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7:19: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护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结果: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复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复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锻炼,导致肩关节僵硬,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加强护理及换药处理后,情况有所好转。
结论: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积极做好围术期的各项护理工作并对各类可能的并发症做出有效的预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 围术期 护理体会 不稳定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3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高龄患者的骨质较为脆弱,故而老年性肱骨外科颈骨折多为十分严重且复杂的关节内骨折。该病的患者占全部骨折患者的4%~5%。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发生此疾病的概率更高达10%[1]。现阶段,一般采用手术方法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患者肩关节僵硬,故而患者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十分重要。我院对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患者采取了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收入的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上的骨质疏松。50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4例,年龄64~87岁,平均(71.4±1.7)岁。致伤原因包括,车外伤11例,高出坠落伤10例,摔伤29例。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肩关节脱位,6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①观察患者患侧肩部及患肢的肿胀情况,患者入院后,立即让患者采取绝对卧位休息,并垫高患者患侧的肩部以及患肢。使用消炎止痛的药膏涂抹于患者肿胀的部位。并指导患者进行手指伸屈以及握拳训练,以促进肿胀的消除。实时监测患者患肢的血供、肿胀等情况。②患者因年龄较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低,极易出现紧张等负面情绪,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故而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症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③老龄患者易出现各类合并症,故而要检测患者的血压、血糖,每天检测2次血压,4次血糖。保证患者的血压、血糖在手术允许的范围之内。④术前3天即可开始对患者术野皮肤进行消毒,并使用无菌的敷料包扎。术前1天,禁水禁食。术前半小时对患者进行备皮、消毒处理。
1.2.2 术后护理。①术后返回病房后,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其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处理。②检测患者的患肢情况,观察切口是否有渗血,观察切口负压引流管的引流液的颜色、性质。③术后先使用冰袋敷于患肢,以减轻肿胀、出血给患者带来的疼痛。12h后给予患者热敷,促进水肿的吸收。④若患者放置PCA管,可依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多次给药。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控PCA管是否通畅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⑤采用全麻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应禁水禁食6h。6h后,方可给予患者半流质食物,之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食物。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术后即可直接使用普通食物。⑥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常用Hughes、Neer的三阶段法[2]。包括第一阶段的上肢旋转、伸展练习。第二阶段的颈肩部集群运动。第三阶段的患肩的大范围活动、伸展、对抗训练。
1.2.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若手术部位、患侧肢体出现任何不适(疼痛、红肿、畸形),请及时来院复查。每月及时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复查。同时坚持对患肢进行锻炼。
2 结果
50例老年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患者患肢的恢复程度,良好41例,一般5例,4例患者的患肢恢复较差。其中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锻炼,导致肩关节僵硬,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加强护理及换药处理后,情况有所好转。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不断增多。只有对患者采取的合理的手术围术期护理措施,并在术后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训练,才能避免患者发生肩关节僵硬的现象,使其患肢得到更快的恢复。我院对选取的50例患者均进行了有效的患肢功能训练,训练效果良好,大部分患者的患肢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只有2例患者不配合功能锻炼,导致肩关节僵硬。
总而言之,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功能训练,积极做好围术期的各项护理工作并对各类可能的并发症做出有效的预防可以提高老年患者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坏、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法律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容易发生意外,具有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为减少护理缺陷和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对骨科围手术期安全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围手术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龄18-78岁,平均43.5±8.78岁,既往无精神疾患,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人,其中试验组男85例,女67例,对照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
