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3:20: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空巢老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忙时,特别想让儿女回来帮一把”,65岁的老李拍拍裤腿上的泥土对笔者说。尽管他们盼望着孩子们能守在身边,但更希望孩子能够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老李身患风湿病、胃病,一家人的田土全靠他一个人种。他说:平时就怕生病,病了既耽误农业生产,又没钱治,还需人照料。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空巢老人”最怕的还是情感上的孤独。精神生活单调,子女外出后,打电话就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连说话聊天的人都没有。该镇河边村杨奶奶说,每年春节儿女从外地回家那几天,她特别高兴,纵使平时有着一身病此时也显得特别精神,全然不知道累。当儿女离开她时,她总是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汽车在视线里消失,才转身慢慢向家里走,每当这时,她的眼泪就忍不住直往下流……亲人们一走,家里又剩下长久的冷清。
这个事件传播得很快,当地十里八乡的很多村民都知晓了这个消息。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此类事件刺痛了村民的心。这些年,乡村空巢老人独居家中弱、病无人救助,甚至孤死家中无人知晓的例子不时见诸于媒体。随着农村家庭逐渐小型化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老人空巢化问题凸显,农村养老不仅是伦理课题,也是一道社会难题。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一直都是最弱势群体之一,农村的贫穷集中体现在农村老年人的贫穷。目前,我国有超过一亿的乡村老人,大部分人都指望“养儿防老”、“靠儿养老”。但随着家庭逐渐小型化,许多农村家庭也正面临和城里人一样“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父母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和城乡间的流动,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在物价上涨,医疗、教育等日常消费开支急剧膨胀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子女对长辈的养老正变得“有心无力”。“养儿防老”已经远远不能支撑社会养老的重负。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老龄化也正进入加速阶段,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实现老有所养是中国农村的急切呼唤。
2012年4月9日,世界银行《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及其养老保障:挑战与前景》报告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年轻人大量向城镇流动,与成年子女同住的农村老人比重,已从1991年的70%下降到2006年的40%。这些农村老人还得下地劳动,并负责照顾孙辈,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中国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加脆弱。
近几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低保、新农合、基础养老金等救助政策,其中正在推进的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有益。但由于60岁以上老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是子孙必须参保,而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参保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造成很多子女不参保的60岁以上老人无法领取养老金。所以,对于许多农村贫困老人而言,这些好政策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与养老困境。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贫困人口一般没有储蓄。这些老人所获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可能不够,更容易陷入贫困。
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保障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的养老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目前政府在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敬老院,但敬老收养范围仅限于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痴呆老人,而且服务落后,许多老人不满其“圈养”式养老服务而“逃出”敬老院。同时,许多有子女但空巢的失能老人,因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而不能入住。商业性质的养老院在农村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其高昂的养护费用让老人望而却步。“即使缴费,人家养老院也不愿意接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啊!”许多失能老人只能靠自己苦撑和乡邻的帮助而苟活。
有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远远超前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需要认识到乡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构筑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期待有一天,乡村老人与城镇老人都能颐养天年,乐看夕阳红。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目前我国农村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的比重已下降到40%,空巢老人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养儿不一定能防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仅为34.6%,月均养老金74元/人,乡村养老院建设也远远落后。相比城镇,中国农村老人更加脆弱。以下是记者以河南为样本,拍摄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景象。
杨彩凤,女,1945年生,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人,育有2女1儿。大女儿出嫁后自顾不暇,二女儿有些憨傻且患有癫痫病,近年来就一直在娘家生活了。20多年前,唯一的儿子到贵州打工,后来就在那里做了上门女婿,近10年只回来过一两次。提起儿子,杨彩凤说:“往返的火车票太贵了,我告诉他,等你爸断气时你回来一趟就中了!”
杨彩凤的丈夫刘红宾因8年前患脑溢血,至今瘫痪在床。拾柴烧水、做饭喂饭、给老伴清理屎尿、照顾憨傻女儿生活,这就是67岁的杨彩凤每天生活的全部。“我真不敢想,一旦哪天我倒下了,瘫痪老伴和憨闺女怎么办?”
