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篇(1)

电影制作中的影视特效,在图形技术的开发、三维动画制作及数字效果合成各方面技术的进步推动下,得以更大范围的扩展。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巅峰创作更是在电影特效的发展中推波助澜,使得电影制作为赢取更高票房而加大对于影视特效的投入。特效制作逐步代替了电影特效场景的布置,场景的特效合成取代了实地取景拍摄,种种特效技术的应用有力提高了影视拍摄制作效率。

一、现今影视特效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当前诸多行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捷径,计算机图形学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及广泛的应用,使影视行业的发展逐步具备足够能力保证画面的精确、逼真和操作方面的简捷化等技术进步,创作出了一系列像《惊涛骇浪》一样的特效出色的影视作品。同时,在世界影视界发展中,美国电影对于我国国内的冲击影响,也促进了我国影视制作上,特效应用的开放学习与进步。

但就现阶段国内影视发展趋势分析,更多大众媒体关注的是电影中引入的美国影视特效因素,忽略了对中国影视行业的整体关注,无法做出客观上的评定审核。实际上,国内影视特效水平相比于国外有着悬殊的差距,国内多数影视特效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常年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能力更深层提高,电影的制作也以低成本的初级特效为主,无法实现影视特效上质的飞跃,在市场中难以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

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各方面仍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尚未建立起成型的发展模式,影视制作各阶段组成成员对于影视特效的认知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局限性,加之以受到美国大型特效电影的影响,使得国内一些影视公司制作电影特效时忽略现状而盲目追风,在发展中无法认清自我而难以得到提高。

二、影视特效对于电影的影响

(一)影视制作效率提高

电影制作中,数字特效的引入能够制造还原出原本不存在事物,在经过技术处理进行细节雕琢后将其完美展现在银幕上,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电影拍摄的后期制作通常借助众多软件实现特效场景的制作,这有效提高影视制作效率,避免了电影拍摄冗长的场景制作工作。现今市场中越来越多的软件制作更是为影视效制作提供了愈加便捷的方式。

(二)提高影视质量

特效制作中,影视的剪辑是制作的重要工序。在所有场景拍摄完毕后,全部镜头将被收集整理至素材库中,在其中对其进行制作合成。在场景的合成中,不同素材的叠加会营造出不同的影视效果,在对镜头进行不同场景复合后,反复进行对比筛选,才能选择出最适合场景的素材,进行合成,进而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

三、影视特效的影响意义

影视制作发展至今,特效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于旧式的现实布景,特效制作节约了成本,也做到了环保。计算机技术在绿屏跟踪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场景的拼接合成,这也实现了室外拍摄向摄影棚内影视制作的转变。影视拍摄及制作过程的转变在特效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特效制作的设计意义

与多数人们的认识不同,影视特效的制作不仅仅是拍摄后期简单效果的叠加应用,有些特效场景需要在经过严密规划后设立跟踪点,以便使摄像机能够在最合适路径中捕捉场景动作进行拍摄,为后期场景的数字技术处理做好基础,其制作过程的反复可能耗费几天甚至更多时间,另外,场景拍摄过程中各种超出预期的变化,如天气、光线、场地等,都要通过特效来得以弥补,以便为影视拍摄提供有利条件。

(二)蓝绿背景追踪应用的意义

现代摄影棚内多设有大块蓝色或绿色的幕布,演员在幕布前完成动作拍摄后,经计算机抠像技术与另外的背景相结合,营造出真实场景事件的特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特效对于幕布的设计有着严格的要求,表面的光滑度、对光线的反射率以及阴影的处理等等。蓝绿幕布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场景制作的飞跃,对于相同的演员内容,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得以发生,幕布与演员身体颜色的发差能够有力帮助机器追踪演员的动作,与崭新的场景进行结合,这大大丰富了影视事件情景的来源,也为未知场景的创意设计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3D特效的应用意义

