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3 16:46: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战略目标,创优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促开放、促引资、促招商、促发展,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平台。 二、视察内容 (一)视察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二级单位为创优经济发展服务情况。 1、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和有关优惠政策的情况; 2、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服务的承诺是否兑现,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违法责任追究制是否落实; 3、推行“一站式”办公情况; 4 、应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的项目是否全部纳入,是否存在双轨运行现象; 5、审批项目收费是否合理,程序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标准执收执罚。 (二)与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 1、看各职能部门服务是否到位; 2、看市场准入环节是否存在设关设卡,索、拿、卡、要等问题; 3、是否有乱作为和不作为现象; 4、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意见。 (三)对妨碍经济发展个案的处理情况及跟踪监督情况。 (四)对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揭示原因,提出对策。 (五)视察县城市容环境整治情况。 1、主街道卫生及市容市貌情况; 2、广场路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鲍竹路出口路、北门沟口路治理情况; 3、城区集易市场建设及管理情况; 4、纵横大道规划及建设情况; 5、征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对市容环境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 6、视察城市监察大队、环卫所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情况。 三、视察方法和步骤
本次视察采取查、谈、看、听的方法进行。
查:调查执收执罚单位办理行政审批行为是否合法,程序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定费行为、罚款管理是否规范,行政审批收费、罚款是否进入财政专户。
谈:召开民营业主、纳税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座谈会,了解职能部门服务情况。
看:看执收执罚的文件依据,了解执收执罚行为是否规范;看主街道、广场120急救通道、人武部军事通道、纵横大道、集贸市场等,了解县城市容市貌。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区域环境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区域环境审计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进行阐述,并回顾相关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为推动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及其研究现状
(一)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
依据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审计部门以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为导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治理的区域特征,通过检查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及其执行情况,分析环保资金的收缴与管理使用情况,评价区域环境绩效,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此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度,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的研究现状
1.湖泊流域环境审计。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问题进行环境审计调查研究,并从审计机构体制、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会计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黄溶冰等(2010)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相关理论,探索了适合我国太湖流域水污染审计的治理模式。伍金条等(2010)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切入点,认为应对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环境审计力度。宋莎莎等(2010)对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环境审计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2.江河流域环境审计。严飞(2004)对江苏淮河流域的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和污染源的控制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审前调查,发现区域体制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政策未能有效执行,认为应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进行资金、项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环境审计。李芳(2011)在对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点以及工程绩效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绩效审计模式。厦门市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结合地方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应以环境政策评价为目标、以环保项目与环保资金为基础、以环保法规执行为重点,有效开展九龙江流域环境审计。
3.理论体系方面的环境审计。杨肃昌等(2013)对区域环境审计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动态,以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导向,联系环境问题与治理的区域特征,拓宽研究领域并创新研究方法等建议。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13)提出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阐述区域环境审计的总体目标与思路。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从研究视角来看,大部分文献是基于审计领域进行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偏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区域环境审计大多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管理学等理论运用较少。总体而言,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扩大研究视角、完善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
二、区域环境审计的内容
(一)区域环境“免疫力”审计
1.总体承载能力。区域环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气、水、动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环境污染超过最大限度,这一生态平衡就会遭受破坏。近年来,我国关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规划,其根本依据就是相关重要流域所能承载污染的最大限度。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是确立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建立区域环境审计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取得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能力。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区域内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而探寻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所适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环境污染评价标准,制定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上级监管部门的检查结果,以及专业监测部门所收集的数据获知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区域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判断该区域内环境污染是否超标,检查区域内各个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否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标准的限度范围内。
(二)区域环境管理审计
1.环境保护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应通过一系列的程序与方法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总体目标、具体措施、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关建议。
