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2 16:38: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篇(1)

中图分类号: C42 文献标识码: A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本文就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谈谈高职课堂教学中建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现行的教学系统应该在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多增加了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在高职课堂上就存在两种基本教学方法,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另一种是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而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迅猛发展,,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文本、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它使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课堂教学有众多益处,可为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增大所传播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声像、图片等引进课堂, 形成直观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约课堂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可以有利于资源共享, 开阔视野, 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能为高职学生学习技能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可以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有利于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培养创新人才;可以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给我们传统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已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尽管多媒体教学有诸多好处,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如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难以把握, 进度难以掌握; 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难以预料; 教师课后工作量无限加大; 多媒体教室的增设、管理、维护以及对教师的培训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在课堂操作时,老师往往只关注课件放映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使自己在课堂上成了放映员。而且大量的图文信息使老师忙于快速滚动鼠标,学生的思维常常跟不上,达不到教学接受的效果,并且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法, 忽视传统教学法的作用, 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课件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再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教学手段的变革与更新, 它是对课堂设计和课堂活动这两个层面上的改革,它的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因此,多媒体技术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补充和发展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综上所述,我们要发挥注重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扬长避短,在充分掌握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的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创建现代高职课堂。

篇(2)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49-06

篇(3)

笔者就2000年—2007年《心理学探新》、《统计教育》、《心理学报》这三种杂志中的22篇论文进行查阅,整理出各种统计方法在《心理与教育统计》中所运用的情况。详见下表:从上表可知:推断统计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中占主导地位,是统计学中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些推断统计方法中,因素分析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对于作为基础部分的描述统计,在研究中也不能忽略。

二、各种统计方法的概述

在统计方法中,主要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组成。其中描述统计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它可以清晰地呈现出问题所反映的数据,便于分析问题;常用特征量(集中量、差异量),集中量描述数据数据集中趋势或典型水平;差异量描述数据的集中集中趋势或离散程度。间断型随机变量以二项分布为常用,在教育中主要用来判断试验结果的机遇性和真实性的界限。正态分布是典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常用于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及等级评定等。推断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描述统计知识的基础上的,以下是对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x2检验的概述。方差分析是对多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检验,通过对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比值的分析,推断几个相应平均数的显著性。即F=MSb/MSw。相关分析是对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其中包括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和量相关等相关形式。回归分析描述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作不同变化单向关系的分析,其中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式为:Y=a+bX。x2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某种假设所做的检验假设。

三、各种统计方法在实际运用的综述

(一)描述统计中统计表的运用:如王宽明、周英华《对安徽省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接受度的调查分析》[1]一文中,通过对教龄段在适应性和学历段在适应性问卷上的描述统计表的制作,分别列出了这两种因素各阶段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绘制成两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教龄和学历对新可改的认同感无显著影响。当然在统计表的制作中,同样使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教师任教年级、使用新教材时间对新课程接受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纯胜的《用正态分布原理制定体育项目考核标准》[2]中,笔者把某年级女生1分钟跳绳的考核成绩和某年级男生60米跑的成绩看作正态分布,通过计算各等级的U值,制定出一般体育考试中各项成绩的标准以及确定考试成绩的步骤。

(二)推断统计的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1、因素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张智君、霍燕《大学生考期应激的特征及原因分析》[3]中,笔者通过头部、记忆注意、消化功能、免疫功能以及睡眠状况这五种因素,分析影响大学生考期应激状况。并且通过“诱发考期原因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对考试目的的认知”、“对考试内容的认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认知”这三种因素是诱发考期应激的主要原因。再如:史迎曦的《关于影响应届生考取研究生的多因素统计分析》[4]一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在校期间学习状况”“考生家庭背景”“考研准备状况”“考研心理状态”“考研心理状态”这五种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这些因素中所包括的“大学四年平均成绩”“大学期间专业课平均成绩”明显更高,在重修科目上明显更少,在“考研信心”上更足,在“考研欲望”上更强烈,“跨校考研”的比例更高,在“考场状态”上更放松,拥有“男(女)朋友”的比例更低,“考前曾与导师联系”的比例更高,“考研准备时间”更长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考取研究生的显著因素。