如今,67岁的杨彩凤每个月靠着自己和老伴的140多块钱低保金度日,家里的一亩多地交给大女儿种,每年女儿会给她拿来一些粮食。
杨古乱,60岁,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洞子沟村人。她的丈夫10多年前已经去世,有2子1女。大儿子全家到新疆打工并落户,二儿子4年前因为宅基地纠纷,失手打死人,至今负案在押。杨古乱哭着说,房子还没有盖好,二儿子就出事了,“我想去把肾卖了,看能不能把二儿子换出来!”
杨古乱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因为儿孙们没有参加新农险,按规定她就不能参加和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因为无力种地,杨古乱把地租了出去,每年拿到400元租金;家里养着十几只鸡,卖鸡蛋每月得几十元钱;大儿子每月给她寄来一二百元。这就是她的全部生活来源。二儿子在押以后,杨古乱连续3年申请低保,但未能获批。
佳新年,男,河南嵩县龙潭沟村人,1943年生;老伴王兰香,1945年生。他们曾经生育3个儿子,大儿子在22岁即将结婚时因为肺病去世,小儿子1岁半时夭折;在两年前,35岁的二儿子因为肾病丢下父母和妻女撒手人寰。一次次丧子之痛,让王兰香常年流泪不止,最后哭瞎了双眼。现在,两位老人和孙女每月靠约200元的政府低保金维持生计。因老伴王兰香眼睛失明,种地、养牛等所有的农活和家务都要佳新年一个人来劳作。
二儿子给二老留下了一个孙女,佳红燕,2004年出生,今年上小学3年级。她是二老唯一的希望。佳新年说:“我现在就指望小孙女快点长大了!不然,我如果哪天起不来了,她可怎么办?”佳新年担心双目失明的老伴将来没有依靠。
樊云汉,男,1934年生,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乡东达宿村人。他有1儿2女,儿子全家在上海打工;两个女儿均智障,其中一女死亡数年,另一女儿出嫁到外村。2012年他开始享受低保,每月可领取72元低保金。
78岁的樊云汉现在患有肺气肿和肾病,手脚浮肿,在上海打工的儿子曾返乡几天,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又匆匆返回上海。因他有儿有女,不符合入住敬老院的条件,只能独居家中。
平日里,樊云汉自己颤颤巍巍生火做饭,病重下不了床时,住在同村的远方亲戚便每天端一碗饭让他充饥。他说:“我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
畅转运,男,66岁,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人,一生未娶,无儿无女。这两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畅转运断断续续进过养老院生活,但总是不久就出来了。他说:“我不想住养老院,那里面老憋屈!”
按照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可以在镇养老院生活。养老院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月享受210元(每天7元)的生活费,而在家中分散养老的孤寡老人每年可获得131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横水镇养老院80多个床位仅居住了52名老人,而全镇孤寡和五保老人有100多名。
现在,畅转运所在的元庄村新开了煤矿,他就在村头摆了一个小地摊,卖一些小商品。他说:“收入不多,但是加上政府每月给我的孤寡老人补助金,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宁翠莲,76岁,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人,育有5个女儿1个儿子。老伴去世22年了,女儿们已经相继嫁出去,20多岁的儿子排行最小,在外打工,家中只留下宁翠莲独居。
宁翠莲身体还算硬朗,家里的一亩多地由她自己种小麦和玉米。平时,她总是上山挖些五贝子、连翘等药材,“逢到合适的季节,挖药能赚到200元左右呢。”她的心愿就是攒点钱收拾一下房子,以备儿子成家后回来住。
宁翠莲也会上山砍竹子做成小工艺品,拿到附近旅游景区去卖,每个卖一两块钱。这样的生活让老太太很满足,她就是不敢想万一哪天身体不好了怎么办。
记者采访手记
孤独的晚年生活,使农村独居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采访中,好几位独居老人都轻轻地说,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虽然他们说这些话时显得很平静,但老人们内心已经感受到自己晚景的凄凉。
时下的农村更像“老人村”了,十室九空。留守一族大多是老人。他们有儿女,却享受不到儿孙在膝的欢乐,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问题。而在国家养老方面,其待遇还不如五保户或者“失独老人”,结果便处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夹心层,看似谁都在管,结果却谁都没有管好。在这种情况下,“6年没吃肉的辛酸”就无以避免。
呼吁:农村种子市场的管理亟须加强
首先,出台品种保护实施细则,保护育种家育出的品种不受侵害。
其次,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经销商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条件,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对达不到要求的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坚决不予审核、颁证。
第三,建立品种认定制度,对于已通过省级或国家审定的品种,有跨区域推广价值的,可由育种单位提出参加引入地区的简化试验程序,进行认定。
教师工资不能再隔空喊话
教师工资远远滞后于公务员,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差距可想而知。“年轻老师养不起自己,中年老师养不了家庭”,成为一些地方不少“灵魂工程师”的窘困写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薪资待遇问题不仅关乎1200万的庞大群体,还关系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均衡的实现。
这意味着,“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决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唯有采取非常规措施,才能保障法律条文走进现实。首先,要严格问责制度。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均规定,未履行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责的,由国务院或者上级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然而,多年过去了,这些法律条款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国家层面必须尽快把问责条款从睡梦中叫醒,利用法律“利剑”来倒逼各级地方政府的赶快兑现。
更为重要的是,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纳入公务员序列。唯有把老师纳入公务员行列,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规定,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中央也不必再隔三岔五旧话重提了。
莫让月饼券成套利工具
中秋佳节临近,亲朋好友间送上几张月饼券表达问候,显得时尚又轻巧,厂家推出的各式月饼券因而赢得了市场青睐。岂料,“月饼黄牛”却随之出现了。收到多张月饼券,并非每张都能派上用场,一些人竞选择把月饼券卖给“黄牛”。根据眼下的市场现象,已有人推导出这样一条套利链条:厂家按八折将月饼券卖给企事业单位,单位将其发给员工,员工按五折的价格卖给“黄牛”,“黄牛”再以六折的价格卖给印券的厂家。于是,积累在个人手中多余的月饼券以一种有价证券的形式,靠“黄牛”牵线搭桥走向了“流通环节”,达成了一种各方皆满意的结果。
这条灰色的套利链条之所以能如此顺畅地运转,实际上是由月饼的高额利润支撑着的。通过这一套利模式,厂家赚到了钱,“黄牛”赚到了钱,消费者也将月饼券折现了。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多赢”的现象,实则应当明令禁止。
“夺命电梯”何时休
目前,浙江省瑞安市一位母亲抱着孩子乘坐电梯时,电梯门打开电梯却未至,最终引发惨剧,母亲坠落电梯井不治死亡。(据9月13日《现代金报》)
在频发的电梯事故背后,除了制度漏洞外,“人祸”因素总是挥之不去,每一起事故都经不起“三问”。一问,采购环节是否公开透明?作为采购电梯的单位,由于一次性采购数量较小,往往没有聘请专业公司参与采购,而本单位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问题电梯比较容易蒙混过关。
二问,监管过程是否落实到位?在公布的电梯事故调查结论中,“制造缺陷”“超龄服役”“维保流于形式”等原因往往是电梯事故的罪魁。某些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成了问题电梯违法运营的护身符。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22-01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生活在“空巢”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1999年至今,我国老龄化已呈加速发展阶段,老龄人口增长将由每年300万上升到800万,到2020年将达2.48亿。同时,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家庭“空巢化”会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巢”家庭和人口将远高于“五普”统计数字。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问题,对于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意义重大。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一)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完善,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家庭。一般情况下,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农村“空巢”老人就会继续参加各种劳动以养活自己。外出务工子女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劳动技能等原因,打工所得收入有限,加上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及下一代的教育成本,使得他们负担沉重,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不少外出打工子女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因此,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孙辈的日常生活开销上②。
