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0: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藏族文化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藏族文化设计

篇(1)

摘要: 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主流,没有文化性的景观是空洞且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民族文化景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景观中重要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域性藏族文化景观至关重要。在云南德钦阿墩子古城广场设计中演绎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再生设计。

关键词 : 藏族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10-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91。

作者简介:苏晓梅(1984-),女,云南昆明人,工艺美术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0 引言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1]

1.2 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 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 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 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 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 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篇(2)

民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文化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穿着或者佩戴具有民族元素的人,他们的佩饰或者穿着,已经融入进现代社会,这些服饰简单而有内涵,能很好的体现出穿戴者的个性。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抓住有特色的东西,加以探索改造,才能更吸引人的目光。

藏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藏族服饰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藏族服饰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服饰文化。

藏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被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藏族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个少数民族最本质的文化风貌、民族特色对于今天的服饰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所展现的是雄厚的阳刚之美和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从小就开始的原始信仰。因此藏族的服饰都与这一切有关,他们崇尚自然,因而衣服上常常带有日月星辰,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等,代表他们热爱自然,崇敬自然。

藏族服饰的面料不是轻薄飘逸的,是带有厚重感的,触感十分厚实,散发着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面料的特征主要因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更加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服饰的色彩大都鲜艳、明亮,能瞬间抓住人的眼球。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其中,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颇具特色。藏族人崇尚白色,因而白色是藏族人民常用色调。色彩通过冷暖、强弱来展现穿戴者的情绪和情感,带给人不同的冲击。藏族人民通过运用这种鲜明对比和高纯度的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这个民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藏族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其佩饰了。藏族的佩饰是藏族人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会佩戴佩饰。佩饰起源一部分来自于藏族人民对力量、勇敢的炫耀,一部分来自于对宗教鬼神的崇敬。还有一部分体现其标志种族,氏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到现代社会,佩饰仍然是藏族人民展现自己社会地位,显示自己富有美丽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元素是一直被设计师所追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永远都有其创造的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创作。民族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元素进行拼合整理,也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各种元素进行临摹或者稍加改造。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风俗习俗等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民族元素升华发展,成为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更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服饰。从设计的服饰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奥妙,体会民族文化带来的神秘与魅力。

我这里选择的是属于中国民族元素中的藏族元素,其特殊之处就是纹样美轮美奂,色彩多变艳丽,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一个小的特色之处,所感受到惊艳,震撼,可以想象藏族文化的繁荣复杂。藏族服饰带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这种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都可以加以运用。

篇(3)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45-01

由于现代色彩学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色彩功能的了解日益加深,使色彩在人们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之一,成为了当今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达语言。环境的色彩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色彩在具备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同时,又具有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生存于雪山间的藏族人民崇尚白色,同时更渴望用浓艳的色彩点染生命。在色彩创造中,这一积淀于他们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也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

一、藏族色彩论述

藏族色彩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形成特有的奔放而鲜活的原生态艺术魅力,是其它艺术类别难以企及的优点。将藏族色彩应用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出充满藏族特色、和谐舒适的艺术空间。最常使用和备受尊崇的颜色主要有白、蓝、红、黄、绿。这五种颜色是藏族原始宗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按佛经的说法: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大地,绿色代表水。

二、藏族色彩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一个城市物化的历史和文化,体现出城市的个性风貌与气质。同时人们从主观上也积极研究色彩的特性,并把研究的成果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历史和色彩文化。藏族由于身处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和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多以浓重的颜色和对比色装点建筑和室内陈设。

(一)藏族装饰应用

藏族的宗教对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渗透是极为强烈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常见的藏族装饰有:建筑装饰、壁画艺术、宗教器皿、藏戏面具艺术、服饰艺术、唐卡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等,具有鲜明藏民特色的藏式门帘,图案基本上是藏蓝色的布粘贴或者缝制而成,以表吉祥富足。藏蓝色主要在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唐卡、壁画中的各种愤怒神和护法神,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愤怒神和护法神的法力、威严和气质,并具有某中立体效果的色相感觉。常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还有红白相间的寺院外墙装饰、五彩的经幡、充满神秘气氛的藏戏面具色彩、还有红色的珊瑚、绿色的松石、夺目的金色唐卡等等。白色是是吉祥、纯洁、慈悲和安详的化身,红色是权力的象征,黄色表示智慧和福泽广大,适宜于表现温和而严肃的形象,同时,黄色也是宗教用品、高僧、活佛的专用色,所以在全藏区的民居住宅中,同样是不使用黄色的,黄色也是黄教的色彩象征。

(二)藏族装饰图案的应用

在室内装饰中,藏族色彩要重点应用于四壁、门、窗、檐、柱子、梁等部位,常常配以鲜艳的颜色和彩绘的方式为主。从用色到装饰素材的选择都应充分体现强烈的高原气息与藏族特色,体现出其与高原辽阔的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藏族装饰图案同样不可小觑,它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原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造,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藏族装饰图案构图饱满、画面匀称、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具有符号化、程式化的特点,这些象征符号多寓意吉祥、长寿、平和、安详,如吉祥八宝图、七珍宝、七政宝等代表图案。

三、小结

藏族色彩代表藏族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藏族文化,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整体设计的工整、华丽、色彩对比的强烈,采用雕刻、同时,加以彩绘、雕刻等艺术手段,配以藏族传统装饰图案,如此,可充分诠释藏族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锐,符宗荣.建筑色彩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分析.重庆建筑,2004年05期.

