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收获和启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教育的收获和启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教育的收获和启发

篇(1)

一、营造劳动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老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做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以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不等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参与学生讨论,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2)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手畏脚,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是一个知识和技能掌握转换和运用的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清晰的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人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农村劳动,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我们有机会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有效利用课堂,落实劳动教育。在学校除了通过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外,充分利用晨读课和班队会主题课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比如教师节来临,学校大队部统一制作劳动内容《老师您辛苦了》;三八妇女节来临,学校统一劳动内容:献给妈妈的礼物。我们应该把空间留给孩子,为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使其互相交流,互相提出具体的建议,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从而有效地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耐心指导劳动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好的,关键在于在理论教育的前提下,还要抓好劳动实践,因为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在长期坚持不懈地劳动实践中磨练和沉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础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享受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收获。比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今天我当家”“劳动多快乐”“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劳动技能比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对劳动的浓厚兴趣。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篇(2)

(一)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紧密联系相伴的帕夫雷什中学,他以这里为教育的基地,使这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拥有了优美的育人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充满创造性地将教育思想与具体的环境有机结合,他主张让儿童回到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田园教育是对情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尤为重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因为有情感,人会自觉地投入,获得很大的动力。同时,情感的发展与学生将来发展成才的目标导向、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成绩都是成正比的。基于这一点,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教育的感染力,从而收到培养学生做人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效果。

(三)田园教育是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教育手段,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臻于完善的劳动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个性,它是蕴涵无限威力的教育源泉。在即将成年之前,就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这意义是非常大的,这个自我意识也就是个性形成的实质所在。

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思想中我们的农村教育可以得到的启示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一味的向前看,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缺乏自己的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就是为农村教育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在真实的开放的自然中构造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开设了一系列到大自然的思维课,“蓝天下的学校”、“我们的幻想之角”、“大自然——健康的源泉”。在大自然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健康,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让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如:丈量土地、农药配制等。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带动一方经济,也许他们还可以带着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通过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和机会,从而使学生在德育,美育,智育,体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到十年级的毕业生,人人都从事两种或三种劳动。人人都在劳动小组里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劳动技艺,到毕业时,他们往往以拥有方面的技能而自豪。大地上的劳动让他们收获了荣誉感,他们为自己的劳动而自豪,而这种自豪感正是我国农村教育匮乏的,他们甚至是自卑的,这就需要一个转变的平台,一个让学生为自己劳动而自豪的赞美。

但是我们对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你就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由于社会及其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农村教育总是教育孩子们要离开农村,逃离农村,从没有教育孩子留下改变农村的现状,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生疏的,远离农村的,他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就是讨厌甚至鄙视、冷漠的。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农民,包括农村的教师,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在看待自己的文化根基,趋附城市教育,用羡慕的眼光看待城市教育。于是,农村教育出现了妄图用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并且乡村教育也追求城市化,即把城市教育的全部理念、模式和手段通通移植到乡村来。然而这种移植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农村教育要达到城市的水平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篇(3)

职业教育中,创造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鸡尾酒创作是调酒师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调酒中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普遍缺乏创新实践经历,因此,构建以创新实践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实践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并从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项目教学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项目教学法进行鸡尾酒创作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创新实践完成项目任务。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最大优化。其教学的高效性主要表现在:

1 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鸡尾酒创作项目教学一般需要6―8个课时完成,教学需要有实验室、调酒用具、实验酒水等。鸡尾酒创作的步骤是:立意、选料、制定配方,调制、装饰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每个步骤设计成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和每个实验步骤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帮助,并通过用多种途径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任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需要经历学习模仿发现创新创造等过程。鸡尾酒项目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有收获。例如:在“立意”的环节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选料、制定配方”的环节里,学生会更加熟悉基酒与辅料的搭配和比例关系,能够根据酒的密度的不同来设计鸡尾酒的形态;在“调制、装饰”的环节里,学生会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调和几种香气和口味近似的酒;应用色彩原理进行配色、调色;会根据酒杯的特点、容量、形状来设计鸡尾酒的造型;会制作形状各异的杯饰来点缀鸡尾酒……。这样的教学,在时间、实验、资源等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能够获取更多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具有美学活动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鸡尾酒是集色、香、味、形、意为一体的艺术饮品,学生对鸡尾酒这种感性而具体的审美对象能够产生自主欣赏,自主创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鸡尾酒的色、香、味、形、意,让学生从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理上去感受鸡尾酒特有的诗情画意,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经历了对美的发现、欣赏、体验和创造之后,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美的熏陶下进行创作,学生能够把多种美的元素融入自己的鸡尾酒作品中,使之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鸡尾酒创作可以说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超越、自我欣赏的美学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美好事物通过创造变成抽象的、可以品尝的艺术,能够让学生通过设计、欣赏、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美学原理分析,鸡尾酒创作实践活动具有美学活动的超功利性、主体性和感性的特征。这种具有美学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具有突出的成效。

