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理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icu护理存在的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icu护理存在的问题

篇(1)

护生参加icu实习是临床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ICU是一个重症患者多、病情复杂、处理讲究时效的场所。它集中了现代化的生命监测仪器和设备,要求医护人员掌握的知识面广而深。对于实习护生,在教材中无专门的重症监护课程,给我们的护理带教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1]。 本文通过对临床护理实习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最终达到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1 ICU护理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环境因素

ICU(特别是综合ICU)仪器设备多,工作人员多,危重病人多且来自不同科室,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治疗项目繁多,随时需要抢救,加之无家人陪护,要求护理人员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而护生实习时间仅为4-6周。因实习时间短,加上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部分护生到ICU实习时常无所适从,适应环境慢,易产生恐惧、焦虑、压抑感,难以进入工作角色。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未进行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而直接进入ICU实习的护生。

1.2 带教方面

1.2.1护理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ICU工作繁重,年轻护士多,使得一些低年资的护士不得不担任带教任务。许多护士临床经验尚浅加上学历相对偏低等因素,能力也参差不齐,随着科学的进步,学科的不断更新,高档仪器的引进,如不提高自身素质很难满足护生的要求且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1.2.2思想上存在误区,缺乏带教热情。

部分护士思想上存在误区,对护生实习目的不明确,认为护生实习是帮助自己减轻工作负担的。但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护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各项护理操作要领,对具体工作无法独立完成,这样不但对工作帮助不大,还影响工作效率。因此,部分护理人员不愿对护生多讲解,只是自己操作,对护生缺乏带教热情,使护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氛围,易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实习目的。

1.2.3缺乏专职带教老师,带教方式不妥。

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绝大多数带教老师均未接受过系统的带教课程培训,带教工作基本上是兼职完成的。部分带教老师教学方式欠妥,带教只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护生只知道做而不知道思考,很多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带教中过于刻板,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不能更好的发挥。要求又过于严格,态度冷漠,沟通交流少,使护生不敢提问或动手操作,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护生方面

1.3.1职业素养欠佳。

部分护生就读护理专业并非自愿选择,而是父母为了子女将来就业所选择的一条出路,所以在校学习不努力,上班时玩手机,打电话,不遵守劳动纪律,缺乏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1.3.2 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差

目前大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不能吃苦,上班时多数是在老师分配下完成一些简单操作,缺乏主动勤奋和工作热情。轻视基础护理操作,喜欢做技术性操作如注射、输液、导尿、吸痰、插胃管等,因缺少临床实践,患者对护生缺乏信任,不愿其为自己操作,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对护理操作技术掌握较慢。

1.3.3 安全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护生法律意识浅薄,在校时缺少法律知识教育,进入临床实习对医疗护理方面的法律知识,医院的医疗纠纷知之甚少,有的护生认为出了差错有带教老师负责,与己无关,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明确,所以在实习中不能从法律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说话做事不严谨,易造成医疗纠纷。

2 对策

2.1 健全科室带教组织,实行动态管理,反馈带教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设带教组长,采取“一对一”跟人带教模式,护士长负责教学质控 。

2.2 做好入科教育

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历、来源、是否转过科等,正确评估学生状况以便分配时有的放矢。针对时间短,环境特殊的情况,首先应由带教组长详细介绍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筑布局、特点和分区管理要求以及工作制度、疾病类型,使护生尽快熟悉新环境进入学习状态。对不同时期、不同学历、不同学校要分别制定带教计划。提出要求。然后由带教老师具体实施临床带教。

2.3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打破以往论资排辈,以老为先的带教模式,选拔带教老师时,除重视学历外,还应强调护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严格按照临床教学要求选拔带教老师。选择工作敬业,业务能力强,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师为带教老师,大专、本科护生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带教。带教老师必须走出误区,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护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到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篇(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基层医院条件所限,没有专职ICU医生和护士,在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1],也加大了医疗纠纷和事故发生几率。

人力资源紧缺,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偏低:基层医院十分紧缺,有的护理人员没有经过ICU专业知识的培训,护理技术和操作技能普遍偏低,只能在工作实践中边学边用,形成一种较大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存在护理安全隐患。

设备设施不符合标准:基层医院ICU布局多数不符合标准要求,基本都安排在一个大房间内,人员密集,增加了院内感染危险。

护士法律意识薄弱:平时较少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记录病情变化不够及时、准确,给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管理对策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制定ICU抢救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及仪器维修保养制度等,规范并做好各种危重疾病的护理操作规程和ICU应急程序,做到各项护理操作有章可循,保证护理工作安全进行。

