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商业文化的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商业文化的内涵

篇(1)

绿化陈设这种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家居环境中,更多的是表达一种修饰环境的装饰美,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净化空气,有益健康的生态使命。近些年来,不少商业空间中也开始融入绿化陈设艺术,此时其所体现的内涵不仅是装饰性与生态性的,还有强烈的文化性。

生态性

绿化陈设艺术把绿色植物引入室内,是室内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很好的运用,这是因为室内植物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以及净化室内环境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使居室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增加,使人在室内倍感空气清新。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氟气,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杀菌吸尘的功能,能够净化室内的空气,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气条件。因此在现代室内陈设中,插花,植物,盆景及绿色摆设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陈设物。而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绿化陈设艺术不仅保持着其原始的生态功能,还能够更加吸引顾客注意,完成传达交流的作用。在这时,绿化陈设艺术的生态性表达的更为突出。

装饰性

室内绿化比起一般的室内装饰品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能使内部环境有动感,它姿态万千,能从色彩、质地、形态等方面与建筑实体、家具和设备形成对比,以其特有的自然美增强内部环境的表现力。室内的盆栽、插花、盆景等既美化了环境,又提高了环境的品位。

首先,在室内使用绿化植物进行室内装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丰富室内剩余空间。在柜台等大型家具的转角的端头,窗台、窗框周围,以及楼梯的上空和下部等一些难以利用的空间死角,布置绿化,可使这些空问景象一新,充满生气,增添情趣。

植物以其丰富的形态和色彩,可以作为良好的背景。在展厅或商场。用植物作为展品或商品的背景和配衬,更能突出主题,引人注目。

结合盆栽或有特色的植物,作为室内的主要装饰。在商场或展厅的共享空间中,使用大型植物或与其他景观结合,把它营造成接个建筑气氛的。

其次,绿色植物本身就具有一种最天然、最美的装饰性。无论是绿色植物的形、色、质、味,还是其枝干、花叶、果实,总以一种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姿态,给人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植物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抗争和相容的过程,其形态没有任何掩饰和伪装。这种美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同样十分突出,商场中的空间陈设,橱窗陈设及柜台陈设都有强烈的装饰性。根据其材料而言,绿化材料如木材、花卉、干花等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最美的装饰性。

文化性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设计作品。同样,不同空间中任何精彩的设计作品都会体现出设计师的深层文化涵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篇(2)

本文以永川区的叫卖文化和商业发展为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发展变化分析商业的发展趋势,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进而预测商业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一、叫卖文化的内涵 

叫卖,指从事商业服务性行业人员为推销商品或开展商务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口头语言表达形式。 

叫卖本是商业行为,但随着城市发展,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越来越普遍,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极为长久的时间,渐渐也沾上了文化气息,发展成一种商俗文化、民俗文化、口头文化。 

(一)叫卖文化的特点 

历史悠久,从西周时期持续发展到现代社会;实用性强,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内涵丰富,不同的行业、地区具有其特色;口语化表达,风趣幽默,朗朗上口;语调旋律婉转, 声调悠扬,节奏感强。 

(二)叫卖文化的发展历程 

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叫卖文化进入繁盛期。据记载:明代北京叫卖已成规模,清末民初,北京叫卖发展至高峰。十九世纪后期,叫卖文化濒临灭绝,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提高,叫卖文化得到恢复。 

二、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变化,永川区的叫卖文化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主要体现在传播载体与内涵的变化。 

(一)叫卖文化传播载体的变化 

最初,商贩在大街上用吆喝声招徕顾客,后来,他们唱起编好的内容新奇的歌谣来吸引顾客。永川方言风趣幽默,叫卖充分发挥其方言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发展,商贩的摊位趋于固定,常使用录音机播放提前录好的叫卖声。如今,更多商家在荧屏上播放宣传视频。纸质宣传单、电视广告等,叫卖已经从口头文化发展成为以现代科技为载体的语音、文字文化。 

叫卖文化的四种形式:一是定点叫卖,商贩在街道上摆摊叫卖;二是不定点叫卖,游商携带货品走街串巷进行叫卖;三是将叫卖声编成曲调,通过人们的传唱进行叫卖;四是通过拍摄广告,投放到大众传媒上进行宣传。 

(二)叫卖文化内涵的变化 

叫卖的目的是推销商品。随着时代变迁,叫卖文化成了一种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它宣扬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如今,叫卖声渐失传,靠民间艺人进行叫卖表演或穿影视作品等,展现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叫卖文化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从单一的口头吆喝,融入了视、听的感受,从单纯地“叫”变为具体、形象的“演”。 

三、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商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的商业贸易量急剧增加,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的形式不断更新,商品种类的不断丰富,促进了永川区经济的发展。 

近6年来,永川区经济一直呈高速发展的趋势,也一直保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对外辐射交易额、人均消费等四个“渝西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种类不断丰富,品种向高科技化、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由改革开放初期单一的日常生活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增加了高科技电子类高档耐用品。从改革开放前的国内自产到如今的国外进口,极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四、改革开放以来永川区叫卖文化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叫卖文化是在近40年发生变化的,也就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叫卖文化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开始从生活必需品走向高档耐用品,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经济水平的变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永川区经济发展良好,居民对商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各类商品价格的上升都反映了居民对不同商品需求的变化,居民在衣着食品和个人娱乐保健等服务业的消费增加较多,在交通、维修服务的消费降低。 

如今商业迅速发展,商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叫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以前的口头吆喝比的是嗓音和叫卖词,如今的叫卖靠的是迅速发展的传媒。 

叫卖文化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以前的小规模个体经营户到如今的多种私有经济的存在,许多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较大的经济体开始存在,走街窜巷的叫卖形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时代环境。商业经济的发展对叫卖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巨大的。 

由此,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两者紧密关联: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 

五、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未来走向预测 

商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在商品上的消费支出逐年上升,商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想要在競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占优势,而随着商店租金的日渐提高,大多数小型商业户开始选择在网络上销售物品。近几年来的淘宝、天猫等一系列的网上交易平台的出现使商业开始向网络发展。 

