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2 16:38: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污染治理对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及产业分阶段的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建立,但是乡镇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企业设备设施简单落后,多数也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导致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难以监管和治理。同时,“垃圾下乡”使一些城市固有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一些城郊地区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日益凸显,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见,关注城乡环境公平应是解决当前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的题中之义。
一、环境公平问题的提出
环境公平问题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北卡罗莱州沃伦县爆发的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旨在反对在黑人族群地区兴建一个有毒垃圾掩埋场。这次的抗议活动以美国黑人为主力军最终成为一场全国范围的民权运动,因为少数族裔和低收入人群明显地承受着更多的环境风险,最后,普通民众和社会知名人士都参与了进来。为回应公众对环境公平问题的关注,美国政府的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也由此而来。在美国产生环境公平概念以后,很快在世界各国各界传播开来。环境公平问题也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环境不公是经济不公的转化和延伸,但环境不公无法像经济不公那样,通过采取“把蛋糕做大”的方式来解决。环境不公与环境损耗之间会形成恶性循环,而走向生态环境危机。因此,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具有迫切性。
二、城乡环境不公的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而且大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人口逐年增加、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快速兴起的乡镇企业、不断往农村地区迁移的工业企业等,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农村再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了。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现在又逐步蔓延至农村地区,但是却没有针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采取相应措施,环境责任与环境权利在农村地区表现严重不对称,这极大地侵害了农村的环境公平权。我国城乡环境之间存在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行环境立法中的城乡环境不公
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一点从改革开放后制定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可以看出来。虽然有诸多法律制度对环境保护有规定,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多数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着城市环境问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而少有涉及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没有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完整的立法依据。如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定,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从工业废气的排放,到控制城市扬尘污染,再到防治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等等,现行法律制度作了相对完善的规定。但反观农村,现行法律虽然对于农村环境防治的制度安排较以往有所重视,但涉及到的相关问题仅有几项条款,有的却只字未提。
(二)现实经济发展中的城乡环境不公
城乡环境的不公平还表现在环境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上。我国农村地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城市范围,但是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城市,却占据了大多数的环境资源,而农村地区则不然。此外,在对环境污染的后果承担上,城乡也是极不公平的,因为城市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正在逐步的将污染企业往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监管力度加大迫使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向城郊或者农村地区转移,将污染由城市带到了农村地区,农村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除了污染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对农村换成造成影响还有如下的一些表现: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不经过净化处理任意排放到河流里,导致河流沿岸的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运往农村地区填埋,对农村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三)政府环境治理投资上的环境不公
近些年,中国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总投资额不断增加,但环保投资的结构明显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往了城市。农村地区获得的投资相当微小,明显不对称。同时,由于这种投资的不公平,导致农村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先进的环保基础设施,无法有效处理农村越来越多的污染源,与日益增大的生态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环境不公问题是经济不公问题的延伸,环境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环境不公平问题,危害到的不仅仅是农村的生态安全,还会危及到农民的生存,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重和导致社会不稳定。实际上,污染带来的后果远比贫困带来的后果要严重。贫困涉及到的是温饱问题,但是污染却会带来生存的威胁,将会危及到生命。环境污染对农民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特别是对农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已成为农民最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对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言,所应该享有的环境公平是一样的,所以城乡环境公平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由城市到农村的污染转移正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
三、实现城乡环境公平的路径探索
针对农村环境不公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农村地区的环保立法应该加大力度,在立法理念上也应该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公平的理念,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之一。
首先,环境公平理念在基本原则要体现。在我国的立法中,往往开篇立意,直接道明设立该法律的宗旨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贯彻始终的原则,城乡平等享有环境资源、承担等同的不利后果、保护农村环境、保障农民健康必然要在环保法律中首先体现出来,以体现对环境公平的重视。法律原则不仅可以弥补具体规范不足的作用,更是一部法律精神的体现。要在环保律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中写入环境公平理念。环境公平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这点出发,环境公平在立法基本原则中也应有所体现。因此,应确立“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再分配机制和原则,通过受益者补偿环境受损地区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受损地区,使受损者有治理和恢复环境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环境公平的实现。
其次,环境公平理念在基本制度的设置中要贯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于资金的筹集,政府可以采用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增大对农村的环保资金投入等等方式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难题,促进城乡环境公平的实现。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设立起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受益者的补偿,让资金向环境受损者流动,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环保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环境公平的实现。由于过去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近年又逐步威胁到农村地区的环境,所以为了保证城乡环境公平性,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保护农村环境,推动环境公平。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更有利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环境不公的具体对策