加强ICU护理人员配置,提高护理人员素质:①由于综合ICU病房没有独立,护士长要做到对ICU灵活合理排班,注意新老护士搭配。根据患者收治情况,注意安排好足够人力,保证完成ICU护理工作。②根据综合ICU特点安排好二线班,尽量由护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一旦需要加班能立即补充当班护士力量,并加强指导、督促,防范差错事故。③设置ICU专职助理护士,协助护士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负责管理病室内环境卫生,从而减轻护士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以确保ICU护理质量。④加强护士责任感,加强知识学习,提高服务素质。

加强设备仪器和设施的管理:利用有限资源规范ICU病房的布局、流程,如在ICU患者出入通道口放置含氯消毒液地毯,每天更换;床帘尽量不要过长,每月清洗1次,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对ICU仪器种类、数量、定点放置,每天要有专人负责检查,做好各种仪器的登记和保养维修等情况。必须配备2套常用仪器,以便仪器检修时保证抢救工作正常运行。

加强护士技术和法律知识培训:对新来ICU工作的护士应严格培训,经护士长组织的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在每天早上交接班查房时,组织护士作简要病情讨论,查找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在医院及科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技术水平。

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护士必须实事求是、认真准确、全面记录护理过程和病情变化,确保护理记录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具有法律意义。

加强陪护探视制度管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ICU消毒隔离制度对患者的重要意义,以便得到家属的配合。查房时间内严禁患者家属探视,保持病室安静及不必要人员干扰,有利于查房质量。其余时间采取限制式探视制度,每张床位(危重患者除外)每次只准1名陪护,对特殊患者,尽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要。家属在进入ICU室前,必须更衣、换鞋。

讨 论

篇(3)

风险管理通过分析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继而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最终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ICU多为危重或大手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自理能力差,属于高风险科室。因此,在ICU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ICU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1.1 护理操作中的风险

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患者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神志不清时意外坠床;特殊的外出检查或转运时心跳、呼吸的停止;抢救、躁动给予约束带固定或是被动形成的压疮;院内感染;护患沟通不当等不安全因素使护理风险加大。

1.2 信任危机的风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与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也有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想索取巨额赔偿金。

1.3 医患沟通不当的风险

患者的病情特殊性(患者由于意识不清或人工气道的建立),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医护沟通的难度;护理人员不注意交谈方式泄漏患者病情及隐私,给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带来负面影响。

2 ICU护理工作风险管理与对策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法律法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

2.1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每月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集体制定防范措施。

2.2 注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环节管理

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并及时汇报、记录;需通知所到科室及时接待;转运中的机械、物品必须备齐备足;电梯等后勤

保障应准备到位;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这些细小的环节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使护士成为责任人。

2.3 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患者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

2.4 讲究科学沟通,创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与治疗监护的封闭式病房,无家属陪护,患者家属难免会担心患者是否会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在患者入住ICU时,应详细向清醒患者、家属介绍病房的环境特点及管理制度。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有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必须使用药物镇静或者约束带约束。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3 效果评价

我科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患者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4 讨论

篇(4)

ICU是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全面监护、治疗和护理的科室。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服务需要,提高护理满意度,我科实行了对ICU病情平稳转科的病人进行回访及护理满意度测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ICU病情平稳转科的患者194例。男112例,女82例;年龄19-88岁;在ICU治疗时间为2~66d。

1.2回访内容及方法

一般在患者转出ICU病房后的2~5d内,由护士长或年资较高的护师对患者进行回访。鼓励安慰患者,关心患者目前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活动、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促进其早日康复。了解患者在ICU的感受,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最后让患者填写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等,通过反馈,指导和改进今后工作。

2.结果

对ICU护士护理服务态度表示满意190例,占97.9%;对ICU护士护理技术表示满意191例,占98.5%。患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仪器噪声较大;邻床位的病人干扰;夜间的灯光要求;延长探视时间等。

3.反馈意见处理

3.1首先组织科室质控组成员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出具体改进措施。

3.2对于护理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向护理部和院方汇报,争取尽快解决。

4.体会

4.1有利于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回访有助于围绕患者需求改进护理工作,护理管理者可以从中得到真实全面的反馈意见,了解到ICU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及时改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4.2提高ICU护士的综合素质:回访制度的建立充分展现了ICU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1]。通过回访,ICU护士需要面对不同的患者,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沟通技巧。这就要求回访护士必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医学心理学、伦理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有交流的技巧和勇气。