(二)生活照料。日常生活照料是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方面家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在农村“空巢”家庭中,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使得“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资源缺失,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在多数农村,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均较落后,“空巢”老人一旦患病,则会出现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他们中的多数人也没有绝对的经济支持使他们治愈病痛,恢复健康。因此,与其他老人相比,“空巢”老人面临着更大的生活风险。
(三)精神慰藉。精神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在农村,老人们由于生活环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少,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对一些老人而言,甚至是维持其生命的重要支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处于一种缺乏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缺乏来自子女关心的孤独状态,经常会有失落感,易产生悲观情绪。又由于农村中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空巢”老人在家庭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二、疏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思考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不仅是个别老人的生活问题,更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要真正使“空巢”老人走出养老困境,需要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努力和全面参与。
(一)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我国“未富先老”,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主要靠社会保障来承担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重担。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空巢”老人主要还是依靠家庭,而且家庭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感情交流都是十分有益的③。但由于家庭小型化、收益等因素影响,家庭养老功能已出现弱化趋势。要改变此种现状,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力;二是弘扬“孝道”,提高民众的家庭养老意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三是以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
(二)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空巢”家庭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它所带来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也必然需要现代化的养老方式来辅助解决。而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正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的制度。因此,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要完善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二是要因地制宜,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三是要加强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管理,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三)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依据国外的经验,社区服务在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方面有着巨大潜能。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居住地点相对稳定,人际互动频繁,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为开展社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撑。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空巢”老人服务。如在社区内招募志愿者,成立社区照顾小组,为不能自理、生活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饮食、住宿等照料;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活动设施和交流场所,增进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交往;定期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等。
注释:
1 经济供养方面
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不足。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占36.4%,在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才不得不求助于子女。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空巢老人无退休年限,年老后多数仍要以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生存,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支撑。子女的帮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生活照料方面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缺位,这客观上是由子女长期不在身边造成的。老人的生活起居各个方面需要自己亲历亲为,原本到了需要照顾的时候,却没能得到子女及时帮助和救助。老人的身体健康本来就存在着风险,在长期缺乏照料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病患,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无人照料而猝死的老人的例子屡见不鲜。
3 精神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精神慰藉,孤独感强。由于本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老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枯燥。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老人身边,因此不得不在自己享受天伦之乐之时,饱受对子女、儿孙的思恋之苦。据调查数据显示,38.7%的农村老人患有轻度抑郁症,18.6%和7.4%的人患有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
造成我国农村老人空巢的原因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是在多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如下所示。
1 社会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以前在农村,空巢家庭是极为罕见的,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家庭乃至大家族普遍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适应生产生活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人数的多少。而现在家庭大多是子女婚后分家另过,这种现象的存在证实了小型化家庭已经逐步取代原有大家庭,家庭功能正趋于核心化,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家庭制度潜移默化逐渐改观的深刻过程。