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1

前言:近年来,随着世界性文化的互相渗透,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民族文化及特征弱化的状况,基于此,带有关民族标签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信息化产业的涌现令人们看到了太多同质事物,在这种情形之下,现代艺术领域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舞蹈保持其独有的艺术特征,令民族文化在世世代代的演进过程中发扬光大。

一、当代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蒙古舞蹈与藏族舞蹈作为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让各民族人民都认识到它的独特魅力。民族舞蹈除却其本身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外,还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特点,因此,在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艺术的背后隐藏着的蒙古族与藏族文化值得我们去深度挖掘。在此之前,理清这两种舞蹈类型的本质及其艺术特征十分关键。

(一)浅析当代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蒙古族舞蹈类型概述

长久以来,蒙古族的生活疆域辽阔,且人口数量也较为稳定,生活富足。在我国很多区域都有蒙古族人居住,但不同地区的蒙古族舞蹈及生活习惯也略有差异。从大体上来看,蒙古族舞蹈这一舞蹈形式主要体现出人们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在草原上骑马狂奔的畅快之意。

2.蒙古族舞蹈艺术特征

有这样一首古老的歌曲,其中的几句歌词,在现代近乎家喻户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窟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绿野为毡毯的豪迈气概。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这种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养成了他们淳朴的个性[1]。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人和农耕民族的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孑然相反,蒙古族的个性当中有强悍、桀骜不驯的特点,并且蒙古族的人民体魄十分强健[2]。因此,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在蒙古族人的生活特点中遍寻得到。其艺术特征具体可以归纳为:豪放、载歌载舞、舞姿舒展流畅等。其中,“安代”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以舞步雄健粗狂著称,含有顿足、跳等舞姿动作。另外,蒙古族舞蹈还多与伴奏乐器相结合,提、压手腕以及全身微颤等动作是蒙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

(二)浅析当代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1.藏族舞蹈类型概述

藏族舞蹈同样也是我国民族传统舞蹈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舞种之一,相对于蒙古族舞蹈而言,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较为极端,因藏族舞蹈有两种风格:其一,舞蹈动作多以舒缓为主,造型多样化;其二,舞蹈动作与灵活的节奏相呼应,给人以一种急促之感。总体来看,当代藏族舞蹈这一艺术门类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仍旧保留藏传佛教歌舞中的元素,呈现一种神秘、浩大的舞蹈形象。

2.藏族舞蹈艺术特征

由于藏族的宗教文化发展较早,且宗教文化已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深深渗透于藏族人民的内心深处。从本质上来看,藏族的宗教文化与其舞蹈艺术也有着不可割裂的渊源。在藏族群落出现伊始,部落当中有存在原始的“宗教乐舞”,这种民族化的舞蹈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逐渐藏族部落舞蹈被演变成犀牛舞、狮子舞等带有生活气息的舞蹈,舞蹈中有很多模仿自然界中生物活动的姿势,而且,这些舞蹈带有明显的藏族文化特征[3]。现代藏族舞蹈的特征较之原始时期有所不同,毕竟经过了数年的传承以及现代文化的交融,但一部分藏族文化仍以舞蹈的形式留存至今,舞蹈中的宗教文化元素以及动物图腾类舞蹈仍旧是藏族舞蹈中的重要艺术特征。

总而言之,在极为特殊的带有地域文化性质的民族生活环境中,蒙古族人民与藏族族人民都养成了不同其他族群的生活习性。从其生存的地貌特征来看,蒙古族和藏族人民都拥有着广袤的土地,供其生活、狩猎和农耕。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存,蒙古族及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都带有一种豪迈之气与磅礴之感。

二、民族舞蹈艺术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底蕴

篇(5)

0 前言

早在石器时代藏族就已经出现了图案,演变至今藏族图案已经具有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与种类繁多等鲜明特色。此外,藏族图案在经历外来文化渗入、宗教洗礼与朝代变迁的背景下,逐渐吸收与接纳各种外来的文化,并且对外来文化实施再创造,加入本民族智慧、思想与情趣,使得藏族图案越来越多样化。

1 图案基本题材与象征寓意

1.1 没有生命的题材

(1)自然星象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自然星象的图案主要包含天空、水火、地、太阳与月亮等。月亮与太阳一般画于唐卡画的上部天空,处于主神像左右,画面分成方便与智慧两个部分。

(2)佛教的图案。密宗仪器、八瑞相、六长寿与转轮王等是藏族佛教中较为常见的装饰图案。其中,最普遍的要数八瑞相,其主要包含金轮、宝伞、吉祥结、金鱼与宝瓶等八种代表幸福、吉祥与圆满的图案。由于藏族人民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随处可见宗教图案,例如:卷轴画的唐卡属于藏族的佛教信徒拿来膜拜、供奉与观礼圣物,具有深厚宗教内涵与悠久历史。[1]

(3)几何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几何图案历史最悠久,在远古时代藏族祖先就开始在一些生活器具上雕刻几何纹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何图案是由简单几何形体进行交错组合与角度变化而成。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较常见几何图案包含螺旋纹、十字纹、云锦纹与回纹等,这类形式可通过复合形式或者是单形出现。

1.2 有生命的题材

(1)人物的图案。藏族的人物图案主要包含各种神佛鬼怪与宗教人物等,例如:鬼怪、佛像、仙女、菩萨与圣者等。这类人物图案在经过异化、神化、丑化或者是美化后,可以显示出各种造型特点与神态特征,这种图案的风格一般是写实,可以通过人物形象与面貌来传达各种精神的指令,进而给人慰藉、训导、启迪与威慑。

