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1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家庭道德教育以血缘和亲情为基础,父母的道德素质、家庭关系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着重于私德引导
家庭道德教育是长辈对晚辈的道德教育与培养,以血缘关系和亲情为基础。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之间的社会生活组织。血缘关系和亲情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础,个人在经济上获得家庭的供给,在情感上得到家人的呵护,因而家庭道德教育是容易接受的,也因为家庭的共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这一点,在未成年人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父母的道德水平、家庭关系的和谐对家庭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父母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庭生活空间的密集、时间的长久,让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成为未成年人自觉和不自觉的行为模式。“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亲子关系、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子女能够得到并接受父母的道德指导和约束,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此相反,一个问题孩子后面往往是一个出了问题的家庭。
家庭道德教育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家长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是没有系统设计与规划的,家庭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生活中自发的道德教育,多数是被生活情境触发的一种即时性教育。当前,我们中国多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重智轻德”,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是比较模糊的。很少有家长能够明确意识到要积极地建构子女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道德观念,子女一般是从父母的言行来获知并学习父母的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甚至有些家长本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观念就是错误的。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主要在于私德方面。家庭是属于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公共问题、公共关系很少进入家庭之内;我们的社会尚处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伦理关系;晚辈很难亲历或者直接观察到长辈在公共问题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实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私德的引导,而对个体与社会公共生活相关的公德关注较少。我们中国的家庭在这一点上尤其明显。我们的家庭道德教育更多集中在对家庭伦理关系、对熟人圈子的人际关系的引导,而缺乏公私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的引导。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紧密相关。
家庭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既是基础性的又是长远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家庭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作用强弱不同。学龄前儿童主要是受家庭成员的教育与影响,家庭德育对学龄前儿童、未就学儿童与少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进入学龄期的儿童和少年,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得到拓展,其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在这样的阶段,交往深度、信息交换广度、奖惩的轻重对个体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在学校及校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深度,不超过其与家人交往的深度,他在家庭中所得到的道德示范与指导信息比在其他渠道得到的更多,那么家庭教育仍然会起到决定作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社会教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出现分歧时,未成年人一般会按照家庭的塑造而成长。如果家庭德育缺位或者偏差,个体道德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并进而在社会造成危害,就会得到舆论或者法律等实际的惩罚。有些个体会进行主动的道德反思和自我矫正,而有些人可能很难改变。
二、学校道德教育以校生、师生之间的法律、伦理关系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化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既关注私德建构也关注公德建构
学校是未成年人走出家庭之后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个公共空间,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大部分发生在学校之中,或者说关联到学校。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未成年人交往形成的主要社会关系。成年之后,很多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其社会实践仍然主要在学校场域进行。学校道德教育必然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发生重要影响。
法律、伦理意义的校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的设立目的就是按照社会需要培养新的一代。学生进入学校,就意味着与学校和教师形成了教育与被教育的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家长及学生选择的前提下形成的,也有可能因学生的选择而终止。因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其强制性是比较弱的。
与家庭自发性的道德教育不同,学校道德教育是专门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一是通过专门的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促发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二是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感染和示范;三是学校制度及风气对道德原则的支撑与确认;四是同学群体的互相影响。第一种方式是基础性的,但是其现实影响力方面常常弱于后三者。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校风、学风、师德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理论化的道德灌输虽然能给学生以系统化的道德知识,但是学生也会通过社会实践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判断社会按什么规则运行,自己应选择遵循什么规则,而他们的直接观察对象就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因而校风、学风、师德对个体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实际的方向引导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作为学校的代表者,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主导地位,教师的道德涵养和人格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力远胜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依赖教师的工作和示范。