3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的创新能力是通过创新实践过程和创新实践活动体现出来。人的创造范围是由人对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所决定,想象力是人们思维是否具有创造力的标志。鸡尾酒创作中,立意(创意)是鸡尾酒的灵魂,好的立意能够让人进入美的境界。在教学中,教师会营造一种自由的想象空间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浓缩成一个好词、一个佳句,再用酒的色彩、口味、质感、状态等来表现一个画面,一种景象,一种思念,一个故事,一个愿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命题的情况,设计一些话题和学生讨论来帮助学生确立创意。例如:1.《那片海》: 清晨我漫步海边,看到……,听到……;2.《守望爱情》:盛放薰衣草田野,紫色是……;3.《新感觉》:雨后的林中,清新的味道来自……;4.《灯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5.《高原明珠》:绿色象征……;6.《花季》甜味是一种……的感觉;7.《初恋》:酸味代表……等等。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确立创作主题,通过情景描述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语言撰写特色酒事,使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美的方式表达自己创意。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立意不高、主题雷同,缺乏个性,酒语枯燥等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鸡尾酒创新层出不穷,成为人们喜爱的时尚饮品。这种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的饮品,在体现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方式上具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各地风俗习惯、餐饮文化、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对学生进行创作启发和指导,会使学生的创作更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使师生的智慧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成果,这会使教学效益超越了课堂的范畴。

4教学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项目教学的组织主要是以小组学习为单位,学生需要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才能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分析项目任务制定操作计划进行操作实践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形成自创作品评价项目成果。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鸡尾酒创作的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构思主题,如何制定和修改鸡尾酒配方,如何撰写特色酒事,如何推广鸡尾酒等。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如何应用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和创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有创新的灵感,创新的思考,会在学生的创新中得到教学启发,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去创新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

项目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相长,鸡尾酒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需要有完善的教学实验设施,需要教师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实践经验,才能把握好教与学关系,把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的目标。希望这种教学方式能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篇(4)

古人曾言:化风成俗,基于学校;兴贤育德,责在师儒。可见,教师的品质是影响儿童品格的重要因素。孩子年龄小,好模仿,教师必须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起到表率作用,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他们,激励孩子们团结进取,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园要求教师对照《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找差距,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及班级管理水平。春风化雨,教师的语言和煦温柔了,对孩子的关爱细致具体了,幼儿也养成了尊重关心他人的习惯,与人交往自然融洽。如果教师习惯于大声斥责,对孩子态度冷漠生硬,这种教学效果则是永远不可能得到的。

二、针对幼儿特点。确定幼儿德育内容

幼儿处于人的初始阶段,而德育作为“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懂礼貌、有情义,有是非标准,从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而幼儿知识经验少,可塑性、反复性大,是非辨别、行为控制、生活处理能力差,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依恋性强。他们的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必须全面、规范、层次:系列、先进,就幼儿园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单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教育,培养孩子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而应该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共处、同情、关心、竞争、分清是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形成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行为品德。我们认可西方教育学的一个观点:在今天情商培养比智商培养更为重要,因为情商高的人更易与人相处融洽,也更易于成人后的事业成功。我们强调教师们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机地将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面向全体,注重个体差异,使每位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每周一是我园幼儿的“分享日”,在这天早上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喜爱的食物、玩具带到园里和同伴们分享,把自己的快乐充分传递给每一位小伙伴。一个小小的“分享活动”不仅稳定了孩子们每周一入园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与同伴们交流、交换的过程中,孩子们团结协作、相互照顾、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有了分享活动,孩子们不再孤独、哭闹、自私,充分体会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的德育工作

(一)德育与物质环境创设的结合

人与环境密不可分,幼儿园是孩子探求知识、接受知识的场所,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教育的效果,物质环境的美化有助于幼儿保持健康向上的品格。我园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在园内的走廊、过道、教室等场所纷纷布置了突出团结互助、文明礼貌、爱祖国、爱家乡、尊敬长者、不怕困难等图案,倡导“墙饰与孩子对话”、“孩子参与教室布置”等思想,使孩子深受感染和启发。在“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布置中,我园各班教师充分利用家乡特产、风景区等本土资源,组织孩子们春游和实地参观,收集“信阳毛尖”茶叶包装、图片,让家长提供孩子在家乡风景名胜区游览的照片、门票与纪念品,让孩子对信阳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之自豪。孩子参与形式多样的环境创设活动,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令德育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与精神环境创设的结合

