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2 16:38: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规划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态规划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我国生态设计发展趋势与现实问题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还致力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却给我过环境带来了严重伤害,导致中国目前形成大量的畸形生存空间。但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学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相克性,但是这挑战正是我国城乡生态空间发展的趋势。

为了减少城乡差距,我国实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方针,不仅从信息、文化、教育处着手,到城乡建筑基础设施,到城乡建设规划,都实行了一体化方针,但是城市中的某些元素却破坏了乡镇原有的生态环境,如某些大工厂,带给乡镇的只有伤害。所以我国现在必须致力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发展、研究我国的生态城乡规划设计

2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概念解析

2.1生态规划理念

城乡生态规划概念即在尊重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更新现有陈旧规划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一种思维理念。

2.2解析

如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这一学说。之所以提出田园城市这一理论,正是由于当时英国出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造成了城市与居民生活条件相矛盾,城市与生态环境相矛盾。 当今社会仍然以这一学说为基础来建设城市,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

在田园理论提出的同时,美国社会迫于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即用大范围绿地将城市包围,在绿地做大量卫星式城镇,而且同城市一样,设有工厂等、娱乐、医疗等相关设施,以此吸引城市居民向外扩散,减少人口,降低城市压力。在我理解看来,当时所谓发展的卫星城市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快速发展小乡镇,来减少大规模乡镇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3.生态城市实例研究(欧洲)

欧洲城市由于处于发展期时大规模工业生产影响,同中国现在国情相似,大量的工业建筑打乱了原有的生态建设基础,大量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是大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规划师站了出来,致力于生态城市的改造与建设,到今天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例: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区

城市背景:

1960年的跟哈德居住区,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即没有对周围自然环境做有效的认证,做了大概的规划。到了1983年,规划师将居住区地理位置做了规划,并且同时意识到环境与居住区的相互影响,通过一系列对现实条件的检测,做了评估,对该居住区可能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做了预测。

但是由于进一步的检测发现,1983年中所做的居住区规划周围大部分为农业用地,更由于水文条件的影响,此处为动植物生存生长的料号区域,此处不适合居住区的建设,为了尊重自然,此前的规划全部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此区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居住区整体向西移动。这充分说明了设计者是从自然出发,从生态出发,将人文以生态相结合的前沿思想。

4.生态城乡规划实现手段

4.1提高城乡绿化容积率

城市与绿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存亡的,绿色代表生命,当下退耕还林便是最好的见证。大量做绿色景观,将其真正溶于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提倡发展生态空间的同时,一定要强制性保护生态区,制定相关法律来阻止人类进行破坏。

4.2提倡小城镇快速增长

小城镇即前文所提到的美国的卫星城镇,建设小城镇的目的即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迅速,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城镇发展,以此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消耗,这也符合低碳城市理论。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小城镇资源的浪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3科学性

科学定位,即科学合理的给城市定位,关其中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同时,同时判断城市与乡镇的价值所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规划视野,例如:我国在珠江区做规划,必须先考虑其沿海的大背景,在次前提下才能更具有科学性;要全面考虑结合全县各镇的功能布局,规划体系。

4.4生态城乡规划设计理念影响

在此理念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有了很大变化。例如山西省今年将建设60余个森林公园,这样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又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深圳也在提倡绿色规划,成为生态低碳之城。在天然的青山背景下,深圳将公园数达到60余个,与滨海大道有机结合,使深圳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廊。

5.当地域管理缺陷

由于很多地区为重工业区背景,例如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工厂是历史的延续直接建立在城市中央偏西处,周围环绕了居民区,商业区,如果说要鞍山市为了生态规划理念将鞍钢移除市区,那么只能说这是纸上谈兵的想法,这跟不不可能实现,或者翻过来考虑将居住区规划远离工业区,那么这也将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在中国像鞍山市这样地域特征的城市有很多,有些情况甚至于更加复杂。所以现在很多理论上说,在规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考虑生态,这一说法对于很多地区是不不靠实际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能做的是将二者统一协调,共同发展。我们要保证土地和城市共同健康成长。

如今生态规划理论很过,像美国以及很多发达国家传来了很多方法,但是我国必须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前提,而且美国社会地广人稀,不同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随意规划谋篇空地作为景观绿色规划,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像发展中国体制那样,首先尊重国情来足部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事业。

