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4 17:2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科研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科研的方法

篇(1)

1. 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或某些教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的综合性研究活动。

2.教育实验的特点。

教育实验是“人与人的对话”,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尤其是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且教育外部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自然科学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因此,一般认为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的实验。所以实验法既要遵循自然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抄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

3.教育实验法的实施。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要经过以下六个过程: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实验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第一个过程前面的文章已经论及,下面仅论述后五个过程)

(1)提出实验假说。教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教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假说的特点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假定有效性的描述”。例如,我区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模式研究”(以下简称“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提出的实验假设是:“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可以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即,通过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实验中的实施,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发展,培养一支反思型、研究型、策略型、智慧型班主任队伍。“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教育实验方案一般包括实验总体方案、实验工作执行计划和评价方案。实验总体方案是对整个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也是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制定的依据。实验总体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提出,理论假说,实验对象、实验工具的选择,变量控制,实施步骤,保障机制,预期效果。实验工作执行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步骤及阶段要求,组织保证。评价方案是对本次课题研究效果的评估。评价方案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教育水平,学校教育工作的效果等。

(3)控制实验变量。教育实验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呈献给被试的刺激变量。因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无关变量是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干扰作用的因素。例如,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由区课题指导组提出的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河西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手册》就是自变量。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水平,包括班主任专业思想、班主任专业技能、班主任知识等,就是因变量。学校整体的工作氛围等因素就是无关变量。

(4)评价实验效度。实验效度的评价应从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实验评价实验的内在效度的方法是采用前测后测数据对比的评价法,证明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自变量刺激的结果。评价外在效度的方法,教育实验主要运用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进行重复性实验,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实验的可行性,可推广的价值。这种方法有助于完善实验方案,增进实验效益。

(5)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报告体现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和价值,因此要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实验基本情况、变量分析、结果与分析、实验展望。

二、教育叙事研究法

1.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教师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也为教师真正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平台,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2)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就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宽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种类型。

(4)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易于教师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并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将其表达。

3.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

有学者把叙事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现场”,第二个阶段是从“现场”到“现场文本”,第三个阶段是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明确叙事研究对象(课题),制定叙事研究计划,置身叙事研究现场,积累叙事资料,撰写叙事研究报告。对第一、第二阶段不再赘述,重点对后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置身叙事研究现场阶段。研究者要对所要叙事研究的人或事件亲身经历、体验,将自己置身在研究对象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近距离接触,与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来掌握研究对象的比较全面的、真实的研究信息,并通过这些真实的信息探寻到研究对象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

积累叙事资料阶段。此阶段要对叙事现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总结,储备研究资料。记录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访谈、日记、书信、谈话、现场笔记和来自现场的其他故事、口述史、照片、回忆录、自传和传记的撰写、文献分析等。

撰写叙事研究报告阶段。撰写叙事研究报告是叙事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叙事研究报告是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发掘或揭示叙事故事里面深层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叙事研究报告中既要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要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真实情境,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情境中去透析叙事中各种人物或事件的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增强教育研究实效,因此,在教育科研中提倡运用该方法

三、教育行动研究法

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以“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法。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行动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开展的研究。干部、教师也是教育科研的主体,从事行动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的人员就是学校的实际工作人员。

(2)研究的课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状况下的学校教育环境,是真实的动态工作环境。

(4)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

(5)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研究的实际效果上,突出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

篇(2)

经验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历史法

 

文献方法

 

逻辑方法

分析法

综合法

归纳法

演绎法

比较法

 

现代方法

数学方法

统计法

图表法

篇(3)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篇(4)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篇(5)

中图分类号:72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以下简称《科研方法》)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教师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科研方法》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普遍存在问题,甚至被许多学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指导思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自英国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理念以来,迅速成为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引领教师通过反思实践教学,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升教学层次和水平,是现代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科研方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其应该直接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为研究者做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准备。

从实际的状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会做科研,这成为阻碍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技术性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师从认识上对于这一理念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教育课程在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现在教师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多数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际技能性的训练重视不够,使得课程的教学在脱离了实际的科研训练之后变成了抽象的理论讲演。学生在学完了《科研方法》课程之后,对于如何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仍然无所适从。因此,《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应该紧紧围绕“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基本理念为中心,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实际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从而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此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在训练中求发展

