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师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着重抓住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和课本以外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一)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师的束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能够担任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将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能是学生眼中让人敬畏而不敢靠近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快乐从容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用心灵和学生很好地沟通,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并且能够从学生那学到很多受用的知识,这对构建新型课程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教学观念,遗弃教师只是知识传达者的传统观点,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克服狭隘的工作价值观,将课程与教学转变成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模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才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学和课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从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也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要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一)以创新的模式构建语文课堂

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整个课堂要充满着创新,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情境,以情感作为辅助进行教育,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主动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学边悟。因此,课堂上的创新对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创新型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产生疑问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教科书提出质疑。这样便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的促进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予以关注。开放的语文课堂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时,相对比较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科技,使学生在学习交叉学科的不同内容和方法时,能够深刻领略其中的奥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慢慢地培养他们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的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新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注意转变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多方位学习的能力、创新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创新和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游刃有余,获得更大的发展。

篇(2)

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可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说:“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写作兴趣,培养真挚感情

有的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疼,更甭提写作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内教学资源,挖掘有力的因素,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的浪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怎样使学生们跳出固有的写作圈子,激发写作兴趣,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呢?

借助实物,在讲台上摆放盆景,一缸金鱼,或把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挂起来,让学生说一说,写一些。

在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等特征时,挑选几个学生分别扮成各种行业的人物,如警察、律师、农民、教师等让大家当场观摩描写,然后再由同学们读一读,大家做评委,是否突出人物了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既有吸引力,又有乐趣,还不失教学实用性。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在上作文课之前,教师先提前备课,可以制作一些幻灯片,上课时将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催人泪下的片断以慢镜头的方式回放,尤其是父亲在火车站为“我”买橘子的情景,在放映时教师再给予适当讲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父子情深。再演示《回忆我的母亲》中几组母亲带孩子辛勤劳动的事件,中间配以歌曲《懂你》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感情的升华,然后趁此时机,对学生进行移情作业。这样,学生底思路打开了,犹如一股清澈的甘泉,汩汩流出。产生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在一种愉悦、舒畅的心理支配下,快速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得心应手,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四、灵活应用的能力

教师如果只给学生教授死板的教条,让他们死记硬背,当面对变化多端的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望卷兴叹了。“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教师要随时针对教学实践得来的反馈信息,思考教学策略。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

朱熹有言:“教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又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激发上进心,增强自信心,语文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硕.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课外阅读,2013.

[2]李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J].读写算,2014.

[3]李艳红.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秘诀[J].青年科学,2012.

[4]王建宇.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J].吉林画报,2014.

[5]李霞.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思考[J].学园,2010.

[6]王苹.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J].读写算,2013.

[7]赵雅静.如何在语文课上引爆璀璨的教学之花[J].素质教育论坛,2009.

篇(3)

一、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1.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开始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通过课堂提问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同时引出新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新知识点的教学。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巩固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2.课堂提问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讲解后适当提出问题,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这样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时间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课堂气氛而导致的课堂教学质量差等现象,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

3.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艺术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出语文教学中的人物或故事,并留下一定的问题或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或想象,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4.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是由于语文是一门能自由发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学科,问题存在很多种答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则是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勇于发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策略

1.课堂提问要建立教学情境

中学语文的教学与其它科目教学不同,语文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建立学习意境,引导学生进入既定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等,通过优美的风景画或视频营造学习意境,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在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课堂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课堂教学质量。

2.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设置提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思考能力,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能引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考与提升的空间,同时也避免难度过大造成导致课堂气氛尴尬、学生学习信心的降低等现象。语文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问题的深度与难度,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保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人生的境界》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及其标准是什么,会导致学生不知从何思考,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层次以及课堂的进度,将课堂提问设置为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人生境界四个等级的判定标准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文层次的一致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课堂提问问题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侧重教学重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实现教学目的。

3.课堂提问要注重问题答案多元化

篇(4)

一、对当今农村语文教育现状缺陷的几点认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考试的范围已经突破了教科书上的局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农村语文教学而言,还有很多薄弱的环节。

1.学校资源有限

农村学校,学生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环境中,不能看电视,图书室图书有限,再加上学校不提倡或禁止学生上网,所以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较少。再加上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另外,在新课改革的要求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农村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量很少,要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困扰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问题。

2.家庭引导不足

农村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大部分家长由于要为生计奔波或是自己的水平有限,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正确地学习。他们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将一切都推给了学校,而他们不知道家长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才能事半功倍。