学校道德教育对个体道德的建构既注重私德也注重公德,但是主要侧重于公德教育。学校德育内容是广泛的,既关注个体私人品质的塑造,培养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的观念;也重视培养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公德素质,对个体公私观念、人际观念、取舍观念、法理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学校教育程度越高,学校道德教育越是应当强调与社会参与有关的公德教育。因为学校设立的目的已经包含解决公共问题的主旨――为社会培养人才。与家庭相比,学校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校内的实践和交往已经涉及公共性问题。师生交往、同学交往基本在班级共同体、学校共同体中进行,因而,这种社会交往的实践本身就需要公德的介入,也必然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塑造个体的公德。
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一,学校道德教育与道德的实践本质的脱节。学校道德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师生为主要交往主体和关系,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把道德的主要内容凝练为抽象的生活理论或行动的规范性知识,但是认知并不能等同于行动本身,学生的道德实践究竟如何这是教师和学校不能完全掌握的。第二,学校德育手段与学校德育目标的偏离。道德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当是培育“有道德的人”,但是当道德教育本身成为一种考核的对象,它就不可避免地工具化、形式化。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德育灌输足够,技巧运用的越来越高明,然而在学生精神世界建构方面的作用却没有明显提高。第三,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是个性的、曲折性、反复的,而学校道德教育则是统一的、递进的、累积的。每个人的禀赋、经历、观念都有很大差别,对同一道德规则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不同,但是学校道德教育总体来说是整齐划一。道德品质和知识、智能不同,并不是可以随着受教育的累积而提高,道德品质也可能出现反复。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期望通过连续的、系统的道德知识传授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水平和境界,与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不完全契合。
三、单位道德教育以个体对单位的依赖性为基础,单位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关注单位共同体道德
单位是成年人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域,个体对单位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使在今天“单位制”已经弱化的情况下,个体对单位依然有较强的依附性。与非公企业相比,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的“单位”,成员对单位的依附性更强。“集体生活并非产生于个人生活,相反,个人生活是从集体生活里产生出来的”[1],工作单位对于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发展变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也已经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东南大学王珏所主持的《“后单位时代”组织伦理的实证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当问及“工作的态度、价值的取向受单位领导和周围同事的影响程度”时,认为影响程度非常高和高的有46.7%;认为影响程度一般的有44.7%;认为影响程度低的只有5.5%[2]。
工作单位的权力结构对道德教育方向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单位对个体道德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价值建构、领导示范、制度激励、同事互动。单位总是以组织宗旨、文化、领导演说等形式建构、倡导自己的一套道德体系,要求本单位成员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单位制度公平合理,领导的道德示范,单位对遵循道德规范的成员的认可、奖励,都能从正向激励成员遵循道德规范。而单位实际的权力结构中,如果下属具有适度地参与决策权、监督权,领导层的整体道德表现会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如果主要领导道德表现较好,就会在履行职责中起到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反之,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领导手中,监督缺乏,领导道德水平低下,单位制度设计和执行很缺乏公平正义,单位就缺乏道德伦理氛围,就会导致单位内的个体对单位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的否定性认识,继而对道德规范采取一种口头的认可实质上的不执行态度。
工作单位道德教育,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方面和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在单位共同体道德方面,主要是纪律和服从、竞争与合作观念的培养与引导。工作单位,是人们参与共同的社会实践而结成的共同体,对于组织,人们主要是服从关系;组织成员之间主要是合作与竞争关系,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立足本单位共同体,强调纪律与服从、合作与竞争的引导。单位道德教育并不关注个人的私德问题,尤其是在今天强调民主自由的时代,人们希望私人空间更自由。后单位时代,人们对单位的依赖性已经有所弱化,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少触及私德的方面。当然,在党政机关之中,由于党风政绩的要求,对于工作人员的私德表现比较关注,但是也基本上是“不告不究”的状态。
与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相比较,单位道德教育较少以“以人为本”的精神。单位道德教育往往是服务与本单位的工作目标、生产目标;单位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强势,领导对下属来说,也有很大的强势,单位对个体的考核主要在工作业绩及政治表现,因而单位的道德教育更多停留在对个体行为的控制――不扰乱组织运行,而很难上升到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层次。现实情况常常是,人们对单位所推行的道德教育有不同意见,单位领导已经做了反面的道德示范,但是由于个人相对处于弱势,人们仍然会选择在形式上、态度上做出拥护、服从的姿态,这极易造成或者说强化知与行的分裂。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存在一些偏差或割裂。第一,从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各有侧重,家庭道德教育着重在私德,学校道德教育着重在公德,单位道德教育重在单位共同体道德。这容易造成人们公德与私德的割裂。