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进出口贸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0: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内进出口贸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除了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和原材料、能源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外,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以及人民币对外实际上处于贬值的状态才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拓宽,哪怕是全球经济的微小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从商品价格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由于贸易的自由化,需求和供给也可以视为一种商品进行传输,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该国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 ,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即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波动,使该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总需求的扩大将推动国民收入增加和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的扩大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迫使物价水平下降。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由此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快速增加,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加之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使得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总供给增长缓慢,加之近几年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生产投资逐步升温,国内总需求增长大于国内总供给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增长同时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7174亿美元,占到总贸易额一半。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05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同比增加13.4%。我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从成本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通货膨胀输入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成本的传导,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否可以通过价格的路径来影响通货膨胀,这需要考虑我国进口商品总量、比重以及它们在我国物价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中国近几年的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以及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均在上升,并且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占到总进口额的32%。而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生产者所需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也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每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都超过了56%。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实行部分免税制度,所以此类的进口也呈上升态势。除此之外,美元的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够,使得原材料相对价格大幅上涨,所以说中国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成本是一直上升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 论

从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世界经济形式不明朗,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传导,以及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2011年CPI波动:一是2010年较高的CPI对2011年有翘尾因素影响;二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包括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对输入型通胀产生影响;三是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综合这三个原因来看,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而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这一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在宏观调控上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今后,我们应该把有效的控制进出口和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当然,以后的对外贸易也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战略、产业政策等做一些调整,以促进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2)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除了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和原材料、能源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外,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以及人民币对外实际上处于贬值的状态才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拓宽,哪怕是全球经济的微小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从商品价格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由于贸易的自由化,需求和供给也可以视为一种商品进行传输,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该国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 ,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即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波动,使该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总需求的扩大将推动国民收入增加和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的扩大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迫使物价水平下降。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由此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快速增加,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加之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使得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总供给增长缓慢,加之近几年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生产投资逐步升温,国内总需求增长大于国内总供给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增长同时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7174亿美元,占到总贸易额一半。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05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同比增加13.4%。我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从成本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通货膨胀输入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成本的传导,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否可以通过价格的路径来影响通货膨胀,这需要考虑我国进口商品总量、比重以及它们在我国物价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中国近几年的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以及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均在上升,并且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占到总进口额的32%。而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生产者所需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也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每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都超过了56%。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实行部分免税制度,所以此类的进口也呈上升态势。除此之外,美元的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够,使得原材料相对价格大幅上涨,所以说中国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成本是一直上升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 论

    从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世界经济形式不明朗,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传导,以及国际LUNWEn.1KEJIAN.COM 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2011年CPI波动:一是2010年较高的CPI对2011年有翘尾因素影响;二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包括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对输入型通胀产生影响;三是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综合这三个原因来看,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而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这一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在宏观调控上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今后,我们应该把有效的控制进出口和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当然,以后的对外贸易也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战略、产业政策等做一些调整,以促进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0-0059-06

一、引 言

在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的今天,气候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再免费使用。将气候资源纳入到经济体系之中,对加剧气候变化的碳排放进行从量的购买交易,以补偿其对气候资源的消费;反过来,缓解影响气候变化的碳减排量也就具有了经济价值。鉴于气候资源所具有的全球性特征,在地球上任何地区进行碳减排或者碳排放的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或加剧的影响也就有了替代性,其所带来的碳减排利益和碳排放责任也因此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同。

但上述认同在统计数据上却是体现在生产侧而非消费侧。尽管“使用者付费”原则早已约定俗成,但其前提是在商品生产过程已将投入纳入到了商品价值体系,才能在商品出售后收回所投入的成本。而对于没有纳入到成本体系中的投入,价值补偿自然也就不会发生。

对于气候这种特殊的公共资源而言,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已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系统。考虑到发达国家高达80%的对气候资源历史占用事实,有些国家已经开始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收费,以此补偿所占用的气候资源。而为了将温室气体的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些国家确定了总的排放量并以配额的形式分配给本土的地区或企业。① 节约下来的排放额度可以出售给排放额度不足的地区或企业。由此形成了碳排放的交易市场。由于全球不同地区的减排量具有替代性,因此拥有减排优势资源的机构寻求低成本的减排区域开展减排活动,并将减排量出售以获取经济利益,就成为国际上众多机构竞相采用的一种逐利行为。