1.2.2 试验组除采用骨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外,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由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定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护理缺陷。①规范、熟练操作技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认真、熟练地履行各项操作规程,加强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严谨性。②注重护患沟通,加强语言修养,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增强护理人员服务意识。③加强医护沟通,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
④重视护士继续教育,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骨科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⑤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完善护理记录,书写护理记录并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的原则,做到主观的描述、判断,结论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记录可能,保持记录客观性和一致性[2]。
1.3 评价指标 (1)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情况比较: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情况、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情况统计2组数据。(2)患者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从患者的投诉、护理缺陷申报、护士纠纷处理三方面统计2组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积极配合治疗情况 对照组积极配合治疗患者133例(87.50%),试验组为148例(97.37%)。2组积极配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5)。
2.2 2组发生意外与纠纷例数比较 对照组护理意外和纠纷发生率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本研究表明确保骨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纠纷,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3.1 骨科患者常由于突遇意外伤害,病人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各种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保持镇静,紧张有序的救护活动本身就会使病人产生一种心理安慰和信任。同时应关怀、安慰病人,保持镇静,采取积极态度配合医务人员的救护。对于患者家属,应客观地介绍病情,取得家属的合作与理解。
3.2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倡导安全文化,增强安全管理理念 临床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候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甚至发生医疗纠纷。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培训,强化对低年资护士业务技术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有助于杜绝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
3.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临床活动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医务人员,要注意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防范护理差错,减少护理意外与纠纷,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
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骨科疾病的痊愈,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围手术期正规使用胰岛素有效调控血糖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手术并发症。
关键词:骨科疾病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1-02
糖尿病是骨科病人常见并发病之一,由于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及组织愈合能力差,骨质疏松发生率又高,并发感染或内固定松动和出现并发症可能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很有必要。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并存糖尿病的骨疾病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岁。所患骨疾病种类为: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采用治疗方法有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置换、空心钉肉固定、UHS内固定、伽玛钉内固定切开复位,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梳摘除等。
2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和饮食护理。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注意其心理变化。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患关系,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倾听,最大限度地诱导患者的心理适应性。与营养师配合,按患者体重(kg)确定饮食,控制总热量,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合理搭配膳食,改进烹调方法,做到定时、定量、定餐。同时,注意戒烟,充分休息。
2.1.2术前血糖监测和控制。术前进行常规检查,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各种降糖药,及时纠正不良反应。开放性手术患者,在手术前3d停服降糖药,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手术当日晨皮下注射剂量减少1/3~2/3,术前准备要求血糖空腹控制在7.25~8.34mmol/L(130~150mg/d),24h尿糖少于5~10g,无酮症和酸中毒。非开放性手术患者可不必改变治疗方案,定时查血糖、尿糖。
2.2术中血糖监测。当空腹血糖
2.3术中抗生素使用。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血细胞、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干扰抗体的生成,组织抑制微生物侵入的能力下降,导致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对无感染的患者,也应主张在术前2d~3d使用抗生素,以使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由于组织的血流障碍或供血不足,术前30L,常规从静脉给足量抗生素,术中在术野局部放置抗生素,增加局部组织的抗生素浓度,有利于抗感染的效果,术后抗生系使用持续5d~7d或控制住感染为止。
2.4麻醉选择。局部麻醉或硬膜处麻醉对糠尿病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小、全身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较大,刺激血糖的上升,同时不利于有无低血糖性休克的观察。因此,应避免使用全身麻醉。