总结

在科学理论引导下,打造生态城乡空间将是中国城乡规划的终极目标。这一行业将在中国未来建设中起主导地位,这里除了对生态区域的规划保护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例如我们要大量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材料、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些绿色材料运用到绿色建筑中,做我们的低碳、环保、节能建筑。为城市建设减少压力。

总而言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正在迅猛前进,我们在立足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为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生命的可持续,作为新时代的规划师要站在科学的前端,在合理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带领中国城市走向健康、安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

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在规划设计中更应该保持自然地貌、生态的原始性,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是我们艺术设计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课题。本文以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规划设计为例与各位同行进行规划设计原生态性的探讨。

一、项目简介

广西毛南族环江县中草屯生态农场位于县城西北部45公里处,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紧靠河池市重点打造的旅游区——牛角寨风景区。项目内有深山、弄场、溪流、山洞等。在规划之初,笔者进行多次实地考察,提出进行原生态性的规划设计:①进行合理的土地整改。将农场多地进行整改填平;在农场中心位置修建主题木楼;修建生态停车场。②依据地形,修筑水坝、水库。修建水坝蓄水;利用水库区进行野鸭等水生动物的放养;水坝下游进行休闲游泳等;修建人工滑水道;在库区上游设立生态放养区;在后山修建休闲垂钓鱼池。③规划区域,依据要求规划成为梯田果林区、休闲娱乐区、烧烤区、生态畜牧放养区、水库区、畜牧农舍、游泳区等。④植树造林。种植相关果树、名树、青竹等。

以上设计全部依据地形进行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每一个区域并认真考虑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及循环性。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两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本文所进行的中草屯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正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研究

根据生态学的理论,生态农场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这个系统内,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投入最少的资源和能源,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品,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

生态农场的特点主要是:①因地制宜。生态农场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基础上的。在不同区域范围内,只有对当地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生态农场。②综合性。生态农场与普通农业生产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通过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规划来提高生产率,从而避免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③稳定性。包括营养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重含义。

在规划设计当中,应根据生态农场的特点来进行。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规划设计后的综合运用能力,维持生态的稳定性。

三、规划设计的原生态性

原生态一词的出现,首先基于将自然做一种生态性的理解,也就是说自然具有生态性。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原生态性,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原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全球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方向。原生态文化不等于生态文明,然而生态文明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对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扬弃,原生态文化则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民间瑰宝,是生态文明大厦建设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没有现成的方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发挥,但也不是异想天开。必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2、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

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间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为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篇(3)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faci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环境,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保护,将加强与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 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2、转变传统生活方式。 尽可能的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调节、 循环再生、 生态制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绿地系统、交通系统以及城区建筑建设,以便实现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3、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在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规划时,应当以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引导,将市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实现由过去能源消耗性增长向着依靠科技进步增长的转变,通过大力发展重点项目而促进低能耗产业、 服务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等的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1、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1)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城市路网规划。 城市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各项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城市的路网对整个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样,它联系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城市是否能正常运转。 在规划设计路网的形式(或走向)的时候,除了考虑人流、 车流以及市民空间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个城市将来的通风状况,只有整个城市有良好的通风状况,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风。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 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 利用、 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规划原则。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 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阈限物质法。任何空间、 资源规划均有一个 “度” ,要考虑“最适” 和 “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二、多样性共生原则。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第三、相生相克原则。在系统中总存在着子系统间既共存又制约的关系,一种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态要素上体现出来。 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 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则。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降低资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洁能源、 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模式的演变,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 产业结构设置高效能的运转系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要求。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 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第一、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第二、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第三、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 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 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注重节能、 低耗、 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 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改善生态环境规划、 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 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 坑、 塘、 湖、 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3)绿化系统的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 规划由公园、 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 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 防风林、 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 高度搭配、 树冠大小、 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玲.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04)

[2] 谭佼. 浅析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J]. 经营管理者, 2011,(09)

[3] 罗保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05)

[4] 李颖. 汉江之花 城中之岛——襄樊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J]. 华中建筑, 2006,(12)

篇(4)

1 项目概述

新街河公园位于广州市花都区,东起铁山河河口,西至京广铁路桥段,全长约6.68公里占地面积约238万㎡,其中:水域面积约125万㎡,陆地面积约为113万㎡。设计内容有:园区内各功能区域及配套设施等的园林景观设计。

