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6: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保险行业国际发展经验和国内发展趋势表明,保险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承保业务范围和责任不断扩大。为争夺保险业务,保险公司不断降低承保成本,致使承保业务的盈利水平偏低,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因此,保险公司只能依靠获取的投资收益来弥补公司内资金的空缺,其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收入水平都依靠保险资金的运用的额外利益来维持。保险投资收益已成为保险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保险行业也成为了在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投资渠道比较单一
新保险法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为保险资金投资开拓了多种方式,但是对于投资渠道的丰富性,仍有缺失。我国保险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使得投资和投资方式在短期之内没有得到改善。各大保险行业为了确保自己和客户的利益不受侵害,通常都采用比较保守的投资渠道,比如投资比例份额巨大等方式。
保险公司是具备充足的资金条件进行投资的,其还能做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虽然近几年各大保险公司都倾向于基金和债券的投资,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主要的还是进行银行存款,将资金存放到银行中的投资渠道过单一,有时也进行适当的国债投资,当利率稳定时,收益可观;不稳时,损失惨重。
(二)投资收益率不稳定
近二十年来,我国保险投资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资金、保费收入都日趋上升,还是企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保险的投资收益率却呈现出不稳定,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局势影响着保险行业的投资效益,决定了投资质量。收益是衡量一个投资行业投资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条件,保险投资收益率低是我国保险投资行业的显著问题。
(三)抗风险的能力弱
首先,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两种投资方式,一当银行利率发生变动时,保险公司受益也会随之发生波动现象。如2007至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就发生了较大的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保险投资金的安全性较差;由于市场对于衍生品的需要以及运用较少,导致保险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四)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法》等多部法律,此外还包括保监会颁发的一些管理规定和方法,主要针对保险资金管理所制定的,起都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保障。但是,从法律上讲,现今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条例,层次过低,法律效应不够,不利于保险行业资金的监管。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保险投资渠道
为了解决保险行业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其应拓展市场投资渠道,使我国保险行业朝着多元化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应完善债券股票、基金和债券投资政策,从而改变传统的投资结构。不断的改善债券投资结构,逐渐开展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和股权投资等金融活动,丰富保险行业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发挥出保险行业的资本融通功能,而且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优化保险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向中小企业贷款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人寿保险的周期比长,保险公司因此具有充足的可调配资金,然而存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信誉不高,只能通过银行进行小额贷款,但这些资金却不够维持公司的正常运作;这时,保险公司便可在保证安全性和收益率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不仅能有效提高保险公司收益率,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也是拓展保险行业渠道的新方法。
(二)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投资风险
为了降低外债投资的风险,一般采使用货币远期合同套期保值。外债投资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衍生品,可以躲避一些风险。但是,只有确保了保险资金的安全,才能利用衍生品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正是由于衍生品是对我国传统保险投资的补充,因此,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这几年来,保险市场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发展迅速,保险风险证券化,依托于证券,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保险业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三)借鉴西方先进投资经验开拓创新
欧美国家的投资方式不同于中国,其一般采用投资基金的管理方式,有的按照种类,有的侧按照抗风险能力,进行分类投资管理,便于进行保险资金风险评估。这样一来,不仅符合客户的要求,也方便了监管部门的控制要求,避免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保险行业不能采用这种投资方式,但是,这些经验都是我国保险行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四)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法律体系
我国保险行业的法律以《保险法》为核心,其中还有一些针对不同领域所制定的行政法规辅助《保险法》的实施,但该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首先,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发展,我国应提高立法的效率、拓展市场投资渠道、保障保险资金投资中有相关的法律确保保险行业的权益;其次,强化保险资金投资中风险控制方面的立法建设,不仅要明确保险投资的风险范围,还要注重资金投资的收益,以发展和收益促进资金的安全性;最后,完善保险行业的相关法律除保险法外,还应要完善证券法、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金融市场、保险市场、货币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完整的法律体系,构筑我国保保险资金投资及风险控制的法律防线。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呈现出一个快速飞跃的局面,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保险行业作为投资行业中的“老大”,在投资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法律上存在些许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保险行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本国法律法规,使保险行业得以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背景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39项会计准则,充分弥补了就会计准则的多处空白,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各项财务会计状况,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切实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更改内容中有直接关系到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给我国的保险行业会计处理带来了新的影响与变化,保险行业应当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
二、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国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以及新会计准则在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保险行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公司业绩的评价都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将公允价值的理念引入进来,这样就极易导致公司业绩产生更大的波动。为了实现稳定公司盈利的目的,有的保险公司可能把更多的金融工具划分到“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类别中去,或者采用降低某种金融工具短期交易量的方式将它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这些做法都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原来投资决策的变化。[1]有些保险公司或者可以考虑在某个特殊时点将所持有的部分金融工具实施套期,从而实现降低利润波动性的目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资产组成中的大部分金融资产都应当以公允价值的形式来计量。就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路线来分析,保险负债也可能会采用依照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就应当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加强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公司财务报表的中利润的波动性。