和谐融洽、充满爱意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孩子产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离开家庭、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我园要求教师要像母亲一样去悉心呵护、关爱、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久而久之,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他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形成。九月十日教师节的早晨,不谙世事的孩子们手捧五彩缤纷的气球、鲜花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亲爱的老师送来了一份祝福、一份心愿、一份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崇敬,在充满爱的精神环境中,孩子们的品德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无私纯洁的爱深深地打动和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和家长。

(三) 德育与常规教育的结合

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日常学习、交往、生活的语言、举止的规范教育。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较弱,这“归功”于有些家长的包办代替太多,干涉太多。针对这一现象,我园小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给每位新入园的幼儿量脚定做了一双特制的“鞋”,即在小朋友睡觉的小床前地面上粘了一双小脚丫形状的贴纸,这样每天孩子们在好奇的比试实验中不知不觉地把脱掉的小鞋子规规矩矩地摆放在这个鞋印上。这样的习惯控制方式不仅帮助孩子们纠正了鞋子乱放、正反难辨的不良习惯,又免去了老师们反复指导的繁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条理清晰、规则明确、观察细致等良好行为模式。

“争做合格值日生”活动一直是中、大班幼儿最热衷、最乐意参与的活动之一。本学期我园除了开展正常的班级值日生所熟识的工作以外,还添加了“我是快乐的小农夫”种植活动。在绿莹莹的室外草坪上,我们给每个级段教研组分了一块“责任田”,以教研组为单位,自行安排种植计划,鼓励让孩子们参与种植活动中,和老师们共同商议、确定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分配种植人员及工作?怎样做观察记录?记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获得了什么经验等等,真正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使他们通过切身的劳动常识、实践过程中无意识地更加热爱班集体,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同时更加珍惜劳动果实,理解劳动者工作的艰辛,明白收获的来之不易,体味收获者的喜悦。在实践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观察者,不同形式的记录着。他们把希望种在土里,把理解留在心中。这种积极的效果还延伸到园外,家长们来园纷纷反映:“我的孩子突然间懂事了,在家里也更勤快了。”“我的宝宝愿意帮助我做家务了,更愿意参与我们的家庭活动了!”这些活动弥补了城市儿童农村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点滴细微处。达到了全程介入却无痕无迹,凸现了德育教育自然生动的特点。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87-02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每个人都需要音乐,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人才的艺术素质决定整个民族的素质。抓好音乐教学从小做起,它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都深切感觉到音乐教育的重要,这对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实在是一种幸事。然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热情,甚至一些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反感。很显然,我们的音乐课和学生心里期待的那种音乐课是不合拍的。为了找到学生期待的那种教学方式,我和许多同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课下与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一些感悟:

一、化繁为简,用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记号

众所周知,音乐课是一门技术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的学科,双基一定要扎实。只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好了,学生才有可能学好音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笔者会通过化繁为简的形式,用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记号。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唱好歌曲,这一点毋庸置疑。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音乐记号讲了好多次总有一些学生记不住,张冠李戴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音乐记号,我用了多种方法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一次陪幼儿园的女儿看幼儿识字的动画之后,我发现女儿能把动画片里的歌谣背下来,并且根据歌谣认识了许多字。得到这个启发后,我把反复记号编成了顺口溜:“四条竖线两边站,中间点上四个点。歌曲里边看见它,这个地方唱两遍。”令我没想到的是,用这个顺口溜讲完音乐记号的一个月后再次提到这音乐记号的时候,几乎这个班所有的学生能都准确地写出反复记号,并且知道反复记号的作用。后来,我把其他的音乐记号也编成了顺口溜,在不同的班级里做了尝试,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此,把一些以往讲起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成了我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借力用力,让学生充分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每首歌曲时,不论学生还是我们教师,都不满足于只把这首歌唱正确。理解每首歌曲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从歌词入手是比较直接的,也是相对容易的。其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意境,让他们同歌词之间产生共鸣也并非易事,为此,我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体味歌词上。如在讲《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逐句讨论歌词的含义,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把这个组对歌词的理解用诗词朗诵的形式展现出来,接着让各个小组之间再讨论甚至是辩论,最终确定朗读歌词的情绪。在学会歌曲以后,我给他们讲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抗日故事,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些电影的片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个个热血沸腾,演唱效果好得不得了。又如我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让每个学生根据歌词画一幅画,然后让一些学生结合自己的画说说对歌词的理解。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让他们闭着眼睛唱这首歌,然后问他们在唱歌的时候眼前有没有出现自己所画的那个画面。在这样的闭着眼睛体味画面的反复演唱中,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小的收获。

