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2 16:38: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论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文化论点

篇(1)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chinardr.net/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篇(2)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严重,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一些中心城市规模过大等原因外,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观念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规划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一、传统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已从早期的以单一费用指标为目标,对单一设施或者个别河段进行中、短期的被动单一工程开发对策,发展到了多部门参与的以“净效益”为代表的以单指标为目标,对区(流)域进行长期、中期、短期一体化的多工程开发对策,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给水排水这2个领域规划的某些观念和方法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注重给水、偏废排水,忽略生态用水,对有限的水资源一味开采、利用,却缺乏有效保护的现状,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而且由于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各城市仅关注本城市可获取的水量、水质及水系的上下游问题,结果常常出现城市之间污染转嫁、上游城市过度开发形成断流,从而导致整个流域或区域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由此可见,违背自然规律,不仅造成自然界水资源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使人类对于水的开发利用陷于困境。

二、树立区域(或流域)给水排水工程综合规划的观念

2.1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进人21世纪,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中,水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对水资源过度无序地开采,对水体循环任意的干扰和破坏,已造成很多地方在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失去动态平衡,出现了水少与水浪费并存、水多与生态失衡并存、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的严峻局面,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水资源的认知水平,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水作为人类及一切生物不可代替的生存要素,既应有足够的数量,也要有可用的质量,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都将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城市建设偏废排水,城市规划中给水,排水各行其是、互不约束的现象,将给水排水视为水体循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个过程。一个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充分体现出给水排水内在的统一性,通过协调开采与补给,破坏与恢复之间的动态平衡,确保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长久地供给人类利用。

2.2树立区域、流域观念。形成区域、流域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当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急剧发展,使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迅速改变,工业、人口、资源等各类矛盾日益尖锐时,各国便纷纷步人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布局,规划、开发新区,控制疏散大城市人口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在此期间,区域规划被广泛地推行采用,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规划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专业规划即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区域性的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应根据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或河流水体上、下游的水文水利关系,进行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控制,在区域范围内通过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平衡供需矛盾,通过协调污水处理程度、排污口及水体自净容量之间的关系,维系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下游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维护区(流)域生态平衡。除此之外,区域给水排水规划还应根据区域内水资源可供量及分布特点、水环境承载力,对区域内各城市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评价,限制大耗水工业与重污染工艺的发展,提倡建设节水工业和采用清洁工艺,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水资源一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2.3保障区(流)域生态环境需水。提倡水资源综合利用忽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是20世纪水资源管理的失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森林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水资源管理策略,强调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协调,重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内在关系,遵循“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生态需水”的原则,对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等的统一管理方式进行重点改革。此外,还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生活用水的重复使用率,工矿企业实行循环用水、分质用水、回收利用污水,将以往对水污染的消极治理变为积极预防,这样才能促进水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三、以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社会用水供需矛盾以及水体环境恶化与恢复的平衡矛盾的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研究问题时重点把握问题的整体性、相关性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区域性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不仅涉及的问题庞大而复杂,而且工程耗资大、周期长,常常需要对众多可行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和判断。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深层次论证,可以保证各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各类给水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为日后区域给水排水设施的统一调度、优化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给水排水综合规划优化的概念模型如下:目标为水资源量使用最少、水处理设施费用最少、COD排放量最少,约束条件为水资源可供给量约束、用水与排水系统内水量平衡约束、再生水利用约束、环境最大承载力约束。

式中:为生活用水;W,为生产用水;W为生态用水;W为排水量;W为再生水量;W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污水排放系数;为再生水利用系数;or为再生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MaxCOD为环境COD最大允许排放量。

篇(3)

1.提升员工的核心凝聚力,规范酒店内部管理水平礼仪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中的既定符号,它将人们交际言行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与总结,可缓解人们不安的情绪,使交往最适宜的情绪与言行派上用场,引起对方的关注,以此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ii。能使企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还能杜绝各种不应有的浪费,使员工对酒店这一集体更有归属感。所以,酒店礼仪文化是提高内部人际氛围的有效方法。

