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的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培养思维的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培养思维的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41-01

在英语学科中,思是指学习者的抽象性思维(Abstract thinking)、创新性思维(Creative thingking)和逻辑性思维(Logical thingking)等。英语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最简洁的英语流利纯正地表达头脑中的所思所想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注重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从这些方面来看,可以说我国小学英语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开设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做才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呢?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其他学科,中国学生学习的勤奋程度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更加努力。在中国,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考试卷。但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只是考试,而是还可以同外国人交谈。因此,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朱智贤等人专门通过实验研究来揭示教育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证明,“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因素合理的、适当的教育措施,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能挖掘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巨大潜力, 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此时仍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思维导图正是架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此时小学生初步接触第二语言,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思维导图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编写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英语思维习惯。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我国开设小学英语课程以来,不同地区的学校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不尽相同,并且小学英语的教材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之中。无论教材怎样改变,小学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没有变,语言也没有变。笔者注意到这些年来教材的不断变化,体现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在内容上更加接近生活,在形式上越来越完整。这些教材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教材中增添各种各样的精美图片和趣味性的故事。编者越来越注重通过真实的情景的设置来合理地编排教科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改变教学策略,注重创设真实的英语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如《BB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三课“How Much Is It”,本课涉及到了各种水果的名称,及对价格的询问所涉及的相关用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在教授新单词部分,教师准备多种水果图片,这样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然后教师会提出几个关于水果的问题,如Do you like fruits ? Which fruits do you like best ? Why do you like it?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说来加强对单词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无形记忆。第二方面就是对所学的句子巩固提高,可以设计人物角色扮演活动,把整班同学分成四组,选取一些学生轮流当售货员,一些同学当买货者,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地交流和购买水果。对售货员和买货者有个硬性规定,就是No Chinese!如果在每节英语课上教师都尽力去还原当时的语言环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忽略汉式思维并能很自然地转换为英语思维。

三、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要学好英语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去那些讲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系的。中国的文化与外国的文化会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如《EEC小学英语》的4A教材第一课“Good Morning,Mom”中,涉及到句型What is for breakfast ?及一些关于食物单词如orange、egg、milk 、jam、toast。教师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一些资料,关于外国人经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如salad、 turkey 、bread 。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这样一个任务:制作一张关于食物文化的调查表格,让学生展示中国和外国的早餐种类有多少?然后向学生们介绍外国人通常吃哪些食物?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区别。这只是很小的文化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延伸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文化的范围很广,如这个国家的历史、艺术、、开放程度,这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教法又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把教学方法大体归为两大类,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显然这种教学方法缺点是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如《EEC小学英语》的3B教材第五课《You Look Great!》中,首先,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候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today ?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I’m fine ,too . 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运用谈话法导入。You wear a new cap ! You look great ! 然后教师会问全体学生 Yes or no?OK .Let’s say together ! You look great ! Let’s chant ! 这样,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新授环节,笔者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语言环境,然后展示教材中一张图片,Do you remember our good friends ? Where are they ? Do you want to go with them ?Ok, Let’s study !向学生播放flas。让学生看过第二遍后,带领同学们模仿,最后设计一个 A Show Time !让学生把这节课所学习知识展现出来。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如说话的练习,小作文和创作的练习,技巧的练习,解答问题时的练习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教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英语的教学离不开教法,但在教学中怎么“教”,才能充分培养小学生英语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小学生作为英语的初学者,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

篇(2)

规律形成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由感性变成理性的过程.新授课中的概念教学,笔者常常采用“发现建构式”的问题设置策略.这期间除了对物理的过程的本质进行理解,还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例如:在加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关于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概念的辨析通过一个例题编制如下几个问题.

某款小汽车经过10s速度增加到30m/s;某型号战头机经过10s速度增加到60m/s;高铁加速到60m/s用了300s.

问题1:计算出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列车的加速度,并通过数据分析三者加速性能有什么不同?

问题2:试分析中最终哪个“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大”?哪个“加速度大”.

问题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准确,请说出判断依据.

①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得快.( )

②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③物体加速度为3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3m/s.( )

④加速度大的物体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大.( )

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然后自主小结并反思:“速度”、“速度的变化”、“加速度”各自描述的是什么运动状态或哪个运动过程?

