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僵化、教条化教学现状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二)快乐体育的特点。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并强调教学的多向交流,即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三)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四)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的时代性;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的全体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来开展教育,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来开展教育。
二、快乐体育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快乐体育的提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发展。中小学进行以快乐体育为手段的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快乐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其表现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增强锻炼的热情,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追求快乐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快乐体育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欢乐、感受到快乐,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根据快乐教学法的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积极思想的指引下,体育教育就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来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转贴于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美术课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艺术水平。学生描绘眼中的世界,水平不可能和成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结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高标准要求学生,而是看学生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如今的教育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科学性,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对于美育来说,就是把学生的内心激情通过画画表达出来。美术是学生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表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其热情和兴趣。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导向,以提高创造力为目标
1.改变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灵活,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和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2.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美术课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相关教学资源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应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似乎一切都必须实行改革才跟得上时代步伐。什么得改,什么不能改,没有人去厘清,一刀切地全面铺开,看似新潮,其实效果却堪忧。
目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偏远、经济落后的乡村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在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支教生还刚刚进入的状态下,这些乡村学校能保证“一个萝卜一个坑”,即每个教学班有一个包班老师就算不错了。何谈“教师专任化”,并藉此全面开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一种新理念驱使下,学校里甘受清贫留下来的,或者未来得及进城的“能手”,被剥夺掉应试教育中挑大梁的角色,去担任非统考但是能体现素质教育特色的科目。校园一时间增添了生机,于是改革成功地告一段落。转眼间期末统考到了(有意思的是主管部门期初发文不准统考,期末又来组织统考,美其名曰“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教学质量全面滑坡,校领导置改革的初衷于不顾,也丝毫没有看到运动会、美育节的初步成绩,大讲特讲考试成绩与学科排名,并与师德挂钩,评奖金、定绩效,实行一票否决。是啊,应试教育本来就是我们的强项,而你偏要我们“不务正业”,我们做出了成绩,你又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在此情形下,我们的老师无所适从、时时体验着失败感就是必然的了。
因为有高考的指挥棒,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统考排名正大行其道,也似乎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有“素质教育”的忌讳,原来给学生排名变为只给教师排名。学生是人,有自尊,不排名当然是对的;那对老师呢?难道自尊就可以不顾吗?随着上层人文关怀的缺失,看看我们热闹的校园吧:期初到期中,围绕素质教育,上边下来巡视、督导、评估、抽查的人一拨又一拨,走马灯似的。下边的呢?赶制报告、表格,统计数据、成果,一派繁忙!一边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一边是以编造替代实干。上边的督查者专业就是干这个的不打紧,可是苦了下边的教书匠们:老师们清楚知道,将自己全部精力的80%做完这些表面文章,应试教育100%的负担将在20%的空间里扛起!此间的苦水向谁诉去?
伟人说:“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在此呼吁:教育改革应回归到以人为本。面对不能一蹴而就的改革艰难现实,多一些智慧,少一份折腾,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份表面文章,惟其如此,才可能有利于我们的教改大业!