(2)植物的图案。在藏族植物的图案中,宝相花、忍冬纹、芥子、缠枝纹与牡丹纹等比较常见,而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花头纹与卷叶纹,这两种图案由于受汉地与印度文化影响,在螺旋状的花叶形与韵律旋转线条基础上不断演变,使其造型逐渐趋向几何化与抽象化。除抽象类植物的图案以外,还存在变体花卉、具体与半具体图案,例如:梅花、牡丹与石榴等。

(3)动物的图案。动物的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也比较常见,并且涉及家畜鱼虫与飞禽走兽等,表现形式一般是具象,这类图案经加工以后渐渐变成哲理观念与寓意形象的载体。按照性质可把动物的图案分成三种:其一,和图腾文化的发展、藏族原始的宗教密切相关类图案,例如:羊、猕猴与牦牛等,其中猕猴变人一直是藏族传说;其二,和外来文化交流过程中,把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到本土文化中所产生的一种形象,例如:鹿、龙与凤等,在藏区区域龙凤一直是神物,同时被赋予了祥瑞意义;其三,因为佛教影响所形成的图案,这种图案具有佛教意义,例如:金翅鸟、大象与金鱼等,其中大象属于佛教祥瑞,其英勇无畏、体型大与强壮有力,象征着力量。[2]

2 图案造型与组织的形式

2.1 基础造型提炼

(1)变化。图案的设计需在客观基础上实施二次创造也就是变化,这样可以彰显出图案审美的价值。近年来,藏族的装饰图案变化多端,或抽象,或具体、亦繁亦简,换句话说,不管什么样的变化,都可以在藏族图案中找到对应图案。

(2)典型。典型的提炼也就是将一些没有显著特色的部分删除,强调和保留有明显特征的部分。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仲丝图案之中植物祥纹就有着明显的典型性,仲丝属于藏族民族生活日用品,制造格式与图案风格多种多样,但图案中典型性基本一致。

(3)夸张。装饰图案夸张的目的就是为了变形,使对象与原始自然状态相脱离,呈现出独特美感,装饰图案的艺术对于夸张手法要求是浪漫但不离奇、变形但不丑怪。按照夸张对象的特性差异,可以分成动态的夸张、形态特征夸张与神态夸张等,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一些植物纹样一般表现出形态的夸张;动物的图案则表现出动态的夸张。

2.2 在形式美的法则下,构图形式和形的组合

(1)形的组合。在藏族的装饰图案中,主要变化形式是组合图案,联合式、分离式与覆叠式比较常见。大部分几何图案、骨饰图案与石雕图案主要使用分离式组合的形式,这种图案形式间具有特定距离,确保图案块面感。此外,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八瑞相构成宝瓶状时前后的关系、衣饰和人物前后遮挡的关系等是复叠式。

(2)构图形式。第一适合的图案。适合的图案主要指服从于外轮廓图案造型的方式,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在器具上绘制的边角图案或者是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佛教图案都应用了适形造型的方式。虽然适形构图方式会因为受到轮廓限制,但是构图均衡对称与骨骼的组织形式都会在表现在图案造型中,这也是藏族的装饰图案特色。[3]第二,连续的图案。连续的图案主要由几个或者是一个单独的图案根据特定排列规律所形成的一种造型,且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一般包含四方连续与二方连续形式。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大部分纯装饰性边缘图案一般都是连续的图案。其中,二方连续的图案主要在物体结构转折位置或者是边缘位置,以此强调画面分割效果与整体感。而四方连续的图案主要指把某个单独的图案在四个方向进行重复排列后所得图案,一般用于装饰品、织锦、地毯与地砖等较大面积的装饰。

(3)单独的图案。单独的图案主要指独立个体的纹样,如:一栋建筑物、一个人与一个动物等都可当作单独的图案,且复合图案构成基本单位就是单独图案。在藏族装饰的图案中,比较重视图案组织,不管是复杂复合图案或是简单图案,在自身表现形式方面和其他图案组织方面均存在理性骨骼的形式,也就是均衡与对称。

3 结语

藏族的装饰图案发展历史比较长,且具有宗教特色与民族特色,其在藏族文化传承、民族身份识别与理解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些外来游客通过研究与欣赏藏族装饰的图案,可以直观和深入了解藏族民族精神与文化,这使得藏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与传播。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4-02

一、藏族服饰概况

服饰,被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现代生活精神活动的一种物质体现。服饰不仅是一个民族风俗人情的载体,还可以从中看出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今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外貌。

藏民族源远流长,聪慧勤劳,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藏民族的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藏袍、衬衫、裤子、帽子、长靴、头饰、颈饰、腰饰等。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腰、大袖、大襟、长袍。直线宽边,有强烈的色彩对比。

藏族男女喜欢佩戴颜色绚丽的饰物,用来做饰物的材质很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古贝化石等。饰物种类繁多,饰物形状简约大方,许多都依照材质的自然形态编制。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藏族服饰有着丰富的符号寓意,是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特征,也见证并反映了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以上主要叙述了藏族服饰的特点、民族特性。下面通过色彩、材质、饰品等几个方面试图说明藏族服饰元素在当今服饰中的联系。

(一)藏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

色彩是服饰的灵魂,没有了色彩服饰也就失去了生命。藏族服饰的色彩更是经过了历代族人的不断传承,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时也体现在宗教、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亮丽明快、热烈醒目为其主要特点,通过色彩强弱、冷暖的搭配体现穿者的情感、情绪和心理特征。这种色彩的对比使得服装有立体感,带给人全新的视觉效果,现在大多数服装都是采用多种色块结合运用,许多服装更加入了金银线来勾勒的图案,服装变得更加鲜明亮丽,夺人眼目。这种色彩搭配在今天的服饰设计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淳朴雅致的素色也会在局部出现不同比例的互补色。今天的很多设计师纷纷运用此种搭配在服饰设计当中,英国著名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曾在其会上充分展示了这一配色效果,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配色原理,互相辅助各种图案花色进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总之,服装色彩设计的表达要结合服装的特点,掌握配色原理,借鉴古老民族服饰色彩的优点,抓住时代的脉搏,使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更富有时代的审美特性。