4.3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建立:通过回访能及时发现病人的不满情绪和纠纷苗头,并通过认真倾听、赔礼道歉等,使病人的不满情绪得到足够的释放和宣泄,化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使患者及家属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和重视,拉近了护患关系的距离,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2]。

4.4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回访中的卫生宣教和健康指导,帮助病人和家属解决护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既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又树立了科室的自我形象,从而使我们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ICU回访工作延伸了ICU护理服务的内涵,拓宽了护患沟通的渠道,不仅可以加强医患、护患关系的融洽度,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并有利于对ICU的工作质量起到反馈作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篇(5)

重症监护室具有“三集中”的特点,即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急性危重患者,集中了各种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1],且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2]。因此做好对ICU安全隐患,及时解除,确保了住院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将重症监护室患者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重症监护室患者常见安全隐患

1.1 患者因素

1.1.1 压疮 是ICU患者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由于患者病情重,需强迫,如骨盆骨折、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需要严格限制翻身,并存在高龄(≥70岁)、白蛋白

1.1.2 窒息 也是ICU住院患者易发生的问题,脑外伤、颅内高压的患者,口腔呕吐物未及时清除;各种操作不当,如对昏迷患者口腔护理,棉球掉入口腔,鼻饲操作时未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从而引起食物反流误吸;昏迷患者及气管插管患者义齿未取下掉入气道引起窒息;脑干梗塞、有假性球麻痹,轻者出现饮水呛咳,重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未及时清除,都可能发生窒息。另外对气管插管拔管后,即刻发生延迟性误吸,主要原因是会厌反射未完全恢复[3]造成窒息。

1.1.3 坠床 ICU患者谵妄已经成为一种严重而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ICU谵妄的发生率为30%~33% ,临床表现为急性、波动性的精神状态改变,由于此病的突发性,易发生坠床;另外对住进ICU的老年患者,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CO2储留,患者易出现头痛、烦躁等精神障碍而坠床,尤以夜间为甚。

1.1.4 管道滑脱及并发症 由于ICU患者病情大部分都危急,生命体征变化快,部分检查治疗ICU完成不了,必须转入到手术室、介入治疗、CT及MRI检查等,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管道滑脱、坠床、呼吸道窒息、如有耐药菌的话,还容易出现交叉感染,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1.5 烦躁、恐惧、焦虑 传统上ICU医护人员总是将所有精力放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和病情监测上,从而忽略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及对患者家属的帮助,家属多被隔离于病房之外。对外伤而神志又清醒者因早期住进ICU,角色的突变,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的社交、环境陌生易出现烦躁、恐惧、甚至焦虑,后来因经济负担,出现自责消沉,加重焦虑而表现为抑郁情绪,易产生自杀倾向。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1.2.2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操作不熟练,自身不重视新技术的学习,经验不足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1.2.3 沟通不到位,一个表现为患者拒绝配合、另外家属表现不理解、不能接受自己家人在短短几小时内由自由变成被约束或发生生命危险,此时的家属易发生过激行为;还有医护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烦躁不安的患者,护士以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考虑,而医生以患者的病情为出发点进行治疗的考虑,两者有时不一致,个别医生会把护士对患者的约束误解为懒惰,从而医、护、患三者之间无形中发生矛盾,都易发生潜在的隐患。

1.3 医疗设备与环境因素 硬件投入不到位,流程不符,各种贵重仪器疏于管理、维护,管理不到位;床位紧张,由于加床,空间结构变小、加之ICU是一个封闭的的环境,空气流通较差,病原微生物多,给ICU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房间结构变小同时监测设备和仪器多而复杂,电话铃声、患者、仪器移动、各种气味及有毒气体污染和杂音,护理人员易疲劳烦躁恶心都影响护理安全。

2 对策

2.1 全面评估每位患者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范对策,对压疮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无碎屑,穿棉织品衣服,正确使用气垫圈,避免一人翻身;易发生窒息患者,根据病情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取分泌物,留置胃管鼻饲患者,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鼻饲后避免翻身、拍背、吸痰以免引起误吸而窒息;对脑干梗死而有假性球麻痹患者,应防止呛咳而引起吸入性肺炎造成窒息;对出现精神症状,无意识烦躁患者,应注意约束好患者,必要时用床栏加以防护,防止坠床;对需要外出检查患者,根据管道情况,妥善固定与夹闭,防止反流及转运途中意外滑脱;对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患者,给予积极心理疏导,适当安排与家人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2.2 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并加强护理人员相关法律法规、职业素质、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学习、演练。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要求ICU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各种仪器的使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调要有超前预见意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作为ICU护士同时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另外,作为ICU科室负责人要对本科室人员制定考核方案,纳入绩效考核,确保各种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材100%准确到位,仪器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从而保证患者处于最佳接受治疗与护理中。

