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间借贷记账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什么是借贷记账法
1.1东方国家的复式记账法
中国是东方国家的代表,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和文化,我国官厅会计在汉代就有文献记载,“月计岁会”是我国会计核算的写照。我国官厅会计也是复式记账,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财政收人总账与地方政府省、府、县财政收人的明细账,要在总额上相等,只是记账方法是“收付记账法”。而民间商号会计核算方法,在明、清时期,会计核算中“龙门账”,在盐商、票号等等商人会计核算中应用,记账方法,也是复式记账的“收付记账法”。
(1)西方海洋新航路出现以后,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造就一大批制造业大公司和对外贸易的大公司,比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对外贸易公司,会计核算上采用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
(2)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意大利,成为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发源地。
自从迪亚士·达卡马·哥伦布·麦哲伦在巧世纪一16世纪相继开辟西欧通往世界的新航路以后,世界贸易空前扩大川,欧洲的对外贸易空前高涨,会计核算也应运而生,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产生,也在情理之中。
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路卡·巴其阿勒的《算术·几何与比例的概要》〔幻,不仅是关于代数的最初印刷文献,而且其中设《计算与记录要论》这一章,论述复式记账。巴其阿勒的著作,是关于复式记账的最初印刷文献,为以后的复式记账法的普及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巴其阿勒不是复式记账法的创始人。与此相比,作为记账、算账的方法,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的商人已经能够解决实际业务了,而借贷记账法是应用了复式记账原理,最早在意大利借贷商人及早期银行家们所使用。复式记账原理在西方一也是源远流长,人们给以高度评价,19世纪的数学家阿瑟·克里(Arthurcayley)说复式记账原则“像欧几里德比例理论一样,是绝对完整的”。歌德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一书中说,复式记账“是人类心灵中产生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东方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复式记账的国家之一,只是记账方法是收付记账法。比如:我国明清时期商业活动中的“龙门账”和“四脚账;是我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方法。
(3)什么是借贷记账法?
所谓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2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2.1在账户中,用“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把每个科目所属账户的账?都区分“借方”、“贷方”和“余额”三栏。借方在左,贷方在右,以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
借贷记账法使用的“借”、“贷”二字,已同本来的字意(即“借主”、“贷主”)相脱节,演变成了一对单纯的记账符号,有其专门的含义。“猎”、“贷”的含义因账户性质不同而恰好相反。在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收益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力口。
2.2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用相等金额,一方面已人1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记人1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贷方,记人借方贷户与贷方账户的数额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3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进行试算平衡
由于借贷记账法在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时,都必须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账方向相反,金额相等。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如1个月),所有账户的借贷发生额双方合计必然相等;所有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与贷方期末余额计数也必然是相等的。其试算平衡公式是:
期初借方余额合计二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本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利用这种平衡关系,就可以检查各账户记录是否正确,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2.4可以设置和运用双重性质的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按经济性质一般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类。但为了灵活地处理账务,也可以设置和运用,既可以是资产又可以是负债的双重性质的账户(共同性账户),如设置“待处理财产授意”等账户。双重账户(共同性账户),应根据他们期末余额方向来确定其性质,如果是借方余额,则资产类账户;如是贷方余额,则负债账户。 3借贷记账法在农业企业核算中应用
现举例说明农业企业的会计分录的编制:
例1某种植玉米农业企业20XX年6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由上级主管部门投人资本金2万元,存人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所有者权益账户“实收资本”增加2万元。同时,使资产账户“银行存款”也增加了2万元。两类账户同时增加。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编辑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20, 000.00
贷:实收资本20, 000.00
(2)企业以银行存款1000元偿还银行短期借款。着笔经济业务,使企业负债账户“短期借款”减少1000()元,同时,使资产账户“银行存款”也减少1000元,两类账户同时减少。根据记账规则,编辑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借款10, 000.00
贷:银行存款10, 000.00
(3)企业以应付票据100()元,偿还应付账款。
这项经济业务,只涉及到负债账户。“使应付票据”增加,同时,使“应付账款”账户减少。根据记账规则,负债类账户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编辑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账款1000.00
贷:应付票据1000.00
(4)企业开转账支票一张,以银行存款5000元买玉米种子。
借:玉米种子50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0
然后,将各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以后,即应记人有关账户,这个记账步骤通常为过账,内容略。
4借贷记账法在农业企业核算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厦门大学李建发教授在他的著作《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中详细地介绍了美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改革情况,暗示性地指出预算会计的国际化改革趋势在所难免。回顾我国10多年的企业会计改革,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看,与国际惯例充分接轨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我们无法从企业会计改革的轨迹推断出预算会计改革的路径,但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的,环境也随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于经费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完全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来解决,同时由于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的加深,高校会计制度的国际间协调已经有了客观需求。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力求通过对美国高校会计体系的演变及其现状的,探索一些客观性的东西,为我国高校会计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会计规范体系:“双轨制”的演进
美国将大学分为政府型大学和非营利性大学(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会计规则。政府型大学主要由州与地方政府资助,其会计规范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告;非营利性大学则由政府以外的经济主体资助,其会计体系则服从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高校会计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直至1989年才最终确立了现在的“双轨”模式。
1.早期由NACUBO规范会计核算的。“全国大专院校事务官协会”(NACUBO)是一个民间的协会组织,就像美国其他的协会组织一样,NACUBO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标准,并形成《高等教育财务会计与报告手册》作为对高校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约束。NACUBO的权威性得到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认可,如1973年AICPA的“行业审计指南”中,有关“高校审计”部分就采用了NACUBO《手册》中的内容,1974年AICPA的“财务状况报告(SOP)74-8”中“高校财务会计与报告”部分也是按照《手册》的内容制定的。NACUBO现在仍然是美国高校的非官方管理机构,只不过在FASB和GASB成立以后,NACU BO就不再制定新的会计规范,而仅是在高校范围内对FASB与GASB的准则进行解释与。
2.FASB与GASB“斗争”的时代。FASB成立以后,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于1979年赋予其制定所有非营利组织(不包括政府)的会计准则,这其中包括那些非营利的高校。1984年GASB成立后,FAF又授权它制定以州和地方政府为会计主体的会计准则,公立大学就被划为GASB的管辖范围中,这样,就出现了高校按照公立与私立分别适用不同准则的情况,如下图:
财务会计基金委员会(FAF)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非营利高校(私立)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政府主体高校(公立)
GASB在成立之初就发现了这个,提出应指定一个单独机构来制定大学(公立和私立)的会计准则。FAF于是联合“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GASAC)组成了复议委员会,预计用5年时间,在1989年4月前,完成对高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这一问题的调查。在这期间,由于FASB一直没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所以两个机构没有形成准则冲突。这种矛盾终于在1987年暴露出来,当年8月FASB了第93号准则,要求所有的非营利组织(包括高等学校)都必须从1988年开始提取折旧。然而此前政府高校一直按照AICPA公布的“高校审计”不提取折旧。针对这个问题,GASB立即了8号公告,不允许政府高校执行93号准则。此时,FAF的五年调查还没有最终结果。对于GASB的反应,FASB做了让步,了第99号准则《非营利组织折旧确认的生效日期的推迟》,决定将93号准则的生效日推迟到1990年1月1日,以等待FAF的审议结果。1989年11月30日FAF终于做出决议,确定将GASB的行政管辖权限定于州与地方政府的会计主体,包括政府承担的高校、卫生机构以及公共事业单位;FASB为其他会计主体制定会计准则,包括非营利性大学和卫生保健机构,并建议两个委员会相互协调,尽量减少相似会计主体同一事项的差异。
3.两组织协调发展的时代。重新确定了职能权限后,FAF要求两组织在制定准则时尽量相互协调。1991年,GASB了第15号公告,允许公立高校会计报告采用“政府模式”或者“高校审计模式”,部分地承认FASB的一些规定。1993年6月FASB了第117号准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要求高校在披露信息时以高校为主体,这不同于传统上以基金为主体的披露方式。1999年11月,GASB第35号准则《大专院校的基本财务报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要求公立大学分别按照“主体层面”和“基金层面”编制会计报表,前者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必区分各基金的详细情况,后者仍然按照传统的基金报表格式。GASB第35号准则实质上接纳了FASB的117号准则,公立与私立大学会计报告逐渐走向统一。
二、“基金”会计为主的核算方法
美国高校会计核算在传统上就使用“基金会计”模式,尽管FASB117号准则已经不再要求私立学校按照基金会计核算,但现在美国大学仍然主要以这种模式核算。
“基金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将收到的各类资源按照提供者限定的用途分为几类基金,每类基金账户各自独立,分别登记收入、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并在会计期末结出余额。最常见的基金类型包括:(1)流动营运基金。是为了完成学校主要任务(如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的经济资源,该基金一般分为限制性的(如学生的补助、科研活动)和非限制性两类。(2)房屋与设备基金。用来更新学校长期资产(如房屋或土地),或者为偿还长期债务而储备的资源。(3)贷款基金。用来向学生、教师和雇员提供借款的资源。(4)留本及类似基金。是指从捐赠人处获得的,只能花费本金获得的收益,却不能动用本金的捐赠款。(5)年金和终生收益基金。指附有延期赠予协议的基金,收到捐赠的人必须要等到特定时间以后,或是协议规定终止后才能使用该基金。(6)基金。学校充当保管员,为存款人(比如学生组织)保管钱的一种基金,存款人可以随时支取。
高校“基金”实际上将一个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分成若干个小的“记账”主体,对于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区分不同的记账主体登记,而不像会计那样只有一个记账主体,这就会产生同一个会计科目(比如“现金”)分布在不同的基金科目中,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分类披露。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是高校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了反映各类资金(拨款、捐赠、赞助等)的使用情况,所以它要采用分门别类的“基金”来体现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要求。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投资人将资源投入后,关注的是盈利性,对于资源被经营者如何使用并不关心;学校是非营利组织,它的义务是按照资助人的要求将资源用于指定的用途,相对于投资人来说,资助人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上述六类基金中,“流动营运基金”是用来核算学校主要经营活动的账户,记录的都是日常业务活动,一般包括教学、科研、公共服务、教学支持活动、学生服务、学校支持活动、房屋使用与维护活动、奖学金、强制性划转、非强制划转、辅助企业、和独立经营部门。有些学校的辅助企业、医院、独立经营部门采用自主经营核算的,那么就不必在基金会计中核算,而是单独地采用企业会计模式。在流动营运基金中,发生的所有业务都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进行核算,其基本程序与企业会计核算原理十分近似。
三、启示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始终伴随着预算会计的改革而变动。新成立初期,高校执行的是和政府一样的预算、决算办法;1965年高校会计核算由借贷记账法改为收付记账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减轻财政压力,国家允许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以收抵支”制度,部联合财政部了部属高校校办工厂财务会计制度;1988年依据新修订的《会计法》国家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了新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但基本框架依然以计划为基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部从1993年着手酝酿新的预算制度改革,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执行的就是1998年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次改革重新启用了借贷记账法,记账基础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回顾50多年高校会计制度的发展,不难发现尽管预算会计的改革步履蹒跚,但始终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且,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转型,预算会计体制正在逐步突破计划经济的坚冰,向市场经济转变。无论是借贷记账法的回归,还是权责发生制的部分,都在预示着高校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方向。未来我国高校会计改革必然是在整体预算会计改革的框架内进行。但是,高校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会计改革仍要体现出一些特点。
1.改革的目标: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上我国高校都是以公立为主,所以整体会计制度的设计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比如,现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要进行预算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与美国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我国的这种制度显然没有考虑到其他主体的信息需求。随着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国家以外的主体与高校发生财务关系,他们也需要了解高校的经营情况,所以,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我国高校会计信息还没有实现公开披露,而仅仅是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这使得其他主体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美国高校则不然,任何人都可以在高校的公开网站上得到财务报告。公开信息有利于提高国家、捐赠人、赞助者,甚至学生对学校的财务监督,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
2.改革的方法:单轨还是双轨?美国高校会计核算采用的是双轨制,GASB规范公立大学,FASB规范私立大学。应当看到,这种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上的原因,双轨制很难解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这种冲突已经在美国暴露出来。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近几年来美国公立与私立大学的会计制度开始趋向一致,实践证明两套管理机构没有更多的优越性。我国完全不必要设立两套会计管理机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会计管理机构客观上只能是财政部门。那么要不要由财政部门针对公立与私立大学设立两套会计核算与披露办法?我们认为也不必要,毕竟客观上还没有这样的需求,私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套核算办法中应该可以协调这种会计差别。