2.材质

藏服质地厚实淳朴,特有的浓郁自然气息使服装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因为藏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藏区人民制作衣服的材质多为原生态的丝、麻、毛、棉、毛皮等。

天然纤维在现代的服装材质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今一些高档的西装面料都采用麻、毛等成本较高的原料来混纺,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让穿者更舒适。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藏服材质都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到服装当中。毛皮与金属、皮革与薄纱、镂空与实纹、透明与重叠、闪光与亚光等各种材质组合在一起,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让观者从中领悟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内涵。

服装材质作为丰富设计语言的要素之一,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容替代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时装设计优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有关材质的运用把握的理想程度为标准的。

3.饰品

藏族各地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饰品,藏族饰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佩戴部位分,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背饰、腰饰、手饰等。从制造的材质来看,多以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松石、丝、珊瑚、琥珀、古贝化石、密蜡、骨角等为主。还有用木头作为原料雕刻成珠子或者片状,用绒绳或丝线串在一起制成手链等饰品,上面都刻画有佛语、精美的花纹或者动物的肖像,古香古色,自然大方。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首饰。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日益进步,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和民族习俗活动大大减少,人们的宗教观念和民族习俗观念都逐步淡化,区域的局限越来越小。

具有强烈民族标识感的色彩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获得较高的辨认度。藏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层次递进,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能通过面积的调配,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达到协调的效果。现代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配以独特的民族风味的色彩、饰品、材质等各种饰品,浓郁的民族风味呼之而出。用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和手段,使得服装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传统古朴的手工工艺及设计元素还可以增强现代服饰的装饰韵味,更具有自然气息,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让疲于工作的人们有一份轻松自然。在世界一体化、都市化的今天,淳朴自然的感觉正是生活在现代化高节奏中的人们所追求的。

三、当今服饰中藏服元素应用的意义

(一)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巨大的商业价值无疑就是金钱利润。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各个民族更加互相了解,一些原本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事物也一一逐步展示在大众面前。藏族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其雄壮的高原地域、艳丽华美的服饰、悠久的都是那样的新奇与独特。当今我们了解藏民族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电视电影来接触和认识。电影《红河谷》是以藏族人民抵抗外来殖民侵略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中角色服装从贵族土司到百姓奴隶无一不是风味独特,华丽的头饰、精美奢华的藏装、贵重不凡的首饰,各种色彩制成的华服,即使黑白色的藏袍也有其淳朴魅力。整个电影如同油墨画一样生动,并且获得了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精美的藏族服装和饰品的运用所取得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藏族服饰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巨大商业价值。

(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具有自己灿烂艺术文化的民族,藏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特例。独特的生活地域,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图腾、宗教还有绚丽夺目的服饰。从祖先用树叶、兽皮、骨针做衣服并且搭配各种饰品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每一个时代服饰艺术不仅仅代表着文化和艺术,从藏族服饰文化的变革中,还会看到藏族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特点,所以说,服饰是反映一个民族各个方面最好的“镜子”。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藏族服饰元素,将拥有了一个犹如生命之泉一般浩大的灵感宝库,通过设计的运用和佩戴穿着,你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情和大致的艺术传承特点。在这些方面,韩国和日本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他们合理运用了本民族传统服饰元素,没有被西化,反而发扬了自己民族服饰的特点,使传统服饰元素变得更加赏心悦目,这些成功的先例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在崛起,今后,要用我们自己设计师的双手将藏民族的服饰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世界更加了解藏民族、认知藏民族,让藏民族的光辉灿烂服饰文化和艺术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雪域彩虹·藏族服饰.重庆出版社,2007.3.

[2]华梅.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篇(7)

注:常州市朝阳中学课题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DB/OL]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7-02

概念解释: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沉积着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宗教,还有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本文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中渗透藏族传统文化的实践和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专家同行切磋。

首先,合理取舍和有针对性的选择歌曲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渗透。

从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如果什么文化都渗透,就会改变音乐课的特质,音乐课可能就变成一堂综合文化教育课。加之小学音乐教材密度大,内容涉及广而杂,音乐课每周才两教时,扣除节假日和学校各类活动,每学期音乐课最多只有三十多节课,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歌曲教学中要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只能合理取舍和选择歌曲。比如14首歌曲中属于同一类型和同一民族的歌曲,如果歌曲中未包括特别的知识(如音符、节奏、舞蹈等相关知识点)和隐含特殊的育人功能,可以压缩这类歌曲的曲目数,留出适当时间进行适度民族文化渗透。另外、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歌曲,很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优秀的音乐、建筑、服饰、舞蹈等民族传统文化。而对整个小学教材109首歌曲进行统计,汉族歌曲77首、占66%,外国歌曲28首,占26%,而中国少数民族歌曲只有9首,只占歌曲总数的8%,涉及7种民族的歌曲和文化。在舍弃类型雷同的汉族歌曲的一些曲目后,节省出的时间可选择补充适当的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曲,尽可能选择民族不雷同的歌曲,或者包含一定的知识点或特殊育人意义的歌曲。这样既可以达到知识学习和拓宽学生对中国民族歌曲和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其次,歌曲教学中渗透传统民族文化应体现音乐课的音乐性。

