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

篇(1)

第一,积极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结合性发展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虽然在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是属于语言教育领域的,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一些教学理论等方面。这些相通之处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很好的对接点,二者要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在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与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另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方向一致,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二者都注重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创设和开展的形式(实践讲座、社会调查等)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实践性课程不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共同目标,不断创新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对接要求。同时,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中国大学生》杂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文秘等。现实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也涉及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领域,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因此,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强化学生在“读”、“写”、“说”三个领域的技能与能力以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等,创建科学合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程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远程教育及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专业课程,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条件下,我国很多中小学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此,会出现初中等汉语言文学教育断层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的现象。而由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以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架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多媒体教程强化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汉语感情。因此,在教育与教学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树立先进、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流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新颖的素材。

第三,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课堂教育、师生关系、教育价值理念等方面也有许多对接和相通点。例如,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一直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总体而言,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学的方面的教育。文学的教育要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因此,对于二者而言,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更应充斥着人文气息与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应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其次,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增加教学情趣,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完善学生的汉语言体系,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徐景宏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篇(2)

2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

2.1找到能结合教学与实践的新的教学模式

社会型的人才才是我们办教育的目标,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语言的学习,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虽然有着区别,但两者均是汉语教育,在总体上是统一的,当然在以下方面也是一致的,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以及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等,这些方面能够完善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另外对汉语言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有很好的契合点,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共同的地方,寻找理论与实践能够很好结合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模式,此外,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的共同目标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对作品的分析与运用上面看出,这两个方面体现在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以及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赏析和学习上。介于此点,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注重实践课程,多开设此类课程,形式可以做到多样化,多样化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充分结合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文化教学,使他们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探索两者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使学生拥有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特有的专业,应该推动其专业的发展,推动专业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师、文秘以及各种和编辑相关的工作。而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有所拓展,也涉及到一些现在的新兴领域,例如:律师和房地产,金融方面,就这层面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社会对于此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要求学生应当具有相当的专业的应用性,需要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拥有很好的阅读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的刷选能力,调研能力,高校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开设科学的培养课程,将课程与实践结合,培养具有专业强项的人才方能满足社会就业人数的需要。

2.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现今,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远程教育能萌生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实现,而这种做法将对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协调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在计算机上实现资源的丰富化,在互联网上收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更加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所以,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高校中存在,而在相对较低的教学中,关于汉语言教学的内容较少,在计算机融入教学的浪潮下,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已经实现多媒体覆盖,对于汉语言教学,由高中到大学会有突然的一个接触,会有突然的拔高。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汉语言文学能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展现,技术为这种想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多媒体技术将成为汉语言学习和语文学习融合的纽带,汉语言知识将会在语文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体现,能够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接触汉语言文学,了解汉语言文学,不至于到大学后零基础接触汉语言文学。另外,也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服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当不错的文学底蕴和对汉语的情感,对于这方面,对于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与时俱进的方式,和学生充分交流,同时在网络上搜集能够作为教材辅导的材料,摆脱以前为教材为绝对中心的做法。

篇(3)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4)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各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目前的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多次改革以及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应对社会新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老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的。由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基础十分薄弱,教师的作用愈发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需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如字法、词法、句法等汉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与教材相关的中外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授课做好知识储备。(2)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当下,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已经是必然趋势,我国目前也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树立研究性教学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研究性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新知识。(3)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选派培训、推荐深造、素质考核等手段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养成的支持。