二、充分运用实验进行探究性教学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要创造条件努力做好各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加强教学直观性,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最大化发展.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讨论影响加速度的因素,除课本所介绍的实验之外,自己能否设计一些实验来进行研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加速度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在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实施前,也需要用问题来进行思维的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可能观察的结果.

例如,《超重与失重》一课,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问题1:“纸带可以承受两个钩码的重力,为什么提拉一个钩码时就断了呢?”

问题2:在观看录像后,“什么情况下发生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发生失重现象?”

问题3:DIS学生实验后,“同学们得出物体加速上升时发生超重现象,加速下降时发生失重现象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4:教师在肯定学生猜想有一定合理性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超重发生在加速上升阶段,失重发生在减速上升阶段呢?”

问题5:DIS教师演示实验后,“为什么加速度向上时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失重呢?”

三、积极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

物理学习不可缺失了习题教学,学生完成习题解答的过程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内化知识、深化理解的重要渠道.对于问题解答的结果通常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正确地解决了问题,一种是解题出现了错误.解决完习题不应该是习题教学的终止,而应看作为一个新的开始.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一章节,有一个典型的例题,如图1所示,一人质量为m,立于一正在向上匀减速的自动扶梯上,已知加速度大小为a,电梯上升方向与水平夹角为θ,求电梯对人的支持力FN及摩擦力Ff.

评析 学生常见的解析式沿着运动和垂直于与运动方向分解,如图2所示,这样做可以完成问题的解答,但是比较麻烦,这时在学生完成问题解答后,应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将思维引向“分解加速度”的方向上去,如图3所示,这样一来不仅仅实现了一题多解,更丰富了学生对矢量运算的理解.

当然,学生做题还有可能出现障碍和错误,这是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科学处理,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思维瓶颈,实现认知上的跨越.

篇(3)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无论在教师培养还是课堂教学方面,反思或反思性思维都成了流行的话题以及教师和学生努力达到的标准[1]。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医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与反思性思维相关的论著颇多,有学者甚至将反思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同义词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2]。尽管提倡反思性思维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学术界对反思性思维缺乏系统的界定。这种概念的模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难以区分反思性思维与其他思维;难以评价反思性思维能力;难以研究反思性思维的训练效果[1]。鉴于此,有必要理清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和标准,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构建反思型课堂。

一、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及特点

1.反思性思维的概念

谈及反思性思维的提出者,普遍认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所撰写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1910年出版,1933年进行了再版扩充。在其早期的论述中,杜威将思维根据其重要性分为四类:头脑中的各类漫无定规的想法;个体对自己没有听到、见到和觉察到的事物形成的想法;个体未考虑是否存在根据就对某种征象得出的信念;最后一种是经过认真搜索充足证据所得出的信念。杜威认为最后一种形式才算是真正的思维[3]。在1933年的新版《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杜威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对于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照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所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的思考[4]。

2.反思性思维的特点

杜威认为反思性思维是最好的思维方式,较之其他几种思维方式,反思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特点:(1)反思性思维是连续性的,是对所考虑问题的一种反复、严肃和持续不断的沉思。与其他零散的、漫无目的的想法不同,反思性思维是由一系列被思考的事情组成的,各连续的部分相因而生、相辅相成、相互制约。(2)反思性思维是以结论为导向的。它不是头脑中先想而后快的一个过程,反思性思维需要对一系列想象做出说明,导出理由充分的结论。(3)反思性思维是基于信念的。信念是个体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等做出的判断,而这些判断不一定具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反思过程中个体会不断对自己提出的信念加以证实。(4)反思性思维对个体的探索精神有促进作用。前面提到,人的信念包含着理智和实际的信仰,需要个体不断探索支持其的理由。反思性思维将推动个体进行自觉而有意义的探索,为理智的信念寻求坚实的基础。

二、反思性思维的价值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是核心。他一直反对学校和教师把预先确定好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训诫的形式管理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早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杜威就指出教育应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5]。可见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个渐进发展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期间学生的经验、意识和思维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1.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脱离冲动,使其行动归于自觉

根据杜威的说法,反思是将人与低等动物区别开来的能力。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往往依靠本能的冲动采取行动,它们对自己行动将会产生的后果无任何预见,也不会考虑一种行动与其他行动之间的差异。而反思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不凭借本能,而是通过思维与判断根据尚未出现和未来的事物进行规划,并对行动的目的和结果有一定认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训练可以使他们逐渐学会对每一行动进行明确规划,做到深思熟虑,形成自觉。