2.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塑造酒店的良好公众形象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进行了这样的划分:生理、安全、自我实现、归属和爱、受尊重这五类。顾客在酒店不只能得到一些表面应对,顾客需要得到的基本生理上的满足,像吃、住等那是理所应当的,除了这些还要得到礼遇。顾客进入酒店不光是要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有时顾客更注重得到尊重和礼遇。酒店应该从顾客的心理特点出发,既要让顾客得到酒店硬件上的享受,又要得到酒店的整体尊重的心理享受。

3.形成酒店的品牌影响力,提升酒店市场竞争能力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里,只有把握住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顾客在面对一样的酒店硬件设施时,首当其冲的就会选择酒店的服务水平,酒店的服务理念会直接影响选择的结果。礼仪、礼貌就是优质服务的重点。酒店行业要运用礼仪文化提升竞争力,礼仪文化能够树立酒店优质形象,打造酒店的品牌。这就要从礼仪的基本内容入手,注重酒店员工的行为举止、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等。还有,国内的一些酒店实行工装统一,标牌统一,甚至色彩也要求一致,这就从整体上构建了整齐划一的品牌印象,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礼仪规定。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比如香格里拉殷勤好客五项核心内容:真诚质朴、温良恭谦、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尊重备至。如家的服务理念:快乐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服务、真心的亲爱。海景花园大酒店的“以情服务,用心做事”。因此,礼仪文化创造的价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iii。

二、传统礼仪文化对我国酒店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的途径

1.提升“礼”的思想认识,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酒店礼仪文化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强化礼仪观念,以规范、协作、融洽的礼仪规律作为从酒店制定整体政策、发展方针,武装酒店员工的个人思想。其一,需要改变酒店管理层在礼仪文化上的观念。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当其冲要认识接受酒店礼仪观念,还要把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标准中去,规范酒店的经营行为。只有酒店管理者的礼仪观念根深蒂固,通达明白,才能具备传授一般员工礼仪文化的资格,高效传达酒店的礼仪文化精神。管理者礼仪观念强、素质高,才能有效的建立执行酒店礼仪文化。所以,酒店管理者需要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倡导有效的礼仪文化竞争的新思维,从考评思想觉悟,文化水准以及对酒店的展望等角度入手,挑选和任命酒店管理者,管理阶层需要首先武装正确的礼仪文化理念,不断培养酒店员工的思想认识。第二,要让酒店员工从整体上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共鸣。酒店的礼仪文化构建需要酒店员工深入了解酒店礼仪观念,并切实运用到个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去。通常情况,提高酒店员工的礼仪文化理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培养礼仪文化理念要有选择性,侧重强调青年、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弱化的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的传授礼仪理念,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礼仪观念的生成,不断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员工的问题,加强员工礼仪服务的理念;再则,礼仪观念需要润物无声、渐渐形成,通过酒店的内部刊物酒店文化网站等途径形成员工深入的学习的氛围,构建员工有序、协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提高员工自觉的礼仪文化观念。

篇(4)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就是一笔财富,她提供给我们许多的资源和经验。从某方面来说,一部民法典的特点,根本上是由它所存在的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未来民法典,代表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根植于我国国情①。

 

一、我国未来民法典是否需要传统文化?

 

法律是对传统的一种选择性的继承,民法典调整一般社会关系,必然反映社会中的各种因素。

 

第一,从现实来看,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

 

文化传统影响着我们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现代化建设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未来民法典作为我国文化的高峰,必然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是我们全面把握传统文化和我国未来民法典之间关系的前提。

 

第二,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发展都离不开法律继承,传统文化是应然之意。

 

我国《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如草案的第四编和第五编(亲属和继承),不仅这两编由法律馆会同礼学馆起草,而且草案第1323条:凡隶于一户籍者为一家。父母在欲别立户籍者须经父母允许;第1324条:家长以一家中之最尊长者为之。②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规定当然不合适,但是却反映当时传统文化对民律草案的深刻影响。