在网络上开店的成本低、销售范围广、交易方便,更多人加入到网络经商行业,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更多选择低成本的网络宣传来提高商品知名度,比如利用微信、微博、腾讯QQ等更多社交软件、商扩大宣传。 

因此,我们推测:商业叫卖在今后的发展将会从电视广告、网页广告和传单转向网络社交平台,微商将会成为商业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叫卖将会以网络的形式走进我们的生活,将会在无形中影响我们。 

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叫卖文化的变化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出发,从叫卖文化的变化中看商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从而得出叫卖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联性:叫卖文化的变化反映商业发展,商业发展影响叫卖文化的变化。结合现在商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对叫卖文化未来的变化方向做出预测。但由于我们组成员调查区域局限性和对材料掌握的有限性,科研能力有限,对这一项目论述和研究还较为肤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组成员会继续关注这一课题,以期望能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将会继续发展,而叫卖文化则会随着商业的发展继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叫卖文化在我国商业文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永川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永川调查队,永川区人民政府官网 ,2016 

篇(3)

引言

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应重视特色商业文化的建设,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在现有的文献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开展论述,但鲜见到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文化建设的研究,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有好的商业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供给、优良的产业基础,这为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供了可能,这些都是硬实力;商业文化建设则关乎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建设,影响国际商贸中心的内涵建设。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比较借鉴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以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京商特色文化为对象开展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视角。

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

(一)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特点

世界城市是在影响整个全球国际商贸的交易中形成的,历史上一定是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东京,这三大城市均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中心。它们都有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特色商业文化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特色商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纽约、伦敦、东京的经验无不证明了这点。包容性、创新性、个性化是国际商贸中心的共性,是其发展的优质基因。无论是纽约所体现的多元化文化的格局、伦敦多样化的商业文化,还是东京的融合文化,都体现了国际商贸中心的文化特点。

(二)国际商贸中心均具优质基因

从纽约、伦敦、东京的商业文化来看,都具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商业文化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优质基因。当今时代,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是软实力的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具有巨大的经济容量和社会功能。商业文化则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符号。商业文化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及其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整个城市增值,同时,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出城市的活力,提高着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实现商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增强世界商贸中心城市文化实力、提升文化品位的根本举措。商业文化魅力越强,文化特色越鲜明,就越能吸引国际投资者和旅游者、消费者。

同时,商业文化是一种力量,以商业文化为纽带能够实现众多资源的整合,实现商业文化的纽带功能。比如啤酒之都慕尼黑的啤酒产业兴起于18世纪末。啤酒成为慕尼黑的产业特质之后,著名的世界啤酒品牌、工厂和全欧洲的资源便向其聚集,慕尼黑开始形成其特质文化—啤酒文化,慕尼黑由此成为啤酒城,啤酒文化成为了慕尼黑商业文化的代表。可以看到,特质文化的产生可以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对其所处的区域的众多资源吸引力加大,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开始聚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聚集最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当这种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城市的功能才可以发挥到最大,而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图1所示。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延续京商文化特色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应该保持京商文化特色,积极探索一种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商业文化发展之道。京商文化是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北京的特色商业文化是京商文化。虽然“京商”的概念在近几年才被提出,但北京商业的发展及北京商业文化的形成则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积淀,京商文化是在北京城市商业发展中形成的,而诚实守信、开拓敬业、团结协作、海纳百川都是商业文化的特色和商业发展的灵魂。

北京既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北京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北京自古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也是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商商人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商业文化在北京融合交汇,并结合北京的特质而升华成复杂的商业文化。京商包括了数以百计的商业行业,有数以万计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商业字号,涉及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并带有不同文化特点的商人。各地不同的商业文化在京城汇聚,使京商文化具有典型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这种特征也反映了京商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

作为一座现代化开放的城市,北京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北京的文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商家、游客,他们对原汁原味的特色商业文化更感兴趣。国际化加速了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北京国际化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大栅栏、前门、王府井随处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在同仁堂、全聚德、月盛斋身上,可以感受到老字号与现代市场理念的融合。

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背景下打造京商特色文化

(一)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特征

京商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承中,京商文化接纳了全国各地商业文化,而京商的经营文化特质与国都、皇城的贵族文化相适应,与淳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同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以诚信为本的京商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全球一体化商业的时代,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背景下,京商文化应彰显其包容性,与各区域、各国家的商业文化相交汇,在包容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在共性的基础上京商文化应保持其不同于其它地域商业的个性特征。

(二)与发展俱进,彰显绿色特征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关于碳排放问题之争,是一次重大关于未来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新价值观之争,一次新的全球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预演。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低碳问题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北京要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在其发展建设中要注重发展低碳经济,体现绿色北京的特征。

(三)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和谐特征

京商文化的内涵应体现和谐特征,与建设和谐社会相统一。建设和谐文化,需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认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促进京商文化的和谐发展,既要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企业实际。京商文化在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构建一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商业文化体系,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京商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的步伐推动新时代京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四)与传统文化交融,彰显京味特征

诚信经营理念是京商文化发展的基础。商业文化最主要的核心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这一商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不仅是做人之根本,也是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健康的基石。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丰富京商文化内涵。北京的商贸企业在国家的重大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无私无畏的精神,体现了一种担当。这是京商文化中“情义”二字的体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离不开弘扬高尚的商业文化,离不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发展质量、商业布局、区域规划、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改进。应坚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以现代商业理念为魂的发展理念。

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京商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径

(一)挖掘京商文化底蕴塑造京商特色文化

挖掘文化底蕴,京商特色文化是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塑造京商特色文化的战略意义在于让城市文化明显化、城市商业特色化、城市经济名牌化,以此形成城市精神、文化、经济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成城市独一无二的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价值。

(二)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的竞争力

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竞争实力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城市历史文化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弘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抓住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历史文化信息中找到城市文化的特征,并将其神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优秀文化传统,利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它们全新的主题和生命内涵。