2.改革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1)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具有一定语言文学基础的毕业生;(2)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合格的高中毕业青年。笔者个人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理念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实际操作可从如下两点着手:(1)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教材的教学力度。现在高中阶段,学校大多在语文教材外配有相应的自读教材,学校应该从校级课程设定角度加大对这些选修篇目的教学考查力度,引导学生注重文学素养的培育。(2)提高教材中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高中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篇目中,基础知识性质的篇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给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极大限制。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甚至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对教材篇目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加大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争取把有代表性的文学篇目讲授得更加透彻,以典型篇目教学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以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高中生文学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规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就较为可取。(1)互动教学。教师可以依托对一些文学篇目或作家的评价,在班级中开展讨论,营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习,以此培养兴趣;(2)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以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质疑,探求问题答案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达到释疑的目的;(3)自主式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利用本身拥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为高中年级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言文学资料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件、讲义以及学生优秀文学创作作品等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得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高中年级教师和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上文论述,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中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我国语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应试教育主导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实条件下,学校和一线语文教师是加强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文学教育:中,2010(07).

篇(5)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与发展

(一)建立起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型人才,而语言教育要发挥出培训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在语言学习方面,语言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差异性明显。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契合点,了解并掌握相同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探索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学生运用和分析文学作品时可以看出来,两者体现在学习和赏析中国文学作品以及写作方面。基于此,我们认识到要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增加此类课程的数量,形式上要体现出多样化特点,让学生在多层次、标准化的课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让汉语言和语文教学全面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共同进步的新模式,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属于特有专业,应该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其专业方向是与编辑、文秘、教师等相关的工作。而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逐步拓展就业面,为新兴领域提供服务。所以高校要重视将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性人才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科学技术应用是发展的方向,运用远程教育可以建立很多教育方式,进而实践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此方式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的结合与协作发挥出关键性作用。我们要在网络上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用计算机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介入教学过程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并广泛在应用在语文课堂上。在汉语言教学方面,从高中到大学阶段会进行接触和拔高。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技术为教学设想提供必要的支持。语文和汉语言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汉语言知识将会更广泛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循序渐进的认识并了解汉语言文学。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拥有很强的汉语情感和文学底蕴。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拥有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三)重视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篇(6)

监督电话:0836—2856316

篇(7)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跟不上时代要求

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师资学历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农

村语文教师),观念陈旧,实际教学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知

识老化,手段落后。因此,要胜任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教

师们就得脱胎换骨,重塑自我,努力重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

适应的能力与素质结构。地市级开放大学是培训在职中小

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作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

我想就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谈谈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方向)

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实现对接,才更有利于促使这些在职

进修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发

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语文教

育的发展。下面就两者之间的几点“对接”来谈谈我的看法。

1 开放教育理念的对接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特

征就是“开放性”,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眼光和开放的姿态

引领教育的时代潮流,实现着教育的跨越和创新。新课标背

景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关

注学生的情感和生命意识教育等等,打开了过去语文教育

只注重工具性教学的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多姿的人文性

生命气象。因此,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

教师义不容辞地要承担起中小学语文教师灵魂塑造师的责

任,加强对新时代开放教育意识和理念的宣传灌输,从而让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实现观念和教育目标的

一致。

2 自主学习能力的对接

在学习方式上,开放教育以学员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

为主,学员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由学校和老师领着走。他们

在老师的引领下,采取多种形式自觉学习。开放教育的课程

资源种类很多,如IP、VBI 课件、双向视频节目、教育台节

目、教学平台与本学科常用网站,观看中央电大与省电大下

发的多媒体CAI 课件录像带、录音带,以及学校摄制的相关

教育教学活动录像带、光盘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充

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教师精心选好的资源片段,重点把每

一种课程资源的性质、特点、内容掌握好。新课标形式下的

语文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从而激活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欲望,

为终身探究学习打下基础。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只要在开

放大学里接受过这种学习培训,他们就会自觉地运用到教学

中,指导学生,把学生也变成会自己学习的人,实现开放大学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对接。

3 建构知识的对接

开放大学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由于知识面窄、知识量

薄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建构知识。开放

大学的教师就要引导学员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建构知

识。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首先要让学员掌握中国

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搞清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作品又分别属于

哪些文学流派,各流派之间相互区别的艺术主张与艺术特

色是什么,流派与流派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联系,学员能否比较熟练地画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网络示意图来。其