(二)对保险行业收入和股本计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保险行业执行的是按照不超过2.5%的评估利率标准计提责任准备金。而新会计准则在计提准备金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保险行业应当将自身的准备金核算方式进行重新确定。如此一来,对于那些关系到公司准备金提取比例的假设就会发生经常性的变化,这极易导致公司财务会计报告中准备金项目的稳定性降低。
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其财务会计账面上都存在一定的长期负债项目(也就是保险准备金)。市场利率的不断波动也会引起公司长期负债价值的不断波动。但是,与之相反,大多数保险公司在负债的会计处理方面总是将负债一项作不变的处理,最终会导致保险公司财务会计核算与公司实际价值相背离问题的产生。
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非对称性越发凸显出来。由于保险行业的利润受益与股本价格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这必然会引起银行业发展的波动性,这一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是必然存在的。[2]但是,这种银行业的波动性是单纯由于会计因素引起的,而与保险行业的各项经济基础要素的发展变化毫无关联。
由于保险公司的预期收入与股本价值的波动性不断增加,就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股票价格与资本成本受到影响。为了稳定股价与资本成本,保险行业可能需要加大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从而有效的向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沟通,从而赢得更多的支持。
(三)对保险行业风险控制的影响
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是长期存在、难以避免的,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受到银行利率、股票市场价格以及人口死亡率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需要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灵敏性进行分析,对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公司期权以及保证产品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价值评估,倘若分配给参保客户的期权与保证产品所假设的价值评估发生了变化,那么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就必须要调整负债项目。
保险公司的经营者应当有效提高参考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能够意识到风险也是有价值的。因此,保险公司应当增加更多的人力来进行风险报告的调查与编制,其分析重点应当包括关于现金流灵敏度以及财务风险集中度等两个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保险公司还应当加强一些业务与投资方式的开发来稳定收入与股本。
(四)对保险行业偿付水平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关于不同项目的核算基础进行了新的规定,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以及监督管理水平受到较大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就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引进,使得金融资产在进行价值确定时对公司的实际偿付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3]除此之外,由于保险行业偿付水平相关科目都是以旧会计准则为基础进行设置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偿付水平信息报表设计准则的变化。
(五)对保险行业股利决策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保险行业股利决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为实现收益与损失的确认方面。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进行企业利润表的编制时,应当建立在企业可实现的现金流数额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利润分配的延续性以及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保险公司的账面利润主要由公司自身的经营水平以及公司所处环境实现的利润两个部分组成的。所以,保险行业的管理者在进行企业股利分配时,首先应当将公司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树立公司利润分配是以现金流量额度为基础而不是以账面利润为基础的科学理念。
三、保险行业应对新会计准则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部分关于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保险行业带来的影响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保险行业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变革保险公司的原有核算体系
新会计准则在保险行业的实施给保险公司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保险公司 变革原有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会计科目、核算方式等内容。保险公司原有会计核算体系的变革需要公司财务会计部门、技术支持部门以及经营管理部分等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会计准则在保险公司的有效健康实施。
(二)将战略管理会计与风险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合理运用
就我国目前的保险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保险行业已经进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开展资产与负债的统筹管理是保险行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对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超市的出现以及金融产品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保险行业应当将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基于这一现状,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应当充分结合公司未来业务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现有风险管理的精算技术、利率模型、信用模型、资产负债模型等加强技术完善,从而有效实现公司战略的科学调整。[4]保险行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当是对从立项、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保险行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首先应当加强对市场的动态研究,从而迅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来看,战略管理会计与风险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运用将共同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积极进行保险产品的多元化开发
由于对保险风险与非保险风险提出了分拆与单独计量的要求,这无疑就导致保费收入的计算口径发生的改变,并逐渐与国际通用做法相接轨,将主要影响非传统寿险产品的设计。针对保险行业收取的万能险、投资连接险中与保费一起收取的投资性质,以及长期寿险保单业务中收取的储蓄性质的金额应当进行负债类会计处理。保险公司在进行这类保单的设计时,为了实现较高的保费增长水平,可能会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改变,使该项保单的投资性得到一定的弱化,提高保费的保障部分,或者使投资风险与保险风险难于区分,不能单独计量,以期尽量使其能够计入保费。
(四)明确均衡准则与巨灾准备之间的划分界限
伴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保险公司的不断上市,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是保险行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监管者的信息需求也毋庸置疑。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认为,必须要将均衡准则与巨灾准备进行分离,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应当以实现某种经济后果为目的,而应当致力于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要,[5]监管者可以要求承保人提供与监管相关的信息。
(五)构建科学完备的同业交流平台
为了保证我国新会计准则的成功推行,我国保险行业应当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快相关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注重相关数据信息的积累。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也关系到公司的管理者、信息研发部门以及劳动人事部门等多个领域。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认为,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内部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保险行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是做好新会计准则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保险行业各公司都应当加大熟悉资本市场、高级计量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从而有效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要。除此之外,保险行业还应当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强相关历史数据信息的积累,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淑珍,杨晨.新会计准则对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影响研究[J].华北金融,2009,(03).