(三)创新京商文化产生商业推动力

只有注重商业文化创新,坚持现念、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质量,以文化创新企业,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传统京商充满魅力,不仅要把传统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还要进行文化的融合,开创出一个超越历史的京商,推动北京商业的发展。北京同仁堂就是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理念结合的典范,这一做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

把京商特色与北京国际化特征、北京现代化特征、北京和谐化特征、北京绿色化特征等相结合,发挥现代京商文化在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京味儿”与“国际化”的结合,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与国际接轨,彰显包容的特征;与现代化俱进,彰显时代特征;与和谐北京交相呼应,彰显人文特征;传承京商文化,体现京商文化特色,把京商文化发扬光大。京商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进程中,这些优秀的品质更是不可缺少的。基于前面的探讨,本文借鉴传统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赋予京商文化新的内涵“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用厚德载物的胸怀,不断开拓创新,以实现人天合一的和谐发展,如图2所示。

(五)致力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

京商文化是北京商业发展的源泉,京商文化的品牌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更可供现代京商借鉴,汲取其养分,发扬壮大,促进北京流通现代化的建设。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符合现代国际商业准则,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北京特色的健康、成熟的商业文化。要重视品牌文化的建设,作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丰富度和影响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品牌的打造和发展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北京品牌发展初具规模,国际品牌专卖店开店年均增速在44%以上,截至目前,世界顶级品牌100强中,已有90家进入北京;同时,北京已经拥有41%的世界顶级零售品牌,位居全球第六和内地城市之首。此外,北京本土品牌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品牌实验室的2013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北京有98个品牌入选,占全国的19.6%,品牌数居全国第一(见图3)。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2012年中国品牌1000强中,北京以269个品牌位居第一(见图4)。在全国430家老字号中,北京也以67家位居全国之首。把品牌树立成某种文化的象征,品牌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可小觑,对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可使消费者不断产生购买行为,从而带来销售力的提升,使企业获取长期的超额利润。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要“标新立异”,城市的价值和特色在于其与众不同的文化,要体现东方文化与京商文化的特色。目前京商文化影响力还主要在传统领域,缺少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内容,今后在这一方面应加强建设与影响,提升世界影响力。

京商文化应当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名片,打造京商文化品牌价值,由此产生的未来商业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是京商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是打造“京商文化”品牌的契机,“信、德、新、合”—“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开拓创新、人天合一”京商文化所蕴含的新内涵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会彰显其更深刻的意义。

打造京商特色文化,将提升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软实力,让“京商文化”成为北京商业的名片,成为城市的名片,这将有助于北京成为有“京味”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

参考文献:

1.姜增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和谐商业文化理念[N].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副部长在首届中国商业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08.11

2.王成荣.基于世界城市目标的北京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研究[J].商业时代,2010(13)

3.王成荣.品牌价值论—科学评价与有效管理品牌的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茹芹.京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王成荣等.北京商贸中心建设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6.周晓虹.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历炼与再造—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关怀[J].浙江学刊,2004(4)

7.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洪增林.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N].西安日报,2010-3-1

9.张慧.国际商贸中心的商业文化比较分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1)

10.汉纳尔兹.城市.载亚当·库珀,杰西亚·库珀主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G.Simmel,The Met 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Simmel,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New York:The Free Press,1950

篇(4)

现代商业空间与装置艺术的理论研究近两年来逐渐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应用。本文深入认识现代商业空间和装置艺术的概念,调研了解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这种新型业态环境中应用的现状,拟以现代商业空间中装置艺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探析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应用的几点注意事项。

1 现代商业空间与装置艺术的概念

现代商业空间是一种新的业态形式,是以系统的建筑群联合构成,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开放空间,它同时承载着综合性、社会性、公共性、文化性、开放性、多元性、交流性等各种属性。它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需求,不只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场所,也是现代人社交、放松、休闲、娱乐的综合场所,是一个公共聚集地,也就是所谓的“第三空间”。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借助于一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曾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合目的性地”有效选择、挪用、利用、组合、改装……以令装置延伸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之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他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所以他适合在商业空间中应用。香港ifc(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广场,入口应用了大型悬吊式装置艺术,用数十块彩色图案塑胶板相连,造型夸张宏达,色彩鲜艳明快,让人记忆深刻。

2 装置艺术与现代商业空间的现状与关系

全球经济多元化城市环境的变化,呼唤着多样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如今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过快,忙碌的现代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由于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城市建筑的不断扩张,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少,面对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自然产生了一种需要,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完成吃饭、社交、购物、娱乐、休闲、放松等需求。现代商业空间逐渐出现符合这种需求的新业态形式,它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需求,成为现代人社交、放松、休闲、娱乐的公共聚集地。

然而简单的室内装饰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空间的需求了,人们在公共空间社交、娱乐、餐饮的同时也希望环境中可以有文化艺术的参与和融合。充满文化性、互动性、装饰性的装置艺术自然成为参与其中的首选。艺术介入现代商业空间环境中作为装饰设计已经成为趋势,现代商业空间与装置艺术都肩负着社会与艺术的双重职责,成为社会大众沟通对话的重要平台。甚至是传统的百货商场和单纯的超市卖场,都设法通过装置艺术的“介入”提升知名度、吸引目标客户群、提高销售额、增加产品销售量。但是设计师在对装饰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中的应用处于表面、浅显的,没能真正理解装置艺术的特征并结合购物中心整体主题涵义的需求,应用装置艺术来装饰、美化商业空间内部环境设计。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现代商业空间对装置艺术的应用出现缺少文化内涵、寓意性诠释不够;缺少自主创新,造型形式多雷同;技术不够先进,后期维护有待加强;盲目生搬硬套,盲目生搬硬套,水平不如港澳等问题。