2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其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农村家庭结构走向小型化,核心化,缺乏子女留在家中照顾年迈的老年父母。由此,我国农村传统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3 由于农村老年人对其生活的家乡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因此不愿随子女向外流动
并且随着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传统血亲价值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新一代的农民的子女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加上代际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异,生活理念的冲突导致年轻人更喜欢自己单过。不喜欢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无疑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
4 社会中重幼轻老现象严重导致社会资源在代际间分配不均,很多的社会资源都流向家里的下一代,挤占了应该被用到老年人身上的社会资源。
5 我国现行的低保政策由于受助名额相对于满足条件的庞大的农村空巢老
人来说是非常的少的。而有限的名额又有被村支书等相关工作人员后箱操作留给自家亲戚、朋友的风险,导致实际落实到真正需要救助的平困的农村空巢老人是少之又少的。
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1 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使老年人的优待政策得到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疗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努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使青壮年就近工作,便于照顾老人和子女。
3 完善农村新型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扩大财政补贴和医疗保障范围,在已经享有“低保”和“五保户”救助的农村空巢老人范围基础上逐步将低收入、患有重病的农村空巢老人纳入保障范围。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性变强,外出工作机会增多,农村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空巢老人应随即产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再加上近年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显出来。株洲市在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养老问题也越来越严峻,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探究株洲市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对策,不仅有利于空巢老人的养老,更有利于促进湖南省的农村稳定发展,同时也可加速“和谐社会”进程。
1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分析
1.1 政策原因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在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家庭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核心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是农村空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空巢家庭、农村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在株洲市的农村,家庭成员主要以四口之家为主,加上农村经济的落后,子女一旦长大就要离开家庭外出打工或求学,这样就形成了空巢家庭,父母进入老年就成为空巢老人。目前的农村青壮年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外打工或求学,使得农村空巢现象不断加剧。
1.2 经济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农业机械化取代了手工劳作,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再加上城镇化的进程加速,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使得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在城市打工跟在农村种地相比较,收入明显偏高,这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加愿意选择外出打工,离开父母。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在2012年有超过2亿的农民工进城务工。
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剩下老年人在农村守家,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再加上很多的农村老人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他们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农村随子女进城,选择留守农村,形成空巢老人。根据株洲市人口统计来看,该市为人口净流出市,主要表现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出,使得农村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加。
1.3 社会原因
按照人口的发展规律,老年人的数量是出于一个上升趋势,国家对人口老龄化也比较重视,针对老龄化问题,国家和政府推出了很多的政策,并且也加大了对老年人的投入。在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这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使得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株洲市作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中的一员,在医疗、养老和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也很大,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这也加速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从2009年实施农村养老保险以来,株洲市在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还是存在覆盖面窄,保障金额低等问题。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因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是政府和农民共同参保的模式,这跟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相比较,在缴纳同等保费的情况下所领取的养老金要低得多,由此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由于投保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使得农村中收入不稳定的人们不能按时足额缴纳保险金,从而使株洲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受到一定延缓。其次,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领取额度较低。现在农村实行的养老保险资金一般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集和支付的,人均领取养老金的数额不高。再次,农村养老金的资金不足,目前农村养老金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和国家缴纳的养老金,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严重短缺。株洲市的养老金筹集虽然采取了积累式模式,但由于所需时间较长,而保险金增值保值的方法主要是靠银行存款和国债的利息,使得养老金严重缺乏。
2.2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缺乏经济支持