3.学生自身的迷惘

现在的农村学生,思想虽然已经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似乎又成了脱缰的野马,对课本漠不关心,武打言情成了他们的课余伴侣,赌博吸烟喝酒成了他们的作业。所以造成学生的学习停滞不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成了不屑一顾的废纸,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就这样荒废了。

二、发现和利用农村特有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而亲近自然的最好环境是农村。”几百年以前卢梭就提出了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教育,就应该远离城市,到农村去。那里才能得到真实的世界。

农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存在着富饶而独特的写作资源,是语文教学最为生动和直观的课堂。农村的学生从小有着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撒欢。而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发掘这些有利的资源,将其运用到课堂中。学习《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月夜带着学生到池塘边上一堂课,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荷塘边、月色下的那个临湖对月、忧思绵绵的作者;学习《大自然地语言》这一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本地区的气候观察后得到的知识则更加牢固地记在了脑海中。这样既生动地上了课,又陶冶了学生的诗情画意。

除去上述显见的有利资源外,我们应当发现不利因素中孕育的可发掘利用的因素,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

近年来,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造成部分学生高分低能。但我认为在教学中“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学习,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

篇(5)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既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因而对于广大的语文教师而言,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教学要求,而必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与人文素养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2)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2.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

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主动权的转移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主动权不应该在教师的手中,而应将其下放到学生的手上,这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的必然要求。课堂的主动权应该在学生的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消除学生的顾虑,在开放、欢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推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讨论的进行。

(3)从“封闭”走向“开放”

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4)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语文教学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些体会。

1. 把发现带进课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使学生乐学。因此,我经常和学生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我经常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时,出示思考题:你最喜欢哪种恐龙?请自己读课文第二、三节,然后说出它的样子。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嚷道:“老师错了,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反驳他,有的指责他,我叫他说出理由。该生说:“书上说,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而有的同学也把它们当恐龙介绍了,所以我说错了。”没等我说话,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人不同意,反对他说:“是恐龙的亲戚,就不是恐龙了,那你家的亲戚就不是人了?”一时间争论不休,把我这个老师都给晾在一边。说实话,要在以前,我肯定扳起脸,整顿纪律。但现在,我却带着欣赏的心情看着他们争辩,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提出问题,真正学会读书了,和以前相比,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在从事低年级教学时,我感觉到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儿童喜欢诵唱儿歌,教学时我经常自编儿歌引发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了,快坐好,仔细听,动脑想。”(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男生、女生来比赛,看看谁能争第一?”(展开男女生朗读,识字等各项小比赛);“眼睛,眼睛看哪里?眼睛,眼睛看黑板。”“一个同学没做好,请你快快来坐好”。(集中学生注意力);“真棒真棒,你真棒!像你学习我也行!…… 这样既简单,又节奏感,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厌烦心理,维持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自觉的去学习。如:《四个太阳》一课,要想仿照课本的句式说太阳还会从哪里出来,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还难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黑板上先画个一朵白云,又在白云旁边画了一个太阳,说:“天空中,太阳是从白云间冒出来的。小朋友,你能和老师一样画一画,说一说吗?”这个环节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画各种各样,想象丰富,创新思维的萌芽由此形成。一个学生画了大树,在树梢上画了一个有眼睛而且张开嘴巴笑的太阳,他说,森林里,太阳是从树后笑哈哈地升上来的。一个学生画了大海,画了一群小鱼,说:“大海里,太阳是彩虹送出来的。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在黑板上贴出了很多亮晶晶的小星星,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就到黑板上“摘”一颗小星星,这样,把学习知识与评价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了高涨的学习情趣。

4.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乐学、会学的手段之一。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只是简单的日期,也不只是一个“优”或一个“好”,而是老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与赞美。如在识字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这样的评价,“你真是个有心人,在生活中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你通过想象,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这个办法真好。”“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如:“你真棒”“你的字真漂亮”“你的作业老师很满意”“好样的”“继续努力”“老师很欣赏你”学生的作业本上有了这样的批语,不仅心情愉快了,而且还会逐渐喜欢老师,喜欢语文。有谁会拒绝一个欣赏者呢?好的批语可以把沉睡的学生激活,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

5.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实施的灵活性大,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自己不自觉的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对于那些后进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做好转化工作。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4-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篇(8)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说出了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试想猫爪下的夜莺又怎能唱出动听的歌儿?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性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二、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开展合作探究性阅读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过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利用简洁明快、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隋。

三、强化语文同各科目的联系

以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知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习能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和运用能力。

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开放教学内容,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他们使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中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他们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个性的表现,才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了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也使得语文观得以体现。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0602

