断面水质超标的企业、规模化养殖户,按月收取生态补偿资金。要从严控制涉水项目建设,分期分批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限期治理,全面推行镇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削减排污强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切实让河流休养生息,实现渭河段水质持续好转。

三、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确保环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的环保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重点是要突出管理创新,建立责任明确、措施到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一)强化目标考核,夯实环保责任。首先,要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镇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对职能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负总责。主要领导是本辖区、本部门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镇、各部门领导干部要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敢于担当,要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环保问题。其次,要严格实行目标考核制。刚才,区政府与各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这既是区政府的一个单项考核,也是全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考核目标,有些是分解落实市上考核任务的,有些是体现辖区环境质量水平的,都有量化性的指标要求,都是必须确保完成的。各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拿出具体措施,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对应到具体企业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区环保分局要加强督导检查,每季度向区政府汇报各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的,要实行督办督察;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要严格落实“一票否决”。第三,要依法实施环保责任追究制。要全面落实环保责任追究各项规定,对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等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企业法人,该免职的立即免职,该处分的坚决处分,该移交司法处理的提交司法处理,绝不包庇纵容、绝不心慈手软。

(二)创新管理手段,健全环保制度。环保工作是一项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专业性、责任性、敏感性强,新情况、新问题很多。我们要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环保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一是建立分级督办制度。对纳入区委、区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和领导批示、上级转办的环保工作,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牵头,限期督办落实;对市上考核环保指标和列入综合目标管理的环保任务,由区考核办牵头,定期巡查,重点督办,确保重点指标全面达标;对涉及镇和部门的重点环保任务,由区环保分局牵头,联合监察等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督办,推动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环保测评制度。区环保分局要进行深入调研,建立一套与我区环保工作实际相适应的测评体系,对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环境投诉情况、媒体曝光案件、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研究发展趋势,分析判断形势,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并定期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建立警示约谈制度。警示约谈,就是出现了苗头性的环境问题、发生了较大的环境违法行为、没有按期落实上级要求、被中省市等上级部门点名批评后,由区政府组织对负有责任的相关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法人进行约谈,听取情况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责令限期落实,防止事态升级、造成严重后果。这项制度既是警示训诫、指出问题,也是关心爱护、治病救人。对无故不参加约谈的被约谈人,区政府将通报批评,必要时在媒体进行曝光;对不落实约谈内容要求的,依法追究责任。

篇(7)

二、目标任务

按照“属地管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便于执法、提高效率,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的网格化监管原则,以乡政府为责任主体,在全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实现对各自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做到环境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达到确保区域环境安全的目的。

三、网格体系

(一)划分原则

由乡政府统一组织,建立乡二级网格(范围:全乡),责任主体为乡政府;村三级网格(按属地原则,划分7个片区),责任主体为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各自辖区内环境监管任务。

(二)网格职责

二级网格:乡政府对辖区内环境保护工作负监管责任,负责指导三级网格的建立和运行;及时上报、制止辖区内排污企业、污染纠纷、案件、环境安全隐患、饮用水源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环境违法行为,并进行调查处理(或协助调查处理);传达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要求,接受群众和企业咨询;向企业、乡村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乡村做好污染治理工作。

三级网格:负责对辖区内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环境安全隐患等行为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制止、上报环境违法行为;向村民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负责调解辖区内环境污染纠纷,减少环境数量。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做好检查和监管,切实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杜绝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篇(8)

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深挖细研,巧设疑问,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其标新立异。

1.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在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鼓励学生培养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思维能力。信息社会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性,当代中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增多必然会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多层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有敢于怀疑和质疑前人的勇气,“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条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能使其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般能力的培养。

篇(9)

刚才,邹县长全面总结了近两年环境保护工作和目前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并就我县今后一段时期的环保工作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按照会议安排,作为环保职能部门,下面我就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讲几点具体的业务性工作,与大家共讨。