[2]王金玲,郭路路,关明宇.新会计准则对保险监管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关键词 保险 风险评估 机制
保险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以特定的风险作为经营对象,为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提供经济保障服务,使人人避而远之的各类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险公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承担和转化客户风险的同时,还必须防范和化解自身经营的风险。尤其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对保险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保险公司必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更好地抵御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新时期保险行业风险评估的背景及作用分析
保险行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在特定时期该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样也意味着高风险。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保险业的经营面临巨大风险,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险投资的压力递增,进一步面临亏损的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银行利率不断下调、资本市场运行艰难,保险公司难以维持较高的结算利率,极易面临亏损的风险;第二,由于客户的收益期望和实际的不一致,以及资本市场不景气、银行利率下调等的影响,退保现象将可能大量增加,特别是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险种;第三,保险业务规模面临波动,保费收入可能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问题,以及展业部门和业务员的考核制度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1]。
在上述背景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保险行业必须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同时发现机遇、转危为机,才能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风险评估机制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对保险公司的业绩分析和预测,可以为整个公司提高业务承保水平、业务质量、增强运营能力、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提供动力依据;第二,开展风险评估活动,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防灾防损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第三,分析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最佳措施,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经济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2]。
因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保险行业完善其风险评估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二、保险行业风险评估的现状
风险评估是保险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危险管理具体实施的一种行为,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有效控制和处理危险,探求危险发生的概率,认识危险发生的根源,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3]。目前,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决策风险、道德风险、投资风险、市场竞争风险等。从总体来看,保险行业的风险评估状况尚处于初级阶段,评估方法及手段都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评估理念淡薄,意识不足
很多保险公司一味追求保费收入,注重速度、规模而对质量的要求不高,缺乏风险评估理念,容易产生短视效应,忽视公司长远发展目标。而且,保险公司会倾向于重视内部生产经营,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运营状况的影响,必然给公司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二)风险评估理论滞后,专业人才短缺
国内风险评估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风险评估的研究著述很少,与此相关的专业也还未在高校开设,无法实现对保险行业风险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预期。这无疑为保险公司进行专业性和科学性的风险评估造成了理论和人才上的阻碍。
(三)风险评估水平低,方法有限
目前,保险公司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风险评估阶段,往往只注重对单个实质风险的评估,而缺乏对影响整个公司运营的整合性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而且,还忽视事前控制,风险控制和融资方式有限,防灾防损的技术也有待提升。
(四)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不健全
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起严谨高效的风险评估体制,只有在风险发生之后,才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并且一般都是由组织高层来组织,没有实现风险评估的部门化。另外,服务于风险评估的信息系统也不完备,无法为其提供有效信息,容易使公司决策陷于盲目[4]。
三、完善保险行业风险评估机制的对策
完善的风险评估过程应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在风险识别环节,应从风险源、受损标的、危害及危险因素四个方面入手,全面认识风险的根源、特征及危险程度;在风险分析环节,需要结合保险经营各环节进行分析,根据风险发生可能环节其可以将风险分为是承保风险、定价环风险、理赔风险、投资风险和销售风险等,必须予以明确;风险控制环节,是为了改变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回避风险,努力减少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普遍适用的方法有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前者的核心内容是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和保险合同的限制性条款的使用,后者的目的在于为保险公司的损失支付赔偿金,并承担损失的财务后果,可以根据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选择转移风险或者自留风险[5]。
参考文献:
[1]丁少群.面对金融危机:保险业高增长下蕴含的高风险.上海保险.2009(1):6-7.
[2]朱厚勤.保险业风险管理浅析.保险研究.1995(4):16-17.