2.除实现行为自觉之外,反思性思维还可以使学生为自己及他人的将来进行某些系统性的准备

反思性思维使人从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安危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改善生存条件、创造新的事物。从最初的生火到现在的发电,从古老的荒原小径到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从原始的千里传信到现代的网络沟通,无不是人类反思能力促进的结果。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会使学生从小养成为未来做准备的意识,从先人的经验、个人的体验出发,不断反思,更好地揭示那些隐蔽的、不完善的和遥远的事物。

3.反思性思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

同样的文字、物体或世间事物的变化对于有反思能力的人来说会远远超越事物自然存在的意义,他们会进行感受和反思,挖掘事物所隐含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正如杜威所举的简单例子,一块石头对于没有反思能力的人就是一块石头而已;而对于有反思性思维的科学家、考古学家,这块同样的石头会蕴含其矿物特质或者是几百万年前的地质状况等信息。通过反思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将学会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最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学会对各类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将来的可能经验做出推理,从而得到尽量好的成果并防止坏的结局。

4.反思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提高控制力,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性思维的这一价值体现了思维对于经验的拓展作用。经验和知识的形成要经过观察、反思、推理和总结等几个环节,当学生对自己反思过的事物或他人的经验成果进行进一步反思的时候,一方面会加深以往经验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人经验的理解和反思,会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摆脱惯例的束缚,扩大自己的控制力。

三、反思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杜威将教与学比作是一个卖和买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过程中主动权更多地在学生。因为教学不能使原本不会思维的学生学会思维,而是让他们在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思维,因此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习惯和倾向,那么培养的过程会收效甚微。教师只有使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倾向,在其已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训练,依托学生自身的资源,让教学更适应学生,才能让学生学会更经济、更有效地使用其已有的思维能力[3]。

1.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好奇心是思维培养中最具活力的原始材料。自古以来,好奇心一直被视为哲学与科学发展的源泉,人类探索和创新的推动力。杜威将学生的好奇心归为三个层面:体能层面、社会层面和智力层面,三者呈递进关系。在体能层面,好奇心只是个体生命力的外在体现,学生对外界的事物仅有直观的感受,不断摸索和体验。尽管这些基础的活动很难界定在思维和智力层面,但是它们却是思维最基本的原材料。在第二层面,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开始对观察到的事物设疑、思考,开始向周边的人提问以解惑。这些探索与思考不断推动他们去探索问题深层的东西。在这一层面,反思性思维处于蓄势待发阶段。直到智力层面,学生才开始对内心的疑问进行思索、探究、推理和解答,这一层面的好奇心是反思性思维发展的推动力。人的好奇心强弱不同,关注点不同,持续时间不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长期强劲,而有些人的好奇心会很快消退,需要及时抓住机会并正确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教条主义,积极营造民主气氛,通过问题及答案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设问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露的好奇心予以保护,引导他们向高层次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学会向别人求教、向书本等多种资源求教的探索意识。

2.客观判断并指导学生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是人对经历过的或者正在面对的事物所产生的想法或信念,是自发进行的思维过程。联想的能力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同的人联想的快慢速度不同、广度不同、深度不同。教师应对学生的联想能力给于客观而全面的判断。对特定科目或问题,有的学生表现的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能对相关的问题给出多种反思性看法;而有的学生显得迟钝,毫无联想力。教师一定要搞清楚这是学生自身能力的缘故,还是由于兴趣的原因。因为学生对自认为没意义、无趣的内容会表现得反应迟缓,对自己关注的东西反应积极而强烈。从思维培养的角度看,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联想方面实现平衡发展。尽管联想速度的快慢、联想面的宽窄以及程度的深浅并不能说明学生反思效果的好与坏,但是联想太快容易陷入思维的肤浅与草率;联想太少,很多时候显示学生思维贫乏;联想过多则会使学生对反思事物的逻辑关系难以把握,往往因一种情况引出多种看法而无所适从;联想太浅会让反思浮光掠影,流于表面形式,不能对问题形成深入思考。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客观、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适度联想,培养最佳的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条理性是反思性思维培养的较高层面。前面我们提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力,但是仅有这些还不能达到反思性思维的要求。学生观察事物,产生初步的疑问和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这些零散无章的疑问和联想是不能称之为反思的。一定要使这些环节形成有秩序的、符合逻辑的、连续的过程,再加以理智的分析,结合先前的经验,针对相同的目标,形成有价值的结论,这才是反思性思维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成人不同。成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联想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等明确的需求目标,其思维的线索会更清晰。而学生缺乏这种环境来形成连续而明确的行动方式和目标,其反思信念的来源往往会受教师、学校、权威或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短暂与多样性的判断与想法。但是,学生存在的这种困境也成为了教育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和安排适当的思维活动。这些活动既要适合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还要考虑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和将来责任的教育意义,要具有持续性、条理性的内在特征,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连贯性,协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创设有效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环境