3 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结合空间特点,加强文化内涵

面对现今追求美学性、知识性的新消费需求特别,现代商业中应用的公共艺术品不仅要有优美和谐的造型,更应注重其体现的文化内涵。要结合商业空间特点向消费者传达一定深度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理念。而这种精神内涵不能是艺术家自我态度的表达,应该体现出当代文化精神,展现企业品牌诉求,烘托空g环境,是传播时代观念的载体。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应用中要注意透析装置物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内容,结合所在商业空间的特点,运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呈现。不能让装置艺术与商场整体环境主题不统一,毫无文化内涵和精神关联。设计师应该赋予作品时代感,贴合大众审美,并且还能更好地引导和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要能结合空间环境整体需要,立意、构思有创意,并通过在造型与纹饰上恰当地表现、变形、提炼,从而使商业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作品审美与文化内涵同时达到高标准的艺术境地。

3.2 要增加造型多样化、坚持原创性

现今商业空间中应用的装置艺术品普遍出现造型表现形式单一,照搬雷同多,缺少自主创新的现象。装置艺术本身就有多元化艺术形式、多样化材质应用、丰富化形态变化的特点,设计师要坚持自主创新,多了解国内外商业空间设计的发展形势,创造独立并具有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全新设计理念。对装置艺术作品的造型大小比例、平面立面、材质色彩等各个方面发散思维、重新创造,使作品新颖独特,具有原创性。比如在众多采用悬吊式公共艺术装饰的共享空间中,大部分商场采用了类似的造型手法。其实设计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和手法去处理这种形式,可以采用横向、斜向、旋转等方式,并增加悬吊物的材质或者颜色的对比,从而营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趣味动感的空间氛围。增加视觉冲击力,让消费者在逛街的同时能充分体会到公共艺术作品时尚前卫的魅力。

3.3 要研发新技术,提高设计能力

设计师要努力研发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现代商业空间的室外还是室内、半室内或开敞中装置艺术的展示,其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比如:室外作品需要更多地考虑作品使用材料的耐久性和抗风化能力;在设计上要从色彩、比例尺度、结构上考虑人们的远观视觉效果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问题。而放置在室内或半室内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作品则需要注意作品的易清洁性、适当的尺度、材质的亲和力等。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人是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装置艺术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但是纵观我们周围的很多公共艺术设计不得不说人性化设计有待改善和提高。对于商场中引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应该指派专人对其进行应用推广和长期维护,真正地将新媒体引入我们商业空间中,而不仅仅是被人忽略的摆设。

3.4 不要盲目照搬引用,善于结合与创新

面对内地的多数案例可看出,我们还只是处于一个借用国外或港澳台经典优秀案例进行模仿在加工设计的阶段。没有真正理解公共艺术的特征并结合购物中心整体主题涵义的需求去应用公共艺术来装饰、美化商业空间内部环境设计。作为本土设计师,应该多出外考察和学习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作品,但是不应全盘照搬和引用。我们要在吸收优秀的精华的同时,必须融入本土文化,并结合商场自身空间装饰需求,针对性的应用公共艺术装饰商业空间,让公共艺术真正成为能够装饰和表达商业空间诉求的陈设,达到“双赢”。还应该尊重公共艺术家的作品权利,为每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标注作品出处,让大众更好地与作品进行“沟通”,提升商业空间的文化内涵,打造出有自主创新特色的F代商业空间。

4 结语

从四处拔地而起的“文创园”可以看到,装置艺术已经正在成为现代商业空间必不可少的配置之一。装置艺术引入消费的内在目的及体现既是将现代商业空间环境营造成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品质和精神文化的艺术空间,感受到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感的购物空间。面对我国目前装置艺术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针对性的解决,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增加造型多样化、坚持原创性,结合空间特点,加强文化内涵,要努力研发新技术,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善于思考开发创新。只有这样装置艺术才能更好地应用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中,真正成为商业空间室内外装饰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蒋舒恬.探析现代商场空间中公共艺术装置的应用特点[J].现代装饰(理论),2015(08).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在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培养的缺失是目前高职教育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部袁部长提出了文化育人策略,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鲁昕副部长提出了文化三进的要求:“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1]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的燃烧下去。”[2]由此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渗透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势在必行,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

(一)产业文化的内涵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既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坚守诚信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又有现代产业科学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规范的管理流程等核心内容。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制度之母,也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3]。

(二)商业文化的内涵

商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体。商业文化的基本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业产品文化,任何物质产品不仅是表现出物质形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精神特征,没有精神的物质产品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是商业文化的物质层面;第二个层次是商业制度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领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任何一项制度和规定都是与这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三个层次是商业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商品经济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价值标准、道德意识、认识能力等,没有任何商业行为能够不受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4]。

三、“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改革与实践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工程,培养学生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一)“双化”课程改革构建文化育人理论平台

“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为高职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而“双化”课程改革是构建文化育人不可缺少的理论平台。基于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的视角,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均应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元素,如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以顾全大局、相互协助、相互信功企业的影响,国内企业十分重视团队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培养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使企业产生真正的内动力。”[2] 因此,本专业也选择一些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本课程以团队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由组建一支5-6人的团队选取相应的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实际营销策划活动,并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本课程之前就签订了“诚信策划协议书”,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理解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文化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二)校企双向文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实践平台

要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和课堂,与该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企业进行双向融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可实践的平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有:

1.与优秀企业“联姻”,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桥梁。

要想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共同实现文化育人,首先必须要有富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合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与诸多蕴含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进行了“联姻”,如富有“勤恳、节俭、活跃、创新”精神的沃尔玛公司、崇尚“家”文化的娃哈哈集团和“合作创造财富,学习创造进步”的奥康集团等知名企业,为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了非常好的桥梁。

2. 开展校企合作主题活动,为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搭建平台。

为了将这些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文化教育中,本专业与这些企业开展了诸多校企合作的主题活动。其中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是每年一届的“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是与诸多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的。如今年我们与娃哈哈集团合作开展了“梦想启力 赢在职场”大学生赢在职场挑战赛。该项赛事以个人为单位展开实战销售比赛,参赛选手实战销售娃哈哈集团的新产品“启力”(全部竞赛销售产品由娃哈哈集团提供),第一阶段以销量做为考核标准,达到销售目标即进入第二阶段的营销大赛答辩环节。获胜选手可以赢得到娃哈哈集团进行实习的机会,并获得企业营销实战培训。通过此项竞赛,学生通过实践深入体验了娃哈哈集团“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锻炼了自己的实战营销技能;而同时娃哈哈集团也通过此项竞赛对自己的新产品启力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并从此项赛事中挑选到了优秀的营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可谓一举多得,校企双赢。