一、优化服务,依法行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保支撑。

去年以来,全县环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逐步深化了排污费征缴改革,初步实现了“阳光收费,规范执法”的预期目标;年度环保“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较好地完成了饮用水源保护、工业污染反弹和园区项目清理等专项整治任务,全面开展了造纸企业、涉锑企业环境污染整治、资江流域水污染源调查等工作。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县饮用水源保护、医疗固废处置、城镇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建设项目管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今年,我县环境保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源头控制上有新突破。一要把好项目建设关。坚持“便企亲商”的原则,积极为政府和项目单位当好参谋,努力提供环保咨询服务,从源头上避免重污染、低产出、高能耗和重复建设项目落户我县。坚持环境第一审批权,所有项目的立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否决。抓好新上项目环评工作,项目实施必须坚持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二要把好生产关。要抓质量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在培育和壮大工业企业中,政府与部门、基层与企业应从长远发展看问题、做决策,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环保部门在加大环境监察力度上,严把环评关。去年3月底,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要求,果断拆毁、关停了小淹顺安、长塘界牌等5家排放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厂;7月初,对渣滓溪锑矿、同心矿业等7家涉锑企业实施了关停整顿;9月底,完成了对资江流域水污染源的调查工作;10月中旬,在全县开展了放射源、危险废物等专项环保工作的清查工作,等等,为纵深环保执法,污染企业治理取得了实质性工作。今年,我局制定了“七线”管理的工作制度,其中重点对项目审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管理等四线工作实行奖惩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重点加强对非法违法排污企业、重点污染企业等管理,加大工业、企业污染限期达标治理工作力度,抓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管理,严格监控固废物流向,防止引发“二次污染”。对已经达标排放的,要防止反弹;对工艺落后,能耗高的重污染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对污染严重、限期不能治理的,要果断进行关停,真正从源头上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第二,加大城镇环境整治力度,在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上有新突破。城镇环境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镇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把改善环境作为城镇建设的大事来抓,环保部门和各乡镇要认真制订并实施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结构的调整。我县城镇局部地区各类污染仍较突出,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如商住混杂楼油烟、噪声扰民、生活垃圾堆放和沿资江流域集镇水质污染等问题是社会群众反响较大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县环境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去年,县委、县政府以及东坪镇政府投入上百万元进行了柳溪河、资江沿岸等河段的清淤、打捞和绿化工作,加强了城镇街道垃圾桶、警示牌的摆放、设立;投入上千万元规划建成城区引水工程;小淹镇也加强了城镇中心区的饮水工程建设。下一阶段,我局将配合建设、城建等部门抓紧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项目,积极指导并配合各乡镇完成垃圾中转站统一配置和标准化垃圾填埋场建设任务,确定建筑垃圾处置点。进一步加大城镇污染源的治理和监察力度,积极做好城区污染物总量及功能区达标工作,逐步削减和停用分散小锅炉,确保城区空气质量达标排放;加强城镇区歌厅、舞厅等三产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协调解决好油烟扰民、噪声扰民等问题。在这里我要提到一件事,县四家领导多次指示环保部门,在公路沿线、江段、河段乱倒垃圾的问题要进行处理、要进行通报、要进行查处,不要因为小问题而极大地影响了安化人民形象。我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在这里强调,今后对乱倒、乱堆垃圾的现象请各乡镇要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全力做好“面子”上的环保工作。

第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在生态环境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上有新突破。认真落实《安化县人民政府2008年工作要点》工作要求,围绕建设“神韵安化”的主题,要把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自我投入结合起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尽快建立起政府支持、项目投入、生态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目前,我县农村环境点源污染与棉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我们要贯彻落实[2007]6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着力解决好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明确全县14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并建立水源保护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环保、卫生防预等部门负责饮用水水质环境监测、卫生监测、评估和各乡镇属地加强管理,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二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各乡镇要按照建设新农村实质要求,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三是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采取规模重组、集地开发、技术指导、环保设施加强等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十五小”、“新五小”等污染严重和生产项目、工艺、设施落后的企业在我县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四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

第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在环保执法上有新突破。环保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要将行使环境管理权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做到廉洁自律。环保部门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把群众所盼、所虑、所急的环境问题解决好,努力树立环保队伍的新形象。要把环保执法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切实增强执法效果。要加强执法培训,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管理规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法规的培训,确保执法人员能依法行使职责。要依法严肃查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城市环境规划、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和企业,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促进环境的有效治理。在这里,我代表全局干职工,向政府分管领导、各位乡镇领导、各位环保信息监督员再次表示衷心感谢,环保局近年来在队伍建设、环保执法等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大家的鼎力支持、关心和配合是分不开的。下一阶段,我局将着重从水环境污染的整治、非法违法排污企业的整治、污染源头控制、排污收费监管、调处污染纠纷、环保宣传发动、环保法制工作、农村环境治理等环保工作入手,加强部门执法力度,树立环保服务思想,为各乡镇经济发展作出环保部门最大的努力。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全面有序地推动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入开展。