次,能画出示意图还远远不够,在掌握概貌的基础上必须充

分利用课程资源,进一步深入学习某些重要的作家、作品,

辅导教师要有选择地示范如何整合利用课程资源,如何从不

同角度深入解读作家作品,从而引导学员举一反三。辅导教

师根据信息反馈情况,通过组织学习专题讨论、问题交流和成

果分享,进一步激活学员思维,优化学习策略,完善知识结构。

经过这方面培训的教师再走上讲坛,他们就会善于自主分析课

文、理清脉络、构建新知,语文课就会变得灵动而新颖。

4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对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的人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

要求培养“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

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专业业务上“具

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

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可见,

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地市级开放大学教师的

重要职责。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实践性课程的建构可以充

分发挥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开设灵活而实用的第

二课堂活动,精心设计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

实践性于一体的系列讲座。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则可以通过

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社会调查、阅读实践(作品鉴赏)以及

论文撰写等活动,实实在在锻炼和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及写

作能力。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强调“生活即课程”,引导

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

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生活是语文教学永远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开放大学实

践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的

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让中小学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开

放大学的教师在教学上就要引导学员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

答案或结果,鼓励应用新方法、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进

行多向思维,指导尝试从多种角度去解读文本,并善于把它

们综合为整体认识。比如朱自清是散文大家,他的《绿》、《荷

塘月色》、《瀑布》等作品选入中小学教材可谓有口皆碑,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但台湾作家余光中对朱自

清的作品就有非同常人的见解,认为“他的观察颇为精细,

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

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

是和风细雨,不是苏海韩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

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

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大俚俗繁琐,且

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

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

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教师就是

要敢于引导学员接触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声音,以便拓展文

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学的对接

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

过程的进行和学习资源的整合等等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

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辅学教师都具有驾驭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导学的能力,他们很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全部或

相关技术手段,包括制作网页、制作运用课件、操作自动答

疑系统和交流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网上教学等。教

会学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是一项基本要求。中小

学语文教育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的

运用,并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成效显著。语文多媒体教学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

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赏析能力。但对于农村中小学

语文教师来说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因

此,到开放大学进修学习,无疑为他们今后使用现代信息技

术进行语文教学架设了桥梁。

6 实现丰富人文关怀的对接

教师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学员

在人对多种媒体的格局中人气不足、友情缺乏、教学场不强

等缺憾,也可以纠正成人教育的知识化倾向,同时还可以激

发、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学是人学,只有当它真

正进入了人的心灵,才能让人体会各种生活滋味,从而丰富

情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会通

过营造欣赏氛围,让优美的文学作品陶冶人、塑造人。同时

增加教学情趣,用多种指导形式关注人、引导人。如教师在

电话答疑时,一接通电话首先应问候学员,在答疑过程中做

到热情、耐心,语言风趣、优美,尽量赞赏学员的进步与收

获,鼓励学员不懈努力,体现出教师对学员的关心和以学员

为本的高度认真负责的师德风范。构建交往互动的教学机

制,以对话合作方式激发人、解放人,这样有助于建立学员

的学习集体感,使他们逐渐养成互相关心、平等合作的做人

习惯。这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

和构建师生民主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

师向学生展示美好人性的一面,并自觉培养学生丰厚的人

文关爱,发展其人文品格。

参考文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实施方案./file_

post/display/read.php?FileID=8403.

[2]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qinhuai/wenhua/moban.

jsp?article_id=196.