2.5术后血糖监测及护理。麻醉过后即可进食,要掌握科学合理的饮食知识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基础。饮食中营养素、糖、蛋白质及脂肪的分配比例要适当,根据医师指导,合理使用葡萄糖与胰岛素,监测血糖、尿糖,纠正电解质紊乱;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将血糖控制在基本正常水平,这样才能保证病人需要,促进康复。术后患肢用软枕抬高,可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肢端血运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记录引流量,每天更换引流袋,保持伤口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预防伤口感染,定时翻身局部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垫床,翻身时注意患肢正确姿势,患肢要处于中立外展位,防止内收或外旋,而造成固定松动或关节脱位。还要做好口腔护理、尿管护理,预防感染。
3小结
对糖尿病患者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是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糖控制,并做好饮食、用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肢功能恢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人群在扩大,开展骨科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加,由于手术或麻醉时体内激素增加加重糖尿病,容易并发感染,伤口不易愈合,常合并重要脏器的损害,使手术风险性增加,因此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自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科收治的1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股骨颈骨折9例,并人工膝关节置换2例,并发腰椎间盘盘摘除5例,并颈椎管狭窄1例,并人工单髋关节置换3例。针对疾病特点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对于择期的糖尿病病人应做好各项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有无并发症,了解各脏器的功能、酸碱平衡和代谢情况等,多采用胰岛素(诺和灵)治疗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8.33mmol/l以下。
1.2 讲解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情绪得到分散和减轻的办法。首先要了解体内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注重情绪对其的影响,因此必须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稳定,消除紧张。其次指导讲解学习手术的相关知识,掌握医护人员教的减压办法(如听音乐、亲人陪伴、交谈等),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1.3 认真做好饮食指导,每日应保证碳水化合物的供给,如米饭、面食,每日的保证250克以上,避免产生饥饿感,减少消耗脂肪和蛋白质降低体能。
1.4 认真做好皮肤护理,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高渗状态加上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导致营养供给不足所致,循环差、弹性差,较正常人受压后抗压能力下降1至2倍,因此身体容易受压部位的护理尤为重要,进行按摩要间隔时间要短,并做好骨隆突部位的保护,避免受压破损。同时要勤擦洗、勤换衣,保持床整清洁。
1.5 因手术日禁食,要注意病人的血糖波动变化情况,宜上午进行手术,如时间很长,须补充葡萄糖按2-4克葡萄糖比1单位胰岛素的比例缓慢静点,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表现,如心慌、出汗、反应力差等,及时做好静脉补给,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6 遵医嘱术晨做过敏试验,保证手术前半小时合理应用抗菌素,认真做好清洁皮肤准备,减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观察生命体征、血糖的动态过程,保证平稳迎接手术。
1.7 认真做好心理指导,由于紧张会引起血糖血压升高,影响睡眠,刺激体内环境增强手术或药物等的刺激的敏感性,因此要认真地进行术前访谈,舒畅心情,稳定情绪,介绍成功病例和疾病发展过程、治疗过程,增强自信心,以利于很好配合。
2 术后护理
2.1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胰岛素泵注射、监测指尖和静脉血糖变化并做好记录,使血糖控制在11.1mol/l以下,应用胰岛素持续到骨折愈合完全后。同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格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2.2 皮肤护理仍然是重要的 由于手术后患者被动,要做好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定时进行局部及全身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视病情使用波动式充气床垫,可以改善空气流通,预防压疮的发生,效果明显。保持床铺平整。
2.3 做好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每日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观察并正确记录引流液体的性状和量,并保持通畅有效,防止脱落。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给予相应的处置。
2.4 早期指导患者做肌肉的等长等张运动,制定计划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促进机体内心、肺、神经、内分泌的功能。由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由床上运动到床边运动逐步增强,运动次数逐级增多,要以耐受不疲倦为宜。
2.5 饮食方面 宜给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奶、丰富维生素、粗纤维等,严格控制食量,忌暴饮暴食。还要注意保证二便通畅,以利营养吸收,从而促进恢复。
2.6 调动病人主观积极性因素,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 指导患者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学会应用胰岛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还有低血糖的自我管理,积极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3 总 结
本组病例无感染发生,血糖控制较理想,通过整体的科学的精心护理使糖尿病的病人并发骨科疾病是可以进行手术的,切口愈合达到一级,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促进和利于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4 结 论
糖尿病患者并发骨科疾病开展手术不是绝对禁忌,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疾病康复的保证。
总之由于糖尿病本身因素,生理环境高糖状态易并发病变,如末梢神经炎、骨质疏松、静脉炎、糖尿病足、坏疽等。随着糖尿病人群的扩大我们的护理服务也在不断的扩大,让每一位住院患者都来学习相关知识,并掌握了自我血糖管理和必要的功能锻炼,通过有计划的围手术期治疗护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提升生活质量。为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为今后的护理工作不断扩展更新理念打下基础。