2.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审计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建设项目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区域内重污染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的情况。
3.环境保护的规划情况。对环境保护规划的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及其指标体系的制定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查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区域内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与环境保护规划是否充分有效。
(三)区域环保资金审计
1.环保资金的收缴情况。主要审查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等环保资金的征收是否及时、足额,有无应征未征、违规减免的情况;分析收缴核算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环保资金增减变动的原因。
2.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监管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环保资金,有无弄虚作假,以及挪用、贪污等问题;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投向是否符合产业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环保资金浪费等问题。
(四)区域环境绩效审计
区域环境审计的关键是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特征,对区域内环境保护状况与环境治理进行环境绩效审计,从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审计部门应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未来的影响。建立合理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保护进行有效评价,分析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区域环境审计报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区域环境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深化研究相关理论体系。区域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生态经济学、环境治理学、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受托环保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审计、形成区域环境审计基本理论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环境审计的涵义、本质特征、目标、内容以及报告等方面,是创新区域环境审计制度、正确指导区域环境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强的区域环境审计细则、执业标准和评价指标,解决好怎么审、审什么、怎么衡量等实际问题,使区域环境审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二)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区域性特征
当前,我国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现已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国土开发格局,这为深化区域环境审计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治理问题也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因此,区域环境审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业结构特征、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治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制定出区域环境审计的差异化审计策略。
(三)加强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
区域环境审计的难点在于其区域性、专业性与协同性。因此,审计人员应当注重联合审计机制,借助当地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专业条件,了解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应当制定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的环境审计法律制度,由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构建联合环境审计主体,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推动区域环境审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统筹安排,促进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积极有效的开展环境审计。
(四)组建区域环境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部门开展区域环境审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拥有一支专业化程度高,胜任能力强的审计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复杂、跨领域性导致区域环境审计涉及很多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审计部门可以借区域环境审计的契机,吸引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出审计部门自己的专家人才;同时,审计部门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在环境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区域环境审计的技术性、专业性与综合性。此外,可以设置环境审计的外部专家机制,形成区域环境审计的专家队伍,提高区域环境审计的效率和效果。J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73-02
楼宇经济是以城市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出售或出租商务楼宇引进各种现代服务业和新型都市产业,从而培育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都市特色经济形态。淄博市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开发起步、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在走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从粗放的资源型、速度型向低碳洁能、绿色环保和高科技的效益型转变加快,这就亟须要不断发掘和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因而大力培育发展楼宇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淄博市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空间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空间日益缩小,化解中心城区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矛盾,必须依靠集约化利用土地,须要一种以集约化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形式的出现,而楼宇经济正是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型经济形态。因为楼宇经济具有占地面积少,科技含量高,集聚能力强,产值效益大等特点,被经济学家比喻为“垂直的商业街”,这些优势特点可以使中心城区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平面空间”要效益转向“立体空间”要效益,从而使淄博市城市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得到全新的拓展。
(二)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
大力推动淄博市中心城区发展楼宇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因为楼宇经济具有产业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和资金集聚等功能,除了有利于拓宽城市经济发展空间,还能够推动城市新的商务功能区、金融功能区、文化创意功能区的形成,从而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体系的形成。而这些新兴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淄博市中心城区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改善中心城区投资环境
推动淄博市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档次、改善淄博市投资环境。因为推动楼宇经济的发展与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是紧密相联的。推动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建设一批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行政配套齐全、建筑风格鲜明的商务楼宇;而楼宇市场越发达,吸引大型企业总部入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大型企业总部的入驻必将带动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的入驻,这必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整体档次水平,淄博市中心城区的投资环境也会随之大幅改善和提升。
(四)有利于增加中心城区就业机会