从性质上看,《科研方法》课程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其目标应该从总体上既需要服务于学生认知思维层次的提升,引领学生的认识达到理性的高度,同时也需要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科研方法》这两方面的性质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成人的学习往往更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对于绝大多数参加继续教育的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作而学习是其基本的学习动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学习思潮在学生的学习中影响深远,“有用的就学,没用的不学”也成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取舍的主要标准。虽然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与其否定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认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做出适当引领和改进。因此,立足于学生具体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掌握,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朝纵深化方向发展,应该是此课程开设的基本逻辑。

二、《科研方法》课程课题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

《科研方法》课程的开设一般需要先开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其课程的开设一般在继续教育活动的中后期。这与学生后期完成的毕业论文在时间上有衔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为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方法》课程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从可行性角度来分析,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其性质来看就是在完整的参与某个特定的课题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课程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的独立的从事课题研究。以完整课题研究的形式作为《科研方法》课程的训练内容

以对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因此,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训练模式,课题研究就成了联接《科研方法》课堂训练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实际参与某项课题的实际训练过程中,既强化学生在《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同时也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训练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具体课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科研训练的质量,可以从教学考核这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课堂教学训练在学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类高校都有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政策,课题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参与学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科研立项与课题训练联系起来,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题训练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题训练过程中,以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为中心,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1.课题分解、逐一实施

一项完整的课题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过程,即课题的选择(选题)、课题的论证(开题)、课题的完成(结题),而其中又可以具体的分解为:课题的选择与界定、文献的检索与分析、研究计划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成果的书写、研究结论的论证等阶段。这一过程与《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学生的课题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任务让学生分阶段的完成,并结合《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的内容进度逐一的予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训练进一步强化《科研方法》课程内容的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做出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同时将整个课题研究活动分阶段的逐一实施,有利于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层层推进

在将一个完整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之后,为了保证各个阶段性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课题研究的进程在各个不同的任务之间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学生在完成各阶段具体的任务时,只有上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了,并且顺利通过特定的考核,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考核对于整个课题完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课题训练的实际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训练质量,需要对训练的每一个环节做出单独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需要建立一个考核的退出机制。以便让那些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合格的作业重新接受练习,直到这个环节合格了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的研究。这样操作可能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进度会出现个别化的差异,但是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却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训练作业个性化的一种体现。

3.结题验收、强化考核

在课程结束之际,通过课题分解、层层推进的方式,学生的课题训练任务也基本接近尾声。此时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结题验收,并对其整个的研究活动进行考核打分。结题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可以让学生写书面的结题报告和结题论证来完成其课题的结题工作,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模拟参加结题活动中的答辩工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结题方式,严格考核在这里至关重要。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学生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上进行推荐发表,或者推荐到学校相关的刊物或学报上发表,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对于整个的课题研究活动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帮助机制和惩戒机制,让其通过帮助获得提高并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篇(6)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432所增长到2013年的1321所。纵观我国高职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已经摒弃了求量的外延发展而上升到求质的内涵发展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落实开展好科研工作,以促进教学发展与服务社会。搞好科研工作既是学校能够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外在要求。完善高职院校科研建设,是“兴校之计、强师之路、育人之道”,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与本科院校相比其科研劣势是目前不争的事实。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此,提升教师科研素质对促进职业院校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就必须了解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现状以及影响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因素,目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科研意识淡薄

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目前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工作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就是教学,而科研不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之间是相生相长的作用,仍然认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对立、不可兼得。因此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的主要原因是对科研和教学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大部分高职教师虽然也能认同科研的重要性,但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同一性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2.科研动机不正确

科研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力推手,高职教师只有积极地从事科研,并与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科研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科研活动的性质,而现在很多教师科研的功利性特别强,搞科研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提升荣誉地位,如晋升职称、申报教学成果奖、评选“骨干教师”等。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觉得科研索然无味,科研工作也即告一段落。

3.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较弱

科学研究讲求多学科、多专业的拓展与整合,很多科研活动仅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难以应付,要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则更难。只有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互助合作、及时沟通、积极商讨,才能有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研究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目前,高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普遍存在孤军作战的现象,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使得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因缺乏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缺乏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技能互补,从使科研工作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4.科研方法掌握不足,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科研能力既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从事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绩,苦于缺乏科研经验,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尚未申报过科研课题,甚至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对申报科研课题的各个环节不甚了解。由于对科研相关知识和方法掌握不够,因此在研究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客观环境影响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们大多承担着过量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难免存在冲突。特别是青年教师,除了家庭的压力,还要忙于备课上课、培训进修,几乎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

由于高职教师只能在科研上投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严重束缚了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制约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再则,高职院校科研氛围淡薄,科研资料匮乏,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和支持力度不够等现实都使得教师对科研工作比较冷漠。