[3]辛建平.试论保险企业的风险评估与约束.保险研究.1995(4):14.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客户信息等同于“货币”。对于投保人而言,买保险本身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而如果因为保险公司信息不安全,造成投保人风险的扩大,势必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意愿,同时也将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可靠度,这必将极大地制约保险公司的发展。因而研究保险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目前保险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员设备资金等投入不足
全行业特别是各保险公司的高层人员对新时期的保险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高,很多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信息安全规划,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灾难备份和恢复设施严重滞后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同时,人员投入不足,技术储备和信息安全事件研判能力十分有限。保险业信息安全的抗攻击、防渗透能力较弱,很难抵御有组织,有预谋的技术攻击。
(二)缺乏完善的系统机制
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但目前很多管理者只重视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通过最近几年安全事件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企业大都采用“灭火式”的处理方式,只是就事论事的解决出现的风险事件,而没有从流程、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协调重视,没有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有效的应急措施。
(三)监管制度不完善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行业监管的基本指引。2007年底,保险行业信息系统定级工作基本完成,等级保护工作在保险行业持续展开。但是等级保护本身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1)等级保护没有关注企业能力差别。大多数保险机构都被定在第一二级,没有很好的区分强弱企业。
(2)等级保护的评估数据存在盲信息。比如,相关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来采集评估数据,被访谈人员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会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这就在评估数据中引入了“盲信息”。另外,由于评估专家自身经验、情绪、心情等因素的影响,等级划分和量化评估得分结果容易失去客观性,造成评估过程出现盲信息。
二、改进措施和意见
针对于保险行业信息安全现状的不足之处,可以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①加强管理者信息安全教育,提高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明晰信息安全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完善专家信息库和知识库,培养有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③加强保险行业间、保险业与IT行业跨行业合作,共同建立安全保障策略,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安全监管,从根源上杜绝信息安全漏洞的产生。本文主要就以下两点做出详细说明。
(一)建立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一个具有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的反馈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运行监控、应急恢复。
1.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进行合适恰当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资产评估。明确信息资产评估范围,并对资产进行分类,定量资产价值评估。利用CIA公式进行计算:
,(α+β+γ=1)
其中,S表示资产安全价值,C表示保密性赋值,I表示完整性赋值,A表示可用性赋值。αβγ分别为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权重。
(2)威胁和脆弱性评估。列出详细的威胁因素和可能被利用的薄弱环节,以及二者可以导致的威胁、威胁会影响的资产或资产群、造成对资产和业务的损害以及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的判定。
(3)识别现有措施。检查现有措施是否适用,是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该评估现有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资产、威胁和脆弱性评估出的风险需求,以避免重复实施控制措施。
(4)利用VaR模型估计风险损失值。选择ClaytonCopula函数来描述威胁性与脆弱性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
参数 可通过Kendall秩相关系数得到:
假设A表示信息资产价值;x表示信息资产脆弱损失率;y表示信息资产威胁损失率。依据VaR理论和Copula模型,设定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为:
其中, 分别代表脆弱性、威胁性的权重, 是置信水平 下的风险损失值。
2.风险策略和安全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阶段中得到的资产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管理策略是采用自留、规避、转移还是接受风险,并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制定合乎公司目前发展状况的风险控制政策,确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计划,完善风险控制审批制度,切实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3.运行监控
此阶段主要关注的问题有:①建立覆盖全公司的运行监控系统,全面收集来自网络、系统、应用等的访问管理信息处理等安全日志。②建立风险事件知识库和专家信息知识库,对各种风险事件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加强信息安全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和储备,最终提高全公司信息安全监控服务的水平。
4.应急恢复
此阶段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及应急计划,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制定信息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保证应急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根据信息资产的分类和重要程度,制定不同的灾难备份恢复目标。
(二)量化确定专家评估效用
如上文所述,等级保护制度中专家评估阶段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造成专家评估中存在许多盲信息,专家评估的效用也不明确。关于量化专家评分中的盲信息,可以由盲信息本身的可信度来衡量,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研究专家评估效度的量化确定。
专家评估效度的量化确定,可以根据专家评分向量的相似度和差异性比较得到。一般来说,相似度越高,差异性越小,表明评估效度越高。具体方法如下:
1.相似度的确定
把n位专家给出的评分转换为n个行向量: , ,…, , ,…,λn;i,j=1,2,…,n。定义专家评价的相似度为:
其中
; ;
表示专家I与专家j评判向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 越大,则两个专家评判结果相似度越高,反之越低。
2.差异度的确定
专家评判差异度可以用专家评分向量的Euclidean距离确定。
定义专家间评判的差异度为
其中 表示两个评分向量间的欧式距离。
第i位专家与其他专家评判的总差异为:
将差异度进行归一化表示:
可用来反映第i位专家的评判与其他专家评判的差异度, 越大,差异度越大, 的可信度越低。
根据相似度与差异度的比较来量化处理等级评定中专家评判的效用,可降低专家主观评估带来的误差,为后续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保险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保险公司通常通过降低保费来留住客户,从而导致承保利润越来越低,这就使得保险投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注重保险投资不仅可以保证保险行业的正常运转,还会保障保险行业利润的不断增长,但保险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研究者们对保险投资风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来看,关于保险业投资风险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保险行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经理人的自我利益对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企业经理人持有企业一定的股份,成为保险公司的股东,那么他在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时就会选择比较稳健的风格,从而将企业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所以,企业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第二,税收的非线性。税收的非线性指的是如果企业收入平稳,可以有效降低税收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价值,所以,保险公司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税收率。第三,财务困境成本。财务困境成本是指如果企业面临破产或者财务出现问题时,企业的成本就会不断上升,所以,企业要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第四,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资本市场的非完全性是指由于投资具有可变性,当投资出现变动时企业可能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新的投资,所以企业应当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面对投资带来的风险。