2、相关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陈会昌、张红梅《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5]一文中,笔者采用发角色建构库进行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相关不显著。另外,在李炳全,陈灿锐的《中学生的孝道与成就动机相关研究》[6]文章中,通过对孝的诸因素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学生的孝道的四个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孝道与成就动机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女学生在孝的尊亲恳亲、奉养双亲和护亲荣亲三个因素中得分显著高于男中学生;尊亲恳亲和护亲荣亲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3、回归分析在实际中的运用实例:郑希付、许锦民、肖星的《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元担忧》[7]一文中,他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中学生的元担忧主要涉及考试过程,其次是前途命运和家庭的元担忧。社会评价方面的元担忧有3个,涉及的都是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尊和形象的担忧,说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格中,自尊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内容。4、x2检验在实例中的运用:在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8]中,儿童在不同维度上的成功人数存在有显著差异(X2=5.85,p<0.05),显示出因果推理规则中所涉及维度越多,推理难度越大。不同推理方向上儿童的成功人数也存在有显著性差异(X2=4.18,p<0.05),顺向的、根据起因预测结果的因果推理的成功人数要显著多于逆向的、从结果推导起因的果因推理。

三、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统计学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纵观这几年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它学科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三个结合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篇(4)

    通过几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材中《平移》这个内容,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与数学科的严谨性相违背,应当及时更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几何内容的研究过程。教材的第 28 页:归纳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是对平移的性质的总结,第 2 点中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不够全面。如下图: ABC 沿射线 AB 的方向平移 5cm 后,得到 A′ B′ C′。其中连接对应点 A、A′与 B、B′的线段 AA′与 BB′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止这两种。“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应归结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应改为“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各”与“分别”的区别

篇(5)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8-0004-05

The Crisis Perspective of Sports Disciplinary in China

FAN Anhui1,WANG Lei2,DONG Delong1

(1.The P.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The P.E.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isciplinary fr om the performance of crisis, reasons and construction, and so on. By which, wehope that it can cause the resonance for research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sports disciplinary is entering a crucial perio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reasons of crisis is weakness of explanatory power and instruction power, the o utlet is to identify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establish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 nt, that is to say,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y which, we can seek a n independent path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discipline; crisis; explanatory power; transformation

中国体育学科在经历了反思与重建、引进与吸收、体系构建及综合创建等几个阶段后 ,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或学科群,之所以说相对独立,是因为它还比较 年轻,还没有摆脱异域理论的“驱动”及其它学科的“挤压”。其中,受到最多诘难的就是 其科学性或有效性。体育学科是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在国际上兴起的新学科,而我国的 体育学科发展,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逐渐恢复学科发展的 基础上,开始对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体系展开研究,取得了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1996 年体育学科被列为一级学科,成为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体育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体育实践形式越 来越多样化,体育实践领域也呈现由原来的竞技体育主导转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休闲娱 乐等协调发展的态势。社会发展对体育的新需求和体育实践的逐步分化,使得诸多体育分支 学科不断涌现,如体育美学、体育法学、体育生态学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体育产业的 形成,这些学科群的出现,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对体育学科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认识变得模糊。同时,从体育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新世纪体育学科呈现 出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体育学科4个二级学科的整体性建设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的许多体育学科逐渐发生分化,学科内部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尤其 是对现实问题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弱化。为此,如何认清当代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尤其 是存在的种种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试图站在一种总体宏观的角度 上对中国体育学科进行审视,探讨学科危机并化解危机,实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从而使体 育学科发展能够度过这一历史关键点,提升体育学科的学科地位。