[3] 试论《追忆似水年华》./photography/gif/f5/-

篇(8)

作为中职校语文教师的语言,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均需要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美。这种整体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潜质,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层面。这些元素凝集以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在教学的全过程,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让课堂教学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气氛,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中职学生的内心。

1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也就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系统。但伴随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定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潜质的培育。中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不能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我们也不能强迫运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需要看到社会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殊期待。

2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

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难以和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取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难以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身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载体,承担着传承和提升全民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就在于培育学生主要在于从事人的工作,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教学不表现在应用性,而是在对社会理念和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重直接创造能够计量的经济成效,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的社会效益等。出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加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针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说,也定要实行一些必要革新,在维持传统基础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3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相关教材给出了这一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实际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聚集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可见,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泛的职业适应性,但出于有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产生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讲,从实用性角度指导教学是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

优化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对课程实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程均要依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依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升学生本专业的应用潜质。以就业观点指导教学革新,就定要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综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方面潜质,定要加以强化。该专业实用性教学要体现在五个层面,古今各种文体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定要精心设置课程系统,设置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体系的运用技能课程设置来确保学生在学校可以提升这五个方面的潜质,获取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运用潜质,成为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篇(9)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 、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化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基于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和组织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自觉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56-02

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逐渐壮大。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内涵为一方面要培养职业专门人才的学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开放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强调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开放大学教师的核心力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教学呼唤“双师型”教师

随着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在职语文教师由于学历相对较低,观念陈旧,实际教学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不能满足新的语文教学提出的能力需求,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很大困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以下几项能力缺陷:一是缺乏口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需要良好的口才。但由于以前在高校没有对此进行过专业训练,许多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教学重点不突出,虽完成教学任务,但达不到教学目的。二是文才有限。部分语文教师写作水平不高,文不达意,对文法、语法、结构等不太了解。三是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教育心理学应用能力的缺失成为其成长为合格教师的短板。四是教材教法知识的缺乏。因材施教提倡的是教学方法的探究。但是由于近年从事教师行业的部分教师没有接触过教材教法知识及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这些缺陷和不足,阻碍了他们成为“资深语文教师”的梦想。要胜任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教师们就应重塑自我,努力重建与现代语文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与素质结构。开放大学是培训在职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阵地。面对这些语文教师当前的尴尬处境,开放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教师应积极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状况的变化,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寻求实践性、应用型和创新的语文教学之路,从而促使这些在职进修教师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教学实施能力得到提高,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建树,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为了满足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应用性的特点。根据学生再就业时的能力需求,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必须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这种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应包含高素质、应用型两个关键要素。“高素质”是基础,包含了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开放大学教育的树人目标,尤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来说,高素质不仅意味着自身人格的养成,而且因为将来出去从事的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这种素质还要求他具有推广传播功能,把现代人文精神传播到学生中。“应用型”是提高,即基于一定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教学能力水平。

针对现行语文教育教学这些新的特点,它对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教师“双师”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首先,面向生活,锻造实践教学能力。语文实践性课程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开设灵活而实用的第二课堂活动,精心设计融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系列讲座。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则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社会调查、阅读实践(作品鉴赏)以及论文撰写等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及写作能力。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强调“生活即课程”,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掌握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能力。在各层次语文教育中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成效显著。语文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赏析能力。但对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开放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过程的进行和学习资源的整合,等等,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熟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全部或相关技术手段,包括制作网页,制作、运用课件,操作自动答疑系统、交流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上教学等。

再次,具备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操作、掌控和生成能力。这一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除应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外,还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教师精通语文教学的各种方法,学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主动探索的状态下轻松生成。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热爱本职,进取敬业,这是主流。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某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还处于弱势;缺乏完整科学的师资培训体系,因而实践教学能力不能及时提高,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甚至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相应地造成跨专业教学,使这些学科的实践教学更差。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开放大学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教师;开放大学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开放大学能否成为时代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放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应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衡量。但目前开放大学还普遍存在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教师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迫切要求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装备应用广泛,如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操作此类先进的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培养这种先进设备的操作者,要求授课者应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经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

第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放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措施。以往开放教育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开放教育改革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以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了改革的意识还要有改革的主体,而推动开放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这只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开放教育改革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一篇: 农产品发展规划 下一篇: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