 

第三,从现实的民事法律规定看,有些规定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如《民法通则》中民事责任承担中的赔礼道歉等,其他的如民事习惯等在司法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从民法存在的土壤——民法文化上看,它是民法存在和起作用的基础,我国古代强调宗法伦理,民事方面注重的是“礼”及习惯的运用,并且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动,可以说“礼”及习惯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唤起和坚定民众对民法典的信仰,必须要坚持从本土出发,这方面主要是从心理方面进行。一部民法典要获得民众对她的尊敬和信仰,必须在某些方面能够和民众能够达成“一致”。民法典对传统文化吸收与重视,可以调和法律与实践的矛盾,增加人们对民法典的“好感”,从而为民法典的在中国乡情社会中打下夯实基础。

 

第六,从民法的产生上看,习惯是民法的内涵之一,而习惯的产生必然含着传统文化的因素。另外,民法制定者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未来我国的民法制定者们肯定是具有高学历、丰富的经验,必然熟悉本国的传统文化和法律发展史,这些因素影响着制定者,也影响着民法典。

 

二、传统文化在大陆法其他国家民法典中的影响

 

1、法国

 

法国民法典继承了法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有些传统影响根深蒂固。

 

明显的一点就是《法国民法典》的体例,采用的是没有“总则”编的三编制,其显然继承了《法学阶梯》编排体例。

 

“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法国人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在第二阶段,他们要恢复一部分已被遗弃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③托克维尔的这段话可以清晰的看到法国大革命后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2、德国

 

《德国民法典》在很多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学派之争”更能说明此点。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方面的使命》一书中对民法典的立法作了相关阐述。他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并由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决定,他主张制定的法典,必须要饱含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历史法学派的该观点对法典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理应体现在法典之中。

 

3、日本

 

日本民法典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法典论争”中发出了“民法出,忠孝亡”的悲呼,窥探出传统文化对日本民法典的制定的影响。后来,日本民法典的起草更加重视本国的国情,并且对外国人参与持保留态度,由本国人编纂,传统文化得以保留。

 

4、瑞士

 

一方面,作为瑞士统一私法和民法典的理论基础,胡贝尔著名的著作《瑞士私法的体系与历史》就是对瑞士的传统及历史的一种理论上的把握,同时也体现出瑞士关心本国法律现实,注重法律继承。④

 

另一方面,《瑞士民法典》的一个特殊点就是法典的第五编——债务法,它先于法典产生,并在瑞士实施,人民已经接受,在纳入民法典时只是做了极少的修改,这恰恰表明了瑞士对本国国情和传统的重视和接纳。

 

三、传统文化对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影响

 

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力,民法典的制定必受其影响,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首先,在民法典制定的指导思想方面,我们坚持本土化和开放性的平衡,重视法律的继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具有开放精神。从另一角度看,一个国家民法典重点是调整本国的社会关系,其根本性在于本国的国情,只有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使一个国家的民法典具有实际的社会作用,民法典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否则,没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的民法典就如镜花水月一般,没有实际效果,也不会令普通民众满意。

 

其次,在历史使命上看,我国传统上是礼仪之邦,我国的文明持续时间最长,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具有一部恢弘的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在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下,新时代我国的民法典必然要承担起一种象征意义和历史使命,它必须体现我国文明的新高度,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复次,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之处在于其具有的民族性。综合分析法国、德国、瑞士民法典,他们特色为世人所称赞。我国制定民法典,必须具有具有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民法典更具民族特色和鲜活的生命力。

 

再次,在吸收借鉴内容方面,我国未来民法典重点要发掘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法治建设有用的积极的方面。我国传统上是人情社会,注重邻里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在这其中,“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家”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位,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安宁,更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维系于“家”。

 

篇(5)

电影音乐是专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从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二、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电影音乐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总之,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篇(6)