中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效治理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拥有“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统筹城乡的环保管理机制。增加国家环保机关和环保监督机关编制,同时国家应增加环保人员下基层人数,从而增加基层环保力量;制定固体废弃物环保系统、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标准,配备相关部门机构和人员,提高其执法力度;推广国外有关固体废弃物基层管理模式及我国成功的经验,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更好地服务农村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好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做到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的同时也加快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城乡环保的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上到达统一,推动城乡环保一体化的实现。
2、加强镇村工业企业污染的防治。在开办和引进工业企业的时候按照生态城镇建设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做好工业发展布局的优化工作。一是结合自身实际的地理位置、资源、区位等条件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生态观光园区等,除生态工业园区外不能开展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加强建设工业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推进园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园区“三废”的监管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三是加强监管一些分散在农村地区的中小个体企业,确保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环境安全。
3、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实现环境公平的基础,参与能够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的对话,使政度与公众协同一致。但一定程度上,我国以公众义务为本位的环境立法,限制了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要使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需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全面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同时,对于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保障农民参与的机会平等。要实现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政府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形成一种言论自由的氛围,保障公众合法的言论自由权,这样公众才会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推动环境公平的实现。
4、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建立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体、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入渠道。政府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设立环境基金,加快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必须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追究污染者造成生态环境损失责任和受益者应尽义务,要建立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的长效补偿机制,以维护环境总体收益的公平。同时国家要坚决制止东部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和高能耗、低效率的淘汰设备向西部转移。国家必须通过强制性的征收环境税费,建立环境基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东部对西部、富裕人群对普通人群和城市对农村的生态补偿。
5、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推广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为农村污染源找到出路。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不仅减少畜禽粪便污染,同时生态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而也减少了化学肥料的利用。
6、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与此相适应,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环境保护法修订工作,从一审稿到2013年10月21日刚刚公布的三审稿,都在调整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意在扩大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随着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出台,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司法救济,通过司法公正,来实现社会公正。
7、加大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形成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从村环境的良性发展。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执法意识,将农村环境保护的指标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中,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督促他们从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问题,从而更好地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同时,加强重视对农村年轻一代的环保法律教育,将与环保相关的教材纳入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从儿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改善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为实现农村环境污染的有力解决打下基础。(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公平视野下我省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编号:SQ131002)
参考文献:
[1]文同爱,李寅铨.环境公平、环境效率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4).
法律法规既是社会活动的底线,也是环境治理的基本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逐步化解乃至消除环境污染,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基本的要求融入政府、企业、农民等群体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环境保护融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生态奖惩制度,打击破坏环境以及假冒无公害产品等经济违法行为。
二、构建农村环境教育体系,营造环境治理的心理空间
环境污染既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同时它所损害的也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就要求激发农民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能力,孕育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心理空间。具体来讲,我们需要结合当前各地开展的科学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培养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进而通过农村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民的生态生产和生态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培育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
三、培育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系统,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很多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发展能力的问题。能否有效提供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艺,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环境保护及农业升级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类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既有资源和能动性,搭建农民、大学、乡镇企业与政府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公共平台,以此沟通社会和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的支撑,为提高农民脱贫发展,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提供能力支持。