发展中国家因其较低的历史占比,鉴于公平占用气候资源的国际原则,不应对气候资源的使用进行计费。但由此带来了一个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问题: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时,后者由于在出口产品生产环节未将温室气体排放计入成本,因而无法对气候资源的占用通过出口获利的形式得到补偿,由此产生了进口国向出口国泄露和转移碳排放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气候资源占用的责任指认界限就会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于产生了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过程中为发达国家补偿气候资源的事实无法得到公认的现象。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消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能源消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国际贸易而消费的。2008年我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为14,286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1,331亿美元,外贸顺差(出口减进口)高达2,955亿美元之巨。如此高的贸易顺差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出口商品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情况下,生产这些出口产品的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并且,即使是进口产品,也并非都是在国内进行了消费,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用在了为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上。每年高达2亿吨的石油净进口量、各种技术含量较高且价值不菲的技术装备的国际采购量、高达6亿吨的铁矿石进口量,其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投入在了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②这些均导致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跨国流动的不对等性。如果考虑到产业关联因素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问题,我国在贸易环节所付出的碳排放代价无疑是非常之高的;而如果考虑到气候资源的有偿性,我国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气候资源补偿也是巨量的。

可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资源占用历史责任认定不同的情况下,以国家本土温室气体排放为基准来核算国家的碳排放责任和碳减排成效的国际协定,无疑忽略了巨大的国际商品贸易流所带来的气候影响。本文应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贸易中的出口内涵碳及其波及效果进行了测算。并通过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上述数值变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如果碳排放量纳入交易系统的话,那么,我国的很多产业在出口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已经远远不能补偿其在生产过程中对气候资源占用所付出的代价。由此说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补贴他国气候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

二、文献综述

了解内涵碳的前提是要对内涵能源做出解释。所谓内涵能源(Embodied Energy)从字面上看是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能源消费,它是由该商品生产过程本身及其所有上游环节在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费的能源总量。每种能源均有较为固定的碳耗系数,据此可以测算出上述所有环节所排放的碳,即内涵碳(Embodied Carbon Emission)。对贸易产品中内涵碳的研究起因,是由于贸易全球化所产生的商品生产、排放与消费等环节在区位上的空间分离,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碳排放的责任问题。

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所产生的碳转移和碳泄漏问题,许多学者(Schaeffer,1996[1],Machado,2001[2],Xie,2007[3])的研究指出:发达国家通过离岸制造业和产品进口来满足本国消费需求,从而把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形成了“碳泄漏”(Carbon Leakage)的事实。Ahmad(2003)[4]指出:由于发达国家通常拥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碳密集产品(Carbon Intensive Production)不利于全球碳减排。Shui和Harriss(2006)[5]对1997年~2003年期间中美贸易的内涵碳问题的研究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生产的话,会导致美国的碳排放增加3%~6%;而中国因生产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当年总排放量的7%~14%。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Ahmad的观点。Kahrl和Roland-Holst(2009)[6]的研究同样符合上述观点。他们测算了中国出口内涵能源占当年能源总消费:2002年为21%,2004年为27%。考虑到中国能源结构中高达70%的煤炭能源,可以推测如此高比例的出口内涵能源所排放的内涵碳在全部碳排放中的比例,必然会高于内涵能源的比例。可见出口快速增长是驱动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就我国进口产品对他国气候补偿效应的研究方面。李众敏(2006)[7]的研究表明:2004年我国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分别有23%和37%是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这实际上相当于能源的再出口。如果考虑内涵能源的话,陈迎和潘家华(2008)的研究表明,2002年我国内涵能源出口4.1亿吨标煤,而进口却只有1.7亿吨标煤。内涵能源净出口高达2.4亿吨标煤之巨。到了2006年,这一数据跃升为6.3亿吨标煤。[8]

所有这些文献都说明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内涵能源和内涵碳的出口远大于进口,并且还处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说明生产这些出口产品所产生的内涵碳,如果将其计入气候资源补偿系统进行经济计量的话,我国在贸易环节为其他国家补偿了多少气候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9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内涵碳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的气候补偿效应。主要方法如下:首先,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我国24个行业的内涵碳进出口情况,结合2007年的碳市场交易情况,测算出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内涵碳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然后,根据2009年公布的数据,计算相对于2007年进出口的贸易变动,通过产业波及效果的测算,考察了贸易变动所引起的整个经济体总产出的变动,由此估算进出口内涵碳的变动及其波动效果,动态地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变化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在气候补偿效应上的变化。

1. 中国进出口“内涵碳”的计算

理论上讲,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碳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C=■Ci=■Mi・θi (1)

这里:C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的内涵碳总量,C=■Ci;M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的价值量,该数值为海关统计量;θi为第i种进出口商品单位价值中包含的内涵碳,即碳耗系数。

计算碳耗系数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投入产出法”。该法的运用涉及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前者是i部门直接投入到j部门的价值量 xij占j部门所有投入价值之和Xj的比重,即:aij=xij/Xj;(i,j=1,2,…,n)。所有aij构成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

(aij)n×m,它反映了部门间的直接技术经济联系。

完全消耗系数bij是j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直接和全部间接消耗之和。所有bij构成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B和A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B+I=(I-A)-1 (2)

根据投入产出表,Xi=■xij,则总产出Xi构成向量X=(X1,X2,…Xn)T;最终使用(除出口)、净出口分别用Ci、NXi表示,C和NX表示对应的向量。向量之间存在如下等式关系:

AX+C+NX=X (3)

作变形,得等式:X=(I+B)(C+NX) (4)

且有:ΔX=(I+B)(ΔC+ΔNX) (5)

2. 数据处理说明

在具体计算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内涵碳时,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作了如下处理:

(1)应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我国该年份第二产业下24个行业的内涵碳出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2008年26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化。由于分行业GDP、分行业能源消费和海关进出口总额的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这就涉及到分类归并的问题。本文尽量多地进行了归并,只有不能明确归属的商品在归并时予以舍弃,不予考察。虽然考察的行业没有涵盖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但对问题的解释度不受影响。

(2)计算2007年各行业内涵碳排放总量时,利用该年总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计算各自消费量,然后依据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计算碳排放总量。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资料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2003年。

(3)估算2007年各行业贸易利润时,利用了我国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完全一致,在归纳合并行业时,利润率取其平均值。计算数据将不可避免存在误差。

(4)估算2007年行业出口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对气候资源消费的计价方式,分保守值和上限值予以分别计算。保守值以发改委对我国CDM项目的指导价8euro/tCO2e计算;上限值根据2007年欧洲期货市场的碳价格平均值17euro/tCO2e计算。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为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汇率均值:10.417。

(5)以2007年为基期,计算了2008年的净出口变动引起的总产出的变动。考虑到技术消耗系数在短期内的不变性,因此2008年的投入产出表利用2007年的技术系数测算而得。

(6)由于存在行业分类合并和数据可获得性的问题,在表3的计算过程中,本文考虑了17个行业的出口贸易变动,其余行业变动值取0。并运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这17个行业对所有行业内涵碳变动的波及效果。本文选取了26个行业的内涵碳变动予以考察。

(7)在计算出口内涵碳的波及效果时,涉及到出口、进口两方面。我国进口内涵碳理论上应使用相应出口国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由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相较于发达国家,碳排放系数较高。但是本文在处理进口内涵碳时仍旧使用中国自身的碳排放系数:一方面,所有向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家的碳排放系数的可得性缺乏;另一方面,若从“进口替代”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其视为我国从国外进口相应产品为我国节约的内涵碳的消耗,从这一角度考虑,计算进口内涵碳时使用我国的碳排放系数具有合理性。

(8)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均以美元计,在换算为人民币时,本文采用了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分别取值为:7.521,5和6.945,1。

3. 计算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所述方法,计算结果汇总为表2和表3。

表2反映的是我国24个行业2007年的内涵碳出口情况,将各行业的年贸易利润额与各自出口的内涵碳所消费的气候资源在碳市场上两种价格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入更合理地探讨我国在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效应。

出口内涵碳一栏反映了我国2007年国际贸易中各行业出口的内涵碳总量。正值表示该行业在国际贸易中无偿为进口国消费者所承担的碳排放量,也就是该行业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量。

由表2可观察到,从绝对值上看,24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出口的内涵碳高达亿吨以上,这证实了我国为国外消费者承担了巨大的碳排放的事实。这7个行业出口的内涵碳从高到低依次为: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大多都是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处于国民经济所有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年贸易出口利润达百亿元以上的行业有14个。其中有5个是以出口亿吨级以上的内涵碳为代价,另有8个行业的出口内涵碳也在千万吨级以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这2个行业内涵碳出口量巨大,但利润却只有几亿元,反差强烈。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2个行业尽管不存在直接的国际贸易,但这并不妨碍这2个行业的内涵碳的出口。

将气候资源纳入经济系统,使碳减排具有了相应的经济价值。在考虑我国对外贸易时,就应将实际贸易利润与内涵碳排放的经济代价进行比较,以权衡我国出口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偿效应。在表2中,内涵碳出口在碳市场上的气候资源代价分为两栏,第一栏是以发改委对我国CDM项目的指导价最低限8euro/tCO2e计算,可将此计算结果定为保守值;第二栏则根据2007年欧洲碳市场上期货均价17euro/tCO2e计算,将此计算结果定为上限值。

观察表2可以发现,在所有24个行业中,我国出口贸易中对他国的气候补偿效应,其保守值超过年贸易利润的行业就有13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注意到像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的行业,若碳市场上的碳价走势乐观,这些行业贸易的气候补偿效应就会变得非常之大。

以上研究的是2007年内涵碳出口情况,属于静态分析。表3则采用2009年的统计数据,将2007年和2008年结合起来,运用投入产出法考察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及该变动对其他行业的波及效果,属于动态分析。表3反映了17个行业的净出口贸易额变动所引起的26个行业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情况,其余9个行业限于数据的不可得性,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一栏取值为0。