为切实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我县各类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面查清我地区工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处理设施的数量和分布,按照全国、省、市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我县污染源清查工作在2007年4月份全面启动。

1、全县污染源普查准备阶段工作进展情况。

成立普查领导小组。为加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领导,确保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普查工作,成立了以邹雄彬副县长为组长的安化县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县环保局长、县统计局长任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环保、统计、发改、财政、建设、卫生、工商、经贸、农业、畜牧等10个单位和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环保局。同时,县环保局专门抽调了5名技术骨干组建了普查工作办公室,并就各自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组织选聘人员培训。普查工作技术性强,在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上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配备的数量,从全县各乡镇选聘名普查员和名普查指导员。先后三次选派人参加省、市的技术和软件培训,并完成了对全县名参加普查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过举办培训班,考试结果都达到优良成绩。筹措普查工作资金。按照国务院关于普查经费分级负担的要求,县(市)的普查工作经费主要由同级财政解决。为了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编报了普查工作预算,先期启动经费基本落实。除市普查办给县普查办拨付了1万元工作经费外,县普查办正在向县财政编报普查工作预算经费。营造普查工作氛围。为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先后召开了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大会,举办了全县污染源普查培训班,分管县长等领导多次宣讲污染源普查指导思想、重大意义,并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社报刊作好普查相关会议和普查培训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湖南环境信息》、安化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报道,使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入人心。

2、污染源全面普查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全面普查阶段是普查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按照普查要求,全面开展污染源入户调查,完成普查数据审核和录入、上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全面普查阶段的时间从2008年3月10日开始至5月31日止,将历时81天。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全面发放普查表,指导普查对象准确填报。2008年3月10日之前,按照入户清查确定普查对象名单,将普查表分类发放到每个普查对象,做到不错、不漏。在发放普查表时,若发现遗漏或分类错误的排污单位,要及时更正普查对象名录,并补发或换发相应的普查表。县普查办要加强现场指导、协助普查对象正确填报普查表,力争2008年4月30日之前完成普查对象对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加强普查表的审核把关。2008年4月30日之前,完成普查对象的普查数据审核工作。要按照《数据审核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普查对象内部审核、普查员审核、普查指导员审核、普查机构会审、抽查审核等五级审核,确保数据质量。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审核一定要入门入户,对照普查表实地查看企业普查数据出处的原始资料和生产工艺及处理设备,确保填报的数据可靠、有出处。依法履行程序,落实普查责任。普查对象单位的负责人对填报数据负责,填报人、审核人及负责人对本单位填报的普查数据信息进行审核把关后,要逐一签章,普查对象与普查员、普查员与普查机构之间普查表的交接要做好交接记录,逐一签名认可。按时完成数据录入及上报。县普查办要在2008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数据录入并将原始数据同时报送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和市污染源普查办。数据录入时,一定要进行计算机审核操作。

三、支持理解,相互配合,努力克服和解决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篇(10)

1.1农业化学品的过量投放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60年间我国每667m2土地的化肥施用量从0.3kg增长到了29kg,增加了近100倍。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却使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60年间化肥使用增长了100倍,我国化肥使用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大约5800万t/年,平均施用量达到29kg/667m2,是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5kg/667m2的1.93倍。全国农药使用量约180万t/年,农膜使用量约240万t/年。据云南农业大学测算,农药仅有0.1%左右作用于目标病虫,其余99.9%则进入生态系统,全国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超过6667万hm2,约占2012年总种植面积的40.8%。2012年,重庆市化肥使用总量为96.02万t,单位面积施用量为28.6kg/667m2,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农药使用量1.95万t,单位面积使用量0.58kg/667m2;地膜使用量3.1万t。按照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氮肥流失率在0.174%~1.848%,磷肥流失率在0.072%~1.547%;农药流失率在0~0.0065%;地膜残留率在2.6%~33.5%)计算,全国每年约有8079t氮肥、819t磷肥和429kg农药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进入环境,约3478t地膜残留在土壤中。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导致耕地土壤结构恶化,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降低、养分失调和硝酸盐累积,大量富营养物质等带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在水域富营养化中的贡献率平均已达到30%以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研究,太湖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磷占33.4%。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