1 体育学科危机的分类

1.1 学科体系危机:论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也正是 伴随着学科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人们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论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如体育学科的地位,学科的归属及学科的范畴或称谓等问题。熊斗寅(1983)认为体育科学 隶属于技术科学,并将其分为体育自然科学类、体育管理科学类和体育社会科学类(见图1 )[1],我国体育科学的早期学科体系建设提出了有益尝试。其中在这一时期出现 了许多体 育学科体系的划分方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1982)将体育学科分为12个分支学 科,即体育学、运动学、运动形态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剖学、运 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并进一步将 其划分为体育学、体育基础学科及下属各门学科三个层面[2]。然而,在这一时期 的总体特征是学科门类大量涌现,虽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归属方案,但似乎并 没有一致性的 定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更加关注这一学科的地位和发展,其中以该学科地位的归 属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将体育科学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 颁布的博硕专业目录又将体育学科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 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二级学科,标志着体育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 随后,徐忠,屈世琼(200 0)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3],与自然科学、人文、管理科学、交叉学科 综合而构 成了体育科学学科群,进一步对体育学科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说,这些对学科归属 问题的论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汪康乐,邰崇禧(2006)对体育学科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新的划 分(图2),研究认为,体育学科属于综合应用性的交叉学科,可以分体育为自然科学、 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四个分支学科[4]。杨文轩(2009) 则又从新 的视角对体育学科进行了界定(图3),根据一级学科必须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综合性 特征的要求,提出了将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为一级学科的构想[5],为 体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无论怎样,人们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论争还在延续,似乎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争论 的焦点在于体育学科体系的归属和分类,以及由于新学科的出现而导致的体系自身演化,但 这是否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应值得思考?因为,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不断 的借鉴和吸取其它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和知识才能获得快速的发展,而且一门学科从隐性到 显性再到成熟的涨落机制是自身发展的动力源泉,也可以称之为学科发展中的一种危机表现 ,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确立自己的思想边界,明确其研究取向,那么其学科的归属和 分类等问题也就成为不言自明的事情了。

3 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框图(注:依杨文轩.2009)

1.2 学科结构危机:失衡

1.2.1 概念存在分歧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拥有自己独立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体系,特别是核心的范畴体系,是 这门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体育现象和解释体育规律的学 科”[6],虽然体育思想由来已久,但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出现还是20世纪的事 情[7],与 哲学、历史学等古老学科相比,显得还非常年轻。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体育 学科中出现的一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争辩,从理论层面上讲,体育及其 相关概念的认识是理解体育分类结构、体育学科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前提,进而对体育学 科体系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实践层面上讲,对体育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 到体育对实践问题的解释能力及功效的发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诸多学者就对体育学科中相关概念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 ,然而,可以说这一争辩仍在继续,人们对体育、体育学、体育学科、体育科学等概念的认 识仍然存在多种分歧,如就“体育”一词,王晓刚,马岩(2009)对“体育”的定义为“在 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以关节为枢纽,骨骼为杠杆,肌肉为动力的健身、娱乐和竞技 等实践活动”[8],刘湘溶等(2006)提出,“体育就是人的特殊育化”等[9 ],这些提法还 仅仅是冰山一角,笔者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了人们对体育学科属 性方面的认识差异。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视角下,或将体育学科归属为人文学科,或 归属为社会学科,或仅仅是一门艺术。同时,在学科范畴上,体育学科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以基本范畴为核心所形成的一系列范畴包括哪些?都还未能形成稳定共识[10]。也 正因为如 此,体育学科普遍存在着概念内涵模糊,下定义违反逻辑规则,盲目引进其它学科概念等现 象,尚未形成独立、明确的话语体系。这些必将导致体育学科的性质、归属、范畴、分类等 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也将极大的削弱体育学科的学科地位。

1.2.2 学科独立性差学科独立性是每一门学科的一种追求,也是作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体育学科从 译介走向编著,从移植走向创生,走过了艰辛的风雨历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体系 (虽然这一学科体系还正处在积极的成长过程中)。然而,面对的问题是学术界关于体育学 科的地位一直争论不休,有时,即便是把体育视为一门学科的想法,也会令人感到不安和难 堪,在其它严谨的学科同价眼中,“体育学科”成为一门次等学科,与其它“真正”的学科 相比,根本不屑一顾,这不能不是体育学人的一种遗憾或悲哀。

讲求体育学科独立性,不仅意味着从中国原发的体育问题出发,形成具有原创品质的学 科精神,还意味着从体育实践出发,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资源,构建内在于自身的概念、命 题和理论,同时要求体育学人“独立于各种世俗的权力”,克服浮躁学风,抵制“泡沫”学 术。笔者认为,体育学科独立性应遵循学科评判的三个标准,一是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 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原理及方法等,并正在或已经形成学科结构;二是有专门 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生团体及代表作等,并具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三是该学科的思想、 方法等已经在体育实践中被应用,检验,并发挥了特有的功效[11],显然,从这几 方面来看 ,体育学科还远未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此同时,这也只能说明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而不是构成威胁其学科地位的理由。值得指出的是,作为体育学人应顾及体育学科的这一 当代危机,从而能够对学科进程有所把握。