3D影视制作对拍摄过程的规划设计与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拍摄需要对两台摄像机的同步率进行精密计算,并对事件进行追踪拍摄,实现人眼的立体视觉效果。对于观众来说,它能够进一步加强场景的真实感,渲染出影视场景中的氛围,带来更多视觉刺激;从影视制作角度分析,3D效果的实现意味着摄像过程数字化发展的进步,影视制作水平的提升。3D效果突破了平面电影的发展局限,是影视特效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四、结束语

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各种特效应用使得电影内容得以大范围丰富,也拓宽了影视制作素材的来源,这使得电影特效有着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保证我国影视得到更好发展,特效技术的掌握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世界领先的影视潮流,我国应加强特效技术的深层掌握与利用,整体提高电影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是我国电影能够在世界的影视发展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家居生活智能化已经成为可能,并且成为了家居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家居作为家庭信息化的实现方式,已成为信息化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物联网因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将是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对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今,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社区、智慧城市等的出现,智能家居的概念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介上,进入公众的视线。在我国,智能家居的概念是十年前引进,并推入市场。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家居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家居舒适化、安全化,家居生活舒适化、智能化,对智能家居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以下是对目前我国智能家居发展趋势分析:

一、 我国智能家居行业现状

智能家居又称智能住宅。通俗地说,它是融合了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家居控制系统。

由于今年国内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地产经济的不景气,导致房产销量降低,以及房地产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对整个住宅行业及相应电子设备产业会起到一定的打压作用,智能家居的市场所面临的客户群体将有所减低。

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楼市调控对智能家居行业不会带来太大的震动,对智能家居需求减少。早在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就已经在政策层面上,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模式。因此,楼市控制将迫使房地产商走精品路线,推出“量少质精”的项目工程,做差异化营销,智能家居显然是最大的卖点,这对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

而且从长期来看,由于房屋成交量的减少,必将导致房产公司竞争的加剧,就会增加功能性的装修,所谓增加功能性就是为智能家居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同时,投资客的减少,就会增加部分别墅或者大户型的自住率,因此,有可能会让智能家居从不选择,变成可选择方案,反而加快智能家居的发展。

二、我国智能家居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规范的、统一的行业标准;产业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模式有待创新,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完善的社会合作体系;跨产业的合作困难重重;市场推广力度不够。这也是未来智能家居“十二五”发展规划亟待突破的任务。

其实,从上世纪末智能家居进入中国,该行业已经发展了十数年,已从枯燥的名词变成身边的各种安防系统、对讲系统、自动抄表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家庭影院系统、灯光和家电控制系统、家庭信息化平台、信息家电等,看似市场在逐渐成熟,但如今看来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似有闭门造车之嫌,其实内里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整个行业在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

1、炒作大于功能

智能家居在宣传上有误导的倾向,阻碍人们正确使用。关于智能家居功能华而不实,以及未能真实反应我们生活需求,我们举例说明。众多智能控制产品对于下班回家就能吃热腾腾的饭,这于这点宣传好像都必不可少。业主在上班之前就要把米淘好放在锅里,而实际中有多少业主会这样做?宣传片中那热腾腾的菜是怎么做出来的?难道是剩菜放在微波炉里,远程控制加热的吗?如此“智能”消费者真的需要么?

2、售后服务不到位

某业内人士指出,在智能家居系统安装交付使用后,业主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系统有很多问题,由于功能和线路复杂一般工程人员不能解决,但因为后期的厂家服务跟不上,令业主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好好的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变成了摆设,给业主造成了巨大浪费。例如在某大城市,出现“鬼”屋现象发生,导致众多业务对此担心。

3、行业标准迟迟未制定

虽然智能家居行业发展已有十年的时间,但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迟迟未能制定出来,智能家居是一个多行业交叉覆盖的系统工程,各设备厂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标准与协议生产设备,其结果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建立共同遵循的标准与协议是发展智能家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前,智能家居领域的国际标准尚未成熟,但我们希望国内的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可以尽快制定出台,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4、配套设施不到位

虽然目前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已经使用智能家居,但由于后期配套设施不到位,对于智能家居众多功能仅仅是一种摆设,例如:小区未能与互联网连接,应用停留在家里使用,谈不上远程操作。其次,智慧社区,小区洗衣服务、商店服务、管家服务、以及订票服务等等不能配套到位,造成智能家居仅仅简单实现对讲功能。