二、如何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时,要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险公司金融风险的分类:
1、精算风险,指金融保险公司因为售出保险单或者承担债务进行融资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2、系统风险,指因为市场系统存在变化风险而引起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而带来的风险。
3、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保险公司的债务从而带来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保险公司在面临资金周转时由于资金紧缺周转不开的现象。
5、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保险公司对理赔的处理不当或者违反了监督管理要求而产生的风险。
6、法律风险,指由于保险公司相关人员违法而产生的风险。
那么,面对上述风险,应该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应对。
1.精算风险的控制:精算风险的控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之一,它存在一定的概率性,所以要对精算的过程进行总结,通过提升控制的高度(从实际操作到控制理论)来降低精算的风险。
2.系统风险的控制:利率风险是保险公司在系统风险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指的是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产生的影响。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影响,可以定量的分析利率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规避风险。所以,有时虽然风险降低了,但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将利润与规避风险完美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信用风险的控制:要想降低信用风险就要要严格要求保险业务人员,要求保险业务人员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要对客户进行全面考察,避免与信用不良客户签订合同,从而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应收账款。
4.流动性风险的控制;要想控制好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就得要求保险公司保留一定的现金或者容易变现的流动资产,以备不时之需。
5.操作风险的控制:一方面要提高保险公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进行理赔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杜绝由于理赔不当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加强监管力度,避免由于监管不当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6.法律风险的控制:保险公司应该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的法律素养,不做违法之事,尽量避免由于违法而带来的企业风险。
三、保险业投资风险理论研究的关系
首先,投资的风险和承保的风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投资的风险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次,投资的风险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投资主体,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即保险业务受到市场利率因素影响而带来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采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法,从定量角度来研究保险公司利率风险的问题,当然,在采取该种方法时,也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利润,如何协调好风险与利润的关系是理论界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上,可以采用几种技术工具,即标准化与财务报告、设定承包职权、制定投资指导方针、设置激励机制,全面考虑到保险经营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与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与保险商、高层管理人员签订好激励合同,提升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采取这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可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降低至最小化。
四、结语
总之,保险公司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人们在风险投资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当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很多,它们各自影响力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如何在保险公司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实现投资利润的最大化等等。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研究不仅要靠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还应该使保险从业人员加入进来,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根据。所以,保险业风险投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肖毓 单位:成都树德中学
参考文献:
[1]冯佳.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内控管理———浅议保险公司风险管理[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公众是聪明、理性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而公众所做的选择往往是比保险更能解决自己风险问题的工具。例如,公众面临家财风险,哪种工具更能满足公众需要?保险可以解决公众家财受损后的经济补偿问题,但不能事先将风险消灭于无形。如果有一种工具能让家财预先得到保护,岂不是更能满足公众的安全需要,所以人们装防盗门、护栏、防火装置、防漏气装置等,预先防范风险的发生。再如,公众面临疾病风险,他们也会理性的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所以你会注意到,公众很注意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社会保险和大病保险来进行风险转嫁。
在魏华林、林宝清教授所著的《保险学》教科书中,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职能和保险金给付职能,派生职能是防灾防损职能和资金融通职能。而在其他一些书籍中我们却经常看到“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说法。从监管部门角度来说,要快速做大做强保险业,自然要强调保险业的功能与作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经济补偿是其分内之事,聚集资金是保险公司迅速扩张的工具,社会管理功能则可以大大提升保险公司的市场形象。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不强、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市场现实中,很少有公司舍得花钱帮助投保人进行风险管理、防灾防损。发挥防灾防损职能,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树立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形象。降低事故发生率是公众进行风险管理的最重要目的,即使有些风险需要转移,也只有那些真正做到专业化的保险企业才可以让公众放心。就当前来说,保险就是解决事后的经济补偿,很少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过分看重企业的发展,不愿意增加一些成本来提供更优的产品和服务。从目前保险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大家似乎遗忘了保险的防灾防损职能,也没有能真正做到专业化,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忽略了“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由此,公众也就自然不愿为保险埋单。
笔者认为,公众的风险管理意识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而相应地增强。但公众的保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近年来,频发的巨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起到了激发公众保险意识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只能是短期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众的保险意识。要使社会公众能够真正了解保险、认识保险、接受保险和支持保险,保险业应勤练内功,积极承担起对社会公众的责任。首先,要有效地加强保险行业的诚信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从而提高公众对商业保险的信赖和认知度。其次,整个保险行业应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满足客户风险管理的需求,积极防范风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后的经济补偿上,要重视保险应有的防灾防损这一重要功能。如果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方面增加投入,不仅不是一种纯粹的成本增加,相反,却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如前所述,一方面它有利于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它是保险公司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能大大提升保险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专业化形象,提高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忠诚度。面对风险,在公众心中,事前防范优于事后防范,事前防范优于事中防范,是故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说。只有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发展保险业,公众才能受益,保险业才能受益,社会才能受益。