除此之外,本专业还与优秀企业开展了“企业大讲坛”等主题活动,不定期邀请优秀企业代表到院校给本专业学生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创业精神等方面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如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让学生实地体验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职场氛围。还在企业里开展别开生面的校企学生座谈会,让学生与企业领导员工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此外,我们还与沃尔玛公司、银河证券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班,让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为该培训班学生进行授课,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多管齐下双化融合构筑文化育人拓展平台

1.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内涵。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植入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内涵,将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植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企业文化等介绍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课程,还十分重视各个实训室的职场文化建设,将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精髓等布置到实训室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职场文化氛围,做到上课如上班。同时还让学生真正切实到企业中进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之中。

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出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经历。

教师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有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在此方面,本专业一是在引进教师时就十分重视教师的企业经历,优先录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高学历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二是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已经在编的无企业经历的教师到相关的合作企业进行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强该教师的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素养。三是安排本专业教师与知名企业家进行“朋友式结对”,加强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家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四是送本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培训,增强对产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相应的文化素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高等教育属性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应与自身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职业性,形成高职教育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和特色。在实际工作中,应着力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商业文化进课堂”。职业教育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提高学校和企业的产业文化水平,把产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商业文化进课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文、李晓梅.高职语文教学对接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242-234

[2]孙红云.服装专业项目教学与企业文化深度对接的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12(5):39-40

篇(6)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87-01

商业展示建筑从广义上讲指用于第三产业活动的建筑,特指专门为展示产品建造的建筑,以服务为手段赢得利润。建筑形态的视觉体验更多地是从建筑形体直接获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也是通过限定空间的形体要素来完成。

一、商业展示建筑的特殊性要求造型必须与品牌文化相互融合

(一)商业展示建筑的特殊性

当代商业展示建筑的设计师可以根据商业展示的需求, 注人全新的设计理念与创意。建筑造型必须体现该企业品牌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展示建筑特有的语言。在商业展示建筑的整体关系中,不仅产品是建筑的展品,建筑本身也已成为商业展示建筑的一部分体现着商业展示建筑特色并满足商业展示建筑功能的需求。

商业展示建筑的一般特点有以下三个:宣传性,商业展示建筑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宣传产品。建筑造型的创新是表达主题的手段,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审美形象,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时代感,展示设计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媒介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环境观念,它构成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方面,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美的要求出发,对其设计提出统一的要求和规划。

(二)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是最好的展示手段

当品牌文化延续到建筑外形时,建筑内部空间与形体的相关性尤为重要。建筑各种功能都是交叉联动并相互影响的。因此符合功能需求、协调的内部空间是必要的。观众进人商业展示建筑后,建筑开始把向观众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展览信息的过程, 转变为向公众提供文化休闲与服务的过程。

现代商业展示建筑一般有三个要素组成人、物、空间。人是特指观众与商业展示建筑工作人员物,空间则是指观众得以休息与思考的区域、工作人员的活动区域以及为此服务的设备区域,前者是实现商业展示建筑功能的前提条件,后者则是为前者服务的物质基础。

(三)与品牌文化相融合的建筑造型是最直观的品牌宣传

在当前品牌先导的商业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树立企业品牌需要拥有很强的资源统合能力,将企业本质的一面通过品牌展示给观众。“知名品牌”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品牌就是要送达给客户一个称心满意的产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企业的名字就是信誉的代名词。品牌效应是产品经营者因使用品牌而享有的利益。一个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品牌效应既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广度、深度,又要在各个方面深入和强化企业文化。

一座完美的商业展示建筑,其造型必须体现商业展示建筑特有的文化内涵并且具有商业展示建筑鲜明的个性。

二、商业展示建筑与品牌文化融合的方式

(一)“形”―形,品牌符号在建筑形体上的体现

以往象形建筑对“形”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情况:1.选择与建筑物使用功性质有关联的物体形态,如银行,选择钱币。2.选择与建筑物所处环境的特点物体形态。

(二)“意―形”,品牌内涵在建筑空间上的体现

建筑的极强的公众性,已经不允许一般公众缺乏建筑读物的状况再继续下去了。将企业本身蕴含的精神融合进建筑的空间,营造文化空间,使建筑与品牌和谐统一。

当然了,建筑造型还有第三种表现形式:“意”――意,就是将某种品牌所涵盖的的意念运用于该品牌的独立建筑的外部造型,以向公众传达特有的品牌文化。由于此项手法与论文主题相关性不大,就不做多讲。

(三)品牌文化表现在建筑造型上的辅助手法

篇(7)

河南的民间美术资源十分的丰富,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浚县泥咕咕、开封的汴绣、洛阳的唐三彩、济源的盘砚、滑县的点锡壶、豫西及安阳的民间剪纸、面花、烙花、扎花、皮影、玉雕等等,其艺术风格朴实自然,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形态产生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被社会化大生产所代替。民间美术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传统生产方式被瓦解,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在迅速消亡。[1]虽然河南各界人士已经在呼吁对民间美术进行保护,比如对收集、普查、整理民间美术作品,对民间艺人实行国家资金补贴。但是这些都不能根本解决民间美术正在流失的问题,如何让根植于河南民俗生活体现民间文化的民间美术继续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动的记录和保存。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传统的民间美术的新开发,当今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在于它和市场化文化生产间的矛盾。所以对于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开发也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振兴文化产业的前提下实现民间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新开发。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其表现形式各具特色。例如泥咕咕,泥泥狗等艺术形式是以群体化的亲身行为来进行表现和传承,少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这种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不适宜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的,否则不利于其艺术特色的保留。另一方面传统民间美术中许多艺术形式的实现是为了实现情感的共享,而非以经济效益为目的。[2]例如传统剪纸,面花艺术,所以与市场化还存在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探寻河南省民间美术的保护策略必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单纯被动的停留在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上,不只是让其作为一种美学符号存在于博物馆与图册中,这样只会让民间美术继续走向没落,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应展开新思路,新途径,让民间美术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商品的身份进入到经济的大潮中,同时,对民间美术中的经典视觉符号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开发利用,为河南民间美术的开发拓展新的思路,实现民间美术的转型,在现代文明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位置,同时也为现代文明的多元化提供有益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从文化产业视角出发,对河南省民间美术的保护以及可持续性的开发的新探索,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文化产业观念的建立是实现河南省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的前提。