四、创新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支持
现代农业发展中,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恶化并肩而行。土地肥力衰减、地下水污染、食品毒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农业与环境的冲突日益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农业的线性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现实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整体转型。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形成现实性的路径依赖,农业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公共政策、公共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鼓励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也要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搭建农村环境治理的三维社会平台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环境污染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政府决策中可能存在的环境责任缺失。农村环境治理,决不应单一地依靠某一种力量,而应该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和“社会之手”的协调并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为核心,以食品安全和环境治理为抓手。一方面,要利用经济手段,营造一种环保者有利可图的市场平台,促使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切实考虑其活动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促成环境友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为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界定
分析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首先应当明确陆源污染的概念。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涉及控制陆源污染的公约已有不少,例如 1974 年《防止陆源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1985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的蒙特利尔准则》,但截至目前,国际上对于陆源污染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
参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4条第三款"从陆上来源、从大气层或通过大气层或由于倾倒而放出的有毒、有害或有碍健康的物质,特别是持久不变的物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5条释义"陆地污染源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指从陆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各种场所、设施。陆源污染物,是相对海上污染物而言的,是由陆地污染源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 "中关于陆源污染的阐述,笔者认为陆源污染应当是在陆地上产生通过直接或经由河流、大气等间接方式最终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
由于海洋水体具有流动性,经由一国沿海产生的陆源海洋环境污染随着水体的循环很容易污染他国领海,一国内部的陆源污染很可能会演变成他国的海洋灾难,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由此产生。
二、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分析
1609年近代著名的国际法学家格老秀斯发表了《海洋自由论》,阐述了"海洋自由"的思想,表明各国都有合理利用海洋的自由,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合理利用的自由"不应当等同于污染的自由,一旦陆源污染损害事实造成,对他国的侵权也就开始了。
每个国家对于本国的领海享有,范围内,各国都有权向自己的领海排放污染物,即享有排污权,但是由于水体的流动性,一国的陆源污染不但会影响到本国,同时也会对水循环过程中流经的国家产生污染损害。这便对他国造成了一种侵权,实际上无论是哪个国家,在国际法上都无权在使用本国领海时使他国水域蒙受污染损害。也就是说一旦一国在行使排污权的同时,给它国的生态环境、国民正常海上作业或者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即可视为排污权行使不当,可以向造成污染的国家提出补偿。这种补偿不仅包括损害赔偿,还应有民法上对侵权行为的其他救济方式,例如停止侵害、排除危险和消除妨害等。
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针对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污染方理应承当治理的责任,但由于陆源污染的排放主体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一国本身都很难确定责任主体,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受害国就更难以确定诉讼主体,这就给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带来了极大地难度。
三、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
目前在国际范围内,虽然相关的国际公约、区域性公约、国内立法已有不少,但是国际公约大都着重加强国际合作,仅针对陆源污染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质采用明确列举的方式设定禁排规范,例如在《防止陆源污染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中,第4条第一款规定,"各缔约国保证消除本公约附件一第一部分所列的陆源物质对海域的污染,并保证严格限制本公约附件一第二部分所列的陆源物质对海域的污染"。
国内立法上则强调各排污单位排污指标,以量化规制,同时辅以经济手段,例如征收排污费用等。以我国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从我国关于治理陆源污染的法律条文中不难看出,针对陆源污染我国主要是以宏观调控为主,且其立法的落脚点放在了严格控制各排污主体排放陆源污染物的数量指标上,针对造成陆源污染的单位以处罚金为主要惩罚措施。这对于一国内部或许是可行的,可是若将这一系列措施应用于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上,其执行力度恐怕就大打折扣了。
基于目前对于防治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法律对策的现状,笔者认为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其都将解决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重点放在了"防"上,即通过限制排放达到减少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目的。但是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如何处理,对于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怎样补偿,却缺乏相应的措施。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说
第一、确立排污权指标,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国际法上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主体,都享有排污权,想要保证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做到零污染排放这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应当依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实力确立各国享有的向海洋排污的指标,超过指标的数额,可以通过交易买卖的方式向有结余的国家购买,通过这样的经济手段可以督促各国严把陆源排污关,减少不必要的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
第二、建立全球陆源污染环境基金。针对各国每年造成的陆源污染,由各国依照本国每年实际排污指标按比例向基金存入一定款项,用于全球每年对于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考虑到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想要仅凭一国之力治理所属海域的陆源污染,不仅会对本国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从法律层面来说作为陆源污染的受害国这也是显失法律的公平与正义的。建立全球陆源污染环境基金,集合各国的力量,用于治理陆源污染,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治理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资金流。
从公民角度来说