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的道德表现出公德水平与私德水平相差甚远的情况,比如熟人社会的交往会讲道德原则,而陌生人之间则道德冷漠;又如中国人的公私观念中,人们多以偷盗私人财物为耻,但是贪占公家财物却被视为有能力;再如将利益部门化视为合理道德价值,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则视为对单位不忠诚。第二,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所提供的具体“道德价值”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例如,家庭教育中过度强调个体成长发展的目标为个人的良好物质生活与名利,而学校教育单纯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是利国利民。许多人公开场合会给予道德高尚者赞誉,但是私人空间中最推崇的还是善于获得名利和地位的人。这种分歧与差异越强烈,道德社会化的目标越是难以实现。第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知行不一。一是道德教育实施者的知行不一:比如有的父母一方面教育子女要讲文明、要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另一方面自己却满嘴脏话,蛮不讲理,对父母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二是教育对象的知行不一:子女、学生、下属可能在道德判断方面是明晰的,但是他们并不真正遵循那些被自己认为正确的道德标准。
四、启示: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要发挥协同作用
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在构建个体的公德方面做更多努力。公德,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公德更根本的含义是公共精神,是公共参与中的道德。现代文明与人们的公德水平紧密相关,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的决定,在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我们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等道德原则。家庭、学校、单位道德教育都应加强对个体公共精神的培养、对公共参与的训练。
②本研究显示,1例患儿有家族史。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与早期发育中的危险因素(母孕期感染、早产、难产等)、遗传因素、脑部发育障碍都可能存在关联。
③自闭患儿中81.48%为独生子女。多数家庭表示,不要第2胎,除了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不了解自闭症发病机制,担心再生育的孩子依然是自闭症患儿。
④特教机构中自闭患儿年龄大多为4岁~6岁。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如弹簧床、秋千等,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同时,高龄患儿处于相对较高级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一般特教机构里听儿歌、做游戏之类的治疗系统对其治疗效果不佳,这也是原因之一。
⑤本调查显示,在健康状况、语言发展、社交能力、运动能力等各种能力中,69.44%的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生活无法自理。
二、家庭育儿观念、行为与需求
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其中72.22%的认为非常有必要,且均表示孩子接受训练后,病情缓解效果很明显。85.19%的家庭为孩子付出的教育投资额高于2000元/月。来自外地的患儿家长多住在租赁的房子里,他们既要担负孩子高额的学费,又要担负房租、生活费、交通费等,经济负担十分沉重。在患儿成长过程中,大多数家长表示最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家长认为,孩子患病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早已放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现在只希望孩子生活能够自理,能够好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难题时,87.04%的家长会选择咨询老师,11.11%会自己尝试着解决。家长表示,自闭症这种病很特殊,家里人以前没碰到过这种病,周围人也都不了解,医院没有专门的治疗机构,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也少之又少,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很迷茫,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咨询学校的老师。
三、自闭症儿童家庭育儿需求分析
①自闭症患儿家庭遭受巨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自闭症患儿生活多不能自理,主要照顾孩子生活的家长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性因素,既要全天24h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又要四处奔走寻找治病良方,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除此之外,患儿多情感淡漠,病情恢复缓慢,给家长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建议政府能够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支持系统,如每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保障患儿家庭基本生活需求;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促使患儿家长做好自身身体养护和心理保健。
②大龄自闭症患儿安置困难。我国现有康复机构多接受12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12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缺乏合理的安置模式。随着自闭症患儿年龄的增长,其父母也会逐渐老去,没有家长的抚养教育,没有社会的福利支持,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自闭症患儿将何去何从。建议相关政府建立能够收容高龄自闭症患儿的福利机构,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帮助自闭症患儿;另一方面投入资金,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自闭症的研究,以求在治疗技术上最大限度地缓解自闭患儿病情。
③了解自闭症教育渠道少,可供选择的特殊教育机构少。建议政府加大有关自闭症书籍的出版量,呼吁媒体报道关注,提高自闭症的社会关注度;组织关于自闭症的教育宣传活动,普及自闭症的相关知识;投资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专业特教人员,完善自闭症教育系统。
④与其他能力相比,自闭患儿的社交能力相对较差,而多数家长又比较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建议相关研究机构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自闭症社交障碍的干预治疗方法。
四、对家庭育儿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一世纪,我国致力于市场经济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这些都对我国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一个难得的契机。价格听证作为直接关系公众民生、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力措施,对于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美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轨迹
(一)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发展。