前面谈到的策略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思维发展层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外在条件的保障,如教师、教材和学校环境等。首先,教师要研究学生个体的思维特点和习惯,了解外界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思维训练的方法。其次,教师自己还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因为榜样比训教更为有力。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课业方面,教师对事物所持有的信念和采取的方式会引起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形成某种态度。另外,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师一定要避免填鸭式的教法和教条式的定论,以免把学生培养成心智上的奴隶。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经验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作为刺激学生思维的资源,设计反思性问题,调动学生探求的热情,使学生沿着一条逻辑线路持续探索并发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答案提供合理论证。总之,教师应成为思维训练的枢纽,以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反思性思维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观察事物的过程和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把个人经验中的智慧要素表现出来,能通过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对事物形成新的认识,是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以开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努力创造条件,精心设计思维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理智的创造中品尝快乐。

参考文献

[1] Rodgers,C.Defining Reflection Another?Look at John Dewey and Reflective Thinking[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2.

[2] Ennis,R.H.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Their Nature and Assessability[J].Informal Logic,1996.

[3]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篇(4)

民法思维是指按照民事法律的逻辑和理念来分析、解决民法问题的思维。民法思维是学习民事法律人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民法学习当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的法律思维能力之一。一般而言,民法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民法理念的强化。

(一)民法思维具有抽象性

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般性,而现实中发生的一个个民事案件则具有特殊性。在分析民事案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将案件的焦点问题从案件本身抽象出来,并使其与相关的民事法律原理、规范相衔接,最后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它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案件事实背后本质的民事法律问题,进而分析、推理,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民法本身就是由具体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抽象而来,民法所涵盖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法律关系等概念均具是抽象的,所以必须培养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之相衔接。

(二)民法思维强调逻辑性

民法知识体系是依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看似繁杂,其实内部都是环环相扣的,点和点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而不是粗糙地糅合、堆砌在一起的。民法有自己总览全局的调整范围、调整原则以及调本文由收集整理整手段,这些综合性的规定限制约束着民法分则的具体内容的实施。可见,民法总则和民法分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民法分则的内容不能逾越总则的概括规定。所以,在民法学习中,我们必须特别注意民法思维中的逻辑性。掌握逻辑性就好比顺藤摸瓜,势必会让我们的民法学习事半功倍。

(三)民法思维强调独特的民法理念

我国民法是在借鉴、吸收、继承法德大陆法系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民法经过悠久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概括性的民法理念,这些民法理念是民法体系的精髓和支撑,他们在民法体系当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一般来说,民法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在民法当中公民平等的享有民事权利和平等的履行义务,所以民法理念包括私权至上、主体平等以及私人自治。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民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法律人的全面培养。相信学了法律,但是不能利用法律解决案件,是法律人的耻辱,也是现今法学教育的悲哀。社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的书呆子。法学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投入到实践当中,实现法律的价值,而不是将法律知识束之高阁。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有利于法学教育的实现,即法律人在脱离的学校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民法思维能力灵活而又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所面对的纷繁的民法问题。另外,民事法律关系其实也是法学教学必须达成的最基本的而又无比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高职教师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培养民法概念分析能力

概念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对所感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民法概念可谓民法体系的基石,我们在民法学习中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民法概念。民法概念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特征的整合,有着自己独有的内涵和外延。培养民法概念分析的能力,掌握概念当中的要点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无疑有利于整个民事法律体系的学习。民法概念是民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它将民法的相关内涵以简短的句子、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能够给法律学习者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所以,培养民法思维能力应从分析民法概念开始。

2.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

民法条文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民法条文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即一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定的法律后果。民法条文是根据一定的立法精神制定出来的,民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等均体现在其中。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法条能够独立解决民事法律问题。所以,在规定同一问题的不同法条中,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法条的性质,才能解决适用问题。一般而言,法条有任意性法条和强制性法条、不完全性法条和完全性法条、上位法条和下位法条以及同位阶的法条,这些法条之间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只有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才能适当的解决问题。 因此,培养民法条文分析能力有利于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民法立法分析能力

篇(5)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也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主动改变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诱导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霸占课堂的不良局面,形成以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良性教学氛围. 因此,笔者努力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自己逐渐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主动接受自己的引导. 尤其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大胆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探讨之中思维与思维之间必然产生碰撞的火花,其创新思维也必然得到激发和锻炼.