首先,应当完善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民事责任制度。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侵权,应当承担严格的民事责任,即对污染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损害事故的,不管当事人有无过错,都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当一国的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不仅对另一国领海水体造成损失,并且对该国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活造成实际损害时,法律应当赋予他们追偿的权利,这才不失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其次,国家代位追偿制。考虑到公民相对于国家的弱势地位,以及公民在针对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诉讼中诉讼主体,举证责任的困难,国家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在公民蒙受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举证不能或难以确定诉讼主体的情况下,如果损害事实确定,可以由国家先代为赔偿,再由国家取得追偿权,由国家向造成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当事方追偿。
四、结论
根据联合国、环保组织和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全球海域污染的污染物当中,陆源污染物占到50%至90%,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迫在眉睫。各国除了应该在本国立法下确立完善的防治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机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防污与治理并行,同时建立完善的损害赔偿机制,才是处理跨国海域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有之法。
参考文献:
[1]黄徐晶《.防治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2]梁芳《公众参与防治陆源污染的法律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22-01
我国在近些年以来,通过对城市环境的不断治理,其环境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保持稳定,而对于一部分城市来说,虽然环境污染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进行防治,从而来提高其环境质量。但是,在治理的同时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当中,由于社会公众对城市染污的意识并不强,所以这也给改善城市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在治理环境的进程当中就很难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由于在一些城市当中,基础设施比较滞后,并且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环保水平低下,机动车的污染问题,突发事件以及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均制约着治理城市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此,这就无法健康的开展治理城市环境的工作,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良好的推进市场化发展,建立绿色的城市污染治理制度,从多方面控制城市的环境污染现状。
1 城市染污的概况
城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经济、政治以及科技文化的教育中心,也是作为经济活动以及密集人口的生存重要环境,因此,它会面临很大的环境压力。城市环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主要只是在居住和绿地方面的紧缺而引起下降的生活的质量,但这种质量的下降也反映出了城市的落伍。而另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生态资源的消耗,从而引发城市的空气污染、废水和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环境影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般都是在城市发展当中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以及缺乏一定的建设环境控制所造成的,并且在很多城市当中,都是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从而导致出现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1)在城市当中,垃圾处理问题则是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环境规划发展,这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在国外较先进的一些国家当中,就算有着丰富的城市建设经验都很难可以处理好垃圾处理的问题,然而这也不代表城市环境的治理就可以不再努力,放任自流。在我国,由于城市垃圾一般就是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两种,其工业垃圾的产量是比较集中并且也是非常大的,而城市当中的生活垃圾则可以做无害化的处理,这种危害程度相对小一些。但是,如果想把城市的生活垃圾做好无害化处理也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把垃圾进行混杂,不宜进行分类。在现阶段,由于很多城市只是把生活垃圾做了简单的处理,并且堆放,并且都没未经过妥善处理,从而也就导致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环境安全等问题。
2)污染城市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有水污染、噪音、大气、光污染、垃圾处理以及电磁波辐射等重要因素。我国近些年以来,由于各个城市因为噪音污染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突显,主要都是在施工期间也造成的噪音、交通噪音以及工业所产生的噪音等,这些噪音都被民众定义为城市的公害。而变电站、电视台、雷达、高压线以及电磁波等各种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当中也作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2 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经济随着不断的日益发展,大力建设城市环境的进程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得到发展机遇的过程当中,也离不开环境污染这个重要难题,对此,只有通过现代的科学环境治理方法并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才可以避免出现环境污染以及恶化等现象,从而促进城市环境规划得以健康的发展。
1)在治理环境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提高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也要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从而提高人民群众从根本上重视环境污染对我们的重要意义。此外,要把环境监测进行公开信息化,注重监测环境质量,注重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还应积极的让民众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责任当中,给民众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举报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也应逐步的完善处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与对策,赏罚分明,应考虑到民众的利益,提高保护城市环境的力度,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群众当中发展基层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对于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作为比较系统的一项工作,必须要具有全局观念,必须要从总体的角度来控制变化的生态环境,也应做好局部的思想工作,从细节出发,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用法律进行相应的制约。①必须要设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环保标准,对污染企业以及相关的环保部门明确行为标准以及责任义务。②在治理环保的过程当中,应及时发现所存在的法律空缺。③必须要明确造成环境侵权的责任问题,从而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处罚幅度和种类等具体的范围事宜,制定可实施的处罚力度等。
3)由于治理城市环境的污染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不是短时间就可完成的,而是需要建立较为系统的生态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污染保护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控制好污染排放量,也就是说要把污染排放量的指标作为衡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绩效,并且作为政府治理环境的责任目标。通过细化城市排放的目标,也可以方便各级政府可以掌握了解污染情况从而实行有效的监控。此外,在控制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时,还应建设好城市的生态环境规划问题,由此看出,如果要提高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是具有科学和复杂性的一项工程,因此,在保护城市环境时必须要多方面进行考虑,应用相应的规划系统,从而治理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3 结束语
总之,城市环境问题从表面上来看主要只是在居住和绿地方面的紧缺而引起下降的生活的质量,但这种质量的下降也反映出了城市的落伍。而另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对生态资源的消耗,从而引发城市的空气污染、废水和噪音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环境影响问题。所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良好的推进市场化发展,建立绿色的城市污染治理制度,从多方面控制城市的环境污染现状。
参考文献
[1]董向南.浅谈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J].北方园艺,2008(9).