近年来淄博市中心城区的就业容纳能力越来越有限,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度放缓,而大力推动楼宇经济发展则能够带来新的就业增长效应,能够给城中区就业市场的扩容提供新的载体和新的机会。因为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管理人才和服务保障人才,这为高学历者、文化人、“白领”、“无领”创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诸多高档楼宇的建成会吸引知名企业公司、优势产业的入驻,会催生一大批具有特色、技能含量高的岗位,这既给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机会,也使各类专业人才集聚并改善城市人才的知识文化结构。
二、当前淄博市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楼宇经济组织领导机制缺乏
尽管淄博市中心城区商务楼宇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与济南、青岛、杭州等发达城市相比,淄博市楼宇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楼宇资源自发配置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政府方面的统一规划引导。楼宇经济在淄博市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但目前市、区两级尚未制定城市中心区域发展楼宇经济的中长期规划,也未成立发展楼宇经济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楼宇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推进调控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对近年来全市商务楼宇资源的整体发展情况也未有全面的了解把握,对楼宇入驻各类企业的运营情况也缺乏较为全面的分类统计汇总,因而淄博市楼宇经济发展的政府主导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楼宇经济发展优惠激励政策欠缺
近年来许多发达地区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为楼宇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在楼宇招商、配套设施建设、企业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上给予倾斜,财政上给予资助。但目前淄博市政府部门对发展楼宇经济,包括商务楼宇建设、楼宇企业入驻运营、楼宇配套综合管理等方面还未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相关职能部门也没有提出相关指导性政策意见。2012年出台的《张店区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中虽有对楼宇总部经济的鼓励和扶持条款,但当前市、区两级政府尚未在商务楼宇建设、招商、经营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扶持政策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楼宇企业经营者及投资者的积极性。淄博市许多楼宇企业主普遍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规范组织、税收扶持、配套设施建设、政府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专门的楼宇经济引导政策和优惠措施。
(三)楼宇入驻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商务楼宇入驻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实力不强,个体和民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5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行业层次较低,总部类企业或分支机构偏少。同时,楼宇入驻企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研发类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楼宇企业还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发展层次不高、科技含量较低,长远发展潜力不大。
(四)楼宇配套设施与管理服务有待完善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全面运营中的楼宇由于建设年代较早且缺乏更新维护升级,普遍存在硬件配置较低、物业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新建楼宇虽然硬件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周边生活服务环境不够便利的问题。比如:在建设配置标准方面,绝大部分楼宇物业管理标准和服务档次不够高,内部装修档次一般,卫生保洁水平层次较低,缺乏办公通信自动化、安保监控自动化等星级标准配置;在功能设施配套方面,绝大部分楼宇智能信息化程度不高,配备停车场停车位不充足、电梯容量偏少,高峰期经常出现排队等电梯、找车位的情况;周边服务环境方面,很多楼宇还存在着餐饮服务欠缺、购物不便、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
(五)楼宇品牌特色化程度不高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综合性商务楼宇较多,特色楼宇、专业化楼宇较少,楼宇知名度和吸引力还不够强。除齐赛科技城与动漫城是以现代信息服务业和计算机软硬件为主的IT产业专业化楼宇外,大部分商务楼宇品牌特色、专业集中化程度不够明显,“大而全”同质化竞争的不良现象较突出。同时,楼宇招商中因急于收回成本往往只重招租,过于片面追求入驻企业数量,对入驻的企业缺乏筛选,特别是缺少总部经济和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企业入驻,从而导致入驻企业关联度低、经营范围分散,难以形成行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加快淄博市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建立组织管理机制
坚持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布局紧密结合,在遵循淄博市中心区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楼宇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确定年度发展目标;以建成、在建和拟建的商务楼宇为载体,进行科学的楼宇经济空间布局和业态规划。建议尽快成立淄博市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影响楼宇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定期分析楼宇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研究制订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督促落实与考核。中心城区楼宇集中的相关街道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组并落实专人负责,力求建立起市、区、街道、楼宇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助推楼宇经济发展
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淄博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鼓励和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并加强楼宇经济政策的宣传和推介。优惠政策建议涵盖以下几方面:制定楼宇经济专项税收优惠政策,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楼宇企业经营成本,以吸引企业入驻;鼓励专业特色商务楼宇发展,对出租率显著提高的楼宇、具有经营特色的专业楼宇、总部经济落户的楼宇应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楼宇业主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对改造提升楼宇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楼宇业主,给予一定奖励补贴。
(三)改进楼宇招商方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建立高效灵活的楼宇招商组织体制,形成楼宇招商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中介、业主、物业在楼宇招商中的作用,实现四方联动。建议重点培育一支懂楼宇经济发展的招商队伍, 以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加大楼宇针对性招商力度。积极转变招商理念,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培植税源的目标,加大银行证券、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力度。建议通过媒体重点推介塑造淄博市楼宇形象、提高楼宇知名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入驻,加速总部经济在淄博市中心区域高端商务楼宇的集聚,并逐步打造一批“主题楼”、“亿元楼”,以不断提升淄博市中心区域楼宇的整体档次水平。
(四)改善楼宇配套设施,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楼宇服务管理体系,重视发挥政府对商务楼宇的服务作用,可设立商务楼宇物业协会,通过协会不断增强政府与楼宇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楼宇发展服务环境,建议在外部环境上,充分挖掘潜力扩容外部停车设施,抓好公共停车场、立体停车场建设,加快道路交通设施改造,完善商务区步行系统;建议在内部环境上,重点完善楼宇更新改造技术标准,提高楼宇的建设水平和软硬件环境,解决电梯容量不足、物业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楼宇周边生活项目的开发,引进相配套的商业零售、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
(五)培育专业特色楼宇,增强楼宇集聚效应
积极打造特色楼宇聚集片区,围绕楼宇项目的主导业态进行特色招商,引导同一行业、性质相近的企业在楼宇内聚集发展。培育专业特色楼宇引入行业龙头是关键,应想法设法引入产业龙头企业和总部经济,并通过其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以形成楼宇的特色产业链条,从而打造出淄博市一批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高端服务业楼宇聚集片区。
参考文献:
[1] 夏效鸿.楼宇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0.