三、未来趋势

智能家居技术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而是对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的结合和应用。对技术、功能、操作、外观的过度追求只会适得其反,令产品也不容易普及。毕竟功能复杂、操作困难的智能化产品会让用户觉得繁琐和有负担。

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会是什么样?说简单一点,智能家居最终的目的是让主人更多的思考,让智能家居系统更多按照主人的生活方式来服务主人;创造一个更舒适,更健康,更环保,更节能,更智慧的科技居住环境。如果要具体地讲,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未来的智能家居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未来5年触摸控制,将成为智能家居普及型的控制方式,通过一个智能触摸控制屏实现对家庭内部为灯光,电器,温湿度、窗帘,安防,监控,门禁等智能控制,这是必配的。

2、智能手机和IPAD,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最重要的移动式智能控制终端,通过手机或IPAD的智能家居客户端软件或WEB方式,实现对家庭内部的远程监控与控制,实现对家里远程开锁,客人图像确认,远程开启空调以及暖器设备。这将成为每个人必需要移动控制方式。

3、无线与有线控制系统,将会无缝结合,干线区域采用布线控制系统,小区域采用无线控制系统,这将是未来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与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智能家居将会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智能家居将成为家庭版的物联网,实现家庭内部所有物体的相互通讯将是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方向。在三网融合大趋势、政策积极引导、人机交互、物联网技术的刺激下,各大厂商都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争夺智能家居领域这块大蛋糕。

通过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可以组建家庭网络系统,让多台电脑可以共用一条宽带线路上网以节省费用,实现各电脑间的资源共享、联网游戏等功能。还可组建家庭控制网络,控制信息化家电(如: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热水器)的各种动作,也可以控制其它智能设备(如:窗帘、门锁、灯光……)。还可组建家庭的监控网络,通过家庭监控设备,对家庭安全进行监视和控制,甚至可以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看到家中的图像和与家中的人员进行对话。也可组建家庭视频网络,用一台录像机(VCD/DVD/电脑)播放节目使多个电视机收看,将宽带网络上的电影传送到电视机上收看。还有组建家庭音频网络,将音响信号送至各个房间收听,也可以将电脑或网络上的MP3音乐送到音响上播放。最重要的是,可以搭建安防报警系统,若有人非法侵入室内,或发生燃气泄漏、火灾等险情,系统将通过短信、彩信、电话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号;午后,天气骤变下起大雨,用手机进行远程控制关窗,这样就无需一回家就面对“水漫金山”的窘境…

物联网智能家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方便和全新体验,它对能源消费、城市交通、智能环保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甚至被国外专家认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市场。随着随着物联网与智能家居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正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对智能家居行业的厂商来说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智能家居系统将于智慧国家智能系统,智能城市系统,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实现无缝联接,所有的智能家居系统,都必然会兼容与以上大系统的无缝控制联动

3、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及时代的发展,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逐步从偏技术转向偏用户。家庭能源管理、用户体验、开放式的家庭信息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增值服务逐渐成为各厂商重点投入的方向。

简单的无线部署

以往智能家居系统的综合布线使得智能家居产品一直悬于市场的高端。装修前需要专业人士的设计和布线也是制约智能家居发展的一大因素。为解决有线弊端,数字无线技术在全球得到大规模发展,其便利、灵活、无盲点等特征倍受青睐。也许几年之后,综合布线将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往事。

家庭能源管理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日渐突出,节能减排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而智能家居系统能实现实时统计家电的用电情况,能够根据情况自动切断待机电器的电源,这样即方便我们控制家电又能做到节能环保。据统计,如果每个人都及时关闭待机电器的电源,节省的电能可以供应东北三省所有的家庭用电。以一户普通三室户为例,如果及时关闭待机电器电源,可以为其节省约33%左右的电。可见智能家居系统在家庭能源管理方面能为节能减排做出不小的贡献。