一、调查背景
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过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温州是民营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温州的民营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国民财富,促进了技术创新,增加了出口外汇收入等。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如规模小、信誉低、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及宏观环境的影响,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机制僵化,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为主,发放了11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1份,问卷回收率72.32%。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调查样本主要涉及制造业。同时还走访了如乔治白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等比较知名的企业,通过与这些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一些真实有用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财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表1的数据显示,在温州民营中小企业中,财务高管的学历普遍不高,绝大多数的高管是大专及以下学历。财会人员非“科班”多,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多,甚至有一部分是无证上岗,财会人员专业技能低,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财务管理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与温州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家族制企业有关,由于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要职主要还是由亲戚或朋友担任。家族制企业主重开拓市场,轻“内在修养”的提高,很少通过招聘的形式吸收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且企业的用人机制也很难留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这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民营中小企业财会人员对会计规范了解甚少,诸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会计法》等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知之不多,变造伪造会计凭证、账簿,提供虚假会计报表时有存在。
财务高管职称偏低。从表1中可见,中级职称及以上的比重较少,尤其是高级会计师更少,这有两种原因,一是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对于晋升职称的财会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有没有职称区别不大;二是如高级会计师职称是考评结合,且有指标限制,民营企业这方面优势不明显。因而造成民营企业财会人员职称普遍偏低的现象。
(二)会计核算形式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缺乏力度
问卷调查显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普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采用借贷记账方法并能按核算要求设立会计科目和相关明细账,应摊应提费用能做到尽摊尽提。在日常现金结算中90.48%的企业能做到日清月结。表2数据显示,在会计核算信息化方面,被调查的多数企业会计核算以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只有33.34%实现全面电算化。会计核算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内部牵制制度方面,多数企业都有明确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钱账、账物分管;建有企业成本内部控制。但在费用报销执行情况上,有7.14%企业偶有白条冲抵,7.31%将管理层接待费用或个人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本次调查还通过实地走访多家典型企业,发现温州民营中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1.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账目混乱
温州民营企业发展通常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其账目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规模较小单位根本没有账;有的单位虽然有账但账目不全,有的单位则是设置多套账、账外账;也有单位不记账、乱记账、随意做假账、假表;有些企业虽建账,但总账、明细账设置不规范。
2.财务单据使用不规范,电算化程度不高
不少民营企业由于认识上不足,存在着使用单据不规范,没有取得相关的原始单据,存在单据混用、乱用以至不用的现象。甚至出现费用科目里只看到记账凭证,而没有附相应的原始发票。与此同时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电算化,易于导致账目混乱、出错,影响会计核算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3.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混乱,财务成果失真
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管理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在账务处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普遍存在的是收入已经实现了账上没有反映相应的销售收入;费用成本入账了,相关的收入没有入账;费用项目设置不规范,费用列支不合理。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造成有章不循,形同虚设。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缺乏力度。
(三)筹资渠道不畅,投资活动单一
1.筹资渠道不畅
调查显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筹资渠道不畅,内部积累不够,筹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并且是一年内的短期借款,资信低,很难向银行取得长期借款。
(1)筹资困难,内部资金短缺,债务担保不慎,民间借贷成本高。温州民营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形式有:内源融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内源融资是温州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方式。但由于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上温州民营企业产业类同带来的过度竞争,企业的利润水平普遍较低,所以民营企业自身积累不多。此时向银行贷款就为融资的主要选择,从表3中看,被调查的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银行的短期借款。由于许多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民企财务信息审查难度,银行“惜贷”现象时有发生。此时银行往往要求其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或是担保。而可供抵押的范围很少,于是许多民营企业更多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来获得生产所需的贷款。有些企业就因为担保负连带责任而导致企业倒闭。民间借贷,此时就凸现了其优越性:筹集迅速、手续简便、方式灵活。但其高利息和不合法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2)缺乏长期的筹资规划,资本成本负担较重。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中小企业筹资基本上采用短期借款,缺乏长期的筹资规划。其实短期借款的还款期短,风险比较大,有时会对企业的信用度产生影响。目前,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采取的方法是“以短还短”,借新债还旧债现象普遍。
(3)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有效运用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资金筹措。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运用资本结构、财务杠杆等理论的意识,也缺乏长期筹资的相应规划。企业规模小、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对财务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等是民营中小企业在筹资环节中的的通病。
2.投资活动单一
总体上看,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投资活动着重以增加设备、扩建厂房等固定资产的内部投资为主,兼并收购等对外投资活动比较少。更少有涉及证券投资。通过走访一些民营企业,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主要依靠经验决策,其评价投资及企业整体效益,仍然以利润为主要依据,注重短期效应。
(四)资金运作缺乏科学管理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中小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短缺,流动资金缺乏科学的管理。实际情况很有可能比问卷上的数据更为严重。
民营中小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现象普遍,忽视应收账款的追收工作。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流动资金管理以经验为主,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不高,51.61%都是采用经验估计的方法(表5),科学的ABC管理方法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在走访民营中小企业中发现,应收款坏账现象比较严重,温州某电子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说:“目前三角债现象较为严重,而且一些借款是从有熟人的企业中借得,……长期拖欠的应收款,容易形成大量的坏账损失,企业的净资产将大大缩水。”
(五)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调查显示,在成本控制方面,民营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手段落后,以经验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知识欠缺。有66.67%的被调查企业通过以往的经验做出决策,或者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成本预算和标准成本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有19.05%的企业是运用成本管理的方法(表6)。
在税收负担方面,民营中小企业普遍感到税收负担偏重。由于民营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政府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税负过重,降低了自我内部积累水平。因此偷税漏税、缺乏科学的税收筹划现象严重。
(六)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形同虚设
从问卷调查看,财务预算得到重视,有55.56%的企业会编制财务预算。财务分析一般由财务人员来做,请外部专家的情况比较少只占到9.52%,专业性和完整性还有待提高。被调查的民营企业的财务分析,重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分析(分别占到35.29%和29.14%),轻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
(七)其他相关情况分析
对其他相关情况调查中发现:
1.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问题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
61.09%的企业提出本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也需要对财务在职人员进行培训。
2.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范围未普及
调查中64.27%的企业表示未受到政府的支持,35.71%的企业表示享受到专项资金支持或财政补贴,而另外的7.14%表示政府为他们减免了部分税费。扶持、鼓励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许多政策法规未落到实处,缺乏与国企和外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企业内没有系统的财务政策
半数企业月底会做有关财务分析,但接近19.05%的企业只在有需要的时候做。
三、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民营中小企业应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观念
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都渗透着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应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一是重视财务人员在税收、金融、成本管理等方面间接带给企业的利益。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保障其工资待遇、劳保福利,既要做好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重视财务人员后续教育问题,积极为相关人员提供适当在职培训。二是健全企业财务机制,理清会计账目,加强内审与外审,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能随时了解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重建企业信誉。三是做好以财务预算为前提的事前预测与财务规划,进行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把握企业的资金流向,科学合理地运用资金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
(二)民营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随着温州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财务制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等,摒弃企业创业初期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模式,建立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以相互制衡的权利分配和决策机制代替家族制管理,用各项具体的制度来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想。
(三)政府应发挥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监督作用
政府应出台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政策,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可以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在信贷方面,应放宽民营企业信贷门槛,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加大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的担保体系,通过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等方式促进民营企业改善自身财务管理;在税收方面,适当降低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引入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财务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服务,引导民营企业改善财务管理。
(四)社会中介机构应进一步发挥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服务、监督功能
目前温州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开始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全盘实行会计制,笔者认为这是改变目前民营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及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好方法。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能充分体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其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中介立场,能使国家、企业的利益达到双赢。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管成本相对较高,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而实行会计机制使政府的监督方式有所改变,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使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成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由此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监督不力的弊端,实行有效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黄建宏.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一)法律地位及其组织结构
1、从法律地位上看,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具有放贷功能的公司制企业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知,小额贷款公司属于准金融性质的公司制企业。它具有银行业放贷功能,以自有资金和合法融资为其资金来源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提供贷款;另一方面又具有一般公司制企业的特点,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
2、从组织结构上看,小额贷款公司结构简单,内控相对薄弱
我国各省的金融和工商主管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结构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2008年7月出台的《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主发起人及其关联股东的出资比例不得超过20%,其余单个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且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5‰。2011年11月6日浙江省政府又出台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及其关联股东首次入股比例上限由原20%扩大到30%,鼓励经营层和业务骨干入股小额贷款公司。由此可见,小额贷款公司在股东结构上体现为股权较为分散,无绝对控股股东。在组织结构上,一般采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历程较短,不像商业银行那样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内控制度,由此,小额贷款公司在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就会显得薄弱。