三、提升教师科研素质的方法与策略

立足于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现状,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已迫在眉睫。然而科研素质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无论是培养科研意识、完善科研管理,还是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1.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师的科研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其根本又源于教师对科研的正确认识。因此要让高职教师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既能够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还能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个人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还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科研培训和有效指导,使广大高职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项目申报、撰写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专家辅导和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注重专业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不断强化科研理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也应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创设浓厚的科研氛围、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尽可能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还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同时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协同努力,由于成员间知识取长补短,优势互联,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可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扩展,教师自身的不足方面可通过互相学习实现互补,自身素质得到快速提升。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应该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分工合作。这样既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又能够较好地实现团队成员的自身价值。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

教师的科研激情越高,科研能力才会越强。教师的科研激情源于对科研的正确认识,源于勤奋的钻研精神,源于学校的鼓励和倡导,源于浓厚的科研氛围。职业院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避免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做法。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来点燃高职教师的科研激情,逐渐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徐谨.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提高策略[J].江苏教育,2015(3).

[2]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31).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71-02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LU Ping SHI Jingjing

School of Pharmacy, TCM of He′nan University,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of the experimental Animals and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course was reform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urse from the 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animal; Animal experiment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是研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理论及实践知识的一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目的是使学生接受动物实验中基本技能的训练,熟悉和掌握一些常用动物实验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随着时代的进展,实验动物科学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其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1]。但是,与西医院校相比,在中医药院校对学生动物实验等方面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多数中医药院校本科阶段的专业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只在药理学、生理学等课程中分散学习了动物实验的相关内容,因此造成学生们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方面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也使部分高层次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科研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以至于与现代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要求形成反差[2]。因此,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如何开展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的教学,满足培养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需要,一直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思考的问题,自我校开设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以来,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1 关于课程的教学内容

1.1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发现,虽然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大多是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本科阶段通过一些课程的学习也多少做过动物实验,但大部分学生动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很差,许多学生连大、小鼠如何保定都不会正确操作,对实验动物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急需提高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因此,虽然在本校该课程是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选修课,但很多研究生导师都要求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以便为之后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基于所培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动物实验方法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科学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方法及动物外科实验操作方法等内容,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尽量多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动物实验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为辅,主要向学生介绍实验动物的概念、分类、选择,动物模型、常见实验动物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因素等内容,从而使学生们在今后从事动物实验时,能够从实验目的和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和应用各种实验动物。而对与研究生以后科研工作关系相对较小的实验动物育种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1.2 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

根据学生以后进行科研实验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研究生,今后的科研实验很多都与药物有关,药物的配制以及剂量的确定对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了常用中西药物或试剂浓度的表示方法、给药溶液的配制与换算、不同种属动物间剂量的换算、人与动物用药量的比例换算等内容。另外,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而在本科生阶段,学生缺乏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有的同学甚至连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都不会写,或者很不规范,因此,该课程还增加了动物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运算,常用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实验报告与论文的撰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结合相关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进入实际科研工作之前,对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所了解,为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开展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1.3 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方面发展前沿内容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断补充和课程有关的一些开拓性、前沿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传统屏障系统特点的同时,介绍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独立通气笼具设备(IVC)的特点以及在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饲养和饲养中的应用情况;讲授传统动物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中,介绍基因导入技术、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知识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当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发展前沿的这些最新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 教学方法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对于今后从事科研实验研究的研究生们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实践性强,而课时有限,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课件中尽量补充大量的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图片及影像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矛盾。但是,多媒体教学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而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4]。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练习,在每次理论教学完成后,都会安排与之相关的具体实验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安排上,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1∶2,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的比例,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在部分章节中尝试引入自主授课式教学[5]或PBL教学[6]等多种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占总评成绩的30%。②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实行一对一考试,试题由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实验操作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指导教师根据完成的情况评分。占总评成绩的60%。③撰写相关综述或小论文。要求学生查阅与动物实验或实验动物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独立完成小论文。如果在批改过程中发现互相抄袭、内容雷同的,成绩均为零,并令其重做。该部分占总评成绩的10%。通过这些考核,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打下基础。

4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对我院2006~2010级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该课程得到了导师和学生们的认可。通过课后反馈了解到,课程中加强动物实验操作技术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的认识,有助于今后科研工作中对于实验动物的有效利用。同时,学生们普遍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讲授完相关理论内容随后就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安排对强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操作技术的掌握非常有效,学生的问卷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还存在着教学课时不足,实验场地偏小,实验教学仪器台件数不足等情况[7-9]。今后,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还需继续努力改进、扩大知识面、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安排和教学条件还要进一步完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凤奎,王纯耀.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4.