2004年的《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将信息提供和娱乐功能认定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1]结合民间美术自身特点,选择民间美术中适于商业运作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作为产业经营的对象,获得商业价值,将文化内涵作为文化产业层次和境界提升的基础。注重文化内涵的拓展。文化资源中包括人文精神,文化特色,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底蕴等方面,我们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观念,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对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拓宽开发领域,加深开发层次,在保护其艺术价值实现的前提下,坚持科学的属性观,更好的发挥文化产业中各个构成元素的潜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将文化产业理念引入河南民间美术保护与开发的战略中,对于民间美术实行“合理,有序、有度”的开发原则,形成相关的民间美术产业,将其艺术性合理的过渡到商业性,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提高民间美术的经济效益。

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坚持管理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原则,采用“舞台,幕后”的方式,维护其文化的原真性,保护其文化历史价值,选择适合商业开发的部分,进行生产,推向“舞台”,实现其商业价值。使河南这个历史丰厚的文化宝库成为源源不断的文化产业创意之源。把原真文化和舞台文化分割开来,引导发展满足市场的舞台商业文化,而在“后台”延续自己的原真文化。利用这种舞台文化产生的效益来保护原真文化。同时,对其艺术形式产生的环境和相应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在“幕后”维护其文化状态的原真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化破坏民间美术原有的民俗文化性和地域特色。保护民间美术形式在宽松自由的形态下正常的创作发展,建立品牌效应,增强民间美术在现实环境的生存能力,顺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为美学和史学研究留下丰富的依据,创造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2]

篇(8)

#VCD、DVD内地音像版权以1780万人民币成交;

#《英雄》贴片广告标价30秒200万元;

#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

#人民大会堂举行全球首映礼;

#租用直升机做空中宣传。这在2002年,还未苏醒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在当时成为一件轰动影视圈,既抢眼又时髦的大新闻。

电影本身不重要,时髦新潮才重要

2002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国内最大的文化新闻之一,便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全球上映。电影的场面恢宏,惊心动魄,曲折离奇,激动人心。与之令人惊艳的内容相比,在电影上映前该影片所做的一系列预热,可以说观众是第一次感受到的隆重与视觉冲击。

有报道说,这部电影真像是一场丰盛的视觉和听觉的宴会。该片投资三千万美元由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担纲主演;创作团队由王家卫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掌镜、香港金牌动作导演程晓东设计武打;国际著名音乐家谭盾作曲;世界小提琴家帕尔曼用价值60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主题音乐。可以说,《英雄》用一项项豪华阵容,吊足观众的味口,卖点的细致甚至武装到了牙齿。数据显示,这部电影的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

另外,英雄所创造的影视纪录与其轰炸式的营销也分不开。

该电影发行公司新画面公司作出一系列地毯式的宣传攻势、概念营销,先有通过媒体突然曝光《英雄》的剧照。这处可能曝光剧情的举动,在当时可谓绝无仅有。

在宣传上打出《英雄》“出征奥斯卡”的巨幅海报造势。另外,又举行该电影的音像版权拍卖,拍出1700万元高价,一时间“天价拍卖”、“违反合约”的新闻持续不断。接着火速推出游戏版、漫画版《英雄》。包括在电视上以纯商业广告的形式展示《英雄》画面,在具有政治意味浓烈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全球首映式,甚至采用国内顶级公务机宣传,可谓造足话题与赢爆眼球。

根据当时的媒体这样评价当时的宣传阵容:关于这部电影的本身的内涵、文化、思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潮、时髦、绚烂。甚至当年在《英雄》上映时张艺谋都直言不讳地说,这部电影就是要用顶级的画面和顶级的音效,还有成群结队的明星吸引观众。

最终,《英雄》在营造的多个第一次中,获得了2.5亿票房,在当时的国产片票房成为商业纪录之作。

《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个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电影制造的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整合营销手段,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合适的营销手段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

同时,它还带动了诸多相关行业的获准审批、发行方、制片方、投资方、影院,甚至还包括广告业和其他商业品牌的注入,造成多重赢利局面,这无疑给当时早已疲软的国内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也使得电影营销的重要性与意识在这近几年广为看重,甚至成为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的话题与事件。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面都频频使出宣传武器。

可以说,张艺谋的《英雄》紧锣密鼓的宣传,加上强大的明星阵容给死寂的中国电影带来了星星之火,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大制作的开端,并给中国电影界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个案。

这样的营销策略一直至今,仍旧被无数电影发行公司竞相效仿。另外,《英雄》张艺谋的成功,也是其制片人张伟平的成功。张伟平强烈的商业意识与市场观念,使得他对美国好莱坞经营模式了熟于心,也是他一手重新再创造了第一个中国商业大片的奇迹。

文化内涵和票房的争端

然而,伴随着《英雄》票房的一片叫好与持续升温的关注度,关于张艺谋艺术创作水准的批判声音也越来越强。著名的小说家金庸说,“《英雄》把人的价值分成几等,不尊重生命,是一部很荒唐的电影”。