用户体验

随着iPhone的诞生,人们对手机的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逐渐地用户开始对产品的外观、使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使得用户体验越来越占有智能家居产品的重要地位。更快捷的控制方式、更简单的操作界面、更多平台的终端控制、更自然的人机交互过程给智能家居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智能家居产品必需要一套优秀的用户体验方案来支撑。

针对拥有众多不同情况的用户就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比如软件的控制流程要尽可能简单,应用结构也要尽可能简单,让老人或小孩都能很方便的进行操作。同时,在界面设计中,按钮要尽量清晰,尽量大,并且按照符合人们日常习惯进行颜色的区分,比如红色代表警告,灰色代表取消等等。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终端设备设计不同的界面布局。比如触摸手机一般是单手操作,所以在界面布局时就要考虑单手操作的方便性,与平板电脑的界面就有所不同。

篇(3)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却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提高对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并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

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目前在国际上除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之说,但比较盛行还是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说法,他们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极为相近。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创意产业统一定义,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更多地接受“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北京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统一其概念及含义。

2.创意产业的范畴

鉴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其本身具备多样性,随国家和地区不同,有关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因而所包含的产业种类、各行业类别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创意产业进行统一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少数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制定了本区域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表1)。其他城市或地区尚未明确界定创意产业范畴,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统计这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尽管分类体系不同,但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与英国创意产业的13个部门基本吻合。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创意设计人员区域及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创意设计从业人员占相对多数,这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区域分布来看(图1),华北是我国创意设计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占样本总量的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22%和20%,华中地区从业者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均为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只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关。

从创意设计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互联网业、教育业和广告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17.9%和15.8%(表2);专业设计制作公司占9.9%,餐饮娱乐业和公关咨询业最少,只有0.4%和0.3%。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90年代才开始建设,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招收了不少学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17.9%)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的人群分布在教育业(含培训)中。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国际创意经济的影响下,随着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加快,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热点。创意产业集群迅速以基地或园区的形式在全国众多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以外,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青岛等13个城市先后制订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总体上看,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据“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对经济贡献460亿港元,占GDP总值的3.8%,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7万(表3),创意机构数目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6.1%,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上海是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目前已授牌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①,预计2007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到70~80个,吸引创意设计企业4000~5000家。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制定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将通过打造全国文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出版、演出、艺术、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六大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区、大山子文化艺术区、通州宋庄“画家村”、什刹海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创意产业涉及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制作、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出版等行业,并把“创意设计之都”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广州的创意产业多年来一直以散乱的方式发展,虽遍地开花,但由于政府介入甚少一直未成规模,随着“十一五”规划出台,广州政府开始以全新的眼光规划当地的创意产业,新成立的“广州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画制作、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络音乐创作、手机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数字电视增值内容等领域,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品牌园区。

在创意产业先发地区的影响下,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积极推动本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标志是该市最大的设计联盟――LOFT49,这片运河边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汇聚了l7家艺术机构;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并于同年建立了青岛创意文化街;长沙则以《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娱乐电视业。此外,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表中数据由参考文献整理而来,“-”为未统计。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在宏观环境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微观发展上还存在产业模式不完整、创意环境不浓、创意人才缺乏、文化与创意联系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其他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就是要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必须在先进理论支持下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制定国家层面的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及发展框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则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和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盲目上马造成的失败风险。

2.加强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作为新兴产业,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迪斯尼、时代华纳等,都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区或城市陆续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但其规模和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集中力量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率先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3.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缺乏,其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将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的重点是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然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其次要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并完善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发展创意产业虽然要以市场作用为主,但还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从支持和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及其他激励政策,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音像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政府在文化执法中尤其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四、结束语

创意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因此,整体上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打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5):57~60

[2]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6~21

[3]王荣华王坚张止静等: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彭际作冉小毅: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47~49

[5]2005年中国创意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摘要[z].视角中国,cimg.省略/biz/fun/ create_7_03.doc

[6]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3):43~44

[7]马琨吴丽娟: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J],2005(6):12~13

[8]王军:发展青岛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43

[9]新经济导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J].2006(10):82~84

[10]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3):79~85

[11]历无畏: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经济,2005(c00):66~71

上一篇: 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 下一篇: 奇妙的数学小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