院内感染是一个病人出现重大感染并发症的原因,其中手术感染是一直被临床研究的领域。在各种感染中,以骨科感染预后更为困难,骨科组织和关节感染会使病人预后效果不良,引起的关节功能受损、畸形、强直,手术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可能发生败血症、菌血症等,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延长疗程,增加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从各个手术环节着手,改善术前术中的护理条件,控制危险因素,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骨科手术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临床骨科手术的25岁~55岁病人100例,总结护理经验,将报告阐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7月有临床骨科手术的25岁~55岁病人100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其中男66例,女34例,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59例,闭合性手术41例。
1.2 患者特点 骨科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在护理上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难以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者一般都要卧床休息,加强心理教育,特别是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患者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伤口污染严重,入院时必须清创,护理中要特别注意伤口是否遭到更严重的感染,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实施全程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2],和护理人员共同努力,将取得更优的效果。
2 术前护理
2.1 病人术前准备
开放性外伤骨科手术病人术前应做好健康教育,术前禁食。注意病人电解质紊乱,及时补液纠正。保持伤口洁净,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术前一天备皮,范围要广,清洗干净。备皮后,用3%碘伏将手术野消毒2遍,减少细菌滋生,备皮时减少肢体暴露,避免术前患者受凉发烧。急诊开放性手术,先清洗伤肢,用消毒毛巾及肥皂液、生理盐水或碘伏从伤口向外冲洗,避免污染伤口,引起术前感染,盖好创面,等待手术。对闭合性骨折病人,术前3天开始用肥皂水清洗,备皮后用无菌巾包扎,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术野区剃毛与否切口感染无明显差别[3]。
对年老体弱的病人,要尽量卧床休息,加强术前营养,注重练习深呼吸,加强呼吸系统循环,防止肺部感染,采取病房探视控制,禁止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亲属探访。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前要低糖饮食,监测血糖、尿糖,对于有高血压的病人术前要保持心态平静,将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对有吸烟嗜好的病人,禁止吸烟。一般在术前1/2小时,病人接受静脉抗生素治疗,生理盐水100ml加头孢唑林钠1.0g,使骨周围组织和关节药物浓度维持4-6小时,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予追加抗生素一次,对伤口感染控制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对骨科患者对患者来说,不可或缺,大部分患者恐惧、焦虑,特别是对突发的外伤性骨科手术,患者及其亲属表现情绪低落、烦躁,对病情的治疗毫无促进作用[4]。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讲解术前术后病情的发展状况,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加强病人对付病魔的信心,训练患者的自理能力,贯穿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只有病人和医护人员相互协调配合,树立信心,方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这是护理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往往会被忽视,但它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2.2 手术环境
手术间空气每天层流空气净化,术前提前30分钟开启。每日术前使用清洁水擦拭工作台面,术毕整理好用物后,再次使用清洁水擦拭工作台面。特殊感染病人,术毕使用1:50的84消毒液清洁工作台面。
3 术中护理
3.1 手术间护理
控制手术间内人员,有研究显示:人体在静坐时每分钟可散布尘埃数为 105 个,轻微活动时为 106 个,快速步行时为 107 个。据临床资料显示,手术过程中,浮游细菌是有明显变化的,手术开始降落量最大,在手术结束时,又引起一个降落量的峰值,因此手术医护人员是手术中引起细菌浮游值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控制这个危险因素,要求护士将手术所需物品带入手术室做好相应准备,动作要求轻柔,避免挪动病人,减少人员走动,控制参观人数,与手术台要保持距离,禁止跨越手术区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机会。
3.2 手术器械消毒
在整个骨科手术中,各种手术物品灭菌是预防感染最关键的一步,要选择正确有效的消毒方式,结合科学的监测手段,方能达到灭菌防感染的目的。对能耐热、耐湿、耐高温的器械、敷料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其它物品也尽量采用如低温等离子、2%茂二醛浸泡 10h 灭菌,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人工关节置换需在百级手术间内进行[5],确保手术过程细菌含量减少到不构成感染威胁。
3.3 手术切口的保护
为了防止毛发、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切皮前用皮肤粘贴膜,手术台需要盖上无菌巾,以避免感染机会。在骨科手术中,超过4小时的手术,必须再次消毒切口,更换各类无菌巾,以免细菌繁殖。伤口的敷料不宜太厚,特别在夏天,会导致皮肤毛孔排汗不通畅,会给细菌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利于切口的预后效果。
3.4 缩短手术时间
缩短手术时间是减少术中感染重要的一项措施,这和医生的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密不可分。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充分暴露手术野,缝合不留缝合不留残腔,充分引流。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将准备工作做好,配合医生,熟知手术中各项环节,方可减少手术时间,争取患者的生存时间。
3.5 生命指证检测
手术中护理人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血压、心率、失液量、失血,及时反馈,让主刀医生确定补液方案[6],确保术中生命质量,预防术中感染。
4 小结
有文献研究结果显示[7],对骨科病人的优质护理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加入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室内外环境的管理的优化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 1.5%,与普通护理组(基础护理、手术室内的管理护理、术区护理、切口保护)手术切口感染率 3%,术前术中的优化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率,在手术前的准备(空气消毒、手术间人员流动控制 、病人术前准备)和术中(切口保护、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器械灭菌消毒)严格执行,是降低感染的一项重大措施。
参考文献
[1] 杜克.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5.