表3中,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一栏,正值表示2008年该行业的净出口贸易额比2007年有所增加,负值即相反;净出口变动对总产出的波及效果是指该行业净出口贸易变动对其所有关联行业的总产出变动影响。由此,净出口贸易额变动不仅带来了净出口内涵碳的变动,且通过影响国民经济总产出影响了总的碳排放量的变动,这也就是净出口内涵碳的产业波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8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年平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比起2007年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大,但贸易额变动是以人民币为单位计,所以数据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中存在汇率变动因素不可避免。

由表3可以看出,此处所考察的17个行业中,净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是增加的,2008年与2007年相比,贸易顺差共增加了1,095.84亿元。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额和顺差额持续大幅增加相一致。17个行业的净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所引起的整个国民经济中的26个行业的总产出变动以约10倍的数额增加,总的增加值为10,282.32亿元。相应地,2008年,这26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也比2007年增加了16,759.13万吨。这部分增加的碳排放,如果考虑气候资源补偿效应的话,即使以最保守的价格8euro/tCO2e计算,对进口我国商品的国家的气候补偿价值高达13.4亿欧元;而以2008年碳价值的期货市场均价来算,气候补偿增加了28.5亿欧元。

可见,我国净出口内涵碳和内涵碳的变动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气候资源补偿效应非常可观的。从绝对值上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波及效果最大,成为惟一上亿吨的行业,该行业也是表2中所反映的出口内涵碳最多的行业。其次,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等都是净出口贸易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的波及效果显著的行业,内涵碳的增加速度非常大,而这些行业均是高耗能行业。

四、结 论

从上述的测算结果能够看出,无论是对静态出口内涵碳总量考察,还是对总量的动态变动情况考察,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在出口中所获得的利益,与其为进口国所节约的气候资源占用额相比,即使采用最保守的价格测算,都远远小于对气候资源的消费总量。从总体上看,2007年,按照保守值测算的结果,总体上我国出口的内涵碳对进口我国产品国家的气候资源的补偿额是出口获利的近2倍;而如果以当年碳市场均价来测算的话,这个数值已经达到了4倍以上。如果对气候资源进行计价的话,进口我国产品的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或泄漏的碳,其价值超过了我国出口产品获利的数倍。说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已经远不足以补偿该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对气候资源的

消费。

就2008年的净出口变动状况来看,2008年比上年净出口增加了1,096亿元,增加值非常可观,但如果考虑到由于增加这些出口产品的生产而增加的投入所产生的对其它产业的波及效果的话,那么,该数值是净出口增加值的10倍以上。波及效果较大的产业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往往是一些原材料工业和基础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产业链长而产生的波及效果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的投入也较多地来源于进口。高达50%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和60%的铁矿石依存度,可以对此做出最具说服力的解释。而如果对进口我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并用于本国碳减排的话,我国对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的碳补偿效应还会进一步加剧。

[注释]

[1] Schaeffer R,de Sa A.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

ment,1996(37):955-960.

[2] Machado G,Schaeffer R et al. 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output approach[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09-424.

[3] Xie Laihui,Chen Y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carbon leakage'[J]. Advanc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4): 214-219.

[4] Nadim Ahmad.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J]. http://省略 2003.

[5] Bin, Shui and Harriss, Robert C., The Role of CO2 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J]. Energy Policy, 2006, 34(18): 4063-4068.

[6] Kahrl, F. and Roland-Holst, D.,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China's Energy Economy[J]. Energy, 2009,34(7):894-903.

[7] 李众敏, 何帆. 中国能源进口与再出口分析 [R].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http://old.省略.cn/web/20060929/

zgnyjkyzckfx.pdf. 2006-09-03.

[8] 陈 迎, 潘家华, 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8,43(7): 11-25.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of Embodied Carb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n Other Countries' Climate Resources

Kong Lingcheng1,Xie Jiqing2,Qian Jing1

(1.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Sci. & Tech of East China,Shanghai 200237,China ;

篇(4)

“零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海关不向进出口国征收关税的政策。随着零关税的逐步实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整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伴随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增加,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摩擦也不断增加,这也给经济贸易的宏观调控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断扩大进出口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零关税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变化,并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行展望。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现状

从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等,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益发鲜明。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就不断降低对外进出口关税,降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经过连续四年的大幅度降税,我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入世承诺的降税义务。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至今共降低了9000种商品的关税税率。其中,和东盟六国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分别在2010年1月1日和2012年1月1日降为零,并实质性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东盟新成员的一轨正常产品和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将在2015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1日取消。

在此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增幅超过20%。尽管国外需求减弱,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预计2012全年进出口额仍将在4.2万亿至4.32万亿美元之间,增幅在14%至17.5%之间。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使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大国。

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外贸出口带动而实现的。①这反映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上升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由于过分依赖于外国经济的发展,一旦其他国家出现任何经济危机,产生的“蝴蝶效应”很有可能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动荡异常敏感。