也有评论称其“违背历史真实,违背最起码的现代意识”;“英雄像一捧绢W花,美则美矣,完全谈不上思想的内涵”。一时间学者、影评人、观众将其诉之一个文化的投机分子。

张艺谋在那两年间可以说遭受着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关于文化与思想的批判。

然而在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纷纷转入到商业片的道路上,甚至有着当年骂过讨伐过的人自己也身处在如何利用商业变现的现实。细数台湾电影,90年代中国内地的电影境况,尊崇自己尊崇艺术,只能走入自我观赏的死胡同。在中国的现行阶段,电影依然是大众的艺术。

2013年11月,编剧卢苇在新书《电影编剧的秘密》中撰文称,张艺谋在《英雄》后,价值观一直有问题。“暧昧不清,让人疑虑重重”。

而当年张艺谋面对媒体表达着电影这样的看法:电影是一次性的艺术,观众进来看一次就可以了,干嘛老让人去思考?甚至在接受《时代》采访时又称,观众将会记得美的画面更多于故事。观众不是来看思想的,而是来看景观的。

如今天的众多影评人、导演同样也一再强调重申,呼吁不要把电影看得过于文化高端,它是大众的艺术,电影工业化批量生产、技术的创新,都是整个行业极为注重的问题。

而另一边,也像张艺谋当年所说,电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与票房本来应该是相互结合的,好莱坞常常也有烂片,但是这不代表市场、观众排斥内涵、思想。这并非代表电影惧怕将文化内涵与票房结合在一起。只是因为有的人不具备这种能力,有的人也没有这种耐心。在电影史上,从最开始的那一刻,它就是从娱乐起家的,所以它的娱乐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所以说,在电影的世界,多数的人是不耐烦在电影中注入许多思想,思想只会浪费胶片。

如今,在21世纪走过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越来越多的人谈论类型片、注重讲故事,而多数仍然走在娱乐大众,快速消费的道路上。诸如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有内涵与文化、又集故事性娱乐于一体的世界经典,则少之又少。

张艺谋的商业大片固然有许多缺点,不少观众和批评家攻击批判,然而张艺谋仍然表示会坚持创作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

而不可抹灭的是,他开创的电影商业道路是成功的,但并不是唯一的。张艺谋曾说,一个投资人找到导演投资,第一个目的常常是商业角度。如今,一部电影的成功,商业运作、票房是最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消费者对电影形态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电影消费者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电影的生产和存在方式。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它的生产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试图通过社会大众对电影产品的消费而为投资创造利润。因此,大众的品味主导着电影市场的发展,如今的电影大都充满着商业化的内容,电影产品在进入大众消费之前都要经过商业化的包装、宣传、广告、以扩大电影的诱惑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说起贵州商专的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还得从“盐”开始说起。贵州商专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选址在贵阳市盐务街。盐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商品,也是人们生活必须品。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城市,进行盐务活动的场所肯定是当初最繁华,商业最活跃的地方。贵州商专的老校区选址充分体现对以盐为中心的商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么新校区选址与新校区的人文景观建设,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盐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来源

大量史料表明,中华文化的最早源头,其实就是盐文化。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于河东盐池附近。我想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上都位于消费河东池盐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中国商业的起源也同盐有关。”盐是古代最早发现的、是最有价值的商品。人类社会早期一切大的战争,差不多都是围绕对盐资源的争夺而展开的。人类社会早期的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差不多都是围绕着盐这一特殊资源而进行交换的。盐是一切商业的根本,也是源泉。在中国古代汉字商贾的“贾”字,原来就是“卤”,而“卤”字正是河东解州的池盐。这是中华商业文化起源于“盐”的一个有力证据。[1]

贵州商专最初选址在盐务街,就是盐务与商业的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可证明,在选址之初,盐务街是贵阳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代贵州的“茶马文化”与“盐马文化”。贵阳就是古盐马古道,茶马古道的中转站。作为黔商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贵州商专在身体力行教学传播商业文化的基础上,新校区的人文景观建设必须体现或者表现出“盐”文化为中心的特色,突出商业文化内涵,并把这作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做好水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传统文化视野里,水为阴为财。宁静是水的常态,因为静才能积聚动所需要的力量。商业文化正好需要宁静,和其他文化相比,商业文化无处不在,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地方,可却从来不张扬。低下是水的鲜明特点,商业文化同样具有这个特点,它从不和其他行业争高低,从来都是和最广大人民百姓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商业文化正是因为低下,才能不断聚合各种文化,为我所用,形成一种无所不包的大文化,一种最适合生存与发展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柔和,是水能包容一切,能成为所有物质荟萃之地的关键所在。形成了商业文化:无商不活;和气生财;灵活自如等特色。开放性是水的又一特点,水不拒绝任何物质,商业文化同样有开放特色,商业发展需要开放的观念和开放的市场。不开放等于限制自己的活力,开放意味着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韧性是水的隐藏特点。水很柔软,可水坚韧胜过钢铁,真正的坚不可摧。这也说明了商业文化为什么能有那么强的生命力,商人顽强的生存能力。水最大的特点是生育万物,水能生育出智慧生命,商业文化同样具有这个特质。商业文化生育财富(货币),因此,古人把水比喻为财。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水各方面特质,无疑是对商业文化最好的诠释。因此,贵州商专新校区在人文景观建设上,一定要做好水文化,体现商业文化的“水”特性。以学校前门的“玉带水”为基础,充分体现商业文化的水质性。[2]

三、结合传统风水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理念

人文景观建设,说到底是建筑文化的体现,作为商科类学校,如何在商科类学校建筑上体现商业文化,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建筑就是文化,建筑就是审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风水文化。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和操作规范。风水学的理解应该从三方面来把握。从学理层面看,风水学是一门学问,可以成为住宅学。从技法层面看,风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它是在实用主义前提下发展的,有一整套独特的应用操作方法。从民俗层面看,风水学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关于建筑营造、居家搬迁、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民俗现象。[3]

综合贵州商专新校区选择地址,主体方向是南北向,即传统文化中的子山午向。四兽具备,内外兼备,藏风聚气,不失为风水宝地。玄武秀丽,为三台。青龙气韵生动,是九龙山。白虎为小青山,生物郁郁冲冲,朱雀地势平旷开阔。按此峦头,实为风水宝地。从理气看,适宜立向北南正向。 [4]根据传统技法,我们可以参考使用,在新校区人文建设上下功夫,在学校功能区上下功夫。将传统文化与新校区建设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地理优势。