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而提出的。英语素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的情况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将来为我国的对外交流作出贡献。基于英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分析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因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影响素质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初中英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外语知识、外语能力、情感教育等。
一、英语知识
外语知识是任何外语学习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学习英语也一样需要掌握英语知识,英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是语言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初中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少不了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这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的基础。与传统的英语教学一样,素质教育下的英语知识学习也分为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这三大部分。但与传统英语教育不同的是,在素质教育观下的英语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识记“硬性”的英语知识,还注重对英语的基础知识进行运用,把“死”的英语知识“活”用起来;在语音上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发音;在语法上,能顺利地用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日常的口语交际;在词汇上,要求学生在识记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突破原有的基本词汇量,并能在读和写中灵活、准确的运用。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英语还更为注意对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话题的教育。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学会英语的交际功能,包括问候、告别、感性、介绍等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包括我国和英语使用国家的日常起居生活、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环境人文等方面,并能区分中外话题交流的不同特点。
二、外语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传统的英语教学容易把学生打造成“高分低能”的应试高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看、读和写,而忽视英语这门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即说这项交际功能,而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十几年英语后,还是个“哑巴”英语。而在素质教育的观念下,英语的教学在注重基本的看、读和写的能力时,还把交际的功能带入其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进行口头表达,并正确掌握英语交际的使用技巧,进行日常的交流。
除了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英语的听、读、说、写这4项基本技能,初中英语素质教育还考虑开发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即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主动自觉地争取和巩固英语的学习机会和成果,并能自主自觉地解决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提升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和要求之一,也是现代学生学习现代英语的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初中英语,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全面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工具,人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因此,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初中英语教育,很重视对情感因素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初中生而言,兴趣就是他们是否能学好英语的最关键因素了。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育,不把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双基”放在首位,而是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这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基础。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从多方面下手。首先,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宽广的语言知识和超强的英语实用能力,能以一个“模范”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用丰富的英语知识去打动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快乐英语”为教学的核心,比如,在讲到日常交际行为时,可以把东西方的各种礼仪进行对照,区分其差异,然后采用学生分组演示的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对话和表演中学习语言。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
当然,在兴趣的这位最好的老师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会端正,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所谓“Attitude is everything”,有了良好端正的态度,学习英语就不是压力,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此外,在情感因素方面,英语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即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并针对性格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外向的学生则可以注重发展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对内向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发展其书面语言研究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保证不同的学生能力在英语素质教育下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要全面推行初中英语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把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研究透,才能进一步分析得出素质教育下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英语。参考文献:
[1]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响,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察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素质不高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群体甚至主流的话,势必造成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影响社会稳定,危机社会治安,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所以,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政治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迫在眉睫。
1.2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不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学习很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甚至厌学心里特别严重。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需要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等问题,结合政治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观点,通过讨论、辨析从中达到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中学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极少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思想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2.2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思维的开发。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学政治课实施中起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中学政治课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学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蕴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缺陷与当今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3中学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生本管理与中等职业教育
1.生本教育与生本管理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是在7年前,由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生本教育的宗旨是要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强调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管理是实现生本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
2.中等职业教育呼唤生本管理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贫穷”特征:一是家庭的“贫穷”,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都比较低;二是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贫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中的弱势,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心理上的“贫穷”,经过中考的失败,无疑给不少中等职业学生本已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各方面低人一等。这些“贫穷”特征最终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行为习惯差、意志力差、厌学,对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与措施表现出很大的逆反行为。
(2)中等职业教育呼唤生本管理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生本管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再有效不过的了。生本教育与管理的实验早已经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方的学校(包括中等职校)开展起来,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生本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学校或教师“师本管理”观念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师本管理,而师本管理与生本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是以谁为中心,是教师还是学生,通过生本管理的推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的“师本管理”观念,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全面推行生本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或促进学生真正摆脱“贫穷”,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自爱,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
1.生本管理的“原点”所在
既然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生本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这一学生管理的创新活动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我觉得关键是找准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即生本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并以此目标作为我们生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强调教育从“原点”出发,实际上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方向不定准,无论方法如何敏捷,如何洽意,只是行错路,究竟不能达目的地。”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判断中等职业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相应的教育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准则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就在于: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贫”是指前述学生的“贫穷”特征,“富”则指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原点”的内涵是与当代大的教育“原点”相一致的,也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统一。