1.2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随着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430万处,每年产生粪便约30亿t。农村散养户集中度低,畜禽粪污基本作有机肥还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但不利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人畜健康。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粪污集中排放,无法通过环境自净和资源化利用消纳,规模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表1可作为数据换算参考。以重庆为例,根据重庆市环保局有关数据,2013年该市生猪存栏1502.25万头,出栏2104.46万头;牛存栏136.66万头,出栏肉牛59.04万头;羊存栏185.23万头,出栏227.43万头;家禽存栏1.29亿只,出栏2.32亿只。重庆市主要畜禽污染物年排放量约8866万t,其中固体粪便5522万t、尿液3344万t。从畜禽类别来看,生猪占53.7%、牛占38%、禽占4%,其他畜禽占4.3%。从利用处理情况来看,水冲和堆放流失的占总量的12%、不经处理直接利用的占65%、无害化处理的占23%。畜禽粪便对大气、水体、土壤产生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环境卫生。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相当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粪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一些地方蚊蝇孳生,细菌大量繁殖,疫病传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老百姓苦不堪言,过往行人怨声载道,养殖户自己也深受其害。

1.3农村生活垃圾及废水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垃圾呈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塑料袋等不可降解包装垃圾增加,加剧了处理难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在0.8~1.0kg,照此计算,2013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6.3亿人,全国每天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万t,全年产生量约2亿t。据调查,89%的村庄将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无人负责垃圾收集与处理,一些村庄被垃圾包围。重庆市2013年农村常住人口1237万人,每天产生垃圾近1万t,年产生量约360万t。重庆市只有8%的村庄建立了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824个乡镇,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的镇街不到一半,农村垃圾清运处理率约17%。生活垃圾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危害严重,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也非常严重,按照每人每天排放污水80kg计算(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按照全国农村常住人口按6.3亿计算,全国每天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约0.5亿t,全年排放约184亿t。据调查,全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重庆市每天排放污水约100万t,全年排放3.7亿t。据重庆市环保网数据,重庆市824个乡镇只建成了336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其中还有一半未运行,农村的污水处理率只有21%。农村污水具有产生量大,COD(化学需氧量)高,氮、磷及营养盐含量高,收集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村镇环境卫生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1.4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造成大气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些年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为影响局部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以重庆为例,2013年重庆市粮食播种面积216.5万hm2,主要作物秸秆年产量约1089万t,其中水稻秸秆462万t、玉米秸秆308万t、薯类秸秆148万t、豆类秸秆72万t。据调庆市秸秆用作肥料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占36%,就地焚烧的占33%,废弃的占2.7%。秸秆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由于燃烧秸秆,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导致出现雾霾等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构成威胁。焚烧秸秆时,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对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轻则造成咳嗽、胸闷,严重时可能使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复发。

2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粗放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使农业资源生产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而现行的环保意识、管理体制、治理模式等极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导致农村污染问题突出。从政府管理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重视不够,环保滞后。(2)体制不顺,责任不明。一是责任主体不明;二是管理存空白,服务缺失;三是多头管理,责任分散;四是基层环保体系不健全。(3)投入不足,治理乏力。(4)法规缺位,管控较差。(5)技术缺乏,设备落后。(6)宣传不够,意识不强。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分散性、长期性、多源复杂性及难以监测量化等特点,不能照搬城市和点源治理模式,必须针对污染产生、迁移、转化及消减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行动上,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措施上,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政策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防治。

3.1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法规体系

3.1.1构建农村环保法制体系目前亟需针对新修订《环保法》中加强农村环保公共服务、综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屠宰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内容,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法律解释及相关实施细则;抓紧调研制订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专项法规,如农村环卫管理、农产品产地质量分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方面;各省市也应结合新修订《环保法》,抓紧修订或出台《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整理修订有关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化制度运行环境,加强农村环保责任追究和执法。