1.2.3 互动机制薄弱从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来看,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种“体系先行”的学科发展模式, 不少学者几乎把体系当作了学科建设的全部目的,为体系而体系,仅从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 关系或概念层次上来研究体系,这种模式势必导致学科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也就使得 体育学科建设仅停留在一般理论或其它学科知识的移植上,这不仅有偏于“纯”理论研究和 套用其它学科之嫌,而且也成为体育学科“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一模式 下所引导的体育学科体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难以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这样,体 育学科一方面表现出学科分支多元化发展的“泡沫”景象,一方面却表现出根基的不牢固性 ,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支撑,其思维的触角难以伸向具体的实践领域,学科内部的互动模式也 就难以形成。

1.2.4 发展模式盲目我国体育学科是在引进与创建并存的方式下展开的,由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强烈的意 识到对新兴分支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焦虑情结,在这一心态的引 导下,在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盲目的、浮躁的、带有功利色彩的“引进热 ”和“创建热”。对国外学科和知识的引入缺乏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忽视了在批判基础上的 吸收和消化,致使中国体育学科在对现实问题解释能力上的弱化,并且在新时期这一盲目现 象愈演愈烈。在当前体育学科建设中,随意提出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简单套用其它学科体 系的框架、模式,搬来一些相关的概念、理论等加以堆砌去主观创造一门学科,成为屡见不 鲜的事情。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根植环境,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体育学科也一 样,不能脱离中国的体育实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指导和预测能 力,仅仅遵从一种盲目的引进和创建,遵从国外和其它学科模式,中国的体育学科只能沦为 其它学科的附庸,这也是中国体育学科难以得到其它学科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研究方法危机:失效

1.3.1 遮蔽了体育研究的本质与使命思辨与实证是诸多学科发展的方法支点,体育诸学科由于兼有人文、社会及自然等学科 的特点,这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双重性。加之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大量定量研究方法的涌入 ,更进一步影响了体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遗憾的是实证方法与体育学科中的思辨研究方 法被人为的对立起来,并发生了激烈碰撞,其典型表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辨与 实证的无谓纷争给体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遮蔽了体育学科认识和把握体育规律,为体 育实践服务的功能和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体育学科在方法论上的贫乏,折射出体育 学科所面临的方法论困境。

1.3.2 褪变为一种学科形式上的附庸由于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如教育学、管理学、经济 学、生理学、统计学等,致使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带有较强的依附性,也必然导致了其创新 性的缺乏。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许多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其研究方法的移植也出 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几乎形成了 任何研究方法都可以在体育学科研究中使用的局面。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局面却助长 了体育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惰性,其典型的表现就是当前体育学人对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往 往是就方法而方法,缺乏目的性和实效性,使方法仅停留在一种形式上,从而也就折射出体 育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1.4 知识取向危机:弱化体育学科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体系的分化,二是来自“科学”的挑战 ,其典型的表现就是知识取向的弱化,即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弱化,也就是 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当前,我们现有的体育学科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是体育学科理论视野的狭隘性;二是分 散的局部的理论由于缺乏统整而造成视野的支离和局限。总体上来看,体育学科尚未形成完 整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其基本命题和原理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贫乏的同义反复和肤浅的描述 比比皆是,并且相互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为此,加强体育学科的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是实 现学科危机转型的重要功能性要求,同时也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当然,这无 疑将是一条遍布艰难险阻的道路,但作为体育学人必须选择无畏,选择登攀。