三、蹲下身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体味歌曲的内涵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首歌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教学并不像数学的加减法那样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仅封闭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会因为反感这个老师而反感音乐课。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歌曲的理解也并不十分准确,有时候学生的一些想法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在课堂上会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谈探讨交流,甚至在有不同见解时会和几个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保留意见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一些同事曾经劝过我,这样下去会降低自己的威信,看他们的表情,大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架势。我却不这么认为,而事实也最终证明了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我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我向他们举了“白旗”而看低我,而是越来越尊重我了。

篇(6)

紧挨强戒所大门左侧有一小块菜地,几名戒毒人员正在劳作。崔新华说:“他们从事的都是简单的种植活动,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快乐。以往,吸毒人员的来自于,强戒所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让这些人摆脱旧认知,重新树立正常健康的价值观念。”

戒毒人T的作息非常规律:6点,伴随着音乐起床;6点20分,全员集合,在民警带领下,集体高唱戒毒主题歌曲,到户外操场进行队列训练;早操训练完并吃完早餐后,上午8点半,管教民警按照既定方案,对戒毒人员分别开展心理、认知、行为等治疗课程;11点半,午餐午休;下午1点半到4点半,开展生理康复锻炼、康复劳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的矫治课程;下午5点半用晚餐;晚上7点,观看《新闻联播》《法治进行时》等时政法治节目,或进行文体活动;晚9点半熄灯就寝。

管教民警冀杨说,戒毒人员入所前,往往作息没规律、饮食不定,而强戒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戒毒人员适应“八小时睡眠、八小时静思、八小时教育管理”的规律化生活;这样,戒毒人员的健康和精神状态会大幅好转,戒毒的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也都得到显著提高。

强戒所有一间名为“橄榄叶”的戒毒教育工作室,由冀杨负责。冀杨将认知心理干预疗法在戒毒实践中推广和应用,帮助戒毒人员重视荣誉、重塑品格。冀杨表示,在工作室里,民警们凭借对每名戒毒人员的了解,挖掘和分析他们的故事,让参与者收获更多启发和思考。同时,他们还特别安排家庭教育环节,帮助戒毒人员体会家人的爱心和付出,唤醒他们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意识。如今,橄榄叶工作室已培养出好几位表现优秀的戒毒人员。强戒所还有一间书法绘画技能培训室,22岁的戒毒人员小丁(化名)常在这里创作。小丁从小喜欢绘画,辍学后成为文身师,收入不错。4个月前,小丁在酒吧吸毒被警方当场抓获,送进戒毒所。小丁说:“刚进所时常失眠,情绪躁动,适应不了没有的日子,通过治疗和矫正,逐渐适应了,性情也平和了。”小丁说,很想念家里的父母。“爸妈说我还年轻,不会因为我犯了错误就放弃我,他们盼我早日出去,重新找回我自己,好好工作、生活。” 小丁委托《方圆》记者转告外面的青年朋友,切莫沾染,不要交有嗜好的朋友,千万抵制的诱惑,不要低估的破坏力。

除了心理治疗、绘画,强戒所还让有音乐爱好或表演特长的戒毒人员创作歌曲、舞台剧、小品等,帮助他们戒除心瘾、重拾自信。在急救技能培训室内,6名戒毒人员在医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徒手心肺复苏动作。“戒毒人员学会一些实用的急救技术,直至最终取得应急救护员资格认证书,助人也助己。”崔新华说。

教学医师说,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身心都受过一些伤害,机体抵抗力下降,在强制戒毒期间最易发生晕厥、心血管病、癫痫等急症及意外伤害。戒毒所从每监室选择一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岁以下、日常期间表现好、剩余监期短的戒毒人员,参加应急救护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工作由具有医生资质的管教医师主抓,围绕戒毒人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突发疾病和意外状况的初步处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课程中,管教医师会进行现场模拟示范,引导、指点戒毒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实际操作。

篇(7)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大学在校生人数,高职学生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95后学生已成为主流,总体来说是他们思想素质积极向上、稳定健康,但这部分学生生长环境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展开,互联网急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不良风气和独生子女的客观现状,使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极具时代性的性格特征,如思想信念淡漠、政治素质不稳定、道德素质较低、易受外界影响等。加之高职学生在高考录取层次中排在后面,部分学生还呈现出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散漫等不良品行。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借鉴美国服务学习的先进教育理念,引入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人不感激,对事不负责,对己不要求,对社会不关心的态度,培养高职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一、服务学习引入的理论依据

服务学习最早兴起于美国,并得到香港、台湾及国内广大教育学者的认可。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不同的学者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不同阐释。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中给出的定义是普遍被大众接受的:服务学习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服务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大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其在促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社会实践技能、提高公民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从教育学理论来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活,学习要真正融入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悟知识的意义。受杜威教育理念的影响,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获得发展,从“做中学”,从书中学,更从社会中学。