2.3 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增加对ICU硬件及软件投入,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布局,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对ICU进行改建装修,使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各种仪器设备定期维修保养,仪器报警声设置最小,抢救仪器搬动时尽量轻柔,将噪音控制在最小。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有问题多请教,对待患者多几分爱心,多换位思考;地面保持干燥,患者高峰期,合理安排床位及医务人员。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避免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4]。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5]、通过对ICU常见安全隐患因素的分析,采取了规范化的预防措施,有效预防ICU患者住院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切实及时解决了ICU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确保患者住院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降低了ICU医疗纠纷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冯娟,王欣然.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临床教学实践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70-71.

[2] 高晓红,张三桃.浅谈重症监护室护士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现代临床护理.2008,7(2):52-53.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22-01

ICU集中收治各类重症病人,抢救机会多,急救仪器复杂,护理人员操作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尤其在目前ICU存在严重护理人力不足及护士缺少常规化、系统化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的情况下,同时随着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风险管理在医疗、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们在遵循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基础上,实施ICU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确认和识别ICU常见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问题: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管理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识别,可以防患于未燃,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通过不断培训,让护士了解自己在目前工作中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时常在其出现前警钟长鸣,降低风险的发生[1]。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科内业务培训滞后;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低;急救仪器的操作不熟练、仪器保养维修不善;抢救药物不熟悉;护理记录不及时、不仔细;各种管道处置不合理;新药的不断出现;危重病人转运存在风险;抢救物资设施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1.2 针对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防范措施。

1.2.1 健全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如:危重病人护理查房制度、仪器检查登记制度、药物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护理人员培训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等等。同时规范各种操作流程。例如:在以前科内遇到抢救病人,大家一哄而上,显得杂乱无序,同时延误病人抢救时机。针对这种状况,护士长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制定抢救定位流程,现在通过对抢救定位的培训,人人皆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1.2.2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制度、责任心教育、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学习。科内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外出学习报告制度。凡外出学习的人员回来后均要组织讲课和示范,每月组织考核,与奖惩挂钩。

1.2.3 作为管理者要组织科内护理人员一起讨论和调查分析,确认存在问题,做到全员参与,集体制定相应措施。人人明确本月或本季度科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问题是什么,如何执行。

1.2.4 提高管理者本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素质,管理者本身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和自学相结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1.2.5 管理者要有预警计划,在人力安排和医护协同服务等方面协调管理。发生缺陷及时查找原因,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2]。

1.2.6 采取走动式管理,对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较差的护士、新护士、实习护士等到高危人群尤其要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快速制定简易操作的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每天提前和推迟半小时上下班,检查下级护士对科内制定的制度措施落实执行情况。同时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了解各危重病人的病情,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并提出防范措施。如我们曾经遇到给一位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翻身和肺部物理治疗时,气管套管突然滑出,造成病人窒息,经抢救挽回生命。事实上在操作前评估到窦道未形成的病人,护士长经利用晨间大交班的时间,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与医生沟通,引起大家重视。与此同时,护士长利用场景训练,培养年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1.2.7 充分借鉴他科科学管理的经验,对每季度护理部各科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与科内自查的问题,进行归纳终结,查漏补缺,制定防范措施。如在以前护士使用心电监护仪时,经常会出现病人电极片长时间不换、使用血管活性药时自动测量血压袖带与氧饱和度放在同一肢体测量,影响数值准确性等等。现在通过培训后人人明确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

1.2.8 重视家属探视机会,利用此时间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由于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多、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有时病情需要须用约束带固定。家属会不理解我们的做法,往往会提出异议,这就需要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

1.2.9 成立六个质控小组,如:仪器检查维护小组、药物检查登记小组、院感控制小组、管理小组、病历检查小组、业务培训、带教小组。制定各小组职责及建立检查登记制度,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各小组工作落实情况。

2 效果评价

我们自对ICU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以来,取得病员和护士互利的效果。各级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责任心加强了,病情观察到位了,近年来医疗纠纷发生率也下降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时均能事先告知家属或病人该操作的危险性,并记录在病历上;医疗收费投诉率为零;在岗的护理人员对ICU仪器操作和检测熟练;交接班制度落实到位。