例如,关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笔者不是上来就开讲,而是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其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组,然后拿出三张不同颜色的卡纸,让第一组剪出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第二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第三组剪出两个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接着,我引导每一组进行组内拼图,并说出本组拼出图案形状有什么特点. 我还让三个学习组分别交换三角形再进行拼图,结果各组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通过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发现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相等. 于是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这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鼓励、参与,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各组的第一次拼图过程、交换三角形后的拼图过程、拼图特点的总结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推理过程.

二、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那么笔者按照变抽象的为形象的、变枯燥的为有趣的教学思路,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实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激活,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想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例如,关于“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操作程序如下: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采取学生喜欢的讲故事方式导入新课,于是就设置了一个“猴王分桃子”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美猴王辞去弼马温的官职,回到了花果山,并带来了很多桃子. 但是如何把这些桃子分给小猴子呢?美猴王想出了一个点子,先把六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两个猴子都得到三个桃子,但是其他猴子都不愿意了,因为自己没有分得桃子. 美猴王这时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把六十个桃子分给二十只猴子,结果还有一些猴子不满意,因为他们也没分到桃子. 于是,美猴王一拍桌子说,把六百个桃子分给二百只猴子,这时小猴子可高兴了,心里想六百个桃子啊,这么多!可是最后分到手仍是每人三个桃子. 于是,笔者马上抛出问题:这里的谜团如何解开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商不变规律”.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中融入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故事中,从听故事到讨论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和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厚沃土.

三、突破定式思维,培养开放思维

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因素是突破自己的定式思维,形成开放性思维模式,这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在源泉. 由于学生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思维往往形成一定的定式,尽管这种定式还未成熟,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因此,需要突破定式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运用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题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

例如,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开放性、生活化的练习题,以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夏天来了,大家都特别爱游泳. 某游泳馆中的游泳池长度是50米,宽度是25米,深度是3米. 如果现在将水注到1.5米,水价是一立方米4元,那么,这池水需要交水费是多少元?这里,不仅涉及长方体的体积,还涉及其他数学知识的运用,这道题开放性强,学生需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开放性思维也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高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践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敢于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培养其开放思维,那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一定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成为中考甚至高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数学学习的困难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这一问题一直为教育学界与专家们所关注。然而,对于学生如何来学习数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入手,以期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1.数学思维的特性

数学思维通常与一般思维有着质的区别,其抽象性是其思维的本质特征。一般思维具有具体性,有着可操作性。而数学思维兼具一般思维的特点,而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具体事物的高度概括。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使得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严谨性。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2.学生学习数学的困境

2.1心理弱势导致数学学习能力弱势

数学思维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也给学生思维带来无限的延展。然而,掌握利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同学,在现实的学习中,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对于掌握数学思维的同学来说,没有思维的驾驭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步履维艰,难以得到心理的成功感。久而久之,便对数学失去信心,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对于数学问题产生心理上的畏惧感,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相关问题采取听之、任之、弃之的态度。

学科心理弱势导致学生对科目,甚至到对其他科目的厌学,我们称之为“关联性”。在接触新的与数学相关科目时,有着潜在的心理弱势,进而不会有良好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去学习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从而,产生相关学习的劣性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学习的最初阶段,心理优势造就了后续的学习,弱势心理必然会影响其学科本身或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2外界因素的影响系统性

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使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一步一步扎实地学习,因此学生很难有跳跃性的突破。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环环相扣,互为基础的。然而,由于些许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病、休学、留级等,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在学习过程错过部分章节的学习。进而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难以跟上节奏。数学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系统与周期并存,失去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则会陷入困境,而短期难以提升。