在中国内地电影中,主要体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多种多样的乡土气息在我们的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马楚成导演的电影《花木兰》(2009年)一直以来被外界期待为民族题材电影的新标杆。花木兰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女性“忠孝两全”的典范。影片参加了十多个国家电影节的展映,这些均很好地扩大了国产影片的国际声望。传播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呈现中国全貌。这部电影不仅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以及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的的忠孝的精神。就总体而言,我们从电影《花木兰》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义和忠义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 香港电影中传统文化

在中国香港电影中,总是能看到香港电影中古代神话与现代科技、?魍澄幕?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们能在徐克的武侠电影看出,武侠电影其实正是特有的中国民族电影类型,它兼有商业性与民族性双重特点。而香港导演吴宇森电影《赤壁》(2009年)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举足轻重。当然近年来香港电影比较多从中国古代传统中发掘题材,是因为中国传统有着民族性和泥土性,有因古代远离现在,更能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更富于想象力,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中国电影中的许多形象都很具吸引力,如果能够发掘其中精华和要素,则更能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可谓是推动电影受众的有力手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现代化,则更能令观众乐于接受。

1.3 台湾电影中传统文化

在台湾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台湾电影体现台湾世风民情的现代风貌,以及反省历史的民族主义精神。从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在台湾电影中感受的民族主义精神更为强烈。导演侯孝贤倾向于传统文化的体现和表达,他的电影有表现台湾名民俗风情和时代风貌的,也有表现中国人文精神的,是值得我们探寻的。喜剧电影《鸡排英雄》(2011年)符合春节氛围的讨喜与欢快,更深入台湾最底层民间,因此更拿捏到了台湾人一直以来“爱拼才会赢”的坚韧精神。是值得推崇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电影。

1.4 电影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导演张艺谋是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其最好的体现。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也开始多元化,进而以来逐渐出现了众多的大片,如导演张艺谋拍摄《英雄》(2002年)和《十面埋伏》(2004年),影片《英雄》不仅仅在书法与武术的交融和传统和合哲学、以及士为知己者死文化这三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他方面也体现出传统审美观,如在行武过程中用剑点破碧绿寂静的湖面,就生动地体现了动静结合的传统审美情趣,以及中国的传统建筑,书法,琴棋书画都有所体现。《英雄》和《十面埋伏》创造的视听奇观,绚丽之极,尤其是《十面埋伏》。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则是让我们体会到浓厚的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个故事里的忠义之士程婴摔死自己儿子以保护大官僚遗孤的壮举,符合我们的文化核心价值。

2 中国传统文化由电影在国外的传播

2.1 “中国功夫”

众所周知,在电影作品中中国功夫则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武术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具备的道德修养。既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又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色彩,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近年来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西方电影之中,从《卧虎藏龙》(2000年)到《功夫熊猫》(2008年),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电影人的关注与青睐。《功夫熊猫》系列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其中大量地集中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它在全球的热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如何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2.2 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篇(7)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篇(8)

电影作为一项外来事物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其发展的100多年期间必然会受到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也让本来带有深厚西方韵味的电影在中华大地上被本土化。其中对于中国电影影响最深的应当属中华传统的儒家文化,并且在许多的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是体现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点评。简单而言,中国电影需要得到发展则需要让其与儒家文化相融合。[1]这点也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电影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证明,中国电影渗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想,让其能够在中国得以生存与发展。更早时候当人们提及中国电影时,观众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功夫,而且中国电影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也正是依赖于中国功夫对国外观众的吸引力。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让许多影视工作人员在制作电影时,花费了更多时间来营造中国功夫的神奇,但并没有针对中国功夫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所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深入地挖掘。随着世界电影以及与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的电影人制作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尝试着在中国电影中融入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的赞誉,也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从一开始的小丑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一名稳定、多智的智者。这一切所获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中国电影人不断地努力,把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借助电影的表达形式进行现当代的转化,让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能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与渗透。