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主要来源与子女和自己在家务农两方面,这些都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子女的经济支持有限,在外打工的子女,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导致收入不稳定,他们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活,还要供养小孩,自身压力也很大,对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村空巢老人通过自己在家务农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所能承担的农活也越来越有限,有的由于身体原因根本不能从事体力活动,从而获得的务农收入也在减少。这些都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低下,很多在生活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2.3 在精神慰藉方面,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很多农村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家,使得对老人的关心和问候越来越少。农村空巢老人将面临一些列问题,如生活单调无新鲜感,由于思念子女会感到孤独等。由此导致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很多的老人在年轻时全心全意为子女付出,都希望自己年老后能得到子女的关系和陪伴,但现实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能为自己父母做的缺微乎其微。
3 株洲市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在老年群体中有很大的特殊性,单靠某一种养老方式是很难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的,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三方之间的共同努力。
3.1 全面覆盖养老保险政策,提升政府的责任感
养老政策可以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养老保险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重要依靠,政府应通过拓宽筹资渠道、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障等来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推出多层次、多形式的适合农村养老的覆盖面广的养老政策,通过加大对保险金的投入来改善目前养老保险城乡差距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通过推行农村医保,解决老年人看不起病和看病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
3.2 建立非盈利养老机构,引入农村福利服务模式
在农村设立养老机构,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是很少见的,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偏远农村。非盈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在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多,如华西村等,其作用也已逐步体现,它能在政府和企业的薄弱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同样,这些养老机构也适合在株洲设立,也能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因此,应该关注和重视养老机构在欠发达地区的作用。
引入农村福利模式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通过社会的帮助来减轻家庭对空巢老人养老的压力。建议株洲市各农村政府积极推动老人居家服务,组建一支服务老年人的农村志愿者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专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身体照顾和情绪慰籍等。
3.3 完善农村社区自助帮扶系统
农村空巢老人常年不跟子女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都要靠自己,这对他们来水是比较难的,这时候就需要街坊邻居的帮扶。在我国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联系也多,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中,这些街坊邻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株洲市的农村地区,也应该不断推行和完善农村社区的自助帮扶系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乡邻的相互帮扶互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农村老人自己养老的压力,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就近养老的意愿。
3.4 融入村庄生活,转变空巢心态
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不能光从物质上来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多关心他们,在精神上给他们慰籍。为实现我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我们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于此同时,更需要农村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需要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参加农村的老年人文体活动来转移对子女的依赖心理和思想。应该要走出家庭,走出房间,参加村庄的文娱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来排解孤寂,从而提高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充实自身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赵素梅.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9).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09-01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空巢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如何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也逐渐增多,由此引发了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当今农村空巢老人在我国占有很大的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他们自身的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等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都处于弱势,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所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现状不容忽视,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健康水平较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身体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的占很大比例,患慢性病的和长年患病的比率竟然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种疾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并且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现在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有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承担不起。另外,许多农村空巢老人普遍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他们经常抱怨医院收费昂贵,常常隐瞒自己的病情。每每病痛发作,只吃一些非常廉价的止痛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还有就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总是一拖再拖,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很多慢性病患者,时常面临着“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在农村很多老人长期独居,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儿女都会把自己的小孩接去一起生活,导致留守的老人不但在生活上长期独处,连最起码的精神慰藉都缺失了,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生活目的不明确,生活环境很单调,和外界接触较少,心里话无法倾诉,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导致很多老人产生孤独感,不愿与人交流,长期下来严重的话还会产生孤僻症和抑郁症,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三、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城市较低,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都选择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往往用来经营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给予父母的补贴很少,导致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计。尤其是那些男性的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很多也将承包的土地转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更是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还得继续劳作,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清苦。