作者:李树利 马悦
Abstract: since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mplianc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not only increase the enterprise compliance risk, also become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bottleneck". So in order to make the insurance industry better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any operation compliance mechanism, improve enterprise compliance awareness, the enhancement enterprise's ability to adapt to supervis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Key words: the compliance management, the insurance company,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规”是指企业与其员工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自律规则、监管规定和公司内部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并对不合规行为进行防范,避免引发法律责任、财务损失、声誉损失或是行政处罚。合规经营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保险行业所遵循的普遍准则,与独特风险管理技术,受到业界的一直认可。而我国尚未认识到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对该方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存在一定的合规风险问题。而保险行业是一个时刻与风险相伴的行业,树立企业“规矩”十分必要。建立合规经营机制是保险机构坚持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的前提,是对保险公司风险防范机制强化的关键之一。
1我国保险公司目前合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较为迅速,合规经营问题也越加突出,因此,行业中众多资深保险公司频频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业成功经验,纷纷设立公司合规部门,保险公司对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越发重视。2007年我国保监会制订了《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以此作为各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的指导。即使较多的中国保险公司作出了合规管理机制建设的各种有益尝试,却仍未避免合规经营中问题的产生:
1.1 其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保险公司中各种违规事件屡见不鲜,合规风险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保险行政处罚、保险投诉和保险诉讼案件持续上涨,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迫在眉睫。例如:在2002年到2004年期间,因违法违规而被处罚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就高达1166家,有346名公司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而第二年也就是2005年,受处罚的保险机构相对增加了30.89%;受处罚的高管人员相对增加了25.93%;罚没金额相比增加了144.56%;被吊销行业许可证和资格证的人员是有增无减。此后,各保监局又于2007年对813家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的830家实施了行政处罚,其比例相对增长了93.47%。并责令保险公司撤换了102名高管人员,共罚没3055.35万元,公司吊销许可证12项,56项新业务被责令停止,对246家机构、360人予以警告处理。仅2008年上半年接到的保险投诉就达5448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4.7%。以上这些受处罚和保险投诉案件均是由不规范操作和违规经营引起的,保险公司中合规经营问题越发突出。
1.2 最后,我国仍处于合规管理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明确的职能划分。保险公司上下均以保费为先,并经常以业务为主线设置公司内部组织机构,这是造成保险公司合规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少数公司甚至错误的将合规建设与公司效益的提高对立起来。部分保险公司已有合规管理职能多分散于各个职能部门,尚未形成体系,公司的合规建设缺乏协调与合力。公司合规管理资源匮乏,公司内从事合规风险的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远不能支持体系、合规风险管理实际建设运转需要。
2保险公司构建合规经营机制的重要性
建设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可有效改善企业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滞后和合规意识薄弱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险公司的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规经营机制的建设。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较为滞后,各种违法违规现象频频发生,它不仅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而且也有损保险行业形象,造成保险行业公信力低,这显然阻碍了保险公司长远发展。为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合规经营机制方面的建设,化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为保险行业树立良好新形象,推动保险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可将保险监管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开展相关政策宣传,实行监督检查,并逐渐提高监管的标准、内容以及要求。落实监管政策,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三是,促进员工合规意识的培养。依法构建合规经营机制,并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教育,使员工了解监管规定和内控要求,增强员工合规自觉性,使其自觉承担公司的合规责任,尽量减少过失违规与主动违规发生概率,为公司培养合格从业人员队伍。
四是,促进公司高层的管理人员开展监督工作。实施公司从上之下的合规机制建设。由公司合规部门将违规事项上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董事会。其不具有直接否决权,避免出现相应管理责任逃避的现象。
3保险公司构建公司合规经营机制措施
保险公司合规经营机制的建立以其实施风险管理为基础及载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构建保险公司的合规经营机制:
3.1设置公司独立合规部门
公司合规部门是公司进行合规管理职能部门,也可将其称做法律合规部以及内控合规部等,它是重要的合规经营机制组成部分。该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公司合规制度、进行检查监督,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加强公司监管部门与内部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等。由于其特殊的职能、职责,保证合规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公司已经将合规部门与审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财务等部门分离出来,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
3.2加强保险公司合规人才队伍建设
提拔职业道德高尚,拥有较高技术认定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个人素质较高、具有直言不讳的勇气的人员为合规人员,能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及时的应对方案。
3.3建立健全合规体系,培养公司合规文化
利用公司现有的学识较高的讲师队伍,从外部聘请监管专家、法律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公司内部人员的合规意识,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形成企业健全额合规教育培训体系。并将合规制度转化为公司全员自觉,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企业合规文化培育。
结束语:
合规经营是降低保险行业风险,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规范,它有利于保险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我国保险公司长期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风险管理除了防范风险之外,还有包括减轻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的一些措施。风险管理是一门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的分析管理形成一个新阶段的管理科学。与之前的风险管理相比较,新阶段的风险管理最显著特点是具有风险处理机制,出现转移风险、分散风险的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
当前出现很多国际金融的机构利用经济资本这个工具对金融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国家的银监会已经开始探究“资本工具的创新”的相关问题,关于资本工具的创新配套对策进行一个前期的研究。在国际上,银行业和保险业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所以,金融机构实行经济资本的管理已经成为主流的趋势。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征特点分析
(一)分析平安保险公司的经有状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平安保险公司建立以保险作为核心,非保险金融的业务的单元增加了综合经营的模式,以此实现盈利多元化。再者,综合经营的业务板块间交叉的增多,保险公司资本的使用率开始不断提升。但因为企业新业务单元的增多,而总资本方面的规模不断膨胀,这使得经营企业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增加。