(二)经营业务的特点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发放贷款,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包括不得对外投资。可见其经营范围狭窄,而且要受当地人民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和工商部门多方面的监管。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业务经营的地域性强。不得跨省经营
在同一个省份内,各市区县也要按政府拟定的名额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已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未经批准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区域只能限制在其所在区域,不得跨区经营。
2、贷款业务资金来源渠道有限,资本规模不大,总体经营规模较小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发放贷款。 “只贷不存”,资金来源限定在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融资金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目前江苏、浙江、内蒙和四省等省区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将资本金与融资额的比率由1:0.5逐步提高到1:l。)。各省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最高限额往往也有限制。从2012年上半年全国50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来看,平均每家实收资本8082万元,意味着平均对外融资不足5000万元,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平均不超过13000万元。与对资本充足率要求较低(目前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为10%)的中小银行相比,也显得资本规模极小,总体经营规模也相对较小,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抗风险能力薄弱。
3、贷款对象分散、单笔金额小、期限短、平均年利率远高于商业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放贷时必须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例如浙江省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70%的资金应发放给贷款余额不超过100万元的小额借款人,其余30%资金的单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5%。2011年底浙江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83家,注册资本总额370亿元,年末贷款余额约14万笔,总额560亿元,全年累计发放贷款约225万笔,总额1826亿元;小额贷款的覆盖面超过10万户,其中向农户、个体户、中小企业等贷款发放比例近60%。这些贷款期限大多数在6个月以内,多为解决客户的现金流短缺之急。
根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利率区间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至4倍。由于客户往往缺少抵质押物,大多数客户选择了保证贷款,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实际执行的年利率大多在20%左右。
(三)从其会计核算上分析
为了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08年12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的通知》,通知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等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的财务会计核算实施办法,由各省财政厅自行制定。因此,从全国范围来说,暂无统一的会计核算办法。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准金融企业,业务上只贷不存,不得从事贷款业务以外的诸如票据贴现、信托、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务,核算内容主要是围绕“资金投入-发放贷款-收回贷款”这一资金循环过程展开,其会计核算内容具有单一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其会计核算方法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除基本业务的会计核算外,核算重点在于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损失准备和抵贷资产等与贷款业务相关交易和事项,特别是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方法与一般企业完全不同,需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按不同的比例计提,例如,正常贷款计提比例为0、关注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贷款计提比例50%、损失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按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外科目是指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无关联,用以记载不涉及资金运动的重要业务事项的科目。如:抵押有价物品、质押有价物品、已核销贷款呆账等科目均为表外科目。在记账方法上,表内科目采用借贷记账法,表外科目采用单式收付记账法。在会计凭证使用上,以单式凭证为主,并以大量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此外,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对象分期、期限短、笔数繁多,且外部监管要求严格,因此小额贷款公司要做到准确及时地进行会计核算,并按规定提交和报告业务信息,必然要做到会计核算系统的高度信息化,并与业务管理系统紧密相联。
二、小额贷款公司审计策略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具有上述特征,使得其审计工作有别于普通企业的审计,为了提高审计效率,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其审计策略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充分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
在风险评估阶段,必须结合上述的法律地位、组织结构、经营业务的地域性、经营规模、贷款业务特点等方面来分析,作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环境及其内部控制调查和评估工作,从而充分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为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由于其组织结构简单,内控薄弱所可能导致的舞弊风险。对舞弊风险的失查,可能导致整个审计工作失败。
(二)在实质性审计阶段,则要把握好以下审计重点与审计方法:
1、股东资格和注册资本合规性审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一般都要求管理规范、信用优良且实力雄厚,其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和盈利能力要符合规定。如浙江省明确规定主发人的净资产不低于5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三年盈利且利润总额在15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应以货币出资,且由发起人一次缴足。因此,审计过程中要通过查阅、询问和调查等方法,审核公司股东资格和注册资本出资情况等是否符合政策规定。
2、贷款业务的审计
贷款业务的审计,主要涉及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损失准备和抵债资产四个方面的审计。
对贷款业务的审计目标重点要放在其合规性、完整性上。要按照小额贷款公司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认真进行“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后检查、催收”等关键环节的内控测试工作,分析其薄弱环节之所在,检查其是否存在操作风险,诸如在发放抵押贷款时,是否有员工与客户串通,抬高抵押品价值,从而达到多贷款目的的情形,及其可能产生的审计风险。严格审查各项贷款业务是否符合合规经营的监管要求,是否存在向股东贷款、以及“搭便车”的状况。这里所谓“搭便车”,是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可用于贷款的资金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出现一些关联方借助小额贷款公司的渠道放贷,并收取高额利息,这种舞弊现象,是明显违反监管规定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业务与管理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形式,会计也需要跟随这些变化不断地去完善。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财务会计不能满足政府与企业的管理需求,现代会计体系要求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融合,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二者的优势与作用。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基础
1.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概念
财务会计是面向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债权人、投资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会计体系,它主要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经济信息,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核算。而管理会计则是面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为其经营决策提供各项经济活动的控制与规划,管理会计需要在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上进行整理、加工和报告。
1.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和基本信息来源是一致的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力与智力资本的创新与管理,而智力资本难以用会计报表反映,管理者必须依靠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作出决策。无论是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终极目标表现为一致性。此外,从信息的来源上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是一致的,都是直接反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
1.3管理会计深化了财务会计内容
尽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来源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处理而来的,它需要利用财会会计的相关信息来指导、组织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见,管理会计其实就是财务会计的发展与延伸。从管理会计的内容来看,也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财务会计内容基础上开展的变动成本计算、投资分析与决策、预测分析以及成本控制等,其丰富和深化了原有财务会计的内容。
1.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和信息质量特征有所不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使用对象有所不同,因此,其侧重点也有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它侧重于依据过去来预测未来;财务会计则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在信息质量要求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守国家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务必做到真实、准确、及时、相关和可靠;管理会计则不受国家会计制度的影响,可以灵活选择方法。
1.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看,管理会计的可靠性应该要高于财务会计。企业的管理决策者对信息的把握更准确可靠,其监控的力度更高、手段更多。如果能有效融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信息必然变得更加可靠。此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也能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内涵,兼顾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共性需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关联性。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学术界一直都有探讨。早在1996年胡玉明就提出用资本成本会计来协调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鲍芳(2001)建立了模型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问题;徐玉德(2002)提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于2004年给出了融合的IIMS模型;明雄(2006)分析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行性;赵序海(2015)从多维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二者的融合问题,但是当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的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与认证制度,缺乏专业的协会去推动其发展。在欧美国家,有专业的会计协会的民间组织构建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权威的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形成了典型的应用案例等,这些都使得管理会计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而我国则发展相对滞后;(2)对会计融合的模型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形成系统的融合路径研究;(3)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都偏理论探讨,却反实证研究与深度的研究分析,因此研究成果的可操作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差;(4)现有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外部使用者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对于二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策略
3.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总体思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实际是从过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发展的思路向融合方向转变。事实上财务会计中的资金管理、经营分析、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决策等内容也是管理会计所包含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混合模式逐步向融合方向转变。会计融合应该从宏观层面出发,完善金融会计体系出发,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模型,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3.2健全金融会计体系,规范管理会计行为
为了推动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政府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同时注意规范管理会计行为。对此,政府应该首先健全现有的价格机制与机制,形成促进管理会计发展与普及的良好外部激励因素,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管理会计在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主导作用。鼓励成立民间权威会计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建设与完善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在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对管理会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立法,确保管理会计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违法的会计行为应提高监管和惩罚力度,从而不断规范管理会计的发展。
3.3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存在的一大障碍就是人才问题,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融合。对此,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融合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发挥会计协会的作用,通过协会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培训,定期组织会计融合专题论坛、组织会员交流、会计人才的培训与认证、开辟杂志专栏等,推动管理会计的深度改革;(2)深化高校会计学科体系改革,特别是推动管理会计学科、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研究,形成管理会计的高校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融合;(3)加强在职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素质,从而从从业人才中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切实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竞争力与适应力;(4)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经验,通过与国际合作交流,引入先进的融合理念与方法,提高国内管理会计水平与影响力。
3.4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会计模型