四、生活缺少照料
为进一步了解我街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心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关爱空巢老人的惠老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我街在武胜、万年、涂家、大董、和平五个社区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并未与子女(晚辈)同住的老年人,由社区专职干部对老年人组织入户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由调查员按照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入户直接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由调查家庭中的空巢老人当面回答有关问题,并认真记录答案,当场回收问卷。现将我街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汇总。这次调查对象总量191个。汇总结果显示如下:
性别分组:男性66人,占34.55%,女性125人,占65.45%。
年龄分组:60~69岁的33人占17.28%,70~79岁的91人占47.64%,80~89岁的62人占32.46%,90岁以上的8人占4.19%。
文化程度分组:文盲39人占20.42%,小学初中的112人占58.64%,高中中专22人占11.52%,大专及以上18人占9.42% 。
婚姻状况分组:未婚7人占3.67%,丧偶的107人占56.02%,配偶健在的65人占34.03%,离异的8人占4.19%,再婚的4人占2.09%。
家庭存续时间分组:0-5年的29人占15.18%,5-10年的42人占21.99%,10-15年29人占15.18%,15-20年的32人占16.75%,20年以上的59人占30.89%。
现有子女分组:有1个子女的35人占18.33%,有2个子女的45人占23.56%,有3个子女的55人占28.8%,有4个子女以上的43人占22.51%,无子女的14人占7.33%
二、调查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医疗健康方面
1、空巢老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但身体疾病较多。能自理的老人153人;半自理的老人29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并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的9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多数空巢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些小毛病,但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就有61人、另外还有27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癌症。
2、空巢老人就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统计看每月医药费支出状况的人数,每月支出100-500元钱的多达106人,500-100的有27人,1000元以上的有18人,在100元以下的仅40人。调查显示,有155为老人认为目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疾病,这给空巢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经济收入方面
1、调查对象中,女性人数几乎是男性的一倍,但有属于自己名下的房产人数男性却比重较大,且退休金大多数都在1000元-1500元,仅仅够维持生活。
2、空巢老人中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大,每月开支500-1000元的112人,1000-2000元的48人,2000元以上的13人,但对于自费购买助老呼救设备,还是有150人认为无力购买,并有182老人希望政府购买。
(三)生活安排和精神慰籍方面
1、空巢老人文化娱乐生活比较缺乏。其中108位老人主要就是在家做家务、和邻居聊天散步,有98人选择看电视、听广播、阅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旅游等的仅56人,没有一个人上老年大学,甚至有23位老人没什么事干也缺少人说话常感到空虚和寂寞。
2、调查结果显示,子女关心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有167人,但仍然有20人对老人漠不关心,并且160为老人半年之内会见面,但有9位老年人很长时间都很难和子女见面。
3、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不太接受到养老院养老的方式,仍然愿意保持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照。
4、大多数空巢老人对于“爱心门铃”、“红飘带”、“一键通”等助老呼救系统还持有保守态度仅61人表明需要,还有130命都表示不太需要。
三、建议及对策
(一)不断完善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块,要切实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的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老年人口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在配偶遗嘱补贴、社会养老补贴等方面,也要适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待遇水平,以使那些主要依靠这些收入来源生活的老人能够维持起码的基本生活。
(二)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
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而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因此目前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加快部分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从而增加社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而社区对老年人口提供的医疗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疾病的治疗,还应包括其他方面的服务,如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三)加快社区照料服务的发展
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我街这种老城区,空巢老人普遍感兴趣的是政府买单的免费服务,而目前能够享受这种免费服务的老年家庭数量极少。因此,政府应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情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同时,应加强社区照料服务的.整合和宣传工作。
(四)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教育空巢老人的子女在精神慰籍方面履行赡养义务,常回家看看,多关心老人。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中来,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空巢老人精神慰籍方面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要动用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
再次,社区要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动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空巢老年朋友们的需求,将更多的老人吸引到社区中来。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多多关心和探望他们。尤其是经常探望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常出门活动的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给予帮助,要特别关心独居空巢老人。
此次开展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状况普查时间紧、范围广、受众面宽,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能够为市委政府制定惠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来能够使老人们从这项工作中得到了切实贴心的实惠,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为老服务脚步不会停歇,将继续秉承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讲奉献的一贯作风,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是我街全体老龄工作人员的执着追求!