[2] 章敏.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1):846-847.

[3] 蔡红兵.研究生论文撰写及答辩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104-105.

[4] 寇冰,陈朝阳,宋国华.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339-340.

[5] 何惠宇,满云娜,王星.自主授课式教学在成人口腔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10-111.

[6] 姚领爱.关于开展PBL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科研杂志,2009, 21(7):34.

[7] 陈树君,张秀夯,陈玲,等.病例情境模拟考核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06,114.

篇(8)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篇(9)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528-03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背知识、做题目。这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不仅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负担加重,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既忽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也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各种能力发展缓慢。即使有点成绩,也是高耗低效急功近利的做法。

近几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及高职的扩招和随着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引发了高职院校的增容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崛起。由于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等因素,好多高职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高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比如工科类专业教学就很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状态下,应该尽快地适应形势,调整自己的思路,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从理工类教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教学方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需求,随着人们不断的实践而改进和发展的。由传统的以概念为中心的教学法,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以及现今比较流行的素质教学法等等,是否还会有更加适合我们现在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呢?时代总是在变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所以改革创新事在必行。谈到高职教学的创新,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教育部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及教材的编写上,都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新的规划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还是滞后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我们如何用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方法去教学。在教学中既要突出实用性、科学性还要兼顾趣味性。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院校实际,我们应把突破口瞄准课堂教学,因而我想把“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改革设想介绍给大家,若能得以推广,则必定会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每课必得”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在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做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2 “每课必得”概念的界定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五个一”课堂教学操作要点,从而使学生在每堂课上必有收获,学有所得。“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关键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首先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当堂讲课。即学生根据教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自主地去找资料、去准备,拓展课外知识,延伸课文;上课时由学生随机或主动将任务讲解给别人听;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讨论、点评、提问。“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学习,即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地解决问题。所以,“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总的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学在课外,得在课内”。

3 “每课必得”研究的目标

1) 构建和完善“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符合高职院校教学和高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2) 通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使之在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 “每课必得”研究的内容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把学生推向课堂前台。教师把课堂的部分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检查上,坚决打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定式,教师从以教书为主变成以解惑为主。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方法和精神,树立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意识。

4.1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

1) 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2) 变更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 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 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中自尊、自信、自强,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5) 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他们能够将教学作为创造性的事业,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生涯的快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与学生同提高共发展。

4.2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每课必得”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师的导学是学习的前提;讨论质疑是学习的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学习的有力保证。教学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讲授、启发、自学辅导、实验探索、问题讨论等,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探究心和主动性,让学生提出问题,模拟情景,发表不同见解,引起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创造与主体性品质。

4.3 “每课必得”的课堂教学操作要点如下

第一步:学生上台讲解和教师、学生点评。

为了使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学生上台讲解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基于这个原因,“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安排了首先由学生上台讲解这种特殊形式,给学生创造上台表现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讲解中提倡学生利用多媒体手段,自作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发展、主动地学习。当然,主动地去表达新感受、新思维,灵活运用计算机知识,远比听教师详细讲解要困难得多。好在上台口头表达,需要当众亮相,是优是劣,既有当堂“公”评,又有前后比较。无须教师多言,学生自有压力和动力。教师只要不厌其烦,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点拨、鼓励、指导,就能把这项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推动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提高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严谨的学风,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台表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答题、课文复述、提问等。学生讲完后,教师予以简练、恰切地点评,点评时,以鼓励为主,决不埋没其闪光点;也婉转指出其不足。但最好能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点评,教师作简要小结。

第二步:完成一个学习目标。

这一步是整堂课教学的灵魂、重心所在。要成功的完成这一步,教师要精心设计方案,循序渐进,一步步把学生引向学习的。

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信号。教师要向学生揭示本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众所周知,教师备课要写教案,这是上课的前提,但是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步骤、作业布置等内容环节,教师自己是清楚的,但是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缺少应有主动权,这样就难以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问题。在“每课必得”的课堂操作模式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揭示本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难点,这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明显的“导学”作用,使学生很快把注意力聚集于学习目标,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用目标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揣摩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动作。

其次,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好学生活动。要成功完成这一步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对教材进行特殊处理,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难度较少的学习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呈现学习任务。做到坡度缓,梯度小,尽可能化难为易,逐步积累,便于学生自学和掌握。特别是在设计问题时,老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问题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高职生基础普遍不高,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它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在这里,老师就相当于“导演”,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取决于导演的构思及驾驭能力,学生在相关学习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但他们达到目标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全体学生都完成目标。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又要充分扮演好“参谋”的角色,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和督促,主要进行方法指导,授人以渔。