一、引言
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河北省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河北省各市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业发展较好,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郸和保定二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它们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潜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差异,将经济发展的潜力激发释放为经济发展的实力。李刚[1]从经济、民生、消费、投资、人口资源六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研究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余昭朋[2]从消费能力、城市实力、政府作用、相关产业、商业现状、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无锡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并没有根据发展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董辉[3]重点关注了资源、劳动和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是提高技术效率,但其研究时间较早,不能准确代表河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用2020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并针对研究结果,为河北省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理解经济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教育与科技、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全面考虑影响因子,建立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科技发展报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三、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确定的21个指标中适当提取若干公因子,通过加权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来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用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旋转的方法为最大方差法。2.研究过程(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X1与X3、X7,X6与X7、X8,X10与X16、X18,X11与X14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性较强。这说明21个指标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适用因子分析。(2)确定公因子数目提取的这若干个公因子对21个指标的解释能力随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大于一般情况下有效提取的临界值85%,解释能力较强,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理的。(3)旋转成分矩阵为了解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进行因子旋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经济、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一因子为“经济与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龄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第二因子的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社会资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二因子为“资源因子”;土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指数、公路路网密度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称第三因子命名为“环境因子”,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二者有较高的载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称第四因子为“产业结构因子”。(4)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贡献率11.4%,综合因子(F)得分由这四个因子加权求和得到,系数是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表3为2020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科教、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四个因子的综合得分和排名。3.结论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大,在这些方面实力较强的城市,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级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张家口三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与教育科技方面,石家庄市、唐山市发展最好,衡水市、邢台市发展较差;在资源方面,保定市、邯郸市发展最好,这两个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较多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而张家口和秦皇岛二市这些方面的资源较少;在环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环境较好,有较好的空气、水以及交通环境和较多的生活空间,张家口市、承德市应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产业结构方面,唐山市、邯郸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这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综合排名第二,它的经济、科教,资源发展较好,在河北省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岛市的经济科教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发展并不领先;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但要使经济发展潜力得到提升,应注重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
(二)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
1.研究思路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异同之处,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根据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对11个市区进行聚类。类间距选择最短距离、用欧式距离计算样本间距。2.聚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分为三类,见表4。3.结论第一类城市唐山市和石家庄市综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城市。在经济科教因子上位列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科教水平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资源、环境两个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唐山市是一个工业发展不错的城市,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第二类城市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和邯郸五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其中,秦皇岛市、廊坊市在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郸市、保定市的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也有较多的旅游资源。第三类城市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四市的综合得分较低,经济发展潜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气和水的质量方面较好,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直接影响较小,邢台、承德、张家口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些城市发展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发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现状、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且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面对这些情况,首先,各地级市应当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调整教学制度,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爱动脑、爱思考的优秀学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为科研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其次,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两市可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设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设避暑山庄等重点景区,使之发展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旅游强区,廊坊市和北京邻近,唐山、石家庄两市的经济实力最强,可充分发挥经济强市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使其他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邯郸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第三,各城市应把握机会,交流经验,合作共赢,尤其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小,没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城市,应当充分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紧跟时展潮流,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张诗雨,孔靖婧.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7):74-81.
[2]余昭朋.无锡夜经济发展潜力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89-91+102.