当前饱受争议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所以不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此,教师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先在黑板或者PPT上记录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向学生逐一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有弊,虽然学生能够通过记录或者背诵抄写巩固学过的知识,但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有两大弊端:第一,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失去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耐心;第二,学生丧失了敢于质疑的精神,对于课本上的或者是教师阐述的理论深信不疑,却不会质疑学术的真实性。

2.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书本中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但这些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注重运用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的心智,却不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就不能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放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只能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不具备统一性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讲究学习方法多元化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不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因此,教师要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去迎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去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故步自封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得到较快的转变,而且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不愿意去转变教学行为,这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思想是不相符的。

4.缺乏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已经做了很大的改革,教师根据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方法做出了进一步的改善,重新设计教学思路,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程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急功近利,为了改革而去改革,不能在教学之后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殊不知,反思和总结恰恰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指南针,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缺失了这最重要的一点,这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完整的,存在极大的缺陷。

5.缺失现代语文教学观

F代语文是多学科、多方面密集交叉发展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涵盖了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除了要对课本上的知识讲述清楚外,还要对课外的背景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和理解知识。但是目前许多语文教师仅仅满足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课外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梳理,这种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教师缺乏现代语文教学观念,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太低。

二、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教学思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路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无法达到当代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要传授理论知识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是要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除了学习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学习课外的相关知识。例如,对唐诗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唐诗的内涵,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问题的探究和创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别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才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和进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好奇心,才是学科创新、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总给人沉闷、呆板、无趣的印象,那么,教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只有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3.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能否突破以往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要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出改善。同时要开拓教师的视野,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课本上,可让教师去先进的教育示范点参观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自身形成对比,从而能够找出差距、弥补差距。另外,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快语文信息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此外,要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教学组要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10)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即认真写字、认真读书、认真作文的习惯。提倡读书、作文、做人三位一体,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更是党和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具体的语文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读书的过程,就是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学生,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铸造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说,读书是学习的开始,又是做人的发端。那么,如何读书,又如何读好书呢?我认为首先要解放思想,让读书声回归我们的课堂。教师应该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学生应该多一些充满情感的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之间细细品味,用心领悟,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展开联想、想象,海阔天空,纵横驰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其次,我们应以课堂为阵地,以现行教材为基点,用滚雪球的办法,把读书的触角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如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可简介《水浒传》,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精彩片断,印发茅盾先生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文章,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去欣赏、去探究那一百零八个“面目不同”的水浒英雄。这样以点带面,可谓事半功倍。“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每有会意”必须随时记下来。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师应大力提倡。至于采用哪种形式,教师不必强求,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或摘录,或评点,或体会,如此等等。总之,内容是“百家争鸣”,形式是“百花齐放”。这对积累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不无裨益。第三,语文学科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其广泛的外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等等,都有所涉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它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创新。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提倡的读书也应该是广义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只局限于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应该顾及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育文学家,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学习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所以,让学生博览群书,是培养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

二、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如何提高学生实际有用的作文能力,历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读书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读书的提升。作为语言表达的书面形式,作文比说话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全面素质。 转贴于 “文如其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它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作文”与“做人”的奥秘及其相互关系。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巧等问题”,而“必须探到根本,讨究思想、情感的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只有把思想、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训练,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教会学生写普通文。老一辈语文教育家认为,语言教育,包括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育善于运用语文工具以适应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有别于作家的写文章。而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是不会去做文学家的,所以我们也不必用作家的要求去教学生写文学性很强的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面向全体,立足于普通应用(实用)文的训练。其次应加强普通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计划,总结,申请书,自荐书,合同书等,以适应实际生活、工作的需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言为心声”,非由衷之言不发;“感乎人者莫过于情”,非真情实感不写。只要说了真话、实话,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才能得以保护,作文的兴趣才能得以激发,作文的热情才能得以持久。也只有这样,人性中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才能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第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情感、观念等等不尽相同,我们教师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强求一律,否则,就会走上“八股文”的老路,使学生被束缚在重重的规范之中,泯灭了个性。试问又有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作者个性、才情的大展示?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尽情地展现活生生的自我,或倾诉心曲,或抒发感慨,或评点议论,或憧憬展望,并在作文中找到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第四要培养学生积累、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作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反映。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等等,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同样,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就没有作文。而分析综合能力是作文的最根本能力,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总之,作文即做人,我们要把素质教育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锤炼思想,锤炼语言,让作文来自社会,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为理想、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上一篇: 实证经济学主要研究 下一篇: 酒店管理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