二、 电影写实主义对儒家忧患意识的转化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具有忧患意识,这点可以从《论语》中讲述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中看出。儒家思想家孔子把对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作为忧患的所有内容,而另一名儒家思想家孟子通过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阐述他的忧患思想。[2]这种忧患意识对于中国后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刚好是中国封建历史结束之时,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让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最为衰弱的年代。在这个衰弱的年代,中国电影所有的主题都是以自强与振兴为主,这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儒家经典的忧患意识转化成为了时代的一种担当,中国电影承担起了号召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重任。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慢慢脱离西方写实主义特色,开始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融入到电影当中,借助电影的传播性让忧患思想的士大夫情怀向全中国进行传递,并且迅速地在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共鸣。在这个阶段所制作的中国电影,以当时社会背景为主题进行写实,并讲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苦难,想要通过电影把儒家忧患思想传递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号召当时的中国人民一起走向救国的道路。然后与西方电影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其写实主义更多的是针对资本主义虚荣心以及腐朽思想的批判层面之上。社会环境的区别让两种本来是相同的电影产业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时的《孤儿救祖记》这部影片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影片的导演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坐取向融入到影片当中,而且在这部影片中把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升华。这部影片讲述了主角筹集资金兴办学校,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够接受到最新的教育,希望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当时动荡的局面。从另一个层面也向人们提出了想要振兴中国,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在影片中提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口号,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较大的共鸣。

三、 电影发展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融合

篇(9)

任何一个文明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可以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来表达,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谓‘自强不息’即是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的精神;所谓‘厚德载物’即是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这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张岱年全集》自序)。张先生这一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制度、物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还是民族关系、朝代更替,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国家的统一正是在这种发展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的。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界限,永远不会被摧垮、被泯灭的。相反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推动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社会进步和繁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它既有用以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的功利性的一面,更有凝聚国人和世界华人,心向祖国、企盼祖国繁荣昌盛、富裕强大的道义性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在于它以儒学为主体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今天,我们对大学生在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时,必须时时处处提倡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重视优良传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种文化传统,对内不断产生着强大的内化力和凝聚力;对外像一面旗帜,永远保持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二、强化整体精神,注重人生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精神实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精神和行为之中的整体意识。它也是在中华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

儒家各派认为,社会是一个集合体,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庭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一员,所以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体现群体利益的过程中才有意义。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因此,家、国、民族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群体利益为重。在政治上,要有“大一统”的整体观念;在文化领域中,要有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在伦理领域,提倡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儒家在强调群体利益至上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个体有其自身的价值。在个人和整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是重要的,只要经过艰苦的自我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可以实现和睦相处。这种群体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对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人们的个性发展和正当权利的需要也起到抑制的束缚作用。但这种群体观培养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愿意以国家富强、人民乐业为己任,忠心耿耿,救国兴邦。

今天已不同于过去,但是,强调社会责任心,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对社会、国家和集体负一定责任的要求,这与过去是相同的。因此,加强社会整体意识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十分必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顺,也不是老好人的作风,其主旨是和而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影响到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并逐渐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人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大,维护统一的多民族间的团结,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是,要求做事“言必有中”,一味强调平衡,也容易形成保守心理,形成胆小怕事、因循守旧的劣根性。对此,我们应该有所批判和扬弃。