歌曲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时,首先考虑的是音乐课的音乐性问题、渗透的文化力求与教学内容有关联、或者对完成教学内容有帮助的内容,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内容如果需要渗透简单介绍,让学生稍微了解即可。现就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中渗透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些观点和大家商榷。

我认为藏族在我国属于一个人口较多,音乐文化比较有影响力的民族。在整个小学一至五年级中只有这么一首藏族歌曲,在该歌曲教学中渗透藏族民族文化我认为应该较普通歌曲做得更加到位。因此我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渗透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我选择渗透的重点为藏族语言演唱歌曲和藏族舞蹈,而这两个内容属于音乐课教学内容的重要元素,同时,两个内容都是围绕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进行,其他内容的渗透也力求为歌曲教学服务,如对藏族分布的地理位置、日喀则风光、建筑、民族服饰、藏族乐器欣赏等也是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日喀则,启发诠释歌曲的情感,焕发学唱歌曲、唱好歌曲的激情。

具体教学课例如下:

一、情境创设及藏族文化渗透为学习歌曲做好情感铺垫

1.多媒体出示卓玛图片,谈话简单回顾藏族分布地域。

2.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和日喀则地图,向学生介绍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日喀则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直观了解藏族分布地域及和日喀则在中国的地理位置。

3.日喀则介绍:多媒体出示一组日喀则图片,图片中有藏族服饰、乐器、冰雪、草原牧场、粮田、河谷等。学生边欣赏图片边听有所改变的《我的家在日喀则》旋律。

设计意图:为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创设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为演唱歌曲焕感,同时达到教学中渗透人文文化和初步感受有改变的歌曲旋律,为用藏语演唱歌曲做准备。

二、新授藏语版《我的家在日喀则》

1.复习第一、第二句藏语

设计意图:藏语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语言,新接受一种语言需要不断熟悉巩固,特别第二句在歌曲中出现三次。通过接龙、对答、快速、慢速等多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为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作充分准备。

2.按节奏学习后面乐句中藏语

设计意图:为学唱藏语歌曲作准备。

3.学唱藏语歌曲

以跟琴学唱、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学生独唱等多种形式学习歌曲。

设计意图:学习歌曲,特别用藏语演唱学生比较困难,要反复演唱才能掌握,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才10-15分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趣化教法和学法、反复演唱。

三、为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创编藏族舞蹈

1.观看合唱版《我的家在日喀则》与藏族舞蹈组合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紧张的藏语歌曲学习,穿插观看视频环节,让学生调节放松;对教学适当拓展延伸,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版《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特点;为下一环节让学生为歌曲创编藏族舞蹈和变化队形启发灵感。

2.分组为歌曲创编藏族舞蹈,可以迁移已学藏族舞蹈《赛吧小伙伴》中动作,也可以加入其它藏族舞蹈动作,要求有队形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舞蹈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学生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积累之上,特别一年级学生积累贫乏,创新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前已教授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组合。

3.分组展示和评价,分组进行展演,小组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分组展演和相互评价,小组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和锻炼表达、观察等能力。

四、简单总结并结束教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生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如色彩艳丽、样式独特的藏族服饰;优美绚丽的藏族舞蹈;璀璨的热贡唐卡艺术等,诸多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都融入在我们身处的每一个事物中。因此,我们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课题研究《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本人在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1 多渠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1)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让课题研究深植家长心中,运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艺术教学资源,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教学需要进行整理。同时,请家长配合我们帮幼儿巩固在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如,家长为我们收集了许多家乡景区的照片资料后,我们组织了艺术活动《我的家乡―― 甘南》,认识了一些家乡的自然景区,然后再请家长带幼儿到这些景区亲身体验,这样,幼儿学习兴趣极高。

(2)利用社会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挖掘社会资源,追溯甘南藏族文化根源,如:唐卡艺术是藏族艺术文化中的精萃。为了让幼儿了解唐卡艺术,我们走访了甘南州文化局、寺院、藏族资深老人和民族院校的唐卡老师,然后将搜集到的唐卡艺术进行简化、创编,并组织幼儿学习绘画唐卡。在此过程中,正直甘南藏族自治州60州庆唐卡展,我们通过多方联系,组织幼儿前去参观,进一步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 创设本土特色的育儿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课题实施前,布置了藏族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室内环境,使之透出浓厚的本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比如,我们创设了“美丽的甘南我的家”“小脚走甘南”“帐篷展”“五彩唐卡”等主题互动墙饰。在老师的引导认识下,请幼儿在每天入园和离园时,讲给父母听,有些幼儿还当起了小导游讲解的绘声绘色,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兴趣。

3 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艺术教育活动

(1)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区角活动。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而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操作、想象。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投放各种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常见的藏族文化操作材料。如:美工区投放黑白色毛线绒、牦牛、羚羊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粘贴、制作了形象生动的牦牛、羚羊作品。在表演区,提供了藏族服饰、藏戏面具、拨浪鼓,让幼儿创编藏族舞蹈、藏戏等,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喜爱。

(2)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在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幼儿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在“有趣的藏戏面具”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幼儿观看藏戏视频,使幼儿对藏戏中人物所戴面具产生兴趣,接着将各种各样的藏戏面具呈现给幼儿,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引导幼儿了解面具的特点、图案装饰以及不同颜色面具的含义,感受藏族艺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同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设计各种形态的藏戏面具,最后,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将本土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将藏族文化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艺术,让我们的课题实施更加生活化。如我们创编了“锅庄舞”作为每天的课间操;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藏族民间故事;组织“骑马”“好玩的冈多”等游戏活动,做到了藏族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藏族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培养幼儿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保护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意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9)