(二)平安保险公司的风险特点
1.资金不足:我国的保险行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投资的种类少,投资的组合复杂度低,因此保险企业在运用资金方式也较单一。而平安保险公司也一样存在这种类似的问题。
2.风险类型一般为投资风险:随着我国的保险业务不断在拓展,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不再只局限于保险,更多的都是走向投资,以此达到企业的最大价值化。但是企业也要面临的风险由保险的风险转向投资的风险。
3.风险管理方式落后:保险公司有关的风险措施依然是传统业务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而传统的管理没有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对风险的管理也缺乏有效性和时效性。
4.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保险公司要面临的困难是投资决策增多,这使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三、经济资本理论的风险管理运用
经济资本的管理已发展成包括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和整体风险度量三方面的管理体系,而经济资本的管理是先进管理工具。经济资本是作为风险评价的重要参照,这在风险管理的应用中主要概括成下面几点:
1.产品的风险评估。应用经济资本的评估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和保险产品,可量化保险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2.公司的资本预算,经济的资本理论要确保公司的经营计划能够正常实施。
3.影响企业保险产品的定价。经济资本的水平能影响到产品的成本,间接地影响到了产品价格。
4.评估风险的限额。若经济资本计算对风险做出一定的回应时,评估的风险限额就会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
5.绩效的评估。经济资本的应用能简化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估的流程,进而可以更好地区服务财务。
四、利用经济资本来管理保险金融的政策建议
(一)注重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过去的保险业务发展具有“轻效益、重规模”的特点,没有实现企业保险业务的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现在的保险公司更重视在保险业务方面的发展之路,业务速度被放缓,积极调整公司业务的发展结构,致力于提高盈利的能力水平,重视业务实现效益和速度的相结合。
(二)发展以保险业为核心的综合经营模式
加强企业的保险业务板块的建设,推动保险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产寿保险盈利的能力。国内外的案例说明,保险业务依然是企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保险业务需要实现健康的发展道路:其一,自身贡献的利润比较高;其二,业务的快速发展为资产管理的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运转资金;其三,提高盈利水平,以此提升企业集团资本的实力,对业务的板块扩展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三)加强后援集中化的建设
后援集中化的建设将会提高投资、保险和金融等板块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度,以此促进交叉销售事业的发展,创新新的产品,创新服务,提高其余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每个业务的板块运营效率,降低其余经营管理的成本费用,促进各个业务单元的协调效益的发挥。
(四)金融板块格局多元化
我国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建立多元的盈利格局时,要注重金融业务的板块建设。基金、证券和信托等的金融机构在直接融资的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快速提高保险金融的集团贡献盈利、整体实力方面有其他业务不具备的好处。我国长久存在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将是未来发挥的必然趋势。伴随着利率市场的改革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间接融资的比率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上升,这将为证券业、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总而言之,目前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方法,总的来说,主要有资产负债的管理、经济资本的管理和经济偿付能力的管理,在这些类型中有想通之处,风险管理方面有殊途同归,而且许多方法都是可以间接或直接利用对风险管理的考核。保险金融企业集团可从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每个阶段对企业风险的承受能力来出发,通过正确风险偏好的指导下,有选择地或者综合地使用一些相关的方法。同时,可以根据相关的专业技术方法和模型的要求,依照集团统一的机制运营系统,依靠现代技术的支撑。实现分析和监测各个资产负债的匹配状况,应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进行管控工作,找到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增值的契合点,实现企业资产管理的各个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晓燕,姚云良.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43(4):74.
就世界范围来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面临增长放缓的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保险业长期发展,保险业面临的竞争态势(包括产品竞争态势和服务竞争态势)也将更加复杂。(一)市场环境变化与财产保险长期发展目前保险行业风险主要涉及到投保人可能减少保险范围并增加自留额,以减少保费成本。从短期来看,由于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中国内部的监管方式转变两大因素的影响,中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幅度在未来几年内不会过高。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财产保险行业仍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同时国内财产保险行业将从短期的爆发式快速发展逐步转换为长期的行业稳定增长、从外延式的以量变为主的发展方式转换为内涵式的以质变为主的行业增长方式、从短期的行业集中发展模式转变为长期的行业竞争发展模式,并更多地会涉及到从单纯的物质保障体系到全面综合性风险管理等方面。财产保险的传统业务会得到持续扩张,将涉及到到更多金融领域的创新,组织结构也会从单一化结构模式转换到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长期来看,中国财产保险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预期是良好的。(二)产品竞争态势随着我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保险客户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将来的做法将是像保险自选市场一样,将每一个部分单独定价,由客户自由组合,而价格也会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相差悬殊。例如,在车险方面制定个性化的费率,将是未来车险的发展方向。在险种方面,将不断有新的险种推出,保障涵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领域,各个保险公司应该抓住各种机遇,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三)服务竞争态势一方面,随着客户收入的提高和投资渠道的增多,客户对于财产保险服务的期望值也日益提升;另一方面,新的财务产品不断推出,使客户对金融顾问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客户需求的不仅仅是一份保险合同,而是理财、生活、休闲等方面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目前,国外保险公司正在倡导实施24×7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呼叫中心等措施,使客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随时都可以与保险公司联系。同时,金融领域合作的趋势日渐明显。由于金融领域内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例如财产保险公司有良好的销售渠道,证券公司在风险管理投资上有优势,银行则对客户在经营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因此这些机构的合作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为客户提供保障、投资、理财方面的综合服务。
行业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
摘 要:内部控制是实现金融保险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不仅能够提高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亦能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内外部相关人员的权益,保证金融保险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并适应外部的监管,最终实现金融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我国金融保险行业正大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在此过程中虽存在着内部控制环境薄弱、风险识别水平有限、内部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内部控制体系将会成为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COSO内部控制框架;金融保险行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212-02