三、借鉴“理想人格”,加强诚信教育

重视理想人格,追求人格完善,是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人格上要达到理想的境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则主要强调人格的“内圣”方面。“内圣”的基本精神是以“仁”为其内容的。所谓仁,即仁者爱人,即仁爱,是儒家规定的最高道德准则,“好仁者,无以尚之”,“仁者爱人”,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成了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但在更多的场合,孔子却一再把人格的“仁”的内在规定突出地放在“义”和“节”这两个方面。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后来的孟子亦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种“义”这种“节”的确被封建社会后期的中国人所认同,并成为一种生活的道德准则。这种对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国人重气节、讲情操的品德特别突出,从而在客观上孕育出了一大批正道直行之人。当然,这种执着追求人格“内圣”的倾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的民族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但它的积极意义也是明显的,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宣传些“德”的精神“义”的道理和情操与气节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教育的基础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实行知行并重。一是理性认知,“知德”才能“行德”;二是实践体验,在行为中,把做事之道与做人之道相结合。诚信教育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并非不知道一般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善恶,而是出于种种原因明知故犯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这里存在着一种“人格分裂”和“双重标准”的现象,即要求别人或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则另当别论。在价值天平上,功利的考虑重于道德的权衡。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是非模糊,认识混乱。“当老实人吃亏”、“老实就是无能”、“讲信用无用”等就有一定市场。这里有环境因素,有认知因素,也有心理问题。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信用缺乏造成的种种不良现象对学生尤其是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是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的。高校正面教育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的软弱无力状况,针对性差、有效性弱。那么教育工作者要振奋精神、知难而上,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育理念、方法、形式和载体。诚信教育重在实践性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比“学”更重要。诚信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关系。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们相互交往的活动环境,包括正确引导学生在电脑网络交往中趋利避害,正确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往和帮助,使学生和老师相互交往,从而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向心力和团队精神,优化他们的心理环境,改善他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和处世能力。要积极参加能够发挥自身智力特长的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奉献,从而锻炼和健全其健康人格,提升和完善诚信品质。

篇(10)

摘要: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其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礼仪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传统礼仪文化在酒店现代服务理念的导入为论述的主线,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内涵及其在酒店现代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将就如何围绕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内涵对酒店现代服务理论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推动酒店行业的服务升级、弘扬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做些有益的研究尝试。

关键词 :礼仪文化;酒店管理;服务理念;重构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34-02

在酒店的发展运营中,所推行的价值观应是酒店的发展核心与终极目标,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对酒店员工言行进行统一管理的规范和考核依据,它能使酒店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打造成具备竞争力的服务团队。重构员工道德和礼仪文化,更能使酒店取得经营上的突破与成功,这些文化所形成的动力必然能促进酒店实现应有的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一、传统礼仪文化及酒店礼仪文化的简述

1.传统礼仪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追溯礼仪的源头,是由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祭祀产生的。人类的行为与发展一步步进入文明的轨道,国家与阶级也随之建立,早期的礼仪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标准与规范。在西周时期,通过礼教推行国家制度,因而有周公吐哺的典故,是遵礼的模范。尤其到春秋时代,礼仪成为孔子所倡导的育化方式。孔子指出,礼是人在社会与生活立身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正是最好的体现,一个具有道德标准的君子,需要符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标准。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儒学大家,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学规》,在此文中向学生们指出了,要形成“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礼仪。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深入到教育,并在整个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而礼仪也因此在人类的历史中世代相传。所谓礼仪之邦便是这样形成的。

2.现代酒店服务行业的礼仪文化

综观酒店业的发展史,客栈是它的古代形式,以及后来的大饭店与商业饭店和新时代的饭店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营模式。酒店业的管理机制越来越健全,新的更为明确的礼仪进一步规范起来。19世纪初期,也就是大饭店时期酒店礼仪得以发展,那一时期饭店的主要客户群就是王公贵族等高层的消费群体。以豪华、奢侈为主要特征,自然仪式与礼节也格外注重。i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这一传统被保留并且发展起来。现代化的酒店文化,不只将礼仪的形式与物质方面做为发展核心,而且更侧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总之,酒店礼仪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职业礼仪,它经历了长期的酒店行业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酒店礼仪文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一项服务,也就是说,它是酒店向顾客提供的一项产品,酒店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有关工作人员的言行标准与规范,具有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项酒店经营制度。礼仪文化良好的氛围是以一些规定为基础,还需要员工自觉的从内心真诚的为顾客服务。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导入及必要性

酒店把握住礼仪文化的意义,并且按照其发展的方向在实践中运用到酒店经营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在酒店工作的实际当中。