二、高校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藏族民间舞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数据中。笔者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出以下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舞蹈室,即便有舞蹈室,相应配置设备较为简陋。

(二)与藏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教学没有,只是课外活动中以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只有大学和拉萨师专的艺术专业开设了正式课程。藏大在文化素质交叉课中有一些艺术课程,但是,课时量较少。课外活动主要是参加民间舞蹈比赛,具有短期、临时特性。

(三)学生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意识较为淡薄。学生常常把舞蹈当做休闲娱乐的活动,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意识去思考和学习。

(四)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从调查来看,目前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教育和传播,大学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

(五)绩效不显著。舞蹈学习,不仅智力活动过程,更是肢体运动过程,是肢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协调统一。但是高校学生目前整体存在着应变能力差、缺乏自信、遇事过度紧张和懒动等问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掌握的舞蹈组合较短,绩效不显著。

(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师资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艺术素质普遍偏低,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七)本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虽然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但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视野下的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建议

针对各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高校应当提高对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重视了艺术教育,重视了藏族民间舞蹈教育,藏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开设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力度

各高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配套设施投入和制度设计等。配套设施投入,需要以经济投入为基础,购置舞蹈道具、服装等。制度设计主要指高校针对舞蹈选修课程制定一些适合高校学生舞蹈学习的制度及规定,以规范和保证舞蹈选修课程长期开设。高校应为学生学习藏族民间舞蹈提供场所,为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

目前,的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和传播,很少学校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对此应当增加藏族民间舞蹈的公共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的课程;除了开展舞蹈比赛,还可以举办藏族民间舞蹈知识竞赛,建立藏族民间舞蹈节,举办与之相关的舞蹈图片展等。

(四)注重在艺术活动中渗透藏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识

舞蹈,尤其是民间舞蹈,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通过舞蹈的动作、配乐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因此,应当在艺术活动中渗透与藏族民间舞蹈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应注重对学生灌输藏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即对藏族民间舞蹈资源的传承,包括某一具体舞姿的含义,或是该舞种的形成历史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广泛开展一些舞蹈类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办的锅庄舞大赛。通过艺术活动,在传承和传播着藏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文化。

(五)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更新教育理念,与内地各院校甚至是国际高校的新型教育模式接轨,增加教师的自编教材和专著类书籍,师生同步学习。将学校的舞蹈教学和社会公共组织的舞蹈教育相结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为舞蹈教学服务,并积极加强教育各方之间的沟通,促进舞蹈教学的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进而提升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六)充分利用地方舞蹈资源,发展特色艺术教育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自己的民风民俗。学校必须要不断的挖掘藏族民间舞蹈资源,将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始终。此外,学校还应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比赛。

(七)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近年来,艺术教育招纳不少教师,大部分以音乐教育为主,舞蹈教育的教师甚少,教师结构不和谐。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个教育者,还是一名学习者。从事舞蹈教育的老师在进行舞蹈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的同时,还要进修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只有教师拥有复合型的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才能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5-01

引言:受自然条件和人文气息的双重影响,藏族舞形成了其特有的淳朴明亮、高亢激昂、奔放流畅的舞蹈风格,成为了民族民间舞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同时,藏族舞在道具的使用上也有着极大的探究性,一些因道具的加入而更具风格特色,一些以道具的名称而命名,更有些离开了道具便不复存在。

藏族舞蹈中对于道具的应用十分普遍,传统的水袖、热巴、甩发、山南鼓等在藏族风格舞蹈课上都十分常见。此处的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同时使学生明白,道具在中国民族民舞蹈中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而本文中,将以上述藏族舞蹈道具为例,挖掘道具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关于藏族舞理论的综述,主要阐述其分类与特征。第二章是关于藏族风格舞蹈课中的道具舞蹈的研究,以热巴、弦子、山南鼓舞为例。第三章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谈论藏族风格舞蹈课中道具的应用,以实例阐明道具对于藏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藏族舞蹈的分类与特征

第一节 藏族舞蹈的分类

(1)藏族宫廷舞蹈。流传民间的宫廷舞蹈主要包括噶尔舞等。噶尔藏语意为"专业性的表演"。表演这种乐舞的是男性儿童,"这里主要是指17世纪噶丹颇章王朝时期,拉达克国王献给五世达赖的一部乐舞。这部乐舞,一直表演于宫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韵律和动作,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宫廷舞蹈" 。

(2)藏族宗教舞蹈。藏区盛行宗教,并贯穿于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对藏族乐舞文化的影响也极大。藏民把幸福寄托在宗教上,因此宗教活动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故这种也体现在他们的舞蹈上。在羌姆、藏戏、这种典型的宗教舞蹈中,随处可见佛事活动的影子。

(3)藏族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伴随人类的诞生而产生。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卡若文化(有窑穴、道路、动物骨骼、粟类农作物等)。"伴随着藏民早期文明的出现,藏民也早早有了舞蹈活动,且遗留在岩画、壁画中" 。

藏族民间舞蹈具有载歌载舞的特征。能歌善舞的人被视为有文化教养,受到社会的尊敬,因此,民间舞蹈受到藏民的普遍青睐。"藏族民间舞到大多在民无节日里表演,是具有广泛性的群众性舞蹈,属于广场艺术,活跃于藏民生活中的民俗舞蹈始终保存着自己浓郁的民族个性,很少受到外来乐舞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藏族舞蹈的特征