3 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价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和防范医疗风险,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从根本上堵塞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渠道,健全管理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在全体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参与下,完成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和护士安全。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明确ICU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参照医疗护理流程和规范进行检查,不断改进和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杜绝差错事故发生。

篇(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0-02

医疗、护理的风险无处不在,只有在工作中处处保持清醒的、较高的风险意识,才会做到防患于未然[1]。ICU因其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具有多样性,各种侵袭性操作频繁,且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下的低年资护士抗风险的能力较差,有关研究表明:低年资护士发生护理缺陷达54%,属于高危人群[2]。如何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潜在风险, 提高低年资护士职业风险的防范能力,减少护理差错纠纷的发生,成为当前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5年以下的28名低年资护士,采用PDCA循环法用于潜在风险管理,效果显著,笔者将PDCA循环法用于ICU低年资护士潜在风险管理进行总结,为从事ICU工作的低年资护理人员及管理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名中,男2名,女26名,年龄22~29岁,平均24岁,专科以下8名,本科生20名(包括转科本科生14名),均具有护士资格证书,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4名,其年龄、学历、应急能力、自身素质以及护理组长技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低年资护士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实施一般护理管理,即护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指导;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对普遍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采用 PDCA循环法: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即分析现状,发现潜在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制定措施计划,按计划实施,检查效果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标准化,遗留问题和新出现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为评价效果,2月后,每一名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工作,每班由护理组长对工作中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即从沟通问题、专科护理、基础护理、急救器械使用评估1周,并进行次数统计,并对ICU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提高情况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潜在风险评估情况有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两组潜在风险评估情况

注:两组比较,X2=10.43、21.47、6.95、7.75,均P<0.01。

2.2PDCA循环法能够有效回避护理安全隐患,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消灭差错,杜绝事故的发生,提高ICU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表2)

表2两组ICU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提高情况%

3 讨论

医疗风险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3],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4],ICU危重患者病情复杂,低年资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和专科知识,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对病情变化预见性不强,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如何快速提高ICU低年资护士潜在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本科在临床基础上对PDCA循环法用于ICU低年资护士潜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表1显示专科护理实验组工作中潜在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护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呈反比,病人病情危重,疾病发展无规律性,只有提高低年资护士的业务素质,才能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护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系统的业务学习,进行培训,如讲课、查房等,以晨会开展随机教学提问,并定期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护士长每日查房,对患者出现的护理新问题制定或修改护理计划,对护士的工作不当之处进行指导,从正面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制订防范措施,反复强化操作流程,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合理调整能力结构,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积极采管理对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日本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技术是以含有技术要素的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从初步的实践返回到概念,再进行实践,提高到更高的水平[5]。

对各种器械不熟练或者有误以及设备本身的问题也会带来护理风险,药物种类众多,特别是新药,缺乏配伍禁忌,配伍不当,药物本身不良反应,也会带来风险,表1显示急救器械的使用实验组潜在风险评估低于对照组。ICU的护士不能一味依赖监护设备所监测到的各类数据,要学会综合分析判断,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特别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由于习惯于用某一品牌而对其它品牌型号不熟悉,也会带来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工作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积极寻找潜在危险环节、因素,并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防范,具有时时规避风险的安全意识。近年来,医药科技迅猛发展,涌现许多新药,特别是同物异名,更增加了低年资护士的负担,原有药物知识未能满足临床需要,对于易混药物,特殊药物做好明显标识,与药剂科协作,新药介绍、新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新发现的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知识培训。

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ICU急、危、重病人多,工作节奏快,病人及家属较急躁,如果护士在为病人抢救处理过程中,患者对护理人员要求过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或由于低年资护士沟通技巧不够全面, 经验不足、交流沟通能力欠缺,在突发事件中应对能力差,以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计划,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求护理人员要学会倾听, 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可根据他们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表1显示实验组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潜在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抢救、告知等所有一切护理活动中,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极具风险,一旦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都不可避免地引发纠纷。通过ICU低年资护士实施PDCA循环法风险模式管理,能够培养低年资护士的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效回避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差错,杜绝事故的发生,最终有效提高了ICU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PDCA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的方法,不断评价措施效果并提出新的方案,使护理质量循环上升,因此完整的潜在风险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医疗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程云清,陈凌,戴红霞,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护理学报,2008,15(3):42-43.