[2] 崔远霞.健康教育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报,2006,27(5):639.
[3] 龚平.骨科手术中如何预防和减少感染[J]. 中外医疗, 2009,42(1):42
[4]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1]。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别是在接近手术日期时,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往往达到[2]。所以开展术前访视工作,就是要调动家属、亲友及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精神及情感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定情绪,增强治愈信心[3]。功能康复锻炼是骨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可患者术后往往因疼痛或怕手术部位移位等原因,都不敢主动进行锻炼。我院2009年开展术前访视工作,通过术后回访发现有效的术前访视可明显提高骨科手术病人功能锻炼的主动性,提高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访视前一年(2009年1月~12月)骨科手术病人50例,与访视后一年(2010年1月~12月)骨科手术病人50例,实行访视制度前一年的患者为对照组,访视后一年的患者为实验组。男58例,女42例;初中以下40例,大中专45例,大学15例;年龄18~81岁;麻醉种类:局部麻醉39例,硬膜外麻41例,全身麻醉20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访视前:护士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生命体征、身高、体重、有无感染、有无运动障碍、有无过敏或特殊体质、有无义齿、自理能力。了解现病史、既往史、手术史,以及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性格特征、接受手术的态度、对医疗护理的合作程度及对骨科手术后康复的了解程度。
1.2.2 术前访视方法:访视时间一般选在手术的前一日下午,由第二天担任洗手或巡回的护士,到病房对手术病人进行访视。访视内容包括护士自我介绍,说明访视的目的及意义;介绍手术室环境、术前注意事项、陪护家属等待地点等;介绍术中、病人需要配合的事项等;在不违背保护性治疗制度的前题下,了解患者的顾虑,并适当地给予解答[4];解释麻醉复苏时的配合要点与早期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知识。
1.2.3 评价方法:通过回访,每月向患者发放等量的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术后的锻炼及恢复情况。将实施访视前12个月(2009年1~12月)与实施访视后12个月(2010年1~12月)功能锻炼主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进行比较。
1.2.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患者满意率、主动进行功能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功能锻炼主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x±S)
注:P均>0.05
3讨论
骨科病人由于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和肢体固定,不仅使受伤肢体肌肉组织处于松弛状态,也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活动。研究显示,下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在手术开始后即下降至正常时的75%左右,在手术时较正常速度下降50%,主要是麻醉药物导致肌肉松弛,使其紧张性丧失所致[5]。功能康复锻炼是骨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早期合理正确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以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全面开展,传统手术室护士只在手术时间以配合为主的工作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只有转变观念,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6]。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来说,随着手术日期的逐渐临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对疾病的担心。术前访视能保证满足每位术前患者对手术各种信息的需求和精神准备的护理需求,并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3]。骨科手术病人由于对手术有关知识及苏醒后早期康复知识了解不够,术前术后都普遍存在焦虑心理。手术前因担心手术能否成功而焦虑,手术后因担心手术部位能否恢复至以前功能而焦虑。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术前访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加强主动训练的意识,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通过术前访视,患者对将实施的手术如何准备、如何配合、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改善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合作,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临床护理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护理过程。通过术后回访,使术前访视的功能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手术室护理活动范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已由术中的阶段护理向围手术期护理扩展,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文化需求,于术前、术中、术后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的整体化护理已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努力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钱玉秀.中日两国手术室护理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7-18.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26.