2 生态公园设计原则及目标

(1)设计原则。本项目提出了“整体协调、特色营造、人文关怀、自然生态”这一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来贯彻这一主导思想。①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山体形态,公园的园林景观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全面提升整体环境的品味和档次。②加强公园的可识别性和设施的使用价值,创造公园独特的滨水景观风情。③研究当地的人文景观,充分满足人对亲水性公园的渴望以及与之交往的需求,为人们的休闲、旅游、娱乐等创造舒适的环境。④尊重自然、注重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和提升。

(2)设计目标。本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亲水性主题公园,进一步优化花都区的城市环境,延续城市文化脉络,打造花都区“一河两岸”的亮丽风景线,建设成为市民水上生态公园。公园的建设尽量保留现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滨水水岸线以及山体轮廓线,并重点设计滨水景观带。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环境,以绿化为主,建设成为集河流恢复、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滨公园。

3 总体设计

本公园设计范围为新街河(拦河橡胶坝到迎宾大道)生态公园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带的主要部分,公园的设计旨在为游人提供多样的游憩空间和场所,并营造丰富而多层次的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节点,通过内部水系的营造,满足人亲水、近水的需求。方案以独特的立地条件为依托,以表现和体会生态型绿地为原则,做到培育与利用相结合。根据地块所处的位置和自身特点,整个公园划分为休闲区、生态体验区、步行桥景区、滨水主活动区、生态培育区、生态标本园区和拓展活动区等功能区块。

公园整体上采用现代自然风格为主的设计手法,局部利用地块原有肌理组织景观。同内开挖自然式人工水系与城市内河体系连接,主要景观围绕水体和主园路展开,利用地形改善防洪堤与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提炼,创造出更胜自然的优美环境。

方案的竖向设计主要考虑景观需要和排水功能两方面要求。并且两者相辅相成,在满足排水功能的要求下,营造优美景观。本地块在规划建设后,基本呈四周高,中间低的格局,部分地段还有较大的高差。竖向设计随形就势,低处挖湖、高处堆山。地块中央设置水系,一方面作为游人游览和活动的主要背景;另一方面,收集公园内及周边汇集的雨水,加以景观利用,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现有防洪堤与地块的高差约有3m~5m,本方案沿防洪堤塑造地形,缓和规则生硬的河堤影响公园景观。水体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汇集与中心湖面,与城市内河相接处设置闸门,下游设置提水泵,以保持湖面常水位。

4分区设计

(1)休闲区设计。该区域东起新广花路,西至铁路桥。此区域靠近居民区,北接秀全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沉淀,设计主要考虑到周边市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和河道生态的展示示范,设置文化广场和市民广场等,广场又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充分体现以人为体的设计理念,展现花都最休闲的地方。

(2)生态体验区设计。生态体验区位于新街河河道的中上游,考虑到原有砖窑厂和其他旧厂区等,以及原有水塘的河堤现状,主要对原有的砖窑、石灰窑等进行改造,形成集遗观览、历史博览功能的艺术体验区。南面自然山林中设置国花雕塑公园、康体游乐园等,并在整个公园制高点设置标志建筑,供人们登高远望,浏览一河两岸的美丽风景。

(3)步行桥景区设计。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方案利用防洪堤的放坡要求,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4)滨水主活动区设计。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该区域东起迎宾大道以东300米,西到凤凰桥,作为花都的门户,一方面是景观和视线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公园方向的人流量较大。满足这一功能要求,在迎宾路两侧设置公园入口广场,广场是使命聚会、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设置观演台,适合与大型的节假日庆典活动。同时,在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为了开阔视野和大气的空间效果,新的设计拓宽原有水面,沿规划路边设置绿道,由2米自行车道和3米人行道组成,并沿途设置亲水平台、休息坐凳、景观灯柱等景观,丰富河堤景观带。

(5)生态标本园区。生态标本同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于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6)生态培育区。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5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1)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窄问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要注意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如水杉、池杉、菖蒲等,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结合生态公园规划实例分析,提出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从中打造一个优雅休闲的亲水性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完的好去处。

篇(5)

Abstract: With the process accelerat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ban population rapid increase and the resources decrease make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and the environment been damage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quality of city residents is being dropped, and the urban ecological has come to extremely dangerous degree. Before the severe and objective fact, people have to re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view and value system that the domestic most city is pursuing now. It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to Insiste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walk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promote the city harmonious and health development, meet people’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yearning nature, and also one of the main symbols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basic concepts, and then briefly describ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 in view of the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should be followed by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urb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 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亦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课题。