2 体育学科危机的原因或由来

2.1 两种态度体育学科自发展以来,似乎总难逃与其它学科的“纠缠”,从哲学、心理学到社会学、 生理学,以至与人有关的诸多学科,似乎都可成为体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在面对 这些学科的“介入”或“引入”的背景下,中国的学人们表现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联姻 ”,即突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暧昧”关系,强调通过其它相关学科的移植来建构体育学科 体系;另一种则是自我构建,注重自身内部的改造和完善,在这两种态度的指引下,一方面 出现了学科的“繁荣”景象(一种虚假现象),许多学科大量涌现,一方面在学科内部失去 了自身的生命力,失去了学科的逻辑原点。显然,这两种态度导致了学科的两极化发展,或 者说人为的割裂了学科的发展路径,使体育学科丧失了其学科规范,致使体育学科无论是其 学科地位,还是学科体系都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2.2 制度化缺失学科危机是伴随着学科分化和制度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因此,在学科发展史上一般也 称学科“制度化”危机[12]。这里提出的“制度化”不是一种经济、政治、法律等 制度性因 素,而是指一门学科自我形成与发展中的“制度化”问题,这种制度化并不是体育学科所专 有,每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完善都离不开自身的“制度化”建设。如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 学科都是在经历了“制度化”发展以后,才最终走向学科独立的。

华勒斯坦曾指出,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是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也即“制度 化”,“制度化”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与体育学科发生关系,一种是作为行为体系的体育学科 制度化,即体育实践;一种是作为知识体系的体育学科制度化,即体育理论。其功能就在于 使体育学科“合法化”,将其纳入人类学科的体系行列,为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播和扩展创造 条件。

近30年来,体育学科在不断地从沉寂到喧闹的循环往复中,众多分支学科纷至沓来, 但这样的“繁花似锦”并不必然意味着“果实累累”,相关学科界对体育学科的漠视和体育 实践对体育学科的质疑和疏离,都表明了繁荣背后的虚弱和危机。为此,“制度化”缺失成 为体育学科发展的一根“软肋”。

2.3 元分析不足元分析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Glass对元分析的定义是,以 综合已有的发现为目的,对单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分析方法[13],之后也 有不同学 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其强调的重点可以归为对事物发展自身的一种认识过程。元分析在 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大学科基础。由于在体育 学科研究中缺乏元分析,使得我们对体育学科自身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从学科发 展的成立条件和成熟标准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学科整体意识得不到强化,学科群体网络得不 到协调,不能认识和驾驭学科发展规律,学科整体性得不到发展。据相关研究报道[14 ],1 996-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对体育学科本身进行研究的项目共有13项, 占立项总数的4.9%;1997-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对体育学科本身进行 研究的项目共有26项,占立项总数的2.8%。可见,对体育学科的元研究或者说对学科自身的 考察仍相当薄弱,这可能是影响体育学科深入发展的重要原因。

3 体育学科在危机中的自我建构

3.1 理顺学科间的关系学科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内外两部分,外部主要体现为体育与其它学科之间,如生理学、 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而内部强调的是学科发展的本原需要,即体育实践,也就是体 育学科的逻辑起点。面对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有人认为,体育学科不应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其理由在于体育学科可以借助其它学科,专设相应的机构来研究,没有另辟学科 的必要,或者认为体育学科是一种大杂烩,没有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而另有学者则认为体 育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有必要,而且是毋庸置疑的。

就笔者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体育学科不过借用了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假设和方法, 应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里面已经树立的基本概念。这有如工程学应用了数学 、力学,医学中应用了内分泌学、生理学那样,既然工程学、医学之类的学科可以独立于学 科之林,体育学科为何不可?这并不是笔者的有意攀比,而是基于一种理性的认识。笔者认 为,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体育学科是否需要其它学科的资源,而是体育学科如何对待 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其它学科的“介入”或“入侵”,也不应采取一种消极的抵制态度, 因为那是徒劳的,而且是有害的,重要的是利用体育学科的整合优势,秉持一种自由而开放 的态度,“以我为主”的吸纳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或接受这些学科的知识“滋养”,而 实现这种统一性的“阿基米德点”可能就只有体育实践本身了。