二、我校服务学习实践课程运行模式

我院在推行服务一学习时并没有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具体做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安排、组织结构及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理念,从以下方面展开,开创了一套适用于我们的服务学习方案:

(1)系统管理,统一推进

我院的服务学习主要以校园清洁打扫为主,为深化学习内涵,我们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能力,按照服务校园与师生、服务专业与行业、服务社会三个层次,将学习、生活场景纳入服务范围。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为保障服务学习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院专门成立服务型学习指导中心隶属于学生处,由学工办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并从各校区学工办抽调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多年的骨干教师、辅导员参与到管理过程,集中管理、统一实施,组织上有保障。学校规定服务学习以“大一”为主,必修2学期,0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期末考评不合格者需重修,仍以环保劳动教育为主。

开展服务学习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清洁工具购买、宣传动员活动开展、学期末表彰奖励,服务学习项目工作人员工作酬金及因工作产生服务费用等,因此学校计财处划拨专门经费给予支持。方法上给予指导,组织上给予保障,制度上给予规定,资金上给予支持,一些系列资源保障了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能够落到实处。

(2)全员参与,积极动员

学生只有普遍参与才能使每个人都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在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感受中,逐渐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因此学校强制性要求全体大一学生参加服务学习,否则德育分不合格影响毕业。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服务学习课程的内涵并不了解,片面理解为劳动实践,弱化了服务学习的意义。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在教师、辅导员、学生各个层面做好动员,让大家认识到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做了三方面动员:一,在新生学前教育期间,召开全体新生服务学习动员大会,让学生了解服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各分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给学生进一步动员,同时进行相关劳动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三,日常工作中加强服务学习的宣传和过程记录。我们留心学生每一个服务瞬间,每一个文明举止,每一次心灵触动。真实记录,及时宣传总是能感染并启发到学生,让学生对服务学习产生认同。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服务学习中心制定详细的服务学习活动实施细则,如服务学习项目如何开展,服务区域、小组的划分及相关职责,具体的开展时间、地点,如何进行监督、考核等。

(3)科学考评,适当激励

考评是服务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是服务学习能否延续进行的保证。考评由学生自评、班级评分、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既对服务学习的项目管理和运行直接指导,也对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做详细记录。评分标准如下所示:

出勤及表现由服务学习中心的监督部门评分,包括平时出勤、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工作成果及能力由班级根据学生服务成绩,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团队能力,每月实践活动中表现等综合评分;总结报告包括参加服务情况,个人收获和体会,以及课程学习后对“服务”的理解。

同时还在全校范围内对服务学习标兵、服务学习先进个人和服务学习优秀督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获得相关证书的同学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备案,毕业优先推荐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

(4)开展特色,分享总结

学校在推动服务学习转型,希望在原有制度下,扩大到与服务性社团活动及专业课程结合的多元课程的合作与融合。除了平时的校园打扫,我们每个月会集中组织一次服务学习特色活动,这种活动或与专业相关,或是提高素质的通用性能力训练,也有专门性的服务技巧和方法座谈。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将服务与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服务中学习或提升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每月特色活动结束后,我们召开总结分享会。一方面,教师和监督部门会对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参加下一次服务的动机。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就服务内容进行反思,比如通过在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和督导检查活动中,让学生反思当前的社会公德现状,大学生如何提高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如何在实践中确立等。学生在反思过程中经验升华为理论,增强了对思想理论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告知、感染大家,让更对学生认同服务学习。

三、服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及意义

我院开展服务学习实践教育已有五年,并将长期深入开展下去。服务学习能够持续开展原因在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主体在行动之后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实现了目标效果的互惠共赢。

(一)对学生成长来说

1.增长了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环境,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程度的机会。同时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堂上未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对学习的渴望,拓展自己知识面。

2.提高了综合素质。据调查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情况与服务一学习项目的持久性紧密相关。而我校的服务学习要求执行两学期,正是强调实践的持久性,学生通过持久的服务劳动,使得吃苦耐劳、爱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理念不断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格。实践证明,经过一年的服务学习,学生们更懂得尊重他人,能更懂得爱护学校环境,更具主人翁意识。其次,服务过程中要与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安排活动,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在解决问题时锻炼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处事应变能力。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服务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使得他们更加关心社会、主动帮助他人,逐渐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有助于学生成为主动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二)就学校教育来说

大学的本质不仅是传授和研究学问,它还承担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服务学习过程中,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塑造,符合学校的育人观;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规划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了校园民主氛围。

(三)就社会发展来看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文化,有生存能力和谋生技能,更要讲文明,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公德心。学生通过服务学习和反思过程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逐渐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自觉把个人理想的实现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结合起来,使得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学校形成的这种价值观会对行为产生控制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约束并规范人的行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

四、我院服务学习育人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目标

我院服务学习的开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师资力量、管理模式、地点环境等限制,深入发展仍面临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转型。