一、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 方法,应用规划科学、 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 环境学、 城市学、 社会学、 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 经济、 资源、 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表现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包括: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远景规划则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更广的地域空间, 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过程,预见城市增长到稳定态的进程。

1 城市基质、 廊道和斑块。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 体量的建筑体, 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 城市中的廊道, 主要是人工廊道, 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 通常是城市中物质、 能量、 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 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 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 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 公共绿化地、 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 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 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 减少环境污染。

2 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 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 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 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 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 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 廊道、 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 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 在生态理论指导下, 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 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 合理安排功能布局, 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 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 能流的高效流通, 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 乔、 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 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4 文化生态建设。城市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 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将城市的特色资源与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创造出一种独具特色、 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这是搞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失去即成千古遗憾。既要保护原有文化资源,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做到在协调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协调,不断创作出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有整体美感的城市建筑群。

5 社会生态规划。首先是要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程度是生态城市体现对人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应包括对人从生到消亡整个过程的关怀,这既体现对人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关怀,更能体现人在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关怀, 同时, 也要体现在社会性、 自然性灾难时有安全保障。 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应包括每万人医生数、 社会保险普及率、 每万老人 “托老院” 数、 社会安全应急措施完善程度、 特殊人群受益率等。其次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是保证生态城市稳定、 民主、 安全的重要方面, 没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 生态城市就不可能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顺利运行。

四、生态平衡问题与城市的发展趋势

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内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自然界中, 诸如森林面积减少、 沙漠扩张、 草原退化沙化、 水土流失, 气候旱化、 洪水泛滥、 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 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人工、 自然生态系统, 如农田生态系统或城市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食物网、食物链比较简单,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 很容易使其结构破坏, 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 一般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 即生态阀值比较小, 只靠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有序的耗散结构、 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城市化过程中, 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 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篇(6)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

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者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规模化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的工业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包括化学品泄漏)、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篇(7)

Abstract: urban residential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urban structure, also is the main carrier of urban comprehensive function, it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sibl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of a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Residential area layout planning is one of the key links in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quality of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largely determine the residential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determine its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quality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refore, research,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layout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Housing;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l 生态小区内涵及特征

生态小区与传统小区相比有本质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有序性和循环性等方面。生态小区的建设符合3R原则(重复使用、节约、再循环使用),能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境,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小区的和谐性反映在任何自然的关系上,生态小区能够营造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周边环境,让人们回归自然,让人群和谐共处。生态小区的高效性需要各种能量在系统内部的高效率的流通转换,最后达到资源投入少,但产出多、污染少的结果。生态小区的持续性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小区的有序性体现在对资源利用、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环境整治等高水平的管理方面,能够保证生态小区内部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发展。生态小区的循环性体现在生态小区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紧密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换与循环和其内部各要素之问的相互循环。

2 生态小区的建设要求

2.1 整体绿化要求

首先,小区的建设需要体现整体上的生态文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生态小区建设时就需要计划实现节能、节地、节水、低污染以及物业等的有效管理。在生态小区体现整体生态文明的同时需要加强绿化的建设,绿化植物的空气净化功能和湿度调节功能能够给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生态小区建设时需要优化选择绿化植物同时注意加强水景的再造和自然水网的利用,促成其构成一个小范围的生态圈。

2.2 防止污染的要求

防止污染需要生态小区的建筑用材应全部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可以尽可能的回收利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防止和消除居住区中存在的诸如噪声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放射线污染和粉尘污染等多种污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双层或多层玻璃隔绝噪声;减少粉尘的排放;对污水进行分级过滤和生化处理等等,以使居住环境质量得以有效地改善。

2.3 节约资源的要求

生态小区的建设需要重视对污水的回收,对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对节水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确保小区用水的质量和正常供给。除了节约用水外,生态小区的建设还需要重视节能,不断提高住宅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的消耗,大量采用节能电器产品。同时要提倡居民使用新能源,例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地热采暖等。

2.4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小区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的社会体系的有机结合。生态小区建设的时候需要达到资源、能源在小区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平衡和循环使用。同时,生态小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的需求与作用,因此,应将小区建设紧密地与环境及人类的生活本身融为一体,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

3 生态小区的建设要点

根据2001年5月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我们知道生态小区的建设需要在能源和水、气、光、声、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9个方面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1能源系统

生态小区的能源系统建设,重点应放在建筑节能与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建筑节能重视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达到50%。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能源节约技术和措施,如自然光照明、节能电器、节水设备等,其他节能措施节能达到5%。生态小区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应至少要达到小区总能耗的一定比例以上。