3.2 提升学科发展动力从历史上看,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科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作用,体育学科的发展 也不例外。体育学科发展从学科简单综合到学科分化,再到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等,就是体育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同国际体育学科发展相比,我国的体育学科发展近 十年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总体来讲,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弱势地位,尤 其是以“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属性。对于这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重 大的措施:在学科政策上,引导和鼓励从事交叉科学研究;在组织管理上,重视交叉科学的发展 ,甚至具体科研项目、课题中,优先支持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在学术氛围上,营造有利于学科 交叉和交叉科学发展的环境,这些为推动体育学科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同时,学科角色意识(即学科独立性)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又一推动力,学科角色意识是 学科创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科演进过程中主体性的表现。角色意识的强化,为学 科的内在系统增加了动力,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创生、学科知识的集约和学科理论的延伸。体 育学科一方面内部的基本概念、范畴尚不成熟,基本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学科内部结构松散; 另一方面其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它不仅可能遭致学科内外共同体对学科存 在本身的责难,也可能受到社会、政府对学科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理性分析学 科成立条件的基础上,保持坚定的学科信仰,增加学科角色意识,以充分的信心和耐心来进行 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完善。

3.3 加强整体性研究体育学科体系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是一项复杂 的系统工程。从学科原理观来看,一切学科的发展皆是以问题和理论的分化,以及学科内部或 与相邻学科联系在一起的整合关系为前提和表征的。换言之,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不能出于 对学科命名权的诉求,而应着眼于学科群内部各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特定的问题脉络。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弄清体育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相互关系、确定学科性质与学科范畴的 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发展需求、体育演进的客观规律及体育学科专业设置的层次 差异与相互联系,抓住体育学科内部的主要矛盾、核心问题构建体育学科体系。这种从理论 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学科构建思路,将对体育学科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发挥重 要作用。

3.4 建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理论与实践”脱节与其说是学科发展中的一种危机表现,不如说是人为的一种割裂。

由于体育学科是逐渐从教育学科中分化出来的,而教育学科自始至终带有强烈的哲学思维或 思辨传统,为此,一部分学者强调思辨的重要性,缺乏对实践的追求。而体育的本质又是实 践的,是与实践不相分离的,脱离体育实践的体育学科也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使是“ 纯”的体育哲学也需要实践的滋养,并为实践提供指导。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 体育学科需要坚持而且也只能坚持的道路。

可以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是突破当前体育学科种种危机的关键,也是体育学 科赖以存在的基石,因为,它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使体育学科真 正回归到学科解释力、应用力及预测力的高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达到体育学科自身能力建 设的目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思路,体育学科的归属、研究范式、学科地位等问题也就 不成为问题,因为他们自然就有了独立的思想边界和范式,形成了良性的学科发展之路。

3.5 开放性是体育学科应保持的姿态在体育学科的发展道路上,建立体育与其它学科的良性关系是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 ,虽然在与其它学科的发展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的独立性问题,也因此提出了与其它学科 的“暧昧关系”是造成体育学科失范的根本原因,这是缺乏依据的或是说不够严谨的,因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滋养和辅助,体育学科也不例外,问题在于如何 站在学科的思想边界范围内看待其它学科。这就需要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来处理与其它学科 的关系,我们必须放眼当代人类科学文化的有机整体,广采博收,按系统的思路去建设和发 展体育学科体系[15]。特别要吸取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克服就体育论体育的 狭隘思维 模式,把学科建设置于广阔的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去建设和发展,建立起 动态的、良性循环的对话和交流机制,保持其动态的发展。

4 结 语

学科危机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化”表现,是任何学科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并 不是体育学科的专利,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危机的根源,确立学科在危机中的自我建构。就 当前体育学科的危机而言,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危机,究其根本原因是体育 学科对现实问题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弱化(或称之为整体功效的降低,甚至丧失)。作为 体育学人的责任就在于理顺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即在明确学科规范的基础上, 实现体育学科的整合性优势,建立学科统一性的“阿基米德点”,即体育实践本身,回归学 科建设的逻辑起点。

我们承认,体育学科还远未成熟,还要在其它学科的“滋养”中成长,然而,这并不是 威胁其学科独立性的理由,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与其它学科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甚至是“暧昧”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相关学科的知识,站在自己的学科边界内强 化学科的解释力和指导力,达到学科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处理与 其它学科的关系,避免狭隘的思维模式,走出一条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虽然这条路 充满了艰辛与风雨,但作为体育学人我们应选择无畏,选择登攀,也只有这样,体育学科才 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避免无谓的重复争议。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初论体育学的科学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1982(2):18-27.

[2] 中国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82.

[3] 徐忠,屈世琼.再论体育的科学体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19-2 3.

[4] 汪康乐,邰崇禧.论体育科学学科属性及其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 (11):1453-1457.