我国于199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该法对价格听证的适用范围、听证组织机关、听证会参加人、法律效力等作了原则性规定,为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提供了基础框架。2001年8月1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此办法经修订并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该办法对听证的解释、适用范围、听证原则、听证程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我国价格听证的实施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依据。因价格听证主要集中在如:交通景点票价、水电气收费、电信网络费率等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方面,所以自价格听证确立以来受到了全国公众的关注,而在各地召开的成千上万场听证会也证实了这点。但在实际中,价格听证会效果却与公众期待的价格听证会差距很大,往往听证会后的结果都是“涨价”,这让公众认为目前的价格听证制度只是在走过场、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美国的价格听证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听证制度又称为费率听证,法理源于美国“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 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而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具体的费率听证则始于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该法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行政听证程序,强调对于一切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事项都要经过听证程序。且在第553条、第556条和第557条规定了行政机构制定规章的正式听证程序:又被称为“审判式听证程序”,其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准司法化”, 即行政机关仿照法院的审讯程序,进行提交证据和反询问证人的听证程序和非正式听证程序:行政机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极少强迫行政机关必须这样做,在听证方式上,行政机关可以选择它认为恰当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反驳意见。而后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上述两种程序的变通和结合的混合听证程序:行政机关在制定规章时采用通信、舆论评论、口头评论、会议评论以及听证等公众参与方式听取意见。上述的制度在美国行政立法实践中及立法听证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代中美价格听证制度的比较
(一)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1、中国的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目前,中国的价格听证只能由定价机关(主管部门)提起,作为消费者并无权启动。该模式让政府部门和企业实质上主导了价格听证,使原本应当在听证关系中平等的消费者处于了附属地位,仅仅能对调价幅度进行选择。而参加人的产生方式也不透明,虽表明采取自主报名、随机选取、推荐等方式,但决定权还是在定价机关。定价机关一般不公布随机选取的规则,使得公众无从知晓参加人到底是如何选出来,且没有明确听证会参加人的标准和条件及参加人数和人员构成比例,均使得实际听证效果也难以保障,导致“涨价会”频繁出现的。
2、美国的启动价格听证程序。
美国提起价格听证可由受规制企业或者消费者提出,而规制机构接受价格调整申请后进入立案便正式启动。当然,规制机构本身也可以作为主体启动程序。如受规制企业想提起价格听证,一方面须至少提前60天,另一方面还须刊登公告及告知公众获取详细信息的方式。在受理后到正式立案的这段时间,规制机构可自己调查受规制企业,也可委托其他机构调查。而若规制机构接受受规制企业申请,则登记并通知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30天内提出异议,再根据规则适用灵活处理、自动通过、召开听证会得出价格听证结论。
(二)价格听证会前的程序。
1、中国的价格听证会前程序。
中国在这个阶段听证办法规定在听证会举行30日前公告参加人、旁听人员及新闻媒体的具体报名办法、名额和产生方式;在听证会举行15日前公告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的时间。
2、美国的价格听证会前程序。
美国在此阶段规制机构至少提前60天公告,通知各利害关系人,因正式价格听证程序包含复杂且庞杂的数据,较长的准备时间,可将案件的情况、听证事项、参加人程序上权利义务明确。同时,还规定了不予通知的情形,有效地保证了公众的知情、参与权。
(三)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1、中国的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中国听证会的议程如下:主持人宣布事项及纪律,介绍参加人、听证人;定价听证方案提出人陈述定价听证方案;定价成本监审人介绍定价成本监审结论及相关情况;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发表意见,进行询问;主持人总结发言;最后听证会参加人审阅涉及本人的听证笔录并签字。
2、美国的价格听证会进行程序。
美国的听证程序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在正式听证中,美国的行政法官主持听证会,他拥有的听证的权利有:主持宣誓;签发传票;记录或命令记录法庭外证言;规定听证过程;主持解决或简化争端的会议;处理程序上的问题;作出决定或建议性的决定等。
(四)价格听证会监督程序。
1、中国价格听证会后的监督程序。
中国听证会监督程序是缺失的。公众对价格听证中提出的异议、参加人信息、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否违反了程序、是否有、询私舞弊等行为规定并不明确。
2、美国价格听证会后的监督程序。
美国听证程序中正式听证类似于司法审判,要求行政机关以听证记录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依据,“证言的记录、物证以及程序进行中提出的一切文书和申请书”构成行政机关作出决定依据。而程序若出现违反规定、歪曲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行政方式解决。
三、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完善
(一)增加消费者为启动价格听证主体。
针对现有的价格以公用事业经营者提出或价格主管部门为主体,消费者只被动应对、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的情况,应增加消费者作为提起主体,使得消费者具有提起资格,从而保证所调整的价格合理、让公众所接受。
(二)适当延长听证会前程序的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至少应在听证会举行30日,将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的时间进行公布;45日前公告参加人、旁听人员及新闻媒体的具体报名办法、名额和产生方式。使得参加人理解听证材料,掌握更多的信息。
(三)实行多次议价完善进行程序。
目前,我国一般听证会只举行一次,大量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参加人常常出现准备不足、质疑意见难以发表的情况,应采取多次听证,使消费者一方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完善价格听证信息公开及进行制度,并制作介绍宣传册予以公开, 让消费者一方对价格听证制度有更多的了解。
(四)完善司法监督机制保障正确实施。
为避免价格听证流于形式,依法应确立价格听证的救济与保障机制。引入价格听证的司法监督制度,使价格听证会具有可诉性以完善价格听证救济机制,确立价格听证整体过程及最终结果的司法监督制度。
四、结语
尽管我国价格听证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价格听证制度中还存在许多空白。不能因为现在它不完善、结果不尽如人意就停止对其完善的脚步,在吸收美国听证制度中得到些许启发、提出些许意见,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征文范围