3.4.1完善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就需要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数据的采集。财务会计的数据采集是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数据,包括会计计量、确认和凭证填制的过程;而管理会计则是对财务数据的甄选,然后依据模型得到管理报告或方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源相同,利用信息技术将会计凭证数字化,储存于数据库管理系统当中。3.4.2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模型,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生成财务报告与管理报告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后,还需要构建管理会计模型和财务会计模型,以生成管理会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模型主要通过建立财务账务处理模型和报表生成模型来实现;管理会计模型则通过建立管理会计标准和管理会计分析计算模型来实现。生成好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给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则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者用于管理、监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4.3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及录入形式传统的会计记账方式是以货币为单位,依靠借贷记账法来完成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的记录,这难以满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来重新设计会计凭证的输入方式和记录形式。首先在会计科目信息中增加过度科目转换栏和备用信息说明栏,通过货币与非货币信息连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也应该在业务部门现场完成任务时即输入相关财务信息而不用等会计做账才输入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完善了会计信息的输入方式,还能够实现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动态共享。3.4.4构架多维度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模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度模型来实现,除了管理会计模型、财务会计模型外,还有必要构建客户维度模型、产品维度模型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会计要求的从多业务角度提供精细化、多维度的价值信息,从而支持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发展的需要。
4结语
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外部经济环境和人才培养上支持,促进金融会计体系的完善,推动管理会计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多维度来构建模型,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一、预算会计的内容
1.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其核算对象为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管理体系和国家预算组成体系相一致,分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特点和会计核算要求,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001年财政部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平时不作帐务处理,待年终结帐,再做处理。
2.行政单位会计
按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党派、政协机关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它们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部门、本部门的全部会计工作。会计对象是各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采用借贷记账法来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并对旧制度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撤并和增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书。
3.事业单位会计
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将其定义为: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使用者分别是政府、财政部门、外部使用者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会计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说明书。
二、预算会计现状
通过考察,笔者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我国预算会计体系自1950年创建以来,其间虽有所调整,一直变化不大。1997年改革后形成的预算会计体系较以前有较大调整,1997年财政部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分离,基本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2.预算会计逐步规范化,国际化。1997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建国后实行的制度管理,开始走会计准则管理的路子,如,专门对事业单位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也是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和我国会计改革的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改收付实现制为以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项目可使用权责发生制记帐法:为便于交流,统一会计语言,预算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重新进行了设计,使预算会计既能完整地反映出单位经济全貌,反映单位业务活动收支的主要类别、收支水平,又能详细反映出单位各项支出的用途以及主要基金的变动情况。
3.对预算外资金的核算要求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有了较大变化。单位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收取的费用,未纳入预算管理的作为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1997年改革前,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按不同的预算管理形式来加以核算。由于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存在同样的资金筹集手段和运用方式,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界限,加之单位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取消了按不现预算管理形式实施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现行预算会计虽然在以上述及的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或重新进行了规范,基本上满足了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对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基础。但为了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迫切需要研究下如下问题:
1.研究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于预算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对政府会计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并进而研究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2)研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国际动态和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3)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及构成,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步骤、方案和实施中需要配套改革的措施,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否需要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制定哪些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具体结构等。
(4)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国外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运作模式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机构或经济实体。关于其特征,美国会计学会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称:通常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是有无营利的动机,美国的非营利范围,包括联邦政府机关和州及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公立和私立的非营利组织,具体例子有学校、医院、慈善组织、教堂和基金会等。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公立非营利事业体,民间非营利事业体。由上述考察,笔者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各国对非营利组织划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划分的标准实际是一样的,即是以非营利为标准。
其二、这种划分都是为了便于核算和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2)非营利组织体系
如上所述,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企业)相对而言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企业会计相近或相同,但在一些内容上仍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适合本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
我国企业会计自1993年来,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现在企业会计模式,所有的营利组织共用一套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并在此前提下,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了三套会计制度来规范来各自类型的企业,即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股份公司、国有企业和集团公司;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规模较小和不适于用企业制度加以规范的小企业。企业会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运用会计准则加会计制度模式是适宜的,既与国际靠拢了又适应了国情。(2)营利组织虽有各行各业,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以营利为目标。所以,他们适用一套共同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对各项经济业务用具体会计准则来加以规定。对行业相差特别大的再制定少量制度来加以规范,以便于具体操作,而不是对营利组织内的各行各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3)便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可比性。
参考文献:
[1]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20
[2]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6:36-38
(上接第65页)
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适当地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解决专业财务人员不足的困难,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财务管理方法
1.做好出版社的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作为有效控制支出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近年来,许多出版社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企业的效益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利润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财务预算是整个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出版社运营的各个方面,所以出版社要充分地做好预算工作,用严格的预算来指导企业的运营状况,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促进单位的发展。
2.单品种利润核算
转企改制后,出版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单品种利润核算是出版社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单品种核算能准确统计单品种业务的赢利能力,为考核编辑和发行人员业绩提供数据支持,为出版企业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单品种核算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出版、编辑、发行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从单品种核算的要求出发,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财务数据为中心重新设计,用技术手段保障单品种核算实现的可能性。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以图书单品种利润核算为核心理念的管理,必然能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开展,财务状况就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出版社应该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结合出版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日常运行中能有效执行,各项业务能按章办事,从而规范有序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管理需要人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来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
三、总结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版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出版社更好地发展,就要求其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 包卫国.出版业从业人员财会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一、现行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法规的质量不高,部分法规的内容滞后。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陈旧过时,已不适应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但清理废止或修订工作没有跟上。第二,某些会计法规制定时就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没有很好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相关规定不合理、不科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补充规定”、“问题解答”、“补充办法”之类的文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会计法规的效能发挥。第三,某些会计法规规定的过于笼统,伸缩性大,有漏洞和空子可钻,有的法规对权利义务的规定较细,但对违法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则一带而过。第四,某些会计法规的内容不够完整,一些成熟的会计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和工作经验没有很好地总结出来,成为会计法规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找不到会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会计民间组织的相关法律规定。会计委派制已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实施多年,但其法律依据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不同的法规之间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第一,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存在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如《会计法》第43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而《证券法》第177条规定:“经核准上市交易的证券,其发行人未按照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三部法颁布(修订)的时间很接近,但规定的罚款金额却各不相同,真令人费解。又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加处罚款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因逾期缴纳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再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一规定不仅与现行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规定相抵触,也违背了我国的入世承诺。第二,一些新立会计法规与已颁布的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如《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不相同。第三,不同层次的会计法规之间的有关规定相互重复、抵触。如《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都对记账本位币、会计记录的文字等作了相同的规定。又如《湖南省实施<会计法>办法》第26条规定: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账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而《会计法》第42条则规定: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和私设会计账簿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两者对罚款金额的规定不完全相同。第四,同一层次甚至是同一会计法规的有关内容也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诸如具体准则之间、会计制度内部、具体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与财政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就有诸多不协调的地方。