1农村污染的现状
1.1化肥和农药带来的污染
在我国的农村,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产量,存在过量使用化肥的现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社会效益,过量的使用化肥对土壤造成巨大的危害。不合理的使用化肥作为他们追求经济效益的良方,自认为可以提高产量,但其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过量的使用化肥,只会事倍功半,使得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这样不仅仅造成了农田、土壤等生态基本环境的污染,还会通过农田、土壤中的水分对地表水造成更深层次更严重化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污染地下水。此外,过量使用化肥所产出的农作物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1.2畜牧业发展弊端
人们现在在追求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食品的健康,对一些蛋、肉、奶产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使得畜牧业发展较快,导致了农村出现大量的中小养殖场,这些养殖场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未设置任何环保设施,大量的粪尿垃圾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这样不仅对于大气及地表水造成了污染,甚至对地下水也造成了污染,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不利于人类健康最大化,生态环境保护最大化理念。
1.3秸秆污染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一直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由于在能源化工领域以及在还田,饲料,造纸等领域在关于秸秆的利用的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一直没有突破,以及部分山区由于地势原因导致回收成本较高,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最终造成大量秸秆以露天焚烧的方式解决。在露天焚烧秸秆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外还会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污染指数逐级升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下降。
1.4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靠拢于城市生活,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以及垃圾种类也在不断增加,造成的污染也就随之增大。农村生活趋近于城市生活,由于产生的垃圾中难分解的有机物在不断的增加,以及一些发达的乡镇地区还有大量的工业垃圾产生。加上为促进农村乡镇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大示范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大量人流涌入农村,也造成了一大部分垃圾的产生。
1.5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农村环境建设也应时刻重视。现如今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又大,再加上经济条件相比城市较差、缺乏熟练的技术以及群众的环保意识等因素,导致环境污染等情况。由于污水处理的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生活污水大都直接随处排放。这样不经处理的随意排放会造成周边河流、水塘等自然水污染,使得周边水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民环保意识
在部分地区,由于农民对环境污染的有关知识不甚了解,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使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有许多破环环境及生态的行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当地农民可以多方面,多渠道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认识到污染跟自身生活的环境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2.2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设
我国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机构调整的新方向,也是作为维护原生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政府要时刻引导,帮助农民改观传统的思想,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推广低容量的喷雾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还要进行化肥的合理使用,采用一些成熟的生物防治技术,达到精准化施肥,推进有机肥料的合理使用。
2.3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污。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照工业污染防控要求,实施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组织执法检查依法取缔禁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诸如生产有机肥、还田、制培养料、建设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沼气工程等?杜绝养殖废水直排现象,使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物有关指标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达标排放。
2.4堵疏结合推动秸秆禁烧工作
堵疏结合,既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处理方式,又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新技术,包括直接还田、粉碎还田、过腹还田等方法。以及用作燃料、秸秆气化、建材加工、食用菌生产、编织加工等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的宣传推广。
2.5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3结语
我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和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没有改善,农民的小康社会则毫无意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经迫在眉睫,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使农村的经济可以持续发展,农村环境得以改善,农民的健康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0.概述
我国的农业生产事业,相对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腾飞,农业生产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在大规模喷洒农业、化肥及污水等垃圾处理不当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对土地、空气、水资源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了影响,对此应从农药、化肥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迎从新认识科学化的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态原理与农业技术结合产生有机农产品,科学有效的对农业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等,这些措施是实施都可以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1.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虽然没有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种环境状态都遭到了破坏,分别是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下面分为三点进行分析:
(1)土地资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这样的数据没能一直维持,因为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灾化的发生让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在2008年末时只剩下了约18.3亿亩,所以我国的耕地人均面积并不富裕,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现代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帮助农作物的生长,但这样长期使用农化产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结构被改变, 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减少, 让本身肥沃土壤的产力每况愈下,然后为了提升产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如此形成大量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土地彻底不能继续耕种的后果。
(2)水资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处在下游位置,而农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是对未来的下一代最不负责的体现,对于农用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排污和农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使用量40.0 t/km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t/km2的上限”[1]这样的用量直接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会被带进河流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药同样带来的污染同样可怕,由于机械化大面积喷洒,导致农药必须用更大的量才能覆盖到农耕作物上,这样多余的农药会被各种渠道带入到水体河流中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业生产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壳蛋、血水甚至尸体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这些污物与水源溶解发酵变质,让河水变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广泛运用,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农膜确实实实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学构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毁都让这种白色垃圾,无法回收结果污染了水资源。