2.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相当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进生本管理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荣誉以及学生的成绩和就业率等,这就违背了生本管理的“原点”,没有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更没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的目标,当然也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素质教育,依据上述有关生本管理“原点”的理论,结合实践,我觉得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大致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管理方面。首先“尊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的根本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防止一味把“生本”技术化、机械化,要注重生本的引领作用,使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切不可嫌“贫”爱“富’,要承认并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贫穷”的事实。第二,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要多渠道、多方法来判定,不能再仅靠几张卷子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可以引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相关内容,如课堂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课后实验和作业的完成等,学校要给与教师成绩评定充分的自,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第三在学生毕业成绩认定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只要学生修完毕业学分,即承认其毕业资格,时间上可以适当提前或延期。多年来成功推行的弹性学习制度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效果。这些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都是符合充分尊重全体学生人性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
(2)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立足生本管理“原点”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外,还应注意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第一,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相比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看重自身民利的实现。因此,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到制定的内容,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召开全班或全校同学大会来讨论或决定相关管理制度。这也是学生管理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另外,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第二,学校活动的多样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贫穷”性,仅靠刚性制度的约束,想要让他们从入校开始就像普通高中学生那样自觉地学习和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活跃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发展,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也是充分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性的典型体现。第三,积极推进成功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使他们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相比于普通高中学校,在为学生搭建成功舞台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推进成功教育,让全体学生感受成功,体验人生的价值,真正最大限度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脱“贫”致“富”。2009年5月,“成功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我校的隆重召开,足以证明“成功教育”是立足生本管理“原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迎接挑战,共创中等职业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就给广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有:
1.传统“师本观念”向现代“生本观念”转变的挑战。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师本观念”,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贫穷性”特征,学生的人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进而造成了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贫富”两极的分化。
2.由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挑战。要将上述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原点”的有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领悟其中的主要精神,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以致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从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两大方面,开展一系列以最大限度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为目的的教育改革试验和推广活动。
3.营造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氛围的挑战。所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应与教师一起,营造有利于立足生本管理“原点”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充分给予学校足够的改革空间,在人、财、物上要大力支持;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向勇于改革实践的一线教师倾斜,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脱“贫”致“富”。
综上所述,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本管理的“原点”所在,只要我们立足这一“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我们必将迎来职业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参考文献:
一、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阶段,教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的各个学科中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英语作为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学科,当然更应该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 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能,而且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 挖掘英语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主要特征,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同时通过英语教育,学生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人准则。虽然在英语教育当中,涉及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远远没有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那么多和明显,但如果英语教师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就会发现,其实在英语学科中也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七年级刚进校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学科或者工具学科,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是为了拿到较高的分数,还要掌握较多的英语运用技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和外国朋友、外国专家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外国的文化以及外国先进的经验或技术,积极借鉴和吸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将具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重点提出来,比如在学习问候语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具体教授。在学习My Country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时,英语教师要通过对中西方国家的分析和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My Family”时,教师可针对性地开展尊老爱幼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做起,在家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要能体会父母养家的辛苦,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学生,要能够真正地体谅父母的难处和不易。要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弱势群体,如在乘坐公交车时,要积极给老、弱、病、残、孕人士让座。在讲到动物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动物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让学生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喜欢。其实,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然后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阶段,教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学生的各个学科学习中都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当然更应该积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英语新课标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1.挖掘英语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文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主要特征,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同时通过英语教育,学生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人准则。虽然在英语教育当中,涉及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远远没有语文学科和政治学科中那么多和明显,但是如果英语教师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就会发现,其实在英语学科中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初一学生刚进校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学科或者工具学科,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是为了拿到较高的分数,还要掌握较多的英语运用技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以后,可以运用熟练的英语和外国朋友、外国专家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外国的风俗人情、外国的文化、以及外国先进的经验或技术,积极借鉴和吸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将具体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重点提出来,比如在学习问候语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具体教授。在学习My country and Speaking-English countries时,英语教师要通过对中西方国家的分析和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My Family”时,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尊老爱幼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做起,在家要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要能体会到父母养家的辛苦,特别是一些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学生,要能够真正地体谅父母的难处和不易。要学会关爱自己身边的弱势群体,如在乘坐公交车时,要积极给老、弱、病、残、孕等人士让座。在讲到动物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动物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可以学生用简单的句子表述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喜欢。其实,英语教材中还有很多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英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然后将其恰当地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近期召开了两次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研讨过程中,大家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畅所欲言,达成了多方面共识。研讨会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2006年6月3日至4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召开了由中层以上干部和全体素质导师参加的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7月中旬,学校又组织全体教职工以暑期培训形式,就成功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研讨。这两次研讨会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素质导师制、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设计及素质学分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将两次研讨会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应当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行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和当前高校各种“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两年多来,我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在不断加强,认识在逐步统一,机制在不断建立,条件在逐步改善,活动在逐步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围绕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专业素质教育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在大学阶段的重点是什么?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条件如何改善?是这两次会议研讨的重点。