[2]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护理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篇(8)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安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58

ICU是医院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且较为严重,治疗任务重,护理难度大,医疗费用高,一旦工作存在疏漏,极易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1-2]。提升ICU的护理质量并确保护理安全,对于确保患者的抢救成功以及转归、生命安全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护理管理潜在的护理隐患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存在的高危风险因子,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护理人员尽可能少做无用功,一次性地实现最好的护理效果。我院积极开展关于该模式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有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ICU收治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为12~78岁,平均(53.3±6.5)岁。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前的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具体病情、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应用常规方式进行ICU护理安全

作者单位:528400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张晓玉: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管理,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了解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研究组患者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操作流程进行ICU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组建HFMEA项目团队组织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以及专科护士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HFMEA项目团队,围绕HFMEA的具体内容以及操作要求开展项目培训,引导所有团队成员明确项目操作流程并正确应用该理论对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风向项目分析。

1.2.2绘制ICU护理流程图组织召开项目团队全体成员会议,针对ICU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明确ICU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流程的具体执行步骤,对执行步骤进行讨论修订后,绘制成流程图,张贴在ICU病房,方便护理人员参照执行。

1.2.3进行差错分析项目组全体成员紧密结合医院ICU的实际情况,采取头脑风暴法对既往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找到在ICU护理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具体原因,对可能造成的失效影响进行预测。根据这一结果,列出失效模式以及原因,防止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生类似现象。

1.2.4制定改进措施通过对ICU护理工作流程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4-5]:(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从事ICU护理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技巧、配药操作注意事项、药物使用、器械使用以及应急处置等。综合应用讲座、讨论、实践操作以及角色定位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教育,重点要求护理人员亲自参与,亲身实践,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水平,防止发生护理操作错误、用药错误等不良事件。护理人员要加强ICU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处理。(2)加强药品备用管理。准确对药物进行标识,尤其是性状接近的药物等,防止发生混淆,同时方便取用。根据药品的适用对象进行准确区分,防止错用。同时,对特殊药物使用特殊标记进行标识,严格防止种类、剂量以及用法方面产生差错。使用时注意做好双人核对。(3)加强药品发放及使用的管理。患者的口服或鼻饲药物应放入透明药袋中存放,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药品信息准确标注在透明袋上。护理人员经双人核对药袋上的患者相关资料,确保准确无误后才使用,严防用药错误。(4)对于科室使用的各种仪器,制定计划,反复进行培训考核,并设置仪器班,定期对各种仪器保养及检修。(5)运用ABC患者评估流程进行床边交接班[6],防止因交接班不清、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到位等导致患者发生压疮、管道脱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6)加强对护理文书的书写培训及质控,确保医护记录一致,能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杜绝医疗纠纷及隐患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7]将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关情况进行对比。不良事件主要为护理过程中发生的用药不当、护理方法不当、器械使用不当、交接班不清、发生不良事件、护理文书不合格等。护理满意度采取调查表方式进行收集,昏迷患者由家属或陪护人员接受调查,具体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4个维度,将前三者的总比例计算为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c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li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人部分护理专家已经开始尝试将HFMEA方式逐渐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临床实践,HFMFA的主要管理理念为事前进行预防、事后进行补救。按照事前预防胜于事后补救的理论而言,HFMFA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该方式融合了危害分析及重要控制点和根本原因分析的优点,可以让项目管理流程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充分暴露出来,然后通过量化指标实现对关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以及改进。其具体内容包括操作流程设计、预防设备故障或技术故障、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高危程序的安全性、准确判断医疗服务以及护理工作方面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等。这些工作,有助于ICU的安全管理流程更加优化,充分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因此,该方法可以明显提升正面结果,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在具体临床操作中,ICU护理管理者要积极更新观念,充分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学者应用HFMFA的成功经验,努力把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预防,积极建立和完善一个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确保ICU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勇,姜玉娥,付四毛,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52-55.

[2]伍永慧,施雁.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4A):42-44.

[3]蒋红,黄莺,王桂娥,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院口服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94-396.

[4]韩艳萍,毛敏芬,张儿,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53-2155.

[5]何茹,占正寅,戴雯.FMEA模式在人工气道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49-50.

[6]卢小清.ABC患者评估流程在ICU床旁交接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384-385.