[5] 杨文轩.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77- 280.

[6] 周伟良.关于体育学科学术规范的若干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3):22-25.

[7] 田野,王清,李国平等.中国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2007)[J].体育科 学,2007,27(4):3-14.

[8] 王晓刚,马岩.对体育概念的再认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3):4-6.

[9] 刘湘溶,李宏斌,龚正伟.质疑传统体育概念和体育分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2006,35(6):110-113.

[10] 鲁长芬.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 (2):6-10.

[11] 侯怀银.我国新时期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8, (12):13-20.

[12] 李政涛.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9( 3):76-87.

篇(6)

DNA标记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震旦鸦雀在安徽省分布新纪录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同时提取及测定研究

提取分离工艺对白头翁皂苷的影响

Pt、Sn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矿物质水中无机阴离子研究

一类二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法

学分制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与新式教材的关联

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习作分析

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翻译思想评述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环境过程研究

蚌埠市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等离子喷涂NiCrAl/Cr_2O_3-8%TiO_2涂层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基于Multisim10的积分运算电路的仿真

光催化剂BiVO_4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县域体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地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医药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物理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法隐喻浅析

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

大豆黄酮对固始鸡血液及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芜湖地区三黄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耐镉根瘤菌的筛选

产EPS乳链球菌的筛选

构建学科生态系统,奠定地方高校的学科格局——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快速阅读速度提高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技巧教学效果调查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辅导员如何针对新生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思政工作

关于制定《安徽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篇(7)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

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见表)。

表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附图

篇(8)

体育社会学是体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也是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通过体育社会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有关的体育社会问题。当前体育社会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均有开设。其中,体育社会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课程,分别开设34学时。与体育院系开展的其他理论课程相比,体育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特质。它为体育院系的学生打开了一个探索体育的全新视角,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维视角来了解体育、分析体育,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提出的背景

1.1理论背景

所谓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教师只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适当启发与导引,鼓励他们自觉搜集所需资料,积极独立解决问题的一种主动探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书本理论联系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技能。

1.2学科背景

由于体育社会学学科的特殊性质,基本上它的任何章节都能构成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始终伴随人类左右,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仅靠单纯的体育课堂教学远不能实现。研究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社会活动中灵活的进行学习和探讨,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多元的体育实际相联系,间接地增强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体验。

1.3学生背景

传统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就会表现的无所适从。是以,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重燃学生对体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内容,提出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的探讨,志在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能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并最终从社会这个大学堂学会做人与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践

2.1实践对象

将忻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501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1502班作为对照班(维持原有的教学方法),经统计学分析,1501班与1502班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的先行课程)成绩无显著差异。

2.2实践过程

2.2.1组织形式

在体教1501班成立了8个学习研究小组,设有1名组长,7名组员,各自明确职责,具体分工。

2.2.2开展方式

根据体育社会学的所授内容,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选取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三大类。其组织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有小组合作、个人独立和个人与集体相结合之分。根据体育社会学教学具体内容,每次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用于集体教育、专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成果报告等,以研究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2.2.3研究思路

教师确定小组所需研究知识点后,小组成员广泛收集资料,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分工合作完成知识点的讲授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还印发了《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成果评价量表》,由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三维评价量表组成,分别对学生在每次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实践阶段的表现给予量化的分数,便于记录每次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及学期末学生研究性教学成果的量化的考核。

2.3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2.3.1实践教学

在体育研究方法这一章节采用实践教学法。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育社会学相关调查问卷,设计问卷的过程为小组课下完成,课上请小组代表陈述问卷,其余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指出问卷的优点与缺点,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的目的。

2.3.2探究式教学

在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等章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方法来完成。教师根据所教授内容设计相关专题,同样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就教师布置的相关知识点为核心,主动去进行探索,收集资料,最后每个教学小组形成1份教学方案,1份PPT,并请小组代表在课程上进行讲授,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随堂讲授的内容,本着此知识点应完成的相关内容来做补充或深入分析。

2.3.3案例教学

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社会问题等章节采用案例式教学研究方法,在此阶段中,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体育社会现象作为经典案例,以经典案例为主线,结合学生分组讨论及思考来穿针引线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3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