(1)体态特征。"松胯、弓腰、曲背"和"一顺边"是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造成这种体态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为藏族服装的厚重必须借助腰部力量来完成舞蹈;另外,藏族人民常年以背部为支撑点的劳作习惯,俯身是为了减轻体力劳动时的负担而进行的自我身体协调;同时,这种体态也带有一定的痕迹,"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实诚信仰,为了取悦神灵、诸佛和菩萨,日常生活中便有了较多的叩头膜拜、煨桑烧香等活动,而这些都与人体的垂首、伏地、俯身等行为有关" 。另外见到领主时双手前伸等被强制的礼仪习惯久而久之也体现在了舞蹈的动作上。"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中心,手和脚同出一侧,从而形成妩媚动人的舞蹈动律。

(2)动律特征。藏族舞蹈学者阿旺克村用五个字归纳了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颤、开、顺、左、绕。"颤"是指舞蹈时膝关节上下的颤动,藏族舞蹈以下肢活动为主,下肢动作有一膝部颤动为核心;"开"指舞蹈时的基本脚形,藏族舞种落腿和出腿的动作,像跨腿、踹腿、踢腿、抬腿、抛腿等均已勾腿外开为美;"顺"是指舞蹈进行中手和脚向同一方向运动,这是藏族舞特有的协调方式,有顺摆、顺悠、顺绕、顺甩、顺推等等,它来自连臂踏歌中的"起脚抬手,踏脚甩手"的运动方式。"左"是指舞蹈一般都是从右向左顺时针方向绕圈进行。动作以左方向为始,旋转以左转为主,这与其宗教中的"转经"方向是一致的。"绕"是指舞蹈中的舞袖,用手带动长袖绕圈,藏族中的舞袖有甩、摆、撩、绕等多种形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饶、臂绕肘绕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内绕外绕……颤、开、顺、左、绕作为藏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贯穿于整个藏族舞蹈体系之中,造就了藏族舞剽悍、强劲、的风格特征。

(3)道具的使用。"舞蹈道具也成舞具,是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是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意义上,我们说道具是舞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体动作的延伸部分或补充部分。也就是说,人体动作是主体部分,道具是补充部分。" 作为民间舞艺术的一部分,道具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寓意性、象征性、表意性、戏剧性和技艺性。因而在民间舞的表演中,道具有着重要的做作用――首先,他是观众把握舞蹈作品内容的媒介,也就是说,观众是通过演员所使用的道具把握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另外,道具也是观众获得欣赏美感的媒介,即舞者仪器娴熟的技巧驾驭道具,观众从中获得观赏上的美感。

藏族舞蹈中对于道具的应用十分普遍,传统的水袖、热巴、甩发、山南鼓等在藏族风格舞蹈课上都十分常见。下文中笔者将以上述为例,挖掘道具在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此处的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融入藏族舞的艺术氛围当中。

第二章 藏族风格舞蹈课中的道具舞蹈

第一节 热巴

"热巴"一词藏语的音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们对这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一是"破碎如丝的表演服饰或布衣";二是"表演者如穗的发辫";三是"苦行僧或布衣者,也是藏族群众对民间流浪卖艺艺人的泛称"。热巴的表演者多为民间流浪艺人,他们先击鼓摇铃,招徕观众,然后进行表演。表演时,男舞者右手持铃,左手持牛尾;女舞者左手持手鼓,右手持鼓柄,相对舞蹈。热巴舞的气氛热情、奔放、欢乐,舞者们边歌边舞,祝福观众幸福、村寨平安。

在课堂中,老师一再强调热巴舞粗犷奔放,主要是技巧表现,例如立转鼓、平转鼓、翻鼓等技巧,使舞蹈情绪激昂,舞姿多变。以技巧的表演来抒感,是藏族民间舞"卓"一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在藏族民间众多的自娱性和表演性歌舞形式中选择一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加工改编成综合性表演组合,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好藏族舞蹈独特的风格韵律,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技巧,以便充分准确的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神气质。缩短教室与舞台的距离,挖掘学生的表现力,为今后的舞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弦子

弦子是藏族舞种极具代表性的舞蹈,因有拉弦乐器的伴奏而得名。水袖是弦子舞中的重要道具,男女袍子双袖均系在前腰,男子穿白色长袖衬衣,女子穿红色长袖衬衣,这各长四尺、宽一尺多的红白两色袖子,寓意着他们是长江、黄河的儿女。演员在表演时双腿颤撩,松腰松胯,双臂挥袖,加之脚的拖、点、踏、端等。弦子舞的节奏由慢到快,主要内容基本围绕歌颂家乡、歌颂大自然和男女之间的爱情而展开。特点是手舞足蹈。脚步灵活,双膝自如,动作变化较多。旋律欢快流畅,舞姿舒展优美,语汇丰富多彩。

以藏族传统典型组合《古来亚木》为例,该组合属于弦子舞,在学习和训练时,老师反复强调水袖是情感的外化,用身体的协调力和表现力来带动水袖的正确用力技巧。藏族中的舞袖有甩、摆、撩、绕等多种形式,但以"绕"为核心,有大绕小饶、臂绕肘绕腕绕、单手绕双手绕、内绕外绕……颤、开、顺、左、绕作为藏族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贯穿于整个藏族舞蹈体系之中,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形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双臂的挥袖主要以指、腕、肘、肩的协调和统一,是舞好水袖的关键所在。由大臂带动,使袖子的路线尽量远、长,从而表现女子藏族舞蹈优美、绵长的特点。