篇(9)

1 ICU潜在的护理危机表现

1.1 质量危机:由于ICU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而患者情况千差万别,病情变化多端,出现过失或差错在所难免。不良后果严重的为严重缺陷,甚至引发护理危机。据调查[1], ICU发生概率较高的严重缺陷为给药错误、意外拔管、皮肤黏膜损害,都直接影响治疗质量,甚至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

1.2 人文危机:ICU的强化治疗和救治模式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但同时也导致医疗过程的“人性化”淡薄,ICU由于患者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大量技术型护理操作,但这些操作对于患者而言仅仅是一种机械性护理,护士机械的忙碌与紧张的工作,常常忽略其内心感受和精神需求;一些常规性的操作比如、约束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1.3 护属危机:患者入ICU后, 家属一是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二是无法陪伴在患者身边, 时刻对患者挂念担心,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而护士忙于各种操作往往忽视或冷淡了与家属的沟通,一旦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护理效果,就容易与护士发生纠纷,爆发危机。

2 ICU护理危机管理的策略

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在危机爆发或在其发生实质性的危害以前将它弱化或消除,或者在危机爆发以后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对科室以及患者的损害。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法国管理学家费尧曾说过,管理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是相互联系的运动过程。4R管理框架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在危机管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缩减(Reduction)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工作(Readiness),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员工以反应危机局面(Response)并从中尽快恢复(Recovery),这四个方面(4R)构成了基本的危机管理。针对于此,在ICU的护理危机管理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2.1 强化全员危机意识:科学的危机观不仅仅反映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而且也是策略化处理护理危机的保障,只有重视护理危机,才能对护理危机的征兆具有敏感性[2]。目前ICU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是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 认识到潜在危机存在的必然性和突发性,科室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及时发现征兆、苗头,把危机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2.2 提高业务素质及沟通交流技巧的能力:人才培养是管理的核心,有研究表明[3],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是维护护理安全的根本,一名合格的ICU护士必须不断学习,适应危重症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倡导个性化护理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医嘱,人文关怀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与医生、患者及家属保持畅通的信息交流是专科护士必不可少的能力。

2.3 加强危机的预测与防范,制定危机应急方案危机的发生有些可以预测的,有些却难以预测。对那些可以预测的,实现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例如护士交接班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都是对危机的预测后采取的预防措施。而对于难以预测的制订危机应急方案,可以让护理人员有章可循的地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及时化解危机造成的损害。

2.4 正确处理危机事件:阻止危机的扩散只有隔绝危机的根源,这是危机管理的必要手段。危机发生后,管理者首先要仔细检讨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失误,是否在人员的安排上存在问题,专业人员是否需要进一步培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加强或改善,哪些方面需要奖励和保持。对于人为因素引发的危机事件,对当事人的处理应该是“重防轻治”。因为加重惩罚的后果可能是对今后问题更大的隐瞒。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当事人写出事件的客观过程, 检讨每一个细节,使全科护士引以为戒,并在科室组织讨论,结合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借机查找漏洞,补充完善应急预案。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最大的意义不是出现后如何应对而是如何防止危机的发生,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清醒认识到ICU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加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应用危机管理理论指导ICU护理工作,注意与各方面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努力扬长避短、扬利避害,深刻反思已经存在的诸多管理漏洞,消除科室自身的缺点和对发展不利的各种影响因素,做到准备于日常,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ROTHSCHILDJ M,LANDRIGANC P,CRONIN J W,et al.The Critical Care Safety Study: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33:1694-1700

篇(10)

ICU,即是重症加强监护病房。随着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ICU的主要收治对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不乏病情随时变化的患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交接班就能够迅速知晓患者的病情,以备在紧急抢救过程中做出及时正确的处置。同时交接班制度是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控制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1]。按照以往的交接班形式,我们发现在交接班过程中存在缺陷。而品管圈活动(QCC)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现场管理、文化内涵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2]。因此,我院ICU于2015年6月1日~8月31日开展了以降低"ICU护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的缺陷"为活动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护理人员 我院ICU现有37名护理人员,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8名、护士12名;工作年资10年8名;本科生15名、大专生22名。

1.1.2交接班病例 我院ICU开设26张床位,规定每位住院患者均进行交接班。品管圈活动前后交班病例分别为2015年6月1日~30日806例,2015年8月1日~31日780例。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组织成立品管圈小组和选定主题:品管圈小组成员共7人,确定品管圈小组名称为成长圈,圈长1名(自荐决定),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圈员6名,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活动1次/w。确定成长圈活动主题为:降低ICU护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的缺陷。选题原因:交接班制度是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控制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1]。交接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天的医疗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及患者的满意度[3]。标准化(SBAR)的交接班模式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4]。