(一)缺乏理论教育,科学的课程设计

我院开展的服务学习虽目标和要求明确,也有集中的宣讲、培训。但从效果来看,学生为了任务而服务,忽略了劳动过程的意义以及合作的收获,思想上引导不够,理论教育不足,减弱了服务中学习的效果。应该有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培训,并且配置专业老师指导。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并在服务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树立”社会即课堂的”的教学理念,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服务一学习理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和巩固。

此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服务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前提。科学的设计应包括:一,充分准备。准备是整个服务一学习的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准备工作需要分析现有的资源,包括学校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师资配置、学生能力等。二,考察评估。走出教室到周边社区去考察,发现课程与社会相脱节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改革课程教学,评估最适合理论实践,最适合学生操作的服务项目。三,制定服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确定服务方案,在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后教师再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指导和帮助。四,培训。高校应将服务学习纳入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

(二)服务形式单一,育人效果受限

服务一学习是一种将服务与学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校服务学习以校园打扫为主,虽涉及到与专业相关内容,但没有体现学生兴趣的差异性和专业优势,整体来说服务的多与专业结合的少,忽视学生自身的参与动机和需求,无法形成有力的鼓励机制。应借鉴其他学校服务学习模式,开展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社区活动,由劳作教育向通识教育模式转型。比如医护分院的学生可以联系社区或老人院进行常规检查、推拿按摩等服务活动;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到扶贫村帮助村委会测量土地、住房面积等服务活动,帮助贫困村完善资料摸清底实;旅游的学生可以联系周边景点为做义务导游介绍;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舞蹈教学、英语启蒙教育等。总之,服务一学习的内容与学业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成效就越大。因此要拓宽服务渠道,保证服务活动的多样化、专业化,将学生参与服务的学习提升动机及社会需求完美结合。

要提高育人效果还应注重反思环节,如果没有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那么学生很难从服务经历中总结学习经验,也很难将学得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在社区开展服务后回到课堂的指导,引发学生对服务过程的所见所闻进行反思,并提出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篇(8)

  时光如梭,岁月荏苒,很快,我们的寒假生活结束了。为了给更多想展示自我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同时丰富同学们的假期生活,通过校领导的精心策划,我们的“缤纷的冬日”寒假主题活动圆满结束。

  在学校的大力宣传下,在家长的支持鼓励下,学生们热情高涨,都积极踊跃的参加。

  在本次寒假主题实践活动中,一些优秀的作品博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了解到有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们能展现自己的特长,结合自己的特点,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说对这种主题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获奖的选手对自己更加坚定了信心!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展示了我校学生独特的风采。我们将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学校的科技文化建设再做新的贡献。通过此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开阔了眼界,也得到了不少启发,也接触了新事物学到了新知识。

  寒假活动总结范文最新2022

  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教办要求,严密组织,广大干部教师本着“为学生成长负责、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宗旨,通过登门访问、优秀教师、学生、家长表彰工作,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为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为切实巩固成果,把活动传承好,我校及时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安排

  1、高度重视。让每一位教师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是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家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自觉行为。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对班级学生都作了具体分析,改变了以往只走有问题学生家里的做法,家访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取得更好成绩为目的。

  2、以家访促家教,用耐心换诚心。家访时,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家教的方法、学生的特长、发展优势、教师的期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及打算。这样的家访没有了抵触与推诿,避免了以往家长、学生一听老师要来家访就认为是来“告状”的心态。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家访成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最好一种形式。教师们用自己的耐心、诚心,换来了家长对教师、学校的诚心。

  3、重点家访“学困生”和“家庭贫困生”。每个学期学校对各班的“两困生”都进行排队摸底,教师们放弃寒假的休息,冒着严寒,每到一家,老师们都详细地向家长询问了家庭经济收入、身体状况、了解困难的具体情况,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表示学校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困难,使他们的子女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家访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次访问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家长了解了学校的教育政策、教育情况以及为提高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2、家校之间加强了沟通,形成了共识。

  3、学校和教师形象有了新的提升。所到之处学生家长热情接待,对教师牺牲休息时间家访表示感谢。

  通过本次家访扩大了我校在社会的影响,加强了家校联系,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面对家长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认真对待,及时研究、布

  置整改,并电话反馈,取得家长的理解,达成了家长的共识。本次家访主体上围绕着:对家长拜早年、听意见。对学生说亮点、指不足,多鼓励、勤家务。

  总的来说,此次家访在促进家校共建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必要沟通。架起了一座以“促生成长”为基点的友谊桥梁。

  三、家访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类似的情况很多。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家长误认为孩子很聪明,回家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不能这样,会不会是老师的教学存在问题或着不够关心孩子。实际上家长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我们在家访中交谈起这个问题时,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下子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希望一下子能解决问题企图一劳永逸。