围绕家庭教育的学习心得、育儿体会、读书笔记等,(征文内容建议:指导孩子交往的案例、指导孩子学习的案例、孩子习惯培养的案例、亲子沟通中的案例、读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的体会等等)
二、参加对象:幼儿园全体家长
三、活动时间:2014年5月5日至5月16日
四、征文方式:
2014年5月16日前把征文案例的电子文档交到各班班主任处,各班班主任于5月19日前上传到教学处。上交征文时同时一并上交1、2张亲子家庭照。
五、文本要求:
1、在案例文本中运用日常生活中教育细节的真实故事。
2、案例文本撰写的可以是成功家庭教育细节,也可以是缺失的家庭教育细节。无论哪一类细 节,对细节的描述以及生活中的故事一定要阐述详细,不应空发议论。
3、案例文本内容格式
(1)标题:细节名称,字体:宋体三号加黑居中。
(2)正文:生活中的教育细节故事、教育细节的分析、教育细节的效果与反思,字体:宋体小四。
4、案例字数不限。
六、活动要求:
1、各班老师动员幼儿家长踊跃参加家庭教育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尽量全员参与,每班上交不少于5篇。
一、做好宣传发动,营造优良阅读环境
读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认为对刚步入书海的未知者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宣传和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并教给他们一定的读书方法。有了合适的阅读内容,加以科学的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在书海中遨游,更好地获取知识。
1.寄送亲子共读倡议书
为了让家长认识到亲子读书活动的意义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学校给家长寄送了《亲子共读倡议书》,旨在呼吁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亲子共读倡议书从环境、时间、方法上给予家长全面指导,主要内容包括为孩子建立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一个家庭图书架,并适时添置一定数量的好书;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父母和孩子相互监督读书情况,并用亲子阅读记录本记录下来,使老师能清楚地了解到每位学生家庭的亲子共读情况。
2.推荐精选阅读书目
学校科学选取家长和孩子必读书籍及推荐书目目录。2016学年,学校选定的家长必读书籍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学生的必读书籍为中华经典诗文。学生必读书籍又分为高低年级,低年级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高年级学生则读《道德经》以及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古诗古韵考级手册》。并且在学校编撰的《亲子共读》阅读记录本上列出了家长和孩子每周的必读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列出推荐选读书目,并将之挂在班级QQ群,供其自由选择。
3.倡导自主选择
学校鼓励学生和家长多到书店和图书馆读书,因为书店和图书馆书籍种类多且有具体的分类,孩子很容易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的书籍。而且,这些地方的读书氛围浓厚,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熏陶。从而使得亲子共读活动遍布每一个角落,不仅在学校和家里,也可以延伸到社会上。在图书馆选择阅读书目时,我们鼓励孩子要“多元化”。不同类别的书对孩子有不同的教育作用,童话故事类的图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明辨是非,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知识类的图书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启迪孩子的智慧;散文诗歌类的图书可以使孩子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鼓励学生和家长走进图书馆,多样化选择阅读书目,旨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尽可能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创新亲子共读形式,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良好的习惯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亲子共读活动取得成效一定要有家庭的配合。所以家长要坚持做好阅读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委员的作用,创新亲子共读方式,激励家长主动参与阅读,全力打造亲子共读氛围。
1.方法指В提升家长素养
第一,聘请专家指导。家长学校不定期地邀请古田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家教专家或本校的讲师、指导师开展亲子共读专题讲座,呼吁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教给家长阅读方法并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亲子共读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开展示范教学。教师开展家长进课堂示范阅读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些可行的指导策略和孩子互动来完成集体阅读活动。教师把平时对阅读活动的一些想法与指导要求告诉家长。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家长逐渐掌握了一些亲子共读的阅读方法,学会在阅读中和孩子互动,从而使得亲子共读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2.网络展示,激励家长主动参与
为了吸引更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到亲子共读活动中,学校各个班级都建立了班级亲子共读QQ群。活动之初,每天晚上由班级家委会主任安排一位家委会成员和他的孩子通过手机朗读,录音传至QQ群。每个班级的5个家委会成员每天轮流在QQ群里朗读。如今,家长非常乐意在QQ群里和孩子一起朗读,和大家分享阅读时光。许多家长还将自己和孩子在一起阅读的温馨场面拍摄下来,上传QQ群,让大家共同见证、分享、交流。这样,不仅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了美好回忆。
3.丰富活动,激发孩子阅读乐趣
每逢节假日,家委会都会策划丰富且有意义的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们带领孩子走出家庭参观,促进亲子共读更加贴近生活。比如:三八妇女节时,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在自然中学会感恩;国庆节时,带领孩子们拜访光荣院老革命先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班级开展亲子共读成果展示会、亲子朗诵会擂台赛、亲子手抄报比赛、亲子日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和父母提供共同展示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认识到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同时也激发了家长对亲子共读活动的兴趣。
三、注重反馈交流,提高亲子共读质量
为使亲子共读活动向深度发展,学校除推荐书籍、传授读书方法外,还增加了反馈交流指导,来提高亲子共读的质量。
1.家庭亲子监督
为了保证亲子共读的有效实施,学校还建立了亲子监督机制编撰并印发了《亲子共读》记录本,要求家长和孩子每天要一起阅读并填写“亲子共读记录表”。左边表格填写孩子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统计),由家长监督签字,右边表格填写家长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书目、阅读时间统计),由孩子监督签字。学生和家长在完成阅读任务后,在亲子共读本上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收获,或者记下读书笔记。这种亲子相互监督的阅读方式有效促进了亲子共读的落实。