1.提升员工的核心凝聚力,规范酒店内部管理水平

礼仪已经形成一种观念中的既定符号,它将人们交际言行进行了充分的提炼与总结,可缓解人们不安的情绪,使交往最适宜的情绪与言行派上用场,引起对方的关注,以此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ii。能使企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还能杜绝各种不应有的浪费,使员工对酒店这一集体更有归属感。所以,酒店礼仪文化是提高内部人际氛围的有效方法。

2.巩固消费者的忠诚度,塑造酒店的良好公众形象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进行了这样的划分:生理、安全、自我实现、归属和爱、受尊重这五类。顾客在酒店不只能得到一些表面应对,顾客需要得到的基本生理上的满足,像吃、住等那是理所应当的,除了这些还要得到礼遇。顾客进入酒店不光是要求物质方面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需求,有时顾客更注重得到尊重和礼遇。酒店应该从顾客的心理特点出发,既要让顾客得到酒店硬件上的享受,又要得到酒店的整体尊重的心理享受。

3.形成酒店的品牌影响力,提升酒店市场竞争能力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里,只有把握住酒店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据统计,顾客在面对一样的酒店硬件设施时,首当其冲的就会选择酒店的服务水平,酒店的服务理念会直接影响选择的结果。礼仪、礼貌就是优质服务的重点。酒店行业要运用礼仪文化提升竞争力,礼仪文化能够树立酒店优质形象,打造酒店的品牌。这就要从礼仪的基本内容入手,注重酒店员工的行为举止、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的礼貌规范等。还有,国内的一些酒店实行工装统一,标牌统一,甚至色彩也要求一致,这就从整体上构建了整齐划一的品牌印象,促使员工自觉遵守礼仪规定。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比如香格里拉殷勤好客五项核心内容:真诚质朴、温良恭谦、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尊重备至。如家的服务理念:快乐的微笑、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服务、真心的亲爱。海景花园大酒店的“以情服务,用心做事”。因此,礼仪文化创造的价值在酒店行业竞争中发挥重大作用iii。

三、传统礼仪文化对我国酒店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的途径

1.提升“礼”的思想认识,构建酒店礼仪文化体系

酒店礼仪文化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强化礼仪观念,以规范、协作、融洽的礼仪规律作为从酒店制定整体政策、发展方针,武装酒店员工的个人思想。

其一,需要改变酒店管理层在礼仪文化上的观念。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当其冲要认识接受酒店礼仪观念,还要把礼仪文化运用到酒店的管理政策与运行标准中去,规范酒店的经营行为。只有酒店管理者的礼仪观念根深蒂固,通达明白,才能具备传授一般员工礼仪文化的资格,高效传达酒店的礼仪文化精神。管理者礼仪观念强、素质高,才能有效的建立执行酒店礼仪文化。所以,酒店管理者需要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倡导有效的礼仪文化竞争的新思维,从考评思想觉悟,文化水准以及对酒店的展望等角度入手,挑选和任命酒店管理者,管理阶层需要首先武装正确的礼仪文化理念,不断培养酒店员工的思想认识。

第二,要让酒店员工从整体上形成酒店礼仪文化的共鸣。酒店的礼仪文化构建需要酒店员工深入了解酒店礼仪观念,并切实运用到个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去。通常情况,提高酒店员工的礼仪文化理念,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培养礼仪文化理念要有选择性,侧重强调青年、遵守规章制度意识弱化的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次,要科学合理的传授礼仪理念,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礼仪观念的生成,不断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员工的问题,加强员工礼仪服务的理念;再则,礼仪观念需要润物无声、渐渐形成,通过酒店的内部刊物酒店文化网站等途径形成员工深入的学习的氛围,构建员工有序、协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提高员工自觉的礼仪文化观念。

2.完善酒店礼仪制度内容,保障礼仪文化的实施

长期不断的酒店营业和管理经验衍生出礼仪制度,这是一种遵循酒店礼仪规定的文化现象,目的是增加酒店社会经济效益,在酒店的礼仪传统中,它对其文化的根基与发展以及不断的创新,都起到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其内容有管理与组织构建规范章程等,旨在使酒店管理更为正规,员工的言行更为规范,是带有强制色彩的。酒店行业的制度章程,在文化构建上主要可通过下边几点着手:

首先,开展酒店礼仪文化的宣传工作。依据酒店的实际情况,由酒店人力资源部门所属的培训部门制定酒店礼仪制度,请礼仪培训讲师向员工传授礼仪规范,担任具体执行礼仪制度的责任人。酒店的质监部门要把酒店的礼仪制度纳入到监督范围之内,保证切实执行。酒店的礼仪文化管理高层由酒店高层领导兼任,主要是监督和全员执行酒店礼仪制度,担当酒店礼仪文化运行中的重要事件处理工作。酒店必须构建上述机构组织,才会真正切实的把酒店礼仪制度落实到位。

其次,制定完善的酒店礼仪制度。酒店礼仪文化需要从酒店所出台的各项礼仪规定和制度去体现。当前酒店行业的规章制度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细分到各个酒店中去就不尽相同。所以,酒店之间要互相学习,总结好的经验方法,突出酒店自身特点,出台适合酒店自身运行的礼仪规定,让酒店员工的行为有所依凭,有所约束,让酒店员工在实际的执行时呈现最佳状态。

第三,要关注酒店礼仪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据统计,礼仪文化建设中最亟待完善的就是礼仪培训的过程和师资问题。酒店员工对礼仪文化接受的程度有赖于培训师的水平高低,正确合理的礼仪培训影响员工向顾客展现优质的礼仪服务。当前的酒店现状是,将礼仪制度和关联的服务行为规定施行捆绑制定,礼仪和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可混合不是混淆,不能忽视礼仪制度的发展,要把礼仪制度具体化,让礼仪行为有所依凭。

3.营造酒店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增进员工及客户之间的沟通

酒店不能停留在已有酒店礼仪文化的成绩上,还要促进礼仪文化的不断进步,这样酒店文化才能长久下去。从当前的整体情况来看,一般酒店和酒店的员工行为活动都可以满足行业礼仪规范,能够达到客人的基本需求。但具体起来,在酒店礼仪细节方面还需要完善和发展。比如,个人礼仪要在酒店员工行为上加倍具体和专心。有调查显示,许多酒店的员工在服务礼仪的实际运用上还需要加强管理,这种现象说明酒店员工没有专心学习,对工作不热情。对酒店员工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整体上符合操作规范,满足客人一般需求,还要进一步提高到优质的礼仪服务。有一些具体要求需要强调,比如微笑服务,举止优雅等。顾客不能忍受冷冰冰的机械式的服务,顾客需要热忱用心的服务。往往在一些小的方面就会改变顾客对服务的看法,一些误解的产生就源于服务细节。酒店员工的言行举止属于个人行为,表现出一个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反映了一个酒店的面貌和服务水准,所以,必须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服务,不断使员工的服务理念有所提升,培养他们的职业修养,培训员工的职业行为。酒店的礼仪文化具体由酒店员工去展现,必须把酒店礼仪文化贯穿到实际的酒店礼仪服务中,才能达到酒店礼仪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酒店的基础设备方面已经不存在对比优势,只有不断提高服务和质量,构建良好的文化气氛,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才能在酒店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一定要跟上潮流发展的趋势,积极调动酒店的礼仪文化元素,正确解读酒店礼仪文化的含义以及发展趋势。

注 释:

[1] 周丽洁.饭店管理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2-19

[2]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9

[3} 牟红、杨梅.旅游礼仪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27

参考文献:

[1] 周媛.酒店员工形体素质教育初探[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2] 孔凯、刘云腾.内部营销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0).

[3] 冯红瑞、孔春艳.浅谈酒店文化建设[J].中国商贸,2011(20).

[4] 陈妍如.酒店文化的精神品格和社会价值[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 徐耀强.企业礼仪:重要的企业文化型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03).

上一篇: 商品属性优化策略 下一篇: 大学学生安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