  第四,父母与祖父母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

  四、工作反思:

  本次家访家长对于我校提出了以下问题,简要概括为:1、应进一步对后进生的补缺。2、望学校多培养孩子动手能力。3、要关注学生平时学习。

  4、个别教师作业量大,检查批阅不及时。

  5、希望学校多多在英语学科上想想办法,提高孩子们的英语水平。五、今后工作打算

  (一)开学后召开家长会,总结表彰优秀家长及家访优秀教师,指导家长克服家庭教育弊病。

  1、家长要严格要求和抚爱相结合。

  2、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条件。

  3、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平常家长要多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

  (三)、学校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书面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勾通,协调做好教育工作。

  家访在老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心灵彩虹。一家家真心实意的热情接待,一番番和风细雨的情感交流,一场场深入人心的亲密接触,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开展好家访活动,用爱心播撒崇高师德,传递人间真情。

  寒假活动总结范文最新2022

  为使学生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大队部设计了寒假生活记录表,安排了多姿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寒假期间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全体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跳高、打球、跳绳、跑步、溜冰等,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身体素质。

  2、为增强学的文学修养,拓展同学们的知识层面,学校建议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论语》等有益的书籍,我校不少学生在寒假期间不忘阅读课外书籍,做到了学有所获。像韩泽璇、秦丽娜、霍锦程、秦建鹏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五年级45名同学阅读课外书100本,写读书笔记90篇。此外,还有许多同学每天还坚持读英语半小时。通过广泛的阅读,同学们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

  3、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我校鼓励每一位同学在寒假期间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在寒假期间,有很多同学动手动脑,使自己的构想付诸实现

  4、储蓄“压岁钱”方面,我班大部分同学都做得非常好,同学们把压岁钱攒起来买学习用品。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40-0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明确指出今后语文教学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个建立在“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要求,提法新颖本质却不新鲜,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的空降,其实在我们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是有迹可循、有案可学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实“语用”目标呢?

一、认知语用――透视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引领孩子们从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语向规范的书面语言转承习得的任务,更是引导孩子们“亲近母语,推广阅读”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台。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树立“大语文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语文课本为凭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阅读的实践活动,更是一个推广无限的儿童阅读的践行阵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语文能力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堂教学是语文能力训练的练兵场,会聆听、乐表达、多诵读、勤练笔,都是儿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写所见所闻、写所思所想,用语言叙述自己、描写世界,就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非要靠学生亲历亲为的实践不可。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注释①)一是感受的实践,通过感悟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感悟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学会言语的表达,并在表达中运用,从而获得理解。这种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实践,就是运用,即语文课程的最核心目标――建构言语能力。

这层层包裹的“同心圆”,不仅揭示了语言能力各层级的关系,更是通过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昭然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正如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一书中所说:“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

二、落实语用――穿行层层包裹的“同心圆”

基于以上能及递进的“同心圆”的设想,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在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联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语文教学的感悟和训练,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在对话模式中和谐并存。

1、立足语文,坚持创设语言情境

(注释②)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脱离了语境的“语用”教学枯燥无味,会陷入机械训练的泥沼;盲目运用多媒体情境替代语用情境,则让言语训练陷入裸奔的尴尬境地。

(1)言语渲染拓展语用空间

语文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情境会创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语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和指导朗读的好办法。如教学《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时,我是这样层层深入:

师:(先借助课件中图片引导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满天。

师:带上你的所见读一读句子。(指名朗读)

生:我从看到天上的云很黑。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黑沉沉。

师:(指名朗读)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语?

生积累:黄澄澄、红彤彤、白茫茫、绿油油、白花花、红通通、紫莹莹……

生:我还看到了云很厚。

生:我看到云很低,离我们很近。

师:(朗读指导)这样黑沉沉的乌云,铺天盖地地向你压下来,你觉得――

生:很闷,快喘不了气。(指名读出自己的感觉)

师:这黑沉沉的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它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方压下来,你觉得――

生:乌云来得很快,很闷。

师:就请你把这种来势汹汹的感觉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时,满天的乌云只需几分钟就让整个天空变得像夜幕降临,藏在乌云里的电荷就要炸开了,雨点儿都有点迫不及待了。(齐读)