(3)空气资源的污染,空气作物我们每时每刻生存的必须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就是空气污染的最有利证据,雾霾虽然不是农业生存污染空气导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气的质量是有众多因素积聚而成的,所以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应予同样的重视。农业生产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秸秆的焚烧,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秆生活或者喂牛养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电器化所替代,所以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和焚毁,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气体,会随着风向漂浮到空气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一项污染就是农药的喷洒,刚才我们提到过多的喷洒农药一部分会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会漂浮于空气中进入云层,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积过多就会产生温室气体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以上几点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危害到环境的几种主要内容和现状。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从上面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经被染指,如果要治疗这种环境污染情况可以分为两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规改变思想
尽快设立相应的法律来约束环境污染行为,现状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还应当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关污染的防治法案,加大对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义务,这样可以从法律角度对污染人或单位进行约束作用。还应该从思想上改变农业生产者较弱的法律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应当在农村的中小学校里开始普及环境保护常识和知识,还应经常性的的对乡镇尤其是农村的农业生产者宣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于我们当下及未来生活的重要性及特殊意义,这项对策应配合指定相关法律法规一起实施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各地的政府部门要首先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落后思想,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改进方法的学习,从而带动管辖区域的农业生产者更快的接触到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生产方式,而且政府还要“疏堵”同时进行,对当地环境进行监测管理,制定有关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的奖惩制度,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2.2改变现有技术
学习先进经验 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脱离原来的“以多靠量”的喷洒模式,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样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以由政府补贴农户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以保障水体质量。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争取早日走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
3.结语
引 言: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水就是经济的血液、社会的命脉,显而易见,水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水是世界万物构成的必备要素,同时又是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基本资源。过去人类对于水的依存关系的认识很肤浅,导致人们对水只是片面的无情的索取,地下水开采过量,地面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也警醒人们要对水环境污染防治给与重视和关注。
1 水资源现状
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人们逐渐感觉到水资源的缺乏。而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得本来有限的水资源失去了很多使用价值。我国水资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水酸化,饮用水安全问题凸显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地区的降雨都偏酸性,全国降水的年平均PH值低于5.6,酸雨地区的城市地下水的PH值也随之下降,而水质的酸化更加造成了地下水的总硬度增加,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也日益严重。而目前我国已有近一半的城市居民的饮用水不达标,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水资源供应面临巨大的挑战。
1.2 地表水体污染严重
据统计,我国污水的年排放量达600多亿吨,其中约有80%以上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入水域的工农业污水。随着污水排放量的加快,我国地表水体的环境质量也随之急剧恶化,各江河湖海都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污染严重,有些甚至已经不再适合作为人们的饮用水源。
1.3 地下水体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日常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对地下水体造成了污染。地下水体的硬度升高,砷、汞、铬、氟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升高,而这类有毒物质的性质是不易分解和沉淀的,并且还会被生物体转化成毒性更加强烈的有机化合物,从而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2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工业污染
全球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大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面对日趋严重的工业污染,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工业废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不断下降;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水资源不断减少。我泱泱大国竟然面临缺水的威胁;
2.2 生活污染
很多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比较原始,基本上是在城市的郊区建立垃圾厂(通常是露天的),将生活垃圾推挤在此,定时定量焚烧。但这些生活垃圾中通常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回收利用率低,大部分城市对污染治理的设施建设不到位,雨水将焚烧后的污染物从地表向地下渗透,造成地下水污染加剧。生活污水等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水里,增加了溪水的污染。
2.3 农业回流水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的需要,使得农业灌溉的回流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使得人们生活用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工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繁多,这些废弃物转入水体中,会使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极难控制和治理。
3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3.1 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加强污染事故反应能力
改善基层环境监测站的技术设备,加强对污染事故反应能力,预测、预警能力,监控对污染源的动态变化,增加监测频次、减少采样误差,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反映排污状况,使环境管理的日常事务能力有所增加。
3.2 贯彻水法,加强水源保护
推进水法的完善与实施,保护水源,这是防治水污染的、保护水质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加强各地区水源保护法等水法的落实,严格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水源的防护措施,推动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展开。其次,可以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统一管理和监督水法的实施,不断完善水资源防治措施系统的建设。
3.3 加强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监管力度
管理部门在对水资源进行检测和管理的同时,可以着重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及水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高强度的整改。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知名企业都违背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战略要求,生态环境破换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的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电力、化工类等重工业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废水排放量,强化内部水源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水污染。另一方面,对重度水污染地区进行限期整治,加强对水源状况的检测,完善日常的监督工作,保证水资源的质量。
3.4 废水循环利用
废水循环利用分为以下几个途径:地下水回灌;景观和娱乐用水,比如浇洒绿地、道路、洗车、冲厕所等杂用水;冷却水甚至锅炉补给水等。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工业与农业、城市之间的用水矛盾,同时可以节约水资源,实现“优质水优用,差质水差用”的原则,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体污染,这样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5 建立完备的给水排水系统
据了解,在国外,给水排水行业称为水工业,在国内,水工业的概念也逐步被业内人士所接受。水工业主要有产品开发、系统平台搭建、技术服务三个方面构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开发度具有较大空间,我国现在的水处理设备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在城市建设中,应着重建立排水系统,改善城市遇雨成“海”的状况。
3.6 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水资源的防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首先,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其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同时,改革城市水价,实施阶梯水价标准制度,努力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最后,可以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3.7 推进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污染