零关税背景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我国内部经济局面的稳定性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潜在的不利因素,一旦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任何问题,进出口贸易活动频繁、自身经济的发展过多依赖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国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从2007年5月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增速在2007年第3季度开始下滑,进出口总值也从2008年的增长18%下降至2009年的5%,虽然2011年的贸易增长额达到了22.5%,但总体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严峻。当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纺织与成衣产品。由于出口总额的明显减少,许多外贸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不小的冲击,有的甚至因开工不足而倒闭。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使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来保护本国某些行业的发展,以避免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冲击。部分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及某些特定行业的增长,或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标准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或是增收反倾销税,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国轮胎征税,进而抬高中国产品进入其本土市场的门槛。这些行为都使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企业产品出口面临着更加艰难的局面。②

最后,多种商品进口关税持续降低,势必造成大量进出口商品的进入,国内相关产业必然会受到损害,最终也会造成这些进口商品形成垄断,进而使价格提高。以制鞋业为例,零关税使进口鞋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国外鞋类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在品牌及价格等方面对中国的制鞋企业形成挑战,并且国际知名的品牌对国内正在发展的品牌形成的冲击会更大。

零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入世以来,我国不断下调关税税率和打开关税壁垒,进出口贸易展更为畅通。零关税政策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一是整体规模及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增长,且增幅也在不断上升。2011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也不断地推出相应政策,调整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变化。

二是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优良的贸易环境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出口贸易环境得到优化,对市场的国际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产品发展的多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目前凭借零关税贸易措施,进出口贸易活动由起初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进一步发展,趋势鲜明。

三是关税对一国进出口贸易具有调节作用。进口关税降低,可以减少进口商品的成本,使进口商品的价格适当降低,从而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改善人民生活。2006年,我国降低了一百多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使国民得到实惠。

四是政府通过对贸易分类管理的不断强化来构建一个“零关税”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改变了传统上外资企业和国内本土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可以起到吸引外资企业的投资及入驻,带动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在提升国内市场整体实力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优化,由此也带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五是零关税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这使我国能够更加充分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与进出口贸易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基于零关税对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展望

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零关税措施的施行,有利也有弊。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能源资源行业。零关税贸易政策给能源市场带来极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某些外国企业利用资源独占来形成垄断,肆意抬高价格,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将通过传递效应影响我国的国内物价,进而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这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长效运行的贸易协调机制, 及时磋商解决好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③

其次,零关税的贸易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进出口战略的完善与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零税率可以吸引一些特殊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原本不愿意转让的核心技术,但是通过双方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高新技术限制的枷锁。

此外,零税率贸易政策对一般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零关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内产业贸易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减少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在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的前提下,不断鼓励与支持国内企业进行相关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通过设备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将促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方法的引进,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作者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高级经济师)

注释

篇(5)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贸易顺差太大,贸易摩擦增多。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最先起源于欧美国家,还有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我国之间产生的。我国需要从其他国家采购各种原材料以及零配件,还有一些中间产品,经过组装之后卖到国外。因此,把提高成本以及亚洲对欧美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直接转嫁给了我国,这就是我国针对欧美等国家产生的贸易顺差最为主要的来源。另外,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和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逐渐增多。

(2)进出口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低下。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在资本还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当中经历的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重点在产品研发以及设计,还有制造以及销售,还有运输以及售后等不同的环节共同组成了整个产业链条,并且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只进行对零部件做出简单的进出口。随着进出口贸易国外增值率其增长速度不断放缓,所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低下的。大部分的高额利润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大部分的是依靠出售低生产要素的产品来获得低价回报的,随着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类别的产品占据的市场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在进出口方面有着较低的附加值,目前还处于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最底端。

(3)对外依赖性以及依附性较强。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依赖性以及依附性不断增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到目前为止,我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一旦出现进出口贸易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

(1)基于产品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从微观层面来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实现转型升级。把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按照具体的进出口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禁止类以及限制类,还有允许类等等。用此办法来限制我国进出口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工艺水平较为落后的境况,并且对于容易引起出现贸易摩擦的产品,应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全面促进进出口产品贸易转型升级。

(2)基于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进出口贸易在整个产业层面进行转型升级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基本条件的,这同时也是进出口贸易产品实现转型升级最为直接的表现。另外,进出口贸易产品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实现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带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由原先的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方面转变,大部分的进出口企业尤其是在产品工业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升级对于带动国内进出口贸易实现价值链由先前的低端环节逐步转向高端环节方面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还能够更进一步地拉长整个价值链进入到产业发展领域,有效带动进出口贸易产业升级。

(3)基于区域层面的转型升级。从整个区域层面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应该针对当前进出口贸易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这一问题做好解决,全面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区域性经济获得协调性发展。进出口贸易表现在区域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区域,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相比较中西部地区而言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全面实现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还应该让进出口贸易体现在产品层面以及产业层面这两个方面都做到转型升级,并且不同的区域都应该同时实现转型升级,不同区域之间还应该建立起优势互补以及相互联系的国际贸易产业价值链。