2.家长读书交流
家长学校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家长读书交流会。通过这个平台,家长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心得。交流内容主要包括亲子共读的收获,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快乐感受,自己的读书成长过程以及怎样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讲述“亲子阅读”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等。
3.教师批阅反馈
虽然亲子共读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和家长,但是教师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教师时常利用语文课把亲子共读的阅读理念传达给学生,利用班队会总结每周亲子共读笔记的记录情况,利用QQ群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及家长,利用课余时间批阅亲子共读笔记,利用阅读课参观写得规范的亲子共读笔记,利用家长会赏读精妙的读书笔记。通过教师的努力,家长对亲子共读更加重视了。
4.书香家庭评选
每个家庭只要坚持一学期能认真完成亲子共读记录本里面的任务,有阅读,有记录,检查孩子能背下本学期的必读经典内容,就能被评为班级“书香家庭”。
“我的孩子特别贪玩儿,就是不爱学习,您看用什么办法改变他贪玩儿的毛病,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我的孩子经常偷拿家里的钱,您看怎么办?”
“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您看怎么办?”
家教专家总要向家长追问一些情况,做出判断,然后给家长提出几条具体措施建议。
家长回去照着专家的意见做了,有的见了效果,有的不见起色。这是为什么?
教育是很“活”的社会现象,是在“活”的人对“活”的人之间进行的。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每个孩子千差万别,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难家家适用。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次是家长对家庭教育规律、原则的把握;再次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好的教育方法来自于教育规律与实际的结合,来自于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
如果家长在面对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能这样去思考: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怎样做才能符合规律?我的教育思想有没有问题?就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然而家长在这样思考时,必须要有一种参照才可能做出判断,理出头绪。这种参照,就是家教科学知识。因此,家长必须认真学习,要有自觉的学习意识。
家长学习家教科学知识的途径很多:
通过家长学校学习。全国的家长学校越来越普及了,每一位家长都应积极参加听课,做家长学校的好学生。听课时,要带笔记本,尽量记录重要内容。回来要重新看看,变成自己的知识。
通过广播、电视学习。现在,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开办了家庭教育专题节目,家长要认真收听、收看。有的电台还设听众热线,家长可以向专家咨询。
通过报刊、书籍学习。家庭教育报刊、书籍越来越多,如北京的《父母必读》、《当代家庭教育报》,上海的《家教指导》,天津的《家长》,山东的《现代家教》,武汉的《家长报》等等,家长能订的应该订一份。去书店、书市买书,不要忘了买两三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
向教师学习。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负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及时地向老师请教,会得到较好的指导。
向优秀家长学习。全国各地不断推出一些家长成功的家教经验,在这些经验中包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很值得广大家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50-0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能感触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庭教育方式与学生学习习惯形成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型
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导致孩子没有自觉性、自信心,缺乏创造力,学习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完成的,没有成功感和幸福感。
2.民主型
民主型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民主型家长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家长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此外,民主的家长还喜欢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并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性、自信心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无原则的满足,他们在家中包揽了孩子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和学习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甚至学习任务都是家长包办代替的,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机会,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懒散、拖沓和学习不刻苦的习惯。
4.忽视冷漠型
忽视冷漠型的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不关心孩子的成长。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学习自觉性差。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观上有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正确了,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否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以下的学习习惯:
1.倾听,即能听懂学习内容,听明白学习要求,学习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思考,即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
3.作业,即能及时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不拖沓,正确率高。
4.读书,即喜爱读各种书籍,并能自觉及时做读书笔记,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爱护各类书籍。
5.提问,即能在学习过程中,在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疑问,大胆与人交流。
6.复习整理,即上完一课或一周结束后,要对课本、课堂笔记、学习心得日记等进行整理,回顾所学知识,质疑解难,澄清模糊概念。
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所以,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甚至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如何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1.要从细小的环节开始,连续不间断。要想培养好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只有细节做到了,并且经过重复或练习才能形成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