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工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和农民现代化,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如既往的坚持务实的良好作风,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己任,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污染控制与防治管理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用水质量,缓解用水紧张问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
一、环境会计在滇池治理中的作用
(一)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推动滇池治理的进程。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的发展和人为的破坏,使得滇池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昆明市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已成为昆明市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国在实施本部大开发战略时,明确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因此,在滇池治理中建立环境会计,是昆明市和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另外,企业为避免政府干预以及罚款,会从被动环保变为主动环保,从而引导滇池附近企业走环保之路。
(二)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促使滇池企业持续经营。滇池企业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消耗、低利用、多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这种模式必然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大,加剧了滇池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阻碍了滇池企业自身的发展。实施环境会计,将会增加传统会计所没有的自然资本要素,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也会相应增加;如资产负债表中将增加环保资产及其计提折旧的资料类科目、应付环境费用等债务类科目,损益表中将相应增加环保收入和环境费用的科目。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环境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企业其他信息使用者可据此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还可了解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在内的较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的整个过程都要充分维护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等,保证滇池企业的持续经营。
(三)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滇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许多发达国家已开始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外资企业到滇池周边投资,滇池将面向国际市场。为了使企业披露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进一步与国际会计接轨,滇池附近企业有必要考虑建立环境会计。在未来的时间里,在滇池建立环境会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而且还可以帮助滇池周边企业制定有利于企业自身和环境发展的决策,增强滇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建立环境会计,积极充分及时地对外界披露环境信息,可以沟通企业与各方的的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其在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滇池治理的现状
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至“九五”期末,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根据滇池治理长期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资金将突破1,000亿元。以下是2008年至2010年滇池水质状况和水体PH值情况表
表1 2008年滇池水质状况
从上面的滇池水质数据中可以看出,滇池草海水透明度有所增加,外海水透明度下降;滇池水质类别基本没有改善,仍位于国家劣v类水标准;滇池草海水富营养状况逐年下降,但外海营养状况有恶化趋势;主要污染物没有改变,水体PH值基本不变。
三、滇池资源的环境会计确认、计量和核算
据统计,2009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达到24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总氮14155吨,总磷1487吨,CODer(化学需氧量)62449吨。到2005年年排入滇池的污水23000万吨,有总氮9750吨,总磷1160吨,CODer(化学需氧量)3067吨。不少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使得工业污水排放量占11%-32%。滇池在正常情况下,总氮、总磷和CODer,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吨,400吨和11000吨。如此高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使整个滇池水质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由此看,有必要对滇池周边的企业对滇池资源的使用和造成污染状况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统计。
例如滇池周边的排污企业在进行滇池环境资产核算时可在原账户体系基础上增加“湖泊环保物资(产品)”、“湖泊环保投资”、“湖泊环境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一资源取得费”、“湖泊环境资产累计折耗(减值准备)”等账户。企业若利用滇池资源(如滇池渔业资源、水资源等等)生产的产品,则设置“湖泊环境产品”来核算。如果政府部门或企业为减少和防止滇池环境污染而进行长期投资,如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的39.8亿元资金,则通过设置“湖泊环保投资”来核算。通过“湖泊环境无形资产”核算和计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环境许可证及取得滇池资源的开发权利(如种植权、养殖权等)的价值。“湖泊环境生物资产”核算企业拥有的有生命的动、植物资源的增减变化量等。
假如政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规定企业要缴纳滇池污染治理费用,在对滇池环境成本和费用进行核算时,如设置“湖泊环境污染预防费”、“湖泊环境治理费”、“湖泊环境补偿费”等科目核算滇池环境破坏与资源损失的费用环境保护支出性费用以及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四、滇池污染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一)逐步要求强污染企业编制滇池环境报告。企业在涉及影响滇池水污染方面的业务时加以确认、计量和核算,并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告之社会,以及政府等部门,对于这些信息如果能用货币或其他单位计量的就用数据表示,不能数据化的信息可用文字说明,尽量保持中立,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可靠。
(二)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定相应的措施。政府及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可以适时了解企业对滇池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状况,并对此作出反映,如一些鼓励和惩罚性措施。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根据企业的环境报告,完善环境会计准则、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审计准则,制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环境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的具体准则,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企业。
五、基于环境会计视角对治理滇池污染的建议
(一)企业在取得和使用与滇池水资源时要进行计量和核算,将环境变化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予以货币化。滇池水资源作为昆明市的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参与生产、生活活动也会创造价值。随着昆明市经济活动的扩大,加大了对滇池水资源的利用以及加剧了对其的污染,要使滇池水资源逐渐转化为经济资源,目前急需加强对滇池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管理,以达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滇池周边企业利用滇池水资源创造的价值远远低于水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供求反映出其稀缺性,使得滇池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滇池水资源的价值采取环境会计的方法进行估计和计量,以明确产权责任,使滇池水资源的管理有据可依。
(二)将环境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标准之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滇池水造成污染时,就要进行污染治理,因此,披露滇池水污染治理情况也是反映企业环境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项目有:污染治理情况,包括污染治理投资额、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放运行状况等;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等。
(三)建立稳固的管理体制和有力的环境监督机十勾。一方面,政府及环保部门应对企业的滇池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发现的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作为效益的基础和素材,作进一步挖掘,对治理效益不高的企业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水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为了监督评价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指标体系,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环保指标要求的进行跟踪,分清责任,监督环保部门及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使环保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从云南竹的环境现状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滇池地区环境恶化最为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滇池的全方位的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势在必行,在这一地区考虑建立环境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7.