三、小结

目前,进出口贸易仍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不能否定也不能放弃发展进出口贸易,而要继续将进出口贸易作为我国的重要贸易战略。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也不能依靠劳动密集型进出口贸易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我国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对进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2005年7月21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实行进行货币改革,不再实行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是采取一个务实的态度,通过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参照一篮子货币调控人民币汇率,最终达到人民币升值2%的目标。中国的货币改革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整体为主体,在未来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将有深远的影响。因为汇率波动和一国国内物价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汇率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平衡,深刻影响着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汇率贬值或者升值是否最终改善贸易收支受到世界经济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人民币升值可以放慢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高速增长的速度,减少和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冲突,减少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减轻反倾销诉讼和其他的贸易争端。

2010年中国为了应对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经济改革,宣布加快人民币的货币改革的进程,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通过具体得力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连续出现小幅升值。在中国采取可控的货币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增加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是进口贸易总额与出口贸易总额却还是带着强劲的势头连年上升,成功地实现了有利于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货币改革的软着陆。

二、货币改革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直接影响

进出口贸易传统理论是:货币经过适度的贬值一般可以提高进出口贸易平衡,通过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杠杆作用,达到促进出口和抑制进口总额的目的,人民币贬值也会带给总价值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但出口的汇率的影响系数的影响汇率超过进口系数,实证研究的结果仍然是使货币贬值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超过了进口贸易总量的增加,可以改善贸易收支。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中,且汇率要对贸易产生显著的决定作用的话是需要两个充分条件:一是,在国际市场上可以提供完全替代各贸易国竞争商品;二是,各贸易国竞争商品包含等量资本、等量劳动与等量的技术投入度。在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短期中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很难说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发生变动的原因。人民币贬值会带动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上升,而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下降。这样的结论与现实经济中国汇率变动和进出口贸易现状部分相符,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数据看,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高达14285.5亿美元,进口总额高达11330.9亿美元,而耐人寻味的是:2009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分别降为12016.6亿美元与10055.6亿美元,是与这期间人民币升值呈明显的负相关变动关系。

篇(7)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前言

金融危机传染主要包括基于国内金融泡沫化,货币危机向资本市场、银行业危机转变,进而发展成的全面化金融危机和通过具体渠道、机制使一国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传播形成的更大范围金融危机两种形式,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主要指后者,这种传染性主要通过贸易溢出、金融溢出效应实现,净传染、季风等效应也可能会有所体现。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体现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是其产生、爆发、扩散和恢复等现象实现的前提,所以世界各国建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也基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开展,为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问题产生系统的认识,笔者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展开研究。

(一)亚洲金融危机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集的初级产品,导致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贸易出口方面竞争性较大,在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我国并未向东南亚国家那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相比东南亚国家在价格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传染以价格效应形式体现[1]。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本、美国、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而这些国家军事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合作国家,这直接导致我国出口收入大幅缩减,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收入效应被严重的削弱,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性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中价格效应明显而收入效应严重下滑,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传染的具体体现。

(二)美国次贷危机

虽然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我国的人民币也是处于汇率逐渐上升的状态,但由于此时世界范围内各国,特别是与我国长期保持贸易合作的国家经济水平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进出口贸易需求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国际贸易需求严重下滑,此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升,这直接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价格优势几乎消失,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收入和价格效应方面均严重下滑[2]。另外,由于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分别表现出收入和价格效应,换言之两者分别对对外需求和货币汇率的浮动会做出针对性的改变,所以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并不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存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要想继续占有贸易优势只能通过缩减价格途径实现,而人民币汇率的增值,使此途径的实现并不存在可行性,可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难度之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效应被影响的最为突出,收入效应也被严重影响,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竞争优势被严重打击,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整体不理想[3]。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策略

(一)注重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

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产生的债务和失业人口数量均大幅提升,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我国虽然未明显表现出债务和失业人口方面的问题,但整体上的经济增长状态也并不理想,整体处于低迷的状态。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推动贸易进出口的发展,需要在原有的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方式基础上,积极推动进口贸易的发展,用国内人民的产品需求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4]。另外,考虑到我国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初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产生的附加值极低,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要有意识的通过对外贸易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提升附加值的手段,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5]。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性时,应有意识的通过进出口双向贸易方式和技术密集型增加附加值的方式提升抵抗能力。

(二)注重调整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开展过程中,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严重依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性的抵抗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在此思路下,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有意识的强化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依赖,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强化金融危机传染抵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应对国内市场需求状态进行合理的刺激,是国内消费规模适当扩大[6]。例如,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意识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规模,对生产的产品分配渠道进行优化等,这一方面可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推动国民收入的提升,这在缩减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使居民收支平衡,推动国内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有效性。