3.2 水环境系统

水环境系统的建设重点应放在节水、水的重复利用与水环境系统集成3个方面。在节水方面,重点加强节水器具的使用。在水的重复利用方面,重点宜放在中水使用和雨水收集上。在水环境系统集成方面,重点可放在水环境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根据有关标准,生态小区建设水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居住区总用水量的30%,供水设施采用节水、节能型,节水型器具达到100%。直接饮用水,覆盖率达到80%。

3.3 气循环系统

气循环系统主要指生态小区居民所处的大气环境。虽然我国还没有对住宅小区的环境提出具体要求,但其至少应符合以下标准:第一,生态小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应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第二,卫生间具备通风换气设施,厨房设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住宅自然通风面积达80%,以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空气新鲜。

3.4 声循环系统

生态小区建设考虑声循环,主要是为了让小区居民远离噪音的污染。生态小区建设之初需要精心选址,并应对周边噪声源进行测试分析。室外声环境系统设计应满足:日间,噪声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建成之后,也需重视采用人工降噪措施,如减震、隔声措施等。达到使室内日问噪音小于35dB,夜间小于30dB。

3.5 光环境系统

指小区内的自然采光系统与人工照明系统。生态小区的光环境系统的建设首先应该避免炫光、阴影等光污染,不得采用霓虹灯等强烈灯光做广告,不得采用玻璃幕墙等等。其次,要注重室外景观的视觉可达性,在室外公共场地采用节能灯具达到100%,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3.6 热环境系统

热环境系统,旨在采用符合节能、环保卫生、安全原则的住宅供暖、空调技术,给居民营造一个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环保要求的环境。建设重点在于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的使用上,具体还要结合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各种绿色能源,为小区提供热环境。

3.7 绿化系统

生态小区绿化建设与我国目前的住宅小区绿化建设相比更强调其生态功能。它的建设重点除了满足绿化率(达35%),种植保存率(95%)、植物种类(多于50种)等指标要求外,更要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应加强垂直绿化,垂直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总面积的20%。

3.8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主要指对居民区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置。生态小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应遵循3R原则(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无害化原则)。小区生活垃圾包括收集与处置的部分,收集、处置率应达100%;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分类率应达到70%。

3.9 绿色建筑材料系统

生态小区的绿色建筑材料系统指小区建设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应该符合国家绿色建筑材料的相关标准。在生态小区建设中,应加强对3R材料的使用,使用率应达到30%。同时要采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的建筑材料和产品,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4 结语

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这才是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64-2

1 规划背景及综述

1.1 规划背景

环境保护是世界性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

1.2 生态示范区类型

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1.3 规划综述

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的打造、建立及经营,是综合性的生态示范区,必须基于现有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修复、扩大再利用;以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为基础,以适度开发利用为促进,通过生态湿地环境的建立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效益来回馈生态环境建设,满足规划区生态、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是海陵区探索城镇近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试点。

2 规划概况

规划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至碧桂园、泰东河,西至卤汀河,南至新通扬运河,北至启扬高速、海陵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38平方公里。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遗存分布于海陵和兴化两地。基地位于海陵与兴化之间,与海陵主城仅一河之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著名历史文化资源有渔行古村,重大节庆有大型庙会活动。海陵城北生态示范区域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属苏中里下河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组成部分,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乡,坑塘及水域面积约占规划区用地的26%。

在规划区北侧有启扬高速,从扬州到启东,贯穿江苏省东西,将规划区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便捷联系起来。

3 发展功能与定位

3.1 功能定位

展示海陵“生态名城”的绿色载体,彰显“渔行文化”的城市名片,体验“水城慢生活”的旅游胜地,推广“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功能导向

生态功能:以湿地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海陵区北部的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旅游功能:依托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适度发展的,集水乡生活体验、生态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功能:以泰州整体文化及渔行村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慢生活”体验区;农业功能: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集现代高效农业、特色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配套产区。

3.3 发展引导

配合泰州发展趋势,依托海陵主城及主城区所倡导的“水乡慢生活”主题,与主城合二为一,建设成为海陵区水乡主题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

4.1 发展导向判断

规划区所处的城乡结合地区的特殊地理区位,促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南游、北农、西居、东林”,具体如下:

①南游。北部生态区通过整合渔行水村、丁冯村和唐甸村的优势特色资源,适度发展城市近郊水乡休闲旅游,融入主城区“以水为魂,打造梦里水乡慢生活”的旅游主题,并承接主城区旅游功能转移。②北农。在城北现代农业走廊规划中,已确定了本规划区作为农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依托已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壮大,发展形成泰州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③西居。规划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现状杂乱蔓延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合归并,集中布局安置在海陵北路沿线,形成了西部集中带状的整体式规划格局。④东林。规划区东侧人口密度低,农村居民点少,不受各类建设用地及污染源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林地资源;是发展生态涵养林的理想区域,通过逐步关停沿河造船企业,实行生态复育行动,发展生态涵养林,加强整个规划区的水体生态涵养。

4.2 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连两心、一带串四片”功能格局。

①一轴连两心。一轴,即以东风北路为主轴的生态展示轴。两心,即水乡休闲中心和生态度假疗养中心。水乡休闲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依托渔行古村和丁冯水村,集乡村体验、水上娱乐为一体;生态度假疗养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结合规划生态湖设置,集滨水休闲、疗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②一带串四片。一带,即生态缓冲带,沿宁启铁路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四片,生态农业片区,水乡休闲体验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和生态复育片区。③三翼接四方。三翼,即西侧的卤汀河生态涵养通廊、南侧的新通扬运河生态涵养通廊和东侧的泰东河生态涵养通廊。四方,即北部的里下河湿地生态区、东北部的溱潼湿地生态区,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的城北生态大走廊。

4.3 用地布局

规划用地布局以片进行统筹安排。

4.3.1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在泰渔路以北设置大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在泰渔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设置观光农业用地;在社道河以东、泰渔路以北设置标准化水产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海陵北路设置条状村庄建设用地,并配备相应公建用地。

4.3.2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根据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片区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归并,同时考虑到“就地城镇”发展需求,在渔行村北侧、东风北路宁启铁路交叉口西南侧、站前路海陵北路东南侧设置商业用地,用于社区层面公建配套。在东风北路与盐河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公园绿地和商业用地,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水乡特色旅游的门户;在东风北路、站前路交叉口西南侧增设商业用地,主要用于花卉交易。

4.3.3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放大东北部水面规模,打造人工生态湖,并结合湖面增设旅游开发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保留东风北路、社道河交叉口东北区域及社道河、斜风河交叉口西南区域村庄建设用地。

4.3.4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取缔盐河沿岸违章造船工业企业用地,保留盐河北侧苏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交通系统,全面支撑生态区交通发展目标――“快速通达、有机互联、慢行体验”。

5.1 对外交通规划(快速通达)

规划区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为骨架的“三纵三横”方格网对外道路交通系统。

5.2 乡村道路规划(有机互联)

乡村道路具有三大服务主体:自身交通出行,产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交通需求。乡村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对各大功能板块(生态板块、旅游板块、农业板块等)进行有机串联,加强各大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

5.3 慢行交通规划(慢行体验)

5.3.1陆路慢行交通

规划结合乡村道路的设置,整合自行车慢行交通,划定自行车道,形成环生态区的陆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交换乘枢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沿途多处选点设置B+R非机动车租赁硬件设施,统一管理,便于游客就近租/还。

5.3.2 水路慢行交通

通过对河道水系的深度梳理,选取并打通部分水体条件较好的河道,结合旅游功能的布局,形成水路交通游线。

5.4 公共交通规划

5.4.1 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

东风北路和盐河交口区域西侧,是生态区休闲旅游主起点,客流集散量大。规划结合旅游功能的设置,在该区域建设1处公交首末站,并打造成为换乘枢纽,用以对接泰州主城往返的公交流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流。

5.4.2 公交线路

结合公交首末站的设置,规划设置2条双向环路的生态区内部公交路,串联生态区所有功能板块,实行本地居民公交出行与游客游览共用形式,根据季节性公交客流量弹性设置发车间隔时间。

6 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管制

6.1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规划借助泰州市总规中确定的“清水维护通道”,将本规划区与城北地区其它生态群落连通融为一体,从大区域角度建立整个城北地区的“生态湿地体系框架”。