范文二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
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2006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情况,其中文盲的占老年总人数的61.7%,受到小学教育的占33%,受到初中教育的占4.6%,受到高中教育的仅占不到0.7%;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自理且能从事较轻农活的老年人占老人总人数的78%,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15%,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占老人总人数得7%;经济来源情况,靠子女供养的占81.9%,自己供养的占9.7%,社会扶助的占8.1%。
三、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大部门留守老人仍需要体力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还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基本解决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另外一方面,绝大多数老人不想给自己的田地丢荒,所以坚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重农活要雇人,成本比较高,老人们只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
(二)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慰藉单调
随着大量子女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子女常年在外,除了春节或清明节能回来几天外,基本上不能回家与老人团聚,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家,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的分析,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尤其是老人生病时,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更显得孤独无助。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很多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农村老人也基本不进行体检,只有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才去看病。如今,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基层实施环节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合作医疗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实质帮助非常有限。由于经济收入不高,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农村偏远山区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
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1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19%。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而近年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较少,养老保障问题较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也是新时期政府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149万,占总人口比例1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17%,其中,单身孤老户8.15%,夫妻户41.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13%;农村的纯老户38.13%,其中,单身孤老户9.16%,夫妻户29.1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的困难都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
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调查显示,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更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养老保障不容乐观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12%,患慢性病的占65.1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很大一部分人还多病缠身。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1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这也造成农村老人普遍 “拖”病的心理,因为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时他们或是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或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在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解决。
缺乏幸福感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中经济困难的占52.1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1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1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15%。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这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心里话没处叙说,冬季农闲时有时间没事可打发,也谈不上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
另外,农村老人们还因为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1%,6—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0万人。农村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本身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会感到更重的心理负担。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并且现在农村的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网吧随处可见,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这些都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社会帮助缺位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在他们当中,1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1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13%,国家、集体以及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19%。
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有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两种方式,而我国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的床位尚不及需求的1/12,居家养老仍面临投入服务平台匮乏、专业服务水平不高等系列难题。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调查运用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老龄科研中心XX年和XX年实施的两次中国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数据,结合北京、河北、江苏、浙江、黑龙江、江西、河南、安徽、重庆、甘肃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典型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无子女(包括儿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两类:1、独居户;2、夫妻户。
老年类空巢家庭包括三类:
1、隔代户(老年人与未成年孙子女或外孙子女同住,多称“留守家庭”);
2、两代老人户(老年人与父母同住);
3、与其他人同住户(老年人与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XX年,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年人家庭总户数的48.9%,比XX年的44.9%提高了4个百分点。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38.3%,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占5.6%。除隔代户从XX年的4.4%下降到XX年的3.7%外,其余几类家庭户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独居户从13.3%提高到14.7%,夫妻户从26.7%提高到27.7%,与其他人同住户从0.5%提高到2.1%,两代老人户从0.4%提高到0.7%。
空巢、类空巢家庭分布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对较高,如山东、河北、江苏的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的比例超过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辽宁等也超过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陕西、广西、云南不足30%。各省份内部的分布差异也较明显。严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壮年比例达到90%,留在家里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随老年人年龄提高空巢、类空巢家庭比例呈减少趋势。农村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中有50.2%居住在空巢、类空巢家庭中,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减少到40.5%。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为主占64.9%,丧偶的占28.8%。