[3] 李乐之,Eamjoy W.腹部手术患者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171.
随着关节置换及脊柱手术的广泛开展,以及严重创伤多发性骨折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在临床中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PE)而致死,故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国内对DVT和PE的预防、重视程度及治疗策略还远不如西方国家。骨科手术前后若未行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约有50%机会出现DVT,故预防DVT、PE 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1 高危因素
1.1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且好发于下肢[1,2],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均可导致高凝状态。
1.2 围手术期与DVT (1)手术前常规禁食、禁水,胃肠减压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2)手术中病人:卧床、下肢制动,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静脉回流减少;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及任何原因所致休克。(3)术后凝血机制的改变:术后病人常继续禁食、水;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扎是下肢DVT的重要原因;围术期止血药的应用,术后怕出血而停用抗凝药物,致凝血功能增强;瘫痪、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吸烟等是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高危因素。
2 护理干预
2.1 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从入院至出院使用长腿弹性袜,术中和术后初期在双腿弹性袜上使用连续气压装置;垫枕抬高患肢30°,垫枕不能太硬,不要在腘窝和小腿下垫枕。
2.2 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足趾、踝部、股四头肌的运动,每天活动20次/组,每天4~5组,双下肢交替,每次5~10分钟;每天还需进行足踝和膝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后期活动次数可随恢复情况酌情增加,告之患者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主动合作。
2.3 鼓励患者每天定时做深呼吸、咳嗽、咳痰;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芹菜、葡萄等;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戒烟,吸烟导致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烟草中尼古丁可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诱发DVT形成。
2.4 密切观察DVT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持续不缓解,且逐渐加重,出现小腿肌肉饱满紧张,压痛明显,如排除原发疾病所致者,可考虑DVT。
2.5 警惕PE的发生 PE是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6 作好患肢的护理 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在髌骨上15㎝,胫骨结节下10cm画上标记,每天上下午各测2次,如果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肿胀较原来加重,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处理;嘱患者注意安全,避免碰撞伤肢;尽量不在手术肢体输液、输血及各种穿刺等护理操作,深静脉穿刺时避免反复操作加重血管壁的损伤,选择优质的内置导管。
2.7 正确选择麻醉方法、适当用药预防 对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首选椎管内麻醉;术中适当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粘稠度;严格掌握止血药物的适应症并酌情选用抗凝剂对高危病人进行预防,可予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低分子肝素钠15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同时严密观察凝血情况。
2.8 心理护理 下肢DVT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心中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3 体 会
DVT的形成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集,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液停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且病人活动少,若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更易形成DVT。若做到早期防治,对于术前高危因素患者可给予输注丹参液及功能锻炼;术中俯卧时尽量保持腹部悬空,避免下肢静脉血流被压迫[3],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术后鼓励并帮助患者进行双下肢功能锻炼;尽量避免卧床时间过长和制动过久,可使DVT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发生DVT的患者,告之早期绝对卧床休息的意义,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咳嗽、胸闷、胸痛等PE的症状,注意不能用力过度,禁止推拿按摩,防止DVT脱落引起PE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颈椎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影响人群范围较广,各年龄阶段均可患病,不过多发生于老年人【1】。颈椎骨折多为外伤引起,临床可表现为手足无力,行走不稳等,严重者可以出现行走困难甚至四肢瘫痪【2】。手术治疗是颈椎骨折明确诊断后的主要治疗手段,通常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恢复颈椎正常序列及稳定性,椎管彻底减压,从而恢复机体功能。但是很多患者遇到此疾病后身心受到很大负面影响,为此需要积极进行围手术期护理【3-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颈椎骨折患者36例,入选标准:符合颈椎骨折的诊断标准;无手术治疗的相对禁忌症;有不同程度颈髓损伤伴截瘫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18-68岁,平均43.42±2.14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16例,重物砸伤2例,车祸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持续颅骨牵引下,于颈前右侧作横切口,逐层显露椎前筋膜,影像学确定病变间隙,匙取出前方压迫颈髓的骨片,然后进行潜行减压。取自体髂骨块植入椎间隙,采用前路钢板固定上螺丝,影像学确定固定满意后,生理盐水冲洗后放负压引流,常规缝合、包扎与抗感染。
1.3 围手术期护理
本文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与术后护理,主要的护理措施为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及指导、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随访。术前护理方法包括术前访视病人,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保证术前充足的睡眠,情绪稳定,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手术。积极准备各种器械物品,确保完备齐全,并准备各种急救药品及一次性使用材料。术中要加强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的配合,尽量陪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不要紧张,给予心理支持。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流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机会。术后协助戴好颈托,搬运时动作轻柔,加强功能锻炼,确保头、颈、躯干处于一直线,维持颈椎相对稳定,防止牵拉、扭曲、脱落。