6.2 生态功能及空间管制区划

结合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要求,将全区划分成3个生态功能管制分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3个生态区包括:禁止区、限制区、宜建区。其中禁止区面积为625.48公顷,具体可分为:设施农业区228.69公顷,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为限87.18公顷,卤汀河生态通廊37.29公顷,泰东河生态通廊13.19公顷,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43.19公顷,宁启铁路生态通廊61.86公顷,生态复育区154.08公顷。限制区占地面积395.19,分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为限199.07公顷,生态涵养区196.12公顷。宜建区占地266.13公顷,分为:生态宜居区247.19公顷,生态经济发展区3.72公顷,生态旅游开发区15.22公顷。

①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卤汀河生态通廊、泰东河生态通廊、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宁启铁路生态通廊、生态复育区7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625.48公顷,是景观及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②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生态涵养区2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395.19公顷。该区域现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区域之一。各生态分区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和林业,禁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建设,该区以生态资源建立与保护为主,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利用。③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生态宜居区、绿色产业发展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共三个生态分区,是城北生态区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亦是本规划区的主体经济产业区域。

7 结语

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如何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为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篇(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选择的是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维护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变革势在必行。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就成了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一、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互不干涉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脱销原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产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注重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应优先考虑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基本设计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河、沿湖等周围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集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的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有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垂直绿地、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三、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通过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施。苏州园林在规模、布局、风格、色彩等方面以自然、小巧、淡雅为主,设计上更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全园布局,自然和谐。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的新潮流。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口剧增、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生态被破坏等现象已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的环境问题大讨论。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化面积大量减少,各类建(构)筑物在损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才得以建设。为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并持续健康地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以打造生态城市为理念,让人们能够与自然良好融合,在健康、自然、安乐的环境中享受各种资源,促使我国的人居环境问题得以改善,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生态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形成经济、人、自然之间的完美融合,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手段,采用最佳的生态位,进行的人、城市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方针、计划等,结合城市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将尽可能地满足城市发展及人类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手段。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结构产生变化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特殊性,同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还应该结合实现规划可实现性等因素。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主要有:(1)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2)确保城市发展空间;(3)对区域文化的保护;(4)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该考虑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促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实,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明晰城市规划现状及未来发展,以空间、时间、意识为出发点,设计出一套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使经济持续化发展的协调性最优方案。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法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理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运用设计理念将各种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

1、高效。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网,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共生关系发达,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就高。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原理、开拓边缘原理、共生原理都是生态原理的组成部分。

2、最优协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基础。城市人类活动的强度是否能够与城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因素的平衡。生态城市的平衡最核心的是进行自我调节,运用最适功能、最低限制因子原理来进行协调。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都应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来展开。在城市规划时,应从时间、空间、意识上进行动态思维的把握,并准确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规划中的时间定位、时间序列、时间限度进行统一规划,准确把握好时间轴;规划中的空间则要落实到具体的规划中,以土地功能区划为主;意识则是规划方案中以超前的创新思维来预测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在规划中,应把握时间、空间和意识之间的协调性,并将三者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在三维定位上的可行性。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通过对生态型城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中可以看出,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是随着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变化的,下面我们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生态型城市的建立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基础,生态型城市规划又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所以,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要与城市规划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紧密联系起来。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空间布局、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的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型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及有机结合,使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的满意度增强,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水平。生态型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比如:在土地利用方面,在空间规模预测上要充分考虑其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区的划分;在绿化方面,建立绿地系统和绿地景观系统等,充分利用自然循环系统对生态绿地系统进行设计;在生态保护方面,对当地自然历史的保护要充分结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衔接,设置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

(二)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生态,二是规划标准。在生态型城市规划中,把生态环境放到首要的位置,所有的城市建设活动和行为都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而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也要重视城市规划标准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控制、城市设计和城市用地等。而生态型城市规划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布局、环境容量、土地利用与规划生态功能区等。经过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我们发现,生态型城市规划中的规划生态功能区、环境容量、土地利用、人口适宜容量等都与城市规划标准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要想使城市规划的标准内容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内容相结合,就需要在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加深并扩大两者之间的相应内容,才能达到有机结合的目的。

(三)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使城市的规划更加标准和规范,所以城市规划标准有效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是,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而制定的,所以两者的规划标准会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有许多城市已经初步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指标体系,其中有提到建设绿地、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优化公共设施等内容,但这种形式并不是以指标形式直接出台,所以基本达不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只有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机整合,才能为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借鉴。

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与生态景观系统完美融合,必须要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相结合,用理论引导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个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问题,更要综合考虑各类因素,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生态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尊重自然,同时将城市建设向着更有利于宜居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 电站设计规范 下一篇: 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