最后,学生活动情况反馈和教师讲解。在这一步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凡是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能够被学生替代的尽量被学生替代,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譬如,让学生举手提出自学过程中存留的疑问,然后由同学来帮忙解决。碰到全班同学都不懂的问题,一方面要仔细讲解,另一方面要做好课后随笔,说明此类学习任务不适合现在的认知水平,有待于改进,这将是师生双方“教学助长”的表现。

当然,根据每堂课的不同特点,可以把这一个学习目标分解成几个学习分目标,逐个完成。分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学生看了清晰明了,真正做到“有标可循”。

这三个步骤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成功的阶梯,成功地跨上这个台阶,会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给他们带来的成果。学生意识到本堂课收获颇丰,强烈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只有学得成功,才会喜欢学,这些成功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自己的信心,促使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步学习中去。

第三步:进行一次教学检测,巩固知识。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呈现--强化--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练习或提问来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动态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检测,良好地反馈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点评等手段来解决。

第四步:用一句话总结或点评。

讲课要讲究结尾艺术,回归知识,放飞心灵。一次成功的计算机专业课,一定要有精彩的结尾。一次课完成后,教师利用最后几分钟把当次课程的内容加以简单总结,指出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内容,对整个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实际上是教师帮助学生用一根红线把零散的珠子穿起来。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和网络。这一步也可尝试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或点评他学之所得。在“每课必得”的具体操作中,学生的小结可能会显得支离破碎,需要教师在这方面给予时间训练,逐步提高概括的能力。

古人认为写文章应有好的结尾,所谓:“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同样,一次课有了好的结尾,往往能使人眼前一亮,起到画龙点睛甚至化平庸为神奇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课虽尽则意未绝的效果。如果每节课都使学生带着对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第五步:布置一个课外预习作业。

事实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外预习是关键。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必须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切忌作业过重,最好每一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同时,这些习题最好能为下堂课的教学“架桥铺路”,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作更深入的思考,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堂上教学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一直延伸到课后,课外。

综观课程改革的五个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精心设计,落实到位,相信能够跳出“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怪圈。教育教学也能够紧紧围绕学生来实施,能够适应素质教学的要求,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时是自主的,而且课外学习也是自主的,走终身学习的道路,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上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驾驭社会,改造社会。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4.4 “每课必得”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

1) 具有可调节与内容优化性

“每课必得”教学程序的操作,可根据各堂课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和各种不同的授课类型进行调整。教学中,要求老师、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教学笔记,课后进行反思总结。

2)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每课必得”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 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活动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时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 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次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 当堂教学检测,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检测,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 总结

综上所述,“每课必得”从研究到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全面推广之前还需进行深入地论证,因为从整个社会到院校、从教师到学生,各学科、各专业、各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都不尽相同,大家必须充分认识其改革的内涵,以及“每课必得”实施后将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作好充分的准备,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希望大家相互交流,不断将“每课必得”加以完善,但愿课堂教学改革能让所有高职院校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各校都能办成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

参考文献:

篇(10)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要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目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和探索,将数学的逻辑性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紧密结合,进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讲授式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知识通过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进行传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讲授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推理、解释、阐述等手段和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知识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数学教学的进度,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讲授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借助圆规、直尺、三角板等教学工具,结合生活实际,通过适当的生活例子,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直线和圆之间的各种关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讨论前对讨论环节进行精心准备,设定主体明确的讨论题目,并对讨论过程中的各项细节进行有效的制定,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近期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班级或者课堂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将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作为讨论的重点和核心,引导并启发学生对特定的数学问题发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现自己,侧重于学生个性化和综合化的全面发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趋于一致的结果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讨论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梯形的中位线”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将梯形的中位线定义及性质设定成讨论的问题,以班级内部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中位线及性质入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总结,以此来推断出梯形中位线的定义,并结合具体的习题,让学生论述证明方法。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数学资料,对数学的知识点和整体脉络进行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梳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模式的引导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努力寻找学生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将数学学习的间接经验转换为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这一数学内容的讲解中,学生要搜集与三角形有关的数学资料,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问答的形式对论点进行有效的解释,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开拓探究思路。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寓于教学方法与手段之中,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进行有效统一,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温满英.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职业,2012(5):45-46.

上一篇: 中医基本治则 下一篇: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