(三)注重健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

国家政策的引导直接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首先,我国在政策上应有意识的限制高能耗产业进入我国,而更倾向与技术附加产业的进入,使外商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政策也要有意识的将我国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进而使我国的产业链和技术生产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产品附加值不断的提升。其次,从税收政策角度为我国贸易产业调整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强化和西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东、西部之间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进而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四)注重优化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所以,我国应有意识的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调整,使其灵活性和弹性、合理性得到优化。结合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是我国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在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他国国际化货币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经验等方面参考借鉴,从中挖掘出适合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优化的有价值信息。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开展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会通过某些渠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干扰,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面临较大的风险,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通过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针对性的非传染渠道进行控制,提升我国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顺应市场环境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熊毅诚.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及其对我国的警示[D].苏州大学,2010.

[2]孙国华.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谢志超,曾忠东,杜江.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03:88-93.

[4]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117-127+160.

篇(8)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篇(9)

【关键词】

政策变动;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1 进出口风险的类别

1.1 进出口海上运输风险

1.1.1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险

在海上进行运输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最常见有海上暴风雨、大雾、台风、雷电、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事故则主要包括船舶搁浅、碰撞、沉没、失踪等。这些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都是进出口贸易在海上运输途中可能会遇到的。

1.1.2海盗风险

随着国际格局的动荡以及局部地区冲突的加剧,很多贫穷国家的一些不法分子就趁机进行海上劫掠活动,近几年比较猖獗如索马里海盗,海盗通过对商船的劫持进行相应的要挟,损害进出口贸易商的利益、威胁进出口贸易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国内外政局动荡、政策变动风险

1.2.1政局动荡风险

很多大规模的海外投资,可能会牵扯到政局动荡的风险。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现政局动荡的现象,如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也门、中东中亚等一些国家。许多海外企业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进出口贸易中一定要注意当前的国际政局及其发展形势。

1.2.2政策变动

一些国家为了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取得主动有利的地位,就对国内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最常见的政策变动就是一些国家采取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及其他非关税壁垒;一些国家为了奖出限入,出台比如加大外资企业的税收、提高国内设立国外企业的标准等政策。

1.3 金融风险

进出口贸易还要考虑金融风险,一国爆发金融危机既涉及到国内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本身存有的金融隐患,国家和政府的干预也会诱发金融隐患。如果爆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政府过多过滥地干预无法有效地将其预防或是化解,反而会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加剧和推动的作用,腐败行政、黑箱行政、低效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隐患。

1.4 客户风险

进出口贸易业务整个流程繁琐、复杂,其中包括业务的商讨、合同的签订、货物的交接、费用结算等,风险的发生率也会相应提高,它既可能发生于业务流程链之外,也可能存在于业务流程链之中。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风险可能发生。

1.4.1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合同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全局的发展,贯穿于整个进出口业务的过程中,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1.4.2市场风险

使外贸企业受损失的另一种风险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会受到各国地理环境、人文因素、时事政治和经济多种因素的影响。

1.4.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既包括合同项下的信用风险,也包括结算时因银行信用及商业信用造成的风险。

2 应对进出口风险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

要想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好的避免上述的各种风险,首先是要从进出口从业人员身上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进出口贸易风险防范意、识风险管理能力等。进出口贸易工作人员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提高风险分析、风险提取等业务素质。

2.2 审慎研究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规避合同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合同风险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作为双方的合同签订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审核合同的先关规定,不要在任何一个不明确的条件下签订合同,要认真的理清合同的任何一个规定所代表的意思,尽量避免因合同的模糊和漏洞而给对方以欺诈的可能。

2.3 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降低市场风险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各类信息可借助于网络快速、便捷获取,但是网络信息渠道多变、种类繁多,有关信息的权威性、时效性并非完全可信,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系统,时刻关注与此相关的时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动向,以及消费者增加的新需求和产品的供需状况,对这些情况加以调查、研究,预测可能导致的风险事件,让企业能尽早展开套期保值等业务来中和市场风险。

2.4 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弱化信用风险

通过逐步的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相关客户的规范来减少因为规范不合格而遭受的欺诈导致损失的行为。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中我们会遇到形形的贸易企业,但是要想在贸易中起的胜利,首先就要有个规范的操作来取得好的客户,有个规范的内部操作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整个操作过程没有漏洞。外贸企业可根据具体贸易业务情况来降低信用部门造成的收汇风险,其中包括出口信用、出口保理业务、银行保兑业务等方式。

2.5 及时投保,防范运输风险

可以通过对于风险的预测和在运输船上做必要的风险防范,对于运输船只和运输的货物进行相应的保险投保是最重要的。在进出口贸易中,运输货物多数有以下几个特征:运输程序复杂、环节众多、运输路途远、运输时间长,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运输货物的投保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及时做出决策。如果保险由进口方负责,那么出口方应将货物装运时间告知进口方。如果出口方被委托投保,那么进出口双方应尽早沟通,将投保的险种、范围、费用等问题确定下来,避免发生风险事件后两方推卸责任。

3 结论

由于世事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所有未知的事情,所以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要高度警惕,做好应急方案,防止非关税壁垒引发贸易风险。企业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商品的标准注意观察和研究,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加以提高,看准时机避开灰色壁垒风险,使出口贸易顺利进行。此外,进出口贸易离不开时事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企业需密切关注各方面动向,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出口贸易企业对于各种风险的了解、预测以及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静.外贸企业如何防范出口业务中的风险[J].经济视角(B版),2005,(07).