1.4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的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在入院时与出院即刻进行JOA评分,分数越高,颈椎功能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4.52±3.41min,术中出血量为104.56±4.25ml,术后住院天数为18.53±3.26天。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脊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身残疾。同时很多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内科疾病,这与一些患者身体机能退化有关,导致治疗比较困难,对于护理的要求也比较高【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之一,在护理中需遵循整体护理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由于颈椎手术部位险要,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要认真做好术前访视,手术器械要准备充足。颈椎手术是绝对无菌手术,所有器械均高压消毒灭菌并做生物监测。颈部保持固定中立位,并持续颅骨牵引,以保持骨折的复位状态。积极给予健康宣教,术后需要协助病人翻身,建议根据颈椎骨折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相应的整体护理模式。本文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术后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入院时为6.82±0.33分,出院即刻评分为10.93±0.3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手术期积极护理有利于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汉传,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31-1832.
[2] 曾俊,任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4-325.
膝部骨折内固定方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用于治疗股骨髁上骨折、髁上并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等骨折[1]。但是传统内固定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见[2]。护理干预是骨科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预后。合理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更快更好的恢复肢体的
功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不同护理模式在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有患者来源于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之间我院住院的骨折患者80例,都采用膝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年龄最小5岁,最大82岁,平均58.2岁。发病位置:左侧30例,右侧50例;损伤原因直接暴力20例,间接暴力60例。疾病类型:股骨髁上骨折25例,髁上并髁间骨折10例,髌骨骨折20例,胫骨平台骨折25例。根据入院顺序,我们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行膝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同时均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多数由于对手术后存在许多顾虑、对疼痛产生恐惧感,从而拒绝锻炼,因此首先要讲解护理与手术的必要性,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同时取得家属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合医生向患者讲解骨折手术治疗技术的可靠性,让他们清楚手术的过程及疗效,可利用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他们对手术的信心。
1.2.2 疼痛护理 注意观察疼痛的原因与特点,保持各关节正常功能位置。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肢体移动。如需移动病人,应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并告知如何配合,对损伤部位进行托扶保护。
1.2.3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高钙、维生素饮食,如奶类、豆制品、海带、鱼虾、蛋类等。注意饮食的多样化,以增加食欲,并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老年人肠蠕动慢加之活动减少易造成便秘,作脐周顺时针环形按摩,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1.2.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尤为重要,早期功能锻炼可以起到促进血液、淋巴液回流的作用,缓解患肢肿胀。
1.3 观察指标 用视觉类比量表(VAS)衡量疼痛程度,是一条100 mm的直线,最左边表示出0点,最右边100点,从左到右代表疼痛程度越来越重[4]。同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处理 将本文所有数据录入SPSS18.0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one-way 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VA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治疗组对疼痛的感受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VAS量表评分结果的比较(分,x±s)
2.2 满意度 经过调查分析,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0%(38/4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30/4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骨科疾病的不断增加,膝部骨折内固定患者也逐年增加。膝部骨折内固定作为创伤性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骨科矫形手术之一,已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随着这一手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其相关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5]。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治疗组对疼痛的感受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可降低膝部骨折内固定患者的疼痛感觉,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相民,洛长和,张兴志,等.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5例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6(4):228.