四、强调实践性,体现应用型学校特点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贵州商专在全省率先践行实践教学,自2013年以来,积极响国家应用型本科的发展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上,应体现应用型学校的特征,尤其是深度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这既是对贵州商专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也是对现代应用型教育的接受与深化。

五、古代盐马古道、茶马古道文化的追寻

古代贵州商业文化比较发达,单从古代物流路线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史实,就可以依稀看到古代商业文化的痕迹。贵州许多古镇(特别是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隆里、丙安、镇远)都是这些商业文化的遗迹。贵州的四大古镇分别为:黔东南镇远古镇、贵阳青岩古镇、赤水丙安古镇和锦屏隆里。这四大古镇各具特色,别具韵味。四大古镇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处于交通要道上。在古代的茶马古道或者盐马古道上。都是依山伴水,地势险要的交通要道。而且都是古道水路和车路的交汇处。特别是丙安古镇,就是当年四川井盐与贵州马或贵州茶交流的必经之到,现在许多地方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情形。古代盐马古道、茶马古道是贵州商业贸易通道,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物流线,是当年的贵州生活的生命线。[5]如古代盐马古有人说“镇远是一幅画”,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道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是贵州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商业文化。

六、融王阳明学理的挖掘与商业文化的整合

王氏是世界文化名人,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贵州的骄傲。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蕴涵着贵州元素,王氏与贵州的结缘,成为时下贵州唯一拿得出手的文化品牌,要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其“知行合一”“社会良心”等思想。以及大量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商贸等主张。都可以应用到新校区建设中来。人文景观的目标不只是美化,更多的是熏陶,而熏陶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商科类学校,文化底蕴无疑是打造的重点。而贵州商专的新校区选址又很接近王氏思想形成的地方,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新校区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是建筑美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环境美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人文景色的美学问题只是表象,教育内涵才是关键。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说到底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它承载着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要承担这些功能,它首先必须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深刻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人文景观是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规模和特色,通过人工创造而具有欣赏价值、激励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致。所以,商科类高校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及地形地貌特征,正确定位,合理规划,彰显内涵,突出特色,个性鲜明,贵在传神,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房秀文.中华商业文化史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

[2]房秀文.中华商业文化史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

[3]赵向标.传统风水与现代住宅[M].深圳:群言出版社,2007.

篇(10)

2.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分析

当现代化城市发展出现相似度越来越高的现象时,历史文化街区愈发显得珍贵。做好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能有效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结合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可以增添我国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既提升了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又可以使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在主导商业功能的同时,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3.导视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导视系统设计在当今城市建设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部分城市的公共导视系统设计跟不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中的一些导视牌单调呆板,形式雷同,设计陈旧,没有形成系统,也缺乏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城市导视系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公共导视的缺失。如,公共水池旁边没有标注水深的警示标志。第二,系统规划不合理,导致信息密度的不平衡。第三,信息不符合标准。导视信息的布局设置应该遵循国际标准和惯例。第四,信息识别性不强。在一些地方,公共标志的颜色遭到乱用。第五,导视设施品质低。如,导视牌时常显得突兀,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第六,对于弱势群体欠考虑。如,有的盲道被自行车或垃圾桶占道。

二、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

一些城市中商业环境导视系统的设计大同小异,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一组良好的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既可起到指示的作用,又可以美化环境,同时还传达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精神,塑造便利、可识别的城市形象。

1.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导视系统设计过程

(1)前期对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的考察要想设计的导视系统能够起到实际引导作用,第一步就是对于设计对象的考察。导视系统设计的前期考察分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考察、公众对于历史文化街的意向考察、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流状况考察等,以配合下一步的设计工作。(2)对商业性历史文化街文化精髓的定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种显性以及隐性的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的背景,形成了一条或清晰或隐晦的文化脉络,这条文化脉络源于地域、环境、历史和传统,它记录着该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色,是城市之间相互区别最本质的因素。”导视系统作为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和城市形象的呈现者,必须使人们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精神。而商业性历史文化街文化精髓的定位,应提炼当地广泛的文化脉络,用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创作,强化这些主题元素的特征,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最能代表商业性历史文化街的文化精髓。这种城市文化精髓带动着城市形象的发展,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运用规范的视觉形象体系商业性历史文化街的导视系统面对的群众不仅仅是当地人,更多的是外地人和国际友人。导视系统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必须在色彩、造型、字体设计和文字内容方面做到规范,导视信息的布局设置也必须遵循国际标准和惯例。这样可以无形中提高文化街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2003年,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改造工程确立,希望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浓郁巴蜀文化氛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形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同时,改造工程根据三条巷子的不同特点,将宽、窄、井三条巷子各自的精神提炼为“闲”“品”“泡”,根据对于宽窄巷子的文化定位,做出了一系列的导视系统设计(图1、2)。

2.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1)注意与公共环境的融合性在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中,对于导视系统的设计,很多时候都应考虑究竟应该“跳出来”还是“隐进去”,设计师要注意导视牌与环境的融合性。导视设计充当了环境空间里的仆人角色。当人们不需要引导时,这些导向牌可以悄无声息地等候在一边;而当人们需要时,它们又及时出现。(2)注意与公共设施的整合性导视系统的表现形式是各类公共导向设施。其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设计者必须将其与别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整合、拼接设计。这种拼接组合灵活性强,可以根据后期运营需要变换组合或变换位置,进行取舍,同时也方便人们寻找。(3)注意与公共艺术的结合性导视设施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与公共艺术作品相结合,使导视牌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牌子,而能够被引入公共艺术的范畴。这种结合可以有效体现商业性历史文化街的人文关怀。这种结合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雕塑导向艺术、壁画导向艺术、地景导向艺术。

上一篇: 老人卫生护理 下一篇: 高中英语网络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