2.习惯形成的过程需要兴趣的驱动。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促进好习惯的形成。
3.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要经常把“你一定能行”“你一定能做好!”“你非常聪明!”等等这些使人奋发的语言化为家长或教师唱给孩子听的美丽歌谣,让学生在美妙歌谣声中萌发自信,潜生出学习的。
4.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指令。一些空洞的说教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对学习的茫然和恐惧。我们强调老师给学生以具体实在的指令信息,比如,“你很善于倾听”“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把话说得很明白”“回答很准确,说明你认真听讲了”“你的发言很精彩”等等,这样的评价,既让发言的学生知道了正确与否,也让其他同学听后明白如何学习。
5.给孩子独立学习的空间。家长陪同孩子做作业,会滋长孩子的依赖性心理,也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不是说过后不检查、不评讲,事后的奖罚恰恰也是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之一。
6.安静、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愉快的情绪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当我们在做某种事非常快乐时,没有理由做不好。一天如此,一生也是如此。
一、“问题学生”的定义
我们通常把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或在日常学习和中不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逆反心理较强、意志薄弱、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极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反复重犯错误的这类学生,视为“问题学生”这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现就这方面问题作如下探讨。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问题学生”不是与生具有,出现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多样的。许多研究者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问题的形成主要和以下方面因素有关:
1.家庭因素,“问题学生”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主要在家庭,家庭教育的偏跛和家庭残缺以及特殊家庭的形成,是问题的根源之一。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有无不良习惯、隔代培养等都是学生问题产生的不利因素。赵克林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问题”。
2.学校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制度上存在着很多缺陷,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由于义务教育的推行,许多学生更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学校在惩戒学生方面有了一定的局限,对学生的威慑力一再降温,缺乏了必要惩戒的说服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
3.社会因素,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生活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作用。比如,追星求酷的娱乐世界,使学生不注重追求内在修养,只注重外在表现。网络上的种种不良信息、虚拟游戏、在社会上的所谓江湖哥们义气、帮派意识、暴力解决问题等不良东西渗入学生脑中。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1.施以真爱,了解宽容
只要我们对他们的情感是真挚和积极的,就会给他们增添信心,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尤其是“问题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身边存在的人不信任和排斥,在行为上拒绝与身边的人合作,这时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认真聆听那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缺点,给以尊重和信赖,让他们从心底接纳我们,愿和我们做朋友,这样教育转化成功就有了可能。
2.家庭、学校和社会育理念,明确各自责任
学校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是当今大教育的共同任务和历史使命,育理念,各自履行职责,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做到:(1)家庭方面,因为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整个成长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育孩子的观念,要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活动,通过学校家长会、家长联系制度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力争做到家校教育优势互补。(2)学校方面,在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的家庭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所以,学校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建立起长效的家校教育联系机制,最大限度上与家长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减轻学校教育的难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和改变学校的教育策略,强化教育效果。(3)社会方面,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学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和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社会是个大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堂辅导“问题学生”
首先,要在课前对问题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你像问题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其次,在课堂上对问题孩子进行悉心关注。课堂纪律管理,教师责无旁贷,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课堂纪律,老师要积极地介入管理,机智地干预,用引导、说服、调节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课堂管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问题学生的管理,管理好了问题学生,让问题学生不再是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就会顺风顺水,取得师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般说来要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猜不着你要用什么办法来处理违规行为。课堂管理常用的方法:1.预防。在问题孩子问题行为还没出现之前,有针对性地提示、指导、鼓励,增强问题孩子自我调控的心理准备。2.提醒。对问题学生不过多的关注,只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学习,应该做好笔记。比如,上课时有孩子玩手机,老师可以提醒学生:“笔记要做到本子,不能做到手机上哟。”玩手机的学生自然就会收好手机,做好笔记。3.暗示。老师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可以边讲课边走到他旁边,或使眼色,或轻轻敲他桌子,或故意提高声调,或悄悄指一下课本,或停顿下,引导问题孩子的注意,让他明白老师在注意他。4.幽默。老师在针对某一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快乐接受教育。