3.某些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为:第一,有些会计法律规定严重脱离我国实际,在目前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在我国全面实施。如《会计法》中关于会计记录文字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借贷记账法的规定,要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实施就不太现实。第二,某些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迟迟没有制定出来,如个体工商户会计管理的具体办法,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体现行业特点的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等至今没有出台。第三,某些会计法规条文的意思表示本身不明确、不具体、不严谨,导致不同的人对其理解存在差异。例如《会计法》第42条规定,对未按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应对相关人员及单位给予行政处罚,这种既不讲违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讲原始凭证要素的哪个方面,也不分错误的金额大小,不论其后果的程度,均以一个规定论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难操作的。
4.地方会计法规建设薄弱。主要表现为:第一,对地方会计法规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第二,地方会计法规的制定、修改不及时。第三,地方会计法规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地结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地方会计法规基本上是国家有关会计法规的翻版或若干法规内容的简单堆积。第四,地方会计法规的实际执行情况不理想,对其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会计法规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加快立法步伐。一是要抓紧对现有会计法规的清理工作,对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有关法规,该废除的要及时废除,需要修订的要及时修订,并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要加快相关会计法规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制定。如加快具体会计准则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等。三是要在近期内尽快制定颁布当前急需的一些重要会计法规,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2.要切实维护会计法规的统一性。一是要尽快出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管理办法,具体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或具体办法的条件、权限和管理程序,避免重复立法,交叉立法,确保会计法规的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成立会计法规咨询委员会,所有会计法规的出台都应报该委员会审查,以保证会计法规之间及会计法规与其他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
3.要提高立法质量。一是要改革现行会计准则由财政部负责制定的制定机制,保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和制定过程的透明公开,具体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即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稿,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面的反映,并及时反映修改征求意见稿的进展情况,在最后形成准则时,有详细的文件说明理事会成员对准则的意见,确保会计准则的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法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重要会计法规的实施情况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和检查,为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要加强会计法规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及时纳入会计法规体系。四是要大胆借鉴、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保证我国的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
4.要加快地方会计法规建设。一是要重视和加强地方会计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如地方会计法规的调整对象、原则、结构形式及规范的重点等。二是要对现行的地方性会计法规进行清理,分别情况进行修订、补充或废止。三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地方会计法规的立法步伐,先行制定出本行政区域内会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的会计法规,为中央立法积累经验。四是要加强地方会计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地方会计法规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薇。两大法系比较下的中国会计法规体制问题。计划与市场,2002(7)
2.武涛,刘永祥。地方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思考。会计之友,2003(8)
3.陈皓,吴淑莉。会计准则制定权:证监会与财政部微妙的权力之争。时代财会,2002(3)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
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论一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一、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自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经历了十四载的春秋,而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信用合作社自成立伊始就存在着资本金不充足、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为克服城市信用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素质参差不齐的弱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始合并为地方商业银行。而在中西部地区成立较早的城市商业银行当属包头市商业银行。包头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12月,是首家,也是包头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转变。包头商业银行截止2007年6月末,共有77个营业网点,拥有员工1314人;总资产408亿元;各项存款267亿元,各项贷款175亿元,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4774万元,不良率为0.85%;资本充足率为10.05%;拨备覆盖率86.73%,监管风险评级为二级,各项经营指标居全国城市商业银行领先水平。
第三阶段:加速阶段――尝试跨地区经营。从2003年到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的指导下,探索出以“扶优限劣”原则为指导的跨区域经营的策略。2007年,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包头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赤峰市城市信用社成立了包头市商业银行赤峰分行,截止2007年底,包商银行已在包头、赤峰、巴彦淖尔、通辽四盟市中心城市拥有分支机构78家。2008年4月25日成立了宁波分行,10月成立了鄂尔多斯支行。此外,包商银行全资拥有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控股发起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广元市包商贵民村镇银行,顺利实现了跨区域发展的重大突破。
二、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竞争能力弱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较低,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小、市场份额低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东部地区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实力相对较弱,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资本金得不到应有的补充,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得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 同业竞争激烈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资金雄厚,加强服务深度,提升服务水平,其经营更注重特色;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等纷纷举起深化改革的旗帜,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理念,努力探寻具有其起身特点的发展之路;再次,外资银行凭借其充足的资本势力、完善的管理体系、先进的营销策略、高端的业务优势,对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
3. 创新能力差
由于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小、投入少和成本大等原因,其业务创新步伐要么是雷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其他行有什么业务自己也跟着上什么业务;要么是小打小闹,对原先业务稍加改造,换汤不换药,即使有所创新,也只是对原有产品和服务的变形,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
4. 人员素质相对落后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于原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极少数来自央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部分人员金融业务知识匮乏,导致业务发展延缓。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和金融业务创新加速,人员素质相对落后、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
1.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1)地域优势。中西部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而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对本地区的市场较为了解,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关系密切,能够结合本地区特点和优势,充分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区域集中优势。内蒙古包头市2009年1月到11月,旗县区属工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872.5亿元,同比增长34%,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43.4%,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包头市商业银行正是看到这些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明确提出了“不与大银行抢市场、争客户,将全行的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服务小企业上来”的市场定位。
(2)客户优势。地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而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组成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要前提。于是,2005年8月,包头商业银行制定了“以市场原则和商业化运作为前提,以广大市民和小企业为核心客户,学习借鉴国际理念和先进技术,全力打造服务小企业的品牌银行,全面实现包头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3个月后,包头商业银行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的首家试点银行,全面启动微小企业贷款项目。
(3)速度优势。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决策层和经营一线高度贴近,决策链短,信息传导半径小,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决策高效、执行快捷的特点,对于资金需求频繁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重视服务市民
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现于细小的日常各种费用的支付,要求比较基础,这与资本有限的城市商业银行所能提够的服务正好对应。根据中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以及消费习惯、理财习惯,为本城镇居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在便利了城镇居民的同时,提升城市商业银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当地的金融市场中获取客观的利润。为此,包商银行推出如下贴近市民的特色服务:
(1)消费增值――不断推出各个主题的促销活动,奖品丰厚、礼品多多,在您轻松消费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您。
(2)灵活分期、超前享受――客户单笔刷卡达1000元以上的消费,可以在消费记账日后,到最近一期记账日前,致电包商银行24小时客服热线96016,或到包商银行银行卡中心申请办理分期业务。更长的申请时限、更低的手续费,同时具备长达56天的免息还款期,使您的消费、理财更加随意、便利。
(3)挂失零风险――如客户的“60周年主题信用卡”不慎丢失,请立即拨打包商银行24小时客服热线96016或在包商银行任何一家营业网点进行挂失操作。在客户申请挂失后产生的任何非恶意欺诈性损失均由包商银行承担。
(4)终身无偿短信提示,账户变动实时掌控――客户的每笔消费、还款、挂失以及账单等均有免费短信及时提示。用卡尽在掌握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卡片丢失的风险。
(5)申办链条短,办卡快速便捷――包商银行以高效快速的工作态度、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想客户之所想、及客户之所及,为客户快速高效办卡,并且为已经持有包商银行雄鹰贷记卡,使用三个月以上且还款良好的客户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出卡。
3. 关注小企业
目前80%以上小企业贷款都被银行拒之门外。有人称小企业GDP贡献已达到60%,但仅约10%小企业能够从商业银行贷款。显然,银行热衷于“傍大款”,贷款向大客户、部分行业集中;另一方面,对资金非常渴求的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为此,2005年中国银监会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后,包头商业银行把发展目标盯在了小企业身上,大型企业不再是他们唯一的追求与选择,选择小企业发展信贷业务,扶持小企业集群成为了他们新的情感寄托和期冀。而今天他们选择小企业扩大信贷业务已然取得了新的成就:“截至2006年6月末,小企业客户达1526户,较去年同期新增571户,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6.7亿元,较去年新增19.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的30.6%,其贷款支持的小企业累计创造利润6.85亿元,近1000户家庭走出了失业窘境。”
包商银行率先打出微贷“算盘”,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原则确定小企业贷款价格。经过财务分析计算出小企业贷款筹资成本、人工费用大约为6%,考虑到商业风险,必须要有3%左右的风险加价,同时加上合理利润,并考虑包头市小企业贷款中可能生成的管理成本、当地银行市场竞争状况和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等因素,包头商业银行最终将小企业贷款利率区间确定在月息12-15‰。大企业一般只能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难以接受高利率,而对于小企业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获得的边际收益较高,对于大企业不能接受的高利率,多数小企业却能够接受。
4. 积极铸造“防火墙”
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要树立“抓源头、筑防线”的思想,把风险危机的苗头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建立起一道道“防火墙”,使它们成为防范金融操作风险的铜墙铁壁。具体措施为:
(1)加强内控组织体系建设和建立内控风险评价体系;(2)检查落实结算制度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并对重要部门(岗位)的稽核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下来;(3)由一般性规范类差错监督逐渐向风险类差错监督转移,把防范风险作为内部稽核的主要目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改变监督方式,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到2009年末,据包商银行统计,全行总资产812.19亿元,是成立初的114倍;各项存款余额669.70亿元,是成立初的152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44亿元,不良率为0.52%;实现利润总额10.68亿元,资产利润率1.25%,资本利润率27.25%,拨备覆盖率达到226.4%,资本充足率12.22%。监管风险评级为二级,各项经营指标跨入全国大型城商行先进行列。
5. 重视管理类与技术创新类人才
“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迫切和重要。包商银行核心领导层尤其重视管理类与技术创新类人才。包商银行已经开始建设网上企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网上商城、网上房城、网上证券、网上外汇、网上支付等网上金融服务体系,并且正在组建包商银行技术创新研发团队。现阶段,在以李镇西董事长为首的核心领导层的领导下,包商银行站在了新起点新高度,正在为把包商银行打造成 “现代化、国际化好银行”,正在为实现“包商银行全球30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四、结论
包商银行的发展与壮大充分表明,中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地处经济落后地区,但是可以根据自身城市特点,充分利用其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客户优势,关注市民与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避免战略同质,铸造防范金融风险的铜墙铁壁,实行以人管理,注重创新意识,走出一条适合具有当地经济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之路,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中国银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艾仁智.中国地方性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陆磊.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研究,2007(1).
[4]高长法等.新编国际金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1)
[5]李路炜.差异化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N].金融时报,2006.9.