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参与也就是过程之中,强调从多远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手段、过程、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合理化。评价的目的在于以分促改,以分促学。根据学生在展开研究型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设计过程性评价的量表,针对其每次研究性教学活动中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分别进行自评、他评与教师评,尽量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具化。最终学生的学科成绩==期末成绩×60%+实践成绩×30%+平时成绩×10%。其中期末成绩由教师集体命题,采用开卷形式进行笔试考试。实践成绩根据研究性教学开展过程当中所得实践成绩而来。实践成绩=量化表现分数80%+小组所得分数2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表现及作业完成等情况打分。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过去期末一纸试卷定成绩的局面,使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变得客观和公正。

4成果与反思

4.1实践成果

4.1.1通过对实践班和参照班的学科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01班即实践班的成绩要明显优于1502班即参照班的成绩。实践班的学生从被动性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主动去探索知识,虽然这个转变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已经开始转变。4.1.2实践班课堂氛围与参照班相比要活跃一些,学生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从当初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

4.2反思

4.2.1学生在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偏离设定好的教学重点,还需要教师去不断地进行引导和完善。

4.2.2在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是关键,如何选取有价值的、学生能够入手的问题,使学生达到解决一个问题能够触类旁通的解决其他问题,这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决定体育社会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冯思思.我国体育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篇(9)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由于体育专业的固有特征和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表现出重视、喜欢实践课而忽视、厌烦理论课的倾向。本文主要论述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体育理论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我国各级学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广义的体育理论是指与整个体育实践相对应的、以大体育为研究对象的所有体育科学理论。本文探讨的体育理论属于前一种意义,即体育理论是指在高等院校体育系、部、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学科性质,可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工具方法科学类三大类。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等;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史等;工具方法科学类主要包括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评价、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科研方法、体育外语、体育文献信息检索等。这些学科分别从科学、人文、工具方面阐述体育的本质和内涵,对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1传播科学知识

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体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掌握体育运动的组织管理、测量评价及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方法等,全面、深入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2培养思想品质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史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博大、近代体育的耻辱和现代体育的辉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授一代代体育健儿的拼搏史、观看女排夺取“五连冠”等体育影像资料,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通过讲解体育名人的奋斗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3提高基本能力

通过讲解体育活动的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课堂和课外时间,通过组织讨论、辩论、演讲、撰写论文、影视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

3.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例如,认为体育是一种实践课、活动课,学不学理论影响不大;部分学校晴天只上实践课,下雨才上理论课。

3.2教师能力欠缺

把体育理论课讲好,对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体育理论课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一些体育理论课教师技术练得不精或不会练,体育实践课理论讲得不好或不会讲;偏科于自然科学知识或社会科学知识,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本学科最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等。

3.3教材内容陈旧

个别体育院系还沿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教材,内容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些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数据和实例,创新性、可读性不强;有的教材照搬外国的理论,内容抽象、空洞,脱离目前体育教学、训练及竞赛实际。

3.4教学方法呆板

体育理论课教学应密切联系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实际,或生动讲解、准确示范,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运用电教手段,形象展示。但许多理论课教学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4.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进措施

4.1端正思想认识

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理论课教学,在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理解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忽视体育理论课教学这一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弘扬先进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

4.2提高教师能力

师傅不强,弟子不长。体育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首先,“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缸水”。体育教师应经常钻研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及其它学科知识,既要做“专才”,又要做“通才”。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育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备较强的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课堂是体育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备课、讲解、板书和示范能力是理论课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教师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再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育理论课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在讲好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学术动态,阅读有关外文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并把这些信息、知识及时贯穿、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4.3更新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购一批能反映最新理论成果的优秀教材,编写一些新颖、实用的讲义和教辅资料,以满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4.4丰富教学方法

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况,这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进行分析。教师讲授理论课的艺术境界应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内容新颖、幽默风趣。除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外,可组织讨论、辩论、演讲、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活动,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另外,也可借助图片、音乐、电影、录像、幻灯等技术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认识到位,悉心钻研,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体育理论课教学就会收到讲者铿锵有力、听者津津有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新生,唐宏贵.十年来我国体育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体育研究,1996,(3).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 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 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 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上一篇: 三年级语文教育叙事 下一篇: 幼儿中班安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