[2]毛小明.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企业经济,2007,(08).

[3]陈金姝.浅谈出口业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J].对外经贸财会,2007,(12).

篇(10)

随着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多,各国之间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了国与国之间的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侧面表明了进出口贸易物流在世界范围内有着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进出口贸易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卷进了国际贸易中来,各个国家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互相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两极配对国际垂直分工体系逐步发生改变。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国际间新的分工、新的布局,不单单导致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物流的走向和布局,也决定了进出口贸易物流新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

(三)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进出口贸易物流也有了新的服务要求

近些年来,在国际贸易中零部件贸易以年平均增长率14%的速度向前发展,加工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全球制成品贸易比重来看,从原来的18%增长到了现在的27%。这需要一个强大的物流体系运作支撑,只有一个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才能帮助完成这个工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竞争逐步转变为快鱼吃慢鱼的特点。对于国际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来说,对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进出口贸易物流伴随着国际贸易有着越来越为广阔的前景。

(四)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性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物流有了更为稳定的基础

WTO的成立,GATT八轮关税的谈判,对于经济贸易全球化和经济贸易自由化来说,国际间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国际市场和区域市场进一步开放,为国际间进出口贸易物流的发展消除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制度。进出口贸易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定的平台,为进出口贸易的物流在更大区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提供了条件。

二、 对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管理趋向于网络化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物流过程加强资源配置成为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最本质特征,而随着标准化和信息化在物流整合过程中让物流的信息更加普及、更加趋向于共享,整个物流系统变成了一个阡陌纵横、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物流系统的网络覆盖面更加阔大、物流更加网络化。

(二)从物流系统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更加集成化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无国界发展趋势,未来的进出口贸易物流系统逐步集成化,从传统的点到点之间的物流转变为现在乃至于将来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回收一体化的物流,或者是将社会物流、国内物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各个物流系统,通过统筹规划来合作掌控商品流动,争取做到效益的最大化,让成本最低化,未来的进出口物流竞争,趋向演变成一个物流体系和其他物流体系之间的竞争,物流集成化之间的竞争,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三)从物流标准的角度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物流的标准更加趋向于统一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本国物流同世界物流之间的相互衔接,努力在本国物流发展的前期,就力求国际化标准,各国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标准化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一些国际上的物流行业协会,已经开始了在技术规格、交易条件、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统一的国际标准,物流的国际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四)从物流配送的角度来看,进出口贸易物流的配送趋向于精细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各个部门、各个产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为紧密,也越来越为复杂,物流行业做为经济社会有机连接的交换纽带,在处理竞争日益激烈且又瞬息万变的市场关系时,必须要求它具有更快的协同配合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在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环节上,为了实现无时差、小阻力的协同,各合作部门之间合作更加紧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 “物流革命”,其内容是对物流各种要素进行整合,让物流活动专业化、系统化和精细化。

(五)从物流流通性来看,未来进出口贸易的物流将更趋向于便利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急剧扩大,为了物流的便捷性,很多国家将物流货舱建立在靠近交通枢纽的地方,形成了一系列依托港口和机场的大型进出口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通过这些中心的中转,让整个进出口贸易物流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让整个物流系统的发展更加趋向于便利化。

三、从中国目前的进出口贸易的物流系统发展角度探究其发展策略

(一)加强我国进出口贸易物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从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物流的现状来看,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虽说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物流发展模式。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如果要真正地强大起来,适应国际化竞争,打入国际市场,必须提高其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

(二)加强进出口贸易物流中物流园区的建设

从目前来看,我国具有规模化的、专业性强的物流园区已有很多,但是相对分散,园区的集成化优势尚未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以国际化标准对物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催进物流管理,加强整体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利用我国国际贸易中地位,发展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

从我国目前在国际外贸中的地位来说,2008年中国的世界排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第32位上升到了第三位。2007年之后中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规模的中国外贸地位,中国进出口贸易物流有着强大的靠山。所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必须要运用好这个优势资源,把握机会、深化改革、提高自身科学发展,紧紧依靠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强大物流资源,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物流产业得到突出的、稳健的发展。

上一篇: 节能减排的技术 下一篇: 公共关系的根本功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