[3]董辉.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关键词 山西经济 经济转型 金融支持
一、山西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山西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位靠后,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归结起来有三方面问题: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限;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其产值比起发达省份和地区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大部分地区还是保留老式耕作方式,没有实现机械化。第二,地区结构不协调。山西省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第三,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持续。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是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省今后发展重中之重。
二、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思路――金融支持经济转型
(一)山西经济转型亟需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包括金融规划和金融政策。金融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充当参与者和引导者角色,通过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结合产业政策的制定的科学预见性,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金融支持指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政策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山西省作为能源型大省经济转型需要金融支持:第一,经辉煌的主导产业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提高使用价值,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煤炭资源整合)。第二,替代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必须依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不断发展替代产业。发展的替代产业是要代替原有的资源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而培育主导产业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漫长而且耗资巨大的过程,特别是推进旅游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能源等产业的崛起,必须要用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予以保证。第三,金融发展滞后制约资源型城市发展:山西金融业发展迟缓,缺乏有效的直接间接融资模式,严重制约了其他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难以支持其他新兴产业发展。
(二)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对策:加强金融支持
山西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更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以下从政府与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就加强金融支持,推动山西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第一,对政府方面的建议:首先,全力化解金融体系的历史包袱。银行体系累积过高的不良资产,必然会严重地制约银行对经济体系的支持能力。因此,在国家对国有银行进行不同形式的注资时,对历史包袱严重的地区应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全力化解金融体系的历史包袱。其次,政府要积极营造适应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晋中、晋南农业经济,提升对本地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为突破口,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同时煤炭资源的开发,要有合理的规划,避免浪费与不合理开采。最后,发挥政府在信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整治信用环境,政府要帮助金融机构维护债权,化解金融风险。
第二,对金融机构方面的建议。首先,要依托经济中心区,突出支持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带建设,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如:以太原为核心的经济中心区是我省智力资源比较密集、工业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备、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次,要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旅游业的信贷投入,使山西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再次,制定金融支持山西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强部门的协作,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机构继续做好牵头、协调、配合工作,构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最后,建立完善、健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非国有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提高信贷资金运行质量,最终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小明.1995―2002年金融支持青海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经济与金融.2003(9).
[2]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西安金融.2005(6).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针对这些挑战,如何进行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前需要思考的方向。
1我国农业经济的地位
农业经济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能否稳定持续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不管是工业还是服务行业都离不开农业原材料的支撑。因此,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
2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20世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为了与世界经济同步接轨,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做出改革创新,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的农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步发展的阶段。同时伴随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过去没有的农业新问题也渐渐进入的人们的视线[1]。
3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农村基层设施体系
在我国,农村基础生产设施都不够完善,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老路上。同时,运输方面交通不畅,缺少完整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设施的立体化网络。水利设备陈旧老化,对于农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灾害抵抗能力较差。
3.2农业科技含量低
在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上,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大,农业产品产出率不高。同时相较于大型的工业企业及第三产业,我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也比较不足,造成农业方面的顶尖科技型人才的流失。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难以形成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原因。
3.3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生产模式仍在走过去的老路,采用“刀耕火种”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农产品的结构也过于简单,大多数农民的受到思想上的约束,将可种植的农产品仅仅放在基础的粮食作物上,对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等经济作物视而不见。而由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农业的经营模式也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农业原材料直接出售上。
3.4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相对我国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在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待于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缺乏财力上的支持,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建设。同时也无法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降低了我国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4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方式
4.1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建设
相对于同地域的城市而言,农村的物质文化发展都相对落后,与农业相关的周边产业发展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所以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腾飞,就要从最基础的地方着手。没有一个良好的生产设施基础,就无法建立起长远的经济发展道路。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要紧抓农村基层的生产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相对陈旧的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设施;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抗旱抗涝等自然灾害抵抗能力;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减少农业经济发展中对运输成本的消耗。
4.2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从世界宏观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运用的科技力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尚且有欠缺。缺少科学技术的注入,就无法完成农业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地广人稠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基本国情下,实现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学生产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从与农业相关的各级政府机关再到农民自身都应该重视起对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发展理念,积极引进世界各国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科学改良农产品品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国家也要大力的培养与农业相关的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大力扶持农业科技研发机构,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技术,切实做到依靠科技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4.3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就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过去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创新农业的经营模式,一定要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一方面,扩展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实现农产品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生产优质、优良、品种齐全的农副产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作物特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另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农产品出售模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统筹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经济产业链。
4.4加大农业产业投资力度