收稿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会计学会2015年度会计立项研究课题“金融保险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庆虹(1980-),女,黑龙江嫩江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险行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金融保险行业的经营对象不同于其他企业,所以对风险和损失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而金融保险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工作职责得到清晰的确立,采用合适的措施,合理的防范公司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使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涵盖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构成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各不相同,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是整个金融保险行业、以及监管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二、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首先面临的阻碍是,内部环境中存在较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一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完善,部门机构形同虚设,董事会的重要职能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二是部分金融保险企业的组织文化没有形成对内部控制的认同意识,对风险的识别意识和现代管理手段的重视程度较低,以新华人寿泰州分公司为例,曾在长达6年多的时间里,挪用诈骗资金上亿元,涉案人员分布在公司的负责人、财务人员、技术部人员和外勤,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影响恶劣。三是公司内对内部控制应作为整体框架的认识不足,部分公司虽在着手内部控制设计,但仅停留在各个管理流程或对其的理解仅局限在会计部门,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完整性。
(二)风险识别及评估能力不足
金融保险企业不仅需要面临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等常规性风险,更需对被金融保险人的投保风险进行管理,所以这对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保险企业其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业务层面,包括市场及销售体系的财务风险、投研体系的法律与合规风险以及运营体系的信息技术风险和运营操作风险等,目前仍部分存在金融保险产品违规宣传销售、客户服务工作效率低导致客户投诉未及时处理、产品开发失败或产品运行困难等可能引发损失的风险事件,需予以关注。
(三)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其涉及的部门较多,对金融保险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持续的监控分析,会产生数量巨大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以一种能使工作人员行使各自职能的形式和时限被识别、掌握和沟通。甚至是对金融保险企业的投保人、被金融保险人、监管者和股东这样的外界之间也必须有有效的沟通方式。金融保险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重视对其畅通信息平台的搭建,为内部控制的信息传导提供有利条件。
(四)内部监督机制效果不明显
通过持续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来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的运行质量的评价反馈,是整个体系里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尚未建立完善,或是岗位设置没有为其设立单独的部门,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很难得以实现;或是人员配置不到位,导致内部监督工作受到限制;或是其工作范围只局限于验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而与其应承担的工作职能不符。这样一来,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环节存在缺陷,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三、金融保险行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完善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关注国际上对内部控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发展,加深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系统认识,让公司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为内部控制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应避免再局限在某个部门上,金融保险企业的相关人员设计内部控制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梳理公司运行的每个流程,来锁定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具体执行时,需保证内部控制的每个步骤,从内控设计到分析再到提出意见以及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审计,都严格执行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还需加强金融保险企业的现代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为内部控制体系营造一个适宜的基础环境。
(二)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强化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是其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贯穿内控目标的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首先,需通过考察、流程分析等手段对风险进行判断、分类和鉴定,在有效识别风险的基础之上,特别注意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风险应对系统的构建。其次,需引入科学的风险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尽量降低经营风险以及投保风险的损失程度。并对风险的发生,能够提出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金融保险企业需提高对日常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活动中产生的信息的重视程度,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为内外部相关人员提供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还需保证所产生信息的质量,避免虚假的或是不准确的信息误导相关人员的判断和工作效率,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甄别来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还可扩展公司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建立受理举报的专门机构及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对相关人员产生制约效用,为避免舞弊提供有效途径;或建立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各部门统一纳入内部控制管理系统,直接在系统内建立内控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为信息的传递提供畅通的上行、下行通道。
(四)强加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主要对内部控制实施流程进行监控,对于金融保险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及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记录内部控制的信息,发现内部控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薄弱环节并深入发掘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改进意见。金融保险企业需致力于开发完整功能的内部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对机构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记录、检测和反馈,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改进更适合的模型设定和关键指标来度量业务情况,合理化对非现场审计、风险评估和日常检测结合利用,有效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建立专业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避免机构内部的其他部门参与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以削弱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破坏内部监督的职能运行,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的专业技术和报告能力,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持续性的监督评价,以保证自身的健康规范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我国银监会、保监会早在2010年就了专门针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准则,可见监管部门对金融保险行业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和系统认识,营造合适的内控环境;需强化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以实现持续稳健发展;需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机制,以保障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最后由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管理进行持续性的反馈评价。因此,通过全面实施内部控制,来提高金融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保险企业合规、稳健经营,金融保险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大力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