3.数学思维的培养的策略

3.1适时进行动机培养

数学思维的启蒙阶段通常在小学阶段,而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而自发地进行学习。然而,在错过培养兴趣的最佳时期,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或厌学。因此,时机的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对具体问题抽象化之前,重点在于使学生对具体事物的属性有所熟知,才能把握问题的根本,进而形成抽象思维。在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期间,引导和调动其思维的转型是难点。因此,动机的培养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原则是从微观到宏观角度出发,使用抽象思维来简化具体的事物。

3.2强化实物数据印象形成

在现实教学场景中,安排与数量相关的教学器材与设施,使学生在预先设置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数学知识的教育与影响。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较多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可触摸性的知识实体,尤其是在基础教学阶段。实例或实体显得至关重要。

3.3设疑式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为关键。即使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题”法对学生思维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学生以组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和详细的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疑问节点的解决。解决问题后,进行类似情境反复设置,进行反复演练,以达到对“质疑―讨论―归纳―提升”模式的环节学习系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在自我质疑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实现细节的完善与思维品质的锻炼。

3.4“开放式”教学模式思想

数学思维具有极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可以包含世间万物,以任何事物为主体,通过特殊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种思维在世界各国人们的心中存在着共性的特征,些许表达方式差异,但所承载的数学原理、规则与规律大体相同。因此,在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开放”的主体思想要把握清晰,开放的课堂、灵活的授课方式,开放的思维方式都是培养数学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使所学知识或原理能够适时适度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只是数学思维培养的载体,是数学思维培养个案。学习者注意知识在数学思维培养中的地位,更好地理解“开放”二字的内涵,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4.结语

思维的培养有着多变性与不稳定性,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开拓性。在数学思维的培养中,开拓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基础教育在思维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中,理解能力较强,接受知识相对较快。并且,许多学生对有深度的数学题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习题演练和学习,甚至先于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一、通过有趣情境,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想让他们一开课就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方法就是创设生动、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猜谜语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创设有趣、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时,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玩一玩“脑筋急转弯”游戏,好吗?

同学们一听到“脑筋急转弯”可来劲了,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师:树上有5只小鸟,听到“啪啪啪”的枪声后,这时树上还剩下几只小鸟?

生1:都飞跑了。

生2:一只也没有。

生3:0只。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一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板书:0的认识)

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列出含有0的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加法算式,有的能列出含有0的减法算式,还有的能列出得数是0的算式。

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脑筋急转弯”游戏、比赛写含有0的算式等活动,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了0的含义,即一个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年级学生对“提问”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提数学问题”就非常陌生,几乎都不理解何为“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慢慢培养。笔者针对一年级学生提数学问题难的现状,在每节课中都巧妙地设计了学生提问环节。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让表现好的学生上台与老师握手,第一次上来3个学生,第二次上来2个学生。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5个同学。

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就意识到了学生对“数学问题”不理解,于是,笔者就慢慢地引导。

师:“一共有5个同学”是问题吗?

生:不是。

师:回答得非常棒!哪位同学能够把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一共有5个同学”变成问题呢?

这时,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回答道:“我会变,就变成‘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笔者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依据‘一共有5个同学’和‘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第一句是回答问题,第二句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还不知道的,用什么或几来表示。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有意识地渗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高中生数学思维,是指在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对数学问题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演绎等高中数学基本方法进行推理和论证,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并运用它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对数学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1.高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较初中时期更为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慢慢占据相对优势的地位,同时形象思维也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这两种思维在高中时段学习中并驾齐驱的迅猛发展且日渐成熟,较初中时段会有质的飞跃;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发散性以及深刻性有了显著地提高,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个体在遇到不同问题时会表现的有所差异且并不完全成熟,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这都是由于他们的知识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不足造成的。高一年级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为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方法打好基础的阶段,是数学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迅猛发展的关键起始阶段;同时,它也是学生能否从初中阶段顺利衔接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一年级具备的这两个“关键”性使得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2.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注意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启迪和培养,激发积极思维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思维总是伴随着情感而进行,情感可以激励思维,相反也可以形成思维障碍。最近,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情感智力的新概念――人的智能是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矛盾统一体,智力、情感是智能的两个不同反映侧面。在数学教学中忽视情感与心理素质的教育诚然是一大失误。没有水的池塘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和情感的教育不称其为教育。我们所期盼的奇迹只能萌芽于热情,胎动于鼓励,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情感教育。