1.2.2我院ICU护理工作交接班现状调查、存在缺陷要因分析和设定目标。

1.2.2.1现状调查。品管圈活动前,即2015年6月1日~6月30日,交班病例806例,护理工作应交接内容总计21762项,实交内容16320项,漏交内容5442项。

1.2.2.2要因分析 见图1。

1.2.2.3设定目标:圈成员根据柏拉图原因分析,80/20原则,得出ICU护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以交接班内容过多、缺乏规范化培训、口头交接内容多、仪器设备及物品过多为主。将此类原因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5442-5442×73.6%×82%=2158,降幅60.3%。即在品管圈活动后,我们护理工作交班存在缺陷次数下降到2158次,降幅60.3%。

1.2.3制定对策及实施:根据要因分析,我们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现将对策及措施汇报如下。

1.2.3.1交接班内容过多 P-组织学习交接班要求,提高护士的记忆力和逻辑能力。D-①我院ICU施行APN排班模式,减少了交接班次数;②每床位患者一本记事本,有事随时记录并班班交接,已执行和未执行的事项标识清楚醒目;③针对患者情况,制定相应交接班内容模板,选择重点要交接的内容,按照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交接班,摒除无关的、非重点交接内容;④下班前各组组长对交接班情况进行点评,互相交流学习;⑤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抽查交接班情况,并对其中不足之处给予点评和整改,大家讨论经验教训,扬长避短。C-全科护士乐于接受,交接班内容齐全性提高。A-实施评估效果好

1.2.3.2缺乏规范化培训 P-制定ICU交接班流程及培训计划,进行交接班演练。D-①科室组织学习ICU交接班规范化内容及流程;②针对性地对新入科护士进行系统培训,人手一份ICU交接班内容模板,刚开始可以根据模板进行套入,熟悉后脱稿进行实地演练;③交接班流程、内容模板人手一份,护士站醒目处也应按要求张贴,以便随时提醒大家;④实地演练后,征询医生意见,进行修改后再次讨论更改实施;⑤加大考核力度,每日组长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检查。C-全科护士学习主动,交接班顺序逐渐规范。A-实施评估效果好。

1.2.3.3口头交接内容多 P-减少接班,做到有理有据。D-①每床位患者一本记事本,记录特殊事项;②特殊事项包括特殊治疗、家属嘱托、特殊检查用药、自备药品物品等;③与医生沟通,除非抢救患者时尽可能避免开具口头医嘱;⑤强调口头医嘱的弊端,要求护士严格执行医嘱制度。C-口头交接班率减少,交接班内容准确性提高。A-实施评估效果好

1.2.3.4仪器设备物品过多 P-仪器设备按要求统一放置,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D-①科室仪器设备专人管理,每台仪器设备有标号和记录本,定期检测;②患者私人物品床边抽屉内有序放好;③床尾治疗车分三层,每层按规定放置物品;④急救物品仪器设备按要求放置,使用后及时补充消毒并检测好,使之处于备用状态;⑤患者特殊物品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名,贵重物品交还家属后需要双签名。C-仪器设备物品摆放有序,交接无遗漏。A-实施评估效果好。

1.2.3.5加强质量控制:成长圈的组员严格按照制定的ICU护理工作交接班流程表来实施品管圈活动,每周由圈长负责收集,组织成员集中一次,针对表格填写内容,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采取PDCA循环持续改进质量,保证该活动的顺利开展。

1.2.4效果确认 品管圈小组活动带来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我们再次统计调查了2015年8月1日~31日护理工作交班情况:交班病例780例,应交项目21060项,实交项目19464项,漏交项目1596项,目标达成率为117.1%,进步率为70.7%。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使用Excel2007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者之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前后ICU护理工作交接班中存在缺陷情况比较见表1。

品管圈活动后ICU护士交接班存在的缺陷明显下降,而且下降率高于目标值,目标达成率1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品管圈活动开展后,ICU全体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交接班的重要性,并提高了交接班质量,有效地降低了ICU护理工作交班中存在的缺陷。

3.2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减少了因交班问题对患者造成的各种不利结果,主要表现在护士能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在患者发生意外时能够正确及时处置;能够对医生进行合理的建议;提醒下一班护士所要关注的重点;家属嘱托也得到良好的反应,提高了医患之间的信任,从而共同保障了患者安全。

3.3品管圈活动重在全员互补互助,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整体护理的能力,激发了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4品管圈活动要求全体护士坚持落实措施,注重创新,持续改进,在今后有利于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洪辉樊.护理交接班本的临床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2):102-103.

上一篇: 社交媒体的历史 下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