最后,要在课后对问题孩子进行鼓励性评价。问题学生恨老师,是因为老师经常性的责备他,批评他,甚至惩戒他。问题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好了,就是优秀孩子,就要给予表扬、鼓励。话语要亲切自然,要有关爱喜悦之情。
总之,学生的问题形成虽然复杂,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共同引导,“问题学生”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麻生蓬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自古以来,家庭环境都是自孩提时代伊始,孩子不断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也往往是影响家庭教育蜕变的瓶颈,能否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往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组织者
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以来,最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以父母中心的家庭结构,逐渐成了孩子了解、认识及认知世界的核心圈层,因此,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启蒙者的作用。
父母带给孩子生命,并与之紧密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角形家庭模式也成为了社会结构中最为稳固的组织。孩子出生后,身为父母的双方自觉让位,甘愿充当起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并将各自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由底部向孩子所处的顶端延伸,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密封体。可以说,孩子改变了家庭的结构,将夫妻双方由直线互动模型拓展成为人们熟知的围绕孩子调整分配时间、生活和工作事项的三角模块。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将其对家庭和孩子的关爱及管理等提升到了创造环境的层面,也自然而然地转变成为家庭教育的创造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那么,父母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影响孩子呢?教育学家认为,父母的教育作用分为两大模块。排在第一位的要数父母的身教作用,父母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孩子形成其有印象以来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伴随孩子一生。在100例家庭教育中,在孩子五岁之前,有将近60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心里性格和处事心态模式起到决定性作用;有近80例的家庭环境影响了孩子将近十年左右性格变化走势;有近95例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内向和外向性格起到分水岭的作用。其次,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约在50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懂得孩子教育并能合理引导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比同龄孩子具有三到五岁的发展优势,人们往往能从不同的孩子作息修养、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事中直接看出相互间的差距。反之,如果父母自孩子有记忆以来,留下的便是猜忌、言语刻薄乃至无休止的争吵、打骂等印象,那么,孩子至少会沉陷在自卑、自弃、惶恐和内向性格中长达十年至十五年之久。而如果后天的教育失当,有的孩子还会直接滑下叛逆和仇恨社会中。
二、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和检验者
从教育流程角度看,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家庭教育成效的终端环节,在孩子身上直接检验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在100例从零到五岁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成长认识到位,充分重视,并自觉分工合理、发挥错位教育优势的,其成效最为明显,大约接近总量的10-15%,约为10至15例。而父母仅能认识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却没有合理分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父母家教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在这一模块中的孩子大约占了总量五成的比例,是目前家庭教育现状的主体。这说明,由于父母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孩子家庭教育滞后于前一模块。还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孩子,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作为家庭支柱的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有的孩子是父母同时外出务工),孩子的家教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负责,虽然在也在形式上存在着家教,但更多的仅仅具备一种表象而已。由于年龄和知识方面的问题,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已经不具备科学的现代家教意识能力,也加速导致孩子家教断层现象的出现。至于父母离异或因某种原因形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过早失去了同龄人应有的成长环境,其家庭环境也基本上是个空白。大体上说,后两类孩子往往是学校问题学生和社会问题孩子的主要来源,大约占了学校问题学生的六成左右和社会七成左右的名额。
三、创造尊重自由的交流环境和自发学习习惯是突破家教瓶颈的关键
据许多一线的教师们反映,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的孩子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同样令老师们震惊的是,在造成家庭教育问题的孩子中,有九成的孩子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他们除了是家长心目中的那个好孩子外,从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实际上,由于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人们似乎又不得面对众多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现象。那么,该怎样才能突破这种瓶颈呢?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在冲破这种思维瓶颈?
首先,要学会在家庭里营造出相互尊重,鼓励家人主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兴趣的能力,允许家庭成员自由思考的氛围,并让孩子感受和习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