2.1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往往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开始的,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那么,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全面关心照顾中,教师的外在形象气质、优雅的举止行为、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亲切灵动的教学方式都会让学生想要亲近教师,从而自发自愿的、饶有兴趣的进入该门学科的学习中。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吸引学生努力完成课程学习的助跑器和剂。

2.2激发兴趣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做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有力的学习催化剂,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能有效的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不过,学习兴趣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也是要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

2.2.1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将丰富的数学史料引入数学课堂,让他们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数学家刻苦钻研概念、定理及公式的来龙去脉,使难以接受的数学内容更加人性化,改变学生“数学是枯燥的”的误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情感。

2.2.2学而知疑深思,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来源于疑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将会极大地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变被动参与教学为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2.2.3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结合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9)

1.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教学改革也越来越朝着这一方面发展。特别是教材方面,以苏教版为例,与以往的旧版教材相比,其教学内容从强调知识及技能逐步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并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生活运用等情况都有所观照,以此来促进学生兴趣及终身学习的长远目标的树立。而这一切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之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基础。

2.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利于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

新版苏教版教材,其内容和形式越来越灵活,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也更加重视,另一方面,高中生仍面临升学考高的巨大压力,而高考试题也随着教材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已然不适应当前教学模式的变化。只有积极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培育其强大的应用和解题能力,才能适应现实教学模式的变革,让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

3.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模式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数学是一门理科类学科,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但众所周知,目前的应试教育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及其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助益,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及应用能力,通过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用发散性思维及逆向思维考虑问题,当这一思维模式不断被强化和运用之后,就能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起到巨大的正面影响,也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二、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策略探讨

要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教师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培养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从各个方面引导其数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1.破除学生思维定式,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力

多数学生从小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题海战术及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习以为常,这就给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力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积极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并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力。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在“立方体”的教学活动中,物体的空间性对学生的理解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可以用动画视频的形式将整个立方体的空间展现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兴趣,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对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2.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学生的教学条件。更要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及优化对策,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应该注重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培育其数学思维。假设在“均值不等式”的内容学习中,就可以先在课前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商家准备换季打折,三种方案,其一是先打8折,再打7.5折;其二是先打7.5折,再打8折;或者是两次都打8折。那么,哪种折扣商品的价格更低?”通过这类问题的引导,即使学生没有进行预习,也能很好地融入“均值不等式”的教学中,并通过整课的学习培育其数学思维。

3.注重总结与反思,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篇(10)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这种创新,才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成败。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育基地,理应为国家培养出现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少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如今新课改的契机之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努力结合日常的化学教学工作,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何创新思维的形成都依赖于兴趣的激发。一旦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研究之中,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变成各种突发奇想,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兴趣,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乐学。这样,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原电池”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利用苹果发电的趣味小实验,当学生看到平常吃的苹果竟然能够用来发电,顿时兴趣大增。这样,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地开始探究苹果发电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在思考,除了苹果,是不是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发电呢?就这样,因为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兴趣的激励之下,学生充满各种奇思妙想的头脑也被打开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自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创新思维。在化学课堂上,有很多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和途径,像是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已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等等。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习醋化反应前,我就结合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实例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醋能够解酒,依据是人们认为食醋中的乙酸和酒中的乙醇之间能够发生醋化反应。那么,你们认为醋真的能解酒吗?”听到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学生并没有学过醋化反应,不知道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连估带猜,而没有确定的答案。而在学习了醋化反应以后,学生了解了醋化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浓硫酸和加热,而这两个条件显然人体是无法满足的,这样,醋能解酒的论断自然也就不成立了。由于这个例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也就获得了一定提升,其中也包括创新思维。

三、重视思维训练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训练,如深度思维训练、类比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等。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钠的性质”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学生要想得出答案,必须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一个个子问题,在子问题的推动下使得思维活动一步步地深化,这就是深度思维训练。通过深度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再停留在表面阶段,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发现更多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又比如,在讲到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规律时,就可以通过类比思维,来发现同族元素性质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这种类比思维中,可以发现很多同类事物中无法发现的新的现象、新的规律,从而使得创新思维也就在不断地类比中诞生了。

创新思维的培养得益于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在主动的学习中才能逐渐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要紧紧抓住高中阶段这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黄金阶段,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将来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江.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2(2).

上一篇: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下一篇: 社交媒体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