老年空巢、类空巢家庭内部差异明显。约有2/5的老年人自愿与子女分开居住。这类家庭以夫妻户多见,低龄老年人为主,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相对较好。有48.3%的老年人被迫与子女分开居住。其中,有30.7%的老年人想与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关系紧张,或子女外出发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独守空巢。有17.6%的老年人愿意入养老院,但因经济条件不允许加之不是收住对象,或当地没有养老机构而不能如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问题既有作为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因子女“缺位”带来的特殊问题。
(一)养老保障不稳定问题。
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个百分点,占47.4%,得到子女经济帮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个百分点,占59.5%。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约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养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经济状况和养老意识淡薄等影响,39.6%的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经济困难,49%的人认为经济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只占13.6%。
(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多数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报销程序过于复杂,门诊取药花费多但不能报销,住院治疗又需要先垫付大笔押金。因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后不去就医,“拖”病现象比较普遍。
(三)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问题。
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其中11.3%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8.4个百分点。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合计仅占2.9%。与此相对,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占64.1%。
(四)独居老年人面临高生活风险问题。
独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约1004万人。其中,觉得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0%,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这些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老年人。统计分析显示,有60%的农村独居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着经济非常困难、健康状况极差、需要照料和孤独寂寞中的至少一种问题,近19%的独居老年人面临两种以上的上述生活风险。
(五)隔代户和两代户老年人生活压力大问题。
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祖孙在家的“留守”老年人占农村老年总人口的3.7%,接近400万人。他们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看孙子女,身心压力很大,健康状况也最差,54.7%的老年人认为健康状况较前一年变差,69.3%的人患有慢性病,41.7%的人在调查前两周处于带病状态,这些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空巢、类空巢家庭。两代户老年人既要自养还要赡养其高龄父母,他们参与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得到子女经济支持的只占44.3%,医疗费开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费支出达到1827元,远高于其他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现象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态势仍将持续。
造成农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口,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父母相继进入老年,老龄化加快发展。二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同时两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三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迁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续存在,必将推动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继续发展,空巢、类空巢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一种重要居住形态。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养老的作用。
老年人劳动自养、夫妇互相扶养和子女赡养是传统家庭养老的三大支柱,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丧失了支撑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影响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劳动自养的负担。独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养,与孙辈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抚育负担,两代老年人户则是“以老养老”,困难相对更多。
(三)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发展滞后导致部分老年人养老和照料服务的“真空”。
家庭养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短缺,社会养老服务不发达,使老年人的养老特别是服务需求得不到保障。调查发现,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门家务服务的占32.8%,而当地有此服务的仅占7.0%,需要上门护理的占35.4%,能提供上门护理的仅占6.3%,需要入住养老机构而不能如愿的占17.6%,离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现象及其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关于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较少。二是观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上,对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重视不够。三是缺少有力措施。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社会组织很不发育,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难度很大。基于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带来的照料服务等问题在许多地方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五)敬老意识和赡养观念淡化。
农村“重小轻老”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子女视老年人为累赘,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诿赡养义务。婆媳关系紧张,“媳妇当家,养儿防不了老”。外出务工子女忽视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与老年人缺少联系。还有“外嫁女儿不养娘”的传统习俗,等等。这些因素导致部分老年人的赡养得不到落实。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在城镇化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因素影响下,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依靠老年人劳动自养、子女赡养和土地保障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进一步挑战,需要从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的建构上综合考虑和应对。在继续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新时期保障包括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务需求,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措施给予优待和照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提高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考虑免除70岁以上老年人的参合费用,并对参加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在个人账户计入金额及报销比例等方面予以优惠,适当扩大老年人常见慢性疾病门诊报销的病种。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要。
(二)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在服务好“三无”老人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把服务对象扩展到高龄、病残、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会老年人。
施院0托老年群众i 在农村社区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活动设施,以此为依托为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体娱乐、法律服务和宣传教育服务,逐步形成住养、定点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要积极出资设立养老服务公益岗位,同时积极倡导邻里互助、志愿者帮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独居户、隔代户、两代老人户特别是高龄、贫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重点,建立联系和帮扶制度,制定紧急事件的有效应对办法,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三)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