相较于工业与第三产业,我国的农业资金比较匮乏。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于农业企业给予相对便利的政策发展环境。同时,改善我国农业的投资环境,积极主动的吸引外资投入。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新的挑战等待我们去面对与解决。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漫长的经济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农村的生产设施;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对农业的扶持程度。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韩永香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天池店乡人民政府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个人心得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20xx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002
1引言
林下经济是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它是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来对养殖业等产业进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这种经济模式并没有对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因而这一模式的应用,对林地生物的多样性的实现,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推广,可以被看作是对林业经济进行优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2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2.1发展林下经济的客观条件
在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地区在竹林中发展竹荪种植,在板栗林中开展栗树菇种植的做法,就是对林下经济进行发展的表现。从客观条件因素来看,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两大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国家绿化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数据来看,我国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了2.08亿hm2,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1.63%[1]。通过将这一数据与之前国家在森林普查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我国的国土森林覆盖区域面积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趋势的出现,为国家林下经济,提供大量的发展空间。从国家政策方面的相关因素来看,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扶持,为林业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也让这一经济模式成为了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方式。
2.2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从这些地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来看,它的生产模式主要包括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这两大生产模式。广西桂林境内一些地区的肉鸡养殖业就是建立在林下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的。除此以外,桂林市荔浦县等地构建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观光旅游业,也可以被看作是林下经济的一种特殊化的表现形式。公司模式和以协会、合作社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下经济的两种主要经营模式[2]。其中,公司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以公司、林下经济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种子(原料或动物幼崽)、种植(养殖技术)、防疫技术和产品收购服务。农户利用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种植(养殖),由于这种方式可以让农户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了国家林下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合作社模式主要是通过组建担保协会及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来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3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规模化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可供借鉴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较少。在缺乏完善的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总体效益不明显和林下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的问题,是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政府层面的问题
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林下经济的引导作用,林下经济的扶持作用和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作用,是政府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同时,在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贷款措施不完善、森林保险机制不完善和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林农、林下经济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3.2企业层面的问题
从前文中的论述来看,以公司、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基地和农户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是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营模式。在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企业之中,企业在对利益分配过程中损害农户利益的措施和企I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给林地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企业因自身经营问题所引发的资金问题和销售问题,也会给林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4]。
3.3林农层面的问题
从林农层面的因素来看,农户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是事关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户个体因素来看,农户土地生产意识较低,是林下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一些山村交通条件较为落后,在与外界联系不畅通的情况下,正常的市场交易并不能对农户家庭收入的提升提供帮助,而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农户丧失了提升土地生产能力的意识[3]。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在劳动力严重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在村中的老年人和儿童并不具备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除此以外,对林下经济模式的观望和对林下经济收益预期的担忧,也是影响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4林下经济的发展建议
4.1政府层面的发展对策
从林下经济的自身特点来看,良性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因素。对林下经济的生产问题和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问题的关注,是政府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1)政府部门需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重点进行关注。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解,在对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林下经济的发展形式,在构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后,政府部门需要对企业准入制度和产品转入制度进行完善,并通过构建监督检查机制的方式,对林下经济中的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在对林下经济的产品服务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构建交易市场,鼓励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构建产品认证机制的方式,对农户和林下经济企业的市场风险应对能力进行提升。
(2)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也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经济政策进行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与之有关的保障措施和金融支持措施进行完善。
(3)林下经济相关政策的透明性的强化,也是政府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一措施的应用,可以让企业和农户对林下经济的政策环境进行充分认识。关于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鼓励农民回乡就业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从林下经济与我国食品工业之间的联系性来看,可食用性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林下经济经济产品的产前管理、产中管理和产品上市以后的流通管理工作需要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也是国家在解决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
4.2企业层面的发展对策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因素已经成为了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自身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是企业在参与林下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国家对林下经济发展问题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企业应该将林下经济产品的产品质量的提升,看作是事关自身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申请有机食品品牌、绿色食品品牌、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等措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为农户提供一些较为先进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针对市场因素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化生产形式的应用,对农户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也可以通过对与之有关的信息收集体系、营销策划体系和宣传推广体系进行完善的方式,对自身的林下经济经营战略进行完善。除此以外,一些林下经济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构建,也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
4.3林农层面的发展对策
针对小农思想给林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深对林下经济的了解。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农户需要对与林下经济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解,进而通过申请相关保障措施的方式,保证生产活动的进行。例如在对适宜林下经济模式的作物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将一些适合林地肥力条件、喜欢在阴凉环境中生长的作物进行应用,食用菌、中药材和一些工业原料性农产品的种植,可以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用。在发展林下养殖业的过程中,农户需要对以草、禽畜、虫、林为主的林下畜牧经济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解。其次,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农户也需要对一些与林下经济有关的新技术进行学习,进而在从事r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生产出货真价实的绿色产品。第三,为了避免林地资源的浪费问题,在需要常年外出的情况下,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机制对林地问题进行处理[5]。
5结语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这一经济模式的重要支撑,农户是这一模式的投资主体,政府部门发挥的是一种宏观调控的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品牌效应之间的综合作用,是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佳.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张秀宏.浅谈林下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与建议分析[J].现代农业,2015(12):68~69.