(一)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应围绕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知识五大体系展开。然而,五大体系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素质形成与提升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大学教育阶段,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某些非专业素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大家一致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功志向以及由之而生的合理的生涯设计;以诚信为主的道德意识和法纪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正确的选择能力及其意志和毅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是非专业素质中的共须素质,也是教育与拓展的重点。一些专业教师还主张分阶段重点培养,如一年级的养成教育、二年级的过级强化、三年级的考证培训、四年级的就业教育等。
(二)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大家讨论的较多,也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有人概括出“四原则”,即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原则。也有的提出“全员化”、“不断线”和“双影响”原则。研讨中,校党委方思清书记较系统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三原则”――“三结合”原则(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个人生涯规划相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全员参与原则。“三原则”是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教育经验的精辟概括,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认同。
在“三原则”的指导下,如何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落到实处?方书记指出,以社团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杯赛”为依托是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有学院总结出利用“两个课堂”、开展“三种活动”、搞好“两个贯穿”、依靠“三支队伍”、从“四个结合”入手的系统方法。“两个课堂”,一是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对“两课”进行改革,辅之以《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种活动”,一是结合专业,以科技兴趣小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为平台的科技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的人文实践活动,三是课外开展的读“百本书”活动;“两个贯穿”即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三支队伍”包括素质导师、专业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社会人士(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家长);“四个结合”,即学校规定动作和学院自选动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经过讨论,大家认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要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重点,在“三原则”的指导下,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进。
(三)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条件建设
学校越来越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的条件建设,继建设校内高标准的实验室和开创校外大洪山实训基地之后,又计划建造综合性的“成功素质培育中心”。研讨会讨论了“中心”的功能与设计问题。与会者大多认为“中心”的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为目的,体现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中心”的设计上,主要有两种具体构想:其一是“中心”依照校训内涵展开,即分为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四篇,分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其二是为“中心”的每一模块确立一种核心理念,从该理念出发设立相应的训练室。此外,在大楼的名称、地点和外观上,一些老师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为推行成功素质教育,我校改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为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一种创新。近三年来,素质导师制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彰显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素质导师制创建以来取得的成效:强化了管理,维护了校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推动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改善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等。实践证明,素质导师队伍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素质导师制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组织机制和实践运作机制。然而,实践中的素质导师制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重点围绕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开展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
素质导师制虽有总的理论架构,但对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过于宽泛。讨论中,有人认为素质导师的职能应定位在引导、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引导”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管理”即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学校政策、制度、规定的贯彻执行;“服务”指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有的提出两类职能,即常规管理类职能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类职能。其中,前者为基础性职责,旨在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后者是创新发展类职责,旨在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方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
(二)关于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大家认为,几年来素质导师在我校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的稳定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素质导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加强素质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既要保证现有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要优化结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导师队伍结构体系。大家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素质导师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素质导师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把本职岗位当事业;素质导师队伍要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多专业多层次结合、初中高级职称合理搭配。
(三)关于素质导师的考核与管理
许多与会者认为,学风、班风、行为文明之风应该是考核素质导师的重要指标,但现行方案在这方面的权重不合理。研讨中,对改进考核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要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弱化某些常规管理项目,强化非专业素质拓展项目;二是适当降低某些考核指标,使之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实际;三是改进考核办法,由学工处牵头,会同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对素质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考核。此外,在管理与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素质导师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理顺其职业发展通道,真正促进素质导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四)创建“三合一”的新模式
多数与会者认为,素质导师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进行常规管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面对这些职责,年轻的素质导师难免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为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育人作用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作用,大家就创新素质导师制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通过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一名素质导师带4个学生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日常管理为基础,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开展工作;为大三、大四每个学生班选派一名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和学业辅导、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从高年级(以大三、大四年级为主)学生中选拔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素质导师助理,协助素质导师抓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及班级活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三合一”的新模式是对素质导师制的又一创新。
三、把成功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
传统大学教育的专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培养目标偏离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偏重理论教学等。传统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体系,难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对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多次强调,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传统的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根据这一精神,与会者对培养方案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研讨,大家对“两个贴近”(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的专业设计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结合行业的要求和各专业特点拟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基于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家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按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具体的专业要求上,各专业分别展开讨论,确定了与各自专业相适应的成功素质细目,明确了“专业成功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讲,我校编制的05版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成功素质教育“适用、够用、会用”的三用原则,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研讨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将课程体系设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职业训练和素质拓展五大平台;另一种是依照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两条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大家较倾向于“两条线”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素质教育含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素质教育实践,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素质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非专业素质教育表现为三个模块:一是课程,主要包括笃志课、各类共须素质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等;二是实践,主要包括军训、野外生存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三是表现,主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其非专业素质的主要反映加以考查。
(三)关于测评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