教师通过语言上的引导,创设了乌云压顶的语言情境,不仅从句子中摄取了“满天、黑沉沉”等关键词语,还积累了ABB式表示颜色的词语,并在教师描述性语句的渲染下切身感受到乌云多、黑、厚所带来的“闷”的感受,从而使指导朗读悄然地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再现那情那景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看图学文,联系图画和生活实际观察理解,再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将轻轻松松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第4、5自然段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设计:(1)要到了自己的东西,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4―5自然段,用线划出来。(2)“把土翻松”什么意思?请用动作演示。(3)询问孩子:你感觉怎样?它翻了几次?隔了多久?(4)“常常”这个词语在哪里见过?近义词是什么?(5)小白兔辛苦吗?你看出小白兔是个怎样的孩子?此方案的实施,有令人惊喜之处,比如在动作的演示中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劳动的辛苦,然而教学过程的呈现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的简单体会中,孩子始终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劳动教育和朗读效果。

其实,这正是语境感的淡薄,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苍白无力。如果将案例修改如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1)小白兔要到了菜子,回到家是怎么做的?快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圈画出小白兔的行动。(2)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到太阳高照,小白兔满头大汗。)(3)创设劳动情境,小白兔种菜可用心了!有时天蒙蒙亮,小白兔 ;有时烈日炎炎,小白兔 ;有时太阳都要下山了,小白兔还是在 ……(4)孩子们,这就是“常常”。我们也来一起“把土翻松”(动作演示),你有什么感觉?可小白兔都坚持了下来,在菜地里时,它心里会想些什么?(5)你想怎么夸夸小白兔?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片断就展示出小白兔的勤劳和要自己种出白菜的决心,对文末中心句的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起到踏雪无痕的铺设作用,孩子们读起来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言语、表达想法。

《雷雨》一课两次设身处地揣摩小蜘蛛的内心:雨前,小蜘蛛,你为什么要从网上垂下来逃走?雨后,蜘蛛再次坐在网上,这个织网高手可能在想什么?《酸的和甜的》一文在引导观察描述葡萄架下的狐狸手舞足蹈、转来转去,想吃而不得的馋样后,再让孩子们想象狐狸此时的心理想法……这样的图文结合说话练习,都是难能可贵的语用点的挖掘。

“语境是以活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语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灵动的语言创设出来的语言情境,才是真正散发着语文味的情境,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语用能力。

2、立足实践,坚持巧仿勤练

低年级的文本简单浅显,挖掘文本语言特点,要采用多种方式丰富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崔峦指出:“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

(1)品味词句,积累语言文字

词语教学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释③)要使学生不仅能够依据文本理解词语的确切意义,而且能够依据与文本相类或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词语的正确用法,体会用词的精当,丰富自己的词汇。如《两只鸟蛋》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可先联系生活理解“焦急不安”:你要是放学了没有回家,妈妈会怎样?再引导想象:此时鸟妈妈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接着让孩子用词独立说一句话。这样的步步为营,词语已经深深地刻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了。《画家和牧童》一文中引导学生找到三个近义词“夸赞、赞扬、称赞”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性。送给学生词语,充实词语库“惟妙惟肖、神来之笔、栩栩如生、妙笔生辉……”之后,再用上词语夸夸戴嵩的画作,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丰富语言生长点的妙招。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运用中不仅快乐地积累了词汇,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2)举一反三,增值文本语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用能力的提升必须在自主的语用活动中实现。”找准文本中语用能力的增长点,以教材为范例拓展语用空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在执教《荷叶圆圆》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品味动词的精妙,特别值得学习。先指名学生做“眨”的动作,再启发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晃起来,小水珠觉得怎么样?不仅舒服,它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再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小水珠的快乐。余下的段落循着“发现动词――想象体验――感情朗读”的方法教学。

拟人化动词的使用,是这篇儿童诗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刘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这一独特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接着,自然而然地进行动词模仿练习,荷叶的好朋友不止这四个,小蝴蝶也来了。引导填空:

小蝴蝶 在荷叶上, 。

在荷叶上, 。

值得一提的是,句式的训练并未止步,最后的句子仿说更是激活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帮助学生意会语言表达的内在关联,引领学生实现了“语用”最大限度的增值。

小蝴蝶 在荷叶上, 。小蝴蝶落在荷叶上,跳起来优美的舞蹈。

小雨点说:“荷叶是我的 。”小雨点打在荷叶上,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着欢快的鼓点。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只有守住“语用”意识,穿行在层层包裹的“同心圆”,才能漫溯向语言运用的更深处,才能发挥语言实践的智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所需的实用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1.1 激发兴趣,进入自主学习之门。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

1.1.1 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1.1.2 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理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1.2 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2.1 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1.2.2 思维环境要扩散。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 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哟理,言之有据,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1.3 优化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学习效果。

1.3.1 更新评价观念。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揉和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1.3.2 完善评价方式。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 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的说来,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1.4 和谐的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2.1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2.2 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我生活在社区中,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区有家一样的感觉。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又如,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这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社区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发生在自己社区的寒假里故事。在活动中,我注意到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他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2.3 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上一篇: 银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下一篇: 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