[6]张智勇.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
一、四季度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2004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粮价高位平稳回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是稳中有落。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总体而言,银行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上升态势,这是有助于银行业的发展的。下面将分别从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四个方面,分别作简单的叙述。 各大产业的增长情况如下表。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到合理区间
2004年,随着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和落实,货币供应量增速呈逐步减缓趋势,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4%,处于全年最高水平,之后逐步回落,8月至12月M2增速连续5个月处于13%~15%这一比较合理的区间,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2004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9.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5.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 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全年累计投放现金1722亿元,比上年少投放746亿元。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
随着国家对今年过热的宏观经济的调控措施的贯彻和落实,经济逐渐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今年的这一轮宏观调控中,政策效果的突出表现,就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幅度得到了控制。从年初的53.0%,逐渐回归到十二月份的正常水平25.8%。在200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变化的时间趋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回落的轨迹。
(三)消费和对外贸易增长强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因素
拉动经济增长有三架马车,固定投资由上分析,在四季度增长走缓,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美元加速贬值,虽然人民币汇率实行与美元盯住,美元的贬值相当于人民币贬值,因此在收入增长和汇率贬值的双重冲击下,出口突然 发力,消费不断走热,引致了四季度该季度GDP增长加速,全年GDP增长9.5%,超过市场预期。这里是有关的统计数据和相关图表。
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0%(下表)。进出口相抵,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
(四)消费品物价指数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综合CPI与CGPI的环比数据,我们注意到,消费品物价在经历了10月、11月下跌后,再度成上升趋势。而CGPI中投资品涨幅趋缓,12月环比值下降到0.1%。当月成品油出厂价格的下调、固定投资放缓带动钢铁、建筑材料等价格的回落是主要原因。 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如下表:
二、银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一)加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1.加息的具体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货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以调整后的一年期货款基准利率(5.58%)为例,城乡信用社可以在5.02% ~12.83%的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具体调整项目如下。
2.本次加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是:
(1)银行存贷利差扩大。银行普遍存在着“短借长贷”的现象,负债主要为短期存款,由于此次短期存款利率基本没有变化,资金的实际成本上升幅度较小;而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相对要高,贷款利率全面上调后,贷款收益率则得到相对于资金成本更大的提升。
(2)国债投资缩水上市银行虽然在积极调整国债投资组合,但其仍持有大量长期债券,日期也较 长。此次利率调整对国债投资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a.投资组合市值下跌风险加大。虽然国债市场的前期下跌已经部分反映了升息预期,但如果市场认为本次小幅加息只是加息周期的开始,国债投资将继续面临市值缩水风险,银行调低组合久期的难度也会加大。b.长期债券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在没有严重流动性问题出现的情况下,银行虽然可以持有债券获取利息收入而不实现亏损,但这部分资金本来在加息后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机会成本会有所上升。银行必须通过未来的存款增量买入利率高的债券,以动态地调整其债券组合的收益率。
3.加息的象征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了WTO后,各个行业将要逐渐开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者,银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必须经过市场化的历练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生存之地,才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近年国内银行牌照的稀缺性将逐步降低:2006 年底国内银行业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具有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有可能获得全国性经营许可。因此,利率上调并且逐渐放开,有利于国内的各大银行早日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适应生存。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又一重要步骤,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二)加强对信托业的监管、信息披露和证券业务监管
在2004年底,也即12月22日和23日两天内下达了四个关于规范信托业发展的通知,《关于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有关问题的通知》。此次通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披露和证券业务监管。
1.关于信息披露
一是在经营概况中对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的披露。银监会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及时披露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情况,包括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控制政策、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产生风险的业务活动等情况。这其中包括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三类风险的技术分析和控制策略。除此以外,对于信托投资公司应披露其他可能对公司、客户和相关利益人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风险,并说明公司对该类风险的管理策略。
其次是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信息披露。监管层要求信托公司定期披露年度内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会);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履行职责;监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履行职责、高级管理层履行职责以及内部控制情况。
三是重大关联交易应当逐笔披露,包括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方式、交易金额及报告期内逾期没有偿还的有关情况等。关联交易方是信托投资公司股东的,还应披露该股东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持股金额和持股比例。
2.关于证券业务的监管
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挪用资金问题和证券行业的重新洗牌,信托业涉入其中的例子越来越多,银监会为了控制其中的风险,对于信托资金经营证券业务作了很多规定。信托公司固有资金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股票、企业债和证券投 资基金的日均市值总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已从事的证券投资业务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应当于12月31日前认真规范完毕。要求信托投资公司运用信 托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必须将信托资金与固有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将不同委托人交付的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信托投资公司要依法为信托资金在商业银行开设信托财产专户,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或深圳分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辖内信托投资公司所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发现问题严重的,可以暂停信托投资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具体内容包括:
(1)信托投资公司运用信托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将信托资金与固有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并将不同委托人交付的资金分别管理、分别记账。同时,根据《关于信托投资公司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和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03〕232号)和《关于信托投资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4〕6 1号),为信托资金在商业银行开设信托财产专户,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或深圳分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在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证券公司开设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委托人约定信托投资公司单独管理、运用信托资金的,信托投资公司应按一个信托文件设置一个账户的原则,为该信托资金开立单独账户。委托人约定信托投 资公司按某一集合信托计划管理运用信托资金的,信托投资公司应按一个计划设置一个账户的原则,为该计划开立单独账户。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将开立专户的情况及时向委托人、受益人进行披露,并将开立信托专用证券账户和信托专用资金账户的情况,向直接监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原证券业务逾期未开立专户的,应当报告未开立的原因和事由。
(2)信托投资公司应当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切实防止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干预,提高证券投资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形成证券投资的科学决策机制和长效机制。
(3)信托投资公司运用固有资金或者信托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遵循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原则,并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通知》(银监发〔2004〕46号)等规定,必须事先制定投资比例和投资策略,确立风险止损点。
(4)信托投资公司运用固有资金从事证券投资时,其投资于上市流通的股票、 企业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日均市值总余额之和,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含)。
(5)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辖内信托投资公司所从事证券业务的监管。 对未按本通知和有关法规要求从事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责令改正,并限制其开办新的证券业务;情节严重的,暂停其证券投资业务。这些规定为信托业远离高的投资风险构筑了一道风险隔离墙,将为以后信托业获得大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制度基础。
银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余额比年初增加3.37万亿元,同比少增337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万亿元,同比少增3871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53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44.5亿美元,同比多增59.8 亿美元。
同时,我们对感兴趣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短期贷款余额、中长期贷款余额,各做了相应的时间趋势分析,它斜率就是各自的变化率。从下图中发现,存款的增速明显变缓,特别是第四季度;贷款的增速在年中开始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延续;贷款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短期贷款余额在5月份后开始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基本保持水平,没有变化,而中长期贷款却增长迅速。
(一)新增存款增速,在2004年特别是在第四季度下降
一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还在为持续七年的居民储蓄加速增长而担忧,8次降息均未能为“超储蓄”消肿:一年之后,居民储蓄存款却奇迹般地连续12个月增速减缓,划下了罕见的下行抛物线。银行业普遍面临着一个存款短缺,储蓄存款持续少增给银行资金的运转、头寸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减少,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却依然增加,银行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然而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迅猛。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统计,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实际增长6.8%。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居民的储蓄存款的少增。我们分析有如下因素导致了储蓄存款的分流。一是基金和国债发行比较快,吸收了部分资金,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有所调整, 基金和国债持有的数量增多,使得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幅度逐渐下降。二是消费稳中趋旺。据央行统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0.2%,证实居民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保持了比以往更高的消费热情,大量的资金进入了消费领域。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保持了快速上涨态势,比去年同月上涨3.6%,7月更上涨至5.3%。根据以往的经验,物价如果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利率就会上去。 实际上确实如此,中国人民银行于四季度中期了升息的通知,升息的主要是贷款而非存款,这实际上意味着居民如果提前在银行取得消费贷款或按揭贷款,可能将少支付部分利息。而且,人们普遍有种追涨不追跌的心理,看到物价上涨,直接的反应就是减少储蓄,购买更多的商品,特别是按揭贷款的消费品。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也刺激了居民购买汽车的欲望,因此升息的预期和实际上的升息的政策,直接引发了消费的稳中趋旺的态势,从而导致了银行存款的分流给消费领域。
(二)银行贷款增速在年中下降,并且在四季度延续
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贷款迅猛增长持续到今年4月,宏观调控力度也随之加大。从5月起,贷款增速得到了控制,5~8月新增贷款规模比2002年、2003年同期明显下降。1~8月累计新增贷款不到1.6万亿元,低于去年同期2.2万亿元的水平。同时,从上表和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季度新增贷款有点反弹,但是幅度很小了。总体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目标。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过热的情况。
(三)贷款结构发生逆转,中长期贷款增长迅猛。