[2] 陆烈红.病人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17(12):937-938.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护理 体会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人工肩关节置换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肱骨近端是恶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按置换范围分为半肩关节(人工肱骨头置换单极与双极)和全肩关节置换两大类, 肩关节置换术主要为病人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其功能,稳定关节。适用于难以闭合和手术 复位恢复功能的肱骨头粉粹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等。[1]我科2009年1月~2 0 10 年3月对12例病人施行半肩关节假体置换术,经过术后的精心护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3周出院,经过6个月的随防,功能恢复良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过程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女9例,男3例,年龄22~70岁,平均55岁;肱骨头无菌性坏死伴严重创伤性关节炎6例,肱骨头小圆细胞型骨肉瘤2例,肱骨近端巨细胞瘤4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6例,定制型非限制性肱骨近端肿瘤假体置换保肢术6例。
2 观察及护理
2 .1 术前护理
2 .1 .1 心理护理: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术后效果不满意,了解病人心理反应,加强心理护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沟通,介绍相应的成功病例,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和医护人员相互协同,做好治疗与护理工作。本组1 2例病人均能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手术与护理。
2 .1 .2 术前准备:配合医生作好病人术前常规检查如肝肾功能检查、x线片检查、交叉配血等。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手术有关知识及存在的危险性,并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遵医嘱作好病人的皮肤准备、各种药物的皮肤试验,向病人讲解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及目的。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及相应的功能锻炼,并强调其重要性,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训练,为缓解术后不适,促进早日康复做好准备。
2 .2 术后护理
因手术创伤大,床边交接班时应注意观察的内容有:
2.2.1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半小时测1次,如有意外及时汇报。
2.2.2 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运动及末梢血运,及早发现血管、神经的损伤。
2.2.3 注意切口负压是否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伤口的渗血情况。
2.2.4 注意观察外展固定架是否使患肢外展50°~60°,前屈45°。并固定制动。一般固定3周左右。病人取平卧位,外展支架与床面平行,肘部略抬高,同时注意外展支架螺丝有无松动,位置有无滑移。
2 .3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术后第1天,手术侧手指各关节进行屈伸运动、握拳运动。术后第3天,疼痛减轻即开始被动活动,作手腕、肘关节伸屈,肩部肌肉收缩、伸展锻炼。术后第 5~7天开始进行仰卧位外旋和上举运动[2]。外旋运动时屈肘90°,用健手协助:上举运动时肘关节屈曲,用健侧手握住腕部上举过肩并用手触前额,逐渐超过头部。术后第 7~l4天增加悬摆练习,令病人弯腰患臂下垂,手持木棍,在地面上进行内旋或外旋画圈,并逐渐增大圈的半径。练习时躯体前屈,是为了减轻患肩肌肉克服重力的负担,而且可以使肩部肌肉进一步松弛。术后第3周开始增加等长功能锻炼。屈肘90°,用健侧手、墙壁作为阻力,然后等长收缩内外旋肌群。术后第6周,三角肌和肩袖的创伤基本愈合,开始逐渐做三角肌和冈下肌的主动练习。以上锻炼方式,每天重复5次,每次5分钟。术后随着时间推延,最初被动锻炼,随肌力恢复逐渐过度到主动锻练。
3 .4 出院健康指导
告诫患者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进行,才能保证肩关节周围肌肉无萎缩,有效地包绕假体,使假体不易发生松动和脱位。 4 小结
人工肩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病灶,解除疼痛,矫正畸形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3]。其手术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假体设计、适应证的选择、手术的方式和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护理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