[2]张白玲,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当代财经,2008.
[3]周一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
[4]陈元源,浅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J].会计之友,2007.
[5]李延莉,湖泊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10.
[6]赵世民,李发荣昆明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对治理滇池的影响[J].云南日报2008.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自然生态环境、村民居住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性污染严重,成为了制约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我国有将近7亿人口在农村,在资源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在我国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减少碳排放量的形势下,要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环保,就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会威胁到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也使农业生产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农村环境现状,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1.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1.1 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传统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肥、农药的施用取代了长期以来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成为农民提高作物产量的首选途径。据统计,我国每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超过达4000万吨和10O万吨。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虽然可以较明显地提高作物生产水平、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但是随着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大,加之利用率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的农药由于吸收率低都残留到了农作物株体或是土壤、空气、水体中,很难降解,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随着食物链会对动物和人体造成危害;近50%的化肥不能被土壤吸收,会造成农田的土壤污染和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农膜多为聚乙烯成分组成,寿命短、易损坏、降解难,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此外,每年的秋收季节,农民习惯性地将收获之后的秸秆付之一炬,秸秆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炭黑等颗粒物质,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
1.2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
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增强,很多农民搞起了畜禽养殖,据统计,我国每年畜禽粪便排放量达25亿吨。由于缺乏处理设施,畜禽粪便一般未经任何处理就地排放,农村畜禽便随处可见,气温高时发出恶臭,刺鼻难闻,极易滋生蚊蝇,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地威胁,造成人、畜传染病;下雨天气时,粪便受雨水冲刷,对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污染,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影响农村的饮用水安全。未经处理的污水中氮、磷含量高,还会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危害农田生态环境。
1.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商品大量进入到了农村市场,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快速出现,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随意倾倒在道路两旁、水塘沟渠等地方,这些垃圾多难分解,危害周期长,大风一吹就漫天飞舞,严重破坏土壤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并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生活污水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水进入水体中,严重影响水质,使农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1.4 乡镇企业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为农村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农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乡镇企业的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耗高、重污染,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造成周围地区土壤严重酸、碱化,农产品减产,以及大气污染,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2.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 加强领导,加大农村环保投入的力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真正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计划,从而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乡镇干部的环保教育,落实管理责任,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管理,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将农村工业企业由原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转变为以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现代化的集约型经济方式。
2.2 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村环保工作意识
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是开展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的根本前提。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农村环保传播知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3 依托科技进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土壤的特性、作物的需肥规律,科学合理的施用肥料,鼓励发展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普及、推广平衡施肥、测土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确保农产品安全;科学指导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强化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研制养殖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气化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实现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
2.4 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要积极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并形成规范化的垃圾管理和收集处理体系,配备垃圾收集设施、清运工具,实行定点集中收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同时要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保障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 污染 治理
Key words: Cities pollution control
一、 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水是人们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目前我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2、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1)二氧化硫。我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2)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3)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3、固体废弃物污染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
(二) 室内环境污染
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居住、办公的环境也同样受到严重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建筑、装饰装修、家具和现代家电与办公器材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由此产生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及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现状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11万人死于室内污染,几乎所有新装修办公室、居室、新购买的车辆都存在室内污染问题,某些污染物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几倍几十倍。专家研究认为,人们在经历了“煤烟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危害之后,目前正在遭受着以“室内空气污染”为主的第三次污染。据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是室外的5-10倍。美国专家研究表明,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空气严重二至五倍,在特殊情况下可达到一百倍。室内空气中可检出五百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某些有害气体浓度可高出户外十倍乃至几十倍,其中二十多种是致癌物。
二、 环境污染的成因
1、 人们的环保观念不强
人们的环保观念不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思想根源。比如,实行“限塑令”后,还有很多人去购物、卖菜的时候,仍然使用所料袋,他们图一时的方便,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还有的人为了经济利益,去捕捉野生动物和能捉害虫的鸟类,破坏了生态平衡。
2、 人口的不断增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水和各种能源需求不断的增长,当这些资源不能满足哦人们的需要时,就会
超出环境本身的承受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也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现在人们为了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伐,破坏植被,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3、 工业化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实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在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起初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太大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发展起来,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河流与湖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三、 治理污染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