3.1.2研究制定促进农村环保的系列政策要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制订,对不适合的政策及时调整,形成有利于农村环保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调整化肥相关优惠政策。化肥长期以来作为保供给、促增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农资,一直给予生产流通领域及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无形中促使农户多用化肥。这些有“计划性”特色的优惠政策应逐步取消,形成化肥价格市场调节机制,以减少化肥使用。同时,应设立化肥专项环境保护基金,用于防治化肥资源过度施用、有机肥推广以及治理环境污染。启动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为培肥地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可对有机肥生产使用进行补贴,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上海、江苏、北京、山东、吉林等部分省市开展了有机肥推广补贴,但是从全国来看,实施补贴政策的范围还很小,补贴资金也有限。应该从国家层面启动对农户使用有机肥的补贴政策,资金可以从生态转移支付、取消化肥优惠政策、化肥专项环保基金等中安排。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国家为了推动社会福利和体育事业,1987年发行了福利彩票,1994年发行了体育彩票。为了推动农村环保事业发展,弥补财政投入不足,可参照福彩和体彩的运行方式发行生态环保公益彩票,每年可为环保投入增加社会投资200亿~300亿元。

3.1.3理顺农村环保管理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政府公共服务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转变认识,理顺管理体制。要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环境保护机制,促进城镇垃圾收运、污水治理系统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界定各部门职责职能,避免交叉重叠和管理缺位。要加快基层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形成完善的、长期管用的队伍。要加大农村基层环保管理制度建设,鼓励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示范推广先进经验。

3.2从技术操作上找准标本兼治的路径

3.2.1发展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如何减少重金属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和水的污染,使人类走出“疾病、癌症”的阴影,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艰巨的问题。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治理刻不容缓。要加快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摸清土壤重金属污染底数,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划分和分级管理;要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力度,将重金属污染防治成效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谁污染,谁赔偿,谁修复治理,并将重金属污染修复纳入企业绩效管理;要加强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和监管,强制污染行业和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动态监测机制和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污染。

3.2.2解决好粮食数量上的增产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如何解决少用化学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大力发展农家肥和替代性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大力扶持集造农家肥和发展高效新型环保农业投入品,使农民有条件和动力集造使用农家肥和选择环保农业投入品,从而减少农业化学投入品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的污染;要加大力度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推行科学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养分的环境负荷;要积极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黄板等物理防治方法,推广生物防除技术,逐步减少化学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用量,降低使用农药带来的环境风险;要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专供专营网络。筛选一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设立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店,并向社会挂牌公告。

3.2.3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畜禽粪便是一种污染源,但它更是一种资源,如何减少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重点要加强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趋利避害,既保护环境又循环利用资源。要重点支持种养结合的新型农场发展,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与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考虑;要鼓励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采取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合理利用粪污资源,引导多途径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厌氧发酵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使沼气工程产生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养殖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对农村沼气的认识。

3.2.4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如何解决农村千家万户生活垃圾污染之困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已成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统筹收运、集中处理的管理体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城市、农村的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广“户保洁、组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保证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制度化、长效化。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农村垃圾处理专项资金。政府将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中,财政将垃圾收运、垃圾中转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预算,并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现行落后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寻找融资方式,引导并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走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道路。要积极开展农村垃圾综合利用研究,变废为宝。农村既是垃圾的产生之地,又是部分垃圾的利用之地,具备垃圾循环利用的有利条件。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物比例很高,如果将垃圾中60%的有机物通过分类,将部分转为动物饲料,部分通过沼气转化为燃料,部分通过沤制转化为肥料,可以减少农村垃圾收运量30%左右。把农村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又增加有机农副产品的供给,还可以节约垃圾收运处理成本。

3.2.5高度重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如何将大量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转化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如何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是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十天半月可以不坐汽车飞机,但不能不吃饭,生活离不开粮食,生产粮食就得产生大量秸秆。重庆市农作物秸秆利用潜力巨大,据专家测算,如果85%的秸秆用作饲料,按4∶1的比例折算,可相当于231.4万t饲料用粮;如果用作肥料,按照还田1000kg秸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50kg,以85%的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138.8万t;如果秸秆用于产沼气,1t秸秆可产沼气250m3,按85%的秸秆用作产沼气,年可产气23亿m3,相当于近500万t燃煤的产能,可供597万户农户使用。要因地制宜制定秸秆利用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秸秆加工业、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力度。推广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和秸秆发电等技术,结合当前分散养殖减少,农户沼气缺乏原料的现象,加快农村户用秸秆沼气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要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利用技术。加快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草食牲畜,推广秸秆氨化、过腹还田利用。要建立秸秆回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上一篇: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下一篇: 养老院经营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