第三节 山南鼓舞

山南地区是藏民的摇篮,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山南鼓舞是一种将扁骨系于腰间,用两根弯曲的鼓吹打击起舞的广场舞蹈。一边击鼓一边唱歌,没有其他的伴奏乐器。 "舞者使用的扁形鼓是用羚羊和山羊皮制成;直径约20寸,鼓皮上左右绘有各种花纹和祥瑞图案,鼓边上绘有各种花朵图,砸有两个铁环,上面的铁环穿着带子捆在左腰上,下边铁环的带子捆在左大腿上,鼓糙用富有弹性的粗藤条制成,鼓糙的把柄上有五色鹰毛" 。每逢藏族重大的节日都是山南鼓舞的演出,整个藏南山村都是鼓声隆隆,展撼山谷,气势极为磅礴。

课堂中,老师加入了藏族长辫,一边抡动发辫,一边击打鼓面。主要表现出藏族男子刚强、有力,要散发出一种野劲。当辫鼓舞达到热点时,所有人在同一时刻击出猛烈的鼓点,发出激烈的鼓声。在由缓到快的鼓点中旋转,摇头甩发。甩发动作的有五种:单八字、双八字、前后甩、旁测甩、回圈甩。这种富于激情的舞蹈表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章 藏族风格舞蹈课中道具的作用

第一节 道具是舞蹈的特色语言,也是技巧的训练

一般人们普遍认为道具不外乎就是演员的装饰品,其实不然,道具的进入,不仅延伸了人体的线条,使肢体语言的表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夸张和延伸,而且更加有效地突显出编导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拓展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使舞蹈语言的表现更为形象。"道具的恰当运用,有利于丰富舞蹈语汇,传达编导的思想情感,增强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塑造美的形象,完成舞蹈艺术的创造" 。道具要便于舞者的使用和展现,在表演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与舞者浑然一体,即人与道具的和谐统一、动与静相得益彰。

同时,道具也是一门技巧的训练。如藏族舞中常用的道具水袖为例。藏族舞的水袖,不同于古典舞中的水袖带给人灵动飘逸之感,而是营造出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在进行藏族舞水袖表演时,我们把长袖抛出去,抽回来,舞动袖子踏、跳、转,跑,舞姿奔放流畅,这袖子仿佛是你延伸出去的手臂,把辽阔的草原全拥在你的怀抱里,让道具和你的肢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节 道具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

"道具的创作必须与人物的性格、动作语忙紧密相连,不论是设计环境和动作语汇处处都应思考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和表现人物性格" 。如前文所述,藏族舞蹈中表现出来的粗犷大气的民族性格是藏族人民生活与青藏高原而自然形成的演员想要把剽悍强健人物形象表达得栩栩如生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经过对道具的不同的处置运用,烘托和提示了舞蹈者的角色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显示了此时此刻舞者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心境,从而使许多单凭肢体举措很难完成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把道具和举措无机的结合起来,融入感情的坎坷变化、心意形状,巧妙的使人觉得道具已成为人体意蕴的一局部。当在学生对于人物形象很难拿捏时,不妨加入道具的训练,借助道具的训练设计,使其从中体悟风格舞中独有的审美和特点。比如山南鼓舞中的道具,无论是鼓还是甩发,其酣畅淋漓的表演形式和奔放大气的动作设计,凸显的都是藏族舞蹈粗犷、矫健的人物形象,通过道具来增强舞蹈磅礴的气势。

第三节 道具是乐器习得的一种方式

藏族舞蹈中的一些道具,其在当地本身就是一种乐器,学生在进行道具训练时,也同时习得了一门乐器。以热巴为例。热巴的编排难度较大,表演没有音乐伴奏,它随着女子鼓点和男子铃声的节奏展开,应节奏而舞,因而可以成为群舞时明晰节奏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就凸显了道具鼓和铃的作用。此处的道具,不再是简单的"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成为了演员表演时律动上的准则。热巴舞在表演时,通常情况下人数众多,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律动的难度,使得演员们在节奏上很难达到统一。因此,在进行热巴的训练时,一定不可忽视道具的作用,通过道具自身特有的节奏感和律动性,明晰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的节奏,使得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能达到节奏上的统一,增强表演的观赏性。

结论:藏族舞蹈中道具的使用较多,无论是鼓、铃、水袖、甩发,在教学中都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道具,不再仅仅是舞蹈演员肢体的延伸,而是转化为了藏族舞教学中增强训练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融入藏族舞的艺术氛围当中。有些道具是人物形象的点缀,有些道具是思想情感的缩影,但有些道具的使用,却可以带动演员的动律,增强其表演的律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道具有助于带动动律、明晰节奏、增强气势,从而更好滴表现藏族舞蹈豪放、粗犷的风格。

同时,从整个民间舞领域而言,道具的在训练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属于舞蹈中的一种特色语言,因而对于道具的训练属于技巧性训练;道具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也可以让演员在舞蹈训练的同时习得乐器,丰富演员的艺术内涵。从民间舞蹈文化而言,课堂中道具舞蹈的学习,还起到了一定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从古至今各民族执器而舞的起因,不同道具所蕴涵的不同意义,道具在舞蹈运用中的发展、变化,都让我们对不同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

舞蹈中道具的文化可为博大精深。在此只是浅谈一二,希望在日后还可以深入研究,有所收获,并将它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力学.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国少数民族史[M].北京:文史出版社,1990:(781).

[4]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6]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54).

[7]尕玛多德.青海玉树藏族民间舞"依"浅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2).

[8]家雍群培.论藏族弦子(谐)艺术的形成与类别[J].中国音乐学,2003,(2).8、索朗次仁.山南鼓舞[J].艺术研究,2004,(6).

上一篇: 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