[3]刘志炜.浅谈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与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13(1):16~18.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许多企业都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了起来,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绿色经济的提出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将对绿色经济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同时针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进行分析和创新性的研究。
一、绿色经济的相关介绍
顾名思义,绿色经济使根据我国社会、环境资源、经济水平等情况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是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而提出的,其核心目标是效率、发展、可持续,首次提出者是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在我国,绿色经济被这样定义——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可以说,绿色经济打破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的尴尬境况,要知道,如果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那么这种经济无异于“割肉补疮”,是十分不明智的。我国目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资源的协调上应该十分重视,正所谓发展是一种长远的计划,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应该着重进行研究。
二、当前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环境资源压力过大
要知道,在绿色经济模式在我国被提出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都是以损害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进行的。虽然之前的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同样今后的绿色经济也是时展的必然。我国是人口大国,总体来看资源并不匮乏,但是人均资源却很少,所以我国的环境资源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经过多年耗损以后,我国的各方面资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并不允许我们继续拿资源和未来去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同时,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压力过重也给绿色经济的实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机制弊端制约绿色经济发展
我国的官员考核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单纯以GDP为考核标准会促使地方官员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着重发展经济,忽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从而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难以施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的体系导致了目前地方大多重点发展土地财政,提高房价,从中获取利润,发展经济。但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又不够,这就导致了体制制约经济这种状况的发生。可以说我国的机制是存在弊端的,这种弊端制约着我国的各方面发展。下图为一个简单的结构图,希望可以便于读者理解。
(三)相关法律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
从长远角度来看,环境资源的保护重于短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政策一直不是很完善,使绿色经济难以施行。例如环境资源的问责就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才能够是环境和资源得到切实的保护,才能够使我国的环境、经济、社会完美的融合,达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对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一直是催化阶级矛盾的关键点,只有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够真正遇到对环境的保护,进而达到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从国家到人民都要树立绿色观念
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绿色发展能否实施的关键。应该从国家到人民都树立绿色观念,深刻认识到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循环工业。只有我国人民从思想上认同了绿色经济,不再执着于短期内的经济发展,才能够使绿色经济在我国真正的施行。
(三)转换政府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政策法律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上需要考虑的因素过多,导致相关政策不能够全面的贯彻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政府转换角色,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例如在环境维护上做到及时问责、有效问责,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对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保护机制,定期进行对企业检测和教育。
四、总结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我国目前各个方面的境况来看是必然实行的,本文首先对绿色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介绍,从而引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环境资源于经济发展存在冲突的不良基础、机制弊端制约绿色发展、相关法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撑不足。同时笔者也针对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对我国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了创新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OttheinHERZOG,BernhardMUELLER,WUZhiqiang.Ad⁃vancedManufacturingand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先进制造与可持续城市发展[J].南方建筑,2016,(05):1-12.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课题组,张琦,许凌筠,宋涛,施发启.中国绿色减贫指数研究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构建[J].经济研究参考,2015,(10):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