从200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情况来看,虽然贷款的总体增加速度在下降, 但是贷款的结构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短期贷款增长更为缓慢,而中长期贷款却增势迅猛,而且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贷款结构中,流动资金贷款一直独领,占有较大比重。然而,这种情况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逆转。2004年全国不少地方流动资金贷款增长乏力,在新增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中长期贷款扶摇直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银行在未来的经营中将面临着流动性的问题,银行存在“短借长占”的资金问题。值得肯定的另一个方面是,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近年来,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质量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将之作为检验改革成败和核心竞争力升降的关键因素。各家银行普遍推出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如抬高了信贷准入“门槛”,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加大不良贷款和“亚健康”贷款清收力度等。这些措施无不对流动资金贷款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资质不够好、规模不够大、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企业,成为银行收缩贷款的主要对象。抽回贷款,最好办的是流动资金到期收回,不再发放。而中长期贷款则比较难以收回,有的已经成了企业铺垫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严格贷款审批,使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的“门槛”之外。如某市工商银行2003 年增加流动资金贷款3亿多元,其中70%是中小企业贷款。2004年在开展清收不良贷款“决战年”活动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又重新被挤 出该行的贷款企业名单。由于规范信贷管理,一些贷款从流动资金账本划到中长期贷款账本上,也是 2004年流动资金贷款锐减、中长期贷款上升的一个原因。过去,一些银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以流动资金名义发放了一些实际上作为中长期使用的贷款。当信贷管理规范和严格之后,这些贷款得以还其本来面目。因此从这个方面说,银行中长期贷款上升也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必须防范在其中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二、银行业的风险状况:不良贷款的时间趋势
作为经营性企业的商业银行,其最主要的目标有二:安全性和盈利性。其中,安全性保证了银行的生存,盈利性决定了银行的发展。下面主要分析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情况。
(一)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变化情况:
全年下降,但是有反弹的迹象。截至2004年12月底,银行业总体不良资产余额为1717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1%。其中次级贷款为3075亿元,次级贷款率为2.36%;可疑贷款余额为8899亿元,可疑贷款率为6.84%;损失贷款为5202 亿元,损失贷款率为4.%。在机构分类上,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5751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15.62%;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42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1%。都比上个季度有所降低。 银监会最新公告显示:据初步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指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这是不良贷款继2002年、2003年后的连续第三年“双下降”。下表反映的是不良贷款率在今年的时间变化趋势。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各个季度不良贷款的具体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我们把2004年度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但是,如果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剥离的因素不包括在内,情况就不是这样了。2004年6月份,通过剥离和核销手段,中行、建行和交行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合计为4364 亿元,超过了2004年不良贷款减少的3946亿元。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不良贷款余额反而增加了418亿元,结束了过去两年持续下降的趋势。从上面的时间变化趋势图看来,不良贷款率减少缓慢,甚至有反弹的迹象。其原因有以下三条。
(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原因
1.为了应付各个监管机构的检查,商业银行有操纵不良贷款的迹象。
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对银行业绩、利润率、不良贷款率的操纵早已不满足于账面上了,而且在实体层面上来操纵。如每到年终或银行的结算前夕, 银行就会要求企业在贷款与存款方面来与银行配合。或增加存款,或增加贷款,让银行的账面做得更加好看。而且银行这样的做法,无论是哪个部门来查都是查不出来的。正因为一些企业能够协助银行渡过难关,因此,银行与企业的特殊关系也在这过程中建立。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民间信贷市场十分活跃的地方,不少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不是用这些贷款从事什么投资,而是再放贷给其他企业。 企业成了“二银行”,本来是银行可获的利偏偏要让企业做。如果银行与企业合谋来操纵银行不良贷款之变化更是易如反掌。可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也说明了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
2.宏观调控的影响。
宏观调控也会使一些本身比较好的公司面临来自银行的偿债压力,其资产价值也随流动性降低而缩水,一旦公司流动性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同时,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项目受到清理,可能让一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项目被撤销、停建或缓建,从而形成新增不良贷款。这方面的不良贷款,2005年会逐渐显示出来。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会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强而大量暴露出来。 预计2005年银行逾期贷款增长有个反弹的趋势。
3.商业银行贷款严重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分散性较差。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繁荣,国内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不良贷款“双下降”的目标,一方面在最大限度的扩贷款规模,增大分母,另一方面尽量延长贷款之周期。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国内银行贷长、贷大、贷给政府项目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比如,2004年新增比2003年少增近7000亿元,但其中少增多是短期贷款、票据融资等,而长期贷款增长下降幅度有限。也就是说,目前国内一些银行正在把风险推向将来。这不仅导致了银行贷款结构严重扭曲(即存短贷长),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而且使得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金融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17万亿元,其房地产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信贷加起来约2.6万亿元。尽管从绝对值来看,房地产业所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还不算高,但在总17万亿元贷款中,超过50%以上的贷款都是以房产作抵押的。也就是说,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的高低,完全由房地产市场的兴衰来维系。国内房地产市场一旦发生逆转,房价向下回落,那么银行就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无论是房地产业的贷款,还是以房子为抵押的贷款都会如此。目前房地产行业有些地方价格已经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因此,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处于严重的风险暴露之中。
(三)政策风险:个人信贷凸现政策风险,高法司法解释导致银行紧缩个人信贷
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该司法解释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 同时规定,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
这条司法解释,未能严格保护债权人――银行的权利,这可能影响到一部分债务人的还款意向,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债务人产生不良企图,利用新司法解释给债务人带来的保护权益,借故逃避还款义务。早在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前,各商业银行的按揭贷款基本上都以第一套住房作抵押,这样的抵押实际上在执行中已经失去作用,一旦借款人失去还款能力,贷款就将形成风险。至2004年10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高达1.71万亿元,目前不良贷款率为0.12%,属于商业银行质量最好的资产。但《规定》相关条款的模糊和不清晰将对这1.71万亿元巨额贷款以及未来新增住房贷款的安全性产生极大隐患。《规定》出台以后,由于缺乏房产担保变现的保障,各大银行纷纷提高了首付比例,降低了按揭成数,反而提高了老百姓买房的难度,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片“涨声”中,各大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却在紧急收缩。
上海、深圳、重庆的多家银行正在大幅抬高个人房贷门槛,首付比例最高提至五至六成,而北京也在紧张制定针对个人房贷的更严格的规定。
因此,新的司法解释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近1.71万亿元的个人住房贷款成为了心病,使得原本最优良的一块银行资产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风险,甚至引发个人的道德风险。
三、银行业收入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中间业务发展迅猛
如果说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维持生存的最低要求,那么银行的盈利则是保证银行发展的基本条件。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和中间业务的收费。而很遗憾的是,中国的银行业的利润,大部分是来自于存贷款利差导致的利息收入。而国际上,银行的利润来源却刚刚相反,大部分是来自于中间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情况下,凭其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机构网点、信息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替客户办理收、付、担保、咨询等委托事项,并收取一定费用的金融服务项目。中间业务以其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一大业务支柱。从经营中间业务的收入来看,国外商业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40%甚至2/3。如1991年,瑞士信贷银行的 资产业务净收入28.08亿瑞士法郎,中间业务净收入23.08亿瑞士法郎;1992和1993年,瑞士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占其总盈利的60%和70%;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中间业务就获利340万亿马克,占总盈利的65%。随着WTO里面关于中国的银行业开放时间表的逐渐临近,中国银行业必须在中间业务上有所创新才能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所幸的是,国内的各大银行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一)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情况
2004年工商银行境内中间业务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多收入36 亿元,增长了46%。中间业务收入占存贷利差收入之比达到14%,比上年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了工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2004年该行信用卡业务利润实现大幅增长。截至去年末,牡丹卡总发卡量较年初增长16%,其中信用卡新发卡量同比增长12%。牡丹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63%,其中信用卡消费额比上年 增长58%,较2002年翻一番。信用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1%,经营利润增长39%。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透支率控制在3%。中国工商银行决定,从2005年起,工行计划将全行的资源配置优先向中间业务倾斜和集中,其中个人理财产品将是一个“拳头产品”,在全行实施中间业务重 点发展战略、创新战略、品种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综合营销战略和精品战略等“五 大战略”,建立个人理财等7大战略产品线,以战略性产品带动全行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力争用2~3年时间实现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翻一番,三年确保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27亿元,力争585亿元;2007年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确保实现211亿 元,力争实现240亿元。
为实现这一目标,工行计划将全行的资源配置,优先向中间业务倾斜和集中,调动全行发展该业务的积极性,按照每类中间业务对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及增长的贡献,实行有区别的考核激励政策,引导各行重点发展战略性业务,共同培育中间业务和新品牌,进一步提高该行中间业务对市场、对行业标准的影响力。
(二)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
今年年初以来,中行中间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结算、基金代销和托管、 银行卡和业务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虽然中行中间业务收入仍主要来源于国际结算、外汇资金、信用卡等一些传统优势业务,但由于近年来中行将中间业务作为发展的一个重点,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如基金托管业务,并改善代客资金业务功能等,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了大幅攀升,使全行的收入结构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
国际结算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结算保持上升趋势。上半年,中行境内行完成国际贸易结算量11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96亿美元,增幅为35.4%,增量和增幅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国际保理业务量5.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2.23%;国内保理业务量2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9%。1~5月,外汇保函新增1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人民币保函新增6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4%。
中行海外国际结算同比增加177.5亿美元,上升20%。由于结算及其它中间业务增长,海外机构手续费收入增长显著,净手续费收入在全部收入中占比18.6%,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除中银香港外,海外机构净手续费收入比重已达30.6%,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
由中行代销的基金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基金托管业务稳步增长。上半年,市场 新发行的基金有11只,其中中行代销3只,数量最多;代销总金额约24亿元,实现手续费收入约为2400万元。新增托管基金2只,新增托管份额34.46亿单位,比年初增长24%,市场占有率比年初上升近2个百分点;实现托管费收入1529万元。中行银行卡业务平稳增长。截至6月末,国际卡新增发卡量7.2万张;外卡收单38.17亿元。中行调整工作重心,加大了人民币卡的促销和推广力度,使银行卡业务实现总体收入3.6亿元,超额完成了半年目标。此外,中行业务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上半年,中行个人外汇交易额一路攀升,6月末达320.4亿美元,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借记卡、保险手续费已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
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各类银行的生存态势比较
政策取向是引发银行业竞争态势发生倾斜变化的重要砝码。2000 年中央银行曾推出支持股份制银行发展的政策(如取消股份制银行每年新设分支机构的额度限制,鼓励股份制银行上市融资等),有力推动了股份制银行规模的快速扩张。新的市场主体的培育,为银行体系带来了活力,也迫使国有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加快改革。现阶段,金融改革的重心明确落在了国有银行,因为拥有全国银行体系资产近70%的国有银行的改革成功与否,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如今,政府表明了将承担国有银行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国有银行将轻装上阵。 如果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等财务指标迅速得到改善后,国有银行通过上市在改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的同时获得了发展需要的新的资金,其客户和资金实力、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同时会对上市股份制银行造成的潜在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营方面,轻装上阵后的国有银行竞争力将得到发挥,股份制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无疑将会加大。二是从股票供给来看,证监会有鼓励“代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倾向,如果国有独资银行A 股上市,将改变银行股供给的稀缺性。而且,单一国有银行占国内银行业资产的市场份额均在15%~20%,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高于市场份额仅有1%的股份制银行。如果国有银行低价进入市场,对现有的上市银行估值也会形成压力。
各主要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商银行
(一)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业绩喜人
1.利润和不良贷款情况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经营利润较上年增长约20%,至人民币747 亿元,其中700多亿元已被用于冲销坏账或作为潜在损失的准备金。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工行2004至2006年工行预计1500亿元拨备的一半。2004年该行减少不良贷款人民币150亿元,不良贷款率降低2个多百分点,至19.1%,而在2003 年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21.74%。
2.资产情况
工行2004年新增贷款总额为人民币2889亿元,较上年增长9%,2004年资产总额增加人民币4300 亿元。工商银行外汇总资产达495.3亿美元,比2003年底增加54.3亿美元;境内外各项外汇储蓄存款达200.8亿美元;外汇对公存款余额达108.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6.9%;各项外汇贷款余额达283.7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3.收入情况
2004工行全年总收入较上年增加人民币145亿元,至人民币1316亿元;其中来自存贷利差的收入为人民币823亿元,占收入总额的62.6%。据工行一份内部研究报告显示,工行正在效仿汇丰银行,着力推进中间业务。2004年中间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46%,至人民币115亿元,成为内地首家中间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中,中国工商银行境内分行共实现投资银行业务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9%,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工行中间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而此时从2002年到2004年的三年间,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了快速增长:2002年1.9亿元,同比增长近20倍;2003年4.82亿元,同比增长153%;2004年突破10亿元,为工行加快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同时2004年该行国际业务经营效益显著,全行共实现外汇账面利润3.64亿美元,实现外汇中间业务收入31.26亿人民币。
2004年,工商银行的代客外汇资金业务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累计完成各项代客外汇资金业务量1489.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尽管去年以来股市不景气,使大多数托管银行面对大量赎回压力,但中国工商银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 务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在国内托管银行中处于领先。截至2005年1月25日,该行所托管的证券投资基金达41只、份额突破1300亿元,包括股票型,债券型、保本型、混合型、货币市场基金、LOF、ETF 等,不仅成为品种最齐全的托管银行,而且构建了多品种齐下的托管格局。工行托管基金数占市场总数的37%,托管份额占市场托管总份额的34.67%,较上年度提高近9个百分点。
2004年该行信用卡业务利润实现大幅增长,年末牡丹卡总发卡量较年初增长16%,其中信用卡新发卡量同比增长12%。牡丹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63%,其中信用卡消费额比上年增长58%,较2002年翻一番。信用卡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 21%,经营利润增长39%。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透支率控制在3%。
(二)中国工商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1.第一家由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设立中国工商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方案,已经率先通过银监会的批准,证监会审核并获得通过,其基金托管行是中国银行,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由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公司。工商基金的模式与此前设立的中银国际基金不同。中银国际基金的控制人是中银国际证券,属于证券公司范畴,中国银行只是间接股东。而工商基金的发起人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子银行中国工商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拉近了商业银行与基金业务之间的联系,同时将对银行自身以及基金业产生重大影响。
2.对基金业和银行的影响
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以多得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而以前银行只能进行同业之间的参股投资、债券投资,通过设立基金公司之后,实际上是可以投资于股权了。这对于银行的投资而言,意义是重大的,也符合银行向混业发展的方向。商业银行即将进入基金市场,将对于现有的基金公司产生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在资本额、信誉、还是客户、人才、技术方面,银行业的优势,远远大于现在基金公司背后的股东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基金业的大机构博弈时代即将到来。
二、中国农业银行
(一)中国农业银行债券经纪业务迈出关键步伐
2004年,中国农业银行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以债市通理财业务为龙头的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开始步入快车道,交易量激增,客户数量增加,业务品种日益丰富。2004年农行债市通理财业务实现债券交易量1603亿元,同比增加1052亿元,增幅190.93%,居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家行之首。2004年全年农行债市通开户数达到398家,位列四大行第一位。全年新增客户151家。去年客户质量明显提高,一些优质客户主动要求开展债市通业务,使得客户结构得到极大优化。尽管2004年债市大起大落,多数市场成员被套牢,但农行在正确分析市场后向客户提出缩短债券久期、减少债券放大倍数等建议,使得客户取得了较高收益,在业内形成了良好口碑。其中不断加强服务和进行产品创新是农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为拓展非自营类债券业务,农行对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以及资金量大的客户,开办了债券投资咨询业务,向债券经纪业务迈出了关键一步。目前农行作为中信信托和长信基金的投资顾问,在这两家公司的投资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本利丰”人民币理财产品,意在保卫存款
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他们的赢利空间已不大。由于竞争关系,有的银行已将投资年收益率抬至3%以上,令银行的获利空间大幅“缩水”。农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目标意在保卫存款。按照银行业的惯例,岁末年初正是揽储的黄金季节。而几乎每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上市便受热捧的事实证明,它是争夺存款的利器。有关统计显示:从11月起,约一个月的时间里,便有约百亿元的资金流入了光大、 民生、招商、兴业等中小银行的“口袋”,而管道正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其间,居民从四大银行取出存款去买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情况屡见不鲜。业内人士曾保守估算,近60%的资金是来自于居民原放在四大银行的存款。国有银行人民币理财产 品的资金来源,将不同于中小银行,中小银行多是从它行吸存,而国有银行更多的将是“体内循环”。因此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无疑将加大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但是,此举却可以起到“保卫存款”的目的。而农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目的也在于此。
(三)中国农业银行和光大永明人寿签署全面合作业务协议。
11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与光大永明人寿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这是光大永明人寿自成立以来,首次与全国性银行签订“总对总”协议,进一步开拓了银保合作领域,加快了与银行合作的进程。根据协议,光大永明与农总行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保险代收代付、协议存款、融资合作、资金清算、银行卡、 电子商务、基金等业务领域,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另外,对于传统的银行代售保险产品业务,在继续以往柜台销售的同时,拟开拓新的理财经理、直邮等营销方式,创新原有的销售模式,为银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车市降价导致农行新增车贷坏账300亿元
10月28日,央行公布的最新一个季度各银行不良信贷的有关数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和比率“双降”,但近几年车贷业务的疯狂增长,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留下烦恼。据统计,2001年至今年8月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中存量和增量方面,农行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35.09%和38.65%,农行现有超过300亿元的车贷坏账等待清收。10%的贷款利率、最长可延至8年的贷款期限、首期付款额10%等等的优惠规定,使农行顺理成章地坐上了车贷“老大”的位置,同时也为如今艰巨的清收工作埋下了祸根。一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与当初放贷时,贷款数额和个人业绩挂钩相同,如今不良贷款的清收也纳入了综合考评体系。 产生坏账的原因分两类:一类几乎很难收回,如车主失踪或者没有钱;另一类是由于汽车降价速度太快,借贷人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这一部分人有还款能力,属于理性违约。而关键是汽车销售商和商业银行的观念及不法作为,造成今日的 消贷出现高违约率与巨额坏账风险。2004年4月以来,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一直低迷。截至8月底,汽车贷款金额只有1763亿元,到2004年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下降到1600亿元左右。目前中国私车贷款约30%违约还款,10%的汽车贷款难以收回。
三、中国银行
(一)各项盈利指标表现很好
1.中行资金业务盈利大增
2004年中国银行资金业务盈利比上年增长50%,超额25%完成全年利润目标。目前中行已能对包括远期、期权、调期等产品在内的多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报价和对冲,使资金业务交易量大幅度上升。
2.银行卡收益稳步增长
中国银行在推进股份制改造工作中,2004年银行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银 行卡收益达12.5亿元人民币。2004年中行国际卡新增发卡量31万张,累计有效卡量达80 万张;外卡收单交易累计155亿元人民币;准贷记卡发卡累计600万张;10月份中银信用卡正式对外发卡,到年底发卡量达8.8万张。经银监会批准,中行银行卡中心已开始进行全面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合银行卡业务市场运作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即非法人单独核算的金融机构,对银行卡实施产品的垂直化管理。中国银行去年对银行卡中心的组织架构、岗位、职级进行全面梳理,开展员工岗位双向竞聘,银行卡中心由原来的70多人增加到400人。中行与信用卡国际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行还针对银行卡业务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
3、国际结算业务增速迅猛
2004年前10月,中国银行完成国际贸易结算量2871.82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1.8%,总量大大超过了2003年全年的水平,是2000 年全年结算量的两倍多。截至9月底,中国银行国际贸易结算在国内所有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为31.25%。另外,2004年1~10月,中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同比增幅超过80%;实现融资利息收入超过8亿元人民币。
(二)风险管理水平获得国际声誉,不良贷款任务基本完成
1.基本完成不良贷款处置任务
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试点单位的中国银行,经过艰苦努力在实施股改试点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已基本完成了国家注资、不良资产处置和财务重组工作, 资产质量大大改善,资本实力得以增强,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了国家注资的保值增值。2004年以来,中行已核销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出售1498亿元可疑类贷款,核销非信贷类资产损失21亿元。通过资产处置,截至9月末,中银集团不良贷款比率降至5.16%,比上年末下降11.13个百分点。为补充附属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中行分别于7月7日和10月22日成功发行了两期人民币次级债券,共筹集261亿元资本金,9月末中银集团资本充足率达到8.56%,较上年末提高1.58个百分点。
2.中国银行获得中国内地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奖
《亚洲风险》了2004年度亚洲金融风险管理奖评选结果,中国银行获得中国内地最佳金融风险管理奖,是中国内地惟一获得该奖项的银行。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中国银行2003年起组建了全球金融市场部,并在其内部设立了专为企业客户管理金融风险服务的全球营销团队,负责领导中国银行辖内所有机构的客户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使客户理解并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提高了进入衍生产品市场的主动性。在为客户建立起完善的运用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 中国银行还在内部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严格的业务操作流程,全球金融市场部采用国际先进的风险监控管理系统,设立了金融衍生产品评审机构,有效 地防范衍生产品给银行本身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四、中国建设银行
(一)收入表现非常不错
1.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4年年末,中国建设银行金融机构客户授信总额达5398 亿元;全年以来,该行机构客户日均存款达3226亿元,比2003年全年日均基数增长143.73亿元,增长率4.7%;实现机构客户中间业务收入1.09亿元,较2003年翻了两番。建行机构业务的发展,主要来自五个方面:
一是财政业务不断扩大份额。财政业务是建设银行传统优势业务,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品牌。2004年,建设银行61个中央部门及企业集团的财政集中支付,全年支付金额605.45亿元,占财政部所有试点单位的68%。
二是政府客户迈出关键步伐。该行积极跟踪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拓展政府机构税费业务,业务由税务、海关向公安、司法、检疫检验、国土资源、教育、交通执法等部门延伸。与全国产品和服务赋码管理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该中心服务收费业务的首家银行。
三是证券机构业务健康发展。建设银行针对股市低迷、客户行业风险加大的情况,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逐步转移到证券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资金收付等业务领域,保证了该行证券机构业务的健康发展。建设银行开发了证券客户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系统,成为首家能够提供该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并成功争取到南方证券、汉唐证券、闽发证券、富成证券的保证金银行独立存管业务,客户保证金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是加强银行同业产品创新。全年共与41家资产规模较大的国内银行建立了行关系;为银行客户累计授信4875.86亿元,授信额度范围的资金拆借和票据 贴现业务回收良好。
五是大力开拓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作为首家具有开办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资格的银行,该行与丰田汽车金融公司签署了结算网络协议,成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成立以来的首家结算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已成为该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国际结算业务突破千亿美元
2004年,建设银行外汇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国际结算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8%;外汇一般性存款余额达到120多亿美元,是建行开办外汇业务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2004年,建行采取了如下 创新:
一是将外汇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之一,在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
二是将外汇业务列入全年综合经营计划,搭建了外汇业务考核体系,增强了全行营销外汇业务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